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谈话节目的亲和力

政治谈话节目的亲和力

一、时政类谈话节目的亲和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恋[1](2021)在《时政新闻接触对网民政府信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同军[2](2021)在《谈话类电视节目的接受学解读》文中指出本文从文化积淀、语言接受、言论表达、媒介互动、获取信息等角度,论述了谈话类电视节目持续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并探讨了谈话类电视节目诸多形态的利弊。

刘筱云[3](2020)在《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新生代媒体如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兼具社交功能的线上新闻媒体的勃发,传统媒体在不同层面的发展的受到冲击,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呈现大批分流的态势。在技术不断迭代的智媒大发展时代,传统报业经历了深痛改革的2018年,传统广播电视在经历了收视率极度下滑、业绩低迷颓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我国党的喉舌依旧是一种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样态尤其需要重视。在经历了这一轮斗争之后,传统媒体痛定思痛,改革自身,决定与新媒体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迅猛的发展势头及良好积极的政策扶持下,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策、采、分、发四个环节产生了很大的变革,用以适应以“技术交融”为助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传统媒体转型,从报纸转为手机客户端、电视台的节目则转向互联网、手机移动平台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以新媒介技术为载体的传统媒体逐渐走上新媒体平台,对传统媒体的单一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颠覆式的变革,收获了更广泛的受众及信息抵达率。在新媒介技术的刺激下,电视新闻节目要加快进行深度改革,树立“内容为王”的品牌效应,与新技术更好的融合促进,不断放大自身的舆论引导和专业集合的优势,争取在新发展新机遇中拔得头筹。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面临更多未知的挑战和机遇。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研究文献当中关于媒介技术理论的研究现状、新媒介技术与电视生产相结合的应用实践、媒介融合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梳理,对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生产、媒介融合等相关词条进行概念界定,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性、形态的变迁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结合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旧生产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新闻制作时效性差、新闻采集荒漠化,分发体验单一、反馈机制缺失。深入剖析新媒介技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变革:智能化新闻生产理念的重构、新闻采集空间的多维拓展、内容生产模式数据便捷化、分发与体验智能化。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选择我国新闻节目内容生产实践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中国舆论场》节目文本的解读,深度剖析大数据舆情分析技术应用、用户“两微一端”互动模式、多平台传播模式等方面,探讨节目形式优势和发展态势;在《2019年全国两会》融媒体矩阵报道案例中,对这种新型报道方式在媒介融合程度、传播态势、互动方式、传播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的剖析。就新媒介技术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提出用新技术打造新闻传播力、以用户思维为核心、多主体格局构建等方面的融合传播策略,以期对未来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之路贡献一些思考和建议。

袁侃[4](2018)在《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演变 ——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电视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电视涉法传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公共领域建构价值,将中国电视涉法传播的实践视为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实践,采用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话语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全面剖析了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与演变的历史轨迹。研究结论认为,从功能完善性标准和发展衡量标准等维度来看,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主要经历了开创期、扩张期和再造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分别产生了“记录体”、“说法体”和“沟通体”三种特色话语形态;同时,尽管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建构成效,但是远未达到成熟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状态。其中,第二章主要在前一章的相关文献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从词源学、现有界定、东西方不同语境三个不同维度探讨了公共领域的中国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何为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及其内在结构、建构前提和主要特征。研究发现,从本质上说,公共领域是公众围绕公共利益而进行公共意见交流的精神领域,具有普遍的客观存在性。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主要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空间语境下由电视所提供的一个开放性的法治公共议题公共话语空间,包括了空间载体、参与主体、空间话语和话语规则等构成要素,具有公共意见交流和公共议题呈现等主体功能,和载体的扩张性、平台的开放性、参与的平等性、话语的公共性等基本特征。