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绘画

19世纪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绘画

一、19世纪的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论文文献综述)

刘钧[1](2021)在《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在世界画坛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尤其是到19世纪下半叶更是达到了顶峰阶段。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肖像画派逐渐形成,不仅出现了像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和谢洛夫等耳熟能详的肖像画大师,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肖像画家也创作出十分精彩的作品,正是当时所有艺术家的合力作用之下,才创造出俄罗斯肖像画领域的辉煌成就。这种艺术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把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进程相结合,从艺术发展规律、文艺思潮和社会背景的深层次角度来解读肖像绘画,并且从被描绘对象的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公众知识分子阶层和平民阶层。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首先,在俄罗斯肖像艺术传统当中有着英雄人物情结,对为民族历史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群极为崇拜。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社会最为耀眼的群体当属公众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文艺作品作为武器,改变了陈旧的观念,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时代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当成批量的描绘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肖像作品出现时,正是艺术家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艺术现象在世界肖像画领域也极为少见,也成为了俄罗斯肖像艺术的独特标志。其次,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改革的推进,俄罗斯平民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俄罗斯肖像艺术家群体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在创作中开始大量出现描绘农民工人的肖像作品,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帷幕的拉开。最后,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肖像艺术家为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这些作品既是个体灵魂的自我审视,也是时代意志的精神投射,充满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对近现代中国肖像绘画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产生环境和发展脉络与中国肖像艺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深入研究,希望找到其演化发展之规律,为中国肖像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一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王戈[2](2020)在《多重维度 ——贾科梅蒂1935年之后的雕塑研究》文中认为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是西方二十世纪艺术史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生涯从二十年代开始,后来跨越二战,历经了多种风格的演变。贾科梅蒂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各个艺术运动有着密切联系,与现代主义时期各个思潮中的中心人物保持紧密交往,可以说是现代艺术中一个节点式的人物。他最为人熟知的是其创作的瘦长人物形象对以往雕塑形态的颠覆,并由于他在二战后与存在主义诸理论家对世界及人的生存状况诸理论互为启发,作品得到萨特等人的阐释而达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鉴于贾科梅蒂一生创作所具有的时间跨度和风格多样性,本文将聚焦于艺术家1935年从超现实主义回归具象写生到他1966年去世之间这三十年的雕塑作品展开论述。在这个阶段的创作中,贾科梅蒂的作品依然是具有丰富复杂之面向的,因此本论文的题目“多重维度——贾科梅蒂1935年之后的雕塑研究”即构成笔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立足于贾科梅蒂后期的雕塑作品,分析其所具有的“多重维度”。“多重维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论文的第一、二章是贾科梅蒂的“阐释维度”,围绕着对理解贾科梅蒂形成重要影响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阐释进行文本和理论分析,同时兼顾在中国语境下对贾科梅蒂的接受和研究,他是在什么背景和时机下被引介到中国的,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位艺术家的,这其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新解读甚至误读?第二重“维度”将通过论述贾科梅蒂的人像作品尤其是头像来聚焦于贾科梅蒂的视觉问题,他之所以重回具象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主观视觉,想要更清楚的观看,并将这种主观观看的真实注入到作品中,这些都是以对人物头像的写生为主要阵地展开的。第三重维度将围绕贾科梅蒂后期创作中的一段特殊时期展开,以此来探讨贾科梅蒂雕塑中的语言和形式问题,他所要处理的主题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以及他如何在作品中处理与时代思潮的关系问题,并在受到先进思想影响的同时保持个人的独立性,以艺术的语言折射时代精神状况的。本论文在前两章主要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考察贾科梅蒂与阐释话语的关系,从第三章开始回到作品本身,主要使用图像学和形式分析的方法,并将作品与他《文集》中的思想阐述和写作相对应,力图展示和还原一个真实的,而不是被层层阐释话语包裹的艺术家贾科梅蒂。

张彬蓉[3](2020)在《20世纪初期美国对欧洲现代艺术的接入与实践 ——以“291”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中叶,美国的现代艺术在国际画坛上大放异彩,国际艺术中心也开始从巴黎转向纽约。然而,对于欧洲现代主义初期在美国的发展状况和作用却仍是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美国最终选择了现代主义作为自己文化身份的内在逻辑。本文要考察的对象是出现在20世纪初期纽约的先锋小画廊——“291”。它在美国20世纪初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率先引进并展出欧洲现代艺术,成为美国首个窥见欧洲现代艺术的端口,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本土现代艺术的进程。本文试图将“291”对欧洲现代艺术的接受和话语转换放进其艺术史的上下文中进行讨论,美国第一批介入欧洲现代艺术探索的“宾夕法尼亚印象派”在1915年的没落,与此同时纽约的崛起引发了艺术家对形式更加“激进”的实验,291举行的欧洲现代艺术展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291”如何展示现代艺术,画廊创始人斯蒂格利茨如何影响一批艺术家展开对形式的探索,“291”又如何催化军械库展后美国学界对抽象艺术的关注和理论上的认同,以及20世纪20年代艺术家如何做出回应,最终致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诞生,这些都是本文急需解决的问题。

