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铵抗结块技术研究

磷酸铵抗结块技术研究

一、磷酸铵防结块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琼,马航[1](2022)在《水溶性磷酸一铵防结块剂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针对云南某企业生产的全水溶性66%磷酸一铵在储存过程中出现结块的问题,提出了在磷酸一铵浓缩清液中加入防结块剂达到防结块效果的研究思路。结合结块性能快速测定方法,开展了实验室研究开发,获得了具有最佳防结块效果的防结块剂,并进行了工业实验验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磷酸一铵浓缩清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05%的防结块剂十八胺,能有效改善全水溶性66%磷酸一铵的结块问题,且添加防结块剂后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工业实验中获得的磷酸一铵产品均能达到HG/T 5048—2016《水溶性磷酸一铵》中Ⅱ型的质量要求。

尹智涛[2](2021)在《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改性制备与抗复燃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细干粉灭火剂以其灭火效率高、环保无污染、绝缘性好、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成为最理想的哈龙替代灭火剂之一。但是,超细干粉灭火剂在扑灭B类可燃液体火后存在易复燃的风险。普通干粉灭火剂一般通过硅油进行疏水性处理,在干粉粒子表面形成一层斥水(亲油)性薄膜,扑灭油类火灾时,喷射到油面上的干粉粒子会很快沉入油底。由于干粉灭火剂的冷却作用甚微,油池仍保持较高温度,油面会持续挥发可燃蒸气,局部残余的火焰会迅速蔓延至整个油面,引起复燃。B类火的复燃一直是干粉灭火剂应用中的难题所在,增强干粉灭火剂的抗复燃性能是干粉灭火剂的重要研究方向。抗复燃性能指灭火剂在扑灭火灾后具备长效持续抑制可燃物重新燃烧的能力。氟碳表面活性剂具有憎水憎油的性质,是制备疏水疏油(双疏)材料常用的改性剂。前人研究了氟碳表面活性剂增强干粉灭火剂的抗复燃性能,氟碳表面活性剂通过氢键吸附在干粉粒子表面,可以改善干粉的疏油性,使其能够漂浮在油面上形成一层隔绝氧气、抑制燃料挥发的封闭层,达到抗复燃的目的。然而,由于氢键的结合力较弱,仅使用氟碳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抗复燃干粉存在疏水性较差的问题,需要额外增加硅油的疏水改性工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合成一种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作为氟碳表面活性剂,通过向氟碳表面活性剂中引入硅烷偶联剂结构单元,对二氧化硅包覆的超细聚磷酸铵进行双疏改性,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通过接枝吸附在聚磷酸铵颗粒表面,成功地制备出具有较好疏水、疏油性能的双疏超细聚磷酸铵。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配方优化。确定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FEA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TEVS分别作为含氟单体和功能单体,研究了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十八酯SA对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FAP双疏改性效果的影响。对比了由不同共聚单体合成的氟碳表面活性剂的改性效果,从中筛选出改性效果最好的氟碳表面活性剂单体组合,用于后续实验。研究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FAP的单体配比和添加量对双疏超细聚磷酸铵FMAPP疏水、疏油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FAP的最佳单体摩尔比例和最佳添加量,优化了氟碳表面活性剂的配方。(2)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与表征。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过程大致分为两步:一是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超细粉碎和表面修饰(SiO2包覆),二是氟碳表面活性剂对SiO2包覆超细聚磷酸铵MAPP进行表面处理,最终得到双疏超细聚磷酸铵FMAPP。表征了 FMAPP的SEM、XPS、NMR、TGA和粒径等性能,分析了 FMAPP的表面形貌、表面组成、热降解、粒径变化和改性过程。(3)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的灭火与抗复燃性能测试。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由双疏超细聚磷酸铵FMAPP基料(80wt%)和改进其物理性能的添加剂(20wt%)组成。分别使用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和普通聚磷酸铵干粉进行了灭火性能和抗复燃性能对比实验,发现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具有更好的灭火性能和抗复燃性能。研究了油温对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抗复燃性能的影响。发现高油温会导致疏油性迅速下降,短时间内失去抗复燃性能,低油温对疏油性影响较小,仍保持抗复燃性能。分析了高温导致疏油性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航空煤油的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另一方面是高温加剧了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热运动,使氟碳链定向排列结构改变,导致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的表面张力增大。

黄信达[3](2021)在《无卤环保新型APP阻燃剂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阻燃剂的使用量也日益增长,在塑料助剂中已跃居第二位,仅次于增塑剂。但阻燃剂产品消费结构存在重大问题,卤系及卤磷系阻燃剂所占的比例过高,约占整个阻燃剂市场的80%。含卤阻燃剂虽然阻燃效果好、使用范围广,但存在严重缺点,以它阻燃的高分子材料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和有毒气体,另外卤系阻燃剂本身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危害性,有潜在的致癌性和致畸性。因此,目前全球阻燃剂市场正在进行产品的更迭换代,阻燃剂产品的使用都趋向于无卤化、环保化。聚磷酸铵(ammonium polyphosphate,APP)以其阻燃效果好、环保无毒、不造成二次伤害的特点,将成为阻燃剂市场重要的增长点,其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也将凸显出来。针对APP晶型也不同的特点,性能也有所差异的特点,展开对其中结晶Ⅱ型和结晶Ⅴ型APP阻燃剂进行制备研究以及性能分析。对制备APP过程的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利用XRD衍射图谱表征产物的晶型,分析每一步实验条件对制备APP的晶型及性能有何影响。制得合格的产品后,将两种晶型的APP用于阻燃三元乙丙橡胶,讨论不同晶型的APP阻燃效果的差异。以湿氨气模拟APP生产过程排放的尾气,以磷酸吸收回收利用尾气中的氨源,形成磷酸铵盐混合物作为原料再次制备APP产品。得出以下结论:(1)APP-Ⅴ是APP-Ⅱ高温下的产物。采用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三聚氰胺体系制备APP-Ⅱ的最佳聚合温度为290℃,将聚合温度升高至320℃后,得到APP-Ⅴ。(2)对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三聚氰胺体系制备APP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三聚氰胺是作为缩合剂参与到APP长链的构成中,该体系所制得的APP不是一般APP的直链结构,而是带支链呈网状的结构。