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防盗案控技术

机动车防盗案控技术

一、机动车盗抢防范及案件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成[1](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曹清巍[2](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信息化、科技化进程中,结合大数据战略实施的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展开探究,立足大数据源头:互联网平台公共出行服务数据;运营企业生产监管数据;物联网、车联网终端设备传感器采集数据,从出行者、社会环境上对目前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利用大数据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体系架构、运用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从执法专业角度,结合执法实际,执法流程、执法效果综合研究大数据模式下,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面对的机遇挑战,结合安全指标,以闭环的形式研究大数据从数据采集到最终数据应用,通过探讨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的大数据机遇、基于大数据支撑的交通执法安全监管机制架构、大数据在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找出目前发展存在的挑战和困难,最后论文提出基于大数据下的交通执法发展方向、规范的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策略评价、建议、改进,为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在大数据的应用上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周新新[3](2019)在《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代表,自动驾驶汽车不能因其纯技术性的自主性获得法律主体地位。由于法律发展的滞后性,自动驾驶领域面临法律制度和法定标准的缺失,对其引发的致人损害责任可比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与产品责任进行调整。在适用两种责任处理规则时,应当考虑不同层级的自动驾驶系统间存在的自主化程度差异,并结合自动驾驶系统在事故发生中的原因力大小讨论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的承担。鉴于自动驾驶系统的自主性和机器学习的特点,对高度自动化自动驾驶汽车是否存在产品缺陷及缺陷与损害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定尚属当前科技与法律发展阶段所不能解决的难题。为了避免对受害人的救济不利,应当对既有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和产品责任规则加以补充完善,加快出台该行业的相关标准,并引入更为全面的生产者责任和责任保险制度,以此实现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和受害人救济的平衡。

李文姝[4](2019)在《警察裁量权的规制研究:经验与制度》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警察裁量权的经验与规制为研究对象,以传统规制结构的完善与新行政法的变革为契机,以制度对经验的替代为基本立场,以建构专业警政的规范性与警察裁量权的功能性为最终目标,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描述我国警察裁量权行使的事实、规律、行动策略及存在问题,反思规则规制、司法审查等传统警察裁量权规制进路的原则与标准,针对选择性执法设计了初步的规制方案,探讨了致命性武力使用裁量规制的特殊问题,并从警察裁量权情境审查的建构与实践、警察组织改革对警察裁量权的规制效能两个角度探索与我国警察裁量权实践相适应的规制方案。本文的写作目的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国警察裁量权的事实与规律观察;第二层次是警察裁量权规制原则与标准的反思;最后是为警察裁量权规制提供务实有效的进路。经验是警察裁量权规制理论的基础。以2012年至2019年警察执法案事例与数据为分析样本,基于一线体验与观察,尝试对真实世界中的警察裁量作“解剖麻雀式”的事实与规律总结。真实世界中警察裁量的过程与效果,包括警察裁量瑕疵、裁量的转移、基于双重职权的特殊裁量空间、一线弃权与执法机会主义、无法回避的选择性执法等。而这些行使样态的出现,是基于警察裁量权行使的独特策略:复杂多元背景下的情境权威与合理误差,主体之间的对立性、协商性以及全能主义扩张,此外,信息、技术、时空等资源配置对裁量的限缩与扩张,风险社会的秩序要求与乡土社会的传统等均影响着警察裁量权的行使。对规制现状的反思是警察裁量权规制研究的起点。首先,规则规制的反思。规则存在完善空间以及过度规则化的弊端,应当正确处理规则的缝隙,通过规制范例实现专业常识的有效转化,但要妥当处理规制范例与真实案例的关系,发展规制解释理论,促进范例功能的发展。其次,传统权力监督结构的反思。司法审查存在局限,专业化与预测性并非无法描述,也不意味着司法完全退出情境审查。通过对话式说理,以及相对开放的推理形式,使警察裁量过程由不容置疑的专业权威,成为在不同方案与主张之间的辩证结论,使权威建立于法律适用的决疑性思考。但考虑到司法审查的成本、行政机关的属性等,特定情境下的警察裁量行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审查需要更为明确的审查强度和标准,引申出情境审查的需求。最后,选择性执法规制的反思。警察裁量选择性执法、不执行法律行为是放松管制的典型样态,但也存在裁量滥用的可能,应当承认规则无法完全实施,对选择性执法或不执行法律裁量进行类型化,分类进行合法性与规制探讨。选择性执法、不执行法律裁量的约束机制,包括透明度、可预测性与问责制。承认可能的选择性执法,但要建构一种平衡机制,不执行应当是例外而不是规则,尝试厘清司法审查的边界,最好的方案是立法的修改。警察致命性武力使用裁量权是警察裁量权研究的一个独立领域。针对警察在严重暴力犯罪的紧急情形下是否使用枪支的裁量行为进行独立分析,是对规制原则与标准反思的进一步深化和补充。基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2015年的Sheehan案以及2014年至2019年我国警察使用枪支典型案件的类型化分析,归纳出存在调查审查、不作为及组织裁量等规制争议和疑难。应当以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和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作为分析工具,整合警察用枪裁量权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强化公安机关自我规制、调查监督、司法审查连结而成的传统权力规制体系,并从协商规制的视角,充分关注警察用枪规范、政策、惯例、数据、规律、衡量因素及方法等信息的公开和说明,以此作为传统规制技术的补强。警察用枪裁量的规制的特殊问题论证,也可以反哺其他领域警察裁量的规制方案,提出并且强化了情境理性的审查标准与责任体系建构、组织改革的裁量规制功能两项具有普适意义的规制进路。本文可预期的创新之处,一是初步突破警察裁量权的低可视性与专业性,通过体验进行的警察裁量权行使的事实与规律总结;二是反思基础上的初步解决方案的提出,比如选择性执法规制的类型化及其标准以及约束机制。三是基于经验的总结、普遍的反思、以及用枪裁量权特殊样本的独立分析,遴选两项规制进路进行深耕细作:规制进路一,是警察裁量权情境审查的建构。基于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以警察使用枪支的案例为主,兼及搜查、传唤等情境样本,针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Mendez案、White案等2016年、2017年具有转折意义的判例,以及诸多关联典型案例,结合我国警察执法责任认定的典型疑难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论述的基本立场在于,情境审查的核心价值是在警察纷繁复杂的裁量情境中结构式地分析行为主观与客观因素,以实现行为合法性的精细化分析。