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DNA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犬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DNA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一、犬科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DNA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鹏[1](2020)在《中国笨蝗族的分类研究(直翅目:蝗总科:癞蝗科:癞蝗亚科)》文中研究指明笨蝗族Haplotropidini Sergeev,1995属直翅目Orthoptera、癞蝗科Pamphagidae癞蝗亚科Pamphaginae,是较原始类群之一。近年来,关于笨蝗族Haplotropidini Sergeev所包含属、种的分类地位及分类、鉴别标准,国内外有很大差异。蓝胫沟笨蝗Sulcotropis cyanipes Yin et Chou,1979被中国动物志列为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1888的异名。2011年,Storozhenko等将华笨蝗属Sinohaplotropis Cao et Yin,2008列为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1888的异名,并将鄂伦春华笨蝗Sinohaplotropis elunchuna和内蒙古笨蝗Haplotropis neimongolensis Yin,1982都列为笨蝗的异名。2013年,肖云丽等发表新属驼背笨蝗属Humphaplotropis Xiao,Yin et Yin,2013,新种泰山驼背笨蝗Humphaplotropis taishanensis Xiao,Yin et Yin,2013。2015年,Storozhenko等也把驼背笨蝗属Humphaplotropis Xiao,Yin et Yin,2013列为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1888的异名,但没有说明任何理由。为明确我国笨蝗族的种类及其特征,进一步揭示其系统发育关系,本文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方法相结合,对中国笨蝗族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记述了我国笨蝗族蝗虫5属18种,厘定描述了各属、种的形态特征,提供了属、种检索表。2.依据常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采自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江苏等地的笨蝗族标本进行了研究,共发现中国笨蝗族5种:阿旗笨蝗Haplotropis aqiensis Zhang,Lin et Yin,2018、山东笨蝗Haplotropis shandongensis Zhang,Yin et Liu,2019、黑河笨蝗Haplotropis heiheensis Zhang,Li et Yin,2020、小五台沟笨蝗Sulcotropis xiaowutaiensis Li,Zhang et Yin,2020、阿穆尔华笨蝗Sinohaplotropis amurensis Yin,Zhang et Yin,2020。3.发现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1888雌性原图的前翅顶端到达腹部第三节中部,而中国和俄罗斯所有记载的笨蝗雌雄性前翅都不达腹部第二节背板后缘,因而都不是笨蝗,为鉴定错误,系可能都是新种。雄性为不知,它的前翅理应比雌性长,达到或超过腹部第三节背板后缘,从命名到今130多年来没有采到过类似长翅的雌和雄标本,该种或已灭绝。4.内蒙古笨蝗Haplotropis neimongolensis Yin,1982仅在“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一文中列出雄性侧面图,没有描述,雄性的下生殖板很短,可同6个已知种笨蝗区别,为有效种,不是笨蝗的异名。动物志中内蒙古笨蝗Haplotropis neimongolensis Jin,1994前胸背板中隆线隆起,被后横沟切断,应为驼背沟笨蝗属Sulcohumpacris Yin,Yin et Cao,2016的一个种:内蒙古驼背沟笨蝗Sulcohumpacris neimongolensis(Jin,1994)comb.nov.新组合,不是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1888异名。5.根据雄性下生殖板顶端分叉将华笨蝗属Sinohaplotropis Cao et Yin,2008恢复为有效属。根据前胸背板中隆线被割断将沟笨蝗属Sulcotropis Yin et Chou,1979恢复为有效属。通过对笨蝗族3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注释和分析,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PCGs),联合蝗总科15个种和蚤蝼总科1个种,利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法(BI)构建了分子系统树,证明沟笨蝗属Sulcotropis Yin et Chou,1979是有效属,不是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1888的异名。

黄竹美[2](2020)在《黄牛和鸡的肉孢子虫:包囊形态与遗传标记》文中研究指明肉孢子虫(Sarcocystis)是广泛寄生于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胞内原虫,黄牛(Bos taurus)和鸡(Gallus gallus)是其中间宿主,感染后会出现肌肉炎症、生长迟缓等。基于其各种遗传标记进行虫种鉴定并分析其与其它肉孢子虫物种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是肉孢子虫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本文在形态物种鉴定的基础上对黄牛和鸡的肉孢子虫的多种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在昆明市售黄牛肌肉中,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标记分析,分离到5种肉孢子虫包囊,鉴定为:枯氏肉孢子虫(S.cruzi)、人肉孢子虫(S.hominis)、偌氏肉孢子虫(S.rommeli)、毛形肉孢子虫(S.hirsuta)和黄牛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2)对分离到的5种黄牛的肉孢子虫包囊的18S rDNA、28S rDNA、线粒体COX1、ITS1和Rpo B基因进行了测序与分析,计算了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黄牛的肉孢子虫中5种基因标记的种内变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ITS1、线粒体COX1、28S rDNA、18S rDNA、Rpo B,种间区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ITS1、线粒体COX1、Rpo B、28S rDNA、18S rDNA,其中线粒体COX1是最适宜的黄牛的肉孢子虫鉴定的分子标记。(3)黄牛寄生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与水牛寄生德宏肉孢子虫(S.dehongensis)的线粒体COX1相似度为99.5-100%,18S rDNA相似度为96.3-97.5%,且系统发育树中它们聚在一起,二者可能是同一个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与终末宿主为鸦科(Corvidae)鸟类的卵圆肉孢子虫(S.ovalis)聚在一起,推测其终末宿主可能也是鸦科(Corvidae)鸟类。(4)对黄牛的肉孢子虫的遗传标记(18S rDNA、28S rDNA、线粒体COX1、ITS1和Rpo B)序列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分析,限制性内切酶AvaⅠ消化黄牛枯氏肉孢子虫(S.cruzi)、人肉孢子虫(S.hominis)、毛形肉孢子虫(S.hirsuta)和海氏肉孢子虫(S.heydorni)的线粒体COX1序列,可得到不同的酶切图谱,从而将它们相互区分开来。(4)在云南师宗农民养殖的放养家鸡的肌肉中发现了温氏肉孢子虫(S.wenzeli),自然感染率为41.18%(7/17),对其包囊的光镜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其包囊呈乳白色长梭形,包囊大小为48.93-154.55×381.04-3585.70μm,平均99.35×1723.14μm(n=20);包囊具有垂直于包囊壁的短指状突起,突起长为0.72-2.81μm,平均为1.78μm(n=176);缓殖子为柳叶形,平均大小为2.53×11.12μm。电镜下突起内具交叉微管,突起表面有一层薄的电子致密颗粒层,基质层厚0.35-0.68μm,电镜类型为9k。(5)首次对温氏肉孢子虫(S.wenzeli)包囊的5个分子标记(18S rDNA、28S rDNA、COX1、ITS1和Rpo B)进行了分析,分子标记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表明其与白额雁肉孢子虫(S.albifronsi)、鸭肉孢子虫(S.anasi)和赖氏肉孢子虫(S.rileyi)聚在一起,与它们亲缘关系较近。5种遗传标记中,温氏肉孢子虫(S.wenzeli)的种内变异度都小,使用ITS1对其进行鉴定最佳。

