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流中的合作行为研究

教学交流中的合作行为研究

一、教学交往中的合作行为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蒙继元[1](2020)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从交往视角对教师在教学中所应具备的品格与能力的审视与探讨。从目前教学交往的状态来看,交往形式确实发生着改变,从过去的教师一言堂为主转变为师生对话模式,但是回应与配合式的交往没有从价值论层面构建主动与建设性的教学交往模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师的一部分工作已经可以被某种技术手段取代,但它的软肋就是难以具备人的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人与人的深层交往,这使得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交往以及教师在教学交往中所必备素养的重要性。这几年各项教师队伍建设文件的出台从多角度强调教师品格与能力的重要性,具体在教学交往实践中,这些指导性文件也可作为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呼唤、诉求及行动标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作为一个词组,它是三个概念的组合体:教师、教学交往与素养。从语法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修饰限定、环环嵌套的;从构成模式来看,可以理解为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时候需要具备什么。因此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指教师按照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通过与学生沟通、引导帮扶以及人际知觉的活动自觉形成并不断优化的品格与能力。基于教师职业特性与教学交往活动特点发现,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一致性与差异性、为己性与为他性相统一的特点。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价值不言而喻,表现为在教学交往中形成反思态度、提高人际智能、对自身职业道德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把控;对学生而言,他们的素养水平、主动认知能力、健全人格发展以及交往能力都能在教学交往中得以很好的发展;对教学来说,基于“人的成长”这一目标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效率与效益。通过分析目前所推崇的教学交往形态特征,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取现行政策中的关键词、参考已有研究的成果以及征询专家建议,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教学知识素养、师生沟通素养、引导帮扶素养与人际知觉素养。其中教学知识素养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技术与知识迁移三个二级维度;师生沟通素养包括关注、倾听与言语交际三个二级维度;引导帮扶素养包括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认识自我两个二级维度;人际知觉素养包括认识学生、自我知觉与人际吸引三个二级维度。分析四个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时发现,教学知识素养、师生沟通素养、引导帮扶素养与人际知觉素养分别是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前提、表现、关键与条件。同时发现四个要素之间还存在六个相互增强或制约的环路,这说明教师教学交往素养虽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但各维度之间相互关联,协同作用。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对内蒙古包头市三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事件、教学事件与重要他人,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放在其生活及教学关系中进行考察,深入挖掘背后的真相,以生动事件展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轨迹,并深入分析了三位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所带来的启示。最终从三位教师的个案研究中得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机制: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在教师原有教学交往经验、个人教学交往实践以及相关教学交往理论三者互动中建构并发展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是自我选择、自我引导与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得到发展共同体的外部支持。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动态发展的,依据其发展特征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划分为基础阶段、提升阶段与高级阶段。通过对每一阶段的特征与发展动力分析发现,处于基础阶段的教师表现出知识结构缺乏实践性知识、在教学交往中以知识传递为主、面临师生沟通困境以及对“可能的自我”认知不稳定等特征;发展到提升阶段的教师表现出知识结构逐渐丰富、注重知识发展价值、与学生有效沟通以及能够拓展教学交往深度与广度等特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教师表现出广博专深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高、能够引导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形成以学习驱动为主的教学交往模式并发挥教师品格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动力因素也呈现出一定规律,在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基础阶段,教师培训这一外在动力发挥了主要作用,当然教师的教学热情、学习动力、毅力与能力都是推动他们跃上新阶段的内驱力,同样发生着重要作用;到达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提升阶段,出现明显的由外在动力向内在动力转化的迹象,比如教师的职业认同开始发挥作用,学习与借鉴能力明显提高,实践智慧也有了突出表现;在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发展动力几乎全部转化为内在动力,个人成就感与责任感促使教师持续发展,价值追求成为他们继续努力的精神动力,由信仰力、学习力与转换力构成的自我发展力是他们继续发展的内核动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终身教育理念、关注师生交往教育价值、学习型社会与协同发展共同体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四要素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持与实践平台,然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固有局限、技术与教学融合中的简单思维等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从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提升策略:发挥相关教育部门主导作用,建立教育性的师生交往制度,做到从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方面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提供学术环境并营造社群氛围,定期开展教师品格实践活动,做到从发展空间的外部驱动式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改变教师对教学交往的认识,构建尊重-理解-对话的师生交往方式,建构个体教学交往哲学,做到教师教学交往观从观念到行为的切实改变。

