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计数对直肠癌远段长度的影响

微血管计数对直肠癌远段长度的影响

一、微血管计数对直肠癌远切段长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彭柏富[1](2021)在《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根据最新发布的国际癌症研究数据,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当中排在第三位,而死亡率则高居第二位。在消化道癌症中,结直肠癌一直位于首位,而且近十年表现出明显年轻化的倾向。在我国,结直肠癌中直肠癌所占比例更高,特别是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5厘米以内的超低位直肠癌,占直肠癌总数的七成以上。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低位直肠癌的多学科协同治疗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多世纪以来,腹部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提出,可通过彻底切除远端结肠、直肠、肛门括约肌和会阴盆底组织,从而根治性切除肿瘤,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永久性腹壁肠造口,对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社会心理都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创伤,甚至有相当比例患者不堪忍受人工肛门带来的不便早早放弃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开展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以扩大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机会。但是,ISR也有潜在的风险,包括肿瘤复发的风险和手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问题。迄今为止,比较ISR和APR的长期预后结局和报道ISR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研究并不多,且这些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入组病例数量少无法避免潜在的偏倚,患者术前基线特征不匹配等等。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比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1.回顾筛选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ISR或AP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病例,并收集相关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2.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特征,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肿瘤大小、美国麻醉协会评分、基础疾病情况、既往腹部手术史等。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资料及术后恢复情况,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或造瘘口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短期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4.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生存及肿瘤病理学结果,如肿瘤直径、位置、病理学TNM分期、术中淋巴结获取数、随访资料等。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制作生存曲线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长期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使用LARS评分和Wexner评分随访评估ISR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情况。5.在Pub 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进行全面文献搜索,获取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与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比较的对比性研究文献,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进行相关指标数据的提取和分析,行Meta分析汇总研究数据。结果1.纳入74例患者进行分析,43例患者接受了ISR手术,31例患者接受了APR手术。2.ISR组和APR组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协会评分、基础疾病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ISR组手术时间(261.8 vs.319.2min,P<0.01)、术中出血量(185.8 vs.375.0mL,P<0.01)与APR组相比显着更低。而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30天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5年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ARS评分(14.8±6.5)和Wexner评分(5.9±2.7)显示ISR术后患者总体肛门功能令人满意。5.Meta分析方面,共纳入12篇回顾性对比性研究,汇总数据得出森林图,显示ISR组对比APR组有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更短的术后住院时间。两组病人在五年总生存率、五年无瘤生存率、三年局部复发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特定病例中,ISR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的手术资料和术后恢复,相比APR术式,ISR术中出血量较少而且手术时间较短。同时ISR和APR两组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结局相仿,且随访资料显示ISR术后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总体令人满意。综上,ISR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保肛术式。

