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美学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影响

论现代美学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影响

一、论现代审美观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茹天[1](2020)在《数理性设计形态研究》文中指出在科技加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视觉样式在科学技术的催动下不断涌现,数理性设计形态就是其中之一,数理性设计形态以“平坦的世界”为创意来源,以数字化为技术基础,以多媒体技术为表现平台,从创意、工具、材料、传播方式上改变了设计的面貌,具有数理美感的设计形态不仅反映了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也表达着人类智能对美学的理性思考。现代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过程,还是一种策略、一种思维方式,它讲求在思维层面上的系统性与合理性,并与逻辑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数理性设计形态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显着特点。参数控制结构、模块拓扑结构、模块线性变化结构、以及感性设计背后的数理性结构,这四种基本结构从构形规则中反映了数理性结构的总体形式语汇,现代设计形态所呈现的数理性结构不仅仅是现代设计者依靠计算机工具简单生成的视觉形式,更是自然造物法则、人类审美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统一的结果。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生成是一个从创意产生,到素材选择,再到模型建立的连续过程,这一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环形流程而并非线性流程,各个步骤之间有时也会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生相互融合与渗透,数理性设计形态生成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式的设计,是通过触类旁通的方式获得的逻辑上的关联,并最终落脚在数理性的形态上给出的设计雏形和理念。在造型的过程中,形式美学原则、通用技术原则、和观念创新原则是数理性设计形态构建的三大基本原则,这三个原则相互补充,从形式美学、技术手段和设计观,三个层次对设计者在进行设计形态生成时的技术和艺术层面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数理性设计形态并不是冰冷的数学模型,人对它的形式创造使其焕发出美的温度感和人文特征,数理结构只是构成造型的骨架,真正赋予这种数理性形态生命体本质的是形式美学的创新,对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研究始终是为了启发人们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新兴的视觉样式,从而指导现代设计者用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技术手段,去实现更好的设计创意。本文从理论基础、结构构架、设计原则、生成方法这四个层面剖析了现代设计中的数理性设计形态,可以发现,数理性设计形态是基于现代技术手段所形成的一种新图式的现象,它不仅仅是某一设计领域产生的设计方法,而是顺应了面向未来的大众审美所产生的一种高效的、具有科技感的造形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数理性设计形态是科技之美在设计形态上的体现,在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之中,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研究是对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理论构建。

陆可可[2](2018)在《浅议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环境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环境对读者的影响教育作用,从图书馆建筑的内外部环境、馆内布置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馆藏资源建设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图书馆应如何对环境进行全面建设。

张月[3](2017)在《景州文博院室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逐渐受到重视,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文化馆的功能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复合化不断升级,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现代文化馆的设计需要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其中最流行的是回归文脉。地域主义是当今设计界的一个重要导向,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和现代主义的洗礼,人们已经厌倦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千篇一律,也开始反思现代主义所带来的问题,回看自身文化已经成为潮流和设计源泉,让设计与受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成为设计师的终极追求。本文主要探讨景州文博院的室内环境设计,引入地域文化设计方法,研究如何在室内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和当地特色。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整理论文的研究脉络;第二章是理论的阐述,主要介绍地域主义及其表现方法,构建出整套设计方法;第三章对景县地区进行地域文化分析,具体解析景州当地的文化特色,为室内设计提供依据;第四章详细介绍景州文博院室内设计方案,如功能空间,具体文化元素运用等;第五章为结论。

王滢[4](2016)在《基于疏散行为的滨海城市避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从疏散的全局性和实效性角度出发,通过归纳国际上对滨海城市避难空间的相关研究,一方面概括其定义与类型,对避难场所规划方法和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借鉴了相关国家法律背景下的疏散规划方法。针对我国滨海城市的灾害类型多而且频繁发生,但避难空间体系建设及防控措施单一而薄弱的现象,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力图弥补当前我国避难场所课题研究的空白,系统化完善避难空间规划体系,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灾害损失,为我国滨海城市避难空间规划提供实效性较强的策略。本论文从人的行为研究出发,探索一般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影响的诸多因素,分析突发灾害条件下人的不同疏散意识和行为对疏散结果影响的特征,力求找到有效地疏散办法。本文依据量化的数据及大量的调查与综合分析,具体剖析了瓶颈口竞争行为、延缓择机行为、从众结伴行为、拥挤竞争行为四种疏散行为机理。兼顾疏散行为研究的特殊性,以老龄人群为例,探索了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行为规律,老龄人群在突发灾害情况下对空间需求的特殊性,为完善避难空间体系提供依据。探索了滨海城市避难空间的内涵与外延。从城市空间形态、空间结构、避难空间组成、用地布局、开敞空间等方面提出了避难空间规划策略。特别针对滨海城市海洋型灾害、气象型灾害、地质型灾害和人为灾害四种频发的典型灾害,构建适应不同滨海城市灾害特征的避难系统,并针对每一种灾害提出了与灾害特征相对应的城市避难空间的防灾策略。在研究人群疏散的安全性、可达性及适用性等风险评估基础上,按照海洋型灾害和气象型灾害发生的时序为老龄人群提供可行性的疏散方法。并根据研究国内外相关滨海城市应急防灾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小学学校为主要空间载体,由市、区级负责下的社区防灾应急避难系统,形成城市全覆盖防灾机制,深化了平灾结合的原则。论文的最后,从人群实际疏散角度出发,选择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人口密集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老龄人群疏散中体现的避难空间合理性进行实际的模拟分析。并对比借鉴了日本有关滨海城市老龄人群在灾害遇难的启示经验基础上,以Mapinfo的GIS功能作为技术支撑,探索滨海新区塘沽主要自然灾害的避难有效途径。为避难空间规划中不同灾害的疏散设置路径、方法和避难场所布局,为防灾决策以及避免灾害疏散的盲目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王雨生[5](2014)在《蒙古族文化对内蒙古地区城市特色塑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以及城市自身建设的盲目和无序,导致了城市特色的缺失。随着问题的不断加深,以及城市特色能够给一个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升,居民情感的深化等积极影响。城市特色塑造的问题倍受重视。城市特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过时间的沉淀相互交融的结果,集中体现了城市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地域文化是生活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人们在不断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所以说地域文化是城市特色塑造的基础。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城市特色的内涵、城市特色的构成,以及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等理论进行介绍。从而探求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之间的关系。蒙古族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民族文化,蒙古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蒙古族地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蒙古族文化的基本要素、游牧的生产方式、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特点的分析概括,提炼出对内蒙古地区城市特色塑造产生影响的三方面要素,即城市的客观要素、居民的行为要素和居民的意识要素。第二部分主要是选取了内蒙古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分析。分别是以蒙古族“召庙文化”为特色的呼和浩特市,以蒙古族发源地着称的呼伦贝尔市和以蒙古族祭祀文化为特色的鄂尔多斯市。由于内蒙古东西地域跨度较大,三座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加之受到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影响,从而形成的城市特色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三座城市的文化定位、城市空间结构、自然生态条件、发展历史脉络、标志性建筑、特色公共空间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蒙古族文化对城市特色塑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外貌建筑特征和文化遗产等能给人直观感受的文化上,更表现在塑造了由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和情趣等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上。