胡朝阳[2](2019)在《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文中提出语言是人类作为交际工具的表现符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教学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发生机制和存在方式的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语言与教学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教学语言得以建立。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中用于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的语言符号系统。研究教学语言是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对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分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可以实现教学语言研究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深化教学语言研究的可行路径。本研究共分为五章,阐释了“具有何种教育素养的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实现了好的教学效果”。第一章,阐释了教育性是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是教学交往的工具。教育性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特性,它是社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价值规范与实际效果的统一。教育性是教育目的的协同性、教育过程的规范性和教育效果的发展性的融合。真正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交往的工具,同时构成教学本体。教育性是教学语言所表现出的根本特性,是教学语言的价值预设与功能实现的融合。第二章,阐释了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真正的教学“是立于科学达于艺术之伦理性活动”,它是“向善、求真、趋美”的,它具有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的工具,也构成教学本身。教学语言要具有教育性就应该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即“向善、求真、趋美”,它们分别表现为教学语言的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基础,伦理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灵魂,艺术性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表现力。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根本前提。第三章,基于事理的逻辑,以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实现过程为线索,阐释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标准。首先,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前提性标准。师生是一种资格,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在教学目的的协同下,师生的相互作用建构了教学关系,使得教学语言成为自身,因而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先决条件。其次,形成教学交往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就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最后,实现教学目的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就表现出它的教育性。第四章,分析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机制。基于功能主义的观点,制约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因素是教学目的、教师和教学语境。教师既是教学语言的“创造者”,也是教学语言的“使用者”,其言说条件和言说的原则直接决定了教学语言的功能实现。教师的教育素养构成教师的言说条件。教师应遵循的言说原则包括适应原则、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教学语境是教学语言实现其功能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它制约着教学语言的语义生成、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学生是最重要的语境因素。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语义的理解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最终保证。第五章,探讨了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首先,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根本策略。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并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其次,要完善教师的言说条件,即确立言说的前提,明确言说的目的,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并形成教学语言的风格。最后,要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即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吴彦彤[3](2019)在《师生冲突的社会空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小学师生冲突时有发生,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也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困扰。师生冲突不仅在教师与学生的情绪、角色和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中酝酿,也在集合了感知、构想和想象等要义的学校空间中孕育。研究立足作为社会空间的学校空间,从四个层面展开师生冲突研究:一是“现象层面”,藉由空间社会学认识学校空间及其中发生的师生冲突“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原因层面”,从空间的实践和空间的表征两个维度探寻师生冲突相应的“为什么”的问题;三是“过程层面”,从表征的空间维度呈现日常教学生活中师生冲突参与者的空间体验“怎么样”的问题;四是“发展层面”,探寻师生冲突解决和课堂教学空间社会学研究“将如何”的问题。具体而言,第一章在梳理空间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反思社会空间视阈下的师生冲突在结构与行动上的结合点。第二章立足空间的实践维度,学校空间通过其分类、实践和统合等特性,既保证了学校组织的正常运行,也加剧并掩盖了学生与学校间的二元对立。第三章从空间的表征维度出发,在分析学校空间中教师、学生和班级的基础上,揭示社会构建的学校制度与教师行动实则使得学生处于被隔离、被言说的客位。第四章从表征的空间维度展开,选取结构和行动强度各异的四个案例,以“过程-事件分析”分析框架呈现冲突亲历者的空间体验,发现师生冲突存在平衡化、权威化、情感化和隔离化的四向运作机制。第五章在厘清师生冲突中教师与学生的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完成植根于空间和空间生产的正义诉求的“第三空间”构建。传统教学理论研究中对教学的概念化、抽象化和普遍化,使得理论研究与鲜活的、丰富的教学实践渐行渐远。以社会空间为依据划分学校空间坐标,揭示和解释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师生冲突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理解真实教学实践的一种可行路径。空间社会学分析注重多维的、局部的、实然的日常生活,不仅避免了时序性所致的逻辑困境,同时也防止了琐碎日常生活的断裂,可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一种弥合理论与实践的新路径。

