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隐含的美

陶渊明诗歌中隐含的美

一、陶渊明诗中的含蓄美(论文文献综述)

安娴[1](2020)在《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新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其他三大核心素养基础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因为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养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做准备。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的高峰期,学生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尤为重要,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掌握母语语言规律,才能在现实情境中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恰好初中语文课本中精心选编的古诗词包含了丰富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古诗词语言具有言简义丰、含蓄跳跃、富有音乐美感等特点,这些语言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古诗词独特的语言规律、丰富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对古诗词教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目前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及本论文的创新点和写作思路。第一章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本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支撑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二部分是对语言、语言建构、语言运用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古诗词之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本章主要介绍古诗词教学之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即古诗词的词汇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声韵可以提高学生表达的韵律美;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可以增强表达的厚重感;意象意境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第三章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本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缺少对审美性语言的关注与品味;不注重用意象和意境调动想象力;缺乏对丰富情感的理解与内化;缺少对深层文化的认知与挖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即对古诗词语言的特殊性理解不够;习惯于对古诗词进行知识性分析;对古诗词情感的解读不深刻具体;时代久远造成认知和理解的隔膜。第四章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施策略本章基于古诗词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四个有效策略。即念诵与记忆诗句,扩大诗词语言的积累量;想象与解读意象,感受诗词语言的意境美;深味与品读思想,感受诗词语言的情感美;追溯与探寻人文,深谙诗词语言的文化美。本论文主要通过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

李翠萍[2](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意象是构成古典诗歌的基本元素,它融合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体现了诗人的气质和个性,是沟通读者和诗人心灵的媒介。古诗词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语言含蓄凝练,从意象角度解读、教授古诗词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诗词意境和感悟古人情怀,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本论文把剖析意象作为切入点,阐述了意象概念的发展和意境的内涵,梳理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意象,对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重点意象如月、流水、落日等以及各种题材诗词的经典意象进行了解读;并从意象的视听、修辞的角度对古诗词意象进行了阐释;以着名诗人的经典意象——陶渊明的“菊花”意象和古代诗歌的经典意象——“月”意象为案例,对经典意象做出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实践调查,古诗词意象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理解模糊,古诗词意象的积累少,意象捕捉不全面;教师对古诗词意象的解读不够深入,不注重对意象组合的理解,缺乏对古诗词意象的有效引导,淡化意象,轻视诗词意境等。这使古诗词意象教学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在对初中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寻找、确立古诗词意象入手,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一、吟诵推敲意象,知人论世;二、运用意象思维,还原画面;三、由意象入意境,因境悟情;期望能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郝晓静[3](2018)在《汪榕培古诗英译审美思想及表现》文中研究说明古诗英译的审美思想是汪榕培先生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汪榕培先生古典诗歌英译的有关论述和译诗中的一些经典译例,系统论述了他的诗歌翻译审美思想及表现:一,关于诗歌翻译审美特性的认识;二,他的审美创新;三,关于审美的读者接受;四,审美多样性;五,审美主体原因探析。

李培裕[4](2017)在《诗情画意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诗词和花鸟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最伟大的传统艺术遗产之一。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思维方式与艺术特征,以及对诗词与绘画相互关系的探讨,研究具有源远流长历史与中国艺术特征的古典诗词与花鸟画艺术的意境表达方式,阐述中国花鸟画艺术和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渊源,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花鸟画意境营造的契合关系。中国古典诗词和花鸟画是两种不同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但是追溯其艺术的根源,这两大门类的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艺术根源——诗画同源。中国的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经历了历史悠久的发展和变革。在中国传统美术发展的历史中,古典诗词就伴随着花鸟画一同向前发展。本文以中国传统诗词与花鸟画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国诗画意境契合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花鸟画与中国古典诗词融合的过程和形式。中国诗画相融合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阐述了传统诗词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以及相关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主要论述了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和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以及创新点;第一章叙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蕴;第二章阐述了中国花鸟画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第三章叙述了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的融合关系,通过对具体诗词与花鸟画作品的分析,说明诗画融合的艺术特质。第四章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花鸟画意境相契合的审美具体方式。中国花鸟画和中国古典诗词是最为优美而富有中国艺术精神的两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国文化根源就是老庄哲学,一种诗性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比兴的思维方法。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作品中主客交融的艺术灵魂,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是构成意境的主要方式。人们可以在自然世界的美中自由展示主体心灵无限丰富的内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中,文人墨客常常精于诗书乃至绘画。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入手,通过研究花鸟画和中国古典诗词相契合的历程,去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和花鸟画的融合,能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血脉,提供心灵栖息之地。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增强传统诗词与花鸟画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是本文阐述的主旨。