唐黎[2](2020)在《结直肠癌肝、肺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与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前言】结直肠癌及转移性结直肠癌显着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并为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肠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诊断发现结肠直肠癌的患者一般具有良好的预后,但仍有约20%的结肠直肠癌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就已有肿瘤转移;对于这部分患者,其5年生存率仅有13%。转移发生的部位及转移病灶的数量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密切相关。结直肠癌转移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和肺,晚期患者还将可能出现包括骨转移、脑转移在内的全身多部位转移。但决定结直肠癌转移模式的潜在机制目前仍未被阐明。肝脏血流丰富,门静脉系统是其主要血流来源,临床研究表明,肠道静脉引流进入门静脉系统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密切相关。肺也是多种不同类型原发肿瘤转移的重要靶器官,部分原因可能是我们的整个心输出量通过肺毛细血管网络循环,有利于肿瘤细胞团块嵌入毛细血管并最终渗出、定植。但肿瘤的转移的模式和靶器官的选择并不能完全用血液或者淋巴的引流来解释。早在19世纪,就有研究者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和―土壤‖的假说:将播散的肿瘤细胞比喻为―种子‖,将肿瘤细胞定植的组织和器官比喻为―土壤‖,认为播散的肿瘤细胞(―种子‖),只有遇到适合其生长的组织微环境(―土壤‖)时才会定植。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消化系统肿瘤更容易发生肝转移和肺转移,葡萄膜黑色素瘤特别倾向于转移到肝脏,肉瘤更倾向于发生肺转移,而前列腺癌更容易发生骨转移,却很少发生肝转移和肺转移。肿瘤细胞在每个步骤均具有的特定的表型特征,原发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所获得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有助于肿瘤细胞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之间的基因表达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有助于解析转移过程中靶器官选择的分子机制,并为预防及改善转移性肿瘤的治疗的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目的】现今大量的研究多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解析转移过程中某一基因及其产物在促进或抑制转移过程中的具体变化,少有研究关注转移过程中的这类基因或其产物在整体转录水平的变化。本研究拟在宏观尺度上,采用严谨的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结直肠癌转移样本的高通量基因阵列数据集进行了分析,以识别出与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关键信号通路,并以此构建能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回归模型。【研究方法】本研究中使用三组GEO数据库中的人结直肠癌样本的基因表达芯片数据集和本院的结直肠癌临床样本为研究对象。使用File Zilla软件下载全部入选样本的基因表达芯片的原始数据集。使用R语言和Rstudio为分析和研究平台。使用affy软件包,通过基因芯片原始文件,读取芯片原始文件中的所有样本中的所有已知基因的表达值。使用imput软件包,采用最近邻平均算法补齐缺失值。使用sva软件包,通过经验贝叶斯算法移除三个数据集之间的批次效应。使用主流的基因差异表达软件包limma,计算出各样本分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差异表达基因的选取标准为:Adjusted p value(FDR)<0.01并且|log2(Fold Change)|>1。使用蛋白互作分析平台STRING,绘制出肝转移和肺转移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或者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关系的可视化。使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lue Go插件对肝转移和肺转移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生物学过程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绘制基因功能网络图。使用最佳子集回归、向后逐步回归进一步筛选肝转移和肺转移差异基因。使用本院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样本的石蜡切片提取总RNA,通过q RT-PCR获取基因的表达值。使用ROC曲线为验证工具,使用临床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作为验证数据集,评估自建的回归模型在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样本的效能。【研究结果】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三个GEO数据集(GSE68468,GSE41258和GSE49355)进行分析。共纳入712个样本的基因表达阵列数据,包括392个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127个正常结肠组织,113个肝转移组织,26个正常肝组织,40个肺转移组织和14个正常肺组织。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比较找到:1832个[肝转移组织vs.正常肝脏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1243个[肺转移组织vs.正常肺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1765个[正常肝组织vs.正常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1242个[正常肺组织vs.正常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680个[肝转移组织vs.正常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602个[肺转移组织vs.正常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482个[原发结直肠癌组织vs.正常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2、借助韦恩图工具,最终筛选出104个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35个结直肠癌肺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5个差异表达基因为肝转移和肺转移共有的、59个差异表达基因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独有、90个差异表达基因为结直肠癌肺转移独有。肝转移与肺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谱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导致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肝转移与肺转移的机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3、KEGG通路分析发现:包括矿物质吸收和蛋白质消化吸收在内的2条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肺转移;脂肪消化吸收、抗坏血酸和醛糖代谢、戊糖和戊糖相互转化等KEGG通路主要在肝转移中富集;IL-17信号通路在肝和肺转移灶中均有富集。4、GO生物学过程分析发现以下功能主要集中在肺转移:c AMP介导信号转导调控、对锌离子的应答、铜离子的解毒作用、细胞对铜离子的应答、细胞锌离子的体内稳态、通过调节螯合钙离子的释放来调节心肌的收缩、正向调节钙离子跨膜转运、钙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的正向调节。包括内胚层细胞分化、细胞外渗、动脉形态发生、主动脉形态发生、涉及离子跨膜转运活性调节在内的功能在肝转移和肺转移中均有富集。没有任何GO生物学过程仅仅富集于肝转移。5、通过最佳子集回归和逐步向后回归进一步筛选基因,我们最终挑选出一个包含7个基因的基因集,用于构建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回归模型。