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渔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济宁市渔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一、济宁市渔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娟,吴广州,时兵,邓晨曦,孟丽华,史艳伟,时彦民[1](2021)在《济宁市采煤塌陷区5种淡水鱼类肌肉组织中铅、镉含量研究及食用安全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济宁采煤塌陷区鱼类肌肉组织中铅、镉含量水平,本研究选取了济宁市具有代表性的5个采煤塌陷区及1个非采煤塌陷区采样点进行抽样检测。样品种类包括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e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鲫(Carassius aumtus)。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测定结果进行污染评价并进行了食用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所测样品均达到了国家规定水产品污染物限量(Pb≤0.5 mg/kg, Cd≤0.1 mg/kg)的要求,济宁市采煤塌陷地区居民人均重金属摄入量均未超过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 PTWI),样品鱼中铅含量比镉含量稍高,说明在采煤塌陷区鱼样肌肉组织中铅比镉的污染程度高,铅具有蓄积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可为开展采煤塌陷区水产品安全风险监测和促进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4):39-45]

魏丽华[2](2021)在《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在生态资源和耕作环境上的特殊要求及种收环节的不确定因素,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农业机构注册“产地名+产品名”形式的集体商标,区域内经营主体共同使用的农产品品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控方面,已经实现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由简单的表示功能向竞争优势的转换。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三农”政策的战略抓手,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济宁市拥有山东省较多的农产品区域品牌,邹城蘑菇、泗水地瓜、金乡大蒜、汶上芦花鸡等特色农产品在国内独具特色。虽然济宁市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资金投入不足、龙头企业较少以及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济宁礼飨”采取“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济宁农业对“儒耕文化”的传承。“金乡大蒜”制定了绿色种收、机械化生产,从生产到加工销售采用技术标准和溯源体系,成为大蒜行业的领头军。“济宁礼飨”和“金乡大蒜”的案例剖析表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是农业主体多方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对实现农产品的机械化种收、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促进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400名消费者的认知度调研发现,“济宁礼飨”“金乡大蒜”“邹城蘑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质量安全、价格实惠、品牌认知这三个因素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连锁超市、专卖直营店和网络电商是消费者购买的三个主要渠道。基于理论分析及调研结果,建议济宁市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方面从生产标准、营销策略以及资金支持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并结合“双安双创”活动,争取多方协作,不断提升农业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力度等,最终实现以品牌促发展的目标。

杜津桥[3](2020)在《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以沛县北部矿区为例》文中认为在煤炭资源被大范围采掘利用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采煤塌陷地,采煤塌陷不仅损毁了大量土地资源,对地上建筑物、道路、植被和地下水等资源造成了破坏,还威胁到矿区居民的人身安全,激化了区域内社会矛盾,对矿业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采煤塌陷区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各地所采取的修复措施、治理过程和实际效果都还存在不少问题。2018年,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部署,撤并多个部委的职责组建自然资源部,由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国土空间规划取代以往“多规分散”的规划体系,成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主要手段。“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区域统筹、分级分类和协同共治的实施原则,为采煤塌陷区内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在此背景下,以沛北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在总结前人关于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理论与机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沛北矿区生态修复现状,以协同治理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工具,试图从国土空间划归的视角下对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作进一步优化,以期改善采煤塌陷区内环境吸收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经济生产力,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共生,达到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目的。本文绪论部分介绍了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研究的进展情况,第二部分是对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梳理和探讨,第三部分对研究区现状和所开展的生态修复方法、类型、用途进行调查分析和归纳总结,第四部分以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对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存在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出改进对策,提出明确永续利用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导向,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机制以及建立生态修复基础上的的空间规划格局等政策建议,第六部分主要归纳了本文的结论、不足与展望。

