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铁皮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一、鸭跖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洪稳稳[1](2021)在《不同居群的一枝黄花、车前草、鸭跖草药材微性状、显微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不同居群的一枝黄花、车前草、鸭跖草药材的微性状以及显微特征的进行观察研究,找出不同居群的三种药材微性状与显微特征的共同之处与差异之处,为补充完善这三种药材的鉴别特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野外采集不同居群一枝黄花、车前草、鸭跖草的原植物,观察不同居群之间的形态差异并拍照记录。将采集后的原植物按药典方法加工成药材,利用体视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对药材样品的茎、叶、花等部位进行微性状观察,比较三种药材在不同居群间的微性状特征差异。采用徒手切片方法制作三种药材样品茎、叶横切面的显微制片与叶表面制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特征并比较三种药材不同居群间的显微特征差异。结果:不同居群一枝黄花药材的花序的微性状无明显差异,茎、叶的毛被疏密程度有明显不同;不同居群的车前草样品在须根与花序梗的性状上无差异,叶与宿存花萼的毛被类型以及叶柄的性状有明显差异;不同居群鸭跖草花梗的微性状无明显差异,叶与总苞的柔毛长度与疏密度有明显差异。不同居群一枝黄花茎、叶的显微特征主要差异体现在非腺毛类型以及维管束、分泌细胞数目、表皮形态、厚角细胞数目、栅状细胞层数等;不同居群车前草样品间的主要差异体现在非腺毛数量以及维管束数目、叶肉栅栏细胞层数、内皮层形态等方面;不同居群鸭跖草样品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茎中的维管束数目与皮层细胞的层数、组成非腺毛的细胞个数以及内皮层细胞是否增厚。结论:不同居群一枝黄花、车前草、鸭跖草药材的微性状与显微特征有共同特征也有差异之处,环境的差异对这三种药材的微性状与显微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梁玎玎[2](2020)在《草茎点霉SYAU-06菌株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及水乳剂的研究》文中提出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是一种世界分布的恶性杂草,适应性极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农药残留、食品环境安全及杂草抗药性等问题的日益关注,生物防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草茎点霉(Phoma herbrum)SYAU-06菌株分离自感病鸭跖草,是一种高度侵染鸭跖草的病原真菌,造成其枯萎甚至死亡,具有开发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试验以草茎点霉SYAU-06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索草茎点霉SYAU-06分生孢子器的产生条件,通过摇瓶试验优化草茎点霉的液体发酵条件,确定液体发酵生产的最佳工艺。利用5 L和20 L发酵罐对菌株进行放大培养,通过优化发酵罐的发酵参数,提高发酵液中菌株生物量。开展草茎点霉制剂化研究,加工成草茎点霉SYAU-06水乳剂(W/O)并对鸭跖草进行防除试验。论文研究结果为草茎点霉SYAU-06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诱导草茎点霉SYAU-06菌株产孢的条件。结果显示,在平板培养基下,草茎点霉菌株在OMA+鸭跖草汁培养基中分生孢子器产量最多,为45.67个/cm2;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30℃、L:D=12:12、pH范围7-8;固体发酵基质以料水比为2:1的麦麸培养中孢子器产量最高,当麦稻比3:1时产孢数量没有显着增加,产孢时间明显缩短。诱导产孢后分生孢子器产量与之前相比显着增长,但仍然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因而选用菌丝作为指标进行后续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出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浓度为3%;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浓度为0.25%。通过Placktt-Burman(PB)试验设计和响应面优化法Box-Behnken(BBD)对菌株液体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温度、转速、装液量和接种量是对菌株液体摇瓶发酵具有显着影响的4个因素,一定范围内的pH变化对菌株生物量影响不大。在温度28.76℃、转速139.86 r/min、装液量124.42 mL、接种量4.96个、自然pH条件下,草茎点霉液体摇瓶发酵的菌丝干重为15.41 g/L,与模型预测值接近。优化了5 L发酵罐发酵参数,草茎点霉SYAU-06菌株经过一级发酵后,接种到5 L发酵罐中进行二级发酵,对菌株进行放大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调节发酵过程的pH值为6,转速为200 r/min,通气量为4 L/min,发酵时间6 d,菌株生物量达到最高,为15.26 g/L。20 L发酵中试的优化参数为转速250 r/min,通气量0.4 m3/h,pH为6。在此条件下发酵菌株生物量较5 L发酵罐提高了1.26倍。通过生物相容性试验,筛选出与草茎点霉SYAU-06菌株有良好相容性的乳化剂为吐温80,增稠剂为甲基纤维素钠,消泡剂为有机硅。最终确定草茎点霉SYAU-06水乳剂的配方为:草茎点霉菌1.75×106 cfu/mL,乳化剂Tween-80 5%,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5%,消泡剂有机硅2%。采用自乳化法,以草茎点霉菌和吐温-80为油相,其他组分为水相,制成油包水型水乳剂。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当草茎点霉水乳剂浓度为1.75×106cfu/mL,鸭跖草叶龄为3-4叶期时,防治效果达到51.36%;田间防除试验结果显示草茎点霉水乳剂在制剂用量1950 mL a.i./hm2,施药21 d后鲜重防效达到50.78%。

魏超月[3](2020)在《稗草和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及化学防除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在我国已有超过5000年的栽培历史。黑龙江作为我国的大豆生产大省,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杂草作为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不仅与大豆争夺光照、养分、水分以及空间等生长资源,同时还是多种病虫的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是制约我国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耕作模式的调整、种植制度的改变以及施肥、除草剂使用等农事操作的变化,农田杂草群落演替速度加快。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是黑龙江省大豆田两大恶性杂草,发生量大,繁殖率高,对大豆生长危害严重,给大豆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大豆田杂草种类繁多且群落结构复杂。为此,我们通过对哈尔滨市周边6个乡镇大豆田杂草的发生危害进行调查,明确了该地区的优势杂草种群;分析了不同密度和共存时间下优势杂草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筛选获得了防除优势杂草的新型除草剂混用配方,以期得出符合大豆田杂草实际发生情况的防除指标和除草剂混用配方,为大豆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进一步分析了优势杂草群落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从光合机构、叶绿素荧光淬灭等方面初步明确优势杂草引起大豆产量下降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豆田杂草发生规律调查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常见杂草有共计24种,隶属13科。其中,阔叶杂草18种占75.00%,禾本科杂草6种占25.0%;一年生杂草19种,占79.17%,多年生杂草5种,占20.83%。相对多度10以上的杂草共计8科12种,其中稗草和酸模叶蓼的相对多度达30以上,为该地区大豆田的杂草优势种群。2.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随着杂草密度和共存时间的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空荚率呈上升趋势,杂草密度和共存时间与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稗草和酸模叶蓼混种时对大豆的产量的影响以直接作用为主,且二者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酸模叶蓼对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影响程度更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799,相比稗草高出43.43%。分别对杂草密度、共存时间与大豆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幂函Y=0.685x1.046(R2=0.898;F=87.646;P=0.000)对稗草+酸模叶蓼混合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率间的关系拟合效果最佳;二次曲线函数Y=-0.01x2+1.899x-24.134(R2=0.995;F=193.542;P=0.005)则对混合杂草共存时间与大豆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拟合效果最佳。根据当地大豆生产水平,计算得出人工防除大豆田杂草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12.23%-18.35%,稗草和酸模叶蓼互作时的经济阈值为15.73-23.18株/m2,防除临界期为13.7-21.6天。3.