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药有哪些

无公害农药有哪些

一、无公害农药有哪些(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出口农产品生产者道德风险分析 ——基于寿光市农户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舌尖上的安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对于农产品来说,其安全性大都来源于产品生产过程中,比如是使用了违规高毒农药还是使用了无公害农药,是否按照农产品生产的规范进行生产。现如今,农药在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一方面可以预防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作物的产量,但是另外一方面,部分农户为了获取短期的高额收益,受到利益的驱使使用违规农药,发生道德风险,长此以往不利于农产品行业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为了避免农产品安全问题发生,需要采取果断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并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本文在大量阅读其他学者文献的基础上整理了前人对于农户道德风险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者对于农户道德风险的分析研究缺乏具体的细化研究,尤其是从农户角度出发对于农产品的研究未能聚焦到某一因素上,未能形成以农药为切入点对于道德风险的深入研究分析。因此本文以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为切入点,通过对寿光市生产出口农产品的农户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研究所需数据,希望通过详细的数据收集并且对于数据进行筛选分析之后,能够把握影响生产出口农产品农户的无公害用药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而对于防范农户道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整体的研究思路,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然后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农户的行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在梳理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目前现有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对于文献进行综合评述,针对研究现状发现问题,从而选择从影响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作为切入点对农户道德风险做出分析。其次,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出口农产品生产者,对我国近些年部分可食用农产品的出口现状以及可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在了解现实情形的前提下,对于农户道德风险发生原因进行理论性分析,通过专家走访等形式来构建和确认影响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体系。再次,根据专家意见以及生活实际,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依据相关原则、简洁原则以及方便原则,保证问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筛选,于200份问卷中保留183份有效数据,对有效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再对收集到的样本特征进行描述,从农户的个人特征、政府特征、市场特征及非正式制度特征四个方面对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进行分析,根据前期专家访谈等形式确定的影响因素来做出相应的13个假设,所做出的假设都是符合逻辑以及符合生活实际的,结合相关理论,做好前期回归分析的准备。再利用OLS、Logit、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选择13个影响因素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农户的参与调查农户的年龄、性别、家庭人数、农户种植年限以及农户风险偏好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模型,根据前文假设依次进行回归分析,并对符合预期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描述,对于与预期不符的回归结果做出相应解释。最后通过实证回归结果,结合国外对于农药以及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提出防范农户道德风险,提升农户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的对策,主要为:1.开展培训,加强对于农户的教育。2.加大政府补贴,保障农民收入。3.加大政策宣传,加强行业监管。4.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防范提供理论依据。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2](2021)在《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材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战略资源之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中医及中药相关事业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本文基于种植成本、种植效益理论,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花园、永明等11个乡镇实地调研,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核心数据;引用PEST与SWOT分析针对川麦冬种植业当前所处于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引用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针对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川麦冬种植业具有鼓励与支持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成熟的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政策科技支撑、品牌优势给川麦冬种植业带来了政策与市场机遇;同时存在新品种研发和更新换代缓慢、农户参与绿色标准化程度不高、专用配套机械亟待优化等劣势,面临着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挑战。农户以麦冬鲜货出售每亩会有12375元的收入,扣除8530元成本,净利润3845元;采收初加工后干货销售每亩收入可达14000元,扣除成本8960元,净利润可达4570元;农户的平均成本收益率达到70%以上,2018-2020年农户成本收益率整体增加了5.09%;种植成本持续在增长,每亩从5810元增长至6450元;成本构成因素所占总成本的比例来看,人工成本平均占67.66%,其中比重最大的是采收人工费占31.60%;经济效益与产量、销售价格之间回归系数系数的t值分别为127.44,79.37,P值均为0.000<0.01,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影响种植成本的15种因素最终体现在5个公共因子上,表明成本影响因素有显着的聚合特征,影响程度为:人的行为>人工投入>物质与服务投入。高产优质良种、立体复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的潜力较大,为了促进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提高种植效益,建议政府应加强川麦冬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和种植生产、市场流通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合理降低种植成本;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并大力推广良种种植;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川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等。

于艳丽[3](2020)在《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以茶农施药环节绿色生产为例》文中认为茶农的绿色生产行为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标的主要实现路径。绿色生产不仅可以保护环境,打造“绿水青山”,在“优质优价”市场体系完善的条件下,还可以有效提高绿色生产的茶叶价格,实现农户收入的“金山银山”。而且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将农产品质量导向放在首位的时代,而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是缓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恶化风险的关键途径之一,严格控制农户施药行为成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生态产品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茶叶等经济作物尤为突出,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对农药的消费量仍居世界首位,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一倍以上,农药利用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50%~65%的平均水平。如何有效推进农户施药减量化、确保在安全间隔期内采茶及采取物理防治措施,使绿色生产成为农户的自觉行动,实现政府以最低监管成本达到最优监管效果的目标,是理论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地理标志保护区地方政府、社区等基层组织对小规模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监督管理更为规范,因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声誉主要来源于原产地,为了维护共有的品牌效应,农户必须要严格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规范进行生产,也为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要求和品牌价值,社区等基层组织必须更加重视对生产者生产行为的监督。因此,利用地理标志保护来提升茶农的绿色生产行为,在提升绿色生产行为的同时提高茶农的收入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地理标志保护视角,利用陕西、四川、浙江及安徽四个省份的818户农户数据、45份村级数据、8份茶叶产业管理部门数据、98个合作社数据及131份茶厂数据,考察了地理标志保护主体对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影响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并提出推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及提升农户绿色生产收入效应的对策建议。由此,本文的重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对不同地区其绿色生产行为的集聚状况不同,陕西省农户的减量施药行为概率集聚比较明显,而安徽省和浙江省的农户在减量施药行为方面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方面,安徽省与浙江省的集聚现状较为明显,而陕西省的茶农未能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的行为集聚较多;安徽省农户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的概率较多一点,而浙江省茶农未能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的行为集聚最明显。(2)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对农户绿色生产认知影响实证分析可知:在没有其他地理标志保护主体参与的情境下,政府保护力度有力地提升了茶农的绿色生产认知;当有社区保护加入时,政府保护力度无显着影响,而社区保护力度则会有力提升茶农的绿色生产认知;收购商保护力度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负向显着影响。农户收入分化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显着负向影响,而职业分化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正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具有兼业化的农户一般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因此兼业化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正向影响,但因兼业带来的茶农绿色生产素养差异不大,因此影响不显着。