江泓慧[3](2019)在《应用SNP遗传标记鉴别蒙古狼和家犬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半个世纪以来,狼(Canis lupus)在全球范围内的种群数量严重下降,分布区也大大缩小,因而受到法律保护。同时狩猎并利用狼的产品也具有深远的文化根源,因此,频频发生盗猎和走私狼及其产品的违法事件。然而,犯罪行为被查获之后,嫌疑人为了逃避法律打击往往声称所涉动物为家犬。因此,执法上需要准确鉴别狼和家犬(C.l.familiar.s.的方法。因为家犬训化历史仅有1.5万年,没有特有的遗传突变,因而基于mtDNA的传统鉴别方法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13个核基因组SNP标记,基于SNaPshot分型技术建立了复合扩增和分型体系,分别对97份蒙古狼(C.l.chanco)和108份家犬进行了分析,用R软件中的assignPOP程序包分析并构建鉴别体系。结果显示,有12个SNP位点分型可重复性高,在蒙古狼和家犬的频率差异大,以此构建狼-犬鉴别体系。这一体系将蒙古狼和家犬正确回判的概率在0.97±0.05至1.00±0.03之间,蒙古狼的略高于家犬。以蒙古狼(n=17)和家犬(n=18)随机样本进行盲测,正确率达100%。特异性测试表明,只有犬科的北极狐(Vulpes lagopus)和赤狐(V.vulpes)可在一些位点成功分型,而在人类和鹿科、牛科、猫科动物均不能扩增分型,对跨种,尤其是人类DNA污染耐受力强。灵敏度测试表明,最低可靠检出量为125pg总DNA。平均分析成本为60RMB/样品。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鉴别蒙古狼和家犬准确可靠,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成本低廉。所建立的基因频率数据库可以支持实际执法鉴定。

张进[4](2014)在《中国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犬科(Canidae)属于脊椎动物,是哺乳纲食肉目中的1个科。世界范围内犬科动物系统发育关系仍不明确,而我国6种犬科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也存在较大争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导致我国各个分布区狼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总体亚种划分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狼研究争论的焦点。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蕴含着大量遗传信息,这为研究不同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原材料。为明确狼、豺、赤狐、沙狐线粒体基因组特点及其与其他犬科动物的系统进化关系,同时为进一步探讨我国各主要分布区狼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亚种划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科学合理的制定中国犬科动物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本文首次测定和分析了沙狐(Vulpes corsac)、新疆地区狼(Canis lupus desertorum)、蒙古地区狼(Canis lupus campestris)、西藏地区狼(Canis lupus laniger)、江西地区豺(Cuon alpinuslepturus)和西藏地区赤狐(Vulpes vulpes montana)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在分析这些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点的同时,对犬科动物和我国狼各个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犬科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一般包含12S rRNA基因、16S r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非编码区。碱基组成比例一般符合A>T>C>G,且碱基含量G一般不超过15%,体现了明显的碱基偏好性。本研究中6个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大部分蛋白质编码基因使用ATG作为起始密码子,ND2、ND3、ND5基因的起码密码子一般是ATA。而3个狼的线粒体基因组的ND4L基因使用GTG作为起码密码子,这在之前研究中并不常见。在终止密码子方面,所测6个线粒体基因组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表现为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使用TAA,而ND2基因和Cytb基因分别使用TAG和AGA。另外,COIII基因、ND3基因和ND4基因使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所测6个线粒体基因组在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的三个位点的碱基分布情况上也体现出一致性,密码子第三位点G的使用最少(8.0%左右),而第二位点A含量最高(42%左右),体现出蛋白质编码基因明显的碱基使用偏好性。密码子CUA、AUA和AU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密码子(200次左右),而密码子CGG、UGU、CGC是使用频率最低的密码子(10次左右)。一般RSCU值最高的是密码子CGA(2.60左右),而RSCU值最低的密码子是CCG(0.20左右),明显的显示出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具有较强的偏好性。而16S rRNA基因和12S rRNA基因长度相对稳定,而在控制区(control region)中我们都发现了有一定规律的短重复序列,那就是在一些连续的5’-AC-3’碱基对中穿插有少量的5’-GT-3’和5’-AG-3’碱基对。2.本研究基于线粒体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H链)、12S rRNA基因、16S rRNA基因利用最大简约法(MP)、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对犬科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表明狐属和貉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犬属和豺属亲缘关系较近。貉属与狐属的分歧时间要早于犬属和豺属的分歧时间,狐属内的赤狐和沙狐的分歧时间要晚于狼和豺的分歧时间,而貉是最早分化的犬科动物。3.基于tRNA基因和rRNA基因的核苷酸替代率,估算了犬科动物的进化分歧时间。沙狐和赤狐的进化分歧时间大约在2.66-3.90MYA,沙狐和貉的进化分歧时间大约在9.70-10.87MYA,沙狐和豺的进化分歧时间约在10.35-12.91MYA,沙狐和狼的进化分歧时间约在10.25-11.15MYA。赤狐和貉的进化分歧时间大约在9.93-11.22MYA,赤狐和豺的进化分歧时间大约在10.58-13.28MYA,赤狐和狼的进化分歧时间大约在9.21-12.04MYA。貉和豺的进化分歧时间大约在10.65-12.34MYA,貉和狼的进化分歧时间大约在9.72-13.24MYA。而豺和狼进化分歧时间大约在5.01-7.16MYA。4.基于线粒体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H链)、12S rRNA基因、16S rRNA基因对我国及世界部分地区狼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青海种群和西藏种群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且分化时间最早,内蒙古种群、新疆种群、蒙古种群、欧洲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种群分化并不明显。5.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狼地理种群的物种形成与发生模式、进化和分歧事件、演化过程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事件及气候重大转型期呈现相关性。根据12S rRNA基因和16S rRNA基因分别计算的进化分歧时间十分一致,均显示青海地区和西藏地区狼与其它地区狼在1.71-1.79MYA发生分歧。这个分歧时间恰好与“青藏运动”的C幕(1.7MYA)的发生时间完全一致,暗示着青藏高原一带的狼种群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生分歧。推测青藏地区“青藏运动”时期,剧烈复杂的地质地貌变化使青藏地区的狼种群与周边种群形成一定的地理隔离,加上这一地带气候的逐渐改变,使这一地区的狼开始与其它地区的狼在进化上发生了分歧。