第三章至第五章沿着上述理论思考路径,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从功能完善性标准和发展衡量标准等维度,通过全面系统的仔细梳理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建构与演变阶段。其中,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开创期(1980——1998年)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与演变的建构语境、探索历程、结构形态与主导话语。研究发现,在这段极为漫长的时间里,其主要呈现出话语地位的非主流、时间形态的断断续续、空间样态的相对单一、“普法”话语的强势主导等基本特征。并且,在这一阶段后期,以央视《社会经纬》为代表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模式基本定型,并由此确立了“记录体”的话语主导地位,其以纪实为主要风格,以“故事化”为主要的话语表达手段,较好地承载起了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议题呈现功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扩张期(1999——2010年)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与演变的建构语境、扩张历程、结构形态与主导话语。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条件的向好转变,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横向规模与纵向质量的“突变”式发展。特别是以《今日说法》为代表的“说法体”电视法治节目的崛起,使得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在前一阶段单一的议题呈现功能基础之上,进一步具备了意见交流的功能,标志着其已经在形式上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功能。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再造期(2011年至今)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建构语境、建构表现、主导话语及其公共领域再造意义。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在前一阶段的“说法体”建构模式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了“沟通”的作用与功能,实现了参与主体的极大扩充、意见交流的更加充分、观点碰撞的初步显现。同时,由于新媒体传播手段的日渐兴盛,原有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与网络公共领域开始逐步叠加,并且相互交融,从而使得其具备了不同于以往的实践形态。第六章将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和访谈的方式获取了社会公众、业者对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现状、问题的认知和对其发展的期望,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应主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研究认为,当前,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远未达到成熟的状态,由于技术变迁、建构认知、经济因素等综合影响,其主要正面临着以媒介格局变迁下的“整体失落”为主要表征的载体危机、以空间层次的结构性失衡为主要特点的形态危机、以话语表达方式的日渐僵化为主要标志的话语危机,以及以公共领域功能的错位与异化为突出问题的功能危机。为此,本研究提出,未来的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应当从外部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以建立有效的空间发展社会保护机制,力争实现其生态的重建;推动其主要建构者(电视媒体)公共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双重提升,力争实现其认知的重构;建立复合空间主导下的多元空间体系,力争实现其空间的重组;以全新融合思维重塑法治公共领域面貌,力争实现其手段的重整。

廉张洁[5](2018)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西安广播电视台《问政时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新的传播态势下,传统媒介格局发生改变,电视作为传统媒体收视率大幅下降,用户流失严重。对于省级、地市级媒体而言,电视问政节目针对本地民生,对本地居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成为电视台重构用户连接的重要品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兴媒体层出不穷,这也为电视问政提供了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和渠道,能够吸引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受众,有利于更好地塑造媒体公信力与政府权威性。为了更好地促进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使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一席之位,优化其传播策略势在必行。本文观察众多的电视问政节目可发现,并非所有传统媒体都意识到了借力新媒体的重要性。因此,笔者以西安广播电视台《问政时刻》节目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对西安广播电视台《问政时刻》的形式、特点、节目传播效果、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参照其他同类节目的亮点,来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该档节目应采取怎样的优化策略,以此实现更好的发展,并为其它同类节目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研究发现,在当前电视问政节目不断发展的状况下,《问政时刻》节目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民众与政府的对话渠道,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但也存在形式常规化、线上互动弱、品牌意识低、无回访机制等不足。通过对其优劣势的分析发现,只有在形式上创新、做好线上线下平台互动、促进人才融合以及建立追踪回访的长效机制才是《问政时刻》长久发展之计。