(3)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对茶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理标志保护中的社区保护力度能显着促进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水平,社区保护力度对农户减少施药量、保证在安全间隔期内采茶均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合作社保护力度对农户物理防治措施的采纳有显着促进作用;绿色生产认知能显着影响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尤其是安全风险认知能显着促进农户减量施药行为、在安全间隔期内采茶及提高农户物理防治措施采纳率;而绿色生产标准认知对农户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减量施药行为有显着促进作用;绿色生产认知在政府保护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影响中有显着的中介效应。(4)地理标志保护对农户非绿色生产中的无知与无良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如下:有过量施药行为的茶农中,69%的茶农是一种无良行为,无知行为仅占31%,但未按安全间隔期采茶的茶农中,65%的茶农是一种无知行为,无良行为占35%;而且不同地区茶农非绿色生产中的无知与无良行为存在差异化的空间聚集现象;依据政府、社区及收购商保护力度对无知与无良行为的差异化影响程度,针对不同的无知与无良行为分布,在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的地理标志保护策略。(5)本文通过对茶农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实证分析可得以下结论:茶叶种植户不同安全间隔期内采茶行为决策对茶叶收入产出效应影响显着,减量施药组的茶农茶叶收入水平低于未减量施药组的茶农收入水平,但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或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组的茶农茶叶收入水平均高于未能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或未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组的茶农茶叶收入水平。

姜健[4](2019)在《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发生与防范研究 ——基于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正在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升级,对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偏好绿色、有机等安全蔬菜。在蔬菜市场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蔬菜种植户(简称“菜农”,下同)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使用不安全农药、超量使用农药、不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违规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但受利益驱使仍然可能存在上述行为,进而发生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菜农使用农药发生道德风险,导致安全蔬菜有效供给不足,直接影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使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新鲜、优质的农产品,减少无效、有害的农产品供给,是我国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方向。因此,厘清菜农“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机理,找到影响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显着因素,提出防范、规避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针对性措施,就成为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发生与防范研究”为题,对菜农农药使用行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超量使用农药、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三个层面了解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现状,探讨菜农农药使用过程中道德风险发生的内在机理,找寻影响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发生的因素,在借鉴国外农药管理经验和国内外其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提高菜农农药使用水平,降低蔬菜农药残留,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和博弈论(Game Theory)等相关理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利用辽宁省396户菜农的调查数据,测度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发生状况,分析验证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发生的作用机理,从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超量使用农药、不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等三个层面对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针对性措施,为政府规范菜农施药行为,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共分九章,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六部分:(1)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理论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阐释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发生机理,认为菜农是否发生道德风险取决于菜农农药使用的预期总效用,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发生会受到菜农个体特征、种植特征、政府规制特征、市场主体特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视角分析政府规制与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作用关系,发现政府检测频率与政府处罚严厉程度是影响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非合作单次博弈及多次重复博弈的视角,分析市场主体与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作用关系,发现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市场中信息的有效传递、消费者的信息甄别水平、绿色安全蔬菜能否高价销售以及邻里效应等是影响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视角分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作用关系,发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菜农发生道德风险有约束作用,扩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监督范围对于防范菜农道德风险的发生具有正向作用。通过理论分析,构建政府、市场、组织共同防范菜农道德风险的理论框架。(2)菜农道德风险的测度。对396名样本菜农的个体特征、经营特征、政府规制特征、市场特征、农合合作经济组织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开发量表并运用因子分析降维的方法测度菜农农药认知能力;测量菜农农药使用行为;基于菜农农药使用认知能力与农药使用行为的交互分析,测度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发生状况。结果显示:使用不安全农药的148名样本菜农中,有80名样本菜农对不安全农药的危害性有认知能力,发生了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超量使用农药的152名样本菜农中,有84名样本菜农对超量使用农药的危害有认知能力,发生了超量使用农药道德风险;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的160名样本菜农中,有65名样本菜农对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危害有认知能力,发生了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道德风险。(3)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影响因素。基于期望效用理论构建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分析框架,提出两条研究假设;利用二元Logit模型与OLS回归模型对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在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的模型参数估计中,风险类型、价格影响、合作组织、售前检测、宣传培训与农药补贴对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发生均在1%水平上显着。具体来说,菜农的风险类型在1%水平上显着影响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的发生;家庭经济条件越不好的菜农,其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菜农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市场价格因素分别在1%和5%水平上显着影响菜农发生道德风险;政府售前检测、宣传培训、农药补贴与政府处罚程度等因素,也分别在1%和5%水平上对菜农发生道德风险具有显着的约束力;而销售合同与种植监管对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影响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4)菜农超量使用农药道德风险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损害控制(damage-abatement)模型建立菜农超量使用农药的道德风险分析框架,提出四条研究假设;利用OLS回归模型和Probit回归模型对农药的作用和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农药投入对蔬菜产值影响的参数估计中,农药投入在1%水平上正向显着影响菜农的蔬菜种植收益;在菜农超量使用农药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的模型参数估计中,价格影响、产量影响、邻里效应、合作组织、销售合同、售前检测、处罚程度及风险类型对菜农超量使用农药道德风险的影响均在1%水平上显着。具体来说,市场收益保证是影响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显着因素;产量影响与价格影响均在1%水平上显着影响菜农超量使用农药道德风险的发生;售前检测及违规处罚程度因素可以降低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销售合同分别在1%和5%水平上负向影响菜农道德风险的发生;而宣传培训与种植监管对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影响并不显着。(5)菜农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道德风险影响因素。构建菜农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道德风险分析框架,提出四条研究假设;利用Logit模型与OLS回归模型对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菜农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的模型参数估计中,价格影响与风险类型对菜农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道德风险的影响均在1%水平上显着。具体来说,政府规制中的售前检测与宣传培训分别在10%和5%水平上显着影响道德风险的发生;销售合同、种植监管及处罚程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邻里效应显着影响菜农道德风险的发生;价格影响因素在1%和5%水平上显着影响菜农道德风险的发生;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5%和10%水平上负向影响菜农道德风险的发生。(6)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防范。