宁晓敏[5](2016)在《基于北戴河村的乡村慢城模式和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环境是农业文明的背景下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它包含了中国人最传统的慢生活模式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是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环境受社会变革和城市文明的影响,逐渐丢失了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对原有的乡土文化和乡村格局已达到毁灭性的破坏。近年来以发展为名义的快节奏城市化变局改变了乡村的生存状态,威胁着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探索适宜乡村的发展模式和宜居、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起源于欧洲的国际“慢城”概念倡导的宜居、慢生活的理念与当下中国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节奏不谋而合。通过对中国传统慢文化的发掘和思考,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慢生活”基因,使其更健康、绵长和有情调况味,也更适合中国乡村的土壤,因此把国际慢城所倡导的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慢文化相结合,对慢城理念进行深入完善和细化,探索出适宜中国国情的乡村慢城模式,并将其运用到北戴河村的环境设计中。根据北戴河村的发展现状,发掘乡村原有的慢元素,从整体的空间布局、慢行交通组织和具体空间营造三方面入手,注重空间的连续性和内涵的表达,协调好生产、生活以及新兴的游览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宜居、宜游、宜业”的视角对北戴河村的环境设计展开深层次的探讨,构建乡村的慢生活体系。达成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环境。总体目标是遵循原生态的自然法则,以最少的人工破坏实现最高的环境优化,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使乡村不在极端的城市化发展中迷失自己。

郑莹[6](2016)在《意象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对意象的分析解读为切入点来展开对高中诗词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分析法,以意象的概念、分类、特点为理论架构,以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和能力为心理架构,系统梳理分析“苏教版”高中三年必修教材所涉及的诗词的意象。研究发现,意象解读在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文学素养不高,缺乏有效的意象解读方法;学生意象积累不足,缺乏正确的诗词鉴赏方式;师生角色定位不准,缺少互动的诗词教学模式。从诗词的特点、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以及学生审美心理规律和能力来看,从意象入手都应该是诗词教学的最佳途径。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运用意象进行诗词教学的实践策略: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借鉴常用的诗境呈现模式来鉴赏意境,掌握合理的鉴赏流程来感悟诗情,选择科学的阅读结构模式来推动意象教学;其次,学生应当多积累意象,于阅读中感受,由实入虚、感悟留白艺术,以意逆志,整体品味意境;最后,教师应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化为鉴赏者,学生应由局外人转向为局内人,师生应从复制者转化为创造者。

张碧瑶[7](2016)在《秦观词点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点化”原为道家用语,其后“点化”成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引用方式。点化理论散见于历代文论、诗词话中,与点化有关的研究多是围绕点化理论本身和点化与其他修辞方式的区别展开,鲜少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秦观的词作成就很高,对它的研究和讨论十分热烈,成果也相当丰富,对其研究多围绕着题材、词风、艺术特色和词作鉴赏展开,而以点化作为秦观词研究的切入点尚无人操作,实际上秦观是十分擅长点化的。故本文首次穷尽性地考察秦观词中的点化实践,结合古代点化理论和现当代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考察,继而能更深入地研究点化这一修辞方式。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界定点化定义,以便甄别点化实践,并介绍古代点化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分析秦观词研究现状与研究空白,进而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第二部分为本论,凡四章。第一章对点化参照点进行归纳,一是从源语创作时代、源语作者、源语篇目三个角度分析源语参照点,二是从审美倾向和经历心境角度分析自我参照点;并透过秦观词管窥宋代文人的主流审美倾向。第二章结合变异修辞学相关理论概述出秦观词韵律变异和词句变异两种点化方式,其中韵律变异细分为依格律调整语序、依格律扩展或浓缩源语、变动格律,词句变异细分为截取和置换。第三章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合成理论、识解理论总结阐释秦观词点化的语义融合、语义创新和音义和谐三种表达效果。第四章则是以前三章秦观词点化实践研究为依托,总结出点化形成的三个动因:从文学体裁、文坛思潮、禅宗文化三个方面说明其社会文化动因,对变化美和含蓄美的追求是其审美动因,发挥联想、想象和突显主观性是其心理动因;并进一步论述点化的价值和运用点化的注恿点。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全文内答并进一步强调点化是以创新和自我为核心,对点化不可误判也不可滥用。本文对秦观词中的点化实践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和分析,同时结合大量点化实践来研究点化,能够更加客观、有说服力地论述点化的形成动因和价值,以期为秦观词研究和点化研究提供一些语料和参考价值。