高王雅超[6](2018)在《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到2011年,智能手机在我国大范围普及,作为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手机客户端也成为受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新闻客户端更是受众目前接受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学术界关于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手机新闻客户端之间的对比研究、手机新闻客户端的语言风格及形成研究等,但从语言使用角度关注和研究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比较少。本文以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新闻语言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所处语境,以及词语、语法、语篇、辞格的使用状况,以探讨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特点及规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语言传播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选题的缘由、学术界研究综述、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境”,从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两个方面分析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以及语境构成要素对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的影响。第三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词语使用状况”,从词、固定语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词语使用特点。第四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法使用状况”,从词类、单句、复句等方面,分析和总结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法特点。第五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篇使用状况”,主要讨论的是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篇类型及其特点。第六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辞格使用状况”,主要研究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表层修辞、深层修辞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第七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状况的反思”,总结和归纳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存在的问题,并从语言传播的角度,对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提出相关建议。

王一帆[7](2017)在《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凤凰卫视知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及其代表节目《锵锵三人行》、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尉迟琳嘉及其代表节目《笑逐言开》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语用策略、大众传播模式等理论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探究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说什么”与“怎么说”的问题,总结其主持过程中使用的语用策略、传播模式。本文分为六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现状、方法和创新点,然后对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做一个概述;接着,通过解析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定位,发掘其角色优势;然后从语用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和传播特点,分析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及传播方式;最后结合以上几个方面,探讨关于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未来发展的问题。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未来应以“允许口语冗杂、坚守内容为王、不断深耕”为根本,坚持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思维及自媒体新颖的传播路径,掌握多领域多元知识,加入新时代元素,如直播、真人秀等,充分挖掘主持人的语言魅力,发挥语言优势,走出一条内容与形式双向结合的道路,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耿荥聪[8](2017)在《论中国脱口秀节目的本土化 ——以《壹周立波秀》与《金星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脱口秀节目起源于英国,兴起于美国,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脱口秀节目。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节目形式。它吸收了单口相声中的一些表现元素,同时具备丰富的舞台表现力,融合了谈话节目的娱乐性,使节目更加具有可看性。在节目中,主持人运用各种话语表达方式,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丰富节目内容,拓宽节目形式,传递娱乐的同时,也向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时至今日,脱口秀节目的类型越来越多,有主持人略表演的,也有邀请嘉宾和观众一起讨论的,种类多样,节目内容也从单一枯燥的时政新闻向经济娱乐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结合当前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明显的本土化特征。文章第一部分追溯了脱口秀节目的起源,以及脱口秀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分析了脱口秀节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探索了脱口秀节目为何会如此受欢迎。第三部分以《壹周立波秀》和《金星秀》为例,分析国内脱口秀节目的本土化取向。分别从受众方面、主持人自身、节目内容和传播特征四部分进行阐述,通过展示精品案例,对脱口秀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脱口秀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五部分针对问题提出了脱口秀节目未来的发展对策,总结提炼出内地谈话节目的成功定位策略,希望可以借鉴到其他的脱口秀节目中。总体来说,电视谈话节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应该注重脱口秀节目的品牌发展意识,借鉴美国脱口秀的一些优势,比如合理的播出时段、强烈的品牌意识、主持人独特的个性、丰富多彩的节目形态等,从多方位入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并尊重民族文化意识和思维习惯,创造出识别度高,能让受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可和喜欢的脱口秀节目。让脱口秀节目娱乐与说教相结合,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成为大家所喜爱的节目形式。

