从心脏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从心脏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从心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文献综述)

刘涵钰,肖汇颖,王永敏,郭子敬,胡冬菊[1](2020)在《胡冬菊教授运用膏方治疗血液病贫血的临证经验》文中提出贫血是血液病中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血液病本身迁延难愈的特点,贫血的治疗也需耗费较长时间,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胡冬菊教授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用膏方治疗血液病贫血,充分利用膏方易携带、口感好的优势,并结合其补益特点及血液病病程较长、多虚多瘀的病机,提出"独重脾肾、攻补兼施、三因制宜"的观点,使得患者的接受程度及治疗效果均有所提高。

赵茜,刘松山[2](2019)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造血组织功能衰竭性疾病,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中医与西医治疗本病均有优势和不足,为了更好的发挥优势,许多学者选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就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治疗做一综述。

潘一鸣[3](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梁冰岭南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于梁冰教授门诊就诊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处方并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归纳并探讨梁冰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而总结出梁冰教授的用药经验,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梁冰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方法:本研究在梁冰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帮助下收集了梁冰教授在广东省中医院的大德路总院、芳村分院、二沙岛分院门诊就诊的14-90岁之间的31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历资料,收集了有效处方433首,通过两人核对录入到excel 2010建立电子数据库后,后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SPSS modeler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处理以挖掘出梁冰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31例患者433首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涉及药物共180味。对收集的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四气进行统计,发现温热药物中,温药多用,热药少用;寒凉药物中寒药多用,凉药少用。对药物的五味进行统计发现,以甘味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苦味药、辛味药,酸味、咸味、涩味以及淡味药使用较少。对药物的归经进行统计,发现归肝经最多,次之为脾经、肾经以及肺经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黄芪、生地、当归、白芍、三七、党参、黄精、鸡血藤、甘草、川芎、紫河车、白术、红景天、鹿角粉,其使用频率大于30%。对药物进行分类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补虚药占比最高,次之的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以及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关联分析其结果提示梁冰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使用的基础组方是由黄芪、生地、白芍、党参、黄精、川芎、当归这七味药组成,其中又以黄芪、生地、白芍、当归为核心,即黄芪四物汤。结论:通过对梁冰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用药分析,可以得出梁冰教授在岭南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主要使用健脾益气生血,补肾调肝法,有别于在冀北时的治法,并且寒温并用,邪正兼顾。

