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M-1/LFA-1和HLA-DR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意义

ICAM-1/LFA-1和HLA-DR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ICAM-1/LFA-1和HLA-DR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迎[1](2013)在《炎症性肠病肠组织蛋白表达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技术研究炎症性肠病患者肠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探讨筛选出的蛋白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可能涉及的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蛋白芯片筛选结果的可靠性方法:收集9例溃疡性结肠炎(UC)、9例克罗恩病(CD)和9例健康对照者的肠组织标本,每组提取总蛋白后,采用Raybiotech L人系列抗体芯片分析各组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谱,再用Western blot方法对差异较大的蛋白质进行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组共有263个细胞因子表达发生显着变化,CD组共有414个细胞因子表达发生显着变化。包括与肠道神经营养因子有关的受体家族、趋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及其信号蛋白smad、钙结合蛋白S100A12、瘦素、穿透素3、粘附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及其受体家族。Western blot验证了单纯疱疹病毒进入介导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和血小板因子4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组织中均高表达。结论:采用抗体芯片技术筛选出IBD肠组织细胞因子差异表达谱,有利于揭示IBD发病机制及发现新的分子标志物。

马莹莹[2](2013)在《PD-1、CD4/CD8比值在蕈样肉芽肿、湿疹、扁平苔藓中的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最为常见的一型。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常需于扁平苔藓、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相鉴别。病理变化缺乏特征性。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探讨PD-1、CD4/CD8表达在区分良、恶性淋巴细胞的意义。因此,我们对蕈样肉芽肿、湿疹、扁平苔表皮及真皮中PD-1、CD4/CD8比值的表达做了检测。探讨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PD-1)、CD4/CD8在蕈样肉芽肿、炎症性皮肤病中的表达差异性,及其可能在临床诊断中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皮肤科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MF完整蜡块15份,另取皮肤科病理库湿疹蜡块15份,扁平苔藓蜡块15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比较PD-1、CD4/CD8比值在MF、扁平苔藓、湿疹的表达。应用SPASS统计软件17.0进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完全随机两样本资料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皮中,扁平苔藓、湿疹PD-1表达多呈阴性,与MF相比,P值分别为0.012,0.027(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真皮中,MF与扁平苔藓相比,P值0.003(P值<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湿疹相比,P值0.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MF与扁平苔藓相比,P值0.002(P值<0.01),差异有显着意义;与湿疹相比,P值0.000,差异有显着意义。结论: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PD-1在MF表皮、真皮中表达与扁平苔癣相比存在差异,与湿疹相比在表皮中表达存在差异。MF中CD4/CD8比值与湿疹、扁平苔藓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PD-1表达可能作为区分良恶性浸润细胞的一种蛋白。CD4/CD8可能作为MF与湿疹、扁平苔藓鉴别诊断的一种方法。

沈逸,何东仪[3](2012)在《雷公藤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雷公藤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对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及对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作用等方面。

李星,马燕,吕书勤[4](2010)在《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中医痰证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痰证性疾病与ICAM-1蛋白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辨证明确的中医"痰核"性疾病——甲状腺瘤、淋巴结结核、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各30例的病理组织、15例的正常组织中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ICAM-1在甲状腺正常组织、腺瘤组织中ICAM-1蛋白的阳性表达检出率分别为40%、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淋巴结正常组织、结核病组织中ICAM-1蛋白的阳性表达检出率分别为25%、8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乳腺正常组织、纤维腺瘤组织中ICAM-1蛋白阳性表达检出率分别为33.3%、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腺瘤、淋巴结结核、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在病理组织中ICAM-1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甲状腺腺瘤、淋巴结核、乳腺纤维腺瘤的病理组织中ICAM-1蛋白的阳性率两两比较其P值分别为0.11、0.15、0.08,以上P值均大于0.05,故三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

