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微生物肥料出现在世界上

太空微生物肥料出现在世界上

一、太空微生物肥料亮相人间(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孙石村[2](2017)在《建筑材料开放性研究 ——层次发展与形式演进》文中指出建构理论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建筑材料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当代建筑学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新的建造实践中焕发内在的创造力。然而在材料与形式的关系中长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材料在建造中表现出的逻辑性就是材料的真实性,也是形式产生及存在的前提,另一种观念认为材料的外在表现才是材料的根本特性,建筑师对形式的取舍就是对材料表征的把握。本文认为,这两种观念的出发点和评价体系存在根本分歧,仅靠“性质”上的逻辑思辨已经不足以推导结论,同样,在以实例为对象的建筑“现象”研究中,经验主义的态度也无法调和二者的矛盾。为此,在材料的真实与表现之争中,我们不仅需要做“质”的辩析,还要引入“量”的比较——也就是本文中的材料尺度。尺度的变化既反映了材料在科技发展中动态演变过程,也标志着人类认知方式的自我完善。摆脱经验和理性的对立,用实证的态度进行研究是本文立论的依据。有鉴于此,本文对材料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将其内涵纳入到当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范畴中,发掘自然事物的普遍规律,结合辩证法中物质存在方式的解析,明晰了材料的概念是伴随人类认识深化动态发展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开放性的材料观,不再把材料看作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而是一种以层次状态存在的物质组织方式。形式不是材料的附庸,而是一种在技术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以层次为特征的物质关系。本文按照建造的进化过程和复杂程度把材料的建造方式归纳为若干层次。同时在深刻认识材料“物性”的基础上,强调了材料“人性”特征。通过格式塔心理学,知觉认识论和现象学基础上的分析,论证了材料的真实和表现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无条件的联系,批判了理性主义“被动呈现”和形式主义“天赋形式”的观念。阐明材料和形式的联系是建立在“层次性”这一物质存在和人类认知的共同模式当中。本文归纳了知觉中的尺度序列并尝试和材料的建造层次对应起来,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联系。并在这种理论框架基础上对建筑形式发展脉络进行描述和解读;通过总结几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材料尺度体系,对现代建筑的延续和发展进行了评价;更进一步介绍了当代最新材料和建造技术发展趋势,把近些年建筑形式探索的新方向纳入到这个尺度体系当中,对当今建筑发展中的一些形式困惑和争议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解读。最后,本文以材料发展为线索,对未来的建筑形式作了展望。

冯晓坤[3](2014)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本土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发展中,纳入城市绿地绿化系统规划的主要项目就是湿地公园的规划。湿地公园在调节生态平衡和绿化城市空气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湿地公园的概念不是普通的自然保护区,形势的发展更多的是根据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生态服务区。湿地发展进过多年的演变,近几年以来,政府为了减轻城市规划中带来的环境压力,使得城市景观多样化发展,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在充分利用城市湿地的同时,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已经被大量的重视,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近些年的城市之地公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框架。城市的建设主要取决于城市的整体景观和文化的建设,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趋势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由此可见,发展和保护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城市规划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就南昌的城市规划建设来说,昌南的象湖生态公园的湿地建设已经成为南昌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研究来说,结合南昌的本土化文化背景,充分利用合理有效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并且以江西独特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呈现出最具有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展现出南昌独有的精神魅力。

