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难以忍受

生活难以忍受

一、生活不能承受之重(论文文献综述)

蔺瑞莹[1](2021)在《矛盾且孤独——镜像理论下的特蕾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自问世以来便享负盛名,其女主人公特蕾莎这一形象也负载着作家独特的情怀。本文拟从镜像理论出发,通过分析特蕾莎的母亲、特蕾莎的"理想自我"以及托马斯等他者对特蕾莎自我的建构,明晰特蕾莎在小说中矛盾又孤独的形象,透过这一形象探究作者对人们应当如何演绎生命的思考。

姚桐[2](2021)在《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文中认为依据我国《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双方可以约定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此即“约定分别所有”之基本含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指,男女双方没有书面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而是以口头或默示形式进行约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地以实际行为对双方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各自所有、独立管理和处分。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狭义、绝对、约定的夫妻分别所有财产关系,是有实无名的约定分别财产制。通过访谈和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多数以口头或默示形式约定财产分别所有。如果仅因欠缺书面形式就一律否定当事人分别所有的财产关系,不仅与当事人实际财产关系状态严重不符,而且违背了当事人自主选择财产关系的自由意志,甚至危及个人合法财产权益。更严峻地是,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认定为共同共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故应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问题予以深切关照。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在现实层面、价值层面和规范层面都可获得正当性依据。就现实层面而言,生产力发展使个人财富积累增多;女性地位提升导致男女日趋平等;丁克、再婚等多元婚姻形态弱化了男女双方合作程度;独生子女政策强化代际关系的同时对夫妻关系造成冲击。其结果是,无论感情牢固与否,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都开始实行财产分别所有。就价值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提供了价值泉源和检测标尺。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赋予法律效力,符合自由价值、和谐与友善价值以及公平价值。就法律规范层面而言,首先,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存在相关规范上的漏洞,依其性质可以经由《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转介,在合同编“找法”。其次,对《民法典》合同编第490条的参照适用为其法律约束力认定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包括如何认定双方达成财产分别合意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就一般规则而言,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是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先决条件;当事人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是其必要条件。就特别规则而言,再婚、一方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和特殊婚姻状态下的典型财产分别行为有其特定的认定条件和举证责任分配。在承认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基础上,其对内效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个人财产方面,以财产分别发生的时间为界确定个人财产范围。个人无偿处分较大数额的财产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共同财产方面,财产分别发生前的共同财产一般遵循法定夫妻财产制规则,没有必要的可先不予分割,以节省司法成本;确有分割必要的,以均分为原则,以参照适用《民法典》离婚财产规则为例外。财产分别发生后,双方可以约定按份共有。离婚补偿方面,在对具体补偿标准提出量化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婚姻类型化,对不同类型婚姻适用不同的比例系数,以发挥不同夫妻财产制的信号功能。同时,将过错、彩礼、经济能力作为自由裁量因素,防止公式的僵化适用。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对外效力主要包括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夫妻一方多个债务的清偿顺序。首先,为了尊重选择财产分别的当事人之意愿,约定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应当排除《民法典》第1064条但书条款的适用,以日常家事范围作为法定共同债务的唯一标准。其次,约定分别所有的,夫妻一方可能对另一方和第三人同时产生多个债务。鉴于债务清偿顺序直接影响到交易安全和家庭稳定的平衡保护,故在对债务类型进行梳理的前提下,借鉴运用破产法和继承法清偿顺序原理,确定债务清偿顺序,以实现生存价值优先、平等保护配偶和第三人、防止关联交易等目标。

