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第三极

环渤海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第三极

一、环渤海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第三极(论文文献综述)

公丕宏[1](2019)在《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从时间维度看,集中体现为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空间维度看,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态势与不充分状态。本文旨在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经济格局演化,基于对经济空间的几何解析,结合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具体形态,从散点尺度研究乡村、从节点簇尺度研究城市群、从轴线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域面尺度研究区域、从立体尺度研究海洋,运用科学隐喻与归纳综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作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顶层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准备。首先对经济空间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系统梳理国内、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立足研究现状,确立理论逻辑基点,在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空间几何要素切入,解析经济空间要素,基于对场理论的科学隐喻,形成经济空间场理论。运用经济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构成,构建以乡村演化散点、城市群演化节点簇、基础设施演化轴线、区域演化域面、海洋演化立体为主体的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提出建设以经济空间势、经济空间熵、经济空间流、经济空间集、经济空间域为变量的五度经济空间场。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空间的多尺度分析。乡村散点、城市群节点簇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微观支撑,从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变轨迹出发,研究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与系统,分析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空间演化的轴线,拓展了演化的地理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推进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乡村经济的通道优化;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视角来看,四大板块呈现出点线网面的演化态势,京津冀网络型演化、长江经济带联通演化、“一带一路”开放演化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海洋经济空间立体演化的两大支撑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对策建议。把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相结合,依据五度经济空间场的作用机理,把增强经济空间势、降低经济空间熵、加大经济空间流、丰富经济空间集、拓展经济空间域,作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实践进路,从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能、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值两个维度,持续强化城乡经济空间的微观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的中观融联,推进陆域、海洋经济空间的宏观统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现代信息传输体系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持续增大经济空间流,贯通微观支撑、中观融联、宏观统筹。第四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可能创新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是构建了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的理论与进路,使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历史与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逻辑辩证统一。最后对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刘珊珊[2](2016)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日趋明显。2014年服务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50%,服务业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改善民生的“主力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服务业竞争力高低是能够有效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综合实力的指标。本文是从区域这一角度来展开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的。首先,对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述有关的理论基础,并简单分析了能够对服务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在借鉴波特“钻石模型”和倪鹏飞教授建立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模型选择了人力资源、结构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文化制度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建立了本文所用的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环渤海经济圈六大中心城市为切入点,运用SPSS软件以2013年度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得出每个中心城市的单项及综合分数。本文选取环渤海经济圈六个代表性的中心城市,并且将它们的服务业竞争力作横向比较,不单是要对中心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强弱排名,而是要通过横向比较得出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限制其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限制竞争力提升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服务业的人力资源情况、地区经济基础;并据此提出了相应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协同机制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业发展,加强北京、天津辐射效应突出增长极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高级化,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赵悦,张静[3](2014)在《石家庄市打造京津冀第三极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想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对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与意义,分析了石家庄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圈中的现实基础条件,并论证了石家庄市成为京津冀经济发展区域第三极的可行性。

陈佃红[4](2014)在《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信息产业是指运用信息手段和技术,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信息情报,提供信息服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手段、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作为当代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同步发展。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家层面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都是势在必行的。现如今,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甚至是中国经济的第三极。但是,环渤海经济圈与珠江三角经济圈和长江三角经济圈相比,无论从整体经济联系还是经济圈内信息产业的分工合作上,其各省区之间的联系都比较弱,发展状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说从区域经济圈角度研究如何提升该区域信息产业竞争力显得十分有必要,可以通过和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对比中寻找如何提升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的途径和依据。本文主要对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的SWOT分析,分析比较了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分析了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的大致发展情况。然后从横截面角度比较2012年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及长三角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竞争优势情况。再次通过对1949-2009年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市场占有率、增加值、从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规模、效率的变化及规律并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规模、效率的变化中寻找共同点和提升点。此外,还比较了1949-2009年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主要产品生产量变动趋势同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的生产量变化趋势。本文创建了信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关联度分析比较各影响因素对环渤海经济圈各个省市信息产业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大小。最后,通过综合分析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和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信息产业截面特征和时间序列特征,对1949-2009年信息产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值、从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和主要产品产量等指标的深度挖掘,及各竞争力影响因素对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的贡献度,提出如何提升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张硕[5](2014)在《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以增长极为视角》文中指出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程度较低、发展不平衡,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运用增长极理论为研究工具,采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以及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分析环渤海地区发展面临的优势及制约条件,最终提出关于该地区发展战略的建议。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对其进行经济分析和与战略规划,不仅对于其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我国的整体协调发展同样不容小觑。本文的结构框架及主要内容如下:导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三个方面。其中重点阐述增长极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主要观点,以及我国学者对于环渤海经济圈的研究。第一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增长极概述。该部分主要论述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区域经济政策与增长极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其次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设立了若干的区域增长极。第二部分,增长极视角的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分析。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环渤海经济圈的基本情况包括区位、范围以及所包含的地区和中心城市,然后列举了作为环渤海经济圈增长极的中心城市具有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作用,最后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详细说明。第三部分,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中的举措探讨。这一部分就是在分析环渤海地区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点建议:加强统筹规划,打造区域增长极;明确城市定位,完善合作机制;尊重市场机制,限制行政干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独特性。本文从增长极的理论出发,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秀环渤海经济区为例,将经济发展的理论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有机结合,通过理论分析推动实践发展,视角较为独特。同时,文章选取了十二五规划重点开发区域、我国的第三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对其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战略进行构思。第二,整篇文章围绕着“增长极”、“区域发展”展开全面阐释,详细论述了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及进一步发展中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

