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I/O的实践与应用

远程I/O的实践与应用

一、远程I/O的实践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解强,卿树明[1](2022)在《罗克韦尔EtherNetlP网络在原料输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实践》文中提出主要阐述了酒钢原料控制系统中针对美国罗可韦尔公司ControlNet网络远程I/O存在的设备技术瓶颈问题,利用EtherNetIP网络对的ControlNet网络远程I/O进行升级改造的应用实践,介绍了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具体的实施方案。

李喜文,韩高翔,吴永强,郭庶,孔自亮[2](2020)在《基于远程I/O的立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以矿渣立磨电控系统为设计研究对象,鉴于原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远程 I/O 的立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介绍了远程 I/O,统计了检测信号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并详细介绍了总体设计方案以及 4 个远程 I/O 站和程序实现。最终从造价、施工和系统整体性等方面,对原电控系统方案与远程 I/O 控制系统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远程 I/O 的立磨控制系统具有节约成本、调试方便、简单可靠及扩展灵活等特点,为立磨控制系统的改善提供了参考。

余家敏[3](2020)在《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振动摩擦焊接是一种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的高效环保的绿色加工技术。针对本课题“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阅读和综述了本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与基本内容。通过阅读文献,撰述了目前振动摩擦焊接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并对文献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意见、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和论文章节进行了阐述。二,介绍了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工艺标准。引进了必能信超声(上海)有限公司设计的M836H振动摩擦焊接机设备。根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控制要求,简单介绍了振动摩擦焊接机的组成部分。利用数学微积分、电磁学理论、机械振动学理论,详细分析和计算静态进程模式与动态进程模式下的单线程和多线程导电的电磁力理论。同时利用Matlab建立了电磁振动头的数学模型,确立的电磁振动系统的最大振幅为1.8mm,频率范围为210-260Hz,调频点为227Hz。三,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总体任务分析、总体方案的设计,其中总体方案设计包括逻辑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与系统的控制方式。系统的控制方式分为手动、自动、周期模式。硬件系统的设计阐述了硬件设计原理,分析了PLC的I/O,设计了电气控制原理图。根据硬件设计原理和I/O分析,选择了控制系统所需的电气元件。按照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要求,对系统的接线和电路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四,根据硬件设计和控制要求,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包括PLC控制程序与HMI画面逻辑控制的设计。针对PLC控制程序设计,主要对系统压力整定程序、系统数据采集控制程序以及系统参数控制程序进行了设计。针对HMI画面逻辑控制设计,主要对主菜单、频率振幅调整、参数设置、系统监控画面等进行设计。五,针对系统的PLC通信功能设计,完成了CC-LINK系统配置、参数设置、站点设置。随后对PLC通信控制的软元件进行了分配,设计了CC-LINK配置程序、FX3U-4AD通信程序与FX3U-4DA通信程序并完成了系统调试。

