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研究

板栗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研究

一、板栗品种资源保存利用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馨方,张树航,李颖,郭燕,王广鹏[1](2021)在《基于SSR标记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文中研究指明探讨分子水平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以利于燕山种质的保存、保护和研究利用。基于SSR标记,采用非加权算数平均聚类(UPGMA)法对燕山地区10个市(县)的161份板栗种质进行多次聚类抽样分析,比较使用3种遗传相似系数(SM系数、Dice系数和Jaccard系数)和2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和位点优先取样法)相组合确定的不同样本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大小,确定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再分别对核心种质与原种质、核心种质与保留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进行t检验,以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通过绘制主坐标分布图观察核心种质和原种质的分布情况,并结合表型特征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应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取得的样本群比随机取样法具有更高的Ne、H和I,应用SM系数取得的样本群,其遗传多样性指标要优于Dice系数和Jaccard系数,综合利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系数筛选了46份燕山板栗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28.57%的样品,Ne、H和I分别为1.531 7,0.321 8和0.491 0。t检验表明,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显着大于原种质,经主坐标分析和表型特征确认,核心种质在原种质的主坐标图中分布均匀,能够较全面地代表整个板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相似性系数进行多次聚类,是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构建的容量为46份的板栗核心种质,能充分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覃腾[2](2021)在《广西隆安县4个引进板栗品种开花特性和授粉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是我国及广西重要的经济林树种。板栗雌雄异花同株,雌雄花期相遇或不遇,常常导致产量低,严重影响果农种植和管理板栗的积极性。本研究以广西隆安县引进的板栗主栽品种‘双季板栗’、‘处暑红’、‘九家种’和‘封开2号’为研究对象,开展开花习性、花粉特性、授粉配置效应等研究,探讨和评价4个品种互为授粉树的可能性,为广西板栗丰产栽培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个引进板栗品种物候期存在差异,各品种芽萌动、展叶、现雄、现雌、开花、谢花的先后顺序是‘封开2号’、‘双季板栗’和‘九家种’、‘处暑红’。2.4个引进板栗品种雌雄开花类型有雌先型、雌雄同放型,品种间或品种内雌雄相遇或不相遇。‘九家种’和‘处暑红’为雌先型,品种内雌雄开放期不相遇;‘封开2号’和‘双季板栗’是雌雄同放型,品种内雌雄开放期相遇;‘双季板栗’的雄花开放期与其他3个品种雌花开放相遇3 d~4 d,‘封开2号’雄花开放期与其他3个品种的雌花开放期相遇3 d~8 d,‘处暑红’、‘九家种’雄花开放期比其他2个品种雌花开放期晚,品种间雌雄不相遇。3.板栗混合花枝率由高到低为‘双季板栗’(77.8%)>‘处暑红’(72.2%)>‘九家种’(69.4%)>‘封开2号’(47.2%)。‘双季板栗’、‘处暑红’、‘九家种’和‘封开2号’雌花序的平均数量分别是1.7个/枝、1.3个/枝、1.2个/枝和0.8个/枝。‘处暑红’、‘双季板栗’和‘九家种’表现出丰产的生物学基础。4.各品种花粉粒正常,花粉萌发率为‘封开2号’(15.49%)>‘九家种’(11.77%)>‘双季板栗’(7.02%)>‘处暑红’(3.77%),各品种花粉萌发率均比较低,但每雄花序花粉量均达两百万粒以上,弥补了萌发率的不足。在固体培养基0.05 g/L H3BO3、0.01 g/L Zn SO4和0.05 g/L Ca Cl2上,4个品种花粉均有较高的萌发率。5.各授粉组合果实成熟期、果苞大小、座苞率、空苞率、结实率和出籽率有明显花粉直感效应。用‘双季板栗’花粉授粉,4个品种板栗空苞率少,结实率和出籽率高,与自然授粉差异不明显,亲和性好;‘封开2号’作授粉树,板栗空苞率多,结实率和出籽率低,与自然授粉差异极显着,亲和性较差。6.花粉直感效应影响果实品质,不同品种板栗受父本影响程度不同。坚果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维生素C和粗蛋白存在一定花粉直感效应,含水量、脂肪含量影响不大。不同授粉处理对坚果N、P、K、Ca、Mg、Cu、Mn、Zn矿质元素含量有不同程度影响,也存在花粉直感现象。7.对授粉效应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发现,主成分总得分和隶属度较大为‘双季板栗’授粉组合,其结实和果实品质表现良好;主成分总得分和隶属度小为‘封开2号’授粉组合,其结实和果实品质表现较差。综上结果,‘双季板栗’、‘封开2号’不需配置授粉树,‘处暑红’、‘九家种’需要配置授粉树,‘双季板栗’是其他3个品种最佳授粉树。

