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 KIR 受体和 T 细胞免疫

人类 KIR 受体和 T 细胞免疫

一、人类KIR受体与T细胞免疫(论文文献综述)

桑国鑫[1](2021)在《中国不同民族群体KIR基因及其HLA配体的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KIR和HLA是关键的免疫系统基因,其等位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基因功能,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群体间等位基因的分布及其频率具有差异性,KIR基因和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对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基因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和疾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的研究已积累了我国部分民族和地区群体中KIR基因和HLA基因多态性数据,但仍有较多的民族群体中这两个关键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数据尚需补充,从而不断揭示基因分布特征和配体受体共进化特征。为此,本研究基于中华民族永生化细胞库遗传资源,对我国云南地区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傣族、拉祜族、纳西族、普米族和瑶族,贵州地区布依族和水族,新疆地区塔吉克族和锡伯族,内蒙古地区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甘肃地区东乡族,海南地区黎族,青海地区撒拉族和四川地区羌族共8个地区的18个民族群体进行KIR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分析位于云南西南德宏地区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傣族共4个民族群体的HLA基因多态性以及KIR-HLA配体受体相互关系。[方 法](1)源于18个民族群体共1029个个体的EB病毒转化的永生化B淋巴细胞株选自中华民族永生细胞库(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采用PCR-SSP法对16个KIR基因进行分型。(2)采用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结合HLAreporter.v103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进行HLA-I类基因等位基因分型。(3)采用SPSS 24对频率分布的显着性进行卡方检验。(4)采用PHYLIP 3.6、MEGA7对本研究的18个群体和20个已报道群体共38个群体的9个共有的KIR基因频率构建KIR基因进化树。(5)采用R3.6.1对本研究的18个民族群体和20个前期报道群体共38个民族群体的9个共有KIR基因频率进行主成分分析。(6)采用R 3.6.1软件对本研究的4个云南西南地区(德宏)群体和10个已报道群体共14个群体的KIR和HLA携带者频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 果]18个民族群体KIR基因多态性结果(1)18个民族群体1029例样本中共检出123种KIR基因型,东乡族群体中检出的基因型最多(34种),达斡尔族、羌族、撒拉族、锡伯族4个群体中检出的基因型最少(6种)。(2)在东乡族、德昂族、布依族等13个群体中,A单倍型的频率要高于B单倍型的频率,尤其是达斡尔族群体A单倍型频率为89%,B单倍型频率为11%。而在阿昌族、景颇族、瑶族、鄂伦春族、塔吉克族5个群体中A单倍型与B单倍型频率无统计学差异,A与B单倍型频率均在50%左右。(3)激活性KIR基因中,2DS1、2DS2、2DS3、2DS4、2DS5的基因频率在不同民族群体中存在差异,而3DS1基因在不同民族群体中的频率无统计学差异。抑制性KIR基因中,2DL2、3DL1、2DL3、2DL5的基因频率在不同民族群体中存在差异,尤其是2DL2基因。而2DL1、2DL3、2DL4、3DL2、3DL3、2DP1、3DP1基因频率在不同民族群体中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同时发现激活性KIR基因2DS1、2DS2、2DS3、2DS5和3DS1的基因频率要远小于抑制性KIR基因频率(2DL2、2DL5除外)。(4)对本研究中的18个民族群体和既往研究报道的20个民族群体共38个民族群体的KIR基因频率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发现,KIR基因分布与语系、地理位置的关系未呈现显着的关联性。(5)对本研究中的18个民族群体和既往研究报道的20个民族群体共38个民族群体KIR基因频率数据计算遗传距离并绘制KIR基因进化树,也未发现明显的语系及地理聚集现象。云南西南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和傣族HLA多样性分析结果:(1)四个民族群体中共检出25种HLA-A等位基因、52种HLA-B等位基因、24种HLA-C等位基因。其中HLA-A、HLA-B、HLA-C等位基因在景颇族中分别检出17、27和14种;在德昂族中分别检出16、28和18种;在阿昌族中分别检出15、26和18种;在傣族分别检出15、32和14种。(2)通过统计学分析,共有6个HLA-A等位基因、4个HLA-B等位基因、4个HLA-C等位基因(A*02:01、A*02:07、A*11:01、A*11:50、A*24:02、A*24:07、B*15:02、B*15:32、B*38:02、B*46:01、C*01:02、C*04:03、C*07:02、C*12:03)在四个群体间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但相应的表位在四个民族群体间的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HLA-A-Bw4、HLA-B-Bw4、HLA-C1 和 HLA-C2)。此外,四个民族群体中的高频等位基因种类及顺位均存在差异。(3)对本研究中的4个民族群体和既往研究报道的10个民族群体共14个民族群体的KIR和HLA携带者频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发现2DL1和C2之间出现显着的负相关。[结 论](1)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不同民族群体KIR和HLA的遗传多样性数据,结果表明KIR和HLA基因在不同民族群体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多样性可能与民族源流和环境选择压力等因素有关;(2)云南西南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和傣族群体中HLA等位基因分布存在差异,但HLA表位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这表明云南西南地区HL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主要影响HLA配体与KIR受体结合的强度,而对其结合的KIR受体种类无显着影响;(3)在民族群体中,抑制性2DL1基因的存在与其对应的HLA配体HLA-C2频率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共进化,显示KIR和HLA两种复杂的遗传免疫系统在进化中的密切关联性。

石磊[2](2020)在《基于基因编辑构建表达β2m-HLA-G融合蛋白的低免疫原性人胚胎干细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PSCs)具有在体外维持环境下自我更新及在特定分化条件下分化为三胚层细胞谱系的能力。因此,hPSCs可以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为再生医学提供细胞移植所需的各类功能谱系。然而,hPSCs及其分化产生的功能谱系具有免疫原性,即移植由hPSCs分化获得的细胞/组织会诱发受体患者体内的同种异体免疫排斥反应,造成移植物的死亡。因此,构建低免疫原性hPSCs已经成为推动细胞替代治疗的核心环节。作为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最有效的同种异体免疫抑制案例,绒毛外滋养层细胞与母体子宫蜕膜直接接触,但是母胎屏障的存在有效地保护了作为同种异体抗原的胎儿免受来自母体免疫系统的攻击。母胎屏障的分子机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antigen,HLA)直接相关。而绒毛外滋养外胚层细胞具有不表达HLA-A,-B,低表达HLA-C,高表达HLA-G蛋白质的特点。已有研究证明,该蛋白质分子能够抑制NK细胞、T细胞、DC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杀伤作用。为了构建HLAⅠ表达缺失的hPSCs,我们设计了 B2M基因敲除的编辑方案。B2M是HLAⅠ型分子细胞膜定位的关键分子,敲除B2M的hPSCs的细胞膜表面将不表达任何HLAⅠ型分子。我们首先构建了一个高效、可精确控制且无需供体质粒的双gRNAs基因敲除系统,即通过将一对gRNAs与CRISPR/Cas9共同导入hPSCs,人为造成基因组相邻两个位点产生DSB,这两个DSB的平末端通过无缝连接后,可以产生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从而阻止了非内源性蛋白质的翻译。利用这套双gRNAs敲除系统,我们成功的在人类多能干细胞中敲除了包括SMAD3和β-Catenin在内的十几个基因。另外,针对多个基因的敲除结果显示双gRNAs敲除系统可以同步对多个基因进行高效敲除。对于敲除非编码RNA,我们通过引入双gRNAs切除整段转录MIR1193的DNA序列实现了对该miRNA的敲除以及特异性切除MALAT1启动子核心区域的方案实现了对该lncRNA的敲除。我们设计的双gRNA敲除策略高效,适合敲除编码与非编码基因,可以实现多基因同步敲除,并且敲除后的基因产物可以进行精确预测。基于这一原理,我们成功的使用双gRNA基因敲除系统构建了内源性B2M基因敲除的低免疫原性hPSCs。为了构建细胞膜表面经典型HLAⅠ分子缺失,但是表达非经典型HLA-G的hPSCs,我们通过同源重组方案在人类胚胎干细胞内源性B2M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插入了一段编码连接肽(G4S)4与HLA-G1的DNA序列,并在此细胞系的基础上,利用慢病毒载体,将一段编码B2M-(G4S)3-HLA-G5融合蛋白质的DNA序列引入该细胞系。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B2M敲除hPSCs的细胞膜表面缺失β2m以及HLAⅠ分子。而过表达HLA-G的细胞系则成功表达β2m-HLA-G1与β2m-HLA-G5,其中流式细胞分析检测证明β2m-HLA-G1可以到达细胞膜表面且该融合蛋白的表达受内源性B2M基因启动子的调控,可以响应IFN-y的刺激。Western blot分析证明β2m-HLA-G5可以被分泌到细胞外培养环境中。同时,由于游离内源性β2m蛋白质的缺失,经典型HLAI蛋白质复合物无法完成组装,导致基因修饰后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细胞膜表面缺失HLA-A、-B、-C蛋白质。体外与体内的同种异体免疫学实验证明上述表达HLA-G细胞系相较于野生型人类胚胎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低免疫原性。相比于B2M基因缺失的细胞系而言,表达HLA-G的细胞系能够更加有效的抑制NK细胞的激活。另外,β2m-HLA-G5分泌蛋白可以显着抑制野生型人类胚胎干细胞对NK细胞的激活,并且可以有效调控免疫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综上所述,我们成功构建了双gRNAs基因编辑系统,实现了在人类多能干细胞中高效,可预测的基因敲除。同时,我们成功实现了在人类多能干细胞中表达膜定位与分泌型的HLA-G蛋白,并且同时阻断了经典型HLAI分子在细胞膜表面的分布。该细胞系可以有效抑制T细胞、NK细胞诱导的免疫排斥,同时可以调节移植物周围的免疫环境,从而为广泛适用型细胞移植物提供了重要的细胞来源。

