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在线组件管理的基本组件描述模型

支持在线组件管理的基本组件描述模型

一、支持管理在线构件的基本构件描述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景玉慧[1](2021)在《发生认识论视角下学习空间的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为促进核心素养目标落地,实现面向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培养,以“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模式正在催生知能本位的教学范式向素养本位的学习范式转变。学习空间作为教育以及教育变革的中介物,在向学习范式转型之际,必须从过去的产业化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以提供更符合真实教育需求的外部物化支持。然而,当前实践中存在学习空间设计与教育需求不匹配,教育应用与学习者认知不一致等问题。从理论研究层面对问题追根溯源归因发现:已有理论研究缺少学理依据,尚未对学习空间建立清晰认知。指导学习空间设计的理论存在多是思路、原则以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阐释,对设计路径、设计抓手、设计方案等能够引领具体实践操作的研究浅尝辄止,抑或是尚未开展专门研究等问题。指导空间应用的理论研究存在较少关注认知过程,物理与虚拟空间简单组合、非互补应用导致供需倒挂等问题。种种问题与需求表明,寻找学理基础,建构有学理依据且便于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理论,是促进形成符合教育规律与需求的学习空间及其应用方式的关键。本研究主要以哲学认识论领域最高成就的发生认识论为学理基础,探索“发生认识论视角下学习空间的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整体聚焦于设计与教学应用体系的中观理论建构。整个研究过程主要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通过自上而下的逻辑推演,寻找认识发生特点与机制对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的观照,借助自下而上的实践需求与案例抽象,完善与诠释相关理论体系。最终建构了发生认识论视角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空间观。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设计逻辑、设计观和应用观三个部分:首先,以学习活动为切入点的学习空间设计逻辑。要将发生认识论思想融入学习空间研究,明晰学习空间概念内涵是前提。立足学界学习空间与学习环境交叉混用,概念内涵不清晰的问题现状,通过概念辨析得到学习空间是中介物,是学习发生的间接支持条件,学习环境是学习空间应用层面的概念,是刺激物,是学习发生的直接支持条件;之后,结合发生认识论揭示的活动是认识的发源地,从学习活动切入,通过梳理认识发生、学习活动、学习空间三者间的内在关系,得到了“发生认识论→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空间”这条学习空间设计的思维路径;接着,从发生认识论揭示的义务教育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借助加涅学习结果中智慧技能的层次反观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特征,从学习空间支持应用和服务应用的角度,建构了学习空间的设计观和应用观。其次,“完件—构件—构造”的学习空间设计观。通过认识发生过程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类比得到学习空间具有“居所”和“转运”双重属性,且双重属性锁定物理场所、虚拟场所、对象性客体和工具性客体四个结构要素;之后,基于设计逻辑和结构要素推演得到从“直观实物(完件)→过渡构件(模型)→抽象构造(关系)”的学习空间设计需求:(1)第一学段“具体形象型”学习空间的物理场所应具备生动逼真、宽敞灵活布局的特点;虚拟场所应具备真实性(生活世界为主)、趣味性、故事性、强交互的特点;工具性客体应具备以建立主体与实物间的直观关系为主,适度辐射抽象关系的特点;对象性客体应是实物、言语和模象三重直观的完件。以满足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和发展社会中心观的需求为宗旨。(2)第二学段“形象-抽象型”学习空间的物理场所应具备形象深刻、灵活布局的特点;虚拟场所应具备真实性(超越生活世界)、关联性、协作性的特点;工具性客体应具备以建立主体与构件间的客体抽象关系为主,适度辐射基于经验推理的特点;对象性客体应是学科语言比重逐步增加的构件。以满足学生“形象-抽象”思维特点和发展抽象能力的需求为宗旨。(3)第三学段“抽象逻辑型”学习空间的物理场所应具备抽象逻辑、灵活布局的特点;虚拟场所应该具备科学性(科学世界为主)、联通性、系统性的特点;工具性客体应具备以建立主体与“构造”间的反身抽象关系为主,适度辐射基于逻辑推理的特点;对象性客体应是图、文、表、符号等多形式表征的构造。以满足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特点和发展推理能力的需求为宗旨。最后,“具体知识—知识专题—学习项目”的学习空间应用观。以“五维学习设计”为方法论,学习空间应用是支持学习结构发生的过程,即支持学习者(人)借助映射已知世界有限客体(物)的学习事件(事),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构知识(境),逐步建立主线清晰的知能体系(脉),形成适应未知世界无限变化客体的高阶思维;之后,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认识发生的特定性,得到与设计观相辅相成的应用观:(1)第一学段,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该主动借助内容问题为主的序列学习场景,在与真实世界“直接一致”的原生之境中,聚焦具体知识内容建立旨在夯实基础的“知能之脉”。(2)第二学段,学生以能够借助具体事物或表象进行抽象的“形象-抽象”思维为主,应该自主借助单元问题为主的关联学习场景,在与真实世界“半直接一致”的派生之境中,聚焦学科知识专题建立旨在建立方法的“知能之脉”。(3)第三学段,学生以能够运用假设的“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应该自发借助基本问题为主的动态学习场景,在与真实世界“间接一致”的衍生之境中,聚焦项目学习问题建立旨在迁移知识的“知能之脉”。并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不同学段的真实教学设计案例对应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然彰显进行了详细阐释。

文天天[2](2021)在《面向增强现实的船体构件在线检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建造过程中船体构件的自动化检查测量一直是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大部分船企在船体构件的检查测量方面所应用的技术手段仍较为传统,自动化程度和精度较差,严重影响建造周期。近年出现的多种新兴技术同样存在适用性不强的缺点。如果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船体构件三维CAD模型作为扩充的内容实时增强定位到完成或正在建造的船体构件场景图像上,现场作业人员就可以快速直观且多角度地比对设计模型和完成结果的差异,同时通过构件相关工艺信息,可以完成更全面的检查测量。为了实现该目标,重要的是合成元素在场景和视觉上以准确可接受的方式实时呈现和对齐,这与虚实配准中的注册跟踪有关。考虑到船体构件以及施工现场环境复杂,本文主要应用VISP库中基于CAD模型的无标志注册跟踪算法框架,就注册跟踪算法实时性、准确性以及鲁棒性对该框架进行改进使之满足船体构件在线检查要求。同时为了满足现场人员易用性,研究了在线检查系统软件的搭建流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详细阐述了VISP如何集成不同类型的视觉特征进行注册跟踪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算法模块;为了提高注册跟踪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研究了相机初始位姿的精确估计,主要采用SIFT局部描述检测算子,利用多点匹配求解算法结合随机样本一致性算法以及背景干扰点消除算法精确求解相机初始位姿,并给出了算法适用性评估结果;为了提高注册跟踪算法的实时性,提出了基于替代简化模型的注册跟踪方法,研究了复杂多边形网格模型的突出边缘自动检测与提取,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应用该模型简化算法于注册跟踪算法框架中的优越性。接着,基于改进后的算法框架进行船体构件在线检查适用性研究。采用三种视觉特征不同组合下的六种注册跟踪方案对不同船体构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融合的视觉特征越多,算法就越准确鲁棒。通过相关指数对最优算法输出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判定,结果表明算法实时性、准确性和鲁棒性均满足复杂船体构件在线检查的预期要求。最后,研究了面向增强现实的船体构件在线检查系统软件在PC端的构建流程,主要包括制造工艺信息建模、模型交互模块以及整个系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利用相关船体构件模型实体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模拟结果表明通过搭建的增强现实在线检查系统,作业人员可以直观地检查船体构件的几何形状、空间数量关系以及工艺属性等信息数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最终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完成相关船体构件检查以及建造任务。