窦海龙[5](2013)在《中国部分地区狼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狼(Canis lupus chanco)又称蒙古狼,长久以来认为是灰狼的一个亚种。但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国狼可进一步划为几个亚种,但由于实验手段方法的不同及选取样本数量的限制,具体的划分仍然没有形成共识。此外,由于狼适应性极强,能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加上近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及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现在我国的狼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青海,西藏,新疆,内蒙等偏远地区,且分布密度极不均匀。了解狼集中分布地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制定狼种群保护和管理措施,进而为下一步促进种群基因交流,防止种群遗传衰退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为揭示中国狼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探讨中国狼系统发育及遗传多样性,选取了青海湖地区,新疆阿勒泰地区,内蒙呼伦贝尔地区,吉林图门地区狼种群为研究对象,大部分样品通过非损伤取样的方法获得并提取总DNA,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线粒体DNA控制区第一高变区(HVRI)及细胞色素b(Cytb)部分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并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灰狼线粒体序列进行比较研究,估计中国狼进化进化分歧时间及系统发育地位。得到以下结果:1.在青海,新疆,内蒙古和吉林四个地区获得40个个体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582bp序列中发现31个变异位点(5.33%),变异位点全部为简约信息位点,未见单核苷酸变异位点。A、 G、 C和T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9.9%、11.6%、29.6%和29.0%,其中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共定义了7个单倍型,其中青海种群核苷酸多样性(0.00767±0.00515)最高,其次是内蒙古种群(0.0039±0.00092),新疆种群核苷酸多样性(0.00160±0.00053)最低,说明青海种群线粒体Cytb遗传多样性较高。2.在青海,新疆,内蒙古和吉林四个地区获得44个个体线粒体控制区第一高变区(HVRI)582bp序列中共发现51个变异位点,占分析序列长度的8.76%,插入缺失位点11个,碱基替换位点40个。变异位点中单核苷酸变异位点8个,简约信息位点32个。共确定16个单倍型,各地理种群中新疆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为(0.00942±0.00177),其次为内蒙种群(0.00511±0.00150),青海种群(0.00453±0.00108)最低,说明新疆种群线粒体控制区HVRI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资源丰富。利用中国4个地理狼种群进行线粒体控制区HVRI研究遗传多样性检测,发现平均核苷酸多态性为2.27%,较世界其他地区狼相比遗传多样性较高。3.利用狼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定义的7个单倍型,结合本实验获得的山东本地土狗Cytb部分序列,及本课题组先前研究获得的乌苏里貉、赤狐和豺的Cytb序列,使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构建中国5种犬科动物的系统发育树。两种进化树拓扑结构相似,证明系统发育分析结构可信。由进化树分析可得,赤狐和乌苏里貉是犬科动物中最先分化出来的动物,其次是豺,最后是犬属的狼与家犬。4.从Genbank下载20个中国狼线粒体控制区第一高变区(HVRI)与本研究发现的单倍型比较,重新定义28个单倍型。这些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以看出,中国狼明显的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系,青海种群单倍型与除青藏高原地区外的单倍型基于遗传距离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系。从Genbank下载123个狼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与中国狼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的狼亚种与世界其他地区狼序列差异较大,推测青藏高原种群的狼可能与印度喜马拉雅山附近的狼同属于西藏狼亚种。5.基于线粒体Cytb和控制区HVRI计算中国狼各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指数及基因流发现:青海种群其它地理种群间几乎不存在基因流,表明青海种群与其它地理种群产生了明显的的遗传分化。6.利用遗传距离和分子钟的分歧时间计算公式为t=D/2a及已校正的哺乳动物Cytb序列分子进化钟,基于Kimura双参数距离模型,计算各地理种群进化分歧时间。通过计算得出,青海种群与其他3个地理种群分歧时间(1.08-1.2MYA Bp)远大于内蒙古、新疆与吉林种群遗传距离数值范围为种群分歧间的分歧时间(0.05-0.15MYABp)。

陈磊[6](2010)在《狼肠道菌群生态及犬科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和系统发育》文中指出作为现存食肉目动物中分布最为广泛的类群,犬科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犬科动物的研究过程中,消化生理学领域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关消化道菌群生态的研究近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尽管目前对家犬肠道菌群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狼的消化道菌群目前仍是个未知数。为了解狼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本文第一部分通过构建菌群16S rRNA基因文库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对采集自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达赉湖自然保护区附近的3只健康成年狼的粪便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我们将3只狼的粪便样品分别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从中随机挑取550个克隆进行检测,共得到307个不同的非嵌合体的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根据97%的序列相似性,这些序列可划分为65个临时分类单元(OTU),其中有17个OTU(代表着98个克隆的16S rRNA基因序列,占克隆总数的31.9%)与GenBank和RDPⅡ数据库中现有序列的相似度小于98%,为未分类、未鉴定的细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狼粪便菌群共有5个细菌门组成,按照多样性高低依次是:Firmicutes (60% of total OTUs), Bacteroidetes (16.9%), Proteobacteria (9.2%), Fusobacteria (9.2%)和Actinobacteria (4.6%)。Clostridiales是狼粪便菌群中最大的细菌目,占据了OTU总数的53.8%。这一细菌目共由5个科组成,其中Lachnospiraceae是丰富度最高的一个科,其余四个科依次是:Ruminococcaceae, Clostridiaceae, Peptococcaceae和Peptostreptococcaceae。通过将本文研究结果与人类和家犬等其它哺乳动物肠道菌群结构进行比较发现,狼粪便菌群结构与其它哺乳动物基本相同,狼和家犬在Actinobacteria门和Fusobacteriales门的细菌组成和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别。线粒体基因组是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理想工具。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的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于1997年完成,至今已测序的犬科动物有四种:家犬、狼(Canis lupus)、郊狼(Canis latrans)和赤狐(Vulpes Vulpes)。本课题组于2008年对分布于青海省的西藏狼(Canis lupus laniger)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然而,中国分布的其他种群的狼和其他犬科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未见报道。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内容是应用Long-PCR和引物步移法,结合克隆测序法,对中国分布的豺、貉和内蒙古地区分布的狼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同时通过与已报道的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探讨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和结构的异同,从而总结出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经测序,蒙古狼、豺和貉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是16709 bp、16672 bp和16713 bp,三种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均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序列碱基的组成存在明显的A-T偏好性。tRNA基因中除tRNA-Ser (AGY)缺少双氢尿嘧啶(DHU)臂以外,其余均能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在编码蛋白质基因的所有密码子中,以编码亮氨酸(Leu)的其中一个密码子(CTA)和编码异亮氨酸(Ile)的三个密码子(ATT, ATC, ATA)使用频率最高。大多数密码子的使用犬科各种动物高度一致,蒙古狼和西藏狼的某些起始和终止密码子与其他犬科动物存在差别。通过对4个属8个种(其中包括狼的三个亚种)犬科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和基因结构进行比较发现,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大部分区域高度一致,序列差异主要存在于非编码区的两翼区域(ETAS区和CSB区)。序列长度的差异主要由非编码区重复序列(RS-3)重复次数的差异所致。通过对犬科动物之间碱基替代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种犬科动物的同一功能部位碱基替代速率较为一致,同种犬科动物的不同功能基因的碱基替代率差异较大。13种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碱基替代率也有明显不同,其中以L链编码的ND6基因的碱基替代率与其他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差异最为显着。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各功能部位中以tRNA基因的碱基替代率最低,说明tRNA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犬科动物系统发育地位的探讨在食肉目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有学者基于形态学和某些分子生物学数据进行过相关的分析,但由于测序方法的限制和数据库中基因序列的缺乏,未见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犬科动物分子进化的研究。作为本文研究的第三部分内容,我们在对蒙古狼、豺、貉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以后,应用所测得的蒙古狼和早期测得的西藏狼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结合数据库中现有狼的亚种的数据,对这两个地区狼的系统发育地位进行定位。同时利用测得数据结合GenBnak中已有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数据,进行了犬科和犬型亚目的系统发育重建。基于12SrRNA+16S rRNA+H链上的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联合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已报道的狼亚种数据中,西藏狼的分化时间最早,其次为阿拉伯狼(Canis lupus arabs),蒙古狼与欧亚狼(Canis lupus lupus)的系统发育地位最为接近。对犬型亚目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犬型亚目可明显划为Cynoidea和Arctoidea两大类群。犬科的4个属(犬属、豺属、狐属、貉属)可分为3个进化地位平等的分支,进化时间估算貉属最先从犬科中分化出来。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的推断结果均验证了除郊狼以外的其他犬属动物的单源性。拓扑结构所显示的狼和家犬的分化地位暗示着应将家犬作为狼的亚种进行划分。通过碱基替代率估算的家犬与狼的分化时间大约为1.56~1.92百万年以前。