这7个基因是:SPARC、COL1A2、MMP9、COL11A1、CXCL12、COL3A1和THBS2,这个基因集组成的回归模型具有最少的基因数量和最大的adjusted R-squared值(0.63)。6、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病理科的档案库中筛选出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形式的48份临床样本。包括通过结肠镜检查或结肠切除术收集的1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通过部分肝切除术或肝脏活检收集的21例肝转移,通过肺部分切除术或肺活检收集的8例肺转移。再通过q RT-PCR验证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肺转移标本中,MMP9,COL11A1,CXCL12和THBS2的m RNA表达明显高于肝转移,COL3A1的m RNA表达显着低于肝转移,SPARC和COL1A2的m RNA表达与肝转移无显着性差异。然后将这7个预测基因的表达值用作验证数据集,用以评估回归模型的性能。7、使用通过临床FFPE样本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作为验证数据集,通过ROC曲线的AUC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7个基因组成的区别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逻辑回归模型的ROC AUC为83.9%,说明我们可以通过7个基因的表达情况有效的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进而说明,这7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参与了调控了结直肠癌细胞远处转移部位的选择。【结论】1、结合所有肝转移和肺转移独有基因和共有基因的通路分析和GO生物过程分析,我们发现:(1)参与金属离子迁移和吸收、调节细胞间基质降解的基因,对肺转移至关重要;(2)参与糖、蛋白、氨基酸、脂质和能量代谢的基因是肝转移形成的关键基因;(3)参与动脉形态发生、通过趋化因子形成肿瘤微环境、内胚层细胞分化的基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均为关键基因。2、在结肠直肠癌中,通过SPARC、COL1A2、MMP9、COL11A1、CXCL12、COL3A1、THBS2共7个基因的表达值构建的区别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逻辑回归模型能有效的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这7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参与调控了结直肠癌细胞远处转移靶器官的选择。【意义】本研究采用严谨的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结直肠癌转移样本的高通量基因阵列数据集进行了分析,并在临床转移样本中进行验证,在宏观尺度上,识别出7个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并以此构建能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回归模型。将为进一步解析肿瘤转移靶器官选择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并为结直肠癌转移的精准治疗提供潜在的分子靶点。【前言】幽门螺杆菌感染能诱发胃粘膜内显着的炎症反应,伴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核白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的浸润,但却并不能清除幽门螺杆菌,导致慢性感染和胃粘膜组织持续性损伤。虽然幽门螺杆菌在胃粘膜中的持续定植和慢性感染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现有研究认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胃上皮细胞与胃粘膜免疫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关键的促成因素。因此,解析胃粘膜免疫中的关键分子与幽门螺杆菌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将有望为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胃癌的预防提供有益的参考。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不仅是细胞间质中的重要组分,也存在于几乎所有细胞的表面。HSPGs的侧链为各种生物活性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酶、蛋白酶抑制剂等)提供了无数的锚定位点。在炎症反应中,肝素酶可以通过释放结合在HSPGs上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固有免疫细胞活化和迁移,进而调控炎症细胞对炎症刺激的应答。现有研究发现,肝素酶在多种炎性疾病中高表达,但在不同的组织和疾病模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肝素酶在急性胰腺炎、急性血管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肺炎中发挥促炎作用;而在中枢系统炎症(阿兹海默病)中,高表达的肝素酶却可以抑制巨噬细胞清除β淀粉蛋白,减轻炎症反应。但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机制却仍不清楚。【研究目的】1)研究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和来源;2)研究肝素酶对胃炎炎症程度和幽门螺杆菌定植的影响;3)研究肝素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浸润的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健康人的新鲜胃粘膜组织,通过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肝素在H.pylori慢性感染胃炎中的表达情况。2)从以色列理工大学获取肝素酶敲除(HPA-KO)小鼠。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取幽门螺杆菌PMSS1菌株。使用H.pylori PMSS1建立小鼠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模型。3)通过HE染色和银染色鉴定H.pylori在胃粘膜中的定植情况。4)使用免疫荧光检测胃粘膜上皮细胞全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抗体和肝素酶抗体的表达,检测肝素酶在胃粘膜组织中的细胞来源。5)使用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幽门螺杆菌MOI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细胞肝素酶表达的影响。6)通过HPA-KO小鼠和WT小鼠,检测肝素酶表达情况对胃粘膜炎症程度、免疫细胞浸润、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7)使用HPA-KO小鼠、WT小鼠、人的H.pylori慢性感染胃粘膜组织,通过Taqman探针PCR检测肝素酶表达水平对幽门螺杆菌定植的影响以及肝素酶表达水平和H.pylori定植的关系。8)使用q RT-PCR检测常见炎症细胞NK1.1、Gran B(NK细胞)、Langarin(树突状细胞)、F4/80(巨噬细胞)、Ly6g(中性粒细胞)表面标记物在胃粘膜中的表达。初步确定肝素酶的表达水平能影响H.pylori感染胃炎粘膜内巨噬细胞的数量。9)通过流式细胞学,进一步确认了肝素酶缺失可以减少H.pylori感染胃炎胃粘膜组织内的巨噬细胞数量。10)通过q RT-PCR检测不同肝素酶表达水平对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i NOS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肝素酶表达水平对巨噬细胞M1极化标志物i NOS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1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肝素酶表达水平下,H.pylori刺激腹腔巨噬细胞将导致哪些信号通路活化。