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富民工程

推进科技富民工程

一、推进科技富民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陈哲[1](2021)在《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小区,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是满足人类日常生活起居的基础功能体。然而,老旧住宅小区年久失修、墙体脱落、配套设施不齐全等相关问题日益严峻,城镇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就成为了很多人的期盼。2020年,我国城镇老旧住宅小区的改造按下了快进按钮,七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惠及上亿群众。近年,在一系列老旧住宅小区相关改造工作进行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但同时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些小区改造不到位、改造手法落后、居民满意度不高的情况。而如何优化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就是本篇论文的重点。本文通过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编制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评价定级了本文的两个小区(九江市城关镇老旧住宅小区——永修县富民小区与共青城市毛竹山小区)改造案例,以此为优化基础。之后通过实地调研与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研和访谈,详细了解更深层次使用感观。最后收集整理、综合分析两方面的结论,制定优化设计策略。本文将优化设计策略划分为四个大方向,分别是建筑主体、公共环境、改造过程、可持续化改造方面的优化。通过这些优化设计策略,总结改正小区改造中没做到位的地方,以期为今后其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供参考帮助,少走弯路,了解居民诉求一步到位,为居民和谐生活提供基础。

郭强[2](2021)在《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3年以来,陕西省为解决城镇化进程落后、小城镇建设规模、设施简陋、缺乏特色等问题,相继启动了两镇建设活动,陕西省的小城镇建设进程自此开始大幅度推进。数年来,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显着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引导各类资源向贫困地区转移,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带动了陕西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此外,于2016年得到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认可,并将《陕西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践》印发推广全国各地。由此,本文选取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总结其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首先,本研究对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了分析,梳理出了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的目标体系,结合有关文化旅游名镇的理论研究以及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的现状情况,按照两个层面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构建了文化旅游名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化旅游名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对现有小城镇评价方法的梳理与分析,选定了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评价计算方法,分别是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加权评分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最后,以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为实践对象,从直接建设成效和综合发展成效两方面,展开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发展成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文化旅游名镇现阶段的建设发展成效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发展在现阶段的确取得了较高的成效,从直接建设成效评价结果分析,文化旅游名镇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备,在地方多元文化传承保护和城镇特色风貌塑造方面也有着较大的提升,但在文旅产业发展和宜居生态打造方面提升相对较少。从综合发展成效评价结果分析,多数文化旅游名镇在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方面建设成效相对较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挖掘利用。但还有部分名镇在产业发展方面还较为滞后,文旅产业综合成效较差,城镇经济水平涨幅较低,还需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文旅产业发展效率。总的来说,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发展,极大的推动了陕西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基本实现了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制定的建设发展目标要求,通过评价研究的结果分析,对名镇现阶段整体建设发展特征有了宏观把控,为十四五时期陕西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暴占杰[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高云亮[4](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吴本健,王蕾,覃梓文[5](2020)在《兴边富民行动与边疆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的缓解》文中提出边疆民族地区曾一度成为脱贫攻坚中的"洼地"。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不仅助推了其"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目标的实现,也极大地助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140个陆地边境县(市、区)的数据,评估分析了兴边富民行动相关政策对边疆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缓解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兴边富民行动有效地缓解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多维贫困问题,具体表现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稳步上升、居住环境显着改善、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教育医疗保障进一步巩固、文化事业得以繁荣"等方面。当然,由于兴边富民行动资金资源有限,边疆民族地区仍然存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辍学率相对较高、公共卫生医疗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十四五"规划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在巩固脱贫成果、谋划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提高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形成保障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并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制,从而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