以稗草、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大豆田杂草混用配方筛选(1)本研究首先采用整株生测法测定了不同叶龄稗草和酸模叶蓼对大豆田常用茎叶处理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杂草叶龄下5种防治禾本科杂草药剂的ED50为:恶草酸>精喹禾灵>烯草酮>喹禾糠酯>精吡氟禾草灵;3种防治阔叶杂草药剂的ED50为: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灭草松;ED50随杂草叶龄的增加而增加。(2)采用Gowing法评价了3种除草剂二元混用对稗草、酸模叶蓼的联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恶草酸与氟磺胺草醚和灭草松混用均有增效作用。在恶草酸与氟磺胺草醚有效成分1:3,恶草酸与灭草松1:10时混用除草效果最好。安全性试验表明,恶草酸与灭草松(1:10)混用剂量900 g a.i./ha对大豆鲜重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余试验剂量均对供试大豆品种安全。4.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法测定了不同杂草密度和种群下,稗草和酸模叶蓼对不同生育期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杂草总密度的增加,大豆的主茎节数、Chla/b、净光合速率、Rubisco活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杂草总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酸模叶蓼单独种植下的大豆主茎节数、Chla/b、净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Rubisco活性等下降幅度最大,稗草+酸模叶蓼混合种植次之,稗草单独种植最低。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结荚期变化不显着。可见,酸模叶蓼和稗草通过降低大豆的Rubisco酶活性、光合能力及光能转化效率,是导致大豆产量降低的主要生理原因。大豆对酸模叶蓼竞争的光合生理响应较稗草更敏感;在地上部空间资源的争夺方面,酸模叶蓼较稗草更具竞争优势。大豆对酸模叶蓼竞争的光合生理响应较稗草更敏感;在地上部空间资源的争夺方面,酸模叶蓼较稗草更具竞争优势。

齐金霞[4](2020)在《结缕草快速成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草坪市场上大量应用易建植、观赏效果好的冷季型草坪草,但冷季型草坪草存在耗水量大、易感病、成坪后养护费用高等问题。结缕草是我国特有的低养护草坪草,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但是因为其春末夏初播种建坪时间长,且易受杂草危害造成播种失败,因此在我国北方市场上鲜有应用。本试验通过对不同样地的杂草以及土壤种子库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样地杂草的发生和危害特点以及土壤中杂草种子的种类及数量,为结缕草建坪过程中杂草防除提供依据;从播种繁殖、营养繁殖探讨结缕草草坪快速繁殖技术:播种繁殖从种子催芽处理、不同播种方式、与多年生黑麦草、紫羊茅混播等方面研究;营养繁殖研究不同大小的草皮块以及铺设间距对成坪速度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草调查显示,无论是绿地、果园、还是农田杂草种类丰富,共有11科18种,以菊科和禾本科为主。其中杂草优势种为牛筋草、马齿苋、马唐,夏季生长快,容易郁闭,对结缕草草坪建植危害巨大。2.土壤种子库调查显示,五个调查地块、不同深度杂草种子种类丰富,数量惊人,共有杂草7科10种,杂草优势种牛筋草、马齿苋、马唐种子数量大,说明结缕草播种建植易受杂草危害。3.经过催芽处理的结缕草草种要比未经过催芽处理的结缕草种子快5天,从达到相同草坪覆盖率的时间来看,经过催芽处理的结缕草草种要快21天。4.不同播种方式成坪速度有一定差异,5cm间距条播成坪速度要比其它播种方式快7天,撒播拔除杂草耗费人工过多,因此,最佳播种方式为5cm条播。条播便于人工除草,间距小,成坪速度快。5.与多年生黑麦草、匍匐紫羊茅混播,随着冷季型草的比例增加,密度越大,每平米11g结缕草混入4g黑麦草的播种量,每平方米结缕草株数为4300,成坪时间为56天比其它组合快7天,草坪景观质量评价可达9分,景观效果更好,因此,该组合与其它混播组合相比是最佳混播方案。6.在达到相同覆盖率时,处理C11(10cm草皮块+5cm间距)要比处理C1(5cm×30cm草皮条+5cm间距)和处理C4(10cm×10cm草皮条+10cm间距)快7天,而且草皮铺植简单易操作。

邹益泽[5](2019)在《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的研发及其对鸭跖草防除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是田间恶性杂草,危害势强。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是从患病的鸭跖草上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可以侵染鸭跖草,致其死亡。试验以草茎点霉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合适的载体与助剂,加工成水分散粒剂,得到的微生物除草剂用来防除鸭跖草。通过生物相容性试验,初筛出与草茎点霉菌有良好相容性的载体为滑石粉和白炭黑,润湿剂为拉开粉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散剂为2-萘磺酸甲醛聚合物钠盐(NNO)和油酸酰胺,黏结剂为聚乙二醇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崩解剂为硫酸钠、氯化钠及硫酸铵,稳定剂为碳酸钙和磷酸氢二钾,以上试剂均与草茎点霉菌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助剂的性能测试,复筛出载体白炭黑、润湿剂拉开粉、分散剂NNO、崩解剂硫酸铵、黏结剂聚乙二醇、稳定剂碳酸钙为最佳试剂。通过用量优化试验,采用直接配方重复试验法最终确定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配方为:草茎点霉菌2.57×108cfu/g,润湿剂拉开粉6%(质量分数,下同),分散剂NNO4%,崩解剂硫酸铵6%,黏结剂聚乙二醇6%,稳定剂碳酸钙5%,载体白炭黑补足至100%。采用挤压造粒法,使用旋转式制粒机,选择1 mm孔径进行造粒,最后获得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采用系列稀释法进行活菌率测定,最终测得活菌率为2.55×108cfu/g,;采用刻度量筒试验法测得润湿时间约28.16 s,采用刻度量筒试验法测定崩解性为70.50 s,采用推荐性国家标准测定制剂悬浮率约88.90%,测定pH约为6.97,测定含水量约1.47%,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将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在室温(1025℃)下贮存180天,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80天时,活菌率是起始时的94.69%,80天后,活菌率大幅度降低,160天时,活菌率为最开始时的72.85%;180天后活菌率为68.36%。180天后润湿时间、悬浮率与崩解时间等各项指标,与贮存前没有显着差异。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当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活菌率为2.55×108cfu/g,鸭跖草为34叶期,喷施药剂3次时,防效最好。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在鸭跖草叶片上定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效成分草茎点霉菌株在鸭跖草上的定殖数量逐渐降低,前35天,菌株数量大幅降低,35天后,菌量变化幅度较小,直至喷施61天后,鸭跖草叶片上才无草茎点霉菌株检出。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制剂用量1305 g a.i./hm2,1740 g a.i./hm2,2175 g a.i./hm2,3480 g a.i./hm2,3次施药后21天,鲜重防效分别为50.89%、55.97%、60.67%和69.88%。

李祖国[6](2019)在《基于模拟喀斯特石质生境的景观恢复中草灌群落配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人地矛盾突出,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喀斯特区环境问题一直是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与重建是目前喀斯特生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采用群落调查法、实验法和AHP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对喀斯特区分布最广的白云岩和石灰岩石质生境进行调查分析,筛选出草灌阶段10种具较好适应性和观赏性的物种,进行正交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基于实验模拟研究,推理得到喀斯特石质生境特征及利用的关键技术,要点如下:采用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理论揭示岩石结构面孔裂隙形态和结构特征;依据揭示特征及调查所得原生基质特征对岩石孔隙进行水分养分利用、但不种植植物,对裂隙进行水分养分利用、并种植植物,植物种植方式依据类似原生生境野外调查及本研究所得结果的植物种类组成、群落配置原理等进行配置。(2)基于上述石质生境模拟技术,结合草灌阶段植物群落基质特征、岩石类型、物种、格局、模式及尺度的调查结果,构建仿喀斯特石质生境适生群落,模拟喀斯特石质生境草灌群落配置技术要点为:对石质生境进行调查分析,以原生性(原生物种、原生岩石)、适应性为原则,以喀斯特区分布最广泛的石质生境(白云岩、厚层石灰岩和薄层石灰岩结构面孔裂隙石质生境)为基础,在垂直、水平两个空间层面上对植物群落进行配置。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对群落模式(灌草、藤草和藤灌草)、群落尺度(1m×1m、2m×2m和3m×3m)、物种格局(聚集、随机和均匀)和石质生境进行组合,构建仿喀斯特石质生境适生群落。以模拟生境、群落为基础,采用常规植物培育技术,对模拟仿石质生境群落进行培育。(3)石质生境草灌群落景观恢复综合评价技术要点为:采用德尔菲法筛选代表性的指标,用AHP法对德尔菲法筛选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计算,通过计算值划分出群落质量等级,分析总结提出优化策略。