进而理性地评价《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中的“过错”、“瑕疵”与“意外”,回应责任合理配置与执法权威的建构。情境审查以多元正义理论、情境理性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以及警察法学的独特思考方式为理论基础,以美国的典型判例以及德国的“背景——画面”审查为域外经验借鉴,以警察的主体角色、计划性偶发性为标准进行情境的类型化。在此基础上,精细分析情境审查的认知单元与分析工具,包括事中的客观理性与禁止溯及单独行为、主观因素的有限审查。一方面,归纳情境客观理性的具体分析路径,包括理性的警察相同或相似的训练或经验、面对相似的环境,作出相同或相似的判断;根据警察行为时已知的全部事实;不考虑其基本意图或动机;根据既定法律采取了适当行动;有效地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另一方面,筛选主观的有限审查原则的历史沿革,将审查限制在预见的能力与直接因果的范围内;总结主观有限审查的标准,包括明显的不称职与明知的故意、合理的预见范围与主观的专业性、基于合理善意的呼吸的空间、客观推定主观合法性。规制进路二,是警察组织改革对警察裁量权的规制效能。论证的起点是基于官僚组织与行政活动的关系。警察机关基于技术官僚的优越性和问题导向的需要,运用组织因素分配执法资源,以机构设置、职权委托、内部程序、执法策略等外观化的形态影响执法活动。警察个体裁量行为也正是寓于警察组织之中,完整的警察裁量权规制应当分析警察组织的运行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内容样态,将组织过程的控制纳入规制范围。借助沈阳市公安局“流动派出所”创新等实践样本,初步观察警察组织对个体裁量影响效度与组织裁量规制空间。归纳出警察组织对个体裁量施加影响的路径包括警察部门的官僚化程度、专业化程度,以及行政政策。官僚化程度包括部门的科层等级结构、部门规模,以及首长负责制、行政处罚集体讨论等内部规则建构的监督结构。专业化程度主要指警察专业化组织结构。从前述警察组织对于个体裁量施加影响的三项路径展开,理顺组织视角的规制完善的空间:一是基于L省公安机关的数据观察而呈现出的的指标化与压力型体制。二是以L省公安机关法制统一归口审核方案的监督实效为例进行科层制监督的效能分析,主要涉及绩效与规范权衡,控制制度的独立性、专业性与中立性,突出存在低可视性、信息不对称、科层损耗等问题,以及集体讨论制度等内部程序规则的完善。三是专业化分工与裁量权规制,应当强化对不同警察组织警察行为差异的识别,对不同目标与功能的警察组织,如专司治安基层基础的警察部门、法律执行类的警察组织等有针对性地适用不同的组织改革及裁量规制方案。结合公安派出所违停查处以及公安部2019年的专业机构改革等实践,分析专业机构与职权的委托对个体裁量的影响。四是政策规定优先事项的功能定位与程序规制。

文宛旭[5](2019)在《基于车联网平台数据的P保险公司UBI车险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车险业务在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占比超过了70%以上,但是近年来多家保险公司车险COR濒临突破100%,造成了全行业承保利润率普遍下降的局面。在上世纪美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车险产品——UBI车险(Usage Based Insurance),其主要核心是根据汽车本身使用状况和驾驶员驾驶状况,结合大数据,精准评估出每一台车辆的风险情况,在承保定价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商业车险费率管理制度的变革处在第四阶段,即2016年至今的商车费改示范阶段。从这二十多年的历程来看,政府从主动干预到逐步放权市场,保险公司定价呈自主化趋势,国内车险费率也呈现自由化趋势。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逐步实现了可以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共享的车联网平台,这给我国UBI车险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新型的车险是依托我国物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然而在我国对UBI车险的探索刚刚起步,有些保险公司开始探索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模式。本文通过传统车险保费厘定模型与UBI车险保费厘定模型的对比,证明UBI车险比传统车险更具科学性。通过对国内外UBI车险发展的研究,总结国外成功发展经验,分析国内在发展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由于新的技术让车险相关数据在承保时的获取成本越来越低,尽早的开展UBI车险的研究,探索出一条更加科学完善的运作模式,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承保时定价的精准性以及风险筛选能力。本文以P保险公司为例,探索UBI车险在P保险公司中如何应用。本文提出的UBI车险方案可以帮助保险公司突破传统的费用投入型市场竞争,利用好新技术来拓宽产品渠道,从而在时代更迭中顺应发展方向;可以增加客户与保险公司的粘度,又能因浮动的保费计算方式驱使车主拥有更安全的驾驶方式;对UBI车险方案的设计研究主要在于探索更加公平的产品定价模型,该研究对于完善保险市场竞争体系、促进车险健康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翔琼[6](2018)在《A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经济和生活档次有了显着提升,进而为机动车行业发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随着机动车产品销售量不断上涨,车辆的购买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前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党政机关转换为当前的个人所有,而且个人所有的比例还在不停的增长。消费者群体的变化导致了机动车辆保险的业务结构从非营业企业性质、营业性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自用性质为主,车险业务结构的变革给机动车辆保险的经营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机动车辆保险作为财险企业的龙头险种,在财险企业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对财险企业的业务发展水平、盈利水平具有主导作用。财险企业要是不能快速的应对市场的变化,迅速采取适合消费者需求的车险经营模式,就很难在车险的经营市场取得良好的业绩。机动车辆保险的保费增加给财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但伴随来的是连年增长的车险赔付率,而赔付率过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机动车辆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险公司经营的产品就是可保风险,同时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又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管理就是财险企业极为重要的课题。机动车辆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管理的好坏、风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险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到被保险人也就是消费者的保障利益,直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本文从A保险公司(指A财险公司宁夏分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经营流程中的风险管理现状入手,通过对A公司车险业务经营流程中的重要风险类别进行了分析,研究了 A公司车险经营流程中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商业车险改革对车险发展产生的影响,得出了要提高车险经营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树立起风险管理的意识,即要从整个车险的流程范围出发,系统的全面识别、评估及管理风险,然后在内部控制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一整套职责鲜明、规章健全、层次分明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由此提出从车险经营流程中的营销、承保、定价、财务和理赔五个方面的风险管理的控制对策与建议。