张翠霞[6](2020)在《云南少数民族整族脱贫的经验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与边境地区、深度贫困地区交错杂糅,贫困状况呈现区域连片、整族贫困、素质型贫困等特点,贫困问题呈现多维综合态势,生态环境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云南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因贫施策有序推进,使"直过"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了整族脱贫。梳理和审视云南少数民族精准扶贫的实践,总结整族脱贫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乃至国际减贫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张延雷[7](2020)在《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扶贫作为一种政府脱贫减贫的手段,在脱贫攻坚阶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扶贫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现阶段各商业银行都充分发挥自身各项优势,积极参与到金融扶贫的实践工作中去,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而且形成了多样化的扶贫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政府及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对促进和鼓励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内在运行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金融扶贫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DE农行作为研究对象,对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作用机制和路径方面入手,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致贫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金融排斥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问整理出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对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的背景、人员及组织框架、产品及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中面临的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发展方式较为传统、金融扶贫渠道建设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结合DE农行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和DE县产业结构特点,提出金融扶贫业务提升的措施,确立了优化客户结构、风险缓释物的多元化、业务转型发展、推动金融创新、渠道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措施提升金融扶贫水平,并由此提出资源配置、政策制度、专业扶贫方案、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业务流程优化等保障措施支持金融扶贫业务的提升。通过本文对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有助于农业银行DE县支行能够以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为DE县贫困人口的脱贫提供支持,推动DE县域内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县域地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王辉[8](2020)在《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研究 ——以河口县莲花滩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民族村寨作为承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单位,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部分民族村寨文化进行再营造,使之得到传承和保护。但纵观大部分民族村寨建设会发现,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仍然存在,单纯的依靠国家的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村寨文化流失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建设还要依靠自身能力的发展,注重现代化的传递方式和信息方式的改变对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改造、再加工。研究以位于中越边境河口县莲花滩乡的苗族村寨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对话访谈、参观走访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调查并分析莲花滩乡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现状。从苗族村寨文化建设内容、结构和路径三方面把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进行过去和现代相结合,不同空间的相互对比来进行系统性研究,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苗族村寨文化,实现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振兴民族文化。首先,笔者详细介绍了中越边境河口县莲花滩乡的基本概况,苗族村寨的经济、人口和现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调查分析了苗族村寨文化建设情况。然后,对当前河口县莲花滩乡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河口县莲花滩乡苗族村寨文化建设存在缺少民族特色的问题,该问题主要表现为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困难重重,区域性的文化服务建设参与不多和苗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创新不足。资金投入的文化运营效果未形成,苗族村寨文化服务平台搭建不足和中越跨居苗族村寨建设对比心理失衡是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缺少民族特色的影响因素。最后,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中越边境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应该吸收和借鉴其他区域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的相关经验;丰富苗族文化内容的传承与保护,注重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苗族文化传承方式;通过建设形式多样的平台,激发苗族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力;把苗族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相结合,扩大苗族文化的传播范围;通过创新苗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对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加以改造创新,有利于提升中越边境地区的社会向心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兰良平[9](2020)在《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工具组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兴边富民行动是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这项政策的有效执行与政策工具组合紧密关联。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以我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文本为讨论对象,通过政策工具、兴边富民行动领域构建二维分析模型,实证对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工具组合进行量化解析。结果表明:政策工具呈现"环境型过多、供给型一般、需求型乏力"特征;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工具主聚"生态与设施"和"职能保障"领域,"民生保障"和"产业与经济"及"团结稳定"领域相对不足。本文从增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推进政策工具多元运用、完善兴边富民行动政策体系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仇慧[10](2020)在《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村干部承担着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维护农村基层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村基层群众的责任,对整个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干部是基层最有力的宣传者、推动者和落实者。但村干部创新创业的比例和富民成效还有待引导、提升,特别是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还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相关鼓励激励对策。本文以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在对村干部创业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业政策衡量框架理论,分析了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主要做法、意义和成效,村干部创业群体的基本特征、创业的基本模式,以及存在问题,并从政府职能视角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完善高邮市优化政府职能扶持村干部创业的可行路径。希望能为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农村地区,在引导村干部创业富民、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业政策衡量框架理论。