周盾,于天启[4](2017)在《从“虚”和“瘀”两方面浅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之中医疗法》文中指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临床单纯以西医手段来治疗往往疗效欠佳,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本文主要从理论探讨和经验举隅两大部分,从"虚"和"瘀"两方面浅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以期进一步提高此方面中医理论水平,为今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证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陈斌强[5](2016)在《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障临床观察及对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象及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的变化情况,探讨院内制剂滋髓生血胶囊在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就诊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再障患者随机分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组成。治疗组采用滋髓生血胶囊联合环孢素胶囊和司坦唑醇片口服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环孢素胶囊和司坦唑醇片治疗,每3个月作为一个疗程,共计观察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2.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由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外周血血细胞数目;骨髓活检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造血组织,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中医症候、外周血细胞计数和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的变化情况。并对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检查。3.对获得数据采用SPSS18.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于计算等级数据资料则采用Ridit分析,经检验服从正态分布后计量资料使用配对样本或独立样本t检验,显着性概率值设为0.05,对于定量统计数据全部采用以(?)±s表示,而对于定性资料采用计算构成比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无效数、明显进步数、缓解数、基本治愈数分别为3、11、13、3,有效率达到90%;对照组分别为8、12、10、0,有效率达到73.33%;使用数据统计软件分析得出: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有效率(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性显着。2.外周血细胞对比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目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外周血细胞数升高显着。3.对骨髓造血组织容量数据对比分析:治疗组的骨髓造血组织容量和对照组相比,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更为显着(P<0.05),并且治疗后两组间相比治疗组造血组织容量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中医相关症候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无效、有效、显效、痊愈例数分别为2、9、15、4;对照组分别为7、11、10、2;两组各自总的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治疗后差异性明显,在中医相关症候疗效上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结论:滋髓生血胶囊联合西药可明显改善慢性再障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外周血象,增加骨髓造血面积,并且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西药治疗,临床疗效值得肯定;滋髓生血胶囊联合西药对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可见滋髓生血胶囊联合西药比单独使用西药治疗能够更显着地改善再障患者外周血象和骨髓造血组织容量及相关中医症候,从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石琳[6](2015)在《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经验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陈安民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学术渊源进行全面的整理与总结,尤其通过典型医案的搜集整理,结合中医经典医籍理论,总结其辨治血液病的四维六合的整体观、以人为本的辨病辨证观及其在临证中的具体运用,挖掘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尤其是辨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施治理念、用药特点及规律,探寻中医规范化治疗方法,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挥。方法:1.依托于陈安民教授的临证病案医论着述等资料,探究其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和学术背景,按照相关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其内涵,总结和挖掘蕴藏的核心思想。2.通过经典学习、临床跟师、经验总结、独立临床及临床对比观察,筛选陈安民教授临证辨治血液病的效验案例,对诊疗过程进行评述分析,提取反映其辨证论治特色的要素,以医案与按语的形式进行阐述总结,更加生动灵活地展现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并力求有所突破。3.以陈安民教授临证治疗慢性再障为切入点,对其在诊断、辨证、治法、组方用药等方面的零碎、分散的经验进行分类与整合,纳入陈安民教授诊治的6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环孢素A及十一酸睾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滋髓生血胶囊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判定。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血常规、骨髓象、CD34+细胞数以及治疗期间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陈安民教授提出辨治血液病的原则:“以人为本,病证结合,扶正祛邪”;主要的治疗大法:“和调阴阳,四维生血”;有效途径:“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结合,能中不西,以人为本”。2.陈安民教授指出再生障碍性贫血基本病机为“虚”,而虚的原因一为本有肾虚、脾虚、气血虚,二为瘀血、痰湿、邪毒等日久致虚。总体治则:虚则补之。四维生血方以“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地黄(滋阴)、仙灵脾(壮阳)”为核心药物,滋髓生血胶囊以之为基础方。3.陈安民教授提出辨治白血病十法,紫癜根据轻重缓急分期治疗并注意“变证”的防治。4.6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选取具有反映陈安民教授学术思想的代表性药物滋髓生血胶囊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治疗6个月进行疗效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和56.25%;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治疗后HB水平分别为(89.70±6.83)g/L和(80.10±10.32)g/L,WBC分别为(3.27±0.52)×109/L和(2.92±0.49)×109/L,PLT分别为(67.03±11.25)×109/L和(56.32±15.68)×109/L。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13%);经Ridit分析,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骨髓CD34+细胞的观察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但是两组治疗后骨髓象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先天为根,后天为本,肾脾并重;以人为本,病证结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结合;和调阴阳,四维生血,六合共治,和中求效;医学本旨,人文标本,医患沟通。临证时把握“愈病治疗”、“控病治疗”与“保命治疗”三个层次。以此治疗各种血液病取得了较好疗效。2.陈安民教授指出“治病求本”的重要性,血液病的本为“虚”,包括气血阴阳的亏虚,整体观念是其精髓。3.临床中慢性再障多为阴阳两虚证,无论肾阴虚型还是肾阳虚型,单纯补肾阴或补肾阳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其滋髓生血胶囊在补先后天脾肾基础上从“气、血、阴、阳”四维立论,可应用于各型慢性再障以及血液病见有贫血诸症者。4.无论按照现代医学疗效判断标准还是中医证候标准,中西医结合组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滋髓生血胶囊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5.四维生血中药可升高骨髓CD34+细胞水平而促进造血,而骨髓增生程度的升高、造血组织面积的增大,并非单纯与CD34+细胞有关。6.四维生血中药四维作用于患者,其对再障患者的疗效与既往治疗用药有关。既往应用ATG+CSA治疗后无效的疗效较差,对骨髓象的恢复短期疗效不明显。7.对再障中医诊治的体会:(1)重脾肾而不忘治肝;(2)辨出血而不忘化瘀;(3)求稳效不忘轻重缓急;(4)再障辨治“因人、因时、因病”三制宜。8.创新点:(1)总结了陈安民教授的“四维生血”理论;(2)阐述了陈安民教授的“六合共治”思想;(3)揭示了陈安民教授“补中有泻、走中有守”全面灵活的用药特点。9.对中医药治疗再障的展望:(1)要不断借鉴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再障中医辨证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运用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对再障患者的骨髓象与临床证候、细胞调节因子、CD34+细胞等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合理、科学的临床设计与观察,用微观指标揭示再障的证候的本质,以提高疗效,服务临床。(2)临床疗效的判定应结合中医的判断标准,不能单纯依靠西医实验室的指标,不能忽视中医药在改善患者证候及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3)坚持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特色,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促进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

