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东山区人大检查村民自治工作

乌兹别克斯坦东山区人大检查村民自治工作

一、乌市东山区人大视察村民自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岚[1](2016)在《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创新型国家的前沿性标志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生产力的创新,但在根基上却是国家管理体制的创新。政府管理部门在价值观、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能够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其进行的创新引导、创新激励、创新风险保障和创新收益的合理分配,是市场创新的基础。政府部门的创新扩散,可以推动政府创新的方法、规模和效率,支持市场和社会创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在这股全球改革的大潮中,中国政府创新的活动也非常踊跃,一大批地方政府积极实践,因地制宜进行改革,收获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地方政府创新对于推动行政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很多政府创新项目不但在始创地保持着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甚至扩散至全国;也有的项目尽管在始创地失败了却“墙内开花墙外红”,被其它地方政府广泛仿效。但也有不少创新项目不但没有得到扩散甚至在始创地也是名存实亡。为什么许多曾经获奖的创新项目命运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如何有效推动政府创新的扩散,既保证创新扩散的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创新解决本地问题的效果,是本文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政府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动力和条件进行梳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至今已举办八届,考虑到创新扩散的时滞性,通过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第一至第五届获优胜奖的案例的追踪和分析,获得如下发现:一是政府创新的持续性跟扩散情况存在着紧密关系,不具有持续性的项目绝大多数也没有得到扩散。二是政治改革类创新项目的扩散性程度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广,自主性的扩散相对较少。三是公共服务类创新和社会管理类创新的扩散情况相对较好,且多为自主性的扩散方式。通过对浙江政府创新的多案例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的介入对于创新扩散意义重大。创新的扩散首先需要上级政府的认同,上级政府通过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加以引导,保障和鼓励创新的扩散。仿效政府官员的坚持和推动是保障创新扩散成果的有力支持。只有通过那些有胆识的不计较个人得失并敢于冲破重重阻力的官员,才有可能通过持续的推动使得该项创新的仿效得以可能。扩散程度高的创新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推动亦或是仿效政府有强烈的动机接纳该项创新。由层级较低的上级政府来推动或是仿效政府的动机不够强烈和主动,创新扩散的区域会受到较大限制且创新的可持续性不强,不能充分实现创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研究还发现,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截然不同,政府创新扩散也有不同的扩散路径和扩散逻辑。在强制性扩散模式下,上级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创新的纵向扩散,在扩散速度上呈现优势,创新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小。在自发性扩散模式下,主要由仿效政府自主学习,扩散的创新适应性较强,但扩散效率相对较低。政府创新扩散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合作,互动和博弈的过程,这些合作和博弈,存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也存在于政府和社会之间。

张莉[2](2011)在《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当下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的任务艰巨繁重。公众参与是我国社会管理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公众有效参与的重点在社区。社区参与作为公众参与的具体表达,对提高人们的归属感和社会的凝聚力,改善社会态度,稳定公众情绪,消解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几率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公众的社会态度呈现某种不确定性,出现了思想情绪不稳和群体性事件增加等值得注意的倾向。社区参与已成为与社会稳定高度关联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社区参与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为主线,利用深度访谈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研究文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社区参与对实现社会稳定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揭示适度社区参与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稳定的客观规律。