戴同[3](2021)在《基于VFM的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污水处理公用基础设施对改善水环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少、净化质量差成为制约水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由政府自建、自营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工程建设、技术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对污水处理效果的要求,进而影响了人们对安全用水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政企合作的PPP模式在污水处理建设、运营项目中得到了大力推广。污水处理PPP项目对水资源用户、政府部门及水务企业而言存在共同的需求基础。但公私合作的PPP模式试行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波折,究其根本原因是未能平衡多方参与主体的利益。现有PPP模式的研究成果多从政府或社会资本方的视角,以博弈的方法分析问题,很少以多方参与主体利益共赢为目标解决问题。本文突破以往PPP模式的合作理论研究,从人们对优质水环境需求的角度出发,以污水处理PPP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方利益的VFM评价及影响社会资本方利益的投资回报为主线,兼顾用户对排污价格的承受能力,运用信息同步反馈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基于VFM评价的多方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系统动力学模型”,借助Vensim软件对满足各方利益相关主体的合作条件进行仿真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于加强公私合作过程中的公正性,提高城镇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实施效率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其主要研究如下:(1)污水处理行业、PPP模式、VFM评价相关理论梳理污水处理行业、PPP融资模式、VFM评价的相关概念,深入探讨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收益评价指标,污水处理项目应用PPP融资模式相比于其他模式的优势,污水处理PPP项目VFM评价的应用等相关理论。(2)污水处理PPP项目决策影响因素分析污水处理PPP项目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每个主体方的决策影响因素均不同。公众期盼尽快享受优质水资源环境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其关键决策影响因素是项目实施速度与效果;排污用户关注污水排放费用是否在其承受能力之内,其关键决策因素是污水处理收费单价;VFM评价是政府方针对PPP项目的主要决策依据;投资收益是水务企业投资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决策依据。(3)基于多方主体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依据污水处理PPP项目中政府方对VFM量值及水务企业方对投资收益的要求,提炼双方利益的共同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量化模型、税费异动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反馈理论构建基于VFM定量评价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并根据模型中各因子之间的反馈关系设置系统函数。结合上述各子模型构建基于VFM评价的多方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4)模型验证及应用分析借助Vensim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实际案例从综合效益最大化、合作边界条件、影响因素敏感性三个方面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基于多方主体视角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为加强政企合作过程的社会公信力,满足多方主体利益需求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卢亚娟[4](2021)在《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类蒙古包在延承传统蒙古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土木类、或其他新型材料及建造逻辑,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满足当代牧民对空间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可发现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住居,以哈那、乌尼、套脑等小构件装配式为主,显然无法满足类蒙古包空间形态多样化的需求,导致类蒙古包空间形态受结构形式的制约而呈现滞后性。现代类蒙古包采用混凝土、砖混、钢结构等建筑材料,使地域性文化减弱,同时对草原环境造成破坏,使传统蒙古包的现代传承被失语性表达。在当今注重生态可持续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人居环境与地域性文化更为关注与重视,而木材在材料特性、空间感受及结构形式的独特性与适宜性,深受欢迎被广泛应用。因此,呼吁回归地域性,以木结构对其现代结构形式进行更新替换,创造出新型类蒙古包空间形态,成为当下值得探究的课题。本论文试图将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与适宜性木结构相结合,以期解决当下存在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的适应性问题,改善类蒙古包的存在现状,拓展其空间适用范围,对传统进行延承与再现。论文研究内容首先通过调研与对国内外案例解析,对类蒙古包空间形态进行整理与归纳,发掘其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对木结构建筑空间结构体系解析,了解木材特性与结构形式,探究与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相匹配的结构形式。再通过对类蒙古包空间设计适应性探讨,对历史同源范例中的向心收分式与穹窿式的空间形态进行转译尝试,以期对现有类蒙古包空间形态进行补充与完善。最后,通过将适宜性木结构与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相结合进行研究性转译设计呈现,从而为木结构类蒙古包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薛白鸽[5](2021)在《过渡车钩轻量化结构设计及分析》文中指出轨道列车向着高速化、智能化不断发展,为了保证车辆在运行时的平稳性,轨道车辆越来越多的使用连挂纵向间隙更小的密接式车钩,但救援机车配备的几乎都是15号车钩,在车辆发生故障需要维修时,两种不同形式的车钩不能直接连挂,因此需要过渡车钩辅助连挂。某铁路局客车车辆段现有过渡车钩结构笨重,材料利用率较低,且在安装时需要人工装卸,在有砟轨道上使用时一旦发生脱落,将会对维修人员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本文以过渡车钩材料利用率更高,结构更加轻便为目标,提出了过渡车钩轻量化设计方案,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仿真分析其强度、刚度和疲劳强度,确定该方案具有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列车维修和救援时的编组情况和受力形式,建立了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以及单质点和多质点列车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编组情况和不同运行速度对过渡车钩纵向载荷的影响,得到制动初速度越小、运送车厢数量越多过渡车钩所受载荷越大,并且二级加压制动相较于普通制动会产生更大的载荷。由此可得,最高运行速度为85km/h,运送16节车厢时,牵引启动工况下过渡车钩承受最大拉伸载荷,制动工况下过渡车钩承受最大压缩载荷。建立了原始过渡车钩三维模型,分析了过渡车钩的结构、工作原理、材料属性及强度刚度评定标准。根据过渡车钩模型和极限载荷,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确定牵引启动工况及制动工况,这两种极限工况下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均符合设计要求,但是存在结构不合理、材料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有轻量化设计空间。采用变密度法对过渡车钩进行拓扑优化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和过渡车钩受力特点,对其进行形状优化,得到了轻量化后的过渡车钩模型重80.1kg,相较于原始模型减重20.2kg。校核轻量化后过渡车钩模型强度、刚度和疲劳强度,验证了轻量化方案的可行性,对比分析结果可知,相较于原始过渡车钩,轻量化后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均有一定的提升。采用TC4钛合金代替铸造E级钢作为轻量化后过渡车钩的材料,得到重量为46kg的钛合金过渡车钩。对钛合金过渡车钩进行静力分析,得到牵引启动工况及制动工况下,钛合金过渡车钩均满足强度、刚度要求,安全系数达到2.6,有一定的设计余量。采用变密度法对钛合金过渡车钩进行拓扑优化分析,结合拓扑优化结果对钛合金过渡车钩进行结构轻量化设计,得到的轻量化后钛合金过渡车钩重42.15kg相较于原始过渡车钩减重58.15kg。校核轻量化后钛合金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和疲劳强度,得到牵引启动工况及制动工况下,轻量化后的钛合金过渡车钩均符合设计要求,且安全系数有一定的提升。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在已有过渡车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轻量化过渡车钩,在保证强度、刚度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结构更加合理,材料利用率更高。过渡车钩轻量化分析过程及结果可为今后各种类型的过渡车钩结构优化设计及新型过渡车钩的研制提供详尽的分析方案和理论参考。