胡曦月[7](2014)在《丘和明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治规律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认识及丘和明教授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证治规律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文献学方法,收集相关文献,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对再障病因病机的相关认识;第二部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丘和明教授经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例进行研究,从频数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丘和明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剂,从整体上对丘和明教授治疗本病的证治规律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第三部分根据统计结果,并结合中医理论,对丘和明教授关于本病病机认识及治则治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强调了“肾精亏虚”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了“补肾填精”应作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本治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提出应在辩证基础上平衡“滋肾阴与补肾阳”,“补肾与健脾”,“扶正与祛邪”,“补益与活血”的微妙关系,适时辅以健脾益气,温肾助阳,活血化瘀等治法。为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辩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本文也总结了丘和明教授在再障治疗中的用药特点,对中医治疗再障的选方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吴逢选,罗赟飞,温晓文,叶宝东,周郁鸿[8](2014)在《从中医血液生成理论论血液病脏腑辨治》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学认为血液生成过程中涉及的脏器主要有脾、心、肾。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化生之源;肾生骨髓于骨腔中,肾精化血;而脾肾化生的津液、肾精均需心火作用化赤为血。血液病的从脾、心、肾脏腑辨治,临床疗效确切,为血液病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李柳[10](2012)在《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及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分析提炼他独到的用中医理论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及在诊病过程中体现的独特诊病经验;通过典型医案的搜集总结,结合中医古典医籍,使他的学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升华。本研究还重点对麻柔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进行了总结与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客观数据证实他诊治再障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诊病用药特点。本研究人群为笔者师承临证学习期间,麻柔主任医师所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结合既往基础研究结果,进一步总结和研究他对不同分型(急性或慢性)及中医不同证型(肾阴虚或肾阳虚)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证候疗效,探讨对AA不同分型及证型患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探寻中医或中医与适当西药联合的规范化治疗方法,以克服过度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及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再障的优势。另外通过对麻柔主任医师补肾为核心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再障病例的总结,掌握其辨证及用药规律,以利于进一步传承与推广。方法:前瞻性纳入并系统随访总结麻柔主任医师诊治的60例AA患者。据其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分型及中医证型分为三组行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1.单纯补肾中药治疗组,病例为慢性再障轻型、小儿患者以及西药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2.补肾中药+免疫抑制治疗组,病例以免疫抑制导致骨髓衰竭为主要病理机制的急重型再障患者;3.补肾中药+雄激素治疗组,病例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主要病理机制,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免疫抑制剂无效或疗效不完全以及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患者。其中对病史长于20年以上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尝试补肾兼化瘀联合雄性激素治疗。从中医辨证(肾阳虚/肾阴虚)、西医诊断(急重性再障/慢性再障)、疗效(缓解/进步/无效)和治疗方法(雄激素有效/无效和免疫抑制剂有效/无效)四个角度,对AA患者进行不同组别、不同中医证型治疗前后疗效及症状积分进行总结分析,阐释麻柔主任医师诊治本病的分型疗效、证候疗效及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1.总结60例AA患者,至少接受6-12个月的治疗进入疗效总结。总有效率93.00%。2.