朱聪[4](2020)在《萨金特水彩艺术语言研究》文中指出美国画家约翰·辛格尔·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的艺术活动集中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绘画领域,是受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影响较大的艺术家,萨金特的水彩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印象主义画派在水彩画方面的空白,与其油画相比更接近萨金特向往自由的天性,并对欧美及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对萨金特水彩艺术语言进行研究。第一章首先横向分析萨金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更迭的艺术思潮,然后再纵向分析其生平艺术实践历程,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探究萨金特水彩艺术语言的形成原因;第二章和第三章应用图像志方法论解析萨金特的水彩画,从萨金特水彩风景画和水彩人物画的画面特征:跳跃的笔触、斑斓的色彩、“镜头式”的构图、严谨的造型、恰如其分的节奏五个方面的艺术语言对萨金特水彩画的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影响力进行进一步的挖掘。第四章主要把萨金特受现实主义画派和印象派影响的风格特点进行梳理,以及在现代主义中的体现进行阐述,通过研究萨金特水彩画的时代性更深层次地挖掘萨金特水彩画的艺术语言。第五章是萨金特水彩画的贡献及对东西方水彩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宋思捷[5](2020)在《主体意识的显现与诗性之美的生成 ——对印象派绘画的美学阐释》文中提出哲学作为一种“思”的艺术,传递出人类理性思维诞生及发展的过程。而绘画史上由对客体的模仿,转向对主体情感的表现,则可看作人类主体意识在感性层面上的发展过程,所以绘画艺术也可称为一种“看”的哲学。印象派作为西方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流派,对它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绘画技法的改变与现代艺术的开端,还应注意到其背后作为自由主体的印象主义画家们,对传统理念的辩证思考与审美实践,从而让西方绘画逐步改变了以宗教、史诗、皇权等为主的既定题材,转为强调现实普通人的主体情感。这种转变不仅让画家自我的主体意识逐渐得到显现,同时还让过去仅作为绘画附属要素的题材、光影、色彩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此外,印象派画家们的这种自我意识,也需要通过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来进行表现,这种对象化的活动,让无生命的对象也具有了人情味,而这是画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官去进行实践的结果,这种实践后的产物也只能作为他们自我意识的确证。因而,这富有主体意识的审美实践,也拓宽了绘画艺术独特的诗性空间。本论文立足于这样一个发展脉络去理解印象派绘画中主体意识显现的过程,以及由自由主体生成的诗性之美。并进一步指出,对哲学与艺术的思考,只有放置于作为主体之人的具体实践这个层面,才具有现实的本质意义。总体而言,文章拟定从五个章节出发来进行论述。绪论部分是对研究对象的现状予以概述,进一步理解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创新点。第一章主要通过对西方19世纪及以前具有代表性的主体性哲学思想进行梳理,指出作为主体的人的意识是在现实实践中得以存在的,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思辨理念上的抽象。第二章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具有理性的思辨,还有感性的表现,并指出绘画艺术与哲学思辨具有相似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开始就以人的主体意识为基础,也经历了对客体的服从到主体显现的过程。第三章对印象派绘画的绘画题材进行研究,指出印象派绘画在题材上改变了传统绘画的叙事性、记忆性,将普通人的生活放置于绘画之中,突出绘画应当是与现实的人息息相关的艺术,同时强调出,印象派绘画开始让理性主体逐渐裂变成独立的感性主体。第四章主要指出当绘画题材不再受制于经典,而是基于画家自身的主体意识时,绘画艺术的形式性也得到了体现,光、色彩、视觉方式俨然成为了独立的主体,具有了审美意蕴。第五章主要论述当印象派绘画的主体意识得到显现后,每个富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会带来怎样的诗性之美,同时对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现代艺术进行反思。结语部分指出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有意识的通过具体的对象化实践活动,来突显出自己生命的丰富性,对象才能相应地显示出它的丰富性,以及美的意蕴。

王洪羽嘉[6](2020)在《从诗画关系论兰波与高更的现代派美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性”是19世纪法国诗歌、绘画的重要特征,法国现代派诗歌、绘画都因表现出与传统美学截然不同的面貌而长期受到学界关注,但现代派诗画关系研究却迟迟没有充分展开。19世纪文学艺术的发展源于审美现代性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反思,所以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都赋予了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烙印。社会因素在宏观上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整体影响,一些新变化则切实影响了诗画关系的发展。在社会维度之外,文艺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再现”在转向“表现”的过程中,诗画通过风景主题和抒情精神形成统一。国内研究者一般把18世纪问世的《拉奥孔》看作奠定西方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但是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距离,诗画在不同诗人和画家的主观选择中时近时远,在19世纪以后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下半叶是诗画关系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文学上的象征主义进入后印象主义的绘画,而绘画中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也影响到了文学的创作,文学和绘画不仅从题材上相互借鉴,而且诗具有了视觉化的特点,画作产生了浓厚的诗意。尽管在这个大的历史区间中,诗歌和绘画各自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但从诗画各自的发展脉络中来看,兰波与高更在诗画融合的过渡时期具有典型性。兰波的色彩观念总是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但他的色彩观念不仅是印象派的,更是神秘和想象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更的色彩与之更加契合,此外,他的诗歌中还有着绘画中的空间观念。高更往往被看作将文学象征主义引入绘画的艺术先驱,他富有诗意的构图、形象和色彩使之区分于同时期的其他画家。技巧的借鉴是诗画融合的具体形式,美学追求的相似性则代表了诗画融合的深层逻辑。具体到兰波与高更的比较中来看,他们二人都属于比较早的真正转向内心,依靠想象力寻求内心真实的创作者,他们能够通过主观想象构建出一个合理的空间。他们融合了诗画的创作技法和具有先进性的创作主张在后世的一些创作者身上产生了回响,并间接地影响到超现实主义的发展。

赵乾程[7](2020)在《印象主义日常生活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印象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贯穿了其理论与实践的各个环节,然而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理论还尚未被提出。本文在文化哲学视阈下,尝试将印象主义的艺术实践、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视作一个整体,探索印象主义日常生活理论的建构。本文对印象主义日常生活理论的建构从三个层次展开:在艺术实践中,印象主义通过对光色理论的革新形成新的世界观并对现代日常生活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在生活方式上,印象主义力图通过对“瞬间”体验的追求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物化、单调的生活时间;在方法论上,印象主义认为现代日常生活的根本问题在于“总体性”的缺失,因而力图通过碎片化的意象捕捉方式来恢复和重建这种总体性以获得自由。最后,本文在马克思物化分析思路下,援引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理论对印象主义进行批判性审视,结果如下:第一,印象主义强调体验、直观等直接性认识方式,导致其世界观仍未脱离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影响,相反,它是这种物化意识的深化;第二,印象主义的方法论是一种缺乏实践“中介”的总体性方法,这种缺失最终导致其所恢复的“总体性”带有主观性和神秘主义特点;第三,印象主义对现代日常生活物化的消解之道走向的是个体的审美救赎,无法帮助人们从根本上摆脱现代日常生活的重重束缚。

