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次生林区森林资源现状及经营建议

内蒙古次生林区森林资源现状及经营建议

一、内蒙古次生林区森林资源状况及经营管理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鹃,李朝婵,黄家涌,陈翔[1](2021)在《贵州百里杜鹃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遥感诊断》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百里杜鹃林区是当今世界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天然杜鹃林带之一,具有重要科研及保护价值。由于林区植物相对单一,树龄较大,人为活动干扰随旅游开发不断加大,森林生态系统已受到较多影响。为掌握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林区珍贵自然资源,基于经典健康模型,结合林区1992年—2015年区域遥感数据、野外调查和问卷调查等资料,利用层次分析法,首次构建了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遥感诊断指标体系,并完成了对其健康状态的分析诊断。结果表明,百里杜鹃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在2015年处于亚健康状况,森林群落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抵御外界压力能力不强。研究对于推动百里杜鹃原生杜鹃林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为其他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提供方法参考。

林静,廖文梅,黄华金,王佳伟[2](2021)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会影响林农生计资本吗?》文中研究表明改善农户生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议题,更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质量衔接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2015年和2019年江西省12个县468份林农调查数据,构建林农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及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对不同类型林农生计资本水平变化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农生计资本水平具有显着提升作用,即生计资本指数从2015年的0.141上升到2019年的0.269,林农总体生计资本水平显着提高16.2%左右,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林农生计脆弱性较强。(2)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农五项生计资本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对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分别上升了13.3%、3.2%、0.2%,而自然资本水平下降0.5%。(3)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农生计资本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即林业专业型、林业补充型及生计多样型林农的生计资本受政策推动的作用更加明显,总体上分别提升23%、3.1%、16.6%。其中,各类林农的金融资本及物质资本水平仍上升最快,且林业专业型林农的人力资本水平轻微上升0.2%。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针对不同生计脆弱性群体实施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聚焦提升林农人力资本及自然资本弥补可持续生计短板、积极引导不同类型林农采取多种就业方式实现生计转型优化等政策启示。

麻诗怡,张英,沈月琴[3](2021)在《定性和定编改革对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定性和定编改革作为国有林场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改变国有林场性质的同时,改善民生,提高职工收入,从林场职工福利的视角来评估国有林场定性和定编改革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在梳理现有文献和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12-2018年浙江、江西、湖南、甘肃、山东、四川、吉林、河北、广东、福建10个省125个国有林场的跟踪调查数据,对国有林场改革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定性和定编改革对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定性和定编改革政策实施后分别使职工工资收入提高了9.37%和17.42%,政策改革影响显着。(2)从不同岗位来看,定性和定编改革对不同岗位职工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管理岗位职工在国有林场定性和定编改革中受益最大,工勤岗位职工次之,专技岗位职工最小。对此,文章提出了两点政策启示:(1)要继续推进定编制度,完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2)针对不同岗位职工收入存在的差异优化管理,合理设定三类岗位比例,加强职工培训,鼓励引进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林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以及岗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张向龙,王冰,张秋良[4](2021)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分析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次生中幼龄林的空间结构,为大兴安岭天然次生中幼龄林的科学经营和功能提升提供一定科学参考。以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次生中幼龄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的计算,采用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和二元分布,分析白桦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一元分布中,3块样地以随机分布为主,处于随机分布的林木约占51%~59%;3块样地主要树种白桦的大小比数均值分别为0.481,0.521,0.466,林分整体处于中庸状态;3块样地混交度分别为0.175,0.131,0.183,均为弱度混交,树种隔离程度低。二元分布中,团状分布的劣势木较多,随机分布中高度混交的林木极少,低度混交的劣势木较多。白桦次生中幼龄林存在部分林木团状分布、树种混交度低等问题,需采取措施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混交度,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周超凡,张会儒,卢军,张晓红[5](2021)在《东北主要天然次生林干扰与演替规律》文中研究表明对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林、阔叶红松林和山地云冷杉林三大地带性顶级群落衍生出的主要次生林的生态演替过程规律,以及干扰在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人为干扰对次生林演替的作用有利有弊,但大部分的自然干扰不利于次生林进展演替,利用好采伐、补植和火烧等人为干扰可以有效地促进次生林的演替进程,次生林演替全周期经营和复杂的自然干扰对东北次生林演替的作用机制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重点。