胡华博[4](2020)在《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都市休闲产业布局及规划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是济宁市的重要区域。它是新的城市中心南部扩展地带;它因环湖成为城市中的特殊区域;它是生态资源富饶地区又是生态敏感地带;它穿过了济宁市最贫困的地区。这片C字形区域的发展成为关系济宁市全局发展的重要一环。究竟怎样发展,选择何种产业作为引领整个地区发展的抓手?通过何种发展来有效地引起乡村振兴和地区复兴,合理有序的引导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应该形成怎样的国土空间风貌和地貌特征?这些都成为了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和用意所在。都市休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伴随着城市化演进的步伐向都市圈演化迈进和数百年来人类对城市与乡村田园的美好生活两者共同兼有的追求而生。它既满足都市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乡村发展与自然共生的需求,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对国家保护“绿水青山”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背景引入,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与“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背景解读;通过对鲁南经济圈、济宁都市区、环微山湖圈等圈层绿色经济产能的调查研究;通过对环南阳湖地区土地、人口、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等现状调研分析,得出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应选择都市休闲产业为抓手,统领整个区域的产业及用地发展,形成自然生态与都市人文和谐的国土空间发展新面貌、新格局的结论,并对环南阳湖地区都市休闲产业发展阶段与驱动因素、产业发展模式与体系构建进行研究,进而从总体空间布局、重要组团空间发展引导、重点产业布局三个方面构建环南阳湖地区都市休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框架,并提出规划对策,最终实现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生态、宜居、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王婷[5](2020)在《泗水县农村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减贫成就举世瞩目,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国内贫困农村人口能在2020年基本脱离贫困,贫困县全部摆脱贫困问题的限制。随着“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推进,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成为解决贫困问题最佳途径,同时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至今的必然现象。泗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济宁市东北部。泗水县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发生率偏高、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工作接连受阻。从2017年开始,泗水县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利用电商扶贫的计划取得效果显着,该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积极参与到电商发展计划中,由此贫困人口持续减分。但农村电商扶贫最近几年兴起,发展时间较短,发展不够充分,所以政府在实施农村电商扶贫计划期间遭遇诸多问题。系统分析农村电商扶贫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找出电商扶贫的具体问题并总结成因、加深扶贫工作的发展进程是泗水县必须及时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泗水县电商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参与式扶贫和可行能力理论,对泗水县贫困现状以及开展电商扶贫工作进行分析发现,泗水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了泗水县电商扶贫的进程,同时总结阐述了泗水县在农业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政府制度政策资源方面的优势,为改变泗水县电商扶贫现状提供方向。利用问卷调查法,先对泗水县农村电商扶贫的进程进行了解,明确当前基本情况,然后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研该县农村电商扶贫的具体状况,调查结显示泗水县电商扶贫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支持电商发展,贫困户自身观念意识不强、电商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电子商务公用服务体系不健全、电子商务模式较为单一等五大方面,通过分析原因主要有经济基础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贫困人员电商扶贫意识较差、缺乏电商扶贫的人才队伍以及政府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等。最后根据泗水县电商扶贫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泗水县当地特征提出完善农村电商扶贫的对策。通过提升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相关培训,深化电商扶贫、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高度结合电商扶贫与政府扶贫等方面来确保电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刘丽超[6](2020)在《山东省农业结构对烟粉尘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尤其受到学者的关注,其中空气质量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山东省是烟粉尘排放量大省,年鉴数据显示2006~2016年山东省烟粉尘排放均值为81.26万t,高于全国水平46.33万t。因此研究山东省烟粉尘排放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山东省工业、建筑业会对烟粉尘排放造成重大影响。我国是传统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结构对烟粉尘排放的相关研究却较少。尽管农业占比远低于工业和建筑业,但事实上其对烟粉尘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这一现状,本文旨在通过借助STATA软件,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山东省2006~2016年市级单位农业结构等因素对烟粉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全省烟粉尘排放量2016年较2006年下降了3.80%,表明在研究期内山东省烟粉尘排放量有所控制。第二,全省农业占比在[0.04,0.06]之间,表明整体上看,山东省农业占比平稳增长。第三,山东省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6年46.10%逐年递增到2016年的59.02%,增幅达到28%,表明研究期内山东省城镇化规模在逐步扩大。第四,农业结构每增加1%,会使烟粉尘排放量降低0.38%。城镇化率每降低1%,会使烟粉尘排放量降低0.42%,且城镇化率降低引起的烟粉尘排放量降幅更大。工业占比虽大,但未通过计量意义检验。建筑业对烟粉尘排放的影响也需进一步研究。综上四点,农业结构增加能有效降低烟粉尘排放,而城镇化程度加深则会导致烟粉尘排放增多,因此未来山东省各市要密切关注农业占比的减排效应,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业占比、控制城镇人口规模、清洁生产、加强政策监督和资金扶持等方式来促进山东省节能减排。

