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源头草地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河流源头草地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一、江河源区草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付义勋[1](2019)在《三江并流区草地分布地质条件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三江并流区地处青藏高原南缘,地质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草地是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分布研究,对认识生态环境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主要多涉及草地退化的人为因素研究,对承载草本生长发育的地质背景较少关注,草地分布的地质背景影响机制不明的情况。本文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年和2017年草地遥感信息,采用GIS与RS技术,分析了岩性、土壤类型、地球化学元素、地形地貌(地势起伏度、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质背景对草地分布的影响。初步揭示了三江并流区草地分布的地质条件影响机制,成果也为草地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成果如下:(1)总结了三江并流区草地分布现状及变化特征2017年三江并流区(一市二州八县)草地达6385.98 km2,主要涉及德钦县、香格里拉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2009~2017年间三江并流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草地增加幅度最大、增加速度最快;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内草地减少幅度最大、退化速度最快。(2)地质条件对草地分布影响成土母岩不同,其形成的土壤理化性状也截然不同,进而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某一种植被类型的分布状况及生长发育情况,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岩性-土壤-植物系统来表述,即岩性不同的成土母岩,其形成的土壤不同,矿质养分含量不同,进而对植被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三江并流区草地主要发育于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等)、板岩和玄武岩及花岗岩等成土母岩,其中砂岩类草地发育居多。砂岩往往具有砂状结构,主要含Si02、A1203、FeO、CaO、P205等成分,经成土作用后形成的土壤颗粒细腻、质地较软、结构松散、透气透水性好,且含植物生长所需的Ca、Fe、P等营养元素。板岩主要含SiO2、Al2O3、K2O、MgO、CaO、TFe2O3等成分,经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壤,质地一般为壤土,黏粒、粉粒及砂粒含量适中,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透气透水、保水保温性都较好,亦含K、Mg、Ca、Fe等营养元素。玄武岩主要含SiO2、K2O、Na2O、CaO、Fe203、FeO、MgO等成分,具有气孔构造,易风化,经成土作用后形成的土壤,兼具植物生长所需的K、Na、Ca、Fe、Mg等营养元素;花岗岩主要含 Si02、A1203、K2O、Na2O、CaO、FeO、Fe203、MgO等成分,可谓植物营养元素丰富。土壤类型不同,草地发育亦存在差异。三江并流区草地主要发育于燥褐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新积土和沼泽土等土壤中。分析其原因为:这些土壤多具有透气透水性好、壤土性质佳、腐殖质聚集、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好等特点,适宜草本生长。地球化学元素富集程度不同,草地发育亦有显着影响。三江并流区Au、K20、CaO与草地发育呈显着线性正相关;Co、Hg、Li、Mn、Nb、Ti、Si02与草地发育呈显着线性负相关;Bi、Cd、Pb、V、Fe203与草地发育呈显着抛物线式相关。分析其原因为:K2O、CaO中富含的K、Ca为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有利于植物体内光合作用、酶作用及植物组织构成等,能较好的促进草本生长。Hg、Li为毒性金属元素,强烈抑制草本生长,而Co、Mn为植物所需微量营养元素,若Co(过量)、Mn(过量)亦会抑制草本生长。Cd、Pb亦为毒性金属元素,当其富集较低时,可能会促进草本生长,但富集到一定程度时,其毒性明显抑制草本生长。V和Fe203中的Fe为植物生长所需微量营养元素,少量摄入时能促进草本生长发育,但过多将导致如K、Ca、P等营养元素失衡,抑制草本生长。Au、Bi、Nb、Ti、SiO2的富集,可能造成土壤养分、质地改变及其它营养元素失衡等,进而影响草地发育。地形地貌对草地发育影响为:大起伏山地、海拔3500(含)~5000m范围内、坡向为东坡、东南坡、南坡、西南坡等阳坡半阳坡发育显着,而坡度较地势、海拔、坡向而言,对草地发育不甚明显。分析其原因为:山区降水量较多,水热条件好,且山区人为活动影响较小,适宜耐贫瘠、耐严寒、耐干旱、抗风、抗辐射的草本植物生长。

朱付彪,方一平,宜树华,虞虎[2](2017)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畜牧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以江河源区为案例地,结合超效率DEA和Malmquist DEA模型考察高寒草地畜牧业生态效率时空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态效率空间差异明显.2013年玉树、称多和囊谦超效率值较高,达日、玛多和唐古拉山镇超效率值较低,其他各县生态效率水平介于两者之间.生态效率动态变化可以划分3个阶段,1994-2002年为平稳上升阶段,2003-2006年为分化阶段,2007-2013年为急剧上升阶段.生态效率上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提升,资本、降水和劳动力则是主要影响因素.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草原水利设施、人工草地和畜棚建设;加强草地生态和冻土保护,并完善畜牧业发展政策.