丁渝峰[3](2020)在《湖南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与苗期生长特性差异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我国主要木本粮食树种之一,板栗被称为(Castanea mollissima Bl.)“铁杆庄稼”具有耐干旱瘠薄等优良特性。在我国种植范围广,北起吉林,南至海南岛都有栽培。板栗在不同气候条件或地形条件下形成了一批区域化良种,湖南地区属于南方板栗的一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功引进良种铁粒头和九家种之后,本地区良种选育一直滞后。本文从推进板栗良种化进程入手,通过优选10个不同地区板栗品种,以铁粒头为参照,开展品种对比实验以及参试品种1年生生长对比实验,采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室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进行差异分析,同时对1年生嫁接苗生长规律、叶片生理以及光合特性差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选择优良的板栗品种作为良种选育的对象。(1)果实外观品质以临湘1号品种带苞果实长、宽、厚表现较为突出,分别为82.06mm,59.89mm和62.06mm;石门品种板栗坚果长和坚果厚最大,分别为36.39mm和25.02mm,坚果宽以临湘2号品种最大,达到了 28.52mm;融水品种栗苞皮厚最大,达到了 3.50mm;城步品种栗苞刺长长度最大,达到了17.76mm,新田品种最小,只有12.23mm;花桥品种和融水品种坚果皮厚最大,达到了 1.45mm左右,铁粒头品种坚果皮厚最小,只有0.76mm;铁粒头品种坚果粗脂肪含量最高,为7.13%,新田品种粗脂肪含量最小,只有5.45%,石门品种可溶性糖含量表现最高,为14.68%,新田品种最小,只有3.08%,临湘2号品种,安化品种,临湘1号品种和城步品种淀粉含量基本保持在55%左右,融水品种淀粉含量最低,只有40.64%,粗蛋白含量以石门品种最高,达到了10.39%,花桥品种粗蛋白含量最低,只有6.79%。综合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指标(包括外观和内在指标),相比铁粒头,临湘1号品种和石门品种各项指标总评价更优异,可作为优选对象。(2)板栗苗期生长趋势为“S”变化曲线,5月初至9月初是地径缓慢生长期,临湘1号品种生长最快,在9月初期地径达到了 1.78cm左右,其次是花桥品种苗期地径生长继续保持较快生长状态,地径生长达到了 1.42cm,1年生板栗苗期地径生长9月初至9月中下旬快速生长期持续时间短,只有20天左右,但是到了生长后期,地径生长在品种间出现较大的差异;1年生板栗苗苗高经过快速生长期后,即9月底,铁粒头品种和石门品种最大,分别为158cm和157cm,花桥品种和新田品种苗高最小,只有110cm和109cm,进入生长后期之后,1年生板栗苗苗高生长趋于缓慢;不同板栗品种叶片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生长前期蛋白质含量较高,到了生长后期蛋白质含量迅速变小,但是铁粒头蛋白质含量在1年生苗期生长过程中变化较小,几乎保持稳定;安化品种和石门品种按照月份生长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都是逐渐增大的,在生长后期表现最大的,分别为301μg·g-1·h-1和268.29μg·g-1·h-1;临湘1号品种和新田品种叶质重和叶长最大,分别为0.037g·cm-2和0.034g·cm-2,分别为27.2cm和26.3cm,从整体分析,叶质重与叶宽品种间差异变化基本相似,只有城步品种,安化品种,石门品种和铁粒头品种与之相反。(3)生长初期,城步品种,永安品种和安化品种光合速率最大,在9月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城步品种和临湘2号品种光合速率最大,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不同板栗品种叶片蒸腾速率在8月表现出较强的活力且表现最突出,而融水品种和新田品种蒸腾速率最小,只有6.79 umolH2O·m-2·s-1和8.99 umolH2O·m-2·s-1,生长后期大部分板栗蒸腾速率出现增大;不同品种板栗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在8月份同样表现出突出,但是临湘2号品种,在10月份生长后期气孔导度值增长最大。