曹韪凡[3](2020)在《靶向CD19抗原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的优化构建和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的T细胞为代表的靶向免疫细胞治疗方案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通过在T细胞中转染并表达人工CAR,促使T细胞可以特异性靶向结合肿瘤表面抗原。同时,利用人工CAR胞内段结构域提供T细胞活化信号,使其成为具有精准靶向性、并持续维持杀伤活性的新一代细胞治疗技术,在多种肿瘤治疗领域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大多数关于CA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细胞,然而伴随而来的细胞因子风暴、脱靶效应等副作用已成为限制CAR-T细胞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副作用或缺陷,促使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以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与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人工CAR的改造研究中。NK细胞属于先天固有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天然免疫屏障中的主要承担者。NK细胞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特殊优势。首先,NK细胞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识别限制,并且无需抗原提呈细胞就可以激活自身免疫应答反应;其次,NK细胞在过继性细胞回输疗法中,体内存活周期短,不会诱发抗移植物宿主反应,相较于T细胞,NK细胞诱发因子风暴反应可控。然而人体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免疫逃逸机制逃避NK细胞非特异杀伤作用,使得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受到了制约。基于以上因素和前期我们在CAR-CIK细胞研究工作中的基础与策略,本次在NK细胞中引入CAR的修饰改造,引导NK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靶向杀伤,同时利用CAR胞内段细胞活化信号结构域的表达来增强免疫细胞自身的活性。以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靶标CD19为靶点,针对不同来源的NK细胞生物学特点,开展了人工CAR胞内段和跨膜区的改造工作。在胞内段优化过程中,将具有NK细胞活化功能的含有IL-15分子、4-1BB细胞共刺激信号分子、CD3 ζ链胞内区分子、CD8引导链和Kozak序列等胞内段活化结构域相关分子序列进行串联整合,融入到CAR结构中,制备特性化针对NK细胞的人工CAR重组质粒,然后通过病毒载体,在体外进行转导,成功构建出带有靶向识别杀伤功能的人工CAR修饰的NK细胞。同时,优化了 NK细胞体外培养与活化体系,为后续大剂量的细胞制备,开展体外、体内试验以及未来临床试验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检验人工CAR修饰细胞的靶向杀伤能力,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杀伤因子检测和流式细胞检测等多种方法,对构建的CAR-CIK、CAR-NK-92、CAR-NK细胞杀伤效果进行了验证与分析评估。利用药效学,研究分析了我们构建的人工CAR修饰细胞在小鼠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中的靶向杀伤作用以及安全性。结果表明,构建的人工CAR修饰细胞具有明显的靶向杀伤能力和可靠的生物安全性。此外,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和基因表达水平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脐血NK细胞分别在人工CAR载体转导前后以及增殖过程中基因的表达谱变化。结果显示,以CX3CR1为代表的功能成熟的NK细胞基因高表达,而且具有独特的转录特性,探讨了 NK细胞的发育生物学的分子机制,并针对CD19-CAR-NK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再设计与评估。本项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尝试突破人工CAR细胞方法改造非特异性细胞的技术瓶颈,构建出一套创新优化的CAR-NK制备体系,为拓展人工CAR细胞治疗方案提供技术支撑;改造了 CAR胞内段细胞活化信号分子,以及验证了 CD19-CAR-NK细胞的成药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这将有利于CAR相关技术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主要结果:1.构建了基于CAR-T技术的靶向CD19的CAR-CIK细胞、CAR-NK-92细胞制备体系。2.构建了基于脐血来源的NK细胞靶向CD19的新型CAR-NK细胞技术体系。3.体外实验验证了 CD19-CAR-NK具有显着的靶向细胞杀伤功能,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特点,特异性杀伤效果明显。4.探索了 CAR-NK细胞最佳NK细胞转导方法,可使用慢病毒载体或逆转录病毒载体对NK细胞进行转导。通过优化的培养体系培养的NK细胞可以获得更好的转导效率。5.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探讨了脐血NK细胞分别在CAR转导前后以及增殖过程中基因表达谱变化,以CX3CR1为代表的功能成熟NK细胞基因高表达转录特性。6.B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D19-CAR-NK细胞在回输后第7天抑瘤率为61%,远高于对照组抑瘤率12%。未产生相关毒性以及致瘤致畸等不良情况,验证了 CD19-CAR-NK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有效性。

徐晨[4](2020)在《膜表达IL-21的K562扩增脐血NK细胞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2位,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长期生存率和预后比较差,探索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治疗结直肠癌仍具有非常重大的临床意义。N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在体内直接或间接杀死肿瘤细胞以达到癌症治疗的目的。如何获得足够的NK细胞以及如何在体内维持NK细胞的活性是NK免疫治疗中的一个难题。脐带血含NK细胞比例较高,不容易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它被认为是NK细胞的理想来源。白细胞介素-21(IL-21)是调节NK细胞增殖和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促进NK细胞的体外增殖,上调NK细胞的活性。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膜表达IL-21的K562细胞作为饲养细胞,体外扩增脐带血来源的NK细胞(eUCB-NK),通过检测扩增细胞的数目和功能,评价这种扩增方案的效率,并进一步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探讨经此方案扩增的脐带血来源的NK细胞单独或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及效果,期待能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构建重组表达IL-21的质粒,转染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包装产生的慢病毒颗粒感染K562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成功稳定表达IL-21的K562细胞(K562-mb21),采用流式方法检测K562-mb21上IL-21的表达。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UCB-MNC),与K562-mb21共同培养,通过流式方法检测扩增效率。(2)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UCB-NK细胞表型变化。采用LDH释放检测和脱颗粒检测评价eUCB-NK细胞体外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ELISA方法检测eUCB-NK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3)建立人结直肠癌HT29和LoVo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进行过继性治疗,观察eUCB-NK的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流式方法检测NK细胞浸润肿瘤组织情况,通过RT-PCR方法检测小鼠血管新生指标和NK细胞浸润情况。联合eUCB-NK和贝伐单抗抑制LoVo瘤,免疫组化检测其NK细胞浸润情况。结果(1)经转染后的K562-mb21细胞膜表面高水平表达IL-21,经K562-mb21的刺激后,eUCB-NK细胞大量扩增,CD56+CD3-的细胞在UCB-MNC中的比例增加,而T细胞比例下降。(2)与单用IL-2刺激扩增的NK细胞(对照组)相比,eUCB-NK细胞活化受体NKG2D、TRAIL表达上调,抑制受体无明显变化。eUCB-NK细胞造成的肿瘤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未造成更多的正常PBMC凋亡。在杀伤过程中,eUCB-NK细胞表面CD107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多种效应细胞因子释放明显增强,如IFN-γ,TNF-α,GM-CSF和CCL3等。(3)过继eUCB-NK细胞能够显着抑制HT29皮下移植瘤模型生长,而不能有效抑制LoVo肿瘤。流式发现,HT29肿瘤组织的NK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LoVo肿瘤。RT-PCR显示HT29肿瘤中血管生成标记物显着低于LoVo肿瘤,而HT29肿瘤中NK细胞标记物CD56显着高于LoVo肿瘤。贝伐单抗和eUCB-NK细胞联用增加了LoVo肿瘤组织中NK细胞浸润,增强了肿瘤的抑制作用。结论(1)建立了高水平膜表达IL-21的K562细胞并将其用于扩增脐带血NK细胞,扩增效率高,扩增的NK细胞活性和毒性高,在体外显着杀伤结直肠癌细胞;(2)膜表达IL-21的K562扩增脐血NK细胞在体内可以抑制结直肠癌异种移植模型的肿瘤生长,其过继免疫治疗的效果与NK细胞在组织中的浸润程度相关,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增强NK细胞的浸润,提高NK细胞对肿瘤的抑制效果。