廖金鹏[3](2021)在《基于Revit的BIM信息集成平台系统研究》文中提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是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契合了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发展需求。在BIM可视化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只需要在三维场景中点击构件查看信息,即可将多张传统二维图纸才能涵盖的信息一览无余。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WebGL技术的成熟,B/S端的BIM信息集成平台也开始登上时代舞台。BIM信息集成平台秉着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将建设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各个专业之间联系到一起,实现了工程项目的协同工作和集成管理。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BIM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建设成本的降低,工程工期的减少和项目管理效率的提高,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国内的BIM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针对BIM的数据保存、信息获取、信息传递、可视化渲染等底层技术仍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文以实现BIM信息集成平台为目标,结合Revit二次开发技术、WebGL三维可视化技术以及权限管理平台技术对BIM可视化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并完成了以下工作:(1)BIM信息集成平台框架的研究及搭建。通过对国内平台的研究,完成了BIM信息集成平台框架的搭建。平台在集成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内容及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对信息进行整合操作和处理分析,建立模型几何数据及现场工程数据等非几何数据的双向链接,形成真正基于BIM技术的信息交互。并通过权限管理技术,为工程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不同的操作权限和用户管理。平台以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交互内容及流程为基础,对工程项目实施流程中各参与方进行多级权限划分。(2)基于Revit二次开发技术的信息提取。通过研究Revit族库及Revit API,完成了RVT文件解析。同时,自主设计了JSON和XML格式的存储结构,将解析获得的模型信息按结构分类进行存储。(3)网页端三维模型重构。通过使用Three.JS加载JSON格式文件实现模型重载,在Scene场景对象中引入光源、相机对象实现模型着色渲染,完成了模型数据的渲染工作。通过对JSON文件的解析,浏览器端实现三维模型的导入及生成,并建立关联机制实现构件显隐、精细度切换、三维漫游、工程进度显示、距离层级优化及构件信息查询。通过以上设计实现了基于Revit的BIM信息集成的功能。通过案例验证了该信息集成平台模型模块、项目模块、进度模块以及资料模块的一致性和高效性。该系统解决了BIM数据轻量化和专业协同的问题,实现了工程信息数据的在线浏览和信息交互。

余壮[4](2021)在《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软件化雷达应运而生。软件化雷达是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数字平台,具有开放式体系架构,采用面向应用的开发模式,系统功能通过软件定义、扩展和重构的新型雷达系统,是未来雷达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传统雷达系统体系架构兼容性和通用性差,软硬件耦合度高的问题,开展了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在线可重构开放式架构、面向服务的组件模型以及重构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雷达系统体系架构兼容性和通用性差的问题,设计了基于服务的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开放式架构。开放式架构采用分层、分模块的设计思想,降低了雷达系统体系架构不同层次间的耦合性,实现了雷达系统体系架构的灵活扩展。2.针对传统雷达系统功能模块依赖关系强,难以独立开发的问题,设计了面向服务的组件模型。组件模型采用面向服务的编程技术进行设计,组件间通过服务的注册查找机制和事件的发布订阅机制进行松耦合通信,降低了组件之间的耦合性,实现了雷达系统功能模块的独立开发。3.针对传统雷达系统软硬件耦合度高,系统难以软件重构的问题,设计了软件化雷达重构管理系统。重构管理系统基于开放服务网关协议(Open Service Gateway Initiative,OSGi)技术规范进行设计,支持组件的动态加载、卸载和更新,实现了雷达系统的在线更新和动态重构。最后设计试验测试方案,搭建试验测试平台,在X86架构的Windows系统和Ubuntu系统、ARM架构的Manifold2系统上对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进行功能验证、跨系统验证和跨平台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同平台、不同系统下,雷达系统上层应用软件可以根据需求变化进行动态加载、卸载和更新,实现了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功能。

黄佳慧[5](2021)在《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装配工序质量预测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再制造机床装配是机床再制造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机床实现最终结果的重要工序,对保证再制造产品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机械产品在装配时,因为受到装配环境、零部件精度不稳定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使得装配后的机床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通过分析影响再制造机床装配阶段质量的原因,建立有关质量属性的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减少再制造机床装配阶段的质量问题。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废旧机床再制造、机械产品质量以及再制造机械产品质量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通过分析介绍机床再制造过程、废旧机床再制造理论、装配工序质量预测与控制相关理论,为本文研究的展开作理论铺垫。其次,针对再制造机床受到装配环境、零部件精度不稳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提出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再制造机床装配过程质量预测方法。通过降低再制造机床的不确定性,使再制造机床的质量稳定性和装配精度得以提升。经过对再制造机床进行问题描述,确定输入向量、输出向量和状态向量,分析各装配工位的尺寸偏差以及系统偏差源,利用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再次,在分析和阐述再制造机床装配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以装配工作站操作和零部件属性为输入向量,以在制品为状态向量,以装配质量为输出向量,建立了重组过程的状态空间模型,给出再制造机床装配不确定性在线控制方法流程,建立了基于动态规划的优化控制模型,根据状态空间模型提出再制造机床装配精度优化控制方法,计算再制造机床操作输入向量的补偿函数,优化再制造流程并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最后,将废旧机床再制造质量预测方法与重组过程的状态空间模型相结合,并将其应用于B公司,通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废旧机床再制造装配状态空间模型,对比优化前后再制造机床床身的合格率,验证了状态空间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控制废旧机床在装配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通过数值仿真验证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机床在再制造过程中的质量偏差,提高预测精度。