丰雪春[4](2020)在《湖南不同产地板栗品种“铁粒头”对栗疫病的抗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板栗疫病是一种在全球板栗种植区均有发生、由寄生隐丛赤壳菌引起的枝干性病害。板栗疫病是限制板栗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针对板栗疫病发病早期症状难以识别、病原菌鉴定困难、抗性品种少等问题,以湖南主栽板栗品种“铁粒头”为研究对象,开展其种植区野外调查,采集疑似板栗疫病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结合形态特征观测、理化性质测定与分子检测技术进行菌株鉴定,获取病原菌。以此为基础,采用盆栽接种病原菌的方法,观测探寻病原菌的潜在寄主;采用枝条离体水培法,将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回接于不同产地“铁粒头”的健康枝条,记录并测定植物病害发生症状和病害发生过程中枝条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了解病害发生规律。同时,对湖南“铁粒头”种植区土壤因子与其板栗疫病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板栗疫病发生的关键土壤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湖南不同栽培区的“铁粒头”板栗均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栗疫病,其病原菌包括强、弱毒力两种菌株(F1、F2)。两种菌株与板栗疫病模式菌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100%,高度一致。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与模式菌株相同,进一步证实分离获得的板栗疫病致病菌为栗疫病菌。2)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锥栗、野漆、山核桃等植物,并引起溃疡斑,可侵染狗尾草、万年青、柑橘等植物,但无病害症状出现。3)来自于不同产地的“铁粒头”板栗枝条接种F1和F2两种病原菌后,发病过程中的主要生化特性与20d后的发病率均存在差异。浏阳(LY)地区板栗枝条接种F1、F2菌株发病率均为最高,分别为77%和72%,表现为高度易感,而长沙(CS)地区对F1、F2均表现为较强抗性。岳阳(YY)、郴州(CZ)和怀化(HH)地区表现为F1抗性,对F2菌株表现为中等抗性。但5个地区在接种F2菌株平均发病率均高于接种F1。4)栗疫病大田调查结果与枝条离体培养接种病菌的致病结果基本一致,即LY地区感病率高,属感病地区;CS和HH地区对栗疫病抗较强,属抗病地区。YY和CZ地区均表现为中抗病地区。栗疫病在“铁粒头”不同栽种区发生率与其栽种地土层厚度成反比,土层厚度在40-50cm的地区发病率高于土层厚度50-60cm的地区;土壤pH也会影响栗疫病的发生,土壤pH在2.9-3.2之间,其发病率在20%以下,死亡率也较低。上述结果为栗疫病害的早期检测与抗性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为湖南省板栗产业的合理栽培、减少栗疫病的发生与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防治措施奠定基础。

张馨方,张树航,李颖,郭燕,王广鹏[5](2020)在《基于SSR标记的燕山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筛选出的21对SSR引物对7个燕山板栗群体142份资源和1个太行山板栗群体9份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不同群体的聚类树状图和主坐标分析图,旨在为燕山板栗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明晰和创新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1对引物共检测到71个等位变异位点,变异范围为2~6,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3.38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14 5~0.972 3,平均0.866 8。8个板栗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多样性指数H、Shannon’s信息指数I、总遗传多样性指数Ht、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指数Hs分别为1.457 8、0.309 9、0.468 0、0.306 2和0.291 2,说明燕山板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度较高,其中遵化群体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最高,为97.18%,青龙和迁西群体次之,分别为95.77%和94.37%,表明遵化、迁西一带是燕山板栗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迁西和宽城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最大,亲缘关系最近;怀柔和邢台(太行山)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最小,遗传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图和主坐标分析图可将燕山板栗主产区青龙、迁西、宽城、兴隆、遵化和怀柔群体资源划为1类,而处于太行山区邢台群体为1类,说明燕山板栗和外来品种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群体的遗传关系和地理来源有一定关联性。

顾光仕[6](2020)在《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的变异分析及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锥栗(Castanea henryi)是我国特有的木本粮食树种。福建省建瓯市锥栗栽培历史悠久,通过不断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已形成了一批表型优良的农家品种。栗疫病的发生严重影响锥栗农家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选育高抗新品种是防治栗疫病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建瓯市主栽的17个锥栗农家品种为材料,建立锥栗疫病抗性的检测方法,进行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分析,开展锥栗农家品种的人工杂交,研究锥栗杂交后代栗疫病抗性及苗期表型性状的变异,建立锥栗疫病抗性遗传作图群体。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锥栗疫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联合利用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来自建瓯市水源乡锥栗农家品种的染病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形态学观察和DNA序列测定,可确定该病原菌就是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通过对锥栗农家品种“处暑红”和“油榛”离体枝条的栗疫病抗性检测,确定适合评价栗疫病抗性的时间为接种后的第21d。2.对锥栗农家品种的栗疫病抗性及重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17个农家品种的栗疫病染病指数为23.55~59.00,其中栗疫病抗性最高的是小尖嘴,最易感病的是处暑红,将供试农家品种的抗病类型分为4类;2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7.78%~49.65%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1.79%,其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异系数最小,果实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农家品种间的叶脉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栗疫病染病率和其他17个性状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对24个表型性状进行标准化排序,处暑红、乌榛和黄榛排前3位。聚类分析可将17个农家品种聚为4大类。3.利用5个农家品种进行了双列杂交,共获得15个杂交组合的果实,杂交果实性状间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在9.25%~35.87%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8.19%,果苞高的变异系数最小,坚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4.对锥栗农家品种杂交后代的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27个家系的栗疫病染病指数从20到45不等,平均染病指数为30.77;其中疫病抗性最高的是JO4×JO1和JO6×JO12它们的染病指数均为20,最易感病的家系是JO12×JO6,染病指数为45。各性状变异系数在15.18~29.41%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1.08%。家系间栗疫病染病率、苗高、叶片长、叶片长宽比、叶柄长和叶面积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对27个家系群体进行了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5.对4个较大的F1家系的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家系JO6×JO12的栗疫病染病率变异系数(19.43%)和苗期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25.54%)较大。结合亲本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确定JO6×JO12家系可以作为构建锥栗遗传连锁图谱的作图群体。

