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

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

一、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侯琳琳[1](2020)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学界、文化界、政界乃至商界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也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在其论着中虽然未曾直接使用过“经济全球化”这一术语,但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体系中又的确包含着经济全球化思想,特别是其关于“世界市场”“世界交往”以及“世界历史”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现象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发掘。本文关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有以下两个主旨:其一,本文旨在从思想史的视角来勾勒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结论;其二,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对当代的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全面的审视。基于这样的考量,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探究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发展;2.阐释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实质;3.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观照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现象;4.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观照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纵观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史,我们可以大致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萌芽期。在《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着作中,马克思通过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察觉到了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初步认识到了经济关系在推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二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两篇文献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深入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景、发展动力和变化趋势,正确地把握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诸如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等各种基础性问题。三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深化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立足于经济学的视域,深入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何以可能”等现实问题。四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丰富期。在《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及“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研究”等文稿中,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历史源头探究了人类的世界历史性联系;通过分析世界历史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度解剖。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发展脉络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是不断深化的,由此形成了具有特定理论内涵、理论架构以及理论视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不仅科学地揭示出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动力、规律、趋势等内容,更提供了人们正确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进程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立场。特别是面对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与矛盾,我们需要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与批判。例如,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去评析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研判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产生的影响,进而科学地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制”关系和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更要与现实的中国相结合,运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本观点来探索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总之,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地彰显这种生命力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杨春林[2](2020)在《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粹主义浪潮正席卷整个西方世界,这是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的最显着标志。尤其是在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中的欧洲西部地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全面崛起,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中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与中右翼的保守自由主义政党轮流执政的格局,影响了西欧各国的政策走向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对整个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和多元主义民主价值构成了重大挑战。本研究聚焦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在内的西欧地区,以这些国家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识别一个“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它迅速崛起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动员民众、获取支持的?它的崛起对西欧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前的民粹主义浪潮与西方民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一,通过确定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特征,标识出它在政治光谱上的位置。然而,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往往是混乱的、模糊的、破碎的、游移的,本研究基于对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概念的考察和对左右政治划分的认识,提出了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以民粹主义为表,以民族主义为里”的核心特征,以此作为识别西欧地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标准,将其与历史上世界其他地区的民粹主义和西欧左翼民粹主义相区别的同时,也突出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策略的政治属性。第二,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些政党在西欧各国只能算作是星星之火,在政党格局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在九十年代之后,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一方面软化了极端民族主义立场以扩大选民基础,另一方面又以欧债危机、难民危机、恐怖主义事件等为契机,提出了反移民、反伊斯兰、反欧洲一体化等政策主张,尽管这些主张带有明显的反建制、反多元价值和排外主义的色彩,但却也填补了传统政党政治议题的空白,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争取到了政治空间和选民支持。其选民基础的碎片化分布也说明了这类政党的务实转型提高了他们的普遍动员力。如今,数量众多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西欧已呈燎原之势,不仅在各国开始联合组阁、进入政府或担当最大反对党,而且开始跨越国家相互站台并且在欧盟框架内寻求联合。第三,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深深根植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中。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引发了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拖累了西欧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兴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西欧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领域等方面的世界引领力被进一步削弱;数字革命引发了发达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传播领域的“新媒体革命”,撼动着民主社会的根基;移民难民的涌入挑战了欧洲社会的“共识政治”,在面对危机时欧盟内部的矛盾,助长了保守民族主义浪潮的重新兴起;西欧战后中左和中右两翼政党轮流执政、在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上日渐接近的背后,是西方多党制度和代议民主制度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正是上述的这些方面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他们高举“民主”和“民族”两面大旗,通过一揽子“非政治正确”的主张赢得了部分选民的支持。第四,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并且在选举中屡屡得手,离不开其极具煽动性的政治话语、高效的政治动员策略和务实的政治行动,这三者构成了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话语-策略-行动”的完整链条,体现了民粹主义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作为“激进民主理想”和“政治动员策略”的双重属性。