汪文姣,陈志鸿[6](2014)在《环渤海经济圈外资利用中心城市之争》文中研究指明环渤海经济圈近年来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受到了普遍关注,从实际利用外资额来看,环渤海经济圈是北方吸引外资最大的地区,那么,在这个区域,是否存在一个中心城市起"龙头"作用?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和青岛城市规划的兴起,天津和青岛的龙头之争开始凸显,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两大核心城市,天津和青岛的发展是应当有所侧重,还是齐头并进?文章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天津和青岛分别作为中心城市的模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天津还是青岛,都没有作为整个地区中心城市的实力,但是,从整体来看,天津发展更胜一筹,因此,为了提升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两个城市应当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同时要利用各自独特的优势,在外资利用上各取所需,特色发展。

刘妍[7](2014)在《京津金融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的三大城市带中,京津都市圈极富有自身特色。这不仅是因为京津同为直辖市,而且在于其近在咫尺的地理方位,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在相距100余公里范围内两个重量级大都市并存的现象亦属罕见。早在2004年全国两会上,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就成为热点话题,随后京津冀一体化也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京津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京津区域金融发展的一体化。但经济一体化战略提出几年来,作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引擎的北京与天津的金融发展非但未走上一体化轨道,反而呈现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北京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天津也提出要建立北方金融中心,这种区域内部的无序竞争不仅会造成两地区金融业的内耗,而且必然会对京津经济一体化产生消极影响。虽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并成为我国的三大区域经济体,但是京津冀的经济发展却难以望另外两者的项背,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北京与天津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竞争大于合作,金融创新滞后。因此,找到适合两地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对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乃至整个北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了对比比较、理论联系实际、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金融一体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比北京与天津两地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SWOT分析,在文章的最后,结合两地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实证分析,重点研究了京津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最终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赵友亮[8](2013)在《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金融业效率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金融效率的高低决定着金融发挥作用的成本和作用力的强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效率的高低,而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验证。论文以环渤海经济圈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区域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论文以经典的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系统耦合关系理论成立的条件,研究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具体关系。实证上采用DEA方法测度金融业效率水平,并选取代表性指标和样本数据,对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验证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建立耦合关系模型,测度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关系。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回顾了国内外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历程,并进行了简单评述,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接着指明了研究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对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业效率理论和耦合理论做了系统介绍,界定了论文分析的金融业效率的具体概念,并分析了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存在性。其次,对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际行业发展数据,对环渤海经济圈证券、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运用DEA方法对本地区的金融业效率进行了测度,得出在环渤海经济圈内,金融业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同时详细归纳了本地区三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做了具体分析。第三,对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二者耦合关系的存在性。选取金融业效率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运用实际数据做了实证检验和因果分析。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金融业效率与区域经济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金融业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第四,论文以实证检验的结果为基础,选择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耦合模型,测度了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业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提高,目前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受到外力的影响协调发展关系会出现波动,但是能恢复到良好协调发展状态。最后,根据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和经济发展状况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效率提高的建议,以及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朱伟波[9](2013)在《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在各国经济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服务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作为经济“黏合剂”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一直占据着显着的优势地位。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已经形成了大量的发展优势。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区位商和产业效率方法对集聚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以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此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分类;在过往文献的梳理过程中,选择适合本文研究的方法——区位商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运用区位商分析法对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并选取相关行业进行集聚效率分析;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中选取的行业进行集聚效率比较分析,并为加快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文章数据结果显示区位商即集聚程度的高低,并不决定集聚效率是否有效。北京、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各主要行业的区位商都较高,但是除北京的金融业外,其余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均为无效。说明每个行业在集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规模的集聚,更要考虑集聚过程中效率的问题,尽量减少效率的损失。

