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洪灾区滨湖小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特征及管理

都昌县洪灾区滨湖小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特征及管理

一、都昌县水患区滨湖小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特征与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胡恒[1](2021)在《基于LID理念的河流治理规划研究 ——以广西扶绥县那密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传统的河流治理大部分利用灰色基础设施排水,忽视对河流环境的保护,采用粗放式的模式来治水,阻断了河流与河岸的联系,水生态循环系统遭到破坏,造成城市水体功能运行失调。低影响开发(LID)理念是一种从源头上控制径流量,减少内涝和水体污染,提高水环境品质的绿色开发技术。将LID理念应用于河流治理规划,能够全面系统地解决河流及其沿岸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游憩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目前有关河流治理规划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总结了德国、日本和中国在河流治理方面典型LID案例的成功经验。其次阐述了传统河流治理的弊端,将LID理念应用到河流治理规划中的优势,从构建水安全格局,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修复水环境系统,涵养城市水资源四个方面论述了LID理念在河流治理规划中的优势。作者论述了LID理念下的河流治理规划原则、规划方法和规划策略,剖析了扶绥县城区那密河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目标。最后阐述了应用LID理念对那密河进行治理的措施,并运用SWMM模型模拟计算以及公式计算的方法评价了那密河采用LID技术措施治理改造后取得的预期成果。作者在研究的基础上,从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和水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LID理念的河流治理规划方法。水安全方面要建立水安全格局,在河流治理中通过构建水安全格局,能够加强城市抵御洪水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保障城市水安全。提高雨水下渗率,积蓄雨水并补充地下水,减小洪峰流量,延迟峰现时间,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生态与防洪的兼顾。水生态修复方面要尊重原有水系的自然、生态条件,根据河流的地形地貌特点,尽量利用河流的自然特征,最大限度保持河道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景观,保证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正常运行。通过引水入城保障河流最少生态用水,将水塘、湖泊与河流连通,实现良性的水循环。通过修复水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调节功能,保护水生态敏感区。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通过LID技术措施,削减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恢复河流水生态环境,改善动物栖息地生境,塑造河湖的自然景观,提高自然生态环境。

冉凤维[2](2019)在《鄱阳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鄱阳湖地区是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影响的核心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具有城镇化速度快、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生态功能多样、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征,测算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及探究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序差异和空间格局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遥感、土壤、气象、DEM等多源数据,借助ENVI 5.2、ArcGIS10.2、SPSS 22.0、Origin 9.1等软件,通过遥感解译方式获取研究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定量测算2005-2015年鄱阳湖地区食物供给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分析服务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然后运用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空间制图方法探析1km×1 km尺度上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特征,探索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的分布规律,并研究县域间、地类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和热点区域的分布差异,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法参考,为实现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5-2015年,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主要以耕地为主,其呈减少趋势;林地、水域为辅,且林地减少、水域增加;建设用地面积较少但却明显增加。空间上,耕地、林地和水域广泛分布,3种地类由外向内主要呈现出由林地至耕地到水域的环状分布格局;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区)行政中心,表现出显着的空间扩张趋势。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面积为4498.95×102 hm2,主要以耕地、林地的转移为主。(2)2005-2015年,鄱阳湖地区食物供给服务增加,土壤保持服务减少,产水服务先增后减。空间分布上,食物供给服务在西北-东南方向上呈现“低-高-低-高”的分布格局,表现为条带状的空间变化规律;土壤保持服务呈现高低值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变化趋势为北增南减;产水服务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北增南减的空间变化特点。南昌县是3种服务的高值区,九江市区、都昌县、德安县分别是食物供给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的低值区。(3)鄱阳湖地区食物供给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食物供给服务与产水服务是权衡关系,土壤保持服务与产水服务是协同关系。食物供给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呈现北部协同、南部权衡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服务与产水服务之间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权衡关系,土壤保持服务与产水服务之间从北至南呈现协同-权衡-协同的“夹心式”分异规律。(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耕地与食物供给服务、林地与土壤保持服务、水域与产水服务之间均存在极显着协同关系,建设用地与3种服务皆是权衡关系。2005-2015年,鄱阳湖地区3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均增加的地类没有;3种服务供给能力均降低的地类有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两种服务增加一种服务减少的地类为水域和建设用地;一种服务增加两种服务降低的地类为林地。空间上,食物供给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之间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皆以权衡为主,土壤保持与产水服务在耕地、园林地、草地及建设用地中以协同关系为主、在水域和未利用地中则以权衡关系为主。(5)热点区识别分析表明,各单项服务热点区均有扩张,食物供给服务热点区在东部-南部方向上呈现半环状空间分布规律,土壤保持服务热点区由外至内呈环状分布空间格局,产水服务在空间上呈现中部热点区、四周非热点区的格局。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在县域间、土地利用类型间都有差异,但总体而言,鄱阳湖地区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大多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鄱阳湖平原区,其地势平坦、土壤条件较好,具有提供食物供给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的能力。

