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硫酸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硫酸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我国硫酸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康学超[1](2020)在《盐湖光卤石制备无氯钾肥和氮镁复肥的相平衡研究》文中指出察尔汗盐湖因其丰富的各种无机盐资源而闻名世界,无机盐资源储量居我国盐湖之首。虽然盐湖矿产资源得天独厚,但在其资源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开发钾资源的同时极大忽视了其他资源的开发,造成产品竞争力弱,资源严重浪费,盐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无氯钾肥具有独特优势,无氯钾肥的生产越来越受到盐湖企业的重视。基于盐湖光卤石矿为原料与工业副产物硫酸铵反应生产无氯钾肥工艺优化,以及盐湖提氯化钾后副产氯化镁资源利用需要,本文进行了相关水盐体系的相平衡研究。采用等温溶解法测定K+,Mg2+//Cl-,SO42--H2O四元交互体系及四个三元子体系在80℃时的稳定相平衡数据,绘制并分析了相应相图。该四元体系相图含有九个结晶区,分别为KCl、K2SO4、K2SO4·Mg SO4·4H2O、Mg SO4·6H2O、Mg SO4·5H2O、Mg SO4·4H2O、Mg Cl2·6H2O、KCl·Mg Cl2·6H2O和KCl·Mg SO4·3H2O结晶区。其中最大的结晶区为K2SO4结晶区,表明该条件下K2SO4易于结晶析出。依据K+,Mg2+//Cl-,SO42--H2O四元体系相图在80℃和35℃时的分析计算,设计了选取氯化钾和硫酸镁为反应原料,高温析出硫酸钾,低温结晶软钾镁矾,制备无氯钾肥并副产钾镁复肥的新工艺。采用等温溶解法测定Mg2+,NH4+//Cl-,SO42--H2O四元交互体系及四个三元子体系在90℃时的稳定相平衡数据,绘制并分析了相应相图。该四元体系相图含有七个结晶区,分别为NH4Cl、(NH4)2SO4、Mg SO4·(NH4)2SO4·6H2O、Mg Cl2·6H2O、Mg Cl2·NH4Cl·6H2O、Mg SO4·4H2O和Mg SO4·6H2O结晶区。根据Mg2+,NH4+//Cl-,SO42--H2O体系在25℃和90℃时的相图分析计算,设计了工业副产物硫酸铵与盐湖老卤反应低温制备氮镁复肥,高温生产氯化铵的新工艺。通过与文献中设计的两条工艺路线进行对比,选出了最优的工艺路线。采用等温蒸发法测定Mg2+,NH4+//Cl-,SO42--H2O四元交互体系及四个三元子体系在0℃时的介稳相平衡数据,绘制并分析了相应相图。该四元体系相图含有六个结晶区,分别为NH4Cl、(NH4)2SO4、Mg SO4·(NH4)2SO4·6H2O、Mg Cl2·6H2O、Mg Cl2·NH4Cl·6H2O和Mg SO4·7H2O结晶区。根据Mg2+,NH4+//Cl-,SO42--H2O体系在25℃和0℃时的相图分析计算,设计了工业副产物硫酸铵与盐湖老卤反应低温制备氮镁复肥,常温生产氯化铵的新工艺。采用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热力学模型,对上述所研究的四元体系进行溶解度回归计算,结果表明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吻合程度高。

邬梦龙[2](2021)在《基于EC和pH的肥料浓度监测方法与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水资源匮乏、时空分布不均、生产技术落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低一直以来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大顽疾;化肥年产量和施用量大,平均有效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低、污染严重。为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减小农业生产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水肥一体化技术和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肥需求规律,自动监控水肥混合配比,实现精准变量灌溉施肥装置与系统的开发是现代集约化精准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水肥混合过程中,实时精准监测水肥混合浓度是实现自动精准变量灌溉施肥的关键前提,也是精准农业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环节。本文首先基于室内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的测定,探索了典型的可溶性肥料种类、肥液浓度、温度和肥液混合配比对肥液导电性和酸碱度的影响,并通过测定电导率(Electricity Conductivity,EC)值和酸碱度(Potential of Hydrogen,p H)值对不同工况下肥液的响应,提出了适用于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的肥液浓度在线监测策略;其次,基于现有的EC和p H测试设备的特点,以现有相关监测设备为基础,通过对现有EC传感器、p 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进行包装改造并集成自主供电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形成了集自主供电、数据传输、灌溉水量计量、管道水肥浓度监测与反馈为一体化的灌溉系统末端水肥在线监测一体化装置。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明确了不同种类肥料下肥液质量浓度ρf对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的影响。氯化钾、磷酸氢二钾、复合肥、磷酸氢二铵、硝酸钾肥液电导率随着肥液质量浓度ρf的增大而升高,且增大趋势的程度为:氯化钾>磷酸氢二铵>硝酸钾>硫酸钾>磷酸氢二钾>复合肥。磷酸氢二钾、尿素肥液的酸碱性随着肥液质量浓度ρf的升高而增大(P<0.01),且增长程度为:磷酸氢二钾>尿素;然而复合肥肥液的p H值随着肥液质量浓度ρf的增长而降低。(2)明确了温度T对不同种类肥液电导率的影响。氯化钾、复合肥、硫酸钾、硝酸钾、磷酸氢二钾、复合肥、磷酸氢二铵肥液的导电性随着肥液温度T的升高而提升,且复合肥、磷酸氢二铵、磷酸氢二钾、硫酸钾、硝酸钾的响应程度随着肥液的质量浓度ρf的升高而增强,氯化钾的响应程度随着肥液的质量浓度ρf的升高而减弱。(3)探明了混合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对肥液配比值(Ratio Value,rv)的响应模式。磷酸氢二钾、氯化钾和磷酸氢二铵、氯化钾混合肥液电导率随着配比值rv(磷酸氢二钾:氯化钾和磷酸氢二铵:氯化钾)的增大而减小,且该响应程度随着混合肥液质量浓度ρf的升高而加强;磷酸氢二钾、氯化钾混合肥液的酸碱度随着配比值rv的增大而升高,且该趋势随着混合肥液质量浓度ρf的升高而减弱,而配比值rv对磷酸氢二铵、氯化钾混合肥液的酸碱度无明显影响。(4)提出了基于电导法的混合肥液浓度实时在线监测策略。基于磷酸氢二铵、氯化钾混合肥液EC值-温度-配比值-质量浓度数据集,构建了基于EC监测的混合肥液浓度反演预测模型,提出了已知配方的前提下基于监测肥液EC值的水肥一体化水肥信息实时在线监测策略。(5)提出了基于混合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的水肥一体化水肥信息实时在线监测策略。根据不同质量浓度、温度、配比值下磷酸氢二钾、氯化钾混合肥液EC值和p H值的差异,构建了磷酸氢二钾、氯化钾混合肥液EC值-p H值-温度T-质量浓度ρf和磷酸氢二钾、氯化钾混合肥液EC值-p H值-温度T-混合比的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基于监测肥液EC、p H和温度的混合肥液浓度及配方实时在线监测策略。(6)构建了集自主供电、数据传输、灌溉水量计量、管道水肥浓度监测与反馈为一体化的灌溉系统末端水肥在线监测一体化装置一套。该装置基于现有的EC和p H测试设备的特点,以现有相关监测设备为基础,通过对现有EC传感器、p 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进行包装改造并集成自主供电系统和数据无线传输系统,初步构建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末端水肥在线监测反馈一体化装置一套。

杨莉莉[3](2021)在《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文中提出氯是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但对大多数作物来说,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氯就能满足作物生长,一些对氯敏感的作物品质容易受到高氯的不良影响,在农业生产中氯常被认为是有害的,含氯肥料很少甚至不被在经济作物上施用。然而,猕猴桃是对氯有特殊需求的作物,已有不少研究报道猕猴桃对氯的需求量是普通作物的十倍以上,甚至有人提议把它作为研究氯的模型植物,但主要是通过溶液培养或者盆栽试验确定的,至今缺少氯对成龄猕猴桃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猕猴桃果园合理的施氯量是多少没有明确报道,氯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果园的氯状况调查研究,确定了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施氯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施氯量,分析了田间连续三年施氯的猕猴桃产量、品质、植株和土壤氯以及停用两年含氯肥料的后效影响,确定了猕猴桃园的最佳施氯量;盆栽试验分析了氯对植株生长、在植株中的分布情况,确定了猕猴桃耐氯临界值,并且通过对叶片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明晰了氯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54个果园的调查分析,陕西省猕猴桃果园0-40 cm土壤水溶性氯含量为3.38-203.71 mg kg-1,平均19.11 mg kg-1,0-40 cm土壤中水溶性氯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为10.1%,中等水平以下的占48.4%;叶片氯含量为1.07-9.76 g kg-1,平均为3.66 g kg-1,91.6%的叶片氯含量偏低,仅8.4%的在适宜范围内,陕西省大量猕猴桃果园普遍缺氯,应适当增加含氯肥料的使用。(2)基肥、追肥施用两种不同钾肥(K2SO4、KCl)的两个处理(S+Cl)和(Cl+S)的猕猴桃产量显着高于仅施用K2SO4的(S+S)处理,(S+Cl)处理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显着高于(Cl+S)和(Cl+Cl)处理,(S+Cl)处理还增加了叶片和果实微量元素含量,且对土壤养分和p H的影响较小。基肥施用K2SO4+追肥施用KCl是猕猴桃果园较好的钾肥施用方式。(3)低施氯量(Cl170-340 kg hm-2)与不施氯处理相比,增加了产量,经济效益,并且对猕猴桃的果实品质没有不良影响,连续施用高氯量(1480 kg hm-2)肥料对增加猕猴桃产量不利,且会降低果实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植株和土壤的氯离子含量增加,三年试验中,所有施氯处理均未对植物和土壤产生毒害,0-60 cm土壤Cl-残留率均不超过12%。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猕猴桃果园氯的适宜施用范围为170-340 kg hm-2。(4)田间停止施氯两年后,低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仍具有增产效果,因过量施用含氯肥料引起的产量下降和Vc含量降低现象消失。施用含氯肥料引起的植株和土壤氯离子含量增加的作用随着停用含氯肥料年限增加而逐渐减弱,对100 cm以下深层土壤氯离子的淋溶作用逐年减弱,土壤残留率迅速降低。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含氯肥料过量施用造成减产等现象,应及时停止。(5)盆栽不同施氯浓度试验结果显示,植株干物质质量随着施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氯离子含量随着施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品种同一器官的Cl-含量不同。氯在不同树龄不同品种树体中的分布均表现为,叶片>(果实)>根>枝条>树干,地上部>地下部,但各个器官氯分布量的多少受施氯量和品种及树龄的影响,且树龄和品种的影响更大。猕猴桃的施氯临界浓度为336-545 mg kg-1,非淋溶条件下,土壤氯安全浓度为<328.3 mg kg-1,叶片Cl-安全浓度为<23.1 g kg-1。(6)不同施氯量的盆栽试验中,低氯处理(T3)叶片SPAD和干物质质量略高于不施氯(T1)处理,高氯处理(T5)干物质质量和Vc含量显着低于不施氯处理(T1)。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分析,施氯量较低时(T3),氯会通过调控Novel03308和Novel03415基因的表达,从而通过相关基因的上下调,影响色氨酸代谢、甘油酯代谢、光合作用生物中的碳固定途径中代谢物的上调表达,利于生长激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碳固定,最终利于猕猴桃生长及产量品质的提高。施氯量较高时(T5),氯会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影响半乳糖代谢、抗坏血酸代谢、淀粉和糖代谢中相关代谢物的下调表达,降低了抗坏血酸合成途径中的直接或间接中间产物,不利于Vc含量的提高。从基因和代谢物层面揭示了氯对猕猴桃生长的作用机制。