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动脉高压现代分类和诊断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黄超茹[1](2021)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5章~7章)英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心衰竭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医学研究发现,我国心衰竭患者的人数在逐年上升。如果他们能在心衰竭早期及时治疗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选自《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一书。书中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欧洲心衰竭的临床实践成果,对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鉴于此,笔者认为本书有一定的翻译价值。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类型属于信息型文本。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准确地翻译文中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尤其是医学类的文本,更要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经过对原文的分析,笔者采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原则和交际翻译原则来指导本次翻译实践。在本次翻译实践中,语义翻译法主要用于词汇的翻译,如医学术语,一词多义等。而交际翻译主要用于句子的翻译。这是因为中英文的表达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在翻译句子时难免要进行句子结构的调整,主要目的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原文的内容。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交际的目的才能达到。笔者希望通过这次的翻译实践能为医学翻译提供借鉴。
满君[2](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秦一冰[3](2021)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其治疗机制及主要通路,通过动物实验予以验证。材料与方法: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2019年6月—2020年08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气虚血瘀证)的患者。纳入病例67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颗粒剂,对照组予形状、气味、外观与治疗组颗粒剂相同的补阳还五汤模拟颗粒剂,两组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联合氧疗、抗感染治疗、利尿剂、抗凝等治疗,疗程4周,第12周随访。设置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作为筛选指标,肺功能、超声心动图、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评分、慢阻肺CAT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Borg量表、BODE指数评分、血气分析、NT-pro 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为有效性观测指标,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记录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对本研究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通过TCMSP或BATMAN-TCM数据库获得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慢阻肺和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提取交叉靶点作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主要的通路。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除空白组外的其余四组采用脂多糖、烟熏及低氧的方式造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采用边造模边给药的方式进行实验。中药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灌胃;西药组予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中西医结合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三组均配置成2ml的药物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造模、灌胃4w后,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 PAP)、右心肥厚指数(RV/LV+S)、HE染色并观察肺血管管壁厚度/血管直径百分比(WT%)和血管壁面积/总血管面积百分比(WA%),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制备组织标本后通过TUNEL法检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取出大鼠肺动脉,进行PASMCs的分离及培养,α-SMA抗体免疫荧光法对PASMCs进行鉴定,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及影响细胞增殖的m TOR、p27kip1和PCNA以及影响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Bax、Cyt c、Caspase-3、caspase-9。结果: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超声心动图各项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RVFAC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余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控制6例(20%),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7%);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6.67%),显效10例(33.33%),有效12例(40%),无效6例(20%),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时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喘息、气短、咯痰、疲乏无力、胸闷或痛,痛有定处及面色暗淡等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T评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C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rg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rg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DE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DE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Pa O2、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 BN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B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安全性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进行监测,部分患者心电图出现右室大表现,个别指标呈现异常而无临床意义,未见明显异常。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共获得96个有效化合物,对应的作用靶点共1140个,根据预设条件获得203个疾病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具有显着意义的BP1416个、CC26个和MF68个。KEGG通路分析得到104个具有显着意义的通路。quercetin槲皮素、luteolin木犀草素、beta-caroteneβ胡萝卜素、kaempferol山奈酚和baicalein黄芩素等为主要成分,ALB、IL6、VEGFA、Akt1、IL1B等为主要靶点,AGE-RAGE、Relaxin、PI3K-Akt等为主要通路,分析后得出PI3K-Akt通路在本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3.1.1气管注射LPS、烟熏联合低氧持续4w后模型组大鼠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与正常组对比明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成功造出COPD-PH的动物模型。3.1.2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COPD-PH大鼠的一般生活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水平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1.3肺小动脉TUNEL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减少,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相关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化裁方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3.2.1免疫荧光法鉴定PASMCs结果细胞均呈α-SMA阳性绿色荧光,可见明显肌丝,呈与细胞平行的丝状梭形排列,大鼠肺动脉成功提取出PASMCs。3.2.2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PI3K、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3CCK-8细胞增殖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4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m TOR、PCNA、p27kip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上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p-m TOR、PCNA、p27kip1的表达与中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6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表达显着上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模型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下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与中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气虚血瘀型COPD-PH患者喘促、气短等临床症状,改善低氧状态,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缓解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等导致的肺血管收缩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原位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临床安全性高。2.补阳还五汤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等有效成分,可以作用于ALB、IL6、VEGFA等靶点,通过调控AGE-RAGE、PI3K-Akt、TNF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达到治疗COPD-PH的作用。3.补阳还五汤能够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抑制PASMCs增殖,促进PASMCs凋亡,抑制血管重构的作用,从而降低COPD-PH肺动脉压力的作用。