苏莹[3](2018)在《传统小流域与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对比研究 ——以九江市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为例》文中认为水土流失是当下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九江市水土保持工作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多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水保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市一直致力于国家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的建设,在传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有着不错的成效和经验[1]。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意识也在改变[2]。对生活环境的水源水质、生态环境的要求都在日益提升。现有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清洁水源和宜居环境的需要。九江市也在总结传统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对生态清洁型措施的探索[3],以达到小流域综合环境的提升,推进九江生态建设转型升级。本选题选取了近年来九江市水土流失治理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个项目(区):星子县(现庐山市)2014-2016年期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长港垅项目区和庐山区(现濂溪区)金桥生态清洁小流域2015年度建设工程。通过对项目开展效益监测,对两个项目的措施布设、治理成果和经验不足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两种治理模式的主要区别,总结了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主要经验做法,并结合九江实际,提出生态建设发展建议,明确今后的治理方向,从而实现治理保护更完善、治理措施更全面、治理成果更贴近实际需要、更适合九江市的水土保持治理新理念。

孙见伟[4](2018)在《基于InVEST模型的都昌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水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日益加重,由此引发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造成地球表层系统和区域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对区域水文过程及水资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是生态系统产水功能的驱动力之一。随着区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水效应成为当前全球变化和水文效应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产水效应,对水资源配置与管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江西省都昌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02015年15年气象资料(气温、降水、太阳辐射)、DEM数据、土壤数据等,运用InVEST模型WaterYield模块,模拟了近15年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下的产水量,在模拟产水量的基础上改变土地利用输入,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都昌县土地利用类型以水域、耕地和林地为主,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之和占全县总面积的88%以上,其中水域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0%以上。在整个研究期内,耕地的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在增加,林地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而水域则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未利用地呈现“增加—增加—减少”的趋势。(2)根据InVEST模型原理与数据需求,将处理好的基础数据导入InVEST模型进行参数校验,当Z=18.90时,模拟产水量与自然径流量最吻合,模拟的效果最好。运用校验好的模型进行模拟,都昌县2000年、2005年、2010年以及2015年4个年份的产水量分别19.61?108 m3、21.70?108 m3、32.76?108 m3和33.37?108 m3,产水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3)通过固定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每个阶段末的气象要素不变,改变本阶段的土地利用输入,得到每个阶段产水变化量:2005年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产水量要比2000年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产水量多0.17?108 m3;2010年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产水量要比2005年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产水量少0.10?108 m3;2015年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产水量要比2010年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产水量多0.9?107 m3。(4)基于SPSS22.0,以37个子流域为基础,建立每个子流域产水变化量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转化面积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转换成建设用地及耕地均能促进产水,转换成林地及水域抑制产水,转换成未利用地既能促进产水也能抑制产水。气象要素是影响产水量差异的主导因素,但不能忽略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的影响对水资源政策制定、国土规划、生态规划等有重要意义。

