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0Gbs C+L波段3040km无电再生光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160×10Gbs C+L波段3040km无电再生光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一、160×10Gbs C+L波段3040km无电再生光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于超[1](2021)在《全光OFDM系统中的光学传输损伤及其抑制》文中提出正交频分复用系统(OFDM)因其子载波在频域可以相互交叠使其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满足目前在有限带宽内实现高传输速率等需求。应用于各种场景中的OFDM技术在2010年后一直是无线通信与光通信的研究热点,其中全光OFDM系统是一种不需要高带宽数模转换器就可以产生频谱利用率极高且占据整个C波段的超信道传输系统,已成为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全光OFDM系统因两大主要问题限制其应用于商业光网络中,其一为重叠的子载波在使系统具有极高的频谱利用率的同时,也因为子载波频域间隔较小导致系统抗光学传输损伤能力尤其是抗色散与非线性效应的能力较低;其二是为了进行色散补偿以及降低非线性效应对全光OFDM系统的影响,全光OFDM系统中使用了较多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导致系统成本与复杂度较高。因此如何提高全光OFDM系统抗光学传输损伤的能力以及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传输成本成为了目前关于全光OFDM系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全光OFDM系统抗光学传输损伤能力、如何降低系统成本这两个问题,重点研究了色散、自相位调制、交叉相位调制和四波混频效应等光学传输损伤对全光OFDM系统传输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提高全光OFDM系统抗色散能力的方案以及一种提高全光OFDM系统抗四波混频效应能力的方案。这两种方案可以提高全光OFDM系统对色散以及非线性效应的鲁棒性,可以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减少高速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使用,降低系统成本以及复杂度。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全光OFDM系统传输模型,首次分析了走离、色散与非线性共同作用下光学传输损伤对系统传输质量的影响。在研究传统的光OFDM系统非线性传输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针对全光OFDM系统子载波间走离效应明显存在的情况下的非线性分析模型。使用改进过的迭代对称分步傅里叶法求解全光OFDM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对子载波走离效应明显时,色散、非线性效应对系统造成的光学传输损伤进行了数值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色散是影响全光OFDM系统传输质量的主要因素,除色散外四波混频效应极大的限制了系统的传输性能。另外还对比了插入光循环前缀(CP)的全光OFDM系统与插入光保护间隔(GI)的全光OFDM系统的性能。通过仿真找到了系统在插入光CP或光GI之后,接收端sinc型滤波器的最佳接收带宽以及最佳采样点。仿真结果表明插入光CP与光GI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的传输质量,光CP对系统传输质量的提升较大。2.提出了一种提高全光OFDM系统抗色散能力的方法。在研究色散对全光OFDM系统传输质量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通过修改控制子载波生成的滤波器的滤波函数从而提高全光OFDM系统抗色散的能力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高斯型滤波器取代sinc型滤波器并对子载波进行频域稀疏化,使受到色散影响后的系统整体误码率明显降低。仿真结果表明具有32个子载波、调制格式为QPSK的全光OFDM系统,在使用sinc型滤波器时经过60km传输之后误码率为8.545×10-2,将sinc型滤波器替换为高斯滤波器将子载波间距增大1.5倍之后,误码率为1.596×10-3。3.提出了一种提高全光OFDM系统抗四波混频效应能力的方法。在研究四波混频效应对全光OFDM系统传输质量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提高全光OFDM系统抗四波混频效应能力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插入一定大小的光GI并将子载波进行分组与时延从而降低一部分四波混频效应产物的强度,同时将另外一部分四波混频效应产物作用于光GI之内,使之对每个符号周期内含有光信号的部分产生较小的影响。仿真验证了该方案能够降低四波混频效应对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插入大小为0.33的光GI、相邻的两个子载波的时延差为三分之一个符号周期的全光OFDM系统,其误码率接近在仿真中不考虑四波混频效应的常规的全光OFDM系统的误码率,该方法很好的提高了全光OFDM系统对四波混频效应的鲁棒性,能更好的应对未来光网络中在有限的带宽内传输更大容量信息的需求。

龙泉[2](2012)在《OTN在干线传输网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OTN(光传送网)技术、产品和网络应用是近两年来国内通信业界的一个热点。实际上,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早在1998年就开始启动了OTN标准的制订,并在2003年就基本完成了全系列的OTN技术标准的制订,包括G.709(OTN逻辑接口标准),G.798(OTN设备架构标准),G.873.1(保护倒换标准)等,但由于OTN在产品实现上一直没有实质的进展,在2007年前OTN技术并没有在任何工程中获得应用。随着业界2007年国内第一款OTN产品的发布,在设备厂商的推动下,以及部分运营商的支持下,OTN技术在中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标准方面,国内也已相继完成了多个行业和国家标准(基本是在ITU-T标准基础上进行制订),同时正在对“OTN网络总体技术要求”、“OTN测试方法”等标准进行制订。从产品架构上来说,OTN具有不同于DWDM的核心业务交叉模块,尤其是基于ODUk的交叉芯片的应用,让OTN产品在组网和业务调度上优于DWDM产品。但也正是由于交叉能力的限制,OTN设备还只能在小容量需求的网络中应用,而对于在省级和国家级干线传输网的应用还非常少,或者说,OTN在干线传输网的应用环境中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本课题将重点讨论骨干网中OTN设备的应用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论文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来重点探讨OTN技术和产品在核心干线传输网中的应用,包括网络架构、波长分配、业务调度、中继段设置等内容。同时对未来OTN技术和产品在传输能力、交叉能力、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以得出对OTN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与发展方向有一定意义的研究结论。