孟超[7](2009)在《中国狼、犬科及部分食肉目动物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脊椎动物线粒体DNA长度在16kb左右,呈双链环状,具有突变率高,母系遗传,缺乏重组等优点,是目前惟一能够从基因组水平来分析动物系统发育的分子标记。作为基因组进化研究模型,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在生物起源进化领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食肉目动物物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数位于食物链顶端,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食肉目动物分类和系统进化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为研究食肉目动物的系统进化和以中国狼为代表的东亚地区的狼的系统发育,本文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设计14对特异引物,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得中国狼(Canis lupus chanco)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并对犬科、食肉目动物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狼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774 bp,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除ND2,ND3和ND5基因以AUA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他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UG。除COXⅢ,ND4,ND3基因的终止密码子分别为不完全的U,U,UA;ND2,COⅫ,Cytb基因的终止密码子是UAG,UAG,AGA外;其余基因均以UAA作为终止密码子,而欧亚狼和狗COXⅡ基因则以UAA终止。基于近缘哺乳动物15种近缘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的12S rRNA、16S rRNA基因与12个重链蛋白编码基因全序列,用邻近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系统进化关系与传统的系统分类基本一致,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狼的进化地位。2.在基因组水平上对四种犬科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构特征。四种犬科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排列顺序均与哺乳动物的相同,显示出其在进化上的保守性:线粒体基因组各部分的碱基组成均表现出AT含量高,G含量最低的碱基偏好性:tRNA-Trp/tRNA-Ala,COX2/tRNA-Lys基因之间的间隔序列较长,ATP8/ATP6,ND5/ND6基因重叠序列较长;CUA(Leu),AUU(Ile),AUA(Met)等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同时密码子第三位使用G的频率最低;在“WANCY”区中都存在轻链复制起始点(OL)的核苷酸组成和二级结构高度保守;在犬,狼,郊狼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存在(10 bp)的相似重复序列,但在赤狐中重复序列差异较大,由于重复序列的保守性,可作为特异的分子标记,对于犬科动物系统发育、分类研究、遗传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比较分析了9科10种部分食肉目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结构和排列顺序较为固定。AT含量高于GC含量,A含量普遍较高,G的含量最少,存在碱基偏好性。起始密码子AUG使用频率最高,终止密码子多为UAA。海豹科中发现COⅢ、NADH3、NADH4基因无终止密码子的翻译异常现象。CUA(Leu),AUU(Ile),AUC(Ile),AUA(Met)等密码子使用频率均较高,CUA(Leu)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无AGG(Ter)终止密码子。密码子第三位G的频率最低。线粒体转运RNA基因具有三叶草型二级结构(tRNA-Ser(AGY)除外)。比较发现了线粒体控制区共有的重复序列(CACGT)5bp,推测其可作为食肉目动物线粒体基因特征。