袁敏[9](2017)在《辩论型谈话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研究 ——以《一虎一席谈》和《奇葩说》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正在向前发展,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和爱奇艺的《奇葩说》先后为这种借鉴提供了成功的范式。《一虎一席谈》和《奇葩说》从话题的选择、主持人的表现、现场嘉宾的选择、场内外观众的互动等多个元素的设置上,表现了他们在节目中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轨迹。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索辩论型谈话节目有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可能性。首先本文以《一虎一席谈》和《奇葩说》为例,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出发,从辩论型谈话节目的形态和建构公共话语空间这两个方面进行梳理。接着以这两档节目为研究样本,从主持人的风格、话题的选择、嘉宾的选择、观众的参与程度等方面对节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了话语的冲突性和表达的真实性以及思想性是他们核心特色的结论。还对将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到了这两档节目的优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在最后一部分,从政治与经济、内部和外部等角度探讨了在现行体制下话语表达所遭到的一些阻力,比如权力控制、辩论不充分、真实性不够等。还探讨了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日益强烈的现代社会,辩论型谈话节目如何克服已有障碍,建构一个真实、平等、多元的公共话语空间。

董亚南[10](2017)在《湖南卫视新闻节目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所有的省级卫视中,湖南卫视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尽管这种注目更多地是针对其娱乐节目。而其实在上星之初,湖南卫视也曾有一个热忱的新闻梦。从最初的新闻立台到如今的娱乐霸主,其新闻节目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其发生这些转变?自湖南卫视1997年创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间,其新闻节目的发展共经历了3次转折,以这3个转折点为界,其发展可分为4个时期。1997年至2001年是其繁荣发展期,在此期间其新闻节目数量繁多、内容多样、形态多元;然而2001年“导向事故”的发生却刹住了新闻的快车,由此进入两年的转型期,大量新闻栏目停播,娱乐栏目增加,湖南卫视逐步由新闻向娱乐大转移。2004年,湖南卫视最终确立“快乐中国”的频道定位,从新闻到娱乐的转型完成,为了与频道总体风格相符,其新闻节目寻求与娱乐的结合,各方各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12年“限娱令”的实施使其新闻节目呈现回归之势,然而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最终还是回归娱乐,新闻节目虽有变动,但总体上没有脱离之前的轨道。因此,以2004年为界点,1997年至2004年是其转型前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其新闻内容以时政、经济为主,文体、社会兼有,节目形态上消息类新闻栏目、评论类新闻栏目、谈话类新闻栏目和新闻杂志多元并存,表达方式严肃古板,播报方式以传统的“播”新闻为主,播出方式以录播为主,以“传者本位”的新闻思想为主导,注重新闻的宣传、信息和舆论监督功能。转型后,其时政、经济新闻的比重下降,民生、娱乐新闻比重上升,新闻民生化趋势凸显,节目数量锐减,节目形态由多元转变为单一,表达方式追求娱乐化,播报方式转向“说”新闻,播出方式上逐步实现直播常态化,新闻传播上积极主动地与新媒体接轨,趋于融合化、互动化,新闻理念上转向“受者本位”,同时将新闻的娱乐功能置于重要地位。湖南卫视新闻节目的这些转变与其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其中,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和规制是影响其转型的重要外部原因,而市场经济背景下媒介产业化的发展是其转型的经济因素,大众文化的娱乐、消费特性以及湖湘文化所蕴含的创新和娱乐精神对其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湖南卫视新闻节目的转型创新了新闻节目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其对新闻直播和融合传播的重视增强了新闻的影响力,但同时对新闻娱乐化的过度追求又导致其远离了新闻的本质,新闻节目的浅表化、低俗化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20年间湖南卫视共播出过40多档新闻栏目,其新闻节目多方面的转型无疑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转型的一个缩影,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可以给其他电视媒体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时政类谈话节目的亲和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政类谈话节目的亲和力(论文提纲范文)

(2)谈话类电视节目的接受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文化传统的隐性契合
2 满足观众需求的话语方式
3 形成有“看头”的表达空间
4 观众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5 话题的有趣性与社会关注度
6 获取信息的另类渠道

(3)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内容分析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电视节目
        二、电视新闻节目
        三、媒介融合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媒介融合理论及相关实践
        二、沉浸理论及相关实践
        三、其他相关理论实践
第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与生产模式的演变
    第一节 新技术对电视新闻的特性的影响
        一、电视新闻的生产特性