唐国华[5](2017)在《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大型浅水湖泊。认识鄱阳湖演变和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科学规律,特别是深入认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对策建议,对保障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论文首先分析河漫湖(洪泛湖)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收集、分析了东汉至民国时期的鄱阳湖流域发生的435年水旱灾害历史记录和江西北部和中部138次地震记录,为鄱阳湖历史演变和湿地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背景资料。利用保存至今的史料和历代诗词考证了鄱阳湖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门山以南形成辽阔的大水面是在北宋前期形成并快速扩展,到南宋时期全面形成,自然因素是这一时期鄱阳湖扩大的主要原因。明清时代,鄱阳湖演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进一步扩展。新中国建立以后,鄱阳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并堤加固、围湖造田等活动,阻止了鄱阳湖自然扩展的趋势。然后从现代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近些年湖水位低枯现象及原因、入湖泥沙变化及湖盆冲淤情况、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鄱阳湖水文及水环境演变过程。以生态水文关系为主线,从鄱阳湖浮游生物及其时空分布、湿地植被演变、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分布与变化、越冬候鸟动态变化及其对鄱阳湖水位的响应等方面研究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机理。最后根据鄱阳湖历史演变的线索和水文、水环境现状,已揭示的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内在联系和动态演变机制,采用类比法预测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的可能前景;论证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目标和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维护鄱阳湖湿地健康的有关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根据鄱阳湖流域水旱灾害历史记录进行了科学分级并赋予了相应湿润指数,改进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将鄱阳湖历史干湿阶段统计参数序列化。(2)利用地理、水旱灾害、地震、气候变化等历史文献和历代诗词,论证了鄱阳湖南部湖域大水面北宋前期形成并快速扩展、北宋后期全面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明清以前自然因素是鄱阳湖扩大的主要原因,1949年以后人类活动主导了鄱阳湖演变。(3)利用2010年以来在湖区进行的7次网格式定点定位、流场—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分析研究,揭示了鄱阳湖区氮磷污染物分布、转移、扩散和消减特征,对于鄱阳湖污染防治具有一定指导作用。(4)应用生态水文学知识,剖析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机理。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论文提出的鄱阳湖管理对策建议,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莫明浩,段剑,王凌云[6](2016)在《鄱阳湖滨湖沙山区风力侵蚀监测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受水蚀、风蚀和人类不合理利用等影响,鄱阳湖部分地区出现了以沙丘、沙洲、沙山组成的"水乡沙漠"特殊景观。鄱阳湖滨湖沙山区生态环境恶劣,探讨其风力侵蚀监测技术对于区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手持风速风向仪、自动气象站进行气象要素的监测,采用插钎法进行风蚀深的监测,采用集沙仪进行跃移、蠕移、悬移等沙粒运动的集沙监测等,初步建立了包括气象、植被、风蚀、土壤等因子在内的鄱阳湖滨湖沙山区风力侵蚀监测体系。

焦双娜[7](2013)在《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水环境在环境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环境的核心问题是水旱灾害问题,我国是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必须引起全党和全国的高度重视。”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中下游交界处的鄱阳湖区,是江西省农业开发最早、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历来洪水灾害的重灾区和多发区,频繁的洪涝灾害危及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地制约着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淡水湖,其吐纳河川、削减洪峰的潜力更应该重视,做好鄱阳湖的防洪工作对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体系的建设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鄱阳湖区人类防洪史入手,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防洪方略、措施、机构、立法和主要治水人物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将鄱阳湖区防洪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引起思考,并充分借鉴历史经验、提出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减灾建设的具体建议,以期对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实现湖区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理论贡献。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就国内外关于洪灾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是研究区概况,包括鄱阳湖区的演化发展和湖区历史洪灾演变及成因;第三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划分出鄱阳湖区防洪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历史时段进行防洪治水方略、措施等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并探讨其在相应社会背景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第四部分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就鄱阳湖区人类防洪思想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进行思考,同时为今后湖区防洪减灾提出建设性意见,即:①加快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②防治水土流失,建设防洪安全体系的生态屏障;③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论和展望,同时就论文的局限性作出阐述。

汪国斌[8](2012)在《鄱阳湖区水土流失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ArcGIS软件系统为平台,3S技术其它相关软件相辅助,根据TM影像、降雨资料、DEM、土壤数据等资料,在GIS中计算与提取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各因子,得出鄱阳湖区2000年与2010年各因子的专题图,进一步将各因子专题图在GIS的raster计算功能下按USLE方程进行代数连乘运算,生成所要的鄱阳湖区两期土壤侵蚀模数栅格图。最后综合考虑直方图的分布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对该栅格图进行水土流失风险分级而得到鄱阳湖区水土流失风险等级分布图。根据得出的水土流失风险分布图,得到鄱阳湖区水上流失风险等级整体处在很低风险等级,比较2000年与2010年的水土流失风险分布图,发现部分土地由很低风险等级向低、中、高这三个风险等级转化。为控制鄱阳湖区水土流失风险等级的提高,重点预防与整治中、高风险等级区,将其列为水土保持规划的重点区域。通过对比2000年与2010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情况,发现林地、居民地在增加,而水田、旱地在减少,尤其是旱地,减幅达28.47%。最后研究了水土流失风险等级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得到:水土流失风险很低的面积主要集中在小于5°的坡度内,中风险等级在8°-15°范围内最多,达到36%,高风险等级水土流失则在15°-25°坡度内分布最多,“中”、“高”水土流失风险等级主要分布在8°-15°与15°-25°这两个坡度区内。