李丽芳[5](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同分期及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绝对计数、NK(natural killer)细胞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细胞活化调节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2018年5月-2019年3月经病理学确诊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ⅠⅢA期、ⅢBⅣ期各2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组。收集入组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健康者、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4+)、抑制性T淋巴细胞(CD3+CD8+)、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表达水平,及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NCR类(NKp30、NKp44、NKp46)、抑制性受体CD158a、CD158b、CD158e表达水平。同时根据T淋巴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表达活性不同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统计分析,根据NK细胞CD56表达强度不同对其受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吸烟、组织学类型、分期等对T淋巴细胞及NK细胞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对中晚期(ⅢBⅣ)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1.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3+CD4+、CD4+HLA-DR+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CD3+CD8+表达高于对照组;ⅠⅢA期CD3+CD4+绝对计数高于ⅢBⅣ期;对照组中CD25highCD127low表达均低于各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患者行2周期化疗后,CD3+CD4+、CD4+HLA-DR+表达水平较化疗前回升,CD3+CD8+、CD8+HLA-DR+、CD25highCD127low表达较化疗前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患者CD56dim活化性受体NKG2D、NKp30均低于对照组和ⅠⅢA期患者;非小细胞肺癌ⅠⅢA期和ⅢBⅣ期CD56dim活化性受体NKp44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患者化疗后CD56dim活化性受体NKp30、NKp44表达明显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5岁以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8+表达水平高于65岁以下年龄组;肺腺癌患者活化的CD4+及CD8+表达较鳞癌患者高。结论:1.各期别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均较差,不论是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其绝对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有所恢复,其免疫功能状态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绝对计数呈正相关,且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能更好地反应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考虑化疗可通过逆转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3.ⅢBⅣ期CD56dimNK细胞活化性受体表达较ⅠⅢA期降低,可能与肿瘤抑制性微环境导致NK细胞活化性受体降低有关;而化疗后能够提高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p30、NKp44的表达水平,推测化疗可通过提高机体NK细胞活性而发挥其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刘敏红[6](2020)在《遗传指导下异基因N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老年人中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老年患者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去甲基化药物、小低剂量阿糖胞苷或支持治疗等。与年轻人相比,由于年龄大、合并症多、器官损害、具有不良预后细胞遗传学以及表达多药耐药基因等,老年AML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及耐受性通常治疗效果差,中位生存期约5-16个月,3年生存率<10%。虽然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方案不断优化以及高效低毒的靶向药物治疗的出现,老年患者完全缓解(CR)率可达40%-70%,但许多患者经治疗达到CR后仍残留有微小残留病灶(MRD)。微小残留病灶通常不能被进一步的化学疗法、HSCT所清除,最终导致疾病复发、进展,预后差。因此亟需化疗、HSCT以外的新方法进一步消除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以减少疾病复发,从而延长老年AML患者的生存期。鉴于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差、合并症多等特殊性,选择有效治疗方案的同时最大层度降低治疗的毒副作用成为老年AML患者选择方案的重点。近年来,自然杀伤(NK)细胞过继细胞疗法(ACT)越来越受到的关注。NK细胞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细胞毒性淋巴细胞,NK细胞识别和杀伤靶细胞无需预先致敏、不依赖抗体、不受MHC限制,而是通过细胞表面固有表达的多种抑制性及激活性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配体之间相互作用平衡调节。随着NK细胞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NK细胞免疫疗法也逐渐应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研究表明异基因NK细胞输注可以发挥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且不会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在临床上患者对其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为提高老年AML患者的生存,本研究拟用遗传指导下,选择理论上对AML具有杀伤作用的异基因NK细胞在AML缓解后进行输注,以减少AML的复发和延长总生存时间(OS)。目的:评估异基因N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经地西他滨联合CAG化疗达完全缓解后接受异基因NK细胞输注治疗的AML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供受者KIR基因分型结果,评估NK细胞输注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探讨供、受者KIR基因型相合/错配、KIR基因型、以及KIR2DS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无疾病生存时间(DFS)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合适NK细胞供者提供依据。结果:7例中高危老年AML患者经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化疗后输注经体外扩增的NK细胞,输注的中位CD56+CD3-NK细胞输注数量1.45(1.12-1.76)×108/Kg,中位 NK 细胞存活率 90%(88%~92%),中位 NK 细胞纯度 87%(85%~89%),中位NK细胞杀伤活性87%(85%~88%)。异基因NK细胞输注患者耐受性良好,7例患者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以及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表现。截止末次随访,中位随访时间596(356~901)天。输注NK细胞后7例中有5例(71.4%)无复发生存,1例MRD阳性患者输注NK细胞后MRD转阴,其余4位输注后MRD检测持续阴性。2例(28.5%)输注NK细胞后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输注后319天和341天(1例患者形态学复发,1例患者分子学复发)。进一步分析7例患者中,当供、受者KIR基因不相合、供者为单体型为B/X、供者激活型KIR2DS1阳性时对DFS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AML患者来说化疗后完全缓解状态下输注异基因NK细胞是安全可行的,可能有助于中高危AML患者达到更深次的缓解,减少疾病复发率,延长总生存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已获得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在中国临床研究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1 900022598)