基于上述发现,以防范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为目的,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经济、社会、法律三个视角提出规范菜农农药使用行为的政策重点,并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对策建议:第一,政府应加强农药零售商监控体系及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农药残留检测力度,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指导,普及农户生产行为诚信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第二,市场方面,菜农应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完善蔬菜市场体系,加强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带动能力。第三,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和监督。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第一,研究视角上,本研究将消费者和蔬菜生产者纳入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从菜农农药使用行为中使用不安全农药、超量使用农药、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三个层面,对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作用机理进行阐释和验证,拓展了对农户行为研究的视角,是对已有文献的有效补充,因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研究内容上,本研究从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超量使用农药、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三个层面分析菜农的道德风险问题,分别涵括蔬菜生产中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而以往对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产中的研究,本研究内容更加全面;本研究不仅阐释了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还从经济、社会、法律三个视角确定了防范菜农道德风险的政策重点,从政府、市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个层面提出了防范菜农道德风险的具体措施,内容也更为系统;本研究以菜农对使用农药产生后果的认知及发生的行为将菜农分类,对菜农的认知与农药使用行为进行交互分析,以菜农对违规用药行为的危害性是否认知,在使用农药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使用不安全农药、超量使用农药、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行为作为依据,测度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毕婷婷[5](2019)在《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世界核桃生产第一大国,且年均产量也位居首位。云南是华夏核桃种植王国,“漾濞泡核桃”是云南省的优良品种,驰名中外,漾濞核桃品种有大泡核桃、小泡核桃、铁核桃等三大品系32个品种。截止2018年,漾濞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11.37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800元,因此,核桃成为漾濞县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有效支柱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漾濞县在核桃种植管理方面一直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导致核桃产量、质量下降、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沼肥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优质有机肥,可以提高核桃品质,促进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故提出在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分析了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核桃技术所具备的条件。得出:漾濞县利用畜禽粪便产沼肥158.146万吨可完全满足核桃种植最高需肥量107.0万吨,依据云南省大理州采用沼肥对各种农作物种植经验,漾濞县农户沼肥种植核桃实践基础,以及有关沼肥种植核桃提质增效效果,为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提供借鉴。同时国家、云南省、大理州及漾濞县相关政策支持发展漾濞核桃产业和沼肥种植核桃;推广沼肥种植核桃,可以有效缓解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危害,有助于提高核桃品质和发展有机核桃产业,同时,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沼肥的推广应用,既能有效解决漾濞县畜禽粪污的污染问题,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支撑有机核桃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是可行且必要的。总结获得了沼肥种植核桃的技术。基肥(用环状施肥、放射状施肥均可):每年11月12月份,沼渣用量幼树期1260千克/株(16年),结果初期90150千克/株(715年),盛果期300600千克/株,>200千克/株(>16年),次年4月上中旬、5月中旬、7月上旬追肥,幼树期宜2040千克/株,结果初期宜80150千克/株,盛果期宜200250千克/株,同时在次年4月初和5月初,用浓度为30%沼液作叶面追肥。结合漾濞县的现状需求,制定了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最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明确定位战略目标-观念转变、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将废弃沼气池重新启动;制定推广方案,分三个阶段,即大力宣传阶段:提高人民的思想认识;示范、技术应用推广阶段:通过“示范带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程跟踪服务阶段:确保此项技术能够长期实施,最后实现此项技术在漾濞县的成功推广。

陈忠明[6](2019)在《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数量得到充分的保障,在满足数量需求后,农村居民对食物的质量需求逐渐增加。而当前农村食物市场安全问题严重,引起了农村居民的广泛关注,农村居民的食物安全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安全性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中的安全行为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果的安全性,因此,研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重点是研究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的安全行为。通过研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现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路径,能够梳理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特征和规律,找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改进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既有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又有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通过对这两种行为的研究,能够丰富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研究。论文首先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演进入手,总结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演进的规律和特征,并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效用理论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进行分析,阐述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产生的机理,并分析两种行为选择的食物品种的差异。再次,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的演变以及不同个体特征、不同家庭类型和不同地域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的变动趋势;从购前、购中和购后等几个阶段来分析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然后,基于前人的研究,并结合实地深度访谈,找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界定并设计量表,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传导路径进行分析。最后,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演进来看,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安全性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一个主要特征。通过微观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处于关注的状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居住地点、家庭婴幼儿情况和收入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关注程度。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与食物安全认知情况会影响其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当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与自身健康认知充分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取食物安全方面的信息;当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与自身健康的认知不足时,平时就不会太关注食物安全方面的信息。另外,农村居民对安全性食物和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认知存在不足。(2)农村食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商品性食物市场不安全问题的出现,商品性食物市场不安全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会增强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意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农村居民出现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这样,农村居民就出现了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行为的选择需要考虑预期总效用最大化,总预期效用等于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的乘积。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都高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才高;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有一个较低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就会低;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都处于中等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处于中等。在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时,个人风险偏好不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不同。风险规避型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均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风险中性的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表现的安全性一般,喜欢冒风险的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表现的安全性较弱。