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楔形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启示

一次楔形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启示

一、一次斜楔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1](2019)在《缓冲器建模对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缓冲器是重载列车钩缓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减轻列车纵向冲动的作用,重载列车缓冲器有摩擦式和胶泥式等类型,均具有大承载、强非线性的特点,其中MT-2型摩擦式缓冲器在我国应用最为普遍。对于摩擦式缓冲器,常用的建模方法有查表法和基于实际结构的斜楔弹簧模型法,不同的建模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纵向动力学仿真的准确性。本文以重载列车MT-2摩擦缓冲器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摩擦式缓冲器的组成结构,并结合MT-2型缓冲器工作原理分析了其力学特性。其次介绍了重载列车的纵向动力学建模方法,完整的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涉及机车牵引或制动力、列车运行阻力、列车空气制动及缓冲器几个重要系统的建模方法,重点介绍了目前摩擦式缓冲器所采用的两种主要建模方式,即查表法和斜楔弹簧模型法,根据车辆冲击实验数据建立了两种常用的缓冲器数学模型,并通过调车冲击实验、缓冲器落锤实验、台架实验仿真,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了验证,对比分析了两种仿真结果的差异。利用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编制的TDEAS列车纵向动力学软件,建立了‘1+1’编组2万t组合式重载列车模型,针对列车平直道制动工况,将查表法模型和斜楔弹簧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以某重载铁路的一段为线路数据进行线路运行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仿真的车钩力、纵向加速度。最后利用雨流计数方法,比较了缓冲器模型对车钩疲劳损伤计算的影响。得到以下仿真结论:1.在缓冲器工作过程中,主要由摩擦部件和弹簧部件吸收列车冲击的能量。缓冲器的从板纵向作用力加载、卸载的工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由两个加载阶段和两个卸载阶段组成,主要与位移、摩擦面倾角、摩擦系数等参数有关,四个工作阶段下的力-位移曲线是线性连续的,但从一个工作阶段到另一个工作阶段存在间断性。2.查表法模型一般根据缓冲器相关实验结果的拟合分别得到加载特性曲线和卸载特性曲线,两条曲线可以同时考虑间隙元素、初压力及刚性接触。斜楔弹簧模型对缓冲器实际工作原理进行简化,较好的体现了阻抗力依赖于缓冲器行程及车辆间相对速度的特点,间隙元素、初压力及刚性接触的特性则由非线性的弹簧力表示。针对加载特性曲线和卸载特性曲线的非连续性,两种模型都采用了合理的过渡方法。3.对于查表法模型,在各种实验工况下,不管缓冲器行程变化速率如何,仿真得到的缓冲器特性曲线均沿固定的轨迹,而斜楔弹簧模型的仿真结果依赖于缓冲器行程变化速率,体现了缓冲器的动态特性,符合摩擦系数受速度影响的规律。研究表明各工况斜楔弹簧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更加吻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运用范围更广。4.两种模型都能较好的模拟列车平直道制动工况,而使用斜楔弹簧模型计算纵向动力学性能更为准确。不同模型计算的车钩力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纵向冲动的振幅和频率有一定区别。重载线路运行仿真中车辆间纵向相对速度远小于调车冲击实验和落锤实验的冲击初速度,此时缓冲器的性能更接近于其静态特性,斜楔弹簧模型仿真的加速度最大值大于查表法模型,而查表法模型计算的每位车钩疲劳损伤结果都较高,列车车钩疲劳损伤总和较大,使用查表法模型计算钩缓装置疲劳损伤更加安全。

朱万旭[2](2018)在《超大型索网锚固体系及其极限与疲劳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深入探索,渴求建造更多更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而超大型索网结构是巨型天文望远镜建造工程的关键部分。500m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反射面支撑索网体系是超大型索网结构典型代表,其索网自重达1200吨,支撑面板自重近2000吨,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精度要求最高。FAST反射面通过主动变位对天体实施跟踪观测,索网变位十分频繁,从而导致拉索锚固系统长期饱受疲劳交变荷载的作用。如何在巨大的静、动荷载作用下保障索网结构的安全性,是FAST结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最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国家天文台要求FAST主索网拉索能够承受应力幅高达500MPa的疲劳荷载,不仅远高于现行相关国家规范的规定,甚至在全世界同类工程领域亦是史无前例。本文针对FAST工程,以拉索锚具结构分析为主线开展研究。采取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及优化了锚固体系组件,并通过试验和工程应用,验证了锚固体系达到500MPa疲劳应力幅、索力准确测量以及索长±1.0mm测控的预期目标,为同类型超大型索网的建造提供设计方法和解决方案。具体研究工作包括:第一,根据索网的环境温度变化和受力工况,计算得出了索网应力和温度升降的关联较小,疲劳荷载主要是由于索网主动变位产生。理论分析了下拉索力值对主索力值的影响,据此推测出了主索规格的合理选取范围,并与索网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结果表明,索网中间区域的主索承受的应力幅值和频次较大,其中,规格S3、S4和S6型拉索承受的最高,是重点研发对象。