本文成果对我国区域水土流失风险等级预测与评估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陈萍,王兴玲,陈晓玲[9](2012)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壤侵蚀脆弱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以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统计年鉴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选择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壤侵蚀脆弱性指数模型,并揭示了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侵蚀脆弱性以中度和高度脆弱为主,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壤侵蚀脆弱性与土壤侵蚀现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同。从土壤侵蚀驱动力、敏感度与响应能力这3个要素出发探讨了脆弱性空间分布形成的机制。

方文[10](2012)在《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途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在恶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加上人口负重,对环境破坏很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对开发可再生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论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涵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和典型案例,并通过比较各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得出了一些有利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启示。本文以都昌县的农业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目前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存在的不足,运用SWOT法分析了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通过分析得到了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在宏观层面上指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根据都昌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对适合在都昌县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和模式进行了介绍,并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效益预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保障措施,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二、都昌县水患区滨湖小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特征与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都昌县水患区滨湖小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特征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ID理念的河流治理规划研究 ——以广西扶绥县那密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洪水内涝日趋严重
        1.1.2 城市水环境品质下降
        1.1.3 城市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LID理念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LID理念概述
        2.1.1 LID理念的提出背景
        2.1.2 LID理念的内涵
        2.1.3 LID理念的特征
    2.2 LID规划设计解读
        2.2.1 LID的规划设计目标
        2.2.2 LID的规划设计理念
        2.2.3 LID的主要技术措施
        2.2.4 LID的应用与不足之处
    2.3 国内外LID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研究综述总结
    2.4 国内外LID案例分析
        2.4.1 德国的近自然化治理
        2.4.2 日本多自然河流治理
        2.4.3 深圳福田河综合治理
        2.4.4 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的生态治理
        2.4.5 案例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ID理念的城市河流治理规划探索
    3.1 LID开发模式与传统开发模式的区别
        3.1.1 传统河流治理的弊端
        3.1.2 LID开发与传统开发的区别
        3.1.3 LID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优势
    3.2 LID理念下的河流治理规划原则
        3.2.1 安全保障原则
        3.2.2 尊重自然原则
        3.2.3 生态优先原则
        3.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5 综合性原则
        3.2.6 因地制宜原则
    3.3 基于LID理念的河流治理规划方法
        3.3.1 尊重原有河道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功能
        3.3.2 保持河流的天然弯曲与水体的流畅
        3.3.3 应用LID措施进行河流的生态治理
    3.4 LID理念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规划策略
        3.4.1 水安全规划策略
        3.4.2 水生态规划策略
        3.4.3 水资源规划策略
        3.4.4 水环境规划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扶绥县那密河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研究范围
    4.2 那密河概况
        4.2.1 区位总体情况
        4.2.2 气候状况
        4.2.3 水文特点
        4.2.4 地形地貌现状
        4.2.5 地质条件
        4.2.6 水土保持分析
    4.3 那密河整治工程现状
        4.3.1 那密河整治工程概况
        4.3.2 那密河整治工程不完善
        4.3.3 非工程防洪措施不足
    4.4 那密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4.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4.2 成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ID理念下那密河的治理规划
    5.1 那密河综合治理目标
        5.1.1 总体目标
        5.1.2 分项目标
    5.2 那密河综合治理规划策略
        5.2.1 构建水安全格局
        5.2.2 修复水生态系统
        5.2.3 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质量
    5.3 那密河总体治理的主要LID设施规划与布局
        5.3.1 护岸和断面的规划与布局
        5.3.2 植被缓冲带的规划与布局
        5.3.3 生态湿地的规划与布局
        5.3.4 透水铺装的规划与布局
        5.3.5 下沉式绿地的规划与布局