其具体步骤为:通过德尔菲法筛选出涵盖生境特征、土壤特征、群落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特征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石质生境草灌群落植物配置技术评价体系进行权重赋值,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该体系进行评价,总结得出岩石结构面孔裂隙整合度、间隙度和群落美学度、土壤微生物、水分和温度及地下生物量、存活率等指标是影响植物群落发展的关键因子,在进行草灌群落恢复时须着重考虑。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计算值进行分析,推理得到喀斯特石质生境群落配置关键技术要点:a.较大尺度群落具有更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针对平面空间受限的区域可采用水平加垂直搭配模式对生境资源进行充分利用;b.白云岩和薄层石灰岩石质生境的水热调控能力较强,可有效改善群落生境空间,间接促进群落发展,针对调控能力较弱的厚层石灰岩石质生境,可选用对生境改造作用强、适应性能力强、速生、可多次繁殖等特征的物种进行群落构建,如葛藤;c.物种聚集和均匀分布下,植物通过构建种内竞争关系,促进群落形态和结构的形成,提高群落抗干扰能力;d.藤灌草和灌草群落群落空间结构完善,成层现象明显,在空间上对水热进行截留,为下层空间提供缓冲地带,使群落下层空间趋于稳定,对生境具有积极改造作用,促进石质生境微系统向稳定方向转化;e.火棘、金丝桃、马桑和葛藤、芒草对生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强,生长较快,覆盖程度高,观赏价值佳,是喀斯特石质生境景观恢复的适生物种,可进行推广利用。(4)采用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理论,揭示出白云岩结构面孔裂隙具有层次分明、离散、破碎、连接紧密、控制性强的特征;石灰岩孔裂隙具有层次模糊、连通性差、系统性弱、异质性强的特征。岩石结构面孔裂隙形态结构不同,群落存在差异,根据差异性特征筛选出火棘、金丝桃等10个物种进行正交试验组合,设计构建仿原生群落。观测分析得出:灌草、藤灌草群落在垂直方向发展较快,藤草在水平方向生长迅速;藤灌草、藤草模式群落盖度大;群落总体向聚集(斑块化)方向转化,物种集中种植模式下转化速率最为明显。葛藤、火棘和金丝桃对生境适应性最好,马桑、三叶木通和南天竹适应性较差;芒草、鸭跖草对石质生境适应性较好,其余草本留存率低。植物通过调节地径和生物量占比来适应生境。白云岩和薄层石灰岩对石质生境土壤急速增(降)温具有较好的调控作用;模拟石质生境土壤养分存在较大亏缺,N、P和K含量总体低于喀斯特生境平均水平,SOC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受群落尺度与群落模式影响较大。物种格局和配置模式对K含量影响较大;放线菌与土壤pH呈极显着相关,土壤细菌随时间逐渐降低;岩石孔裂隙特征与土壤指标相关性弱,与群落指标相关性较弱,土壤指标与群落指标相关性较强。群落美景度、水养涵养能力和固碳能力受多重因子影响;葛藤、火棘、马桑、金丝桃固碳能力高。

吴昊[7](2019)在《微生物源1-脱氧野尻霉素生物合成调控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链霉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原核微生物,它能够产生诸多抗肿瘤、抗病毒、抗糖尿病等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受到科研人员持续关注。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是一种亚胺糖多羟基哌啶生物碱,主要存在桑叶、鸭跖草等植物和芽孢杆菌、链霉菌等特定微生物中,因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在治疗糖尿病、艾滋病、肿瘤等疾病有潜在应用价值。由于植物源DNJ含量极低(桑叶为0.1341 mg/g干重,鸭跖草为0.1125 mg/g干重),成为其体内外活性评价、构效关系研究和工业化应用瓶颈,因而微生物源DNJ逐渐吸引研究人员注意。当前微生物源DNJ增产方法集中在菌种选育和发酵过程优化,缺乏对DNJ生物合成途径了解,极大限制基于合成途径信息调控产物产量研究。此外,作为高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DNJ能抑制多种α-葡萄糖苷酶(二糖酶、多糖酶)活力,其抑制机理的解析将有助于根据DNJ结构,合成和设计高效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物。淡紫灰链霉菌UN-8是课题组前期从自然生境分离的一株DNJ产生菌。本论文首先开展不同碳源及其浓度下DNJ产生菌UN-8的生理特性研究,挖掘该菌株其他性能;其次开展DNJ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之后根据已阐明的生物合成途径,针对性开发调控DNJ合成策略;最后从生物物理学角度揭示DNJ抑制不同α-葡萄糖苷酶(二糖酶麦芽糖酶、多糖酶葡萄糖淀粉酶)活力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UN-8生理特性研究表明,当固体培养基中葡萄糖或麦芽糖浓度为40 g/L时,UN-8的生长分别受到100%和70%的抑制,表现低葡萄糖浓度和低麦芽糖浓度耐受特性。UN-8可以琼脂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摇瓶发酵测得琼脂酶活为0.03 U/ml,它的产生不依赖NaCl的存在,与海洋琼脂降解微生物存在差异。UN-8能生长在不含氮源培养基中,从中克隆得到固氮基因nifU长度为462 bp,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与Streptomyces sp.NRRL S-104、Streptomyces sp.NRRL F-4428、Streptomyces sp.PCS3-D2固氮蛋白NifU相似性分别达到98%、98%、97%,表明UN-8具有潜在生物固氮能力。这些生理特性将为后续DNJ合成调控提供参考。(2)通过前体喂养、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核磁共振、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阐明UN-8中DNJ生物合成途径。结果表明葡萄糖是DNJ合成最佳前体,合成过程中葡萄糖碳骨架经历C2/C6环化反应,同时分离鉴定出2-氨基-2-脱氧-D-甘露醇(ADM)、野尻霉素(NJ)及其脱水物中间体。合成路线简述如下:前体葡萄糖首先经糖酵解途径生成果糖-6-磷酸,而后经氨基化生成ADM,ADM继续氧化成NJ中间态,同时中间态以C2-N-C6环化成环状NJ,最后进行脱水、氢化生成DNJ。此外,实验发现较高浓度葡萄糖(>5 g/L)不利于DNJ合成,随后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索,结果表明葡萄糖对DNJ合成调控不是由于葡萄糖磷酸化过程导致,而是较高浓度葡萄糖使细胞代谢过程中菌体生长环境pH成酸性,胞内ATP含量较低,菌体过早进入衰亡期,从而抑制DNJ合成。(3)根据阐明的DNJ合成路径,针对性地通过添加代谢抑制剂、前体及中间体类似物等策略调控DNJ合成。结果表明莽草酸途径抑制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甲羟戊酸途径抑制剂辛伐他汀、糖酵解途径抑制剂柠檬酸钠和碘乙酸,前体葡萄糖及中间体类似物山梨糖可促进DNJ合成。在此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开发调控DNJ合成策略:在初始培养基中加入山梨糖和柠檬酸钠,浓度分别为1g/L和5 g/L,待发酵至20小时和26小时,再分别添加碘乙酸和葡萄糖至浓度分别为50 mg/L和7 g/L,在此策略下共发酵72小时,DNJ最高产量达到296.56 mg/L,较前期提高2.3倍,表明此调控策略有效。(4)运用酶抑制动力学和多光谱学技术揭示DNJ对酿酒酵母来源二糖酶麦芽糖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DNJ抑制麦芽糖酶活力成剂量依赖性特征,表现非竞争性抑制占主导地位的混合型抑制机理。DNJ对麦芽糖酶的荧光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其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到麦芽糖酶活性中心,诱导麦芽糖酶构象发生变化,导致α-螺旋比例下降、β-折叠比例上升、水力半径减小。此外,通过分子对接可知DNJ结构中2-OH、3-OH、4-OH、6-OH和-NH基团的氢原子与活性中心附近氨基酸残基Asp68、Asp214、Asp68、Glu276和Asp349形成氢键,键长分别为4.6A、1.9A、6.0A、1.9A和1.8A,从而干扰底物和麦芽糖酶的结合,抑制麦芽糖酶活力。(5)研究了DNJ对黑曲霉来源多糖酶葡萄糖淀粉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DNJ抑制葡萄糖淀粉酶活力成剂量依赖性特征,表现竞争性抑制占主导地位的混合型抑制机理。DNJ对葡萄糖淀粉酶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动态猝灭,结合力为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DNJ结合后引起葡萄糖淀粉酶构象发生变化以及色氨酸残基周围亲水性增加,导致α-螺旋比例下降、β-折叠比例上升、水力半径减小。分子对接模型结果显示DNJ结合到葡萄糖淀粉酶催化结构域,并与结构域保守氨基酸残基Arg78、Asp79、Glu203、Glu424形成氢键,同时被Trp76、Leu201、Trp202、Leu343、Met422、Gln425、Ala445疏水性氨基酸包围。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DNJ结合后葡萄糖淀粉酶催化结构域氨基酸残基比游离葡萄糖淀粉酶具有较低的均方根波动值,并且结合位点在模拟过程中保持刚性。