麦远婷[8](2016)在《阮籍《咏怀诗》植物意象研究》文中指出阮籍活在魏晋禅代的高压统治下,活得艰难却又无法摆脱,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作《咏怀诗》隐晦地纾解心怀。其纷繁复杂的意象世界,向来是人们的研究重点。植物意象是意象使用大宗共出现一百零七处,分布于五十一首诗中,使《咏怀诗》植物意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又由于其内容的含蓄性、象征的复杂性、情感的不确定性,使《咏怀诗》植物意象研究具有难度。本文拟就植物意象为出发点,对文本展开细致深入的考察研究,期以把握阮籍在植物意象使用上的规律及审美诉求,追源溯流探求自先秦始植物意象使用对阮籍咏怀诗的影响及阮籍咏怀诗中植物意象的使用技巧对后人诗歌创作的影响。植物意象研究首先将其分为草本与草质藤本、木本与木质藤本、花类三大类,在各大类中就常见的意象分为细类,例证赏析,明确这些植物意象“是什么”。就植物意象的组合形式展开研究,详细罗列对比式、并列叠加式、递进式、剪接式及荒诞式五大类,并结合组合的效果探讨阮籍诗歌作品中意象使用的规律,了解阮籍使用植物意象的规律对探究其审美意义有重要作用。而植物意象的审美意义体现在《咏怀诗》中是以自我内省的含蓄之美与去路何在的踌躇无措来探究情感上的审美,以措辞的变化及句法的使用来寻觅诗歌格式上的审美。植物意象的使用在诗学中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阮籍植物意象的使用规律对后世作家的影响更是需要值得注意的。