魏茂宏[3](2016)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放牧侵蚀能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强大、土壤有机质贮量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近年来,由于超载放牧,江河源区高寒草地植被大面积破坏,土壤侵蚀严重,稀有动、植物种类锐减,严重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平衡,阻碍了草地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地球系统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均涉及能量,能值分析理论以太阳能作为能量统一度量标准,对于评价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研究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序列上植被和土壤的响应特征,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放牧侵蚀能值分析模型,综合而定量分析退化序列上植被、土壤、动物的互作关系,以期为管理江河源区高寒草地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有:(1)原生草地的主要特点是草地植物自然死亡速率、草地植物生长引起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较大。相对于原生草地,轻度退化草地的草地植物自然死亡速率、草地植物生长引起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降低,草地植物生长速率、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增大。相对于轻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的草地植物生长速率降低,草地植物生长对土壤有机质的消耗速率、放牧侵蚀造成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动物自然死亡速率增加。与重度退化草地相比,极度退化草地的草地植物生长速率、草地植物生长引起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降低,草地植物自然死亡速率、动物过度采食草地植物造成的草地植物损失速率、放牧侵蚀造成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动物过度采食草地植物引起的动物增长速率、动物自然死亡速率增加。(2)基于能值分析理论,定量分析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序列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差异大小。结果表明,原生、轻度、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放牧侵蚀的动态变化趋势依次为,先增加后达到平衡状态、先减少再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达到平衡状态、呈摆动趋势变化。平衡状态下,轻度退化草地的生物量约是原生草地的13倍,重度退化草地的19倍,极度退化草地的54倍。轻度退化草地的动物数量约是重度退化草地的8倍,极度退化草地的10倍。(3)以能值为统一度量标准,综合定量分析江河源区高寒草地放牧侵蚀的影响因子,量化比较各因子对草地放牧侵蚀量的影响大小。各因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为活动、动物过度采食草地植物引起的草地植物损失速率和动物增长速率、草地植物生长引起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草地植物生长速率、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动物自然死亡速率、基于草地植物现存量采食草地植物引起的草地植物损失速率和动物增长速率、植物自然死亡速率、可更新环境资源可利用率、放牧侵蚀造成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4)人为管理能够调整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序列的动态变化特征。对于原生草地,如果降低草地植物生长引起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随着草地生物量增加近2倍,放牧侵蚀量将减少约2个数量级;对于重度退化草地和极度退化草地,如果降低动物过度采食草地植物引起的草地植物损失速率和动物增长速率,随着草地生物量增加近2倍,放牧侵蚀量将分别减少10倍多和约3个数量级。施加以上人为管理后,原生、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草地之间亦存在差异,主要为:原生草地和极度退化草地相似,基于能值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小于1,环境负荷率大于100;重度退化草地基于能值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大于10,环境负荷率约为0.11。主要结论有:(1)应对原生、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草地施加人为管理。原生草地,应以降低草地植物生长引起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为主,并辅以降低植物的自然死亡速率,例如适当放牧减少枯草和毒杂草比例,进而降低土壤有机质耗竭速率。重度退化草地和极度退化草地,应以降低动物过度采食草地植物引起的草地植物损失速率和动物增长速率为主,并分别辅以降低草地植物生长引起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和草地植物自然死亡速率,例如出售一部分动物降低载畜量,或同时用出售动物获得的一部分资金购进服务,适当补播对草地具有修复和构建功能,能够在较差环境中良好生长的豆科植物,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治理原生草地和极度退化草地,主要以增加环境的承载压力为代价,获得较高的能值产出,不利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重度退化草地,在环境承载较小压力时,能获得较大的治理效果。(3)轻度退化草地的利用方式,即草地动物基于草地生物量采食草地植物相对合理。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的管理利用,可参考轻度退化草地利用强度,例如,如果控制草地植物被采食速率为0.3×草地生物量,应同时控制动物数量的净增加速率为0.01×草地生物量-0.01×动物数量。