张纪群[8](2019)在《罗杰·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形式主义之父”、“现代艺术批评之父”的罗杰·弗莱通过为“马奈与后印象派画家”的辩护,在反对自然主义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形式主义的概念体系,并奠基了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基础。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是现代主义批评的开端,使得艺术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关注艺术自身,而且以客观主义为主要特征成为现代主义大旗之下的批评理论的一极,呈现为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一个注重形式的路向。以罗杰·弗莱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主张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情感、文学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上,也不在于现实生活的模仿之上,而在于线条、颜色、体积等及它们的关系统一性的基础之上,这种统一性,即通过线条、颜色、体积的排列,把秩序与多样性结合在一起,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和“有表现力的形式”,力求艺术作品以原始艺术杰作的那种形式以获得表达思想情感的力量,进而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以达到知性快乐之目的。弗莱的技巧不是在当代艺术中寻找现代艺术的线索,而是从古典主义艺术中发现了久违的形式问题,并接纳德国形式传统和前人对于形式的思考,即重新关注绘画媒介的关系问题,而这种对于纯粹的自身的关注正是现代主义艺术自律特征的表现,为此,弗莱还创造了大量的批评术语并把它们带进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史。在两次后印象派画展期间,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是坚定的,但在其他时间一直是含混的、游移的,不彻底的,有时候是自相矛盾,甚至在其晚年是否定的,这也就形成了其批评思想的模糊地带。这些模糊地带,即弗莱批评思想的二重性,是指弗莱关于艺术自身所固有的对偶出现的属性,这些属性孤立地看呈现矛盾的一面,整体地看统一于艺术一身。弗莱批评思想作为意识的产物,其二重性的根源必然与弗莱主观意识当中的二重性是分不开的,欲真正读懂弗莱,必须搞清楚弗莱的思考方式,因为弗莱总是在艺术之左右两种属性之间寻求某种张力,而正是这种思考的张力赋予弗莱美学思想以价值。弗莱美学思想总是在左和右的中间地带徘徊,在两极的中间紧紧抓住由此所激发的张力,并能够准确地把它描述出来。其理论具体游走在生活与艺术、现实生活与想象生活、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与表现主义(原始主义)、抽象与具体、平面与三维、秩序与混乱、理性与感性、模仿与表现,甚至画家与批评家等等术语之间,弗莱总是在两者之间试图寻找到某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或者张力。追根溯源,弗莱美学思想的二重性的根源是建立在其既理性又感性的思考方式之上的,是理性主义与感觉主义的碰撞的结果。弗莱思考二重性思考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论文摘取了三对主要的概念来论述弗莱思考的张力问题。首先,表现为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对立和平衡。写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再现,而表现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赋形,弗莱在反对模仿而又离不开模仿的思考中竖起了弗莱形式主义的旗帜。其次,弗莱放弃了艺术是对生活的反应的命题,认为艺术是自给自足的,决定于内部的力量——结构设计。接着,弗莱认为艺术是想象生活,所以人们可以出离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反应而专注于对经验的理解及感情意识,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艺术中收获与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及理解力。第三,表现为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立和统一。弗莱从古典主义艺术中寻找到了现代主义的种子——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艺术,特别是从乔万尼·贝利尼、乔托的艺术中,发现了“建设性的设计”、“结构”等现代主义的特征——并把它们放大,带来了新艺术运动,开启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历程。艺术史可以说是一个再现与表现交替的历史,只是每一个循环或者周期都添加了不同的质料而已。弗莱在开启现代主义的大门的时候,间歇地从原始艺术、拜占庭艺术以及文艺复兴早期艺术中寻找依据就是艺术循环性的明证。20世纪初,现代艺术批评回到理性批评为主流的时期,批评的核心是非写实主义艺术自身的问题,弗莱正是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了恰当的位置,其批评理论是在批驳过去以拉斯金为代表的社会批评以及反对佩特为代表的诗性批评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进步的美学思想。全文分八章和结语,共九部分,以下是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是对罗杰·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梳理和总结。首先,通过“马奈与后印象派画家”展览以及弗莱为展览的辩护性文章,搞清形式主义美学与印象派的关系的同时,厘清了罗杰·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是如何在辩护中奠基的,并特别对于表现性赋形、知性化的感性力量、发现想象力的视觉语言等等表述给予了重点阐释。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作为客观批评范式的典范,在20世纪初叶占据了批评史的重要位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从形式到“有意味的形式”的演变过程。特别论述了康德之形式论之传统对弗莱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现代意义上的。接着,就弗莱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缘起和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本章不单发现了弗莱为什么没有走向彻底抽象,并且还原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审美趣味如何演变到以“有意味的形式”为特征的现代审美趣味。第三、四、五、六章主要论述了罗杰·弗莱批评思想的二重性问题。具体是,第三章整体性就罗杰·弗莱批评思想的二重性进行了论证,第四、五章和第六章则侧重于二重性问题具体内容的挖掘。第三章的主要观点是弗莱批评思想的二重性是在寻找两个极端之间的张力以及弗莱思考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形成的,当然也由于形式主义批评理论自身所陷入的困境,也可以说,弗莱的批评思想是自我反思和自我调和的结果。弗莱批评思想出现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弗莱思考中的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的较量,其次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影响。第四、五章和第六章主要就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与生活、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三组对偶出现的术语或者概念之间的模糊地带进行论述,以阐述清楚弗莱思考的张力问题。第四章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这组概念的论述主要论证清楚形式主义的反写实主义的模仿与返原始主义的表现的特征,还特别论述了形式主义与原始主义的关系;第五章主要涉及艺术与生活、现实生活与想象生活这一弗莱思考的元问题,在这一章里基本弄清了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第六章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追问,让我们知道了弗莱的现代主义的思想来源是老大师们(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并且了知弗莱所开启的现代主义的自律和纯粹性问题。第七章试探性探讨了直觉与弗莱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关系问题。作为客观批评为主要特征的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实际上从来就没有离开直觉和本能,特别在弗莱的晚年,直接把感性和生命力作为了其艺术批评的坐标,甚至抛弃了其形式主义的立场。第八章则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艺术批评全局出发,定位了作为一极的罗杰·弗莱形式主义批评。从约翰·拉斯金到赫伯特·里德这一段批评史中的小循环入手,我们得知了弗莱所受的前人的影响以及后人对他的总结,进而获知弗莱形式主义批评在艺术批评的循环中的确切位置,当然也明了了其周期性、时代性和局限性等特征。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概括性总结,以及对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研究的展望。