吴钧剑[7](2020)在《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遗传结构及栗疫病抗性变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锥栗(Castanea henry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随着锥栗产业及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选育锥栗优良品种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对锥栗疫病抗性的遗传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目前仍未选育出用于推广的高抗优良品种。本研究利用开发的转录组SSR标记对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并对群体的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开展了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初步选择,并进行了转录组SSR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为进一步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6个锥栗农家品种、3个板栗农家品种和3个日本栗栽培品种为材料,共设计合成108对转录组SSR引物进行扩增,。其中引物FAFUZLEST-7、FAFUZLEST-9、FAFUZLEST-11、FAFUZLEST-12、FAFUZLEST-18等5个引物的多态性条带百分比均为100%。2.利用18对转录组SSR引物对14个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检测出Shanon信息指数(I)的范围在1.037~1.28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3.015,平均观测杂合度Ho=0.584,平均期望杂合度He=0.614,基因分化系数Fst=0.1253,基因流Nm=1.7458,AMOVA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变异仅占10%,而大部分的变异来源于家系内部。这些结果表明锥栗半同胞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程度较大,而且遗传变异主要是家系内部的遗传变异。将14个锥栗半同胞家系划分为2类。3.对14个锥栗半同胞家系进行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的遗传分析,得到各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29.97%,说明家系间变异较为丰富。对各家系平均变异系数CV大小进行排序,排名前三的家系是大尖嘴、小尖嘴、红仔榛。另外,相关系数最高的2个性状分别是叶长与叶面积(R=0.931)、叶宽与叶面积(R=0.938)。对测定的12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14个锥栗半同胞家系分为3大类。进行优良家系与优良单株的选择,筛选出抗病性最强的5个家系是:乌壳长芒、油桐仔、小尖嘴、黄榛、铁锥;生长性状最好的5个家系是双峰子、小尖嘴、牛角仔(中熟)、油桐仔、黄榛;油桐仔、小尖嘴、黄榛这3个家系的抗病能力和生长状况都较好。选出抗病性强且生长状况好的优良单株7株,分别是8-10、2-23、7-26、11-29、14-31、12-29、2-19。对选出的7个优良单株进行父本鉴定,鉴定出子代2-19的父本为处暑红,子代2-23的父本为乌壳长芒,子代7-26的父本为铁锥,子代8-10的父本为处暑红,子代11-29的父本为油榛,子代12-29的父本为中尖嘴,子代14-31的父本为牛角仔(晚熟)。4.利用18对转录组SSR分子标记对锥栗的表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一般线性模型(GLM)得出15个位点和10个表型性状之间有显着关联,混合线性模型(MLM)得出10个位点和11个表型性状之间有显着关联,FAFUZLEST-15位点与感病率的变异贡献率高达为95.53%。

张力思,陈新,徐丽,魏海蓉,刘庆忠[8](2019)在《板栗种质资源工作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综述了中国板栗种质资源的工作现状,包括资源收集与保存、鉴定评价、规范与标准、共享利用等;根据目前板栗种质资源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板栗种质资源的遗传育种、保护珍稀濒危资源等提供参考。

李高平[9](2018)在《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胶体特性及功能性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淀粉是板栗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在40%-60%(干重),而目前针对板栗热加工过程中淀粉凝胶和糊化性质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山东临沂金丰、河南信阳红油栗、河北宽城大板红三个北方品种,以及江苏沭阳九家种、湖北罗田早栗两个南方品种的板栗,分别进行烤制和蒸制加工,进而研究热加工对板栗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糊化粘度特性及功能性质等,为研究板栗熟化过程中淀粉凝胶和糊化性质变化对口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不同品种、不同熟化程度的板栗粉,其总淀粉含量变化范围为55.14%-78.85%(以干重计),其中,不同品种的生栗粉的总淀粉含量差异显着,熟化之后总淀粉含量显着下降(P<0.01)。不同板栗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范围为16.57%-30.90%,不同品种的生板栗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不同,且熟化过程显着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P<0.05)。说明板栗生粉中的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主要由品种差异导致,而热加工过程显着影响板栗熟制后的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2)淀粉样品的粘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品种的板栗淀粉的粘度特性不同,受热处理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熟化淀粉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稀懈值、回冷值等粘度参数显着低于生淀粉,糊化温度较高,所需时间较长,说明熟化过程改变了淀粉颗粒的内部结构,淀粉与水的结合能力下降,糊化程度降低。(3)不同品种的板栗淀粉具有不同的凝胶质构特性,其中湖北罗田早栗的硬度及胶粘性均最高,而河南信阳红油栗均最低,可知南方品种的凝胶强度较高。熟化后,淀粉凝胶的粘合性、粘性等显着上升,而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胶粘性、粘滞性等显着下降,说明热处理改变了淀粉的结构组成、结晶程度等,使其凝胶强度显着降低。(4)五种板栗生淀粉的冻融稳定性较好,经反复冻融后析水率显着增加;熟化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显着低于生淀粉(P<0.05),低温保存性能较差。熟化过程显着降低了板栗淀粉的透明度(P<0.05),其中江苏沐阳九家种的降低程度最大。板栗淀粉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生淀粉的膨胀度随温度的变化较为明显,而熟化淀粉的膨胀度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生淀粉的吸水及吸油能力范围分别为0.87-1.28、0.88-1.11(g/g),熟化淀粉的分别为2.35-4.56、1.03-1.78(g/g),熟化显着提高了淀粉的吸水及吸油能力(P<0.05)。熟化后,淀粉糊的凝沉性增强,凝沉稳定性降低,并且品种对淀粉糊凝沉性的影响较为显着。(5)通过对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性质、功能特性、凝胶质构性质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板栗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结晶程度对其功能性质存在综合性影响,其中直链淀粉是影响淀粉性质的关键因素,显着影响了淀粉凝胶的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r=0.896、0.800、0.847,P<0.01),并与稀懈值、峰值粘度等糊化粘度特性显着相关(r=0.679,P<0.05;r=0.641,P>0.05)。