第五,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从各个层面对西方产生了冲击。在政党政治层面,它压缩了主流政党的政治空间,丰富了政党的政治话语和活动方式,拓展了政党竞争的空间,重塑了政党政治的生态;在政府层面,它影响了西欧各国政府在移民、福利、经贸、外交等方面的政策倾向;在欧盟层面,它为欧盟机制的有效运作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社会和文化价值层面,它加剧了西方社会的分裂,冲击了包容的多元主义民主价值,也助推了大众抗议文化和运动的流行。最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未来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民粹主义与西方民主的关系是复杂的,既不能简单将两者对立起来,也不能否定民粹主义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一方面,尽管民粹主义政党常常以追求“人民至上”的民主面目出现,但是这种激进民主理想追求却最终往往因为魅力型政治强人的出现而滑向威权政治的境地。所以该类政党仍然可能在未来构成对西方民主的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尽管民粹主义政党存在着“反建制”的立场,但这种批评性的立场恰恰为西方主流政党和代议制民主的自我调适注入了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不断回应变化着的民众需求,不断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不断对自身进行适应性的变革,政党和制度才能够变得愈加成熟和坚韧。民族民粹主义浪潮的出现是当今世界处于大变局时代的反映,也必将会对世界格局的调整和国际共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特征、政治话语、政治策略、政治行动、崛起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综合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运用唯物史观将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置于“技术革命引发社会变革”的逻辑之下进行审视,力求突破传统的政党研究的局限,希望能够以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现象为缩影去观察这个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世界。其次,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了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缘何能在西欧异军突起又如何从多个层面冲击了西欧社会。再次,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写作过程中尽量辅助具体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实例和数据作为支撑,以使观点能够更具现实说服力。最后,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思考了民粹主义浪潮与西方政治变革、世界格局调整之间的联系。

陈家驹,张晓芳[3](2020)在《反全球化运动的历史考察与现实转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自出现以来,在推动各国各地区政治交流、资源优化配置和世界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多样性的保留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反全球化的力量也在这种交流与融合中更加全球化了。反全球化运动作为一种推动当前全球化更加合理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异军突起,使得对全球化价值观和话语权的种种争议得到了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运动从下层走向上层,并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杨天宇[4](2020)在《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研究》文中认为自赫德利·布尔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在1977年出版以来,全球秩序理论研究就成为了国际关系学界的新关注点。它可以理解为是关于国际体系如何运行与管理的一种整体性安排。全球秩序的沿革反映了国际体系的运行方式、价值规范和治理路径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当代全球秩序的基本框架由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在二战之后塑造和建立。它历经七十余年的国际政治时代变革不断演进,一度被西方学界视为一种“完美”的全球秩序版本。然而在冷战结束近30年后的今天,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却相继涌现出严重的领导权威危机、合法性认同危机和全球治理失灵等问题。对此,在大国权力政治复兴的背景下,西方学界开始认真反思全球秩序出现的问题和如何有效应对新现实和新变化。因而,本文研究一个核心问题是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对于全球秩序现状、挑战与前景的新观点与新看法。它关注的是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全球秩序范式在全球大变局的背景下能否与如何进行自我修正和调适以及研判中国与全球秩序的关系互动。对此,不同理论学派也展开了丰富的争鸣。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兴起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中国等新兴大国的集体性崛起标志着新一轮权力转移趋势在不断加快。继而,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出现了新的竞争者,自由主义价值规范认同也受到他者崛起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的竞争。另一方面,布什主义、特朗普主义、反全球化运动、全球化失衡与全球治理失灵等一系列政治问题严重削弱了西方全球秩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内涵和要素指向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关注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在全球秩序框架下将如何互动,自由主义价值与多元主义价值的割裂将如何弥补,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将如何迈向更高水平以及新的领导权威、价值规范和治理模式如何发挥作用。在扞卫自由主义价值基础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是对于全球秩序安排进行的一种功能性修正,以有效应对危机与挑战。在领导主体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强调全球秩序的领导权威要向新兴大国开放,它寻求跨越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价值和文化分界线建立的一种新的领导方式。在价值目标上,包容的自由主义是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它支持一种为不同的价值理念表达提供空间的地区主义新范式。在合法性问题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提出通过培育全球共性规范和增强国家自主性作为重塑合法性的新来源,以调适西方和非西方在全球秩序视域下的紧张关系。在有效性问题上,不同行为体承担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多元利益攸关方模式被西方新全球秩序观视为能够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实现涵盖不同行为体的全球合作的新路径。在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关注的众多议题中,以国际体系权力转移向全球秩序施加的结构性压力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组变量是中美关系的互动与走向。自此,全球秩序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评介大国权力转移视域下全球秩序的前景,即它是和平稳定导向的还是冲突对抗导向的,它会是自由主义全球秩序范式的延续,还是中国等新兴大国会贡献新的全球秩序版本或价值观念。对于这一问题,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回应是尽管在短期内全球秩序的稳定将面临着来自大国政治复兴压力的严峻挑战,但总体而言,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等规范性因素能够帮助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实现彼此紧张关系的调适和避免霸权战争的历史宿命。中美关系不必然是历史上崛起国与守成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翻版。双方若能构建出一种相互尊重与理解、共同管控与应对全球风险的良性关系,全球秩序的前景将是稳定与有序的。在未来展望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认识到尽管自由主义范式仍是全球秩序的重要支柱,但它不再是唯一的价值路径,非西方国家将成为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全球秩序将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全球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在一个后西方化的世界里,全球秩序的最终面貌将是由西方主导转向为新兴大国和西方大国共同主导的新形式。围绕“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研究主题,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全球秩序及西方理论论争”,它对全球秩序的概念进行了探析以及梳理了不同理论学派关于全球秩序的论争。第二章为“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内涵”,通过比较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观和美国治下秩序观的异同,它分析了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在全球性与国家性、普遍性与差异性、自由性和保守性方面展现的新内涵和新特征。第三章为“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要素”,分别从领导主体、价值目标、合法性与有效性四个维度对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具体内涵予以了论述。第四章为“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兴起的动因”,指出全球化进程对于全球秩序的重构、美国政治变迁的内在驱动和大国权力转移的结构性压力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催生了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兴起。第五章为“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思考”,评介了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合理性因素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中美竞争新态势对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冲击以及一些关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威斯特伐利亚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民族主义、现实主义和后西方全球秩序观的辨析。