周健,朱国云[7](2017)在《街区制下城市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究》文中提出街区制的城建规划已经引发了公众对社区治安安全的担忧;因此,前瞻性地探究街区制下城市社区治安安全供给对于街区制的落地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公众对街区制的治安隐忧受门墙构筑的传统安全观、当前出入口控制不同的社区其治安差异和围墙缺失后的治安隐患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城建中融入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理念、以楼宇为单位构筑防卫空间、建设社区警务资本、加大社区环境整治力度以及应用警务科技等是街区制下城市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李莹[8](2017)在《阵地控制在侦查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的运用与发展 ——以临沂市阵地控制工作为研究视角》文中指出多发性侵财案件因其犯罪成本低、收益高、打击破案难,近年来不断呈现高发态势,已成为拉动刑事案件总量上升的主要因素。随着技侦、网安、视频侦查、DNA等先进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侦查破案,此类案件破案率及嫌疑人抓获率显着提升。然而,破案率的提升并没有赢得广大群众的满意及认同,赃款赃物的及时退回才是多发性侵财案件侦查破案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赃款赃物是多发性侵财案件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随着作案人反侦查意识的提高,审讯难度进一步加大,传统的“由人到物”、“由案到物”的侦查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要求,需要侦查人员转变思维模式,创新工作思路,从控制赃物入手反向开展侦查工作。阵地控制是侦查部门的一项刑侦基础性业务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依托大数据技术及信息化、网络化管控手段,阵地控制能够破除以往收集情报线索效率低、管控难度大的局限性,在控制销赃、查缉犯罪嫌疑人、收集案件线索等方面重新发挥重要价值,能够降低多发性侵财案件的发案率,提高破案率和退赃率。本文采取小角度切入的方法,立足山东省临沂市具体工作实际,对当地多发性侵财案件发案规律及公安机关阵地控制角度开展的侦查防范工作进行了证实研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而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化、动态化管控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全面重构临沂市阵地控制工作。文章最后在借鉴各地公安机关阵地控制工作的有益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先进工作技战法并结合案例展开分析,以期指导临沂市当地具体工作实践的同时,对全国各地阵地控制工作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庄广福[9](2017)在《完善街区制下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探讨 ——以昆山九方城街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有着社区治安“保护伞”的说法,在维护社区治安,改善社区治安环境,建设和谐社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从政策上以及实践中不断推进街区制社区的建设,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激发城市活力。但街区制社区敞开了大门,外来车辆和外来人员可以自由出入社区,给社区的交通管理、街面巡逻、外来人口管理等治安防控问题带来很大的挑战。昆山市九方城街区是典型的街区制社区,从九方城街区110警情来看,对比人口规模、住宅环境、居民素质等相关因素相近的封闭式社区昆山华润国际社区的110警情,其在总警情多、治安刑事案件多、交通拥堵严重等社会治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实际出发,找到街区制社区与传统社区共同面临的社区治安防控问题及原因、传统社区在治安防控中原有问题在街区制社区推进下的凸显及原因以及街区制社区建设后治安防控中新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对此,应从强化情报工作建设、加强指挥机制建设、加强阵地建设和营造良好的警务创新环境来实现情报工作的信息化、防控指挥实战化、虚拟社会管控现实化和警务创新常态化解决治安防控中街区制社区与传统社区共同面临的问题;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强视频监控管理以及强化对流动人口管理来实现社区防控主体社会化、社区视频监控可视化和流动人口管理规范化解决治安防控中街区制社区凸显出来的问题;从加强街区交通管理和强化街区巡防来实现交通管理精细化和巡防盘查动态化解决治安防控中街区制社区的特有问题,进而完善街区制下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武胜伟[10](2016)在《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护社会治安是国家的基本职能,是人民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基本期盼,是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尺度,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前,由于在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重因素的发展变化,由此带来的关系调整和利益矛盾,时常以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主要运用系统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我国社会治安治理体制的历史演进、困境表征、“碎片化”生成机理及整体性创新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的思路、见解和观点。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关于社会治安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要概念的界定、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创新之处等问题。第二章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治理历程与发展特点。分析了社会转型中的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转变对社会治安治理所带来的挑战,论述了转型期背景与社会治安治理的相关性。