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选择

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选择

一、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模式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锋[1](2020)在《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步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土地承包、家庭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创新以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成为亟待破解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立足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少、农业劳动力资源弱质化、粮食供给总量紧平衡等现实,着力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渐为社会所认同。与此同时,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我国农业专业化分工呈现深化趋势,但在区域、产业、具体农事活动方面存在不协调不充分问题。立足我国小规模农户将长期存在并处于基本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国情,在深化专业化分工过程中,探究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缘由、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保障,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理论的必要性。本文以农机服务为例,探究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回答“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为什么要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合作以保障农事活动的有效实现?”问题,并将“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合作”分解为“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选择相应的合作方式?”“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匹配什么样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等子问题。文章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农户家庭决策模型、合作及合作行为理论、外包理论、交易成本与交易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水稻生产经营技术经济与制度结构-交易效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合作治理”的基本框架。基于此分析框架,从稻农家庭微观决策出发分析了稻农参与分工与合作的缘由,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关系、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合作机制、稻农农事活动合作方式选择及合作治理匹配的影响因素;随后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分析了稻农合作及其治理的演化历程及现实状况,并基于2004-2017年全国主要稻产区数据、采用FGLS方法验证了技术经济结构变迁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的影响,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ivprobit模型、内生次序probit模型模型、multi-logit模型分别验证了稻农农机技术使用与否、农机技术使用程度、农机服务合作与合作程度、农机服务合作方式选择、农机服务合作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因素。最后在多案例分析专业化分工和稻农合作实现逻辑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规模经济、分工经济、交易成本、信息处理效率等四个视角单独均无法相对全面解释稻农农事活动合作的缘由,应从合作意愿形成与强化、合作行为实现与开展、合作持续等三个层面具体分析稻农合作的缘由。稻农合作嵌入外部技术经济、制度演化与变迁过程中,是稻农以综合成本最小化、综合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权衡合作的预期收益增加或预期成本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主体与群体的行为能力及合作能力、主观与客观规范与控制等因素,并与内外部诸多利益相关者互动的结果。规模经济、分工经济、交易成本、信息处理效率等四个视角都是以合作的预期绩效为出发点,只强调了合作预期绩效中的某一方面,未将合作发生置于综合系统中考量,且四个观点间也存在相应的联系。生产要素稀缺引致的生产实现与生产成本降低诉求、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均衡诱致的交易成本降低诉求、小农户综合收益最大化导向下的机会成本最小化诉求、交易效率提升与合作的经济可行性得以保障、稻农行为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强有力外部推力与助力的存在、新型水稻经营主体的存在与引领、合作分配机制的激励效应与分配的公平性、合作组织的存续发展与合作组织绩效的提升等方面构成了稻农农事活动合作的多维缘由。(2)技术变革与制度变迁对农业专业化分工演进以及农户合作行为选择具有显着的直接、间接影响。(1)制度及制度变革围绕宏观产权制度、产业保护与扶持制度、微观规范与控制制度三个维度,通过影响宏观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合作的微观交易效率,通过改变水稻生产经营主体的资源、资本与要素禀赋结构,直接、间接影响农事活动分工与合作;(2)技术及技术演化围绕生产型技术、交易型技术两个维度,通过改变农事活动的技术经济结构、影响合作的交易效率,进而影响稻农合作动机、合作行为与合作方式的选择;(3)技术、制度协同演化,共同形塑了“小农户家庭内部合作为主与关系型换工合作为辅→农户被动卷入同公社化与合作化生产合作为主→农事活动合作市场化与社会化逐渐深化→农事活动合作市场化与社会化为主”的稻农合作与合作方式演进历程。水稻农事活动中稻农合作治理演进围绕交易属性演化、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演化两个维度展开。交易属性演变嵌入水稻生产技术、制度与政策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的演化影响技术选择、农事活动的专业化分工,进而影响农事活动的实现方式,最终影响农机服务合作治理及治理机制的选择。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演化维度的治理演化主要从“交易效率演进嵌入、经营主体选择”、“混合治理结构嵌入、经营主体选择”两个角度发挥作用。(3)技术经济结构变迁是水稻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的核心诱致因素,四种水稻种属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分异。水稻生产经营农事活动合作与合作方式选择嵌入技术经济与制度结构及其共同决定的专业化分工系统中。影响稻农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水稻生产经营资源与要素相对稀缺状况、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的变革、非农就业市场成长与非农就业比较收益状况、农业生产经营公共制度与产业政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嵌入的农村社会关系与社会文化网络等。基于2004-2017年中国粳稻、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四个主要属种及主要种植省份的宏观数据,采用FGLS模型实证发现:(1)农机专用性指标、农地折租成本代表农地租种机会成本、农户自有劳动力价格代表的机会成本、雇工成本等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台均拖拉机动力代表的农机专用性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呈负向影响。(2)水稻种植现金成本收益率代表的比较收益指标、农机总动力代表的农机可得性、农户自我完成部分成本等三个指标影响出现了分异,现金成本收益率在粳稻、中籼稻种植区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呈正向影响,在早籼稻和晚籼稻产区呈现负向影响;农机总动力代表的农机服务可得性在粳稻产区、晚籼稻产区呈正向影响,在早籼稻、中籼稻产区呈负向影响。农户自我完成部分成本在早籼稻、晚籼稻产区呈现负向影响,在粳稻、中籼稻产区呈现正向影响。粳稻、中籼稻的个体效应在省域间存在分异性。(4)农户户主特征、农户社会与经营特征、村域技术经济结构等因素对农户农机选择、农机化程度、农机服务合作、农机服务合作程度、农机服务合作方式选择均会产生显着影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分别采用probit与工具变量probit模型、次序probit模型与内生次序probit模型、multi-logit模型实证发现:(1)农户户主年龄、留家人员健康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的对数值、农忙时雇工价格、惠农支农服务的可获得性,对农业机械采用具有显着影响,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显着提升农户农机采用。(2)农业收入占比、主事者年龄、家庭外出劳动力占比、留家人口受教育程度、役畜拥有与否、家庭耕地面积、支农惠农服务可获得程度对农户农机化程度的选择具有显着影响。(3)役畜的拥有情况、农户耕地面积、农忙时的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村民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对农户农机及农机合作行为的选择具有显着的影响。(4)役畜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农忙时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等对农户实现合作程度产生显着影响。(5)基于不同的参照组,农业收入占比、户主的性别、户主年龄、女性劳动力占比、役畜的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值、农地产权改革颁证与否、村域人均劳动力耕地面积对数、农忙时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离县城最近的距离对数、农户间关系的和谐程度、村域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获得补贴的金额对数对合作方式产生显着影响。但不同参照组内,显着性有差异。(5)水稻农机服务合作交易治理结构、交易治理机制选择主要受役畜拥有状况、农地确权颁证状况、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村民间关系和谐程度、村域支农惠农服务可得性等因素影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采用multi-logit模型实证发现:(1)农忙时雇工价格对数、村民间关系的和谐程度、离最近县城的距离、从事农业生产3个月以上的劳动力人数、村域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惠农支农服务的可获得性对农户选择市场化治理结构具有显着正向影响。(2)农业收入占比、是否拥有役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农忙时雇工价格、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等对农户不同参照组条件下选择混合治理结构的几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3)农地确权颁证状况、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支农惠农服务可得性状况对不同参照组间农户选择关系治理结构具有显着促进作用。(4)拥有役畜的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获得补贴金额的对数值、支农惠农服务获得性等在不同参照组条件下农户选择一体化治理结构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5)役畜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是农户农机购置与作业合作治理机制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6)确权颁证实现情况、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等对农户选择关系治理机制具有显着的正向关联。