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的抗炎作用

板蓝根的抗炎作用

一、板蓝根的抗炎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郝敬友,霍墨涵,梁蒙,侯耀杰,王洪斌,于文会[1](2021)在《基于抗菌及抗炎作用探究板蓝根微粉对雏鸡沙门菌病的防治效果》文中提出采用板蓝根微粉(300目)和普通粉(80目)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抗菌、抗炎及对雏鸡白痢沙门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沙门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板蓝根微粉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0.125 k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为0.250 kg/L,板蓝根普通粉的MIC为0.250 kg/L,MBC为0.500 kg/L。扫描电镜和透视电镜下观察到板蓝根微粉可使菌体出现溢缩、弯曲、凹陷。板蓝根微粉高剂量组的肿胀度低于普通粉高剂量。板蓝根微粉高剂量在给药1 h后,可显着抑制体温上升,达到解热效果。板蓝根微粉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的cAMP和PGE2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板蓝根微粉和普通粉对雏鸡沙门菌病均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能降低雏鸡的死亡率,降低AST、ALT、TNF-α、IL-1含量,以板蓝根微粉防治效果最佳。结果表明,板蓝根微粉和普通粉均对鸡白痢沙门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能减轻炎症反应,可以预防和治疗雏鸡沙门菌病,但板蓝根微粉效果优于普通粉。

谭丽媛[2](2020)在《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不同处方配比及不同提取方法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作用,验证处方配比并进行提取工艺的初探;采用响应曲面法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角度确定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佳提取工艺;优选银柴退热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并进行中试生产研究;制定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对中试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稳定性考察;研究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 1.考察银柴退热汤供试品1-6(供试品1~3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水煎煮法;供试品4~6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双提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2.采用HPLC法定量分析,以绿原酸和黄芩苷的转移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Design(BBD)模式,对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提取工艺参数煎煮时间(A)、煎煮次数(B)、加水量(C)进行优选分析。3.以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等参数为指标对传统湿法制粒的最佳制剂工艺进行筛选;以成型率为指标对喷雾制粒的辅料量、制粒温度、辅料配比进行了优选;结合中试生产试验结果,建立银柴退热颗粒的成型工艺,确定主要技术参数及辅料的种类和用量。4.从鉴别、指纹图谱、检查(制剂通则检查、砷盐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含量测定四个方面,对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鉴别包括性状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使用中国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对11批银柴退热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对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进行检查;重金属检查采用第二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1),砷盐检查采用古蔡氏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2);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有害元素Cu、Pb、Cd进行测定,其中Cu采用火焰法,Pb、Cd采用石墨炉法;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君药金银花、连翘、黄芩和柴胡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5.按照质量标准(草案),在市售包装条件下,对银柴退热颗粒的3批中试产品进行了 6个月稳定性试验和加速试验研究[加速试验条件为温度(40±2℃)、湿度(75±5%),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为温度(25±2℃)、湿度(60±10%)]。6.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热板法,比较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7.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收集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所含药味的相关活性成分;Swiss靶标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各成分靶点;通过治疗靶标数据库(TTD),Drugbank,疾病-基因网数据库(DisGeNET)获取急性上呼吸道相关靶标;韦恩图获得相关交集;使用STRING网站进行靶点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3.7.1进行结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寻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活性成分、对应靶标,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结果 1.供试品1-6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银柴退热汤流浸膏均有一定的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配比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2.建立了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优提取条件为:煎煮时间60min、煎煮2次、加12倍量水。3.传统干法制粒的最佳工艺为:浸膏粉与辅料用量为1:0.3,辅料为糖粉:糊精=2:1,矫味剂阿斯巴甜加入量为1%,喷入90%乙醇适量;喷雾制粒的最佳工艺: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20,进风口温度—出风口温度90~40,喷雾速率10 Hz,糖粉:糊精比例为1:1;喷雾制粒工序少,制粒全过程是密闭操作,粉尘少,有利于减少有效成分损失,更能符合GMP标准,且目前药厂大生产多采用喷雾制粒设备,故确定制粒方法为喷雾制粒。4.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微甜、微苦;薄层色谱鉴别中,最终确定了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共6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指纹图谱研究中,确定共有峰15个,指认出10个共有峰,分别为:峰1新绿原酸,峰2绿原酸,峰4咖啡酸,峰5隐绿原酸,峰9连翘酯苷A,峰10异绿原酸B,峰11异绿原酸A,峰12异绿原酸C,峰13黄芩苷,峰15汉黄芩苷;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银柴退热颗粒三批中试产品砷盐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2 ppm,重金属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10 ppm,有害元素检查中各元素平均含量为:Cu 1.83mg/kg、Pb 0.32mg/kg、Cd0.22mg/k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多指标-HPLC含量测定方法,最终确定银柴退热颗粒每袋含金银花、牛蒡子以绿原酸(C16H1809)计,不得少于6.3 mg;含连翘以连翘酯苷A(C29H360 15)计,不得少于11.8 mg;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40.0 m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5.银柴退热颗粒的外观性状、鉴别、溶化性、水分含量、粒度、含量测定等均符合质量标准(草案)规定。6.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药理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7.贾氏银柴退热汤所含中药活性成分共322个,对应不同的靶标1088个,收集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靶点623个,贾氏银柴退热汤主要作用于TNF、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MAPK、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主要涉及炎症与免疫调控。结论 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可操作性强,适合于批量生产。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并进行稳定性考察,说明银柴退热颗粒质量及工艺稳定、可靠。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各作用通路间相互关联,起到消除炎症、抑制活化的细胞因子、缓和过激的免疫反应的作用,与传统中药复方所具有的整体调节性特征相契合,体现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后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樊国燕,李慧娟,黄慧,王晓琳,张立恒[3](2019)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抗炎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金银花、板蓝根、连翘三种中药的抗炎研究进行总结,三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均能抑制抗炎因子的释放,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但对其内在活性指标认识不足,作用机理还不够确定,不良反应涉及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官彗婧[4](2019)在《清热解毒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应用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 mellitus,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保健科)及肺病科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AECOPD合并T2DM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止咳、控制血糖等。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风解毒胶囊(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治疗14天后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慢阻肺中医证候积分、糖尿病中医证候积分、中医治疗疗效、CAT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糖化白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皆较前缓解,患者中医证候积分、CAT积分皆较前下降(P<0.05),血白细胞、糖化白蛋白、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亦较治疗前降低(P<0.0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慢阻肺证候总积分、糖尿病中医证候积分、糖尿病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CAT评分、胰岛素抵抗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程度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胰岛素抵抗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具一定相关性。在对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慢阻肺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血白细胞、空腹血糖、糖化白蛋白治疗后两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AECOPD合并T2DM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药物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西医单纯常规治疗更具优势,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胰岛素抵抗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一定正相关。或可证实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炎症水平具一定相关性,且内生热毒与炎症细胞因子具有一定相关性。