按照我国社会转型的标志性事件,将社会治安治理实践历程划分为传统治理模式瓦解破碎时期、混合治理模式探索运行时期、现代化治理模式初步建立时期等三个阶段,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安治理实践的历史脉络,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四个角度对其历史演变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为适应转型期我国政治体制由人治向法治,经济结构由封闭向开放,思想意识由一元向多元,社会形态从静态向动态的变化,社会治安治理模式也呈现出治理方式法治化、治理理念服务化、执法手段谦抑化、防控格局立体化等特点。第三章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的基本状况。该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的发案趋势、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传统治安问题、新型治安问题及社会公众的认同程度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治安严峻形势的外在表现及社会治安治理面临的困境。采取调查问卷的办法,对一定数量的社会公众和公安民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问卷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印证了治理困境的客观存在,对其构成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初步分析。第四章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的治理困境。该部分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工具,从主体、认知、体制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治安治理困境的产生机理,提出造成社会治安治理困境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因素,如公安机关不堪重负、部门治理缺乏合作、多元治理结构尚未形成;二是认知因素,如缺乏整体思考、缺乏公平公正精神、缺乏不断创新意识;三是体制因素,如职能、政策、资源、利益关系等方面的碎片化等等。通过以上分析为后续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基础。第五章国外社会治安治理的成功范例。该部分对英国、法国、瑞典、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七个国家的相关经验进行介绍分析,介绍了英国不断推进警务体制改革、实现警力无增长前提下实战力提升的经验,法国探索公众参与新形式、提升重大决策科学性的经验,瑞典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消除贫富差距的经验;美国加强经费投入、增强街面巡逻密度和实施零容忍政策的经验、加拿大加强社会福利建设、增强警察执法权威性的经验、日本“交番相谈员制度”推动警民关系优化、增多社会治安治理积极因素的经验以及新加坡推进议员联系选民制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经验。分析了国外经验对提升中国社会治安治理水平的启示意义。第六章我国社会治安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从治理理念、组织体系、生态环境、关键环节、支撑体系等五个方面对中国社会治安治理的整体创新提出了决策建议。最后为结论与展望,本章总结了论文研究情况,对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与同类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研究选题。作者搜索目前国内文献发现,以“社会治安治理”为题的研究尚不多见。原有的相关研究多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或“社会治安管理”的角度展开。当前,我国政府提出要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背景下,运用当代“治理理论”的思维方法,系统研究“社会治安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2、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产生环境与我国社会背景比较相近。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社会治安治理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此,本文以其为理论工具,审视和分析我国社会治安治理在主体、职能、政策、资源等方面的“碎片化”问题;还运用社会控制理论、社会失范理论剖析了转型期对社会治安治理的影响。均具有一定拓新价值。3、学术观点。本文在综合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方法,分析了社会转型期治安治理面临的全新挑战,探讨了社会建设与社会治安治理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社会治安治理困境的深刻社会根源,进而提出其治理之道必须从宏观视野入手,努力消除产生社会治安治理困境的外在根源,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治理生态环境。这些学术观点具有创新性。4、对策建议。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本文紧扣中国国情,提出“优化治理理念”、“理顺组织体系”、“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关键环节”、“完善支撑体系”等“五位一体”的策略,以破解我国社会治安治理困境,实现社会治安治理整体性创新。这些对策建议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二、机动车盗抢防范及案件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动车盗抢防范及案件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基于大数据的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重难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重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高速公路交通执法
        2.1.2 大数据
        2.1.3 交通执法中的大数据
        2.1.4 交通违法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大数据管理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第3章 基于大数据的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现状
    3.1 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概况
        3.1.1 组织架构
        3.1.2 主要工作职责
        3.1.3 大数据建设情况
    3.2 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中使用大数据的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3.2.1 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中使用大数据的情况
        3.2.2 使用大数据取得的执法成绩
第4章 基于大数据的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基于大数据的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存在的问题
        4.1.1 依法行政和规范执法存在盲区
        4.1.2 执法数据孤岛现象存在,运行监管水平不高
        4.1.3 缺乏标准规范和统一规划,执法数据融合不够