        二、电视新闻的社会价值特性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演进
        二、新媒介技术引发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革
    第三节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模式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新闻节目生产模式
        二、新闻节目生产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章 运用新媒介技术驱动电视新闻生产多方位变革
    第一节 重构智能化新闻生产理念
        一、新闻主体多元化转变
        二、新闻生产流程的精简化
    第二节 新技术开拓新闻采集多维度空间
        一、传感器采集抵达新闻前线
        二、智能数据手采集未来新闻
    第三节 新闻内容生产模式多样化
        一、多拟态智能化新闻生产
        二、临场化新闻内容颠覆式变革
        三、5G+新技术的新闻生产场域
    第四节 新闻分发与体验智能化
        一、精准实现用户个性化推送
        二、感官与认知重塑的新闻体验
        三、分众化传播重构认知体验
第四章 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案例分析
    第一节 融媒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
        一、电视与“两微”互重的播报模式
        二、直播和线上用户多屏联动模式
        三、大数据分析舆情议程设置模式
    第二节 融媒体新闻报道《2019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一、全媒体全平台积极响应,打造新媒介生态域
        二、新技术助力新闻生产力,强力推进传播态势
        三、打造高科技年轻态产品,提升新闻高关注度
        四、加强融媒体矩阵报道力,追求全面互动格局
第五章 新媒介技术支持下电视新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
    第一节 新技术优化电视新闻报道,拓展新闻传播力
        一、云端优化生产流程,打造强势传播力
        二、大小屏协同赋能,电视新闻用户回流
        三、主流切分短资讯,跨媒介即时传播
        四、PUGC深化升级报道力,助力新闻影响力提升
    第二节 拓殖以用户集群为核心的电视新闻生态范式
        一、重视用户的内容运营,打造“众包”新闻模式
        二、精研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新闻精准抵达率
        三、新技术产品深度匹配,实现用户需求最大化
    第三节 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多元化新闻主体格局重构
        一、区分新闻生产主体,重塑新闻媒体角色
        二、把握舆论使命担当,培育高素养的新闻人
        三、“技术狂热”冷处理,重构新闻专业主义
    第四节 智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应坚守的理念和范式
        一、算法决策呈“透明化”,打造新闻信任标签
        二、新闻与技术协同发展,赋予技术人文情怀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演变 ——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
        1.2.2 关于电视涉法传播的研究
    1.3 研究视角与方法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理论探讨
    2.1 公共领域的中国适应性
        2.1.1 公共领域概念的词源学分析
        2.1.2 公共领域概念的学术探讨
        2.1.3 公共领域的东西方不同社会语境
    2.2 从公共领域到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
    2.3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
        2.3.1 要素结构
        2.3.2 功能结构
    2.4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前提
    2.5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发展的衡量标准
        2.5.1 载体的扩张性
        2.5.2 平台的开放性
        2.5.3 参与的平等性
        2.5.4 话语的公共性
3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开创与“记录体”的确立
    3.1 开创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语境
        3.1.1 逐步演替的社会转型
        3.1.2 法律体系建设的提速前行
        3.1.3 “自己走路”的中国电视改革
    3.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艰难探索
        3.2.1 庭审直播: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初步尝试
        3.2.2 《冯大兴的下场》:理想化的直接对话空间建构实践
        3.2.3 《焦点访谈》:“介入式”间接对话空间建构的独特景观
        3.2.4 《社会经纬》:故事化“记录体”的确立
    3.3 开创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形态
        3.3.1 非主流传播: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话语地位
        3.3.2 时间断层: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历时形态
        3.3.3 相对单一: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空间样态
        3.3.4 普法话语: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宏大主题
    3.4 “记录体”的确立及其故事化特色
        3.4.1 纪实风格:“记录体”的直观面貌
        3.4.2 权力博弈:“记录体”的内在本质
        3.4.3 故事化:“记录体”的现实选择
        3.4.4 “化枯燥为形象”:故事化的编码逻辑
        3.4.5 隐含的意义:故事化背后的法治意识形态
4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扩张与“说法体”的兴盛
    4.1 扩张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语境
        4.1.1 高歌猛进的改革开放与加速重构的社会秩序
        4.1.2 国家法律体系的建成与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