(7)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村民间的关系和谐程度、超过3个月的劳动力人数对农户选择契约治理机制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8)农业收入占比、拥有役畜的状况、家庭农户耕地面积对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等对农户选择混合治理具有显着影响。推进水稻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优化合作方式与合作治理,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1)调整合作规制的着力点,将着力点置于外在交易成本的降低与交易效率的提升、水稻生产经营技术经济结构的变革、农业创业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育成长等方面;(2)优化与完善相应的规制政策:(1)改善水稻产业发展的宏观技术与制度环境。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水稻行业技术效率提升、组织制度创新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一方面强化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基础条件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农业(水稻)”进程,降低组织创新与市场型交易的交易成本。(2)优化水稻农事活动实现的技术经济结构。一方面着力推进水稻农事活动技术变革,提高农事活动实现的技术标准化;一方面着力推进农地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的组织与治理创新,进一步推进水稻生产经营的职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3)推进农业创新创业与新型主体发育成长。一方面着眼于优化水稻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的制度与产业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的制度成本、风险成本和初创成本;一方面着眼于从供给端推进水稻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成长,为水稻规模经营主体的发育成长提供技术经济支撑。(4)推进农村协同治理与社会关系网络重塑。一方面着眼于推进农村治理的主体与机制创新,构建主要利益相关者间协同、多元机制协调与共生的治理体系,将水稻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嵌入农村治理创新过程中;另一方面着眼于重塑农村社会文化与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农村传统的非正式制度的继承与优化、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型契约与法治文化的培育,实现农村传统优秀文化同现代市场经济契约与法治文化的有效衔接,降低水稻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交易成本。

黄玛兰[2](2019)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作为特征变化显着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变化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流动特点,并且区域之间差异非常大。而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主要农业经营方式,劳动力资源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过去几十年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众多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因素中,农村劳动力数量及其价格上涨变化是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变化的阶段化趋势,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而深入研究了:(1)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全国整体层面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其省际差异性影响;(2)宏观省级层面上,基于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异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区域性影响差异分析;(3)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交互效应与作用水平。(4)微观农户层面上,基于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异视角下的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价格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其差异。文章通过系统地研究论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呈现出以下时空演变特征:农作物生产重心具有波动性,但生产重心在不断强化,农作物生产区域分工水平以及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省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不同模式的集聚特征。玉米和蔬菜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小麦相对稳定;水稻略有下降;大豆在波动中下降;而粮食作物的集聚程度在波动中上升。粮食作物强优势产区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蔬菜强优势产区聚集在华东地区,弱优势产区主要集聚在东北地区;大豆强优势产区集聚在东北地区;水稻强优势产区在华中和华南地区;小麦强优势产区在黄淮海平原;玉米强优势产区在东北地区。第二,(1)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显着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劳动力转移趋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和波动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分为:1978-1989前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力就地转移、1990-1999工业化初期的劳动力异地转移、2000-2010工业化中期的劳动力公平有序转移、2011年以来的工业化后期劳动力转移。(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外出打工工资水平以及农村内部劳动力雇工工价均呈不断上涨趋势。(1)转移劳动力薪资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不同行业间工资差距不断扩大而地区间差距缩小的趋势,且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比例不断提高。(2)主要作物的雇工工价整体上呈现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趋势。从不同类别作物来看,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都较为集中的水稻、大豆和棉花的雇工价格高于劳动周期较长但平均劳动较轻的蔬菜和油料作物。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具有省际差异性。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由于农业劳动量约束,农户会倾向于种植劳动力投入少、机械化替代程度较高的农作物。但是,劳动力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面临要素替代难易程度(例如,农机对劳工的替代)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现状等现实农情的约束。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者用出售高附加值产品所获得的相对较高的价格和收入来平衡生产成本上涨,是一种理性生产行为。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结构的形成及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基于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从宏观省级视角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3个不同分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农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第五,基于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探讨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在不同劳动力流动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上涨交互效应的贡献强度和水平呈现出显着差异。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劳动力流入区倾向于扩大附加值高的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劳动力投工多的作物种植面积;在劳动力流出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劳动力投工少的玉米、小麦种植比例增加,不利于耗工费时的水稻种植比例增加;在劳动力持平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抑制了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劳动力非农转移有利于用工投入少的农作物小麦种植比例增加,抑制了劳动投工多的作物蔬菜种植比例。第六,基于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从农户微观视角研究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劳动力价格水平对不同分区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水平对3个分区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呈现出显着差异性,并且其因子作用方向与相应区域上的宏观研究结论一致。同时,3个分区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还受农户个体异质性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地貌类别、农作物净利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依据得出的基本结论,本研究建议在不同的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依据各地农业生产优势,深化作物种植的区域化与专业化分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深化、提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加大农业机械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并提出相关具体的政策建议。