杨新宇[4](2019)在《石化化工区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占据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然而众多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污水处理及排放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论文以“石化化工区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研发”为题,研发实现利用国产化DCS系统对石化化工污水处理装置的测量与控制,以满足工艺生产的要求,确保装置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根据污水处理装置工艺生产和逻辑控制的需求,在选用的DCS系统中进行数据采集和显示、逻辑程序编写。对相关的污水工艺流程参数监测,根据参数的变化进行调节控制,最终实现企业外排水水质长周期不超标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目前国内外化工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功能特点进行归纳和比较,明确测控系统研发的相关技术指标需求。(2)结合化工污水处理装置的工艺技术要求,并根据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的需求分析,包括生产过程监测与控制、系统管理及工程实施、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及通讯网络等方面,采用国产化DCS系统作为总体方案的实现方式。(3)通过利用HOLLiAS MACS-K系统硬件、软件的功能,完成测控系统硬件配置架构的搭建和软件组态相关设计工作,在测控系统满足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改进和优化操作手段,以确保装置安全运行的稳定可靠。(4)论文工作在广州石化化工区污水处理装置上搭建了系统平台进行实际测试与应用,并对测试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测控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提高了化工污水处理装置仪表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为工艺人员增加了远程控制方式,并在装置应急状态下提供了更多操作手段。测控系统具有稳定性和扩展性,不仅满足装置日常生产需要,也可配合装置工艺流程优化实施相应的扩容升级工作。测控系统在投入使用的两年多时间里保证了污水处理装置安全稳定运行,装置生产未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喻杰[5](2018)在《高性能计算机I/O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性能正从Pflops量级向Eflops量级发展,在超级计算机系统结构中,计算子系统和存储子系统分离,计算子系统与存储子系统之间增加了I/O转发层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计算结点规模。高性能计算应用不断增长的运行规模和日趋复杂的数据处理模式给超级计算机存储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基于硬盘构建的超级计算机存储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来自超级计算机系统和高性能计算应用的I/O性能要求。以SSD为代表的新型存储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超级计算机存储系统面临的技术挑战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超级计算机也面临着如何高效地组织管理计算结点端的SSD为数据访问服务的技术难题。限于经费原因,目前只能在超级计算机的部分计算结点中安装SSD。本文基于用户的并行I/O特性,提出将部分计算结点上配置的SSD组织成面向作业的临时全局缓存系统(WatCache),它在作业启动时根据作业的不同I/O需求,使用不同数量的含有SSD的计算结点构建成可供该作业所有进程共享访问的全局缓存空间,最后在作业结束时退出。利用本文提出的数据布局机制和元数据缓存机制,WatCache可以在靠近计算结点的位置为应用提供低延迟、高带宽的I/O服务。在超级计算机的作业调度系统中,为了减少作业进程间的通信开销,通常为作业分配相邻的计算结点,但是,这种结点分配方式将在包含I/O转发层的超级计算机中造成性能瓶颈。目前许多超级计算机使用I/O结点承担计算结点与存储服务器之间的命令请求和数据转发,I/O结点与计算结点之间采用静态映射,每个I/O结点服务于一组相邻的(如同一个机柜内)计算结点。该种分配方式导致一个作业仅能使用有限数量的I/O结点,降低了作业的并行I/O性能,造成了I/O结点的负载不均。本文分析了天河一号的作业运行日志和I/O trace,发现作业的I/O流量在进程中分布不均和作业运行的结点在机柜中分布不均将导致I/O结点负载不均,进而影响作业的I/O性能。为此,本文提出基于作业I/O流量分布进行作业计算结点分配的策略,使作业的I/O负载能更均衡地被更多的I/O结点处理。当前超级计算机采用多层次I/O系统结构,包括计算结点、I/O转发层和底层存储系统。每个I/O结点各自独立地处理一组计算结点的I/O请求,易导致I/O结点上的负载不均衡;当多个计算结点通过不同I/O结点同时或先后访问同一文件中相同或相邻的数据时,每个I/O结点都需要访问存储系统,造成不必要的多次数据访问,而且在多个I/O结点上产生多个数据副本,额外增加数据一致性维护开销。为此,本文提出面向作业的基于内容的I/O转发模式,使得一个作业使用的计算结点共享它们所配置的I/O结点,均衡I/O结点的负载。同时,根据文件数据在存储系统上的条带化布局信息,将文件数据条带化地分布到作业使用的多个I/O结点上,访问相同数据条带的I/O请求将由同一个I/O结点处理,并建立I/O结点与存储结点上数据条带的分组映射关系,提升I/O结点的数据局部性,以减少数据一致性维护和I/O竞争,并获得更高的并行访问性能。

孙艳[6](2016)在《远程I/O系统在海上平台项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解决海上平台空间小、距离远等问题,介绍了远程I/O系统的特点及在月东油田A平台扩建工程中的应用、取得的效果及其推广应用,指出了远程I/O控制的发展前景。