        4.1.4 执法智能化水平较低,运维和安全存在风险
        4.1.5 执法评估反馈乏力,执法队伍能动性创新性不强
    4.2 基于大数据的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执法规范的监督机制欠缺
        4.2.2 高速公路交通执法体制的特殊性
        4.2.3 执法大数据理念滞后,缺乏中长期规划
        4.2.4 执法经费投入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4.2.5 大数据执法人才匹配失调,队伍综合素质不足
第5章 基于大数据的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提升对策
    5.1 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系统设备
        5.1.1 完善基础硬件,集成相关功能
        5.1.2 前瞻布局,提升智能化水平
        5.1.3 统一运维,增强科技辅助
    5.2 建立长效机制,完善体系制度
        5.2.1 强化智能化体系建设
        5.2.2 打造执法流程闭环监督机制
        5.2.3 畅通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5.2.4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5.2.5 建立实时预警机制
    5.3 转变监管理念,提高决策科学性
        5.3.1 转变高速公路交通执法监管理念
        5.3.2 强化监管效率的精准高效
        5.3.3 加强监管信息价值利用和挖掘
    5.4 整合分散资源,制定标准规范
        5.4.1 强化数据融合
        5.4.2 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
        5.4.3 注重数据保密安全
    5.5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
        5.5.1 加强人才培训
        5.5.2 创新人才选用方式
        5.5.3 完善绩效考核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概述
    一、自动驾驶汽车概述
        (一)自动驾驶概念
        (二)自动驾驶关键技术
        (三)自动驾驶分级标准
    二、自动驾驶领域立法现状
        (一)国外自动驾驶领域立法现状
        (二)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立法现状
        (三)国内外立法现状评析
    三、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引发的法律思考
第二章 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调整规则分析
    一、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定位
    二、自动驾驶汽车的特殊性
        (一)运行与决策的自主性
        (二)网络与数据的依赖性
    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与产品责任规则的共同调整
第三章 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规则应对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处理规则的适用
        (一)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
        (二)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
        (三)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
    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规则应对中的困境
        (一)驾驶员过失的难以认定
        (二)系统“过失”的难以认定
    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规则下的调整与应对
        (一)调整驾驶证制度
        (二)引入“黑匣子”技术
        (三)确立行业标准
第四章 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的产品责任规则应对
    一、产品责任规则的适用
        (一)产品责任规则下的归责原则
        (二)产品责任规则下的侵权责任主体
        (三)产品责任规则下侵权责任的承担
    二、产品责任规则应对中的困境
        (一)系统缺陷难以认定
        (二)因果关系难以认定
        (三)生产者的发展风险抗辩
    三、产品责任规则的调整与应对
        (一)生产者防范“黑客”攻击责任
        (二)生产者保障驾乘人数据安全责任
        (三)生产者强制保险制度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警察裁量权的规制研究:经验与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我国同领域研究的未饱和空间
    三、基本框架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二)比较分析方法
        (三)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警察裁量权行使的事实观察
    第一节 真实世界中的警察裁量权
        一、裁量瑕疵与裁量转移
        (一)普遍存在的裁量滥用与怠惰
        (二)裁量的转移
        二、基于双重职权的特殊裁量空间
        (一)违法犯罪行为的性质裁量
        (二)行政强制措施、刑事强制措施适用的程序裁量
        三、一线弃权与执法机会主义
        (一)理论基础
        (二)表现形式
        四、无法回避的选择性执法
        (一)表现形式
        (二)原因分析
        (三)规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 警察裁量权的行使背景与行动策略
        一、情境权威、误差与类型
        (一)冗杂情境的权威困境
        (二)高压瞬时判断的可容忍的误差
        (三)街头、窗口与社区警察组织的不同情境
        二、裁量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互动
        (一)主体因素对警察裁量权的影响
        (二)主体互动的对立性与协商性
        (三)全能主义的扩张
        三、基于资源配置的裁量的扩张与限缩
        (一)作为裁量基础的证据与违法信息的局限
        (二)技术对裁量的扩张与限缩
        (三)时空资源与程序裁量
        四、风险社会的秩序与乡土传统
        (一)风险社会与保守的价值选择
        (二)乡土社会与现代性的转变
    第三节 制度规制对经验的替代
        一、警察裁量权与法治的关系
        (一)裁量是法治的一部分
        (二)制度对经验的替代
        (三)无止境的事业
        二、方法论视角两种进路的统合
        (一)传统结构的完善与新行政法的变革
        (二)规范与实用主义立场的解释方法思辨
        (三)规则、知识与组织规制的辨识路径
第二章 警察裁量权规制原则与标准的反思
    第一节 警察裁量权规制的规则主义进路
        一、规则精细化的努力
        二、规则需求的上升空间
        (一)职能范围裁量
        (二)程序措施裁量
        (三)行为定性裁量
        三、规则的缝隙与过度规则化的流弊
        (一)规则缝隙的应然性