(3)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所制得的APP-Ⅱ与APP-Ⅴ,其五氧化二磷含量、氮含量、溶解度、p H值、热稳定性等无明显差异,两种APP产品均为高聚合度APP产品,性能均能够达到《H/GT 2770-2008工业聚磷酸铵》中Ⅱ类产品的要求。(4)自制APP-Ⅱ与APP-Ⅴ的热失重曲线基本相同,将自制APP-Ⅱ、自制APP-Ⅴ、市售APP-Ⅱ复配DPER、MEL阻燃三元乙丙橡胶,做垂直燃烧测试,自制APP-Ⅱ取得FV-0最高阻燃等级,自制APP-Ⅴ与市售APP-Ⅱ均取得FV-1阻燃等级,APP-Ⅴ同样能够应用到高性能阻燃产品中。(5)以湿氨气模拟APP生产过程排放的尾气,以磷酸吸收,回收利用尾气中的氨源,形成的磷酸铵盐混合物作为原料再次制备APP产品,所制得的APP-Ⅱ与APP-Ⅴ产品性能均能够达到《H/GT 2770-2008工业聚磷酸铵》中Ⅰ类产品的一等品标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李阳[4](2020)在《偶氮二异丁腈结晶过程研究》文中指出结晶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单元操作,在化工、制药、材料等许多领域用于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对于晶体固体产品,除了对产品的纯度和杂含量有要求外,其稳定性、晶型、吸湿性、晶体形貌和粒度等也是重要的需要在结晶工艺中控制的产品质量指标,因为这些参数对于晶体产品的使用性能(例如药物的溶出速率、溶解度以及药效)和后续可加工性(例如干燥、压片、运输和包装等)都会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化合物结晶的高度复杂性,直到今天对结晶过程中一些主要的过程也没有达到完全了解的程度。相应的,结晶过程的设计和优化目前还不能依靠计算机模拟,还必须依靠实验,即从小试到中试再到放大这样一个过程。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上对结晶工艺的研究近年来更加活跃,试图在关键方面取得突破。本文结合一个有机化合物偶氮二异丁腈(2,2’-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的结晶工艺,重点研究了结晶过程晶体形貌和粒度的控制以及其成核规律(包括初次成核和二次成核)。AIBN是一个重要的工业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作塑料和橡胶发泡剂以及自由基引发剂,但是该工业晶体产品经常会在保存中出现流动性变差甚至结块的现象,严重影响其使用性能。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完全通过实验方法对结晶工艺进行了研究与优化,达到改变产品粒度和形貌的目的,进而改善其流动性能并避免结块。然后,我们对AIBN的初次成核和二次成核规律,以及晶体形貌的模拟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和基于过程分析技术的实验研究。本研究对AIBN的晶型和热力学性质以及降温结晶过程中的介稳区宽度进行了探究。研究验证了文献中的报道,即AIBN存在两种晶型:单斜晶系和三斜晶系,而且单斜晶是稳定晶型;测量了AIBN在甲醇、乙醇、苯、丙酮和乙酸乙酯五种纯溶剂,以及甲醇+水混合溶剂中,温度跨度范围在268.15K到325.15K之间的溶解度,并利用Modified Apelblat模型,多项式方程和Jouyban-Acree-Van’t Hoff模型三种溶解度预测模型对测量的溶解度数据进行了拟合关联;还测量了AIBN在甲醇溶液中不同条件下的介稳区宽度,并建立了介稳区宽度预测模型。开发了基于加晶种的结晶工艺条件,得到了块状晶体,显着提高了流动性和防结块性。对于AIBN的初次成核过程,本研究采用了主体成像视频法,基于传统成核理论,通过测量AIBN在甲醇溶液中的成核概率,研究了AIBN在不同温度、过饱和度下的初次成核速率,分析了AIBN成核过程中的控制步骤;估算了AIBN晶核在不同温度下的界面能γ、不同温度不同过饱和度下的临界半径rc、晶核包含分子数nc和临界吉布斯自由能ΔGc。探索了均相成核与非均相成核形成的晶核临界参数与温度、过饱和度的关系,提升了对初次成核过程中晶核形成过程的理解。设计了利用三维成像技术测量单斜晶系AIBN单个晶体((有有五个立立面,计计14个面)在不同温度和过饱和度下的晶面生长速率的实验。使用三种晶体生长模型,即单核生长模型、螺旋错位生长模型和多核生长模型,拟合AIBN各晶面生长速率在各个温度下与相对过饱和度的关系,最终获得了AIBN的晶面生长动力学。研究发现ABIN晶体主要面的生长机制之间的竞争较小,AIBN晶体在低温低过饱和度下螺旋错位生长占优,而在高温高过饱和度下则单核生长更有优势。此外,还探讨了了流场状态、温度和过饱和度等因素对晶体生长及晶体形貌的影响。生产中经常通过加入晶种的方法避免晶体初次爆发成核,是结晶过程优化过程中的常用操作。本研究基于二维成像技术建立了测量混悬液中颗粒悬浮密度的方法。使用该方法,研究了AIBN在养晶过程中二次成核诱导时间、二次成核速率及团聚行为,并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修正了相关的模型,达到了基于养晶初始条件(温度,过饱和度,搅拌速率等)快速预测养晶时间、养晶结束时晶体悬浮密度的目的。基于AIBN的晶面生长动力学建立了用于模拟结晶过程的基于晶体形貌的群体粒数衡算模型(Morphological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MPB model),探究了AIBN在结晶过程中的形貌演变,结合溶液过饱和度,分析了降温速率对晶体形貌的影响,获得了在不同降温速率下AIBN产品的晶体形貌分布。将模拟结果和相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获得了可以接受的结果,把MPB模型的研究从之前的几乎纯粹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较简单的化合物和晶体结构向实验验证和更复杂的化合物与晶体结构推进了一步。

吴舒[5](2019)在《氮肥颗粒的缓释及防结块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氮肥缓释所用的包膜材料以天然植物油为热点研究,包膜量越低,膜层越薄,而缓释期越长,是包膜氮肥的技术研究方向。传统颗粒氮肥的防结块技术是在外表面涂布惰性粉末或油脂,而水溶性高氮肥不能添加任何惰性粉末或油脂,因此对水溶性氮肥的界面成分进行改性,提升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是行业急需的技术。本论文应用蓖麻油、碳化二亚胺、扩链剂、聚合MDI和蜡为包膜材料,以氮肥颗粒尿素为核心,应用转鼓包膜法,将包膜材料包覆在尿素颗粒表面,获得了PCU。其中聚氨酯膜层的质量占PCU质量的3.3 wt.%,膜层厚度在14-15 um左右。通过配方的调节制备出不同通透性的聚氨酯膜层,缓释期范围可在30-70天之间调节。其中,碳化二亚胺能够与蓖麻油中的羧基反应,降低蓖麻油的酸值,抑制羧基对聚氨酯链段的水解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尿素的胺基(-NH2)与异氰酸酯基(-NCO)的反应,-NH2参与聚氨酯成膜反应导致膜层固化速率加快,通过预先涂布蓖麻油的技术,抑制-NH2与-NCO的反应,能够提升膜层的涂布均匀性。应用FTIR与SEM研究PCU的膜层在水、土壤、水淹土壤及碱溶液中的结构变化,FTIR谱图显示,聚氨酯膜层在水、水淹土壤及碱溶液中浸泡之后,烷烃的含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聚氨酯膜层在土壤中填埋之后,烷烃的含量发生显着的降低。通过对PCU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速率对比,以及聚氨酯膜层在不同介质中的烷烃含量变化对比,得出聚氨酯膜层中蜡降解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微生物以烷烃为碳源来新陈代谢,长链烃被微生物转化为短链,导致了膜层中烷基的损失,而PCU膜层中烷烃分解主要来自于蜡。蜡的降解导致膜层通透性增强,养分释放速率加快。水淹土壤中,膜层中的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降解,这是由于水淹没土壤,严重胁迫了土壤中的好氧微生物,破坏了好氧微生物的繁殖环境,导致分解蜡的微生物的数量显着下降。当PCU产生体积膨胀后,聚氨酯膜层被拉伸,但蜡(填补剂)的尺寸不会发生变化,所以膜层中的缺陷尺寸变大,导致养分释放速率加快,膜层中缺陷越多,PCU养分释放速率越快,体积膨胀率越低。通过调节膜层中软段相和硬段相的比例,合成了膜层硬段含量为26 wt.%(PCU-L)和40 wt.%(PCU-H)的聚氨酯包膜缓释尿素,测试了PCU-L和PCU-H在水中的尿素释放速率、体积膨胀率以及释放过程中渗透到PCU膜层内部的尿素的质量。结果表明,PCU-L比PCU-H具有更低的体积膨胀度和更快的尿素释放速率,FTIR和TG表明渗入PCU-L膜层中的尿素的质量显着高于PCU-H膜层中的,这表明合成聚氨酯膜层的配方中,硬段含量的增加会降低膜层中的缺陷尺寸和数量,PCU-H需要更大的体积膨胀来形成释放尿素的通道,所以PCU-H的释放期会更长,养分释放更加的稳定,但是膜层中易土壤降解的烷烃成分显着下降。