    5.4 .那密河分段治理规划
        5.4.1 城市居住区河段治理规划
        5.4.2 滨水商业休闲段治理规划
        5.4.3 城市公园段治理规划
        5.4.4 生态保护段治理规划
    5.5 那密河规划治理后的预期效果评估
        5.5.1 防治城区洪涝灾害
        5.5.2 改善河湖水体水质
        5.5.3 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鄱阳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
        1.1.2 绿色生态是鄱阳湖地区最大的特色
        1.1.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成为当前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热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生态系统服务的涵义及其分类
        1.3.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1.3.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
        1.3.4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未来研究趋势
        1.3.5 综述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
        2.2.3 非遥感数据处理
3 鄱阳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测算与研究方法
    3.1 生态系统服务测算
        3.1.1 食物供给服务
        3.1.2 土壤保持服务
        3.1.3 产水服务
        3.1.4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模型
    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方法
        3.2.1 相关分析
        3.2.2 热点区识别
        3.2.3 空间制图
4 鄱阳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分析
    4.1 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
        4.1.1 土地利用类型时空特征
        4.1.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
    4.2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
        4.2.1 食物供给服务
        4.2.2 土壤保持服务
        4.2.3 产水服务
        4.2.4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
5 鄱阳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5.1 权衡与协同总体特征
    5.2 权衡与协同空间差异
    5.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权衡与协同关系
    5.4 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识别
        5.4.1 单项服务热点区
        5.4.2 多重服务热点区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传统小流域与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对比研究 ——以九江市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传统小流域治理模式
        1.2.2 生态清洁型治理模式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九江市基本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经济社会情况
        2.1.3 水土流失状况与分析
        2.1.4 水土保持现状与分析
    2.2 选取项目区概况
        2.2.1 星子县长港垅项目区
        2.2.2 庐山区金桥生态清洁小流域
第3章 项目措施设计、实施与监测设计
    3.1 项目措施布设与概算
        3.1.1 措施布置原则
        3.1.2 措施布置及工程量
        3.1.3 典型水保措施设计及概算
    3.2 项目实施情况
        3.2.1 星子县长港垅项目区
        3.2.2 庐山区金桥生态清洁小流域
    3.3 效益监测设计
        3.3.1 星子县长港垅项目区
        3.3.2 庐山区金桥生态清洁小流域
第4章 监测成果与分析
    4.1 监测数据成果
        4.1.1 星子县长港垅项目区
        4.1.2 庐山区金桥生态清洁小流域
    4.2 治理效果分析
        4.2.1 星子县长港垅项目区
        4.2.2 庐山区金桥生态清洁小流域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分析
        5.1.1 两种治理模式的主要区别
        5.1.2 取得的主要成效对比
        5.1.3 总结的主要经验做法对比
    5.2 不足与建议
        5.2.1 两种治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5.2.2 对两种治理模式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基于InVEST模型的都昌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LUCC研究
        1.2.2 LUCC产水效应
        1.2.3 InVEST模型应用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与气候
        2.1.3 自然资源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人口状况
        2.2.2 社会经济状况
3.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方法
        3.1.1 InVEST模型模拟
        3.1.2 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3.1.3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3.2 数据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4.都昌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1 都昌县土地利用变化时序分析
    4.2 都昌县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
    4.3 都昌县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过程
    4.4 本章小结
5.都昌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产水效应分析
    5.1 建立InVEST模型
        5.1.1 流域及子流域
        5.1.2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转换
        5.1.3 年降雨量
        5.1.4 土壤深度
        5.1.5 土壤有效含水率
        5.1.6 年潜在蒸散量
        5.1.7 生物物理参数表
    5.2 模型模拟
        5.2.1 模型校验
        5.2.2 不同时期产水量模拟
    5.3 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分析
        5.3.1 产水量对200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5.3.2 产水量对200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5.3.3 产水量对201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鄱阳湖与鄱阳湖流域
        1.1.1 鄱阳湖简介