        (二)过度规则化的流弊
        四、适恰的规则密度与常识的认可
        (一)缝隙的填补与“模糊无效原则”的要求
        (二)非正式规则的建构与规制范例的功能强化
    第二节 传统权力监督结构的实际效能及其强化
        一、N市公安机关监督数据及初步分析
        (一)普通行政复议与诉讼数据及分析
        (二)交通行政复议与诉讼数据及分析
        二、G省(省级)公安机关监督数据及初步分析
        (一)行政复议数据及分析
        (二)行政诉讼数据及分析
        (三)刑事复议、复核数据及分析
        三、司法审查的局限与情境理性分析的强化路径
        (一)司法审查标准与客观主观审查的困境
        (二)情境审查、对话式说理与功能强化
    第三节 选择性执法规制的初步观察
        一、放松管制还是裁量滥用
        (一)放松管制的实践
        (二)利弊分析
        二、选择性执法裁量的类型化
        (一)类型化的必要性
        (二)类型化的标准
        三、透明度、可预测性与问责制
        (一)公开与参与
        (二)高级官员制定选择性规则
        (三)立法的修改与司法审查
第三章 警察致命性武力使用裁量规制的特殊问题
    第一节 作为“呼吸的空间”的警察用枪裁量权
        一、“呼吸的空间”与经验性论题
        (一)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v.Sheehan案及其争点
        (二)我国警察使用枪支的实践样态
        二、警察用枪裁量权及其规制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一)一个独立的警察裁量权研究维度
        (二)致命性武力使用裁量的规制必要性
    第二节 我国警察用枪裁量规制的努力和争执
        一、规则之治的努力和困境
        (一)警察用枪现行规则体系
        (二)规则之治的困顿和争执
        二、不作为裁量与组织裁量的回应乏力
        (一)“刀枪入库、以封代管”的不作为裁量
        (二)组织裁量作为新的治理路径
        三、调查审查体系的建构与疏漏
        (一)公安机关内部调查的规程化空间
        (二)人民检察院审查功能疲弱
        (三)司法审查的边缘化与逻辑碎片化
    第三节 警察用枪裁量规制工具与规制技术的完善空间
        一、依托新分析工具整合影响因素
        (一)甄选新的分析工具
        (二)厘清警察用枪裁量的影响因素
        (三)影响因素对规制方案的启示
        二、强化传统权力结构的规制功能
        (一)公安机关自我规制的技术完善
        (二)公安机关内部调查与检察院审查的规则补充
        (三)用枪裁量司法审查的情境理性
        三、拓展协商规制的治理路径
        (一)协商规制的基本立场
        (二)公开技术作为警察用枪裁量协商规制的工具
        四、两项具有普适性的努力方向
        (一)规制方案的补充与重点
        (二)情境理性与组织规制
第四章 警察裁量权情境审查的建构与实践
    第一节 触发原则的挑战与合法性评价工具的精细化
        一、County of Los Angeles v.Mendez案的合法性争点
        (一)Mendez案的基本案情
        (二)地方法院及上诉法院的判决
        (三)主要争点与结论
        二、合法性评价的现实疑难与精细化需求
        (一)广泛存在的争点与疑难
        (二)责任的合理配置与执法权威
        (三)行为合法性评价工具的精细化
    第二节 情境审查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正义与情境理性
        (一)哈贝马斯的情境理性及其沿革
        (二)Michael Walzer的多元正义理论及其表现
        二、不确定情形下的有限理性
        (一)绝对理性与有限理性的基本假设
        (二)偶发性与理性的有限性
        三、警察法学的独特思考范式
        (一)部门行政法高度分殊的规制趋势
        (二)警察法学研究范式的特殊性
    第三节 情境审查的提出与发展
        一、情境审查的基本内涵
        (一)基本立意与范畴
        (二)合目的性、理性与可接受性
        (三)情境理性及其审查的域外话语总结
        二、警务活动情境的特征与类型化初探
        (一)计划性与偶发性的执法情境
        (二)单方情境与互动情境
        三、White案与避免笼统抽象的审查
        (一)基于White案的初步观察
        (二)避免笼统与抽象的审查
    第四节 情境审查的认知单元与分析工具
        一、事中的客观理性与禁止溯及单独行为
        (一)事中的客观理性
        (二)独立性与禁止回溯性审查
        二、客观理性的分析路径
        (一)Mullenix案的争议与结论
        (二)客观理性的审查框架
        三、有限的主观审查及其界限
        (一)倾向完全客观审查的Harlow原则
        (二)有限主观审查的发展
        (三)作为界限的合理预见能力与直接因果关系
        四、情境理性主观审查的标准
        (一)明显的不称职与明知的故意
        (二)合理的预见范围与主观决断的专业性
        (三)基于合理善意的“呼吸的空间”
        (四)客观推定主观合法性
第五章 警察组织改革对警察裁量权的规制效能
    第一节 官僚组织与行政活动
        一、行政活动中的官僚组织
        (一)官僚组织的存在形式及运行样态
        (二)以公安派出所专业化改革为例
        二、寓于组织的个体裁量权
        (一)个体裁量的影响因素与功能载体
        (二)表现形式
    第二节 组织因素对警察个体裁量权的影响效度
        一、以沈阳市公安局“流动派出所”创新实践为分析样本
        (一)“流动派出所”基本运行数据
        (二)作为组织规制研究样例的典型性分析
        二、警察组织对个体裁量影响效度的初步观察
        (一)官僚化程度
        (二)专业化程度
        (三)行政政策
        三、“流动派出所”引发的组织裁量规制空间
    第三节 组织改革对裁量规制的效能与完善空间
        一、指标化与压力型体制的弊端
        (一)管理与控制策略
        (二)基于L省公安机关的数据观察
        二、科层制监督的效能分析
        (一)L省公安机关法制统一归口审核方案的监督实效
        (二)科层规制功能疑难及其应对
        三、专业化分工与裁量权规制
        (一)不同目标与功能警察组织的类型化组织改革
        (二)专业机构与职权的委托
        四、政策规定优先事项的功能定位与组织程序规制
        (一)对常态化执法机制的补充
        (二)政策规定优先事项的程序规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5)基于车联网平台数据的P保险公司UBI车险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2 机动车保险市场概况
    2.1 车险市场发展现状
        2.1.1 车险市场规模与现状
        2.1.2 车险经营压力
    2.2 车险保费厘定模型
        2.2.1 传统车险保费厘定模型
        2.2.2 我国商车费改后的保费厘定模型
    2.3 UBI车险定价理论
    2.4 UBI车险发展状况
        2.4.1 国外UBI车险发展状况及成功案例
        2.4.2 国内UBI发展状况及挑战
3 车联网平台数据在保险行业中的发展
    3.1 车联网概述
    3.2 车联网在车险中的应用
    3.3 车联网保险的社会基础
    3.4 车联网保险的技术基础
        3.4.1 5G网络
        3.4.2 OBD终端
        3.4.3 大数据平台
        3.4.4 移动端APP
4 P保险公司的UBI车险方案设计
    4.1 UBI主要风险因子在P保险公司的应用