农业硝酸铵(ANP)是硝基高氮肥复合肥(高氮肥)配方中的主要用料,ANP的IV-III相变是造成高氮肥板结的因素之一。生产高氮肥用的钾盐通常是硫酸钾(KS),本文应用硝酸钾(KN)替代部分KS,研究了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变化。使用X射线衍射(XRD)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ANP的晶型和IV-III相转变进行了表征,评价了KN、KS、硫酸铵(NS)、磷酸一铵(NP)对ANP的IV-III相变的抑制效果。研究发现,钾离子能够改变ANP的晶型,因此KN和KS对ANP的相变抑制效果要优于NS和NP。应用KN替代高氮肥配方中的部分KS,制备了不同KN含量的高氮肥样品,对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吸湿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尽管高氮肥中的钾元素以及硝态氮的总含量不变,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和吸湿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应用水溶性短链聚磷酸铵(APP-II)取代高氮肥配方中部分NP和磷酸二铵(DAP),制备了不同APP-II含量的高氮肥,并测定了APP-II对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APP-II能够提升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降低颗粒之间的粘结程度。讨论了APP-II提升高氮肥的防结块机理,添加APP-II的肥料表面可能富集了APP-II,一方面弱化了NP和DAP与其它盐分的副反应,另一方面APP-II作为阻隔剂,抑制了NH4NO3-KNO3-K2SO4-(NH4)2SO4系统盐分之间的副反应。XRD与DSC研究显示,APP-II并不能抑制ANP的IV-III相变,APP-II与KN提升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机理不同,本研究实验了将两种方法结合,并考察其对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氮肥配方中应用APP-II取代部分NP和DAP,同时应用KN替代高氮肥配方中的部分KS,降低配方中ANP的用量,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进一步提高。研究开发了复合肥料中聚合磷含量的检测方法,建立了企业标准Q/SACF 05-2019《复合肥料中聚合磷含量的测定》,并跟踪检测了复合肥中聚磷酸铵的稳定性。

梁红江[6](2018)在《AZF工艺生产粒状水溶肥的技术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淡水资源匮乏,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水溶肥是一种适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施用的肥料,能够节约水资源,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开发能够规模化生产的水溶肥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分析、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影响AZF工艺复合肥水溶性的主要因素,原料农用硫酸钾和湿法磷酸中带入的金属离子在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复盐。通过调整原料,用水溶性硫酸钾代替农用硫酸钾,用氮磷含量72%的磷酸一铵代替大部分湿法磷酸,用硝酸钾代替部分硝酸铵;产品水不溶物指标能够由2.0%降到0.5%,但是无法加入硫酸盐形式的微量元素。用螯合剂螯合肥料中的金属离子,将难溶于水的磷酸盐、硫酸盐转化为水溶性的中微量元素。实验表明,柠檬酸钠对镁、锌、锰的螯合率能够达到70%以上,对铁、铝的螯合率能够达到30%;聚磷酸铵对锌、铁、铝的螯合率能够达到35%左右,对镁、锰的螯合率能够达到50%以上;三聚磷酸钠的螯合效果与聚磷酸铵相似。控制肥料pH值在6.0左右,加入螯合剂组合37 kg/t,生产的17-17-17硝基硫酸钾水溶肥,水不溶物含量能够由2.0%左右降低至0.1%0.2%,铁、锌微量元素含量大于0.2%,符合HG/T 43605-2012水溶性肥料标准要求。田间实验结果表明,17-17-17粒状水溶肥能够满足膜下滴灌、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对水溶肥的要求。在棉花、茄子、西红柿上撒可富粒状水溶肥比粉状水溶肥分别增产4.53%、0.60%、0.75%。

刘宜娜[7](2017)在《31P核磁表征高聚合度聚磷酸铵及其链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准确表征高聚合度聚磷酸铵(APP)为主要目的,研究了采用水中加盐促溶等方法制备APP水溶液,利用31P核磁共振仪进行APP聚合度测定。从加样顺序、盐浓度、APP浓度、溶解温度等多方面,研究了制备APP溶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31P NMR表征APP聚合度过程中,测试温度、弛豫时间、扫描次数等核磁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建立了用31P NMR准确测定高聚合度APP的方法。此外,通过31P NMR对APP的端基磷、中间磷等进行了探索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室温下高聚合度的APP难溶于水的问题,采用水中加盐促溶APP制备APP溶液的方法,利用31P定量核磁研究了聚磷酸铵浓度、盐浓度、溶解温度和测试温度对APP溶解性能的影响。首次通过控制APP的溶解温度和测试温度得到溶解性较好的APP溶液,在核磁测试APP聚合度的过程中又不引起APP的降解。(2)同时对比研究了高温下水中溶解APP、离子交换法溶解APP和水中加盐促溶APP,基于APP的31P NMR测定结果,确认了高温溶解法会使APP发生断链,阳离子交换溶解APP容易造成小分子APP的吸附,而水中加盐促溶APP方法在有限的核磁测试时间内,测试结果稳定性较好,而且操作简便。(3)对用31P核磁共振法测定APP聚合度进行了全面研究,讨论了采样时间(AQ)、扫描次数(NS)、弛豫时间参数(D1)等核磁参数对APP聚合度测试结果的影响,其中弛豫时间参数的设置对APP聚合度测试结果影响较大,并对磷共振峰的峰面积积分误差进行了分析。首次利用31P核磁测得APP的磷弛豫时间(T1),并研究了APP的磷弛豫时间随温度的变化,确定了采用水中加盐促溶APP制备APP溶液,26℃下APP端基磷弛豫时间为3s左右。基于上述研究建立的31P NMR测定APP聚合度的方法为:称取10±1mg Na Cl试样置于小离心管中,加入水(0.7m L蒸馏水和0.3m L氘代水)摇匀,使Na Cl完全溶解后,加入15±1mg APP,摇晃1min左右,APP均匀的分散在Na Cl溶液中,获得半透明APP溶液,将APP溶液放置于36℃恒温箱中保温10min,获得透明的APP溶液,待APP溶液冷却后取0.6m L透明APP溶液于核磁管中,在核磁温度26℃、弛豫时间参数15s、采样时间2s的磷核磁测试条件下,进行端基磷和中间磷的化学位移测试,通过两种磷的积分面积,计算得到APP的聚合度。采用此制样方法,对聚合度800左右的APP进行多次重复制样测试,测试误差≤3.2%,同时对同一核磁谱图中的磷共振峰面积多次重复积分,数据处理误差主要是端基磷共振峰带来的面积积分误差≤1%。这一方法对准确测定APP聚合度以及工业APP质量分析有重要的意义。据此认为,行业标准HG/T 2770-2008中的制备APP溶液方法和核磁参数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4)利用31P核磁对APP的端基磷结构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和利用前人研究结论,首次提出APP中存在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端基磷,研究了温度和离子强度对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端基磷的化学位移的影响。研究了温度和离子强度对APP中间磷共振峰的影响,提出APP中间磷中可能存在含羟基(或H离子)的中间磷。这表明,31P NMR在表征APP链结构方面是一个有价值的手段。