马天钰[6](2021)在《《爱弥儿》挫折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

安宁[7](2021)在《Γ源直流固态断路器关断区域界定与双向分断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直流无自然过零点,直流断路器成为直流系统推广应用的关键技术。Γ源直流断路器(ΓDCCB)利用直通工作模式分断短路故障,为一种μs级自关断新型固态断路器,解决了传统Z源断路器源荷不共地、电源环流、负载突变误动作及输入谐振等问题。本文围绕ΓDCCB双向功率流分断、关断区域界定和安全重合闸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优化该直流断路器性能。本文针对双向直流系统中传统Z源类断路器无法实现双向功率流分断问题,采用比对组合法对双向Z源类断路器的构建方式进行筛选并以传导损耗作为约束条件,对电网络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新型双向直流断路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双向Γ源直流断路器拓扑;针对Γ源断路器短路关断范围模糊、区域界限难以界定、多维参数耦合影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 ΓDCCB关断参数选取界限,并结合对其非线性仿真和实验拟合出精确的关断区域,给出了一种ΓDCCB三维图形非线性失效区域界定方法,获得自关断失效区域界定判据;针对Z源类断路器无法安全重合闸及再分断问题,本文在构建重合闸前后虚拟非直通模式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三种解决方案:一种反向重复馈能重合闸法、一种晶闸管相移控制重合闸法、一种Ю源直流固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实现直流断路器无限次安全重合闸与再分断,同时降低了故障电流冲击。对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同时搭建了 Γ源直流固态断路器实验样机,对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进行了设计,并在实验平台上对断路器进行了上述功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Γ源直流断路器可实现双向功率流下有效分断,验证了文中所述自关断区域界定判据的准确性,表明了 Γ源网络拓展应用于断路器领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张丹[8](2021)在《“双肩挑”教师角色压力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田梦[9](2021)在《高弹性导电碳海绵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各种高弹性压阻传感器材料,如碳纳米管泡沫、石墨烯气凝胶、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生物质海绵等,凭借其高压缩性和快速回弹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生物质基海绵具有来源广泛、柔性质轻、稳定性高、易于化学修饰以及规模化生产等优点成为应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压阻传感器的理想选择。本论文以天然轻木为生物质原料,通过简单化学法将刚性木材变为可压缩高弹性碳海绵,调控碳化温度,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此外,采用简单浸渍法将短棒状聚苯胺负载在碳海绵上,制备弹性导电碳海绵,进一步组装成压阻传感器。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轻木为前驱体,经化学处理破坏木材的薄细胞壁,并通过冷冻干燥手段使得破裂的薄细胞壁附在厚的层面,形成堆叠的层状拱形结构。化学处理后的木材经热处理后层状结构可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最终得到高弹性碳海绵。压缩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氩气气氛下300℃直接退火处理的碳海绵具有优异的压缩性能,在90%的高压缩应变下几乎可完全恢复,不发生体积变化,碳海绵的密度仅为0.076g/cm3,对轻质油甲苯的吸附性达到自身重量的7倍,可实现对外包装污染物的吸收从而达到保护产品的作用。(2)为得到高导电性能的碳海绵,需进一步提高其导电性能。将300℃退火的碳海绵置于氩气气氛中800℃条件下进行高温碳化。结果表明,高温碳化后的碳海绵在不同压缩应变下具有灵敏的电响应,在I-V检测中各向异性系数约为3.5倍。但其循环压缩性能差,仅能承受20%的较小应变,当应变持续增大则结构破坏不能完全恢复。(3)为进一步组装高灵敏度压阻传感器,通过浸渍-干燥手段在300℃退火的碳海绵上负载短棒状聚苯胺,制备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表明,该复合材料随着压缩应变的增大,导电性能增强。将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构建压阻传感器,可检测出灵敏且稳定的电响应信号。

