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魏中菲,栾明瀚,贾岩,关维俊[1](2015)在《关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输血技术的成熟和完善,输血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临床治疗中,然而,输血后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也越来越普遍,丙型肝炎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丙型肝炎已经成为输血后肝炎的最主要类型,但由于丙型肝炎的发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了目前技术上的缺陷导致一些需输血的丙型肝炎患者在输血前漏诊,从而导致人们错误估计输血与丙型肝炎发生的相关性程度,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方法本文收集30年来有关输血和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从而总结出较精确的输血和丙型肝炎发生的相关性程度,并进行了系统性文献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应用固定效应模型估算出的合并后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atio,RR)为16.30(95%CI15.7116.88,P=0),而且进入Meta分析的每个研究的总体RR>1,这说明输血组的丙型肝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输血可造成丙型肝炎的发生率增高。结论漏斗图提示此Meta分析存在发表偏倚,这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本Meta分析中纳入的研究有很多因素未详细说明,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比较此Meta分析中的各研究中的RR值,发现严格与准确的输血前丙型肝炎检查对输血后丙型肝炎发生率的大小有影响。
韩碧华,周吉坤[2](2014)在《丙型肝炎自然史》文中认为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感染者呈全世界分布。丙型肝炎病毒有6种主要的基因型,感染在献血或吸毒人群中多见,感染后少数患者发生病毒的自发性清除,未清除者病情容易慢性化,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多个对丙型肝炎自然史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出现了不一致性,其中饮酒是影响疾病进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吕莉[3](2012)在《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在加强输血管理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输血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现状以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方法:对我院的输血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普通采血组的血液输注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可高达5.92%(20/338)。无偿献血组的血液输注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可高达0.83%(8/960)。结论:在尚无丙型肝炎疫苗的情况下,提倡无偿献血和加强对血源的筛查管理是控制输血后肝炎的有效和必要措施。
王来生[4](2011)在《输血后丙型肝炎6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疾病转归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60例,分析其病情进展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诊断为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至入院时已发展为肝硬化18例,发展为肝癌12例;入院时即有肝硬化者18例,治疗好转率为11.11%,入院时未出现肝硬化者42例,治疗好转率为54.76%,未合并肝硬化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已合并肝硬化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6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41.67%。结论:血液采集前需严格检查,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预防输血导致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需常规进行保肝、抗纤维化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高福娟[5](2011)在《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分析》文中提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途径主要经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而经输血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HCV感染后有50%80%受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感染[1-2]。1992年以前,由于对献血人员未进行严格的抗-HCV筛查,不少患者因其他疾患经输血而感染HCV。据1992199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HCV感染率约占总人口的3.2%,属于全球高感染地区。现将本院1993年10月1998年10月收治的35例输血后丙型肝炎的临床