张学娟[6](2014)在《汉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日趋重要,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联性,并且日益重视文化对室内设计的促进作用。汉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文化资源,对汉水文化加大重视,不仅仅对本地区人民的意义重大,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汉水文化在设计领域的植入对地域文化以及其他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先是运用归纳法界定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概念及内容,从而引出汉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以及汉水文化对室内设计的作用;然后总结汉水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及汉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与方法,从中发掘能成为建筑室内设计元素的素材;进而通过实例分析法,研究汉水文化中的襄阳、十堰等地域文化特征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来具体分析;最后将汉水文化的符号运用到实际案例中。研究成果显示,汉水文化的研究为地域环境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对城乡建设的和谐统一形成促进作用,对创造一个生态文明建筑室内空间提供支撑。通过城市建筑的室内空间对汉水文化的应用实例研究,得出当代室内设计如能包含传统性与时代性特征,在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前提下,将会在室内设计空间中展现现代使用功能与精神审美功能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汉水文化的运用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也会导致同一性质,如何处理好建筑室内空间的独特性与统一性的矛盾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后达到一种建筑与景观以及室内融为一体的具有汉水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特色,也为其他众多城市提供珍贵参考价值,也为当代室内空间的设计文化提供思路。综合全文分析总结,我们应该不断挖掘汉水文化中更多的优秀元素为人类服务,不断发掘新信息、探讨新问题,不断获得新的成果。

韦晋[7](2014)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景观设计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社会、生态、功能、技术、美学等诸多方面,对于景观设计的各种理论研究也呈现多角度、多元化的特点。当前各种研究多从社会、环境、技术、功能、文化等角度切入,注重其理性内涵的探讨。但在理论研究中,很少提及景观艺术形式在设计创作中所起的作用,或者认为艺术形式只不过是可以随心所欲附加的美丽表皮,缺少了对现代景观艺术形式的认知和深刻思考。在景观设计实践中,面对市场力量的驱动,经济利益的追逐,设计周期的短促,经验储备的不足,准入制度的缺失,我国整体的景观设计水平处于一种粗放型状态,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种对西方现代景观形式的引进和模仿,贪大求洋,方案趋同,个性不足,缺乏人性化考虑,缺少设计的原创性追求,导致了景观设计创作能力的渐趋式微。在以视觉形象为载体的景观设计领域,也离不开艺术形式的选择,景观艺术形式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无论怎样的景观艺术表达语言、艺术表现风格和艺术发展趋势,都体现着景观设计与视觉艺术的影响和密切关系。景观形式作为功能、技术、艺术、情感的结合体,离不开艺术的形式和语言,景观设计形式研究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论文首先界定了现代景观设计的概念,强调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对象、性质和类型的区别;回溯了从传统园林向现代景观的嬗变。其次,分析了现代设计艺术、现代艺术、现代建筑运动、自然与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当代艺术等各种思潮对现代景观形式的影响。再次,从景观空间、景观实体、景观材料和景观文化的表现形式四方面具体分析了现代景观艺术形式的特征。最后,总结了现代景观设计形式的审美性格,并分析了景观形式选择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形式选择的策略和路径。在此,期望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当下景观设计中的艺术形式的运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从而有利于在更高、更广泛的层次上去寻求景观艺术表现形式的原创性和更多可能性,并激发设计创作的活力和多样性的不断产生。

石帅[8](2014)在《鄂西土家传统建筑现代创新设计研究 ——以宣恩教育中心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拟通过对鄂西建筑的系统考察和研究,在全球建筑风格趋同化与地域特征趋向消失的今天,这些宝贵的传统民族建筑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设计实践中的参考借鉴意义。通过总结鄂西土家传统建筑之基本特征和风貌。并结合对现代图书馆设计之功能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把握,分析发展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图书馆之设计方法及要点。同时,本研究拟探索鄂西传统土家建筑之设计土家民俗理念和文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和传承思路,探索鄂西地区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建筑之路径。首先,本研究从自然环境因素、土家族生活形态及汉族建筑技艺与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剖析了土家传统族建筑风貌的成因。其次,本研究从空间构成、结构要素和装饰艺匠三个角度对鄂西土家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分析了时代发展趋势下现代图书馆功能需求的演化轨迹和设计发展趋势,并认为图书馆不仅是功能性较强的建筑类型,而且也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正因如此,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展现对于现代图书馆设计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因而,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建筑最重要的是从整体精神、特征符号及传统材质运用三个层面将传统建筑风格加以引入。最后,本研究以宣恩教育中心图书馆的设计为个案,实践和验证了这一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可行性、价值性、推广性。