董蒨蒨[5](2019)在《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发芩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建立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考察芩芪口服液的稳定性。方法:本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对芩芪口服液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考察,以黄芩苷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优化芩芪口服液的提取工艺;通过对芩芪口服液的生药浓度、醇沉浓度和静置时间进行考察,优化芩芪口服液的纯化工艺;通过微生物限度试验确定芩芪口服液的防腐工艺;通过对性状,黄芩、黄芪、板蓝根、连翘、丹参药材的薄层鉴别,相对密度,pH,装量及黄芩苷含量的考察,建立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有效期。结果:芩芪口服液的工艺优化与质量标准建立结果如下:1.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水与药材重量比10﹕1的比例浸泡药材1.5h后煎煮2次,1.5 h/次,合并水提液过滤并浓缩使生药浓度达到1.5 g·mL-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到60%,4℃放置12 h后过滤,回收乙醇,用去离子水调节生药浓度为1g·mL-1,4℃放置48 h后过滤,滤液中加苯甲酸钠使其浓度达3‰,灌封。2.根据对芩芪口服液的颜色、状态的观察,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性状为深红褐色液体,有少量沉淀,气清香,味甜,微苦;芩芪口服液的制剂检查结果得出芩芪口服液相对密度不低于1.01;pH在4.6左右;装量不少于标识装量(250 mL)的97%。3.TLC结果显示黄芩、黄芪、板蓝根、连翘、丹参的色谱图清晰,样品色谱图中所显斑点的位置和颜色(或荧光)与对照品、对照药材色谱图的斑点一致,阴性对照位置处没有干扰。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2015年二部)中TLC项的要求,表明此方法适用于芩芪口服液的薄层鉴别。4.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芩苷的含量在0.1531μg1.225μg(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6%,RSD为1.29%(n=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不超过2%。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2015年二部)中HPLC项的规定,表明此方法适用于芩芪口服液的含量测定。5.芩芪口服液在加速稳定性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中各项检测结果稳定,可将保质期暂定为两年。结论:本实验室成功制备了芩芪口服液,经优化后的工艺方法简便、稳定可行、成本较低,能够作为芩芪口服液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成功建立了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TLC鉴别方法与HPLC测定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用来控制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本实验为后续芩芪口服液的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及扩大临床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梁伟燊[6](2019)在《板连败毒口服液药学与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板连败毒口服液由板蓝根、连翘、知母、广藿香、石菖蒲、生地黄、石膏、芦根、郁金9味中药组成,原名抗病毒口服液,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第二增补本。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疾患。兽医临床应用初步表明,该药用于防治畜禽的风热感冒效果卓着。为将其开发成为新兽药,我们对其药理、药效及毒副作用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方法:(1)板连败毒口服液提取工艺及质量标准制定研究。以告依春、连翘苷含量与水煎液溶解度、挥发油提取量为指标,对板连败毒口服液水提工艺进行正交实验优选;通过HPLC对告依春、连翘苷进行含量测定,对板连败毒口服液中五味主要药材板蓝根、连翘、知母、广藿香、石菖蒲进行薄层鉴定制定质量控制标准。(2)纳米乳包合板连败毒口服液挥发油实验。通过制定伪三元图、载药量稳定性测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方法,评价并找出最佳的纳米乳包合挥发油的配方。(3)板连败毒口服液药效学研究。解热作用研究:以脱脂牛奶1.3 g/kg耳缘静脉注射家兔,制造发热模型,观察给药后小鼠体温升降状态考察板连败毒口服液解热作用。止咳嗽作用研究:以浓氨水喷雾法对小鼠进行咳嗽模型的制造,小鼠诱咳前先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灌胃给药一周,后采用浓氨水诱咳,观察小鼠1 min内咳嗽的反应。抗炎作用研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制造小鼠炎症模型,小鼠造模前先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灌胃给药一周,末次给药后第30 min,于每鼠右耳两面涂抹50μL二甲苯,45min后处死取下耳片称重,计算炎症抑制率。抑菌作用研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以生理盐水进行10倍比例稀释10次,系列稀释组每鼠腹腔注射0.5 m L菌液,得到最低完全致死菌液浓度。将KM小鼠,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他各组小鼠感染球菌前先每天灌胃给药一次,连续灌胃一周,末次给药30 min后,每鼠腹腔注射最低致死浓度菌液0.5ml,观察3d内小鼠死亡情况。(4)板连败毒口服液安全药理学研究:利用MC4000无创血压仪和EMKA小动物无创肺功能仪,在给药后0 h、1 h、2h、4 h测定空白组与给药组小鼠的脉搏、收缩压、舒张压、潮气量、呼吸频率等指标,研究药物对小鼠心血管系统与肺功能系统的影响;通过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上及阈下剂量睡眠实验观察药物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通过小鼠自主活动实验与小鼠机能协调实验测定空白组与给药组的自主活动次数与掉落次数,研究板连败毒口服液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5)板连败毒口服液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设置最高剂量组剂量为6000mg/kg,中剂量组为1200mg/kg、低剂量组为240mg/kg对各组小鼠进行一次性给药,记录小鼠死亡数并计算4/4致死剂量和0/4致死剂量,找出药物的LD50剂量;长期毒性实验则通过靶动物可能摄入量的100倍剂量的药化饲料进行30天喂养实验与15天正常饲料喂养恢复实验,在30天与45天时分别对大鼠的血常规、血生化、采食量、饮水量、体重、脏器系数等各项指标进行测定。(6)板连败毒口服液解热与抑菌机制研究:解热药效实验按照药效学部分进行,通过测定家兔c AMP、IL-1β、IL-6、PEG2等指标探讨药物的解热机制。通过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生长曲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菌可溶性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菌核酸含量、RT-PCR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agr A与sar A毒力基因的表达探讨板连败毒口服液挥发油的抑菌机制。结果:(1)其最佳的水煎液提取工艺为以药液比1:10,每次提取3 h,提取3次。精密度实验结果告依春RSD为2.7%,连翘苷RSD为2.1%;重复性实验,结果为告依春RSD 2.5%,连翘苷RSD 2.2%;告依春加样回收率平均值为100.4%,RSD为2.68%,连翘苷加样回收率平均值为102.73,RSD为3.55%,阴性对照无干扰。薄层色谱结果,在本实验设置的条件下,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提取效率高、重现性良好。(2)纳米乳法包合挥发油实验,得出最佳配方为EL-60、甘油、维生素E和水,得到的包合物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为80 nm,粒径范围在100 nm以下,形成了粒径均一的纳米乳。(3)解热与抗炎试验结果显示,板连败毒口服液能显着降低发热家兔的体温,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程度。抑菌试验显示,药物能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止咳试验显示,药物能显着提升浓氨水致小鼠咳嗽的半数咳嗽时间,高剂量组的有效率为160%。(4)安全药理学实验显示,给药组的脉搏、收缩压、舒张压、潮气量、呼吸频率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给药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与戊巴比妥钠阈上阈下剂量睡眠时间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药物对动物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无毒副作用。(5)毒性实验显示,急性毒性实验中板连败毒口服液最高剂量组剂量为6000mg/kg,动物未出现死亡情况,因此LD50大于5000mg/kg,实际无毒。长期毒性实验显示,板连败毒口服液对动物的生长曲线、血常规与血液生化指标、内脏组织无毒性作用。(6)解热与抑菌机制实验显示挥发油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有降低细菌的可溶性蛋白、总DNA量、毒力因子arg A与sar A表达量的作用,通过透射显微镜观察,板连败毒口服液挥发油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质导致细菌死亡,通过以上作用实现对细菌的杀灭。结论:实验建立起板连败毒口服液的提取工艺以及其挥发油的包合工艺,通过对方剂中君药板蓝根主要有效成分告依春和臣药连翘有效成分连翘苷进行含量鉴定,并对板蓝根、连翘、石菖蒲、知母、生地黄进行薄层色谱鉴定,建立了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药效学研究表明板连败毒口服液具有良好的解热、抗炎、抑菌和止咳的药效,其解热作用与降低c AMP、IL-1β、PGE2有关,抗菌作用与抑制细菌生长、破坏细菌结构、抑制毒力基因的表达和降低细菌DNA与可溶性蛋白有关。安全药理学与急性毒性实验证明板连败毒口服对动物机体三大生命系统无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的药物。