孙昊[3](2012)在《南方电网骨干光纤通信网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电力通信网是具有一定规模且系统发展较完善的专用通信网的典型代表。随着南方电网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不断深入的市场化改革,电力通信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着。为适应新的需求,南方电网正在有规划地实施一系列的干线及地区通信网工程,并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南方电网高速、大容量、超长站距无中继传输的数字通信网的建设。相比于传统的光传输通信系统,超长站距光纤通信系统具有端到端直达通路,线路间无需光电转换器或光放大器等中继传输设备,因此没必要建设专门的光传输中继站,从而取得了建设与运营的成本效益。特别是对于南方电网目前正在建设的特高压超长距离输电线路的配套光纤通信系统,运用超长站距光纤通信系统方案可有效解决通信线路经过无人偏远山区的问题,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南方电网通信工程的建设与维护成本。本论文对南方电网骨干光纤通信网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南方电网电力通信网的现状,指出了南方电网骨干光纤通信网系统目前中继站较多而导致网络可靠性不高且运营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课题提出建设超长站距光纤通信系统的优化方案。围绕着该优化方案,本文探讨了超长站距光纤通信系统的几种关键技术,从工作原理、实际应用等方面重点研究了超强前向纠错技术(EFEC)、掺铒光纤放大(EDFA)和拉曼光纤放大(RFA)技术、啁啾光纤光栅(CFG)色散补偿技术。最后将该方案在南方电网骨干光纤通信网系统的传输网A中的罗百线(罗平变电站-百色变电站)、网B中的贺罗线(贺州变电站-罗洞变电站)分别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案合理可靠,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以及推广意义。

罗志会,陈小刚[4](2008)在《超长距波分复用系统中混合光放大器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理论分析和软件仿真的方法,研究了级联混合光放大器在超长距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应用。在讨论单跨距混合光放大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级联混合光放大器的光信噪比及增益平坦等特性进行分析,设计了适用于ULH系统的高信噪比、动态增益平坦的混合光放大器系统,并结合实际的ULH应用案例进行了建模仿真。

韩柳燕[5](2009)在《新型调制格式全光波长转换技术和全光逻辑门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光纤通信速率和传输容量的不断发展,新型光调制格式被研究并逐步应用到了高速光纤传输系统中以改善传输性能。另一方面,为了克服光网络节点的电子处理速度瓶颈,全光信号处理技术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论文结合新型调制格式以及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针对适于不同新型调制格式的全光波长转换及全光逻辑门展开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论文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中交叉偏振调制效应,提出了一种全光或非门和或门方案,两种逻辑功能可在同一结构实现并简单切换。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基础上有效简化了系统中的偏振控制,并进行了10Gb/s两路和三路信号光实验,逻辑输出消光比大于11.0dB。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种无需探测光的全光与门方案,节省光源并简化了结构,成功进行了仿真及实验验证。归零差分相移键控(RZ-DPSK)和归零差分四相相移键控(RZ-DQPSK)是近年来最受关注,并极有可能在下一代40Gb/s或更高速WDM系统中应用的新型调制格式。针对DPSK和DQPSK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技术是一个前沿和热点研究方向。论文利用SOA中四波混频效应,进行了高速40Gb/s RZ-DPSK波长转换,并首次利用SOA展开了RZ-DQPSK信号波长转换的实验研究,DQPSK速率达到107Gb/s,转换功率代价小于3dB。对输入光功率、SOA电流、信号光脉冲宽度等因素对转换光信噪比以及转换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除相位信息外,偏振信息也越来越多被应用在新型调制格式中,但是目前针对偏振调制格式的全光波长转换技术还没有开展起来。论文提出一种适于新型偏振调制格式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原理,该原理利用四波混频效应中产生光与输入光偏振态的相关性。首次实现了10Gb/s偏振移位键控信号(PolSK)全光波长转换实验,转换功率代价1.6dB。此外,提出将该原理应用在全光PolSK/DPSK标签加载的系统方案。已有的全光逻辑门方案基本基于SOA或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实现,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中注入锁定效应的全光或非门的方案,基于注入锁定半导体激光器的理论模型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证明方案可行并可达到10Gb/s以上的速率,通过仿真为各个参数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张峰[6](2008)在《40Gb/s长距离传输及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规模的扩大,IPTV、HDTV等新业务的发展,人们对目前网络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带动了光通信市场的发展。光传输和光交换是光通信的两个主要方面,本论文围绕着光传输和光交换两个方面,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模色散补偿及其相关技术与基础研究”和“全光波长交换技术研究”的实施,针对40Gb/s长距离传输、40Gb/s信号的全光信号处理特别是全光时钟提取技术以及啁啾光纤光栅的组网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在仅采用EDFA放大器、无FEC的前提下,与实验室其他师生合作,实现了40Gb/s NRZ信号基于CFBG色散补偿的500km传输,是目前40Gb/sNRZ码基于CFBG传输的最长距离。详细分析了CFBG反射谱、时延和带宽的非理想特性对40Gb/s不同码型传输系统产生的影响。提出一种评价光栅时延纹波的方法,在光栅制作及光栅挑选中可起到很好的辅助分析作用。对基于非理想CFBG色散补偿的40Gb/s传输系统进行了优化。