李晓攀[8](2017)在《超细聚磷酸铵疏水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国内外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的发展趋势是向着优化配方和超微细化方向发展。聚磷酸铵经超细化后,比表面积显着增加,使得灭火效率大大提高,但是超细化后,具有较高的表面能,极易与空气中的水分子作用,发生吸湿而结块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影响了灭火剂的施放、流动、分散和储存等使用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对不同粒径聚磷酸铵超细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以降低其吸湿性和结块性,并详细研究改性过程各因素变化情况及改性机理。本文以甲基含氢硅油为改性剂,活性白土、滑石粉、云母粉和气相疏水白炭黑为辅料,采用SHR高速混合机对不同粒径超细聚磷酸铵进行干法改性。实验表明:对粒径12 μm超细聚磷酸铵表面改性最优工艺条件为:超细聚磷酸铵用量为1kg时,甲基含氢硅油添加量为1.6%,活性白土添加量为2.0%,滑石粉3.0%,云母粉6.0%,气相疏水白炭黑添加量为5.0%,分散温度551-60℃,成膜温度100℃-105℃;搅拌速率:1000 r/min-400 r/min-1200 r/min,改性时间130 min-150 min时,改性后超细聚磷酸铵疏水保持率为94.5%,流动性为4(s/300g),吸湿率为0.65%左右。经扫面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析表面:超细聚磷酸铵表面被甲基含氢硅油和疏水白炭黑所包覆。通过静态接触角对改性超细聚磷酸铵进行润湿性能的测试,发现其接触角达到140.69°,比未改性超细聚磷酸铵接触角26.24°增大了约120°,说明改性超细聚磷酸铵较未改性的超细聚磷酸铵具有良好的疏水性;粒径5 μm超细聚磷酸铵表面改性最优工艺条件为:超细聚磷酸铵用量为1 kg时,甲基含氢硅油添加量为3.5%,活性白土添加量为2.0%,滑石粉6.0%,云母粉3.0%,气相疏水白炭黑添加量为3.0%,分散温度55℃-60℃,成膜温度100℃-105℃;搅拌速率:1000 r/min-400 r/min-1200 r/min,改性时间160 min-180 min时,改性后超细聚磷酸铵疏水保持率为90%,流动性为7(s/300g),吸湿率为1.88%左右。通过对粒径12 μm超细聚磷酸铵表面改性过程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甲基含氢硅油改性超细聚磷酸铵为表面化学改性,甲基含氢硅油改性超细聚磷酸铵时,主要是甲基含氢硅油水解后与超细聚磷酸铵表面羟基发生聚合反应,同时有一小部分硅油进行分子间聚合,待聚合完成后,在其表面固化形成硅油膜,提高疏水性能。二、疏水白炭黑改性超细聚磷酸铵为物理改性,疏水白炭黑首先分布于超细聚磷酸铵缝隙处,当填充一定量时,疏水白炭黑会覆盖超细聚磷酸铵全部表面。将粒径为5μm改性后的超细聚磷酸铵与市售普通灭火剂对A类、B类火进行灭火实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超细聚磷酸铵灭火性能明显优于市售普通灭火剂。

高雪[9](2017)在《硝基复合肥防结块剂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生产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一半以上来自于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已然成为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条件和产量提高的重要保障。但是,化学肥料一直面临着结块问题。因此,本文选用更易出现吸湿、溶解、结块等问题的硝基复合肥,采用加速结块的方法,以油性物质为载体,向其添加各类表面活性剂,进行防结块实验的研究,开发合理有效的硝基复合肥防结块剂。研究了复合肥结块的内、外影响因素:肥料中原料的相互混合;自身含水量;颗粒粒度;环境的相对湿度;温度、压力以及储存时间等问题,对缓解复合肥结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米糠蜡、矿物油、硬脂酸钾、十八胺、十八醇五种物质为原料,开发出一种硝基复合肥(22-8-10)防结块剂N-1,其配比为35:5:0.3:2:3;添加量为0.25%;防结块率达到88.0%;适用于部分N含量相对高的硝基复合肥;在防结块效果及成本上,都优于部分市售防结块剂。以棕榈酸油、松香、硬脂酸镁、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胺片五种物质为原料,开发出一种硝基复合肥(16-6-18)防结块剂N-2,其配比为40:0.2:0.7:2:3;添加量为0.25%;防结块率达到86.0%;适用于部分N含量相对低的硝基复合肥;在防结块效果及成本上,都优于部分市售防结块剂。对防结块剂性能的表征与测试:从SEM可以看出,防结块剂的加入能够填补部分沟壑或孔洞,使样品表面相对平滑,从而减缓结块的发生;吸湿性测试结果显示,防结块剂能够增大复合肥的临界相对湿度,降低吸湿速率,从而使化肥不易吸湿结块;润湿性实验表明,防结块剂能够增大颗粒间的接触角,润湿性能降低,从而减缓毛细吸附作用,降低结块的发生。

刘国飞[10](2017)在《复合肥防结块剂的研制及其防结块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肥料对农作物的增产增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各种原因使得肥料易发生结块,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特别是复合肥因成分复杂、养分含量高使其在储运和施用时更易产生结块,妨碍其使用,甚至影响其施用效果。本文以喷浆造粒复合肥和熔体造粒复合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结块原因,并据此研制了一种有效的水溶性防结块剂。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两种复合肥的吸湿性能。通过吸湿速率曲线的测定,确定了两种复合肥进行快速结块试验温度、湿度条件为50℃、70%和40℃、70%。运用了一种能客观反映复合肥在储运过程中所处环境的改进快速结块表征方法,将传统评价方法的实验周期从七周缩短到一周,提高了结块的评价效率。其次,研究了影响喷浆造粒复合肥结块的内外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肥料自身含水量和自外界吸收的水分是导致复合肥结块的直接原因,环境温度、湿度和储存压力是复合肥结块的推动力,而储存时间为复合肥的结块提供了机会。由对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当复合肥的含水量低于0.8%、小颗粒含量低于10%、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所受压力低于2 kg/cm2时,复合肥不易形成结块,此外还应缩短储存时间。再次,研制了一种制备容易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基防结块剂,并初步探讨了其防结块机理。通过考察原料配比、浓度和喷涂量等因素对防结块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所研制的防结块剂中羟乙基纤维素(HEC)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的最佳配比为0.5,当防结块剂的浓度为20%、喷涂量为3‰时防结块效果较佳,防结块率可达87%以上。最后,研究了所制备防结块剂的肥效缓释效果。水溶液浸泡法表明:包覆防结块剂的复合肥,在水溶液中浸泡一周后,其N、P、K的释放率分别为35.4%、23.5%和27.9%,均低于未处理复合肥的释放率46.8%、31.2%和34.7%;土壤培养法表明:包覆防结块剂的复合肥,在土壤中培养50天后的N、P、K的释放率分别为70.3%、60.5%和61.7%,也均低于未处理复合肥的释放率86.6%、76.4%和75.8%。两种方法说明防结块剂作为包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二、磷酸铵防结块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酸铵防结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溶性磷酸一铵防结块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1.1 实验原理
    1.2 实验原料
    1.3 实验方法和工业实验流程
    1.4 结块性能快速测试方法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防结块剂筛选实验
    2.2 防结块剂加量筛选实验
    2.3 添加方式验证实验
    2.4 工业验证实验
3 结论

(2)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改性制备与抗复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干粉灭火剂的研究现状