刘蓓[10](2013)在《基于产业集群的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模式》文中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继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在简要介绍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环渤海经济圈的集群发展模式,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二、环渤海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第三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渤海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第三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向的选定
        二、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三、经济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
        五、中国经济空间的分维研究
        六、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 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化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研究述评
        一、马克思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发轫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代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第三节 西方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经典区位理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学
    第四节 国内空间经济学中的经济空间演化研究述评
        一、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二、运用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
        三、经验性研究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演化
        四、研究某一产业的经济空间演化
第二章 经济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主体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主体框架
    第二节 几何分析
        一、空间的基本要素
        二、经济空间的界定与属性
        三、经济空间的要素解析
    第三节 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空间场相关理论
        二、经济空间场作用机理
第三章 中国经济空间尺度层级与经济空间场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层级结构
        一、乡村演化散点
        二、城市群演化节点簇
        三、基础设施演化轴线
        四、区域演化域面
        五、海洋演化立体
    第二节 五度经济空间场
        一、经济空间势
        二、经济空间熵
        三、经济空间流
        四、经济空间集
        五、经济空间域
第四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散点尺度:乡村
    第一节 乡村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
        一、传统乡村经济空间的均质性分析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空间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经济空间
    第二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分析
        一、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
        二、乡村经济空间的系统解析
        三、土地制度跃迁的演化影响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需求导向下的市场机制
        二、政府调控下的空间演化
        三、乡村主体的空间区位选择
第五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节点簇尺度:城市群
    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一、城市群概念演化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本质特征
        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政策变迁解析
        三、全球化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特征
        一、城市群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负外部性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第六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轴线尺度:基础设施
    第一节 经济空间中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
        三、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的拓展
        一、基础设施对经济地理空间的拓展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生产空间的延展
        三、基础设施对经济生活空间的扩展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优化
        一、基础设施供给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
        三、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第七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域面尺度:区域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演进历程
        一、西部经济空间的开发演化
        二、东北经济空间的振兴演化
        三、中部经济空间的崛起演化
        四、东部经济空间的率先演化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点-轴-网-面演化
        一、东部经济空间的多极网络演化
        二、中部经济空间的轴线-网络演化
        三、东北经济空间的节点-轴线演化
        四、西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节点演化
    第三节 中国全域经济空间的融合联通
        一、京津冀经济空间的网络型演化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的联通演化
        三、“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开放空间
第八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立体尺度:海洋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宏观构成
        一、中国的海洋国土
        二、中国海洋经济区空间格局
        三、中国海洋经济空间的延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演化布局
        一、海洋经济空间的演化基础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海洋经济空间的区域演化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二、建立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三、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第四节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优化路径
第九章 中国高质量经济空间场建设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五度经济空间场的建设
        二、中国经济空间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 强化城乡演化节点的微观支撑
        一、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
        二、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
    第三节 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
        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二、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三、构筑现代信息传输体系
    第四节 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融联
        一、多维推进区域融联
        二、构建协调制度体系
    第五节 陆海统筹拓展海洋经济空间
        一、陆海统筹的顶层设计
        二、陆海统筹的主要内容
        三、陆海统筹的制度创新
        四、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一、可能创新之域
    二、有待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服务业竞争力内涵
        1.2.2 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1.2.3 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2.4 总结和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服务业竞争力内涵及理论模型的选取
    2.1 服务业竞争力内涵
    2.2 服务业竞争力理论模型选取
        2.2.1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2.2.2 倪鹏飞“弓箭模型”
        2.2.3 服务业竞争力理论模型选择
    小结
第3章 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3.2 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与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释义
        3.2.1 人才竞争力
        3.2.2 结构竞争力
        3.2.3 资本竞争力
        3.2.4 科技竞争力
        3.2.5 基础设施竞争力
        3.2.6 制度、文化竞争力
    3.3 中心城市的选择和样本数据的选取
    小结
第4章 六大中心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 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2 六大中心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估
        4.2.1 因子分析过程
        4.2.2 评价结果分析
    小结
第5章 提升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协同机制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业发展
    5.2 加强北京、天津辐射效应 突出增长极作用
    5.3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高级化
    5.4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石家庄市打造京津冀第三极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与意义
    1.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经济背景。
    2.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二、借力京津区域发展建设京津冀第三极的必要性
三、石家庄市打造京津冀第三极的可行性分析
    1. 石家庄市打造京津冀第三极的政策可行性。
    2. 石家庄市打造京津冀第三极的经济可行性。
    3. 石家庄市打造京津冀第三极的产业发展可行性。
    4. 石家庄市打造京津冀第三极的技术可行性。