文晓丽[4](2018)在《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是一种以列为纳斯“他者”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对他者负责的交往理念与行动策略。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基础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交往现状,首先通过引入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建构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交往的新范式,阐明新范式的主要特征;然后明确新范式对交往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最后就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的实践提出可行性强的策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交往目前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教师忽视师生关系的发展;二是教师忽视作为“他者”的学生;三是学生消极对待作为“他者”的教师;四是片面追求绝对对称的师生关系和个体交往正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交往的有效开展。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彰显教学交往的伦理性。认为伦理性是教学交往的首要特性,内在表现为自我为他者负责的伦理主体观,并通过“为他”的德性、伦理性的交往内容、伦理性的交往方式、伦理性的评价方式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二是彰显他者地位,维护他者属性。认为他者居于交往的首席地位,自我要维护他者的差异性和无限性;三是追求教学交往的集体正义。认为交往关系是非对称的,交往主体要从整体实现交往的正义。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四点基本要求。一是教师要重视交往中师生关系的发展。二是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他者”来关注,尊重学生的他者地位,满足学生的交往诉求,维护学生的差异性,维护学生的无限性。三是学生要将教师作为“他者”来对待,尊重教师的他者地位,满足教师的交往诉求。四是师生要自觉履责,实现交往的集体正义。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的实践要关注三种策略。一是建立他者性教学交往行动框架,促进他者性交往。二是提升教师的他者性交往素养,提高交往质量。教师要更新自我主体观,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提升他者性交往伦理品质,提高他者性交往实践能力;重视倾听他者“心声”,提升交往倾听能力;重视示范作用,提升学生的他者性交往素养。三是重视教学交往评价的作用,提升交往品质。

王传红[5](2018)在《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师与学生被束缚在知识本位、师传生受等陈旧的教学观中,很少从“交往”的视角去探究语文教学的本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交往实践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学实践专家开始从“交往”的视角审视教学,“教学交往”由于强调师生间的和谐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人本价值、倡导知识情感的共生性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推崇。尤其在强调人文性的语文课堂中,更需要交往的存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学交往”的研究尚还处于教学论的层面,较少从“交往”的层面进行关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的不断缺失异化,造成语文教学效果不佳。本文以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为基础,视课堂教学的本质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置于交往的视域之下,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本质、特点,分析现行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交往缺失异化的种种偏向,并尝试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实践策略。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及案例研究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具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说明本课题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整理综述相关文献,说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理论基础: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主要对雅斯贝尔斯对交往的界定及其交往视角下的教育观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本体探析,主要对教学交往、语文课堂教学交往和交往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涵义、结构及本质进行了阐释。第四部分,交往理论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从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教育思想的角度,审视并反思现行语文课堂教学交往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与具体表征,进而对造成教学交往缺失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理想建构,在上述理论基础及现实基础上,试图创建合理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并根据上文拟对语文教学交往的课堂结构做一个完整展示,并就教学案例进行研析。第六部分,结语。

余闻婧[6](2016)在《论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文中研究指明当教师从面向"物"的教学交往转向面向"人"的教学交往时,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才得以展现。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是教师承认学生学习主动性,始终建立自身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关联与联系的专业素养。其构成要素包括:发出邀请的素养、善于倾听的素养和主动协助的素养。其形成路径包括:在澄明理解中邀请、在虚心探究中倾听和在适度表现中协助。培养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使教师在隐蔽中敞亮、在被动中能动、在助人中成人,使学生重获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特性,也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不断深化、巧化、活化中走向博厚、高明和悠久。