【结果】1)肝素酶在人和小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组织中高表达2)人和小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组织中,高表达的肝素酶主要来自胃粘膜上皮细胞3)肝素酶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的炎症程度并促进幽门螺杆菌定植4)肝素酶促进巨噬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组织内的浸润5)肝素酶促进幽门螺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6)肝素酶通过调控p38 MAPK和NF-κB通路促进幽门螺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了幽门螺杆菌可以促进肝素酶在胃炎中高表达,高表达的肝素酶通过调控p38 MAPK和NF-κB通路促进幽门螺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M1极化,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加重胃炎。

李禹呈[3](2019)在《低位直肠癌术中近断端肠管精确切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直肠癌患者的骨盆和肠管相关径线,比较径线之间的差异,为耻骨联合作为参照的肿瘤近断端定位方法提供影像学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以术前影像学径线来指导术中定位肿瘤近切缘,通过观察吻合后肠管张力,患者的临床转归,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同时研究直肠标本的收缩性,以便在直肠手术中精确地切除直肠肠管。材料方法:1.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的直肠癌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男、女性各60例,于术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上测量骶耻径A、骶肛径B、直肠曲径C,比较男、女性三条径线的长度和差值,以研究耻骨联合作为参照的近断端定位方法的影像学依据。2.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就诊的距肛7cm以内的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16例。以术前CT或MRI图像上测量的直肠曲径C等相关径线作为参考来指导术中定位近断端肠管位置,观察吻合后肠管的张力,术后病理切缘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同时术中体内测量对应的影像学径线,包括骶岬至肛管曲线、骶岬至肛管直线、骶岬至预定近切缘距,比较影像学径线与术中径线之间的一致性。测量直肠标本在新鲜状态下、离体1.5小时后、病理固定后的总长度。测量肿瘤上缘至近切缘距离、肿瘤下缘至远切缘距离在新鲜状态下和病理标本下的长度,分别比较不同时间状态下标本的收缩长度并计算收缩率。结果:1.影像学测量的骶耻径A的平均值男性组略小于女性组(10.18±0.82 Vs10.87±1.00,P<0.05);骶肛径B男性组略大于女性组(13.00±0.92 Vs 12.50±0.96,P<0.05);直肠曲径C男性组、女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5.68±1.41 Vs 15.91±1.43,P>0.05);最短差值男性组大于女性组(2.81±0.75 Vs 1.63±0.83,P<0.05);适宜差值男性组、女性组无统计学差异(5.50±1.40 Vs 5.03±1.57,P>0.05)。2.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直肠肿瘤下缘距肛门平均距离5.16cm。术前行放疗患者4例,余12例未行术前放疗;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常规直肠癌保肛根治术7例,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保肛直肠癌根治手术9例。术中测得吻合后肠管张力情况良好,其中14例肠管松弛,2例肠管无张力。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均为粘连性肠梗阻行再次行手术治疗后好转,余14例未出现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和肠梗阻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病理均提示近切缘和远切缘阴性。影像学骶肛径B与术中测量骶岬至肛管直线之间一致性良好(12.38±1.39Vs.12.48±1.32,ICC=0.651,p=0.002);影像学直肠曲径C与术中测量骶岬至肛管曲线之间一致性一般(15.97±1.24 Vs.16.46±1.67,ICC=0.469,p=0.029);影像学直肠曲径C与术中测量骶岬至预定近切缘距之间一致性差(15.97±1.24 Vs.17.27±2.23,ICC=0.299,p=0.122)。对于肠管标本总长度收缩性结果,延时标本长度均值与新鲜标本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12.78±3.09 Vs.16.78±2.82,p<0.001);病理标本长度均值与新鲜标本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91±3.01 Vs.16.78±2.82,p<0.001);直肠病理标本长度均值与延时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1±3.01Vs.12.78±3.09,p=0.08)。新鲜标本到延时标本平均收缩率为24.27%;新鲜标本到病理标本平均收缩率为35.72%;延时标本到病理标本平均收缩率为14.79%。新鲜近切缘与病理近切缘之间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46±2.69 Vs.6.43±2.25,p<0.001);新鲜远切缘与病理远切缘之间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7±0.64 Vs.0.86±0.65,p<0.001)。结论:1.男性骨盆多呈漏斗形,较女性更深、更窄,因此,为确保吻合,男性近端肠管需保留的最短长度较女性更长。2.根据适宜差值结果,在直肠癌近断端切除时无论男女,推荐吻合后的近切缘超过耻骨联合5 cm左右为宜。3.术前影像学测量的相关径线与术中解剖径线基本一致,术前影像学径线指导术中精确定位直肠近切缘有一定临床价值。4.肠管在不同状态下其长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在测量肠管近、远切缘是否足够时应充分考虑其收缩性。