任又成[4](2012)在《新时期我国三江源生态恶化现状调查及分析》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海既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接续区,又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我国典型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淡水资源库,被称之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基因库,具有独特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但作为一个后发展省份青海长期处于发展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怎样解决好资源富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利用及发挥好后发优势,妥善运用生态建设战略,进行全局的统筹安排。省委省政府从青海资源丰富的禀赋条件、生态地位出发,以缓解资源约束和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立足资源优势加强基础建设,努力探索高原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三江源地区人口比以前有大幅度增加,人口、牲畜的增加,牧压加大,生态环境的人为影响增大,草原退化加剧。据调查,因人为影响而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商人,淘金者,采矿者,几十万的挖虫草人,采地皮菜和发菜的人拥挤到保护区,超载放牧滥砍仍然严重,机动车大幅增加,人口密度已不是0.5人/km2的固定数字,过度的人类活动给保护区产生不良影响依然增加。到2004年与1949年相比人口增加2倍。牲畜增加了3倍。根据畜牧部门测算2002年,三江源地区各类牲畜实际存栏1038.93×104头,折合为2224.03×104头羊单位。这一地区的理论载畜量1392.67×104头羊单位,超载831.63×104头羊单位,超载率59.7%。使得草场压力过重、不堪重负,导致草地生产力极具下降。随着人口的增加,三江源区的人均牲畜存栏数却在下降,清中期约为33头只、民国初期约为41头、到2002年为17.6头。地上鼠和地下鼠的密度及数量上升,鼠洞分布广泛、地面、植被损坏不断加重。“三江源”地区出现草场退化、植物组成中60--80%是毒杂草,可食牧草产量仅为退化前的l0-20%,基本失去了放牧价值。草皮融冻剥离,盖度由85%降低到20%以下,土壤裸露导致土壤养分转化受阻,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壤养分丢失土层变薄,退化为沙砾滩。草原面积减少,三化现象加重,牧草产量下降,质量降低等变化。据调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气温上升高于七十年代,六十年代,1999年气温达到最高点,近40年来平均气温高出1.15℃。同一时段,尽管年降水量基本保持稳定,但汛期(6至9月)即牧草生长的关键期降水出现明显减少趋势,其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汛期降水量较八十年代减少了36mm。气温的升高导致草地蒸发量的增大,而蒸发量的增大和降水量的减少则直接导致了河流流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及草场退化等生态问题,致使黄河上游等河流流量的减少,其中黄河上游流量减少速度高达每10a9.8m3/s;使素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县上千个小湖泊已消失蒸发掉,湖泊缩小的结果是这个曾经是全国牧业富县沦落为“择水而牧,水竭而走”的流动放牧县,变成了借用它县草场的贫困县,更为重要的是,气候干旱化使“三江源”地区牧草生育期缩短,牧草生长高度较上世纪八十年代下降30%-50%,产草量下降,草场严重退化,畜牧业生产压力加大。根据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气候将继续变暧、变热。这将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江河源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直接影响到整个江河流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因此保护和改善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既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也是治理沙化和恢复植被的良好机遇。在良好的背景下。本人和课题组对三江源几十年来环境及发展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对气候变化、草场退化、土壤沙化、流量减少、湖泊减小,人畜发展等一系列的生态退化问题,对农牧业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李红[5](2011)在《三江源草地生态建设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江源由于它是三江的源头而得名;三江源由于它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得到国人的高度关注;三江源因为它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动植物基因库”而受到世人的重视。为了保护那片“净土”,为了维护中下游区域的生态安全,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生态保护措施,如退牧还草、以草定畜、鼠害治理、生态移民等。在这些有力的措施下,源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可没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源区的草地资源,在研究中指出由于草地资源的破坏给源区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湖泊萎缩和湿地退化以及草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并分析了草地资源退化的原因,通过分析指出人为原因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阐述保护源区的草地资源对策,笔者先分析了源于草地资源保护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保护源区草地资源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了源区草地资源保护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本文旨在指出目前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政策,主要是外力式的、简单的而且有很强的不可持续性。这样的政策虽在短期能在局部取得一些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因为,环境问题不仅只是“环境”的问题,它是一个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综合体。同时,源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因素,使得源区草地生态环境的建设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源区的草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坚持外力与内力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配合、保护与发展并行的原则,在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也应要重视源区文化对草地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源区牧民在草地生态建设中作用。

德科加[6](2010)在《江河源区休牧育草与生态畜牧业系统偶合初探》文中研究表明