苏丽梅[7](2016)在《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S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有人类,便有交往。教学并非主体对纯粹客体进行的一种精神隔离的训练,而是主体间心灵契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对话地传承和创生文化的交往活动。因此,教学本身也是一种交往,即教学交往。目前,学界对教学交往还没形成统一定论。基于研究旨趣,本研究将教学交往定义为:交往主体间、交往主体与交往内容间以及交往主体间以教学内容为媒介进行对话交流的活动。在农村课堂教学中,尽管每天在践行教学交往,但多数师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笔者从教学交往视角出发,以S县农村中学为背景,以课堂教学交往活动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初步了解农村中学课堂交往情况,结合课堂观察法直面农村中学课堂交往现场,并进一步运用访谈法深入师生内心感知,获取补充性资料。其中,课堂教学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交往气氛及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交往效果和质量而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此亦为本研究的四个调查维度。文章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缘,提出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梳理现有相关文献,说明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的学理性解读。辨析和界定相关概念,对良好的课堂教学交往进行理论阐释,从而坚定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的意义。第三部分:调查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现状。以问卷调查为主,课堂观察、个案访谈为辅,对研究样本进行质与量的双重考量,最后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第四部分:对当前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的优势、不足及原因进行理性分析。第五部分:探讨加强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策略。第六部分:研究反思、结论与展望。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农村天然的教育资源为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提供了契机。同时,师生对课堂教学交往表现出积极认同,不同学科课堂践行不同的交往模式,农村教育资源不断得到改善,师生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是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积极方面。不足之处表现为:课堂教学交往内容相对单一且深度不够,交往方式较为简单且形式化,交往气氛紧张且两极化,交往关系不够和谐。主要原因:学校对课堂交往的重视不足,农村中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交往认识不深,农村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交往的主动性偏低,农村中学现有教育资源未被充分利用。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加强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推动交往过程,优化交往内容、提高交往技能,丰富交往方式、增进师生友谊,采用多元评价、创生立体交往。学生要提高主动参与课堂交往的意识,增加主动融入课堂交往的行为,担负积极创设课堂交往的责任。

柴楠[8](2015)在《为他者负责的教学交往——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学论意义》文中认为他者性教学交往是对主体性教学交往和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超越,它一改以往的交往范式的知识论特征,而将交往的伦理性置于首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教学交往范式的结构性转型。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以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为依据,对他者负责的交往,这里的责任是自我对他者的道德承诺。自我在责任的承诺中、并在责任的践行中表达着对他者的尊重、实现着自我的超越,并构建出异于分配范式的教学正义。

殷瑛[9](2015)在《“自由”与“规范” ——对幼儿日常交往与教学交往的现象学分析》文中指出幼儿来到幼儿园,便进入到了一个穿插着“自由”与“规范”的生活世界之中,在与教师、与同伴的交往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获得知识和快乐。为了探究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交往特点、本质及其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幼儿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适时发挥教育功能,本研究以一种关注儿童在幼儿园的教育生活的视角,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幼儿园生活中的师幼日常交往、师幼教学交往、同伴日常交往和同伴教学交往加以观察和描绘,并采用现象学方法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在此基础上反思幼儿交往的意义。研究表明,师幼日常交往是一种非正式的、较松散的、且多是“一对一”的交往,同伴日常交往则常常是循环往复、即兴而为、富于变化且内外有别的;另外,师幼教学交往是比较正式的、有更多规范要求的、围绕“事务”进行的交往;同伴教学交往则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主要表现在规定交往内容、指定的交往对象、限定的交往时间三个方面。总的来说,幼儿日常交往具有自由表征,幼儿教学交往则具有规范特质。师幼日常交往和师幼教学交往都是交互的交往,且具有教育本质;同伴日常交往和同伴教学交往则是平行的交往,且具有文化本质。日常交往与教学交往并非是绝对分离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受师幼交往的教育本质以及同伴交往的文化本质的影响,最为常见的是师幼日常交往向教学交往的转换,以及同伴教学交往向日常交往的转换。需要提出的是,以上两种形式的转换,均是幼儿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实然状况。事实上,无论何种形式的幼儿交往,都是幼儿在园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同的生命意义,因而不可偏废。幼儿的世界既是交往的世界,又是自由的世界。幼儿交往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自由”之上,但适当的“规范”也是幼儿交往顺利进行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幼儿交往中,“自由”和“规范”应该是一种“对话”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一方面,应该让幼儿在自由交往中体验“规范”,并将“规范”视为自由交往的“通行证”;另一方面,可以开展轻松教学,让幼儿在教学中体验到“自由”,并适时将话语权移交给幼儿,让教学自由生成。

刘要悟,柴楠[10](2015)在《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文中认为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二、教学交往中的合作行为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学交往中的合作行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教学交往中重形式轻价值现象普遍存在