罗莹英[9](2013)在《基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学生宿舍具有明确的使用群体,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宿舍的使用者,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随之变化的心理行为特点。应该以此为根据,为高校学生宿舍的设计提供良好的思路,并探讨出基于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的思路。本论文在分析了宿舍的发展和现阶段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确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论文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通过对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友慧苑学生宿舍学生的宿舍行为进行调查和观察,了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规律和变化,在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宿舍的功能的需求。论文从学生生活区和宿舍楼单体—一个规划一个建筑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分析。论文第三章基于功能分区的校园规划模式,分析了学生生活区与校园其他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生活流线、出行方式,确定了学生生活区的选址原则。并通过分析比较了学生生活区的多种布局形式,具体分析学生生活区内各要素-宿舍楼、道路、室外环境等的设计方法,研究学生生活区的规划设计。第四章,论文探讨的是宿舍的分项设计,具体分析了入口空间的门禁系统、值班室及接待区的设计;寝室单元中卫生间的设计、洁具尺寸、平面尺寸,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卫生间的平面形式;寝室内居住部分的家具尺寸、布置方式以及平面形式的比较、优化;阳台的分类和功能;走廊的功能和设计细节,并且分析了公共活动用房的种类和设计细节,探讨了公共活动用房在宿舍楼的位置。对居室内的环境营造和宿舍防护提出一些看法。最后探讨了宿舍楼造型设计的原则和特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的造型手法。第五章论文通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山南学生宿舍和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友慧苑学生宿舍两个案例,具体分析了该宿舍设计的优劣,提出值得学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论文在最后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了设计思路。

黄雅彬[10](2012)在《辽宁省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古往今来,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集中体现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继经济力、政治力之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第三大动力。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使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享受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工作压力的排解、精神空虚的填补更迫切需要提升精神文化建设。因此我们要科学的发展贴近大众生活和实际的文化,带动文化的创造力,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实力,使文化产业壮大和发展,让群众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力得到保证。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为我们指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也是一项惠民生工程。各级政府要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明确政府本身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通过这种定位进一步明确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应该具备的一系列功能,这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形势预测、目标制定、结构调整、跟踪指导、规避风险、宏观调控。所以,认真开展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从实地调研,理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使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加快,辽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们辽宁的文化产业改革的步伐非常大,转制、重组、上市,一大批新兴的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辽宁省政府在依靠本地区特色优势基础上,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大力发挥本地优势,精心打造品牌产业。虽然辽宁文化产业改革的力度非常大,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辽宁省的一些文化部门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活力不足、后劲不足的现象;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管理的理念滞后;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法不全面;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不健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不到位等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管理体制上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因此,在文化产业和实体经济上要有跨越式发展,辽宁省政府必须重新梳理产业政策,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辽宁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保驾护航。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步聚、分阶段地逐步推进,本文对“辽宁省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研究”进行了粗略的探讨,旨在通过对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分析,发现政府组织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提供一些实际依据,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参考。目的是为辽宁的文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使辽宁早日成为全国优秀文化人才集聚、创业的重要区域。

二、论现代审美观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现代审美观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数理性设计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语言和新媒介的产生
        1.1.2 数字技术和新媒介对设计的影响
        1.1.3 数据化与设计的数理性
        1.1.4 设计数理性的实现基础
        1.创意来源——平坦化的世界
        2.技术基础——数字化技术
        3.表现平台——多媒体技术
        4.传播介质——数字信息网络
        1.1.5 新图式现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理论方面
        2.实践方面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理论方面
        2.实践方面
第2章 数理性设计的基础
    2.1 数理的认识
        2.1.1 西方的数理认识
        2.1.2 东方的数理认识
    2.2 数理与形式
        2.2.1 西方的数理与形式
        2.2.2 东方的数理和形式
        2.2.3 现代设计中的数理与形式
    2.3 形成数理性的基本尺度
        2.3.1 比例
        1.对称
        2.变形
        3.黄金分割
        4.人体比例
        2.3.2 模数
        1.模块
        2.单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计形态中的数理性结构
    3.1 参数控制结构
        3.1.1 线性结构形态
        3.1.2 体块结构形态
    3.2 模块拓扑结构
        3.2.1 “单点——单点”拓扑结构
        1.环形拓扑结构
        2.莫比乌斯环结构
        3.2.2 “单点——多点”拓扑结构
        1.树形拓扑结构
        2.星型拓扑结构
        3.树形拓扑结构和星型拓扑结构的融合
        3.2.3 “多点——多点”拓扑结构
        1.网状拓扑结构
        (1)规则网状拓扑结构
        (2)不规则网状拓扑结构
        2.蜂窝状拓扑结构
        3.2.4 多种拓扑结构的交织
        1.星型拓扑和环形拓扑的交织
        2.扭结和链环
    3.3 模块的线性变化结构
        3.3.1 直线变化——模块渐次数列结构
        3.3.2 曲线变化——模块螺旋排列结构
    3.4 感性设计背后的数理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理性设计形态构建的基本原则
    4.1 形式美学原则
        4.1.1 对称与秩序
        4.1.2 节奏与统一
    4.2 通用技术原则
        4.2.1 软件编辑
        4.2.2 模型制作
    4.3 观念创新原则
        4.3.1 形式新颖
        4.3.2 多解与环保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生成
    5.1 创意的产生
        5.1.1 仿生
        5.1.2 抽象
    5.2 素材的选择
        5.2.1 无机形
        5.2.2 有机形
    5.3 数理模型的建立
        5.3.1 多重模型
        1.重复
        2.模组化
        5.3.2 连续模型
        1.变形
        2.几何化
        (1)拓扑几何变形
        (2)数据几何变形
        5.3.3 参数模型
        1.模拟
        (1)变数
        (2)粒子控制
        (3)集群
        2.参数化
        (1)多解
        (2)限制
        5.3.4 流动模型
        1.运动
        (1)交错
        (2)层理
        2.视觉化
        (1)视觉化网络
        (2)视觉化曲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现实意义与未来
    6.1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现实意义
        6.1.1 多元化设计方案
        6.1.2 可交互的设计形式
    6.2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未来
        6.2.1 “人——机”互联的视觉媒介
        6.2.2 从二维到多维的视觉形态转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图录
致谢