苗雨露[7](2019)在《还阳参抗炎作用的机制及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还阳参为菊科植物还阳参属还阳参Crepis crocea(Lamk)Babc的干燥全草,可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及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然而关于还阳参抗炎作用机制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未曾报道。本实验以抗炎药理学指标为检测目标进行有效部位筛选,得到还阳参抗炎有效部位,并进一步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谱效关联的方法对还阳参抗炎药效物质基础进行初步探讨,为还阳参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方法1.采用5mg/Kg LPS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复制炎症大鼠模型。还阳参各剂量组,包括水提物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层部位按2.5g/Kg剂量灌胃给药,观察还阳参抗炎药效指标,筛选抗炎有效部位。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体内的相关炎症因子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全血中Th1/Th2的比值,探讨还阳参有效部位对炎症因子、Th1/Th2、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3.基于核磁(1H-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根据相应的S-plot图、VIP值及t检验结果,找出与炎症模型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并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将差异代谢物与炎症因子、Th1/Th2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进一步探讨还阳参抗炎作用机制。4.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建立还阳参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得到共有峰面积。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将还阳参不同极性部位共有峰面积与抗炎药效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与药效关联性较大的色谱峰,初步探讨还阳参抗炎物质基础。结果1.还阳参抗炎有效部位的筛选以炎性细胞、脾脏和胸腺指数为药效检测指标,对还阳参抗炎活性部位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还阳参抗炎活性部位为水提物部位。2.还阳参有效部位抗炎作用机制研究2.1还阳参水提物可下调模型大鼠TNF-α、IL-6、IL-1β的含量,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2.2还阳参水提物可以调节Th1/Th2的漂移,缓解炎症症状,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2.3还阳参水提物可下调NF-κB信号通路中p-IκBα和p65蛋白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3.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还阳参抗炎作用机制通过1H-NMR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可知,有15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脂质片段、琥珀酸、肌酸、β-OH-丁酸、二甲胺、丙酮、谷氨酰胺、蛋氨酸、氧化三甲胺、磷脂酰胆碱、甘油磷酰胆碱、葡萄糖、甘氨酸、甜菜碱及磷酸甲基酯。将差异代谢物与炎性因子、Th1/Th2及NF-κB信号通路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琥珀酸、甘氨酸、肌酸、蛋氨酸与各炎症指标有较大相关性,具有生物学意义,可以作为LPS致炎及还阳参水提物抗炎的生物标志物,参与的代谢通路有三羧酸循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肌酸代谢。4.还阳参不同极性部位抗炎作用的谱效相关性研究4.1还阳参不同极性部位UPLC指纹图谱共有峰结果还阳参各极性部位有24个共有峰,其中水提物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层部位分别为23、9、12、16个共有峰。4.2还阳参抗炎作用谱效相关性分析由谱效相关分析可知,TNF-α分别与18、21号峰呈显着和极显着负相关(P<0.05,P<0.01);IL-1β与6、9、20和23号峰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12号峰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IL-6与9号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果说明,6、9、12、18、20、21和23号峰是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且TNF-α、IL-6及IL-1β的含量与这些色谱峰所代表的成分含量成反比,即这些色谱峰所代表的成分含量越高,还阳参抗炎作用越显着。结论还阳参发挥抗炎作用的有效部位是水提物,并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炎症因子TNF-α、IL-6及IL-1β的含量,调节Th1/Th2的漂移,减少NF-κB信号通路中p-IκBα和p65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抗炎机制。进一步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还阳参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肌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以及三羧酸循环。由谱效相关分析可知,6、9、12、18、20、21和23号峰是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各色谱峰还需通过液质联用、核磁等技术手段进一步确认其化学成分。上述研究为还阳参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苗雨露,张雯霞,王玉娥,李媛,岳永花,倪艳[8](2018)在《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炎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临床治疗中抗炎药物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二大类药物,其中包括甾体类抗炎药物(SAID)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但是由于许多合成药物有较强的毒副反应,人们愈来愈重视从天然药物中开发抗炎药物。