尚占环,刘兴元,丁路明,郭旭生,王虎成,马玉寿,龙瑞军[7](2009)在《三江源区草地资源与环境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文中提出三江源区地广人稀,每km2的人口密度不到0.8人,还有大片的无人区,自然环境十分复杂。近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安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其生态环境仍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西南部,长江、黄河、澜沧江同源于此,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系统最为特殊和脆弱的地区之一。三

师江澜[8](2007)在《江河源区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与生态功能分区研究》文中提出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环境因子地域分规律和生态功能区划则是该区生态建设和保护亟待解决的主要命题。本文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在广泛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基础上,利用ArcGIS研究平台,系统地分析了江河源区环境生态因子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社会、经济、人文等资源状况,评价了江河源区生态用地、自然条件优劣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一步依据环境因子地域分异规律,进行了江河源区自然区划和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期为该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实地考察,利用文献资料、统计数据、空间数据等数据资料和ArcGIS研究技术平台,全面分析总结了江河源的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状况等,明确了江河源区的生态特征和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2、在广泛资料数据基础,利用ArcGIS研究平台,全面分析了江河源区地势地貌、气候、土壤、水资源、植被、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因子的地域分异规律,明确了江河源区各环境因子的地域分异特征;3、在环境因子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基础上,根据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特点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湿润系数为一级指标,以≥0℃的积温为二级指标的定量指标体系,参照了地貌、自然生态景观特征等定性指标,利用ArcGIS研究平台,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将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划分为4个生态区、12个生态亚区和21个生态小区,并描述了各分区特征;4、在明确江河源区生态用地充足的条件下,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江河源区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优劣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明确了江河源区潜在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以及生态安全重要区和保护关键区的分布规律;5、在可持续发展与前瞻性原则、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相结合原则、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地域分异原则、主导生态功能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等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指导下,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与区划理论,依据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因子的地域分异规律,利用ArcGIS技术手段,主要提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的极重要信息、沙漠化控制、水土保持的重要与极重要信息,参照现行的产业模式、城镇发展体系,通过理性判别和相关分析,进一步将江河源区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类型区,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类型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类型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类型区,沙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复合生态功能类型区,沙漠化控制-水土保持复合生态功能类型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复合生态功能类型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复合生态功能类型区,保护性农牧发展生态功能类型区及城镇发展生态功能类型区等10个生态功能类型区,获得一系列同比例尺的专题图,并在特征描述基础上,对各区生态管制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不同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进一步丰富了江河源区的研究基础资料;2、填补了江河源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空白。

盛海彦,杨改河,王得祥,冯永忠,任广鑫[9](2007)在《江河源区草地资源利用状况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文中认为对江河源区草地资源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在分析江河源区草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人口增加、草地退化和草畜矛盾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才建设、科技支持、引进生态补偿机制、休牧育草、进行生态移民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天然草场可持续利用对策。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10](2007)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文中指出人类无节制的索取、掠夺,导致江河源区草地畜牧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草地生产与家畜之间供求矛盾突出;超载过牧及鼠虫害严重、草地严重退化;畜群结构不合理、抗灾保畜能力差;高寒草地畜牧业理论研究不足、缺乏高质量的示范区。针对该地区草地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应当做到:①加强天然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②发展季节畜牧业、加快畜群周转;③建植和利用已建的人工草地,加强冷季补饲和育肥;④优化家庭牧场生态结构及生产模式;⑤建立建全草地资源监测(包括野生动物监测)、预报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⑥建立不同生态类型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及技术体系的示范区;⑦加强牧区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二、江河源区草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河源区草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并流区草地分布地质条件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条件基本内涵