张大维[3](2010)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三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黄克亮[4](2009)在《建国60年来广东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及实践创新》文中指出建国60年来,广东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基层民主建设制度。广东城乡的基层民主建设,主要包括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等两大板块。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探析,有利于促进新时期广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余冰[5](2008)在《西街社会 ——对一条广州老城街道中社区组织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以城市社区及普通居民为对象的都市人类学研究尚少,本文以广州西街――一条老城区街道中的社区组织为观察对象,意欲探讨都市社会人群结合特点及其与城市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同时本研究也关注作为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的都市性在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实践中的体现。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以家族主义为核心,社区组织是一种辅助性的结构,仅为补充家族组织之不足而出现。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试图改变这一传统社会格局,尤其是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政权彻底颠覆了城市社会的原有结构,通过改造和重组原有的城市社团组织、瓦解和重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建立起高度统一的“单位制+街居制”的城市管理体制,并在人们的心态秩序上建立起某种“社会主义新传统”。本研究所观察的当代城市社区组织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中重新生长起来。本研究在西街观察到三个较为典型的社区组织,一是中国所特有的、遍及中国各个城市的、由国家建构的社区居民组织,一是以研究推广本民族文化、凝聚本区域族胞为己任的民族社团,一是为致力于社区公益、扶贫助弱的草根青年志愿者团体。本研究认为草根公益型社区组织的出现更能体现城市社会的精神气质。而三个社区组织在人员结合、日常实践、观念认同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国家性和社会性,本研究认为,这正是城市中的大、小传统在社区组织中的表现。另一方面,由团体生活带来的个体性以及由家族主义传统延续而来的家庭意识亦同时存在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观念当中,构成某种富有中国特色的都市性。本文亦讨论了人类学传统研究方法在都市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包括城市社区和社区组织的边界,选择特殊对象还是普通对象,田野观察的具体过程,以及一些新方法如多地点、多方式的田野选择,对话和多音位模式的尝试等。本研究在广州西街观察到的是一个“组织中的社会”。

温雪秋[6](2005)在《地方治理视野下珠江三角洲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地方治理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遍及欧美发达国家及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性现象。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是政府组织为有效回应环境变化和危机挑战而选择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国内外关于地方治理的研究成果如地方治理实践依赖的理论基础、地方治理的分权化改革、地方治理中的地方政府重组、地方治理的公民参与等,都对本文的研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珠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环境影响了该地区各个时期的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清末民国时期,珠三角基层政府管理体制呈现出“内卷化”特征,带有浓重弊端,并引发后农村管理体制的剧烈变革。建国后,珠三角基层政府管理体制同全国农村地区一样,形成了“政社合一”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以自上而下的强行政化管理为特点的治理模式,失去了本身的区域发展特色。改革开放后,随着内、外部条件的改变,珠三角废止人民公社制度,重建基层政府,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化、动员化、调控经济化等为特色的地方治理模式。80年代后,珠三角农村大多数农村地区采取了行政化管理区体制,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表现得很突出,只有深圳、广州等少数农村地区继续实行村民自治性质的村委会体制。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珠三角农村地区开始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体制,基层政府管理体制出现了质的历史性变革。 为使本研究更具实证性意义,笔者选取东莞市长安镇为例,考察该镇在管理体制改革上的具体做法和特色,总结长安镇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的基本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点介绍了该镇为推进城市化而开展的“村改居”工作的相关背景和具体做法。 在珠三角地区,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应从行政建制、政治架构、职能界定、理顺“村改居”后的治理方式以及实现整个广东省地方治理协调发展的基本构想等方面着眼。在行政建制上,撤销镇政府,改镇为城市街道,作为市(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以及相应地将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应是珠三角基层政府行政建制改革的方向;在政治架构上,撤镇设街后,不再设立人大,拟设人大代表联络小组,依法监督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此外还

张同贤[7](2000)在《乌市东山区人大视察村民自治工作》文中研究指明 近日,乌市东山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采取听取工作汇报、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走访村民等形式,对芦草沟乡开展村民自治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人员就进一步加大村委会组织法宣传力度,提高对村民自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发挥村民代表会议作用,加强村队干部的管理和教育等方面问