刘湘东[9](2019)在《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和启示,重点集中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俄国现实主义绘画方法和技巧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在新中国的传达和接受,并且在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寻求俄苏绘画发展道路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启示。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油画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跟在苏联身后亦步亦趋,只有在博采众长的前提下,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和意象语言,走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独立道路,才能永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绪论部分指出现实主义是文艺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现实主义绘画也是十九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艺术思潮。现实主义绘画强调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典型性,使得其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品格,也与自然和人的心灵世界产生有机的沟通。本部分主要讨论了现实主义的概念内涵以及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通过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学者的观点比较,提出自己对于中国学习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成败得失的看法,并进一步阐述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一章回溯了中国油画早期的丰富学缘和发展格局。从“五四”以来的100年时间里,中国的审美文化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转折,这在代表西方先进与革命观念的油画艺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欧洲写实主义油画和各种现代主义风格在二十世纪交相辉映,师承欧美日的中国油画发展本来有着众多的学缘和风格,在二十世纪上半页经历了一个相对自由多样的发展阶段。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化传达的现实条件和历史契机。一方面谈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宗教文化以及俄罗斯因为跟欧亚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造成的民族秉性和艺术特点。另一方面阐述苏联因输出革命而携带的文化艺术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因适应国际国内局势和任务而制定文艺政策的依据。第三章论述在全面“向苏联”学习条件下采取的理论预热、派遣留学生以及国内培训等系列举措,极大促进了中国的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方法和思想的发展以及科学系统的油画教学体系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的俄罗斯苏联绘画的巨大影响下,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观念和实践逐步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决定了其势必要对外输出革命思想以及文艺主张,中国为了对抗西方而采取的对俄苏绘画的全盘学习与接受。本文还讨论了俄苏绘画对中国的油画在何种程度上发挥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又如何摆脱亦步亦趋的困局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等系列问题。第四章论述新时期中俄两国现实主义绘画发展以及两国之间在平等条件下的交流互助。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全面开放,西方的现代主义绘画思潮在中国轮番上阵引发审美趣味的转向,更因为苏联的解体引发的信任危机,导致中俄两国对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全面批判。中俄两国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都在积极地对两国之间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传达和接受进程进行反思,寻找两国新时期的绘画发展健康格局。第五章重点对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进行反思。一方面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另一方面也要从俄苏的油画发展道路中寻求启示。我们不仅要借鉴俄苏绘画的优秀技法和先进思想,也要将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新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立自主的、具有中国气派的油画艺术。既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又要坚持民族自信、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走出既有历史人文底蕴又有现实内涵的中国油画发展道路。最后是结论部分。本论文围绕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这一中心论题,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和文献研究互证,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地跨欧亚的俄罗斯(苏联)在地缘、历史以及人种基因等诸多方面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相近的意识形态和革命理想,中国革命和文学艺术得到了俄国(苏联)的帮助支持,也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战线和自己的强大国力,向世界输出和传达俄国的文化艺术以扩大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成为当时苏联的基本国策,并且与中国急于冲破西方围堵取得世界承认的主张不谋而合,迅速形成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苏联传达和中国接受之盛况。但是苏联的大国文化沙文主义与中共独立自主的文艺政策发生冲突,中国在“双百”方针和“两结合”原则的呼声中开始了自己的油画探索。进入新世纪以后,中俄两国的油画发展发展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实主义油画迎来了新发展。中国油画要在新时代强调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语境中,在坚持油画的本体语言的前提下,不断融合本民族的群体审美意识和国家意志,表现时代面貌和中国精神,为世界文化尤其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奉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董泉[10](2019)在《苏联时期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月革命之后的1919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乌克兰是在苏联的统治之下。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有着苏联的油画传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艺术精神。本文运用了文献调查、形式分析、历史研究等方法,旨在研究苏联时期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艺术。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研究不仅是风格历史的研究,也包含油画本体语言和美学思想的研究。