        1.2.2 地质背景与植被(草地)关系研究
        1.2.3 草地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草地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1.5.2 草地分布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自然环境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交通
        2.2.2 人口
        2.2.3 经济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环境地质特征
    3.1 地球动力学背景
    3.2 地质背景
        3.2.1 地层岩性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3 环境地质
        3.3.1 地形地貌
        3.3.2 土壤类型
        3.3.3 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草地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4.1 草地定义
    4.2 数据源
    4.3 草地遥感解译标志建立
    4.4 草地空间分布现状
    4.5 草地动态变化特征
        4.5.1 草地数量变化
        4.5.2 草地变化的速度和趋势
        4.5.3 草地变化区域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草地分布地质条件影响
    5.1 气候与植被带
    5.2 岩性对草地发育影响
    5.3 土壤类型对草地发育影响
    5.4 地球化学元素富集程度对草地发育影响
    5.5 地形地貌对草地发育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江河源区高寒草地放牧侵蚀能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江河源区的生态价值
        1.1.2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现状
        1.1.3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放牧侵蚀研究的重要性
    1.2 退化草地治理措施研究进展
    1.3 能值分析的起源及研究进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方法
        2.2.1 植被特征测定
        2.2.2 土壤特征测定
        2.2.3 能值分析理论
第三章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序列上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变化特征
    3.1 退化序列上草地的优势植物
    3.2 退化序列上草地的物种多样性
    3.3 退化序列上草地的功能多样性
    3.4 退化序列上草地的生物量
    3.5 退化序列上草地生物量与多样性的相关性
    3.6 讨论
第四章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序列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4.1 退化序列上草地地温特征
    4.2 退化序列上草地地温与有机质的关系
    4.3 退化序列上土壤颗粒组成与分形维数的关系
    4.4 退化序列上土壤侵蚀的影响因子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放牧侵蚀机理的能值集成分析
    5.1 能值模型和模拟参数的构建
    5.2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序列上的能值评估
        5.2.1 原生草地能值评估
        5.2.2 轻度退化草地能值评估
        5.2.3 重度退化草地能值评估
        5.2.4 极度退化草地能值评估
        5.2.5 小结
    5.3 基于能值的江河源区高寒草地放牧侵蚀影响因子分析
        5.3.1 可更新环境资源可利用率(K1)
        5.3.2 草地植物生长速率(K2)
        5.3.3 草地植物自然死亡速率(K3)
        5.3.4 动物基于草地植物现存量采食草地植物引起的草地植物损失速率(K5)、动物增长速率(K9)
        5.3.5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K6)
        5.3.6 放牧侵蚀造成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K8)
        5.3.7 动物自然死亡速率(K11)
        5.3.8 草地植物生长引起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K7)
        5.3.9 动物过度采食草地植物引起的草地植物损失速率(K4)和动物增长速率(K10)
        5.3.10 人为管理
        5.3.11 小结
    5.4 人为管理对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序列动态变化的影响
        5.4.1 人为管理对原生草地的影响
        5.4.2 人为管理对重度退化草地的影响
        5.4.3 人为管理对极度退化草地的影响
        5.4.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6.1 能值模型模拟草地动态变化的准确性分析
    6.2 草地放牧侵蚀影响因子分析及启示意义
    6.3 人为管理对草地动态变化的作用
    6.4 管理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的参考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时期我国三江源生态恶化现状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江源气候的变化影响周边环境气候的变化
    1.2 三江源水资源变化对我国三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影响
    1.3 三江源森林的发展变化对周围环境变化有一定影响