郭伟春[7](2020)在《西妥昔单抗联合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体外杀伤作用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索。利用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FcγRIII和肿瘤细胞细胞表面EGFR受体表达为纽带,为西妥昔单抗联NK细胞的的细胞生物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分别设置对照组、西妥昔单抗组、NK细胞组、联合组;采用CCK-8法检测西妥昔单抗及NK细胞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的扩增效果及表型,并检测体外扩增的人外周血来源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LDH法检测三组不同因素处理后MDA-MB-231细胞的抑制率的改变。结果:(1)西妥昔单抗对EGFR阳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2)体外培养的NK细胞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存在体外杀伤作用;(3)西妥昔单抗与NK细胞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杀伤具有协同作用。结论:(1)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西妥昔单抗靶向EGFR受体,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可以有效的抑制;(2)西妥昔单抗与NK细胞联合应用对EGFR阳性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存在协同效应,可能与西妥昔单抗增加NK细胞的细胞毒性有关。因此,对于EGFR阳性乳腺癌患者,联合应用西妥昔单抗和NK细胞过继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婷婷[8](2020)在《供受者KIR/HLA配体及配体/配体模式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疗效的影响》文中认为第一部分KIR/HLA配体模式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疗效的影响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体模式对单份非血缘脐带血移植(s 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接受s UCBT的血液病患者270例。移植前脐血及患者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基因测序(PCR-SBT)法进行HLA-A、-B、-C、-DRB1、-DQB1、-DPB1共12个位点高分辨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移植供体(脐血)进行KIR基因分型。建立KIR/HLA受配体缺失模型。结果:接受s UCBT的270例血液病患者,其中男性146例(54.1%),女性124例(45.9%),中位年龄13(162)岁;随访截止至2019年5月31日,所有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42(3352512)d,失访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清髓性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的技术方案,清髓性预处理:分次全身照射(TBI)+阿糖胞苷(Ara-C)+环磷酰胺(Cy)方案45例,氟达拉滨(Flu)+白消安(Bu)+Cy方案220例,Ara-C+Bu+Cy方案5例;回输脐血总有核细胞数(TNC)3.685(1.1415.30)×107/kg,回输CD34+细胞量2.03(0.2713.98)×105/kg。全部患者移植后42天中性粒细胞累积植入率98.9%,120天PLT累积植入率88.1%,ⅡⅣ度a GVHD累积发生率42.7%,ⅢⅣ度a GVHD发生率27.8%,移植后180 d非复发死亡(NRM)率13.7%,三年累积复发率为19.5%,3年总体生存(OS)率为67.5%,无病生存(DFS)率为61.6%,3年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生存(GRFS)率46.7%。根据患者KIR配体是否表达C1/C2分为缺失组(C1/C1或C2/C2)和无缺失组(C1/C2),缺失组174例(64.4%),无缺失组96例(35.6%)。两组在移植后中性粒细胞(ANC)及血小板(PLT)的植入率、中位植入时间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缺失组、无缺失组ⅡⅣ度a GVHD发生率分别为38.7%(95%CI 31.4%45.9%)、50.0%(95%CI 39.6%59.6%)(P=0.075),ⅢⅣ度a GVHD、移植后180 d NRM、GRFS、复发率、OS、DFS等指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根据受者的KIR配体是否表达Bw4分为Bw4表达(Bw4+)组和Bw4不表达(Bw4-)组,Bw4+组175例(64.8%)、Bw4-组95例(35.2%),两组在移植后ANC及PLT植入率、中位植入时间、ⅡⅣ度a GVHD发生率、ⅢⅣ度a GVHD发生率、移植后180 d NRM率、3年GRFS率、复发率、OS率、DFS率等指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因素分析,将Bw4是否缺失、C1/C2是否缺失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KIR配体C1/C2缺失是影响ⅡⅣ度a GVHD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1.518(95%CI1.0292.242),P=0.036],ALL患者移植后复发率显着增高[HR=0.406(95%CI0.2250.730),P=0.0026],是s UCBT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在不含ATG清髓性s UCBT治疗血液病的移植体系中,KIR配体缺失(C1/C1或C2/C2)比不缺失(C1/C2)患者移植后a GVHD发生率更低,KIR配体缺失是影响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因此,对KIR配体不缺失(C1/C2)患者要警惕其发生a GVHD的危险性,做到早期干预。2)在不含ATG清髓性s UCBT治疗血液病的移植体系中,ALL患者移植后复发率显着增高,是移植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KIR配体/配体模式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疗效的影响目的:探讨供受者KIR配体/配体模式对s 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6月接受s UCBT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36例。移植前脐血及受者均采用PCR-SBT法进行HLA12个位点高分辨基因分型。建立供受者KIR配体-配体模型结果:43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男性263例(60.3%),女性173例(39.7%),中位年龄12(162)岁;随访截止至2019年5月31日,所有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065(3352923)d;全部患者均采用清髓性不含ATG的技术方案,清髓性预处理:TBI+Ara-C+Cy方案94例,Flu+Bu+Cy方案315例,Ara-C+Bu+Cy方案27例;回输脐血TNC 4.05(1.1415.30)×107/kg,回输CD34+细胞量2.15(0.2713.78)×105/kg。所有患者42天累计粒系植入率98.9%,120d PLT累计植入率86.7%,ⅡⅣ度a GVHD度发生率42.3%,ⅢⅣ度a GVHD发生率26.8%,移植后180 d NRM率14.5%,3年累积复发率为18.5%,3年OS率为65.8%,3年DFS率为62.2%,3年GRFS率为48.4%。根据供(脐血)受者KIR配体是否匹配,分为相合组和不相合组,相合组299例(68.6%),不相合组137例(31.4%)。两组在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植入率、中位植入时间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移植后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ⅢⅣ度a GVHD发生率、移植后180 d NRM率、3年累计复发率、3年总体生存(OS)率、3年无病生存(DFS)率和3年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生存(GRFS)率指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中心在不含ATG清髓性s 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移植体系中,供受者KIR配体-配体是否匹配对移植预后未见明显的影响。