分型治疗及疗效:单纯补肾中药治疗组10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6例,其中6例为小儿患者;雄性激素联合补肾中药组24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0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2例;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和/或ATG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组26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2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2例。3.中医分型特点分析:肾阳虚组主要为慢性再障患者(58.8%,20/34),肾阴虚组主要为急重型再障患者(57.6%,15/26)。这说明中西医分型标准虽不具备精确对应关系,但存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4例为病程长于20年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辨证属肾阳虚兼血瘀,探索性采用具温阳化瘀功效的雄黄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治疗,1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4.中医分型与西医分型治疗相关性及结果:①肾阳虚组和慢性再障组使用单纯中药(80.0%,8/10)或雄激素(66.7%,16/24)患者比例较高;肾阴虚组和急重型再障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比例较高(61.6%,16/26;76.9%,20/26)。单纯中药治疗组小儿比例高(6/10)且疗效显着。表明中医分型与选择用药(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有相关性,中医分型有助于临床用药的选择;②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3.3%,急重型和慢性再障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和100.0%。单纯中药治疗组小儿比例高(6/10)且疗效显着。说明通过中西医分型原则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③肾阳虚和肾阴虚组治疗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治疗后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显着上升(P<0.01),但治疗后肾阳虚型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达正常水平均显着高于治疗后肾阴虚型患者(P<0.01),说明治疗后肾阳虚组外周血象恢复快且完全。5.中医证候特点分析:肾阴虚和肾阳虚组腰膝酸痛出现频率均较多,说明腰膝酸痛是再障肾虚辨证的主要症状。治疗前肾阳虚组以畏寒、耳鸣及水肿为主要见症,经补肾中药治疗后,症状较易改善恢复。肾阴虚组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咽干、便结而尿短赤和盗汗等症状为主,治疗后症状减轻;肾阴虚组出血症状较肾阳虚组多见,但经中药治疗后大多得以改善。舌苔舌质基本能作为区分肾阴虚、肾阳虚的关键性客观指标。6.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特点:治疗后临床痊愈的症状是便结而尿短赤;显效的症状是腰膝酸痛、畏寒肢凉、耳鸣或耳聋、盗汗;有效的症状是发脱或齿摇、水肿、尿后余沥或失禁、五心烦热及舌质舌苔;无效的症状是性功能减退和咽干口燥。说明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舌质苔的改善也相对较慢。结论:1.麻柔主任医师治疗急重型再障和慢性再障的有效率分别为84.6%和100.0%,总有效率93.0%。与国内报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有效率70.0%~80.0%比较,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再障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2.进一步证实慢性再障以肾阳虚型为主,重型再障以肾阴虚型为主;3.单纯补肾中药在轻型患者、小儿患者及西药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患者确能发挥中医药优势;4.对各种类型再障,合理使用雄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补肾中药治疗均能获得较好疗效,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过度治疗所导致的毒副作用;5.探索性应用具温阳化瘀功效的雄黄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治疗病史长于20年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取得1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1例无效(因观察时间较短),初步显现出较好的苗头;6.麻柔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补肾中药与不同西药联合治疗,认为只要找准切入点就能取得良好疗效,避免了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提出并证明再障的发病大致可分为以异常免疫为主和以骨髓衰竭为主2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免疫抑制剂+补肾中药为主治疗;后一阶段应以雄性激素+补肾中药为主治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过渡阶段;适时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或雄性激素,较好贯彻了能中不西的原则。7.中医证型特点:肾阴虚组和肾阳虚组腰膝酸痛出现的频次均较多,说明腰膝酸痛是再障肾虚辨证的主要症状,中医症状判定标准对肾阴虚阳虚的判定区分有意义,舌质舌苔基本能作为区分肾阴虚、肾阳虚的关键性客观指标;中医辨证肾阳虚型再障的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或病程长的重型再障患者多表现为肾阳虚型,适宜于温肾填精中药为主或联用雄激素治疗,而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为肾阴虚型,多适于滋肾填精中药为主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说明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还发现舌质苔的改善也相对较慢。8.