殷可意[10](2021)在《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适应性运动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关节炎类型之一,老年、女姓和肥胖人群是这种渐退化疾病的主要易感群体。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到2020年,寿命增长和老龄化发展已使OA上升为致残的第4大原因。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的滑膜关节,由于使用频率较高和承受负载过大,发生OA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关节。近几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猛,肥胖患病率逐渐增高,KOA病患数量很可能在未来大幅增加,由此产生的人体功能障碍、残疾,不仅严重妨碍日常生活,还会引发严重心理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均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KOA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究其原因在于相较于其他慢性心血管类疾病,人们通常将KOA视为“衰老的正常现象”,同时缺乏大范围、规范性、跨人群的骨关节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因此,如何立足患者需求,解决疾病负担挑战,让更多的患者获益于规范化治疗,提高骨关节健康状况,改善生活质量,亟待社会各界合力破局。KOA缺乏完全治愈手段,临床干预以缓解关节疼痛,保留和改善关节功能为重点,其中非药理干预以运动生物力学手段为主,如何调整膝关节内负载是KOA干预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该手段的使用仍旧存在诸多壁垒,例如,缺乏对KOA群体步行时多环节与膝关节运动配合模式的认识,干预研究结果尚不统一,同时这一手段的实施需要严苛的实验环境,在临床领域大范围推广困难重重,是否可利用其他生物力学指标简易推估膝关节负载少有探索。以上均为KOA康复干预与日常管理(包括:早期诊断、严重程度评估、干预方案制订和效果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应用参考。综上,本项目总体研究目的是:以步行为动作任务,老年女性KOA为目标人群,深入探讨KOA群体多步行时适应性运动特征变化,明确KOA群体特有的“适应性调整”模式;确定对膝关节负载变化敏感的相关生物力学因素,建立其相互关系,以期指导制定有力且高效的运动干预模式,从而实现KOA早诊早治、及早干预、治疗策略的个性化和阶梯化目标。研究一具体目的:探究KOA老年女性相较于健康老年女性,步行过程中膝关节内收力矩变化对邻近髋、踝关节和其他环节(足、骨盆和躯干)运动特征的影响,以期获取对KOA疾病介入较为敏感的多环节生物力学指标。研究方法:受试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受试者的初选(膝关节疼痛、活动不灵活和年龄),后续通过临床手段——膝关节站立位放射学影像(即X光片:正位片、侧位片)完成KOA的诊断和分期判定(K-L分级),本研究最终纳入KOA受试者15人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15人。设备搭建:在运动科学学院运动技能研究中心实验大厅完成步态分析实验。使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追踪全身反光球运动轨迹,采样频率为100Hz,配合埋入步道中间位置的两块测力台同步采集受试者步行过程中经过测力台时双足地面反作用力,采样频率为1000Hz。数据分析:使用Nexus和Visual 3DTM软件进行后续数据处理与分析。相关指标:1.步态时空参数——步幅、单步长、步宽、步态周期时长和步速;2.运动学——下肢髋、膝、踝关节角度,足前进角,骨盆和躯干侧倾角;3.动力学——下肢髋、膝、踝关节净力矩。研究结果:(1)老年女性KOA受试者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步速显着下降(t=2.129,P=0.04),其他步态时空参数不存在组间差异;(2)老年女性KOA受试者步行过程中髋关节外展角度有所增大,对应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出现时刻的髋关节角度1明显大于对照组(t=4.561,P<0.0001),其余膝、踝额状面内角度不存在显着组间差异;对应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出现时刻的骨盆、躯干侧倾角明显倾向患侧(t=4.396,P=0.0001;t=10.03,P<0.0001),对应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出现时刻的足前进角表现为外八(t=3.351,P=0.002)、骨盆和躯干侧倾角显着倾向患侧(t=3.028,P=0.0052;t=3.135,P=0.004);(3)支撑末期中对应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出现时刻的踝关节力矩2(t=17.73,P<0.0001),支撑初期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t=14.42,P<0.0001),踝关节最大背屈力矩(U=58,P=0.0004)及膝关节最大伸膝力矩(t=2.197,P=0.03)存在显着组间差异。研究二:具体目的:在不同体重KOA老年女性中进一步探究步态时空参数、下肢关节及其他身体环节的运动特征改变,明确KOA老年女性群体步行时特有的“适应性变化”过程;同时利用数学手段建立上述运动调整与膝关节内收力矩的关系,探讨其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受试者:招募及筛选条件同研究一,最终纳入KOA受试者60人,群体中存在体重超标的情况,由于体重也是对膝关节负载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按照我国成人身体质量指数标准,最终将研究二中的受试者分为三组,依次记为BMI(正常),BMI(超重),BMI(肥胖)。数据处理分析及指标:同研究一研究结果:(1)步行过程中,步幅(F=3.951,P=0.02)、单步长(F=3.737,P 0.03)、步速(F=4.851,P=0.01)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BMI(肥胖)组和BMI(正常)组之间。而步宽、步态周期时长不存在任意两者的组间差异;(2)三组KOA受试者中,超重组和肥胖组相较于体重正常组,在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出现时刻,骨盆、躯干侧倾角明显倾向患侧(F=8.449,P=0.0006;F=4.663,P=0.01),在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第二峰值对应时刻,足前进角瞬时值显着增大,表现为更大的外八字(F=5.553,P=0.006;F=11.51,P<0.0001),肥胖组相较于体重正常组,踝关节最大跖屈力矩减小(F=4.620,P=0.013),膝关节垂直胫骨力峰值降低(F=4.644,P=0.0097),髋关节外展力矩峰值随着体重增大,逐级减小(F=6.539,P=0.0334,P=0022)。(3)足前进角、骨盆和躯干侧倾角、步速和BMI值与代表KOA中膝关节负载的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第二峰值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BMI、足前进角在膝关节内收力矩双峰值变化中相对贡献较大,其次为躯干、骨盆侧倾角和步速。研究结论:(1)相较于健康老年女性,KOA老年女性增大的膝关节内收力矩引起步速减慢,髋关节支撑初期外展角度增大,踝关节支撑末期外翻力矩增大,足前进角内八程度减小,骨盆和躯干侧倾向患侧等适应性运动特征变化;病程一致的KOA老年女性,随着体重递增,膝关节内收力矩逐级增大,上述适应性变化更加凸显;(2)膝关节内收力矩增大导致步速,足前进角,骨盆和躯干侧倾角产生明显的适应性运动改变。利用上述指标和身体质量指数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快速推估膝关节内收力矩双峰值的大小,易于其在KOA诊断、干预中大范围应用;(3)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体重和足前进角对膝关节内收力矩峰值的相对影响较大,降低体重,增大足前进角度(外八字)可降低膝关节内收力矩峰值,并作为KOA老年女性群体步态修正方案的普适关注点。