第二,采取轴对称弹性力学方法以冷铸体为主体分析了锚具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推导出了锚固效率系数与影响因素的数学表达式,为锚具结构内部应力分布合理调整提供了理论指导。提出了锚固效率指标的概念以及按照相同锚固效率指标进行锚具结构参数选取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主锚杯+辅助锚杯的双锥体锚具结构。第三,采用弹塑性接触数值分析方法,对S3规格的双锥体锚具结构建立了轴对称模型,优选了主锚杯内倾角为4.1°、辅助锚杯内倾角为3°、内锥面摩擦系数取0.1以及冷铸体弹性模量取36GPa参数组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锚具结构三维精细模型进行分析,并就其锚固极限和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确定其具体尺寸参数,为锚具结构系列设计建立了基准及优化方法。第四,在系统疲劳试验基础上,以超级82B为母材,优选了1806MPa强度级别的单丝环氧喷涂钢绞线和镀锌钢丝作为拉索受力筋材。以Mises应力最大值不超过材料屈服强度为原则,对拉索锚固体系中的锚杯、叉耳、销轴和节点盘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提出了在锚杯外壁应变敏感位置附着光纤应变计、通过标定测量索力的监测方法,并将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索力进行了对比,误差在5%以内,精度满足工程要求;提出了索长恒温持荷调节控制方法并建立了索长测控流程,试验验证了索长测控误差可满足±1.0mm高精度控制要求;对FAST索网提出了中心区铺设+周边5个对称区域同时空中拼接的施工方案,使得索网拼接施工顺利、迅速完成合拢;提出了1/4下拉索张拉定位、边缘主索循环对称调整索网空间形位的方案,使索网结构受力更为合理并达到最佳空间几何形位,达成了索网精确成型的目标。

蒋立干[3](2017)在《不同操作模式下重载列车长大下坡道曲线地段行车性能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运输能力的不断需求,推动着我国重载运输朝着大轴重、长编组的方向发展。长编组条件下列车制动波传递需要更长时间,列车纵向冲动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地势复杂,山区丘陵较多,近年来重载铁路在通过复杂路段时不得不采用大坡道、小曲线以克服地形高差。若此时在复杂线路条件下制动,列车纵向冲动加剧轮轨作用,成为危及行车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因此开展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道曲线地段行车性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满足长大下坡道曲线地段行车性能模拟的重载列车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重载列车在常用全制动、紧急制动和循环制动工况下曲线段的行车性能分析,并根据行车性能指标变化趋势给出了大坡度小曲线半径推荐值。研究成果如下:(1)在多体动力学、列车纵向动力学基础上,考虑列车空气制动特性、钩缓系统迟滞特性,建立了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货车模型和纵、横、垂三维混合列车动力学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重载列车长大坡道曲线段行车性能分析提供科学手段。(2)对长大列车在制动工况曲线通过安全性分析,得到列车最大车钩位和曲线段车辆最大车钩位并不一致,车钩力最值相差较大;在制动工况下,列车以前后偏载、在轨道面扭转的状态运行,且常用全制动和紧急制动是前转向架被抬起、后转向架被挤压,循环制动是前转向架被挤压、后转向架被抬起。通过与不考虑纵向冲动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对比发现,列车制动不同步造成的纵向冲动加剧轮轨作用,其中紧急制动最明显,在13‰坡道500m半径曲线地段表现为轮轨横向力增大28.0%、脱轨系数增大33.3%、倾覆系数增大55.6%、轮重减载率增大100.0%。(3)分析圆曲线半径对行车性能的影响。当曲线半径小于800m时,考虑纵向冲动和不考虑纵向冲动条件下的动力学指标提高幅度较大;曲线半径大于800m后,两种情况下的各项动力学指标变化趋于平缓,从提高列车行车安全、减缓曲线病害角度考虑,建议长大坡度最小曲线半径取800m。

黄宇浩[4](2015)在《基于专利规避及有限元分析的便携式轨检小车结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的行车密度大,而可用于养护维修作业的时间又短,因此传统的人工拉线检测方法已不能适应高速铁路的检测要求。为满足高速铁路线路运营维护的需要,提高铁路巡道工的检测效率,需进一步提高静态检测设备一一便携式轨检小车的检测精度及可靠性,同时将其应用在无碴轨道的粗调、精调、铺轨精度检查及后期维护上,以保证无碴轨道施工质量及列车运行安全舒适。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传统轨检小车机械结构特点,结合其静态轨道几何参数检测原理,再根据轨道静态检测设备结构设计要求及传统轨检小车现场使用情况,总结分析得出传统轨检小车的机械结构存在的缺陷,明确需要再设计的定位夹紧机构及双轮车架的轮系机构,同时对新轨检小车的车架及行走轮进行强度校核。利用基于计算机辅助创新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进行新轨检小车的定位夹紧机构的规避设计,得到定位更加快速,夹紧更加方便、可靠的定位夹紧机构;同时对采用一体成形技术制造的新车架的材料进行了选择,并对新车架进行有限元静态力学分析,再根据新车架的分析结果对新车架进行轻量化改进,设计得到结构可靠、重量轻、方便携带的新车架;最后通过Pro/Innovator专利查询软件找到相近专利技术,并利用基于计算机辅助创新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进行双轮车架的轮系机构的规避设计,同时对行走轮中心轴进行强度校核,并对新行走轮进行有限元静态力学校核,得到满足铁路轨道检查仪中对结构参数的规定的设计要求的行走轮。