        4.1.3 电视市场化与民生化的互动演进
    4.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极速扩张
        4.2.1 《今日说法》:“说法体”话语模式的强势崛起
        4.2.2 《经济与法》:专业细分趋势下的独特法治公共领域
        4.2.3 《法治在线》:“记录体”的新闻话语表达变体
        4.2.4 社会与法频道: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横向扩张
    4.3 扩张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形态
        4.3.1 突变: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极速膨胀
        4.3.2 集中:直接对话空间的强势崛起及其功能转向
        4.3.3 不适:大浪淘沙之后的重生与消亡
    4.4 《今日说法》“说法体”现象的多维透视
        4.4.1 “说法体”探源
        4.4.2 参与主体视角下的“说法体”功能认知
        4.4.3 “说法体”表意系统的确立
        4.4.4 公共议题选取的“点滴”思维
        4.4.5 公共讨论设计的开放色彩
        4.4.6 “姥姥文化”的话语表达追求
        4.4.7 “说法体”现象的扩散及意义
5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再造与“沟通体”的创设
    5.1 再造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语境
        5.1.1 从“四个全面”进入“新时代”
        5.1.2 从“法律体系”迈向“法治体系”
        5.1.3 从“电视媒体”转向“融合媒体”
    5.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再造
        5.2.1 《小区大事》:“参与式”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开端
        5.2.2 《我是大律师》:“直接对话空间”的极致表达
        5.2.3 《律师来了》:“融合对话空间”的积极建构
    5.3 “沟通体”的基本话语形态及公共领域再造意义
        5.3.1 “沟通体”的核心意涵
        5.3.2 “沟通体”的基本话语形态
        5.3.3 “沟通体”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再造功能
6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危机与风险应对
    6.1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危机
        6.1.1 载体危机:媒介格局变迁下的“整体失落”
        6.1.2 形态危机:空间层次的结构性失衡
        6.1.3 话语危机:话语表达方式的日渐僵化
        6.1.4 功能危机:公共领域功能的错位与异化
    6.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危机归因
        6.2.1 技术归因:“危”与“机”中的艰难调适
        6.2.2 认知归因:公共意识的不足与法治观念的落后
        6.2.3 经济归因:公共属性与经济属性的长期博弈
    6.3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危机启示
        6.3.1 生态重建:建立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社会保护机制
        6.3.2 认知重构:公共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双重提升
        6.3.3 空间重组:建立融合对话空间主导下的多元空间体系
        6.3.4 手段重整:以全新融合思维重塑法治公共领域面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社会公众电视法治公共领域认知与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中国电视法治节目业者电视法治公共领域认知与满意度访谈提纲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媒介融合背景下西安广播电视台《问政时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电视问政节目发展模式
    2.1 电视问政节目的概念
    2.2 电视问政的节目模式
第三章 对西安广播电视台《问政时刻》的节目分析
    3.1 节目角色构成
        3.1.1 政府:直面问题,承担责任
        3.1.2 媒体:打造平台,推动问政
        3.1.3 公众:参与问政,互动监督
    3.2 节目传播策略
        3.2.1 政治传播策略
        3.2.2 新媒体联动策略
    3.3 节目传播效果
        3.3.1 媒体关注度
        3.3.2 社交平台情况
        3.3.3 舆情要点
第四章 西安广播电视台《问政时刻》存在的不足
    4.1 形式常规化,创新不足
    4.2 线上互动弱,品牌意识低
    4.3 新平台,旧“话语”
    4.4 缺乏长效监督、回访机制
第五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西安广播电视台《问政时刻》的优化策略
    5.1 形式创新是前提
    5.2 平台互动是重点
    5.3 人才融合是关键
    5.4 长效机制是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四、选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五、选题研究的语料来源
第一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境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客观语境
        一、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客观语境构成
        二、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客观语境的特点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主观语境
        一、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主观语境构成
        二、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主观语境的特点
第二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词汇使用状况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中词的使用
        一、以基本词突显口语风格
        二、以新造词突显时代性
        三、以方言词突显亲民性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中固定语的使用
        一、专有名称的使用呈现专业性
        二、成语的高频率使用