吴德庆[4](2019)在《AQP8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其对PI3K/Akt信号和PCDH7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结直肠细胞的癌变和癌细胞的转移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涉及多种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s)由一个膜转运蛋白家族组成,主要起到水输送通道的作用。AQP8是水通道蛋白的一种,除运输水外还促进氨和过氧化氢通过细胞膜。除了膜通道功能外,AQP8还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从而影响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疾病进展。此外,AQP8与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还有研究表明,在人类结直肠癌中AQP8的表达水平降低,提示AQP8基因在肿瘤发生过程中下调。PI3K-Akt途径是所有癌症中最常见的失调信号途径之一。部分AQPs在影响癌症和其它疾病的过程中也会对PI3K/Akt信号相关蛋白产生影响。人PCDH7是钙粘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在细胞识别、粘附和信号转导中起作用。大量研究表明,PCDH7在多种类型肿瘤组织或细胞中表达失调或突变。部分研究还显示PCDH7与AQP8存在共表达关系。本文通过人群、动物和细胞实验研究AQP8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并探究AQP8与PI3K/Akt信号及PCDH7的关系。第一部分 AQP8、PCDH7和PI3K/Akt信号相关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研究AQP8、PCDH7和Akt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探究三个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广东人民医院收集结直肠癌患者56例。在医院HIS病例查询系统中,查询患者的初诊时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资料。我们采用自身配对的方式对每个病人提取结直肠癌组织和邻近正常组织(距离肿瘤≥5厘米)。自确诊时起,对所有研究对象定期随访,随访间隔为4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AQP8、PCDH7和Akt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组织中AQP8、PCDH7和Akt mRNA表达水平。结果:1.癌组织中AQP8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PCDH7和Akt mRNA在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2.癌组织中AQP8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PCDH7和Akt蛋白在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3.AQP8蛋白和PCDH7蛋白水平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0.473,P=0.000);AQP8蛋白和Akt蛋白水平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0.676,P=0.000);PCDH7蛋白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544,P=0.000)。4.AQP8蛋白在癌性肠梗阻、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大于5cm、C+D期、高分化的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CDH7蛋白在癌性肠梗阻、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大于5cm、C+D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癌症的分化程度无显着关联(P>0.05)。Akt蛋白癌性肠梗阻、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大于5cm、C+D期、高分化的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5.复发患者癌组织中,AQP8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CDH7和Akt蛋白显着升高。6.AQP8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高于AQP8低表达组;PCDH7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低于PCDH7低表达组;Akt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低于Akt低表达组。结论:AQP8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低表达,PCDH7和Ak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三种指标均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和预后相关。高表达的AQP8蛋白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高表达的PCDH7和Akt蛋白是预后危险因素。AQP8蛋白和PCDH7蛋白、Akt蛋白水平均呈显着负相关。第二部分 AQP8对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对PCDH7和PI3K/Akt信号的调节作用目的:在细胞实验中,研究AQP8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分析AQP8对PCDH7和PI3K/Akt信号的调节作用。同时研究AQP8对结直肠癌细胞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HT-29,COLO 205,lovo HCT116和正常大肠上皮细胞购自于广州奥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组:SW480和HT-29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空载组、AQP8组、AQP8+PI3K组、AQP8+Akt组、shCon组、shPCDH7组、AQP8+PCDH7组、紫杉醇组和AQP8+紫杉醇组。紫杉醇干预剂量0.04μmol/L。CCK8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流式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其相应组别细胞干预后PCDH7、PI3K和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RT-PCR检测细胞中AQP8、E-钙粘蛋白和N-钙粘蛋白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AQP8 mRNA在五种结直肠癌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人正常大肠上皮细胞(P<0.05),miR-497在五种结直肠癌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直肠癌细胞SW480和HT-29中,AQP8 mRNA在AQP8组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AQP8mRNA在对照组和空载C组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AQP8组细胞增殖倍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细胞增殖倍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AQP8组的穿膜细胞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的穿膜细胞数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AQP8组细胞的愈合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细胞的愈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AQP8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QP8组细胞的集落细胞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细胞的集落细胞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两类结直肠癌细胞(SW480和HT-29细胞)中,空载组和AQP8组细胞中PI3K和Akt