吕文菁[5](2019)在《习近平世界文明观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在对世界人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进行综合了解的基础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走向有着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习近平世界文明观。习近平世界文明观是马克思的世界文明观在新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根源于马克思的世界文明思想。马克思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他从生产的性质以及产品的消费方式的演变与革命来理解和论证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工业与资本、商业与贸易、战争与征服在世界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为理论视野,吸收了新中国以来外交理念关于文明交往的相关思想,对马克思的文明思想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和阐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实践特色的世界文明观。新时代以来,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应答“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他高屋建瓴地预测世界文明的发展走向,提出构建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理念,强调应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对世界文明的思考,是站在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扩大的基础上,以持续推进中华优秀文明的创新发展;是立足于不同文明共同进步的需要,以实现文明之间的交融互鉴;是基于人类文明走向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以推进全球治理秩序的更新。习近平对于世界文明的思考,在现实推进中体现了针砭时弊的时代性、创新作为的实践性、中国智慧的深刻性、高瞻远瞩的系统性。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经过了“丛林法则”的艰难过程,走过了世界文明冲突的极端形式,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依然笼罩着世界文明格局。中国承诺打破“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启示和认知中寻求世界文明共生共存、交融发展的历史经验。平等互尊是世界文明共生共存的相处之道。不同文明形态的历史平等、多样性平等、发展权利平等。因此,不同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交融互鉴,是世界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在文明平等的前提下,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趋势是文明的相互交融。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当前,世界文明交流仍然困扰在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陈腐观念的泥沼之中,必然要以新的世界文明观取而代之。开放包容,这是破解世界文明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新时代下,世界文明正能量与负能量同比增长,局部地区因文明冲突激发的冲突愈演愈烈,要破解世界文明发展困境,必然需要新的引领力量。世界文明进程呼唤中国担当,中国积极参与世界文明治理,践行互尊互鉴的新文明观,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增进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继承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精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纵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共生共存、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等方面开拓了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的新视野;从时代主题、开放包容和全球治理等方面全面提升了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的新高度;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等方面创造了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的新境界。

徐利红[6](2019)在《逆全球化倾向的政治学分析》文中提出2016年以来,共和党人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总统,英国正式进入脱欧程序,民粹主义思潮在欧美社会爆发,极右势力在欧美政坛引起巨大骚动,这一系列发生的“黑天鹅”事件,从不同角度折射逆全球化倾向已渐成气候,不仅阻碍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正常推进,更是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准确定位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形成原因、造成的影响,有利于对其进行防治和干预,是当今时代之需,更是健全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当务之急。根据中国积极应对逆全球化倾向带来不利影响的态度以及行动,本文立足现实需要,从四个方面解析逆全球化,第一部分界定了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相关概念及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对逆全球化倾向出现的背景进行历史审视,分析逆全球化出现的多维背景,并对逆全球化倾向出现的具体表现做概括性描述,主要包括:以发达国家政府为主导助推现实主义回归、以保护主义为导向奉行本国利益优先、以外交实用主义为基础强调单边主义至上、以国际责任弱化为代表多重负面影响叠加;第二部分指出了当前逆全球化倾向对中国、对世界造成的负面效应和现实压力,根据逆全球化倾向对世界、对中国造成的多维负面影响来看,中国坚定抵制逆全球化倾向;第三部分对逆全球化倾向的形成机理与其内在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逆全球化的主要的兴起缘由有四个方面,是国际间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与分化、传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西方困境、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以及发达国家国内治理的体制积弊及效率与公平失衡等。逆全球化倾向的本质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危机,显示出资本主义道路衰退的历史趋势,并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逆全球化倾向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显示出世界的发展呼唤全新模式的全球化及全球治理方案;第四部分,面对新型全球化的构建,中国可以从中国认知、中国方案、中国担当、中国实践四方面抓住机遇,同国际伙伴一起,用行动抵御逆全球化,提出中国应对逆全球化倾向的可能性科学化应对策略。逆全球化来势汹汹,中国立足积极支持全球化、倡导新型全球化是对冲逆全球化倾向负面影响的明智选择,中国从跟随先进国家融入全球化转变为引导新型全球化,是当前的紧要任务。

白甜[7](2019)在《主流或边缘 ——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现状、困境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的今天,民粹主义在欧美国家再一次掀起民粹化浪潮。然而随着2017年欧洲各主要国家大选的尘埃落定,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均未能如愿成为执政党。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民粹主义概念中的核心价值及实践主张的分析,结合21世纪欧洲具体环境中的民粹主义内涵,着重从民粹主义的现状、困境及影响方面探究其难以成为主流存在,却又难以完全消逝的原因。本文认为,21世纪民粹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其本身理论内涵密切相关,信仰人民和追求民主成为民粹主义能够再次兴盛的核心。与此同时,欧洲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危机环境分别是经济债务危机、政治信任危机、文化认同危机,为民粹主义的实践发展提供了沃土,使民粹主义的兴起具有可乘之机。然而,欧洲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效果逐渐显现,民众的生活逐渐摆脱危机阴影,民粹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便失去了重要的群众基础,民粹主义政党也将在缺乏追随者的情况下,逐渐退出主流政坛。但是却并未再如从前一般处于边缘地位。就其本身而言,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能够对主流政党有所影响的存在,这也正是民粹主义影响持久的重要表现。究其根本,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影响深远主要原因在于,其实践主张是对当下欧洲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所存在问题的直观反映。民粹主义反全球化主张是对当下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弊端的揭露;反代议制主张是因精英统治阶层失去本国民众所给予的信任所致;反多元化主张是各国民众物质生活的改变在文化方面的反映。因此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本身的合理性是其虽未能成为主流存在,但仍影响深远的真正原因。