袁钦[3](2019)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农业机械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它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虽然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技术装备推广,机械化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经济、环境等因素差异,各地农机化水平层次不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显现,现阶段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仍不到70%,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解决目前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在先进农机装备购置、农机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单靠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的自有资金显然无法满足,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的金融支持。通过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文献梳理以及金融支持内涵的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路径可归纳为三条,分别是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支农。但是这三条金融支持路径在实际操作中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效果如何?是否真的如常人所料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哪条路径支农效果最为显着?目前鲜有期刊和博硕士论文通过定量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大多都是定性分析,直接说出问题、提出建议。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运用全国31个省份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三大金融支持路径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支持效果和影响程度,结果却发现,不同的金融支持路径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支持效果和影响程度不同: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支农都对农业机械化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并不相同,财政支农对农业机械化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农业信贷对农业机械化的正向影响程度中等,农业保险对农业机械化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弱,这表明在现阶段下,财政支农仍然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最主要路径,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只是作为辅助路径,但是从长远来看,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并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需要,再加上现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资金也很吃紧,必须尽快健全完善以农业信贷为主导,以农业保险为保障,以政府财政补贴为动力的综合性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持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通过实证分析,探寻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支农在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为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提出优化金融支持路径的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资金的合力支农作用,共促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温福军[4](2019)在《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发展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依靠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农机装备科技发展具有复杂性和高度综合性,仅靠一个单位很难实现,需要政府、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推广部门进行协同创新。论文围绕我国农机装备科技发展问题,对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发展的“政产学研推”协调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运用合作博弈理论与协同学理论等,构建了政府引导、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牵头、生产企业牵头3种典型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了政产学研推五大主体合作的利益诱因,协同创新主要矛盾点,确定了模式目标与结构,构建了政府引导、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牵头、生产企业牵头3种典型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17种不同引导方式。并通过DEMATEL分析方法,确定了政产学研推促进农机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12原因因素和9个结果因素。(2)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全国31个省(市、区)按农机装备发展情况划分为沿海特色发展型、综合发展滞后型、效益带动快速发展型和规模带动快速发展型四种类型。为促进全国农业机械装备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提出适合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需对全国农机装备科技发展进行区域分类研究。协同创新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农机装备科技发展薄弱点,论文分析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在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的装备薄弱环节。(3)分析了沿海特色发展型地区农机装备科技发展情况,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向精细化耕作、提质增效发展是主要方向,提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牵头的协同创新模式是这类地区的主要应用模式。这类区域包括海南、浙江、广东、福建4个地区,其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是农业经济占比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人均收入高,农民主要收入并非来源于农业,需要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释放劳动力。(4)分析了综合发展滞后型地区农机装备科技发展情况,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向适用性、普及性发展是主要方向,提出政府引导的协同创新模式是这类地区的主要应用模式。这类区域包括云南、四川、湖南、甘肃、广西、山西、贵州、西藏、重庆、青海10个地区,其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是农村人口占比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5)分析了效益带动快速发展型地区农机装备科技发展情况,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往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融合是发展主要方向,提出政府引导的协同创新模式是这类地区的主要应用模式。这类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4个地区,其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是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农村人口比例低,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民的主要收入并非来源于农业,需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来进一步释放农业劳动力。(6)分析了规模带动快速发展地区农机装备科技发展情况,提高国内知名农机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向从主要作物向全面作物发展是主要方向,提出生产企业牵头的协同创新模式是这类地区的主要应用模式。这类区域包括新疆、黑龙江、宁夏、陕西、湖北、江西、安徽、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13个地区,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是经济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规模种植效益显着,企业拥有雄厚资金和强大科研创新能力。

胡文卓[5](2019)在《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近年来广西加强甘蔗“双高”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提高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助力糖业二次发展的战略转型。因此,对现阶段广西甘蔗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如何提高广西的甘蔗生产机械化率,降低甘蔗生产成本,促进蔗农共同增收,对广西甘蔗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概述了国外的甘蔗生产大国和我国甘蔗主产省份的甘蔗种植情况及其机械化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实验探讨机械技术和传统技术对甘蔗的生长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武鸣区和扶绥县当前甘蔗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深入研究了广西甘蔗机械化发展情况、主要收获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目前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率低,综合机械化率只有59.1%,相比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生产成本较高。而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土地细碎化阻碍甘蔗种植机械化发展;本土适应性农业机械研发滞后与配套缺位;现行种植技术不适应机械收获;蔗农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低;农机价格昂贵,售后服务不完善;熟练的农机操作员缺乏;制糖企业工艺与能动性不强。基于此,本文结合广西甘蔗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加快推进国产甘蔗种收机械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培养机械化的高级人才;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蔗农的素质;制定并推广机械化种收标准;建立有效的甘蔗种收机械化推广模式;提供更优的政策支持。