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AQP8组细胞中的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空载组;AQP8组细胞增殖倍数显着低于AQP8+PI3K组(P<0.05)和AQP8+Akt组(P<0.05),AQP8+PI3K组和AQP8+Akt组细胞增殖倍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AQP8组的穿膜细胞数显着低于AQP8+PI3K组(P<0.05)和AQP8+Akt组(P<0.05),AQP8+PI3K组和AQP8+Akt组的穿膜细胞数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AQP8组细胞的愈合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细胞的愈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AQP8+PI3K组(P<0.05)和AQP8+Akt组细胞(P<0.05)的集落细胞数均显着高于AQP8组,AQP8+PI3K组和AQP8+Akt组细胞的集落细胞数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4.在直肠癌细胞SW480和HT-29中,空载组中PCDH7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AQP8组(P<0.05);shPCDH7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和伤口愈合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shCon组,对照组和shCon组的穿膜细胞数和伤口愈合率无显着性差异;AQP8+PCDH7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和伤口愈合率显着高于AQP8组。5.AQP8组细胞中的E-钙粘蛋白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空载组和AQP8+PCDH7组,N-钙粘蛋白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空载组和AQP8+PCDH7组。6.在直肠癌细胞SW480和HT-29中,对照组的集落细胞显着高于紫杉醇组(P<0.05)和AQP8+紫杉醇组(P<0.05),紫杉醇组显着高于AQP8+紫杉醇组(P<0.05);对照组的穿膜细胞数显着高于紫杉醇组(P<0.05)和AQP8+紫杉醇组(P<0.05),紫杉醇组显着高于AQP8+紫杉醇组(P<0.05);对照组的伤口愈合率显着高于紫杉醇组(P<0.05)和AQP8+紫杉醇组(P<0.05),紫杉醇组显着高于AQP8+紫杉醇组(P<0.05)。结论:AQP8过表达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徙,并促进细胞凋亡。与结直肠癌细胞中PI3K、Akt和PCDH7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I3K/Akt和PCDH7过表达可以逆转AQP8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最后,AQP8过表达会增加结直肠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第三部分 AQP8在结直肠癌中作用的体内研究目的:在结直肠癌细胞移植瘤裸鼠中,进一步研究AQP8对移植瘤裸鼠存活率、肿瘤大小和癌细胞转移的影响方法:4周龄Balb/c雄性裸鼠60只分成6组,每组10只,即SW480-对照组、SW480-空载组、SW480-AQP8组、HT29-对照组、HT29-空载组、HT29-AQP8组。皮下成瘤模型:将各类细胞对应接种于各组裸鼠背部皮下,剂量为0.2ml/只。血道转移模型:常规消化各类结直肠癌细胞株,并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5×106个/ml,0.1ml细胞悬液通过尾静脉注射到裸鼠体内。HE染色做转移灶的病理切片。TUNEL法检测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AQP8、PCDH7和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皮下成瘤模型结果:1.在结直肠癌细胞SW480和HT-29的移植瘤裸鼠中,AQP8蛋白在AQP8组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AQP8蛋白在对照组和空载组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结直肠癌细胞SW480的移植瘤裸鼠中,对照组死亡2只,空载组死亡3只,AQP8组死亡1只。在结直肠癌细胞HT-29的移植瘤裸鼠中,对照组和空载组死亡率为25%,AQP8组无小鼠死亡。两种细胞移植瘤裸鼠中,各组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W480移植瘤裸鼠中,对照组、空载组和AQP8组裸鼠的肿瘤体积(cm3)分别是3.57±0.36、3.84±0.22和1.85±0.17。HT-29移植瘤裸鼠中,对照组、空载组和AQP8组裸鼠的肿瘤体积(cm3)分别是3.00±0.44、3.72±0.46和1.23±0.19。AQP8组裸鼠的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的肿瘤体积无显着性差异(P>0.05)。4.SW480移植瘤裸鼠中,对照组、空载组和AQP8组裸鼠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4.67±2.75、6.87±6.33和45.01±21.69。HT-29移植瘤裸鼠中,对照组、空载组和AQP8组裸鼠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6.65±3.23、5.75±3.39和44.67±12.80。AQP8组裸鼠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5.两类结直肠癌细胞(SW480和HT-29细胞)移植瘤裸鼠的肿瘤组织中,AQP8组裸鼠肿瘤组织中的PCDH7和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裸鼠肿瘤组织中PCDH7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血道转移模型:1在结直肠癌细胞SW480的血道转移裸鼠中,对照组死亡率为37.5%,空载组死亡率为62.5%,AQP8组死亡率为12.5%。在结直肠癌细胞HT-29的血道转移裸鼠中,对照组死亡率为25.0%,空载组死亡率为50%,AQP8组无小鼠死亡。各组的死亡率差异显着(P<0.05)。2.在结直肠癌细胞SW480的血道转移裸鼠中,对照组、空载组和AQP8组裸鼠转移灶总数的均值±标准差分别是6.63±1.85、7.63±3.11和1.63±1.30。在结直肠癌细胞HT-29的血道转移裸鼠中,对照组、空载组和AQP8组裸鼠转移灶总数的均值±标准差分别是7.38±3.02、8.75±2.25和1.88±1.36。AQP8组裸鼠转移灶总数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和空载组(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裸鼠转移灶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QP8能抑制裸鼠肿瘤组织的生长,促进组织中细胞凋亡,降低模型裸鼠的死亡率,并抑制肿瘤的转移。