        2.信息时代对教师在教学交往中所必备素养的要求与期望
        3.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提出的呼唤
    (二)研究意义
        1.完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理论
        2.强化教师教学交往理念
        3.把握教学交往的合理化走向
    (三)文献综述
        1.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教学交往的相关研究
        3.教师素养的相关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理论分析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内涵
        1.教学交往
        2.教师素养
        3.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特征
        1.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2.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3.为己性与为他性的统一
        4.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价值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润泽学生的健康发展
        3.实现教学交往目标的优化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构成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构成要素的形成依据
        1.从教学交往形态中推演主要特征
        2.从现有理论中探寻相关内容
        3.从现行政策文件中提取关键词
        4.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二)构成要素选择标准
        1.依据教学交往内涵确定教师的必备素养
        2.根据专家意见征询完善构成要素
    (三)构成要素分析
        1.教学知识素养
        2.师生沟通素养
        3.引导帮扶素养
        4.人际知觉素养
    (四)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
三、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现状考察——基于三位教师的个案研究
    (一)三位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
        1.张老师:脚踏实地,努力践行教师使命
        2.王老师:寻找窍门,学习理论提高技能
        3.李老师:立足自身优势,在曲折中负重前行
    (二)推动三位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因素分析
        1.张老师: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
        2.王老师:实践凝练经验,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3.李老师:克服挫折,借助优势发展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三)小结与分析
        1.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是四个构成要素相互促进的结果
        2.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机制是不同条件相互作用、逐步成熟的过程
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阶段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阶段特征与动力
        1.注重知识传递的基础阶段
        2.关注学生发展的提升阶段
        3.实现价值引领的高级阶段
    (三)阶段特征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启示
        1.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顺应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过程
        2.针对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构建系统化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培养模式
        3.关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提升的“最近发展区”,帮助教师在不同阶段巧妙过渡与衔接
五、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
        1.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各构成要素的影响因素
        2.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二)促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建议
        1.发挥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的推动作用
        2.创设适宜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学术环境
        3.立足学生发展,引领教师教学交往观念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二、“教育性”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视角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教育性: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功能主义阐释
        一、功能主义:阐释教学语言的理论视角
        二、教学语言: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
        三、教学语言:教学交往的工具
    第二节 教育性:教学语言作为教学工具所表现出的特性
        一、教育性的内涵和结构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的内涵和表现
    小结
第二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
    第一节 求真: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一、“求真”:教学的科学性
        二、教学语言的“真”的内涵
        三、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核心意蕴
    第二节 向善:教学语言的伦理性
        一、“向善”:教学的伦理性
        二、教学语言的“善”的内涵
        三、教学语言伦理性的核心意蕴
    第三节 趋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趋美”:教学的艺术性
        二、教学语言的“美”的内涵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核心意蕴
    小结
第三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上):标准分析
    第一节 前提性标准:建构教学关系
        一、建构教学关系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先决条件
        二、师生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