张文东[9](2015)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星象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诗歌作品中一类重要的意象,星象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已出现。至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学的自觉,星象意象更是被诗人们大量使用,这主要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的社会状况,并与在这一社会状况上造成的士人心态以及谶纬、道教思想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各类星象意象均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用法,如“日”、“北极星”、“阊阖”常被用来描述朝廷,“月”则多用以抒发思乡思人之感,“参商”则成为亲友阔别的典型意象,“大火”意象染上了极浓重的悲秋色彩,“牛女”则成为吟咏爱情的经典对象。其他如“北斗七星”、“景星”、“金星”、“流星”等星象亦各具特色。而作为一个总体,这些星象意象又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时代特征。它们表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悲为美”的文学色彩;又随着文论上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转变,星象意象“天人感应”的政治色彩逐渐消解而转到个人情感的抒发上来。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星象意象的用法上,多以星象的空间指示时间,又通过时间的流逝来抒发诗人之情;抒情方式则多从直抒胸臆向引而不发转变;而对星象意象所代表的涵义,魏晋南北朝诗人则各有侧重,这也使得星象意象中的“新质元”不断被发掘和利用,并对以后历代的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晓成[10](2014)在《从“法之格”到“意之格” ——唐五代“诗格”理论核心的转移》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包含与唐代诗歌理论有关的五个专题内容的研究,内容涉及唐代“诗格”类着作的主要部分。建立在这五个专题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试图传达对唐代诗歌理论的这样一种理解:唐代以“诗格”为主要形式的诗歌理论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内容以讨论对属、声律、句法、结构等外在形式为主,可称为“法之格”;以王昌龄《诗格·论文意》篇为标志,唐人诗歌理论开始转向意象、句势、格调等内在的审美诉求,可称为“意之格”,他主张的“意高则格高”也逐渐成为中晚唐诗人普遍认同的终极美学理想。五个专题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法之格一:对属论》:将唐代对属理论按时期特征分为四个阶段,武后之前沿袭六朝从语意、结构、音韵角度对属;高宗武后时期开始从词组、单字、偏旁等细部建立起以“奇”为审美特质的对属模式;王昌龄、皎然开始着眼于诗意、句势的对属,代表唐人对属理论的最高水平;此后对属理论逐渐淡出唐人视野再无创新。《法之格二:病犯论》:“八病”是关于汉字读音差异性审美的规则,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属于音调差异美的要求,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属于音种差异美的要求,从近体诗的声律结果来看,唐人更看重音调的起伏变化,音种差异则由于其本身的多样性被逐渐忽略;龃龉病、丛聚病、忌讳病等反映出唐人早期关注的“句病”着眼点集中在声韵不和、对属不工、字形类似、文繁义寡、语意不祥、格式单一、不合情理、结构混乱、使用俗语九个方面。《由法到意:王昌龄<论文意>与唐代诗歌理论的转向》:《论文意》篇以“意高则格高”为理论支点,以创造“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的诗意为中心目标,诗歌内容则要求“书身心”,通过诗人“巧运言词,精练意魄”,构思“左穿右穴,杰起险作”的诗句来表达诗意,诗意与物象的关系逐渐成为构思的重心,王昌龄主张二者应“物色兼意”、意景交融。总体确立了诗以“意”为主的创作理念,在近体诗格律定型后将唐诗引向追求内在审美的道路。《意之格一:格高》:受王昌龄“意高则格高”观点的影响,中唐以后诗人普遍树立起主要通过苦心搜觅“诗意”提升诗歌整体品格、格调的创作思路。“意”的品质对“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与伦理道德关系要能“裨益风雅”、创作目标为“似易而难到”、同时具备“深”与“新”两个品质要求,讲求结构功能与“中庸”、“含蓄”、“谨严”的诗意表达方式。《意之格二:物象比》:晚唐诗歌多用“物象”比喻与政治、道德相关的“人事”,文章对这种现象源于诗骚的比兴、香草美人传统有所揭示,分析了“物象”与“人事”建立对应关系的原则,指出它在晚唐诗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意”与“象”互相“含蓄”的诗歌表达方式与诗人对社会和自身处境的担忧与不满共同造成这种现象在晚唐集中爆发。

二、陶渊明诗中的含蓄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渊明诗中的含蓄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五)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写作思路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相关概念界定