何佳乐[7](2020)在《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面对数量庞大的监管对象以及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食品安全状况频发,让食品监管部门压力越来越大。食品安全涉及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多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因此要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稳定高效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为扭转食品安全监管的不利局面,2013年以来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从国家层面开展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模式,各地也都进行了各自不同监管模式的尝试。济宁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在不断变革,2013年食品安全监管从多单位分段监管模式,变为食药监一局主管模式,2019年又进行了新一轮大部制机构改革,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入市场监管局职责,食品的监管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本文利用整体政府理论、政府管制理论、社会共治理论,采用TOPSIS分析法,研究和探讨了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济宁市将审批与监管进行了分离,市场准入环节纳入行政审批部门负责,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事中事后监管,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营商环境的改善,但是对于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来说,可能不如之前更加流畅、稳定。(2)选取TOPSIS分析法对济宁市食品的监管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济宁市近五年的食品安全监管态势略有浮动,但是总体情况相对稳定,没有出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较高水平,综合监管检测评价近两年表现最好,说明济宁市总体态势稳中向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从各县(市、区)抽检情况来看,济宁市各个县市区表现不一,任城和邹城经济基础较好,因此财政对抽检支持力度也比较强,不合格率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总体表现较好。(3)从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监管流程、职责分工、法律标准等多方面对济宁市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全面阐述了食品安全整体监管情况,发现了监管中存在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单一、职责分工不明、社会参与度低和食品标准不规范等问题。(4)建议综合考虑辖区内人均监管面积、人均监管企业数量、人均监管人口数、学历专业水平等指标配备;横向上完善跨部门合作机制,纵向上明确权责界限;完善相关标准,加强政府检验机构建设以及鼓励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发展;建议完善全链条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增强第三方监管力量、探索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等。

张修河[8](2019)在《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旅游是融合了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的新兴旅游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以体育为核心资源,以旅游为消费手段,涉及餐饮、酒店、交通、购物、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的新兴产业,并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完善产业结构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旅游的发展也有了新的目标与方向。山东省体育旅游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步阶段,体育旅游的发展仍面临着资源分布差异明显、相关产业融合度较低、产业结构发展不完善、产品体系和品牌效应薄弱、区域发展和管理差异大等问题,制约着山东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为此,采用资料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空间分析法、专家访谈法、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发展环境,梳理发展现状,评价旅游资源,定位发展方向,优化发展路径,为山东省全域体育旅游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体育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加快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加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满足人民幸福生活,提升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手段。2.梳理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将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类、人文类、综合服务类和体育类四类体育旅游资源。3.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分析法分将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分为:特富型(烟台、青岛和潍坊三市);中富型(威海、济南、济宁和临沂四市);不富型(滨州、东营、淄博、泰安、日照和枣庄六市);贫乏型(德州、聊城、莱芜和菏泽四市)。4.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度差异较大,资源开发密度不均衡。根据空间分析法分为:特富型(威海市);中富型(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日照和莱芜七市);不富型(济南、潍坊、济宁、泰安和滨州五市);贫乏型(德州、聊城、临沂和菏泽四市)。5.科学规划体育旅游空间布局、融合体育旅游产业链条、统筹体育旅游要素发展、优化体育旅游产业结构、提升体育旅游产品品质、塑造体育旅游区域形象、完善体育旅游网络体系可促进山东省全域体育旅游健康发展。

李明杰[9](2019)在《山东省种植业-养殖业时空变化分析及其驱动力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稳定的根本。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是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养殖大省。山东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粮食价格及畜禽养殖结构的变化等问题仍需完善。故本文以1995-2016年山东省的农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基于相关农业理论,运用数理统计、ESDA、重心迁移模型、熵值法和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的时间变化,并揭示了山东省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其地理集聚特征,探索了影响粮食生产格局变迁的关键因素,并对养殖业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剖析,最后对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度发展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种植业的时间变化研究结果:1995-2016年山东省种植业产值呈明显的上升态势,由1995年的922.9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641.35亿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波动变化,其中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棉花都是减少的趋势,瓜果、蔬菜面积呈现增长的趋势;在粮食作物中,玉米、小麦占据绝大部分比重,玉米播种面积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由1995年的269.48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333.42万公顷,小麦总体趋势平稳;跟养殖业相关的青饲料作物播种面积起伏变化较大,种植规模较小。