许雅婧[4](2021)在《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慢阻肺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且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肺动脉高压是其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也是慢阻肺进展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间阶段,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增加了死亡风险。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无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常规治疗配合中药治疗,能够更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力,提高临床疗效。在中医学中,证候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揭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信息,指导临床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准确的辨证是临床用药的前提,但目前对此病中医证候的研究不足,且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研究目的:比较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与单纯慢阻肺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理化指标的差异;初步探索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与单纯慢阻肺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中医证候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及西医呼吸科住院的慢阻肺患者,通过纳排标准后,收集其详细病情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理化检查结果、中医四诊信息等),并根据超声心动图报告中肺动脉收缩压水平分为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与单纯慢阻肺组,填写回顾性病历观察表。将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全部病例数据录入Excel表中,经过归纳整理,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理化指标、中医证候分布等情况,并探索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81例患者,其中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有63例,单纯慢阻肺有218例。1.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住院天数、吸烟、饮酒情况、整体合并症例数等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胃食管返流等合并症上有统计学差异,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BMI更低、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胃食管返流等合并症的比例更高。2.在理化指标方面:肺功能指标上,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更低。在血清学指标上,两组在WBC、NEUT、RBC、HGB、PO2、PCO2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在 LYMPH、RDW-SD、PLT、NLR、BNP、NT-proBNP、CA125、D-D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DW-SD、NLR、BNP、NT-proBNP、CA125、D-D等指标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成正相关关系,LYMPH、PLT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成负相关关系。3.在中医证候分布上:两组患者主要脏腑定位均在肺,并涉及脾、肾、心,基础证型均以气虚证、痰浊证、血瘀证、水饮证、痰热证多见,证型组合以二证组合、三证组合多见。其中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脏腑定位中脾、肾、心的比例明显增高,基础证型上水饮证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证候分布上,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占比大于5%的证候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痰浊证(20.6%)、气虚痰浊水饮证(20.6%)、气虚证(9.5%)、气阴两虚,痰浊血瘀证(7.9%)、气虚痰热证(6.3%)、气虚痰浊血瘀证(6.3%)。单纯慢阻肺组占比大于5%的证候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痰浊证(33%)、气虚痰热证(11.5%)、气虚证(7.8%)、气虚痰浊血瘀证(7.3%)、气虚痰热血瘀证(5.5%)、气虚痰浊水饮证(5.0%)。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中气虚痰浊水饮证显着高于单纯慢阻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中,水饮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正相关关系,痰热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负相关关系。结论:1.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与单纯慢阻肺患者相比,年龄更大、病程更长,BMI更低,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胃食管返流等合并症的比例更高。2.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与单纯慢阻肺相比,肺功能下降更明显,RDW-SD、NLR、BNP、NT-proBNP、CA125、D-D 等指标更高,LYMPH、PLT,等指标更低。3.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本虚标实,病位涉及肺、脾、肾、心,基础证型主要为气虚证、阴虚证、痰浊证、血瘀证、水饮证、痰热证等,证候分布上,主要为气虚痰浊证、气虚痰浊水饮证、气虚证、气阴两虚,痰浊血瘀证、气虚痰热证、气虚痰浊血瘀证。与单纯慢阻肺相比,病位上,涉及脾、肾、心的比例增加,基础证型上,水饮证比例增加,证候分布上,气虚痰浊水饮证增多。4.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存在相关性,其中水饮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正相关关系,痰热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负相关关系。
陆海龄[5](2021)在《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性别、肥胖、CKD分期的关系,以及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在CKD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中的诊断界值与意义。2、研究CKD住院患者HF的发生率及CKD患者H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3、分析CKD合并HFpEF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CKD合并HFpE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1223例CK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ESC指南、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2020年中国舒张期心衰诊断专家共识,根据患者症状、体征、BNP水平和心脏彩超结果对患者是否合并HF进行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有HF和无HF两组。比较CKD患者血浆BNP水平在不同性别、肥胖、CKD分期的的差异,以及有HF组和无HF组BNP水平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探究血浆BNP在CKD合并HF诊断的界值,对约登指数最大时两个诊断界值进行一致性和Kappa检验得出最佳的诊断界值。2、分析住院CKD患者HF的发生率,比较不同CKD分期和贫血程度患者HF发生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CKD合并HF发生的影响因素。对HFpEF和无H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KD合并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3、根据LVEF大小将CKD合并HF患者分为HFpEF组、HFmr EF组和HFr EF组,比较CKD合并HFpEF组、HFmr EF组和HFr EF在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与合并症、实验室指标、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的差异,探讨CKD合并HFpEF的临床特点。依据出院时患者症状、体征,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血浆BNP下降程度进行短期疗效的评估,将CKD合并HFpEF患者分为显效、改善、无效三组。比较疗效不同的三组患者住院天数、基线资料和入院前后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探讨改善CKD合并HFpEF短期治疗的可能的策略。【结果】1、本组资料显示,血浆BNP水平在男性与女性,肥胖与非肥胖人群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s=0.241,P<0.001),与e GFR呈负相关关系(rs=-0.561,P<0.001)。在合并HF的患者中,CKD5期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CKD1~4期,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HF的患者中,血浆BNP水平也随CKD分期的增加而升高,其中CKD1-4期中位数均小于80ng/ml,CKD5期中位数为87.67ng/ml。每组间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KD1-4期患者中,当选择BNP浓度为86.07ng/ml作为诊断界值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55,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85.5%。而以35.08ng/ml作为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为100%,但特异性仅61.2%。在CKD5期患者中,选择395.53ng/ml和403.22ng/ml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19,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70%和83.20%,特异性分别为98.20%和98.70%。选用403.22ng/ml时Kappa值0.842,选用395.53ng/ml时Kappa值0.840,故选择403.22ng/ml作为CKD5期患者的诊断界值更为合理。2、1223例研究对象中,合并HF的有251例,CKD患者HF的发生率为20.52%,以HFpEF为主,占89.24%(224/251)。