(7)本研究从土壤-叶片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当前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氯素状况;通过三年的田间不同施氯量处理及两年后效研究,确定了猕猴桃果园的适宜施氯量;通过盆栽试验确定了施氯临界浓度及土壤和叶片的安全浓度,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弥补了当前研究的空白,可以为猕猴桃果园合理施氯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张锐横[4](2021)在《醇-非氯盐体系下磷石膏制备高强石膏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石膏(PG)是工业湿法磷酸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成分为CaSO4·2H2O(DH)。我国磷石膏排放量每年约7500万吨,50%以上长期堆存,造成水资源及土壤污染,环保压力增大。α半水石膏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等优点;在石膏浮雕、石膏吊顶板、高档医疗石膏、模具石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拓展磷石膏的利用方法是改善石膏品质和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的必经之路。针对单一醇体系制备半水石膏醇耗量大的问题,将硫酸钾和硝酸锌引入反应溶液中,一方面低掺量的硫酸钾和硝酸锌可以降低醇耗量;另一方面硫酸钾的掺入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改变石膏晶型。本论文对醇无氯盐体系下,磷石膏制备α半水石膏脱水转化条件、转晶剂及偶联剂的晶型表面改性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石膏基础物理性能进行了探究。采用三种不同类型改性剂,即萘系减水剂(FDN)、聚羧酸减水剂(PS)、三聚氰胺减水剂(SMF),考察了该种类改性剂的不同掺入方式对制备α半水石膏及水化试块性能的影响、改性剂的掺量对α半水石膏减水率、标准稠度用水量、绝干强度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1、制备α半水石膏条件的探究:实验对醇无氯盐体系下二水石膏的脱水转化条件进行了探索,得到的脱水条件为:硝酸锌浓度15%、醇水比为15%、温度95℃、液固比5:1、溶液的pH为6。醇无氯盐脱水体系中随着硫酸钾掺量升高,二水石膏脱水速率加快。硫酸钾掺量为3%时结晶水含量达到6.31%(接近理论结晶水含量6.20%)时需要4 h。在确定脱水转化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实验的工艺条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各因素的影响顺序为液固比,温度,醇水比,硝酸锌掺量,硫酸钾掺量,溶液pH;液固比和温度对实验影响较大。反应较优的工艺条件为:液固比5:1,温度105℃,醇水比25%,硝酸锌掺量25%,硫酸钾掺量3%,溶液pH为6;在此优化条件的基础上得到二水石膏脱水转化为α半水石膏的转化率为98%。硫酸钾的掺入对α半水石膏的微观形貌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硫酸钾掺量的增加,晶体的形状从针状体转变为长柱状体,掺量为0.5%时反应时间4 h、长径比为15:1,掺量为3%时反应时间4 h、长径比缩短为10:1。2、无机盐类转晶剂中对α半水石膏基础物理性能影响的大小为硫酸钠<硫酸镁<硫酸铝、有机酸类转晶剂的影响大小为柠檬酸钠<丙烯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有机盐类的影响顺序为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酐。通过三类转晶剂中硫酸铝、邻苯二甲酸酐、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之间的SEM、XRD分析,得出0.45%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对醇无氯盐体系中制备α半水石膏的转晶效果最好、结晶度最高。以磷石膏作为α半水石膏的脱水原料,FDN不管以何种方式掺入,对磷石膏基α半水石膏基础物理性能的影响较小,不适合作为转晶剂、水化时的后期改性剂。在脱水反应溶液中掺入的改性剂对晶体发育的效果影响:PS>SMF>FDN。综合比较以反应溶液作为水化液的掺入方式效果最佳(方式三),当PS掺量为0.4%时,第三种掺入方式相较于第一种掺入方式绝干强度提升了14.07%,第三种掺入方式相较于第二种绝干强度提升了30.0%。其中效果较好的是以第三种掺入方式加入的聚羧酸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可以作为有效的转晶剂及水化时的改性剂,掺入量为0.4%。3、硅烷偶联剂使用了KH792,KH792掺量的增加并未改变转化后石膏的结晶水含量;无油状体产生的KH792并未抑制二水石膏向α半水石膏脱水转化过程,通过对α半水石膏基础物理性能的研究,当掺量为1.0%时,2h抗折达到6.23MPa、绝干强度达到33.15MPa,从强度提升幅度来看超过大部分转晶剂,所以可充当醇无氯盐体系中磷石膏制备α半水石膏的转晶剂。偶联剂KH792改变了硫酸钾转晶作用后α半水石膏的晶体形貌,无油状体的特殊性使得在反应过程中并未掺入杂质,可充当晶体表面改良剂;相比传统氯盐体系,以非氯盐介质及丙三醇体系制备出的半水硫酸钙含杂质较少;醇溶液可回收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更有利于高纯半水石膏的制备。三类偶联剂酞酸酯偶联剂TMC-201、铝酸酯偶联剂F-1、硅烷偶联剂KH792在醇无氯盐体系下制备α半水石膏,通过检测反应后结晶水含量及基础物理性能的变化,得出效果大小为硅烷偶联剂KH792>铝酸酯偶联剂F-1>酞酸酯偶联剂TMC-201。

刘璐[5](2021)在《滴灌施肥系统滴头堵塞机理及堵塞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黄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及养分,难以完全滤除,由此造成滴头堵塞的高风险性和复杂的诱发机制。因此,探明滴灌施肥系统中水质、水温、肥料类型、肥料浓度与滴头堵塞行为之间的作用机理,对于防治滴头堵塞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内镶贴片斜齿形迷宫流道滴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固定周期的滴头抗堵塞性能测试,研究人工配制浑水滴灌条件下(泥沙粒径<0.1 mm,含沙量0.8 g/L)不同泥沙级配、灌水温度(夏季平均温度23℃,冬季平均温度5℃)、肥料类型(尿素:[CO(NH2)2];磷肥:Ca(H2PO4)2·H2O;钾肥:K2SO4;复合肥:[CO(NH2)2]+KH2PO4+KNO3)、施肥浓度(0、0.25、0.5、0.75、1.0、5.0、10.0、20.0和30.0 g/L)组合对滴头平均相对流量(Discharge of Relative Average,Dra)和灌水均匀度(Irrigation Uniformity,Cu)的影响。并结合肥料在泥沙颗粒上的吸附试验、泥沙颗粒的静水絮凝沉降试验、堵塞物微生物数量计数以及堵塞物表面形貌和其化学组分的微观表征,揭示物理-化学-生物交互作用下滴头堵塞机理,并确定基于系统较优抗堵性能的滴灌肥液浓度阈值,最终建立适应典型区的滴头堵塞风险综合评价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灌水温度显着影响有效灌水次数以及滴头堵塞对泥沙颗粒粒径和肥料浓度的敏感性。夏季(平均温度23℃)滴头有效灌水次数是冬季(平均温度5℃)的1.26~1.43倍,其抗堵塞性能高于冬季。冬季水中粗颗粒(粒径:0.067~0.1 mm)含量越多,肥料浓度对滴头堵塞的影响越敏感;夏季水中细颗粒(粒径:0~0.034 mm)含量越多,肥料浓度对堵塞的影响越敏感。(2)肥料特性是决定滴灌施肥系统中滴头堵塞风险和堵塞类型的重要因素。当肥料浓度为30.0 g/L时,诱发滴头堵塞的风险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磷肥>钾肥>尿素>复合肥。尿素滴灌施肥系统以物理和生物混合堵塞为主,主要考虑分子态尿素析出物与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团聚沉降,以及由于放线菌繁殖导致的堵塞物加速生长;磷肥滴灌施肥系统以物理堵塞为主,主要考虑浑水泥沙颗粒对磷肥的高吸附率引发的强沉降;钾肥滴灌施肥系统以化学生物混合堵塞为主,主要考虑钾离子与水中钙、镁离子置换形成的沉淀物在滴头流道壁面的淤积,以及由于细菌繁殖导致的堵塞物加速生长;复合肥滴灌施肥系统主要考虑长期灌水过程中由于可溶性氮磷钾促进微生物生长引起的生物堵塞。(3)肥料浓度对浑水施肥滴灌系统滴头堵塞风险及其诱发主导因子有显着影响。当尿素浓度为0.25~1.0 g/L时,细小絮团提高了泥沙的跟随性,降低了滴头堵塞风险;当尿素浓度为5.0~20.0 g/L时,粗大絮团降低水体粘滞性及其对团聚结构的拖曳能力和浮力,加速泥沙在流道内的沉降淤积,滴头堵塞风险高。当磷肥浓度为0.25~0.75 g/L时,絮团的拖曳能力和浮力随泥沙颗粒絮凝沉降速度的减小而增加,此时细菌数量基本降至最低,滴头堵塞风险低;磷肥浓度在1.0~20.0g/L区间为堵塞高风险区。当钾肥浓度在0.25~5.0 g/L时,泥沙颗粒快速达到絮凝平衡,沉速稳定且相比未施肥具有抑制絮凝沉降的作用,为堵塞低风险区,而钾肥浓度在10.0~20.0 g/L区间为堵塞高风险区。复合肥浑水滴灌滴头抗堵塞性普遍较优,浓度范围0.25~1.0 g/L与5.0~20.0 g/L分别为堵塞的低敏感区和高敏感区。不同肥料滴灌适宜浓度区间分别为:尿素1.0~5.0g/L、磷肥0.75~1.0 g/L、钾肥5.0~10.0 g/L、复合肥1.0~5.0 g/L。(4)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确定了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值和隶属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对滴头堵塞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该模型充分发挥了两种数学方法综合评判的优势,将定性因子定量化,对滴头堵塞发生的复杂性和风险程度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滴头流道结构、水质、运行管理模式和灌水环境对滴头堵塞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056、0.678、0.171和0.095。水质是影响滴头堵塞发生的首要因子,滴灌施肥系统滴头堵塞风险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浑水滴灌<复合肥浑水滴灌<尿素浑水滴灌<钾肥浑水滴灌<磷肥浑水滴灌。模型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高效滴灌施肥技术、削减肥料成本、降低滴头堵塞风险以及延长滴灌设备寿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魏兴[6](2021)在《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及产品研发》文中研究指明磷石膏是磷矿与硫酸反应生产磷酸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每生产1吨磷酸将产生4~5吨磷石膏。我国是全球磷酸生产大国,磷石膏的排放量也是最多的国家。现今,全球磷石膏的储量已高达60亿吨,每年磷石膏的排放量仍以1.5亿吨的速率增长。我国磷石膏的储量就达3亿吨,磷石膏的排放量以每年5000万吨的速率增长,磷石膏的利用率不到15%。目前主要采用“堆存并用”的方式处理。磷石膏中含有少量重金属、可溶磷、可溶氟等杂质,大量的堆存放置不仅会对周边土壤、地下水、大气、植被等造成巨大污染,而且还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每年对堆放场进行修复造成经济消耗。因此解决磷石膏的利用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匮乏,而磷石膏中含有丰富的钙、硫资源,将磷石膏再生利用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磷化工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意义。论文研究大宗化利用磷石膏为目的,以未经煅烧的磷石膏、以及经800℃煅烧的无水石膏、热焖钢渣和P.Ⅱ 52.5水泥作为原材料,添加少量增效剂制备出一种软化系数高、高附加值的水硬性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并对胶凝材料的水化过程机理进行初步探究。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是一种耐水性好,性能上满足P·C32.5水泥标准,可以在某些领域内替代水泥使用。此外,本文在研究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的基础上加入骨料,设计并制备普通C30混凝土和干混砂浆,混凝土和干混砂浆在建材行业属于消耗量较大的产品,将磷石膏利用在其中可以快速解决磷石膏的堆存问题。本论文通过试验研究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的配料组成、并进行优化改性。在已优化胶凝材料的基础上设计研发C30混凝土和干混砂浆产品,由此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研究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最适宜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磷石膏与钢渣、P·Ⅱ 52.5水泥复配,经无水石膏改性制备胶凝材料,经试验结果得出各物料质量配比为m(磷石膏):m(无水石膏):m(钢渣):m(P·Ⅱ 52.5水泥)=35:5:10:50,胶凝材料软化系数0.88,3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达到4.9 MPa和35.3 MPa,28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达到6.9 MPa和51.5 MPa。