对于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生产周期较长、本地气候不适宜、耗费大量劳动等类型的食物需要靠市场予以满足,对于生产技术简单、周期较短、本地气候适宜和耗费劳动较少等类型的食物往往靠自给性生产予以满足。(3)当前农村居民对自给性食物的消费一共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层次的需要,安全需求是现阶段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中表现最广泛、最迫切的需求。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劳动力兼业程度、家庭婴幼儿情况、家庭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从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受到城镇化进程的负向影响。进一步从城镇化率与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比重之间的相互影响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因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需要重点关注。(4)对于不同类型商品性食物,农村居民在决策过程中介入的程度不同,进而行为的安全性程度也不同,高介入购买决策、一般介入购买决策和低介入购买决策这三种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购买决策类型受到食物的价值、消费习惯和食用食物人群对家庭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同一类的食物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的购买决策类型又有所差异。在商品性食物购买前,农村居民意识到商品性食物存在安全问题后,会主动从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媒体、政府、商业宣传等渠道搜集食物安全信息,也会通过个人过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取食物安全消费信息,农村居民还通过比较辨别来获取食物安全信息。在商品性食物购买中,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渠道的选择、品牌的关注和标识的关注等方面,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消费渠道的选择行为、品牌关注行为和标识关注行为主要受到商品性食物价值、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的变化、临时情况、商家促销活动、商家导购宣传以及消费某一食物人群对家庭的重要程度的影响。农村居民对于价值较高、食用者对家庭较为重要的商品性食物的食用与保存能够按照食用说明及保存要求来做,对于价值较低的商品性食物食用与保存很少或者不能按照要求来做。在商品性食物购买后,农村居民如果发现有质量安全问题,不同情况采取的行为不同。对于一次购买数量较多并且单价低的食物来讲,由于数量较大,一般不会选择丢掉,而是要求赔偿或者换货。而对于单价低并且购买数量少的食物来讲,如果发现有质量问题,大部分农村居民选择丢掉,其次选择换货或者赔偿。对于价值较高的商品性食物来讲,购后发现质量问题,大部分会要求赔偿,有些会选择投诉,有些会要求换货。(5)通过文献综述法和深度访谈法确定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行为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态度、主观规范、习惯和知觉行为控制都显着影响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意向。其中,主观规范的路径系数最大。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习惯对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有显着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和习惯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行为,部分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过去行为和知觉行为控制都显着影响了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意向。其中,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对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有显着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行为,部分直接影响行为。(6)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是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的主要方面,而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是在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一种被迫选择。因此,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改进的重点是对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首先应该改进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其次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再次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结构,最后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公共服务。与己有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和尝试:第一,本文主要研究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安全行为,给出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概念,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为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分析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为学术界研究中国特色的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提供一个思路。第二,基于恰亚诺夫农民模型构建了农村居民家庭商品型农业生产—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模型和农村居民家庭获取收入型劳动投入—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模型,进一步丰富恰亚诺夫农民模型。将激励理论运用到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效用分析中,丰富和扩展了预期效用理论和风险偏好理论。第三,将习惯这一变量引入到计划行为理论中,增强了计划行为理论用于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能力,将过去行为这一变量引入到计划行为理论中,增强了计划行为理论用于分析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能力。分析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与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路径,丰富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理论。

李承桦[7](2019)在《钦州市沙埠镇循环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循环农业是指可采用目前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以循环农业发展的概念和相关基础理论为着力点,重点剖析了钦州市沙埠镇在发展循环农业过程遇到的问题,通过了解,基于我国及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效益提示,针对钦州市沙埠镇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研究对策。本文通过对钦州市沙埠镇所辖八个行政村发放800份调查问卷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所示:(1)钦州市沙埠镇在发展循环农业过过程中遭遇几大问题:对循环农业的了解与研究不到位,信息获取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技术水平较低,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循环农业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农业资源循环使用率低;政府支持不足,配套指标资金有限,且金融机构贷款力度小;相关法律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保险保障发展滞后。(2)通过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及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效益提示,针对钦州市沙埠镇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研究对策。即,做好生产技术指导,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循环农业发展意识:加大政府相关配套指标资金的投入,构建多元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循环农业体系;重点治理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健全循环农业的服务体系,并完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着力于提升循环农业产业化水平;完善循环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做好农业保险保障工作,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

姚顺玉[8](2019)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保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全具备质量保障的客观条件,但仍然没有对农产品进行质量保障。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工具主要为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按照农业质量安全标准进行生产同样是我国保障农产品质量和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关键。除按照质量标准进行认证以外,农药残留检测是生产者的风险规避行为,可以视为生产者主动进行质量保障。本文共研究了三种典型的质量保障行为:农药残留检测、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本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并根据200个合作社样本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合作社质量保障行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除此之外,将农产品认证细分为低标准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与高标准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进而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标准认证行为差异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空间距离、外部支持与内部经验对合作社不同标准认证行为的影响差异。最终结果表明合作社的主观意识(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道德责任感)显着影响合作社的质量保障行为;合作社的一些内部和外部客观因素(合作社的规模、外部压力、销售距离、经验和供应链长度)对质量保障行为也会产生显着影响;合作社负责人的学历水平与质量保障行为之间没有显着关联;合作社的产销地空间距离、政府的外部支持及合作社内部认证经验对合作社不同标准认证的影响具有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政府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合作社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了参考建议。