随着CKD分期递增,HF的发生率逐渐升高,CKD3期患者HF发生率已明显增加,CKD5期最高,为34.44%,与CKD1、2、3、4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贫血、轻度贫血、中度贫血及重度贫血患者中,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HF的发生率升高(3.04%,16.44%,37.60%和3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贫血与重度贫血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HF的病人相比,合并HF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SBP、DBP、血浆BNP、血磷、UA水平更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的比例较高,而Hb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患者HF发生的影响因素与CKD患者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相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65岁(OR分别为2.320、2.288)、糖尿病肾病(OR分别为2.635、2.711)、房颤(OR分别为6.879、5.974)、肺动脉高压(OR分别为6.467、6.398)、心梗病史(OR分别为7.342、8.146)、肺部感染(OR分别为3.359、3.127)、CKD分期(OR分别为1.593、1.615)、血磷(OR分别为1.925、1.880)、血尿酸(OR分别为1.002、1.002)和舒张压(DBP)(1.027、1.027)水平为CKD患者HF、HFpE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水平为保护性因素(OR分别为0.981、0.982)(P<0.05)。3、CKD住院患者中合并HFpEF、HFmr EF、HFr EF的患者各有224例、20例和7例。HFpEF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原发病类型、透析方式上与HFmr EF和HFr EF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合并HFpEF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91.50%)、肺部感染(42.90%)、糖尿病(37.50%)、肺动脉高压(23.70%)、冠心病(12.10%)。CKD合并HFpEF与HFr EF组相比,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冠心病的比例较低,血浆BNP水平较低,Hb水平较低,LVPWT、IVST较高,LVEDD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在糖尿病、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等其他合并症、血磷、UA等实验室指标、LVMI、CI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4名HFpEF患者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为12.50天,入院后接受治疗药物和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均明显高于住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短期疗效进行评估,其中显效患者22名,改善患者有126名,无效患者有76名,有效率仅为66.07%。无效组与显效组相比,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而BNP升高幅度较小,SBP和DBP较低,ACEI/ARB和α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方面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在其他合并症、实验室指标、药物使用率和住院天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浆BNP水平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而逐渐升高,对CKD患者采用普通人群排除慢性心力衰竭的BNP诊断界值35ng/ml可能过低,建议根据是否为终末期肾脏病采用不同的诊断界值。其中CKD1~4期的诊断界值为86.07ng/ml,CKD5期为403.22ng/ml。2、住院CKD患者HF的发生率为20.52%,以HFpEF为主。CKD患者HF发生的影响因素与CKD患者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相同,年龄≥65岁、糖尿病肾病、房颤、肺动脉高压、心梗病史、肺部感染、CKD分期、血磷、血尿酸和DBP水平为CKD患者HF、HFpE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水平为保护性因素。3、CKD合并HFpEF与CKD合并HFr EF相比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冠心病比例较低,BNP水平升高幅度较小,贫血更严重,心脏结构以向心性肥厚为主,短期疗效欠佳。
范泸韵[6](2021)在《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基于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的大动脉炎患者肠道菌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背景及目的: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的大动脉炎(儿童大动脉炎)是儿童或青少年人群中唯一的大血管炎。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尚不明确,目前仅在全球17个队列、共计445例儿童大动脉炎患者中报道,存在较高不良预后风险。本研究旨在构建中国人群儿童大动脉炎队列,描述其临床病程,随访疾病结局,评估结局相关预后因素;研究进一步聚焦于合并高血压住院及随访期间行介入治疗的特定亚群,分析其临床及预后特征,以期助力于儿童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及有效临床管理。方法:研究连续入选了自2002年0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次住院的儿童大动脉炎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特征等资料。随访大动脉炎相关结局,包括再次住院及大动脉炎相关不良事件,后者定义为血管并发症、疾病再活动、或全因死亡;高血压相关结局,即血压控制达标;介入治疗相关结局,包括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与再次介入治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变量与血压控制或介入治疗的关联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大动脉炎相关结局与介入治疗结局的预后因素评估。结果:首先,研究共纳入101例患者(女性,76.2%),中位发病年龄为14岁(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range(IQR),12-16)。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高血压(70.3%)、血压不对称(55.4%)、血管杂音(51.5%)等,以肾动脉(62.4%)、腹主动脉(42.6%)、锁骨下动脉(43.6%)、颈动脉(42.6%)受累多见。主要治疗特征包括激素(78.2%)、抗血小板(72.3%)、再血管化治疗(57.4%)。随访2.4(IQR,0.7-6.1)年期间,三例患者死亡,不良事件和再次住院分别见于44.6%和37.6%的患者。三年无不良事件生存率和无再次入院生存率分别为55%(95%CI,44.3%-67.3%)和60.2%(95%CCI,49.9%-72.5%)。体重指数(风险比(hazardratio,HR)=0.4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0-0.81,p=0.005)、脑卒中(HR=7.37,95%CI2.35-23.1,p=0.001)、再血管化治疗(HR=0.51,95%CI 0.27-0.94,p=0.032)是不良事件的预后因素。年龄(HR=0.81)、肾动脉受累(HR=0.49)、C反应蛋白升高(HR=2.49)是再次住院的预后因素(p<0.05)。第二,共计71例(男性,28.2%)患者住院时合并高血压。相较于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该人群处于活动期、合并系统性症状、或出现间歇性运动障碍、晕厥等肢体或脏器缺血性症状的比例较低(p<0.05),而更多接受了再血管化治疗(66.2%vs.36.7%,p=0.006)。影像学分型以局限性腹主动脉和/或肾动脉受累的IⅣ型为主(50.7%vs.6.7%,p=0.001)。肾动脉受累(78.9%)是儿童大动脉炎合并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中位随访三年期间,血压控制达标和不良事件分别见于53%和39%。三年无不良事件生存率为63.0%(95%CI48.1%-74.7%),优于不合并高血压的人群(p=0.014)。介入治疗(比值比(odds ratio,OR)=3.46)、基线收缩压(OR=0.96)与血压控制独立相关(p<0.05)。最后,中位随访3.1年期间,共计69例患者(121个病变)接受了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6.7%。介入治疗与男性(OR=0.27,p=0.035)以及Ⅳ型受累(OR=17.92,p=0.001)相关。男性与再次介入治疗风险呈正相关趋势(HR=3.22,p=0.05)。提示介入治疗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继发于肾动脉(59.4%)或中段主动脉(14.5%)狭窄的高血压、心力衰竭(21.7%)、间歇性运动障碍(21.7%)。自介入治疗至末次随访中位2.88年期间,共计28例患者中36个病变出现术后并发症、17例患者中22个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以肾动脉或者中段主动脉为主。三年无术后并发症生存率和无再次介入治疗生存率分别为59.5%(95%CI,44.9%-71.5%)和75.4%(95%CI,60.5%-85.3%)。术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HR=0.31),合并外科手术治疗(HR=26.5),以及介入治疗失败(HR=3.65)是术后并发症的预后因素(p<0.05)。入院时继发于高血压的眼底病变(HR=3.41)和肺动脉高压(HR=3.64)是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大动脉炎死亡率可达3%,均在出院后第一年发生。近45%的患者三年内可能出现不良事件或再次住院。高血压,肾动脉受累,抗炎、抗血小板、再血管化治疗是儿童大动脉炎的核心临床、影像和治疗特征;其中肾动脉受累和再血管化治疗与预后改善相关;而体重指数降低、较年轻的入院年龄、合并脑卒中、C反应蛋白升高可提示不良预后风险。相较于不合并高血压的人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炎临床特征不典型,以局限性Ⅳ型受累为主,无不良事件生存更优。肾动脉狭窄是儿童大动脉炎导致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三年血压达标率约50%,介入治疗或有助于血压改善。超过2/3的儿童大动脉炎患者需行介入治疗,术后三年无并发症生存率为59.5%。男性、入院时出现眼底病变、肺动脉高压可提示术后并发症风险。中段主动脉和/或肾动脉狭窄是需要行介入治疗的主要病变,也是出现术后并发症或再次介入治疗的主要病变,需要密切监测。术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或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第二部分:肠道微生态与大动脉炎的关联分析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类罕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血管炎,以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受累多见,常兼具心血管疾病与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的特征。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子,或可参与调节肿瘤、心血管疾病、系统性炎症性或自身免疫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特定菌种单独或联合代谢物(或脂质)可以作为生物标记物有效诊断并区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临床亚型。