李敏娟[7](2015)在《火力发电厂全流程DCS一体化控制方案研究》文中指出DCS作为火力发电厂控制的核心控制系统,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从设备本身,以及系统稳定性,乃至运行维护都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随着在300MW、600MW、1000MW的机组的成功运用,毫无疑问,DCS已经成为了电厂系统控制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可以说是整个电厂的大脑,为电厂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提供了保证。DCS是火力发电厂控制系统的核心,其系统的稳定性、功能的拓展性是体现火力发电厂控制水平的重要因素,将传统的由PLC实现各个辅助系统“孤岛控制”,优化为通过DCS实现整个电厂主厂房炉、机、电、各个辅助车间以及脱硫脱硝等所有系统的全流程一体化控制对整个火电行业热工控制技术的进步,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中的工程项目“重庆白涛化工园区热电联产新建工程项目”,旨在尝试在满足各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真正实现全流程DCS一体化控制。本文首先从系统介绍、硬件配置、软件配置等方面对火力发电厂全流程DCS一体化控制进行了详细论述,接下来通过现场实际运行反馈和性能计算,验证了DCS一体化控制的可行性,然后通过对比,展示了DCS一体化控制相对于常规PLC控制的优越性,最后对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技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敬江河[8](2014)在《印染控制系统远程I/O设计》文中指出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步,远程I/O装置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逐渐取代传统I/O装置,使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物理分散控制。在印染行业中,控制现场存在大量的I/O信号,当采用传统I/O的方式传递,将导致接线困难、布线面积大、干扰严重、腐蚀严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采用远程I/O系统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设计,达到了物理分散性好、可靠程度高、经济效益好等目的。本文以印染系统中的圆网印花控制系统为基础,设计了远程I/O系统。分析了印染系统现场情况,远程I/O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特点与优势,进而明确远程I/O系统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效果。从实践出发,设计了远程I/O系统的总体框架,将整个系统分为主模块与从模块,采用CAN总线与485总线作为通信总线。详细讨论了远程I/O系统的整个硬件设计,包括主模块的电源电路设计、通信电路设计、I/O输出电路设计等,从模块的电源电路设计、通信电路设计、指示电路设计等。设计并讨论了自定义的CAN报文数据场的数据帧格式,分析并阐述了485总线上的MODBUS-ASCII协议,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整个通信程序设计。阐述了在圆网印花控制系统中远程I/O系统的具体应用框架,分析了使用远程I/O系统对整个系统的贡献,设计了现场I/O信号采集的具体编码方式,并通过具体应用测试验证远程I/O系统的可行性。远程I/O的设计使整个圆网印花控制系统的稳定程度与可靠程度大大提高。

孙辉[9](2014)在《核电厂升压站纳入DCS监控的远程I/O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表明核电厂的升压站往往距离主厂房较远,而电气系统已普遍纳入全厂DCS进行监控,如果继续采取硬接线的方式实现升压站和DCS之间的数据交换将面临电缆传输距离长、信号衰减大、抗干扰等一系列问题。借鉴DCS远程I/O站的技术特点,在升压站设置远程I/O以实现与DCS的数据交换。远程I/O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节省电缆投资和易扩展的优点,在远程I/O与DCS主站之间采取光缆传输克服了信号干扰问题,并可以减少常规电缆的使用量。根据核电厂运行要求,确定核电厂升压站需要进入DCS监控的信号种类和数量,并列出通过远程I/O交换的模拟量和开关量。能够解决规划机组数量较多的厂址普遍存在的升压站与主厂房距离较远的问题,可作为类似工程的典型设计方案。