(2)浅议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环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为什么要建设良好的图书馆环境
2. 高校图书馆馆内外的环境建设
    2.1 图书馆外部环境建设
    2.2 高校图书馆馆内环境设计
        2.2.1 馆内建设的安全性。
        2.2.2 最佳的空间结构。
        2.2.3 保持最佳的环境质量。
        2.2.4 合理的色彩搭配和装饰。
        2.2.5 科学的照明设计。
3. 营造优良的图书馆人文环境
    3.1 塑造崭新的馆员形象
    3.2 优化文献资源环境
    3.3 为读者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

(3)景州文博院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设计发展情况
        1.1.2 中国文化馆设计现状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1 复合型文化建筑发展现状
        1.4.2 地域文化发展现状
    1.5 技术路线
2 复合型文化馆与地域文化
    2.1 复合型文化馆
        2.1.1 复合型文化馆概念
        2.1.2 复合型文化建筑室内特征
        2.1.3 复合型文化馆设计原则
    2.2 地域文化
        2.2.1 地域文化概念
        2.2.2 地域文化形成因素
        2.2.3 文化馆室内设计与地域文化关系
    2.3 地域文化设计分析
        2.3.1 搜寻地域文化设计元素
        2.3.2 运用地域文化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景州地区地域文化分析
    3.1 景州自然区域分析
        3.1.1 景州区域分析
        3.1.2 历史沿革
        3.1.3 环境气候特征
        3.1.4 名胜古迹
    3.2 景州历史人文分析
        3.2.1 儒家文化——中正和平
        3.2.2 宗教文化——吉祥如意
        3.2.3 官家思想——内圣外王
        3.2.4 民间文化——返璞归真
    3.3 生活方式影响
        3.3.1 社交方式改变
        3.3.2 审美习惯变迁
        3.3.3 家庭规模缩小
    3.4 本章小结
4 景州文博院设计实践
    4.1 项目背景
    4.2 设计要求
    4.3 设计定位
        4.3.1 文化定位
        4.3.2 设计风格定位
    4.4 设计理念
    4.5 基地现状与设计构思
    4.6 景州地域文化元素提取
        4.6.1 材质元素应用
        4.6.2 色彩元素应用
        4.6.3 文化符号应用
        4.6.4 灯光照明应用
        4.6.5 家具陈设应用
    4.7 景州文博院室内设计
        4.7.1 交通功能空间
        4.7.2 入口厅堂空间
        4.7.3 档案阅览空间
        4.7.4 展览交流空间
5.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疏散行为的滨海城市避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1.4.1 探索有效的疏散途径和方法
        1.1.4.2 构建适应滨海城市灾害的避难空间体系
    1.2 相关研究的界定
        1.2.1 滨海城市
        1.2.1.1 我国滨海城市灾害区域分类
        1.2.1.2 滨海城市空间特点
        1.2.1.3 城市社区
        1.2.2 疏散行为
        1.2.3 模型评估
        1.2.4 避难空间
        1.2.5 软件应用的科学性
        1.2.5.1 本文采用GIS应用软件
        1.2.5.2 本文采用MapInfo应用软件
        1.2.5.3 本文采用Mapinfo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的科学性
    1.3 国外滨海城市疏散和避难空间研究
        1.3.1 国外滨海城市灾害
        1.3.2 日本避难疏散相关研究
        1.3.2.1 日本城市疏散和避难空间发展阶段
        1.3.2.2 日本防灾体系与管理机制
        1.3.2.3 相关法律法规
        1.3.3 美国避难疏散相关研究
        1.3.3.1 美国城市疏散和避难空间发展阶段
        1.3.3.2 美国防灾体系和管理机制
        1.3.3.3 相关法律法规
        1.3.4 英国避难疏散相关研究
        1.3.4.1 英国城市疏散和避难空间发展阶段
        1.3.4.2 英国防灾体系和管理机制
        1.3.4.3 相关法律法规
        1.3.5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4 国内滨海城市疏散和避难空间研究
        1.4.1 我国滨海城市典型灾害分类
        1.4.1.1 我国滨海城市灾害
        1.4.1.2 我国滨海城市灾害特征
        1.4.1.3 我国滨海城市典型灾害
        1.4.2 我国避难疏散相关研究概况
        1.4.2.1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1.4.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2 论文框架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行为空间
    2.1 空间认知与逃生决策
        2.1.1 空间认知
        2.1.1.1 空间知觉的特性
        2.1.1.2 环境知觉的选择性
        2.1.1.3 知觉的恒常性与错视
        2.1.1.4 空间认知的一般规律
    2.2 行为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2.1 行为的特性
        2.2.1.1 行为的含义
        2.2.1.2 行为特性
        2.2.1.3 行为的差异性
        2.2.1.4 行为的产生与认知理论的发展
        2.2.2 行为选择的广度与维度
        2.2.2.1 注意的广度
        2.2.2.2 认知的范围
        2.2.2.3 空间表征
        2.2.2.4 空间的易辨认性
    2.3 空间行为
        2.3.1 空间形式与防灾功能
        2.3.1.1 空间
        2.3.1.2 城市空间的特性
        2.3.1.3 优化社区空间结构的防灾功能
        2.3.1.4 社区空间对行为的引导与制约
        2.3.2 空间需要
        2.3.2.1 行为需要
        2.3.2.2 空间需求
        2.3.2.3 突发灾害下的空间需求
        2.3.2.4 防灾空间道路的需求
        2.3.2.5 应急避难空间的需求
        2.3.2.6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需求
    2.4 恐慌行为反应及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2.4.1 恐慌下的心理机制
        2.4.1.1 情感对心理的影响
        2.4.1.2 恐慌下的心理反应
        2.4.2 应激反应类型
        2.4.3 恐慌行为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2.4.3.1 灾害情境下的环境因素
        2.4.3.2 过度恐慌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2.5 老年人群的避难行为空间需求