边莉娟[8](2019)在《文明与空间:历史演变与现实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存在的空间范围内,人始终是价值的归宿。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在不同的空间范畴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明,随着人类交往的深化和空间的扩展,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多样化的空间中发展和推动着人类生活。始自人猿揖别、茹毛饮血的人类,逐渐跨越地域性、民族性的空间限制共享世界,不同文明在空间的扩展中不断发生冲突和碰撞,在融汇交合中演进着人类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同时文明也意味着进步,包含个人的精神培养和社会的秩序养成,这就是文明的共享价值,每一种文明都是核心价值与共享价值的统一。文明不是固定的、封闭的实体,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迁而变化。人类文明是在全球性与地方性关系的互动中发展的,同时,世界的发展从来不始于某个文明的推动,而是在不同文明的互动中前进的。人类从孤立的“点”开始,在地球上历经繁衍、迁徙,留下了罕见的早期文明痕迹;进入农耕文明以后,“点线”文明逐渐扩大为大大小小的文明之“面”;依靠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工业大生产,地区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被打破,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步入工业文明。新大陆的发现促生了新的资本力量,由科学技术支撑的产业资本在利益的驱使下扩张到全世界各地,开创了世界历史,也开启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文明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扩展,逐渐渗透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早期的野蛮的殖民掠夺、奴隶贩卖、劳动剥削、种族灭绝等资本积累方式,到当今全球化时代相对比较缓和的资本积累方式,资本追求无限利润的目的没有发生改变,不平等的、剥削的私有制根源依旧存在,利益与权力的价值观基础依然持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有着其无法调和的内生矛盾,社会生产扩大化和资产私有、产品过剩和越来越大的无产阶级力量等矛盾始终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不断开发着新的市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的逐利性势必会造成它所到之处的不平等和贫富分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形成不平等不平衡发展的局面,空间剥夺、空间隔离背离了人的价值本性,只求利润不求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价值观念的迷失等,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市场和生产的矛盾导致危机的不断发生,这种内在矛盾终究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革。这种变革正是更高级别的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过程,依托其形成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文明也必将进入更高层次的文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文明演进的必然。人类文明必然促进人类发展,而人类发展并不一定体现人类文明,是否能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才是人类文明的界定。强而称霸是世界历史曾有的固有形态,近代资本就是这样一路走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世界前列,本应担当起整个人类文明的推动者,但冲突、战争、暴力等问题的愈演愈烈显然证明其并没有把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为其发展的范畴,更不存在与其他国家倡导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核。历史内在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扩张道路的终结。资本具有无限的扩张性,但是这种无限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将引起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从而造成人们更加清晰了解资本主义的人性背离,西方资本主义扩张道路必将随着世界历史的进程走向终结。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之中,现代信息革命导致人类在时空维度中的生存状态发生深层次改变,人类社会越发迈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机遇与挑战并存,旧思维、旧理念和旧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各国利益的高度追求和交融越来也促进了“共同利益”意识的高度强化。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启了世界多元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强国的崛起不再像过去一样出现单一的局面。内生于资本主义文明之中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公有制的世界性文明,尊崇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符合文明满足人类需要的终极价值。在共产主义文明社会中,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劳动的实践者,完全成为劳动文明成果的享受者。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和平中崛起,强国不霸,始终秉承“共享”、“和”、“大同”的思维理念,本着“共同义利观”“共同利益观”“共同责任观”和“共同治理观”的价值旨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之中,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回答了强起来的中国向何处去,更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命题,在自身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兼顾他人,切实诠释出文明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全人类,对整体人类文明进行探索,坚信人类文明有着共同的未来,即各民族之间在大工业生产和普遍交往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发展状况,整体性的世界历史必将形成。同时,各民族国家走向共同未来的道路各不相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是消除资本积累,消除奴役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破除生产财富私人集中化和生产社会化对生产力的桎梏,实现社会主义真正的普遍的文明,真正做到文明成果的创造者正是文明成果的享用者。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文明与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批判,从空间维度阐释人类迈向全面自由发展的文明的演进路径和必然趋势。通过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优势和弊端的解读,分析出社会主义文明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结合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得出人类文明必然要进入共产主义文明结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超越“西方中心论”构架,在全球领域追求一种更加恢弘、高远的文明格局,纵然迈向共产主义文明之路挑战不断,但必将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的主旋律,亦必将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

刘歌[9](2019)在《反全球化力量身份转化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是一组相伴而生的概念,有全球化必然有反全球化。如果全球化是指资源和人员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反全球化即反对或者限制资源和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反全球化运动在当下体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出现了新的主体、新的主张、新的组织和运动形式,全球化力量与反全球化力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且这种身份转化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既有正向转化,也有负向转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植身份认同的理论,结合目前学界对反全球化运动的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分析梳理反全球化行为体的身份转化,立足现实,试图把握其身份转化的一般规律与影响因素,以期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提供可操作的策略或新的思路。根据研究,本文认为影响国际行为体身份转化的一般性因素有四个,即国家利益、行为体主观能动习惯、观念和习得。影响反全球化行为体身份转化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行为体的内生属性、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互动。在此理论框架下,本文对“巴斯克祖国与自由”组织、世界社会论坛、古巴与马来西亚等例证进行了相关反全球化身份研究,认为不同因素在不同行为体身份转化中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反全球化恐怖主义力量的身份转化中,强制性规范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在反全球化社会力量的身份转化中,国际体系的调整及其机制有效性更为重要一些;在反全球化政治力量的身份转化中,其国内社会治理与发展状况和国际规范对行为体的身份转变有重要影响;而互动对所有的反全球化力量都有重要影响,体系内部的恶性互动对行为体身份向反体系的方向转变有显着的影响,在原体系内的相对地位下降或者相对利益降低都会削弱行为体原有身份认同。国际体系可以合理利用以上因素对反全球化力量施加影响,促进其向全球化的一方转化。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我们更应当坚持自由贸易,扩大共同利益,维护国际规范与体制,同时对全球化体系进行渐进式改革,推进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发展,实现更好的全球化。

卢霄[10](2019)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人类社会真正全面进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这一时代的核心命题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如何辩证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如何全面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及其历史走向,不仅事关中国的兴衰与成败,而且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出发,阐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以及它的理论体系和具体实践。文章在阐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与全球化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困境的原因、具体表现,指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摆脱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困境的希望所在;梳理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体系架构,从经济共享、政治协商、文化尊重、生态一体、信息互联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论证了“一带一路”“和平外交”“文化自信”“绿色发展”“网络主权与数据联通”等实践举措在推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的战略意义和面临的问题。文章认为:首先,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两者有着共同的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共同的运用整体性思考人类命运的理论视野、共同的以追求理想社会为目标的理论旨趣。同时,前者与后者相比实现了从理想蓝图到现实方案的理论特质变化、从“两个阶级”到世界人民的实践主体转换、从阶级斗争到国际合作的实践方式转变、从深刻批判到共生共赢的思维方式转化。其次,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一种着眼于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共享共建和合作共赢、追求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世界的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平台、治理目标等方面上与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存在着区别。再次,“一带一路”倡议集中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它推进了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对接,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融合,建设了权责共担、同舟共济的体制机制,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民心相通,从而支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性事业,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社会主义不仅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还可以与资本主义合作共赢,最终将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