    1.4 草场退化情况依然严重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三江源的地理位置
    2.2 三江源的自然条件
        2.2.1 三江源地貌特征
        2.2.2 三江源植被特征
        2.2.3 三江源气候条件
        2.2.4 三江源农业生产
        2.2.5 三江源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2.2.6 史前三江源地区的人类经济活动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量化分析
    3.3 研究思路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及分析
    4.1 温度对大气和地表的影响
    4.2 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
    4.3 风蚀仍然严重
    4.4 水土流失日趋加重
    4.5 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
    4.6 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
    4.7 生态难民逐年增加
第五章 结论
    5.1 存在问题
    5.2 结论
    5.3 治理对策
        5.3.1 强化领导、强化监督,理顺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5.3.2 实施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恢复草地植被
        5.3.3 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土地沙漠化
        5.3.4 多渠道、全方位筹集建设基金,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5.3.5 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工程建设
        5.3.6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5.3.7 拦蓄降雨径流、发展节水灌溉,推广高效农业技术
        5.3.8 科学规划,加强管理,科学发展
        5.3.9 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5.3.10 实事求是,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办事
        5.3.11 畜牧业发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5.3.12 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
        5.3.13 加大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5.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三江源草地生态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
    1.5 文献综述
        1.5.1 生态环境治理制度
        1.5.2 三江源草地资源
第2章 三江源区概况
    2.1 三江源区的自然条件
    2.2 三江源区的综合资源
    2.3 三江源区的传统文化
    2.4 三江源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第3章 三江源区草地资源退化现状及其环境问题
    3.1 三江源区草地资源
    3.2 三江源草地资源退化现状
    3.3 三江源草地退化的环境问题
        3.3.1 土地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3.3.2 湖泊萎缩、湿地退化
        3.3.3 草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3.4 小结
第4章 三江源草地生态恶化的原因分析
    4.1 人为原因
        4.1.1 超载过牧
        4.1.2 滥采滥挖
    4.2 自然原因
    4.3 鼠类猖獗
    4.4 小结
第5章 三江源草地生态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5.1 三江源草地生态建设的机遇与优势
        5.1.1 国家政策支持
        5.1.2 源区佛教文化的影响
    5.2 三江源草地生态建设的劣势
        5.2.1 源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5.2.2 源区经济的落后和结构的单一性
        5.2.3 源区人口的制约性
    5.3 小结
第6章 三江源草地生态建设对策
    6.1 三江源草地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6.1.1 传统习俗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6.1.2 内力与外力的配合
        6.1.3 保护与发展并进
    6.2 三江源草地生上态建设策略
        6.2.1 教育牧民并尊重当地知识
        6.2.2 加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投入
        6.2.3 调整源区的产业结构
        6.2.4 制度保障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江河源区休牧育草与生态畜牧业系统偶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休牧育草与生态畜牧业内涵
    1.1 休牧育草的概念
    1.2 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2 休牧育草与生态畜牧业偶合关系的探讨
3 休牧育草与生态畜牧业偶合技术在江河源区的实践
    3.1 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的现状
        3.1.1 草地生态系统结构紊乱, 功能失调
        3.1.2 草场生产力下降、退化严重
        3.1.3 畜牧业生产水平低, 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3.2 江河源区草地牧业系统偶合的一般形式
    3.3 江河源区草地牧业系统偶合的具体措施

(8)江河源区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与生态功能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资料来源与技术路线
        1.4.1 资料来源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江河源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2.1 研究区范围
    2.2 自然资源特征分析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水资源
        2.2.5 植被
        2.2.6 生物多样性
    2.3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2.3.1 人口
        2.3.2 产业结构总特点
        2.3.3 农业