(2)山东省养殖业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1995-2016年山东省养殖业产值上升趋势明显,由1995年的433.6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540.82亿元,年平均增长95.78亿元,在全国养殖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以猪当量来表示的山东省的猪、牛、羊和家禽的养殖总量的总体起伏变化较大,养殖总量呈增长趋势,由1995年的18757.53万头增长到2016年的25428.19万头,其中以猪和鸡表示的耗粮型家畜呈增长趋势,以牛和羊表示的草食家畜呈减少的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猪的养殖主要分布在潍坊市、济宁市、临沂市、德州市和菏泽市;家禽的养殖主要分布在潍坊市、青岛市、聊城市、济宁市和临沂市;牛的养殖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德州市、聊城市、济南市、滨州市和菏泽市;羊的养殖主要分布在菏泽市、济宁市和聊城市。(3)山东省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运用ESDA、重心迁移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发现山东省粮食生产波动较大,粮食产量由1995年的4245万吨减少到2002年的3293万吨,然后通过十三连增,到2015年达到4713万吨;县域尺度上,山东省粮食生产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但西部地区产量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重心向西移动显着,逐步形成了“西热东冷”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年末总人口等因素对粮食产量有着显着地正向影响,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用电量表现为负向影响,共同推动粮食生产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4)山东省养殖业影响因子分析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养殖业生产格局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自然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条件三个类别。自然资源因素中,耕地、农业用水、粮食产量和农村人口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社会经济因素方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反应了经济发展水平,其确保了养殖产业的稳步发展;自然环境条件中,降水以及适宜的温度促进养殖业的进一步扩大。(5)山东省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分析结果: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分析了山东省各地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度,确定了资源禀赋因素、宏观经济与市场因素和农业生产力因素对各个地区的不同影响,最后将山东省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协调度分为了三个类别。

张淼[10](2019)在《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研究》文中指出自新中国成立起,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工业构建和国民经济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随着资源型城市的自然资源逐年衰减,经济结构失调、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失业和贫困人数增加、生态环境破坏、维持社会稳定的压力与日俱增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本文分析了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结构动态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等,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偏离份额法刻画了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的产业集聚和竞争力水平,并针对成熟期、衰退期和再生期等不同资源型城市提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仍以二产为主导,产值就业耦合协调度有待优化。目前,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除了徐州市和宿州市外,其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仍以二产占主导。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劳动力大量剩余;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需要吸纳劳动力;淮北市、枣庄市和济宁市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接近于0,产值就业协调度较高,其他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2)产业结构熵值变动较小,产业转型速度有待加快。从总体上来看,2005—2016年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熵值变化较小。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方面表现不同,成熟型资源型城市中宿州市产业结构趋于分散和多样化,产业转型速度减慢,而济宁市产业转型速度停滞不前;衰退型城市中淮北市产业转型效果较好,枣庄市产业结构日趋分散和多样化,产业转型速度迟缓;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徐州市和宿迁市产业结构日趋均衡,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较快。3)产业合理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合理性有待提高。2005—2016年淮海经济区成熟型资源型城市中济宁市和宿州市合理化水平均比较低,衰退型资源型城市中淮北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较枣庄市高,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较高。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除了徐州市和宿州市外,其它资源型城市均是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产业升级水平较低,亟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产业集聚水平不高,区域发展差异有待平衡。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及其细分行业集聚水平不高。从变化趋势来看,2005—2016年淮海经济区成熟型资源型城市济宁市第二、三产业空间分布呈扩散的趋势,宿州市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呈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略有下滑,衰退型城市枣庄市三次产业集聚水平均处于上升的趋势。淮北市第二产业空间分布呈先集聚后扩散的趋势,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在下降,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徐州市和宿迁市第二、三产业集聚水平均处于上升的趋势。5)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区域差异有待协调。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区域竞争系数值在1左右,存在竞争优势但不明显。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淮海经济区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竞争力水平均比较高,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竞争力水平均在下降,成熟型城市第一产业竞争力水平均较弱,宿州市第二产业竞争力较强,第三产业竞争力在增强,济宁市第二产业竞争力是先减弱后增强,第三产业与之相反。