本文基于计算机辅助创新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对便携式轨检小车进行结构创新设计,并通过有限元静态力学分析方法对关键零部件进行结构改进,设计出一种重量轻、结构可靠、拆装快速、携带方便等多种优点于一身的新T型轨检小车,从而提高轨检小车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保证无碴轨道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陈世勇[5](2015)在《27t轴重货车冲击条件下货物纵向加固强度的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大宗货物的运输,还是战略物资的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运输,都离不开铁路。而重载运输是提高铁路货物运输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当今世界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外重载运输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采用提高轴重的措施来发展重载运输,可以取得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近几年来我国开始研究发展27t轴重通用货车,并相继完成了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的技术经济论证、关键技术研究、运输组织技术研究、线路适应性试验等重要课题研究与试验。为了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和货物的完整,27t轴重货车真正能投入到铁路运输生产实际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那就是冲击条件下货物的纵向加固强度研究。目前,我国对于铁路货物纵向加固强度的计算标准还是以60t车(重车总重约840作为冲击车条件下得到的,能否适用于27t轴重新型重载铁路货车亟待验证。一般情况下,我国铁路货物纵向加固强度的计算标准最终还是要通过实际的冲击试验进行确定,然而本文先期对27t轴重货车冲击条件下的货物纵向加固强度进行仿真研究,可以提前预知该条件下货物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并为今后的现场冲击试验提供参考。缓冲器是铁路货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铁路货车纵向冲击起到缓解作用,其动力学模型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冲击试验仿真的准确性。27t轴重货车采用了MT-2型和HM--1型缓冲器,本文对两种缓冲器的冲击试验特性曲线进行了分段线性化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特性曲线作为输入函数导入SIMPACK中的非线性力元模拟缓冲器的缓冲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本文对不同冲击速度、不同缓冲器类型、不同重车总重以及不同加固方式条件下货物的纵向惯性力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了货物的纵向惯性力随冲击速度、缓冲器类型、重车总重的变化规律,同时还分别得到了在刚性加固和柔性加固条件下单位质量货物的纵向惯性力随重车总重变化的计算标准,并与原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7t轴重新型铁路货车作为冲击车条件下的单位质量货物纵向惯性力的计算标准与《加规》中的原公式相比,无论是在刚性加固还是柔性加固条件下,其计算值都明显偏大。因此,当27t轴重货车在既有线上正式投入运用时,应按照新的公式对单位质量货物的纵向惯性力值进行计算。

张玉涛[6](2015)在《深水管道内封堵快速回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陆地和近海的油气资源的不断减少,海底输油管道的铺设正逐步走向深海。深海管道一旦发生泄漏事故,抢修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对环境的污染也更严重。因此,设计一套完善的深海油气管道漏点快速封堵转接装备是刻不容缓和意义重大的。深水管道内封堵快速回接技术研究目的在于对破损管道进行维修时,快速实现临时或长期回接,最大限度地缩短管道的停输时间和泄漏时间。此项技术的自主研发对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提高我国深海作业的技术水平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深水管道内封堵快速回接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设计方法学理论对系统进行功能结构分析和技术进化法则分析,对管道内封堵器、内封堵器安放装置、快速回接子系统和转接子系统进行方案和结构设计。通过转接子系统转输过程的流体动力学分析,验证转接方案的可行性;对输油管的参数共振进行研究,确定输油管工作的危险海浪频率。重点对管道内封堵器的核心组成部分——锚定装置进行研究,在静力学分析基础上,明确初锚定力、锚定块牙板的嵌入深度以及牙板应力分布情况;分析锚定块牙板的齿前角和齿后角变化对应力分布的影响,并对锚定块的几何参数进行优化,最终得到结构合理、性能可靠的锚定块。通过对锚定块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分析锚定块牙板齿前角变化对牙板嵌入深度的影响,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通过过载实验,验证仿真优化后得到的锚定块性能的可靠性;同时对锚定块直线形牙板和圆形牙板的锚定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