        2.5.1 老年人的身体心理行为特征
        2.5.1.1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类型
        2.5.1.2 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2.5.1.3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活动范围
        2.5.2 老年人突发灾害下的行为反应
        2.5.3 老年人突发灾害空间需求的特殊性
    2.6 小结
第三章 疏散行为机理分析
    3.1 瓶颈口竞争行为
        3.1.1 瓶颈口现象
        3.1.2 人流粘滞系数增加带来的拥堵
        3.1.3 疏散人流受到节流带来的拥堵
    3.2 延缓择机行为
        3.2.1 正常偏见带来的延缓择机
        3.2.2 不同认识带来的延缓择机可能性分析
        3.2.2.1 延缓择机疏散模型(一)
        3.2.2.2 疏散者步行时间的计算
        3.2.2.3 不同择机者的疏散流程及时间
        3.2.2.4 延缓择机疏散模型(二)
        3.2.2.5 围合式布局
    3.3 从众结伴行为
        3.3.1“从众”的由来
        3.3.2“从众”结伴的危害案例
        3.3.3“从众”结伴的心理分析
        3.3.4 科学防范灾害的成功案例
        3.3.5 客观看待“从众”现象
        3.3.6“从众”结伴疏散模型
        3.3.6.1“从众”模型的构成和分析
        3.3.6.2 疏散相关因素
        3.3.6.3 社区街道灾民逃生结果分析
    3.4 拥挤竞争行为
        3.4.1 拥挤时容易摔倒的原因分析
        3.4.1.1 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3.4.2 拥挤群体相撞的危害
        3.4.3 非常拥挤人群分析
        3.4.4 防止拥挤的对策
    3.5 小结
        3.5.1 对“瓶颈口竞争行为”相关建议
        3.5.2 对“延缓择机行为”相关建议
        3.5.3 对“从众结伴行为”相关建议
        3.5.4 对“拥挤竞争行为”相关建议
第四章 滨海城市避难空间体系建构
    4.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主要问题
        4.1.1 避难场所类型与层级缺乏针对性
        4.1.2 应急机制不完善
        4.1.3 行为主体研究相对薄弱
        4.1.4 灾害风险认知不足导致规划目标不明确
    4.2 滨海城市社区综合防灾原则
        4.2.1 针对多灾并发实现综合防灾的原则
        4.2.2 以社区空间为载体的滨海城市全覆盖防灾原则
        4.2.3 兼顾防灾疏散行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
    4.3 滨海城市避难空间体系的构成及内涵
        4.3.1 滨海城市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与分级
        4.3.1.1 避难场所类型
        4.3.1.2 避难场所分级
        4.3.2 疏散路径建设
        4.3.3 选址条件与配套管理
    4.4 小结
第五章 适应滨海城市灾害特征的避难策略与疏散方法
    5.1 滨海城市疏散与避难空间研究内容
        5.1.1 滨海城市避难空间特征
        5.1.1.1 滨海城市可提供为避难空间的用地
        5.1.1.2 滨海城市避难空间形态与结构
        5.1.2 滨海城市开敞空间防灾策略研究
        5.1.3 滨海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策略
    5.2 滨海城市海洋型避难疏散场所规划策略与疏散方法
        5.2.1 构建滨海城市海啸避难所
        5.2.2 滨海城市避难个体为本的海啸疏散模型
        5.2.3 滨海城市海洋型灾害避难空间规划策略
        5.2.3.1 建设海啸紧急避难设施
        5.2.3.2 建立海啸预警系统
        5.2.4 基于沃罗诺伊图的老龄人群海啸灾害疏散方法
        5.2.4.1 城市浸水高度与受灾老年人群估算
        5.2.4.2 基于网络沃罗诺伊领域图的空间数据生成方法
        5.2.4.3 通过网络沃罗诺伊区域划分避难领域
    5.3 滨海城市气象型避难疏散场所规划策略与疏散方法
        5.3.1 建立气象型灾害风险评估图
        5.3.2 构建滨海城市气象型避难所
        5.3.2.1 气象型避难所防洪防涝设计要素
        5.3.2.2 气象型避难所设计策略
        5.3.3 滨海城市气象型灾害避难空间规划策略
        5.3.3.1 滨海城市公共空间弹性改造策略
        5.3.3.2 滨海城市可持续的排水系统
        5.3.4 滨海城市大规模水灾广域避难策略研究
        5.3.4.1 合理的避难时机选择
        5.3.4.2 合理的避难方式选择
        5.3.5 滨海城市水灾老龄人群疏散方法
        5.3.5.1 大规模水灾以携带老龄者家庭为单位的疏散方法
        5.3.5.2 滨海城市地下空间浸水避难疏散方法
    5.4 滨海城市地质型避难疏散场所规划策略与疏散方法
        5.4.1 避震疏散场所的抗震安全性评价
        5.4.2 优化滨海城市避震疏散场所指标
    5.5 滨海城市人为灾害避难疏散场所规划策略与疏散方法
        5.5.1 构建滨海城市人防避难所
        5.5.2 滨海城市人为灾害避难空间策略研究
    5.6 强化学校应急防灾功能完善我国防灾策略
        5.6.1 以中小学校园为载体的应急系统可行性策略研究
        5.6.1.1 重大灾害应急机制的构建
        5.6.1.2 应急避难系统的安全性与适宜性
        5.6.2 日本应对突发灾害策略对我国应急机制的启示
        5.6.2.1 灾前的应急准备工作
        5.6.2.2 灾害发生时学校的避难运营系统
        5.6.2.3 灾后的恢复期
        5.6.3 深化平灾结合的应急避难策略
        5.6.3.1 学校应急避难系统的构建与整合
        5.6.4 基于老龄人群的应急防灾策略
    5.7 小结
第六章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老龄人群疏散分析
    6.1 滨海新区塘沽概况
        6.1.1 滨海新区人口密集地塘沽的地理位置
        6.1.2 滨海新区塘沽的地质构造
        6.1.3 滨海新区塘沽的地貌及形成原因
        6.1.4 滨海新区塘沽的气候
        6.1.5 滨海新区塘沽的水文条件
    6.2 滨海新区塘沽的历史
    6.3 滨海新区塘沽历史上记载的自然灾害
    6.4 滨海新区塘沽陆地与海平面的位置变化
        6.4.1 滨海新区塘沽自然灾害时海面高度的变化
        6.4.2 滨海新区塘沽当今海平面高度的变化
    6.5 自然灾害给滨海城市塘沽带来的经济损失
    6.6 滨海新区塘沽历史上的各种灾害死伤人数
    6.7 滨海新区塘沽的主要自然灾害构成
    6.8 滨海新区塘沽与日本的对比
        6.8.1 滨海新区塘沽的人口分析
        6.8.2 滨海新区塘沽老龄人口状况
        6.8.3 日本老龄人口状况
        6.8.4 日本高龄人口在东日本地震中遇难的启示
        6.8.5 滨海新区塘沽的老年公寓
    6.9 滨海新区塘沽避难场所的位置分布
        6.9.1 滨海新区塘沽的公园绿地
        6.9.2 滨海新区塘沽内假设可作为疏散避难所的学校
    6.10 滨海新区塘沽老龄人口疏散分析
        6.10.1 滨海新区塘沽老年公寓居家养老的疏散用沃罗诺伊图分析