中医药基于整体辨证思维模式,具有功效独特、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势,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有志于解决炎症的科研及临床工作者们的目光。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炎疗效确切。文章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近10年来清热解毒类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有关抗炎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其抗炎机制。清热解毒类中药的抗炎机制可分为8个方面,即对血管活性胺类介质的影响、对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影响、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对炎症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的影响、对一氧化氮(NO)和趋化因子的影响、消除自由基、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等。通过综述、分析,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炎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罗其刚[9](2017)在《黄芩、葛根、板蓝根及其复合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氧化豆油损伤修复、CyHV-2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在正常饲料、饲料油脂氧化条件下,探讨黄芩、葛根、板蓝根及其复合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载氧、凝血、胆汁酸肠肝循环、肝脏和肠道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上述2种条件下养殖的异育银鲫进行CyHV-2腹腔注射攻毒实验。本文共设置4个实验部分:第一部分:在正常饲料条件下,分别添加0.1%的黄芩、葛根、板蓝根单体以及0.05%的复合天然植物,配制成对照组(S)、黄芩组(Scu)、葛根组(Pue)、板蓝根组(Isa)和复合天然植物(Cnp)5种实验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养殖异育银鲫70 d。分析了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载氧、凝血、胆汁酸肠肝循环、肝脏和肠道结构等实验结果。结果表明:1)、3种天然植物单一添加均有生长性能下降趋势,而复合物对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2)、天然植物均能不同程度激发鱼体抗氧化机能;3)、黄芩对于促进免疫细胞增殖有突出作用,复合物能提升鱼体特异性免疫水平;4)、天然植物均能提升异育银鲫机体载氧能力,3种天然植物单体会降低血液中血栓细胞数量,而复合物却使血液中血栓细胞数量上升;5)、3种天然植物单体均可能造成胆汁酸肠肝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胆汁淤积,而复合物不会产生影响;6)、葛根和板蓝根会造成肝、肠损伤(黄芩对肝轻微损伤),而复合物不会产生影响;7)、0.1%天然植物单体对异育银鲫造成某些方面的损害,而0.05%复合物却无显着影响,提示天然植物配伍和剂量与其功效的发挥密切相关。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养殖70 d的异育银鲫进行CyHV-2腹腔注射攻毒7 d,在0 d、3 d和7 d时取样。分析了异育银鲫攻毒后免疫保护率、抗氧化、免疫、载氧、凝血、血清胆汁酸含量和肝脏通透性变化。结果表明:1)、在CyHV-2感染后,机体出现氧化应激损伤、免疫损伤、载氧和凝血能力异常、血清胆汁酸含量下降和肝脏通透性增大等病理反应,最终导致银鲫死亡;2)、黄芩具有刺激免疫细胞增殖、维护凝血功能、改善机体胆汁酸不足和降低肝脏通透性等作用,相对免疫保护率为33.3%;3)、葛根在维护凝血功能、改善机体胆汁酸不足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使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形成受阻,肝脏通透性增大,相对免疫保护率为-22.2%;4)、板蓝根在刺激免疫细胞增殖、维护凝血功能方面、改善机体胆汁酸不足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使肝脏通透性变大,相对免疫保护率为0%;5)、复合天然植物具有降低氧化应激损伤、刺激免疫细胞增殖、促进溶菌酶产生和降低肝脏通透性等作用,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6.7%。第三部分:将基础日粮中4%的豆油替换为氧化豆油,即为氧化油脂-基础饲料,再将黄芩、葛根、板蓝根按照饲料质量的0.1%、复合天然植物按照0.05%添加到氧化-基础饲料中,配制成豆油组(基础饲料,简称“S”)、氧化豆油组(氧化-基础饲料,OS)、氧化-基础+黄芩组(OS+Scu)、氧化-基础+葛根组(OS+Pue)、氧化-基础+板蓝根组(OS+Isa)和氧化-基础+复合天然植物组(OS+Cnp),共6种实验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养殖异育银鲫70 d。结果表明:1)、氧化油脂会导致生长性能显着下降,这与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损伤、炎症损伤、载氧和凝血能力下降、胆汁淤积、肝肠结构受损有关;2)、黄芩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与炎症损伤,增强载氧能力、维护肝、肠结构等作用,使生长性能上升至S组水平;3)、葛根虽然对氧化油脂导致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载氧能力下降等有一定改善作用,但生长性能仍处于和OS组相同水平;4)、板蓝根通过降低氧化应激与炎症损伤,增强载氧能力、改善胆汁淤积、维护肝、肠结构等作用,使生长性能上升至S组水平;5)、复合物虽然对氧化油脂造成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载氧和凝血能力下降、肝肠结构损伤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生长性能仍处于和OS组相同水平。第四部分:对第三部分养殖70 d的异育银鲫进行CyHV-2腹腔注射攻毒7 d,在0d、3 d和7 d时取样。分析了异育银鲫攻毒后免疫保护率、抗氧化、免疫、载氧、凝血、血清胆汁酸含量和肝脏通透性变化。结果表明:1)、与S组相比,OS组攻毒后机体氧化应激加重、免疫功能降低、载氧和凝血功能减退、肝损伤加重,说明氧化油脂损伤条件下攻毒会加剧机体生理功能的损伤,导致免疫保护率降低11.1%;2)、黄芩能减轻氧化应激、增强免疫功能、维护载氧功能、改善胆汁酸分泌不足、降低肝脏通透性,相对免疫保护率为11.1%;3)、葛根能增强免疫功能、维护凝血功能、降低肝脏通透性,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6.7%;4)、板蓝根能减轻氧化应激、增强免疫功能、维护载氧和凝血功能、降低肝脏通透性,相对免疫保护率为55.5%;5)、复合天然植物能维护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肝脏通透性,相对免疫保护率为77.8%。