宋志彬[7](2013)在《全套管钻进套管柱损坏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依托于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项目《Ф2000全回转套管钻机、钻具及工艺》(2011-2013年)。研究对象是全套管钻进施工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套管柱和套管接头的损坏和早期失效,这是目前国内外难以彻底解决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全套管施工技术推广普及的关键问题。论文对全套管钻进套管柱、套管接头、夹持机构等关键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力学分析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建立了全回转钻进套管柱的力学模型,借鉴钢管静压桩理论成果并针对全套管钻进的特殊性进行了修正,研究总结了复杂地层结构中大直径套管柱计算摩阻力的方法。2.应用弹塑性力学的等效应力函数曲线确定了套管柱最大应变能的位置,理论上确定了套管损坏容易发生在沉管阶段套管柱上部接近1/3的位置区间。这与实际套管柱断裂的位置基本符合。3.对深圳工程中出现问题的Φ1200套管柱、套管接头、锥销螺栓连接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模拟,模拟预紧力不均的实际工况时接头和锥销连接都发生了破坏,与实际损坏情况符合,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建议提高套管接头和锥销的材质和热处理,保证使用寿命。4.对搓管机和全回转钻机夹持机构进行了分析对比,验证了搓管机夹持机构容易造成套管体变形,全回转钻机楔形卡瓦对套管的夹持均匀,可靠性强。5.对径向夹持对Φ1500套管接头损坏的影响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验证,当径向夹持力作用于套管接头附近时,接头锥销连接处都会产生严重的应力集中,当部分锥销松动时破坏现象尤为明显。6. Φ2000全回转钻机的套管钻压恒定和扭矩恒定系统、钻机底盘自动调平系统的研究,对控制和保护套管靴刀头超负荷、根据地层情况合理加载、提高套管钻进的垂直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创新点:1.计算套管沉管阻力时对钢管静压桩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修正。根据套管钻进的特殊性修正了套管柱长度的三区段划分原则、开口钢管土芯长度的折减系数、拔管的真空效应系数等,使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复杂地层中全回转钻进套管柱计算摩阻力的方法研究国内属首次。2.对套管柱力学分析的数据来自深圳工程地层参数和施工实际,研究了复杂地层对套管柱摩阻力的影响,计算结果和施工实际验证,为今后建立复杂地层套管柱力学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3.应用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径向夹持和夹持位置对套管接头损坏的影响。全套管钻进中套管柱的力学分析填补了国内大口径套管柱力学研究的空白,损坏机理的研究丰富了全套管钻进的理论,对提高全套管设备和套管钻具的研发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连克难,陈 凡[8](2002)在《一次斜楔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启示》文中认为通过分析一次由斜楔夹紧机构失效引发的高压容器事故,说明设计斜楔夹紧机构应该注意的问题。

连克难,陈凡,陈军[9](2002)在《一次斜楔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原因剖析》文中指出通过分析一次由斜楔夹紧机构失效引发的高压容器事故,说明设计斜楔夹紧机构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一次斜楔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次斜楔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缓冲器建模对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外重载运输的发展
        1.1.2 国内重载运输的发展
    1.2 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的意义
        1.2.1 列车纵向动力学研究的必要性
        1.2.2 钩缓装置在列车纵向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3 列车纵向动力学研究现状
        1.3.1 国外列车纵向动力学研究现状
        1.3.2 国内列车纵向动力学研究现状
        1.3.3 主要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软件
        1.3.4 纵向动力学仿真软件国际评测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重载列车摩擦式缓冲器结构及特性
    2.1 摩擦式缓冲器结构组成
    2.2 摩擦式缓冲器作用特性
        2.2.1 摩擦式缓冲器工作原理
        2.2.2 摩擦式缓冲器力学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载列车车辆系统模型建立与验证
    3.1 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
        3.1.1 纵向动力学建模基本原理
        3.1.2 机车牵引制动力
        3.1.3 列车运行阻力
        3.1.4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
        3.1.5 缓冲器模型
    3.2 列车模型的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缓冲器模型仿真分析
    4.1 调车冲击
        4.1.1 查表法模型调车冲击仿真
        4.1.2 “斜楔-弹簧”模型调车冲击仿真
    4.2 落锤实验
        4.2.3 查表法模型落锤实验仿真
        4.2.4 “斜楔-弹簧”模型落锤实验仿真
    4.3 台架实验
        4.3.5 查表法模型台架实验仿真
        4.3.6 “斜楔-弹簧”模型台架实验仿真