二、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意义与重点难点
        (一)研究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透视及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透视
        (一)全球化概念的动态演进
        (二)全球化本质的争论
        (三)经济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演化与文本考察
    一、萌芽时期:《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探讨
        (二)对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动力因素的初步认识
        (三)对现实的人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主体作用的揭示
    二、形成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式
        (二)经济全球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三、深化时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
        (一)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分析
        (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双重逻辑的分析
    四、丰富时期:《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和“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研究”
        (一)从历史源头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联系
        (二)对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设想从抽象向具体转变
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实质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内核
        (一)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世界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世界交往
        (三)经济全球化的驱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四)经济全球化的形态: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扩张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架构
        (一)逻辑起点:资本逐利
        (二)中心线索: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三)理论旨归:人类解放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视界
        (一)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与规律
        (二)以世界历史理论阐发经济全球化的开端与动因
    四、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态度
        (一)在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中给予资本主义辩证地批判
        (二)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中勾勒经济全球化的前景
第四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视域下的当代全球化反思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一)反全球化之“争鸣”
        (二)逆全球化之“危机”
    二、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分析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反全球化评析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逆全球化批判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当代全球化之进路
        (一)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制”关系
        (二)正确面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困境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中国观照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承继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创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升华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道路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相关概念及界定
    第一节 民粹主义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民粹主义
        二、作为社会运动的民粹主义
        三、作为政治策略的民粹主义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
        一、左与右的划分
        二、民族主义
        三、民族民粹主义
    第三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界定
        一、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定义
        二、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特征
        三、左右两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区分
第二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历程
        一、边缘化阶段(战后到八十年代末)
        二、转型发展阶段(九十年代初到金融危机前)
        三、全面崛起阶段(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第二节 西欧主要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
        一、激进右翼民粹主义政党
        二、地方主义民粹主义政党
        三、中右翼的民粹主义政党
    第三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选民基础分析
        一、选民性别分析
        二、选民年龄分析
        三、选民受教育程度分析
        四、选民职业和阶级分析
第三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原因
    第一节 数字革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技术动因
        一、数字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重塑
        二、西欧政党政治的数字化变革
        三、数字革命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经济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与经济的不平衡
        二、欧洲一体化、欧债危机与福利国家困境
    第三节 社会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社会基础
        一、低失业率背后的中产阶级萎缩
        二、移民问题与难民危机的冲击
    第四节 认同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本位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
        二、欧洲穆斯林问题与文明的冲突
        三、欧洲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冲突
        四、传统媒体的衰落与新媒体革命
    第五节 民主困境: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政治条件
        一、非理性的政治人
        二、意识形态终结论与左右翼的趋同
        三、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失衡
第四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话语、策略与行动
    第一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话语
        一、“人民”与“精英”:平民主义与反建制
        二、“我们”和“你们”:排外主义与反移民
        三、“固有”与“外来”:本土主义与反多元文化
        四、“本国”和“他国”:孤立主义与反一体化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策略
        一、以魅力型领袖为活动轴心
        二、以中下层选民为争取目标
        三、以互联网技术为有力工具
    第三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行动
        一、参加竞选活动
        二、参与政府组阁
        三、推动全民公决
第五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影响
    第一节 重塑了西方政党政治生态
        一、加速了左翼政党的衰颓
        二、引发了右翼政党的迷茫
        三、改变了政党竞争的形态
    第二节 影响了各国政府政策倾向
        一、移民政策
        二、福利政策
        三、经贸政策
        四、外交关系
    第三节 阻碍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一、欧盟框架下疑欧力量的增强
        二、欧洲各国对欧盟态度的变化
    第四节 挑战了多元主义民主价值
        一、侵蚀了多元主义的政治共识
        二、加剧了欧洲社会的文化冲突