蒋云亮,耿玉德[6](2021)在《Logistic模型下民生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林区的调研数据》文中研究表明利用东北、内蒙古森工企业职工980份民生改革监测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森工企业职工的民生改善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收入层面,家庭总收入与收入满意度的提高对职工民生改善有正向影响;(2)在就业层面,岗位编制的改革和多种经营的模式提高了林区职工的民生满意度,其中多种经营对于提升职工生活幸福感仍有很大潜力;(3)在公共服务层面,行政服务的改良和居住条件的提高有效提高了民生满意度,但是当地医疗和教育水平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文章从森工企业职工的收入、就业及社会保障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冯雪红,郑佳琪[7](2021)在《中国森林文化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森林文化一路伴随着人类走向文明。时至今日,人类对森林文化的研究有增无减。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学界对森林文化的关注更为密切。通过对各领域森林文化相关研究成果的爬梳,发现近30年来森林文化研究主要聚焦于森林文化的特征、发展、体系、建设及价值等五个方面。以往的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对森林文化概念、特征及体系等理论的探讨,对森林文化的发展、建设等应用性研究并不深入,对森林文化价值的认识仍不够明确。今后,应尝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加强多方法结合的探索,使森林文化发挥更大的当代价值。

朱震锋,田雨辰,鞠晓慧[8](2021)在《中国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动态评价、空间分异及障碍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2011—2018年非木质林业产业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区位商、可视化下空间聚类及基于熵权法的障碍度模型,对全国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层面上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水平总体处于较高层次;省(区)层面上各地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与森林资源的丰裕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产业份额是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资源投入是阻碍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对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障碍度最高的是劳动力资源。因此,根据研究结论及中国林业发展、生态建设等客观实际,提出4点建议:重视林业资源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及长期性;立足林业发展定位,科学布局;加快非木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及产品生产技术创新;积极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

马雪松[9](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金红艳[10](2020)在《罕山次生林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森林破碎化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罕山次生林区为研究区,选取1991、1996、2001、2006、2011、2016、2019年的遥感影像,依据《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TD/T1010-2015),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体、未利用地等六大类,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获取7期土地利用信息。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与斑块数量、斑块类型百分比、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形状指数、斑块数量破碎化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等景观指数与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干扰对森林破碎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罕山次生林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各地类总体变化特征为“三增三减”。耕地面积增加60%。建设用地的面积逐年增加,增加面积几乎为初始面积的1.5倍。林地面积30年间减少了近一半,下降幅度先增加后减少。且耕地、建设用地面积于1996年出现大幅度增加,林地面积于2001年出现大量减少情况。1991-2019年间罕山次生林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逐年增加,土地利用变化量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后又增加的变化趋势。各旗县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也均呈增加态势,科尔沁右翼前旗土地利用程度增加最多,西乌珠穆沁旗增加最少。(2)1991-2019年间罕山次生林区森林斑块数量持续增加,斑块类型百分比逐渐减少,斑块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下降,最大斑块指数减少,斑块形状指数增加,斑块数量破碎化指数增加,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增加。森林破碎化程度逐年增加,斑块面积由大转小,斑块形状愈发复杂。森林破碎化程度先加重后减轻,且在1996年森林破碎化开始加剧,2006年时到达森林破碎化变化量的峰值。各旗县森林破碎化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加。(3)耕地、草地、建设用地与森林破碎化呈正相关,水体与森林破碎化呈负相关,其中建设用地对森林破碎化影响最大,水体对森林破碎化影响最小。与森林破碎化具有相关性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划分为耕地、建设用地等人为干扰类型和草地、水体等自然干扰类型。人为干扰对森林破碎化程度影响远大于自然干扰影响。森林破碎化程度随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幅度的大小而发生变化。1996年后,次生林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大量且持续增加,森林破碎化程度逐渐加深,到2006年,随着耕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森林破碎化程度得到缓解,但森林破碎化程度仍不断下降,与研究初期相比,森林破碎化带来的损失已不可避免。

二、内蒙古次生林区森林资源状况及经营管理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次生林区森林资源状况及经营管理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百里杜鹃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遥感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森林健康遥感诊断指标体系构建
    1.3 森林健康遥感诊断指标计算方法
        1.3.1 组织结构指标
        1.3.2 活力指标
        1.3.3 抵抗力指标
        1.3.4 森林健康指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
    2.2 讨论
        2.2.1 森林组织结构
        2.2.2 森林活力
        2.2.3 森林抵抗力
        2.2.4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诊断

(2)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会影响林农生计资本吗?(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3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理论分析框架
    3.2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3.2.1 熵权法赋值指标权重
        3.2.2 倾向得分匹配法
4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设置及说明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 经验性结果分析
    5.1 熵权法计算林农生计资本结果
    5.2共同支撑域与倾向得分匹配结果
    5.3 平衡性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5.5 林业收入异质性林农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2 政策启示