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增效剂对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的影响试验表明:0.3%水玻璃(SL),0.3%硫酸钠(LN),0.4%硅渣(GZ)和0.8‰木质素磺酸钙(MG)复配,胶凝材料3 d抗压强度提升22.3%,28 d抗压强度提升20.2%。对已优化出的胶凝材料制备胶砂试验得出:3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为4.33 MPa,24.7 MPa,28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为7.2 MPa,36.5 MPa,初凝时间245 min,终凝时间310 min。其结果满足国家标准所规定的P·C32.5等级要求。3.通过XRD、扫描电镜对胶凝材料微观分析得出;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中有CaSO4·2H2O、AFt(钙矾石)、C-S-H(水化硅酸钙)、CH(氢氧化钙)、CaCO3。磷石膏中CaSO4·2H2O能与水泥和钢渣中Al2O3、CaO反应生成AFt。添加增效剂试样和未添加增效剂试样比较,3 d和28 d XRD图谱中C-S-H和AFt衍射峰强度明显增强,说明增效剂的加入促进水化产物的生成。通过扫描电镜看出,胶凝材料水化产物早期形貌主要是纤维状、棒状、板块状互相交接在一起,随着水化龄期增长,纤维状和棒状长大,整体形成一个致密的大板块结构,增效剂的加入水化产物结构上更加致密。4.通过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制备C30混凝土试验,探究砂率和水胶比对混凝土的性能的影响发现:砂率的选择与粗细骨料对应指标以及胶凝材料物理性质和实际施工有关。本论文研究的胶凝材料在制备混凝土试验中,随着砂率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降低,力学性能增强。水胶比的增大导致坍落度和扩展度增大,水胶比过低和过高都会造成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反应而影响强度。本试验中砂率选择36%、水胶比0.46最合适,混凝土性能最好。5.通过不同胶砂比制备干混砂浆,试验结果得出胶砂比越大砂浆物理力学性能越好。因此,胶砂比高配比下可以配制高等级砂浆,胶砂比低配比下可以制备低等级砂浆。保水剂的加入使得砂浆保水率提高,胶砂比大时随着保水剂的加入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胶砂比小时随着保水剂量的增加强度下降。

朱桂娴[7](2021)在《电助冶炼废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全世界都面临水资源不足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探究废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是必不可少的任务。炼化废水对环境的危害越发严重,导致很多受纳水体遭到迫害,并对居民饮用水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本论文主要研究对象为炼化废水的二级出水,由于过二硫酸盐(PDS)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且适用性很广,属于环保型材料,因此本文探究电助冶炼废渣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对炼化废水深度处理的效果,专门针对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进行降解,深入探索电/钢渣/PDS体系深度处理炼化废水可能存在的降解途径及反应机理,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撑。在基础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炼化废水深度处理的扩大试验,结合最终水质、经济综合分析,为炼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并很好的实现了低能、高效率、经济适用及“以废治废”的目的。实验具体工作如下:设计了铜渣活化PDS体系来深度处理炼化废水。根据二级出水水质情况,选取COD和TN作为去除目标。主要考察投放不同质量的铜渣以及不同浓度PDS条件下该铜渣-PDS体系对COD和TN的去除影响,推测出该体系深度处理炼化废水可能存在的反应机理。从结果可知,当铜渣的投加量在20 g/L,PDS的浓度为1000 mg/L,炼化废水中COD和TN的降解效率分别达到75.0%和19.05%。铜渣均匀分散于废水中与PDS充分接触,其铁离子与HSO5-反应生成SO4·-,随后转化为OH·继续进行降解;同时铜渣表面的Fe3+与Fe2+相互转换,最终重新形成Fe3+,促进SO4·-、OH·参与氧化分解,进而达到COD和TN去除的目的。设计了钢渣活化PDS体系对炼化废水的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同样将COD和TN作为降解对象,其他条件不变时,通过改变钢渣的投加量以及PDS的浓度,来考察COD和TN的去除效果。反应120 min,PDS浓度为750 mg/L,钢渣投加量为15 g/L时,COD和TN的降解效率可以达到近80%及24%。钢渣为PDS提供活性位点,其铁离子与HSO5-充分反应,促进SO4·-和H2O反应生成OH·,并带动Fe3+、HSO5-、Fe2+、H+、以及SO5·-之间的转换,从而去除了COD和TN。对比铜渣-PDS、钢渣-PDS体系的处理效果,最终选取钢渣参与电活化的实验。在施加电压的条件下,分别采用PDS、KCl、K2SO4来与钢渣进行接触,构成电活化体系对COD和TN进行去除,分别对比三种物质对该体系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中性条件投加0.75g/L的PDS、15g/L的钢渣以及施加8V电压时,处理1L炼化废水后测得COD和TN的降解效果分别达到97.8%和55.2%,除此之外,五次循环实验中验证了钢渣在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回用性。同时结合金属离子溶出结果可以推测出该体系的降解途径为:一是钢渣中的Fe3+结合溶液中的HSO3-从而生成Fe SO3+,随着氧气的作用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基团和硫酸根基团;二是在电场的作用下Fe SO3+水解反应生Fe2+,导致Fe2+近一步活化PDS产生羟基基团和硫酸根基团。电助钢渣活化PDS体系对炼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有较优异的降解效能,因此本论文在最后设计了该体系的扩大研究。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处理15L炼化废水时,在投加11g的PDS,施加12V电压、投加120g的钢渣条件下,COD和TN的剩余浓度均满足排放标准,其降解效率可达81.21%、41%。进一步证实了该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及可行性。并通过经济分析可以得出该体系处理炼化废水符合低能、高效率、经济适用的标准,并且很好表现出“以废治废”的特点,为之后的工程运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理论支撑与指导。

赵悦铭[8](2021)在《PAHs污染土壤过硫酸盐微胶囊修复及环境风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耗、交通运输和和工业生产等排放的多环芳烃(PAHs)的量也不断增加,导致土壤PAHs超标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过硫酸盐(S2O82-)为主要氧化剂的化学修复技术对于处理PAHs污染工业土壤有较好的效果。但过硫酸盐反应速率较快且无选择性,容易造成药剂浪费和二次污染。因此,利用油相相分离法制备以过硫酸钾为核心的微胶囊缓释材料,以提高过硫酸盐对于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本文研究了硫酸亚铁活化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PAHs污染土壤,主要内容分为以下4个部分:(1)过硫酸钾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效果验证;(2)过硫酸钾微胶囊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和机理研究;(3)土壤组分对过硫酸钾微胶囊降解PAHs的影响;(4)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油相相分离法制备的过硫酸钾微胶囊的包裹性能及缓释性能良好,并未对过硫酸钾的活性组分产生影响。当微胶囊芯材/壁材比例为1:2(w/w)、硫酸亚铁/微胶囊比例为1:10(w/w)时,过硫酸钾微胶囊的最优配比,并以活性艳红X-3B为代表性污染物进行了验证。当反应时间为72 h时,活性艳红X-3B的降解率达96%。(2)利用制备的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老化PAHs污染土壤并与去离子水中PAHs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介质中,反应时间达到72h时,PAHs的总降解率达到53.6%,其中低环PAHs(2~3环)的降解率达到88.1%,高环(4~6环)降解率达到48.7%。去离子水介质中,反应72h时,PAHs总降解率为95.4%,低环和高环的降解率分别为96.6%和95.1%,均高于土壤介质中PAHs的降解率。这可能是土壤中存在的还原性物质、矿物组分和有机质等降低了土壤中PAHs的整体降解率。自由基探针实验表明,过硫酸钾经Fe2+活化后产生SO4-·和·OH等自由基,这些强氧化性的基团与PAHs反应从而将其降解。过硫酸钾的缓慢释放也导致PAHs降解率的不断提高。(3)土壤中天然矿物、有机质与无机阴离子等因素对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中存在的天然矿物可以释放出Fe2+,与过硫酸钾结合产生SO4-·,提高PAHs的降解率;体系中有机质的含量越高,消耗的·OH和SO4-·数量越多,对PAHs的抑制更加明显;当体系中Cl-存在时,Cl-能与SO4-·和·OH反应生成Cl·,氯自由基之间相互反应生成氯气Cl2和Cl-,生成的Cl2和H2O结合生成次氯酸,促进了PAHs的降解;当HCO3-、CO32-和NO3-存在时,使反应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SO4-·发生电子转移,生成了活性较低的自由基,抑制了PAHs的降解。(4)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PAHs污染土壤后的环境风险研究表明:经微胶囊处理后的土壤中,Cr的浓度有所下降,比未加入微胶囊时的浓度降低了8.5mg/kg;As与Pb的浓度仅有略微变化,反应前后差异不大。未经微胶囊处理的细菌数量为6×104cfu/g,经过过硫酸钾微胶囊处理后,当反应12h时,细菌数量有明显的恢复,并且数量有所上升,反应72h细菌数量达到16×104cfu/g。经微胶囊处理后的土壤植物毒性随着反应时间的不断延长逐渐减小,反应72h时,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为97.5%,较未经过过硫酸钾微胶囊处理的污染土壤提高了55%。因此,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技术对土壤环境的风险较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德晔[9](2021)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应用和检测方法标准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LC-ICP-MS)技术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环境、食品、材料等领域的各类元素形态分析中。但是与普通的液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质谱相比,该技术应用范围、普及性有待提高,在细分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基于该项技术在相关领域创新、优化,扩展了应用场景,得到良好效果。标准方法对国家、社会发展而言不可或缺,是人民生活、企业生产、鉴定评价、行政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和支撑。由国家标准方法得出的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有着明确的法律意义,因此研制标准方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论文分别基于LC-ICP-MS法预研了生活饮用水中碘乙酸检验和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制定了生活饮用水中石棉检验的国家标准方法,这两个标准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驾护航。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尺寸排阻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SEC-ICP-MS)研究人血清中溴元素形态,研究发现人血清中至少存在3种溴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溴化物经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IC-ICP-MS)定性为溴离子,定量测试结果表明溴离子占人血清总溴的57%~69%。