曾泽颖[6](2020)在《基于BIM与Web的历史建筑可视化预警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逐渐发展,如今BIM作为建筑行业的先进新理念和新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进行可视化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随着三维技术的认识和可视化技术的需求逐渐增长,需要增强感官体验,可视化过程中交互感的加强越显得重要。现阶段使用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大多数停留在使用C/S架构模式的阶段,需要使用手机下载对应研发的移动客户端PC,并在使用客户端时,需通过客户端连接建立三维可视化数据库的形式,将数据显示在客户端上面,以达到三维可视化的效果。但是,通常这种采用客户端形式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占用内存大、对计算机配置要求比较高、代码的开放性及可移植性能比较差等问题,在此方案上使用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客户需求。本文以广西省立艺术馆为例,通过revit对艺术馆进行三维模型的精细化设计,采用C++语言进行revit二次开发,以HTML5和java为基础的Web端建立艺术馆BIM可视化预警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基于Java语言的开发技术,以My SQL数据库更加灵活的开发方式,通过图形硬件对艺术馆BIM模型进行加速渲染,提高了浏览器的0.55倍访问速度,实现了文件格式从RVT到JSON的转换,同时运用Web端开发建筑模型数据,在JSON格式中间文件中保存模型属性以及几何信息,接着借助Web GL技术展开渲染以及重构操作,达到可视化需求。(2)使用WebGL与三维GPU渲染原理来完成Revit三维建筑模型的开发工作,并通过Three.js框架令艺术馆BIM模型在Web端的信息交互操作得以实现。同时让JSON模型文件里的属性与几何数据相关联,令浏览器端模型能够具备显示与查询功能。(3)BIM模型在Web端的可视化过程中,通过将RVT文件转化为JSON格式文件,文件大小可以减小90%以上,达到轻量化目的。结合三维模型数据交互作用,在模型上任意点击传感器,监测信息实时显示在Web端界面上,可以更加方便与直观对艺术馆结构内部进行监测,实现了艺术馆BIM模型与监测系统的结合。(4)通过对艺术馆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出的危险截面做为监测点,选取光纤光栅型倾角仪、应变计、水准仪在对应位置对倾角、应变、挠度进行监测,并传输至BIM网页端。当监测的数据超过系统设定的阈值时,网页端艺术馆BIM模型会以不同颜色的呈现进行报警提示,便于人工迅速查找异常构件并进行修护,最终达到监测防护目的。基于以上的工作,本文在构建的历史建筑BIM可视化平台的基础上,由传统使用的C/S架构转换为B/S架构,增强了三维模型在网页端的可视化浏览效果,并将BIM模型与实时监测系统相结合,研发出基于Web端的历史建筑BIM可视化预警系统。

苏泳旗[7](2020)在《人工巡检与在线监测结合的历史建筑状态评估系统 ——以广西省立艺术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建筑是沧桑历史的有效见证,原址原貌保留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历史建筑结构由于岁月侵蚀,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将其尽可能长久地保存下来,及时发现隐患、科学指导修缮十分必要。目前,历史建筑的检测方法以人工定期巡检为主,已开展的实时在线监测尚未涉及结构“筋骨”,且二者尚未有效结合,其安全状态评估技术亟待提高和完善。传统的人工巡检主要依靠人工经验进行评估,其结果往往较为粗略,需要结合在线监测提供更为精细可靠的数据作为评估依据之一。本文在人工巡检的基础上,了解到结构破坏的形式,进而确定了在历史建筑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结构部位,对其进行在线监测;通过C型矩阵法将人工巡检与在线监测有机结合,以HTML5为基础建立历史建筑结构预警、评估系统。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层次分析法将历史建筑进行目标分层,进而以风险矩阵法对其进行风险识别,最后根据专家经验,得到需要关注构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对其建立在线监测系统;经过可行性分析,二者的有机结合可实现1+1>2的效果。(2)为提高评估系统的可视化,利用Revit软件建立广西省立艺术馆三维模型插件,100%还原了历史建筑的结构形式;将评估系统划分为5个模块进行开发,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是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性能以及可拓展性;对于不同的系统用户分别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提高系统的鲁棒性。(3)通过经验与构件影响力的高低将最底层构件分成3个等级;通过公式推导计算得到钢横梁跨中应变、钢柱倾角与砌体墙柱沉降量最大限值分别为1336.48?,0.382°、10.696mm,通过警戒值与最大限值的设置将监测数据分成3个等级;最后,再以C型矩阵法对人工巡检的记录与在线监测的数据进行排列组合,得到7个渐进式的评估等级,为评估工作提供精细可靠的依据。(4)通过系统的试运行对完成修缮加固的广西省立艺术馆进行评估,相同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监测系统的工作效率比人工巡检提高了57%,其用时缩短了将近3/5的时间。结构材料因温度变化而出现热胀冷缩现象,而监测数据产生了同步变化,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结构变化高精度的数据跟踪,监测结果由系统算法自动判断,同时将监测结果进行数字化展示,帮助管维单位更好的掌握建筑结构状态。最终二者结合的评估结果细致全面,符合广西省立艺术馆当前的实际安全状态,该状态评估系统可靠有效,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

马少雄[8](2020)在《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监控与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地铁工程项目的施工呈现出规模越来越庞大及工序越来越繁杂的发展趋势,而传统施工管理模式存在管理时效性不足、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备等问题,本文以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监控及预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基于关键链的施工进度管理技术、基于目标跟踪和三维激光扫描的监测技术及基于BIM标准的施工数据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深入研究,研发了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监控与预警系统,以实现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监控与预警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管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述。(1)构建了基于改进关键链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监控方法针对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风险聚合理念,将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问题转化为同时满足时序约束和资源约束的项目调度问题并构建资源受限的并行调度、时序约束转换的关键链识别算法,以改进关键链的识别;通过设置关键链缓冲区的插入位置策略,建立了由初始缓冲确定和初始缓冲修正组成的缓存区计算模型,优化缓冲区大小的计算;通过对任务完成情况和缓冲区的消耗量两种情况分配不同的权值,建立了非匀速消耗的缓冲监控模型,可提高进度监控的执行效率;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的关键链改进优化算法比其他常用算法在资源受限和工序交互情况下的适应性和先进性。(2)建立了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监控及跟踪预警模型根据地铁工程施工活动进度问题的动态预警要求,将预警问题分解为关键链工序实时监控和施工进度超限及时预警;在进度监控阶段,构建了由增强群跟踪器、深度检测器、加权P-N学习组成的基于工地场景的深度学习关键链工序跟踪算法,解决了地铁工程复杂施工场景环境中施工活动难以跟踪的问题;在进度预警阶段,将目标跟踪结果与项目BIM实体关联进行自动化监控,并根据关键链工序活动完成度,构建缓冲区消耗阈值分析策略,通过固定监控、动态监控与BIM模型结合优化工序活动监控点设置及进度警度显示方式,提高了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预警可视化的效果。