孙辉[10](2014)在《核电厂升压站纳入DCS监控的远程I/O解决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电厂的升压站往往距离主厂房较远,而电气系统已普遍纳入全厂DCS进行监控,如果继续采取硬接线的方式实现升压站和DCS之间的数据交换,将面临电缆传输距离长、信号衰减大、抗干扰等一系列问题。借鉴DCS远程I/O站的技术特点,在升压站设置远程I/O以实现与DCS的数据交换。远程I/O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节省电缆投资和易扩展的优点,在远程I/O与DCS主站之间采取光缆传输克服了信号干扰问题,并可以减少常规电缆的使用量。根据核电厂运行要求,确定了核电厂升压站需要进入DCS监控的信号种类和数量,并列出了通过远程I/O交换的模拟量和开关量。能够解决规划机组数量较多的厂址普遍存在的升压站与主厂房距离较远的问题,可作为类似工程的典型设计方案。

二、远程I/O的实践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程I/O的实践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罗克韦尔EtherNetlP网络在原料输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Control Net网络故障无法消除的原因分析
3 Ether Net/IP以太网工业的优点
4 使用Ether Net/IP网络对Control Net网络进行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4.1 网络传输介质的改造可行性
    4.2 控制程序升级改造的可行性
    4.3 实施方案的验证
5 使用Ether Net/IP网络对Control Net网络进行改造的应用实践
    5.1 Ether Net/IP远程I/O网络搭建
    5.2 离线程序升级改造
    5.3 方案实施
6 结束语

(2)基于远程I/O的立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立磨控制系统介绍
2 远程 I/O 方案的设计
    2.1 远程 I/O 介绍
    2.2 检测信号的统计
    2.3 远程 I/O 系统设计
    2.4 远程 I/O 站分布
3 程序实现
4 原电控方案与远程 I/O 方案的对比分析
    4.1 控制系统主要模块的造价对比
    4.2 优缺点对比分析
5 结语