二、济宁市渔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宁市渔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济宁市采煤塌陷区5种淡水鱼类肌肉组织中铅、镉含量研究及食用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1.3.2 样品的预处理
        1.3.3样品分析
    1.4 重金属含量评价标准
    1.5 食用安全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肉样品中铅、镉含量
    2.2 重金属污染评价
    2.3 食用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2)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三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简要述评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 区域品牌
        二 农产品区域品牌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 农业产业化理论
        二 价值链理论
        三 区域品牌理论
第三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一 农产品知名度和推广度不断提升
        二 农产品区域品牌百花齐放
        三 产业化经营形成一定规模
    第二节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资金支持不足
        二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
        三 创建区域品牌的意识淡薄
第四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案例分析
    第一节 济宁礼飨:“1+N”品牌模式
        一 济宁礼飨品牌缘由
        二 济宁礼飨品牌发展成效
        三 济宁礼飨的运营发展
    第二节 金乡大蒜:“溯源”体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
        一 金乡大蒜概况
        二 金乡大蒜发展历程
        三 金乡大蒜品牌发展中的亮点
第五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度调研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与数据搜集
        一 调查方案设计
        二 数据搜集
    第二节 调查样本特征及数据分析
    第三节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认知情况
        一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熟知及购买情况
        二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的信息获取途径
        三 购买济宁市农产品的消费理念
    第四节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评价状况
        一 购买济宁市农产品的总体满意度
        二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数量的掌握情况
        三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优势
        四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看法
    第五节 消费者认知度调研的归纳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第一节 法国香槟:“AOC”认证体系
        一 法国香槟的概况
        二 法国香槟区域品牌启示
    第二节 五常大米:“品牌强业”的发展战略
        一五 常大米发展概况
        二五 常大米发展机制
        三五 常大米发展评价
    第三节 新疆哈密瓜:“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一 新疆哈密瓜的发展模式
        二 新疆哈密瓜的发展优势
        三 新疆哈密瓜品牌可借鉴之处
    第四节 典型案例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对比思考
第七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促发展,发挥多方协调助力作用
        一 济宁市政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保障
        二 行业协会助力,发挥多方协调作用
        三 完善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第二节 优结构,加快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一 强化政府主导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二 龙头企业引领,加强示范作用
        三 实行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共建
    第三节 强品牌,不断提升济宁市农产品影响力
        一 强化品牌观念,提高品牌意识
        二 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和宣传力度
        三 济宁市农产品营销渠道多样化战略
    第四节 提质量,全力推进“双安双创”
        一 加强政府对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管
        二 注重济宁市农产品品质保证和标准化生产
        三 济宁“优才计划”夯实农业科技支撑
第八章 总结与启示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济宁礼飨”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品牌名单
附录三 “济宁礼飨”优品名店列表
附录四 2019~2021 年金乡大蒜种植面积
附录五 济宁市各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9 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以沛县北部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土空间规划
        2.1.2 采煤塌陷区
        2.1.3 土地整治
        2.1.4 生态修复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2.3 小结
第三章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现状
    3.1 沛县基本情况
    3.2 沛北矿区煤矿开采现状
    3.3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现状
        3.3.1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分布
        3.3.2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类型
        3.3.3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特点
        3.3.4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危害分析
    3.4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概况
        3.4.1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分类
        3.4.2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方法
        3.4.3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用途
    3.5 小结
第四章 沛北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问题分析
    4.1 尚未形成明确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治理理念
        4.1.1 生态修复并非一项独立、明确的活动
        4.1.2 传统的土地整治无法满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要求