        4.1.1 与车辆有关的风险因子
        4.1.2 与驾驶人有关的风险因子
    4.2 动态风险因子的增加
        4.2.1 车辆状况
        4.2.2 天气状况
        4.2.3 行驶时间段
        4.2.4 行驶里程
        4.2.5 行驶区域与路线
        4.2.6 驾驶行为
    4.3 理赔端的应用
        4.3.1 提升理赔时效
        4.3.2 提升定损准确性
    4.4 产品端的应用
        4.4.1 开展精准营销
        4.4.2 简化投保流程
        4.4.3 提升续保率
    4.5 增加附加功能
        4.5.1 驾驶行为改进报告
        4.5.2 社交论坛
        4.5.3 主动风险防范
5 研究启示:UBI车险方案实施的价值
    5.1 给保险公司带来的价值
    5.2 给客户带来的价值
    5.3 给社会带来的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6)A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现状综述
第二章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第一节 风险管理理论
    第二节 内部控制理论
第三章 A保险公司车险经营现状
    第一节 机动车辆保险相关理论
    第二节 A公司车辆保险的经营现状
    第三节 商业车险改革对A公司车辆保险经营的影响
第四章 A保险公司车险经营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A公司车险业务的一般流程
    第二节 A公司车险经营风险的管理现状
    第三节 A公司车险经营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A保险公司车险经营风险控制对策
    第一节 A公司车险经营内部风险控制对策
    第二节 A公司车险经营外部风险管理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街区制下城市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街区制的内涵
2 街区制对城市社区治安安全的挑战
    2.1 门、墙构筑的传统安全文化
    2.2 当前出入口控制不同的社区治安形势的现实差异
    2.3 围墙缺位后的治安隐患源
3 街区制模式下城市社区治安安全供给的路径
    3.1 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融入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理念
    3.2 以楼宇为单位构筑防卫空间
    3.3 建设社区警务资本
    3.4 加强社区环境的整治力度
    3.5 应用警务技术构筑社区虚拟围墙
4 结语

(8)阵地控制在侦查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的运用与发展 ——以临沂市阵地控制工作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2 多发性侵财案件与阵地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2.1 多发性侵财案件
        2.1.1 概念
        2.1.2 特征
    2.2 阵地控制
        2.2.1 概念
        2.2.2 范围
        2.2.3 方法
3 临沂市公安局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及阵地控制工作现状
    3.1 临沂市多发性侵财犯罪发案情况
        3.1.1 总体发案情况分析
        3.1.2 发案空间分析
        3.1.3 发案时间分析
        3.1.4 作案人分析
        3.1.5 销赃渠道分析
    3.2 临沂市公安局阵地控制现状及问题
        3.2.1 理解存在偏差,与治安部门的场所管理混为一谈
        3.2.2 对阵地控制工作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3.2.3 阵地控制方式、手段陈旧
        3.2.4 相关行业行政审批取消,公安机关管控手段被削弱
        3.2.5 阵控对象范围广,管控难度大
        3.2.6 对网络信息化管控手段有探索但存在局限
4 新形势下阵地控制工作的重构
    4.1 重构必要性分析
        4.1.1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背景下应对新侦查环境的需要
        4.1.2 阵地控制工作在侦查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的重大价值
    4.2 重构阵地控制工作的基本思路
        4.2.1 加强重视,发挥阵地控制效能与作用
        4.2.2 理顺体制,解决归口问题
        4.2.3 创新机制,研究科学方法
        4.2.4 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管控依据
        4.2.5 加强队伍建设,调动工作积极性
        4.2.6 结合地方特点,开展动态管控
        4.2.7 实现信息化管控,提高工作效率
        4.2.8 实战应用案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完善街区制下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探讨 ——以昆山九方城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国内外研究
        (二)街区制下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国内外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一)研究角度创新
        (二)研究困难之处
第一章 主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主要概念界定
        (一)封闭式社区
        (二)街区制社区
        (三)治安防控体系
        (四)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二、理论基础
        (一)社区警务理论
        (二)社会控制理论
        (三)公共治理理论
第二章 昆山九方城街区治安防控现状分析
    一、九方城街区概况与110警情简介
        (一)九方城街区概况
        (二)九方城街区110警情简介
    二、九方城街区社会治安面临的挑战
        (一)总体警情居高不下,社会矛盾复杂
        (二)治安刑事警情多发,治安形势严峻
        (三)交通拥堵事故多发,居民出行不畅
第三章 街区制下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街区制社区与传统社区在治安防控中共有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情报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防控指挥机制建设面临的问题
        (三)虚拟社会管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四)社区治安防控创新能力的不足
    二、传统社区在治安防控中原有问题在街区制社区推进下的凸显及原因
        (一)防控主体单一问题突出
        (二)街区视频监控问题突出
        (三)流动人口管理形式严峻
    三、街区制社区建立后治安防控中新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街区交通管理混乱
        (二)街区街面巡逻欠缺
第四章 完善街区制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路径探讨
    一、治安防控中街区制社区和封闭式社区共有问题的应对思路