        1.2.1 干粉灭火剂的超细化
        1.2.2 干粉灭火剂的复合改性
        1.2.3 干粉灭火剂的抗复燃改性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方法
        2.3.1 疏水性和疏油性
        2.3.2 微观形貌
        2.3.3 XPS能谱分析
        2.3.4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2.3.5 热重分析
        2.3.6 粒径
第3章 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与表征
    3.1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筛选与配方优化
        3.1.1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3.1.2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3.1.3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配方优化
    3.2 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
    3.3 双疏改性超细聚磷酸铵的表征
        3.3.1 微观形貌
        3.3.2 XPS能谱分析
        3.3.3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3.3.4 热重分析
        3.3.5 粒径大小及分布
        3.3.6 双疏改性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的灭火、抗复燃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灭火性能对比测试
        4.1.2 抗复燃性能对比测试
        4.1.3 不同油温条件的抗复燃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灭火性能对比
        4.2.2 抗复燃性能对比
        4.2.3 油温对抗复燃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无卤环保新型APP阻燃剂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磷酸铵简介
        1.2.1 聚磷酸铵的定义
        1.2.2 聚磷酸铵的结构
        1.2.3 聚磷酸铵的物理化学性质
        1.2.4 聚磷酸铵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3 聚磷酸铵的阻燃机理
    1.4 聚磷酸铵晶型的表征
    1.5 聚磷酸铵的合成方法
        1.5.1 磷酸及磷酸盐体系
        1.5.2 五氧化二磷体系
    1.6 聚磷酸铵的改性及应用
        1.6.1 聚磷酸铵的改性
        1.6.2 聚磷酸铵阻燃剂的应用
    1.7 APP阻燃剂的环保性
    1.8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及装置
    2.3 产品指标及表征方法
        2.3.1 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
        2.3.2 氮含量的测定
        2.3.3 溶解度与pH的测定
        2.3.4 XRD晶型测试
        2.3.5 热稳定性测试
        2.3.6 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第三章 五氧化二磷体系制备结晶Ⅱ型聚磷酸铵
    3.1 制备APP-Ⅱ的影响因素
        3.1.1 配料比的影响
        3.1.2 聚合温度的影响
        3.1.3 熟化温度的影响
        3.1.4 通氨流量的影响
        3.1.5 熟化时间的影响
    3.2 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三聚氰胺法合成APP机理分析
    3.3 APP-Ⅱ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3.3.1 端基滴定法测试APP-Ⅱ的聚合度
        3.3.2 核磁共振法测定APP-Ⅱ的聚合度
    3.4 APP-Ⅱ热稳定性测试
    3.5 磷酸吸收氨气合成结晶Ⅱ型APP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氧化二磷体系制备结晶Ⅴ型聚磷酸铵
    4.1 制备APP-Ⅴ的影响因素
        4.1.1 配料比的影响
        4.1.2 聚合温度的影响
        4.1.3 熟化温度的影响
        4.1.4 通氨流量的影响
        4.1.5 熟化时间的影响
    4.2 APP-Ⅴ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4.2.1 端基滴定法测试APP-Ⅴ的聚合度
        4.2.2 核磁共振法测定APP-Ⅴ的聚合度
    4.3 APP-Ⅴ热稳定性测试
    4.4 磷酸吸收氨气合成结晶Ⅴ型聚磷酸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阻燃性能的测定
    5.1 产品粒径分析
    5.2 阻燃橡胶试样的制备
    5.3 垂直燃烧等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奖项荣誉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4)偶氮二异丁腈结晶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晶体尺寸与形貌描述
        1.2.1 晶体尺寸分布
        1.2.2 晶体形貌分布
    1.3 结晶过程监测手段的发展
        1.3.1 激光监测技术
        1.3.2 二维成像技术
        1.3.3 三维成像技术
    1.4 晶体行为控制
        1.4.1 成核行为
        1.4.2 晶体生长
        1.4.3 团聚与破碎
    1.5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AIBN结晶热力学研究
    2.1 文献综述
    2.2 理化性质研究
        2.2.1 AIBN晶胞结构
        2.2.2 AIBN热性质
        2.2.3 密度测量
    2.3 AIBN溶解度测量
        2.3.1 实验方法
        2.3.2 溶解度模型
        2.3.3 结果与分析
    2.4 AIBN介稳区测量与预测
        2.4.1 实验装置
        2.4.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4.3 介稳区影响因素分析
        2.4.4 介稳区宽度预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IBN降温结晶工艺优化
    3.1 研究背景
    3.2 结晶工艺研究
        3.2.1 实验设计与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3 变速降温结晶工艺
    3.4 加晶种降温结晶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IBN初次成核过程研究
    4.1 文献综述
        4.1.1 均相成核
        4.1.2 非均相成核
    4.2 AIBN初次成核动力学研究
        4.2.1 实验装置搭建
        4.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诱导时间统计与分析
        4.3.2 初次成核动力学拟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AT技术AIBN晶面生长速率的测量
    5.1 研究背景
    5.2 AIBN晶体形貌模拟
        5.2.1 晶型判断
        5.2.2 AIBN晶体形貌预测
        5.2.3 AIBN晶体形貌校准
    5.3 在线浓度监测模型的建立
        5.3.1 实验装置