邓磊[8](2019)在《干旱和光强对4种鸭跖草科植物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认为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的“第五立面”因其能更好的协调城市中绿地面积与建筑面积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有的轻型屋顶绿化多为“一片绿”式的景观,植物种类可选择性较少,导致景观颜色搭配千篇一律,这样的屋顶绿化景观已经达不到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而具有色彩感、层次感和艺术感的城市景观更受人们所追捧,因此,在屋顶绿化植物选育研发的过程中,除了选育出抗性优良的植物之外,选育色彩丰富的彩叶植物也同样重要。本研究以假紫万年青Belosynapsis ciliata、细竹篙草Murdannia simplex、牛轭草Murdannia loriformis、铺地锦竹草Callisia repens 4种鸭跖草科植物为对象,采用控制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水分和光照梯度,分析各植物在不同水分和光照条件下的叶色变化、植物色素、植物抗氧化系统、植物渗透调节等方面的差异性,探究不同水分、光照处理对4种鸭跖草科植物叶色生理生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叶色特征干旱胁迫导致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叶色由绿转红,牛轭草、铺地锦竹草叶色由绿转为黄绿;遮荫处理导致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叶色由红转绿,牛轭草、铺地锦竹草叶色由绿转为黄绿。2、植物叶片色素干旱胁迫下,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花色素苷含量显着增加,各处理下牛轭草、铺地锦竹草花色素苷含量变化不显着,干旱胁迫导致4种植物叶绿素含量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降低,且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大;随着遮荫程度的加重,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花色素苷含量显着降低,遮荫处理导致4种植物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牛轭草、铺地锦竹草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增加,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类胡萝卜素无明显变化。3、植物总抗氧化性及保护酶活性干旱胁迫导致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POD、SOD、CAT活性以及总抗氧化性不断升高,而牛轭草、铺地锦竹草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其总抗氧化性及保护酶活性高于牛轭草、铺地锦竹草;遮荫处理导致4种植物总抗氧化性、保护酶活性显着降低,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降低幅度大于牛轭草、细竹篙草,在较低光照处理下,牛轭草、铺地锦竹草受低光胁迫,总抗氧化性及保护酶活性有升高的趋势。4、植物花色素苷相关酶活性干旱胁迫导致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不断升高,而使牛轭草、铺地锦竹草PAL活性不断下降,4种植物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随干旱胁迫的加重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遮荫处理下,4种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均显着降低,强光照可以有效诱导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PAL、CHI活性显着上升;PAL活性与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花色素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牛轭草、铺地锦竹草花色素苷含量无相关性,CHI活性与4种植物花色素苷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5、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干旱胁迫导致4种植物MDA含量不断上升,牛轭草、铺地锦竹草上升幅度大于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可溶性糖随干旱胁迫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牛轭草、铺地锦竹草可溶性糖含量不断升高,4种植物可溶性蛋白随干旱胁迫的加重不断上升;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的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而牛轭草、铺地锦竹草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种植物可溶性糖含量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显着降低,不同的光照处理下,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较高光强处理下最高,而在较低的光照下是最低。4种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不同光照强度处理下无显着性变化,各物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无显着性差异。6、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假紫万年青、细竹篙草花色素苷含量与类黄酮、总抗氧化性、保护酶活性、花色素苷相关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与类胡萝卜素含量、MDA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牛轭草、铺地锦竹草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保护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与MDA、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叶嘉敏[9](2019)在《不同固定剂对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汞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导致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汞污染。由于土壤对于汞污染的自净能力有限,相应的土壤修复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利用化学稳定化修复技术治理汞污染土壤,旨在通过固定剂将土壤中生物活性较高的汞形态转化为生物活性较低的汞形态,以降低汞的毒性和迁移性,使受污染的土壤能够重新得以利用。本文选用Ca(OH)2、KH2PO4、膨润土、硅藻土、Na2S作为固定剂修复汞污染土壤。通过陈化时间和不同固定剂用量对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确定固定剂的最佳陈化时间、筛选每种固定剂的最佳含量,以期为盆栽实验筛选合适的固定剂和实验条件。在盆栽实验中,利用鸭跖草作为指示植物,通过分析鸭跖草各器官中的汞含量结合土壤pH值、生物有效态汞含量以及汞的BCR提取态的分布情况。全面评价单一固定剂和复合固定剂对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筛选修复效果最佳的固定剂组合。陈化时间和不同固定剂用量对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1)添加Ca(OH)2、膨润土会显着改变土壤的pH值,使土壤呈强碱性;KH2P04的施加,使土壤pH值由近中性变成弱酸性;Na2S和硅藻土对土壤的pH值无显着影响。(2)Ca(OH)2、Na2S以及膨润土的最佳陈化时间为14 d,硅藻土的最佳陈化时间为21 d,而KH2PO4处理组在陈化时间内土壤生物有效态汞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达不到降低汞的毒性和迁移性的要求。(3)在五种固定剂中,Ca(OH)2、Na2S以及硅藻土的修复效果较佳,随着固定剂含量的增加,Ca(OH)2对汞生物有效态含量的降幅在96.2%-99.9%、硅藻土的降幅在86.69%-90.36%、Na2S的降幅在85.53%-94.47%;降幅均在85%以上,修复效果明显;其中Ca(OH)2的最佳含量为20 g/kg、硅藻土的最佳含量20 g/kg、Na2S的最佳摩尔比S:Hg=5。在盆栽实验中,以Ca(OH)2、硅藻土以及Na2S作为固定剂,以鸭跖草为指示植物,结合土壤中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单一固定剂与复合固定剂对于土壤汞污染的修复效果,得到如下结论:(1)种植鸭跖草和未种植鸭跖草对每个处理组的土壤pH值无显着影响。添加Ca(OH)2的处理组,土壤pH值相对较高,因此在以石灰类材料作为固定剂时,需注意用量问题,因为土壤pH值过高,不利于植物的生长。(2)在加汞陈化并且未添加任何固定剂的处理组中,种植鸭跖草与未种植鸭跖草的相比,生物有效态汞含量显着降低,说明鸭跖草在生长期间能够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态汞,从而实现汞的生物迁移。除了G处理组外,其余实验处理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汞的生物有效态,各处理组中土壤生物有效态汞含量由高到低分别是:G>S>C>G+S>C+G>C+S>C+G+S。说明,复合固定剂的修复效果优于单一固定剂的修复效果,其中以Ca(OH)2、Na2S、硅藻土联合使用(C+G+S处理组)的修复效果最好。(3)汞在鸭跖草根茎叶中的富集情况由高到低表现为:根部>茎部>叶片,并且复合固定剂中的鸭跖草各器官中汞含量均低于单一固定剂处理组,其中Ca(OH)2、Na2S、硅藻土联合使用(C+G+S处理组)中含量最低。鸭跖草各器官中汞含量的变化以及土壤pH值、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单一固定剂中,Ca(OH)2的修复效果最佳、Na2S次之;在复合固定剂组合中,Ca(OH)2、Na2S以及硅藻土联合使用的修复效果最佳。

杨娟,于海燕,李香菊,董金皋[10](2019)在《不同地理种群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对莠去津的耐受性》文中研究说明鸭跖草是我国常见杂草,目前已成为农田难除杂草之一。生产实践中,莠去津对玉米田鸭跖草的防效已有所降低。2016-2017年,为了探讨鸭跖草不同地理种群对莠去津的耐受性,采用莠去津单剂量甄别方法,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湖北和贵州8个省份采集46个鸭跖草种群,进行了其对莠去津的耐受性初筛试验。在此基础上,选择7个不同地理来源的代表性种群,研究其对莠去津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显示:种群JS-10、HB-3和HB-6对莠去津敏感,GR50分别为122.21、153.27 g/hm2和158.13 g/hm2;种群JL-13、HLJ-2、JL-7和JL-1对莠去津耐受性相对较强,GR50分别为273.98、277.29、374.68 g/hm2和379.57 g/hm2。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鸭跖草对莠去津的耐受水平存在差异,从地理分布上呈由南向北耐受水平增加的趋势。各地理种群对莠去津的耐受性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莠去津的使用年限、使用剂量和使用频度相关。