        4.1.3 注重微观层面生态环境治理的误区
    4.2 生态修复的治理效果不够明显
        4.2.1 传统的治理手段单一、模式割裂
        4.2.2 过于注重危害结果的“治标”性修复
        4.2.3 统一的治理主体与分工协作履职机制存在矛盾
        4.2.4 重视土地整治数量、轻视土地整治质量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4.3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缺乏有效的空间引导
        4.3.1 空间边界矛盾冲突
        4.3.2 用地权属性质冲突
        4.3.3 管控方式和规划时限冲突
    4.4 小结
第五章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对策建议
    5.1 明确永续利用的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导向
        5.1.1 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综合性、系统性
        5.1.2 注重国土空间要素的调整和优化
        5.1.3 拓展土地整治的目标和内涵
    5.2 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施机制
        5.2.1 制定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
        5.2.2 提升景观格局、设计景观生态要素
        5.2.3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5.3 建立生态修复基础上的空间规划格局
        5.3.1 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工作,摸清资源环境底盘
        5.3.2 统筹布局“三生”空间,科学实施“三线”划定
        5.3.3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实施动态监管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都市休闲产业布局及规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的支持
        1.1.2 山东省政策的转变
        1.1.3 济宁市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选择
        1.1.4 环南阳湖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都市休闲产业的含义
        2.1.2 都市休闲产业的特征
        2.1.3 都市休闲产业的分类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产业增长极理论
        2.2.2 梯度转移理论
        2.2.3 经济辐射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理论研究综述
        2.3.2 案例发展经验及借鉴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现状分析与产业发展选择
    3.1 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现状调研
        3.1.1 土地利用现状
        3.1.2 生态环境现状
        3.1.3 交通等城乡基础设施现状
        3.1.4 产业发展现状
        3.1.5 环南阳湖地区当前产业发展的困境
    3.2 环南阳湖地区产业发展的选择
        3.2.1 鲁南经济圈对研究区产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3.2.2 济宁都市区对研究区产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3.2.3 环微山湖圈域对研究区产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3.2.4 济宁市各片区对研究区产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3.2.5 环南阳湖地区产业定位的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都市休闲产业发展阶段与驱动因素分析
    4.1 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都市休闲产业发展阶段研究
    4.2 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都市休闲产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4.2.1 以自然资源为主的都市休闲产业空间布局驱动因素分析
        4.2.2 以人口资源为主的都市休闲产业空间布局驱动因素分析
        4.2.3 以经济资源为主的都市休闲产业空间布局驱动因素分析
        4.2.4 以科技文化为主的都市休闲产业空间布局驱动因素分析
        4.2.5 以城市功能资源为主的都市休闲产业空间布局驱动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南阳湖地区都市休闲产业空间布局与规划策略
    5.1 研究区都市休闲产业体系构建
        5.1.1 产业发展模式
        5.1.2 产业体系构建
    5.2 研究区都市休闲产业空间布局
        5.2.1 总体布局研究
        5.2.2 重要组团空间发展引导
        5.2.3 重点产业布局
    5.3 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都市休闲产业发展的规划对策
        5.2.1 区域对接策略
        5.2.2 产业联动战策略
        5.2.3 生态低碳策略
        5.2.4 服务提升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6.2.1 研究的局限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泗水县农村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电子商务
        2.1.2 电商扶贫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精准扶贫思想
        2.2.2 可行能力理论
        2.2.3 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理论
3 泗水县贫困现状及电商扶贫现状
    3.1 泗水县概况
    3.2 泗水县贫困状况
    3.3 泗水县贫困的成因
    3.4 泗水县开展电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3.4.1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4.2 特色农产品得到推广
        3.4.3 人们收入不断提高
    3.5 泗水县开展电商扶贫主要优势
        3.5.1 农业资源优势
        3.5.2 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3.5.3 制度政策优势
4 泗水县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问卷调查
    4.2 电商扶贫调查结果分析
        4.2.1 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关于电子商务发展认知情况分析
        4.2.3 关于电子商务扶贫认知情况分析
    4.3 泗水县开展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
        4.3.1 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支持电商发展
        4.3.2 贫困户主动经营理念不强
        4.3.3 电商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4.3.4 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4.4 泗水县开展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4.4.1 经济基础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
        4.4.2 电商知识扶贫缺乏整体规划
        4.4.3 缺乏电商扶贫的人才队伍