二、乌市东山区人大视察村民自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市东山区人大视察村民自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文献述评
        1.2.1 创新与政府创新
        1.2.2 创新扩散与政府改革
        1.2.3 制度变迁与创新扩散
        1.2.4 创新扩散过程及其实现
        1.2.5 小结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过程和实现:一个理论框架
    2.1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内涵
        2.1.1 地方政府创新
        2.1.2 政府创新扩散
        2.1.3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系统要素
    2.2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模式
        2.2.1 纵向扩散
        2.2.2 自主性扩散
    2.3 创新扩散主体
        2.3.1 地方政府的“第一行动集团”角色
        2.3.2 中央政府主导全局性创新扩散
        2.3.3 上级政府主导局域性创新扩散
        2.3.4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2.4 创新扩散动力
        2.4.1 始创政府和上级政府的推动力
        2.4.2 仿效政府的需求拉动力
        2.4.3 环境因素的压力
    2.5 创新扩散条件
        2.5.1 创新成果:四大特性
        2.5.2 始创政府:意愿与升华
        2.5.3 仿效政府:认同与能力
        2.5.4 传播渠道:多元与互动
        2.5.5 扩散环境:接纳与支撑
3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现状——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数据
    3.1 政府创新扩散程度衡量
        3.1.1 创新的扩散程度
        3.1.2 创新扩散的绩效
    3.2 创新扩散的现状
        3.2.1 创新项目的若干特征
        3.2.2 创新扩散内容
        3.2.3 政府创新扩散程度
    3.3 创新扩散现状分析
    3.4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案例选择
4 强制性推动的高扩散:基于武义“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分析
    4.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4.2 创新的扩散过程
        4.2.1 创新在武义县的扩散
        4.2.2 创新在浙江省的扩散
        4.2.3 创新在其他地区的扩散
    4.3 创新扩散的分析
5 非强制性推动的低扩散:基于义乌总工会“社会化维权”的分析
    5.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5.2 创新扩散过程和分析
        5.2.1 创新扩散过程
        5.2.2 创新扩散分析
    5.3 创新扩散困境
6 自主性低扩散:基于温岭“民主恳谈”的分析
    6.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6.2 创新项目的扩散及其分析
        6.2.1 民主恳谈的扩散情况
        6.2.2 参与式预算在温岭的扩散情况
        6.2.3 创新扩散的过程分析
    6.3 扩散困境
7 自主性高扩散:基于庆元技能型乡镇政府和杭州公共自行车的分析
    7.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7.2 创新扩散及其过程
    7.3 创新扩散分析
8 案例分析比较及理论拓展
    8.1 案例分析比较
        8.1.1 扩散模式
        8.1.2 扩散主体
        8.1.3 扩散动力
        8.1.4 创新扩散条件
    8.2 理论拓展
        8.2.1 政府创新扩散的“异化”
        8.2.2 政府创新扩散的困境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论文框架
        1.2.1 概念界定
        1.2.2 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社区参与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文献综述
    2.1 社区参与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的理论回顾
        2.1.1 社会团结理论
        2.1.2 公民参与理论
        2.1.3 公民社会理论
        2.1.4 治理理论
        2.1.5 社会资本理论
    2.2 社区参与与社会稳定关系的国内实证研究综述
        2.2.1 社区参与的含义及分类
        2.2.2 社区参与的作用
        2.2.3 社区参与不足的表现及其成因
第3章 公众社会态度的现状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3.1 当前我国公众社会态度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1.1 公众的社会态度是反映社会心理稳定的基本指标
        3.1.2 当前我国公众积极取向的社会态度状况及问题
        3.1.3 当前我国公众消极取向的社会态度状况及问题
    3.2 影响公众社会态度的原因分析
        3.2.1 社会管理模式的影响
        3.2.2 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3.2.3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影响
    3.3 公众社会态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3.3.1 社会态度影响人的行为
        3.3.2 社会态度影响社会预期
        3.3.3 社会态度影响社会核心价值整合
    3.4 对当前我国社会稳定形势的基本判断
第4章 社区参与的社会稳定功能
    4.1 社区参与有助于培育和提升城市社会资本
        4.1.1 社区参与有助于培育居民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4.1.2 社区参与有助于培育社会规范
        4.1.3 社区参与有助于社会信任的培育
    4.2 社区参与有助于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合理生产和分配
        4.2.1 社区居民参与有助于实现公共产品的合理生产和分配
        4.2.2 社区组织参与有助于实现公共产品的合理生产和分配
    4.3 社区参与有助于实现社区居民的多元利益表达
        4.3.1 社区参与是实现公民个人多元利益表达的有效路径
        4.3.2 社区参与是建立社区组织多元利益表达机制的必要手段
第5章 社区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个案分析
    5.1 个案社区和调查对象概况及调查过程介绍
    5.2 社区参与对公众社会态度影响的个案分析
        5.2.1 提升公众的社会安全感
        5.2.2 减轻公众的社会压力感
        5.2.3 减轻公众的冲突感
第6章 适度社区参与的逻辑分析与实现构想
    6.1 失度社区参与不利于社会稳定
        6.1.1 过度社区参与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
        6.1.2 不参与或消极社区参与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
    6.2 当前我国社区参与的有限性
        6.2.1 公众社区参与行动的有限性