二、生活不能承受之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不能承受之重(论文提纲范文)

(1)矛盾且孤独——镜像理论下的特蕾莎(论文提纲范文)

一、镜像成长下的生存状态
    (一)母爱的缺失
    (二)“理想自我”与“自我”的分离
    (三)爱恋纠葛背后的轻重失衡
二、他者建构下的性格特征
    (一)果敢却又矛盾
    (二)幸福却又孤独
三、特蕾莎背后的生命叩问

(2)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界定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基本内涵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分类
    第二节 否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弊端
        一、违背当事人意志、损害个人合法权益
        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
第二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当性证成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现实基础
        一、生产力的发展
        二、女性地位的提高
        三、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四、家庭形态多元化
    第二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价值泉源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自由价值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和谐、友善价值
        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平价值
    第三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依据
        一、《民法典》第464 条的解释适用
        二、《民法典》第490 条的参照适用
第三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一般规则
        一、先决条件: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
        二、必要条件:夫妻双方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
    第二节 典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特殊规则
        一、再婚者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二、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后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三、特殊婚姻状态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第四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内部效力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的个人财产范围及其权利行使
        一、个人财产的范围
        二、个人财产权利行使的限制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的共同财产认定与分割
        一、按份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二、共同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第三节 分别所有下的离婚补偿:兼与共同财产制比较
        一、离婚补偿的计算公式
        二、离婚补偿计算的裁量因素
第五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外部效力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与法定范围
        二、夫妻共同债务的对外清偿与内部分配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清偿顺序
        一、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类型梳理
        二、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基本原理
        三、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具体规则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基于VFM的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污水处理行业投资决策研究现状
        1.2.2 PPP融资模式研究现状
        1.2.3 物有所值评价研究现状
        1.2.4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理论基础
    2.1 污水处理理论基础
        2.1.1 污水处理行业概述
        2.1.2 污水处理相关水质标准
    2.2 PPP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2.2.1 PPP模式内生动力及内涵
        2.2.2 PPP模式运作方式
    2.3 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适用性
        2.3.1 污水处理特性及发展历程
        2.3.2 污水处理PPP项目运作方式
    2.4 PPP项目VFM评价基础理论
        2.4.1 PPP项目VFM评价的特性内涵
        2.4.2 PPP项目VFM评价的驱动因素
    2.5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2.5.1 系统动力学的起源与发展
        2.5.2 系统动力学仿真应用基础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决策依据
    3.1 公众决策依据仿真方法分析
    3.2 用户决策依据排污收费分析