李娜[8](2008)在《东北地区螽蟖总科昆虫分类学研究(直翅目:螽亚目)》文中指出螽蟖总科是直翅目中的第二大类群,世界上已经描述的螽蟖有6000余种,隶属于1070属。大多数螽蟖为植食性种类,是重要的农林害虫,部分类群为捕食性种类,是重要的昆虫天敌和生物防治的潜在资源;而关于该类群的系统分类学研究,专家学者的意见很不统一,给同行之间的交流造成诸多不便。因此,螽蟖的分类学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害虫的防治和资源的利用上具有现实意义。我国螽蟖种类丰富,现在已记载至少有330多种,而且分布广泛。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复杂;其中直翅目昆虫资源也较为丰富。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螽蟖在东北地区分布相当普遍。本研究首先对东北地区螽蟖总科昆虫的分布进行了记述。在本地区分布的螽蟖有一些近缘种类,它们在外形上很相似,不易区分。因此,作者对本地区螽蟖总科昆虫进行外部形态分类学研究的同时,又从另外四个微观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次研究共获得螽蟖标本21种,隶属于3科,10属。1、形态学方面:对采集到的21种螽蟖,采用传统分类方法进行了外部形态描述及分类学记述。本文采用刘宪伟、殷海生(1999)所提出的分类系统,将螽蟖科提升为总科,下分为12科。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研究的21种螽蟖隶属于3科10属:①露螽科Phaneropteridae,露螽属Phaneroptera Audinet-Serville,条螽属Ducetia Stal,掩耳螽属Elimaea Stal;②螽斯科Tettigoniidae,蝈螽属Gampsocleis Fieber,拟蝈螽属Uvarovites Tarbinsky,螽斯属Tettigonia Linnaeus,姬螽属Metrioptera,寰螽属Atlanticus Scudder;③草螽科Conocephalidae,草螽属Conocephalus Thunberg,钩额螽属Ruspolia Schulthess。形态学研究结果完全符合刘宪伟、殷海生所提出的分类系统。(2)一些种类在外形上很相似,不易区分,如:蝈螽属的普通蝈螽模式亚种G. sedakovii sedkovii和普通蝈螽东北亚种G. sedakovii obscura,螽蟖属的乌苏里螽蟖 T. ussuriana和短翅螽蟖 T. cantans,钩额螽属的线条钩额螽R. nitidula和姬钩额螽R. jezoensis,草螽属的中华草螽C. chinensis和普通草螽C. fuscus等,属于近缘种类。鉴于此,本文又从以下四个微观角度对采集到的21种螽蟖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2、解剖学方面:运用生理解剖和电镜扫描技术对21种螽蟖消化道外部形态、前胃的内部显微结构以及胃盲囊进行了研究,首次利用螽蟖消化道前、中、后肠的长度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螽蟖消化道可分为前、中、后肠三部分,不同属种以及近缘种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消化道各段的长度、前胃及中肠的胃盲囊,其余部分对分类单元的确立起辅助作用。(2)消化道的形态特征在螽蟖总科昆虫高级阶元中具有非常稳定的差异性,不同科、属之间差异明显,可以作为不同科及属之间的分类指标。(3)消化道的形态特征在螽蟖总科昆虫低级阶元中也具有较稳定的差异性,同属不同种之间以及形态学上相近的近缘种之间差异较明显,因而也可以作为不同种之间的分类指标。(4)消化道的形态结构与其食性之间具有必然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研究分析,为我们探索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同时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5)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近缘种普通蝈螽模式亚种和普通蝈螽东北亚种,乌苏里螽蟖和短翅螽蟖,线条钩额螽和姬钩额螽以及中华草螽和普通草螽都各自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再和该属的其它种类或该科的其它属聚在一起。3、细胞学方面: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法研究了21种螽蟖的染色体核型,利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如下:(1)螽蟖的性别决定机制为XX♀/ X0♂,这也是直翅目昆虫大多数种类所具有的性别决定机制。(2)螽蟖科昆虫染色体数目为2n(♂)= 31,29;露螽科为2n(♂)= 31,29,27;草螽科为2n(♂)= 31,都属于螽蟖总科最普遍的二倍体染色体数。(3)不同螽蟖以及外形上很相近的近缘种在染色体组式、染色体形态以及相对长度等方面差异较大:普通蝈螽模式亚种和普通蝈螽东北亚种在染色体相对长度以及染色体中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上差别都很明显;短翅螽蟖的染色体组式为1L+5M+8S+X,而乌苏里螽蟖则为1L+4M+9S+X,二者在染色体相对长度方面差异也很显着;线条钩额螽和姬钩额螽在染色体核型方面差别非常显着,线条钩额螽的核型公式为:2n(♂)=29m+2t,染色体组式为11M+4S+X,而姬钩额螽的核型公式为:2n(♂)=25m+6t,染色体组式为10M+5S+X;中华草螽和普通草螽则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两者的染色体组式分别为6M+9S+X和7M+8S+X,差别同样显着。因此,染色体核型可以作为螽蟖和其它昆虫类群不同种之间的分类指标。(4)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是一致的:上述几种外形相近的近缘种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再和该属的其它种类或该科的其它属聚在一起,与上述解剖学研究的聚类结果一致。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染色体核型的近似程度与形态学上的近似程度呈正相关。4、生物化学方面:首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16种螽蟖的酯酶(EST)同工酶,利用各酶带的迁移率进行了聚类分析,探讨聚类分析方法在同工酶分析中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 EST同工酶在螽蟖不同体段的酶谱中存在着差异,螽蟖胸部的EST同工酶活性明显强于后足股节。(2) EST同工酶在科等高级阶元中的差异不大,从酶带数及酶活性上看,属间、种间差异都很明显,因而可以作为属内不同种间、不同属不同种间的分类指标。其中,螽蟖科昆虫的酶带数量最多,露螽科昆虫次之,草螽科昆虫最少。螽蟖的EST酶谱的差异表现出了与该类群的形态学特征差异呈正相关的趋势。(3)外形上很相近的近缘种之间,EST酶谱的差异显着。普通蝈螽模式亚种有6条酶带染色较深,酶活性较强,而普通蝈螽东北亚种只有3条酶带染色较深,酶活性较强;短翅螽蟖有5条酶带染色较深,酶活性较强,而乌苏里螽蟖则有9条酶带染色较深,酶活性较强;线条钩额螽共有10条酶带,其中7条酶带染色较深,酶活性较强,而姬钩额螽则共有11条酶带,其中有4条酶带染色最深,酶活性最强;中华草螽共有11条酶带,其中5条酶带染色较深,酶活性较强,而普通草螽则有10条酶带,其中只有3条酶带染色较深,酶活性较强;另外上述各近缘种之间的酶带分区也不同,差异显着。(4)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同工酶谱带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近缘种类聚在一起,与上述解剖学以及细胞学研究的聚类结果一致。5、分子生物学方面:首次提取了东北地区螽蟖总科21种昆虫基因组总DNA,利用两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定了DNA序列,获得Cytb基因510bp,16SrDNA 454bp;使用ClustalX1.81、MEGA 3.0等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对DNA序列的碱基组成、氨基酸组成、碱基替换、遗传距离等进行了遗传分析;采用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和最大简约法(MP)对Cyt b数据集和16SrDNA数据集进行了螽蟖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结果如下:(1) 21种螽蟖昆虫的510bpCytb基因序列中,序列的保守性是50.2%,变异性是49.2%;测得的454bp16S基因序列中,序列的保守位点占总数的60.1%,变异性是39.9%。(2) Cytb基因序列中,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3%、22.1%、29.5%和11.2%,其中,A+T含量为66.8%,而G+C的含量只有33.3%。Cytb基因的不同密码子之间碱基组成表现了一定差异,密码子第二位点最保守,保守位点占所有保守位点的55.2%;密码子第三位点保守位点只有6个,而变异位点最多,占所有变异位点的65.3%。16SrDNA序列中,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4 %、11.2%、32.8%和20.3%,A+T含量为68.5%,而G+C的含量只有31.5%。这种高A+T含量是节肢动物线粒体DNA的共同特性。(3) Cytb基因的两种转换(T-C、A-G)的频率要高于四种颠换(T-A、T-G、C-A、C-G)的频率,其中转换以T-C替换数目最多,达到49个,颠换以T-A最多达到28个,以C-G最少,只有2个;从颠换发生的位点看,大多数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这可能与密码子第三位点的高A+T含量相关。16S基因的转换频率与颠换频率差不多,为1.1倍;转换数最高的也发生在A-G之间,颠换数最高的则发生在T-A。(4) 21种螽蟖由20种氨基酸组成,编码170个氨基酸,其中保守氨基酸为115个,占所有氨基酸数目的67.6%,变异氨基酸55个,所占比例为32.4%。(5)用几种建树方法所构建的分子系统树的拓朴结构大致相同,3科10属螽蟖的系统关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近缘种的系统关系如下:蝈螽属Gampsocleis:(((G. sedakovii obscura, G. sedakovii sedkovii), G. ussuriensis), G. gratiosa);螽蟖属Tettigonia:((T.caudata, T. cantans), T. ussuriana);草螽科Conocephalidae:((R. nitidula, R. jezoensis), (C. fuscus, C. chinensis)),结果与上述解剖学、细胞学以及生物化学研究的聚类结果相同。本研究所采用的生理解剖—电镜扫描技术、染色体常规压片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DNA测序等四种现代分类学方法及手段对东北地区螽蟖总科昆虫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并与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相同。因此,应用以上四种现代分类学方法能够很好的区分本论文中所研究的形态学上较相近的近缘种类。本文研究结果支持刘宪伟、殷海生所提出的分类系统,证明此分类系统是完全正确且可靠的;同时表明,现代生物学技术具有准确、客观、灵敏等优点,能够鉴定出形态学不能区分的昆虫亲缘种,尤其是对一些疑难、近缘种类的区分与鉴定上,弥补了形态学方法的不足。

张波[9](2007)在《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分析用于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和系统发生》文中提出本研究将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用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丝孢菌类真菌的鉴定、分类和系统发生的研究中。(1)序列分析了曲霉属(26株)、镰刀属(30株)、枝顶孢霉(12株)、拟青霉属(22株)及青霉属(5株)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数据库(部分数据未公开)中的已知序列比对,构建系统树,对上述各属中形态学方法鉴定困难或鉴定有误的某些菌株进行了重新的鉴定和分类。(2)自行设计了真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的通用引物。在曲霉、拟青霉等15属40种真菌中验证了该引物的通用性,并可扩增产生750bp~850bp的DNA片段。序列分析了18种40株常见拟青霉的翻译延伸因子基因,明确了各菌种之间的系统分类关系。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是真菌的鉴定、诊断及分类学研究的有力方法,并为其提供了更加客观、准确的实验数据;翻译延伸因子基因成为真菌的鉴定、分类及系统发生研究的新的生力军;这两种基因分析将为真菌的分类、进化、生态分布、真菌病的诊断、治疗及流行病学等提供有用的资料和科学依据。