柳岸[9](2019)在《利用纳米载体递送抗体及小干扰RNA药物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免疫系统是维持机体内部稳定健康环境的重要“守卫”,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灶部位的微环境变化和免疫系统的不稳定会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其免疫监视、免疫清除和免疫耐受的功能,从而导致机体的保护机制失调,造成如肿瘤的免疫逃逸、自身免疫病等情况的发生。如何使机体免疫细胞恢复功能是此类疾病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免疫治疗的针对性药物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抗体类药物以及核酸类药物用于靶向免疫细胞来恢复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但由于药物递送效率问题使其在临床应用上的治疗效果受到显着影响。如何将这些药物更准确、更高效的运送到病灶区域或免疫细胞,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成为药物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在本课题中,我们使用靶向不同细胞的免疫治疗方案用以针对不同疾病,并使用两种不同的纳米递送系统,分别用于递送抗体药物和siRNA药物。通过灵活使用药物功能、更高效地增强或减弱免疫细胞功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或控制自身免疫病的目的。本课题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我们将靶向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KLRG1的抗体和靶向肿瘤细胞表面PDL1的抗体同步结合到抗体递送的纳米适配子表面,构建得到一种能调节NK细胞功能并且桥联NK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纳米适配子系统ACNA。我们通过在细胞水平证明了 ACNA能够同时靶向NK细胞和肿瘤细胞,通过增强NK细胞的免疫反应,促进其释放颗粒酶、穿孔素等,从而增强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同时我们在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皮下肿瘤模型、乳腺癌细胞4T1的原位肿瘤模型以及两种肿瘤细胞系的肺转移模型中都证明了 ACNA能够促进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来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2)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B细胞和巨噬细胞上Bruton络氨酸激酶(BTK)是潜在的有效治疗靶点,我们通过阳离子脂质辅助的PEG-b-PLGA纳米颗粒(CLAN)递送小干扰RNA(siRNA)用以沉默B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的Bruton络氨酸激酶表达,达到减轻自身免疫病的炎症反应和其他症状的目的。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上我们都证明了 B细胞和巨噬细胞对CLAN的摄取效率,同时验证了 CLAN递送siBTK能有效抑制Bruton络氨酸激酶的表达,并在关节炎小鼠模型上证明了 CLANsiBTK对关节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的能力。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10](2019)在《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由多房棘球蚴为病原体,一种致死性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侵袭性生长酷似肝癌,亦称为“虫癌”。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宿主的免疫状态及免疫微环境是影响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感染后的寄生、病灶活性、病灶生长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抑制性表面受体NKG2A在泡型包虫病肝NK细胞功能耗竭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利用E.m感染小鼠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m感染过程中,肝NK细胞百分比及功能的变化、肝NK细胞的成熟状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感染小鼠肝脏组织内NK细胞相关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2.利用体内NK细胞清除实验,观察清除组和对照组病灶大小、数量、肝脏质量(肝组织+病灶)、肝脏病理学变化及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面积的差异。3.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m感染小鼠不同时间肝脏NK细胞激活性及抑制性受体的表达变化、检测感染小鼠肝脏NKG2A+NK细胞在感染过程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第二部分,1.利用10例肝AE患者新鲜肝组织标本,胶原酶消化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灶近旁肝脏(CLT)组织与远端肝脏(DLT)组织中,NK细胞表面NKG2A分子表达变化、NKG2A+表达与病灶大小及碱性磷酸酶(ALP)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灶CLT与DLT内NK细胞、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物质功能的变化;分析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与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的相关性;分析CLT组织内NKG2A+NK与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2.利用36例患者肝脏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LT与DLT的NKG2A分子表达,及其与病灶活性的相关性;利用Masson染色和α-SMA染色分析AE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和病灶活性的相关性。3.利用10例患者临床肝脏组织标本分离淋巴细胞分析CD56brightNK和CD56dimNK亚群及其上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的变化。第三部分,1.利用正常人外周血纯化NK细胞,在体外通过虫体蛋白刺激培养24小时,检测NK细胞表面分子NKG2A表达及功能变化和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多房棘球蚴感染后2周、4周、12周感染组小鼠肝脏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P=0.0430,P=0.0031),但感染后2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2周、4周、12周时分泌IFN-γ的功能感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2,P=0.0009),但24周,两组NK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分泌颗粒酶B和TNF-α的功能感染过程中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感染后2、4周时间段CD27+CD11b+NK(NK细胞成熟过程的功能最强的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1),但感染后12周时间段开始它的百分比逐渐增高,到24周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2.NK细胞清除后小鼠肝脏内病灶数量、体积及肝脏总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P=0.0007,P=0.0205);NK细胞清除后单炎性病灶和具有绦虫生发层结构的纤维囊泡数量明显增多于对照组(P=0.0047,P=0.0198),但修复性肉芽肿病灶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病灶周围的纤维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如天狼星红染色(P=0.0153)、α-SMA染色(P=0.0407)。3.感染后2周、24周NKG2A分子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49,P<0.0001),但12周时没有差异(P>0.05);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在感染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发现肝脏NK细胞抑制受体NKG2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8,P=0.0326,P=0.0156,P=0.0156);NKG2A+NK细胞感染后2周、4周、12周,分泌IFN-γ的功能比对照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9,P=0.0050,P=0.0100),24周时没有差异(P>0.05),但感染后分泌颗粒酶B和TNF-α没有差异(P>0.05)。第二部分,1.总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在肝AE病灶CLT的百分比显着高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同时CD56dimNK细胞表面的NKG2A的表达在CLT组织明显高于DLT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在病灶CLT组织内总NK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NKG2A的表达与ALP是负相关性(P=0.0234,R=-0.7212),但ALT、AST无相关性;病灶最大直径与总NK细胞的NKG2A表达百分比无相关性,但有一定的相关趋势,需要进一步增大样本量;病灶CLT的NK细胞产生IFN-γ能力明显低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8),但是产生颗粒酶B、穿孔素、TNF-α的能力无差异(P>0.05);病灶CLT内NK细胞表面的NKG2A的表达与总NK细胞分泌IFN-γ是负相关性(P=0.0438,R=-0.6606);病灶CLT内NKG2A+NK细胞产生IFN-γ和颗粒酶B的能力明显低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8,P=0.0371),但是产生TNF-α和穿孔素的能力无差异(P>0.05);2.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在肝AE病灶CLT内NKG2A表达比DLT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LT内NKG2A表达面积与DLT内NKG2A表达面积的比值(CLT/DLT)和PET-CT值有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5,R=0.735);通过Masson染色检测高活性和低活性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高活性(high)病灶的明显低于低活性(low)的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8);病灶CLT的NKG2A阳性表达面积与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有负相关性(P=0.0229,R=-0.6742),但是通过α-SMA染色检测肝星状细胞阳性面积与NKG2A阳性表达面积是无相关性(P=0.2149,R=0.4064);3.