        2.3.4 畜牧业
        2.3.5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
        2.3.6 第三产业
    2.4 主要生态问题
第三章 江河源区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1 环境要素构成
    3.2 地势地貌分异规律
        3.2.1 地势
        3.2.2 地貌
    3.3 气候环境分异规律
        3.3.1 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
        3.3.2 温度
        3.3.3 降水
        3.3.4 湿润度
    3.4 土壤环境分异规律
        3.4.1 水平分异规律
        3.4.2 垂直分异规律
        3.4.3 非地带性隐域分布
        3.4.4 土壤成土环境
        3.4.5 土壤有机质
    3.5 水环境分异规律
        3.5.1 水网密度指数
        3.5.2 水资源特征
    3.6 植被环境分异规律
    3.7 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时空格局
        3.7.1 空间格局特征
        3.7.2 LUCC 特征
    3.8 生物多样性分异规律
        3.8.1 生物丰度指数
        3.8.2 植物
        3.8.3 野生动物
第四章 江河源区自然区划
    4.1 自然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4.1.1 一般性原则、依据和方法
        4.1.2 江河源区自然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4.2 江河源区自然区划的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构建的原则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分区结果
        4.3.1 命名方法
        4.3.2 分区系统
        4.3.3 分区描述
第五章 江河源区生态功能类型区划分
    5.1 研究方法
    5.2 生态用地分析
    5.3 自然条件优劣性评价
        5.3.1 降雨变率
        5.3.2 温度变率
        5.3.3 气象灾害
        5.3.4 自然条件优劣性评价
    5.4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5.4.1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5.4.2 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5.4.3 生境敏感性评价
    5.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5.5.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5.5.2 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蓄重要性评价
        5.5.3 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
        5.5.4 沙漠化控制重要性评价
        5.5.5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重要性评价
    5.6 江河源区生态功能类型区划分
        5.6.1 划分原则与方法
        5.6.2 划分依据
        5.6.3 命名方法
        5.6.4 分区结果
        5.6.5 分区特征及其生态管制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寒草地畜牧业现状
    1.1 草地面积及类型
    1.2 草地生态环境现状
2 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草地生产与家畜之间的供求矛盾突出
    2.2 超载过牧及鼠虫害严重,草地退化
    2.3 畜群结构不合理,抗灾保畜能力差
    2.4 草地畜牧业理论研究不足,缺乏高质量的示范区
3 高寒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加强天然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3.2 发展季节畜牧业,加快畜群周转
    3.3 建植和利用已建的人工草地,加强冷季补饲育肥
    3.4 优化家庭牧场生态结构及生产模式
    3.5 建立健全草地资源监测(包括野生动物监测)、预报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6 建立不同生态区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及技术体系的示范区
    3.7 加强牧区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四、江河源区草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并流区草地分布地质条件影响分析[D]. 付义勋. 云南大学, 2019(03)
  • [2]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畜牧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J]. 朱付彪,方一平,宜树华,虞虎.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1)
  • [3]江河源区高寒草地放牧侵蚀能值模拟研究[D]. 魏茂宏. 兰州大学, 2016(08)
  • [4]新时期我国三江源生态恶化现状调查及分析[D]. 任又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5]三江源草地生态建设对策研究[D]. 李红.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0)
  • [6]江河源区休牧育草与生态畜牧业系统偶合初探[J]. 德科加.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03)
  • [7]三江源区草地资源与环境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A]. 尚占环,刘兴元,丁路明,郭旭生,王虎成,马玉寿,龙瑞军. 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 2009
  • [8]江河源区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与生态功能分区研究[D]. 师江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9]江河源区草地资源利用状况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 盛海彦,杨改河,王得祥,冯永忠,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7)
  • [10]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04)

标签:;  ;  ;  ;  ;  

河流源头草地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