杨爽[5](2019)在《MRC联合DCE-MRI定量参数在结肠癌分期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磁共振结肠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olonography,MRC)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在结肠癌分期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同时研究DCE-MRI定量参数与肿瘤标志物在结肠癌分级中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1月间河北省人民医院结肠镜咬检拟诊为结肠腺癌的患者18例。均于影像学检查当天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一周内手术切除同时送病理检查。前瞻性分析18例结肠癌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通过对MRC及DCE-MRI的分析及测量,得到患者的影像分期、ADC值、Ktrans、Kep及Ve值。以病理分级及分期为金标准,统计分析MRC联合DCE-MRI的分期诊断效能,并对DCE-MRI定量参数与肿瘤标志物及病理分级间的相关性作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①MRC联合DCE-MRI对18例患者病灶的显示率为100%,对结肠癌T1-T4期分期准确率分别为0%,0%,66.67%,84.62%,总准确率约72.22%;N0-N2期分期准确率分别为57.14%100%100%,总准确率约66.67%。②低级别与中级别组间Ktrans及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e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级别和高级别组间Kep及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ran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级别与高级别组间Ke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tans及V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低级别与中级别组间及中级别与高级别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级别与高级别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病理描述性分级各组间AFP、CEA及FER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199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病理描述性分级与Ktrans、Kep值呈强正相关性,与Ve值呈中等程度负相关性,结果具统计学意义。⑥病理描述性分级与ADC值呈强负相关性,结果具统计学意义。⑦病理描述性分级与AFP、CEA及FERR值无明显相关性,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CA199值呈极强正相关性,结果具统计学意义。⑧Ktrans、Kep值与AFP、CEA、FERR均无明显相关性,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与CA199呈强正相关性,结果具统计学意义。Ve值与AFP、CA199、FERR呈弱负相关性;与CEA呈中等程度正相关性,结果均不具统计学意义。⑨ADC值与CA199呈强负相关性,结果具统计学意义;与AFP呈弱负相关性,与CEA无明显相关性,与FERR呈弱正相关性,结果均不具统计学意义。⑩ADC值与Ktrans、Kep值呈强负相关性,结果具统计学意义;与Ve值呈中等程度正相关性,结果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①MRC联合DCE-MRI对结肠癌病变显示率高,T分期及N分期中诊断率亦较高,总体具较高的诊断价值。②低级别与中级别组间Kep值、中级别和高级别组间Ktrans值及低级别与高级别组间Kttans值、Ve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各指标可初步用于术前结肠癌分化程度的预估。③不同病理分级各组间CA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对结肠癌分级程度预估的指标之一。④不同病理分级组间Ktrans、Kep值与CA199呈强正相关性;不同病理分级组间ADC值与CA199、Ktrans值、Kep值呈强负相关,上述指标可联合用于预估结肠癌的分化程度以相互补充提高准确性。

詹红丽[6](2018)在《内镜注射标记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多数结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已为进展期肿瘤。对于进展期结直肠癌(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ACRC)放化疗后精准评估疗效及新辅助治疗后术前肿瘤定位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使用内镜下注射标记法作为肠道病灶定位及评估放化疗疗效的文章更是微乎其微。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病例对照试验探讨内镜下注射标记在ACRC精准治疗中的价值。目的:本研究拟用内镜下注射标记法对ACRC进行定位标记并辅助测量肠道病灶大小,探究其对精准评估放化疗疗效的价值,并探讨其在ACRC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精准切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在福州总医院初次确诊为ACRC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纳米炭标记组(T组)60例与非标记组(C组)60例。标记组均于放化疗前1-7d进行内镜下纳米炭注射标记,标记方法为距病灶口侧、肛侧1cm处分别予相对两侧肠壁行纳米炭标记4个点,肠镜无法通过者仅予病灶肛侧行四象限标记。观察内镜下注射标记的效果及并发症。结肠癌患者均行Cape OX化疗方案。直肠癌患者均行同步放化疗,放疗方案为传统分割(长程)方案,放疗期间单药口服卡培他滨。治疗8周后复查肠镜、腹部CT、盆腔MRI及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比较两组病灶大小变化及评估放化疗疗效。经评估为可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6周手术,比较两组术中探查病灶时间、总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直肠癌病例进一步比较远端切缘距病灶长度、首次切缘阳性率、保肛率。经评估为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中,放化疗有效者继续原方案化疗,治疗无效则更换化疗方案,半年后最终评估疗效。进行组间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T组59例(直肠癌34例,结肠癌25例),C组58例(直肠癌31例,结肠癌27例)。所有患者放化疗不良反应轻微,标记患者均未发现发热、腹痛、便血等与内镜标记相关并发症。T组所有病例肠镜下均可见清晰及边界清楚的黑色斑块,同时标记点无脓肿、渗出。结合肠镜、MRI、CT、血CEA等指标,8周后评估为可手术患者(T1+C1)共77例,其中标记组(T1组)39例(直肠癌24例,结肠癌15例),未标记组(C1)组38例(直肠癌22例,结肠癌16例),术中T组所有病例浆膜可见清晰及边界清楚的黑色斑块,同时标记点无脓肿、渗出。术中探查病灶时间T1组小于C1组(3.39±1.42min vs.11.80±3.44min,p<0.001),总手术时间T1组小于C1组(155.66±44.45min vs.177.18±30.17min,p=0.015),术中出血量T1组小于C1组(101.26±36.67ml vs.120.23±38.20min,p=0.029),远端切缘距病灶长度T1组小于C1组(3.72±1.00cm vs.4.61±1.67cm,p=0.034),首次切缘阳性率(T1组0%vs.C1组9.09%,p=0.22)及保肛率(T1组66.67%vs.C1组45.45%,p=0.23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8周后复查时评估为无手术指征患者(T2+C2)共40例,其中T2组共5例、C2组共2例患者发现肿瘤进展而更改后续化疗方案。