    3.3 企业决策依据投资收益分析
    3.4 政府决策依据VFM评价研究
        3.4.1 污水处理PPP项目VFM定性评价改进模型
        3.4.2 污水处理PPP项目VFM定量评价PSC法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VFM定量评价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1 VFM定量评价PSC法的应用
        4.1.1 VFM定量评价PSC法应用分析
        4.1.2 VFM定量评价PSC法核算要素分析
    4.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模糊风险成本量化模型
        4.2.1 污水处理PPP项目风险识别与分配
        4.2.2 污水处理PPP项目风险成本量化模型
    4.3 基于税费异动的竞争性中立调整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子模型构建与仿真
    5.1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假设前提
        5.1.1 多方主体参PPP项目交易结构
        5.1.2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边界条件
        5.1.3 污水处理PPP项目财务测算基本假设
    5.2 污水处理PPP项目企业投资收益模型
        5.2.1 污水处理项目企业投资子模型构建
        5.2.2 实例仿真分析
    5.3 污水处理PPP项目税费异动子模型
        5.3.1 污水处理PPP项目税费影响因素分析
        5.3.2 污水处理PPP项目税费子模型构建
        5.3.3 实例仿真分析
    5.4 污水处理PPP项目政府VFM评价子模型
        5.4.1 VFM评价影响因子函数关系分析
        5.4.2 污水处理PPP项目VFM评价子模型构建
        5.4.3 实例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应用
    6.1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构建
    6.2 合作决策模型在招标采购中的应用
        6.2.1 污水处理PPP项目招标采购案例概述
        6.2.2 合作决策模型在招标采购中的应用
    6.3 合作决策模型在边界条件中的应用
        6.3.1 污水处理PPP项目边界条件案例概述
        6.3.2 合作决策模型在边界条件中的应用
    6.4 合作决策模型在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木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类蒙古包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空间形态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类蒙古包建筑空间形态解析
    2.1 类蒙古包建筑发展沿革
    2.2 传统蒙古包空间原型解析
        2.2.1 传统蒙古包空间秩序
        2.2.2 传统蒙古包平面形态
        2.2.3 传统蒙古包竖向空间形态
    2.3 类蒙古包平面形态解析
        2.3.1 类蒙古包空间秩序
        2.3.2 传统类蒙古包平面形态
        2.3.3 现代类蒙古包平面形态
    2.4 类蒙古包竖向空间形态解析
        2.4.1 单层竖向空间形态
        2.4.2 复式竖向空间形态
        2.4.3 多层竖向空间形态
    2.5 类蒙古包外显空间形态解析
        2.5.1 基于材料差异的形态变化
        2.5.2 基于空间功能的形态变化
    2.6 类蒙古包建筑的前沿探索解析
        2.6.1 传统建筑结构形式的类蒙古包解析
        2.6.2 现代建筑结构形式的类蒙古包解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结构建筑空间结构体系解析
    3.1 木结构特性解析
        3.1.1 材料特性
        3.1.2 结构特性
    3.2 传统木结构建筑结构形式
        3.2.1 抬梁式结构体系
    3.3 现代木结构建筑结构形式
        3.3.1 杆件结构体系
        3.3.2 板壳结构体系
        3.3.3 块材结构体系
    3.4 木结构建筑节点构造
        3.4.1 传统工程节点
        3.4.2 现代工程节点
    3.5 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与木结构的适宜性
        3.5.1 圆形空间的适宜性结构
        3.5.2 矩形空间的适宜性结构
        3.5.3 多空间组合的适宜性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结构类蒙古包空间设计适应性探讨
    4.1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转译
        4.1.1 类蒙古包的象征性内涵
        4.1.2 类蒙古包的仪式化空间
        4.1.3 类蒙古包的场所感
    4.2 历史同源范例空间形态类比解析及补充转译
        4.2.1 向心收分式空间形态
        4.2.2 穹窿式空间形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结构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研究性设计
    5.1 方案设计一中国传统抬梁式木结构类蒙古包转译
        5.1.1 方案定位及构思
        5.1.2 空间组织形态
        5.1.3 适宜性建造技术
        5.1.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5.2 方案设计二快速装配式现代木结构类蒙古包
        5.2.1 方案定位及构思
        5.2.2 空间组织形态
        5.2.3 适宜性建造技术
        5.2.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5.3 方案设计三多空间组合式木结构类蒙古包
        5.3.1 方案定位及构思
        5.3.2 空间组织形态
        5.3.3 适宜性建造技术
        5.3.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毕业设计图纸