    4.4 模型对冲击作用时间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载列车线路运行仿真分析
    5.1 仿真条件设置
        5.1.1 ‘1+1’编组组合列车模型参数
        5.1.2 重载线路条件
        5.1.3 TDEAS软件简介
    5.2 平直道制动工况分析
        5.2.1 常用全制动工况
        5.2.2 紧急制动工况
    5.3 重载线路仿真结果分析
        5.3.1 纵向车钩力分析
        5.3.2 车辆纵向加速度分析
        5.3.3 车钩疲劳损伤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2)超大型索网锚固体系及其极限与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国内外射电望远镜建造现状
        1.1.2 FAST工程背景
    1.2 FAST超大型索网结构特点
        1.2.1 主动反射面结构形式选择
        1.2.2 索网节点形式选择
        1.2.3 索网整体网格划分方案
    1.3 FAST超大型索网锚固体系面临的挑战
        1.3.1 索网锚固体系研制的难点分析
        1.3.2 既有拉索体系性能特点及其局限性
        1.3.3 FAST索网锚固体系前期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大型索网结构及其锚固体系受力分析
    2.1 引言
    2.2 索网疲劳分析理论基础
    2.3 超大型索网及其锚固体系结构特点
        2.3.1 超大型索网结构设计参数
        2.3.2 索网的基准态
        2.3.3 索网结构受力工况
    2.4 索网锚固体系的受力特点
        2.4.1 温度变化对索网主索的影响
        2.4.2 索网变位对主索应力幅的影响
        2.4.3 索网主索与下拉索受力的关系
    2.5 索网受力数值计算比对验证
        2.5.1 索网主索的布设
        2.5.2 索网球面基准态受力验算
        2.5.3 索网变位受力验算
        2.5.4 索网最大应力变化幅次数统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大型索网双锥体锚具结构及其应力分布调整与设计
    3.1 引言
    3.2 锚具结构分析基本理论
    3.3 锚具结构理论分析
        3.3.1 锚具结构作用机理
        3.3.2 锚具结构受力分析
        3.3.3 锚具结构的应力调整机理
    3.4 FAST索网锚具结构设计
        3.4.1 总体设计思路
        3.4.2 锚固区受力计算
        3.4.3 锚杯关键尺寸参数确定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大型索网双锥体锚具结构锚固极限与疲劳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锚具结构弹塑性接触有限元计算方法
        4.2.1 接触面处理
        4.2.2 材料塑性屈服准则
        4.2.3 弹塑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基本方程
        4.2.4 弹塑性接触有限元方程的求解方法
    4.3 锚具结构数值模型的建立
        4.3.1 轴对称数值模型
        4.3.2 三维数值模型
        4.3.3 轴对称与三维数值模型的分析结果比较
    4.4 锚具结构尺寸参数优化
        4.4.1 锚杯内倾角优化
        4.4.2 锚杯与冷铸体之间摩擦系数影响分析
        4.4.3 冷铸体弹性模量影响分析
    4.5 锚具结构锚固极限和疲劳性能分析
        4.5.1 锚具结构锚固极限分析
        4.5.2 锚具结构疲劳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大型索网锚固体系的索体选材和部件受力分析与设计
    5.1 引言
    5.2 疲劳设计方法
    5.3 拉索结构耐疲劳设计
        5.3.1 拉索受力筋材选择
        5.3.2 索体设计
        5.3.3 叉耳和销轴的设计优化
        5.3.4 锚具设计
        5.3.5 拉索结构总体设计
    5.4 节点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5.4.1 设计指导思想
        5.4.2 设计措施
        5.4.3 节点盘模拟计算及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大型索网锚固体系的极限与疲劳性能试验
    6.1 引言
    6.2 拉索结构的试验验证
        6.2.1 拉索静力与疲劳性能试验
        6.2.2 拉索其它性能试验
    6.3 索网节点组件性能试验验证
        6.3.1 节点盘的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6.3.2 节点组件静载试验
        6.3.3 节点组件疲劳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超大型索网锚固索力监测调整与精准成型实现
    7.1 引言
    7.2 索网体系的索力监测
        7.2.1 FAST索力监测实施方案
        7.2.2 拉索锚杯受力分析
        7.2.3 外置FBG传感器设计
        7.2.4 FAST工程拉索FBG传感器选择与布设
        7.2.5 边缘索传感器参数设计及监测数据对比
    7.3 拉索索长的高精度测控
        7.3.1 拉索索长测量与控制设计
        7.3.2 测量系统误差分析
        7.3.3 索长测控试验
    7.4 索网的拼装施工
        7.4.1 中心区面索的安装施工
        7.4.2 周边区域索网的安装施工
        7.4.3 下拉索的安装施工
        7.4.4 索网拼装施工实况
    7.5 索网的空间形位调整
        7.5.1 下拉索张拉施工
        7.5.2 边缘索调整索长