        三、缩略语的使用呈现简洁特点
第三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法使用状况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词类使用
        一、名词和动词的高频率使用
        二、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高频率使用
        三、表情态词的低频率使用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单句使用
        一、句型的使用状况
        二、句类的使用状况
        三、句式的使用状况
    第三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复句使用
        一、联合复句使用状况
        二、偏正复句使用状况
第四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篇使用状况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中的顺承型语篇
        一、顺承型语篇的使用情况
        二、顺承型语篇的语用功能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中的因果型语篇
        一、因果型语篇的使用情况
        二、因果型语篇的语用功能
    第三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中的转折型语篇
        一、转折型语篇的使用状况
        二、转折型语篇的语用功能
第五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辞格使用状况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表层修辞的使用
        一、设问的使用及功能
        二、衬托的使用及功能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深层修辞的使用
        一、比喻的使用及功能
        二、借代的使用及功能
第六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状况反思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词汇使用的问题
        二、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法使用的问题
        三、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篇使用的问题
        四、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辞格使用的问题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传播的相关建议
        一、规范传播主体
        二、创新传播信息
        三、优化传播媒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2 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及其主持人概述
    2.1 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概述
        2.1.1 脱口秀节目界定
        2.1.2 凤凰卫视的脱口秀节目
    2.2 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概述
3 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定位
    3.1 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
    3.2 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3.2.1 主持人匹配度高,用户黏着度强
        3.2.2 参与节目策划,主持人拥有更多话语权
        3.2.3 利用平台优势,主持人把控更大尺度
        3.2.4 嘉宾助力,主持人可发挥深度优势
4 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
    4.1 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有声语言
        4.1.1 节目开场主持人的语言分析
        4.1.2 节目主体中主持人的语言分析
        4.1.3 节目结尾主持人的语言分析
        4.1.4 主持人有声语言的语言策略应用
5 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传播
    5.1 借助平民视角,充分发挥人际传播优势
    5.2 淡化说教,弱化意见领袖作用
6 关于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未来发展的思考
    6.1 成为业界楷模: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专业影响力的提升
    6.2 大众引路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8)论中国脱口秀节目的本土化 ——以《壹周立波秀》与《金星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脱口秀节目的由来
    第二节 国外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国内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雏形时期
        二、发展时期
        三、成熟时期
        四、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第二章 脱口秀节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第一节 大众话语权的实现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自我意识的满足
    第三节 大众传播环境的改变
    第四节 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国内脱口秀节目的本土化取向
    第一节 中国脱口秀节目受众本土化心理分析
        一、受众对于脱口秀节目选择的心理分析
        二、接近性心理使受众更偏爱亲民节目
        三、文化认同感、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受众的选择
    第二节 主持人本土化分析
        一、主持人自身成长经历和阅历
        二、主持人外形包装
        三、主持人形体习惯
        四、主持人语言风格
    第三节 节目内容的本土化
        一、节目选材
        二、节目形式
        三、节目功能
    第四节 传播特征的本土化
        一、传播主体——主持人的自身素养和公信力
        二、传播内容与传播技巧——节目内容和节目宣传
        三、传播环境——媒介技术和人文环境
第四章 脱口秀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第一节 脱口秀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储备不足