研究还建立了LC-ICP-MS测定血浆氨溴索的方法并应用于大鼠血浆中氨溴索含量的检测,方法基质干扰小、效率高。经过优化,氨溴索的保留时间为4.6 min,检出限为7.0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5%,相对标准偏差为8%,方法学数据表明LC-ICP-MS是一种很好的血浆中氨溴索分析方法,满足GBZ/T 295-2017《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的要求。本研究得到的人血清中Br-和总溴定量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内源溴的分布和生理作用提供了线索。建立的测定血浆中氨溴索方法,基质效应小,干扰少具有一定应用推广价值。(2)采用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IC-ICP-MS)法研究PET瓶装酱油中无机锑。首次发现PET瓶装酱油中存在毒性大的痕量无机Sb(III),但难以直接定量分析。本论文提出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样品通过弱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小柱富集,依次用抗坏血酸溶液和甲醇洗涤小柱,再用氧化性溶剂洗脱,在此条件下富集的无机Sb(III)转化为无机Sb(V)并被洗脱,最后IC-ICP-MS定量测定洗脱液中的无机Sb(V),间接测得无机Sb(III)含量。对于无机Sb(III)本方法检出限为0.1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RSD 9%,满足GB/T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的要求。比较无机Sb(III)和总锑含量发现酱油中无机锑占26%~50%,证明PET瓶装酱油中存在痕量无机Sb(III),会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开发的预处理方法不仅可以用于酱油中痕量无机Sb(III)的测定,也可以用于其它类型样品中痕量无机Sb(III)的测定,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作为标准方法的潜能。(3)根据文献计算生活饮用水中一碘乙酸(MIAA)限量值,制定了LC-ICP-MS直接测定饮用水中MIAA和二碘乙酸(DIAA)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MIAA和DIAA以保留时间和质荷比定性,峰面积积分定量。与常规的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法相比本方法基质效应低、干扰少、适应性强。方法无需前处理和使用有机试剂,更加绿色环保。五家独立实验室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应国内生活饮用水基质,无明显基质效应,MIAA检出限为0.06~0.22μg/L,DIAA检出限为0.04~0.18μg/L,各实验室高、中、低浓度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101%、98~103%、95%~107%(MIAA)和97%~102%、96%~100%、94%~103%(DIAA),RSD均小于6%,满足GB/T 5750.3-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的要求。综上,该方法可作为我国生活饮用水中MIAA和DIAA的标准检测方法。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紫外-氯(UV-Cl2)和Cl2消毒过程中碘乙酸的生成情况,评估消毒后生活饮用水中碘乙酸风险,得出我国采用氯消毒地区生活饮用水中碘乙酸风险不高的结论。(4)制定了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定性、定量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石棉(≥10μm)标准检验方法。研究表明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可对宽度大于0.050~0.124μm的石棉纤维进行定性和测量。以藻类为主的有机质干扰可通过紫外-过硫酸钾消解消除。配置低、中、高三个浓度的石棉悬浊液模拟水样交由国内不同地区的六家独立实验室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高、中、低浓度加标实验室内RSD分别为10%、17%、37%,实验室间RSD 10%、19%、39%,蓝藻干扰消除实验平均加标回收率98%,实验室间RSD 11%。本方法检出限为5.0×104~11.6×104个/L,远低于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量规定700×104个/L。与美国EPA使用的透射电镜-能谱法(TEM-EDS)相比,本方法成本低、步骤简单,本方法即将作为新版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GB 5749的配套检测方法使用。

温翔宇[10](2020)在《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间管理作业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在高杆作物田间管理环节装备缺乏、功能单一,传统的作业装备存在地隙较低,难以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进地作业,制约了田间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短板之一。采用高地隙作业装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高杆作物中后期的追肥问题,设计了与高地隙底盘配套的精量配混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侧深施肥的策略,将氮磷钾三种肥料按需求实时配比后,排施至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提高肥料利用率;为适配宽幅、高效的作业需求,同时避免肥箱过长造成高地隙底盘重心不稳,采用气力集排式施肥方案。本文对集排式施肥装置关键部件进行设计,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和手段,研究关键部件作业质量影响规律,最后集成关键部件对精量配混施肥装置进行整机试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应用离散元法分析离散物料与农机执行机构的交互作用,可以取得试验研究无法得到的颗粒运动信息,目前对于颗粒物料的参数标定方法多多采用单一方法来标定多个接触参数,导致仿真与试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针对上述问题,对分体圆筒法、倾斜法、抽板法和斜面法4种颗粒特性测试方法进行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测试方法影响测量结果的显着因素与因素显着程度。根据分体圆简法、倾斜法和斜面法的方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基于颗粒物料整体特性的摩擦因数标定方法,将仿真试验与真实试验相结合,依次标定出尿素颗粒与PVC材料间静摩擦因数为0.41,颗粒间静摩擦因数为0.36,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为0.15。将所标定的摩擦因数采用无底圆筒法进行验证试验,休止角仿真试验结果为30.57o,真实试验结果为31.74o,相对误差为3.69%,不同含水率下的实际试验休止角与所标定摩擦因数下的仿真休止角相对误差均不大于4.59%,仿真试验结果与真实试验结果无显着差异,验证了所标定摩擦因数的准确性。(2)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颗粒肥料悬浮速度测定为提供气力施肥装置的设计参考依据,以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3种颗粒状化肥为试验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耦合的方法对物料悬浮速度进行数值模拟,采用Lagrangian模型进行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7.21-12.97m/s,磷酸二铵悬浮速度7.68-12.48m/s,硫酸钾悬浮速度11.09-18.15m/s。通过台架试验测定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6.68-12.48m/s,磷酸二铵悬浮速度7.22-11.96m/s,硫酸钾悬浮速度9.46-17.81m/s,相对误差分别为5.3%、5.1%、7.2%。在颗粒肥料体积分数1%、3.5%、6%、8.5%时,分别测定肥料颗粒群的悬浮速度,结果表明,颗粒群悬浮速度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的颗粒肥料体积分数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值近似为常数,其原因为颗粒球形度对悬浮速度的影响,标定得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90,磷酸二铵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96,硫酸钾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84。基于流固耦合的颗粒悬浮速度仿真有较高的准确度,验证了基于EDEM-Fluent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测定物料悬浮速度方法的可行性。(3)基于离散元法的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设计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设计变量配比施肥装置,实现氮磷钾3种肥料按需实时配比排施,基于离散元法,分析施肥管倾角对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输送能力的影响,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施肥管倾角大于50o时,肥料在施肥管中的输送效率满足最大施肥量条件下排肥器的排肥速率,根据经典文丘里管设计方法对风送输肥管进行设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耦合的方法,研究输送气速对施肥量误差的影响,试验发现随着输送气速的增加,排施在目标区域的肥料质量逐渐增加,实际总施肥量与目标总施肥量之间的误差逐渐减小,同时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的施肥误差均逐渐减小,但当输送气速大于30m/s时,硫酸钾施肥误差逐渐增大,并且总施肥量误差降低效果并不显着,因此,输送气速30m/s为最经济风速。对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进行样机试制,并进行田间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一肥料施肥量误差控制在5.33%以内,总施肥量误差不超过4.66%,3种肥料混合均匀度均大于94.4%。(4)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试验基于静电感应原理,设计了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由于肥料颗粒与空气、排肥管管壁以及自身之间的摩擦、碰撞,使肥料颗粒携带了电荷,在肥料颗粒下落的过程中,环形电极被其感应出了微弱的等量异号电荷,最后由电流放大电路输出与之相对应的感应电流。以大颗粒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感应电流与颗粒肥料质量流量的标定研究,并进行了三种肥料检测精度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三种肥料的平均测量误差分别为3.9%,5.1%,5.9%,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5.21,7.98,11.29。统计分析显示,三种肥料的测量误差符合正态分布,其数学期望分别为3.74%,4.93%,5.22%。本文研究的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可以满足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实时检测的需求,并为变量施肥闭环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5)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为满足玉米生长中后期的追肥需求,设计一种与高地隙底盘配套使用的精量配混施肥机。采用气力集排式施肥方案,设计抛送式混肥器将变量配比施肥装置排出的氮磷钾3种肥料通过电机驱动叶片旋转进行混合,并输送至内部被设计成锥形结构的肥料分配器。通过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耦合法对分配器排肥口倾角、分配器上端波纹管的结构和布置方式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排肥口倾角为45o时,其综合性能最优;肥料分配器上端需布置一段长度至少为570mm的垂直波纹管,从而避免了肥料颗粒流因压力差的作用而粘附在管壁上。2019年6月,对该机进行了田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机的施肥量误差为2%,总施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2%,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施肥装置可满足高杆作物中耕时期的追肥需求。