二、鸭跖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跖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居群的一枝黄花、车前草、鸭跖草药材微性状、显微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药材微性状特征比较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居群一枝黄花药材的微性状特征
        3.2 不同居群车前草的微性状特征
        3.3 不同居群鸭跖草样品的微性状特征
    4 小结
        4.1 一枝黄花的微性状特征
        4.2 车前草的微性状特征
        4.3 鸭跖草的微性状特征
    5 讨论
第二章 药材样品的显微特征比较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居群一枝黄花的显微特征
        3.2 不同居群车前草的显微特征
        3.3 不同居群鸭跖草的显微特征
    4 结论
        4.1 一枝黄花药材的显微特征
        4.2 车前草药材的显微特征
        4.3 鸭跖草药材的显微特征
    5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显微鉴定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草茎点霉SYAU-06菌株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及水乳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鸭跖草的发生与危害
        1.1.1 鸭跖草的生物学特性
        1.1.2 鸭跖草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1.1.3 鸭跖草的发生危害及防除
    1.2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真菌除草剂的开发利用
        1.2.2 国外真菌除草剂的开发利用
        1.2.3 微生物除草剂发展受限的原因
        1.2.4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展望
    1.3 草茎点霉的研究进展
    1.4 微生物发酵方法研究进展
        1.4.1 Placktt-Burman设计研究进展
        1.4.2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研究进展
    1.5 农药水乳剂的研究进展
        1.5.1 农药水乳剂概述
        1.5.2 农药水乳剂组成
        1.5.3 农药水乳剂的发展优势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草茎点霉SYAU-06 菌株诱导产孢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仪器
        2.1.4 营养条件对草茎点霉分生孢子器产量的影响
        2.1.5 培养条件对草茎点霉分生孢子器产量的影响
        2.1.6 固体发酵基质对草茎点霉分生孢子器产量的影响
        2.1.7 分生孢子器数量的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营养条件对草茎点霉分生孢子器产量的影响
        2.2.2 培养条件对草茎点霉分生孢子器产量的影响
        2.2.3 固体发酵基质对草茎点霉分生孢子器产量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草茎点霉SYAU-06 菌株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试验仪器
        3.1.4 单因素试验
        3.1.5 草茎点霉液体发酵菌丝生物量的测定
        3.1.6 培养条件关键因子的筛选
        3.1.7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3.1.8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2.2 响应面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茎点霉SYAU-06 菌株发酵罐发酵条件初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种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供试仪器
        4.1.4 种子液的制备
        4.1.5 5L发酵罐发酵条件优化
        4.1.6 20L发酵罐扩大试验
        4.1.7 菌丝生物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5L发酵罐发酵
        4.2.2 5L发酵罐发酵终点的确定
        4.2.3 20L发酵罐扩大培养
        4.2.4 优化后验证比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茎点霉SYAU-06 水乳剂的制备及对鸭跖草的防除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种
        5.1.2 供试培养基
        5.1.3 供试药剂
        5.1.4 试验仪器
        5.1.5 草茎点霉SYAU-06 菌株的培养
        5.1.6 助剂与草茎点霉SYAU-06 菌株相容性测定
        5.1.7 草茎点霉水乳剂的制备
        5.1.8 草茎点霉水乳剂对鸭跖草室内盆栽防除试验
        5.1.9 草茎点霉水乳剂对鸭跖草的田间防除试验
        5.1.10 防效的评价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助剂与草茎点霉SYAU-06 菌株相容性测定结果
        5.2.2 草茎点霉水乳剂助剂用量筛选
        5.2.3 鸭跖草防除的室内盆栽试验结果
        5.2.4 鸭跖草防除的田间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草茎点霉SYAU-06 菌株诱导产孢条件的研究
    6.2 草茎点霉SYAU-06 菌株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
    6.3 草茎点霉发酵罐发酵条件的初探研究
    6.4 草茎点霉水乳剂对鸭跖草防除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3)稗草和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及化学防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生产与大豆田杂草发生概况
        1.1.1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大豆田杂草的发生种类、特点及其危害
        1.1.3 稗草、酸模叶蓼的发生与危害
        1.1.4 我国大豆田杂草的主要防治技术及化学防除现状
    1.2 杂草与大豆的竞争作用
        1.2.1 作物与杂草竞争概述
        1.2.2 杂草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杂草密度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 除草剂的混用
        1.3.1 除草剂混用的原则
        1.3.2 除草剂混用的药效评价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和仪器
        2.1.2 供试植物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豆田杂草的种类与调查
        2.2.2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2.3 防除以稗草、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的混用配方筛选
        2.2.4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哈尔滨市大豆田杂草发生种类与发生规律分析
    3.2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2.1 不同密度下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共存时间下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3 以稗草和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大豆田杂草化学防除研究
        3.3.1 稗草和酸模叶蓼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
        3.3.2 恶草酸+氟磺胺草醚混用配方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3.3.3 恶草酸+灭草松混用配方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3.4 稗草与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4.2 防除稗草和酸模叶蓼的除草剂混用配方筛选
    4.3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结缕草快速成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草坪的发展
        1.1.1 国内外草坪发展历史
        1.1.2 我国草坪业发展形势
    1.2 结缕草研究进展
        1.2.1 播种繁殖研究
        1.2.2 国内外育种发展
        1.2.3 结缕草抗性研究
        1.2.4 国内外结缕草应用情况
    1.3 草坪杂草的研究进展
        1.3.1 草坪杂草的危害
        1.3.2 土壤中杂草的种子库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草坪杂草及土壤种子库调查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田间杂草调查方法