潘经韬[6](2019)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了巨大压力。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和非农工资的上涨也推动了农业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诱发了农业生产者对机械化作业的强烈需求。通常来讲,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机械化作业:一是自主购机作业,二是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但是整体购机能力不足和耕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不可能每家每户都通过自主购机实现机械化作业。在此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服务应运而生,有效缓解了“小规模经营”与“大规模作业”、“买不起”与“需求强”等矛盾,打破了资金和技术因素对农户使用农机的约束,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方式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始通过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来实现机械化作业。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扶持的共同推动下,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取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我国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5128万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8.7万个,比2013年增长1.9万个,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42亿亩次。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4年的34%提高到了2017年的66%。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快速发展也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重要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是粮食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2014-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46946.95万吨增加到65789万吨。大量研究表明,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对于实现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购买机械化服务是粮食生产者实现机械化作业的途径之一。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本质是农业生产者将机械作业环节外包给专业化的农机服务主体,从而在粮食生产环节实现分工经济。那么,粮食生产为什么需要农业机械化服务?这种社会分工形成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是否有利于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细致的理论分析和严谨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将在分析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农户层面阐释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的理论逻辑,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相关数据围绕“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选择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等4个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相关研究结论,为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总共由九部分组成,分别简述如下:导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说明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并指出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对农业机械化服务、粮食生产要素、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生产效率理论等基础性理论。第二章从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同时总结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并比较了各类农业机械化服务主体的制度优势。第三章系统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种粮农户角度阐释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厘清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第四章利用CLDS2014微观数据实证考察种粮农户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第五章分别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水平对3种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机械投入、人工投入和化肥投入的影响。第六章分别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总产能力的影响,同时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单产能力的影响。第七章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算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效率,运用Tobit模型从供给水平和利用水平两个维度来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发现,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目标展开研究,主要创新点有:第一,系统构建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种粮农户视角阐释了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厘清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第二,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文献大多侧重于农户是否选择农业机械化服务,且多利用微观调研的截面数据从静态角度来进行实证研究,缺乏时空维度的分析。本研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第三,目前鲜有文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本文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对3种粮食作物的人工、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第四,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相关文献侧重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利用水平,且主要集中探讨水稻生产效率。本研究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分别从供给水平和利用水平两个维度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小麦和玉米3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由于笔者研究能力不足和研究数据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实证研究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选择行为时,由于数据受限没有考虑机械化服务价格因素的影响。第二,本研究主要从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三个方面来探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没有考虑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种植结构、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第三,本研究在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影响时,主要使用的是宏观层面的数据,由于数据限制缺乏微观层面的考察。第四,没有考虑不同环节的机械化服务、不同主体提供的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

李晨蕾[7](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农业转型升级这一过程中,以人力、畜力劳作的传统农业慢慢被以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为主的现代化农业所替代,这也是我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之举。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需要现代农业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为助力,作为现代农业化的重要武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承担了必不可少的角色。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规模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土地农作物产出率以及改善农民生产运输条件。为使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家自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实施以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持续受到高度重视,并被党中央列入了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作用效果显着,但是经过本文研究发现,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对它的实施效率进行研究仍然有着很大的必要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学术成果,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特点,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选取了相关的效率评价指标,同时,以影响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因素为出发点选取了环境变量,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本文选取了2012-2016年全国31个省市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产出以及影响因素的数据,使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计算得到了我国2012-2016年全国各省市的农机购置补贴真实的效率值,通过静态和动态分析得出结论:第一、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总体效率有待提升;第二、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区域差距明显;第三、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自然环境因素、受教育程度和产业结构等。根据以上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提升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要充分保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贯彻落实。其次,需增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最后,要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构。和其他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使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方法,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水平进行了研究,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李文君[8](2018)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AGCO公司中国市场农机区划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主要反映在从2006年至2013年中央多个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如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容。