        5.3.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3.3 在线浓度监测模型建立
    5.4 晶面生长动力学测量系统搭建
    5.5 单晶生长实验方法
        5.5.1 晶种的制备与选择
        5.5.2 晶种固定
        5.5.3 实验设计与测量过程
    5.6 三维重构
    5.7 结果与讨论
        5.7.1 溶解度转化
        5.7.2 3D立体成像系统的精度研究
        5.7.3 AIBN晶面生长速率
    5.8 面生长动力学拟合
        5.8.1 晶体生长模型
        5.8.2 晶面生长动力学拟合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IBN结晶过程二次成核研究
    6.1 二次成核研究进展
        6.1.1 二次成核来源
        6.1.2 成核模型
        6.1.3 测量方法
    6.2 实验装置搭建
    6.3 实验设计与方法
        6.3.1 标准曲线建立
        6.3.2 二次成核监测实验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实验结果与成核参数拟合
        6.4.2 二次成核过程参数分析
    6.5 实验结果拟合
        6.5.1 平均二次成核速率
        6.5.2 诱导时间
        6.5.3 最终颗粒悬浮密度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MPB模型对AIBN结晶过程的模拟与模型验证
    7.1 文献综述
    7.2 MPB模型建立
    7.3 晶种表征
    7.4 结晶过程模拟
    7.5 MPB模型的实验验证
        7.5.1 实验方法
        7.5.2 验证结果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氮肥颗粒的缓释及防结块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缓控释氮肥研究进展
    1.3 包膜材料与工艺
        1.3.1 颗粒氮肥包膜的技术路线[10]
        1.3.2 影响聚氨酯成膜反应速率的因素
        1.3.3 聚氨酯结构的聚集态
        1.3.4 聚氨酯膜的力学性能
        1.3.5 聚合物包膜肥应用现状
    1.4 高氮肥防结块研究进展-硝酸铵相转变
    1.5 硝酸铵相变抑制剂
    1.6 课题来源、平台与研究基础
        1.6.1 企业科研平台
        1.6.2 聚氨酯包膜尿素技术研究进展
        1.6.3 硝基高氮肥工业化现状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聚氨酯包膜尿素基础配方与工艺探究
    2.1 引言
    2.2 聚氨酯包膜工艺
        2.2.1 包膜流程与原理
        2.2.2 包膜温度
    2.3 尿素颗粒形貌对包膜均匀度的影响-肥芯圆润化
        2.3.1 尿素与无机肥的红外分析
        2.3.2 不同肥芯表面成分分析
        2.3.3 SEM形貌分析
    2.4 氮肥溶出测定方法
        2.4.1 水培法
        2.4.2 土培法
    2.5 聚氨酯包膜尿素体积膨胀率的测定
    2.6 原料选择
        2.6.1 羟基物与异氰酸酯
        2.6.2 添加剂-蜡
    2.7 碳化二亚胺预处理蓖麻油
        2.7.1 羧基与聚氨酯的水解
        2.7.2 碳化二亚胺去除蓖麻油中的羧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氨酯膜中蜡的降解及对PCU释放速率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不同培养介质中聚氨酯膜的制备
    3.3 PCU土培及水培的养分释放曲线差异
    3.4 聚氨酯膜层在土壤和水中的结构变化
    3.5 蓖麻油和蜡中甲基和亚甲基的红外光谱
    3.6 蜡的降解率
    3.7 蓖麻油中甲基和亚甲基在土壤中的稳定性
    3.8 土培后聚氨酯膜层的表面形态变化
    3.9 蜡对聚氨酯膜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3.10 蜡降解的主要因素分析
    3.11 水淹土培膜层的结构变化
    3.12 膜层在土壤中的降解性
    3.13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段含量对土培稳定性及缓释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硬段含量膜层的PCU制备与检测
        4.2.1 PCU-H与 PCU-L配方与工艺
        4.2.2 PCU-H与 PCU-L的释放率与体积膨胀测试
    4.3 PCU-H与 PCU-L的释放性能对比
    4.4 尿素和PCUs的形貌特征
    4.5 Coating-L与 Coating-H的 TG分析
    4.6 聚氨酯涂层渗透性的红外光谱分析
    4.7 膜层通透性与PCU的 体积膨胀率
    4.8 尿素溶出聚氨酯膜层的路径讨论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硝酸钾改性硝基复合肥的防结块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ANP/KN、ANP/KS和 ANP/NP/NS样品的制备
        5.2.2 硝基颗高氮肥配方及制备工艺
        5.2.3 ANP、ANP/KN、ANP/KS和 ANP/NP/NS样品分析
    5.3 KN替代部ANP的效果评价
        5.3.1 ANP的Ⅳ-Ⅲ相转变
        5.3.2 KN、KS、NS、NP对 ANP固相转变的影响
        5.3.3 未溶解的KN和 KS对 ANP固相转变的影响
        5.3.4 KN剂量对硝基高氮肥结块倾向的影响
        5.3.5 硝基高氮肥的吸湿性比较
    5.4 高氮肥中硝酸根的红外光谱特征
        5.4.1 红外光谱在肥料检测中的应用
        5.4.2 硝酸根的红外谱光图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溶性聚磷酸铵改性硝基复合肥的防结块及缓释性能
    6.1 引言
    6.2 高氮肥配方中的主要成盐反应与结块
    6.3 水溶性聚磷酸铵的表征与检测
        6.3.1 分光光度法测水溶聚磷酸铵的精准度试验
        6.3.2 高氮肥中聚合磷含量检测方法的标准建立
    6.4 水溶性聚磷酸铵对高氮肥防结块性的影响
    6.5 水溶性聚磷酸铵在肥料中的持久性及缓释性
        6.5.1 水溶性聚磷酸铵的水解速率(缓释性)
        6.5.2 水溶性聚磷酸铵在肥料中的稳定性
    6.6 水溶性聚磷酸铵改性高氮肥防结块机理
    6.7 高氮肥颗粒肥表面成分与防结块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AZF工艺生产粒状水溶肥的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水溶肥的概念和特点
        1.2.1 概念
        1.2.2 特点
    1.3 水溶肥的发展概述
    1.4 主要滴灌设备的类型和需肥特点
    1.5 目前我国水溶肥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项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项目的意义
        1.6.2 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AZF工艺生产水溶性肥料的技术研究
    2.1 AZF工艺的特点
    2.2 AZF工艺原料的溶解性
    2.3 农用硝酸钾安全性分析
        2.3.1 实验过程
        2.3.2 安全说明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螯合剂选择实验
    3.1 螯合剂的选择
    3.2 螯合剂螯合能力实验
        3.2.1 实验设计
        3.2.2 柠檬酸钠螯合实验结果及分析
        3.2.3 聚磷酸铵螯合实验结果及分析
        3.2.4 三聚磷酸钠螯合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化生产实验及改进提高
    4.1 工业化方案
    4.2 实验技术总结
        4.2.1 生产操作
        4.2.2 产品质量
        4.2.3 产品外观
        4.2.4 设备运行