(5)过渡车钩轻量化结构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车钩研究现状
        1.2.2 过渡车钩研究现状
        1.2.3 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研究现状
        1.2.4 钛合金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过渡车钩纵向受力分析
    2.1 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2.2 机车牵引力
    2.3 列车运行阻力
    2.4 列车制动力
        2.4.1 列车制动力的形成
        2.4.2 列车制动力计算
    2.5 列车运动方程解算
        2.5.1 单质点模型
        2.5.2 多质点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过渡车钩静力分析
    3.1 过渡车钩工作原理及三维模型建立
        3.1.1 过渡车钩工作原理
        3.1.2 过渡车钩连挂步骤
        3.1.3 过渡车钩三维模型建立
    3.2 E级钢的主要参数
    3.3 过渡车钩评定标准
        3.3.1 过渡车钩强度指标
        3.3.2 过渡车钩刚度指标
    3.4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与步骤
    3.5 过渡车钩模型的前处理
        3.5.1 三维实体模型的导入
        3.5.2 材料的选择与添加
        3.5.3 接触对设置
        3.5.4 网格划分
        3.5.5 载荷与约束条件确定
    3.6 静力分析结果与讨论
        3.6.1 牵引启动工况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分析
        3.6.2 制动工况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过渡车钩轻量化结构设计
    4.1 结构优化理论基础
    4.2 过渡车钩优化分析
        4.2.1 拓扑优化设计及求解结果分析
        4.2.2 过渡车钩优化改进
    4.3 轻量化后过渡车钩有限元分析结果
        4.3.1 轻量化后牵引启动工况下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分析
        4.3.2 轻量化后制动工况下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分析
    4.4 过渡车钩轻量化前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4.5 轻量化后过渡车钩疲劳强度校核
        4.5.1 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4.5.2 疲劳极限图的绘制
        4.5.3 疲劳强度评估点的选取
        4.5.4 疲劳强度校核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钛合金过渡车钩设计
    5.1 TC4钛合金的主要参数
    5.2 钛合金过渡车钩有限元分析结果
        5.2.1 牵引启动工况下钛合金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分析
        5.2.2 制动工况下钛合金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分析
    5.3 钛合金过渡车钩优化分析
        5.3.1 拓扑优化设计及求解结果分析
        5.3.2 钛合金过渡车钩优化改进
    5.4 轻量化后钛合金过渡车钩静力分析结果及讨论
        5.4.1 轻量化后牵引启动工况下钛合金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分析
        5.4.2 轻量化后制动工况下钛合金过渡车钩强度、刚度分析
    5.5 轻量化后钛合金过渡车钩疲劳强度校核
        5.5.1 钛合金疲劳极限图的绘制
        5.5.2 疲劳强度评估点的选取
        5.5.3 疲劳强度校核结果
    5.6 过渡车钩轻量化各阶段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Γ源直流固态断路器关断区域界定与双向分断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Z-源类直流固态断路器
        1.2.2 .Z-源类双向直流固态断路器
        1.2.3 .Z-源类固态断路器自关断区域界定
        1.2.4 .Z-源类固态断路器安全重合闸与再关断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Γ源耦合电感直流固态断路器
    2.1 . Γ源断路器拓扑
    2.2 .数学模型
        2.2.1 .稳态模式
        2.2.2 .短路模式
        2.2.3 .晶闸管电压应力
    2.3 .三种耦合电感断路器比对
        2.3.1 .T/逆Γ/Γ源断路器拓扑
        2.3.2 .关断速度比对
        2.3.3 .短路电流比对
        2.3.4 .晶闸管反压峰值和反向恢复时间比对
        2.3.5 .关断范围比对
        2.3.6 .三种耦合电感断路器性能总结
    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Γ源直流固态断路器性能优化
    3.1 .双向Γ源直流断路器拓扑
        3.1.1 .双向Z源类阻抗网络拓扑
        3.1.2 .双向Γ源直流固态断路器
        3.1.3 .工作模式
        3.1.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2 . Γ-DCCB短路与负载突变区域界定
        3.2.1 .理论故障电阻界限
        3.2.2 .考虑漏感的区域界定
        3.2.3 .考虑耦合系数的界定范畴
        3.2.4 .三维图区域界定
        3.2.5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 . Γ-DCCB的重合闸与重合闸再分断研究
        3.3.1 .反向重复馈能重合闸法
        3.3.2 .晶闸管相移控制重合闸法
        3.3.3 .一种Ю源直流固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
        3.3.4 .三种重合闸再分断方法比对
        3.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实现方案
    4.2 .系统硬件设计
        4.2.1 . Γ源网络
        4.2.2 .驱动电路
        4.2.3 .功率放大电路
    4.3 .系统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稳态和短路模式下断路器功能分析
    5.2 .双向断路器拓扑性能分析
    5.3 .短路与负载突变区域界定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高弹性导电碳海绵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可压缩碳材料
        1.1.1 石墨烯气凝胶
        1.1.2 碳纳米管海绵
        1.1.3 生物质海绵
        1.1.4 聚合物海绵
    1.2 聚苯胺材料概述
        1.2.1 聚苯胺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1.2.2 聚苯胺的结构及性能
    1.3 弹性导电聚合物/碳基复合材料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实验原料、设备及分析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表征手段
        2.3.1 万能力学试验测试
        2.3.2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2.3.3 X射线能谱分析
        2.3.4 电化学测试
        2.3.5 电导率测试
        2.3.6 热性能分析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3 碳海绵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碳海绵的制备