本研究旨在鉴定大动脉炎特征性的肠道菌群、代谢物与脂质,分析上述特征与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的关联,并评估其诊断效能。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09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57例大动脉炎受试者和按照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1.5:1的比例进行匹配的来自体检人群的健康志愿者40例(阜外队列)。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比对分析其粪便样本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特征。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和脂质组学分析鉴定大动脉炎血浆和粪便样本的代谢物与脂质特征,并且评估代谢物或脂质介导的肠道菌群特征与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的关联。进一步纳入经混杂校正后、与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差异菌种,评估其诊断大动脉炎的效能,并在独立队列(山西队列,山西省人民医院,15例大动脉炎受试者,9例健康志愿者)中验证。结果:首先,研究基于Bray-Curtis距离进行β多样性检验可有效区分阜外队列大动脉炎患者与健康对照(Adonis分析,p=0.016)。采用回归函数envfit分析了大动脉炎临床特征与肠道菌群结构的关联,鉴定到白介素-2R和疾病病程与菌群结构存在显着相关(p<0.01)。基于Wilcoxon秩和检验的差异菌属或菌种,进一步采用MaAsLin2进行混杂校正后,鉴定到八个菌属与十六个菌种与大动脉炎显着相关。第二,菌群功能注释鉴定到34个大动脉炎关联通路,主要与能量供应,辅因子、载体、维生素合成,核苷和核苷酸合成,细胞壁合成,磷脂合成,含硫化合物代谢,以及4-氨基丁酸分解相关。第三,联合应用OPLS-DA模型、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临床表型关联分析筛选、随机森林模型鉴定到具有较高诊断效力的七个血浆代谢物集群与十一个血浆脂质集群,八个粪便代谢物集群与十五个粪便脂质集群,功能注释与甘油磷脂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精氨酸生物合成,鞘脂类代谢等通路相关。第四,采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筛选与包括疾病活动度或炎症评估、血管受累情况、预后评估及随访不良结局在内的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直接相关,或通过差异代谢物集群或脂质集群介导而间接相关的差异肠道菌群特征。最后,根据上述筛选后的菌群特征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共计十个菌种包括未分类埃希氏菌(unclassified Escherichia),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小韦荣球菌(Veillonella parvula),副血链球菌(Streptococcups arasnanguinis),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产甲酸多尔氏菌(Dorea formicigenerans),青春双岐杆菌(Biifdobacterium adolescentis),毛螺科菌7 1 58FAA(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7 1 58AA)和毛螺科菌 5163FAA(Lachnopiraceae bacterium 5163FAA),可有效诊断大动脉炎,以阜外队列为发现队列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2.1%和98%,以山西队列作为独立验证队列的曲线下面积可达94.8%。结论:本研究首次在鉴定到可有效诊断大动脉炎的十个差异菌种。上述菌种与疾病活动度或炎症评估、血管受累情况、预后评估及随访不良结局等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直接相关、或通过代谢物或脂质介导而间接相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菌种和/或代谢物(或脂质)作为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的可能,以及上述特征在大动脉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赵颖[7](2021)在《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诊疗流程优化及全程保护系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可在多种临床条件下发生,其特征为远端肺血管发生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导致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和右心室(Right Ventricle,RV)后负荷进行性升高,从而导致右心衰竭(Right Heart Failure,RHF)甚至死亡。PH分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due to left heart disease,PH-LHD)、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的PH、慢性血栓栓塞性PH(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和其他机制不明的PH五大类。对于PH患者诊治首要任务是查找病因,以便针对性的治疗,从而使患者尽早获益。尽管近年来第1大类肺动脉高压即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5年生存率估计仍只有47%-55%。不管PH由何种病因引起,均会导致运动耐量减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诊断PH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区分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和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右心导管(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RHC)检查是诊断PH-LHD的金标准,然而,由于RHC为有创操作,故而尚未临床普及,而超声心动图可实时显示心脏结构,操作简便、安全、经济、可重复性强,使其成为最为常用的无创评价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功能的影像学方法。由于初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且人们对其认识不足,绝大多数PH患者就诊时间明显延迟,至少1/5患者从症状出现至确诊时间超过2年,高达1/2以上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y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IPAH)患者确诊时WHO功能分级(WHO-FC)已达III-IV级,因此探索超声指标综合评估肺动脉压力进行早期PH排查势在必行。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TD-PAH)临床常见,是CTD的一种复杂而致命的并发症。据统计,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8-12%合并PAH,约占CTD-PAH病例的75%,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1-5%合并PAH,而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MCTD)患者3-4%合并PAH。PAH是SSc患者的主要死因,其预后比IPAH更差。CTD-PAH患者接受PAH特异性药物治疗后,SLE、MCTD和SSc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4%、88%和82%。故而对CTD-PAH这一特定群体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他达拉非(tadalafil)是一种选择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已被批准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本研究拟对他达拉非治疗CTD-PAH患者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并回访以观察其长期疗效。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是肺动脉高压病因排查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由于血管内使用对比剂(contrast material,CM)进行血管内诊断或血管造影干预后观察到的医源性急性肾损伤,一旦发生将显着增加患者死亡率,故积极探寻在降肺动脉压力同时可对肾脏功能有保护作用的药物是目前研究热点。而超声心动图是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初筛的重要手段。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有降低肺动脉压力的作用,虽然SF在糖尿病肾病等许多疾病中均为有益作用,但它对PH患者行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是否有积极的作用尚有待研究。在PAH患者中,右心室功能稳定或得到改善的患者5年生存率>90%;而右心室功能下降患者的生存率<30%,不受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变化的影响,右心衰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故本文拟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评估进行综述。同时,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拟围绕以超声心动图为导向指引,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三个部分探讨:1.超声心动图优化肺动脉高压的鉴别诊断方案,研究超声心动图及RHC检查在区分PAH和PH-LHD中应用。2.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对CTD-PAH临床疗效研究,为CTD-PAH的治疗提供更多的见解。3.以超声心动图初筛肺动脉高压患者,肾超声评估对肺动脉压力有影响的药物应用后对该群体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第一部分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导管优化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中应用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ECHO)及右心导管(RHC)检查,在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第1大类)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第2大类)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诊断为肺动脉高压(PH)的患者,分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组,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组,PH-LHD组包括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 EF)组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 EF)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肺动脉收缩压(sPAP)、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心博量(SV)、肺动脉有效弹性(Ea)、TAPSE/sPAP、肺动脉顺应性(PAC)、左心室偏心指数(LVEI)等。