二、古诗词之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
    (一)古诗词中整齐和谐的声韵能提高学生表达的韵律美
    (二)古诗词中精准凝练的词汇能丰富学生语言文字积累
    (三)古诗词中唯美的意象意境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想象力
    (四)古诗词中精深悠久的文化能增强学生表达的厚重感
三、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三)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审美性语言的关注与品味
        2.缺少对意象和意境的想象与体会
        3.缺乏对多元化情感的理解与内化
        4.缺少对深层文化的认知与挖掘
    (四)原因分析
        1.对古诗词语言的特殊性理解不够
        2.重知识分析轻意象和意境的感悟
        3.对古诗词情感的解读不深刻具体
        4.对中华悠久文化的理解存在隔膜
四、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念诵与记忆诗句,扩大诗词语言的积累量
        1.诗词新唱,感受语言
        2.多元诵读,积累语言
        3.分析手法,品读语言
        4.诗句勾连,拓展语言
        5.训练写作,创新语言
    (二)想象与解读意象,感受诗词语言的意境美
        1.宣之于口,感受意象
        2.借鉴典型,梳理意象
        3.填补空白,营造意境
        4.融诗于画,再现意境
        5.身临其中,体验意境
    (三)深味与品读主题,品鉴诗词语言的情感美
        1.解读诗歌题目,体会情感
        2.推敲全文诗眼,捕捉情感
        3.寻找诗歌景物,推测情感
        4.品味抒情词句,解读情感
        5.关注隐晦表达,挖掘情感
    (四)追溯与探寻人文,深谙诗词语言的文化美
        1.了解时代背景,领略文化
        2.明晰创作经历,感受文化
        3.理解典故内涵,传承文化
        4.通晓文化常识,认识文化
        5.探寻民族精神,弘扬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意象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意象概念发展例略
    第二节 意象相近概念的区别
    第三节 意境理论
第二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概述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统计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的分类及组合
        一、自然地理类意象
        二、社会人文类意象
        三、意象组合
    第三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的特征
        一、含蓄性
        二、多义性
        三、传承性
        四、想象性
        五、模糊性
第三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解读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解读的角度
        一、意象的视听角度
        二、意象的修辞手法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的经典案例分析
        一、各种题材诗词的经典意象
        二、陶渊明诗中“菊花”意象的解读
        三、“月”意象的解读
第四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
        一、学生问卷调查
        二、教师访谈调查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案例分析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运用的优点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缺少兴趣,缺乏古诗词积累
        二、教师淡化意象,轻视诗词意境
        三、教师只关注考试,不注重语文素养
第五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确立的方法探索
        一、寻找主要意象,理解核心意义
        二、通过相关典故,拓展意象内涵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吟诵推敲意象,知人论世
        二、运用意象思维,还原画面
        三、由意象入意境,因境悟情
    第三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一、立足民族传统,加强意象与文化的联系
        二、传承意象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美的熏陶
        三、依据传统文化,拓展古诗词意象的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汪榕培古诗英译审美思想及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诗歌翻译的审美特性
3 诗歌审美的创造性
    3.1 审美意蕴的深度解读
    3.2 以形写神
4 诗歌审美的读者接受
5 诗歌审美的多样性
6 审美主体原因探析
7 结语