逐步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三农”工作中被不断地丰富和强化。农业机械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这对于农业机械制造厂商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契机。如何高效、充分的利用此次机会更快、更稳的拓展公司业务,增加营业性收入是每个农机制造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其中普遍得到各公司认可的方式便是营销区域的管理问题。区域管理(Territory Management)是市场细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按一定的标准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划分为适当的区域,对区域内的营销环境、客户资源、相关行业背景、自然条件、竞品情况等进行分析[2],进而对大范围的销售区域进行归类和划分。提出更加健全的农业机械销售区域的分类可以提高农业机械企业的销售业绩,合理配置公司的人力资源。该文提出通过对爱科集团中国区2013-2016年的销售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同时考虑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经济水平、农民购买能力及自然条件对农业机械销售的影响分为3个目标层;同时选取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重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主要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拖拉机保有量、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农具保有量、主要农作物产量、国有农场数量、耕地面积、地区农业机械进出口金额、农业合作社数量、推广鉴定证书的发放数量、机耕面积、机播面积、灌溉面积、植保面积、机收面积、农业机械化总面积及中央对农机的补贴金额共23项作为衡量指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现有的29个变量进行降低维度的处理。第二步在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区农机销售区域进行分类,通过定性修正得出将31个省(直辖市)分为若干区域的分类结果。针对各区域的特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程度,同时结合农艺和产品需求等特征,对结果进行优化,最终得到结合AGCO公司产品线和战略定位的销售区域划分结果。优化后的销售区域划分结果可以为公司今后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参考。科学的区域划分可以更好的覆盖市场半径,更加充分地地挖掘细分市场和用户,明确一线销售和服务工程的责任半径,为今后公司品牌的提升和发展创造价值。区域划分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关系到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区域划分的也在另一侧面帮助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提升。最后,科学的划分区域可以明显的降低运营成本和差旅费用,为今后人力资源的配置、年终绩效考核等关键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李亚男[9](2018)在《农户自我农机作业和雇佣服务的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减少了劳动人数和劳动时间的投入,增加了对农机替代劳动力的需求。农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一是自己购买农机,实现自我农机作业;二是雇佣社会化服务。厘清农户对二者选择行为的区别,有助于确定农机支持政策的重点,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数据,探究了农户自我农机作业和雇佣服务的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首先,对样本基本情况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不同环节农户采用的种植模式及机械使用情况。其次,对比分析了农户自我农机作业和雇佣服务选择行为的差异。最后,通过构建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户自我农机作业和雇佣服务选择行为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是:(1)不同生产环节水稻机械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耕整环节机械化水平最高,达92.64%;其次是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为87.29%;插秧环节机械化水平最低,仅为0.19%。从农业机械化实现途径来看,耕整环节中,自我农机作业与雇佣服务的比重相当;而收获环节中,雇佣服务的比重远远高于自我农机作业比重。农户家庭中普遍拥有耕整机械,而很少拥有收割机械。(2)影响农户自我农机作业和雇佣服务的选择行为因素是多方面的。户主为女性、年龄大、受教育年限长、健康状况差、冷浸田和容易雇佣机械的地区,农户倾向于选择劳动强度低、省工的雇佣农机服务而不是自我农机作业。非农工资率高、拥有农业机械、丘陵水田、机器难抵达,农户倾向于采用自我农机作业而不是雇佣服务。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应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机械化发展策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机作业环境;提高既有农户生产经营者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杨穗旎[10](2018)在《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因素分析和推广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水果是广东省梅州市种植面积较大、年产量较多的主要经济作物,梅州的许多果树主要种植在丘陵山区,因此梅州有众多山地果园。水果生产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为梅州市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劳动力缺乏和土地问题成为制约梅州山地果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梅州市积极寻求破解之道,大力发展山地果园机械化生产就是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有鉴及此,本论文在综合分析境内外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推进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进行研讨,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以提高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结合SWOT态势分析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从客观环境和自身主观因素两大方面对影响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进行SWOT态势分析。然后,结合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数学模型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选定发展策略,最终结合调研数据提出具体的推广建议。2)基于SWOT分析法的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因素分析:本文拟将SWOT分析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先从定性的角度列出影响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种因素,并最终得出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因素SWOT矩阵。3)基于AHP分析法的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因素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对影响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种因素进行筛选和统计。运用专家咨询法进行调研并收集相关数据,根据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最终根据计算结果选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对外部威胁进行抗争的调整型策略。4)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与推广对策研究: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了解当地种植户对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的评价和需求,结合SWOT分析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的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研究结果,提出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具体建议。本论文建立的SWOT+AHP综合分析模型,也可以为其他领域机械化发展因素分析和推广策略研究提供借鉴。

二、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模式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及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研究数据与论文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其治理的理论分析
    3.1 理论假定
    3.2 稻农合作的缘由
    3.3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的关系
    3.4 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3.5 稻农合作治理及影响因素
第4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治理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考察
    4.1 技术与制度演化嵌入的水稻农事活动服务专业化分工状况
    4.2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合作方式演进与现状
    4.3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演进与现状
    4.4 小结
第5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影响因素—基于水稻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
    5.1 问题提出
    5.2 稻农合作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5.3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
    5.4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农机服务合作选择的宏观模型
    5.5 宏观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实证
    6.1 问题的提出
    6.2 现有相关的研究
    6.3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6.4 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的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实证
    7.1 问题提出
    7.2 相关研究的现状
    7.3 稻农合作治理结构选择的理论模型
    7.4 基于2016年CLDS数据的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结构影响因素实证
    7.5 基于2016年CLDS数据的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机制影响因素实证
    7.6 小结
第8章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深化的实现逻辑—基于多案例的比较