        1.1.2 鄱阳湖流域
        1.1.3 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2 鄱阳湖研究文献综述
        1.2.1 鄱阳湖历史演变
        1.2.2 鄱阳湖水文特性研究
        1.2.3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研究
        1.2.4 鄱阳湖水生态研究
        1.2.5 研究成果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2章 湖泊演变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1 鄱阳湖的成因
        2.1.1 湖泊成因分类
        2.1.2 鄱阳湖成因分析
        2.1.3 河漫成湖的主要因素
    2.2 鄱阳湖地区地形地质结构
        2.2.1 鄱阳湖地区的地质状况
        2.2.2 鄱阳湖地区的地形地貌状况
        2.2.3 鄱阳湖地区的地貌成因分析
    2.3 形成鄱阳湖的河流及其演变
        2.3.1 汉代及其以前的长江中下游河段演变
        2.3.2 鄱阳湖水系的演变
    2.4 鄱阳湖入湖水量与湖盆蓄水面积、容积关系分析
        2.4.1 鄱阳湖水位和水面面积、蓄水量关系
        2.4.2 季节性水文节律
        2.4.3 鄱阳湖流域径流量与湖盆蓄水的关系
        2.4.4 小结
    2.5 长江水文条件与鄱阳湖蓄水关系——江湖水文关系
        2.5.1 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及其条件
        2.5.2 湖口站流量倒灌分析
        2.5.3 长江低水位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
        2.5.4 湖口梅家洲对鄱阳湖蓄水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序列参数化
    3.1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
        3.1.1 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的国际背景
        3.1.2 历史气候的定义与内涵
        3.1.3 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
    3.2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记录分级及其代表性分析
        3.2.1 水旱灾害属性
        3.2.2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纪录
        3.2.3 鄱阳湖流域历史旱涝灾害等级化
        3.2.4 历史水旱灾害系列的代表性分析
    3.3 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推求历史阶段干湿统计参数
        3.3.1 湿润指数
        3.3.2 水文统计的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
        3.3.3 基于历史湿润指数推求统计参数的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
    3.4 鄱阳湖流域湿润指数系列化
        3.4.1 鄱阳湖流域气候水文特征
        3.4.2 两宋时期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3 元朝至明初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4 明清时期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5 两宋至民国各干湿时期湿润指数系列参数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鄱阳湖的历史演变
    4.1 前言
    4.2 北宋时期鄱阳湖南部大水面形成
        4.2.1 彭蠡泽的变迁
        4.2.2 鄡阳平原的沉陷
        4.2.3 鄱阳湖南部大水面形成时间
        4.2.4 鄱阳湖南部湖区扩展的原因
        4.2.5 小结
    4.3 明清时期人与自然抗争中鄱阳湖继续扩展
        4.3.1 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扩展
        4.3.2 明清时期鄱阳湖流域堤防建设与维护造田
        4.3.3 碟形湖的形成与堑湖捕鱼
        4.3.4 结束语
    4.4 现代湖区围垦、开发过度和退田还湖
        4.4.1 新中国建立后鄱阳湖区大规模的圩堤建设
        4.4.2 围湖垦殖的效益与问题
        4.4.3 鄱阳湖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和干堤加固
        4.4.4 结束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鄱阳湖水文与水环境现状
    5.1 鄱阳湖的生态服务功能
        5.1.1 鄱阳湖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5.1.2 有关鄱阳湖的几个地理概念
        5.1.3 近6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
    5.2 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
        5.2.1 流域降水
        5.2.2 鄱阳湖进出湖流量分析
        5.2.3 入湖出湖流量变化原因剖析
        5.2.4 森林植被改善增加河道湖泊基流
        5.2.5 小结
    5.3 近十多年鄱阳湖低枯水位现象
        5.3.1 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
        5.3.2 低枯水位发生的原因分析
    5.4 鄱阳湖入湖泥沙变化及湖盆冲淤情况
        5.4.1 第一次鄱阳湖科考关于泥沙与沉积情况
        5.4.2 入湖泥沙过程
        5.4.3 最近15年冲淤变化
        5.4.4 入江水道冲刷对湖口出流的影响
    5.5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
        5.5.1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结果
        5.5.2 入湖污染负荷
        5.5.3 湖区水流特征
        5.5.4 鄱阳湖区污染物运动、消减特征
        5.5.5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
    6.1 生态水文学与系统生态学
        6.1.1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6.1.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研究思路
    6.2 浮游生物及其时空分布
        6.2.1 上世纪 80、90 年代鄱阳湖浮游生物状况
        6.2.2 鄱阳湖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密度的现状
        6.2.3 鄱阳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时空变化
        6.2.4 水文过程变化对鄱阳湖藻类动态变化的影响
        6.2.5 鄱阳湖蓝藻水华种类、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6.3 鄱阳湖湿地植被动态变化
        6.3.1 上世纪 80、90 年代的植被概况
        6.3.2 鄱阳湖湿地植被现状
        6.3.3 湿地植被鄱阳湖水文要素的响应
        6.3.4 人类活动对湿地植被的影响
        6.3.5 鄱阳湖湿地植被呈现退化趋势
    6.4 大型底栖动物动态演变
        6.4.1 三十年来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动态变化
        6.4.2 水文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6.4.3 鄱阳湖钉螺分布与特性
    6.5 鄱阳湖鱼类资源的动态演变
        6.5.1 三十年来鄱阳湖鱼类资源变化情况