        三、助推了大众抗议的泛滥流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反全球化运动的历史考察与现实转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全球化运动产生的原因
    (一)全球化发展弊端暴露,单向剥夺加重贫富分化
    (二)传统工人运动日渐式微,新社会运动形式走上舞台
    (三)西雅图风暴掀起运动的“全球化”浪潮
二、反全球化运动主要内容
    (一)反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全球侵袭,呼吁全球化更有“人性”
    (二)反对国际话语权的“一家独大”,使全球化惠及“全球”
三、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逆转趋向
    (一)“自下而上”反全球化
    (二)“自上而下”的反全球化
四、现实意义

(4)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全球秩序及西方理论论争
    第一节 全球秩序的概念
        一、国际秩序
        二、世界秩序
        三、全球秩序
    第二节 西方全球秩序观的理论论争
        一、自由主义学派的观点
        二、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
        三、建构主义学派的观点
        四、西方左翼和激进理论的观点
        五、比较与评价
    小结
第二章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内涵
    第一节 西方全球秩序观的演变
        一、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观
        二、美国治下秩序观
        三、西方新全球秩序观
    第二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争鸣
        一、西方全球秩序持续论
        二、西方全球秩序终结论
    第三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特质
        一、全球性与国家性的辨析
        二、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辨析
        三、自由性与保守性的辨析
    小结
第三章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要素
    第一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领导主体
        一、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领导权再分配
        二、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
    第二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价值目标
        一、包容的自由主义
        二、地区主义新范式
    第三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合法性
        一、全球秩序的合法性
        二、全球共性与合法性
        三、国家自主性与合法性
    第四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有效性
        一、新有效性路径:多元利益攸关方模式
        二、现实案例:巴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小结
第四章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兴起的动因
    第一节 全球化进程对于全球秩序的重构
        一、全球秩序与全球化、全球治理
        二、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治理失灵
        三、反全球化浪潮与民粹主义
    第二节 21世纪美国政治变迁的内在驱动
        一、布什主义与单边主义政策
        二、奥巴马主义与多边合作策略
        三、特朗普主义与反全球化政策
    第三节 大国权力转移的结构性压力
        一、新一轮国际体系权力转移
        二、中国崛起与西方策略选择
        三、新兴大国的全球秩序观表达
        四、西方学界的回应:走向地区主义新范式的多样化世界
    小结
第五章 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思考
    第一节 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评介
        一、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合理性因素
        二、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 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几点辨析
        一、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威斯特伐利亚主义
        二、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西方中心主义
        三、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民族主义、现实主义
        四、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后西方全球秩序观
    第三节 中美竞争新态势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冲击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实质
        二、中美竞争关系的走向
        三、对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冲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习近平世界文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基本概念阐释
第一章 习近平世界文明观形成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习近平世界文明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二、马克思的世界文明观
        三、新中国外交中关于文明交往的核心理念
    第二节 习近平世界文明观产生的现实基础
        一、“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交锋
        二、世界文明向何处去
        三、中国积极参与世界文明治理体系变革
第二章 习近平思考世界文明走向的维度与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思考世界文明走向的三个维度
        一、改革开放的维度
        二、交融互鉴的维度
        三、全球治理的维度
    第二节 习近平世界文明观的鲜明特征
        一、针砭时弊的时代性
        二、创新作为的实践性
        三、中国智慧的深刻性
        四、高瞻远瞩的系统性
第三章 以史为鉴:从世界文明的艰难发展中汲取智慧
    第一节 “丛林法则”的残酷
        一、文明形态产生发展的差异性是一个历史存在
        二、资本的扩张性必然导致文明的扩张
        三、“丛林法则”留给世界文明的沉重教训
    第二节 “国强必霸”的恶果
        一、社会达尔文主义粉墨登场
        二、“国强必霸”逻辑下的欧洲区域文明冲突
        三、“国强必霸”逻辑下的世界文明浩劫
    第三节 零和博弈的陷阱
        一、冷战格局与冷战思维
        二、“零和博弈”陷阱中的美苏争霸
        三、冷战思维阴魂不散
        四、冷战思维孕育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新冲突
    第四节 中华文明发展的启示与认知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典范
        二、近代中华文明遭遇的灾难历史
        三、和平是文明发展的基本前提
第四章 平等互尊:世界文明共生共存的相处之道
    第一节 不同文明形态的历史平等
        一、不同文明形态的共生共存引发价值评判的严重分歧
        二、不同文明形态价值评判的三个误区
        三、不同文明形态价值评判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
    第二节 不同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平等
        一、世界文明多样性平等的思想渊源
        二、世界文明多样性平等的内涵意蕴
    第三节 不同文明形态的发展权利平等
        一、不同文明形态发展权利完全平等的根据
        二、不同文明形态发展权利完全平等的多重指向
        三、不同文明形态发展权利完全平等的自觉与自为
    第四节 相互尊重是不同文明形态交融互鉴的必然规律
        一、价值认知决定交往立场、态度、手段
        二、相互尊重决定交融互鉴的含金量
        三、相互尊重实现文明共同发展
第五章 交融互鉴:世界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交流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存在形式
        一、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二、文明交流的四大效应
        三、文明交往的两种形式
    第二节 世界文明交流亟需观念更新
        一、世界文明交流中陈腐观念根深蒂固
        二、世界文明交流中陈腐观念存在的突出表现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唤文明交流观念推陈出新
    第三节 交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趋势
        一、“交”与“融”的辩证关系
        二、交融是交往路径的历史选择
        三、交融聚合人类文明的正能量
    第四节 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交融”与“互鉴”的辩证关系
        二、互鉴的诉求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互鉴的基础是彰显价值个性
第六章 开放包容:破解世界文明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
    第一节 新世纪世界文明发展的“喜”与“忧”
        一、新世纪世界文明发展取得突出成果
        二、新世纪世界文明交流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现代文明问题已然成为全球问题
    第二节 世界文明进程呼唤中国担当
        一、世界格局的变化与全球治理赤字凸显
        二、世界文明发展的四大困境
        三、世界文明治理的中国自觉与中国自信
    第三节 世界文明治理的中国作为
        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二、践行互尊互鉴的文明观以超越文明冲突与隔阂
        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实现文明平等互尊
        四、助推全球化趋势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五、倡导“丝路精神”、“上海精神”推动区域文明交流进步
        六、增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人文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结语 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开拓了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的新视野
    二、提升了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的新高度