        三、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关系是建构教学关系的基础
        四、教学目的的协同运动是建立教学关系的契机
    第二节 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
        一、形成教学交往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
        二、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
        三、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
    第三节 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的目的
        一、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教师通过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结
第四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下):机制探讨
    第一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
        一、言说主体——教师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决定性因素
        二、言说环境——教学语境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过程
        一、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
        二、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
        三、理解的达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完成
    小结
第五章 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一、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
        二、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
        三、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
        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五、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
    第二节 完善教学语言的言说条件
        一、确立言说的前提
        二、明确言说的目的
        三、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与风格
    第三节 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
        一、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
        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3)师生冲突的社会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师生冲突的空间向度
    一、研究缘起
        (一) 现实背景与研究志趣
        (二) 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
    二、空间转向中的师生冲突
        (一) 进路:学校空间研究的流变
        (二) 缺场:学校空间中的师生冲突
    三、概念澄清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框架生成路径:社会空间视阈下的师生冲突
    一、入场:空间与社会
        (一) 空间论说的浮现
        (二) 二元结构的显现
        (三) 后现代的转向
    二、并置:师生冲突的空间关系
        (一) 师生冲突的结构之维
        (二) 师生冲突的行动之思
        (三) 结构与行动相遇的师生冲突
    三、反思:师生冲突的空间假设
        (一) 师生冲突的空间关系假设
        (二) 师生冲突的空间分布假设
第二章 秩序与冲突:师生冲突的空间实践基础
    一、陈设布局:学校建筑空间的隔离特性
        (一) 排斥:外在异质化
        (二) 同化:内在同质化
        (三) 界限:“内”与“外”的昭示
    二、功能分区:学校建筑空间的分类特性
        (一) 体化:身体的操练
        (二) 刻写:灵魂的目睹
        (三) 分类:“灵”与“肉”的围困
    三、关系纽带:学校建筑空间的统合特性
        (一) 祛魅:个体的理性化
        (二) 仪式:团体的权威化
        (三) 尺度:“一”与“多”的勾连
第三章 构建与凌驾:师生冲突及其学校空间的表征
    一、身份:“教师”的活动
        (一) 分离:办公室小史
        (二) 结合:潜在的舞台
        (三) 共存:“分”与“合”的交织
    二、地位:“学生”的划分
        (一) 一致:有教无“类”
        (二) 区别:因“材”施教
        (三) 距离:“远”与“近”的考量
    三、规则:“班级”的运作
        (一) 书面:管理与惩戒的法则
        (二) 口头:两任男班长的故事
        (三) 改革:“松”与“紧”的张力
第四章 回归与超越:师生冲突的空间体验
    一、强结构与强行动空间:平衡化
        (一) 案例:“记名字”
        (二) 晓理动情
    二、强结构与弱行动空间:权威化
        (一) 案例:乐队的诞生
        (二) 以理服人
    三、弱结构与强行动空间:情感化
        (一) 案例:作弊风波
        (二) 以情感人
    四、弱结构与弱行动空间:距离化
        (一) 案例:考场插曲
        (二) 置之不理
第五章 探寻“空间正义”:师生冲突再反思及其可能进路
    一、起点: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
        (一) 酝酿:结构遮蔽的空间体验
        (二) 运作:社会空间的四向分布
    二、过程:师生冲突的空间逻辑
        (一) 情与理:教师的行动逻辑
        (二) 公与私:学生的行动逻辑
    三、共享:可能的“第三空间”
        (一) 公共化:学生空间的安放
        (二) 专业化:教师空间的限度
        (三) 正义化:学校空间的再认
结语 课堂教学空间社会学的可能
    一、走入日常教学生活
    二、坚守课堂教学社会
    三、秉持空间正义关怀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主要人物概况
    附录二: 田野纪实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有利于指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交往实践
        1.1.2 有利于完善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
        1.1.3 有利于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交往研究
    1.2 概念界定
        1.2.1 他者
        1.2.2 教学交往
        1.2.3 范式
        1.2.4 教学交往范式
        1.2.5 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观察法
        1.4.3 问卷法
    1.5 研究现状
        1.5.1 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交往的研究
        1.5.2 关于教学交往范式的研究
        1.5.3 关于教学中的“他者”理论研究
        1.5.4 关于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的研究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忽视交往中师生关系的发展