(3)提出了基于IFC标准的地铁工程施工数据的管理及表达方法针对地铁工程施工周期内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BIM数据组成的管理问题,采用了关系数据库与XML文件结合的BIM数据存储模式及BIM模型ID与文件路径关联的多类型数据访问方法;根据施工活动要素联系将其抽象总结并匹配IFC标准实体,构建了基于IFC标准的施工活动信息模型、组织实体信息模型及借助实体信息模型的施工信息标准化表达方法,提高了施工信息的沟通效率;并以实际的某地铁车站为例验证了该施工信息表达方式与工程现场活动的一致性。(4)研发了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监控及预警系统为实现高效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监控与预警,根据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预警系统的要求,构建了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预警系统的整体框架、运行流程及功能模块,并梳理了该系统的BIM模型数据提取模块、进度监控模块、预警响应模块的具体功能;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关系型数据库,将BIM模型构件ID编码与进度监测数据建立数据关联关系,实现了 BIM模型与监测信息的动态耦合;针对系统的数据采集需求,将三维激光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进行数据去噪和数据简化,通过参数变换进行网格构件和曲面重建后,导入系统与原始BIM模型对比,获取模型差异及高亮建筑物异常部分,实现了地铁工程施工进度信息数据的自动化采集。(5)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监控及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以国内某地铁SX车站为例,分析了案例车站项目的工程背景,明确了影响该车站进度管理的影响因素及进度管理的需求和重点监控工序,在细分SX车站施工计划基础上,应用改进关键链模型得到SX车站考虑安全时间后的工序时间,并对整体进度计划项目缓冲、汇入缓冲完成设置。最后,通过将BIM模型构件ID与关键链各缓冲区关联,完成了缓冲区监控点及里程碑任务的信息耦合,在预警系统中识别FB3缓冲区达到预警条件并高亮提醒管理人员完成预警响应,这些结果验证了本文动态预警方法的合理性及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陶勇[9](2020)在《基于云技术PC构件质量在线共享平台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装配式建筑的迅速发展,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控制成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某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为研究对象,对构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体系开展研究,并建立了混凝土预制构件质量在线共享云平台。本文根据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工艺流程及其相关技术标准,以外墙板作为典型综合样件,结合产品先期质量策划(APQP)技术,设计了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控制计划;制定了其检验计划,并设置了生产工艺过程的检验关键点,选择了适合的抽样统计方法,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满足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化生产的需要。将机器学习技术引入构件质量管控过程。本文结合构件制造执行系统(MES)采集的数据,基于贝叶斯算法分类模型,利用MATLAB编程设计线下学习软件,以预测构件生产质量。这也为进一步将其预测结果反馈给MES系统,制定工艺改进措施,提高预制构件质量水平打下了基础。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也使得质量控制体系可以由线下转为线上实现,本文基于云技术设计了预制构件质量共享平台,初步具有云计划、云统计、云诊断、云追溯、云监管、云社区等基本功能,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构件质量技术的相关指导,而且可以实现质量问题、技术、资料等信息的无偿或有偿形式共享,本文也设计了对应系统APP应用平台。本文基于云技术开展对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在线平台的研究,有利于打破传统构件行业间、企业间、人员间关于质量技术传统孤岛,推动整个行业生产质量信息共享一体化进程,也符合时下便捷化、智能化、全球化等技术的发展趋势。

韩赛[10](2020)在《基于HBIM的勘察设计信息管理与表达 ——以故宫养心门外值房勘察设计为例》文中提出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随着建筑遗产保护观念的进步,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建筑遗产勘察设计精细化和多专业合作的趋势下,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相关数据的来源也更加多样化,数量、形式、种类都大大增加,传统的二维信息管理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保护工作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BIM技术实现建筑遗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并用信息化手段支撑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本文依托于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中,养心门外值房的勘察设计工程个案,通过实地测绘、现场勘察不断进行调整,最终得出了基于HBIM的建筑遗产勘察记录双轨流程:BIM团队负责BIM模型的建立与维护、信息的管理与表达;由各专业勘察人员组成的非BIM团队依传统方式进行勘察并在移动终端的网络交互模型上完成标注,全程无需掌握具体的BIM技术。论文还对基于HBIM的建筑遗产勘察设计成果的表达,提供了可视化、专题化与集成化的标准范式。其中,对基于HBIM技术实现图像数据更好的管理与表达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如图像打开方式的变革;残损关键词典的创建初步实现了勘察图纸表达的标准化;影子图元的应用实现整体与局部、原型与现状、二维与三维之间的信息管理等。从实践结果看,本文验证了将HBIM技术应用于建筑遗产勘察设计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兼容性与灵活性,并且具有生成高效一致的可视化、专题化、集成化成果的优势。此外,本文还对所涉及的BIM软件平台应用于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不足提出了建议,提出了HBIM相关研究应用的某些发展方向。

二、支持管理在线构件的基本构件描述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持管理在线构件的基本构件描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发生认识论视角下学习空间的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诉求: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构学习空间
        一、研究背景:重构学习空间的政策与教育需求
        二、设计问题:设计者与利益相关者需求不匹配
        三、应用问题:组织者与学习者意图未达成一致
        四、认知问题:认识发生机制与规律未得到彰显
    第二节 研究使命:设计符合认识发生特点与机制的学习空间
        一、研究领域:教育应用层面的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理论
        二、研究路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路径的有效融合
        三、研究视点:发生认识论“生物—心理”双维度的指引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丰富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行动的双重价值
        一、理论层面:构建关注学理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层面:形成指向操作的实践方案
    第四节 研究思路: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二、研究问题与问题理解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发生认识论与空间学说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从范畴学说理解发生认识论思想
        一、范畴学说:认识论的核心思想
        二、“两个范畴说”:发生认识论的内核
    第二节 空间学说的逻辑演绎与具体所指
        一、空间的多学科视角理解