总NK细胞、CD56brightNK、CD56dimNK在CLT与DLT组织内百分比,可以看到总NK细胞和CD56brightNK细胞在CLT和DLT组织内百分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D56dimNK在总NK细胞里占百分比在C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9)。第三部分,1.利用正常人外周血在体外纯化NK细胞,用虫体蛋白(Emp)刺激后抑制性受体NKG2A的表达明显增高,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和NKG2A+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4,P=0.0355,P=0.0460);2.经典负调控因子TGF-β1刺激后同样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明显增高,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6,P<0.0001,P=0.0049);而且TGF-β1刺激后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下降比虫体蛋白(Emp)更明显。结论:1.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可介导NK细胞功能耗竭,主要表现为分泌IFN-γ功能下调,可导致病灶周围的纤维化层减少,从而减弱对病灶的限制,促使病灶的生长增快。2.肝AE患者CLT内总NK细胞和CD56dimNK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可导致分泌IFN-γ功能降低,病灶周围纤维化减轻,促使病灶生长越快。3.虫体蛋白可能通过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而介导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耗竭,这可能引起虫体逃避NK细胞免疫监督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靶向阻断NK细胞表面受体NKG2A,逆转多房棘球蚴免疫逃逸提供理论基础,对深化包虫病研究和探索包虫免疫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人类KIR受体与T细胞免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KIR受体与T细胞免疫(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不同民族群体KIR基因及其HLA配体的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基因编辑构建表达β2m-HLA-G融合蛋白的低免疫原性人胚胎干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多能干细胞的免疫原性分子
        1.1.1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s,MHC)
        1.1.2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s, mH)
        1.1.3 ABO抗原
        1.1.4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KIR)
    1.2 HLA-G
    1.3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1.4 已发表的构建低免疫原性胚胎干细胞技术
2 双gRNA基因编辑系统的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2.2 主要试剂
        2.2.3 培养基及常用试剂配方
        2.2.4 细胞系及质粒
        2.2.5 抗体
    2.3 实验方法
        2.3.1 感受态细菌制备
        2.3.2 感受态细菌转化
        2.3.3 质粒小量抽提
        2.3.4 质粒中量抽提
        2.3.5 细胞内RNA抽提
        2.3.6 RNA反转录
        2.3.7 qPCR检测
        2.3.8 免疫荧光染色
        2.3.9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3.10 细胞基因组DNA抽提
        2.3.11 小鼠MEF细胞制备
        2.3.12 hESCs的复苏
        2.3.13 hESCs传代
        2.3.14 靶向gRNA设计
        2.3.15 gRNA质粒构建
        2.3.16 gRNA效率检验
        2.3.17 hESC电转
        2.3.18 hESCs神经定向分化
    2.4 实验结果
        2.4.1 双gRNA基因编辑系统可以在hPSCs中实现高效、可预测的基因敲除
        2.4.2 双gRNA基因编辑系统可以在hPSCs中一次性针对多个基因实现高效、可预测的基因敲除
        2.4.3 双gRNA基因编辑系统可以在hPSCs中高效、可预测地敲除非编码RNA
    2.5 讨论
    2.6 结论
3 低免疫原性人类胚胎干细胞构建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3.2.2 主要试剂
        3.2.3 培养基及常用试剂配方
        3.2.4 细胞系及质粒
        3.2.5 抗体
        3.2.6 实验使用gRNA统计
        3.2.7 实验使用引物统计
        3.2.8 HLA配型统计
    3.3 实验方法
        3.3.1 B2M-(G4S)_4-HLA-G1及Lenti-B2M-(G_4S)_3-HLA-G5质粒构建
        3.3.2 Southern Blot
        3.3.3 小鼠畸胎瘤注射,切片及HE染色
        3.3.4 流式细胞分析
        3.3.5 人类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
        3.3.6 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
        3.3.7 混合淋巴反应(Mixed lymphocytes reaction,MLR)
        3.3.8 NK-92细胞培养及传代
        3.3.9 JEG-3细胞培养及传代
        3.3.10 PBMC细胞体外激活检测
        3.3.11 NK-92细胞体外激活检测
        3.3.12 慢病毒包装及感染
        3.3.13 同种异体人类PBMC的预激活
        3.3.14 同种异体PBMCs介导的体内免疫反应
    3.4 实验结果
        3.4.1 通过基因编辑手段在hPSCs中实现经典型HLAI蛋白表达缺失与非经典型膜结合/分泌型HLA-G蛋白表达
        3.4.2 B2M~(mHLAG)、B2M~(m/sHLAG) hESCs成功表达HLA-G,B2M~(null)、B2M~(mHLAG)、B2M~(m/sHLAG) hESCs均缺失膜结合经典型HLAⅠ类分子
        3.4.3 体外实验中B2M~(null),B2M~(mHLAG)和B2M~(m/sHLAG) hPSCs及其分化所得心肌细胞表现出低免疫原性
        3.4.4 体内实验中B2M~(null),B2M~(mHLAG)和B2M~(m/sHLAG)细胞表现出低免疫原性
    3.5 讨论
    3.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3)靶向CD19抗原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的优化构建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CAR-T的抗肿瘤研究和构建策略
    1.2 人工CAR的结构
        1.2.1 胞外抗原结合区
        1.2.2 胞内细胞信号传导区与跨膜链接区
        1.2.3 CAR-T的抗肿瘤机制及进展
    1.3 CAR-T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瓶颈
        1.3.1 细胞因子风暴
        1.3.2 脱靶效应
        1.3.3 实体瘤应用瓶颈
        1.3.4 转染载体的缺陷
        1.3.5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与免疫细胞活性维持
        1.3.6 免疫抑制作用
        1.3.7 CAR-T细胞来源的限制
    1.4 NK细胞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研究
        1.4.1 N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4.2 N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机理
    1.5 NK细胞在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5.1 针对血液肿瘤的N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研究
        1.5.2 针对实体瘤的NK细胞相关免疫研究
    1.6 人工CAR修饰的NK细胞构建与研究进展
        1.6.1 CAR-NK分子靶点
        1.6.2 CAR改造NK细胞的临床应用
    1.7 CAR-NK相关的细胞因子介导的内源性NK细胞活化
    1.8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选择
        1.8.1 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抗瘤特点研究
        1.8.2 NK细胞来源与筛选
    1.9 特异性分子靶点的研究与选择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CIK细胞人工CAR改造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细胞株与质粒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2.2.2 CAR-T细胞与CAR-CIK细胞的体外制备和体外扩增培养