方清明[4](2011)在《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在前贤的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认知语义学、认知隐喻学、认知语法学等)、认知心理学、语义语法学等理论为指导,对现代汉语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名名复合形式进行了较有创意的研究。在全面综观相关文献、建立专用语料库的基础上,我们重新审视了名名复合形式内部高度复杂的语义关系,详细探讨了名名复合形式的语义、语用功能,深入地分析了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理据,充分展示了认知语义学在研究名名复合形式方面的巨大优势,并分析了新创名名复合形式的概念类别与认知限制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具体如下:1.总结并论述了名名复合形式依据内部语义关系并进行了分类,从认知语义学的特征激活理论视角讨论名名复合形式如何命名,其中尤其是对双项指人名名复合形式的构成、认知理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姓名居前式”与“姓名居后式”等进行专题式多角度、深度的分析,得出与前贤不太一样的结论。2.对新创名名复合形式的概念类别及其认知限制进行了考察。重新分析了名词的概念类别,并认为名词的概念类别会深刻影响名名复合形式构成的次序。新创名名复合形式并非必然与类推机制有关,但经常相关却是事实,类推机制是新创名名复合形式的有效手段之一。3.细致论述了隐喻式名名复合形式与转喻式名名复合形式两大类型的功能及其机制。探讨了引起学界旷日持久争论的两类名名复合形式,第一类如“浪花、火舌、人海”名名复合形式的中心问题,第二类是名量式复合词。我们认为所谓“中心”有两个:句法中心和语义中心。这两个中心在名名复合形式中都有体现,多数情况下为一致的,少数为不一致的。对于不一致的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首次较为明确地论述了汉语怎样表达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明确了判定整体-部分语义关系的句法标准。基于现有的中外文献成果,详细地阐述了整体-部分语义关系在构词法,特别是在名名复合形式中的具体体现。详细比较了具有整体-部分关系的名名复合形式与上下位类别关系的名名复合形式在形式上、表义上的差异。5.对名名复合形式的换序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探索。尤其是详细探讨了“N+问题”与“问题+N”的组配情况,并对两种换序从认知语义方面作出了解释。发现抽象名词“问题”的临时概念化功能。临时概念化功能对抽象名词研究富有启发意义。6.探讨名名复合形式与名词性派生的界面问题,复合与派生可谓是构词法中的孪生姐妹,对于复合与派生二者的关系,既应该看到差异,更应该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中间过渡地带。我们以“X人”构词现象为例着力探讨了复合与派生的纠结关系。