在基于实测CFBG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了非理想CFBG+DCF混合色散补偿40Gb/s的长距离传输优化的跨段组合方案。◆利用建立的数值模型优化了基于SBS的全光时钟提取结构,分析了影响提取光时钟脉冲的因素,探讨了该结构抑制码型效应的原理和方法。实验实现了恶化NRZ信号的时钟提取,分析了该时钟提取结构对输入信号恶化程度的容忍度。首次成功从两路10Gb/s NRZ信号中提取到光时钟信号。实验实现了40Gb/s CSRZ信号的基于SBS时钟提取结构的全光时钟提取,同时成功从经8km传输后的40Gb/s CSRZ信号中提取得到了光时钟。采用了AWG来增强非理想RZ信号的CCR,实现了非理想40Gb/s RZ码的全光时钟提取。首次分析了在调制器驱动信号波形存在一定的上升和下降时间时,NRZ信号光谱的CCR与调制器啁啾系数的关系。根据啁啾40Gb/s NRZ信号的光谱特点,提取得到了其时钟信号。◆完善了基于光路交换的全光网演示系统的网络节点的具体功能模块以及分布式端到端的连接功能。研究了在分布式光路交换系统中分布式网管方案、网络资源的自动发现过程以及分布式网络生存性的实现方案,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分析和优化了该光路交换系统的传输性能,讨论了该系统下一步的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李琦[7](2008)在《内蒙古地区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2.5G速率SDH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电路中所出现的光纤衰耗、光接口的色散容限问题和10G速率SDH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电路中出现的光纤衰耗、线路非线性效应的影响和光接口的色散容限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介绍了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光放大技术,通过案例介绍了喇曼(FRA)光放技术在实际线路中的应用。光放技术能有效改善线路光信噪比(OSNR),适用于G.652、G.655光纤,能很好地提升光纤传输系统的性能。超长距离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网络运营者的维护复杂性,减少了维护成本。

曹继红[8](2007)在《高速超长距离传输系统及新型光路交换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大部分工作是在863计划项目(《WDM超长距离光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2001AA122012)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全光网波长交换关键技术研究》,60337010;《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模色散补偿及相关技术与基础研究》,60437010)的支持下完成,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一是基于啁啾光纤布拉格光栅(CFBG)色散补偿的高速超长距离传输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如CSRZ、RZ、DPSK等新型码型在基于CFBG补偿的系统中的传输性能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于CFBG补偿的电时分复用(ETDM)40Gbps系统的偏振模色散(PMD)效应的研究;以及在超短光脉冲的脉冲压缩和基于CFBG补偿的色散管理孤子(DMS)传输等方面的数值研究。二是新型光路交换网络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在导师提出的“新型分布式波分纤分光路交换”的原创思想指导下,构建了具有多种演示功能的实验网,并对实验网的波长分配、故障保护机制、具体实现多种功能的节点结构等方面做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总结全文,主要有如下工作和创新点:●在“新型分布式波分纤分光路交换”的思想指导下建设具有新型信令系统的试验网;设计并构建了网络节点的具体结构(包括信令系统、上下话路、故障倒换、视频传输等功能);开发了一套控制、协调实验网节点系统多种功能的应用软件。●在全部采用CFBG补偿3000kmG.652光纤的多通道传输平台上,首次使用10Gbps RZ和CSRZ码在无Raman放大器、无FEC纠错、放大间距达100公里等条件下实现超长距离(2500km)低功率代价无误码传输;及CSRZ码在约3000km处实现误码率BER≤10-9的传输;并得到在此平台中CSRZ优于RZ码、RZ优于NRZ码的结果。●首次在国内应用4×10Gbps ETDM实现基于宽带CFBG色散补偿的大于500kmG.652光纤的40Gbps NRZ传输系统,积累一小时的误码率7.3×10-1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上述直传系统中采用快速扰偏(FPS)+FEC技术提高系统的PMD容限,进一步增加传输的距离。因无需将现有的10G误码仪更新为40G的误码仪,节省了大量经费。●首次在基于CFBG色散补偿的系统中探讨沿链路长度方向的色散波动和功率波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速超长距离的传输中两种波动对不同的码型影响程度不同,CSRZ比RZ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并首次对基于CFBG色散补偿的DMS传输系统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得出光栅的群时延纹波对DMS有严重影响。●首次在脉冲压缩的数值研究中根据超高斯脉冲在光纤中的压缩特性提出:上下啁啾的互作用效果是整体上的一个平均效果,非单纯的上啁啾与非单纯的下啁啾相互作用可以使光脉冲发生分裂,但总会有一个较强的碰撞压缩过程。

陈勇[9](2006)在《全光通信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光通信系统中的电子交换方式已经限制了光纤通信优势的发挥,出现了所谓的“电子瓶颈”问题,而全光网络将突破电交换的瓶颈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本文在国家86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围绕着新型光路交换的全光网络,进行了包括全光环境下超长距离传输的实现、40Gbps传输技术、全光时钟提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对基于分布式光路交换的全光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具体实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 利用啁啾光纤光栅(CFBG)补偿长距离传输系统的色散。在全所师生共同完成的863项目实现的10Gbps非归零码(NRZ)3100km(带FEC)的超长距离传输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系统实现了2015km(无FEC)无误码传输。突破了以往大量实验研究认为的在利用啁啾光纤光栅补偿色散的传输系统中若采用NRZ则传输距离一般局限在1000km左右的认识。同时利用归零码(RZ)码和载波抑制归零码码(CSRZ)在啁啾光纤光栅补偿色散的传输系统中实现2560km低功率代价无误码传输,首次将高级调制码型运用于利用啁啾光纤光栅补偿色散的传输系统中,以点对点的方式实现了超过2500km的超长距离传输。 ■ 比较和分析了啁啾光纤光栅的反射谱纹波、群时延纹波以及带宽对NRZ、RZ和CSRZ码三种调制码型的不同影响,对啁啾光纤光栅的不理想特性对使用高级调制码型传输系统的影响给出了物理解释。 ■ 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啁啾光纤光栅在高速(>40Gbps)系统中具有有效抑制信道内非线性的特点;研究了将啁啾光纤光栅应用于利用相位调制码型的40Gbps传输系统色散补偿的特点,定量比较和分析了在相位调制系统中使用色散补偿光纤和啁啾光纤光栅补偿链路色散的不同特点。 ■ 首次采用了啁啾光栅和半导体光放大器方式实现了NRZ信号时钟分量的增强,实现了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的、对传输速率不敏感的的RZ、CSRZ和NRZ信号时钟分量提取,并对该方案中影响时钟分量提取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 实现了基于光路交换的四节点全光通信网演示系统。该全光网采用分布式交换,其端到端连接的特点从物理结构上最大程度保证了网络安全。该网络的实现为开展各种光传输实验、网络业务研究提供了平台。

肖晓晟[10](2006)在《利用色散管理和相位共轭抑制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克尔效应》文中指出非线性克尔(Kerr)效应导致的非线性传输损伤是光纤通信系统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色散管理和相位共轭(OPC)是两种能有效抑制非线性传输损伤的技术。两者各有利弊又可结合使用。本论文系统分析了这两种技术对非线性损伤的抑制效果,针对采用这两项技术的系统分别提出了快速的设计、优化方法,并对超短脉冲传输后的OPC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为有效抑制非线性损伤,须对色散管理系统的三个参数:预补偿、每跨段残余色散和净残余色散(NRD)进行优化,其中优化NRD可极大提高受自相位调制(SPM)限制的系统的性能。本论文首次提出了两种解析方法来快速优化受SPM限制系统的NRD量。其中最小化脉宽法还可同时优化上述三个参数。此外还提出可以仅利用两个系统参量:色散与比特率平方的乘积和非线性相移,建立眼开度代价(EOP)的数据库来评估任意单信道色散管理系统的非线性损伤。即使上述三个参数都被优化,色散管理系统仍受到非线性损伤的困扰。而另一种技术——OPC理论上可完全抑制非线性损伤。但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实际系统中的功率不对称,OPC在同一个系统中对各种类型的非线性损伤抑制效果差异很大,甚至有可能在某些非线性损伤被抑制的同时其它非线性损伤反而被增强。鉴于此,可结合色散管理和OPC这两种技术来更有效地抑制系统的非线性损伤。基于最小化脉宽法,本论文发展了一种用于设计受SPM限制的OPC系统的解析方法。该方法还可快速评估任意系统中OPC对SPM的抑制效率。本论文还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超短脉冲的OPC。利用1km长的高非线性色散位移光纤(HNL-DSF)的四波混频效应,实现了~300飞秒脉冲经过10km单模光纤传输之后的OPC,其转换效率约为-16dB,3dB转换带宽为20nm。利用该相位共轭器,初步探索了超短脉冲20km单模光纤的传输实验。本论文针对实验观察到的在OPC过程中共轭光频谱发生畸变的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该畸变源于非线性相位调制,调制量等效于信号经历2.5倍长的HNL-DSF传输时所受的SPM。因此可以利用优化NRD等方法来补偿该畸变。这些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如何将OPC用于宽带、高速率的通信系统。

二、160×10Gbs C+L波段3040km无电再生光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0×10Gbs C+L波段3040km无电再生光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全光OFDM系统中的光学传输损伤及其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
    1.2 全光OFDM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全光OFDM系统原理及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全光OFDM系统原理
    2.3 全光OFDM系统关键技术
        2.3.1 全光OFDM系统发射机相关技术
        2.3.2 全光OFDM系统接收机相关技术
        2.3.3 全光OFDM系统接收端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2.4 全光OFDM系统在光纤传输中受到的光学传输损伤
        2.4.1 衰减
        2.4.2 色散
        2.4.3 非线性损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中光学传输损伤对全光OFDM信号的影响
    3.1 引言
    3.2 全光OFDM信号传输模型
        3.2.1 全光OFDM信号在光纤传输时的非线性耦合方程
        3.2.2 求解非线性耦合方程的数值方法
    3.3 全光OFDM仿真系统搭建
    3.4 仿真结果分析
        3.4.1 色散对系统传输质量的影响
        3.4.2 非线性效应对系统传输质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提高全光OFDM系统抗色散能力的方案
    4.1 引言
    4.2 插入光CP的全光OFDM系统的最佳接收
        4.2.1 光CP的插入方法
        4.2.2 全光OFDM系统插入CP后的最佳采样点
        4.2.3 插入CP前后系统抗色散能力的对比
    4.3 高斯型滤波器对全光OFDM系统抗色散能力的提升
        4.3.1 基于高斯型滤波器的全光OFDM系统
        4.3.2 基于高斯型与sinc型滤波器的系统抗色散能力的对比
        4.3.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种提高全光OFDM系统抗FWM效应能力的方法
    5.1 引言
    5.2 插入GI的全光OFDM系统
        5.2.1 全光OFDM系统插入GI方法
        5.2.2 插入GI后的全光OFDM系统的最佳接收
    5.3 通过对子载波进行分组时延从而提高系统抗FWM效应的能力
        5.3.1 对插入GI的子载波分组时延从而降低FWM效应影响的原理
        5.3.2 仿真系统的搭建与设计
        5.3.3 仿真结果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相关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列表
附录2: 仿真程序的可靠性验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2)OTN在干线传输网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国内外 OTN 发展现状研究
    1.1 OTN 标准发展
    1.2 OTN 设备发展及工程应用
第2章 OTN 的架构及网络应用
    2.1 OTN 设备的系统架构
        2.1.1 OTN 交叉功能实现
        2.1.2 G.709 接口的实现