    8.1 问题提出
    8.2 相关的研究现状
    8.3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模式的主要案例
    8.4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主要模式的比较
    8.5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深化的实现逻辑
    8.6 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9.1 研究结论
    9.2 推进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深化的政策含义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2)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本文章节安排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点与不足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可能的创新点
        1.5.3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劳动力相关概念界定
        2.1.2 种植制度与种植结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力转移经典理论
        2.2.2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其演变驱动力研究
        2.3.2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研究
        2.3.3 农村劳动力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4 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分析框架
        2.4.1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理论依据
        2.4.3 农村劳动力变化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关联和区域差异
        2.4.4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因素的综合考量
第3章 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3.1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趋势简析
        3.1.1 农作物种植结构比例变化
        3.1.2 农作物种植集中度与区域变化
    3.2 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集聚时空特征
        3.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3.2.2 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集聚时间变化特征
        3.2.3 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集聚空间变化特征
    3.3 农作物种植面积与空间集聚形成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变化
    4.1 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性变化特征
        4.1.1 前工业化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1.2 工业化初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1.3 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1.4 工业化后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2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
        4.2.1 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工资水平变化
        4.2.2 农村内部劳动力雇工工资水平变化
        4.2.3 农村劳动力价格阶段性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
    5.1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因子模型构建
        5.1.1 实证模型设定
        5.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
    5.3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影响的省际差异检验
        5.3.1 线性混合模型
        5.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4 农业机械与劳动力要素替代的影响
        5.4.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机械化发展现状
        5.4.2 农业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异视角
    6.1 中国劳动力流动类型区域划分
    6.2 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6.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特征
        6.2.2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
        6.2.3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趋势
    6.3 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6.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6.4 利润、技术与政策对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交互作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7.1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交互效应模型构建
    7.2 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的实证分析
        7.2.1 全国层面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2.2 劳动力流入区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2.3 劳动力流出区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2.4 劳动力流动持平区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典型省份的分析
    8.1 农户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8.2 劳动力流出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湖北农户的验证
        8.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8.2.2 样本农户种植结构现状分析
        8.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8.3 劳动力流入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浙江农户的验证
        8.3.1 数据来源与方法
        8.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8.4 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山东农户的验证
        8.4.1 数据来源与方法
        8.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研究展望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农村劳动力资源变化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研究展望
        9.2.1 中国工业化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变化展望
        9.2.2 未来劳动力转移与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可能影响
    9.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研究
        2.2.2 金融支持其他农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2.3 文献综述总结
3 农业机械化金融支持路径的理论分析
    3.1 农业机械化金融支持路径识别
    3.2 农业机械化金融支持路径的相关理论
        3.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3.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3.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3.3 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3.3.1 符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客观需求
        3.3.2 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3.3.3 农业的弱质性需要金融资源倾斜
    3.4 研究假说
4 农业机械化金融支持路径的现状分析
    4.1 农业机械化现状
        4.1.1 全国农业机械化基本情况
        4.1.2 各省农业机械化基本情况
    4.2 农业机械化的资金供求主体分析
        4.2.1 农业机械化的资金需求主体分析
        4.2.2 农业机械化的资金供给主体分析
    4.3 金融支持路径现状
        4.3.1 农业信贷现状
        4.3.2 农业保险现状
        4.3.3 财政支农现状
    4.4 金融支持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4.4.1 涉农信贷投入受到制约
        4.4.2 农业保险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4.4.3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有待改进
5 农业机械化金融支持路径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思路
    5.2 数据选取与处理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2.4 数据处理
    5.3 描述性统计
    5.4 相关性分析
    5.5 单位根检验
    5.6 协整检验
    5.7 面板数据模型回归估计
        5.7.1 模型选择
        5.7.2 回归分析
    5.8 稳健性检验
        5.8.1 样本分割
        5.8.2 替换变量
6 农业机械化金融支持路径的案例分析
    6.1 滨江新区概况
    6.2 数据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利益引导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7.2.2 优化农业信贷结构,加大农业机械化信贷支持力度
        7.2.3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参考文献

(4)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发展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2章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
    2.1 政产学研推五大主体之间关系
    2.2 模式构建相关理论基础、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2.3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典型模式总结