何小勇[5](2009)在《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风险问题是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中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应做出自己的解答。研究当代发展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说,把发展风险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域,可以深化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开阔我们在全球化境遇中研究当代社会转型和发展趋向的理论视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从实践层面来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探讨当代发展风险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风险,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大意义,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代发展风险问题之所以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和热点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确实呈现出了极其复杂的风险景象并不时地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事件,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社会学理论领域各种风险理论的兴起特别是“风险社会”理论的风靡迫使马克思主义出场并与之对话。风险概念是一个很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但又非常富有弹性、含义宽泛因而可以在不同的学科或话语体系中彼此独立地运用的概念。本文把风险概念限定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来讨论,把它作为一个隶属于哲学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范畴即“社会发展风险”或“发展风险”。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来看,风险是一个表征人类实践活动中内在矛盾的特殊状态的社会历史范畴,是一个表征对特定主体而言有可能在未来遭受某种损失或损害的价值性范畴,是一个反思现代性及其后果、探求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的范畴。发展风险概念对以启蒙运动为根基的现代乐观主义进步信念和单向度线性发展模式提出质疑并进行深刻反省,从而谋求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当代发展风险问题在社会发展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中都有其具体表现。在当代发展理论的嬗变中,风险问题也逐渐被纳入不同流派的理论视野。随着当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发达,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问题也具有了高度复杂的性质和总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当代发展风险问题本质上是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发展实践的自我否定性的特殊表现,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关系的对抗性的集中展示,因而是一个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矛盾的理念和方式问题;当代发展风险问题是民族国家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的必然结果,因而是一个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多元发展主体之间的利益纷争与整合问题;当代发展风险问题是现代化浪潮中人类不尽合理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必然产物,因而是一个现代性发展观的历史合理性及其重建问题。当代社会发展的风险景象和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风靡要求我们用当代发展风险问题激活马克思的相关文本并做出合理的阐释。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文本中,并没有明确使用“风险社会”、“社会风险”这样的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异化”、“危机”、“断裂”等概念来讨论资本主义现代性进展的“阴暗面”,并建构了与之相关的系统理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理论中都包含丰富的发展风险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发展风险问题的基本视域,对于分析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风险问题仍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穿透力,但也要结合时代状况的变化加以丰富和发展。现今信息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在给人类创造新型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激化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扭曲和颠倒,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了风险、危机和灾难。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固有逻辑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发展实践中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具体展开及其矛盾运动的激化过程就是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生成的内在机制。当代全球体系中资本运行于其中的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国际条件已经为利用和限制资本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空间,以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活逻辑驯服无限扩展的资本逻辑,推动负责任的现代性和全球化,才能减弱各种风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威胁。科技理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张扬以至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宰制对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激增难辞其咎。当代风险境遇中的科技理性是一种悖论式的存在,发展风险问题的凸现为反思科技理性的局限、实现科技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的合作与和解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机。现代性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也是当代发展风险问题极其复杂的成因谱系中的重要因素。现代性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以理性为基础的进步主义、经济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等核心理念与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涌现有内在的逻辑关联。马克思超越了各种对现代性发展观的文化批判模式,以实践思维和经济哲学的批判理路扬弃并重建了现代性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可以而且应该被阐释为一种寻求新现代性的和谐发展观,这种和谐发展观能够在人类应对发展风险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使根源于资本逻辑的各种现代风险有了被规避、被控制、被消解的可能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治理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前提和基础。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性仍然在探索之中,各种风险仍然会不断地滋生和传递并有向现实危机转化的趋势。当代中国转型发展的高度复杂性是各种风险得以衍生的现实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高度重视风险、理性对待风险、科学分析风险、有效治理风险,才能在更具历史合理性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规避和化解风险。当前中国转型发展期风险治理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深化对现代性的反思,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二,提升风险意识,培育责任伦理。第三,制衡资本逻辑,促进社会公正。第四,加强风险预警,完善风险治理机制。第五,参与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推进和谐世界的构建。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并主动协调中国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就能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实现合理的、持续的、和谐的发展。

李巨[6](2006)在《EM有机肥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点选择不同类型的茶园、花生园、黄瓜园施用EM有机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茶树施用生物肥,20天左右即可见效,可促进茶树芽头早发,新茶早上市,价位高;可提高茶叶产量,春茶第四道测产,增产8.99%,秋茶第一、二道测产,增产43.6%—44.9%;可改善茶叶品质,茶树芽头持嫩期长,毛峰大,干茶条形好,容重增加,品尝口感好,涩味、苦味减退,并可多沏一两道;可增强茶树的耐湿性、耐寒性和对病、虫的抗性。 应用于花生,可促进植株生长,果大,粒大,果壳净白鲜亮,种皮光泽度增加,产品等级提高;产量高于施用磷肥,出籽率增加1.7个百分点,籽粒增产12.2%;对防治花生病害死苗,效果极显着。 应用于黄瓜,移栽后活棵发棵快;最终株高仍增高40.8cm,发根率增加3.7个百分点;可提前结瓜,多结瓜,产瓜量增产83%;可改善瓜体品质,瓜形好,持嫩期长,食味佳;对防治病害效果显着,死苗减少。据此认为,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生产绿色食品专用肥,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作为一个主要肥料品种迅速扩大其推广应用面积。 其有效应用条件:一是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效果好;二是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条件下效果好;三是多年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调,施用生物肥效果好;四是在瘠薄的土壤条件下,生物肥与氮化肥配合施用效果好。

田兴山,张玲华,郭勇,潘木水,周风珍,邝哲师,黄小光,李国立,孙晓刚[7](2005)在《空间诱变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上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诱变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微生物育种手段。本文主要综述国内外微生物空间条件诱发微生物突变的特点、生物学、细胞学、当代生理损伤效应、突变的机理以及育种中已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陈祖友[8](2004)在《河南省微生物肥料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