各指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行RHC检查患者(PAH与HFp EF组),HFp EF组患者sPAP、d PAP、m PAP、PVR低于PAH组,而PAWP高于PA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CHO-sPAP与RHC-sPAP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860。ECHO-TAPSE/sPAP与RHC-TAPSE/sPAP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885。3.RHC-TAPSE/sPAP(ROC曲线下面积(AUC)=0.918,最佳截点0.275mm/mm Hg,敏感性100%,特异性77.8%),ECHO-TAPSE/sPAP(AUC=0.887,最佳截点0.275mm/mm Hg,敏感性95.0%,特异性66.7%),对HFp EF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4.RHC-PAC(AUC=0.916,最佳截点1.42 ml/mm Hg·m2,敏感性85.0%,特异性87.0%)对HFp EF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5.结合ECHO及RHC检查结果,HFp EF组Ea低于PAH组。RHC-Ea ROC曲线下面积Ea为0.073,用于区分HFp EF准确度较低。6.PAH组患者LVEI>1例数高于HFr EF组,与HFp EF组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ECHO-sPAP与RHC-sPAP呈高度相关;ECHO-TAPSE/sPAP与RHC-TAPSE/sPAP呈高度相关。2.根据RHC、ECHO得出的TAPSE/sPAP 0.275mm/mm Hg和RHC-PAC1.42 ml/mm Hg·m2是预测PH-HFp EF的最佳截点。第二部分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Tadalafil)对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TD-PAH)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入选诊断为CTD-PAH患者,随机分为他达拉非组及对照组。他达拉非组给予他达拉非10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CON)给予贝前列腺素钠(Beraprost)40ug每日3次口服,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右心导管(RHC)检查,入院时、用药3个月及半年后均复查超声心动图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等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比较三尖瓣反流速度(TRV)、肺动脉收缩压(sPA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6MW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及患者住院天数、死亡率、WHO功能分级(WHO-FC)等变化情况。结果:CTD-PAH患者,ECHO-sPAP与RHC-sPAP结果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44。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线TRV、sPAP、6MWD、NT-pro BNP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他达拉非组患者sPAP水平低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他达拉非组LV、SV、TAPSE高于对照组;LVEF、sPAP、TR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他达拉非组NT-pro BNP及6MWD改善情况均优于CON组(P<0.05)。治疗半年后,他达拉非组6MWD优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水平低于CO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达拉非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达拉非组WHO-FC≤II级患者数高于CON组(P<0.05)。小结:1.CTD-PAH患者,ECHO-sPAP与RHC-sPAP结果呈中度相关。2.CTD-PAH患者应用他达拉非治疗半年后,肺动脉压力降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3.CTD-PAH患者治疗半年后,他达拉非组较对照组有更多患者WHO-FC水平恢复至≤II级,且不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再住院次数,伴随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运动能力改善,患者获得更高生活质量。第三部分超声评估阿魏酸钠对肺动脉高压患者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以超声评估阿魏酸钠(SF)对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行CT肺血管造影(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以及肾阻力指数(RRI)是否与PH患者行CTPA检查后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相关。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PH患者,随机分为SF组和对照组(CON),SF组患者在CTPA检查前12h至检查后72h静脉注射SF 3.0g/d,CON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所有入选者入院后均接受CTPA检查,且分别于CTPA检查前1h、检查后24h、48h、72h测定血清肌酐(SCr)、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 GFR)、胱抑素-c(Cys-C)评价肾功能,计算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并比较两组各指标情况。分别于CTPA检查前1h、检查后1h及检查后24h行肾阻力指数(RRI)检查。比较CIN组与无CIN组RRI水平。结果:SF组与CON组患者入院时SCr、e GFR及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组与CON组在CTPA检查后24h SCr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SF组行CTPA检查后48h及72h SCr水平低于CON组(P<0.05)。SF组在CTPA检查后24、48、72h e GFR水平均略高于CO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组在CTPA检查后48h及72h Cys-C水平明显低于CON组(P<0.05)。CTPA检查后72h,共有9例患者确诊CIN,CIN发生率为9.78%;SF组CIN发生率为4.08%(2/49),CON组为16.28%(7/43),SF组CIN发生率明显低于CON组(P<0.05)。在CTPA检查前1h,CIN组与无CIN组RRI无差异。CTPA检查后1h及24h,CIN组RRI高于无CIN组(P<0.05)。无CIN组RRI在CTPA检查后24h恢复更接近基线水平(P>0.05)。小结:1.在PH患者行CTPA检查前12h至检查后72h静脉输注SF可降低CIN的发生率。2.在CIN组和无CIN组,RRI存在显着差别,提示RRI有可能做为CTPA后CIN的预测指标。结论:1.ECHO-sPAP与RHC-sPAP呈高度相关;ECHO-TAPSE/sPAP与RHC-TAPSE/sPAP呈高度相关。2.通过ECHO随访发现,CTD-PAH患者应用他达拉非治疗半年后,肺动脉压力降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3.在CTPA检查前12h至CTPA检查后72h每日静脉输注SF可降低PH患者CIN的发生风险。
曲婧格[8](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发病风险、预后预测及遗传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肺动脉高压的风险预测模型背景与目的:肺动脉高压(PAH)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无法在SLE中识别PAH高风险病人并且进行规律筛查。本研究旨于建立并且验证在SLE中发生PAH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提供个体化的预测概率。材料与方法:数据来源于CSTAR队列自2003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纳入的新诊断的SLE患者。研究终点为经右心漂浮导管确诊的PAH。为避免过拟合及样本量不足导致统计效率低下,通过专家评估及LASSO回归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预测变量,COX回归拟合了最终模型。通过Bootstrap算法对模型区分度,校准度进行内部验证。通过临床决策曲线(DCA)判断在净获益的范围内的最佳阈值,并制定风险分层策略。结果:在中位随访时间4.84年(四分位间距[IQR]2.42-8.84),92例SLE患者出现PAH(2.54%)。最终纳入模型的变量包括5个临床变量(急性/亚急性皮疹,关节炎,狼疮肾炎,血小板减少,轻度间质性肺疾病)和3个血清学变量(抗RNP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并建立了 10年PAH概率预测的诺莫图。经过乐观估计值校正的的C统计量为0.77,提示模型有着较好的区分度,经过乐观估计值校正布莱尔分数为0.03,200次Bootstrap法重采样的校准曲线提示模型在10年内累计风险方面有着良好的校准度。结合DCA曲线的净获益和预测概率阈值,通过个体预测概率,分为低风险组(<1.70%),中风险组(1.70%-4.62%),高风险组(>4.62%),我们推荐高风险SLE患者(预测概率>4.62%)每年进行PAH筛查。结论:我们通过临床常规评估的变量建立了风险分层的预测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个体SLE病人将来PAH的发生风险。第二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5年预后预测模型研究背景与目的PAH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没有针对SLE-PAH预后预测的模型,而常用的PAH预后预测工具并没有考虑到SLE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识别高危病人,本研究旨于建立SLE-PAH患者的长期预后预测模型,并提供个体化预测概率。材料与方法:数据来源于CSTAR-PAH队列自2006年11月至2016年5月连续纳入的SLE-PAH患者,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根据专家意见及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并通过COX回归拟合5年SLE-PAH全因死亡的预后预测模型,并以公式形式呈现。通过Bootstrap算法对模型区分度,校准度进行内部验证。最终根据预测概率进行风险分层。此外,验证了 REVEAL模型在SLE-PAH患者中的预测性能。结果:研究共纳入310例患者,在5.94年(四分位间距[IQR]4.67-7.46)的中位随访时间内,81位(26.1%)患者死亡。最终模型为P5年=1-0.9167271exp(预后指数)其中预后指数的计算为0.6106×WHO心功能分级-0.0015×6分钟步行距离+0.0528×肺血管阻力-0.0136×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0.3233×血小板减少+0.4907×轻度肺间质病变+0.9482×脑钠肽/N端脑钠肽+0.6751×直接胆红素(log转换后)。模型表现方面,5年SLE-PAH全因死亡模型的C统计量为0.77,提示模型有着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提示校准良好。根据预测概率进行了风险分层,其中<0.05%为低风险,0.05-0.38%为中风险,>0.38%为高风险,不同风险组可以良好的区分SLE-PAH患者的预后。而REVEAL模型在SLE-PAH中适用性不佳,主要为区分度略差以及高估了极高风险组病人。结论:我们通过临床常用变量建立了 SLE-PAH远期预后的预测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可以有效区分高中低风险的SLE-PAH病人。第三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SLE-PAH有着较明确的遗传易感性,但现有研究尚未发现与SLE-PAH明确相关的突变基因。本研究旨于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探索SLE-PAH患者DNA层面突变基因。材料与方法:疾病组样本来源于CSTAR-PAH队列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的SLE-PAH患者。对照组样本来源于华大基因公司健康对照。我们收集了患者的外周血,提取DNA后进行了全外显子文库的构建及测序分析,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 SLE-PAH相关的常见突变及罕见突变,并对可疑有害基因进行了相关功能的预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0例SLE-PAH患者及1000例健康对照者。所有样本测序质量良好,根据单点关联分析及相应混杂因素调整后,我们发现了 STK11、MROH5、PFKFB3为常见突变。通过基因负荷关联分析,我们发现了 DMTF1、ALMS1、TRAF5为罕见突变,且均为可疑有害突变。其中,TRAF的剪切位点突变、错义突变及插入缺失突变很可能会导致后续蛋白质功能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表型,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我们基于CSTAR-PAH队列探索了 SLE-PAH全外显子区域可能的致病基因。