二、我国硫酸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硫酸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盐湖光卤石制备无氯钾肥和氮镁复肥的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盐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1.1 钾、镁盐湖资源的概况
        1.1.2 察尔汗盐湖资源利用现状及展望
    1.2 无氯钾肥和氮镁复肥的生产现状
        1.2.1 硫酸钾的生产现状
        1.2.2 软钾镁矾的生产现状
        1.2.3 氮镁复肥的生产现状
    1.3 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进展
        1.3.1 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背景
        1.3.2 水盐体系的研究现状
        1.3.3 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方法
    1.4 电解质溶液理论热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1.4.1 Pitzer模型
        1.4.2 NRTL模型
        1.4.3 UNIFAC模型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2 分析及表征方法
        2.2.1 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 平衡固相的确定
    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2.3.1 实验装置
        2.3.2 测定相平衡时间
        2.3.3 实验数据的测定
第三章 80℃时K~+,Mg~(2+)//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及应用
    3.1 相平衡时间的测定
    3.2 KCl-K_2SO_4-H_2O体系相平衡研究
        3.2.1 KCl-K_2SO_4-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3.2.2 KCl-K_2SO_4-H_2O体系相图分析
    3.3 KCl-MgCl_2-H_2O体系相平衡研究
        3.3.1 KCl-MgCl_2-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3.3.2 KCl-MgCl_2-H_2O体系相图分析
    3.4 K_2SO_4-MgSO_4-H_2O体系相平衡研究
        3.4.1 K_2SO_4-MgSO_4-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3.4.2 K_2SO_4-MgSO_4-H_2O体系相图分析
    3.5 MgCl_2-MgSO_4-H_2O体系相平衡研究
        3.5.1 MgCl_2-MgSO_4-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3.5.2 MgCl_2-MgSO_4-H_2O体系相图分析
    3.6 K~+,Mg~(2+)//Cl~-,SO_4~(2-)-H_2O体系相平衡研究
        3.6.1 K~+,Mg~(2+)//Cl~-,SO_4~(2-)-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3.6.2 K~+,Mg~(2+)//Cl~-,SO_4~(2-)-H_2O体系相图分析
        3.6.3 80℃时K~+,Mg~(2+)//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图的应用
    3.7 小结
第四章 90℃时Mg~(2+),NH_4~+//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及应用
    4.1 相平衡时间的测定
    4.2 NH_4Cl-(NH_4)_2SO_4-H_2O体系相平衡研究
        4.2.1 NH_4Cl-(NH_4)_2SO_4-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4.2.2 NH_4Cl-(NH_4)_2SO_4-H_2O体系相图分析
    4.3 NH_4Cl-MgCl_2-H_2O体系相平衡研究
        4.3.1 NH_4Cl-MgCl_2-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4.3.2 NH_4Cl-MgCl_2-H_2O体系相图分析
    4.4 (NH_4)_2SO_4-MgSO_4-H_2O体系相平衡研究
        4.4.1 (NH_4)_2SO_4-MgSO_4-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4.4.2 (NH_4)_2SO_4-MgSO_4-H_2O体系相图分析
    4.5 MgCl_2-MgSO_4-H_2O体系相平衡研究
        4.5.1 MgCl_2-MgSO_4-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4.5.2 MgCl_2-MgSO_4-H_2O体系相图分析
    4.6 Mg~(2+),NH_4~+//Cl~-,SO_4~(2-)-H_2O体系相平衡研究
        4.6.1 Mg~(2+),NH_4~+//Cl~-,SO_4~(2-)-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4.6.2 Mg~(2+),NH_4~+//Cl~-,SO_4~(2-)-H_2O体系相图分析
        4.6.3 90℃时Mg~(2+),NH_4~+//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图的应用
    4.7 小结
第五章 0℃时Mg~(2+),NH_4~+//Cl~-,SO_4~(2-)-H_2O四元体系介稳相平衡研究及应用
    5.1 NH_4Cl-(NH_4)_2SO_4-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研究
        5.1.1 NH_4Cl-(NH_4)_2SO_4-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数据
        5.1.2 NH_4Cl-(NH_4)_2SO_4-H_2O体系相图分析
    5.2 NH_4Cl-MgCl_2-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研究
        5.2.1 NH_4Cl-MgCl_2-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数据
        5.2.2 NH_4Cl-MgCl_2-H_2O体系相图分析
    5.3 (NH_4)_2SO_4-MgSO_4-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研究
        5.3.1 (NH_4)_2SO_4-MgSO_4-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数据
        5.3.2 (NH_4)_2SO_4-MgSO_4-H_2O体系相图分析
    5.4 MgCl_2-MgSO_4-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研究
        5.4.1 MgCl_2-MgSO_4-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数据
        5.4.2 MgCl_2-MgSO_4-H_2O体系相图分析
    5.5 Mg~(2+),NH_4~+//Cl~-,SO_4~(2-)-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研究
        5.5.1 Mg~(2+),NH_4~+//Cl~-,SO_4~(2-)-H_2O体系溶解度数据
        5.5.2 Mg~(2+),NH_4~+//Cl~-,SO_4~(2-)-H_2O体系相图分析
        5.5.3 0℃时Mg~(2+),NH_4~+//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图的应用
    5.6 小结
第六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的计算
    6.1 电解质溶液的相平衡计算
        6.1.1 单一电解质溶液的计算方程
        6.1.2 混合电解质溶液的计算方程
        6.1.3 θ和Ψ的求解
    6.2 80℃时K~+,Mg~(2+)//Cl~-,SO_4~(2-)-H_2O四元体系溶解度计算
        6.2.1 体系所含作用参数θ、Ψ的求解
        6.2.2 KCl-K_2SO_4-H_2O体系溶解度检验
        6.2.3 KCl-MgCl_2-H_2O体系溶解度检验
        6.2.4 K_2SO_4-MgSO_4-H_2O体系溶解度检验
        6.2.5 MgCl_2-MgSO_4-H_2O体系溶解度检验
        6.2.6 K~+,Mg~(2+)//Cl~-,SO_4~(2-)-H_2O体系溶解度检验
    6.3 90℃和0℃时Mg~(2+),NH_4~+//Cl~-,SO_4~(2-)-H_2O四元体系溶解度计算
        6.3.1 体系所含作用参数θ、Ψ的求解
        6.3.2 90℃与0℃三元体系NH_4Cl-(NH_4)_2SO_4-H_2O体系溶解度检验
        6.3.3 90℃与0℃三元体系NH_4Cl-MgCl_2-H_2O体系溶解度检验
        6.3.4 90℃与0℃三元体系(NH_4)_2SO_4-MgSO_4-H_2O体系溶解度检验
        6.3.5 90℃与0℃三元体系MgCl_2-MgSO_4-H_2O体系溶解度检验
        6.3.6 Mg~(2+),NH_4~+//Cl~-,SO_4~(2-)-H_2O四元体系液固相平衡的关联与计算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EC和pH的肥料浓度监测方法与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肥一体化研究现状
        1.3.2 水肥一体化肥液浓度监测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单一种类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的研究
        2.1.2 混合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的研究
        2.1.3 水肥一体化混合肥液实时在线精准监测策略研究
        2.1.4 水肥一体化在线监测系统软硬件设计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
        2.2.2 试验主要仪器
        2.2.3 试验装置
    2.3 试验设计
        2.3.1 单一种类肥液试验设计
        2.3.2 混合肥液试验设计
    2.4 评价指标
        2.4.1 拟合优度确定系数
        2.4.2 平均偏差
    2.5 数据处理
        2.5.1 数据预处理
        2.5.2 灰色关联分析
        2.5.3 三次样条插值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肥料种类、温度、浓度对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的影响
    3.1 质量浓度对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的影响
        3.1.1 质量浓度对肥液电导率的影响
        3.1.2 质量浓度对肥液酸碱度的影响
    3.2 温度对肥液电导率的影响
    3.3 肥液浓度和温度耦合作用对肥液电导率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浓度、温度、配比值对混合肥液EC和p H的影响
    4.1 配比对混合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的影响
        4.1.1 配比对混合肥液电导率的影响
        4.1.2 配比值对混合肥液酸碱度的影响
    4.2 温度对混合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的影响
        4.2.1 温度对混合肥液电导率的影响
        4.2.2 温度对混合肥液酸碱度的影响
    4.3 质量浓度对混合肥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的影响
        4.3.1 质量浓度对混合肥液电导率的影响
        4.3.2 质量浓度对混合肥液酸碱度的影响
    4.4 质量浓度、温度、配比值耦合对混合肥液EC和p H的影响
        4.4.1 质量浓度、温度、配比值耦合对混合肥液EC的影响
        4.4.2 质量浓度、温度、配比值耦合对混合肥液p H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水肥一体化混合肥液浓度实时在线监测策略研究
    5.1 基于电导法的混合肥液浓度实时在线监测策略研究
        5.1.1 插值处理
        5.1.2 单因素模型优选
        5.1.3 多因素函数关系模型融合
        5.1.4 试验模型验证