张玲华,田兴山[9](2004)在《微生物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诱变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育种手段。本文主要根据国内外微生物空间诱变的研究近况 ,概述在空间环境中诱发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及微生物代谢活性的研究进展

薏晨[10](2004)在《太空微生物肥料亮相人间》文中认为

二、太空微生物肥料亮相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空微生物肥料亮相人间(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建筑材料开放性研究 ——层次发展与形式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1.1 文化背景——图像和网络
        1.1.2 哲学背景——从理性到经验
        1.1.3 技术背景——材料的推动
    1.2 研究课题的确定
        1.2.1 课题的导出——建构的困惑
        1.2.2 课题的内容——开放的材料观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国外的研究
        1.3.2 关于国内的研究
        1.3.3 心理学与哲学文献
        1.3.4 科技文献
    1.4 论文创新点及意义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注释
第二章 材料观念的开放性
    2.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本质
        2.1.1 材料的定义
        2.1.2 材料构造与本质
        2.1.3 材料的属性和与表现
    2.2 材料的层次发展
        2.2.1 材料发展的线索
        2.2.2 材料的形式周期
        2.2.3 材料的层次理念
        2.2.4 材料的层次建构
    2.3 材料的知觉性
        2.3.1 材料的认知方式
        2.3.2 视知觉与完形
        2.3.3 材料的视觉层次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形式的本源与提取
    3.1 建筑的自然形式
        3.1.1 中国的自然来源说
        3.1.2 西方的自然来源说
        3.1.3 从模拟自然到仿生学说
    3.2 建筑的建造形式
        3.2.1 材料在建造实践中的形式
        3.2.2 形式探索的技术视野
        3.2.3 在极限中涌现形式
    3.3 形式的提取与实证主义
        3.3.1 建筑形式的前意识
        3.3.2 原始棚屋的建构
        3.3.3 原始棚屋理论归纳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材料的极限与层级
    4.1 物质的自然限度
        4.1.1 天然树木的极限
        4.1.2 动物与平方立方定律(Square-cube law)
        4.1.3 生命的标度律
        4.1.4 四维空间与超线性城市
        4.1.5 建筑分形与力的作用
    4.2 层次化的形式
        4.2.1 材料的限度
        4.2.2 真实的原始棚屋
        4.2.3 层次的发展
        4.2.4 节点的限度
        4.2.5 材料与建构
    4.3. 原始建造层次
        4.3.1 第一层次:独体建造(single)
        4.3.2 第二层次框架建造(frame )
        4.3.3 原始建造的局限
    4.4 古代的建造层次
        4.4.1 第三层次堆叠建造(pile)
        4.4.2 第四层次支撑建造(brace)
        4.4.3 古代建造的水平
    4.5 当代材料建造层次
        4.5.1 第五个层次网络建造(cyber)
        4.5.2 第六个层次编织建造(weave)
        4.5.3 当代建造的水平
    注释
第五章 形式的视觉匹配
    5.1 知觉的作用
        5.1.1 人类知觉认识的深化
        5.1.2 知觉与现象学
        5.1.3 心理学与形式自足
        5.1.4 形式的层次
    5.2 材料的视觉尺度
        5.2.1 从透视学到场效应
        5.2.2 形式的匹配
        5.2.3 材料尺度的序列
        5.2.4 视觉尺度的匹配
    5.3 模度与古典建筑
        5.3.1 模数的序列
        5.3.2 从雅典神庙到万神庙——希腊到罗马的转换
        5.3.3 从圣索菲亚教堂到沙特尔主教堂——拜占庭与哥特的秩序
        5.3.4 从哥特回到雅典——帕拉迪奥母题的形式匹配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材料视野中的当代建筑
    6.1.现代建筑的尺度序列
        6.1.1 路易斯·康的尺度和层次
        6.1.2 柯布的尺度与层次体系
        6.1.3 密斯的尺度和层次
        6.1.4 富勒、奥托当代的尺度与层次
    6.2 体系的继承与困境
        6.2.1 独立——体型——构件体系
        6.2.2 体型——构件——表皮体系
        6.2.3 独立——构件——表面的体系
        6.2.4 小结
    6.3 科技的发展对建造的影响
        6.3.1 科学理论进步的图示