        2.1.2 土壤种子库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昌黎县杂草调查种类结果
        2.2.2 园林实验站杂草的调查数据分析
        2.2.3 果园杂草的调查数据分析
        2.2.4 农田杂草的调查数据分析
        2.2.5 校园绿地杂草的调查数据分析
        2.2.7 公园杂草的调查数据分析
        2.2.8 杂草种子库调查
    2.3 小结
3.结缕草栽培技术研究
    3.1 研究方案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观测指标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播种前处理方式及播种方式对结缕草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混播组合对草坪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间距草皮条及草皮块对结缕草成坪的影响
    3.3 小结
4.结论与讨论
    4.1 生长期不同地块杂草的种类与数量
    4.2 土壤杂草种子的种类与数量
    4.3 结缕草成坪技术
    4.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的研发及其对鸭跖草防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鸭跖草的发生与危害
        1.1.1 鸭跖草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
        1.1.2 鸭跖草的发生规律
        1.1.3 鸭跖草危害原因及危害特点
    1.2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1 活体微生物除草剂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3 国外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4 限制微生物除草剂发展的主要因素
        1.2.5 我国微生物除草剂的前景展望
    1.3 水分散粒剂的研究进展
        1.3.1 水分散粒剂的发展概述
        1.3.2 水分散粒剂的类型
        1.3.3 水分散粒剂的基本特性
        1.3.4 水分散粒剂的优势
        1.3.5 水分散粒剂的制造工艺
        1.3.6 水分散粒剂质量检测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配方的确定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药剂
        2.1.4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草茎点霉菌的扩繁
        2.2.2 载体及助剂与草茎点霉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2.2.3 助剂的复筛
        2.2.4 助剂用量的筛选
        2.2.5 制剂 pH 调节
        2.2.6 草茎点霉菌丝体的制备
        2.2.7 水分散粒剂的加工工艺流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载体与助剂的初筛结果
        2.3.2 助剂的复筛结果
        2.3.3 助剂用量的筛选结果
        2.3.4 配方优化
        2.3.5 不同粒径的崩解时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的质量检测
    3.1 供试材料
        3.1.1 试验药剂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有效成分的测定
        3.2.2 润湿性的测定
        3.2.3 悬浮率测定
        3.2.4 分散性的测定
        3.2.5 崩解性的测定
        3.2.6 pH的测定
        3.2.7 水分的测定
        3.2.8 贮藏稳定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含菌量的测定结果
        3.3.2 润湿时间的测定结果
        3.3.3 悬浮率的测定结果
        3.3.4 崩解性的测定结果
        3.3.5 pH的测定结果
        3.3.6 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3.3.7 贮藏期的测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对鸭跖草的防除试验
    4.1 供试材料
        4.1.1 供试药剂
        4.1.2 防治对象
        4.1.3 施药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对鸭跖草的室内盆栽防除试验
        4.2.2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对鸭跖草的田间防除试验
        4.2.3 田间试验的调查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浓度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室内防除试验的结果
        4.3.2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对不同时期鸭跖草的室内防除结果
        4.3.3 不同施药次数对鸭跖草的室内防除结果
        4.3.4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在鸭跖草叶片上定殖情况的检测结果
        4.3.5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对鸭跖草的田间防除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与讨论
        5.1.1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配方确定的研究
        5.1.2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质量检测的研究
        5.1.3 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对鸭跖草防除效果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模拟喀斯特石质生境的景观恢复中草灌群落配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喀斯特小生境研究现状
        1.2.2 喀斯特植物适应性及其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1.2.3 植被恢复中植物群落的物种选择与配置研究
        1.2.4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与重建
    1.3 样本选择原理及依据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喀斯特石质生境样地选择与调查
    1.4 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实验方案设计
第二章 不同喀斯特石质生境特征揭示与利用技术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样地的选择及依据
        2.1.2 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喀斯特岩石结构面特征分析
        2.2.2 喀斯特石质生境模拟技术分析
        2.2.3 喀斯特石质生境的利用技术分析
    2.3 讨论
        2.3.1 喀斯特白云岩、石灰岩结构面孔裂隙特征及植被优势种分析
        2.3.2 喀斯特石质生境岩石结构面孔裂隙模拟技术
        2.3.3 喀斯特石质生境岩石结构面孔裂隙的利用技术
    2.4 小结
第三章 模拟生境下不同配置模式草灌群落及生境特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地概况
        3.1.2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模拟生境下不同配置模式技术分析
        3.2.2 模拟生境不同配置模式下草灌群落形态结构及适应性特征分析
        3.2.3 模拟生境下不同配置模式草灌群落生境特征分析
        3.2.4 模拟石质生境下不同配置模式植物群落的关系特征分析
    3.3 讨论
        3.3.1 模拟喀斯特石质生境下植物配置模式技术
        3.3.2 模拟生境不同配置模式下草灌群落特征及发展动态
        3.3.3 模拟生境下不同配置模式草灌群落生境特征
        3.3.4 模拟石质生境下不同配置模式植物群落的关系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模拟石质生境群落美学、水源涵养及固碳功能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群落美学度评价
        4.1.2 土壤截留量
        4.1.3 冠层截留量
        4.1.4 固碳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群落美学度分析
        4.2.2 植物搭配模式下植物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4.2.3 植物搭配模式下植物固碳功能分析
    4.3 讨论
        4.3.1 模拟石质生境植物群落美学特征
        4.3.2 模拟石质生境水源涵养特征
        4.3.3 模拟石质生境植物群落固碳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拟喀斯特石质生境的景观恢复中草灌群落质量评价
    5.1 研究方法
        5.1.1 层次分析法(AHP法)
        5.1.2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Fuzzy)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模拟生境下群落影响因子权重分析
        5.2.2 喀斯特石质生境景观恢复中草灌群落配置技术评价分析
    5.3 讨论