        5.1.5 水肥一体化混合肥液实时在线监测策略
    5.2 基于电导率和酸碱度的水肥一体化混合肥液实时在线监测策略研究
        5.2.1 插值处理
        5.2.2 单因素函数关系模型优选
        5.2.3 多因素函数关系模型融合
        5.2.4 模型验证
        5.2.5 基于电导率和酸碱度的水肥一体化混合肥液实时在线监测策略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管网末端的水肥一体化在线监测反馈系统硬件设计
    6.1 基于管网末端的水肥一体化在线监测反馈系统总体设计
    6.2 基于管网末端的水肥一体化在线监测反馈系统自主供电系统设计
    6.3 基于管网末端的水肥一体化在线监测反馈系统无线通讯模块设计
    6.4 基于管网末端的水肥一体化在线监测装置传感器选型
    6.5 示范应用
    6.6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氯素营养功能
        1.2.1 维持细胞渗透压,保持电荷平衡
        1.2.2 调节气孔运动
        1.2.3 参与光合作用
        1.2.4 激活酶活性
        1.2.5 增强抗病性和抗逆性
    1.3 含氯肥料的施用与研究
    1.4 氯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1.4.1 氯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4.2 氯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3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5 植物体内氯的吸收、运输、分布及丰缺症状
        1.5.1 植物对氯的吸收运输
        1.5.2 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5.3 植物氯的丰缺症状
    1.6 猕猴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陕西省猕猴桃果园土壤和叶片氯状况分析与评价
        1.8.2 氯化钾和硫酸钾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1.8.3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后效影响
        1.8.4 不同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氯离子分布的影响
        1.8.5 猕猴桃叶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分析
        1.8.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果园氯状况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地点
        2.2.2 采样及测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作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基本状况
        2.3.2 猕猴桃园土壤氯含量的分级与评价
        2.3.3 猕猴桃园土壤有效硫的评价
        2.3.4 土壤氯离子与其他养分的相关关系
        2.3.5 猕猴桃园叶片养分基本状况
        2.3.6 猕猴桃园叶片氯和硫含量评价
        2.3.7 土壤与植株养分典范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氯化钾和硫酸钾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的影响
        3.3.2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3.3.3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植株养分的影响
        3.3.4 KCl和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和pH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树体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3.3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4.3.4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氯含量及残留率的影响
        4.3.5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
        4.3.6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氯的影响
        4.3.7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内部形态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的后效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数据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氯量对叶片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后效影响
        5.3.2 不同施氯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后效影响
        5.3.3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氯的后效影响
        5.3.4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氯的后效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氯分布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取样及测定方法
        6.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生长的影响
        6.3.2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幼树植株和土壤氯的影响
        6.3.3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幼树各器官氯累积和分布的影响
        6.3.4 猕猴桃幼树的耐氯临界浓度
        6.3.5 不同施氯浓度对土壤p H和电导率的影响
        6.3.6 不同施氯浓度对不同品种猕猴桃幼树氯分布的影响
        6.3.7 成龄猕猴桃树氯分布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7.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生长的影响
        7.3.2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Vc和Cl含量影响
        7.3.3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形态影响
        7.3.4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7.4 讨论
    7.5 结论
第八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代谢物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设计
        8.2.3 代谢组测定方法
        8.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代谢物表达的影响
        8.3.2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8.3.3 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关联分析
    8.4 讨论
    8.5 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醇-非氯盐体系下磷石膏制备高强石膏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磷石膏的产生及危害
        1.1.2 磷石膏的利用现状
        1.1.3 α半水石膏生产及特性
    1.2 不同原料制备α半水石膏的研究现状
        1.2.1 化学石膏
        1.2.2 天然石膏
    1.3 影响α半水石膏制品的因素及转晶过程
        1.3.1 影响α半水石膏制品的因素
        1.3.2 α半水石膏的转晶过程
    1.4 石膏的脱水转化及石膏的水化硬化过程
        1.4.1 石膏的脱水转化
        1.4.2 石膏的水化硬化
        1.4.3 α半水石膏水化硬化机理
        1.4.4 α半水石膏应用
    1.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主要原料、方法及内容
    2.1 实验原材料设备及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试剂
    2.2 研究内容
    2.3 实验检测分析方法
        2.3.1 α半水石膏结晶水含量及转化率的测试
        2.3.2 α半水石膏基础物理性能的测试
        2.3.3 化学组成与微观结构分析
第三章 醇-非氯盐体系下制备α半水石膏
    3.1 磷石膏制备α半水膏反应条件的探究
        3.1.1 硝酸锌掺量对结晶水含量的影响
        3.1.2 醇水比的影响
        3.1.3 温度的影响
        3.1.4 液固比的影响
        3.1.5 酸碱度的影响
        3.1.6 硫酸钾掺量的影响
        3.1.7 最佳工艺条件的探究
        3.1.8 硫酸钾掺量对α半水石膏晶体形貌的影响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晶剂对制备α半水石膏的影响研究
    4.1 转晶剂对α半水石膏性能的影响
        4.1.1 无机盐类转晶剂对α半水石膏性能的影响
        4.1.2 有机酸类盐转晶剂对α半水石膏性能的影响
        4.1.3 有机盐类转晶剂对α半水石膏性能的影响
    4.2 XRD及微观结构形貌分析
    4.3 改性剂的加入方式对α半水石膏性能的影响研究
        4.3.1 改性剂的掺入方式对α半水石膏性能的影响
        4.3.2 样品SEM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偶联剂对α半水石膏的影响研究
    5.1 偶联剂对制备α半水石膏的影响
        5.1.1 酞酸酯偶联剂TMC-201 对制备α半水石膏的影响
        5.1.2 铝酸酯偶联剂F-1 对制备α半水石膏的影响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滴灌施肥系统滴头堵塞机理及堵塞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滴灌滴头堵塞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滴头堵塞类型和程度
        1.2.2 滴头堵塞的主要影响因素
        1.2.3 滴头堵塞过程和诱发机制
        1.2.4 滴灌滴头堵塞评价方法
        1.2.5 滴头堵塞控制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材料
        2.2.1 温度对浑水施肥滴灌滴头抗堵性能研究
        2.2.2 肥料特性对浑水滴灌滴头抗堵性能研究
    2.3 试验方法
    2.4 滴头堵塞评价与堵塞物组分测试方法
        2.4.1 滴头堵塞评价标准
        2.4.2 堵塞物质干重分析
        2.4.3 堵塞物质微生物数量分析
        2.4.4 堵塞物质化学组成分析
        2.4.5 滴头流道内含沙水流流态分析
        2.4.6 泥沙颗粒对不同肥力因子吸附量计算
        2.4.7 泥沙沉速计算
第三章 灌水温度对施肥滴灌滴头堵塞的影响
    3.1 试验因素的方差分析
    3.2 温度对不同泥沙级配浑水滴灌滴头堵塞的影响
    3.3 温度对不同施肥浓度浑水滴灌滴头堵塞的影响
    3.4 温度对泥沙颗粒絮凝行为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肥料类型对滴头堵塞的影响
    4.1 浑水施肥滴灌滴头堵塞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4.2 浑水施肥滴灌堵塞物质形貌及组分分析
    4.3 泥沙颗粒对肥料的吸附特性
    4.4 泥沙颗粒的静水絮凝沉降特性
    4.5 浑水施肥滴灌滴头流道水流流动特性分析
    4.6 滴头堵塞程度随微生物数量增长变化特征
    4.7 讨论
        4.7.1 尿素浑水滴灌滴头堵塞诱发机理
        4.7.2 磷肥浑水滴灌滴头堵塞诱发机理
        4.7.3 钾肥浑水滴灌滴头堵塞诱发机理
        4.7.4 复合肥浑水滴灌滴头堵塞诱发机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肥料合理浓度阈值的确定
    5.1 肥料浓度对滴头相对流量的影响
    5.2 泥沙颗粒对肥料吸附特性的影响