        6.3.2 发展中的材料学
        6.3.3 建造技术的发展
    6.4 当代材料影响下的形式探索
        6.4.1 变化尺度的表皮
        6.4.2 构件的极小化和层次化
        6.4.3 力学极限下的网络建造
        6.4.4 非线性与复杂度
    6.5 材料线索中的未来
        6.5.1 行为模式与建筑空间
        6.5.2“可编程物质”和记忆材料
        6.5.3 超轻型与巨构建筑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本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湿地公园的考察
    2.1 占地面积,建筑特点及外观
    2.2 湿地公园园林特色和周边建筑特点
    2.3 公园所在交通状况
    2.4 湿地公园所在地气候和周边环境
        2.4.1 地理位置
        2.4.2 地形地貌
        2.4.3 气候
        2.4.4 水文
第3章 湿地公园本土化景观设计的特点
    3.1 湿地美学和湿地生态
    3.2 利用本身地貌地形展开规划设计
    3.3 生态驳岸的设计
        3.3.1 公园滨水区驳岸的类型
        3.3.2 湿地公园滨水区生态驳岸的建设
        3.3.3 湖滨的景观设计注意要点
第4章 地域文化与南昌象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4.1 历史文化传承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联系
    4.2 水域在象湖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3 园林文化在象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3.1 欲扬先抑的手法
        4.3.2 曲径通幽的手法
        4.3.3 保持原有风貌的手法
第5章 南昌象湖湿地公园的设计原则
    5.1 南昌象湖湿地公园的规划
    5.2 南昌象湖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
        5.2.1 空间优化理念
        5.2.2 文化整合理念
        5.2.3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2.4 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5.3 南昌象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
        5.4.1 功能性原则
        5.4.2 生态原则
        5.4.3 经济原则
第6章 南昌象湖湿地公园的本土景观设计的符号表达
    6.1 园内的徽派建筑——颐景园
    6.2 荷花
    6.3 人工垂钓场
    6.4 生态美景
第7章 本土植物构建湿地景观
    7.1 利用本土植物进行湿地公园的绿化
        7.1.1 适合南昌生长的植物
        7.1.2 生长条件对植物的影响
        7.1.3 南昌的外来植物物种
    7.2 外来物种的防治
    7.3 南昌象湖湿地公园的动物
第8章 南昌象湖湿地公园的未来展望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4)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目的、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1. 认知语义学概述
        2. 认知语义学考察的诸方面
        3. 认知语义学与形式语义学
        4. 认知语义学与真值条件语义学
    第三节 语料来源及体例安排
        1. 语料来源
        2. 体例安排
第二章 现代汉语复合词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复合词的定义以及与相关单位的区别
        1. 复合词的定义
        2. 复合词与派生词的区别
        3. 复合词与短语的区别
        4. 复合词与缩略词的区别
        5. 小结
    第二节 复合词多视角的分类研究
        1. 基于复合词内部成分句法关系的分类研究
        2. 基于语义关系分类的名名复合形式研究
        3. 向心式名词性复合词与离心式名词性复合词
        4. 名名复合形式与其它名词性复合词研究
    第三节 新时期、新角度的复合词研究
        1. 基于格语法、题元角色等真值语义关系的名词复合词研究
        2. 基于形式理论的汉语复合词研究
        3. 基于韵律的复合词研究
    第四节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复合词研究
        1. 前期的经典性研究
        2. 新世纪以来的研究
    第五节 国外基于认知的名名复合形式研究
        1. 关于Pamela Downing(1977)的研究
        2. 关于Reka Benczes(2006)的研究
        3. 关于《词的语法》(Greet Booij,2007)
        4. 关于复合词的形成过程与表征(Gary Libben & Gonia Jarema 2006)
        5.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多角度分类研究
    第一节 名名复合形式的语义关系分类
        1. 学界对"名1(的)名2"的相关研究
        2. 名名复合形式的语义关系类别