        5.3.1 模拟生境下群落影响因子权重特征
        5.3.2 喀斯特石质生境景观恢复中草灌群落配置技术
        5.3.3 喀斯特石质生境景观恢复中草灌群落配置策略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
        6.1.1 基于模拟喀斯特石质生境的景观恢复中草灌群落配置关键技术体系
        6.1.2 喀斯特石质生境景观恢复中草灌群落配置策略
    6.2 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Ⅰ:SBE群落美学评价过程及照片
附件Ⅱ:喀斯特石质生境中草灌群落配置关键技术指标权重评价表
附件Ⅲ:喀斯特石质生境群落植物种调查概况
致谢

(7)微生物源1-脱氧野尻霉素生物合成调控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放线菌概述
    1.2 链霉菌产物活性
        1.2.1 抗菌
        1.2.2 抗肿瘤
        1.2.3 抗病毒
        1.2.4 酶
        1.2.5 酶抑制剂
    1.3 次级代谢
        1.3.1 概述
        1.3.2 部分次级代谢途径
        1.3.3 次级代谢研究方法
        1.3.4 次级代谢产物增产方法
    1.4 1-脱氧野尻霉素
        1.4.1 糖尿病
        1.4.2 1-脱氧野尻霉素化学结构
        1.4.3 1-脱氧野尻霉素来源
        1.4.4 1-脱氧野尻霉素生物合成途径
    1.5 抑制剂与α-葡萄糖苷酶作用机理
    1.6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1-脱氧野尻霉素生产菌株UN-8的菌种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菌株
        2.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4 ATCC 8664菌株鉴定
        2.2.5 特性之琼脂酶分泌
        2.2.6 特性之糖类抑制
        2.2.7 特性之生物固氮潜力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特性之琼脂酶分泌
        2.3.2 特性之糖类抑制
        2.3.3 特性之生物固氮潜力
    2.4 小结
第三章 葡萄糖调控1-脱氧野尻霉素生物合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菌株
        3.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4 DNJ分离纯化方法
        3.2.5 DNJ含量测定方法
        3.2.6 DNJ合成前体分析
        3.2.7 HILIC-MS/MS分离鉴定DNJ合成中间体
        3.2.8 DNJ合成关键中间体ADM胞内外含量跟踪
        3.2.9 ~(13)C稳定同位素核磁共振波谱
        3.2.10 葡萄糖浓度
        3.2.11 2-脱氧葡萄糖、3-O-甲基葡萄糖添加
        3.2.12 ATP测定
        3.2.1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NJ合成前体分析
        3.3.2 DNJ合成代谢中间体鉴定
        3.3.3 DNJ合成关键中间体ADM胞内外含量跟踪
        3.3.4 DNJ合成碳骨架来源分析
        3.3.5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DNJ合成的影响
        3.3.6 不同浓度乳糖对DNJ合成的影响
        3.3.7 不同浓度可溶性淀粉对DNJ合成的影响
        3.3.8 2-脱氧葡萄糖、3-O-甲基葡萄糖添加对DNJ合成的影响
        3.3.9 不同浓度葡萄糖下细胞内ATP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1-脱氧野尻霉素发酵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盒仪器设备
        4.2.2 菌种
        4.2.3 培养基成分、条件及培养方法
        4.2.4 抑制剂添加对DNJ产量的影响
        4.2.5 氨基酸添加对DNJ产量的影响
        4.2.6 前体及中间体类似物添加对DNJ产量的影响
        4.2.7 前体葡萄糖补加对DNJ产量的影响
        4.2.8 正交试验
        4.2.9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莽草酸途径抑制剂EDTA添加对DNJ产量影响
        4.3.2 甲羟戊酸途径抑制剂辛伐他汀添加对DNJ产量影响
        4.3.3 糖酵解途径抑制剂碘乙酸添加对DNJ产量影响
        4.3.4 糖酵解途径抑制剂氟化钠添加对DNJ产量影响
        4.3.5 糖酵解途径抑制剂柠檬酸钠添加对DNJ产量影响
        4.3.6 磷酸戊糖途径抑制剂正磷酸钠添加对DNJ产量影响
        4.3.7 三羧酸循环抑制剂丙二酸钠添加对DNJ产量影响
        4.3.8 氨基酸添加对DNJ产量影响
        4.3.9 前体及中间体类似物添加对DNJ产量影响
        4.3.10 葡萄糖补加对DNJ产量影响
        4.3.11 正交实验
    4.4 小结
第五章 1-脱氧野尻霉素与麦芽糖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仪器设备
        5.2.2 材料
        5.2.3 麦芽糖酶活力分析
        5.2.4 DNJ对麦芽糖酶抑制类型的测定
        5.2.5 荧光光谱测定
        5.2.6 紫外光谱扫描
        5.2.7 圆二色谱测定
        5.2.8 动态光散射测定
        5.2.9 麦芽糖酶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
        5.2.10 统计分析
    5.3 结果和讨论
        5.3.1 DNJ和阿卡波糖对麦芽糖酶抑制活力的比较
        5.3.2 抑制类型分析
        5.3.3 荧光猝灭机制
        5.3.4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5.3.5 结合作用力分析
        5.3.6 麦芽糖酶的二级结构分析
        5.3.7 动态光散射测定
        5.3.8 分子对接
    5.4 小结
第六章 1-脱氧野尻霉素与葡萄糖淀粉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6.2.2 材料
        6.2.3 葡萄糖淀粉酶抑制活性测定
        6.2.4 DNJ对葡萄糖淀粉酶抑制类型的测定
        6.2.5 荧光光谱测定
        6.2.6 紫外可见光谱测定
        6.2.7 同步荧光光谱测定
        6.2.8 圆二色谱测定
        6.2.9 动态光散射测定
        6.2.10 分子对接
        6.2.11 分子动力学模拟
    6.3 结果和讨论
        6.3.1 葡萄糖淀粉酶抑制活力的测定
        6.3.2 抑制类型测定
        6.3.3 葡萄糖淀粉酶和DNJ的荧光猝灭机理
        6.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6.3.5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6.3.6 热力学参数和相互作用力
        6.3.7 同步荧光光谱
        6.3.8 圆二色谱测定葡萄糖淀粉酶二级结构
        6.3.9 动态光散射测定
        6.3.10 分子对接
        6.3.11 分子动力学模拟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实验试剂
    附录2 主要仪器设备
    附录3 标准曲线绘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8)干旱和光强对4种鸭跖草科植物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叶色研究进展
        1.1.1 彩叶植物概述
        1.1.2 植物叶片色素组成
        1.1.3 植物叶色呈色机理
    1.2 植物叶片花色素苷研究概况
        1.2.1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过程
        1.2.2 花色素苷对植物的作用
        1.2.3 花色素苷相关酶
        1.2.4 环境因子对植物花色素苷的影响
    1.3 植物试材
        1.3.1 鸭跖草科植物简介
        1.3.2 试材简介
    1.4 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目的意义、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目的意义
        1.4.3 技术路线
2 干旱胁迫对4种鸭跖草科植物叶色生理生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指标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外部形态的影响
        2.2.2 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2.2.3 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总抗氧化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2.4 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叶片花色素苷相关酶活性影响
        2.2.5 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影响
        2.2.6 干旱胁迫下4种植物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色素的影响
        2.3.2 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总抗氧化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3.3 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花色素苷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3.4 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渗透性调节物质的影响