庞宁[9](2017)在《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生产国家,农药生产实践对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面临我国的农业生态危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变得极为关键,大力推广和使用无公害农药推广成为当下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提出,也为无公害农药推广提供了较为宽广空间和平台。无公害农药推广不仅仅是一种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还是一种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的农业经济活动,与我国面临的农业发展环境、生态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在政府、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的大力倡导之下,无公害农药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受到农药产品市场、使用效果以及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公害农药推广面临诸多困难。内蒙古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与发展基地,推进当地无公害农药推广,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从农业推广、产品经营以及生态发展等角度入手,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引出对应的农药推广对策,以满足当前巴彦淖尔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其他农业产品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归纳和整理国内外针对农业推广、无公害农药推广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理清农业推广理论、产品营销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内容,充分分析无公害农药推广的困难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指明研究方向。以巴彦淖尔市为例,分析该地区无公害农药推广现状,包括推广体制与运行模式、主要推广方法、政策性推广现状等,从中提取出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无公害农药推广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无公害农药推广的规模、效果上取得一定成效,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2)通过对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现状的整体把握,指出当前无公害农药推广存在的问题有:政府对无公害农药推广工作重视度不够,无公害农药商品性差、规模负效应显着,推广市场宣传效果欠佳,农药产品普遍存在品牌缺失现象,无公害农药推广政策措施上也有一定的缺失;(3)指出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对策为:提高政府对无公害农药推广工作的重视,加强对无公害农药产品的技术研发,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破除农民传统理念约束,建立完善的无公害农药推广服务与保障体系,健全和优化政府无公害农药推广政策。

林美娥[10](2017)在《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AK县的实证》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国国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正在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突出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生产、加工、销售领域多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是形成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源头,影响农产品质量最大的因素便是农药的使用。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叶是我国社会大众非常喜欢的健康饮料。近年来,随着全球茶叶消费量的递增,以及人们绿色消费意识日益增强,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茶叶农药残留,成为目前茶叶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目前仍然有一些家庭农场使用了已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或使用了某些不合格农药产品,导致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本文以AK县254户家庭农场作为抽样调查的样本,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分析了农药使用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证来研究不同因子对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程度,根据各因子影响程度的不同,提出规范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的对策建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阐明了本文研究意义与背景,还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目标、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特色;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中,探讨了 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在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情况的基础上,对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茶业家庭农场的农药使用行为;在本文的第五部分中,根据问卷数据进行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列联表分析,找出了 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主要的影响因素,然后利用Logistic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对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相关因子的影响程度;在本文的第六部分中,通过对调查和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规范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的对策;在本文的第七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果并且进行讨论,同时说明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本文利用列联表法分析研究后发现:农场茶树种植面积、农场茶青产量、农场主读书年限、农场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员工数、农场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数、茶青买卖时是否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是否有茶园施用农药的示范服务、农场员工中是否有人参加农药施用法规的培训和是否拒绝购买市面上的违禁农药这9个变量与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存在显着相关。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 Logistic(enter)回归分析、Logistic(Back ward:wald)回归分析得出:农场主读书年限、农场员工中是否有人参加农药施用法规的培训和是否拒绝购买市面上的违禁农药3个因素是显着影响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的因素。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农场员工中是否有人参加农药施用法规的培训的影响最大,它与是否拒绝购买市面上的违禁农药和农场主读书年限都对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

二、无公害农药有哪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公害农药有哪些(论文提纲范文)

(1)出口农产品生产者道德风险分析 ——基于寿光市农户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术语界定
        1.3.2 关于农户道德风险的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我国出口农产品现状及道德风险原因分析
    2.1 相关理论
    2.2 我国部分农产品出口交易规模
    2.3 我国农产品生产及出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1 国际贸易壁垒问题
        2.3.2 我国出口农产品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
    2.4 产生农产品道德风险的原因分析
第3章 农产品生产者道德风险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3.1 农产品生产者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1 农户自身及市场方面分析
        3.1.2 非正式制度方面分析
    3.2 农产品生产者道德风险影响因素体系构建与确认
        3.2.1 关于农产品生产者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维度的文献梳理
        3.2.2 影响因素的选取
        3.2.3 基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第4章 样本描述统计与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的测度
    4.1 问卷设计
    4.2 数据来源和数据获取
    4.3 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4.3.1 个体特征
        4.3.2 家庭特征
        4.3.3 经营特征
        4.3.4 政府规制、国际市场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征
        4.3.5 非正式制度特征
    4.4 出口农产品农户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的测度
第5章 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实证分析
    5.1 信度效度检验分析
    5.2 变量选择
    5.3 模型选择与参数估计
        5.3.1 模型选择
        5.3.2 农户使用无公害农药的模型参数估计
第6章 出口农产品生产者使用农药道德风险的防范
    6.1 开展培训教育,改善教育状况
    6.2 加大政府补贴,保障农民收入
    6.3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多方监管
    6.4 发展合作组织,完善组织功能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麦冬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1.1.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药材种植的研究进展
        1.3.2 关于中药材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1.3.3 关于其他农产品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1.3.4 农产品成本收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4.1 种植效益的基本概念
        1.4.2 种植成本理论
        1.4.3 种植效益理论
    1.5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主要内容
        1.5.4 研究技术路线
    1.6 课题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本研究课题创新之处
        1.6.2 本研究课题不足之处
2 川麦冬种植业PEST与 SWOT分析
    2.1 川麦冬种植业概述
    2.2 川麦冬种植PEST分析
        2.2.1 政治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川麦冬种植业SWOT分析
        2.3.1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优势分析
        2.3.2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劣势分析
        2.3.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机遇分析
        2.3.4 川麦冬种植业挑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川麦冬种植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3.3 川麦冬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3.3.1 川麦冬种植单位面积成本分析