(4)诗情画意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内容及范畴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主要研究内容
        1.1.3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范畴
    1.2 本课题涉及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现状
        1.2.1 国内关于诗词与绘画艺术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1.2.2 国外关于诗词与绘画的关系研究
        1.2.3 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和资料的研究方法
        1.3.2 归纳和演绎的研究方法
        1.3.3 分析艺术实践的研究方法
        1.3.4 图像学分析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未尽事宜
第二章 中国古典诗词审美意蕴阐述
    2.1 诗词情感的表现
        2.1.1 比类的表达方法
        2.1.2 感兴和移情的表达方法
    2.2 诗词中的语言表达
        2.2.1 崇尚自然艺术手法
        2.2.2 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2.3 诗词中的意象审美
        2.3.1 立象以尽意
        2.3.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2.4 诗词的意境审美
        2.4.1 诗词意境的概念
        2.4.2 诗词意境的类型
第三章 中国花鸟画的产生与发展
    3.1 唐之前的花鸟画概述
        3.1.1 原始时期花鸟画的起源
        3.1.2 春秋战国时期花鸟画的萌芽
        3.1.3 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的产生
    3.2 唐、五代花鸟画的形成与发展
        3.2.1 唐朝时期花鸟画的形成
        3.2.2 五代时期花鸟画的发展
    3.3 宋代花鸟画的繁荣
        3.3.1 宋代花鸟画的概况
        3.3.2 宋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4 元代花鸟画的多元化发展
        3.4.1 元代花鸟画的概况
        3.4.2 元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5 明清花鸟画的纵深发展
        3.5.1 明清花鸟画的概况
        3.5.2 明清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6 近现代的花鸟画的演进
        3.6.1 近现代花鸟画概述
        3.6.2 近现代花鸟画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四章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的融合关系
    4.1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形式的融合
        4.1.1 诗意画
        4.1.2 题画诗
    4.2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内容的融合
        4.2.1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哲学思想的融合
        4.2.2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比兴手法的融合
        4.2.3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文人抒情手法的融合
第五章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
    5.1 意境构造的相融性
        5.1.1 古典诗词的意境构造
        5.1.2 花鸟画的意境构造
    5.2 意境审美的相融性
        5.2.1 雄浑
        5.2.2 典雅
        5.2.3 冲淡
        5.2.4 绮丽
        5.2.5 清奇
        5.2.6 悲慨
        5.2.7 自然
        5.2.8 含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北戴河村的乡村慢城模式和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原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北戴河村的乡村环境分析
    2.1 村的基本概念界定
        2.1.1 村的解读
        2.1.2 北戴河村的特殊性
    2.2 乡村环境的基本概念界定
        2.2.1 乡村环境概念
        2.2.2 北戴河村的环境现状
    2.3 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研究
        2.3.1 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2.3.2 村民价值观改变
        2.3.3 乡村居民的需求转变
    2.4 乡村环境使用主体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方“慢城”与东方慢因子在乡村的适应性探讨
    3.1 慢城的概念
        3.1.1 中国“乡村慢城模式”源起
        3.1.2“慢城”的概念和内涵
    3.2 国内外的慢城发展模式和总结
    3.3 慢城与传统文化的适应性探讨
        3.3.1 传统文化中的慢解读
        3.3.2 传统慢文化对“慢城理念”的影响
    3.4 慢城理念对乡村环境设计的影响
        3.4.1 慢城理念对当今国人价值观的影响
        3.4.2 慢城理念应用于乡村的可行性探讨
        3.4.3 慢城理念对乡村环境构建的启示
        3.4.4 乡村慢城模式的构建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慢城模式在北戴河村的环境塑造策略
    4.1 乡村环境中的“慢”元素提取
        4.1.1 自然环境的“慢”元素
        4.1.2 人文活动中的“慢”元素
        4.1.3 空间场景中的“慢”元素
    4.2 北戴河村的环境用地布局策略
        4.2.1 宏观层面建立乡村空间的有机布局和循环
        4.2.2 中观层面上的“点线面”有机连接
        4.2.3 微观层面上的多维度融合
    4.3 慢行空间的交通组织策略
        4.3.1 慢行交通引导的绿色交通组织
        4.3.2 构建绿色慢行体系
    4.4 具体的空间营造
        4.4.1 村口标志性空间
        4.4.2 邻里交往空间
        4.4.3 滨水生态空间
        4.4.4 线型空间
        4.4.5 关怀空间
        4.4.6 庭院空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慢城模式在北戴河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5.1 现状梳理
        5.1.1 区位概况
        5.1.2 规划范围
        5.1.3 SWOT分析
    5.2 北戴河村环境的整体营建
        5.2.0 规划理念
        5.2.1 规划目标
        5.2.2 规划思路
        5.2.3 设计思想和原则
    5.3 设计方案简述
        5.3.1 规划结构
        5.3.2 功能分区
        5.3.3 公共系统梳理
        5.3.4 主要景观节点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北戴河村环境调研问卷
附录二 毕业设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意象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确定
        (一)意象
        (二)诗词
        (三)诗词教学
        (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词鉴赏”部分内容
    三、文献综述
        (一)对意象理论的研究
        (二)对诗词教学现状的研究
        (三)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取诗词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诗词教学重视意象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意象的理论概述
        一、意象的概念界定
        二、意象的分类
        三、意象的特点
    第二节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诗词意象分析
        一、涵盖中外,囊括古今
        二、唐诗宋词,绝领风骚
        三、典型意象,具体赏析