        2.3.5 干旱胁迫下4种植物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
        2.4.1 干旱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影响
        2.4.2 干旱对植物叶片色素的影响
        2.4.3 干旱对植物总抗氧化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4.4 干旱对花色素苷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4.5 干旱对渗透性调节物质的影响
        2.4.6 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3 遮光处理对4种鸭跖草科植物叶色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指标测定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遮光处理对4种植物叶色表观现象的影响
        3.2.2 遮光处理对4种植物叶片色素的影响
        3.2.3 遮光处理对4种植物总抗氧化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2.4 遮光处理对4种植物花色素苷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5 遮光处理对4种植物渗透性调节物质的影响
        3.2.6 遮光处理下4种植物各项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遮光处理对4种植物叶片色素的影响
        3.3.2 遮光处理对4种植物总抗氧化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3 遮光处理对4种植物花色素苷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4 遮光处理对4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5 遮光处理下4种植物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小结
        3.4.1 光照强度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影响
        3.4.2 光照强度对植物叶片色素的影响
        3.4.3 光照强度对植物总抗氧化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4.4 光照强度对花色素苷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4.5 光照强度对渗透性调节物质的影响
        3.4.6 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植物叶色特征
        4.1.2 植物叶片色素
        4.1.3 植物总抗氧化性及保护酶活性
        4.1.4 植物花色素苷相关酶活性
        4.1.5 植物渗透调节物质
        4.1.6 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4.2 展望
        4.2.1 其他生态因子对叶色的影响
        4.2.2 从分子水平研究植物叶色变化机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植物试材照片
附录二:干旱胁迫下的4种鸭跖草科植物照片
附录三:不同遮阴处理下4种鸭跖草科植物照片
攻读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不同固定剂对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中的汞元素
        1.1.1 汞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1.1.2 土壤中汞的主要来源
        1.1.3 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
    1.2 土壤汞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1.2.1 土壤汞污染现状
        1.2.2 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1.2.3 治理汞污染土壤的必要性
    1.3 土壤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土壤汞污染修复技术的概况
        1.3.2 化学稳定化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固定剂修复汞污染土壤评价指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相关指标提取与测定
        2.2.1 土壤pH的测定
        2.2.2 土壤生物有效态的提取与测定
        2.2.3 总汞的提取与测定
        2.2.4 土壤BCR提取态的提取与测定
    2.3 数据处理
第3章 陈化时间和固定剂用量对土壤pH值及汞在土壤中赋存形态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案
        3.1.3 样品分析
        3.1.4 数据处理
    3.2 陈化时间对土壤pH值及土壤生物有效态汞含量的影响
        3.2.1 陈化时间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2.2 陈化时间对生物有效态汞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固定剂用量对土壤pH值及汞在土壤中赋存形态的影响
        3.3.1 不同固定剂用量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3.2 不同固定剂用量对生物有效态汞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固定剂用量对土壤汞的BCR提取态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固定剂组合对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果研究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案
        4.1.3 样品分析
        4.1.4 数据处理
    4.2 不同固定剂组合对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果研究
        4.2.1 不同固定剂组合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2.2 不同固定剂组合对土壤生物有效态汞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固定剂组合对土壤汞的BCR提取态的影响
    4.3 不同固定剂组合对鸭跖草各器官汞含量的影响
        4.3.1 不同固定剂组合对鸭跖草根部汞含量的影响
        4.3.2 不同固定剂组合对鸭跖草茎部汞含量的影响
        4.3.3 不同固定剂组合对鸭跖草叶片汞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不同地理种群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对莠去津的耐受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鸭跖草种群
    1.2 供试药剂及施药设备
    1.3 鸭跖草种群幼苗培养
    1.4 处理及调查方法
        1.4.1 不同地理来源鸭跖草种群对莠去津耐受性初筛
        1.4.2 鸭跖草对莠去津的耐受水平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莠去津单剂量处理不同鸭跖草种群的存活率
    2.2 不同鸭跖草种群对莠去津的耐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四、鸭跖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居群的一枝黄花、车前草、鸭跖草药材微性状、显微特征的比较研究[D]. 洪稳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草茎点霉SYAU-06菌株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及水乳剂的研究[D]. 梁玎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稗草和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及化学防除的研究[D]. 魏超月.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结缕草快速成坪技术研究[D]. 齐金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7)
  • [5]草茎点霉水分散粒剂的研发及其对鸭跖草防除效果研究[D]. 邹益泽.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6]基于模拟喀斯特石质生境的景观恢复中草灌群落配置关键技术研究[D]. 李祖国. 贵州大学, 2019(07)
  • [7]微生物源1-脱氧野尻霉素生物合成调控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机理研究[D]. 吴昊. 广西大学, 2019(01)
  • [8]干旱和光强对4种鸭跖草科植物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D]. 邓磊.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9]不同固定剂对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D]. 叶嘉敏. 厦门大学, 2019(09)
  • [10]不同地理种群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对莠去津的耐受性[J]. 杨娟,于海燕,李香菊,董金皋. 植物保护, 2019(01)

标签:;  ;  ;  ;  ;  

铁皮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