    2.2 OTN 网络保护方式及特点
        2.2.1 基于业务层的保护方式
        2.2.2 基于光层的保护方式
        2.2.3 基于电层的保护方式
        2.2.4 OTN 保护倒换的要求
第3章 干线传输网的规划设计要求
    3.1 干线传输网结构及业务分析
    3.2 干线传输网的规划要求
    3.3 DWDM 干线传输网的中继段设置
        3.3.1 衰减
        3.3.2 色散
        3.3.3 非线性效应
        3.3.4 光信噪比
第4章 OTN 在干线传输网中应用分析
    4.1 OTN 设备在干线网络应用的优势
    4.2 OTN 干线传输网的维护和管理平台
    4.3 OTN 设备在干线网中应用建模分析
        4.3.1 OTN 干线网络模型结构
        4.3.2 OTN 干线网络模型业务分析
    4.4 基于模型的 OTN 解决方案设计思路
        4.4.1 网络容量分析
        4.4.2 保护方式分析
        4.4.3 OTN 设备选择分析
        4.4.4 波长规划思路分析
        4.4.5 网管系统规划分析
第5章 工程案例分析
    5.1 某省干线传输网结构及业务需求分析
        5.1.1 工程的网络结构
        5.1.2 工程业务需求
        5.1.3 工程设备选用要求
    5.2 采用 OTN 设备优化的网络结构
    5.3 工程解决方案阐述
        5.3.1 工程设备选用
        5.3.2 工程线路设计
        5.3.3 工程业务保护规划
        5.3.4 工程波道规划
        5.3.5 工程设备配置
    5.4 工程采用 OTN 设备的优势
第6章 OTN 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6.1 OTN 面向超长距离的发展
    6.2 OTN 面向超大容量的发展
    6.3 OTN 面向智能化 ASON 技术的发展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3)南方电网骨干光纤通信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电力通信网的概述
        1.1.2 南方电网电力通信网的现状
        1.1.3 南方电网骨干光纤通信网系统的存在问题及本论文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超长站距光纤通信传输的限制因素及对应策略
    2.1 超长站距光纤通信系统的概述
    2.2 超长站距光纤通信传输的限制因素
        2.2.1 光信噪比受限
        2.2.2 色散受限
        2.2.3 非线性受限
    2.3 超长站距光纤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2.3.1 前向纠错技术
        2.3.2 掺铒光纤放大技术
        2.3.3 拉曼光纤放大器
        2.3.4 光纤光栅补偿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方电网骨干光纤通信系统优化方案的探讨
    3.1 纯光接口的传输距离分析
    3.2 解决信噪比限制的方案选择
        3.2.1 遥泵放大技术
        3.2.2 新型光纤技术
        3.2.3 掺铒光放大技术
        3.2.4 拉曼光纤放大技术
        3.2.5 前向纠错码技术
    3.3 解决色散限制的方案选择
    3.4 解决非线性限制的方案选择
    3.5 优化方案的确定与分析
        3.5.1 罗百线的方案说明
        3.5.2 贺罗线的方案说明
        3.5.3 方案的理论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方电网骨干光纤通信系统优化方案的测试
    4.1 优化方案的测试验证
        4.1.1 测试内容及测试点的确定
        4.1.2 测试设备及测试步骤
    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4.3 优化方案测试结果的应用分析
    4.4 优化方案测试结果的应用建议
    4.5 优化方案的评价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超长距波分复用系统中混合光放大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混合光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3 级联HFA的传输特性分析
4 ULH系统的建模仿真
5 结论

(5)新型调制格式全光波长转换技术和全光逻辑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及意义
    1.2 全光波长转换技术方案
        1.2.1 交叉调制型波长转换
        1.2.2 基于参量过程波长转换
    1.3 新型调制格式全光波长转换研究现状
    1.4 全光逻辑器件研究现状
    1.5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交叉偏振调制效应的全光逻辑门
    2.1 CPM 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型
    2.2 基于CPM 的全光逻辑门的提出
    2.3 基于CPM 的全光或非门和或门
        2.3.1 工作原理
        2.3.2 实验系统
        2.3.3 简化偏振控制原理及理论分析
        2.3.4 两路及三路信号逻辑实验结果
        2.3.5 输入信号比特对准度的影响
        2.3.6 输入光功率的影响
    2.4 基于CPM 的无需探测光的全光与门
        2.4.1 工作原理
        2.4.2 仿真分析
        2.4.3 实验系统及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四波混频效应高速DPSK/DQPSK全光波长转换
    3.1 新型相位调制格式DPSK/DQPSK 介绍
    3.2 40Gb/s RZ-DPSK 全光波长转换实验
    3.3 80Gb/s RZ-DQPSK 全光波长转换实验
    3.4 107Gb/s RZ-DQPSK 全光波长转换实验
    3.5 DPSK/DQPSK 转换特性实验研究
        3.5.1 光信噪比和转换效率测量
        3.5.2 输入光功率的影响
        3.5.3 SOA 注入电流的影响
        3.5.4 信号光脉冲宽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四波混频效应的偏振调制信号全光波长转换
    4.1 偏振信息在新型调制格式中的应用
    4.2 FWM 偏振相关原理
    4.3 PolSK 全光波长转换
        4.3.1 工作原理
        4.3.2 实验系统
        4.3.3 实验结果
    4.4 PolSK/DPSK 全光标签加载
        4.4.1 工作原理
        4.4.2 仿真系统及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注入锁定效应的全光逻辑门
    5.1 基于注入锁定效应的全光或非门原理
    5.2 理论模型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3.1 或非门静态及动态仿真
        5.3.2 激光器偏置电流的影响