麻柔主任医师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用药特点:补肾调阴阳为主,兼顾脾胃,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坚持守方治疗,他认为慢性疾病如证型未变,则应坚持主方不变,仅据阴阳寒热偏衰及脾胃盛衰做加减化裁。麻柔主任医师认为,首先要正确把握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从中医理论渊源水平找到纲领。因此,他以其独到的“发病观”、“治病观”和“防病观”统领中医疾病的发生及防治。首先从阴阳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阴阳平衡即健康,阴阳失衡即患病;从正邪关系概括疾病的发生无非正虚与邪盛。他认为中医药治疗疾病就是通过阴阳自和的能力燮理机体阴阳、正邪等矛盾关系,把“失和”调为“和”,把“偏”调为“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医生的作用仅仅是顺势利导,纠偏,调整阴阳偏胜而已。还认为顺应天地自然才能更好的防病治病,辨证论治才卓有成效。其健脾调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不忘兼顾脾胃的组方用药处处体现出老师以“脾胃为本”的“未病先防”的防病观。他认为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系统角度看问题,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中医的治疗体系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病人表现出的“证”为靶点,针对动态过程,认知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病人整体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体现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针对肾阴阳亏虚的根本病机,辨治以补肾调阴阳为主;针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性疾病,认为以气虚兼血瘀为根本病机,采用益气通阳,调和气血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还探索性采用具解毒散瘀功效的古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各型取得了良好疗效,他认为本病病机为正气虚损,复感邪毒,因毒致瘀,毒瘀互阻。并扩大应用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及部分类型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认为因毒致瘀,毒瘀互结为其根本病因病机,运用解毒散瘀功效的青黄散泄其实,紧紧围绕毒瘀这个根本病机。近年还探索性用含砷中药治疗病程较长的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认为其病机为“久病入络”、“因虚致瘀”,而非“因毒致瘀”,故治疗上单用性温散瘀之雄黄,其温热之药性可助阳生血,化瘀功效针对“瘀血”病机,取得初步疗效。麻柔主任医师认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性血液病的关键在于对疾病病机的准确认识,与中医“治病求本”、“谨守病机”的理论异曲同工。麻柔主任医师在临床立法、组方、用药上时刻不忘顾护脾胃,认为血液系统疾病一般病程较长,素体脾胃亏虚,长期服药易伤脾胃,故临证为补而不壅滞、泻而不伤中,常合用四君子汤等补气健脾,防治脾虚影响到药物疗效。其健脾调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不伤脾胃的组方用药,处处体现出其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他独到采用经方桂枝汤为主治疗慢性和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和rITP),认为经方具有组方精简、配伍严谨、方证相应、疗效确切等特点。对cITP和rITP辨证以脾虚气弱,阴阳失和为主者,拟桂枝汤治疗,取其“内调阴阳”之特性,取得良好疗效。他认为多种慢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正气亏虚”,在诊病中处处体现扶正即祛邪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治疗白血病缓解期表现为正虚邪恋阶段,注重健脾补肾调阴阳扶正治疗,少用清热解毒抗癌祛邪之品。还体现在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正虚”与“血瘀”,通过以扶正为主及扶正固本“防患于未然”的治疗策略取得良好疗效。他认为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病证中医药调理应以扶正为主,所谓扶正即可祛邪。病证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麻柔主任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一方面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探索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疑难性疾病的方法,其临床实践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还是专验方的应用均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另一方面重视辨“病”,血液病尽量基于细胞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基因等疾病诊断,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一个阶段到整个病程全面认识疾病后,客观制定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一以贯之,收效明显。还致力于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苗头,总结规律,回到实验研究达到理论升华,再回到临床普遍实践,这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研究方向,也是辨证与辨病结合优化研究模式的具体体现。总之,麻柔主任医师在临证实践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时时贯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治病求本的治病观、阴阳平调的平衡观、血液病的扶正治疗观、注重顾护脾胃、独到使用经方、探索性运用古验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学术思想,经过多年的历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治血液病临床经验。