    2.2 教师忽视作为“他者”的学生
        2.2.1 忽视学生“他者地位”
        2.2.2 忽视学生“交往渴望”
        2.2.3 忽视学生“交往所需”
        2.2.4 忽视学生“交往所得”
    2.3 学生消极对待作为“他者”的教师
        2.3.1 无视教师“交往诉求”
        2.3.2 服从教师“交往权威”
    2.4 追求绝对对称的师生关系和个体交往正义
3 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的主要特征
    3.1 彰显教学交往的伦理性
        3.1.1 伦理性是首要特性
        3.1.2 教学交往伦理性的表现
    3.2 尊重他者地位,维护他者属性
        3.2.1 他者居于交往首席地位
        3.2.2 维护他者差异性和无限性
    3.3 追求教学交往的集体正义
        3.3.1 交往关系非对称性
        3.3.2 实现交往的集体正义
4 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的基本要求
    4.1 教师要重视交往中师生关系的发展
    4.2 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他者”来关注
        4.2.1 尊重学生的他者地位
        4.2.2 满足学生他者的交往诉求
        4.2.3 维护学生他者的差异性
        4.2.4 维护学生他者的无限性
    4.3 学生要将教师作为“他者”来对待
        4.3.1 尊重教师的他者地位
        4.3.2 满足教师他者的交往诉求
    4.4 师生自觉履责,实现交往的集体正义
        4.4.1 师生自觉履责的基本内容
        4.4.2 师生自觉履责的注意事项
5 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的实践策略
    5.1 建立他者性教学交往行动框架,促进他者性交往
        5.1.1 他者性交往准备阶段
        5.1.2 他者性交往互动阶段
        5.1.3 他者性交往反思阶段
    5.2 提升教师的他者性交往素养,提高交往质量
        5.2.1 更新自我主体观,正确认识师生关系
        5.2.2 提升他者性交往伦理品质和实践能力
        5.2.3 重视倾听他者“心声”,提升倾听能力
        5.2.4 重视示范作用,提升学生的他者性交往素养
    5.3 重视教学交往评价的作用,提升交往品质
        5.3.1 他者性教学交往评价的主要指标
        5.3.2 他者性教学交往评价的注意事项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2 理论基础: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2.1 雅斯贝尔斯对交往的界定
        2.1.1 交往的内涵
        2.1.2 交往的条件
    2.2 交往视角下的教育观
        2.2.1 教育的本质
        2.2.2 教育的过程
        2.2.3 教育的方式
    2.3 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3 本体探析:交往理论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
    3.1 交往理论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概念解析
        3.1.1 教学交往的内涵
        3.1.2 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内涵
        3.1.3 交往理论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内涵
    3.2 交往理论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结构分析
        3.2.1 充满智慧的教师
        3.2.2 积极参与的学生
        3.2.3 多样化的教学中介
    3.3 交往理论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本质探析
        3.3.1 平等对话
        3.3.2 双向交往
        3.3.3 相互建构
        3.3.4 自由生成
        3.3.5 灵魂唤醒
4 现状反思:交往理论审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4.1 现实发现:现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1 教学本真的移位
        4.1.2 教学过程的强控
        4.1.3 教学效果的低效
    4.2 理性审视: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缺失异化的表征
        4.2.1 交往主体上的模糊缺失
        4.2.2 交往形式上的做作单向
        4.2.3 交往内容上的抽象空洞
        4.2.4 交往目标上的重理轻情
    4.3 积淀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缺失异化的根源
        4.3.1 权威:失真权威对交往的抑制
        4.3.2 语言:欺骗语言对交往的误导
        4.3.3 环境:技术时代对交往的阻隔
        4.3.4 群体:群众效应对交往的淹没
        4.3.5 个体:人的失落对交往的歪曲
5 理想建构:创建合理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
    5.1 合理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特征
        5.1.1 主体间性
        5.1.2 生活化
        5.1.3 共生性
        5.1.4 情感性
    5.2 基于交往理论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观
        5.2.1 范式转换:语文教学从“对象性”转向“交往性”
        5.2.2 交往重构:树立正确的语文“交往”实践观
    5.3 合理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实施条件
        5.3.1 做好教学准备,打好交往基础
        5.3.2 营造教学氛围,激发交往动力
        5.3.3 沟通课堂内外,改善交往环境
        5.3.4 明确师生定位,重塑交往权威
        5.3.5 重视言语沟通,优化交往过程
        5.3.6 完善教学评价,巩固交往成果
    5.4 合理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实施环节
        5.4.1 课前交往:感受引导,视界融合
        5.4.2 课中交往:对话交流,合作探究
        5.4.3 课后交往:互评互测,有效共生
    5.5 合理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案例研析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反思:教师面向“物”的教学交往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构成要素
    1. 发出邀请的素养
    2. 善于倾听的素养
    3. 主动协助的素养
三、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路径
    1. 在澄明理解中邀请
    2. 在虚心探究中倾听
    3. 在适度表现中协助

(7)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S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社会发展对提升农村教学交往质量的诉求
        (二) 农村教育中教学交往的阻隔与漠视
        (三) 教学交往理念对农村教育的启发与引导
    二、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交往之于教育
        (二) 交往之于教学
        (三) 课堂教学交往