        6.5.2 水文要素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和鱼类响应
    6.6 越冬候鸟动态变化及其对鄱阳湖水位的响应
        6.6.1 鄱阳湖越冬候鸟的监测
        6.6.2 鄱阳湖主要越冬候鸟的食性功能群
        6.6.3 越冬候鸟空间分布特征
        6.6.4 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响应
    6.7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
        6.7.1 碟形湖的形成、特征与分布
        6.7.2 碟形湖湿地生态的系统特征
        6.7.3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意义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及其对策建议
    7.1 国内外湖泊湿地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7.1.1 北美五大湖治理和保护的实践与经验
        7.1.2 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的保护和治理
        7.1.3 云南洱海的保护和治理
        7.1.4 国内外湖泊保护和管理的主要经验
    7.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趋势
        7.2.1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
        7.2.2 鄱阳湖水体形态和水环境演变趋势预测
        7.2.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衰退
        7.2.4 湖泊萎缩和人类活动加剧叠加,使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丧失
    7.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7.3.1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7.3.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7.3.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原则
        7.3.4 关于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问题
    7.4 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永保“一湖清水”
        7.4.1 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
        7.4.2 加强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管理
        7.4.3 因地制宜处理湖区周边农业污染和面源污染
        7.4.4 鄱阳湖湖汊和碟形湖中的水产养殖禁止投放肥料饲料
    7.5 休养生息,把湖区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
        7.5.1 坚决制止酷渔滥捕,保护天然水产资源
        7.5.2 有序采砂,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求
        7.5.3 保护候鸟,人鸟和谐相处
        7.5.4 封洲轮牧,巩固防治血吸虫病的成果
    7.6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保障机制
        7.6.1 改革完善鄱阳湖湿地管理体制
        7.6.2 以“河长制”为抓手,把流域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鄱阳湖滨湖沙山区风力侵蚀监测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鄱阳湖滨湖沙山区
    1.2 试验区
2 风蚀监测试验
    2.1 气象要素监测
    2.2 沙地土壤性状监测
    2.3 风力侵蚀监测
3 风力侵蚀监测体系探讨

(7)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洪水灾害的研究
        1.2.2 我国对洪水灾害的研究
        1.2.3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2. 研究区概况
    2.1 鄱阳湖区的演化与发展
        2.1.1 鄱阳湖区的地域范围和地理概况
        2.1.2 鄱阳湖的演变与现状
        2.1.3 鄱阳湖区历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鄱阳湖区历代洪灾演变及其成因
        2.2.1 鄱阳湖区历代洪灾演变
        2.2.2 鄱阳湖区洪灾原因分析
3. 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
    3.1 先秦至南北朝----防洪思想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3.1.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1.2 防洪措施
        3.1.3 主要治水人物
    3.2 隋唐宋元时期----防洪思想的大发展时期
        32.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2.2 防洪措施
        3.2.3 主要治水人物
    3.3 明清时期----防洪思想的繁荣时期
        3.3.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3.2 防洪措施
        3.3.3 城市防洪
        3.3.4 主要治水人物
    3.4 民国时期----防洪思想承前启后的过渡期
        3.4.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4.2 水利机构与立法
        3.4.3 防洪措施
    3.5 建国以后----防洪思想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时期
        3.5.1 防洪思想与水利方针
        3.5.2 水利机构与立法
        3.5.3 防洪措施
        3.5.4 城市防洪
4. 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1 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的经验启示
    4.2 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2.1 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
        4.2.2 加强湖区水土保持工作,为湖区防洪建设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4.2.3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鄱阳湖区水土流失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国外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1.1.2 国内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1.2 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方法
        1.2.1 遥感影像解译监测法
        1.2.2 遥感光谱分析监测法
        1.2.3 模型参数化监测法
        1.2.4 智能化监测法
    1.3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土流失概况
第3章 研究区域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及土地利用分类
    3.1 遥感影像数据的选择、预处理
        3.1.1 遥感影像数据的选择
        3.1.2 几何校正
        3.1.3 遥感影像的大气校正
        3.1.4 遥感影像的增强处理
    3.2 土地利用分类