        二、学习空间的历时性理解
    第三节 发生认识论对学习空间研究的支撑
        一、为学习空间设计提供学理支撑
        二、为学习空间应用提供学理支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现状:发生认识论和学习空间研究进展扫描
    第一节 发生认识论的教育应用及应用切入点
        一、基于发生认识论开展研究的已有主题
        二、基于发生认识论开展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已有研究进展与不足之处
    第二节 学习空间的典型设计思路和应用模式
        一、学习空间的典型设计思路
        二、学习空间的典型应用思路
        三、已有研究进展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逻辑:发生认识论视角下学习空间的设计逻辑
    第一节 内涵再析:基于交叉概念辨析的学习空间内涵
        一、多元理解:学习空间与学习环境的不同定义
        二、多元聚焦:学习空间与学习环境的内涵廓清
        三、关系阐释:学习空间与学习环境的关系建立
    第二节 内在关系:发生认识论与学习空间的关系建立
        一、认识机制:“生物—心理”双维度的发生过程
        二、相遇地点:学习活动是两者相遇的交界点
        三、关系建构:基于学习活动的内在关系建构
    第三节 设计顺序:发生认识论融入学习空间的设计顺序
        一、设计路径:基于逆向推理的学习空间设计路径
        二、认识特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发生的特点
        三、学习活动:义务教育阶段的活动类型及其关系
        四、“物化”思维:支持认识发生的间接物化组件设计
    第四节 实践思路:发生认识论视角下的“学习空间观”
        一、学理依据:智慧技能细化发生认识论的认识层次
        二、“设计观”:直观为主过渡到抽象为主的设计理念
        三、“应用观”:具体知识过渡到学习项目的应用理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观”:指向不同学段的学习空间设计
    第一节 设计内容:学习空间结构要素的分析
        一、学习空间的本质属性
        二、学习空间的结构要素
    第二节 设计方案:不同学段学习空间的设计
    第三节 第一学段:“具体形象型”空间的设计
        一、“具体形象”思维:组成性功能到系统闭合的特点
        二、学习活动分析:“实物”直观的“原生经验”活动
        三、学习空间设计:支持原生经验活动的学习组件
    第四节 第二学段:“形象-抽象型”空间的设计
        一、“形象-抽象”思维:协调集合体到经验抽象的特点
        二、学习活动分析:“模型”过渡的“派生经验”活动
        三、学习空间设计:支持派生经验活动的学习组件
    第五节 第三学段:“抽象逻辑型”空间的设计
        一、“抽象逻辑”思维:命题内部到命题间运演的特点
        二、学习活动分析:“关系”抽象的“衍生经验”活动
        三、学习空间设计:支持衍生经验活动的学习组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观”:体现学段的学习空间教学应用
    第一节 应用指导:学习空间应用的学理分析
        一、应用原则:遵循认知发展的个性化支持
        二、应用理路:间接性物化组件的组织应用
        三、作用路径:学习空间对学习结构的支持
    第二节 应用方案:不同学段学习空间的应用
        一、构建思路:发生认识论指导的应用方式
        二、构建内容:支持“学习结构”的空间组件
    第三节 第一学段:“具体形象型”空间的应用
        一、对“事”的支持:支持序列场景的组件
        二、对“人”的支持:促进主动学习的组件
        三、对“境”的支持:创设原生之境的组件
        四、对“脉”的支持:聚焦具体知识的组件
    第四节 第二学段:“形象-抽象型”空间的应用
        一、对“事”的支持:支持关联场景的组件
        二、对“人”的支持:促进自主学习的组件
        三、对“境”的支持:创设派生之境的组件
        四、对“脉”的支持:聚焦知识专题的组件
    第五节 第三学段:“抽象逻辑型”空间的应用
        一、对“事”的支持:支持动态场景的组件
        二、对“人”的支持:促进自发学习的组件
        三、对“境”的支持:创设衍生之境的组件
        四、对“脉”的支持:聚焦学习项目的组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学习空间:支持认识发生的中介物集群
        二、设计理论:设计逻辑与设计方案的构建
        三、应用理论:应用路径与应用方案的诠释
    第二节 研究创新
        一、新视角:“生物—心理”双维度的理论指导
        二、新路径:宏观理论与具体实践的双向融合
        三、新观念:发生认识论视角下的学习空间观
    第三节 未来展望
        一、完善理论:评价体系和应用案例的设计
        二、实践反哺:实践检验不断优化设计理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2)面向增强现实的船体构件在线检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册跟踪技术研究现状
        1.2.2 船舶以及其它工业领域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增强现实技术基本原理
    2.1 增强现实技术主要框架
        2.1.1 增强现实技术概述
        2.1.2 增强现实系统框架
    2.2 注册跟踪技术
        2.2.1 注册跟踪技术的原理
        2.2.2 PNP问题
    2.3 虚实融合与人机交互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CAD模型的注册跟踪算法研究与实现
    3.1 基于CAD模型的注册跟踪算法基本原理
        3.1.1 算法整体框架
        3.1.2 特征交互矩阵
        3.1.3 基于特征点的注册跟踪
        3.1.4 基于边的注册跟踪
        3.1.5 基于深度信息的注册跟踪
    3.2 基于Tukey函数的M估计
    3.3 模型能见度处理
    3.4 相机初始位姿精确估计算法研究与实现
        3.4.1 目标初始位姿精确估计总体方案
        3.4.2 SIFT特征点的提取和匹配
        3.4.3 算法改进方法及实验结果
    3.5 三维模型简化技术研究及实现
        3.5.1 模型简化技术基本原理
        3.5.2 对比实验
    3.6 船体构件在线检查中的算法适用性实验结果分析
        3.6.1 置信指数和协方差矩阵
        3.6.2 实验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船体构件在线检查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软件开发软硬件环境
        4.1.1 系统硬件构成
        4.1.2 系统软件构成
    4.2 船体构件制造工艺信息建模
        4.2.1 制造工艺信息提取
        4.2.2 船体构件的FPI模型
    4.3 模型交互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基于OSG的三维模型渲染
        4.3.2 MFC框架
        4.3.3 模型交互设计与实现
    4.4 在线检查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4.1 软件架构整体设计
        4.4.2 具体功能模块设计
        4.4.3 具体功能模块展示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Revit的BIM信息集成平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技术研究路线
第2章 BIM信息集成平台设计与实现
    2.1 现有BIM信息集成平台功能研究
        2.1.1 广联达协筑
        2.1.2 鲁班工厂
    2.2 BIM信息集成平台核心技术
        2.2.1 BIM技术
        2.2.2 项目管理平台
        2.2.3 平台服务器数据库
    2.3 BIM信息集成平台开发
        2.3.1 BIM信息集成平台架构
        2.3.2 平台开发准备工作
        2.3.3 平台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Revit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设计与实现
    3.1 Revit软件
        3.1.1 Revit软件基本内容
        3.1.2 Revit软件的可扩展性
    3.2 Revit系统族
        3.2.1 Revit族库的分类
        3.2.2 Revit系统族包含的信息
    3.3 系统族的信息提取
        3.3.1 Revit信息提取准备工作
        3.3.2 获取基础墙体属性参数
        3.3.3 获取墙体图形信息
        3.3.4 获取复杂墙及附属构建信息