(3)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学术背景
    1.2 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1 课题的理论意义
        1.2.2 课题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课题文献综述
        1.3.1 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及意义
        1.3.1.1 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
        1.3.1.2 课题文献综述的意义
        1.3.2 课题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提要
        1.3.3 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3.1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3.2 课题的发展趋势
        1.3.4 文献综述小结
        1.3.4.1 文献研究的结论
        1.3.4.2 课题的研究意见
        1.3.4.3 课题有待解决的问题
    1.4 课题的来源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课题章节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及设备介绍
    2.1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
        2.1.1 固体振动摩擦阶段
        2.1.2 振动摩擦临界阶段
        2.1.3 振动平衡阶段
    2.2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优势
    2.3 振动摩擦焊接的工艺标准
    2.4 振动摩擦焊接设备介绍
        2.4.1 机架
        2.4.2 隔音罩
        2.4.3 液压系统
        2.4.4 气动和真空系统
        2.4.5 升降台
        2.4.6 振动头
        2.4.7 电控柜
        2.4.8 安全光栅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振动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1 电磁力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2 电磁力能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3 静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3.1 单线程导电静态电磁力理论计算与分析
        3.3.2 多线程导电静态电磁力理论计算与分析
    3.4 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4.1 无滞后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4.2 有滞后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5 电磁振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3.5.1 电磁振动系统的原理分析
        3.5.2 电磁振动系统的模型简化与建立分析
        3.5.3 电磁振动系统仿真分析
        3.5.3.1 静态阶段仿真分析
        3.5.3.2 共振临界阶段仿真分析
        3.5.3.3 阻尼衰减阶段仿真分析
        3.5.4 电磁振动实验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4.1 控制系统的总体任务分析
    4.2 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4.2.1 逻辑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
        4.2.2 系统的控制方式
    4.3 硬件系统的设计
        4.3.1 硬件设计原理
        4.3.2 PLC的I/O分析
        4.3.3 电气元部件选择
        4.3.4 系统接线设计
        4.3.5 系统电路设计
    4.4 软件系统的设计
        4.4.1 软件设计的简述
        4.4.2 PLC控制程序设计
        4.4.2.1 系统压力整定程序设计
        4.4.2.2 数据采集控制程序设计
        4.4.2.3 系统参数控制程序设计
        4.4.3 HMI画面逻辑控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PLC通信功能设计
    5.1 PLC通信设计简述
    5.2 PLC通信参数设置
        5.2.1 CC-LINK系统配置
        5.2.2 站点设置
        5.2.3 参数设置
    5.3 PLC通信控制程序设计
        5.3.1 软元件分配
        5.3.2 CC-LINK配置程序
        5.3.3 FX3U-4AD通信程序
        5.3.4 FX3U-4DA通信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控制系统调试
    6.1 实验调试设备
    6.2 振动频率与振幅调整
    6.3 参数设定调试
    6.4 自动模式调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成果总结
    7.2 本课题创造性成果
    7.3 应用前景预测与评价
    7.4 课题研究展望与设想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石化化工区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化工污水处理测控系统研究进展
        1.2.1 石油化工行业污水排放相关标准
        1.2.2 国外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
        1.2.3 国内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第二章 石化化工区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石化化工区污水处理装置工艺概述
        2.2.1 化工区污水处理装置工艺原理及过程说明
        2.2.2 装置技术指标