阚黎娜[10](2018)在《我国六个产地板栗质量差别及热加工对其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1.)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然而不同产地及品种的板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品质差异。本文比较了我国南北方六个不同产地的板栗品种(河北宽城大板红、江苏沭阳九家种、山东临沂金丰、湖北罗田早栗、河南信阳红油栗、安徽泾县桂花小栗子)的坚果表型(毛重、净重、可食率、横径、纵径和果形指数)和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灰分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比例、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总酸含量、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硫胺素含量)之间的差异;然后分别进行蒸制和烤制处理,分析熟栗仁的营养特性和感官品质之间的差异,并对熟栗仁的口感形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六个不同产地品种的生板栗中,江苏沭阳九家种的单粒重量最大,安徽桂花小栗子的单粒重量最小;不同产地板栗之间坚果的重量、体积变异程度均极大,但其形状和可食率无显着性差异。(2)六个不同产地品种的生板栗中,水分含量为46.63%-58.14%;以干重计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9.15%-30.00%,灰分含量为2.11%-3.07%,脂肪含量范围为2.55%-3.99%,蛋白质含量为7.58%-11.91%,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约占总蛋白质含量的1/3,总淀粉含量为58.33%-63.58%,直链淀粉占总淀粉的比例在22.20%-29.81%之间,可溶性糖含量为11.81%-14.42%,还原糖含量为0.41%-0.57%。共检测出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天门冬酰胺、谷氨酰胺和精氨酸,总游离氨基酸含量48.03-81.27 mg/100 g。总酸含量为 2.98-3.67 mg/g,总酚含量为 0.91-1.43 mg/g,总黄酮含量为1.05-1.44 mg/g,硫胺素含量为0.20-0.26 mg/100g。北方品种群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灰分含量、脂肪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黄酮含量均显着高于南方品种(P<0.05),而南方品种的淀粉含量高于北方品种。(3)热加工后板栗的营养成分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烤制后板栗的水分含量下降程度显着大于蒸板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降低(P<0.01),蒸板栗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低于烤板栗(P<0.01)。脂肪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烤板栗脂肪含量的下降程度高于蒸板栗。热加工后板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减少(P<0.01)。煮制对总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要大于烤制。热加工后板栗的直链淀粉变化程度较小。热加工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显着,还原糖含量有所下降,其中烤板栗的还原糖含量显着低于蒸板栗。无论是品种间还是加工方式之间,板栗仁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蒸制后六种板栗的总酸含量均略有下降,而烤板栗的总酸含量却显着升高(P<0.05)。除山东临沂金丰板栗烤制后总酚含量略有降低外,其他品种板栗经热加工后总酚含量均显着升高。蒸制后六种板栗的黄酮含量均显着增加,烤制后河北宽城大板红、湖北罗田早栗和河南信阳红油栗的黄酮含量显着降低,而其余三个品种含量增加。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式以及不同产地和不同加工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板栗的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4)生板栗中江苏沭阳九家种的硬度、弹性、胶粘性、咀嚼性等质构特性均显着大于其他五个品种(P<0.01)。热加工后,板栗的硬度均无显着变化;蒸板栗的内聚性显着低于生板栗和烤板栗;在热加工后弹性均显着下降;咀嚼性的变化趋势同弹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六个品种蒸板栗的胶粘性均显着低于生板栗和烤板栗的胶粘性。烤板栗和蒸板栗中五个感官评价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的为河北宽城大板红,处于较低水平的为安徽桂花小栗子。口感形成相关性分析显示,水分含量与弹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直链淀粉比例与熟板栗的内聚性、咀嚼型和胶粘性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蛋白质含量与弹性和咀嚼性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此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弹性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可溶性糖含量与熟栗仁甜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不同产地、品种生板栗的营养物质含量之间存在差异,且具有地域性特征,南北方品种群的板栗质量之间差异显着,且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此外,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式、不同产地和不同加工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板栗的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均有极显着影响;不同产地熟栗仁的质构和感官品质同营养物质含量呈显着相关性。