        (四) 已有研究反思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交往行动理论
        (二) 多元智力理论
        (三) 交往教学论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的学理性解读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交往
        (二) 教学交往
        (三) 课堂教学交往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一) 对交往教学的认识
        (二) 教学交往与交往教学
    三、良好课堂教学交往的理论阐释
        (一) 课堂教学交往的基本构成
        (二) 课堂教学交往的基本内涵
        (三) 课堂教学交往的基本特征
        (四) 课堂教学交往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现状调查
    一、调查准备
        (一) 调查维度
        (二) 调查对象
    二、调查实施
    三、数据整理
        (一)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现状总体描述
        (二) 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教学交往现状描述
        (三) 农村中学学生课堂教学交往现状描述
第四章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的天然条件
    二、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积极方面
    三、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 课堂教学交往内容方面
        (二) 课堂教学交往方式方面
        (三) 课堂教学交往气氛方面
        (四) 课堂师生交往关系方面
    四、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农村中学对教学交往的重视不足
        (二) 农村中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交往的认识不深
        (三) 农村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交往的主动性不强
        (四) 农村中学现有教育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第五章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策略探寻
    一、教师主导导为先机
        (一) 更新教学观念推动交往过程
        (二) 优化交往内容提高交往技能
        (三) 丰富交往方式增进师生友谊
        (四) 采用多元评价创生立体交往
    二、学生主体自觉主动
        (一) 提高自觉参与课堂交往的意识
        (二) 增加主动融入课堂交往的行为
        (三) 担负积极创设课堂交往的责任
第六章 研究反思、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为他者负责的教学交往——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学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他者的绝对性与伦理的第一性
二、自我的为他性与责任的中心性
三、交往关系的不对称性与正义的必然性

(9)“自由”与“规范” ——对幼儿日常交往与教学交往的现象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对“交往”重要性的认识
        二、对幼儿教育生活中交往现象的好奇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有关日常交往的研究
        二、有关教学交往的研究
        三、交往与生活世界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交往
        二、日常交往
        三、教学交往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选择
        二、研究过程简述
第二章 自由:幼儿日常交往的表征
    第一节 师幼日常交往
        一、师幼日常交往是一种非正式的交往
        二、师幼日常交往是一种较松散的交往
        三、师幼日常交往多是“一对一”的交往
    第二节 同伴日常交往
        一、同伴日常交往经常是循环往复的
        二、同伴日常交往更多的是即兴而为
        三、同伴日常交往经常是富于变化的
        四、同伴日常交往常常是内外有别的
第三章 规范:幼儿教学交往的特质
    第一节 师幼教学交往
        一、师幼教学交往是一种较正式的交往
        二、师幼教学交往是围绕“事务”进行的交往
        三、师幼教学交往有更多的规范要求
    第二节 同伴教学交往
        一、规定的交往内容
        二、指定的交往对象
        三、限定的交往时间
第四章 日常交往与教学交往的联系
    第一节 师幼交往与同伴交往的本质
        一、师幼交往的本质
        二、同伴交往的本质
    第二节 日常交往与教学交往之间的转换
        一、师幼日常交往向教学交往的转换
        二、同伴教学交往向日常交往的转换
第五章 “自由”与“规范”的“对话”——对幼儿交往意义的追寻
    第一节 “自由”中的“规范”
        一、在自由的交往中体验“规范”
        二、“规范”:自由交往的“通行证”
    第二节 “规范”中的“自由”
        一、轻松教学,让幼儿体验“自由”
        二、适时移交话语权,让教学自由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交往中的合作行为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D]. 蒙继元.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2]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D]. 胡朝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师生冲突的社会空间研究[D]. 吴彦彤.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4]高中语文阅读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研究[D]. 文晓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5]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研究[D]. 王传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6]论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J]. 余闻婧. 教育发展研究, 2016(18)
  • [7]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交往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S县为例[D]. 苏丽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8]为他者负责的教学交往——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学论意义[J]. 柴楠.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05)
  • [9]“自由”与“规范” ——对幼儿日常交往与教学交往的现象学分析[D]. 殷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5)
  • [10]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 刘要悟,柴楠. 教育研究, 2015(02)

标签:;  ;  ;  ;  ;  

教学交流中的合作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