        3.3.5 获取墙的轮廓及门洞口及倒角信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WebGL可视化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网页端模型渲染技术
        4.1.1 WebGL技术
        4.1.2 Three.js图形引擎
        4.1.3 JSON数据格式
        4.1.4 渲染优化相关技术
    4.2 网页端三维模型的生成
        4.2.1 网页端重建及渲染
        4.2.2 构件显隐
        4.2.3 漫游
        4.2.4 精细度转换
        4.2.5 工程进度显示
        4.2.6 查询三维模型相关信息
        4.2.7 距离LOD层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列分析
    5.1 平台可视化应用测试
    5.2 平台管理功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雷达系统技术发展历程
    1.2 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需求分析
    1.3 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在线可重构技术研究与分析
    2.1 动态加载技术
        2.1.1 基于PC的动态加载技术
        2.1.2 基于JAVA的动态加载技术
        2.1.3 基于Android的动态加载技术
    2.2 动态更新技术
    2.3 可重构技术
        2.3.1 基于构件的可重构技术
        2.3.2 基于服务的可重构技术
    2.4 OSGi技术规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总体设计
    3.1 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开放式架构设计
    3.2 软件化雷达面向服务的组件模型设计
        3.2.1 事件发布订阅机制
        3.2.2 组件元数据信息描述
        3.2.3 组件依赖关系解析机制
        3.2.4 组件动态加载策略
        3.2.5 组件动态更新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化雷达重构管理系统设计与验证
    4.1 软件化雷达重构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1.1 组件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设计
        4.1.2 服务注册查找机制设计
        4.1.3 事件监听响应机制设计
    4.2 软件化雷达重构管理系统显控界面设计
    4.3 软件化雷达重构管理系统功能模块验证
        4.3.1 组件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验证
        4.3.2 服务注册查找机制验证
        4.3.3 事件监听响应机制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测试验证
    5.1 试验测试环境
    5.2 行人检测算法组件设计
    5.3 试验方案设计与测试验证
        5.3.1 试验方案设计
        5.3.2 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功能验证
        5.3.3 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跨系统验证
        5.3.4 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跨平台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装配工序质量预测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床再制造研究现状
        1.2.2 再制造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1.2.3 机械产品装配质量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再制造机床质量控制体系及方法研究
    2.1 废旧机床再制造装配过程分析
        2.1.1 机床再制造流程分析
        2.1.2 再制造机床装配过程特点
        2.1.3 再制造机床装配过程质量不确定性分析
    2.2 废旧机床再制造的质量影响因素
        2.2.1 再制造过程质量不确定性内涵
        2.2.2 再制造过程质量分析
        2.2.3 再制造过程质量控制难点
        2.2.4 再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关键问题
        2.2.5 再制造过程装配研究所面临的状况
    2.3 废旧机床装配控制方法关键技术
        2.3.1 基于状态空间的动态过程监测研究
        2.3.2 再制造机床装配过程质量预测研究
        2.3.3 再制造机床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装配过程质量预测
    3.1 废旧机床再制造装配背景分析
    3.2 建立废旧机床再制造装配阶段状态空间模型
        3.2.1 再制造机床转配阶段的问题描述
        3.2.2 建立基于装配工序的状态空间模型
    3.3 装配精度的最优预测方法
    3.4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装配过程质量控制
    4.1 引言
    4.2 再制造机床重组特征分析
    4.3 重组过程的状态空间模型
    4.4 基于动态规划的优化控制模型
    4.5 实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应用背景
    5.2 废旧机床装配过程质量预测与控制
    5.3 应用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BIM与Web的历史建筑可视化预警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及历史建筑Revit建模的发展
        1.2.2 三维可视化及Web端技术的发展
        1.2.3 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1.2.4 WebGL技术及其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BIM技术及其应用平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6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7 在线监测系统应用于历史建筑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1 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1.3.2 传统的基于C/S架构的BIM应用存在弊端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BIM模型轻量化与预警相关理论技术
    2.1 Revit二次开发相关理论
        2.1.1 Revit软件特点
        2.1.2 Revit软件二次开发
    2.2 模型在Web端的重构相关技术和理论
        2.2.1 HTML5技术
        2.2.2 Java Script技术及JSON数据传输技术
        2.2.3 三维模型渲染相关技术
        2.2.4 WebGL技术
    2.3 预警相关理论和技术
        2.3.1 Websocket通讯原理
        2.3.2 阈值判断方法-强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视化预警系统的总体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总体需求
        3.1.2 功能需求
        3.1.3 性能需求
        3.1.4 安全性能需求
    3.2 系统设计思想
    3.3 系统的总体架构与流程
        3.3.1 模型可视化浏览模块
        3.3.2 数据采集模块
        3.3.3 数据储存管理模块
        3.3.4 数据分析处理模块
        3.3.5 状态评估预警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M模型的建立与Web端可视化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基本情况
        4.1.2 项目结构分析
        4.1.3 BIM应用实施目标
    4.2 模型精细程度确定
        4.2.1 模型精度的定义
    4.3 模型搭建规则
        4.3.1 项目拆分原则
        4.3.2 构件命名规则
        4.3.3 细部结构处理方式
    4.4 IExport Context接口实现
        4.4.1 Revit二次开发基础环境的搭建