        3.3.2 麦冬种植单位面积产出概算分析
        3.3.3 种植经济效益构成及变动分析
    3.4 川麦冬种植社会效益分析
        3.4.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了经济基础
        3.4.2 增加种植农户纯收入,降低了农村恩格尔系数
    3.5 生态效益分析
        3.5.1 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3.5.2 提高生态品质,促进了绿色生态相关产业
        3.5.3 生态立体复种模式综合效益突出
    3.6 本章小结
4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4.1 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分析
        4.1.2 种植成本构成因素分析
        4.1.3 种植成本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4.2 社会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激励政策与资金投入
        4.2.2 产业体系建设与科研投入
        4.2.3 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体系完善
    4.3 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农户对生态品质优质优价的认知
        4.3.2 农户生态保护意识
        4.3.3 质量检测与监督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川麦冬种植效益提高的潜力因素分析
    5.1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5.2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生产资料成本
    5.3 积极推进生态种植技术应用,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5.4 合理配置种植模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5.5 以全产业链思维,健全市场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川麦冬种植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6.1.2 川麦冬种植效益明显
        6.1.3 川麦冬种植成本持续加
        6.1.4 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
        6.1.5 采取适度规模,标准化生态种植方式是必由之路
        6.1.6 高效体复种模式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川麦冬质量检测和生产、市场管理与监督
        6.2.2 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
        6.2.3 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合理降低种植成本
        6.2.4 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大力推广良种种植
        6.2.5 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
        6.2.6 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6.2.7 加大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
        6.2.8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
致谢
附录 A-麦冬种植调查问卷
附录 B-表1-1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3)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以茶农施药环节绿色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1.3.2 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
        1.3.3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研究
        1.3.4 绿色生产收入效应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地理标志保护
        2.1.2 茶农绿色生产认知
        2.1.3 茶农绿色生产行为
        2.1.4 绿色生产收入效应
        2.1.5 无知与无良行为
    2.2 理论分析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
        2.2.3 经济地理学理论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3 理论框架构建
        2.3.1 地理标志保护对农户绿色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
        2.3.2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效应的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理标志保护区茶农绿色生产行为现状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2 茶农基本特征
    3.3 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现状
        3.3.1 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认知现状
        3.3.2 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现状
        3.3.3 不同地理标志品牌下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状况
        3.3.4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空间分布状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的测度及解析
    4.1 地理标志保护指标体系建立
        4.1.1 数据说明
        4.1.2 各类指标设计原则
    4.2 地理标志保护的测度过程
        4.2.1 测度方法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因子分析结果
    4.3 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的特征分析
        4.3.1 各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原始表征指标的分析
        4.3.2 各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理标志保护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的影响分析
    5.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5.2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绿色防控认知测度
        5.2.3 不同特征农户样本描述性统计
        5.2.4 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
    5.3 计量经济模型与实证分析结果
        5.3.1 计量经济模型
        5.3.2 实证分析结果
        5.3.3 农户分化的调节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理标志保护对茶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
    6.1 理论基础及模型设立
        6.1.1 理论基础
        6.1.2 模型建立
    6.2 数据来源、样本描述性统计
        6.2.1 样本选择来源及数据来源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3 估计结果与分析
        6.3.1 模型估计结果
        6.3.2 中介效应检验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收入效应分析
    7.1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对茶叶收入效应影响机理分析
    7.2 茶叶收入效应计量模型设定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平均处理效应估计
    7.3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7.4 绿色生产行为效应估计结果
        7.4.1 减量施药行为效应的估计结果分析
        7.4.2 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效应的估计结果分析
        7.4.3 采用物理防治措施效应的估计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完善路径分析
    8.1 数据来源
    8.2 农户无知与无良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保护完善路径
        8.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8.2.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8.2.3 “无知”与“无良”概率空间分布
        8.2.4 “无知”与“无良”行为的实证分析
    8.3 优质优价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保护完善路径
        8.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8.3.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8.3.3 实证分析结果
    8.4 地理标志保护主体下绿色生产完善路径
        8.4.1 理论机理
        8.4.2 地理标志保护实现路径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现有制度环境,提高茶农绿色生产水平
        9.2.2 多方主体普及茶叶绿色生产知识,提高茶农绿色生产认知
        9.2.3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提升茶农绿色生产行为水平
        9.2.4 制定因地制宜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有效规制非绿色生产行为
        9.2.5 完善“优质优价”市场体制,提升茶农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4)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发生与防范研究 ——基于蔬菜种植户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方法
        1.3.2 概念界定
    1.4 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道德风险的相关研究
    2.3 政府规制、市场主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3.1 政府规制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2.3.2 市场主体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2.3.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理论分析
    3.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发生机理
    3.2 政府规制与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作用关系
        3.2.1 政府规制与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博弈分析
        3.2.2 政府规制对菜农道德风险激励、约束作用
    3.3 市场主体与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作用关系
        3.3.1 市场主体与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
        3.3.2 市场主体对菜农道德风险的激励、约束作用
    3.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菜农发生道德风险的作用关系
        3.4.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菜农道德风险发生的博弈分析