        5.3.3 激光器腔长的影响
        5.3.4 信号光功率的影响
        5.3.5 信号光频率失谐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6.2 论文工作意义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40Gb/s长距离传输及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速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研究进展
        1.2.1 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的进展
        1.2.2 40Gb/s及基于CFBG色散补偿的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3 全光信号处理的发展现状
    1.4 全光通信网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40Gb/s高速传输系统
    2.1 引言
    2.2 传输系统结构及理论模型
        2.2.1 信号发送端
        2.2.2 传输链路
        2.2.3 信号接收端
        2.2.4 系统性能评价
    2.3 基于啁啾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的40Gb/s长距离传输
        2.3.1 基于CFBG色散补偿的40Gb/s NRZ传输实验结果及分析
        2.3.2 CFBG和DCF色散补偿技术分析
    2.4 啁啾光纤光栅性能参数对40Gb/s系统的影响
        2.4.1 啁啾光纤光栅的非理想参数
        2.4.2 不同调制格式
        2.4.3 CFBG的时延纹波对40Gb/s传输系统的影响
        2.4.4 啁啾光纤光栅的性能评价
        2.4.5 三种调制码型在非理想光栅补偿系统中的传输
    2.5 传输系统性能优化
        2.5.1 系统参数优化
        2.5.2 CFBG+DCF混合传输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40Gb/s信号的全光时钟提取
    3.1 引言
    3.2 SBS时钟提取结构分析
        3.2.1 SBS的物理过程
        3.2.2 基于SBS的时钟提取结构
        3.2.3 数值模型
        3.2.4 结构参数优化
    3.3 时钟分量增强方式研究
        3.3.1 半导体光放大器+啁啾光纤光栅
        3.3.2 阵列波导光栅
    3.4 码型效应的抑制
    3.5 实验及结果分析
        3.5.1 单路恶化NRZ信号的全光时钟恢复
        3.5.2 多路NRZ信号的全光时钟恢复
        3.5.3 40Gb/s CSRZ信号的全光时钟提取
        3.5.4 40Gb/s非理想RZ信号的全光时钟提取
        3.5.5 40Gb/s啁啾NRZ信号的时钟提取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CFBG的分布式光路交换系统的分析及功能扩展
    4.1 引言
    4.2 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
        4.2.1 基本结构
        4.2.2 分布式呼叫和连接技术
        4.2.3 网络管理技术
        4.2.4 自动发现技术
        4.2.5 路由波长分配技术
        4.2.6 网络生存性技术
    4.3 网络性能分析及优化
        4.3.1 网络传输性能分析
        4.3.2 网络传输性能优化
    4.4 支撑业务演示
    4.5 网络演进
    4.6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2 拟下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内蒙古地区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术语和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电力系统通信网概述
        1.1.2 内蒙古电力光纤干线通信现状
        1.1.3 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研究意义
        1.1.4 课题相关背景
    1.2 课题的国内外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
    2.1 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技术
        2.1.1 光纤衰减
        2.1.2 光纤色散
        2.1.3 光放大器
        2.1.4 遥泵技术
        2.1.5 色散补偿
        2.1.6 WDM 波分复用技术
        2.1.7 彩色光口
        2.1.8 前向纠错功能
        2.1.9 光通道代价的改善
        2.1.10 光信噪比限制
        2.1.11 码型技术提升系统的传输性能
        2.1.12 动态增益均衡技术
        2.1.13 光插分复用和交叉连接技术
        2.1.14 光纤的选用
    2.2 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
第三章 喇曼放大技术
    3.1 概述
    3.2 喇曼光纤放大器工作原理
    3.3 喇曼光纤放大器的特点
    3.4 影响喇曼光纤放大器性能的关键技术
    3.5 喇曼光纤放大器主要应用
    3.6 喇曼光纤放大器的发展现状
第四章 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解决方案
    4.1 2.5G 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解决方案的分析和探讨
        4.1.1 光线路衰耗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1.2 光线路色散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1.3 光线路衰耗的具体参数计算
        4.1.4 采用各种光接口和放大器组合所能传输的距离计算
    4.2 10G 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解决方案的分析和探讨
        4.2.1 光线路衰耗的解决方案
        4.2.2 光线路色散的解决方案
        4.2.3 光线路衰耗的具体参数计算
        4.2.4 采用各种光接口和放大器组合所能传输的距离计算
    4.3 武汉光迅光传输厂家超长距解决方案
    4.4 典型信道速率下光纤传输实验电路分析
        4.4.1 16×2.5(Gbit/s)的无中继传输系统
        4.4.2 16×10(Gbit/s)的无中继传输系统
    4.5 超长距离光纤传输实验电路分析
第五章 内蒙古地区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
    5.1 方案说明
        5.1.1 光传输系统方案比选
        5.1.2 光缆敷设路径、缆型及纤芯容量的确定