        7.5.3 索网形位调整实况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操作模式下重载列车长大下坡道曲线地段行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列车纵向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纵向冲动对行车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重载列车三维混合动力学模型
    2.1 UM软件简介
    2.2 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2.2.1 理论计算模型
        2.2.2 缓冲器计算模型
        2.2.3 运行阻力计算模型
        2.2.4 列车制动系统
    2.3 货车动力学模型
    2.4 三维混合列车动力学模型
    2.5 模型验证
        2.5.1 试验概况
        2.5.2 试验与仿真对比分析
    2.6 动力性能评价指标
        2.6.1 脱轨系数
        2.6.2 轮重减载率
        2.6.3 倾覆系数
        2.6.4 轮轨横向力
        2.6.5 车钩力
        2.6.6 制动距离
    2.7 本章小结
3 空气制动工况下列车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3.1 常用全制动工况下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3.1.1 常用全制动操作模式
        3.1.2 曲线设置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3.1.3 列车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3.1.4 圆曲线半径对行车性能的影响
    3.2 紧急制动工况下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3.2.1 紧急制动工况操作模式
        3.2.2 曲线设置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3.2.3 列车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3.2.4 圆曲线半径对行车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循环制动工况下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4.1 长大下坡道循环制动操作模式
    4.2 循环制动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4.3 曲线设置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4.4 列车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4.5 圆曲线半径对行车性能的影响
    4.6 三种制动工况下列车曲线通过性能对比分析
        4.6.1 纵向冲动对比
        4.6.2 曲线通过性能对比
        4.6.3 圆曲线半径对行车性能的影响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专利规避及有限元分析的便携式轨检小车结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应用前景
    1.2 便携式轨检设备的研究状况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传统轨检小车结构分析
    2.1 传统轨检小车总体机械结构介绍
    2.2 传统轨检小车的静态轨道几何参数检测原理
        2.2.1 中线坐标、轨面高程、轨道扭曲检测
        2.2.2 轨距检测
        2.2.3 超高检测
        2.2.4 轨向及高低检测
        2.2.5 长短波不平顺
    2.3 传统轨检小车的机械结构分析
        2.3.1 传统轨检小车的总体性能
        2.3.2 静态轨道检测设备结构设计要求
        2.3.3 传统轨检小车机械结构缺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轨检小车的定位夹紧机构的创新设计
    3.1 传统轨检小车两车架之间的定位夹紧机构缺陷
    3.2 基于计算机辅助创新的专利规避设计的方法
    3.3 基于计算机辅助创新的专利规避设计流程
        3.3.1 确定目标专利
        3.3.2 分析专利的技术特征
        3.3.3 求解规避方案
        3.3.4 可行性分析
    3.4 新轨检小车两车架之间的定位夹紧机构的规避设计
        3.4.1 确定案例的专利文件及技术特征分析
        3.4.2 规避方案求解及可行性分析
        3.4.3 新轨检小车定位夹紧机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新轨检小车车架结构改进
    4.1 轨检小车的车架结构分析及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
        4.1.1 传统轨检小车的车架结构分析
        4.1.2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
    4.2 新车架的材料选择
    4.3 基于有限元的新车架结构分析
        4.3.1 新车架有限元模型前期处理
        4.3.2 约束与载荷处理
        4.3.3 有限元求解
    4.4 新车架计算结果分析及改进设计
        4.4.1 新车架计算结果分析
        4.4.2 新车架重量分析
        4.4.3 新车架结构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轨检小车轮系机构创新设计及结构改进
    5.1 传统轨检小车轮系机构分析
    5.2 新轮系机构的创新设计
        5.2.1 现有专利技术检索与分析
        5.2.2 新轮系机构的创新设计
        5.2.3 方案评价