        3.4.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菜农道德风险的激励、约束作用
    3.5 理论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样本描述统计与菜农道德风险的测度
    4.1 问卷设计
        4.1.1 调查问卷设计的思路
        4.1.2 调查问卷设计依据
    4.2 数据来源
    4.3 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4.3.1 个体特征
        4.3.2 经营特征
        4.3.3 政府规制、市场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征
    4.4 菜农道德风险的测度
        4.4.1 菜农农药使用的认知状况
        4.4.2 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状况
        4.4.3 菜农超量使用农药道德风险状况
        4.4.4 菜农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道德风险状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5.2 变量选择与交互分析
        5.2.1 变量选择
        5.2.2 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的交互分析
    5.3 模型选择与参数估计
        5.3.1 模型选择
        5.3.2 菜农使用不安全农药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的模型参数估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菜农超量使用农药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
    6.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6.2 变量选择与交互分析
        6.2.1 变量选择
        6.2.2 菜农超量使用农药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的交互分析
    6.3 模型选择与参数估计
        6.3.1 模型选择
        6.3.2 农药作用检验的模型参数估计
        6.3.3 菜农超量使用农药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的模型参数估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菜农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
    7.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7.2 变量选择与交互分析
        7.2.1 变量选择
        7.2.2 菜农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的交互分析
    7.3 模型选择与参数估计
        7.3.1 模型选择
        7.3.2 菜农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影响因素的模型估计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菜农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防范
    8.1 国外农药使用管理的经验借鉴
        8.1.1 美国农药使用管理的经验借鉴
        8.1.2 日本农药使用管理的经验借鉴
        8.1.3 欧盟农药使用管理的经验借鉴
        8.1.4 经验总结
    8.2 农药使用道德风险防范的政策重点
        8.2.1 经济视角
        8.2.2 社会视角
        8.2.3 法律视角
    8.3 农药使用道德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8.3.1 政府方面
        8.3.2 市场方面
        8.3.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5)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核桃概述
        1.1.2 漾濞县核桃种植现状与问题
    1.2 沼肥对核桃提质增效的理论研究
        1.2.1 沼肥自身营养及主要用途
        1.2.2 沼肥与传统有机肥堆沤肥比较
        1.2.3 沼肥对核桃生长及土壤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国内外核桃种植现状研究
        1.3.2 关于国内外沼气发展现状研究
        1.3.3 关于沼肥对种植业的影响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2.1 沼肥种植核桃试验
    2.2 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方案
    2.3 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的可行性
        2.3.1 沼肥原料充足
        2.3.2 政策支持
        2.3.3 沼肥使用经验
        2.3.4 技术支撑
    2.4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的必要性
        2.4.1 时代需求
        2.4.2 环境质量
        2.4.3 提质增效
        2.4.4 有机市场
        2.4.5 产业集聚
        2.4.6 精准扶贫
    2.5 沼肥种植核桃效益
        2.5.1 经济效益
        2.5.2 生态效益
        2.5.3 社会效益
    2.6 小结
第三章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
    3.1 农业推广基础理论
        3.1.1 农业推广含义与方法
        3.1.2 农业推广沟通
    3.2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
        3.2.1 漾濞县沼气池利用现状
        3.2.2 明确定位推广目标
        3.2.3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3.2.4 推广方案流程图
        3.2.5 具体推广方案实施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框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演进分析
    2.1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数量不足到基本充裕阶段(1978—1985 年)
    2.2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基本充裕到充裕阶段(1986—2000 年)
    2.3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充裕到多样化阶段(2001—2012 年)
    2.4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多样化到安全阶段(2013 年至今)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分析
    3.1 农村市场食物安全现状分析
    3.2 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的态度及其与自身健康的认知
    3.3 农村居民安全性食物认知水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选择分析
    4.1 信息不对称下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
    4.2 消费与生产双重身份的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分析
    4.3 预期效用与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分析
    4.4 农村居民自给性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选择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析
    5.1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行为的演变分析
    5.2 不同个体特征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5.3 不同家庭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5.4 不同地域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分析
    6.1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变化
    6.2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4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变动趋势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析
    7.1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前行为
    7.2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中行为
    7.3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后行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解释模型的构建
    8.1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确定
    8.2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解释模型的构建
    8.3 变量的定义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9.1 样本特征分析
    9.2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9.3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
    10.1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的改进
    10.2 农村食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进
    10.3 农村食物市场结构的改进
    10.4 农村食物市场公共服务的改进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1.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钦州市沙埠镇循环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1.2.1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2.2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的经验
        1.2.3 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1.2.4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经验
        1.2.5 国内外发展循环农业对钦州市沙埠镇农业的启示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调查过程
        1.4.1 调查目的
        1.4.2 调查对象
        1.4.3 调查形式
    1.5 数据处理
2 相关定义和基本理论
    2.1 相关定义
        2.1.1 循环农业的定义
        2.1.2 循环农业的特点
    2.2 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经济理论
3 钦州市沙埠镇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钦州市沙埠镇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2 钦州市沙埠镇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3.3 钦州市沙埠镇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循环农业的了解不到位及信息获取方式单一
        3.3.2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
        3.3.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3.3.4 循环农业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3.3.5 政府配套资金有限和金融机构贷款申请难度大
        3.3.6 法律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农业保险保障发展滞后
4 完善钦州市沙埠镇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方法