        6.10.1.1 滨海新区塘沽老年公寓的疏散用沃罗诺伊图
        6.10.1.2 滨海新区塘沽在家养老高龄人口疏散用沃罗诺伊图
        6.10.2 滨海新区塘沽老年公寓和养老院的地理位置
    6.11 滨海新区塘沽居家养老的高龄人的疏散研究
        6.11.1 滨海新区杭州道街的地理位置
        6.11.2 滨海新区塘沽杭州道街道及其周边的海拔地图(代灾害地图)
        6.11.3 居家养老高龄人口水灾避难疏散地图
        6.11.3.1 滨海地区居住高楼的老龄人口的疏散地图
        6.11.3.2 滨海地区居住普通楼房和平房老龄人口的疏散
        6.11.3.3 现存紧急避难场所的配置建议
    6.12 小结
第七章 论文结论及后续研究内容
    7.1 论文总结与结论
    7.2 论文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附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蒙古族文化对内蒙古地区城市特色塑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
    2.1 城市特色与其传承性
        2.1.1 城市特色的内涵
        2.1.2 城市特色的构成
        2.1.3 城市特色的作用
    2.2 城市特色的传承性
    2.3 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传承
        2.3.1 地域文化的概念界定
        2.3.2 地域文化的特征
        2.3.3 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城市发展脉络的关系
        2.3.4 地域文化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础
3 蒙古族的文化特色
    3.1 蒙古族文化的渊源
    3.2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要素
        3.2.1 蒙古族语言文字
        3.2.2 蒙古族风俗
        3.2.3 蒙古族艺术
        3.2.4 蒙古族宗教
    3.3 蒙古族游牧生产方式及特点
    3.4 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3.5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3.5.1 坚忍不拔的精神使得蒙古族不断的适应着自然环境
        3.5.2 关爱生命的普惠性表现出了蒙古族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3.5.3 包容异己的开放性使蒙古族文化融合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3.5.4 遵循规律的开拓性使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3.6 蒙古族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
    3.7 蒙古族城市形成的脉络
        3.7.1 融合了蒙古族民族精神的建筑形态
        3.7.2 蒙古族早期的都城形态
        3.7.3 元代都城——元上都和元大都
4 蒙古族文化是内蒙古地区的城市特色塑造的源泉
    4.1 内蒙古地区城市特色认知
    4.2 内蒙古地区的客观要素形成了城市特色的本底
        4.2.1 客观要素是城市文化准确定位的基础
        4.2.2 城市文化定位对内蒙古地区城市特色塑造起决定性的作用
    4.3 蒙古族人民的行为要素决定了城市特色的细节
        4.3.1 蒙古族人民的行为模式特点决定了内蒙古地区城市特色的细节
    4.4 蒙古族人民的意识要素构成了城市特色的灵魂
        4.4.1 蒙古族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构成了城市特色的灵魂
        4.4.2 蒙古族的审美观对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色彩等产生重要影响
    4.5 蒙古族文化的重塑对于内蒙古地区城市特色的传承的重要意义
5 案例分析
    5.1 蒙古族的召庙文化——呼和浩特
        5.1.1 呼和浩特市城市整体格局
        5.1.2 呼和浩特市城市文化定位
        5.1.3 蒙古族在呼和浩特的历史发展脉络
        5.1.4 “召庙”文化的代表——大召寺
        5.1.5 “一街两城”的历史城市空间结构
        5.1.6 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成吉思汗大街
    5.2 蒙古族的发源地——呼伦贝尔
        5.2.1 蒙古族在呼伦贝尔的历史脉络
        5.2.2 呼伦贝尔市城市概况
        5.2.3 呼伦贝尔市城市空间结构
        5.2.4 蒙古族文化影响下呼伦贝尔的城市特色塑造
    5.3 蒙古族祭祀文化——鄂尔多斯
        5.3.1 鄂尔多斯市城市文化定位
        5.3.2 蒙古族在鄂尔多斯的历史脉络
        5.3.3 鄂尔多斯市城市空间结构
        5.3.4 蒙古族祭祀文化对鄂尔多斯城市特色塑造的影响
        5.3.5 蒙古族文化对康巴什新区城市建设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汉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汉水文化部分的相关文献综述
        1.2.2 室内设计关联性的文献综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汉水文化与室内设计的相关概念
    2.1 汉水文化的相关理论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汉水文化的形成
        2.1.3 汉水文化的内容
        2.1.3.1 汉源文化
        2.1.3.2 汉中地区的汉朝历史名胜文化
        2.1.3.4 荆楚、三国蜀汉文化
        2.1.3.5 山水文化
        2.1.3.6 汉水神话、民俗文化
    2.2 室内设计的文化性
        2.2.1 室内设计发展概况
        2.2.2 文化与室内空间相辅相成
    2.3 小结
第三章 汉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方法
    3.1 汉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3.1.1 尊重传统文化原则
        3.1.2 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相互交错原则
        3.1.3 去粗存精原则
        3.1.4 形式美与功能美交相辉映原则
    3.2 汉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基本方法
        3.2.1 历史脉络切入法
        3.2.2 室内设计主题法
        3.2.3 元素提炼与创新法
        3.2.4 新理念新技术表达法
    3.3 小结
第四章 汉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4.1 湖北文理学院逸夫图书馆设计
        4.1.1 地域性、现代性与功能性
        4.1.2 主题文化的应用
        4.1.3 现代符号美学和新技术对汉水文化重新诠释
    4.2 湖北十堰紫荆宏正大酒店设计
        4.2.1 地域性、时代性、功能性
        4.2.2 主题文化的营造
        4.2.3 不同质地的装饰
    4.3 个人参与软装搭配案例——十堰渔郡观岳广场主题酒店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图表一览表