二、板栗品种资源保存利用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板栗品种资源保存利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SR标记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SSR分析
    1.3 核心种质的构建
    1.4 核心种质有效性分析检验
    1.5 核心种质的确认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2.2 核心种质构建
    2.3 核心种质有效性分析检验
    2.4 核心种质主坐标分析
    2.5 核心种质表型性状确认
3 讨论
    3.1 核心种质构建方法
    3.2 核心种质取样比例

(2)广西隆安县4个引进板栗品种开花特性和授粉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板栗花芽分化研究
    1.2 板栗开花结果研究
        1.2.1 板栗开花习性
        1.2.2 板栗结果习性
    1.3 板栗授粉特性研究
    1.4 花粉活力研究
    1.5 授粉品种配置研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2.5.1 开花习性调查
        2.5.2 花粉特性研究
        2.5.3 授粉配置及其对结实和果实品质影响研究
        2.5.4 数据统计及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引进板栗品种开花习性
        3.1.1 开花物候
        3.1.2 开花习性
        3.1.3 结果枝类型
        3.1.4 花序差异性分析
    3.2 引进板栗品种花粉特性研究
        3.2.1 花粉粒数量及大小差异性分析
        3.2.2 花粉离体萌发研究
    3.3 授粉配置对引进板栗品种结实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3.3.1 授粉处理对果实成熟期影响
        3.3.2 授粉处理对板栗结实影响
        3.3.3 授粉处理对板栗果实外在品质影响
        3.3.4 授粉处理对板栗内在品质影响
        3.3.5 授粉效应主成分分析
        3.3.6 授粉效应隶属函数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生长物候与开花习性
        4.2.2 开花性状和花粉情况
        4.2.3 花粉活力情况
        4.2.4 授粉对引进板栗品种的影响
    4.3 展望
    4.4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湖南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与苗期生长特性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栗属植物栽培历史与利用现状
    1.2 栗属植物的种类资源多样性
        1.2.1 栗属植物种类资源及性状描述
        1.2.2 板栗品种的资源多样性
        1.2.2.1 板栗地方的优良品种
        1.2.2.2 板栗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1.3 板栗育种栽培研究现状
    1.4 种子种源差异性分析研究进展
        1.4.1 种子形态特征差异研究进展
        1.4.2 种子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研究进展
    1.5 种源间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差异研究进展
        1.5.1 幼苗生长特性在种源间差异性的研究
        1.5.2 幼苗光合特性在种源间的差异性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
2 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差异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板栗果实外观品质检测
        2.1.2.2 坚果品质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外观品质差异研究
        2.2.2 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差异研究
    2.3 小结
3 不同板栗品种苗期生长特性差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板栗品种苗期生长发育规律差异研究
        3.2.2 不同板栗品种苗期叶片生理生长特性差异研究
        3.2.3 不同板栗品种叶片大小差异研究
    3.3 小结
4 不同板栗品种苗期光合特性差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板栗品种苗期光合指标月变化差异研究
        4.2.2 不同板栗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月变化差异研究
    4.3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6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重点
    6.1 创新点
    6.2 进一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4)湖南不同产地板栗品种“铁粒头”对栗疫病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板栗特性
        1.1.2 湖南板栗种植地
    1.2 栗疫病研究进展
        1.2.1 栗疫病的研究现状
        1.2.2 板栗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栗疫病菌
        1.3.1 病菌特征
        1.3.2 发病规律
        1.3.3 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4 抗病机理研究
        1.4.1 植物抗病性的表现
        1.4.2 植物抗病机制
        1.4.3 植物诱导后其相关酶活性与植物抗性的关系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筛选栗疫病强、弱毒力菌株
        1.6.2 不同产地板栗“铁粒头”抗栗疫病差异
        1.6.3 湖南主要立地因子抗栗疫病的研究
    1.7 技术路线
    1.8 项目支撑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病菌来源
        2.1.2 枝条样本采集
        2.1.3 试验主要试剂
        2.1.4 试验主要设备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材料表面消毒
        2.2.2 板栗栗疫病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2.2.3 分离与纯化过程菌株生长及形态指标观测
        2.2.4 病原菌寄主植物范围测定
        2.2.5 病情指数测定
        2.2.6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2.7 “铁粒头”板栗产地立地因子调查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铁粒头”板栗疫病病害症状特点
        3.1.1 大田栽种“铁粒头”板栗栗疫病害症状
        3.1.2 “铁粒头”栗疫病菌株形态特征及其幼苗危害症状
    3.2 F1、F2病原菌寄主植物种类
    3.3 病原菌株形态特征观测结果
    3.4 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
        3.4.1 rDNA提取及其PCR产物分析
        3.4.2 GenBank中高同源性相关序列聚类分析
    3.5 不同产地“铁粒头”抗栗疫病的差异
        3.5.1 不同产地、不同栗疫病病原菌病斑面积的差异
        3.5.2 不同产地、不同栗疫病病原菌发病率的差异
        3.5.3 不同产地枝条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0D)的变化
        3.5.4 不同产地枝条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后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的变化
        3.5.5 不同产地枝条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后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3.5.6 不同产地枝条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后绿原酸的变化
    3.6 “铁粒头”5个不同地区的板栗植株抗病性评价
    3.7 不同地区板栗“铁粒头”对栗疫病的抗性
        3.7.1 不同地区对栗疫病的抗性强度
        3.7.2 栗疫病对不同产地“铁粒头”致病强度分析
        3.7.3 “铁粒头”不同产地土壤因子差异及对栗疫病情的影响
4 结论
    4.1 湖南板栗种植区板栗疫病发生现状
    4.2 初步明确了“铁粒头”抗栗疫病的地区
    4.3 接种后生理生化的测定结果
5 讨论
    5.1 板栗疫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鉴定
    5.2 不同地区板栗“铁粒头”对栗疫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5.3 不同地区板栗“铁粒头”与酶活性的关系
    5.4 土壤因子与抗病性的关系
    5.5 下一步研究计划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SSR标记的燕山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SSR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
    1.4 SSR引物筛选及产物检测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2.2 不同板栗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比较
    2.3 板栗群体遗传分化
    2.4 聚类分析
    2.5 主坐标分析