    4.1 做好生产技术指导,加入宣传引导
    4.2 构建多元化循环农业投资体系
        4.2.1 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摸式
        4.2.2 完善环境与资源互补机制
    4.3 着重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4.3.1 树立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目标
        4.3.2 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4.4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4.5 加强循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5.1 加强市场培育与流通体系建设
        4.5.2 加强信息化服务和中介服务的体系建设
        4.5.3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4.6 提高循环农业产业化水平
        4.6.1 加强循环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4.6.2 加快绿色重点企业发展建设
        4.6.3 拓宽生态农业产品销售方式
    4.7 研究循环农业发展新举措
        4.7.1 利用区域优势,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4.7.2 加大力度筹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4.7.3 大力抓好来年春玉米的示范工作
        4.7.4 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工作
        4.7.5 抓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4.8 完善相关法律和保险政策体系
        4.8.1 健全法律政策体系
        4.8.2 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业保险保障工作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保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农产品生产者参与质量认证的相关研究
        1.2.3 农产品生产者农药残留检测相关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保障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数据来源
    2.2 样本基本情况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保障现状
        2.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质量认证现状与问题
        2.3.2 合作社农药残留检测现状与问题
第3章 合作社绿色与有机认证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 合作社绿色与有机认证行为理论框架
    3.2 绿色与有机认证行为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
        3.2.1 问卷设计
        3.2.2 绿色与有机认证模型设定
    3.3 绿色与有机认证行为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3.1 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3.3.2 主观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合作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合作社无公害认证行为理论框架
    4.2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行为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
    4.3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行为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绿色、有机与无公害认证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第5章 合作社农药残留检测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合作社农药残留检测行为理论框架
    5.2 农药残留检测行为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
        5.2.1 测量指标设计
        5.2.2 农残检测行为模型设定
    5.3 农残检测行为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5.3.2 主观影响因素分析
    5.4 农药残留检测行为与认证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保障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9)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无公害农药概述
        2.1.1 无公害农药的概念
        2.1.2 无公害农药的分类
        2.1.3 无公害农药的优势
    2.2 无公害农药推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1 无公害农药推广的困难性
        2.2.2 无公害农药推广的必要性
        2.2.3 无公害农药推广的可行性
    2.3 理论基础
        2.3.1 农业推广理论
        2.3.2 产品营销系统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的现状
    3.1 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情况
        3.1.1 政府对无公害农药推广的重视
        3.1.2 无公害农药技术研发
        3.1.3 无公害农药宣传与教育
        3.1.4 无公害农药推广服务与市场营销
        3.1.5 无公害农药推广政策制定
    3.2 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实施模式与方法
        3.2.1 推广模式
        3.2.2 推广方法
第四章 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无公害农药推广政策措施存在缺失
    4.2 无公害农药商品性差、规模负效应显着
    4.3 无公害农药推广市场宣传效果欠佳
    4.4 无公害农药推广存在品牌缺失现象
第五章 优化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的对策
    5.1 增强无公害农药推广工作的重视
    5.2 加强无公害农药产品的技术研发
    5.3 加大无公害农药推广宣传力度
    5.4 建立完善的无公害农药推广服务体系
    5.5 健全和优化政府无公害农药推广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AK县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关于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2 关于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变量的选择
    2.3 关于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2.4 已有相关研究对本文的启发和借鉴
3 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家庭农场
        3.1.2 茶业家庭农场
        3.1.3 农药使用行为
    3.2 57种茶园禁用农药
    3.3 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的现状
    3.4 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存在的问题
        3.4.1 农药残留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
        3.4.2 缺乏适用于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农药和技术社会的进步
        3.4.3 资金投入不足
4 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推测
    4.1 农场主的个人特征
    4.2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特征
    4.3 农药施用的认知程度
    4.4 社会环境因素
5 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1.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5.1.2 被调查农场基本情况
    5.2 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分析方法
        5.2.1 相关因素的列联表分析
        5.2.2 显着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3.2 AK县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6 规范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的建议
    6.1 加强宣传和管理,提高农户的安全用药意识
        6.1.1 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6.1.2 引导并加强对农药污染的监督作用
    6.2 建立和完善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推广体系
    6.3 加强农药使用指导,保障茶叶生产安全
        6.3.1 推进科学选药用药
        6.3.2 推进农药减量增效
    6.4 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维护农户利益
        6.4.1 完善监督抽查制度
        6.4.2 依法惩处违法行为
    6.5 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农药管理水平
        6.5.1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6.5.2 强化农药管理责任
        6.5.3 推进信息化管理
        6.5.4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6.6 改进农药销售经营相关制度
        6.6.1 农药销售经营资格及职责
        6.6.2 农药销售经营监督管理机构及职责
    6.7 改进农民农药使用相关规定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列联表分析中变量分析结果
附录二: 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
致谢

四、无公害农药有哪些(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口农产品生产者道德风险分析 ——基于寿光市农户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的调查[D]. 胡鑫.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以茶农施药环节绿色生产为例[D]. 于艳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农药使用道德风险的发生与防范研究 ——基于蔬菜种植户的调查[D]. 姜健. 沈阳农业大学, 2019
  • [5]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D]. 毕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研究[D]. 陈忠明.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钦州市沙埠镇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 李承桦. 广西大学, 2019(01)
  • [8]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保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姚顺玉. 青海大学, 2019(04)
  • [9]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药推广研究[D]. 庞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5)
  • [10]茶业家庭农场农药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AK县的实证[D]. 林美娥.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标签:;  ;  ;  ;  

无公害农药有哪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