        3.2.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建立
        3.2.2 监督与专家知识分类
        3.2.3 土地利用分类精度评价
        3.2.4 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的后处理
第4章 研究区水土流失风险估算
    4.1 USLE模型的简介
    4.2 USLE模型中各因子的提取
        4.2.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4.2.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4.2.3 坡度、坡长因子LS
        4.2.4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
        4.2.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4.3 USLE模型土壤侵蚀模数估算及土壤侵蚀分级
第5章 结果与分析
    5.1 水土流失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5.2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
    5.3 水土流失风险等级与坡度之间的相关性
    5.4 水土流失风险等级与植被覆盖的相关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壤侵蚀脆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2 指标数据的处理
        2.2.1 驱动力要素
        1) 土壤侵蚀程度。
        2) 人类活动。
        2.2.2 敏感度要素
        2.2.3 响应能力要素
    2.3 评价指标的量化与权重的计算
    2.4 综合指数的构建
3 结果与讨论
    3.1 土壤侵蚀程度现状分析
    3.2 土壤侵蚀脆弱性要素分析
    3.3 土壤侵蚀脆弱性分析
4 结 语

(10)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比较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评价
        2.1.1 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
        2.1.2 相关理论基础
        2.1.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2.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比较
        2.2.1 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简介
        2.2.2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2.2.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比较
    2.3 国内外典型案例
第三章 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分析
    3.1 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1.1 都昌县情简介
        3.1.2 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1.3 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不足
    3.2 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3 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
        3.3.1 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3.3.2 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劣势(Weakness)分析
        3.3.3 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会(opportunltles)分析
        3.3.4 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威胁(Threats)分析
    3.4 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 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途径
    4.1 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途径
        4.1.1 节约型农业技术
        4.1.2 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4.1.3 其它技术
    4.2 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途径
        4.2.1 农户小循环经济模式
        4.2.2 村庄中循环经济模式
        4.2.3 乡镇大循环经济模式
    4.3 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效益预分析
        4.3.1 经济效益预分析
        4.3.2 生态效益预分析
        4.3.3 社会效益预分析
第五章 促进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5.1 促进都昌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5.2 促进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更好的保障措施
    5.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都昌县水患区滨湖小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特征与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ID理念的河流治理规划研究 ——以广西扶绥县那密河为例[D]. 胡恒. 广西大学, 2021(12)
  • [2]鄱阳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D]. 冉凤维.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3]传统小流域与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对比研究 ——以九江市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为例[D]. 苏莹. 南昌大学, 2018(01)
  • [4]基于InVEST模型的都昌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水效应研究[D]. 孙见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5]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D]. 唐国华. 南昌大学, 2017(12)
  • [6]鄱阳湖滨湖沙山区风力侵蚀监测技术探讨[J]. 莫明浩,段剑,王凌云. 中国水土保持, 2016(05)
  • [7]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D]. 焦双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8]鄱阳湖区水土流失风险研究[D]. 汪国斌. 南昌大学, 2012(05)
  • [9]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壤侵蚀脆弱性评价[J]. 陈萍,王兴玲,陈晓玲.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2(06)
  • [10]都昌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途径研究[D]. 方文. 广西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都昌县洪灾区滨湖小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特征及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