        4.4.2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4.4.3 代码实现
    4.5 三维模型的显示
        4.5.1 各种框架的对比分析研究
        4.5.2 Web端的重建及渲染
    4.6 三维模型的交互
        4.6.1 模型交互的基本操作
        4.6.2 鼠标点击相关的交互操作
    4.7 模型对象的属性关联
        4.7.1 设置统一标识符
        4.7.2 Web端匹配标识符算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测系统的建立
    5.1 传感器的选取与布置
        5.1.1 传感器的选型
        5.1.2 传感器的布置
    5.2 数据分析与预警处理
        5.2.1 监测数据预警
        5.2.2 监测时程曲线分析
        5.2.3 异常检测评估分析
    5.3 BIM模型基于Web端的监测应用
        5.3.1 模型显示与交互
        5.3.2 轻量化性能测试
        5.3.3 监测信息与三维模型的关联
    5.4 人工巡检与在线监测结合
        5.4.1 巡检观测评估单元划分
        5.4.2 基于Web端的巡检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工作建议与展望
    6.3 创新点
附录
    模型可视化浏览模块代码
    数据采集模块代码
    数据储存管理模块代码
    数据分析处理模块代码
    状态评估预警模块代码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人工巡检与在线监测结合的历史建筑状态评估系统 ——以广西省立艺术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在线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2 人工巡检的研究现状
        1.2.3 状态评估与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评估技术与结构变形监测
    2.1 人工巡检与评估方法分析
        2.1.1 层次分析法
        2.1.2 风险矩阵法
        2.1.3 德尔菲法
    2.2 光纤光栅在线监测系统
        2.2.1 光纤光栅监测原理
        2.2.2 光纤光栅传感器
        2.2.3 光纤光栅系统工作原理
    2.3 在线监测与人工巡检结合在历史建筑评估中的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省立艺术馆状态评估系统的设计
    3.1 工程概况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1 传感器模块
        3.2.2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
        3.2.3 数据储存管理模块
        3.2.4 数据分析处理模块
        3.2.5 状态评估预警模块
    3.3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3.4 系统功能设计
        3.4.1 用户设置
        3.4.2 模型管理
        3.4.3 传感器数据查看
        3.4.4 传感器异常检测
        3.4.5 人工巡检工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测数据与巡检记录结合的评估方法
    4.1 巡检方案
        4.1.1 巡检评估单元划分
        4.1.2 评估鉴定等级的分级标准及处理要求
    4.2 监测方案
        4.2.1 监测方案设置
        4.2.2 数据处理与预警
    4.3 状态评估方法
        4.3.1 C型矩阵评估法的建立
        4.3.2 德尔菲法的再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省立艺术馆状态评估系统的实际应用
    5.1 巡检信息处理结果
    5.2 监测数据处理结果
    5.3 省立艺术馆状态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参加科研项目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监控与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方法研究
        1.2.2 基于关键链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方法研究
        1.2.3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管理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基于改进关键链的地铁工程进度监控方法研究
    2.1 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2.2 面向地铁工程的关键链识别的改进
        2.2.1 资源受限地铁工程活动问题分析
        2.2.2 影响资源约束的主要因素量化处理
        2.2.3 关键链识别改进算法
    2.3 面向地铁工程的关键链缓冲区的改进
        2.3.1 缓冲区设置的基本假设
        2.3.2 缓冲区插入位置策略
        2.3.3 关键链缓冲区计算的改进
    2.4 基于关键链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监控方法
    2.5 关键链改进优化方法的验证
        2.5.1 确定活动调整优先级
        2.5.2 关键链识别过程
        2.5.3 本文算法与常用算法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进度动态监控及预警方法
    3.1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进度动态预警模型
    3.2 地铁工程关键链工序进度动态监控
        3.2.1 基于工地场景的关键链工序跟踪算法
        3.2.2 目标跟踪模型算法
        3.2.3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监控
    3.3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进度动态预警方法
        3.3.1 地铁工程施工进度预警存在的问题
        3.3.2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预警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数据的管理和表达方法研究
    4.1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数据管理理论
        4.1.1 地铁工程施工数据的特征
        4.1.2 基于IFC标准的数据结构
        4.1.3 基于IFC标准的数据存储技术
        4.1.4 基于IFC标准的数据访问技术
    4.2 基于IFC标准的施工信息标准化表达方法
        4.2.1 基于IFC标准的施工活动信息模型
        4.2.2 基于IFC标准的组织实体信息模型
        4.2.3 基于IFC标准的借助实体信息模型
    4.3 基于IFC标准的施工信息标准化表达方法的验证
        4.3.1 工程概况
        4.3.2 施工活动信息模型表达
        4.3.3 组织实体信息模型表达
        4.3.4 借助实体信息模型表达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预警系统研发
    5.1 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预警系统的要求
    5.2 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预警系统整体框架及运行过程
        5.2.1 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预警系统的整体框架
        5.2.2 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预警系统的运行过程
    5.3 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预警系统功能模块的构建
        5.3.1 构建功能模块的要求
        5.3.2 功能模块总体结构的构建
        5.3.3 BIM模型管理模块
        5.3.4 监测系统模块
        5.3.5 预警系统模块
    5.4 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预警系统的数据采集
        5.4.1 激光扫描采集数据
        5.4.2 点云数据集处理和BIM建模
        5.4.3 BIM模型监控系统
    5.5 地铁工程施工进度预警系统数据的可视化
        5.5.1 BIM模型与施工进度监测信息动态耦合
        5.5.2 施工进度预警的可视化表达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进度动态预警系统的应用