本论文第一章从苏联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艺上的政策入手,梳理了1917年至1991年间,苏联时期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发展的历程。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苏联乌克兰的前卫艺术,30年代至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以及60年代打破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统局面的艺术变革,出现了传统的回归和装饰的、严肃的等多样性的现实主义风格,70年代至80年代又转向了形式主义、古典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等艺术风格。第二章是针对现实主义油画外部因素的研究,他们是保存、培养和创造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的土壤。苏联时期乌克兰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大部分都被收藏在乌克兰国家美术博物馆中,这所美术馆是随着苏联成长起来的。在风雨变幻的时代中,它见证了苏联乌克兰油画的历史,也为乌克兰和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创造这些作品的艺术家,都是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养的,而培养苏联乌克兰艺术家的摇篮主要是乌克兰基辅美术学院。这所在1917年十月炮火中成立的美术学院,为整个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培养了众多的艺术人才,对苏联乌克兰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毕业于这所美术学院的乌克兰女性艺术家在苏联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塔季亚娜·雅勃隆斯卡娅,可以说她的成就书写了苏联乌克兰的半部油画史。第三章是从主题创作的内容上分析苏联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在时局动荡的20世纪,乌克兰经历了革命、卫国战争和国家社会建设。在这样的时代里,乌克兰的艺术家也从中挖掘出了许多油画创作的主题:社会主义建设、青年、儿童与母爱、风景和静物,以及卫国战争和民族历史的战争等,艺术家从各个角度描绘了苏联乌克兰战争与和平的英雄史诗。其中肖像画更是从心灵深处展现了苏联各个时期、各种职业、各种形象的乌克兰人民。第四章深层次地剖析了苏联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的语言。从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生命》《粮食》这三幅不同特点的作品,分析其创作过程中的素描、色彩手稿和构思。同时探究了苏联画家所使用的颜料、画布、笔、调色油等油画材料,分析了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对于材料的运用和技法的表现。总结了苏联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美学思想和特点,在其呈现的客观真实性、典型性、民族性、社会主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中,阐述了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的民族精神。第五章是对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的人民性与时代性的审视和对现实主义的思考。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苏联解体后的90年代,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有了更多的阐释,乌克兰油画也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氛围。“艺术属于人民”的理念在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艺术中贯穿了苏联整个时期。我们重新回望苏联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的同时,也是审视现实主义时代意义,审视我国当年学习的苏联油画,从而反思当前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深层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在苏联时期不管艺术风格如何变化,现实主义始终是主流。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不仅融合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具备苏联现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同时其现实主义油画作品中呈现了独特的乌克兰民族精神。列宁的“艺术属于人民”的理念在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中的体现也贯穿了整个苏联时期。艺术与时代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批判现实主义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其他的现实主义,都只是艺术创作方法。而艺术创作在于人,不在于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艺术创作是自由的,也是遵循自然的,是个人的,也是人民大众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流派,或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艺术如何创作,我们都需要客观地看待事物,真诚地感受生活,从内心出发,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和民族的生命之美。

二、19世纪的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世纪的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论文提纲范文)

(1)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历史溯源
    第一节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
    第二节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时代精神
    第三节 在反叛中寻找真实的巡回展览画派
    第四节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艺术世界”
    小结
第二章 以知识分子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人文精神表达
    第一节 灵魂的救赎——思想家文学家肖像画研究
    第二节 善与美的表达——艺术家肖像画研究
    第三节:真理的探寻——科学家肖像画研究
    第四节:推波助澜——文艺评论家与艺术赞助人肖像画研究
    小结
第三章 以平民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民族意识表达
    第一节 苦难与坚强——农民题材肖像画研究
    第二节 坚韧与乐观——工人肖像画研究
    第三节 异域风情——少数民族肖像画研究
    小结
第四章 以艺术家自画像为例探索肖像画技法与艺术语言演变
    第一节 古典到现代——肖像画材料与技法演进
    第二节:单一到多元——肖像画形式语言拓展
    小结
第五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特征与意义
    第一节 肖像作为一种个体的社会语言
    第二节 对中国肖像绘画的影响与启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2)多重维度 ——贾科梅蒂1935年之后的雕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范围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贾科梅蒂,一位存在主义艺术家?
    第一节 贾科梅蒂的巴黎知识分子交往版图
    第二节 贾科梅蒂的选择
    第三节 萨特的阐释
    第四节 存在主义艺术家的塑造与贾科梅蒂的反应
    小结
第二章 贾科梅蒂与现象学的阐释
    第一节 梅洛-庞蒂与贾科梅蒂的视觉与真实
    第二节 “具象表现主义画家”和“现象学方法论”的问题
第三章 什么是一个头像
    第一节 回到写生
    第二节 尺度的缩小与整体性的视觉探寻
    第三节 生与死的肖像
    第四节 最后的阶段
第四章 风格与剧场
    第一节 静穆矗立的女人
    第二节 存在的人
    第三节 剧场
    第四节 回忆、作品与“时空圆盘”
    第五节 余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贾科梅蒂事记年表
    附录二 雕塑笔记(我只能间接地谈论我的雕塑......)