赵泽军[10](2017)在《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板蓝根为我省大宗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其作为临床常用中药,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但近年来,中药质量逐渐下降,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是药材品种退化问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们在种植药材时,为了追求利益,大量的使用农药及生长剂,破坏了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从而出现品种退化现象,致使中药药效降低。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将收集于不同产地的11份板蓝根种子同时种植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和政县种子种苗基地,对其进行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为我省板蓝根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水合氯醛法处理板蓝根粉末,观察药材粉末的显微结构;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项下方法测定板蓝根样品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浸出物含量;分别采用苯酚-浓硫酸法和HPLC法测定了板蓝根样品中的多糖含量以及鸟苷、尿苷、表告依春、腺苷、苯甲酸、水杨酸、靛蓝、靛玉红含量。2.利用HPLC及“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以表告依春、苯甲酸、水杨酸、靛蓝、靛玉红为对照峰,研究11份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氯仿部位指纹图谱。3.以板蓝根中总灰分、醇浸出物及多糖、鸟苷、尿苷、表告依春、腺苷、苯甲酸、水杨酸、靛蓝、靛玉红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结合SPSS 19.0数理软件,对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质量进行评价。4.采用耳廓肿胀法、足肿胀法、复制气囊滑膜炎动物模型来观察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对小鼠的抗炎作用;通过注射环磷酰胺,复制小鼠免疫低下模型,观察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对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结果:1.显微镜下观察了板蓝根药材粉末的导管、淀粉粒、方晶、石细胞结构。其中淀粉粒以单粒较多,呈球形、椭圆形或半球形,也可见复粒淀粉,复粒淀粉以二复粒和三复粒为主;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中水分在7.34%8.75%之间,总灰分在4.02%5.70%之间,酸不溶性灰分在0.39%1.07%之间,醇浸出物含量在35.32%42.66%之间;板蓝根多糖含量在9.43%17.57%之间;尿苷含量在0.23 mg·g-10.36 mg·g-1之间,鸟苷含量在0.04 mg·g-10.08 mg·g-1之间,表告依春含量在1.57 mg·g-13.15 mg·g-1之间,腺苷含量在0.32 mg·g-10.62 mg·g-1之间,苯甲酸含量在3.36μg·g-110.07μg·g-1之间,水杨酸含量在5.51μg·g-119.62μg·g-1之间,靛蓝含量在0.98μg·g-115.43μg·g-1之间,靛玉红含量在1.21μg·g-110.58μg·g-1之间。2.将11份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氯仿部位的指纹图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处理分析,得到各板蓝根样品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在0.6000.995之间,除BLG2号样的相似度(0.640)外,其余板蓝根样品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具有较好的相似度。3.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产不同板蓝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方法及聚类分析方法结果类似,虽然各评价方法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三种评价方法均以BLG2号样质量最优。4.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可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足肿胀度以及气囊滑膜炎中总蛋白、LTB4及MDA的水平,提高气囊滑膜炎动物血清SOD水平;降低环磷酰胺模型小鼠血清TNF-α水平,提高胸脾指数、红细胞与白细胞计数以及IFN-γ、IL-4水平(P<0.05,0.01);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及四倍体板蓝根之间上述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间各成分含量存有差异。虽然四倍体板蓝根的氯仿部位指纹图谱及质量评价结果与二倍体板蓝根具有一定的差别,但在抗炎及免疫调节方面发现四倍体板蓝根与二倍体板蓝根并未有显着性差异,为板蓝根的利用提供依据。