    2.3 测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2.4 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实现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化化工区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测控系统的构成
    3.3 系统硬件配置需求
    3.4 系统硬件选型
        3.4.1 控制器模块
        3.4.2 I/O模块
        3.4.3 系统接线
        3.4.4 电源模块与电源分配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化化工区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4.2.1 MACS V6 软件的功能和特点
        4.2.2 软件组态流程
    4.3 系统控制方案组态
    4.4 系统图形组态
        4.4.1 流程图画面组态
        4.4.2 辅助功能图画面组态
    4.5 系统的技术性能分析
        4.5.1 控制器负荷计算
        4.5.2 系统可靠性与可用性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控系统实践应用与装置运行效果分析
    5.1 引言
    5.2 测控系统应用平台概况
    5.3 测控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高性能计算机I/O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级计算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2 高性能计算应用的I/O需求分析
    1.2 超级计算机I/O系统的现状和挑战
        1.2.1 超级计算机I/O系统的现状
        1.2.2 超级计算机I/O系统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1.3 本文工作
        1.3.1 基于应用程序I/O负载感知的临时性客户端Flash缓存系统
        1.3.2 面向空间突发I/O特性的计算结点分配策略
        1.3.3 层次式I/O系统中的跨层次I/O请求协调控制策略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基于新型存储器的客户端存储层次
        2.1.1 临时存储层次
        2.1.2 基于文件系统的管理方式
        2.1.3 基于客户端缓存系统的管理方式
    2.2 I/O竞争缓解技术
        2.2.1 I/O竞争的原因分析
        2.2.2 存储服务器端的I/O竞争缓解技术
        2.2.3 客户端的I/O竞争缓解技术
    2.3 I/O结点负载均衡技术
第三章 基于应用程序I/O负载感知的临时性客户端Flash缓存系统
    3.1 引言
    3.2 基于应用程序I/O负载感知的临时性缓存系统
        3.2.1 缓存系统的临时性组织方式
        3.2.2 基于I/O负载感知的计算结点分配策略
    3.3 WatCache系统设计
        3.3.1 WatCache的基本组成
        3.3.2 分布式元数据管理机制
        3.3.3 分布式锁管理机制
    3.4 数据布局策略
        3.4.1 Rank0 I/O特性分析
        3.4.2 缓存粒度的选取
        3.4.3 基于I/O大小感知的数据布局策略
    3.5 元数据缓存机制
        3.5.1 小I/O特性分析
        3.5.2 元数据缓存机制
        3.5.3 与数据布局策略的协同控制
    3.6 性能测试
        3.6.1 实验环境
        3.6.2 整体性能
        3.6.3 元数据服务的性能开销
        3.6.4 小I/O性能
        3.6.5 Rank0 I/O与 all rank I/O性能
        3.6.6 BTIO测试程序
        3.6.7 WRF工作流
        3.6.8 不同快速存储设备比例下WatCache的性能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面向空间突发I/O特性的计算结点分配策略
    4.1 引言
    4.2 作业日志和I/O trace的获取方式
    4.3 空间突发I/O特性分析
        4.3.1 分布的不均匀性度量
        4.3.2 作业I/O流量在多个进程中不均匀分布
        4.3.3 作业分配结点在多个机柜中不均匀分布
        4.3.4 天河一号的空间突发I/O特性
    4.4 应用程序I/O特性感知的计算结点分配策略
        4.4.1 结点分配准则
        4.4.2 可优化的作业类型分析
        4.4.3 应用程序I/O特性一致性分析
        4.4.4 基于Slurm插件的实现
    4.5 性能测试
        4.5.1 实验环境
        4.5.2 基准测试程序
        4.5.3 抽道集应用
        4.5.4 WRF应用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层次式I/O系统中的跨层次I/O请求协调控制策略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
        5.2.1 改善数据局部性
        5.2.2 均衡I/O结点负载
        5.2.3 缓解I/O竞争
    5.3 计算结点与I/O结点间的I/O请求协调控制策略
        5.3.1 基于内容的I/O转发模式
        5.3.2 作业级I/O结点映射机制
        5.3.3 基于IOFSL的实现方案
    5.4 I/O结点与存储结点间的I/O请求协调控制策略
        5.4.1 数据条带的协调分布方法
        5.4.2 结合预取优势的数据条带协调分布方法
        5.4.3 超大规模作业的数据条带协调分布方法
    5.5 性能分析与测试
        5.5.1 实验环境
        5.5.2 I/O并发度分析
        5.5.3 基准测试程序
        5.5.4 BTIO测试程序
        5.5.5 抽道集应用
        5.5.6 WRF工作流应用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远程I/O系统在海上平台项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1-4]
1 远程I/O系统的应用
    1.1 工程概述
    1.2 控制系统简介[2,3]
    1.3 控制系统架构
        1.3.1 系统功能
        1.3.2 主要软硬件
        1.3.3 系统网络结构[6]
2 远程I/O系统的优点[5,7]
    2.1 物理分散性好
    2.2 可靠性和测控精度高
    2.3 主机的负荷大大减小
    2.4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3 结论