刘冰洋[9](2020)在《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心功能参数与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能力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9.35:1499-1508)目的:既往研究显示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2D-STE)测量的右室(Right ventricular,RV)收缩功能能够用于预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运动能力。然而,对于2D-STE测量的右室应变率参数及舒张功能参数与PH患者运动能力的关系却少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2D-STE测量的右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与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Pre-capill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cPH)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测量的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consumption,PVO2)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住院的PcPH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所有入选者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图像,使用离线软件进行测量,并记录2D-STE测量的右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参数。所有患者均接受CPET检查,用PVO2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使用线性相关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和比较2D-STE测量参数与PV02的关系,分别用spearman系数(r)和校正后的r2表示。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 2D-STE测量参数对高危患者的PVO2界值(PV02<11ml/min/kg)的预测能力。结果:研究共纳入66例PcPH患者(男性19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35岁)和28例健康对照者(男性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2岁)。结果表明PcPH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2D-STE测量参数相比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前者的右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都显着低于后者。在PcPH患者中,RV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r=-0.498,P<0.001)、RV 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lobal peak systolic strain rate,GSRs,r=-0.537,P<0.001)和RV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Global peak early diastolic strain rate,GSRe,r=0.527,P<0.001)与 PVO2显着相关,但在RV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Global peak late diastolic strain rate,GSRa,rs=0.208,P=0.093)和PVO2之间未观察到显着的相关性。首次多元回归分析纳入除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以外的临床指标,确定WHO功能分级(WHO functional class,WHO-FC)、N 末端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PVO2的独立预测因子(模型1,校正的r2=0.421,P<0.001);随后将传统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和2D-STE参数分别与临床指标一同纳入多元回归分析,确定组织多普勒收缩期三尖瓣环峰值运动速度(模型 2,校正的 r2=0.502,P<0.001)、RV-GLS(模型 3,校正的 r2=0.491,P<0.001)、RV-GSRe(模型 4,校正的 r2=0.500,P<0.001)和 RV-GSRs(模型 5,校正的r2=0.519,P<0.001)可作为PVO2的独立预测因子。随着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加入,模型对PVO2的预测能力逐步提高,其中包含RV-GSRs的模型5表现出最佳的预测能力。ROC曲线进一步提示RV-GSRs的预测能力最强(曲线下面积0.88,P<0.001),RV-GSRs>-0.65s-1预测 PVO2<11ml/min/kg 的敏感度为 88.2%,特性度为82.2%。结论: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功能应变参数可提高对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能力的预测。第二部分: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右心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可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Ann Transl Med.2020.8:456)目的:既往研究报道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2D-STE)测量的右心室(Right ventricular,RV)机械不同步运动参数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右室收缩效率降低相关,但PH患者的左、右心室室间不同步运动很少引起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2D-STE测量的左右心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对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Pre-capill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cPH)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住院治疗的PcPH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常规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图像,并离线进行2D-STE分析测量;同时接受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检查。不同步运动的计算公式为:QRS波起点和达到峰值纵向应变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并用心率校正。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CPET测量的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consumption,PVO2)的独立预测因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左右心室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和PH患者危险分层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例PcPH患者(男19例,女47例,平均35岁)。首次多元回归分析纳入不包含超声心动图参数的临床指标,提示WHO功能分级(WHO functional class,WHO-FC)、N末端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 PVO2的独立预测因子(模型1,校正的r2=0.423,P<0.001)。随后的多元回归分析在临床指标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和2D-STE测量参数,RV面积变化分数(模型2,校正的r2=0.417,P<0.001)、RV整体纵向应变(模型3,校正的r2=0.454,P<0.001)、RV室内不同步运动参数(模型4,校正的r2=0.474,P<0.001)和左右心室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模型5,校正的r2=0.483,P<0.001)被确认为PVO2的独立预测因子。以左右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共九个节段的时间间隔SD计算的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LSR-SD9)与患者的危险分层独立相关(OR值1.027,95%可信区间:1.003-1.052,P=0.03),ROC 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 0.73(P<0.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右心室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疾病严重程度。第三部分: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应变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应用比较(Pulmonary Circulation.2019.DOI:10.1177/2045894019894525)目的:探索和比较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纵向应变参数在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Pre-capill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cPH)患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诊断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根据2015年ESC肺动脉高压指南推荐的综合风险评估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使用线下软件(GE EchoPAC 201版本和TomTec 4D RV 2.0版本)测量患者的二维和三维右室应变参数。