        3. 名名语义关系的无法穷尽性与倾向性规律探讨
    第二节 名名复合形式的其它类型
        1. 能产性与名名复合形式的分类
        2. 语义透明和晦涩与名名复合形式分类
        3. 名名复合形式和内部结构类型分类
        4. 多义名名复合形式与单义名名复合形式
第四章 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探讨
    第一节 名名复合形式的特征激活与命名
        1. 特征激活和命名的区别性
        2. 世界语义知识与特征激活的多义性
        3. 修饰成分造成不同的特征激活
        4. 新创名词性复合词与精制语码效应
    第二节 概念类别与汉语新创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限制
        1. 引言
        2. 汉语名词的概念类别及其概念限制理论
        3. 概念类别对汉语新创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限制
        4. 概念类别小类对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限制
        5. 关于名名复合形式内部语义关系的解释
    第三节 类推与名名复合形式的生成
        1. 引言
        2. 新事物的命名与名名类推构词
        3. 类推是构成名名复合形式强有力的手段
        4. 类推原则与阻断效应
    第四节 N_1N_2双项指人名词次范畴及其认知理据
        1. 引言
        2. 双项指人名词短语的次范畴及其性质
        3. 类指型名名复合形式的内部语义关系考察
        4. 复合空间理论与N_1N_2组合的认知理据
    第五节 "姓名后置"式与"姓名前置"式
        1. 引言
        2. "姓名后置"式与"姓名前置"式表义的本质功能
        3. "姓名后置"式与"姓名前置"式的表义分工及其解释
        4. 关于"姓名后置"式与"姓名前置"式合用的情况
        5. 小结
第五章 隐喻、转喻机制与名名复合形式
    第一节 隐喻、转喻研究概述
        1. 关于隐喻
        2. 关于转喻
    第二节 基于隐喻机制的名名复合形式
        1. 修饰成分发生隐喻映射的名名复合形式
        2. 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有隐喻作用的复合词
        3. 中心成分发生隐喻引申的名名复合形式
        4. 整体发生隐喻的名名复合形式
        5. 汉语里由"心"构成的隐喻复合词
    第三节 基于转喻机制的名名复合形式
        1. 修饰成分发生转喻的名名复合形式
        2. 中心成分发生转喻的名名复合形式
        3. 整体发生转喻的名名复合形式
        4. 两个构成成分都发生转喻的名名复合形式
第六章 对两类特殊名名复合形式的探讨
    第一节 名名复合形式有几个中心,居左还是居右?
        1. 逆序定中说
        2. 正常定中说
        3. 句法中心与语义中心
    第二节 "名量"式构词再探
        1. 引言
        2. 相关材料与分析
第七章 名名复合形式与派生性名词的接口研究
    第一节 复合词与派生词接口关系概述
    第二节 汉语复合词"X人"的认知语义研究
        1. 引言
        2. 汉语复合词"X人"下位分类描写
        3. 复合词"X人"的语义网络
        4. 复合词"X人"的语义特征及其认知识解
        5. 小结
第八章 名名复合形式与语义关系表达
    第一节 名词内部语义关系概述
    第二节 名名复合形式与汉语整体一部分关系表达
        1. 引言
        2. Wp关系的类型及其与相关语义关系的纠葛、分界
        3. Wp关系的句法表达
        4. 关于"部分"功用的多种解读
        5. 小结
    第三节 名名复合形式与上下位语义关系表达
        1. 引言
        2. 上下义关系多层面体现
        3. 上下义关系与传递性
    第四节 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物性结构分析
        1. 名词的物性结构理论介绍
        2. 概念整合理论
        3. 物性结构与概念整合的混合模型
        4. 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物性结构分析及其概念整合
        5. 物性结构分析与语义中心
第九章 名名复合形式的位序问题
    第一节 "问题+N"与"N+问题"组合功能探讨
        1. 引言
        2. 抽象名词"问题"各义项间的关系
        3. "问题+N"结构及其"问题"的贬义倾向
        4. "问题"与名词的组配考察
        5. 抽象名词"问题"的三个基本功能
        6. 小结
    第二节 其它名名复合形式的位序问题
        1. "XY中国"与"中国XY"
        2. "经典XY"与"XY经典"
        3. "男/女经X"与"X男/女"
        4. "X哥类"
        5. "数字XY"
        6. "XY中心"与"中心XY"
        7. "粮食"与"食粮"类
第十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节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本文存在的不足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后记