    5.3 肥料浓度对泥沙颗粒静水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
    5.4 肥料浓度对毛管内微生物量的影响
    5.5 讨论
        5.5.1 尿素滴灌滴头堵塞发生机理及合理施肥浓度
        5.5.2 磷肥滴灌滴头堵塞发生机理及合理施肥浓度
        5.5.3 钾肥滴灌滴头堵塞发生机理及合理施肥浓度
        5.5.4 复合肥滴灌滴头堵塞发生机理及合理施肥浓度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滴头堵塞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6.1 施肥滴灌滴头堵塞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6.1.1 滴头堵塞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2 滴头堵塞风险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6.1.3 滴头堵塞风险评价因子模糊矩阵的确定
        6.1.4 滴头堵塞风险综合评价
    6.2 不同肥料类型施肥滴灌滴头堵塞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6.2.1 灌水概况
        6.2.2 权值的确定
        6.2.3 特征向量矩阵的确定
    6.3 模糊综合评价与分析
        6.3.1 二级初判结果分析
        6.3.2 一级初判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及产品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磷石膏概述
        1.1.1 磷石膏的来源
        1.1.2 磷石膏的性质
        1.1.3 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
    1.2 磷石膏胶凝材料概述
    1.3 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应用研究
    1.4 影响磷石膏利用的瓶颈问题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试验原料和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磷石膏
        2.1.2 无水石膏
        2.1.3 P·Ⅱ52.5 水泥
        2.1.4 钢渣
        2.1.5 混凝土、干混砂浆所用砂石和碎石
    2.2 试验主要化学药品
    2.3 试验所用主要设备和分析仪器
    2.4 试验内容
    2.5 试验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法
        2.5.1 试验技术路线
        2.5.2 试验方法
第3章 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
    3.1 磷石膏替代部分水泥制备PS胶凝材料
    3.2 钢渣替代部分水泥制备PSG胶凝材料
    3.3 无水石膏替代部分磷石膏制备PSGW胶凝材料
    3.4 PSGW胶凝材料胶结过程研究
        3.4.1 PSGW试样物理力学性能
        3.4.2 PSGW试样XRD分析
        3.4.3 PSGW试样FTIR分析
        3.4.4 PSGW试样SEM分析
    3.5 PSGW胶凝材料水化机理探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效剂对PSGW胶凝材料的影响
    4.1 无机盐类增效剂对PSGW胶凝材料的影响
        4.1.1 水玻璃对PSGW胶凝材料的影响
        4.1.2 氯化钙对PSGW胶凝材料的影响
        4.1.3 硫酸钠对PSGW胶凝材料的影响
        4.1.4 硅渣对PSGW胶凝材料的影响
    4.2 表面活性剂类增效剂对PSGW胶凝材料的影响
    4.3 增效剂复配对PSGW胶凝材料的影响
        4.3.1 正交试验的优化
        4.3.2 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的微观分析
    4.4 添加增效剂胶凝材料的胶砂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品研发
    5.1 C30 普通混凝土研发
        5.1.1 C30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1.2 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制备C30 混凝土
        5.1.3 C30 混凝土配合比校正
    5.2 建筑干混砂浆产品研发
        5.2.1 胶砂比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5.2.2 保水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5.2.3 干混砂浆的微观分析
        5.2.4 干混砂浆的操作实例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发明专利

(7)电助冶炼废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炼化废水的概述
        1.2.1 炼化废水的产生
        1.2.2 炼化废水的特点
        1.2.3 炼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高级氧化技术——基于硫酸根自由基
        1.3.1 过二硫酸盐(PDS)的概述
        1.3.2 活化过二硫酸盐(PDS)研究方法
    1.4 冶炼废渣概述
        1.4.1 铜渣的介绍
        1.4.2 铜渣使用情况介绍
        1.4.3 钢渣的介绍
        1.4.4 钢渣使用情况介绍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设计与装置
        2.2.1 铜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2.2.2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2.2.3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2.3 冶炼废渣物理化学表征分析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2.3.2 X-射线衍射分析(phase analysis of xray diffraction,XRD)
        2.3.3 振动样品磁强计(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VSM)
        2.3.4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2.4 炼化废水水质分析及检测方法
        2.4.1 炼化废水水质分析
        2.4.2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方法
        2.4.3 总氮(TN)的测定方法
        2.4.4 总磷(TP)的测定方法
        2.4.5 氨氮(NH_3-N)的测定方法
    2.5 电极的预处理
第三章 铜渣活化PDS深度处理炼化废水
    3.1 引言
    3.2 铜渣物理化学测试表征与结果分析
        3.2.1 SEM的分析
        3.2.2 EDS分析及元素能谱分析
        3.2.3 XRD的分析
        3.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2.5 VSM的分析
    3.3 铜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效能研究
    3.4 铜渣活化PDS深度处理炼化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3.4.1 铜渣投加量的影响
        3.4.2 过二硫酸盐浓度的影响
    3.5 铜渣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稳定性测试
        3.5.1 铜渣重复利用性能分析
        3.5.2 金属离子溶出率测试
    3.6 铜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的机理研究
        3.6.1 自由基抑制实验分析
        3.6.2 机理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4.1 引言
    4.2 钢渣物理化学测试表征与结果分析
        4.2.1 SEM的分析
        4.2.2 EDS分析及元素能谱的分析
        4.2.3 XRD的分析
        4.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4.2.5 VSM的分析
    4.3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效能研究
    4.4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4.4.1 钢渣投加量的影响
        4.4.2 过二硫酸盐浓度的影响
    4.5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稳定性测试
        4.5.1 钢渣重复利用性能分析
        4.5.2 金属离子溶出率测试
    4.6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的机理研究
        4.6.1 自由基抑制实验分析
        4.6.2 机理研究
    4.7 铜渣-PDS与钢渣-PDS体系对比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5.1 引言
    5.2 电场/钢渣体系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电解质影响研究
        5.2.1 氯化钾
        5.2.2 硫酸钾
        5.2.3 氯化钾、硫酸钾与过二硫酸盐效果对比研究
    5.3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效能研究
        5.3.1 施加电压的影响
        5.3.2 PDS浓度的影响
        5.3.3 钢渣投加量的影响
    5.4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稳定性测试
        5.4.1 钢渣重复利用性能分析
        5.4.2 金属离子溶出率测试
    5.5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的机理研究
        5.5.1 自由基抑制实验分析
        5.5.2 机理研究
    5.6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扩大研究
        5.6.1 过二硫酸盐的影响
        5.6.2 施加电压的影响
        5.6.3 钢渣投加量的影响
    5.7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可行性评估
        5.7.1 水质的分析
        5.7.2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的经济综合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论文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PAHs污染土壤过硫酸盐微胶囊修复及环境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PAHs概述
        1.1.1 PAHs定义
        1.1.2 PAHs来源及危害
        1.1.3 我国土壤PAHs污染现状
    1.2 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1.2.1 生物修复
        1.2.2 物理修复
        1.2.3 化学修复
    1.3 微胶囊概述
        1.3.1 微胶囊定义
        1.3.2 微胶囊结构与功能
        1.3.3 微胶囊制备方法
        1.3.4 微胶囊触发方式
        1.3.5 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过硫酸钾微胶囊的制备和表征
    2.1 实验方法
        2.1.1 过硫酸钾微胶囊的制备
        2.1.2 过硫酸钾微胶囊包覆率的测定
        2.1.3 过硫酸钾微胶囊缓释性能的测定
        2.1.4 特征污染物降解效果实验
        2.1.5 微胶囊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微胶囊的包覆率和缓释效果
        2.2.2 芯/壁比对活性艳红X-3B降解效果的影响
        2.2.3 活化剂和修复时长对微胶囊降解效果的影响
        2.2.4 微胶囊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5 微胶囊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6 微胶囊扫描电镜(SEM)分析