翁屹,葛威,王昌燧[10](2007)在《家犬起源的DNA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畜的起源是农业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进化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家畜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观点已经没有异议,研究家畜的起源就是研究人类驯化家畜的历程。因此研究家畜起源对于了解家畜发展史、揭示人类生活和生产

二、犬科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DNA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犬科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DNA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笨蝗族的分类研究(直翅目:蝗总科:癞蝗科:癞蝗亚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笨蝗形态分类概述
        1.1.1 蝗总科Acridoidea
        1.1.2 癞蝗科Pamphagidae
        1.1.2.1 国外癞蝗分类研究概况
        1.1.2.2 国内癞蝗分类研究概况
        1.1.3 笨蝗族Haplotropidini
    1.2 蝗虫分子系统学概述
        1.2.1 核酸分子系统学方法
        1.2.2 核酸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对象
        1.2.3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方法
        1.2.4 蝗虫分子系统学研究
        1.2.5 笨蝗族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笨蝗形态分类研究
        2.1.1 标本来源
        2.1.2 标本所用工具
        2.1.3 标本处理
        2.1.4 标本制作
        2.1.5 标本鉴定
    2.2 笨蝗分子系统学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所用仪器及试剂
        2.2.3 试剂
        2.2.4 试剂盒
        2.2.5 标准分子量
        2.2.6 分析软件
        2.2.7 mtDNA的提取与纯度检测
        2.2.8 序列的扩增、注释及处理
        2.2.8.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2.2.8.2 PCR扩增
        2.2.8.3 序列的组装及注释
        2.2.8.4 序列的处理
        2.2.9 分子系统树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笨蝗族Haplotropidini Sergeev形态分类
        3.1.1 华笨蝗属Sinohaplotropis Cao et Yin,2008
        3.1.2 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1888
        3.1.3 沟笨蝗属Sulcotropis Yin et Chou,1979
        3.1.4 驼背笨蝗属Humphaplotropis Xiao,Yin et Yin,2013
        3.1.5 驼背沟笨蝗属Sulcohumpacris Yin,Yin et Cao,2016
    3.2 中国笨蝗族分类体系与名录
        3.2.1 华笨蝗属Sinohaplotropis Cao et Yin,2008
        3.2.2 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1888
        3.2.3 沟笨蝗属Sulcotropis Yin et Chou,1979
        3.2.4 驼背笨蝗属Humphaplotropis Xiao,Yin et Yin,2013
        3.2.5 驼背沟笨蝗属Sulcohumpacris Yin,Yin et Cao,2016
    3.3 笨蝗族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笨蝗族Haplotropidini3 种笨蝗的线粒体基因组
        3.3.2 笨蝗族Haplotropidini3 种笨蝗的核苷酸组成
        3.3.3 笨蝗族Haplotropidini3 种笨蝗的蛋白编码基因
        3.3.4 笨蝗族Haplotropidini3 种笨蝗的RNA基因
        3.3.5 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4.1 中国笨蝗族的属级阶元确立地位
        4.1.1 沟笨蝗属的分类地位
        4.1.2 华笨蝗属的分类地位
    4.2 中国笨蝗族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5 结论
    5.1 创新点
    5.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黄牛和鸡的肉孢子虫:包囊形态与遗传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肉孢子虫的分类地位、生活史和分类
        1.1 肉孢子虫的分类地位
        1.2 肉孢子虫生活史
        1.3 肉孢子虫的分类
    2 黄牛寄生肉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黄牛的肉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现状
        2.2 黄牛的肉孢子虫种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鸡寄生肉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黄牛的肉孢子虫包囊形态和基于5种遗传标记的分子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黄牛肌肉及其中肉孢子虫包囊样品的采集
        2.2 肉孢子虫包囊的光镜观察
        2.3 实验所需试剂与仪器
        2.4 分子实验方法
        2.5 数据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黄牛肌肉样鉴定结果
        3.2 黄牛的肉孢子虫包囊的光镜形态
        3.3 黄牛的肉孢子虫包囊的5种分子标记序列分析
        3.4 黄牛的肉孢子虫的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
        3.5 黄牛的肉孢子虫序列酶切位点分析结果
        3.6 黄牛4 种肉孢子虫的线粒体COX1 序列PCR-RFLP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温氏肉孢子虫的包囊形态和基于5种遗传标记的分子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鸡肌肉及其中肉孢子虫包囊样品的采集
        2.2 鸡的肉孢子虫包囊的光镜观察
        2.3 鸡的肉孢子虫包囊的电镜观察
        2.4 实验所需试剂和实验仪器
        2.5 分子实验方法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温氏肉孢子虫的包囊形态
        3.2 温氏肉孢子虫的18SrDNA序列分析
        3.3 温氏肉孢子虫的28SrDNA序列分析
        3.4 温氏肉孢子虫的线粒体COX1序列分析
        3.5 温氏肉孢子虫的转录间隔1区(ITS1)序列分析
        3.6 温氏肉孢子虫的RpoB序列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应用SNP遗传标记鉴别蒙古狼和家犬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犬属动物的起源
        1.1.1 蒙古狼的进化及特征
        1.1.2 家犬的进化及特征
    1.2 狼的保护地位
    1.3 鉴别的意义
    1.4 目前用于鉴别狼与家犬的方法和局限
        1.4.1 形态学方法
        1.4.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 SNP遗传标记鉴别方法
        1.5.1 SNP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蒙古狼和家犬SNP基因分型及分析
    2.1 材料
        2.1.1 动物样本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引物设计
    2.2 方法
        2.2.1 蒙古狼与家犬总DNA提取
        2.2.2 SNP基因分型
        2.2.3 样本SNP基因分型数据遗传距离计算
    2.3 结果
        2.3.1 SNP标记的遗传特性
        2.3.2 遗传距离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蒙古狼与家犬SNP鉴别体系构建
    3.1 材料
        3.1.1 动物样本
        3.1.2 主要分析软件包
    3.2 方法
        3.2.1 重采样交叉验证
    3.3 结果
        3.3.1 重采样交叉验证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SNP鉴别分配准确性盲测
    4.1 材料
        4.1.1 动物样本
        4.1.2 主要分析软件包
    4.2 方法
        4.2.1 分配准确性盲测
    4.3 结果
        4.3.1 盲测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应用的有效性验证
    5.1 材料
        5.1.1 动物样本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3 引物设计
    5.2 方法
        5.2.1 重复性试验
        5.2.2 特异性试验
        5.2.3 灵敏度试验
    5.3 结果
        5.3.1 可重复性
        5.3.2 物种特异性
        5.3.3 灵敏度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中国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线粒体基因组概况
        1.1.1 线粒体起源与进化
        1.1.2 线粒体基因组的发现与主要特点
        1.1.3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1.1.4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2 犬科动物及其研究概况
        1.2.1 犬科动物简介
        1.2.2 我国分布的野生犬科动物
        1.2.3 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2.4 我国犬科动物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研究对象
        1.3.1 狼(Canis lupus)
        1.3.1.1 西藏地区狼(Canis lupus laniger)
        1.3.1.2 新疆地区狼(Canis lupus desertorum)
        1.3.1.3 蒙古地区狼(Canis lupus campestris)
        1.3.2 西藏地区赤狐(Vulpes vulpes montana)
        1.3.3 江西地区豺(Cuon alpinus lepturus)
        1.3.4 沙狐(Vulpes corsac)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思路
    2.2 实验材料
        2.2.1 样品采集
        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DNA 提取
        2.3.2 引物设计
        2.3.2.1 狼线粒体基因组引物设计
        2.3.2.2 沙狐和赤狐线粒体基因组引物设计
        2.3.2.3 豺线粒体基因组引物设计
        2.3.3 PCR 扩增与回收
        2.3.3.1 PCR 扩增反应体系
        2.3.3.2 PCR 扩增反应条件
        2.3.3.3 回收目的 DNA 片段
        2.3.4 连接与转化
        2.3.5 阳性克隆筛选扩增与测序
        2.3.6 序列分析
        2.3.7 系统发育分析
        2.3.8 进化分歧时间估计
3 实验结果
    3.1 西藏地区狼(Canis lupus langier)线粒体基因组
    3.2 蒙古地区狼(Canis lupus campestris)线粒体基因组
    3.3 新疆地区狼(Canis lupus desertorum)线粒体基因组
    3.4 西藏地区赤狐(Vulpes vulpes montana)线粒体基因组
    3.5 江西地区豺(Cuon alpinus lepturus)线粒体基因组
    3.6 沙狐(Vulpes corsac)线粒体基因组
    3.7 系统发育分析
    3.8 进化分歧时间估计
        3.8.1 核苷酸替代率
        3.8.2 计算进化分歧时间
4 讨论
    4.1 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特征
    4.2 中国 5 种犬科动物系统发育及分类探讨
    4.3 中国狼各地理种群系统发育与亚种划分探讨
    4.4 西藏狼种群的进化与青藏高原隆起和地貌变化历史的关系
    4.5 中国犬科动物管理和保护建议
5 本研究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
致谢