二、板蓝根的抗炎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板蓝根的抗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抗菌及抗炎作用探究板蓝根微粉对雏鸡沙门菌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细菌及主要试剂
    1.2 板蓝根微粉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的测定
    1.3 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菌菌体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1.4 板蓝根微粉抗耳肿胀作用
    1.5 板蓝根微粉的解热作用及对下丘脑中cAMP和PGE2影响
    1.6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沙门菌的防治试验
    1.7 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测定
    1.8 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测定
    1.9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鸡白痢沙门菌的MIC和MBC测定结果
    2.2 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菌菌体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2.3 板蓝根微粉抗小鼠耳廓炎性肿胀作用
    2.4 板蓝根微粉的解热作用及对下丘脑中cAMP和PGE2影响检测结果
    2.5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鸡白痢沙门菌病的防治效果
    2.6 血清中AST和ALT活性测定结果
    2.7 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测定结果
3 讨论

(2)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配比的验证及提取工艺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抗菌实验
        2.3 解热实验
        2.4 抗炎实验
        2.5 镇痛实验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抗菌实验
        3.2 解热实验
        3.3 抗炎实验
        3.4 镇痛实验
    4. 小结
第二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2.2 单因素考察
        2.3 Box-Behnken响应面法
        2.4 验证实验
    3. 小结
第三章 银柴退热颗粒成型工艺研究及中试生产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传统湿法制粒
        2.2 喷雾制粒
        2.3 银柴退热颗粒的中试生产
    3. 小结
第四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鉴别
        2.2 指纹图谱
        2.3 检查
        2.4 含量测定
    3. 小结
第五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稳定性考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长期稳定性试验
        2.2 加速稳定性试验
    3. 小结
第六章 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的药效学等效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抗菌实验
        2.2 解热实验
        2.3 抗炎实验
        2.4 镇痛实验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抗菌实验
        3.2 解热实验
        3.3 抗炎实验
        3.4 镇痛作用
    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贾氏银柴退热汤中药信息的收集和筛选
        1.2 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的预测
        1.3 疾病靶标的收集
        1.4 有效成分与疾病靶标的Venny分析
        1.5 潜在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1.6 关键靶标的通路分析
    2. 结果
        2.1 复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标
        2.2 复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2.3 筛选关键靶标
        2.4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银柴退热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致谢
作者简介

(3)金银花、板蓝根、连翘抗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银花、板蓝根、连翘抗炎作用研究
    1.1 金银花抗炎作用研究
    1.2 板蓝根抗炎作用研究
    1.3 连翘抗炎作用研究
2 中药抗炎作用研究方向
    2.1 中药抗炎药物有效成分研究
    2.2 中药抗炎药物联合应用研究
    2.3 中药抗炎药物的作用机理
3 展望

(4)清热解毒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内容
        (一) 一般指标
        (二) 疗效指标
        (三) 安全性观察指标
        (四) 疗效评定标准
        (五) 安全性评价标准
    四、统计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对比
        (二) 疗效指标对比
        (三) 安全性指标对比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清热解毒法治疗代谢性炎症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前言
    二、中医“热毒”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三、清热解毒方药在代谢性炎症综合征中的应用
    四、清热解毒中药抗炎作用机制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临床病历观察表
    附表2: 疗效指标表
    附表3: 安全性指标
致谢
发表论文

(5)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文献综述
    1 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
        1.1 病因
        1.2 EMCV的研究进展
        1.3 中药治疗VMC
    2 处方中单味中药的研究进展
        2.1 黄芩
        2.1.1 化学成分研究
        2.1.2 药理作用研究
        2.2 黄芪
        2.2.1 化学成分研究
        2.2.2 药理作用研究
        2.3 板蓝根
        2.3.1 化学成分研究
        2.3.2 药理作用研究
        2.4 连翘
        2.4.1 化学成分研究
        2.4.2 药理作用研究
        2.5 丹参
        2.5.1 化学成分研究
        2.5.2 药理作用研究
        2.6 蒲公英
        2.6.1 化学成分研究
        2.6.2 药理作用研究
    3 口服液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3.1 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3.1.1 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3.1.2 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3.2 口服液质量控制的研究
        3.2.1 显微鉴定法
        3.2.2 UV
        3.2.3 IR
        3.2.4 TLC
        3.2.5 HPLC
        3.2.6 GC
        3.2.7 HPCE
前言
试验部分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1.2 主要试验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芩芪口服液的工艺
        2.1.1 吸水率的考察
        2.1.2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2.1.3 芩芪口服液提取工艺的考察
        2.1.4 芩芪口服液醇沉工艺的考察
        2.1.5 芩芪口服液的水沉工艺
        2.1.6 芩芪口服液的防腐工艺
        2.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2.2.1 性状
        2.2.2 黄芩薄层方法研究
        2.2.3 黄芪薄层方法研究
        2.2.4 板蓝根薄层方法研究
        2.2.5 连翘薄层方法研究
        2.2.6 丹参薄层方法研究
        2.2.7 相对密度
        2.2.8 pH
        2.2.9 装量
        2.2.10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2.3 芩芪口服液的稳定性试验
        2.3.1 加速稳定性试验
        2.3.2 长期稳定性试验
    3.结果与分析
        3.1 芩芪口服液工艺考察结果
        3.1.1 吸水率的结果
        3.1.2 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
        3.1.3 醇沉工艺的优化结果
        3.1.4 水沉工艺的优化结果
        3.1.5 防腐工艺的结果
        3.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3.2.1 性状
        3.2.2 薄层色谱鉴别
        3.2.3 检查
        3.2.4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
        3.2.5 质量标准草案
        3.3 稳定性研究
        3.3.1 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3.3.2 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
    4.讨论
        4.1 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4.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附件