        6.2.2 社区组织活动的有限性
        6.2.3 政府控制社区的有限性
    6.3 适度社区参与对实现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6.3.1 为社会稳定提供心理支持
        6.3.2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6.4 适度社区参与的框架设计
        6.4.1 构建“统一、灵活”的参与制度
        6.4.2 因地制宜地配置资源
        6.4.3 组织利益相关居民适度参与
    6.5 实现适度社区参与的条件和理路
        6.5.1 政府应为适度社区参与提供制度和资源支持
        6.5.2 发展和完善社区组织为社区参与扩展渠道
        6.5.3 充分调动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研究经历与选题由来
        2.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现有研究情况与总体把握
        2.现有研究视角与理论范式
        3.现有研究内容与分析范式
        4.简要分析与述评展望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概念
        1.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2.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
        1.创新之处
        2.主要限度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生逻辑
    (一) 社会转型:党领导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分层
        2.社会流动
        3.社会组织
        4.社会分工
    (二) 社会失范:党领导社会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1.民主问题:公民权生长与自治制度不完善
        2.民稳问题:单位制度解体与管理主体缺失
        3.民生问题: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
        4.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
    (三) 社区建设:党领导社会建设作出的新选择
        1.顶层设计: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制度安排:中央政策规章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阐述
        3.变迁轨迹:党对社区建设道路的认识过程与理论趋向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 轴心体系:统领的社区建设理论
        1.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总体性探索
        2.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概念性图式
    (二) 中轴核心: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
        1.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探索
        2.党的各次全会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精神
        3.中央政策规章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阐述
    (三) 外围结构:链接的四大支柱理论
        1.居民自治:社区民主与社区党建理论
        2.管理有序:社区体制与社区治理理论
        3.服务完善:社区民生与服务均等理论
        4.文明祥和: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脉络
        2.学术界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阶段的概括
        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发展阶段的再判断
    (二) 发展基层民主:居民自治理念下的社区民主建设实践
        1.稳步推进:党领导的居民自治发展总态势
        2.民主选举:内生人民民主思想的社区实践
        3.民主决策:渗透协商参与理念的社区探索
        4.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治理目标的社区实验
        5.民主监督:颠覆传统官民位序的社区创造
        6.其它各地社区民主与居民自治的实践发展
    (三) 维护社会稳定:管理有序理念下的社区管理建设实践
        1.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2.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
        3.总体性模式、街道办模式和工作站模式
        4.其它各地社区治理与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四) 实现民生民本:服务完善理念下的社区服务建设实践
        1.社区服务实践:变迁过程与总体发展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拥有量和覆盖面不断增加
        3.社区服务队伍: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
        4.社区服务机制:多主体参与和多方式供给
        5.社区服务投入:各级财政支撑与分类指导
        6.各地发展社区服务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五) 建设精神文明:文明祥和理念下的社区文明建设实践
        1.创建文明祥和社区实践的总体发展
        2.各地建设文明祥和社区的实践探索
五、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创造的核心价值
    (一)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已形成且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4)建国60年来广东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及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60年来广东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
    (一) 改革开放前30年广东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起步
    (二) 改革开放后30年广东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
        1、广东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2、广东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一) 广东村民自治的实践与创新
        2、开展了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
        3、出现了多元民主管理主体和多样化的民主管理方式。
        4、实现了村民对村级干部及村级政务的民主监督。
    (二) 广东城市社区自治的实践与创新
        1、搞好社区民主选举, 创新社区选举制度。
        2、明确民主决策主体, 创新民主决策方式。
        3、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规范民主管理方式。
        4、增强民主监督意识, 全面实行居务公开。