    5.3 新行走轮结构改进
        5.3.1 新行走轮的材料选择
        5.3.2 新行走轮中心轴的强度校核
        5.3.3 基于有限元的新行走轮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27t轴重货车冲击条件下货物纵向加固强度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
        1.2.1 国外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
        1.2.2 国内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
    1.3 铁路货物纵向惯性力的研究
        1.3.1 国外铁路货物纵向惯性力的研究
        1.3.2 国内铁路货物纵向惯性力的研究
    1.4 冲击试验仿真的相关研究
        1.4.1 国外有关冲击试验仿真的研究
        1.4.2 国内有关冲击试验仿真的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影响铁路货物纵向惯性力的因素
    2.1 调车连挂速度
    2.2 重车总重
    2.3 铁路货车缓冲器
        2.3.1 我国铁路货车缓冲器的发展沿革
        2.3.2 MT-2型缓冲器
        2.3.3 HM-1型缓冲器
    2.4 货物加固方式
        2.4.1 刚性加固
        2.4.2 柔性加固
    2.5 本章小结
3 冲击试验的仿真原理
    3.1 缓冲器的阻抗特性
    3.2 缓冲器阻抗特性的数值求解
        3.2.1 MT-2型缓冲器阻抗特性的数值求解结果
        3.2.2 HM-1型缓冲器阻抗特性的数值求解结果
    3.3 缓冲器特性曲线间断点的处理
    3.4 冲击试验的动力学方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SIMPACK的冲击试验仿真建模
    4.1 SIMPACK建模中的基本概念
    4.2 冲击试验仿真车辆的选择
    4.3 冲击试验仿真模型的建立
        4.3.1 SIMPACK仿真建模的基本流程
        4.3.2 冲击车辆模型的建立
        4.3.3 刚性加固模型的建立
        4.3.4 柔性加固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货物冲击试验仿真结果及分析
    5.1 仿真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5.1.1 实际冲击试验方案及结果
        5.1.2 刚性加固方式仿真结果验证
        5.1.3 柔性加固方式仿真结果验证
    5.2 冲击车的缓冲器选择
    5.3 刚性加固仿真结果分析
    5.4 柔性加固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深水管道内封堵快速回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深水管道内封堵快速回接相关技术概述
        1.4.1 海底管道维修技术
        1.4.2 水下回接技术
        1.4.3 锚定块相关技术
        1.4.4 转接管相关技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深水管道内封堵快速回接系统总体设计
    2.1 技术要求
    2.2 设计条件
        2.2.1 深海环境特点
        2.2.2 系统工作的辅助设备
    2.3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分析
    2.4 按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分析系统
        2.4.1 系统的生命周期分析
        2.4.2 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分析
        2.4.3 系统的增加集成度再简化分析
    2.5 子系统的结构设计
        2.5.1 管道内封堵器
        2.5.2 管道内封堵器安放装置
        2.5.3 快速回接子系统
        2.5.4 转接子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接子系统研究
    3.1 转输过程的流体动力学分析
    3.2 输油管的参数共振研究
        3.2.1 输油管的横向振动模型
        3.2.2 马蒂厄方程的稳定性研究
        3.2.3 输油管的动力响应分析
        3.2.4 实际工程中参数共振的避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锚定块力学性能研究及齿形优化
    4.1 锚定部分静力学分析
    4.2 锚定块初锚定时的受力情况
    4.3 锚定块牙板的嵌入深度分析
        4.3.1 初锚定时锚定块的嵌入深度
        4.3.2 承受轴向载荷时锚定块的嵌入深度
    4.4 锚定块牙板的应力分布情况
        4.4.1 牙板齿尖受集中力作用时的应力分布情况
        4.4.2 牙板齿面受一段均布压力时的应力分布情况
    4.5 锚定块牙板的齿形研究
        4.5.1 锚定块的设计指标
        4.5.2 锚定块的材料
        4.5.3 锚定块牙板齿形角研究
    4.6 锚定块的几何参数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锚定块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原理
    5.3 实验设备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斜面摩擦系数随纵向载荷的变化规律
        5.4.2 不同载荷对应的牙板嵌入深度
        5.4.3 不同牙板齿前角对应的嵌入深度
        5.4.4 锚定块牙板性能验证
        5.4.5 直线形和圆形牙板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全套管钻进套管柱损坏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全套管钻进机理和特点