第三章介绍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包括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主要做法、意义和成效,以及村干部创业群体的基本特征、创业的基本模式等。第四章分析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职能视角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提出高邮市优化政府职能扶持村干部创业的对策建议。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应通过组织推动、政策扶持,树立鼓励村干部创业富民的鲜明导向。一要完善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简化创业审批程序,实行县乡联动扶持;二要树立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富民导向,加强村干部创业富民宣传力度,建立村干部创业鼓励激励机制,完善村干部创业富民工作机制;三要健全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保障体系,完善风险保障机制,优化农村产业基础,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四要加强高邮市村干部创业能力培养,双向培养创业人才,引导树立创业理念,培养经营管理能力,建立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激发全市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增强创业富民效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二、推进科技富民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科技富民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相关研究
    2.1 概念解析
        2.1.1 “城市修补”理念
        2.1.2 城关镇
        2.1.3 老旧住宅小区
    2.2 老旧住宅小区的特点
        2.2.1 分类
        2.2.2 优势
        2.2.3 主要问题
    2.3 老旧住宅小区改造相关理论
        2.3.1 有机更新发展理论
        2.3.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3.3 社会营造发展理论
        2.3.4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2.4 国内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进展与案例
        2.4.1 国外进展概况
        2.4.2 国外案例——英国伦敦码头区改造提升工程
        2.4.3 国内进展概况
        2.4.4 国内案例——杭州和睦新村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
第三章 改造后评价体系与调研方法
    3.1 引入改造后评价体系
        3.1.1 评价标准概况
        3.1.2 评价等级划分
        3.1.3 评价内容要素
        3.1.4 评价考察对象
    3.2 调研方法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时间及地点
        3.2.3 调研内容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区改造实例分析
    4.1 永修县富民小区
        4.1.1 小区概况
        4.1.2 改造后情况
        4.1.3 改造后评价
        4.1.4 改造后调研
        4.1.5 实证分析
        4.1.6 实证结论
    4.2 共青城市毛竹山小区
        4.2.1 小区概况
        4.2.2 改造后情况
        4.2.3 改造后评价
        4.2.4 改造后调研
        4.2.5 实证分析
        4.2.6 实证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造后优化设计策略
    5.1 建筑主体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1.1 创造屋顶农场,共建绿色家园
        5.1.2 设施查漏补缺,旧楼焕发新生
        5.1.3 无障碍适老化,颐享天伦之乐
        5.1.4 顶楼加层改造,创建公共场所
        5.1.5 建筑主体改造策略优化总结
    5.2 公共环境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2.1 构筑公共空间,重塑邻里间情
        5.2.2 优化停车体系,确保出行舒畅
        5.2.3 拆违建新,活化空间
        5.2.4 拆墙透绿,共享家园
        5.2.5 公共环境改造策略优化总结
    5.3 改造工作策略优化建议
        5.3.1 居民参与其中,掌握住户需求
        5.3.2 合作协同参与,扩展资金来源
        5.3.3 优化施工过程,重视监督管理
        5.3.4 完善投诉机制,加强后续养护
    5.4 可持续化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4.1 绿色建筑
        5.4.2 海绵社区
        5.4.3 未来社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等级评价表
附录B 调研问卷
附录C 图表来源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有关文化旅游名镇的相关研究
        1.2.2 有关小城镇评价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
        1.3.1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概况
        1.3.2 研究对象筛选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目标
    2.1 研究对象概述
    2.2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政策目标梳理
        2.2.1 目标要求分析
        2.2.2 考核标准分析
        2.2.3 奖惩机制分析
        2.2.4 文化旅游名镇政策目标
    2.3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政策目标解析
        2.3.1 地域特色彰显要求多元文化传承
        2.3.2 文旅产业发展要求旅游业态创新
        2.3.3 居民生活品质要求经济快速增长
        2.3.4 产业发展效率要求城镇设施完备
        2.3.5 生态环境宜居要求人居环境优化
        2.3.6 发展效率保障要求体制机制健全
    2.4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目标体系梳理
    2.5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的思路与原则
        3.1.1 评价机制
        3.1.2 评价原则
        3.1.3 评价思路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因子选取思路
        3.2.2 建设发展四态两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3.2.3 打造特色富民小镇的影响因素分析
        3.2.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评价模型构建
        3.3.1 评价方法选取
        3.3.2 层次分析法
        3.3.3 多因素综合加权评分法
        3.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5 评价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证
    4.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1.1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收集处理
        4.1.2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数据收集处理
    4.2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
        4.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4.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2.3 综合加权评分计算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
        4.3.1 构建评价因素集与评语集
        4.3.2 确立评价指标权重
        4.3.3 构建隶属度矩阵
        4.3.4 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
        4.3.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3.6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分析
        4.4.1 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
        4.4.2 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不足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调整政策扶持倾向,逐步发挥城镇示范带动效用