    三、创造了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逆全球化倾向的政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之处
2 逆全球化倾向的历史与现实
    2.1 历史观下的全球化及其逆动
        2.1.1 逆全球化相关内涵界定
        2.1.2 从反全球化过渡到去全球化
        2.1.3 从去全球化政策过渡到逆全球化倾向
    2.2 逆全球化倾向生成的多维背景
        2.2.1 时代维度:全球结构性失衡与全球治理有效性弱化
        2.2.2 政治维度: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与发达国家的相对衰落
        2.2.3 经济维度: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中美贸易结构性矛盾凸显
        2.2.4 文化维度:全球化中包容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向狭隘的国家主义转变
    2.3 逆全球化倾向的演绎与表现
        2.3.1 以发达国家政府为主导助推现实主义回归
        2.3.2 以保护主义为导向奉行本国利益优先
        2.3.3 以外交实用主义为基础强调单边主义至上
        2.3.4 以国际责任弱化为代表多重负面影响叠加
3 逆全球化的内在本质与演变趋势
    3.1 逆全球化倾向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常现象
        3.1.1 逆全球化倾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
        3.1.2 逆全球化倾向是对传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西方困境的强烈反弹
        3.1.3 逆全球化倾向是国际间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与分化的产物
        3.1.4 逆全球化倾向是世界效率与公平失衡背景下发达国家国内治理失范的体制积弊的结果
    3.2 逆全球化倾向是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危机
        3.2.1 逆全球化倾向反映资本主义主导全球治理体系乏力的危机
        3.2.2 逆全球化倾向反映资本主义倡导的经济全球化、金融发展模式的危机
        3.2.3 逆全球化倾向反映“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危机
        3.2.4 逆全球化倾向折射出资本主义道路衰退的历史趋势
    3.3 逆全球化倾向的短暂性及其走势
        3.3.1 逆全球化的短暂性及其发展趋势
        3.3.2 逆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的重塑
        3.3.3 逆全球化纠偏:全球化及其治理的转型选择
4 逆全球化倾向形成的负面效应和现实压力
    4.1 逆全球化倾向对世界形成的负面效应
        4.1.1 逆全球化倾向导致国际政治秩序风险加剧
        4.1.2 逆全球化倾向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4.1.3 逆全球化倾向导致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野蛮生长
        4.1.4 逆全球化倾向导致全球治理共识消解
    4.2 逆全球化倾向对中国形成的压力与挑战
        4.2.1 在政治上,美国联合政治同盟多方压制中国
        4.2.2 在经济上,霸权主义的贸易战造成中国的经济深层发展困境
        4.2.3 在意识形态上,西方政局波动助推中国民粹主义倾向
        4.2.4 在外交上,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挑战中国多边外交
5 逆全球化倾向下的中国应对
    5.1 中国认知:从马克思世界历史视角看新型全球化的构建
        5.1.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人类认知、发展全球化
        5.1.2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5.1.3 中国遵从世界历史规律,支持构建新型全球化
    5.2 中国方案:新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人民互通共享的合作平台
        5.2.1 中国倡导新型全球化的四项基本原则
        5.2.2 中国倡导新型全球化立足六大目标
        5.2.3 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全球化的合作平台
    5.3 中国担当:倡导新型全球化,构建全球治理新模式
        5.3.1 中国为推动新型全球化贡献道路新选择
        5.3.2 中国为全球治理新模式提供经验和样本
        5.3.3 中国推进建设不同于金融资本主导型全球化的实现
        5.3.4 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凝聚全球治理共识
    5.4 中国实践:以扎实的实践支撑理性面对逆全球化暗流
        5.4.1 保持经济增长,积极推进全球化历程
        5.4.2 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对逆全球化新动向
        5.4.3 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引领全球化走出现实困境的重要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主流或边缘 ——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现状、困境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民粹主义的理论概述与历史实践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思想起源
        一、社会契约平等观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
    第二节 民粹主义的核心价值
        一、信仰人民:民粹主义的主体逻辑
        二、人民主权:民粹主义的程序安排
    第三节 民粹主义的实践发展
        一、俄美地区的民粹主义(19 世纪中后期-20 世纪初)
        二、拉美地区的民粹主义(20 世纪30 年代-80 年代)
        三、亚太地区的民粹主义(20 世纪90 年代-21 世纪初)
    第四节 民粹主义的实践主张
        一、追求平等:反对利益分化
        二、向往民主:反对民意代表
第三章 从边缘向主流的迈进: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现状
    第一节 欧洲民粹主义的理论体系
        一、欧洲民粹主义的主体逻辑
        二、欧洲民粹主义的程序安排
    第二节 欧洲民粹主义的实践主张
        一、反全球化主张
        二、反代议制主张
        三、反多元化主张
    第三节 欧洲民粹主义的政治实践
        一、英国脱欧公投
        二、法国民粹主义
        三、德国民粹主义
第四章 难以成为主流: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困境
    第一节 理论体系的局限性
        一、主体之间的矛盾性
        二、利益诉求的极端化
    第二节 实践环境的局限性:欧洲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欧洲经济体制——欧洲联盟
        二、欧洲政治制度——代议制度
        三、欧洲文化价值观——国家福利制度
第五章 难以消逝的边缘: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影响
    第一节 对欧洲国家经济体制的影响
        一、理性认识全球化
        二、深化欧洲一体化
    第二节 对欧洲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一、冲击政党结构
        二、危及民主制度
    第三节 对欧洲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文明与空间:历史演变与现实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外文献研究
        一、空间转向研究
        二、空间正义思想的研究
        三、西方学者对西方空间理论家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学者对空间理论的研究
        一、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的研究
        二、对空间概念的研究
        三、对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的研究
        四、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研究
        五、国内对空间正义的研究
    第四节 对文明的研究
    第五节 对文明和空间的关系研究
    第六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空间和文明
    第一节 文明概述
        一、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变迁
        二、文明的生成机制
        三、生产力的进步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第二节 空间概论
        一、空间概念的历史嬗变
        二、人的本质:社会性与空间性的统一体
        三、生产力和交往的空间机理
    第三节 文明与空间的历史演变及相互作用
        一、每一个文明都是空间的扩展
        二、全球化的空间扩展引领人类文明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全球化条件下文明多样性和空间多样性
        四、城市空间——人类文明的空间枢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文明与空间之维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空间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空间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确立
        二、资本的空间运行逻辑
    第二节 资本主义文明的空间变迁
        一、人类文明生存空间的扩展
        二、政治空间的互动逻辑
        三、物化的精神空间
        四、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空间矛盾的根源
    第三节 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步
        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创立
        三、扩展了人类价值空间
        四、与科学技术发展互为相关
        五、开创世界历史的主体作用
        六、为实现共产主义文明提供了无产阶级主体力量
    第四节 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探寻
        一、资本主义文明的虚假幻象批判
        二、资本主义的空间扩展对封建文明的解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文明和空间之维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明是真正的普遍的文明
        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辨析
        二、社会主义文明是“真正的普遍的”文明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明的空间生成机制
        一、形成社会主义文明的内在空间原因及其规律
        二、资本空间逻辑对社会主义文明生成的价值空间影响
        三、社会主义文明的空间发展形态