        4.2.5 实验结果
    4.3 改进提高
        4.3.1 防结块剂的改进
        4.3.2 水不溶测定方法的改进
        4.3.3 溶解速度测定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肥效实验
    5.1 棉花实验
        5.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2 数据分析
        5.1.3 实验结果
    5.2 茄子实验
        5.2.1 实验设置
        5.2.2 田间操作
        5.2.3 植株性状统计
        5.2.4 产量统计
        5.2.5 方差分析
        5.2.6 实验结果
    5.3 西红柿实验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数据分析
        5.3.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31P核磁表征高聚合度聚磷酸铵及其链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阻燃剂行业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1.2 聚磷酸铵的现状与发展
    1.3 聚磷酸铵的基本性质及主要性能
        1.3.1 聚磷酸铵的基本性质
        1.3.2 聚磷酸铵的水解性
        1.3.3 聚磷酸铵的结晶类型
    1.4 聚磷酸铵的阻燃机理
    1.5 聚磷酸铵的聚合度表征
        1.5.1 聚磷酸铵聚合度表征研究
        1.5.2 聚磷酸盐聚合度表征方法
        1.5.3 聚磷酸铵聚合度表征中存在的困难
    1.6 ~(31)P核磁共振表征聚磷酸盐聚合度研究
        1.6.1 ~(31)P核磁共振表征聚磷酸铵聚合度基本原理
        1.6.2 磷酸盐中磷的化学位移
        1.6.3 聚磷酸盐的化学位移变化趋势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制备APP溶液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部分
        2.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3.2 ~(31)P核磁测试条件
        2.3.3 试样溶液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31)P核磁共振峰面积积分方法
        2.4.2 加样顺序对APP溶解性能的影响
        2.4.3 APP和盐的浓度对APP溶解性能的影响
        2.4.4 溶解温度和测试温度对APP溶解性能的影响
        2.4.5 盐溶解法制备APP溶液的稳定性
        2.4.6 盐溶解法制备APP溶液的适用性
        2.4.7 高温溶解法、盐溶解法、离子交换法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31)P 表征 APP 聚合度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31)P核磁测试条件
        3.2.3 试验溶液的制备
    3.3 实验原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核磁参数对~(31)P核磁表征APP聚合度的影响
        3.4.2 磷共振峰的峰面积积分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PP中的磷弛豫时间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31)P核磁测试条件
        4.2.3 试验溶液的制备
    4.3 实验原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APP的磷弛豫时间的测定
        4.4.2 温度对磷弛豫时间的影响
        4.4.3 温度对APP聚合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31)P核磁表征APP链结构的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理
    5.3 实验部分
        5.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5.3.2 ~(31)P核磁测试条件
        5.3.3 试样溶液制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31)P核磁表征APP端基磷链结构研究
        5.4.2 APP端基磷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5.4.3 APP中间磷结构
        5.4.4 ~(31)P核磁表征APP交联磷结构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超细聚磷酸铵疏水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火灾分类
    1.2 干粉灭火剂概述
    1.3 磷酸铵盐灭火剂
        1.3.1 磷酸铵盐灭火剂优势
        1.3.2 磷酸铵盐灭火机理
    1.4 超细磷酸铵盐灭火剂
        1.4.1 超细干粉灭火剂
        1.4.2 粒径对灭火性能的影响
        1.4.3 超细干粉灭火剂的优点
    1.5 超细聚磷酸铵的改性研究
        1.5.1 聚磷酸铵的结构性质
        1.5.2 超细聚磷酸铵固有的弱点
        1.5.3 聚磷酸铵表面改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5.4 超细聚磷酸铵改性条件的选择
    1.6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超细聚磷酸铵(粒径12μm)疏水改性研究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改性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方法
        2.3.1 疏水保持率
        2.3.2 吸湿性
        2.3.3 含水率
        2.3.4 流动性
        2.3.5 接触角测定
        2.3.6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改性条件研究
        2.4.2 改性前后超细聚磷酸铵的疏水性分析
        2.4.3 扫描电镜分析
        2.4.4 超细聚磷酸铵改性前后粒径分析
        2.4.5 超细聚磷酸铵及其疏水改性粒子的表面元素分布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超细聚磷酸铵(粒径5μm)疏水改性研究
    3.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改性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
    3.3 检测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甲基含氢硅油用量对超细聚磷酸铵疏水改性的影响
        3.4.2 气相疏水白炭黑对超细聚磷酸铵疏水改性的影响
        3.4.3 活性白土对超细聚磷酸铵疏水改性的影响
        3.4.4 超细聚磷酸铵改性前后粒径分析
        3.4.5 改性前后聚磷酸铵的疏水性分析
        3.4.6 比较不同粒径超细聚磷酸铵疏水改性效果
    3.5 小结
4 超细聚磷酸铵疏水改性过程及机理研究
    4.1 实验原料和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2 改性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剂对超细聚磷酸铵改性过程的影响
        4.3.2 红外光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3 甲基含氢硅油改性超细聚磷酸铵机理
        4.3.4 疏水白炭黑对超细聚磷酸铵改性影响
        4.3.5 扫描电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超细聚磷酸铵灭火剂的灭火性能测试
    5.1 实验材料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灭A类火