(6)板连败毒口服液药学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文献综述
        1.1 中医及现代医学对感冒的认识
        1.1.1 感冒的中(成)药治疗研究进展
        1.2 抗病毒口服液的研究进展
        1.2.1 抗病毒口服液在临床上的应用
        1.2.2 抗病毒口服液的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
        1.2.3 抗病毒口服液主要成分的药效机理研究
        1.2.3.1 抗炎解热作用
        1.2.3.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2.3.3 止咳平喘作用
        1.2.3.4 抗肿瘤与免疫调节作用
        1.2.3.5 其他药理作用
        1.2.3.6 抗病毒口服液应用于兽医临床上的前景
        1.3 立题依据及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板连败毒口服液提取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和药物
        2.1.3 水提工艺正交实验
        2.1.3.1 正交实验设计
        2.1.3.2 溶解度
        2.1.3.3 挥发油提取量测定
        2.1.3.4 告依春含量测定
        2.1.3.5 连翘苷含量测定
        2.1.4 板连败毒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2.1.4.1 含量测定
        2.1.4.2 薄层色谱鉴定
    2.2 结果
        2.2.1 板连败毒口服液正交实验结果
        2.2.1.1 告依春含量测定
        2.2.1.2 连翘苷含量测定
        2.2.2 板连败毒口服液含量测定结果
        2.2.3 板连败毒口服液薄层色谱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纳米乳包合板连败毒口服液挥发油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材料
        3.1.3 纳米乳配方初步筛选
        3.1.4 纳米乳最佳配方的筛选
        3.1.4.1 伪三元图的制备
        3.1.4.2 纳米乳粒径测定
        3.1.4.3 载药量的测定与稳定性实验
        3.1.4.4 纳米乳包合物的微观结构观察
    3.2 结果
        3.2.1 纳米乳配方初步筛选结果
        3.2.2 伪三元图实验结果
        3.2.3 纳米乳粒径测定结果
        3.2.4 纳米乳稳定性实验结果
        3.2.5 纳米乳微观观察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板连败毒口服液药效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动物
        4.1.2 试剂与药物
        4.1.3 仪器
        4.1.4 家兔解热实验
        4.1.5 小鼠止咳实验
        4.1.5.1 分组与给药
        4.1.5.2 止咳实验
        4.1.5.3 咳嗽判定指标
        4.1.5.4 数据处理
        4.1.6 抗炎实验
        4.1.7 体内抑菌实验
    4.2 结果
        4.2.1 解热实验结果
        4.2.2 止咳实验结果
        4.2.3 抗炎实验结果
        4.2.4 体内抑菌实验结果
    4.3 讨论
        4.3.1 抑菌作用
        4.3.2 解热作用
        4.3.3 抗炎作用
        4.3.4 止咳作用
        4.3.5 小结
第五章 板连败毒口服液安全药理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动物
        5.1.2 药物与试剂
        5.1.3 仪器
        5.1.4 神经系统安全药理学
        5.1.5 对小鼠机能协调运动的影响
        5.1.6 心血管系统安全药理学
        5.1.7 呼吸系统安全药理学
        5.1.8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神经系统安全药理学
        5.2.1.1 对戊巴比妥钠阈剂量催眠作用的影响
        5.2.1.2 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作用的影响
        5.2.1.3 对小鼠状态的影响
        5.2.1.4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5.2.1.5 对小鼠协调运动的影响
        5.2.2 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5.2.3 对大鼠呼吸系统的影响
    5.3 讨论
        5.3.1 板连败毒口服液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5.3.2 板连败毒口服液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5.3.3 板连败毒口服液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第六章 板连败毒口服液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实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仪器
        6.1.2 药物与试剂
        6.1.3 动物与饲养条件
        6.1.4 急性毒性实验
        6.1.5 长期毒性实验
        6.1.6 统计学分析
    6.2 结果
        6.2.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6.2.2 板连败毒口服液长期毒性实验结果
        6.2.2.1 体重与采食量的变化
        6.2.2.2 血常规与血液生化检测结果
        6.2.2.3 组织病理学检测
    6.3 讨论
        6.3.1 急性毒性实验
        6.3.2 长期毒性实验
第七章 板连败毒口服液解热与抑菌机制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动物
        7.1.2 药物与试剂
        7.1.3 仪器
        7.1.4 板连败毒口服液解热机制实验
        7.1.4.1 解热药效实验
        7.1.4.2 内生致热源的测定
        7.1.5 板连败毒口服液挥发油抑菌机制实验
        7.1.5.1 菌种的复苏与活化
        7.1.5.2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7.1.5.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7.1.5.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溶性蛋白
        7.1.5.5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菌核酸含量实验
        7.1.5.6 Real-Timen PCR测定挥发油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毒力基因表达
        7.1.5.7 透射电镜观察
    7.2 结果
        7.2.1 板连败毒口服液对发热家兔下丘脑内生致热源的影响
        7.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7.2.3 SDS-PAGE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溶性蛋白结果
        7.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菌核酸含量结果
        7.2.5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7.3 讨论
        7.3.1 脱脂牛奶致家兔发热机制
        7.3.2 板连败毒口服液解热与解热机制
        7.3.3 板连败毒口服挥发油抑菌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致谢

(7)还阳参抗炎作用的机制及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总论
    1 还阳参研究进展
    2 内毒素诱导炎症的研究进展
    3 中药抑制内毒素诱导炎症的研究进展
    4 立题依据
    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还阳参抗炎活性部位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还阳参抗炎活性部位的筛选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还阳参水提物对炎症因子、Th1/Th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基于1H-NMR代谢组学研究还阳参水提物抗炎作用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还阳参水提物和不同极性部位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第一节 还阳参水提物和不同极性部位U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还阳参水提物和不同极性部位抗炎作用及其谱效相关性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登记表
附录三 中英文词语对照
致谢

(8)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炎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炎机制
    1.1 对血管活性胺类介质的影响
    1.2 对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影响
    1.3 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1.4 对核转录因子-κB (NF-κB) 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1.5 对一氧化氮 (NO) 的影响
    1.6 对趋化因子的影响
    1.7 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轴) 功能
    1.8 消除氧自由基
2 小结与展望