顾琳[5](2010)在《蕈样肉芽肿恶性T细胞亲表皮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为最常见以及最具代表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CTCL),早期常可见不同程度的亲表皮现象,即恶性T细胞不同程度地侵入表皮,对诊断有较大提示意义,随病情进展多逐渐消失。目前对此现象产生和维持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为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的趋化因子及淋巴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二为表皮内的朗格汉斯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相互作用。目的:了解Th1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3和朗格汉斯细胞在不同分期蕈样肉芽肿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蕈样肉芽肿亲表皮性机制。方法:选取16例正常对照,16例非肿瘤期和8例肿瘤期蕈样肉芽肿皮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XCR3和CD1a在不同期别蕈样肉芽肿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亲表皮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CXCR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非肿瘤期MF表皮内淋巴细胞的CXCR3阳性率为38.9+20.6%,肿瘤期MF表皮内阳性率17.5±27.6%,两者有显着差异。表皮内淋巴细胞CXCR3阳性率与亲表皮性相关性较强(r=0.56)。非肿瘤期和肿瘤期MF的真皮内CXCR3着色比例均显着高于表皮。2)CD1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对照表皮内含LC7.3+3.6个/HPF,均匀分布于表皮中上层和基底层。.非肿瘤期MF表皮内含LC10.6+3.2个/HPF,可见于表皮中上层和基底层,倾向于聚集在淋巴细胞浸润较为明显的区域。肿瘤期MF表皮内含LC6.7+2.3个/HPF,分布无明显特征,个体差异较大。非肿瘤期MF表皮内LC数量明显多于肿瘤期与正常对照,肿瘤期与正常对照无统计学差异。表皮内LC数量与亲表皮性无相关性。表皮内LC数量与CXCR3阳性率存在一定相关,但相关性不强。真皮内CD1a着色仅作描述,未行定量分析。正常对照几无着色。非肿瘤期MF皮损真皮内浅层常可见大片团块状着色,肿瘤期MF皮损真皮内亦可见少量团块,明显少于非肿瘤期MF。结论:1)MF中亲表皮现象的产生与Th1相关趋化因子受体CXCR3表达情况有关。2)MF中亲表皮现象的扩展及维持与表皮内的LC数量有关。

许静,狄正鸿,郭英军,张士发,梁再赋[6](2007)在《蕈样肉芽肿患者HLA-DR、LFA-1、ICAM-1、CD4和CD8抗原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中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化群抗原4、8(CD4、CD8)抗原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MF患者的外周血和皮损HLA-DR、LFA-1、ICAM-1、CD4、CD8抗原的表达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MF患者外周血HLA-DR+、LFA-1+及ICAM-1+淋巴细胞比正常对照增高(P均<0.01);MF患者外周血CD4+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下降(P<0.001);MF患者皮损中HLA-DR+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及LFA-1+、ICAM-1+细胞的表达均比正常对照增高。结论: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HLA-DR和LFA-1、ICAM-1、CD4、CD8抗原表达普遍存在异常,与MF的发病密切相关。

黄琨[7](2007)在《P-STAT3和VEGF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P-STAT3和VEGF蛋白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并分析它们与PASI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和16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P-STAT3和VEGF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PASI评分的关系。结果:①P-STAT3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56.4±11.35,而在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205.6±10.3,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在银屑病进行期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42.3±9.11,而在稳定期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68.1±9.89,两者相比仍然具有显着差异(P<0.01)。②VEGF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51.6±8.21,而在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98.2±9.75,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在银屑病进行期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38.4±9.32,而在稳定期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59.5±8.11,两者相比仍然具有显着差异(P<0.01)。③P-STAT3和VEGF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P<0.01),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P-STAT3蛋白的表达与PASI评分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P<0.01);而VEGF蛋白的表达与PASI评分之间无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1,P>0.05)。结论:本实验表明:①P-STAT3和VEGF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表达比正常人皮肤组织明显增强,提示它们参与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②P-STAT3蛋白的表达在银屑病进行期比稳定期明显增强,且与PASI评分呈线性正相关,提示P- STAT3不仅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期有关,而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VEGF蛋白的表达在银屑病进行期比稳定期明显增强,但与PASI评分之间无线性相关性,提示VEGF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期有关,但是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③P-STAT3和VEGF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呈线性正相关,提示VEGF基因可能直接由P-STAT3蛋白调节。