(5)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学科定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风险概念的哲学辨析
    2.1 风险概念的词源学和语义学考察
    2.2 专业学科中的风险概念
    2.3 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风险概念
    2.4 风险概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
3 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凸现及其理论化
    3.1 当代社会发展的风险景象
        3.1.1 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风险
        3.1.2 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经济风险
        3.1.3 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政治风险
        3.1.4 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化风险
    3.2 发展研究中风险意识的觉醒
        3.2.1 现代化理论嬗变中的风险意识
        3.2.2 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中的风险意识
        3.2.3 后现代主义发展理论的风险意识
    3.3 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发展风险问题的理论化
        3.3.1 “风险社会”理论
        3.3.2 “风险文化”理论
        3.3.3 风险的复杂自系统理论
        3.3.4 风险的“治理性”理论
    3.4 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特征和本质
        3.4.1 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特征
        3.4.2 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本质
4 马克思发展风险思想的当代阐释
    4.1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风险意蕴
        4.1.1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形成的思想背景
        4.1.2 对象化与异化:青年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思考
        4.1.3 物质生产与分工: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客体向度
        4.1.4 劳动与资本: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主体向度的复归
        4.1.5 异化与风险: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风险意蕴
    4.2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发展风险问题
        4.2.1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形式可能性的理论
        4.2.2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现实可能性的理论
        4.2.3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后果和根源的理论
        4.2.4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分析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启示
    4.3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的风险思想
        4.3.1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4.3.2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
        4.3.3 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及其社会条件
        4.3.4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分析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启示
5 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多维透视
    5.1 全球化、资本逻辑与发展风险
        5.1.1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5.1.2 现代性、资本逻辑与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根源
        5.1.3 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全球展开与当代风险的生成机制
        5.1.4 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应对
    5.2 科技理性与发展风险
        5.2.1 现代化进程中科技理性的扩张
        5.2.2 科技理性的宰制与发展风险的生成
        5.2.3 发展风险应对中科技理性的悖论与超越
    5.3 现代性发展观与发展风险
        5.3.1 发展与发展观
        5.3.2 现代性发展观的本性及其风险
        5.3.3 现代性发展观的哲学批判
        5.3.4 寻求超越发展风险的和谐发展观
6 当代中国转型发展期的风险识别与治理
    6.1 当代中国转型发展期的风险识别
        6.1.1 当代中国转型发展的高度复杂性
        6.1.2 转型发展期经济领域中的主要风险