(4)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理论基础
        1.2.1 信息产业界定及相关概念
        1.2.2 国内产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1.2.3 信息产业分析理论综述
        1.2.4 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实证分析理论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环渤海经济圈的信息产业发展分析
    2.1 环渤海经济圈的定义和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 SWOT 分析
        2.1.1 环渤海经济圈的定义
        2.1.2 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 SWOT 分析
3 信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3.1 信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选取方法和定义
    3.3 数据采集
4 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截面分析
    4.2 环渤海经济圈电子制造业竞争力及主要产品变化趋势趋势对比分析
        4.2.1 环渤海经济圈电子制造业竞争力变化趋势分析
        4.2.2 环渤海经济圈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分析
        4.2.3 环渤海经济圈电子制造业从业人数变化趋势分析
        4.2.4 环渤海经济圈电子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
        4.2.5 信息产业主要产品长期趋势变动分析
    4.3 环渤海经济圈软件业竞争力等相关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4.3.1 环渤海经济圈软件业市场占有率变化趋势分析
        4.3.2 环渤海经济圈软件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分析
        4.3.3 环渤海经济圈软件业从业人数变化趋势分析
        4.3.4 环渤海经济圈软件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
    4.4 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综合分析
5 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分析
    5.1 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5.2 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以增长极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增长极理论研究综述
        2.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三) 本项研究的方法、写作框架及创新之处
        1. 研究方法
        2. 写作框架
        3. 创新之处
一、区域经济政策与增长极概述
    (一) 区域经济政策与增长极
        1. 区域经济政策
        2. 增长极
    (二) 中国经济增长极发展的状况与特征
        1. 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发展状况
        2.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基本特点
二、增长极视角的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一) 环渤海经济圈增长极的含义及区域特征分析
        1. 环渤海经济圈增长极的含义与区域分析
        2. 环渤海经济圈增长极的特征
    (二) 增长极在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中的功效分析
        1. 聚集功能
        2. 扩散功能
        3. 创新功能
        4. 窗口功能
    (三)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优势
        2.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中的举措探讨
    (一) 加强统筹规划,打造区域增长极
    (二) 明确城市定位,完善合作机制
    (三) 尊重市场机制,限制行政干预
    (四)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7)京津金融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区域金融一体化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1 增长极理论
        2.1.2 梯度推移理论
        2.1.3 中心转移理论
    2.2 金融地理理论
        2.2.1 金融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2.2 金融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2.3 金融中心理论
        2.3.1 金融中心的定义与内涵
        2.3.2 金融中心的功能与作用
3 京津金融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区域金融一体化应具备的条件
        3.1.1 相近的发展环境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3.1.2 追求共赢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1.3 政府引导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3.2 京津金融一体化的必要性
        3.2.1 有利于发挥京津两地城市功能,推动各自的发展
        3.2.2 有利于避免两地重复建设,合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3.2.3 有利于推动整个渤海圈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3.3 京津金融一体化的可行性
        3.3.1 两地具备良好的地理以及区位合作条件
        3.3.2 两地具备产业合作的基本条件
        3.3.3 两地具备国家政策的支持
4 京津金融一体化发展的 SWOT 分析
    4.1 发展优势(Strengths)
        4.1.1 经济基础稳固
        4.1.2 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
        4.1.3 金融机构资金充足
        4.1.4 地理条件优越
    4.2 发展劣势(Weaknesses)
        4.2.1 两地经济金融发展差距较大
        4.2.2 缺少成熟的全国性综合交易所
        4.2.3 国有经济比重高,市场化程度低
    4.3 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4.3.1 天津滨海新区金融创新改革先试先行
        4.3.2 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
    4.4 发展挑战(Threats)
        4.4.1 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4.4.2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京津两地发展的冲击
5 京津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F‐H 模型基本原理
    5.2 京津金融一体化实证研究
        5.2.1 数据选择
        5.2.2 数据预处理与单位根检验
        5.2.3 无条件的储蓄—投资相关性
        5.2.4 有条件的储蓄—投资相关性
    5.3 结论
6 推进京津金融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6.1 制定一体化发展战略
        6.1.1 京津金融一体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6.1.2 北京的发展战略——总部金融
        6.1.3 天津的发展战略——产业金融
    6.2 京津金融一体化中的市场整合
        6.2.1 促进京津两地金融市场资金流动
        6.2.2 共同建设区域互补的金融市场
    6.3 京津金融一体化中的机构整合
        6.3.1 银行业
        6.3.2 证券业
        6.3.3 保险业
7 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目的
        0.1.3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0.2.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0.2.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0.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0.3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0.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文章结构
    0.4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0.4.1 创新点
        0.4.2 不足之处
1 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理论基础
    1.1 系统协同理论
        1.1.1 协同理论简介
        1.1.2 金融业效率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关系
    1.2 金融发展理论
        1.2.1 格利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
        1.2.2 帕特里克的金融发展理论
        1.2.3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金融深化理论
    1.3 金融业效率理论
        1.3.1 金融业效率概念界定
        1.3.2 金融结构论
        1.3.3 功能金融理论
    1.4 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理
        1.4.1 耦合简介
        1.4.2 金融业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
        1.4.3 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业效率的影响作用分析
        1.4.4 金融业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存在性分析
2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1 金融业效率的分析与测度
        2.1.1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发展状况分析
        2.1.2 金融业效率测度方法介绍
        2.1.3 金融业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2.2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2.1 整体发展情况介绍
        2.2.2 三大产业状况分析
3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动态相互影响检验
    3.1 协整检验及因果关系检验在耦合关系分析中的适用性分析
        3.1.1 协整检验
        3.1.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2 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的协整关系检验
        3.2.1 检验指标与数据选取
        3.2.2 协整关系检验
    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3.1 方法介绍与数据选取
        3.3.2 检验与结果分析
4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实证评价
    4.1 耦合模型建立与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标准
        4.1.1 模型分析
        4.1.2 模型内容
        4.1.3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4.2 指标体系选择与权重的确定
        4.2.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4.2.2 指标体系与数据
        4.2.3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4.3 实证分析
        4.3.1 数据预处理
        4.3.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文章结论与研究展望
        5.1.1 结论
        5.1.2 研究展望
    5.2 政策建议
        5.2.1 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建议
        5.2.2 促进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提高的建议
        5.2.3 促进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成果