(6)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的变异分析及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锥栗概述
        1.1.1 锥栗的利用价值
        1.1.2 锥栗资源分布
        1.1.3 锥栗栽培技术研究
    1.2 栗疫病概述
        1.2.1 栗属树种感染栗疫病的症状
        1.2.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1.2.3 栗疫病的防治
        1.2.4 栗疫病的研究进展
    1.3 林木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1.3.1 选择育种
        1.3.2 杂交育种
        1.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3.4 转基因技术
    1.4 栗属树种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4.1 板栗
        1.4.2 锥栗
        1.4.3 欧洲栗
        1.4.4 美洲栗
        1.4.5 日本栗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锥栗疫病抗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1.4 病原菌序列分析
        2.1.5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分离结果
        2.2.2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2.2.3 病原菌核糖体DNA-ITS序列测定
        2.2.4 锥栗疫病抗性评价
    2.3 结论与讨论
3 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3.1.3 重要经济性状的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评价
        3.2.2 变异分析
        3.2.3 方差分析及重复力估计
        3.2.4 相关性分析
        3.2.5 锥栗农家品种的聚类分析
        3.2.6 表型性状的评价
    3.3 结论与讨论
4 锥栗农家品种的有性杂交及杂交果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人工杂交
        4.1.3 果实收集及性状测定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变异分析
        4.2.2 方差分析
        4.2.3 优良杂交组合的选择
    4.3 结论与讨论
5 锥栗杂交后代栗疫病抗性及苗期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5.1.3 苗期表型性状的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栗疫病抗性评价
        5.2.2 变异分析
        5.2.3 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5.2.4 相关性分析
        5.2.5 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
    5.3 结论与讨论
6 锥栗疫病抗性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6.1.3 苗期性状的测定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锥栗F1群体栗疫病抗性及苗期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6.2.2 亲本分子标记分析
        6.2.3 作图群体的确定
    6.3 结论与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7)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遗传结构及栗疫病抗性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栗属树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1.1.1 遗传多样性
        1.1.2 栗属树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栗属树种抗病育种进展
        1.2.1 栗疫病及其危害
        1.2.2 选择育种
        1.2.3 杂交育种
        1.2.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2.5 转基因技术
    1.3 锥栗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3.1 锥栗的利用价值
        1.3.2 锥栗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1.4 林木遗传作图研究进展
        1.4.1 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
        1.4.2 连锁不平衡作图
    1.5 SSR分子标记技术
        1.5.1 SSR分子标记
        1.5.2 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锥栗转录组SSR引物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DNA的提取
        2.1.3 SSR引物设计
        2.1.4 SSR引物筛选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转录组SSR引物设计
        2.2.2 转录组SSR引物筛选及通用性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的转录组SSR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DNA的提取
        3.1.3 SSR分析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遗传多样性
        3.2.2 群体遗传结构
        3.2.3 聚类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的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栗疫病抗性的测定
        4.1.3 生长和叶片性状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的变异分析
        4.2.2 方差分析
        4.2.3 遗传参数估算
        4.2.4 相关性分析
        4.2.5 聚类分析
        4.2.6 优良家系的选择
        4.2.7 优良单株的选择
        4.2.8 优良单株的父本鉴定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与转录组SSR的关联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SSR分析
        5.1.3 表型性状的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连锁不平衡分析
        5.2.2 关联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8)板栗种质资源工作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板栗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1.1 资源圃的建立
    1.2 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2 鉴定评价
3 规范与标准
4 共享与利用
5 近期工作展望
    5.1 加大投入, 加强资源收集、保存力度
    5.2 加强资源鉴定评价的深度
    5.3 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
    5.4 共享平台的完善和优化