(5)西街社会 ——对一条广州老城街道中社区组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都市人类学的脉络与本研究的出发点
    二、中国经验中的家族传统和组织传统
    三、本研究的背景:中国城市中的社团组织和社区组织
    四、本研究的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我的田野和研究方法
    一、选择西街的理由
    二、田野地的发现和研究主题的确立
    三、本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实践
第三章 社区居委会的国家性
    一、国家性的表现
    二、阿君的麻烦事:压力底端的故事
    三、计生科层的倒金字塔结构
    四、社区居委会的计生管理实践
    五、缓慢变迁中的模糊管理
第四章 社区居委会的社会性
    一、榕树社区:创卫、创卫
    二、未完成式:创绿、创模、创
    三、文良居:精英老人、质朴社区
    四、新春园艺会:话语霸权的改造
第五章 广州满族研究会:社区中的民族社团
    一、与满研会相遇(满研会的名)
    二、新老会长谈(满研会的实)
    三、广州满族的历史境遇
    四、重构历程中的国家、社会与个人
第六章 生命缘志愿者协会:社区中的志愿团体
    一、做了八年义工的儿科医生和他的“组织”
    二、从学校到社区:生命协会的七年历程
    三、生命协会的社会性特点
    四、与社会性和国家性有关的一些讨论
第七章 结语:组织中的社会
    一、形成中的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格局
    二、社区组织的社会性和国家性
    三、组织中的个体和家族中的个体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6)地方治理视野下珠江三角洲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与地方治理理论
    1.1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
    1.2 治理与地方治理理论
    1.3 地方治理理论对珠三角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第2章 珠江三角洲基层政府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
    2.1 珠三角基层政府治理的外部环境
    2.2 珠三角基层政府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清末—1983年)
    2.3 珠三角基层政府的重建与发展(1983-至今)
第3章 珠江三角洲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个案分析——以东莞市长安镇为例
    3.1 镇情概述
    3.2 长安镇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
    3.3 长安镇治理现状
    3.4 治理绩效分析
第4章 完善珠三角基层政府管理体制的理论分析
    4.1 珠三角基层政府行政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4.2 珠三角基层政府政治架构改革的理论分析
    4.3 合理界定街道办事处职能
    4.4 理顺“村改居”后的治理方式
    4.5 广东省地方治理协调发展的基本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乌市东山区人大视察村民自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D]. 张岚. 浙江大学, 2016(12)
  • [2]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D]. 张莉. 吉林大学, 2011(08)
  • [3]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
  • [4]建国60年来广东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及实践创新[J]. 黄克亮.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4)
  • [5]西街社会 ——对一条广州老城街道中社区组织的研究[D]. 余冰. 中山大学, 2008(02)
  • [6]地方治理视野下珠江三角洲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温雪秋. 华南师范大学, 2005(07)
  • [7]乌市东山区人大视察村民自治工作[J]. 张同贤. 新疆人大(汉文), 2000(01)

标签:;  ;  ;  ;  ;  

乌兹别克斯坦东山区人大检查村民自治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