    附录三 雕塑家眼中的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写亨利·劳伦斯
    附录四 梦、司芬克斯与 T.的死亡
    附录五 临摹笔记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3)20世纪初期美国对欧洲现代艺术的接入与实践 ——以“291”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内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现状
    4.研究构想、路径与方法
        4.1 研究构想
        4.2 研究路径
        4.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291”与欧洲现代艺术的话语转换
    第一节 超越宾夕法尼亚印象派
        (一)美国现代主义的先行者
        (二)风景画的延续
    第二节 无空间感的纽约
        (一)摩天大厦与工业化
        (二)从边缘到中心
        (三)时代的精神状况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美国话语
第二章 “宾夕法尼亚印象派”到“291”的实验
    第一节 “291画廊”:作为先锋与实验
        (一)“291”的成立:一位摄影师的努力
        (二)斯蒂格利茨:“思想的助产士”
    第二节 观念的移植:1908-1912年的展览
    第三节 对军械库展的续借:“纽约”形象
第三章 “291”对美国现代主义的探索
    第一节 对现代主义的再认识
        (一)“现代艺术的起源”:非洲艺术展
        (二)“纯粹的艺术”:儿童艺术展
    第二节 美国现代主义的“他者”面孔:机械迷恋
        (一)毕卡比亚的机械肖像画
第四章 “291”的美国画像
    第一节 约翰·马林
    第二节 亚瑟·达夫
    第三节 马斯登·哈特利
    第四节 亚伯拉罕·沃科维茨
第五章 “城市的景象”:“291”的回响
    第一节 城市交响曲:精确主义
    第二节 精神的反异化:爱德华·霍珀
    第三节 “抽象”艺术语言的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萨金特水彩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萨金特水彩画风格的形成
    第一节 欧洲更迭的艺术和时代背景
        一 思潮更迭的艺术
        二 经济繁荣的时代
    第二节 萨金特的艺术历程
        一 沉浸于山川表现的前期
        二 着力于光色探索的中期
        三 专注于表现性研究的后期
第二章 萨金特水彩风景画的艺术语言特点
    第一节 跳跃的笔触
    第二节 斑斓的色彩
    第三节 “镜头式”的构图
第三章 萨金特水彩人物画的艺术语言特点
    第一节 严谨的造型
    第二节 恰如其分的节奏
第四章 萨金特水彩画的时代性
    第一节 现实主义影响下的风格特点
    第二节 印象主义影响下的风格特点
    第三节 现代主义影响下的风格特点
第五章 萨金特水彩画的影响
    第一节 对于20世纪以后东西方水彩画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对于自我水彩画发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获奖经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主体意识的显现与诗性之美的生成 ——对印象派绘画的美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研究目标、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思辨理性下的主体哲学综述——“我思故我在”
    第一节 作为一个抽象存在的主体
    第二节 作为一个实践存在的主体
第二章 感性直观下的主体哲学阐释——“我看故我在”
    第一节 绘画作为一种“看”的主体哲学
    第二节 主体意识显现的可能——印象派绘画诞生的背景
第三章 印象派绘画题材的主体性体现
    第一节 主体意识的开端——画出“人的生活”的爱德华·马奈
    第二节 主体意识的成熟——克劳德·莫奈与自然的世界
    第三节 主体意识的高峰——走向思考与情感主体的塞尚与梵高
第四章 印象派绘画技法的主体性思考
    第一节 “诉诸光色本身”——成为独立主体的光色形式
    第二节 “诉诸视觉本身”——光色映衬下的主体视觉
    第三节 “回到印象本身”——主体生成一种诗性的审美态度
第五章 基于主体意识背景下对印象派绘画的美学阐释
    第一节 生命主体与审美活动
    第二节 绘画回到追寻诗性的艺术本源中来
    第三节 印象派绘画中的诗性之美
    第四节 对印象派之后的绘画艺术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从诗画关系论兰波与高更的现代派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诗画研究的发展情况及启示
    二 兰波、高更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法国19世纪的诗画关系背景
    第一节 文艺发展与历史的关联语境
    第二节 以中国诗画论为参照看西方诗画融通的发生
    第三节 诗画融通的新契机
第二章 兰波与高更作品中的诗画融通现象
    第一节 兰波视觉化的诗歌语言
        一 兰波与巴黎艺术圈
        二 诗歌的色彩
        三 诗歌中的绘画空间
    第二节 高更诗意化的绘画语言
        一 “图像艺术中的兰波”
        二 诗意的来源
        三 高更与象征
第三章 兰波与高更的现代派美学
    第一节 构成性的审美意识
        一 想象与真实
        二 主观世界客观化
    第二节 兰波、高更与二十世纪的诗与画
        一 从反叛传统到反叛的传统
        二 从兰波、高更到超现实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绘画与图像诗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印象主义日常生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第二章 什么是印象主义?