(9)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胶体特性及功能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板栗概述
        1.1.1 板栗简介
        1.1.2 中国板栗产量及资源分布
        1.1.3 板栗的营养成分
        1.1.4 板栗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2 淀粉的研究进展
        1.2.1 淀粉概述
        1.2.2 淀粉的化学组成
        1.2.3 淀粉的分子结构
        1.2.4 淀粉的颗粒形貌
        1.2.5 淀粉的结晶结构
    1.3 板栗淀粉的研究进展
        1.3.1 板栗淀粉的结构特性
        1.3.2 板栗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
        1.3.3 板栗淀粉的糊化粘度特性
        1.3.4 板栗淀粉的功能性质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含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品种及热加工对板栗总淀粉含量的影响
        2.2.2 品种及热加工对板栗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胶体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糊化粘度特性的影响
        3.2.2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功能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4.2.2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凝沉性的影响
        4.2.3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透明度的影响
        4.2.4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溶解度的影响
        4.2.5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膨胀度的影响
        4.2.6 品种及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吸水能力及吸油能力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相关性分析
    5.1 板栗淀粉含量与溶解度、膨胀度及糊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2 板栗淀粉含量与凝胶质构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板栗淀粉含量与功能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各图中数据

(10)我国六个产地板栗质量差别及热加工对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国板栗资源的分布情况
        1.1.1 中国板栗资源的基本状况
        1.1.2 中国板栗的资源分布
    1.2 板栗栗实的化学成分分析
        1.2.1 主要营养成分
        1.2.2 微量营养成分
    1.3 板栗的加工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2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营养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主要表型性状比较分析
        2.2.2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水分含量比较
        2.2.3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较
        2.2.4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灰分含量比较
        2.2.5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脂肪含量比较
        2.2.6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蛋白质含量比较
        2.2.7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较
        2.2.8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总淀粉及支链/直链淀粉含量比较
        2.2.9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2.2.10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还原糖含量比较
        2.2.11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2.2.12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总酸含量比较
        2.2.13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总酚含量比较
        2.2.14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黄酮含量比较
        2.2.15 不同产地生板栗的硫胺素含量比较
        2.2.16 不同产地生板栗营养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2.2.17 不同产地生板栗营养成分聚类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热加工后熟栗仁的营养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水分含量比较
        3.2.2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较
        3.2.3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脂肪含量比较
        3.2.4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蛋白质含量比较
        3.2.5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较
        3.2.6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总淀粉含量比较
        3.2.7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直链淀粉含量比较
        3.2.8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3.2.9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还原糖含量比较
        3.2.10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3.2.11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总酸含量比较
        3.2.12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总酚含量比较
        3.2.13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总黄酮含量比较
        3.2.14 不同产地熟栗仁的营养成分主成分分析
        3.2.15 不同产地熟栗仁营养成分聚类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热加工对不同产地板栗的感官评价及质构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1.1 板栗原料
        4.1.1.2 主要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2.1 栗仁质构分析
        4.1.2.2 熟栗仁感官评价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产地生、熟栗仁的质构性质比较
        4.2.2 不同产地熟栗仁的感官评价分析比较
        4.2.3 不同产地熟栗仁的口感形成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表 各图数据

四、板栗品种资源保存利用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SR标记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J]. 张馨方,张树航,李颖,郭燕,王广鹏. 华北农学报, 2021(S1)
  • [2]广西隆安县4个引进板栗品种开花特性和授粉配置研究[D]. 覃腾. 广西大学, 2021
  • [3]湖南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与苗期生长特性差异研究[D]. 丁渝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湖南不同产地板栗品种“铁粒头”对栗疫病的抗性研究[D]. 丰雪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5]基于SSR标记的燕山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张馨方,张树航,李颖,郭燕,王广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4)
  • [6]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的变异分析及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D]. 顾光仕.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7]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遗传结构及栗疫病抗性变异分析[D]. 吴钧剑.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8]板栗种质资源工作现状与展望[J]. 张力思,陈新,徐丽,魏海蓉,刘庆忠. 落叶果树, 2019(01)
  • [9]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胶体特性及功能性质的影响[D]. 李高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我国六个产地板栗质量差别及热加工对其品质的影响[D]. 阚黎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板栗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