        5.2.2 完善各项设施建设,强化提升城乡生活服务效能
        5.2.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产业发展效益稳定提升
        5.2.4 提升产业带动效能,引导城乡居民就业方式转变
        5.2.5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城乡建设发展高质高效
    5.3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表一:历年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相关政策文件
    附表二:文化旅游名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汇总表
    附表三:文化旅游名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数据汇总表
    附表四:文化旅游名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处理表
    附表五:文化旅游名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隶属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参与实践项目
    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兴边富民行动与边疆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的缓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兴边富民行动与边疆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缓解的耦合性
四、兴边富民行动对边疆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的治理成效
    (一)兴边富民行动促使边疆民族地区农民收入逐年上升,有效缓解收入贫困
    (二)兴边富民行动通过推动沿边村庄建设改善边民人居环境,有效缓解居住贫困
        1.沿边村庄建设顺利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危房改造工程成果显着,住房质量不断提高
    (三)兴边富民行动以保障生存为基础,大力促进边民就业创业,有效缓解能力贫困
        1.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2.最低生活保障合理退出,边民补助水平逐年提升
        3.众创空间等平台促进边民创业,“互市贸易+加工园区+银企合作”带动边民就业
    (四)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有效缓解教育贫困
        1.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村小学和教学点做到科学布局
        2.接受小学教育的人数较多,但中途辍学率较高
        3.中、小学教师负担比相对较低,师资相对充裕
    (五)兴边富民行动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效缓解健康贫困
    (六)兴边富民行动使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保护,有效缓解文化贫困
        1.文化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2.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和及时保护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6)云南少数民族整族脱贫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脱贫攻坚“硬骨头”: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状况及特征
二、精准设计:云南省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制度建设
三、精准推进:云南省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的实践及成效
四、云南省少数民族精准扶贫的经验启示
    (一)云南省少数民族精准扶贫的经验
        1. 教育扶贫提升发展动力。
        2. 社会帮扶增强扶贫合力。
        3. 语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4. 宣传教育激发内生动力。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精准脱贫的启示
        1. 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与兴边富民相结合。
        2. 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相结合。
        3.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4. 少数民族扶贫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

(7)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
    2.1 金融扶贫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2.1.1 精准扶贫与贫困人口认定
        2.1.2 金融扶贫的内涵
        2.1.3 金融扶贫的运行机制
        2.1.4 金融扶贫的经济学含义
    2.2 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资本相关的致贫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相关理论
        2.2.3 金融减贫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DE农行金融扶贫状况分析
    3.1 DE县及地方扶贫工作概况
        3.1.1 DE县概况
        3.1.2 DE县扶贫工作概况
    3.2 DE农行的金融扶贫现状
        3.2.1 DE农行概况
        3.2.2 金融扶贫组织架构及扶贫方式
        3.2.3 主要金融扶贫产品介绍
        3.2.4 DE农行金融扶贫实效
    3.3 DE农行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金融扶贫客户结构失衡
        3.3.2 传统业务模式影响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3.3.3 金融扶贫的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4 DE农行SWOT分析及金融扶贫提升目标和思路
    4.1 DE农行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遇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金融扶贫工作提升目标和总体思路
        4.2.1 总体目标
        4.2.2 总体思路
        4.2.3 支持重点
    4.3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路径
        4.3.1 优化金融扶贫客户结构
        4.3.2 转型发展提高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4.3.3 渠道优化升级
5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保障措施
    5.1 资源配置保障
        5.1.1 加强信贷规模和费用资源保障
        5.1.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5.2 政策制度保障
        5.2.1 强化金融扶贫优惠政策落实
        5.2.2 强化专项金融服务方案设计
    5.3 风险控制保障
        5.3.1 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
        5.3.2 坚持依法合规
    5.4 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保障
        5.4.1 设立金融扶贫专项业务指标
        5.4.2 设立专职统计监测岗位
    5.5 业务流程优化保障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研究 ——以河口县莲花滩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越边境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历程及其价值功能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越边境文化建设的政策历程
        (一)“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开启中越边境文化建设步伐
        (二)兴边富民行动推动中越边境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三)“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越边境文化建设迈向新境界
    二、推进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
        (一)有利于提升社会向心力
        (二)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感
第二章 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现状——以河口县莲花滩乡为例
    一、河口县莲花滩乡及苗族村寨概况
        (一)莲花滩乡苗族村寨基本情况