        5.2.2 灭B类火
        5.2.3 灭火过程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硝基复合肥防结块剂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防结块剂技术发展历程
    1.3 结块机理及影响因素
        1.3.1 复合肥结块的机理
        1.3.2 复合肥结块的影响因素
    1.4 防结块剂的研究
        1.4.1 防结块剂的分类
        1.4.2 防结块剂的添加方式
        1.4.3 防结块剂效果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结块性能的评价装置
        2.2.1 加速结块及评价装置
        2.2.2 加速结块装置
    2.3 实验过程
        2.3.1 原料的制备
        2.3.2 实验流程
        2.3.3 防结块效果评价
    2.4 加速结块与实际储存关系
    2.5 性能表征
        2.5.1 SEM测试
    2.6 性能测试
        2.6.1 吸湿性测试
        2.6.2 润湿性能测试
第3章 硝基复合肥结块因素的研究
    3.1 引言
    3.2 内部影响因素
        3.2.1 肥料组成
        3.2.2 水分含量
        3.2.3 粒度
    3.3 外部影响因素
        3.3.1 湿度
        3.3.2 温度
        3.3.3 压力
        3.3.4 储存时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硝基复合肥(22810)防结块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原料的筛选与确定
        4.2.1 油类的选择及优化
        4.2.2 硬脂酸钾添加量的优化
        4.2.3 十八醇添加量的优化
        4.2.4 十八胺添加量的优化
    4.3 防结块剂添加量的优化
    4.4 防结块剂N-1 的应用
    4.5 防结块剂N-1 与市售防结块剂的效果对比
    4.6 防结块剂N-1 原料的成本核算
    4.7 性能表征及测试
        4.7.1 SEM表征
        4.7.2 吸湿性能测试
        4.7.3 润湿性能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硝基复合肥(16618)防结块剂的研究
    5.1 引言
    5.2 原料种类的确定和原料的筛选
    5.3 单一物质对防结块效果的影响
        5.3.1 油性物质的选择
        5.3.2 松香的添加量对防结块效果的影响
        5.3.3 硬脂酸镁的添加量对防结块效果的影响
        5.3.4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添加量对防结块效果的影响
        5.3.5 胺片添加量对防结块效果的影响
    5.4 正交试验
        5.4.1 正交试验方案
        5.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5 防结块剂N-2 添加量的优化
    5.6 防结块剂N-2 的应用
    5.7 防结块剂N-2 与市售防结块剂的效果对比
    5.8 防结块剂N-2 原料的成本核算
    5.9 性能表征与测试
        5.9.1 SEM表征
        5.9.2 吸湿性能测试
        5.9.3 润湿性能测试
    5.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复合肥防结块剂的研制及其防结块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复合肥及其性质
        1.1.1 复合肥简介
        1.1.2 复合肥的理化性质
    1.2 结块机理和防结块剂
        1.2.1 肥料结块的机理
        1.2.2 肥料结块的因素
        1.2.3 防结块剂的研究进展
    1.3 缓释肥料
        1.3.1 由来和定义
        1.3.2 评定方法
        1.3.3 包膜材料
        1.3.4 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复合肥吸湿及结块性能研究
    2.1 引言
        2.1.1 复合肥吸湿的评价方法
        2.1.2 复合肥结块的评价方法
    2.2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复合肥吸湿性能测定
        2.3.2 复合肥结块性能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复合肥吸湿性能
        2.4.2 复合肥结块性能
    2.5 本章小结
3 复合肥结块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含水量对结块的影响
        3.4.2 颗粒粒度对结块的影响
        3.4.3 空气湿度对结块的影响
        3.4.4 温度对结块的影响
        3.4.5 压力对结块的影响
        3.4.6 储存时间对结块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防结块剂的制备及其防结块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防结块剂的制备
        4.3.2 复合肥的加速结块实验
        4.3.3 理化性质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防结块剂的理化性质
        4.4.2 吸湿速率
        4.4.3 各因素对防结块剂效果的影响
        4.4.4 与高聚物/表面活性剂型防结块剂效果的比较
        4.4.5 防结块剂的扫描电镜分析
        4.4.6 防结块剂的防结块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防结块剂包膜复合肥的缓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缓释复合肥的制备
        5.3.2 缓释性能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缓释复合肥在蒸馏水中的释放行为
        5.4.2 缓释复合肥在土壤中的释放行为
        5.4.3 防结块剂的缓释机理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全文总结
    本文创新点
    本文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磷酸铵防结块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溶性磷酸一铵防结块剂的研究与应用[J]. 陈红琼,马航. 无机盐工业, 2022(02)
  • [2]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改性制备与抗复燃性能研究[D]. 尹智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3]无卤环保新型APP阻燃剂制备与性能研究[D]. 黄信达.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偶氮二异丁腈结晶过程研究[D]. 李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氮肥颗粒的缓释及防结块性能研究[D]. 吴舒. 燕山大学, 2019(06)
  • [6]AZF工艺生产粒状水溶肥的技术开发[D]. 梁红江. 燕山大学, 2018(05)
  • [7]31P核磁表征高聚合度聚磷酸铵及其链结构研究[D]. 刘宜娜.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8]超细聚磷酸铵疏水改性研究[D]. 李晓攀.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2)
  • [9]硝基复合肥防结块剂技术的研究[D]. 高雪. 燕山大学, 2017(05)
  • [10]复合肥防结块剂的研制及其防结块性能的研究[D]. 刘国飞.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磷酸铵抗结块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