    6.1 工程背景
        6.1.1 工程概况
        6.1.2 影响SX车站工程进度的问题
    6.2 SX车站工程进度规划
        6.2.1 工程进度计划解析
        6.2.2 工程进度关键路径识别
        6.2.3 工程进度计划缓冲区计算
    6.3 地铁工程进度动态预警实施
        6.3.1 监控信息与模型关联
        6.3.2 缓冲区监控
        6.3.3 预警结果可视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资源受限的并行调度算法
    附录2 时序约束转换算法
    附录3 关键链的识别算法
    附录4 目标跟踪算法部分程序代码
    附录5 BIM模型信息维护部分程序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二、读博期间获得科技成果奖
    三、读博期间主持横向课题

(9)基于云技术PC构件质量在线共享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对预制构件质量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的描述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的描述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2.1 预制混凝土构件及其控制计划
    2.2 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2.2.1 质量控制计划的编制依据
        2.2.2 工艺程序图
        2.2.3 产品/过程特殊特性清单
        2.2.4 特性矩阵图
        2.2.5 过程的分析和控制方法
        2.2.6 控制计划的编制
    2.3 检验计划的制定
        2.3.1 检验计划
        2.3.2 检验流程图
        2.3.3 检验指导书
        2.3.4 检验关键控制点的设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抽样检验方法
    3.1 全数检验与抽样检验
    3.2 计数型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
    3.3 PC构件质量数据的抽样与检测
    3.4 PC构件质量抽样检验举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ATLAB贝叶斯分类模型的研究
    4.1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
        4.1.1 大数据技术
        4.1.2 云计算技术
    4.2 贝叶斯算法分类
        4.2.1 朴素贝叶斯算法分类简介
        4.2.2 混凝土初凝效果分类模型
        4.2.3 基于MATALAB贝叶斯分类关键流程伪代码
    4.3 MES技术质量信息数据共享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质量共享云平台的功能设计
    5.1 云平台的概念
    5.2 PC构件“质量云”在线平台需求分析
    5.3 PC构件“质量云”方案主题拓扑
    5.4 “质量云”共享平台的背景及功能架构设计
    5.5 云服务器的选择
    5.6 构件质量控制在线云共享平台的主要功能
        5.6.1 质量云计划
        5.6.2 质量云统计
        5.6.3 质量云监管
        5.6.4 质量云诊断
        5.6.5 质量云追溯
        5.6.6 质量云社区
    5.7 “质量云”APP应用实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HBIM的勘察设计信息管理与表达 ——以故宫养心门外值房勘察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对BIM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1.3.2 国外HBIM已有研究及应用
        1.3.3 对HBIM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分析
    1.4 研究方法
    1.5 案例概况——养心门外值房简介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HBIM的勘察信息管理流程
    2.1 传统勘察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2.2 Murphy提出的HBIM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2.3 双轨制勘察信息管理流程
        2.3.1 双轨制勘察记录流程的主要技术路线
        2.3.2 双轨流程中,BIM团队工作流程
        2.3.3 双轨制流程中,勘察团队工作流程
        2.3.4 落实完善交互式成果的使用平台
        2.3.5 各方分工职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BIM信息管理——图像数据的管理
    3.1 背景与需求:
    3.2 利用HBIM进行图像数据管理的优势
    3.3 勘察图像数据的采集管理规范
    3.4 不同对象的图像数据在HBIM中的管理
    3.5 基于HBIM的图像数据成果形式
        3.5.1 专题图集相册
        3.5.2 HTML相册
    3.6 关于图像数据的应用展望
        3.6.1 从图像数据到影像数据的HBIM信息管理
        3.6.2 图像识别技术在勘察过程中的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HBIM的建筑信息表达
    4.1 表达要求
    4.2 基于HBIM的可视化表达
        4.2.1 过滤器与图形可见性设置
        4.2.2 影子图元的应用
    4.3 基于HBIM的专题化表达
        4.3.1 来源:柱平法、梁平法、Revit Keynote
        4.3.2 表达标准化——残损关键词典
        4.3.3 表达自动化——双参数控制
    4.4 基于HBIM的集成化表达
        4.4.1 图纸表达的规范方式
        4.4.2 点云数据信息的表达
        4.4.3 图像数据信息的表达
        4.4.4 其他数据信息的表达
    4.5 基于HBIM的信息表达成果形式
        4.5.1 专题图纸
        4.5.2 专题交互式模型
        4.5.3 明细表
        4.5.4 专题相册
    4.6 相关BIM软件在信息表达方面的优势对比
        4.6.1 利用Autodesk Revit进行图纸表达
        4.6.2 利用Achi CAD进行图纸表达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5.1 结语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A 常见构件族归类表
附录B 双轨制流程成果——养心门外值房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简介与节选
附录C 残损勘察标准
附录D 残损关键词典
致谢

四、支持管理在线构件的基本构件描述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发生认识论视角下学习空间的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D]. 景玉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面向增强现实的船体构件在线检查技术研究[D]. 文天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Revit的BIM信息集成平台系统研究[D]. 廖金鹏. 中北大学, 2021(09)
  • [4]软件化雷达在线可重构技术研究与实现[D]. 余壮.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装配工序质量预测与控制[D]. 黄佳慧. 沈阳大学, 2021(06)
  • [6]基于BIM与Web的历史建筑可视化预警系统的研发[D]. 曾泽颖.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7]人工巡检与在线监测结合的历史建筑状态评估系统 ——以广西省立艺术馆为例[D]. 苏泳旗.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8]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动态监控与预警系统研究[D]. 马少雄.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基于云技术PC构件质量在线共享平台的研究[D]. 陶勇.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10]基于HBIM的勘察设计信息管理与表达 ——以故宫养心门外值房勘察设计为例[D]. 韩赛. 天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支持在线组件管理的基本组件描述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