    5.2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构成与配置
        5.2.1 系统构成与电路配置
        5.2.2 光纤类型及芯数
    5.3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指标
        5.3.1 国内数字传输模型
        5.3.2 6800km 参考数字通道(HRP)误码性能指标
        5.3.3 420km 参考数字通道(HRDS)误码性能指标
        5.3.4 本课题实际数字段误码性能指标
        5.3.5 抖动性能指标
        5.3.6 漂移性能指标
        5.3.7 可用性指标
    5.4 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确定
        5.4.1 2.5G 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计算
        5.4.2 10G 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计算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8)高速超长距离传输系统及新型光路交换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当前遇到的问题
    1.2 高速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概述
        1.2.1 光纤通信传输系统发展趋势
        1.2,2 高速超长距离传输的关键技术
    1.3 高速通信网络概述
        1.3.1 IP网络遇到的困难
        1.3.2 全光通信网的特点和光交换的现状
    1.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工作
第二章 40Gbps新型调制码型长距离传输的数值研究
    2.1 引言
    2.2 数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薛定谔传输方程及其数值求解
        2.2.2 几种新型码型的调制原理及其特性
        2.2.3 高速系统传输性能的量度
    2.3 几种40Gbps新型码型传输的数值研究
        2.3.1 各种新型码型的色散容限
        2.3.2 非线性对新型码型传输性能的影响
        2.3.3 新型码型在CFBG补偿系统中的传输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RZ、CSRZ码在3000km实验平台上的传输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CFBG色散补偿的3000km-G.652-10Gbps实验系统平台
        3.2.1 线性啁啾光纤布拉格光栅(CFBG)
        3.2.2 实验系统
        3.2.3 传统码型(NRZ)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RZ、CSRZ码在3000km平台上的传输实验研究
        3.3.1 RZ、CSRZ码产生原理及其特性
        3.3.2 RZ、CSRZ码的传输及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宽带CFBG的40Gbps ETDM传输系统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40Gbps实验系统的构建
        4.2.1 实验系统装置
        4.2.2 宽带CFBG色散补偿模块
        4.2.3 温控法稳定调制器直流偏置
    4.3 40Gbps NRZ码传输500km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实验系统的PMD解决方案:快速扰偏(FPS)+前向纠错(FEC)
        4.4.1 "FPS+FEC"的原理
        4.4.2 "FPS+FEC"的实验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新型光路交换实验网的构建及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网物理拓扑结构
    5.3 实验网波长分配方案
    5.4 实验网新型安全信令系统
        5.4.1 实验网新型信令系统的安全性
        5.4.2 新型信令系统实现的原理及组件
    5.5 实验网的控制协议
    5.6 实验网的光层故障自愈保护
        5.6.1 实验网的两种光层故障保护方案
        5.6.2 实验网的故障监控及倒换实现
    5.7 实验网节点的功能/业务及其实现
        5.7.1 节点的基本功能/业务及其组件结构
        5.7.2 实验网节点功能实现的流程
    5.8 实验网节点控制系统应用软件开发
    5.9 小结
第六章 基于CFBG的色散管理孤子数值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DSF+DCF色散图的DMS
        6.2.1 DMS演进
        6.2.2 不同孤子间距下BMS脉冲间的相互作用
        6.2.3 初始啁啾、峰值功率和初始脉宽对DMS传输的影响
    6.3 基于SSMF+CFBG色散图的DMS
        6.3.1 DMS的演进
        6.3.2 CPBG的时延纹波和功率反射谱纹波对DMS传输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光脉冲压缩中的啁啾互作用效应研究
    7.1 引言
    7.2 数值仿真分析
        7.2.1 在G.652光纤中的情形
        7.2.2 在DCF中的情形
        7.2.3 在HNLF中的情形
    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A:信号发生器模块的前面板与主程序框图:
    附B:3000km-10Gbps平台部分通道的部分传输结果:
    附C:试验网实物照片
    附D:实验网中各链路使用的光栅情况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全光通信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长距离波分复用传输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研究现状
        1.2.1 超长距离WDM传输的意义、研究内容和进展情况
        1.2.2 基于啁啾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的WDM超长距离传输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全光时钟提取的研究现状
    1.4 全光通信网的研究、实现及发展前景
        1.4.1 全光网的研究意义
        1.4.2 全光交换的实现方法、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光纤光栅补偿色散超长距离传输的实现
    2.1 引言
    2.2 光纤光栅在超过长距离传输中实现色散补偿原理
        2.2.1 啁啾光纤光栅的耦合模理论分析
        2.2.2 基于啁啾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系统的数值仿真分析