(9)黄芩、葛根、板蓝根及其复合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氧化豆油损伤修复、CyHV-2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异育银鲫的疾病威胁
2 氧化油脂及其危害
    2.1 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对鱼类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3 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
    2.4 对鱼类载氧能力的影响
    2.5 对鱼类凝血能力的影响
    2.6 对鱼类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影响
    2.7 对鱼类肝脏的影响
    2.8 对鱼类肠道的影响
3 鲤疱疹Ⅱ型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2,CyHV-2)及其危害
    3.1 对鱼类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2 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
    3.3 对鱼类载氧系统的影响
    3.4 对鱼类凝血系统的影响
    3.5 对鱼类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影响
    3.6 对鱼类肝脏的影响
    3.7 对鱼类肠道的影响
4 黄芩、葛根、板蓝根
    4.1 主要功能成分
    4.2 对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4 对载氧和凝血系统的影响
    4.5 对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影响
    4.6 对肝脏的影响
    4.7 对肠道的影响
    4.8 复合天然植物及功能
    4.9 天然植物的不良反应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在正常饲料条件下3种天然植物及其复合物对异育银鲫生长和健康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异育银鲫
    1.2 天然植物
    1.3 饲料
    1.4 养殖管理
    1.5 样品采集
    1.6 分析方法
    1.7 计算方法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存活率、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
    2.2 机体抗氧化能力
    2.3 机体免疫能力
    2.4 机体载氧和凝血能力
    2.5 胆汁酸肠肝循环
    2.6 肝脏结构
    2.7 肠道结构
3 讨论
    3.1 对异育银鲫生长的影响
    3.2 对异育银鲫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对异育银鲫机体免疫能力的影响
    3.4 对异育银鲫载氧和凝血能力的影响
    3.5 对异育银鲫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影响
    3.6 对异育银鲫肝脏结构的影响
    3.7 对异育银鲫肠道结构的影响
4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正常饲料条件下添加3种天然植物及其复合物饲料养殖的异育银鲫对CyHV-2攻毒的保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鱼选取和病毒液制备
    1.2 攻毒过程和管理
    1.3 攻毒样品采集
    1.4 攻毒样品处理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攻毒后病毒检测
    2.2 累积死亡率和相对免疫保护率
    2.3 机体抗氧化能力
    2.4 机体免疫能力
    2.5 载氧和凝血能力
    2.6 胆汁酸含量
    2.7 肝脏通透性
3 讨论
    3.1 对异育银鲫攻毒后累计死亡率和免疫保护率的影响
    3.2 饲喂3种天然植物及其复合物对异育银鲫攻毒后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对异育银鲫攻毒后机体免疫能力的影响
    3.4 对异育银鲫攻毒后机体载氧和凝血能力的影响
    3.5 对异育银鲫攻毒后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3.6 对异育银鲫攻毒后肝脏通透性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饲料油脂氧化条件下3种天然植物及其复合物对异育银鲫生长和氧化豆油损伤修复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异育银鲫
    1.2 天然植物
    1.3 氧化豆油
    1.4 饲料
    1.5 养殖管理
    1.6 样品采集
    1.7 分析方法
    1.8 计算方法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存活率、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
    2.2 机体抗氧化能力
    2.3 机体免疫能力
    2.4 载氧和凝血能力
    2.5 胆汁酸肠肝循环
    2.6 肝脏结构
    2.7 肠道结构
3 讨论
    3.1 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对异育银鲫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对异育银鲫机体免疫能力的影响
    3.4 对异育银鲫载氧和凝血能力的影响
    3.5 对异育银鲫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影响
    3.6 对异育银鲫肝脏结构的影响
    3.7 对异育银鲫肠道结构的影响
4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饲料油脂氧化条件下添加3种天然植物及其复合物饲料养殖的异育银鲫对CyHV-2攻毒的保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鱼选取和病毒液制备
    1.2 攻毒过程和管理
    1.3 攻毒样品采集
    1.4 攻毒样品处理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攻毒后病毒检测
    2.2 累积死亡率和免疫保护率
    2.3 抗氧化能力
    2.4 免疫能力
    2.5 载氧和凝血能力
    2.6 胆汁酸含量
    2.7 肝脏通透性
3 讨论
    3.1 对异育银鲫攻毒后累积死亡率和免疫保护率的影响
    3.2 对攻毒后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对异育银鲫攻毒后机体免疫能力的影响
    3.4 对异育银鲫攻毒后载氧和凝血能力的影响
    3.5 对异育银鲫攻毒后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3.6 对异育银鲫攻毒后肝脏通透性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质量研究
    第一节 板蓝根药材粉末显微鉴别及常规项目检查
        1 实验仪器
        2 实验材料
        3 显微结构鉴别
        4 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的常规项目检查研究
        5 结论
    第二节 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中多糖含量测定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第三节 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中水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第四节 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中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第五节 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氯仿部位指纹图谱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第六节 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质量评价
        1 灰色关联度分析
        2 主成分分析
        3 聚类分析
        4 结论
        5 2016 年产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质量研究
第二章 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的对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板蓝根的抗炎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抗菌及抗炎作用探究板蓝根微粉对雏鸡沙门菌病的防治效果[J]. 郝敬友,霍墨涵,梁蒙,侯耀杰,王洪斌,于文会. 中国兽医学报, 2021(12)
  • [2]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D]. 谭丽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金银花、板蓝根、连翘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 樊国燕,李慧娟,黄慧,王晓琳,张立恒. 现代牧业, 2019(04)
  • [4]清热解毒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研究[D]. 官彗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D]. 董蒨蒨.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板连败毒口服液药学与药效学研究[D]. 梁伟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
  • [7]还阳参抗炎作用的机制及物质基础研究[D]. 苗雨露.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9(03)
  • [8]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炎机制研究进展[J]. 苗雨露,张雯霞,王玉娥,李媛,岳永花,倪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09)
  • [9]黄芩、葛根、板蓝根及其复合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氧化豆油损伤修复、CyHV-2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D]. 罗其刚. 苏州大学, 2017(01)
  • [10]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药理活性的研究[D]. 赵泽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板蓝根的抗炎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