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索和比较不同参数对PcPH患者危险分层的预测能力,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PcPH患者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7例PcPH患者(平均年龄35岁,男18例,女39例)。其中低危组32例(56.1%),中高危组25例(43.9%)。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常规临床指标,例如N末端利钠肽前体(r=0.574,P<0.001)、峰值摄氧量(r=-0.484,P<0.001)和6分钟步行距离(r=-0.356,P=0.008),均与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纵向应变参数显着相关;但与三维测量的右室纵向应变参数的相关性较弱。用于预测PcPH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的ROC曲线提示,二维右室纵向应变参数具有最佳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0.82,95%置信区间:0.71-0.93,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二维右室纵向应变参数是该PcPH人群的中高危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Odd ratio,OR:1.42,95%置信区间:1.18-1.71,P<0.001);且经过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校正后,仍具有独立预测能力(OR:1.45,95%置信区间:1.17-1.78,P<0.001),而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应变参数则未观察到相同的预测能力。结论:当用于预测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时,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纵向应变参数优于三维测量参数。第四部分: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在肺动脉高压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20.36:577-584)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3DE)测量的右心室(Right ventricular,RV)功能参数在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们前瞻性地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入选了 130名肺动脉高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图像,随后使用离线软件(4D RV Function 2.0,TomTec)测量患者三维超声心动图参数。根据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肺动脉高压诊治指南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组用于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索和比较不同3DE测量参数对PAH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的预测能力,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PAH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91例PAH患者(34±12岁,男性25例,女性66例),其中低危组42例,中高危组49例。与低危组患者相比,中高危组患者的3DE右室容量明显增加,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显着下降,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也显着降低。ROC曲线表明,本研究中所包含的3DE测量的右室功能参数均能够预测PAH患者处于中高危险分层,其中3D-RVEF的预测能力最强(曲线下面积0.82,95%置信区间0.73-0.91,P<0.001)。且3D-RVEF<26.39%预测本组PAH患者处于中高危险分层的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73.8%。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 3DE测量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OR 1.02,95%置信区间1.01-1.03,P=0.002)、收缩末期容积(OR 1.03,95%置信区间 1.01-1.04,P<0.001)、3D-RVEF(OR 0.82,95%置信区间 0.75-0.90,P<0.001)和游离壁的纵向应变(OR 1.17,95%置信区间1.05-1.31,P=0.005)是PAH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体积、右室射血分数和游离壁纵向应变是动脉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右室射血分数的预测能力最佳。
胡轶凛[10](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肺部CT图像血管分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部疾病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无论是2020年在全球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还是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都是病毒感染肺部引发的疾病。当前,对多种肺部疾病的研究关注于肺部血管的变化情况,如肺动脉高压、血管性病变、动静脉畸形等。为了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在早期诊断中通常会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技术,而快速精确分割出肺部血管并找到感兴趣部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肺部血管的分割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计算机辅助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又以扫描速度快、对身体损伤小、原始数据量大且可以在不同的层距重建等优点被广泛使用。针对肺部疾病,目前主要通过CT提供的肺部阴影来进一步诊断,然而CT图像数据量大,传统上基于CT图像手动进行血管分割耗时耗力、精确度低。因此,探索自动化的肺部血管分割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肺部疾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度。本文以肺部CT原始图像为基础,针对肺部纵隔窗和肺部血管的分割,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来自甘肃省某医院6位患者的共4789张CT原始图像进行了两次数据标记并制作了数据集:第一次为标记两个类似月牙形的肺部纵隔窗,第二次为标记肺部血管。2.设计了基于CT原始图像的分层模型,为每层分别制作了单独的训练集与测试集,并与基于深度学习的BCDU-Net模型相结合来进行肺部纵隔窗的边缘检测与分割。3.在分割出肺部纵隔窗的基础上,设计了肺部血管分割模型,并将支持向量机与高斯金字塔、稀疏自动编码器相结合来实现血管的自动化分割。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分割效果,对计算机辅助诊断在肺部疾病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也可作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工作基础。
二、肺动脉高压现代分类和诊断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动脉高压现代分类和诊断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5章~7章)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2 Task Description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dure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Building Medical Term Glossaries |
2.2 While-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2.4 Translation Tools |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sis |
3.1 Introduction of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ies |
3.2 Development of the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3 The Reasons to Choose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ies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mark’s Theories |
4.1 Case Analysis at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ation of Medical Terms |
4.1.2 Translation of Acronyms |
4.1.3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ations |
4.1.4 Translation of Polysemy |
4.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
4.2.1 Translation of the Passive Voice |
4.2.2 Translation of the Attributive Clauses |
4.2.3 Translation of the Complicated Sentences |
4.2.4 Translation of the Parenthesis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in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1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2 Medical Glossary |
Appendix3 Abbreviations |
Appendix4 Lists of Figures&Tables |
Acknowledgments |
(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 |
3 病机 |
4 中医药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
4 诊断 |
5 治疗 |
6 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
3 三焦辨证 |
4 小结 |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
4 治疗原则 |
5 小结 |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
3 通化方的由来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
病例报告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 |
实验一 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
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
5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
6 治疗进展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中医病名的探讨 |
2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证型研究 |
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制定慢阻肺患者病历信息采集表 |
2.2 数据收集 |