        2.2.7 微胶囊能谱(EDS)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硫酸钾微胶囊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3.1 实验方法
        3.1.1 供试土壤
        3.1.2 污染水样的制备
        3.1.3 去离子水/土壤介质中PAHs降解实验
        3.1.4 自由基探针实验
    3.2 实验测定
        3.2.1 多环芳烃的提取和测定
        3.2.2 液相色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去离子水介质中PAHs的降解效果
        3.3.2 土壤介质中PAHs的降解效果
        3.3.3 土壤/去离子水介质中PAHs的降解效果对比
        3.3.4 自由基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壤组分对过硫酸钾微囊降解PAHs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天然矿物影响实验
        4.1.2 有机质影响实验
        4.1.3 无机阴离子影响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天然矿物组分对过硫酸钾微胶囊降解PAHs的影响
        4.2.2 有机质对过硫酸钾微胶囊降解PAHs的影响
        4.2.3 无机阴离子对过硫酸钾微胶囊降解PAHs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PAHs污染土壤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后的环境风险
    5.1 实验方法
        5.1.1 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
        5.1.2 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测定
        5.1.3 土壤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5.2.2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5.2.3 土壤植物毒性的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应用和检测方法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元素形态分析
        1.1.1 元素形态分析方法
        1.1.1.1 非色谱联用类分析方法
        1.1.1.2 色谱联用类分析方法
        1.1.1.3 样品前处理技术
        1.1.1.4 定性和定量方法
        1.1.2 LC-ICP-MS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1.1.2.1 主要的应用领域
        1.1.2.1.1 环境
        1.1.2.1.2 生物医药
        1.1.2.1.3 食品
        1.1.2.2 研究的元素种类
        1.1.2.3 困难和解决方案
    1.2 标准
        1.2.1 我国标准分类
        1.2.2 国家标准制定要求
        1.2.3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1.2.4 制定生活饮用水中碘乙酸和石棉标准检验方法背景
        1.2.4.1 碘乙酸
        1.2.4.2 石棉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研究人血清中溴元素形态以及大鼠血浆盐酸氨溴索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和方法
        2.2.1 试剂和标准
        2.2.2 仪器设备条件
        2.2.3 样品采集
        2.2.4 样品预处理
        2.2.4.1 人血清总溴测定及溴形态分析
        2.2.4.2 大鼠血浆氨溴索的测定
        2.2.5 色谱条件
        2.2.5.1 人血清溴形态分析
        2.2.5.2 大鼠血浆中氨溴索的测定
        2.2.6 ICP-MS条件优化
        2.2.7 方法学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血清总溴的测定
        2.3.2 人血清溴形态及Br~-的测定
        2.3.3 RP-HPLC-ICP-MS测定大鼠血浆中氨溴索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研究PET瓶装酱油中无机锑
    3.1 引言
    3.2 实验和方法
        3.2.1 试剂和标准
        3.2.2 仪器设备和条件
        3.2.3 样品前处理
        3.2.4 方法学
    3.3 结果和讨论
        3.3.1 酱油中总锑含量测定
        3.3.2 无机锑测定前处理条件优化
        3.3.3 色谱流动相优化
        3.3.4 酱油中无机Sb(III)含量测定
        3.3.5 酱油中未知锑化合物探索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碘乙酸标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与方法
        4.2.1 计算MIAA限量
        4.2.2 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4.2.2.1 试剂材料
        4.2.2.2 LC-ICP-MS条件
        4.2.2.3 紫外光发生条件
        4.2.3 样品采集和前处理
        4.2.4 验证程序和质量保证
    4.3 结果和讨论
        4.3.1 MIAA和 DIAA分离
        4.3.2 多种阴离子联合干扰和其他卤代消毒副产物干扰实验
        4.3.3 样品检测
        4.3.4 方法绿色指标评估
        4.3.5 MIAA、DIAA生成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扫描电镜能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石棉标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与方法
        5.2.1 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5.2.2 方法原理
        5.2.3 方法适用
        5.2.4 样品采集
        5.2.5 样品预处理
        5.2.6 水样的稀释
        5.2.7 滤膜的选择和制备
        5.2.7.1 滤膜的选择
        5.2.7.2 滤膜的制备
        5.2.8 电镜观察时视场的选择
        5.2.8.1 视场大小
        5.2.8.2 视场数量
        5.2.9 扫描电镜仪器条件选择
        5.2.10 石棉的判定
        5.2.10.1 定性判定
        5.2.10.2 计数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方法精密度
        5.3.2 实际样品检测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其他成果
致谢

(10)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中耕追肥机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
    2.1 颗粒肥料与施肥管物性参数
    2.2 颗粒肥料休止角测定方法
    2.3 基于EDEM软件颗粒肥料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
        2.3.1 建立仿真模型
        2.3.2 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设计
    2.4 肥料颗粒摩擦因数标定
        2.4.1 尿素颗粒与PVC间静摩擦因数标定
        2.4.2 尿素颗粒间静摩擦因数标定
        2.4.3 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标定
        2.4.4 颗粒与PVC材料间滚动摩擦因数标定
        2.4.5 不同含水率下标定结果验证试验
    2.5 磷酸二铵和硫酸钾摩擦因数标定
        2.5.1 磷酸二铵摩擦因数标定
        2.5.2 硫酸钾摩擦因数标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颗粒肥料悬浮速度测定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肥料颗粒悬浮速度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
        3.2.1 理论计算
        3.2.2 数值模拟
    3.3 肥料颗粒悬浮速度测定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
    4.1 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4.2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4.2.1 肥箱容积的确定
        4.2.2 风送输肥管设计
    4.3 基于EDEM软件的肥料混合仿真试验
        4.3.1 试验材料物性参数
        4.3.2 试验模型建立
        4.3.3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气力施肥仿真试验
        4.4.1 仿真模型建立
        4.4.2 不同输送气速仿真试验结果
    4.5 排肥器标定与田间试验
        4.5.1 肥料在不同排肥轴转速下的排肥量测定
        4.5.2 田间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试验
    5.1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
    5.2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与对应的感应电流值标定
        5.2.1 搭建排肥试验台
        5.2.2 标定试验
    5.3 试验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6.1 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6.2 肥料分配器的设计
        6.2.1 肥料分配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6.2.2 肥料分配器结构参数
        6.2.3 肥料分配器气固耦合仿真
        6.2.3.1 肥料分配器排肥口倾角耦合仿真结果
        6.2.3.2 90o弯曲施肥管中颗粒运动规律
    6.3 抛送式混肥器的设计
        6.3.1 抛送式混肥器结构参数
        6.3.2 抛送式混肥器颗粒运动仿真
        6.3.3 抛送式混肥器流场仿真
    6.4 田间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1. 导师简介
    2.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我国硫酸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盐湖光卤石制备无氯钾肥和氮镁复肥的相平衡研究[D]. 康学超.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2]基于EC和pH的肥料浓度监测方法与装置研究[D]. 邬梦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D]. 杨莉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醇-非氯盐体系下磷石膏制备高强石膏的基础研究[D]. 张锐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5]滴灌施肥系统滴头堵塞机理及堵塞风险评价研究[D]. 刘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及产品研发[D]. 魏兴.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电助冶炼废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D]. 朱桂娴. 兰州大学, 2021(09)
  • [8]PAHs污染土壤过硫酸盐微胶囊修复及环境风险研究[D]. 赵悦铭. 沈阳大学, 2021(06)
  • [9]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应用和检测方法标准化研究[D]. 刘德晔. 东南大学, 2021(02)
  • [10]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D]. 温翔宇. 吉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我国硫酸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