        二、创新性元素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节目过于追求娱乐化
        四、选题缺乏深度,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
        五、中国文化环境多样,脱口秀节目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第二节 针对脱口秀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相关人员的自身素质
        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节目的创新性
        三、增加娱乐元素的同时提高节目的质量
        四、融合各地元素,使节目得以普及
第五章 脱口秀节目未来的发展途径
    第一节 要拓宽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元素
    第二节 频道内节目联动,互相渗透
    第三节 营造完善的“生存环境”
        一、完善技术条件,统一节目版本
        二、完善法制建设,提倡人文关怀
    第四节 要注重栏目之间的互动
    第五节 要敢于尝试现场直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辩论型谈话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研究 ——以《一虎一席谈》和《奇葩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谈话节目的研究
        1.2.2 关于辩论型谈话节目的研究
        1.2.3 对公共话语空间的研究
        1.2.4 对于《奇葩说》和《一虎一席谈》两档节目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2. 辩论型谈话节目概述
    2.1 辩论型谈话节目概念界定
    2.2 辩论型谈话节目的历史和现状
3. 《一虎一席谈》和《奇葩说》公共话语空间建构的理论基础
    3.1 “公共空间”的内涵及其适用性
    3.2 辩论型谈话节目为建构公共话语空间提供了可行的交流范式
    3.3 互联网发展下的新媒介是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载体和拓展
4. 《一虎一席谈》和《奇葩说》公共话语空间建构路径之对比
    4.1 节目公共话语空间元素分析
        4.1.1 节目话题
        4.1.2 节目主持人
        4.1.3 节目现场嘉宾
        4.1.4 节目场内外观众
    4.2 节目形式分析
        4.2.1 话语的冲突性
        4.2.2 表达的真实性
        4.2.3 大众话语对精英话语的消解和反叛
5. 辩论型谈话节目公共话语空间建构的现有障碍与趋势展望
    5.1 现有障碍
        5.1.1 表达空间的有限性
        5.1.2 二元对立导致的部分真实
    5.2 趋势展望
        5.2.1 加强话题的公共性
        5.2.2 发挥新媒介的重要性
        5.2.3 增强公众媒介素养,着力培养公民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湖南卫视新闻节目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湖南卫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梳理
    第一节 转型前湖南卫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时期
        一、新闻节目繁荣期(1997—2001)
        二、新闻节目转型期(2002—2004)
    第二节 转型后湖南卫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时期
        一、新闻节目衰落期(2005—2011)
        二、新闻节目短暂回归期(2012—至今)
第二章 湖南卫视新闻节目的转型表征
    第一节 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的转型
        一、节目内容上:新闻民生化
        二、节目形态上:多元到单一
    第二节 表达方式和播报方式的转型
        一、表达方式上:新闻娱乐化
        二、播报方式上:由“播”向“说”
    第三节 播出方式和传播形式的转型
        一、播出方式上:直播常态化
        二、传播形式上:融合化、互动化
    第四节 新闻理念和新闻功能的转型
        一、新闻理念上:从“传者本位”到“受者本位”
        二、新闻功能上:从注重宣传、信息等功能到突出娱乐功能
第三章 湖南卫视新闻节目转型动因探析
    第一节 新闻政策的规制
    第二节 媒介产业化的驱动
    第三节 大众文化与湖湘文化的潜移默化
第四章 湖南卫视新闻节目转型的评价
    第一节 积极意义:新闻贴近性的增强和影响力的提升
    第二节 消极影响:新闻本质的背离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时政类谈话节目的亲和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时政新闻接触对网民政府信任的影响[D]. 刘恋. 吉林大学, 2021
  • [2]谈话类电视节目的接受学解读[J]. 刘同军.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02)
  • [3]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D]. 刘筱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演变 ——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D]. 袁侃. 武汉大学, 2018(02)
  • [5]媒介融合背景下西安广播电视台《问政时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D]. 廉张洁. 西北大学, 2018(01)
  • [6]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状况研究[D]. 高王雅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凤凰卫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研究[D]. 王一帆.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8]论中国脱口秀节目的本土化 ——以《壹周立波秀》与《金星秀》为例[D]. 耿荥聪. 广西师范学院, 2017(02)
  • [9]辩论型谈话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研究 ——以《一虎一席谈》和《奇葩说》为例[D]. 袁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10]湖南卫视新闻节目转型研究[D]. 董亚南.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政治谈话节目的亲和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