    (一)印象主义艺术
    (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印象主义
    (三)作为一种思想方式的印象主义
第三章 印象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非理性主义和生命哲学
    (二)印象与知觉现代性
    (三)印象主义的视觉方式
第四章 印象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
    (一)追寻纯真之眼:印象主义的色彩理论
    (二)征服时间性:一个灵动的生活世界
    (三)重建总体性:在碎片中把握世界
第五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回应
    (一)缺乏中介的虚假总体性
    (二)革命语境中的审美救赎
    (三)日常生活作为一件艺术作品何以可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罗杰·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罗杰·弗莱其人
    二、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价值
第一章 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
    第一节 弗莱与后印象主义
        一、“马奈与后印象派画家”展览
        二、弗莱与其辩护性文章
    第二节 在辩护中奠基的罗杰·弗莱形式主义批评
        一、表现性赋形问题
        二、知性化的感性力量问题
        三、“要发现想象力的视觉语言”问题
        四、后印象派与“建设者”
    第三节 作为客观批评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
        一、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总结
        二、客观批评范式的典范
        三、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影响
第二章 从形式到有意味的形式
    第一节 形式问题
        一、关于形式的多种阐释
        二、康德之形式论传统对弗莱的影响
    第二节 弗莱的“有意味的形式”
        一、“有意味的形式”
        二、弗莱“有意味的形式”的缘起
        三、弗莱“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
        四、没走向彻底抽象的“有意味的形式”
        五.从“趣味”到“有意味的形式”
第三章 罗杰·弗莱批评思想的二重性问题
    第一节 弗莱批评思想的二重性特征
        一、弗莱思考的二重性
        二、弗莱美学思想的对立与调和
    第二节 弗莱思考中的理性和感性问题
        一、弗莱思考中的理性主义
        二、弗莱思考中的感性主义
第四章 二重性问题之一: 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
    第一节 反写实主义的模仿与返原始主义的表现
        一、反写实主义的模仿
        二、返原始主义的表现
    第二节 罗杰·弗莱与D.S.麦克科尔的论争
        一、两种立场之争
        二、二维三维之争
        三、塞尚的认识之争
        四、论争的根本分歧
    第三节 古代艺术与原始主义艺术
        一、早期文明中的艺术
        二、弗莱关于希腊艺术的评述
        三、弗莱关于中国艺术的评述
        四、弗莱关于黑人艺术的评述
第五章 二重性问题之二: 艺术与生活
    第一节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一、艺术与生活
        二、现实生活与想象生活
    第二节 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一、形式情感的获得
        二、智性与情感
第六章 二重性问题之三: 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
    第一节 弗莱与老大师们(文艺复兴早期艺术)
        一、“雅游”传统
        二、“老大师们”的影响
    第二节 弗莱与现代主义的自律
        一、弗莱批评理论中的古典主义
        二、弗莱批评理论走向艺术自律
        三、弗莱批评理论走向艺术纯粹性
第七章 直觉与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
    第一节 直觉与形式
        一、直觉与形式关系问题
        二、弗莱的直觉方法问题
    第二节 弗莱晚年思想的核心——“感性和生命力”
        一、感性问题
        二、生命力问题
第八章 弗莱形式主义与近现代英国艺术批评理论
    第一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艺术批评理论
        一、英国近现代艺术批评概述
        二、约翰·拉斯金的社会批评
        三、沃尔特·佩特的诗性批评
        四、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批评
        五、赫伯特·里德的相对主义批评
    第二节 近现代英国艺术批评史中的弗莱形式主义
        一、英国近现代艺术批评理论的特征
        二、反社会批评的形式主义批评
        三、“为艺术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四、弗莱与贝尔美学思想的距离
        五、社会批评与形式主义批评的调和
        六、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再总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 弗莱与欧米茄工作室
    附录2: 形式主义批评之于中国现代艺术的意义
    附录3: 罗杰·弗莱生平年表
    附录4: 罗杰·弗莱主要着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本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际上相关研究现状
        三、相关问题尚存继续讨论之空间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一、现实主义绘画的内涵与外延
        二、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概念
        三、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
        四、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本文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应用价值
        一、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一章 中国油画发展学缘回溯
    第一节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入侵与中国文化转型
        一、康有为、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和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
        二、徐悲鸿的美术改良以及鲁迅的“为人生而艺术”
        三、林纾的独守古门
    第二节 异域想象与实地观摩带来的新视角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林风眠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刘海粟
    第三节 在社会变革中的选择与接收——现实主义的发扬和现代主义的夭折
        一、现实主义之滥觞
        二、现代主义的勇敢尝试和夭折
    第四节 在左翼文艺团体倡导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初发
        一、左翼人士的积极倡导
        二、徐悲鸿的激赏与推广
        三、中国美术格局的变化
第二章 文化传播与接受的现实条件和历史契机
    第一节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历史成因
        一、俄罗斯国家的地缘和历史变迁
        二、俄罗斯的民族秉性和文化传统
    第二节 俄罗斯文化与欧亚文化的关系
        一、西征东扩与东张西望
        二、东西融合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第三节 二十世纪苏维埃世界革命思路引发的绘画历史变迁
        一、现代主义绘画与俄国革命精神的契合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出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思想之一统
        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本质
    第四节 苏联时期文艺政策与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的适时调整
        一、苏联社会上层文艺政策的反思
        二、文艺创作政策的解冻引发的创作清流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历史惯性
        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批判
    第五节 中国革命道路和新中国文艺政策制定的依据
        一、新政权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热捧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遇冷和国内的独立意志兴起
第三章 新中国油画发展对苏联的全面借鉴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政治和文化建设格局
        一、新中国成立时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导向
        二、新中国的文化群体组织结构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对中国油画的深刻影响
        一、舆论造势和理论介绍
        二、向苏联派遣以油画为主的留学生
        三、以“马训班”为代表的国内培训
        四、中国的油画道路的转向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大国沙文主义与民族自觉性的矛盾与“双百”方针