        2.2.3 CAR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2.2.4 病毒转导与检测
        2.2.5 CAR-T细胞体外扩增
        2.2.6 CAR-CIK细胞体外扩增
        2.2.7 细胞计数及细胞形态增殖情况观察
        2.2.8 CAR-CIK和CAR-T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
        2.2.9 CAR-CIK和CAR-T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2.2.10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CAR-T细胞和CAR-CIK细胞体外制备和扩大培养
        2.3.2 设计并构建Psb1576-CD19-CAR重组载体
        2.3.3 扩增CD19片段重组质粒构建和慢病毒的制备
        2.3.4 CD19抗原过表达靶细胞稳定株构建
        2.3.5 CD19-CAR在T细胞中的转导效率和免疫表型
        2.3.6 CD19-CAR在CIK细胞中的转导效率和免疫表型
        2.3.7 杀伤后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2.3.8 CIK和CAR-T细胞体外靶向细胞杀伤能力分析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NK细胞系的人工CAR改造研究
    3.1 实验细胞株与材料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胶回收
        3.2.3 表达GFP、IL-15和4-1BB基因的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3.2.4 病毒转导
        3.2.5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AR阳性细胞比例以及表型分析
        3.2.6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AR-NK-92细胞杀伤活性
        3.2.7 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3.2.8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CAR-NK-92重组质粒的设计
        3.3.2 CAR-NK-92重组质粒的载体构建
        3.3.3 CAR-NK-92重组质粒的筛选验证与载体包装和滴度测定
        3.3.4 CAR-NK-92细胞的构建与免疫表型检测
        3.3.5 不同浓度条件培养基对NK细胞扩增倍数的影响
        3.3.6 不同浓度的条件培养基对NK细胞扩增以及活化表型的影响
        3.3.7 CD19-CAR-NK-92细胞体外靶向识别杀伤能力检测
        3.3.8 杀伤后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3.4 本章小结
4 脐血来源的NK细胞人工CAR改造研究
    4.1 实验用细胞材料及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
        4.2.2 脐血NK细胞分离方法
        4.2.3 脐血NK细胞体外扩增培养
        4.2.4 CAR表达载体的改造
        4.2.5 针对NK细胞改良的CD19-CAR载体转导
        4.2.6 CAR-NK细胞体外优化培养
        4.2.7 脐血CAR-NK细胞免疫表型及重要功能性分子表达检测
        4.2.8 脐血CAR-NK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检测
        4.2.9 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4.2.10 体内动物实验
        4.2.11 过氧化物酶染色法
        4.2.12 细胞总RNA提取与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4.2.13 免疫印迹实验
        4.2.14 细胞单基因测序与生信分析
        4.2.15 临床研究试验前期方案设计
        4.2.16 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CAR-NK重组质粒的构建
        4.3.2 脐血来源的NK细胞筛选与扩增培养
        4.3.3 重组CD19-CAR载体的转导及转导效率检测
        4.3.4 CD19-CAR-NK细胞分子表达
        4.3.5 N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作用的测定
        4.3.6 杀伤后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4.3.7 CD19-CAR-NK细胞的动物体内药效检测
        4.3.8 CD19-CAR-NK细胞的动物体内安全性检测
        4.3.9 CD19-CAR-NK细胞的动物模型中药代动力学
        4.3.10 CD19-CAR-NK细胞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4.3.11 CD19-CAR-NK细胞的基因功能分类分析
        4.3.12 CD19-CAR-NK细胞的细胞生物学调控
        4.3.13 临床试验样本病理学分析
        4.3.14 CD19-CAR-NK细胞临床预实验研究
        4.3.15 CD19-CAR-NK细胞临床研究前患者样本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人工CAR的构建及细胞生物学研究
    5.2 体外非特异性细胞扩增活化体系的优化
    5.3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选择与理论依据
        5.3.1 CIK细胞方案
        5.3.2 NK-92细胞方案
        5.3.3 脐血NK细胞方案
    5.4 CAR-NK的体内药效和基因表达谱分析
    5.5 超越CAR-T的新型CAR-NK的优势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附件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膜表达IL-21的K562扩增脐血NK细胞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质粒
        2.1.3 实验动物
        2.1.4 主要试剂及检测试剂盒
        2.1.5 主要使用仪器
        2.1.6 常用溶液及配置
    2.2 主要实验方法
        2.2.1 mbIL-21 慢病毒载体构建
        2.2.1.1 mbIL-21 序列扩增
        2.2.1.2 PCR产物纯化
        2.2.1.3 酶切和连接
        2.2.1.4 感受态的制备
        2.2.1.5 转化
        2.2.1.6 挑菌进行克隆鉴定
        2.2.2 质粒抽提
        2.2.3 慢病毒包装及浓缩
        2.2.4 基因工程重组K562细胞的构建、鉴定和纯化
        2.2.4.1 慢病毒感染K562 细胞
        2.2.4.2 有限稀释法挑选K562-mb21 单克隆细胞
        2.2.4.3 流式检测膜 IL-21 表达
        2.2.5 细胞培养
        2.2.6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CB-MNC)分离
        2.2.7 丝裂霉素最佳处理浓度确定
        2.2.8 K562-mb21 饲养细胞的制备
        2.2.9 磁珠分选脐带血NK细胞
        2.2.10 K562-mb21 体外扩增脐带血NK细胞
        2.2.11 流式检测不同体外扩增方案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抗原的表达
        2.2.12 LDH释放检测不同扩增方案培养后的NK细胞毒性
        2.2.13 流式检测不同体外扩增方案培养后细胞表面CD107a表达
        2.2.14 细胞因子分泌情况
        2.2.15 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2.2.16 荷瘤小鼠NK细胞过继治疗及疗效观察
        2.2.17 联合贝伐单抗进行e UCB-NK过继性治疗
        2.2.18 制备肿瘤单细胞悬液
        2.2.19 流式检测肿瘤组织中NK细胞比例
        2.2.20 提取肿瘤组织RNA
        2.2.21 肿瘤组织RT-PCR:
        2.2.22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NK细胞浸润
        2.2.23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膜表达IL-21的K562 细胞体外特异性扩增脐带血NK细胞
    3.2 eUCB-NK细胞的表型特征
    3.3 eUCB-NK细胞对结直肠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性
    3.4 eUCB-NK细胞CD107a检测
    3.5 eUCB-NK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
    3.6 NK细胞对动物模型肿瘤的治疗作用
    3.7 异常血管增生造成缺乏NK细胞浸润
    3.8 联合贝伐单抗增强NK细胞治疗效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检测原理
    2.3 实验方法
        2.3.1 样本采集
        2.3.2 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受体
        2.3.3 检测指标
    2.4 化疗方案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不同分期NSCLC患者化疗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受体表达情况
    3.2 不同分期NSCLC患者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受体表达情况
    3.3 ⅢB~Ⅳ期NSCLC患者化疗后疗效评价
    3.4 不同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肺癌病理类型的NSCLC淋巴细胞表达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NSCL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