    第三节 从意象入手是诗词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诗词的特点决定应分析意象
        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决定当感悟意象
        三、学生审美心理规律和能力决定需鉴赏意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意象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意象解读对诗词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意象解读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意蕴
        二、意象解读更能突出诗词教学的美学价值
        三、意象解读有利于构建诗词教学的流程
    第二节 意象解读在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素养不高,缺乏有效的意象解读方法
        二、意象积累不足,缺乏正确的诗词鉴赏方式
        三、角色定位不准,缺少互动的诗词教学模式
    第三节 意象解读在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人”的意识淡薄
        二、功利之风盛行
        三、文化观念趋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意象解读在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第一节 以意象为前提,循序渐进,实施有效的诗词教学方法
        一、借鉴常用的诗境呈现模式来鉴赏意境
        二、掌握合理的鉴赏流程来感悟诗情
        三、选择科学的阅读结构模式来推动意象教学
    第二节 以意象为纽带,博览精思,掌握正确的诗词鉴赏方式
        一、积累意象,于阅读中感受
        二、由实入虚,感悟留白艺术
        三、以意逆志,整体品味意境
    第三节 以意象为核心,师生共进,创造互动式诗词教学课堂
        一、教师应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化为鉴赏者
        二、学生应由局外人转向为局内人
        三、师生应从复制者转化为创造者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7)秦观词点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点化定义界定与研究现状
        (一) 点化定义的界定
        (二) 古代点化理论与其研究现状
    二、秦观研究现状
        (一) 生平及其思想性格研究现状
        (二) 词作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秦观词点化参照点分析
    第一节 源语参照点
        一、源语创作年代
        二、源语作者
        三、源语篇目
    第二节 自我参照点
        一、审美倾向
        二、经历心境
第二章 秦观词点化方式
    第一节 韵律变异
        一、依格律调整语序
        二、依格律扩展或浓缩源语
        三、变动格律
    第二节 词句变异
        一、截取
        二、置换
第三章 秦观词点化表达效果
    第一节 语义融合——如盐着水、自然妥帖
    第二节 语义创新——以故为新、独抒己见
        一、概念合成与实时创新
        二、识解与视角创新
    第三节 音义和谐——韵味醇厚、情与声谐
        一、声调的细分
        二、音节的重复
第四章 点化的形成动因及价值
    第一节 点化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
        一、文学体裁的发展
        二、文坛思潮的推动
        三、禅宗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点化形成的审美动因
        一、追求变化美
        二、追求含蓄美
    第三节 点化形成的心理动因
        一、发挥联想、想象
        二、突显主观性
    第四节 点化的价值
        一、评价点化的两种传统倾向
        二、基于秦观点化实践辩证评价点化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阮籍《咏怀诗》植物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咏怀诗》植物意象分类
    第一节 草本与草质藤本类
    第二节 木本与木质藤本类
    第三节 花类
第二章 《咏怀诗》植物意象组合类型
    第一节 对比式
    第二节 并置叠加式
    第三节 递进式
    第四节 剪接式
    第五节 荒诞式
第三章 《咏怀诗》植物意象的审美意义
    第一节 情志之美
    第二节 章法之美
第四章 植物意象运用于诗歌创作的意义
    第一节 阮籍运用植物意象于创作中的规律
    第二节 阮籍植物意象运用方式、审美观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结论
附录 1
附录 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星象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星象意象概述
    第一节 星象意象界定
    第二节 隋唐以前星象知识略览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诗歌对星象的纳入
        一、魏晋南北朝时人观星活动频繁
        二、谶纬余风、道教思想与游仙诗的兴盛
        三、星象入诗的文学传统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几种重要的星象意象
    第一节 “日”意象
        一、“日出——佳人”模式
        二、关于“白日”意象
        三、落日意象与暮愁主题
        四、“浮云蔽日”与“白虹贯日”
    第二节 “月”意象
    第三节 “景星”意象
    第四节 “参商”意象
    第五节 “大火”意象
    第六节 “牛女”意象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星象意象的嬗变
    第一节 从“政治”回归“性情”
    第二节 星象语词中“新质元”的代谢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星象运用艺术手法略论——从空间到时间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从“法之格”到“意之格” ——唐五代“诗格”理论核心的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法之格一:对属论
    第一节 沿袭期
    第二节 自创期
    第三节 巅峰期
    第四节 消歇期
第二章 法之格二:病犯论
    第一节 声病
    第二节 句病
第三章 由法到意:王昌龄《论文意》与唐代诗歌理论的转向
    第一节 何为意高?
    第二节 创“意”的过程
    第三节 构思与灵感
    第四节 意景交融
    第五节 意与句法
    小结
第四章 意之格一:格高
    第一节 中晚唐的“意高则格高”
    第二节 中晚唐“意”的表达与“格”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意之格二:物象比
    第一节 用“物象”比“人事”的传统
    第二节 “物象比”的内涵
    第三节 “物象比”的作用
结语 “物象比”出现的原因
结论
附录 略论开元以前取士制度与诗赋之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陶渊明诗中的含蓄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安娴.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2]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 李翠萍. 青岛大学, 2019(02)
  • [3]汪榕培古诗英译审美思想及表现[J]. 郝晓静. 上海翻译, 2018(06)
  • [4]诗情画意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D]. 李培裕. 天津大学, 2017(12)
  • [5]基于北戴河村的乡村慢城模式和环境设计研究[D]. 宁晓敏. 燕山大学, 2016(08)
  • [6]意象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D]. 郑莹. 苏州大学, 2016(01)
  • [7]秦观词点化研究[D]. 张碧瑶. 扬州大学, 2016(02)
  • [8]阮籍《咏怀诗》植物意象研究[D]. 麦远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9]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星象意象研究[D]. 张文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5)
  • [10]从“法之格”到“意之格” ——唐五代“诗格”理论核心的转移[D]. 高晓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标签:;  ;  ;  ;  ;  

陶渊明诗歌中隐含的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