2.3 分组方法及依据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人口学资料 |
3.2 理化指标分析 |
3.3 中医证候资料分析 |
3.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的探讨 |
4.2 两组患者理化指标的探讨 |
4.3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探讨 |
4.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 |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慢阻肺患者信息采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CKD患者血浆BNP水平及CKD合并HF的诊断界值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CKD住院患者HF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CKD合并HFpEF的临床特点和短期疗效评价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基于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的大动脉炎患者肠道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关键词) |
英文摘要(关键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背景 |
研究方法 |
受试者入选 |
影像学检查 |
基线资料收集 |
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
随访与结局指标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 101例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及预后特征分析 |
(二) 儿童大动脉炎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
(三) 儿童大动脉炎患者的介入治疗特征与预后分析 |
讨论 |
(一) 101例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及预后特征分析 |
(二) 儿童大动脉炎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
(三) 儿童大动脉炎患者的介入治疗特征与预后分析 |
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肠道微生态与大动脉炎的关联分析 |
背景 |
研究方法 |
研究人群和研究设计 |
研究队列临床资料收集 |
DNA提取与宏基因组测序 |
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分析 |
数据分析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大动脉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的临床特征 |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 |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与临床表型的关联 |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的功能特征 |
大动脉炎代谢物和脂质特征 |
大动脉炎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与代谢物和脂质特征的关联 |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特征用以疾病诊断及验证 |
讨论 |
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大动脉炎研究进展 |
引言 |
流行病学特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诊断与疾病活动度评估 |
治疗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诊疗流程优化及全程保护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导管优化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中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超声评估阿魏酸钠对肺动脉高压患者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发病风险、预后预测及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肺动脉高压的风险预测模型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人群 |
2.2 评估与数据收集 |
2.3 临床结局 |
2.4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临床特征 |
3.2 候选变量 |
3.3 风险预测模型 |
3.4 模型表现及内部验证 |
3.5 模型的风险分层 |
3.6 模型的净获益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5年预后预测模型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人群 |
2.2 评估与数据收集 |
2.3 研究终点 |
2.4 候选变量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临床特征 |
3.2 预测变量 |
3.3 预后预测模型 |
3.4 模型的表现 |
3.5 危险分层 |
3.6 REVEAL预后模型在SLE-PAH患者中的表现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样本基本情况 |
3.2 数据质量情况 |
3.3 变异检测情况 |
3.4 单点关联分析 |
3.5 基于基因的关联分析 |
3.6 突变基因预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筛查策略及预后评估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 |
致谢 |
(9)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心功能参数与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能力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
1.1 前言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基金支持 |
1.7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右心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可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 |
2.1 前言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基金支持 |
2.7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应变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
3.1 前言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3.6 基金支持 |
3.7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在肺动脉高压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4.6 基金支持 |
4.7 参考文献 |
综述-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高压患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5.1 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参数用于估算P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
5.2 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参数用于评估PH患者的右心功能 |
5.3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在PH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5.4 三维超声心动图在PH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5.5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肺部CT图像血管分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肺部纵隔窗的分割 |
1.2.2 肺部血管分割 |
1.2.3 肺部纵隔窗分割与肺部血管分割的结合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贡献 |
1.3.3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技术原理与模型设计 |
2.1 FCN模型到BCDU-NET模型的演化过程 |
2.2 肺部纵隔窗分割的主要技术原理 |
2.2.1 编码路径(Encoding Path) |
2.2.2 解码路径(Decoding Path) |
2.2.3 批标准化(Batch Normalization) |
2.2.4 双向ConvLSTM(Bi-Directional ConvLSTM) |
2.2.5 分割掩膜 |
2.2.6 学习率自动调整策略 |
2.3 肺部血管分割的主要技术原理 |
2.3.1 高斯金字塔 |
2.3.2 稀疏自编码器 |
2.3.3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
2.4 本文模型整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与3D数据集制作 |
3.1 实验数据来源 |
3.2 数据处理流程 |
3.3 DICOM数据标签的提取以及数据的分类排序 |
3.4 原始CT图像标记与3D数据集制作 |
3.5 肺部血管样本数据标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肺部纵隔窗边缘检测分割实验 |
4.1 模型评价指标 |
4.1.1 混淆矩阵与其衍生评价指标 |
4.1.2 ROC曲线与AUC值的意义 |
4.2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 |
4.3 实验结果 |
4.4 实验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肺部血管分割实验 |
5.1 肺部血管分割实验整体流程 |
5.2 肺部血管分割实验结果 |
5.3 肺部血管分割实验结果对比 |
5.4 基于分层设计的BCDU-NET网络模型与本章模型的整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肺动脉高压现代分类和诊断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5章~7章)英汉翻译报告[D]. 黄超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D]. 秦一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研究[D]. 许雅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 陆海龄.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基于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的大动脉炎患者肠道菌群研究[D]. 范泸韵.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诊疗流程优化及全程保护系列研究[D]. 赵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发病风险、预后预测及遗传学研究[D]. 曲婧格.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9]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研究[D]. 刘冰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肺部CT图像血管分割研究[D]. 胡轶凛. 兰州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