    2.3 12×10Gbps 3100km NRZ传输
        2.3.1 色散补偿啁啾光纤光栅特性及其优化使用
        2.3.2 12×10Gbps NRZ 3100km传输的实现
        2.3.3 利用RZ、CSRZ码实现2560km低功率代价无误码传输
    2.4 光纤光栅的不理想特性对不同调制码型传输性能的影响
        2.4.1 光纤光栅不理想特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2.4.2 啁啾光纤光栅不理想特性对不同调制码型传输系统的影响
        2.4.3 实际验证实验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40Gbps系统传输技术
    3.1 引言
    3.2 超高速调制系统中信道内部非线性的影响
    3.3 相位调制格式在40Gbps传输系统中应用的研究
        3.3.1 相位调制方式在40G系统中的应用
        3.3.2 ASE噪声和非线性相位噪声对DPSK传输系统影响的比较
        3.3.3 利用色散补偿光纤和啁啾光纤光栅实现40Gbps传输色散补偿的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光时钟提取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SOA的SPM效应的NRZ时钟分量增强研究
        4.2.1 利用SOA产生SPM效应增强NRZ信号时钟分量的原理
        4.2.2 利用SOA和AWG增强NRZ信号时钟分量
        4.2.3 利用SOA和啁啾光纤光栅增强NRZ信号时钟分量
    4.3 利用SBS效应实现RZ、CSRZ和NRZ码时钟提取
        4.3.1 利用SBS效应实现时钟提取的原理
        4.3.2 基于受激布里渊效应提取时钟的性能分析
        4.3.3 利用SBS效应实现RZ码时钟提取
        4.3.4 利用SBS效应实现CSRZ码时钟提取
        4.3.5 利用SBS效应实现NRZ码时钟提取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光路交换的全光通信网的实现及其优化
    5.1 引言
    5.2 光路交换的全光网的特点和原则
    5.3 基于光路交换全光网的具体实现
        5.3.1 光路交换全光网络节点的光路实现
        5.3.2 程控多码型调制方式网络节点的实现
        5.3.3 环形全光网络自愈功能的实现
        5.3.4 网络管理的实现
    5.4 基于本论文环形全光网络的波长需求问题
    5.5 全光网性能优化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下一步拟进行的研究工作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利用色散管理和相位共轭抑制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克尔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色散管理技术
        1.2.2 相位共轭技术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2章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损伤及评估
    2.1 非线性损伤的分类
        2.1.1 信道内的非线性损伤
        2.1.2 信道间的非线性损伤
    2.2 色散管理系统的非线性损伤的评估
        2.2.1 非线性损伤的评估方法
        2.2.2 EOP 数据库的建立示例
    2.3 小结
第3章 受SPM 限制的色散管理系统的两个优化模型
    3.1 色散管理系统简介
    3.2 最小化脉宽法
        3.2.1 优化方法的原理
        3.2.2 理论推导及色散图的优化
        3.2.3 讨论
    3.3 最大化振幅法
        3.3.1 优化方法的原理
        3.3.2 最优化净残余色散
        3.3.3 推广至NRZ 码型
        3.3.4 讨论
    3.4 色散管理系统的局限
    3.5 小结
第4章 相位共轭的抑制效果及优化模型
    4.1 相位共轭系统简介
    4.2 相位共轭对非线性损伤的抑制效果
        4.2.1 抑制效果分析
        4.2.2 相位共轭系统的设计
    4.3 受SPM 限制的相位共轭系统的优化模型
        4.3.1 解析模型
        4.3.2 解析模型的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超短脉冲相位共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5.1 实现相位共轭的方案比较
    5.2 超短脉冲的相位共轭实验
        5.2.1 超短脉冲相位共轭的实现
        5.2.2 利用相位共轭器进行的超短脉冲传输初步实验
    5.3 频谱不对称相位共轭的研究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光纤通信系统的数值仿真流程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160×10Gbs C+L波段3040km无电再生光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光OFDM系统中的光学传输损伤及其抑制[D]. 于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OTN在干线传输网中的应用与研究[D]. 龙泉.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2(11)
  • [3]南方电网骨干光纤通信网系统研究[D]. 孙昊.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3)
  • [4]超长距波分复用系统中混合光放大器的研究[J]. 罗志会,陈小刚. 光通信技术, 2008(12)
  • [5]新型调制格式全光波长转换技术和全光逻辑门的研究[D]. 韩柳燕. 清华大学, 2009(02)
  • [6]40Gb/s长距离传输及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张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7]内蒙古地区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李琦.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8]高速超长距离传输系统及新型光路交换网研究[D]. 曹继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 [9]全光通信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陈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06(06)
  • [10]利用色散管理和相位共轭抑制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克尔效应[D]. 肖晓晟. 清华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160×10Gbs C+L波段3040km无电再生光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