元顺女[6](2010)在《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肝炎(HC)呈全球性流行,全世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2亿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数约4200万,占总人口的3.2%,在非洲和中东部的一些国家,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在10%以上,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丙型肝炎是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最主要传播途径,丙型肝炎病毒的其它传播途径还有:经皮暴露感染、性传播、母婴传播和不明原因传播。丙型肝炎病毒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不同型别的丙型肝炎病毒有不同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同基因型感染引起临床过程和干扰素治疗反应亦表现不同。丙型肝炎的诊断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综合考虑,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物是诊断丙肝的确切依据。丙型肝炎病毒属于RNA病毒,基因极易发生变异,疫苗的研发工作异常艰难,因此丙肝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多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呈慢性携带,且常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同时,由于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异常反应,丙肝患者往往合并有一些难治的并发症。然而,更可怕的是绝大部分的丙型肝炎患者因不知道自己患有该病并未得到诊断和治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七成以上的丙型肝炎患者是可以治愈的。因此应普遍地对丙型肝炎病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丙型肝炎防治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目的了解吉林省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为延吉市丙型肝炎防治提供基本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本来自1102例就诊于延边大学福祉医院的门诊体检、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血清中HCV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延吉市人群丙肝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2.54%;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64%,女性阳性率为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丙肝抗体阳性率分析,医护人员最高。并且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结论延吉市丙型肝炎感染率与年龄和职业相关。今后应加强对丙肝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力度,掌握丙肝疫情变化动态和流行病学特征,降低丙肝发病率。
翟秀宇,李红芹,王伟刚,孙玲,李敏,孙淑雪[7](2008)在《实验室筛查在预防丙型肝炎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文中提出
陈建辉,尹建平[8](2008)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输血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与输血量、抗-HCV和ALT筛检献血血液、国内厂商的抗-HCV试剂盒质量的关系。方法:抗-HCV采用ELISA检测,ALT用速率法测定,HCV-RNA用RT-PCR定性测定,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X呈正相关。输入异常ALT水平组血液的患者比输入正常ALT水平组血液的患者丙型肝炎感染的发生率显着增高(χ2=7.00,P<0.001),输入经抗-HCV筛检的血液比输入未经抗-HCV筛检的血液的丙肝发生率减少79.76%,有非常显着的意义(χ2=315.06,P<0.001)。献血者ALT异常数与抗-HCV阳性两者有关联性(χ2=176.81,P<0.001),但关系很疏远(Pearson列联系数C=0.046)。国产ELISA抗-HCV试剂盒的弱阳性重复性符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6,P>0.05),合计弱阳性重复性符合率是62.84%,不确定率是37.16%;总体阳性重复性符合率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10.02,P<0.001),合计总阳性重复性符合率是90.01%,总不确定率是9.99%。两次配对比较都证实国产ELISA抗-HCV试剂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8.05,χ2=30.11,P<0.01)。结论:随着输血量的增大,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符合Frost-Reed模型。血站的ALT检测有必要应该IFCC推荐方法,规范操作,减少误差,保证血液安全。建议血站用高质量的ELISA抗-HCV试剂,并增加HCV-Ag或HCV-RNA检测以缩短感染的"窗口期",减少HCV病毒感染的残余风险度,保证输血安全。
李军,孙德贵,田茶,郄春力,赵玉良[9](2007)在《输血后丙型肝炎11年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不同感染类型输血后丙型肝炎病人的转归。[方法]将38例输血后丙型肝炎病人分为急性黄疸型(16例)、急性无黄疸型(16例)和亚临床感染(6例)3组,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检测11年随访期间采集到的血清抗-HCV、HCVRNA和ALT。[结果]38例输血后丙型肝炎,32例为临床型,症状和体征于半年内全部消失。在11年的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再出现肝炎症状和体征,未发生各种晚期肝病和死亡。38例病人ALT转归存在3种类型:1,一过性异常(黄疸型︰无黄疸型︰亚临床型,6︰8︰0);2,持续异常(0︰3︰0);3,波动性异常(10︰5︰6)。38名病例均未检测到抗-HCV波动和阴转。36例病人检测两次以上HCVRNA,转归存在4种情况:1,阳转后每次检测均保持阳性26例(12︰10︰4);2,阳转后,转为阴性,再转为阳性4例(1︰2︰1);3,阳转后,再转为持续阴性5例(2︰3︰0);4,始终不能检测到HCVRNA(0︰0︰1)。不同临床型HCVRNA阴转率无差异,P﹥0.1。[结论]不同感染类型输血后丙型肝炎病人抗-HCV、HCVRNA和ALT转归相似,ALT持续异常仅见于急性无黄疸型病人,HCVRNA持续阴性仅见于亚临床型感染。