        一、中苏政治裂痕与文艺政策的冲突
        二、“双百”方针的出台
    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向革命浪漫主义的变奏
        一、新中国绘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基调
        二、新中国绘画向浪漫主义的变奏
第四章 新时期中俄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与探索
    第一节 两种世界观对世界本质认识的分野
        一、两种意识形态下文艺观念的差异
        二、新时期苏联(俄罗斯)绘画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形成
        一、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肇始
        二、俄国朴素现实主义绘画的尝试
        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四、苏联时期现实主义绘画的坚持
        五、当代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转型
    第三节 中俄两国在发展过程中文化交往的流变
        一、新一轮的俄罗斯留学热潮
        二、中俄油画在平等互助条件下的交流
    第四节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稳步发展
        一、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各种写实风格绘画的探索
        二、“前卫”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再次兴起
        三、现实主义油画的薪火相传
        四、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带来的新机遇
第五章 当代中国油画发展道路之反思
    第一节 俄苏油画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
        一、俄苏绘画给我们提供的经验
        二、俄苏绘画的发展模式给我们的教训
    第二节 俄苏绘画发展道路对当代中国油画的启示
        一、中国油画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俄苏绘画道路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节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发展的历史新境遇
        一、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新趋向
        二、民众审美取向的嬗变
        三、经济繁荣产生新的需求
        四、艺术发展的规律要求绘画回归本源
    第四节 中国油画发展道路之反思
        一、艺术发展道路要自信
        二、正确认识油画的民族化
        三、正确处理创作与教学的关系
        四、油画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五、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和艺术规律的关系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致谢辞

(10)苏联时期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苏联时期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历程
    1.1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1.1 20年代的前卫艺术时期
        1.1.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诞生
        1.1.3 3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2 战争的伤痕
        1.2.1 40年代的经济复苏
        1.2.2 40年代至50 年代的军事题材
        1.2.3 “解冻”时期
    1.3 现实主义变革与苏联晚期
        1.3.1 严肃与装饰的风格
        1.3.2 传统的回归
        1.3.3 形式主义、古典主义与照相写实主义
第二章 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的土壤
    2.1 民族的收藏——乌克兰国家美术博物馆
        2.1.1 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2.1.2 苏联时代下的作品收藏
        2.1.3 博物馆藏品中的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
    2.2 艺术家的摇篮——乌克兰基辅美术学院
        2.2.1 美术学院的成立
        2.2.2 苏联体系下的基辅美术学院
        2.2.3 学院的教学与油画藏校作品
    2.3 乌克兰女性画家
        2.3.1 苏联女性
        2.3.2 乌克兰女画家的艺术人生
        2.3.3 女性艺术的力量
第三章 乌克兰现实主义的主题创作
    3.1 社会主义的赞歌
        3.1.1 社会主义建设
        3.1.2 社会主义青年
        3.1.3 母爱与儿童
        3.1.4 风景与静物
    3.2 肖像画
        3.2.1 苏联乌克兰肖像画
        3.2.2 社会主义特色的肖像
        3.2.3 肖像画中的乌克兰女人
        3.2.4 自画像
    3.3 战争的主题
        3.3.1 格列科夫军事画室
        3.3.2 乌克兰画家的战争题材作品
        3.3.3 风景画中的战争之殇
        3.3.4 民族历史的战争——哥萨克
第四章 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的深层语言
    4.1 手稿中的秘密
        4.1.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范本——《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手稿
        4.1.2 前卫的现实主义——《生命》的手稿
        4.1.3 现实主义的经典——《粮食》的手稿
    4.2 现实主义油画的技法
        4.2.1 苏联画家的油画材料
        4.2.2 鲍里斯·约干松的油画技法
        4.2.3 乌克兰现实主义画家的油画技法
    4.3 现实主义油画的美学思想与特点
        4.3.1 乌克兰现实主义的历史演变
        4.3.2 批判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
        4.3.3 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的特点
    4.4 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民族精神
        4.4.1 乌克兰民族意识的缘起
        4.4.2 民间艺术与现实主义民族性
        4.4.3 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民族意识
第五章 现实主义油画的审视与思考
    5.1 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
        5.1.1 解体后的苏联美术界
        5.1.2 乌克兰新艺术
        5.1.3 90年代的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
    5.2 艺术属于人民
        5.2.1 艺术属于人民的理念
        5.2.2 人民艺术家的头衔与斯大林奖
        5.2.3 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中的人民性
    5.3 时代与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
        5.3.1 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的时代意义
        5.3.2 现实主义的影响
        5.3.3 现实主义的反思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艺术家访谈选录
附录 ——文中涉及的乌克兰艺术家人名俄文对照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所做的项目
致谢

四、19世纪的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D]. 刘钧.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多重维度 ——贾科梅蒂1935年之后的雕塑研究[D]. 王戈. 中央美术学院, 2020(12)
  • [3]20世纪初期美国对欧洲现代艺术的接入与实践 ——以“291”为中心的考察[D]. 张彬蓉. 西南大学, 2020(01)
  • [4]萨金特水彩艺术语言研究[D]. 朱聪. 郑州大学, 2020(02)
  • [5]主体意识的显现与诗性之美的生成 ——对印象派绘画的美学阐释[D]. 宋思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从诗画关系论兰波与高更的现代派美学[D]. 王洪羽嘉.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印象主义日常生活理论研究[D]. 赵乾程.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8)
  • [8]罗杰·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研究[D]. 张纪群. 山东大学, 2019(02)
  • [9]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研究[D]. 刘湘东.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10]苏联时期乌克兰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研究[D]. 董泉. 上海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19世纪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绘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