    4.2 NSCLC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受体表达变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NK细胞受体及配体在肿瘤患者中的作用机制
    1.NK细胞及其受体
    2.NK细胞与肿瘤
    3.NK细胞受体的抗肿瘤机制
    4.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遗传指导下异基因N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西妥昔单抗联合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NK细胞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供受者KIR/HLA配体及配体/配体模式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KIR/HLA配体模式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疗效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KIR配体/配体模式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预后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简历
致谢
综述 NK细胞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参考文献

(9)利用纳米载体递送抗体及小干扰RNA药物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免疫系统紊乱与治疗手段
    1.2 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
    1.3 NK细胞与肿瘤免疫
    1.4 靶向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1.5 靶向NK细胞的抗体与抗肿瘤免疫
    1.6 抗体药物递送的困境和解决方案
    1.7 自身免疫病与免疫治疗
    1.8 靶向免疫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1.9 纳米递送载体特性与免疫细胞靶向
    1.10 本课题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通过纳米适配子系统携载靶向NK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免疫检查点抗体激活NK细胞肿瘤免疫功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
        2.2.3 NK细胞的体外分离与培养
        2.2.4 纳米适配子纳米载体的制备和表征
        2.2.5 凝胶电泳(SDS)检测αFc抗体氧化后与PS的结合情况
        2.2.6 DLS检测纳米适配子在蔗糖溶液及FPS中的粒径稳定性
        2.2.7 MTT检测纳米适配子及免疫检查点抗体的细胞毒性
        2.2.8 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纳米适配子靶向肿瘤细胞及NK细胞的能力
        2.2.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纳米适配子对肿瘤细胞和NK细胞靶向作用
        2.2.10 高内涵成像系统观测及检测纳米适配子促进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
        2.2.11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纳米适配子对NK细胞激活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
        2.2.12 黑色素瘤(B16-F10)的原位荷瘤小鼠模型建立及治疗
        2.2.13 三阴性乳腺癌(4T1)的原位荷瘤小鼠模型建立及治疗
        2.2.14 黑色素瘤(B16-F10)的肺部转移小鼠模型建立及治疗
        2.2.15 三阴性乳腺癌(4T1)的肺部转移小鼠模型建立及治疗
        2.2.16 免疫组化法观测肺转移模型治疗后小鼠肺部转移情况
        2.2.17 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治疗后肿瘤免疫微环境变化及细胞因子变化
        2.2.18 小鼠NK细胞清除模型及该模型下的肿瘤生长及治疗
        2.2.19 小鼠T细胞清除模型及该模型下的肿瘤生长及治疗
        2.2.20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适配子的制备及表征
        2.3.2 细胞水平检测ACNA与肿瘤细胞及NK细胞的靶向结合
        2.3.3 细胞水平观测ACNA对肿瘤细胞与NK细胞相互作用的促进
        2.3.4 细胞水平检测ACNA对NK细胞的激活作用
        2.3.5 细胞水平检测ACNA对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效果的促进
        2.3.6 体内治疗检测ACNA对皮下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
        2.3.7 体内治疗检测ACNA对肺转移模型的抑制效果
        2.3.8 体内细胞清除实验检测ACNA的靶向功能细胞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阳离子脂质纳米颗粒输送靶向Bruton络氨酸激酶的小干扰RNA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主要材料
        3.2.2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
        3.2.3 实验动物与胶原性关节炎小鼠模型
        3.2.4 CLAN_(siRNA)的合成和表征
        3.2.5 体外检测CLAN_(siRNA)的细胞摄取
        3.2.6 体外检测CLAN_(siBTK)下调细胞BTK表达水平
        3.2.7 体内检测CLAN的免疫细胞摄取
        3.2.8 体内检测CLAN_(siBTK)对B细胞和巨噬细胞BTK表达水平的下调
        3.2.9 CLAN_(siBTK)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治疗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阳离子纳米颗粒促进免疫细胞的摄取
        3.3.2 CLAN_(siRNA)的制备和表征
        3.3.3 体外检测CLAN_(siBTK)对B细胞和巨噬细胞BTK基因表达的沉默
        3.3.4 CLAN_(siBTK)对CIA的治疗
        3.3.5 CLAN_(siBTK)治疗后CIA模型小鼠的促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变化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仪器设备
附录二 常规试剂
附录三 主要溶液配制
附录四 常规实验方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KG2A诱导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NK细胞免疫功能下调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免疫抑制性分子NKG2A介导肝AE患者肝脏NK细胞功能耗竭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体外虫体蛋白刺激介导NKG2A上调而导致NK细胞功能下调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的收集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KG2A分子在肝脏NK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人类KIR受体与T细胞免疫(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不同民族群体KIR基因及其HLA配体的多态性研究[D]. 桑国鑫.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基因编辑构建表达β2m-HLA-G融合蛋白的低免疫原性人胚胎干细胞[D]. 石磊. 浙江大学, 2020(01)
  • [3]靶向CD19抗原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的优化构建和功能研究[D]. 曹韪凡.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4]膜表达IL-21的K562扩增脐血NK细胞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研究[D]. 徐晨. 南昌大学, 2020(08)
  • [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李丽芳. 河北大学, 2020(08)
  • [6]遗传指导下异基因N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 刘敏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西妥昔单抗联合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 郭伟春.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供受者KIR/HLA配体及配体/配体模式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疗效的影响[D]. 方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利用纳米载体递送抗体及小干扰RNA药物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D]. 柳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
  • [10]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D].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人类 KIR 受体和 T 细胞免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