    第三节 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社会主义文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空间替代路径
        一、世界文明转型的呼唤
        二、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
        三、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文明保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化视域下的文明和空间之维
    第一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解析全球化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时空观
        二、“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的时空维度和全球化的关系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空间压缩”
        四、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全球空间生产
    第二节 全球化的文明意蕴
        一、全球化文明时代的进步
        二、全球化的内在文明要求
        三、全球时代的文明对话
    第三节 全球化的文明挑战
        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
        二、全球化文明时代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
    第四节 全球化中的新型文明
        一、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和新型全球化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走向文明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反全球化力量身份转化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小结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行为体身份转化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国际行为体身份认同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国际行为体身份转化的一般影响因素
        (一)国家利益
        (二)行为体主观能动性
        (三)观念
        (四)习得
    第三节 反全球化力量身份转化的涵义
        (一)反全球化的恐怖主义力量
        (二)反全球化的社会力量
        (三)反全球化的政治力量
        (四)反全球化力量的身份转化
第二章 反全球化力量身份转化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行为体内生属性对全球化力量身份转化的影响
        (一)利益偏好
        (二)内在稳定性
        (三)行为体性格
    第二节 国际体系对身份转化的影响
        (一)国际规范的影响
        (二)国际制度与机制的影响
        (三)国际政治文化
    第三节 国际社会互动对身份转化的影响
        (一)体系内互动
        (二)体系间互动
第三章 反全球化力量身份转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以“巴斯克祖国与自由”解散为例的恐怖主义力量身份转化
    第二节 以世界社会论坛式微为例的社会力量身份转化
    第三节 以古巴和马来西亚为例的政治力量身份转化
第四章 对当前反全球化力量的思考
    第一节 反全球化力量新趋势
    第二节 关于应对反全球化新挑战的思考
    第三节 准确利用历史经验转化反全球化力量
        (一)积极探寻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合作方式与合作对象
        (二)积极推进基于政治互信的国际合作
        (三)推动全球化体系调整更趋公平公正
        (四)自觉维护自由贸易与全球化价值观念
        (五)致力国内社会治理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10)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难点
第2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相关概念的基本规定
        2.1.1 必须从内涵上把它和现代性联系起来
        2.1.2 世界历史发展的最后结果将是所有民族及其特性的自行消亡
        2.1.3 世界历史进程中单个国家内部行为外溢对其他民族国家的重大后果
        2.1.4 民族国家充分的主动性受限而服从于世界历史进程
        2.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2.2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阐释
        2.2.1 大工业的社会性和资本的扩张性
        2.2.2 交往的普遍发展
        2.2.3 科学技术的作用
    2.3 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2.3.1 全球化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2.3.2 全球化是一个总体性、普遍性的概念
        2.3.3 “全球化”与“跨国化”概念的区别
        2.3.4 全球化源于资本主义现代性向全世界的扩展
        2.3.5 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3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的超越
    3.1 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3.1.1 全球化伴生概念: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
        3.1.2 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现实反思
    3.2 资本主义全球治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3.2.1 地区冲突与难民危机
        3.2.2 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
        3.2.3 生态安全危机
        3.2.4 网络信息空间的冲突
    3.3 全球治理方案的探索
        3.3.1 西方霸权理论体系的衰落
        3.3.2 回应和破解文明冲突的理论
    3.4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3.4.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进程
        3.4.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意义
第4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体系
    4.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4.1.1 经济共享: 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
        4.1.2 政治协商: 平等互信的国际秩序
        4.1.3 文化承认: 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
        4.1.4 生态一体: 同呼吸共命运的绿色世界
        4.1.5 共建共享: 全球网络安全与互信
    4.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
        4.2.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历史理论之声
        4.2.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思想之魂
        4.2.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人类理想之光
第5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
    5.1 “一带一路”筑牢经济共赢基础
        5.1.1 “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和目标
        5.1.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实施
        5.1.3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作用
        5.1.4 筹建亚投行、丝路基金组织助推“一带一路”的发展
    5.2 和平外交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5.2.1 在国际舞台发挥重要作用
        5.2.2 在和平外交上彰显中国特色
        5.2.3 在国家安全上倡导国际安全观
    5.3 文化自信建构共同体话语体系
        5.3.1 文化自信的价值体现
        5.3.2 文化自信构建的理论支撑
    5.4 倡导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文明
        5.4.1 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本质
        5.4.2 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
    5.5 网络空间主权主导大数据联通
        5.5.1 网络空间的定义与属性
        5.5.2 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
        5.5.3 网络空间主权的维护主导
第6章 结论
    6.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6.2 中国全球治理改革方案与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的区别
    6.3 “一带一路”建设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四、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D]. 侯琳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D]. 杨春林. 山东大学, 2020(07)
  • [3]反全球化运动的历史考察与现实转向分析[J]. 陈家驹,张晓芳. 晋中学院学报, 2020(02)
  • [4]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研究[D]. 杨天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习近平世界文明观研究[D]. 吕文菁.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6]逆全球化倾向的政治学分析[D]. 徐利红.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8)
  • [7]主流或边缘 ——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现状、困境及影响研究[D]. 白甜. 华侨大学, 2019(01)
  • [8]文明与空间:历史演变与现实逻辑[D]. 边莉娟.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08)
  • [9]反全球化力量身份转化的影响因素[D]. 刘歌.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9)
  • [10]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D]. 卢霄. 东北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