        6.1.3 转型发展期政治领域中的主要风险
        6.1.4 转型发展期文化领域中的主要风险
        6.1.5 转型发展期生态领域中的主要风险
    6.2 当代中国转型发展期的风险治理
        6.2.1 风险治理的基本理念
        6.2.2 中国转型发展期风险并发的原因分析
        6.2.3 中国转型发展期风险治理的基本思路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EM有机肥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微生物肥料发展现状
    1.2 河南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应用
    1.3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与特殊作用
        1.3.1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和作用原理
        1.3.2 微生物肥料的特殊作用
        1.3.3 我国生物微肥料研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4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趋势
    1.4 EM生物有机肥及其应用研究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及分析
    3.1 茶叶
        3.1.1 施用生物肥可快速见效
        3.1.2 施用生物肥可增强茶树的生理活跃性
        3.1.3 施用生物肥可促进茶树芽头早发
        3.1.4 施用生物肥可提高茶叶产量
        3.1.5 施用生物肥对茶叶品质
        3.1.6 施用生物肥可增强茶树抗病性和抗虫性
        3.1.7 施用生物肥可增强茶树的耐湿性
        3.1.8 施用生物肥可增强茶树的耐寒性
        3.1.9 施用生物肥可促进茶树根系发育
        3.1.10 生物肥对茶园的示范应用效果及茶农评价
    3.2 花生
        3.2.1 施用生物肥对促进花生植株生长的效果
        3.2.2 施用生物肥对促进花生籽粒发育和改善花生品质的效果
        3.2.3 生物肥施用于花生的增产效果
        3.2.4 施用生物肥对防治花生病害的效果
    3.3 黄瓜
        3.3.1 施用生物肥可使黄瓜生育期提前
        3.3.2 施用生物肥可促进黄瓜营养体增大
        3.3.3 施用生物肥可增强黄瓜植株的生理活跃性
        3.3.4 施用生物肥可促进黄瓜植株的根系发育
        3.3.5 施用生物肥可促进黄瓜高产和改善产品的品质
        3.3.6 示范应用效果
    3.4 生物肥的有效应用条件及分析
        3.4.1 对茶园的应用调查
        3.4.2 对黄瓜的应用调查
4 讨论
    4.1 生物肥作用机制
    4.2 施用EM生物有机肥应注意的问题
        4.2.1 在有效期内选用质量有保证的产品
        4.2.2 妥善贮存,保证微生物在适宜范围内生长繁殖
        4.2.3 巧妙搭配有机肥等肥料,禁止与土壤杀菌剂混用
        4.2.4 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土壤环境条件
        4.2.5 严格操作规程,因地制宜,采取恰当的施肥方法
    4.3 推广应用生物肥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空间诱变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空间诱变育种的特点
2空间诱发生物突变的作用机制
    2.1 微重力
    2.2 太空辐射
    2.3 其他诱变因素
3 空间因素对微生物诱变的研究
    3.1 卫星中微生物生长的情况
    3.2 国外利用空间诱变对微生物的研究
    3.3 我国利用空间诱变对微生物的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9)微生物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空间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作用机制研究
2 微生物空间诱变的研究与进展
    2.1 空间诱变对微生物产酶活性的影响
    2.2 空间诱变对微生物产次级代谢产物活性的影响
    2.3 空间诱变对微生物菌肥活性的影响
3 问题和展望

(10)太空微生物肥料亮相人间(论文提纲范文)

微生物肥料受青睐
太空育种有新招

四、太空微生物肥料亮相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建筑材料开放性研究 ——层次发展与形式演进[D]. 孙石村. 天津大学, 2017(04)
  • [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本土化设计研究[D]. 冯晓坤. 南昌大学, 2014(03)
  • [4]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 方清明. 暨南大学, 2011(10)
  • [5]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哲学研究[D]. 何小勇. 西安交通大学, 2009(07)
  • [6]EM有机肥应用效果研究[D]. 李巨.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7]空间诱变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上的研究进展[J]. 田兴山,张玲华,郭勇,潘木水,周风珍,邝哲师,黄小光,李国立,孙晓刚. 生物技术通讯, 2005(01)
  • [8]河南省微生物肥料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陈祖友. 河南农业, 2004(12)
  • [9]微生物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 张玲华,田兴山. 核农学报, 2004(04)
  • [10]太空微生物肥料亮相人间[J]. 薏晨. 太空探索, 2004(01)

标签:;  ;  ;  ;  ;  

太空微生物肥料出现在世界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