        (一)加强情报工作建设,促进情报工作信息化
        (二)加强指挥机制建设,实现防控指挥实战化
        (三)加强阵地控制力度,虚拟社会管控现实化
        (四)营造警务创新环境,实现警务创新常态化
    二、治安防控中街区制社区凸显问题的应对思路
        (一)调动社会防控力量,推动社区防控社会化
        (二)加强视频监控管理,实现社区防控可视化
        (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促进社区防控规范化
    三、治安防控中街区制社区特有问题的应对思路
        (一)加强街区交通管理,实现交通管理精细化
        (二)加强街区巡防盘查,实现巡防盘查动态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节 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一 理论工具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与结构框架
        一 核心概念
        二 结构框架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治理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
    第一节 社会转型对社会治安治理的挑战
        一 社会结构的裂变
        二 社会风气的失范
        三 社会心理的失衡
        四 社会矛盾的激化
        五 社会文化的冲突
        六 社会控制的弱化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治理的发展阶段
        一 传统治理模式瓦解破碎时期(1978年一1991年)
        二 混合治理模式探索运行时期(1992年-2001年)
        三 现代化治理模式初步建立时期(2002年至今)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治理的基本特点
        一 政治格局变迁所带来的治理方式法治化
        二 经济体制变迁所带来的治理理念服务化
        三 文化体制变迁所带来的执法手段谦抑化
        四 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防控格局立体化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传统社会治安问题持续多发
        一 刑事犯罪发案屡创新高
        二 治安案件发案居高不下
        三 矛盾纠纷事件量多面广
    第二节 新型治安问题不断增多
        一 暴力恐怖犯罪影响深重
        二 金融领域犯罪形态多样
        三 互联网犯罪日益增多
        四 新兴业态安全风险加大
    第三节 社会缺乏安全认同
        一 社会公众调查问卷情况
        二 公安民警调查问卷情况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的治理困境
    第一节 治理主体层面的困境
        一 公安机关不堪重负
        二 部门治理缺乏合作
        三 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结构尚未形成
    第二节 认知层面的困境
        一 社会管理缺乏整体思考
        二 公平公正法治精神欠缺
        三 主动改革创新意识不足
    第三节 体制机制层面的困境
        一 政策供给碎片化
        二 职能划分碎片化
        三 资源配置碎片化
        四 利益关系碎片化
第五章 国外社会治安治理的成功范例
    第一节 欧洲国家社会治安治理成功范例
        一 英国经验
        二 法国经验
        三 瑞典经验
    第二节 美洲国家社会治安治理成功范例
        一 美国经验
        二 加拿大经验
    第三节 亚洲国家社会治安治理成功范例
        一 日本经验
        二 新加坡经验
    第四节 国外社会治安治理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减震器
        二 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是防止矛盾淤积的重要保证
        三 公平、开放的社会结构是确保社会治安稳定的结构性支撑
        四 强化居民与社区的联系纽带是完善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五 推进警务机制改革是提升社会治安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
第六章 我国社会治安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树立社会治安治理的科学理念
        一 坚持以人为本
        二 维护公平正义
        三 强化法治意识
        四 增进协作整合
    第二节 完善社会治安治理的组织体系
        一 加强党的领导
        二 落实政府主导
        三 扩大公众参与
        四 增强社会协同
    第三节 优化社会治安治理的生态环境
        一 弘扬先进文化
        二 推进法治建设
        三 加强网络治理
        四 提升公共服务
    第四节 突出社会治安治理的关键环节
        一 构建防控体系
        二 推进信息共享
        三 强化基层治理
        四 优化警务机制
    第五节 健全社会治安治理的支撑体系
        一 增加财政投入
        二 完善预警机制
        三 推进平安建设
        四 改进绩效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社会治安治理对群众调查问卷
    社会治安治理对民警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机动车盗抢防范及案件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2]基于大数据的重庆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曹清巍. 西南大学, 2020(01)
  • [3]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研究[D]. 周新新. 烟台大学, 2019(09)
  • [4]警察裁量权的规制研究:经验与制度[D]. 李文姝. 吉林大学, 2019(11)
  • [5]基于车联网平台数据的P保险公司UBI车险方案设计研究[D]. 文宛旭.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A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 刘翔琼. 宁夏大学, 2018(01)
  • [7]街区制下城市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究[J]. 周健,朱国云. 未来与发展, 2017(10)
  • [8]阵地控制在侦查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的运用与发展 ——以临沂市阵地控制工作为研究视角[D]. 李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3)
  • [9]完善街区制下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探讨 ——以昆山九方城街区为例[D]. 庄广福. 苏州大学, 2017(07)
  • [10]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治理问题研究[D]. 武胜伟. 郑州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机动车防盗案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