    3.2 碳海绵的性能研究
        3.2.1 碳海绵的物理性能研究
        3.2.2 碳海绵的压缩性能研究
        3.2.3 碳海绵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3.2.4 碳海绵的电学性能分析
        3.2.5 碳海绵的吸附性能分析
        3.2.6 碳海绵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3.2.7 碳海绵的红外光谱表征
    3.3 本章小结
4 短棒状聚苯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聚苯胺的制备
    4.2 聚苯胺的性能研究
        4.2.1 聚苯胺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4.2.2 聚苯胺的电学性能分析
        4.2.3 聚苯胺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4.2.4 聚苯胺的红外光谱表征
    4.3 本章小结
5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制备
    5.2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2.1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5.2.2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分析
        5.2.3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分析
        5.2.4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5.2.5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表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适应性运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一
        1.3.2 研究二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范围
    1.6 名词解释与操作性定义
2 文献综述
    2.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基本情况概述
        膝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与发病率
        膝骨关节炎的影响
        膝骨关节炎的定义
    2.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系统风险指标
        社会人口因素
        基因遗传因素
        肥胖与代谢综合症
        维生素/饮食
        骨密度和骨量
    2.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层面风险指标
        骨与关节形状
        肌肉力量
        关节负载与对线
        职业与运动
        损伤/手术
    2.4 影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生物力学风险指标
    2.5 文献小结
3 研究一 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步行时多环节/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受试者
        3.2.2 实验流程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运动学数据处理
        3.3.2 动力学数据处理
        3.3.3 统计学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步态时空参数
        3.4.2 多关节/环节运动学特征
        3.4.3 髋、膝、踝三关节动力学特征
    3.5 讨论与分析
        3.5.1 膝骨关节炎外在步态运动特征变化
        3.5.2 膝骨关节炎关节内部力学特征变化
        3.5.3 膝骨关节炎多环节运动特征的改变
    3.6 小结
4 研究二 不同体重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步行时全身补偿和适应性运动调整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受试者
        4.2.2 实验流程
    4.3 数据采集与解析
        4.3.1 数据采集
        4.3.2 数据解析
        4.3.3 统计学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步态时空参数
        4.4.2 多环节运动特征
        4.4.3 下肢三关节运动特征
        4.4.4 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与多环节运动变量间的关系
        4.4.5 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二峰值与多环节运动变量间的关系
    4.5 讨论与分析
        4.5.1 不同体重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及多环节运动学变化
        4.5.2 不同体重膝骨关节炎患者踝、膝和髋关节运动特征变化
        4.5.3 膝关节内收外力矩峰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4.6 小结
5 综合讨论与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创新之处
    6.3 实践应用与展望
        6.3.1 实践应用
        6.3.2 展望
    6.4 研究局限性
        6.4.1 系统局限性
        6.4.2 研究方案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 Ⅰ:研究一与二 V3D软件中用到的部分计算编码
附件 Ⅱ:VAS 疼痛量表
附件 Ⅲ:K-L(Kellgren-Lawrence) Knee OA 分级量表
附件 Ⅳ: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附件 Ⅴ: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生活不能承受之重(论文参考文献)

  • [1]矛盾且孤独——镜像理论下的特蕾莎[J]. 蔺瑞莹. 戏剧之家, 2021(29)
  • [2]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D]. 姚桐.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VFM的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研究[D]. 戴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D]. 卢亚娟.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5]过渡车钩轻量化结构设计及分析[D]. 薛白鸽.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爱弥儿》挫折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马天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Γ源直流固态断路器关断区域界定与双向分断功能研究[D]. 安宁.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8]“双肩挑”教师角色压力的质性研究[D]. 张丹. 西南大学, 2021
  • [9]高弹性导电碳海绵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田梦.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适应性运动特征研究[D]. 殷可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标签:;  ;  ;  ;  ;  

生活难以忍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