        4.4.4 政府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5 泗水县农村电商扶贫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强和完善扶贫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5.2 转变贫困户和扶贫干部思想,开展电商培训
    5.3 推进电商人才引导,树立电商人才发展理念
    5.4 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入行业标准
    5.5 积极引入电子商务金融扶贫,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山东省农业结构对烟粉尘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环境经济学理论
        1.4.2 清洁生产理论
        1.4.3 外部性理论
第二章 山东省烟粉尘排放和农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2.1 数据来源
        2.1.1 农业结构数据来源
        2.1.2 烟粉尘排放数据来源
    2.2 山东省烟粉尘排放的趋势分析
        2.2.1 山东省烟粉尘排放的趋势分析
        2.2.2 山东省各市烟粉尘排放的趋势分析
    2.3 山东省农业结构的趋势分析
        2.3.1 山东省农业结构的趋势分析
        2.3.2 山东省各市农业结构趋势分析
第三章 山东省农业结构与烟粉尘排放关系研究
    3.1 山东省农业结构与烟粉尘排放回归参数的相关检验
        3.1.1 单位根检验
        3.1.2 协整检验
        3.1.3 Hausman检验
    3.2 山东省农业结构与烟粉尘排放回归模型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7)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品安全
        2.1.2 食品安全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整体政府理论
        2.2.2 政府管制理论
        2.2.3 社会共治理论
3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3.1 食品行业现状
        3.1.1 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3.1.2 食品行业监管现状
    3.2 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概况
    3.3 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划分与流程
        3.3.1 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划分
        3.3.2 食品安全监管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检测评价
    4.1 食品安全监管综合评价
        4.1.1 评价方法的选取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指标同趋势化、数据归一化
        4.1.4 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4.1.5 结果分析
    4.2 食品安全抽检效果评价
    4.3 小结
5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监管人员力量不足
        5.1.1 基层监管人员数量少
        5.1.2 监管人员学历低、专业不对口
    5.2 监管手段较为单一
    5.3 职责分工不明确
        5.3.1 部门间横向合作机制不完善
        5.3.2 部门内纵向职责划分不清
    5.4 社会共治局面尚未形成
        5.4.1 监管主体单一
        5.4.2 信息不对称
        5.4.3 公众参与积极性低
        5.4.4 行业协会作用不明显
        5.4.5 权力救济方面不到位
    5.5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存在不足
        5.5.1 食品安全检验标准不完善
        5.5.2 食品检测机构检验能力不足
6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合理分配监管人员
    6.2 建立全链条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6.3 双向完善权责分配与合作机制
        6.3.1 横向上建议完善跨部门合作机制
        6.3.2 纵向上建议划清权责界限
    6.4 营造社会共治良好局面
        6.4.1 增强第三方监管力量
        6.4.2 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6.4.3 建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制度
        6.4.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6.4.5 探索实施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
    6.5 提升检验检测水平
        6.5.1 健全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法律法规
        6.5.2 加大食品检验机构建设力度
        6.5.3 加强食品安全快检发展
        6.5.4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第三方检验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社会意义
        1.2.2 经济意义
        1.2.3 理论意义
        1.2.4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旅游相关概念研究
        1.3.2 体育旅游资源相关研究
        1.3.3 体育旅游布局优化研究
        1.3.4 全域体育旅游相关研究
2 研究基础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分析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空间分析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3 全域体育旅游概念
    2.4 全域体育旅游内涵
    2.5 全域体育旅游特征
3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环境与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PEST分析
        3.1.1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政策环境
        3.1.2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经济环境
        3.1.3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社会环境
        3.1.4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技术环境
    3.2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SWOT分析
        3.2.1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优势分析
        3.2.2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劣势分析
        3.2.3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机遇分析
        3.2.4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挑战分析
    3.3 小结
4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4.1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4.2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4.2.1 体育旅游资源定义
        4.2.2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4.3 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3.2 评价指标选取和赋值