(3)定性和定编改革对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关于国有林经营管理及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
    2.2 国有林场改革对职工福利的影响研究
    2.3 国有林区改革对职工收入的影响研究
3 理论分析框架
    3.1 概念界定
        3.1.1 定性改革
        3.1.2 定编改革
    3.2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4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1 模型构建
    4.2 变量选取
5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2 国有林场改革情况
    5.3 林场职工收入情况
6 定性和定编改革对职工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平行趋势检验
    6.2 相关性检验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国有林场定性改革对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
        6.3.2 国有林场定编改革对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
    6.4 稳健性检验
    6.5 基于职工异质性的分析
7 研究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7.3 政策启示

(4)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空间结构一元分布特征
    3.2 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
        3.2.1 角尺度和大小比数的二元分布
        3.2.2 角尺度和混交度的二元分布
        3.2.3 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二元分布
    3.3 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与指数
4 结论与讨论

(6)Logistic模型下民生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林区的调研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概况
    2.数据来源
    3.理论基础
    4.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森工集团职工对民生改善满意评价分析
    2.森工集团职工对民生改善满意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2.讨论

(7)中国森林文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森林文化特征的研究
二、对森林文化发展的研究
    (一)森林文化发展的历史
    (二)森林文化发展的动力
    (三)森林文化发展的思路
三、对森林文化体系的研究
四、对森林文化建设的研究
    (一)森林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内容
    (二)森林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三)森林生态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五、对森林文化价值的研究
六、对森林文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一,从研究主题看,应重视森林应用性的研究。
    第二,从研究学科看,应尝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
    第三,从研究方法看,应加强多方法结合的探索。

(8)中国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动态评价、空间分异及障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中国非木质林业经济发展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区位商及可视化空间聚类
        1.2.2 基于熵权法的障碍度模型
    1.3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结果及评价分析
        2.1.1 全国层面上发展总体水平较高
        2.1.2 省(区)层面上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2.2 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的空间分异
        2.2.1 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与森林资源丰裕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2.2 非木质林业经济份额是提高区域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
    2.3 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的障碍因子分析
        2.3.1 资源投入是阻碍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3.2 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障碍因子集中分布于关联资源投入
        2.3.3 劳动力投入的平均障碍度最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9)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2.2 理论应用分析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3.4.1 林业投资总量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3.7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4.2.1 稳定机制
        4.2.2 动力机制
        4.2.3 竞合机制
        4.2.4 协同机制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罕山次生林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森林破碎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土地利用与森林破碎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
        1.2.2 森林破碎化
    1.3 土地利用与森林破碎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状况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条件
        2.1.6 植被资源
    2.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3 罕山次生林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特征
    3.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2 各旗县土地利用变化
    3.3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3.3.1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3.3.2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析
        3.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分析
4 罕山次生林区森林破碎化动态特征
    4.1 森林斑块指数数量变化特征
    4.2 各旗县森林斑块指数变化特征
    4.3 森林破碎化主成分分析
    4.4 各旗县土地利用与森林破碎化变化特征
5 罕山次生林区土地利用与森林破碎化相关性
    5.1 确定土地利用与森林破碎化相关性指标分析
    5.2 土地利用与森林破碎化相关关系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内蒙古次生林区森林资源状况及经营管理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百里杜鹃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遥感诊断[J]. 陈雪鹃,李朝婵,黄家涌,陈翔. 贵州科学, 2021(06)
  • [2]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会影响林农生计资本吗?[J]. 林静,廖文梅,黄华金,王佳伟. 林业经济, 2021
  • [3]定性和定编改革对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J]. 麻诗怡,张英,沈月琴. 林业经济, 2021(09)
  • [4]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J]. 张向龙,王冰,张秋良. 林业资源管理, 2021(05)
  • [5]东北主要天然次生林干扰与演替规律[J]. 周超凡,张会儒,卢军,张晓红. 林业科学研究, 2021(04)
  • [6]Logistic模型下民生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林区的调研数据[J]. 蒋云亮,耿玉德. 社会科学家, 2021(08)
  • [7]中国森林文化研究述评[J]. 冯雪红,郑佳琪.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8]中国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动态评价、空间分异及障碍因子分析[J]. 朱震锋,田雨辰,鞠晓慧. 林业经济问题, 2021(06)
  • [9]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10]罕山次生林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森林破碎化相关性研究[D]. 金红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内蒙古次生林区森林资源现状及经营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