    2.4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划分和农机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3.1 研究区域划分
    3.2 研究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3.3 主要粮食作物农业机械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3.4 主要经济作物农业机械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沿海特色发展型地区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
    4.1 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分析
    4.2 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4.3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
    4.4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应用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发展滞后型地区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
    5.1 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分析
    5.2 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5.3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
    5.4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应用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效益带动快速发展型地区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
    6.1 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分析
    6.2 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6.3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
    6.4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应用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规模带动快速发展型地区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
    7.1 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
    7.2 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装备薄弱环节分析
    7.3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
    7.4 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的应用模式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
    1、参与的科研项目
    2、发表的论文
    3、参加学术活动
    4、参加调研活动
附录 B 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影响因素相互关系调查问卷

(5)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甘蔗产业
        2.1.2 甘蔗生产机械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交易费用理论
        2.2.2 马克思增长方式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3 国内外甘蔗主要产区的机械化发展现状
    3.1 国内外甘蔗主要产区的甘蔗种植概况
        3.1.1 国外甘蔗主要产区的甘蔗种植概况
        3.1.2 国内甘蔗主要产区的甘蔗种植概况
    3.2 国内外甘蔗主要产区的机械化发展现状
        3.2.1 国外甘蔗主要产区的机械化发展现状
        3.2.2 国内甘蔗主要产区的机械化发展现状
4 广西甘蔗机械化发展现状
    4.1 广西甘蔗生产基本情况
        4.1.1 蔗区分布情况
        4.1.2 机械化推广概况
    4.2 广西甘蔗机械化种植技术
        4.2.1 新植蔗机械化生产技术
        4.2.2 宿根蔗机械化生产技术
    4.3 机械化技术对比传统技术
        4.3.1 深松深度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4.3.2 机械化种植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4.3.3 机械化中耕培土对比试验
        4.3.4 机械化收获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4.3.5 地膜覆盖栽培对机收宿根蔗生长影响结果分析
    4.4 广西甘蔗机械化收获现状
        4.4.1 广西甘蔗机械化收获基本情况
        4.4.2 广西甘蔗机械化收获主要模式
        4.4.2.1 切段式联合收获过程
        4.4.2.2 整杆式联合收获过程
        4.4.2.3 分段式收获
5 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案例分析—以武鸣区、扶绥县为例
    5.1 发展成效
        5.1.1 宜机化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
        5.1.2 先进技术模式雏形初步形成
        5.1.3 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5.1.4 制糖企业推动机械化发展能力增强
    5.2 扶持措施
        5.2.1 成立创建工作专家组
        5.2.2 建立健全实施方案
        5.2.3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5.2.4 强化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
    5.3 机械化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5.3.1 农机农艺融合度不够,机收水平低
        5.3.2 机具有效供给不足,配套水平不高
        5.3.3 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
    5.4 小结
6 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1 土地细碎化及地理因素阻碍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
    6.2 本土适应性农业机械研发滞后与配套缺位
    6.3 现行种植技术不适应机械化收获模式
    6.4 蔗农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低
    6.5 农机价格昂贵,售后服务不完善
    6.6 熟练的农机操作员缺乏
    6.7 制糖企业工艺与能动性不强
7 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
    7.1 加快推进国产甘蔗种收机械的自主生产
    7.2 培养机械化的高级人才
    7.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蔗农的素质
    7.4 制定并推广机械化种收标准
    7.5 建立有效的甘蔗种收机械化模式
    7.6 全面强化政策扶持体系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
        二、粮食生产要素
        三、粮食生产能力
        四、粮食生产效率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分工理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四、农户行为理论
        五、生产效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基本现状
    第一节 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
        一、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现状
        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基本现状
    第二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6 年)
        二、初级发展阶段(1987-1995 年)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6-2003 年)
        四、全面发展阶段(2004-2012 年)
        五、深化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发展的整体态势
        一、服务主体组织化
        二、服务内容综合化
        三、服务模式多样化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分析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主体的主要类型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制度优势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粮食生产对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分析:基于种粮农户视角
        一、种粮农户对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分析
        二、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机理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机理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研究:微观证据与宏观识别
    第一节 种粮农户选择机械化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CLDS2014 的证据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一、基于2004-2016 年全国省级面板的实证
        二、基于2004-2016 年湖北县级面板的实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例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总产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一、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二、基于湖北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单产能力的影响:基于稻谷、玉米和小麦的分类考察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稻谷、玉米和小麦为例
    第一节 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一、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模型构建
        二、稻谷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三、小麦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四、玉米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23个稻谷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15个小麦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19个玉米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机购置补贴
        二、农业机械化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规模经济理论
        三、工业反哺农业理论
    第三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内在逻辑