(7)火力发电厂全流程DCS一体化控制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现状
        1.2.2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1.3 DCS、PLC区别与联系
        1.3.1 DCS与 PLC的区别
        1.3.2 DCS与 PLC的联系
        1.3.3 小结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工艺流程介绍
    2.1 工程背景
    2.2 主机设备
        2.2.1 锅炉
        2.2.2 汽轮机
        2.2.3 发电机
    2.3 辅助系统
        2.3.1 水处理系统
        2.3.2 输煤系统
        2.3.3 除灰、除渣、除尘系统
        2.3.4 脱硫系统
    2.4 全厂自动化网络结构图
        2.4.1 可行性研究阶段
        2.4.2 初步设计阶段
        2.4.3 施工图设计阶段
        2.4.4 小结
    2.5 该工程DCS系统简介
        2.5.1 开放性
        2.5.2 安全性
        2.5.3 实时性
        2.5.4 强大的联合控制
        2.5.5 高效的多人组态
        2.5.6 完备的系统监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配置
    3.1 控制器
        3.1.1 状态诊断
        3.1.2 故障安全
        3.1.3 事件记录
        3.1.4 冗余功能
    3.2 I/O模块
    3.3 网络结构
    3.4 供电系统
        3.4.1 机组DCS供电
        3.4.2 远程I/O供电
        3.4.3 系统机柜内部供电
        3.4.4 人机接口站等设备供电
    3.5 接地系统
    3.6 外围设备
        3.6.1 操作员站
        3.6.2 工程师站和值长站
        3.6.3 历史站
        3.6.4 数据输出设备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配置
    4.1 软件功能介绍
        4.1.1 系统组态软件
        4.1.2 系统监控软件
        4.1.3 报表管理软件
        4.1.4 OPC软件
        4.1.5 虚拟控制器软件
        4.1.6 SOE软件
    4.2 软件特点介绍
        4.2.1 系统组态的方便性和实用性
        4.2.2 软件功能模块成熟性、丰富性说明
        4.2.3 事件记录、报警系统的方便查询性能及完善程度
        4.2.4 系统维护和诊断技术具有方便性和先进性
        4.2.5 系统升级扩展的便利性及软件产品的兼容性
        4.2.6 在线组态、在线下载的方式及可靠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行实际效果和性能计算
    5.1 主要逻辑和数据处理
        5.1.1 锅炉主控回路
        5.1.2 汽机主控回路
        5.1.3 汽包水位信号处理
    5.2 现场画面
        5.2.1 主辅一体化总画面
        5.2.2 锅炉总貌
        5.2.3 锅炉汽水系统
        5.2.4 锅炉天然气点火系统
        5.2.5 锅炉FSSS系统
        5.2.6 除氧给水系统
        5.2.7 凝结水系统
        5.2.8 汽机本体系统
        5.2.9 汽机油系统
        5.2.10 输煤系统
        5.2.11 输灰系统
        5.2.12 除渣系统
        5.2.13 电除尘系统
        5.2.14 化水混床系统
        5.2.15 脱硫吸收塔系统
        5.2.16 现场运行数据
    5.3 性能计算
        5.3.1 网络负荷计算
        5.3.2 控制器负荷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性能对比
    6.1 安全性
    6.2 可靠性
    6.3 高效性
    6.4 经济性
    6.5 可扩展性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现阶段取的的成果
    7.2 对未来的展望
        7.2.1 工程方面
        7.2.2 现场总线控制方面
        7.2.3 管控一体化方面
        7.2.4 无线电技术
    7.3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印染控制系统远程I/O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远程 I/O 概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远程 I/O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总体方案
    2.2 通信网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远程 I/O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芯片选型
    3.2 主模块硬件架构
    3.3 从模块硬件架构
    3.4 本章小结
4 远程 I/O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概述
    4.2 软件功能设计
    4.3 系统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远程 I/O 系统的应用
    5.1 应用概述
    5.2 具体应用分析
    5.3 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核电厂升压站纳入DCS监控的远程I/O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远程I/O介绍
2 升压站应用远程I/O实现DCS监控的方案
    a.开关量输入
    b.模拟量输入(AI量)
    c.开关量输出(DO量)
3 结束语

(10)核电厂升压站纳入DCS监控的远程I/O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远程I / O介绍
2升压站应用远程I / O实现DCS监控的方案
3 结束语

四、远程I/O的实践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罗克韦尔EtherNetlP网络在原料输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实践[J]. 解强,卿树明.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2(02)
  • [2]基于远程I/O的立磨控制系统设计[J]. 李喜文,韩高翔,吴永强,郭庶,孔自亮. 矿山机械, 2020(04)
  • [3]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余家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4]石化化工区污水处理装置测控系统研发[D]. 杨新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高性能计算机I/O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喻杰.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远程I/O系统在海上平台项目中的应用[J]. 孙艳. 仪器仪表用户, 2016(02)
  • [7]火力发电厂全流程DCS一体化控制方案研究[D]. 李敏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8]印染控制系统远程I/O设计[D]. 敬江河.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9]核电厂升压站纳入DCS监控的远程I/O解决方案[J]. 孙辉. 东北电力技术, 2014(04)
  • [10]核电厂升压站纳入DCS监控的远程I/O解决方案[J]. 孙辉. 东北电力技术, 2014(03)

标签:;  ;  ;  ;  ;  

远程I/O的实践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