(5)中国部分地区狼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内容
        1.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1.2 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1.1.3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1.1.3.1 形态学检测方法
        1.1.3.2 细胞学(染色体)检测方法
        1.1.3.3 生化标记检测方法
        1.1.3.4 DNA 水平上的检测方法
    1.2 分子系统发育
        1.2.1 分子系统发育概念
        1.2.2 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方法
        1.2.3 系统发育树评价
    1.3 狼生物学研究概况
        1.3.1 狼的分类
        1.3.2 狼的形态特征
        1.3.3 狼起源进化历史及种群现状
2.材料方法
    2.1 实验思路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样品的采集
        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DNA 的提取
        2.3.1.1 粪便提取 DNA 方法
        2.3.1.2 血液提取 DNA 方法
        2.3.1.3 肌肉及毛皮提取 DNA 方法
        2.3.2 细胞色素 b 基因的扩增
        2.3.3 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扩增
        2.3.4 PCR 产物电泳检测
        2.3.5 PCR 产物的回收及测序
        2.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6.1 序列分析
        2.3.6.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6.3 系统发育分析
3.实验结果
    3.1 扩增及测序结果
    3.2 基于细胞色素 b 中国部分地区狼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3.2.1 狼细胞色素 b 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3.2.2 基于 cytb 狼遗传多样性研究
        3.2.3 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3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中国部分地区狼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3.3.1 序列特征分析
        3.3.2 单倍型分布及种群遗传多样性
        3.3.3 系统发育分析
    3.4 中国各地狼的分子变异分析(AMVOA)
        3.4.1 线粒体 Cytb 基因旳分化
        3.4.2 线粒体控制区 HVRI 的分化
    3.5 分化时间估计
4.讨论
    4.1 中国狼遗传多样性
    4.2 中国狼系统进化地位
        4.2.1 中国狼各地理种群系统进化分析
        4.2.2 中国 5 种犬科动物分类探讨
        4.2.3 中国狼亚种划分探讨
    4.3 中国狼保护与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狼肠道菌群生态及犬科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和系统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1.2.2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2.3 动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2.4 野生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和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2 狼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多样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2.2.2 样品处理和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2.2.3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2.2.4 PCR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2.2.5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测序
        2.2.6 序列分析
        2.2.7 库容检测
    2.3 结果
        2.3.1 16S rRNA克隆文库分析和多样性检测
        2.3.2 狼粪便微生物种类和多样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蒙古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地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引物设计、Long-PCR和Sub-PCR扩增
        3.2.4 克隆及测序
        3.2.5 序列分析
        3.2.6 系统发育分析
    3.3 结果
        3.3.1 蒙古狼线粒体基因组组成结构
        3.3.2 系统发育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豺、貉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组成和结构分析
    4.1 前言
        4.1.1 豺生物学研究现状简述
        4.1.2 貉生物学研究现状简述
        4.1.3 本章研究目标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样品采集、基因组DNA提取
        4.2.3 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4.2.4 序列分析和基因组比较
    4.3 结果
        4.3.1 豺、貉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和结构
        4.3.2 蛋白质编码基因
        4.3.3 rRNA基因和tRNA基因
        4.3.4 非编码区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犬科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碱基替代率分析和分歧时间估算
        5.2.2 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分析
        5.2.3 犬型亚目系统发育分析
    5.3 结果
        5.3.1 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组成和结构特征
        5.3.2 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比较
        5.3.3 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碱基替代率和分歧时间
        5.3.4 犬型亚目系统发育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狼、犬科及部分食肉目动物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1.1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1.1.2 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
        1.1.3 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
        1.1.4 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和调控
        1.1.5 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1.1.6 犬科线粒体DNA研究现状
    1.2 分子系统学和系统发育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实验思路与方案
    2.2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主要实验用品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基因组提取
        2.3.2 引物设计
        2.3.3 PCR和电泳
        2.3.4 目的基因片段的回收,连接和转化
        2.3.5 克隆PCR,测序
        2.3.6 序列分析
        2.3.7 系统进化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中国狼线粒体全基因组与系统发育分析
        3.1.1 中国狼线粒体全基因组概况
        3.1.2 转运RNA基因和核糖体RNA基因
        3.1.3 蛋白编码基因
        3.1.4 非编码区
        3.1.5 酶切分析
        3.1.6 构建系统进化树
        3.1.7 讨论
    3.2 四种犬科动物线粒体全序列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3.2.1 四种犬科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3.2.2 犬科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讨论和研究展望
    3.3 部分食肉目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讨论
        3.3.1 部分食肉目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
        3.3.2 食肉目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与奖励
致谢