        一、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内涵
        二、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标准
        三、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逻辑框架
第二章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变迁
        一、补贴试点阶段
        二、差价购机阶段
        三、全价购机阶段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分析
        一、农机购置补贴投入规模分析
        二、农机购置补贴投入结构分析
    第三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产出分析
        一、增加农机装备总量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第四节 农机购置补贴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购置补贴程序有待优化
        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有待加强
        三、农机购置补贴结构不合理
第三章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模型的构建
        一、评价方法
        二、评价指标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测度
        一、传统DEA模型分析
        二、SFA回归分析结果
        三、调整后的DEA实证结果
        四、三阶段效率对比分析
    第三节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
        一、MALMQUIST函数模型
        二、基于时间跨度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三、基于不同地区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第四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评估结论
        一、农机购置补贴总体效率有待提升
        二、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区域差距明显
        三、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
第四章 提升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保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
        一、规范简化农机购置补贴流程
        二、建立补贴机具价格管控机制
        三、构建农民购机贷款扶持机制
    第二节 增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
        一、增加落后地区农机购置补贴投入力度
        二、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监管力度
        三、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力度
    第三节 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结构
        一、完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结构
        二、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地域结构
        三、扩大农机购置补贴对象范围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主成分分析的AGCO公司中国市场农机区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营销区域的划分现状及标准
    2.1 爱科公司的介绍
        2.1.1 爱科品牌的历史
        2.1.2 爱科产品线介绍
    2.2 爱科当前的销售业绩分析
        2.2.1 2013-2016年爱科产品及销售业绩概述
        2.2.2 2013年农机市场及爱科销售业绩分析
        2.2.3 2014年农机市场及爱科销售业绩分析
        2.2.4 2015年农机市场及爱科销售业绩分析
        2.2.5 2016年农机市场及爱科销售业绩分析
    2.3 农机制造商和分销商的区域划分原则标准和现状
        2.3.1 区域划分的原则和标准
        2.3.2 农机制造商和分销商的区域划分的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营销要素选择
    3.1 主成分分析原理
    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营销要素选取
        3.2.1 指标选取及样本选择
        3.2.2 数据来源
    3.3 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3.3.1 建立模型及数据预处理
        3.3.2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划分策略
    4.1 聚类分析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4.1.1 聚类分析的定义及分类
        4.1.2 聚类分析的模型建立
    4.2 2015年划区结果及分析
        4.2.1 2015年划区初步结果
        4.2.2 2015年初步结果分析
    4.3 修正农业机械销售区域划分结果
    4.4 区域划分策略评价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9)农户自我农机作业和雇佣服务的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1.3 成本—收益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农机需求的研究
        2.2.2 关于农户购买农机的研究
        2.2.3 关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研究
        2.2.4 关于农户机械化选择行为研究
        2.2.5 简要评述
3 样本地区农业机械化现状描述性分析
    3.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3.1.1 数据来源与分布
        3.1.2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3.2 样本地区农业机械化现状
        3.2.1 样本地区农机作业情况
        3.2.2 样本农户农机拥有情况
    3.3 影响农户农业机械化选择行为因素统计
        3.3.1 户主特征
        3.3.2 家庭特征
        3.3.3 地块特征
        3.3.4 外部条件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农户农业机械化选择行为因素实证分析
    4.1 分析框架
    4.2 变量定义与假说
    4.3 实证分析模型
    4.4 模型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因素分析和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境内外果园机械化发展及推广策略研究
        1.2.1 境外果园机械化发展及推广策略研究
        1.2.2 境内果园机械化发展及推广策略研究
    1.3 研究内容
2 基于SWOT法的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因素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SWOT分析法
    2.3 优势(S)
        2.3.1 水果果品产量大且发展势头猛
        2.3.2 劳动力短缺带来机械化生产的迫切需求
        2.3.3 机械化生产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节约生产资料
        2.3.4 政府重视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
        2.3.5 推广组织服务专业且架构健全
        2.3.6 农机企业的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4 劣势(W)
        2.4.1 土地经营分散且种植制度落后
        2.4.2 基础设施薄弱且建设难度大
        2.4.3 老果园多且农艺与农机无法配套发展
        2.4.4 山地果园运送机械适应性和动力有待提高
        2.4.5 农业机械寿命不够长且企业配套维修服务缺位
        2.4.6 各环节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
    2.5 机会(O)
        2.5.1 进入我国水果产业黄金10年,生产机械化为必然趋势
        2.5.2 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与法规提供有力支持
        2.5.3 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适合在梅州市山区推广
        2.5.4 农机性能优化使生产能力提高
        2.5.5 土地确权促进土地集约化和生产规模化
    2.6 威胁(T)
        2.6.1 进口水果冲击国内水果消费市场
        2.6.2 农业机械维护成本高且投资回报低
        2.6.3 社会重视程度低使科研动力不足
        2.6.4 政策补贴力度小使购买热情低
        2.6.5 机械化技术的完全落地需要适应过程
    2.7 小结
3 基于AHP法的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因素分析
    3.1 AHP分析法
    3.2 基于AHP法的模型数据分析流程
        3.2.1 技术路线
        3.2.2 分析流程
    3.3 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AHP分析
4 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推广策略研究
    4.1 推广现状调研
        4.1.1 问卷设计
        4.1.2 结果统计
        4.1.3 总结分析
    4.2 推广中遇到的问题
    4.3 推广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种植户调查问卷
附录 B 专家咨询评估表

四、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模式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D]. 张建锋. 西南大学, 2020(04)
  • [2]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D]. 黄玛兰.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D]. 袁钦. 浙江大学, 2019(01)
  • [4]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发展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 温福军.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5]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对策研究[D]. 胡文卓. 广西大学, 2019(01)
  • [6]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 潘经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D]. 李晨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基于主成分分析的AGCO公司中国市场农机区划的研究[D]. 李文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农户自我农机作业和雇佣服务的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亚男.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梅州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因素分析和推广策略研究[D]. 杨穗旎.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