(9)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及产业效率基本理论
    2.1 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及分类
    2.2 产业集聚基本理论及其测度
        2.2.1 产业集聚
        2.2.2 产业集聚测度
    2.3 产业效率
        2.3.1 集聚产业效率
        2.3.2 产业效率研究方法
第三章 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集聚度分析
    3.1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分析
    3.4 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比较分析
第四章 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效率分析
    4.1 模型和参数选择
    4.2 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行业产业效率比较分析
        4.2.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效率比较分析
        4.2.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与软件业产业效率比较分析
        4.2.3 金融业产业效率比较分析
        4.2.4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产业效率比较分析
    4.3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产业集群的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产业集群理论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
    (二) 产业集群的分类
        1、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
        2、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3、高端道路创新型集群和低端道路低成本型集群。
    (三) 产业集群理论要点。
三、环渤海经济圈集群发展模式
    (一) 环渤海经济圈范围及其重要性。
    (二) 环渤海经济圈集群发展模式。
    (三)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四、结束语

四、环渤海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第三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D]. 公丕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刘珊珊. 山东财经大学, 2016(10)
  • [3]石家庄市打造京津冀第三极的可行性分析[J]. 赵悦,张静.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S5)
  • [4]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D]. 陈佃红. 河北经贸大学, 2014(08)
  • [5]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以增长极为视角[D]. 张硕.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6]环渤海经济圈外资利用中心城市之争[J]. 汪文姣,陈志鸿. 华东经济管理, 2014(03)
  • [7]京津金融一体化发展研究[D]. 刘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9)
  • [8]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效率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D]. 赵友亮.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9]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 朱伟波. 天津商业大学, 2013(08)
  • [10]基于产业集群的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模式[J]. 刘蓓.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02)

标签:;  ;  ;  ;  ;  

环渤海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第三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