        (二)莲花滩乡人口与社会经济情况
        (三)莲花滩乡苗族村寨的特色文化资源
    二、莲花滩乡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一)莲花滩乡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情况
        (二)莲花滩乡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分析
第三章 莲花滩乡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莲花滩乡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困难重重
        (二)区域性的特色文化服务建设参与不多
        (三)苗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创新不足
    二、影响莲花滩乡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的原因
        (一)资金投入的文化运营效果未形成
        (二)苗族村寨文化服务平台搭建不足
        (三)中越跨居苗族村寨建设对比心理失衡
第四章 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中越边境苗族村寨进行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
        (二)丰富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三)拓宽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渠道
    二、苗族村寨进行特色文化服务建设的区域性表达
        (一)搭建多样化的苗族村寨文化服务平台
        (二)激发苗族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力
        (三)完善苗族村寨文化服务平台内容
    三、创新苗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
        (一)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创新主体责任意识
        (二)采用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三)运用现代科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其他区域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通过多种方式传承苗族文化
        (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特色文化服务建设
        (三)苗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工具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回顾与模型构建:政策工具、二维分析模型
    (一)理论回顾
    (二)二维分析模型
        1.X维度:政策工具
        2.Y维度:兴边富民行动领域
        3.二维分析模型
三、研究设计:文本遴选、内容编码
    (一)文本遴选
    (二)内容编码
四、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工具组合分析:X维度、Y维度、交叉效应
    (一)X维度分析
    (二)Y维度分析
    (三)交叉效应分析
五、结果讨论与优化建议
    (一)结果讨论
    (二)优化建议
        1.增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
        2.推进政策工具多元运用。
        3.完善兴边富民行动政策体系。

(10)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的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村干部
        2.1.2 村干部创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创业政策衡量框架理论
第3章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
    3.1 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主要做法
        3.1.1 激励政策方面
        3.1.2 融资政策方面
        3.1.3 技术扶持方面
        3.1.4 保障机制方面
    3.2 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示范意义
        3.2.1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3.2.2 带动个人、家庭及周边群众增收
        3.2.3 示范经营农业新模式和新产品
        3.2.4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观光旅游业发展
    3.3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群体的基本特征
        3.3.1 中青年村干部是创业的中坚力量
        3.3.2 男性村干部创业比例更高
        3.3.3 创业群体多为大中专学历
        3.3.4 产业基础好的区域创业者多
    3.4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的基本模式
        3.4.1 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
        3.4.2 以个体经营为主
        3.4.3 以低投入、低产出为主
第4章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存在的问题
        4.1.1 村干部创业的层次不高、体量不大
        4.1.2 村干部创业的带动影响力不足
        4.1.3 村干部抵御创业风险的能力不强
        4.1.4 政府未能充分保障村干部创业时间精力
        4.1.5 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完善
        4.1.6 政府对专业技能型村干部培养不足
    4.2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基于政府职能视角
        4.2.1 资金资源扶持不到位
        4.2.2 示范引领机制不健全
        4.2.3 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4.2.4 村级事务准入不明晰
        4.2.5 农村基础投入不均衡
        4.2.6 干部培养机制不健全
第5章 高邮市优化政府职能扶持村干部创业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政策
        5.1.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5.1.2 简化创业审批程序
        5.1.3 实行县乡联动扶持
    5.2 树立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富民导向
        5.2.1 加强村干部创业富民宣传力度
        5.2.2 建立村干部创业鼓励激励机制
        5.2.3 完善村干部创业富民工作机制
    5.3 健全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保障体系
        5.3.1 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5.3.2 优化农村产业基础
        5.3.3 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5.4 加强高邮市村干部创业能力培养
        5.4.1 双向培养创业人才
        5.4.2 引导树立创业理念
        5.4.3 培养经营管理能力
        5.4.4 建立创业培训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四、推进科技富民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D]. 陈哲.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D]. 郭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4]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5]兴边富民行动与边疆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的缓解[J]. 吴本健,王蕾,覃梓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6]云南少数民族整族脱贫的经验与启示[J]. 张翠霞. 社会治理, 2020(10)
  • [7]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延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研究 ——以河口县莲花滩乡为例[D]. 王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9]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工具组合研究[J]. 兰良平.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10]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和对策研究[D]. 仇慧. 扬州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推进科技富民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