    1.2 选题背景
    1.3 全套管钻进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全套管设备研究现状
        1.3.2 全套管工艺研究现状
        1.3.3 全套管力学和夹持装置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套管柱的力学分析
    2.1 全回转套管柱运动分析
    2.2 全回转套管柱力学模型
    2.3 沉管阻力与反力矩的确定
        2.3.1 闭口桩模型
        2.3.2 开口桩模型
        2.3.3 拔管时的真空作用
        2.3.4 地层条件和套管模型优选
    2.4 套管柱应力状态
        2.4.1 沉管阶段
        2.4.2 拔管阶段
    2.5 套管柱破坏位置判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套管损坏机理的数值分析
    3.1 套管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3.2 套管模型的加载
        3.2.1 套管柱建模
        3.2.2 套管柱加载
    3.3 正常连接条件下套管损坏的力学模拟
        3.3.1 沉管阶段套管的应力与位移
        3.3.2 连接锥销的有限元分析
        3.3.3 本节小结
    3.4 非正常连接条件下套管的力学模拟
        3.4.1 锥销分度不均工况下套管连接分析
        3.4.2 预紧力不均工况下套管连接的分析
    3.5 不同直径套管的分析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套管夹持机构的研究
    4.1 套管夹持机构
        4.1.1 搓管机夹持机构
        4.1.2 全回转钻机夹持机构
    4.2 套管夹持力的计算
        4.2.1 搓管机夹持力
        4.2.2 全回转钻机夹持力计算
        4.2.3 两种夹持机构的对比分析
    4.3 夹持卡瓦与套管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4.4 夹持卡瓦的有限元分析
        4.4.1 夹持卡瓦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4.4.2 模型导入和网格划分
        4.4.3 载荷与边界条件
        4.4.4 有限元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径向夹持对套管损坏的分析研究
    5.1 分析模型和受力分析
    5.2 对单个套管的有限元分析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2 施加载荷和边界条件
        5.2.3 求解及结果后处理
    5.3 具有配合关系的双套管有限元分析
        5.3.1 载荷施加在公母接头的位置
        5.3.2 载荷施加在公母接头附近的位置
        5.3.3 极端情况下套管接头破坏的有限元分析
        5.3.4 不同加载条件的分析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套管钻进应用技术研究
    6.1 全套管设备研究
        6.1.1 搓管机设备
        6.1.2 全回转套管设备
    6.2 全套管施工工艺研究
        6.2.1 搓管机施工工艺研究
        6.2.2 搓管机套管开发实例
        6.2.3 全回转套管施工工艺
    6.3 全回转套管设计优化和应用研究
        6.3.1 套管的钻进工况
        6.3.2 套管钻具的设计
        6.3.3 全回转套管的应用研究
        6.3.4 全回转套管的损坏机理
        6.3.5 全回转套管靴的应用研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一次斜楔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缓冲器建模对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的影响研究[D]. 刘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超大型索网锚固体系及其极限与疲劳性能研究[D]. 朱万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3]不同操作模式下重载列车长大下坡道曲线地段行车性能分析[D]. 蒋立干.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4]基于专利规避及有限元分析的便携式轨检小车结构设计与优化[D]. 黄宇浩. 广东工业大学, 2015(10)
  • [5]27t轴重货车冲击条件下货物纵向加固强度的仿真研究[D]. 陈世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
  • [6]深水管道内封堵快速回接技术研究[D]. 张玉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7)
  • [7]全套管钻进套管柱损坏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D]. 宋志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4)
  • [8]一次斜楔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启示[J]. 连克难,陈 凡. 机械, 2002(S1)
  • [9]一次斜楔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原因剖析[J]. 连克难,陈凡,陈军.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2(06)

标签:;  ;  ;  ;  ;  

一次楔形夹紧机构失效事故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