(7)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1 国外研究状况
        1.4.2 国内研究状况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现代景观设计概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现代景观设计
        2.1.2 景观艺术形式
    2.2 现代景观设计的对象与性质
        2.2.1 服务对象
        2.2.2 性质
    2.3 现代景观设计的类型
        2.3.1 规模类型
        2.3.2 环境类型
        2.3.3 功能类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从传统园林向现代景观的嬗变
    3.1 传统园林样式
        3.1.1 古希腊和古罗马园林形式
        3.1.2 伊斯兰园林形式
        3.1.3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形式
        3.1.4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形式
        3.1.5 英国浪漫主义园林形式
        3.1.6 中国古典园林形式
        3.1.7 日本传统园林形式
    3.2 传统园林艺术形式的表现
        3.2.1 空间构图形态的表现
        3.2.2 实体艺术形式的表现
    3.3 现代景观设计的产生
    3.4 本章小结
    附录 A:传统园林形式
第4章 影响现代景观设计形式的思潮
    4.1 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4.1.1 艺术与工艺运动
        4.1.2 新艺术运动
        4.1.3 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
    4.2 现代艺术的影响
        4.2.1 立体主义
        4.2.2 抽象主义
        4.2.3 超现实主义
    4.3 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
        4.3.1 表现主义建筑的代表
        4.3.2 现代建筑运动的领袖
        4.3.3 有机建筑的旗手
    4.4 自然与生态主义的影响
        4.4.1 蕾切尔寂静的春天
        4.4.2 麦克哈格
        4.4.3 生态主义与环境修复
    4.5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4.5.1 后现代建筑
        4.5.2 解构主义
    4.6 当代艺术的影响
        4.6.1 大地艺术
        4.6.2 极简主义
        4.6.3 波普艺术
        4.6.4 装置艺术
    4.7 本章小结
    附录 B:现代景观设计代表性作品及其艺术形式
第5章 现代景观设计中艺术形式的具体表现
    5.1 景观物质空间的表现形式
        5.1.1 景观空间的体验与认知
        5.1.2 景观空间的构成及特性
        5.1.3 景观空间的构图模式
    5.2 景观物质实体的表现形式
        5.2.1 景观物质实体与空间的关系
        5.2.2 现代景观物质实体的表现形式
        5.2.3 景观物质实体的文化表达
    5.3 景观材料的表现形式
        5.3.1 现代景观材料的创新
        5.3.2 现代景观材料运用手法的丰富性
        5.3.3 现代景观材料运用的环境差异
    5.4 景观文化的表现形式
        5.4.1 主题文化的表达
        5.4.2 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纪念
        5.4.3 场所过往的追溯和细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代景观设计的审美性格与形式选择
    6.1 审美性格
        6.1.1 返璞归真接续古今——传统审美
        6.1.2 师法自然宛自天开——自然审美
        6.1.3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空间审美
        6.1.4 安顿性灵修然心会——文化审美
        6.1.5 陶然物也自臻其乐——现代审美
        6.1.6 虚实相间一体和谐——视觉审美
    6.2 影响形式选择的因素
        6.2.1 客观因素的影响
        6.2.2 主观因素的影响
        6.2.3 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形式选择
    6.3 形式选择的策略和路径
        6.3.1 主题与性质的确定
        6.3.2 环境类型与功能的考量
        6.3.3 场地特征与精神的提炼
        6.3.4 形式与内涵的适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鄂西土家传统建筑现代创新设计研究 ——以宣恩教育中心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鄂西土家传统建筑风貌成因研究
    2.1 自然环境因素
        2.1.1 多元文化交融的地理区位
        2.1.2 温热潮湿的气候特点
        2.1.3 层峦叠嶂的地形地貌
        2.1.4 充裕的森林资源
    2.2 土家族生活形态因素
        2.2.1 古代巴人的渔猎生活方式
        2.2.2 土家古镇水路贸易的发展
    2.3 汉族建筑技艺与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鄂西土家传统建筑语汇研究
    3.1 空间构成
        3.1.1 平面型制
        3.1.2 室内空间
        3.1.3 室外空间
    3.2 结构要素
        3.2.1 屋顶
        3.2.2 梁架
        3.2.3 柱础
    3.3 装饰艺匠
        3.3.1 装饰手法及主要装饰部件
        3.3.2 装饰纹样
第四章 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
    4.1 现代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及设计趋势
        4.1.1 现代图书馆的基本功能
        4.1.2 现代图书馆的设计趋势
    4.2 现代图书馆的历史文脉重要性
    4.3 传统建筑特色在图书馆设计中的表现
        4.3.1 整体精神的借鉴
        4.3.2 特征符号的引入
        4.3.3 传统材质的运用
第五章 宣恩教育中心图书馆设计个案研究
    5.1 项目简介
    5.2 宣恩教育中心图书馆建筑设计
    5.3 宣恩教育中心图书馆景观设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高校学生宿舍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宿舍的现状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标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现阶段理论研究成果
        1.4.1 国内的研究成果
        1.4.2 国外的研究成果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与功能需求