张英,李晶,刘玉风,赵宏伟,田庚善[10](2006)在《血清HCV RNA检测在预防输血后丙型肝炎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HCVRNA检测在预防输血后丙型肝炎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末抗-HCV阴性的全血标本56400份次,再进行RT-PCR(荧光适时技术)检测HCVRNA,并对输过HCV RNA筛查阴性血液的患者进行追查。结果HCV RNA阳性率为2·5‰(146/56400)。对输过HCVRNA筛查阴性血液的患者追查结果,无一例发生输血后丙型肝炎。结论对抗-HCV阴性的血液标本用敏感的试剂进行HCVRNA检测在预防输血后丙型肝炎中不但有效,而且可行。
二、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
2 设计和方法 |
2.1 系统性文献评价 |
2.2 数据提取和转换 |
2.3 Meta分析 |
3 结果和结论 |
4 讨论 |
(2)丙型肝炎自然史(论文提纲范文)
1 HCV基因分型及分布特点 |
1.1 按照2005年新达成的HCV基因型命名规则共识, 目前HCV分为6种基因型 (HCV1~HCV6) |
1.2 HCV基因型分布存在某些地域差异。 |
1.3 HCV基因型分布还存在着人群差异。 |
2 HCV感染后的自然史 |
2.1 急性丙型肝炎 |
2.1.1 病毒清除 |
2.1.2 临床症状 |
2.2 慢性丙型肝炎 |
2.3 肝硬化、肝癌 |
3 影响因素 |
3.1 病毒因素 |
3.1.1 HCV基因型 |
3.1.2 HCV病毒载量 |
3.1.3 HCV准种 |
3.2 环境因素 |
3.2.1 饮酒 |
3.2.2 合并其他感染 |
3.3 宿主因素 |
3.3.1 年龄 |
3.3.2 性别 |
3.3.3民族 |
3.3.4 感染时间 |
4 总结 |
(3)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在加强输血管理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及观察项目 |
2 结果 |
3 讨论 |
(4)输血后丙型肝炎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输血原因 |
1.3 诊断标准 |
1.4 辅助检查 |
1.4.1 腹部超声 |
1.4.2 实验室检查 |
1.5 治疗方法 |
1.6 疗效判定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情进展 |
2.2 治疗效果 |
3 讨论 |
(6)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2.1 标本来源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3.1 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HCV原理 |
3.2 标本采集与保存 |
3.3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
第四章 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综述 |
(7)实验室筛查在预防丙型肝炎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住院患者HCV筛查的重要性 |
2 血制品筛查的重要性 |
3 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筛查的重要性 |
(9)输血后丙型肝炎11年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3.1 未感染 |
1.3.2 输血后HCV感染 |
1.3.3 HCV再感染 |
2 结果 |
2.1 输血后肝炎发生概况 |
2.2 输血后HCV感染的临床特点 |
2.2.1 发病情况 |
2.2.2 临床表现 |
2.3 输血后HCV感染的转归 |
2.3.1 临床转归 |
2.3.2 ALT、抗-HCV和HCV RNA随访结果见表2。 |
2.3.3 不同临床症状HC, 抗-HCV、ALT和HCV RNA转归 |
3讨论 |
(10)血清HCV RNA检测在预防输血后丙型肝炎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对象来源 |
1.2 检测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魏中菲,栾明瀚,贾岩,关维俊.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06)
- [2]丙型肝炎自然史[J]. 韩碧华,周吉坤. 医学动物防制, 2014(12)
- [3]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在加强输血管理的作用[J]. 吕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06)
- [4]输血后丙型肝炎60例临床分析[J]. 王来生. 中国医药导报, 2011(20)
- [5]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分析[J]. 高福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07)
- [6]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初步分析[D]. 元顺女. 延边大学, 2010(10)
- [7]实验室筛查在预防丙型肝炎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J]. 翟秀宇,李红芹,王伟刚,孙玲,李敏,孙淑雪. 吉林医学, 2008(19)
- [8]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输血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J]. 陈建辉,尹建平.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04)
- [9]输血后丙型肝炎11年前瞻性研究[J]. 李军,孙德贵,田茶,郄春力,赵玉良. 现代预防医学, 2007(11)
- [10]血清HCV RNA检测在预防输血后丙型肝炎中的意义[J]. 张英,李晶,刘玉风,赵宏伟,田庚善.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