(8)东北地区螽蟖总科昆虫分类学研究(直翅目:螽亚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分类学发展史概述
    2. 螽蟖总科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2.1 螽蟖的分类特征
        2.2 螽蟖的研究概况
        2.2.1 世界范围螽蟖的研究概况
        2.2.2 我国螽蟖的研究概况
        2.2.3 螽蟖的系统学研究
    3. 本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第二章 形态学研究
    1. 螽蟖总科昆虫的基本特征
    2. 东北地区螽蟖总科昆虫名录
    3. 本文所研究种类的基本特征
        3.1 露螽科
        3.2 螽蟖科
        3.3 草螽科
第三章 消化道内部结构研究
    1. 概述
        1.1 昆虫解剖的研究概况
        1.2 昆虫消化道的研究概况
        1.3 螽蟖消化道的基本构造
        1.4 名词解释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和试剂
        2.3 研究方法
        2.3.1 野外采集
        2.3.2 材料制备
        2.3.3 扫描电镜标本制备
    3. 结果
        3.1 消化道研究结果
        3.2 聚类结果分析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螽蟖消化道的形态在不同科之间的差异
        4.2 螽蟖消化道的形态在同一科内不同属间的差异
        4.3 螽蟖消化道的形态在同一属内不同种间的差异
        4.4 螽蟖的消化道结构同食性的关系
        4.5 螽蟖消化道形态在分类学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染色体核型研究
    1. 概述
        1.1 细胞学分类学简介
        1.2 染色体研究在昆虫分类上的应用
        1.3 我国直翅目昆虫细胞分类学研究现状
        1.4 螽蟖总科昆虫细胞学研究现状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用品
        2.2.1 器材
        2.2.2 药品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2.3.1 野外工作
        2.3.2 室内工作
        2.3.3 染色体分析方法
    3. 染色体核型结果与分析
    4. 聚类结果分析
        4.1 结果
        4.2 分析
    5. 讨论
        5.1 螽蟖染色体核型在不同科之间的差异
        5.2 螽蟖染色体核型在同一科内不同属间的差异
        5.3 螽蟖染色体核型在同一属内不同种间的差异
第五章 酯酶同工酶研究
    1. 概述
        1.1 同工酶的原理及应用
        1.1.1 同工酶的概念发展历史
        1.1.2 同工酶的遗传学基础
        1.1.3 同工酶谱的判读与解释
        1.1.4 电泳技术的发展及原理
        1.1.5 同工酶电泳技术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
        1.2 酯酶同工酶的分类应用
        1.3 酯酶同工酶在直翅目昆虫中的研究现状
        1.4 缩写及其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及实验用品
        2.3 研究方法
        2.4 实验步骤
        2.4.1 样品制备
        2.4.2 各种试剂的配制
        2.4.3 配制凝胶
        2.4.4 点样
        2.4.5 电泳
        2.4.6 染色
        2.4.7 脱色及固定
        2.4.8 凝胶计算及保存
        2.5 酶谱记录
        2.6 聚类分析
    3. 结果
        3.1 同种不同部分之间 EST 同工酶酶谱的比较分析
        3.2 螽蟖科 EST 同工酶的分析
        3.3 露螽科 EST 同工酶的分析
        3.4 草螽科 EST 同工酶的分析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酯酶同工酶的分类价值
        4.2 同工酶电泳分析方法用于分类的优缺点
        4.3 聚类分析方法在同工酶分析中的价值
第六章 cytb 与16SrDNA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研究
    1. 概述
        1.1 分子系统学概述
        1.1.1 分子系统学的含义
        1.1.2 核酸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1.1.3 核酸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分子标记
        1.1.3.1 线粒体 DNA(mtDNA)
        1.1.3.2 rDNA
        1.1.3.3 编码蛋白质的核基因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1.2.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
        1.2.2 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
        1.2.3 线粒体假基因
        1.2.4 16S rDNA 在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情况
        1.2.5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方法
        1.2.5.1 简约法
        1.2.5.2 距离法
        1.2.5.3 似然法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标本的采集、固定及保存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总 DNA 的提取
        2.2.2 DNA 样品的检测
        2.2.3 PCR 扩增目的基因序列
        2.3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2.3.1 序列校对与确认
        2.3.2 序列比对
        2.3.3 序列组成分析
        2.3.4 数据组系统发育信号检测
        2.3.5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PCR 扩增产物及序列的测定
        3.1.1 基因组总 DNA 提取
        3.1.2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
        3.1.3 测序
        3.2 Cytb 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2.1 Cytb 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分析
        3.2.2 Cytb 基因的氨基酸组成及密码子应用
        3.2.3 Cytb 基因的遗传距离分析
        3.2.4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3.3 16SrDNA 序列分析结果
        3.3.1 16SrDNA 部分片段分析
        3.3.2 16S 基因的遗传距离
        3.3.3 16S 基因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3.4 螽蟖总科部分种类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4.1 距离法建树
        3.4.2 简约法建树
        3.5 两种建树方法得到的系统树的总结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的分析
        4.2 目的序列的获得
        4.3 基因片段的序列组成及分子进化特征
        4.3.1 基因片段的序列组成特征
        4.3.2 Cytb 基因不同密码子碱基组成特征
        4.3.3 Cytb 基因氨基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频率特征
        4.4 本文所研究的螽蟖系统关系分析
        4.4.1 Cytb 基因序列
        4.4.2 16SrDNA 基因序列
        4.5 两个分子标记在螽蟖总科昆虫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的有效性探讨
第七章 结论
    1. 形态学部分
    2. 解剖学部分
    3. 细胞学部分
    4. 生物化学部分
    5. 分子生物学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分析用于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和系统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语
绪论
    一、真菌与真菌分类学的研究现状
    二、分子系统学应用于真菌分类学的必要性
    三、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延伸因子基因在真菌分类中的优势地位
综述一: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作用
    一、现行真菌分类鉴定方法的局限性
    二、分子系统学应用于真菌分类的必要性
    三、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在真菌分类中优势
    四、前景与展望
综述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与真菌系统分类
    一、翻译延伸因子
    二、翻译延伸因子的分类和功能[77]
    三、翻译延伸因子的其他作用
    四、翻译延伸因子基因
    五、翻译延伸因子与真菌分类鉴定和系统发生
    六、前景与展望
实验一: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作用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实验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在真菌分类鉴定和系统发生中的作用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10)家犬起源的DNA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家犬物种的生物学特点
2. 传统的化石研究方法
3、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方法
4、家犬起源于狼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5、家犬mtDNA的多态性
6、家犬起源的地点
7、狗起源的时间

四、犬科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DNA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笨蝗族的分类研究(直翅目:蝗总科:癞蝗科:癞蝗亚科)[D]. 张大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2]黄牛和鸡的肉孢子虫:包囊形态与遗传标记[D]. 黄竹美. 云南大学, 2020
  • [3]应用SNP遗传标记鉴别蒙古狼和家犬的方法研究[D]. 江泓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4]中国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D]. 张进. 曲阜师范大学, 2014(11)
  • [5]中国部分地区狼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D]. 窦海龙. 曲阜师范大学, 2013(S1)
  • [6]狼肠道菌群生态及犬科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和系统发育[D]. 陈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10(12)
  • [7]中国狼、犬科及部分食肉目动物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D]. 孟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09(10)
  • [8]东北地区螽蟖总科昆虫分类学研究(直翅目:螽亚目)[D]. 李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9]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分析用于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和系统发生[D]. 张波. 吉林大学, 2007(04)
  • [10]家犬起源的DNA分子系统发育研究[J]. 翁屹,葛威,王昌燧. 农业考古, 2007(01)

标签:;  ;  ;  ;  ;  

犬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DNA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