胡亚红[8](2003)在《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皮损及外周血中相关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 LMDF)是一种发生在颜面部、眼周及颊等部位,以粟粒大小暗红色结节为主的慢性皮肤疾病,成年男女均可发病,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常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但长期以来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组织病理学显示结核样浸润,有的可见明显的干酪样坏死,因此以前人们认为它与结核感染有关。然而,临床观察、实验室数据、治疗结果都不能证实此观点,所以认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与结核有关的说法目前仍存在质疑。也有人认为对异物的变应性肉芽肿反应是其病因;例如,可能是对角蛋白或皮脂等毛囊内容物的反应,甚至可能是对毛囊螨虫的反应。一些研究提示本病某些细胞免疫检查显示异常。国外有人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该病皮损中溶菌酶的活性,提示本病可能与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有关;国内有人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本病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治疗上无特效疗法。ICAM-1是一种粘附分子,在炎症与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GFβ1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增殖分化,如T细胞、B细胞等,但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调控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改造,参与皮肤纤维化过程;而外周血<WP=4>AgNORS的检测可以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本研究拟对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患者皮损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外周血AgNORs进行检测,探讨其与LMDF发病的相关性。并且应用氨苯砜和转移因子联合治疗本病,观察其疗效,以寻求本病有效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病例均来源于2000年1月2002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门诊未经任何治疗的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患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1865岁,平均31.82±12.28岁,病期1个月12个月,平均5.095±3.345个月;轻型(皮损散在分布于眶周,上下眼睑均有)6例;中型(上下眼睑、眉间、前额均有)10例;重型(上下眼睑、前额、面颊部均有)4例。上述20例患者皮损标本用于常规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的检查。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本病患者皮损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检测分析患者细胞免疫水平。并以10例正常面部皮肤作为对照。应用氨苯砜和转移因子联合治疗本病。氨苯砜,50mg,一日三次;转移因子注射液,3mg,隔日一次肌注。每隔半个月复诊以观察临床疗效,共三个月。痊愈者巩固治疗4周,给予氨苯砜50mg,一日两次;转移因子注射液,3mg,隔日一次肌注。同时对本病20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抽取外周血液标本测定AgNORs的变化。详细收集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组织病理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采用SP法,其结果采用秩和检验;治疗前后AgNORs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WP=5>疗前后分别与正常组AgNORs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1常规组织病理检查显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皮损可见由上皮样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组成的较大的结节,结节周围可见程度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其中同时存在上皮样肉芽肿及中央有干酪样坏死者11例(55%);可见有上皮样肉芽肿合并有脓肿者2例(10%);无特征性表现,只见到真皮浅层有单一核细胞浸润者1例(5%)。浸润内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变性或消失。表皮变薄,可有棘细胞空泡变性,基底细胞内色素增加。2免疫组化显示:ICAM-1为细胞膜/浆着色,在LMDF皮损中表达增强,表皮层全层均有表达,染色阳性,血管内皮细胞呈阳性反应,血管周围尚可见散在ICAM-1阳性染色的浸润细胞。TGFβ1为细胞膜/浆着色,在LMDF皮损中表达增强,表皮层全层染色阳性,真皮附属器主要有毛囊,胶原束间染色阳性。ICAM-1和TGFβ1在LMDF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强,经秩和检验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05)。3 AgNORs测定结果及治疗结果:治疗前20例LMDF患者17例AgNORs测定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6%-10%),三例在正常值范围内;比正常值明显降低(P<0.05),有显着性意义。经氨苯砜和转移因子联合治疗后上述17例患者中16例达到正常值(P<0.05)。经临床观察及实验结果可见LMDF外周血AgNORs治疗前明显低于正常值,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差别有显着性意义。AgNORs的变化与氨苯砜和转移因子联合治疗LMDF的疗效(痊愈率,总有效率)有关。治疗结果:20<WP=6>例痊愈14例(70%),显效3例(15%),有效2例(10%),无效1例(5%)。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食欲减退,但未影响治疗,停药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中每月化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结论:综上所述,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病因复杂,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显示ICAM-1和TGFβ1在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患者皮损中表达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强,因此我们推测ICAM-1和TGFβ1与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参与了本病的免疫调节。外周血AgNORs检测提示了本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氨苯砜和转移因子联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治疗提供了?