    4.4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4.1 自然类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4.2 人文类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4.3 综合服务类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4.4 体育类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4.5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总体评价
    4.5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度评价
        4.5.1 自然类体育旅游资源丰度评价
        4.5.2 人文类体育旅游资源丰度评价
        4.5.3 综合服务类体育旅游资源丰度评价
        4.5.4 体育类体育旅游资源丰度评价
        4.5.5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度总体评价
5 山东省全域体育旅游资源优化路径
    5.1 科学规划,优化山东全域体育旅游空间布局
    5.2 业态融合,延展山东全域体育旅游产业链条
    5.3 区域统筹,协调山东全域体育旅游要素发展
    5.4 动能转换,优化山东全域体育旅游产业结构
    5.5 转型升级,提升山东全域体育旅游产品品质
    5.6 品牌塑造,提高山东全域体育旅游区域形象
    5.7 智慧发展,完善山东全域体育旅游网络体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山东省种植业-养殖业时空变化分析及其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区域概况
    2.2 数据准备与方法
3 山东省种植业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3.1 种植业产值变化分析
    3.2 种植业结构变化分析
    3.3 粮食生产格局的影响因素
4 山东省养殖业时空演变及其动因分析
    4.1 养殖业产值变化分析
    4.2 养殖业结构变化分析
    4.3 养殖业生产格局的影响因素
5 山东省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分析
    5.1 种植业与养殖业产值变化分析
    5.2 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度实证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1.3.1 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研究
        1.3.2 产业结构演变研究方法
        1.3.3 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1.3.5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辨析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产业结构
        2.1.3 产业结构合理化
    2.2 基本理论
        2.2.1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2.2 产业集聚理论
        2.2.3 产业结构发展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数据来源
    3.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3.2.1 产业结构的分析
        3.2.2 就业结构的分析
        3.2.3 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3.3 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3.3.1 研究方法
        3.3.2 实证分析
    3.4 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3.4.1 研究方法
        3.4.2 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三次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4.3 第一产业内部集聚水平分析
    4.4 工业内部集聚水平分析
    4.5 第三产业内部集聚水平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产业竞争力变化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三次产业SSM分析
    5.3 第一产业内部SSM分析
    5.4 工业内部SSM分析
    5.5 第三产业内部SSM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提升资源型产业,推动成熟型城市跨越式发展
        6.2.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衰退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6.2.3 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
        6.2.4 综合施策,破除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
    6.3 创新之处
    6.4 讨论与展望
附录
    附录1:三次产业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2:第一产业内部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3: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4:第三产业内部的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5: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6:资源密集型产业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7: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8:公共服务事业型产业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9:工业内部SSM分析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济宁市渔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市采煤塌陷区5种淡水鱼类肌肉组织中铅、镉含量研究及食用安全性评价[J]. 孟娟,吴广州,时兵,邓晨曦,孟丽华,史艳伟,时彦民.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04)
  • [2]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D]. 魏丽华. 烟台大学, 2021(12)
  • [3]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以沛县北部矿区为例[D]. 杜津桥. 广西大学, 2020(07)
  • [4]济宁市环南阳湖地区都市休闲产业布局及规划对策研究[D]. 胡华博.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2)
  • [5]泗水县农村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山东省农业结构对烟粉尘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D]. 刘丽超.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 何佳乐.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8]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及其优化研究[D]. 张修河.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9]山东省种植业-养殖业时空变化分析及其驱动力研究[D]. 李明杰.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 张淼. 江苏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济宁市渔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