    2.1 当代大学生的背景
    2.2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3 大学生宿舍行为调查
        2.3.1 大学生行为类别
        2.3.2 大学生宿舍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2.4 大学生行为特点及差异和变化
        2.4.1 大学生行为特点
        2.4.2 大学行为的差异和变化
    2.5 高校学生宿舍的功能需求
        2.5.1 学生的行为需求
        2.5.2 行为需求所对应的功能需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生生活区的选址和总体规划
    3.1 高校学生生活区选址的影响因素
        3.1.1 功能分区的校园规划模式:
        3.1.2 各个功能区不同的组合方式:
        3.1.3 学生生活流线
        3.1.4 学生生活区选址原则
    3.2 学生生活区的规划
        3.2.1 学生生活区的布局
        3.2.2 学生生活区主要组成要素
    3.3 学生生活区各要素的设计要点:
        3.3.1 宿舍建筑群体的平面形式
        3.3.2 道路
        3.3.3 室外环境设计布局
        3.3.4 与其他功能的区的组合和渗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宿舍的单体设计
    4.1 宿舍的平面类型及功能
        4.1.1 宿舍的平面类型
        4.1.2 功能组成及动静分区
    4.2 入口空间设计
        4.2.1 入口空间功能组成
        4.2.2 设计要点
    4.3 寝室单元设计
        4.3.1 卫生间设计
        4.3.2 居住部分的平面形式
        4.3.3 阳台
    4.4 走廊
        4.4.1 走廊的交往功能
        4.4.2 走廊空间的领域感
        4.4.3 走廊的晾晒功能
    4.5 公共活动用房
        4.5.1 公共活动用房的形式
        4.5.2 各种公共活动用房的复合利用
        4.5.3 公共活动用房的位置
    4.6 寝室交往空间设计
    4.7 室内环境与宿舍防护
        4.7.1 采光与照明
        4.7.2 通风和空调
        4.7.3 室内绿化
        4.7.4 材质和色彩控制
        4.7.5 防火
        4.7.6 私密性和防蚊
    4.8 学生宿舍的造型设计
        4.8.1 学生宿舍立面设计原则
        4.8.2 立面组成元素和造型特点
        4.8.3 造型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研究及设计思路总结
    5.1 案例研究
        5.1.1 案例一: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山南学生宿舍楼
        5.1.2 案例二:厦门工学院友惠苑学生宿舍
    5.3 设计思路总结
        5.3.1 研究系统的总结
        5.3.2 现阶段学生宿舍存在的阻碍
        5.3.3 学生宿舍的前瞻
参考文献
    一、着作图书文献
    二、学术期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四、技术标准
    五、网络资源
附录-调查问卷
附录-调查问卷数据整理
附录-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词
附件

(10)辽宁省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
    1.3 研究状况(包括中外)综述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第二章 辽宁省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策优势
    2.1 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文化产业
    2.2 深化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3 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发展氛围
第三章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3.1 思想观念滞后
    3.2 管理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如何发挥辽宁省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积极作用的对策
    4.1 充分发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4.2 有效发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作用
    4.3 注重发挥文化市场监管作用
    4.4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推进城市文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论现代审美观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数理性设计形态研究[D]. 茹天.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2]浅议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环境建设[J]. 陆可可.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8(07)
  • [3]景州文博院室内设计研究[D]. 张月.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4]基于疏散行为的滨海城市避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王滢. 天津大学, 2016(12)
  • [5]蒙古族文化对内蒙古地区城市特色塑造的影响[D]. 王雨生.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6]汉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张学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7]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D]. 韦晋. 南京工业大学, 2014(04)
  • [8]鄂西土家传统建筑现代创新设计研究 ——以宣恩教育中心图书馆为例[D]. 石帅.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9]基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研究[D]. 罗莹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10]辽宁省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黄雅彬. 吉林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论现代美学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