王勇刚[9](2003)在《早期蕈样肉芽肿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T淋巴细胞淋巴瘤,本病是1806年法国人Albert报告。临床不多见,近年来,渐有增加趋势。MF据临床表现分为红斑期、斑块期、肿瘤期。临床可以同时见到三期皮损,红斑期和斑块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理组织缺乏典型的病理特征,因此早期不易诊断,诸多文献报道该病早期易误诊为湿疹、慢性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炎症性疾病。为探讨早期MF的诊治和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了7例早期M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我院近年确诊的7例早期MF住院病人。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的方式。 三、结果 1.老年顽固性瘙痒、皮疹泛发、治疗不佳、鳞屑性红斑是早期MF的重要线素。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早期单一的病理学改变诊断MF是不够的。3.早期病变以皮质激素为主并结合PUVA、干扰素等局部治疗。有时可达 到长期缓解。4.疾病的预后与年龄、疾病的分期。疗效等密切相关。四、结论 结合临床病程、组织学改变及相关的辅助技术仍然是诊断早期MF的金标准,早期合适的治疗预后好。

尹善雪,张春雷,白亚来,李世荫[10](2000)在《ICAM-1/LFA-1和HLA-DR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探求粘附分子在蕈样肉芽肿( MF) 病理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16 例MF皮损部位ICAM1/LFA- 1 和HLADR 的表达。结果:ICAM1/LFA1 和HLADR 在MF 表皮和/ 或毛囊上皮角朊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ICAM1 的表达与MF 亲表皮性明显相关。结论:ICAM1/LFA1 在MF 亲表皮性形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ICAM-1/LFA-1和HLA-DR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CAM-1/LFA-1和HLA-DR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炎症性肠病肠组织蛋白表达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抗体芯片分析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单纯疱疹病毒进入介导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和血小板因子4在炎症性肠病肠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PD-1、CD4/CD8比值在蕈样肉芽肿、湿疹、扁平苔藓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试验病例来源
    2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仪器
    3. 准备工作
    4. 实验方法
    5. 结果判定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雷公藤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效成分
2 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2.1 T淋巴细胞
    2.2 巨噬细胞
    2.3 树突状细胞
3 对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
    3.1 前炎症细胞因子
    3.2 趋化因子
    3.3 黏附分子
    3.4 炎症介质
    3.5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MMPs)
4 对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作用
    4.1 对Ras-MAPKs信号传导途径的作用
    4.2 对JAK-STAT信号途径的作用
    4.3 对核转录因子-κB (NK-κB) 的作用
    4.4 对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的作用
5 结语

(5)蕈样肉芽肿恶性T细胞亲表皮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简历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蕈样肉芽肿患者HLA-DR、LFA-1、ICAM-1、CD4和CD8抗原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
        1.3.2 流式细胞仪检测:
        1.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HLA-DR抗原的表达
    2.2 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LFA-1、ICAM-1抗原的表达
    2.3 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CD4、CD8抗原的表达
3 讨论

(7)P-STAT3和VEGF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文缩略词
二、中文摘要
三、英文摘要
四、论文正文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7. 参考文献
五、文献综述
六、在校期间论文发表
七、致谢

(8)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皮损及外周血中相关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皮损及外周血中相关免疫功能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与皮肤相关性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9)早期蕈样肉芽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正文
四、 附图
五、 综述
六、 致谢

(10)ICAM-1/LFA-1和HLA-DR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1.2 免疫组化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ICAM-1/LFA-1和HLA-DR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炎症性肠病肠组织蛋白表达差异分析[D]. 吴迎. 武汉大学, 2013(08)
  • [2]PD-1、CD4/CD8比值在蕈样肉芽肿、湿疹、扁平苔藓中的表达研究[D]. 马莹莹.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3]雷公藤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 沈逸,何东仪.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05)
  • [4]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中医痰证的关系[J]. 李星,马燕,吕书勤. 四川中医, 2010(12)
  • [5]蕈样肉芽肿恶性T细胞亲表皮性机制研究[D]. 顾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0(05)
  • [6]蕈样肉芽肿患者HLA-DR、LFA-1、ICAM-1、CD4和CD8抗原的表达[J]. 许静,狄正鸿,郭英军,张士发,梁再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7(03)
  • [7]P-STAT3和VEGF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黄琨.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8]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皮损及外周血中相关免疫功能的研究[D]. 胡亚红. 河北医科大学, 2003(01)
  • [9]早期蕈样肉芽肿临床分析[D]. 王勇刚. 浙江大学, 2003(03)
  • [10]ICAM-1/LFA-1和HLA-DR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尹善雪,张春雷,白亚来,李世荫. 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0(01)

标签:;  ;  ;  ;  ;  

ICAM-1/LFA-1和HLA-DR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