二、从心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心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提纲范文)

(1)胡冬菊教授运用膏方治疗血液病贫血的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液病贫血概述
    1.1 现代医学治疗血液病贫血现状
    1.2 中医治疗血液病贫血的认识
2 膏方介绍
    2.1 膏方的起源
    2.2 膏方的特点
3 临证治疗思路
    3.1 调补五脏,独重脾肾
    3.2 攻补兼施,以平为期
    3.3 注重差异,三因制宜
        3.3.1 因时制宜
        3.3.2 因地制宜
        3.3.3 因人制宜
4 验案举隅
5 小结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西医治疗
    1.1 HSCT
    1.2 IST
        1.2.1 ATG/ALG
        1.2.2 CsA
        1.2.3 大剂量环磷酰胺
        1.2.4 其他药物
2 中医治疗
    2.1 脏腑辨证
        2.1.1 从脾肾论治
        2.1.2 从肝论治
        2.1.3 从心论治
    2.2 气血津液辩证
        2.2.1 从瘀血论治
        2.2.2 从痰湿论治
3 总结

(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梁冰岭南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数据挖掘与中医学研究
        1.1.1 关联规则
        1.1.2 贝叶斯网络
        1.1.3 神经网络
        1.1.4 决策树和随机森林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西医认识
        1.2.1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西医认识
        1.2.2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西医治疗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认识
        1.3.1 梁冰教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1.3.2 其他医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认识
第二章 回顾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对象来源
        2.1.2 病案来源
        2.1.3 西医诊断标准
        2.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1.5 纳入标准
        2.1.6 排除标准
        2.1.7 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录入和数据库建立
        2.2.2 数据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病案的一般资料
        2.3.2 证型统计
        2.3.3 用药特点
    2.4 讨论
        2.4.1 样本情况
        2.4.2 证型分析
        2.4.3 用药分析
    2.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从“虚”和“瘀”两方面浅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之中医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虚”和“瘀”论治的依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认识的中医发展历程
    1.2“虚”和“瘀”的关系
    1.3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2 从“虚”“瘀”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举隅
    2.1 脾肾亏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之“主线”
    2.2 瘀毒内阻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常见病理特点
3结语

(5)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障临床观察及对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3 分组与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骨髓造血组织制备方法和骨髓造血组织容量计算方法
    6 疗效标准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总体疗效分析
    2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3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的变化
    4 两组患者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的变化
    5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6 毒副作用
    7 剔除及脱落情况
理论探讨
    1 西医学对AA的认识
    2 中医学对AA的认识
    3 导师治疗慢性再障的经验
    4 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机制的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附录2 文献综述 中医诊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6)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经验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一、综述
    1 中医对血液病的认识
    2 中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3 现代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4 陈安民教授学术渊源
二、陈安民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1 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
    2 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的主要临证经验
        2.1 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2.2 辨治白血病经验
        2.3 辨治紫癜经验
        2.4 辨治骨髓增殖性疾病经验
        2.5 治疗血液病的其他用药经验
    3 个人心得体会
三、陈安民教授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法
        2.8 观察指标
        2.9 疗效判断标准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3.2 血常规变化情况
        3.3 骨髓象的变化
        3.4 骨髓CD34+细胞相对计数的变化
        3.5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情况
        3.6 中医证候疗效
        3.7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治进展
        4.2 陈安民教授对中医造血的创新认识及辨治再障的主要观点
        4.3 滋髓生血胶囊治疗再障的立法组方依据
        4.4 滋髓生血胶囊治疗CAA疗效分析
    5 结论
四、结语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七、致谢
八、个人简介

(7)丘和明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治规律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古代文献对再障的认识
        1.1.1 病名
        1.1.2 临床特征
        1.1.3 病因
        1.1.4 病机
        1.1.5 治则治法
    1.2 现代中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方法
        2.2.2 疗效判断标准
        2.2.3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一般资料
        2.3.2 统计结果
        2.3.3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3.1 病因病机
    3.2 治则治法
    3.3 用药特点
    3.4 兼证治疗
        3.4.1 外感
        3.4.2 出血
第四部分 病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从中医血液生成理论论血液病脏腑辨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从脾辨治
2 从心论治
3 从肾诊治

(10)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临床及实验研究
    1. 历代医家对虚劳病的认识
    2. 补肾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代研究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及临证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1.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
    2. 中医疾病发生及防治规律的认识
    3.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4. 个人心得体会
    5. 结语
第三部分 麻柔主任医师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总结与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分型分组治疗情况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3.1 再障的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3.2 再障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3 中医症状学记分
        3.4 疗效判定标准
    4. 结果
        4.1 AA患者基本信息
        4.2 疗效分析
        4.3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对比分析
        4.4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变化及症状积分对比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附录

四、从心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参考文献)

  • [1]胡冬菊教授运用膏方治疗血液病贫血的临证经验[J]. 刘涵钰,肖汇颖,王永敏,郭子敬,胡冬菊. 中国医药导报, 2020(36)
  •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赵茜,刘松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20)
  • [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梁冰岭南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规律[D]. 潘一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从“虚”和“瘀”两方面浅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之中医疗法[J]. 周盾,于天启. 环球中医药, 2017(06)
  • [5]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障临床观察及对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的影响[D]. 陈斌强.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经验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石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7]丘和明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治规律理论研究[D]. 胡曦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从中医血液生成理论论血液病脏腑辨治[J]. 吴逢选,罗赟飞,温晓文,叶宝东,周郁鸿. 黑龙江中医药, 2014(02)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D]. 李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3)

标签:;  ;  ;  ;  ;  

从心脏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