未手术患者半年后最终评估疗效发现,T2组疗效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患者1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患者8例;C2组疗效为CR患者0例,PR患者6例;(PR+CR)率T2组高于C2组(45.00%vs.30.00%,p=0.514),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注射标记法用于肠道肿瘤定位安全可靠,能辅助肠镜精确测量放化疗前后病灶大小,增加评估疗效的手段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该方法能帮助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时快速探查到病灶,精准地进行切除,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手术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宣斌[7](2014)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437例直肠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与日俱增,本研究旨在于通过研究就诊于我院的直肠癌患者资料了解直肠癌的生物学特点、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今后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病历查阅的方法,收集我院2002~2012年经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437例。研究患者的1.发病学特点(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饮酒史、术前伴发病);2.临床表现及首发症状;3.肿瘤情况(解剖位置、大小、大体类型、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4.手术方式;5.术后并发症与相关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饮酒史、术前伴发病、术前贫血、术前低蛋白血症、术中输血、肿瘤解剖位置、浸润深度、TNM分期)的关系。6. Dixon术与Miles术患者住院日的比较。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应用构成比或率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总结直肠癌的特点;应用χ2检验(以α=0.05水准)对各临床因素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Dixon术与Miles术患者住院日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别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发病学特点:1.1年龄、性别:在437例患者中,男性56.75%,女性43.25%,男:女为1.31。年龄29~87岁,平均为62.36±11.21岁,青年(<45岁组)、中年(≥45且<65岁组)、老年(≥65岁组)患者分别占5.49%、49.66%、44.85%。1.2病程:病程≤3月、>3月且≤6月、>6月患者分别占38.22%、37.76%,24.02%。1.3吸烟、饮酒史:患者中,有吸烟史者占29.75%,男性27.46%,女性2.29%;有饮酒史者占23.57%,男性22.43%,女性1.14%。1.4术前伴发病:患者中,术前伴发病153例(35.01%),其中,高血压病89例(20.37%)、糖尿病59例(13.50%)、心脏疾病44例(10.07%)、脑血管疾病31例(7.09%)、慢性肺部疾病2例(0.46%)。2临床表现及首发症状2.1临床表现以便血最常见,占69.12%,其它依次为:里急后重、便频、便细、粘液便、大便习惯改变、大便不成形、腹痛、腹泻、进行性消瘦、便秘、梗阻、排便困难、腹部包块,分别占44.16%、38.90%、28.83%、23.34%、21.05%、18.99%、17.16%、8.47%、6.41%、4.12%、2.97%、2.75%、0.46%。2.2首发症状以便血最常见,占72.77%,其它依次为:大便习惯改变、粘液便、腹痛、便细、腹泻、大便不成形、便频、梗阻、便秘、排便困难、里急后重、进行性消瘦,分别占15.79%、13.50%、6.64%、4.12%、3.20%、3.20%、2.29%、2.06%、1.83%、1.60%、1.37%、1.14%。3肿瘤情况:3.1解剖位置:低位、中位、高位直肠癌者分别占37.99%、48.97%、13.04%。3.2大小(直径):直径≤4cm患者占43.75%,>4cm者占56.25%。3.3大体类型: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患者分别占29.52%、60.64%、9.84%。3.4病理类型:中分化腺癌、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高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腺瘤恶变、乳头状腺癌、类癌、未分化癌、腺鳞癌、息肉恶变患者分别占:71.40%、13.04%、4.35%、3.89%、2.06%、1.83%、1.37%、1.14%、0.46%、0.23%、0.23%。3.5浸润深度:浸润粘膜及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浆膜外患者分别占2.97%、25.17%、32.95%、38.90%。3.6淋巴结转移:发生转移者36.84%,无转移者57.67%,不确定5.49%。3.7TNM分期:0期和I期、II期、III期、IV期患者分别占23.80%、33.87%、33.18%、9.15%。4手术方式:根治性手术94.28%,其中Miles术28.15%, Dixon术65.68%,Hartmann术0.46%,非根治性手术6.41%,其中姑息性切除术2.75%,单纯造口术2.29%,开关术0.68%。本研究表明,行Dixon术的患者较Miles术相比,住院日短,经χ2检验(α=0.05水平),P<0.05,有统计学意义。5影响因素:5.1患者中,青年、中年、老年、男性、女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00%、30.88%、36.22%、33.06%、32.80%;有饮酒史、术前伴发高血压病、心脏疾病及无上述因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9.81%、39.33%、38.64%、30.84%、31.32%、32.32%。经χ2检验(按α=0.05水平),年龄、性别、饮酒史、术前伴发高血压病、心脏疾病等因素,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5.2患者中,病程≤3月、>3月且≤6月、>6月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11%、20.00%、32.38%,有吸烟史、伴发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无上述因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5.38%、52.54%、51.61%、38.29%、29.89%、31.53%;术中输血、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无上述因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2.68%、63.79%、62.79%、30.70%、28.23%、29.70%;低位、中位、高位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8.55%、31.78%、21.05%;浸润肌层以内、浆膜层、浆膜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70%、35.42%、41.18%;0期和I期、II期、III期、Ⅳ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27%、27.70%、44.83%、47.50%。经χ2检验(按α=0.05水平),病程、吸烟史、术前伴发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术中输血、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肿瘤解剖位置、浸润深度、TNM分期等因素,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5.3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病程及术前伴发脑血管疾病因素被剔除,吸烟史、术前伴发糖尿病、术中输血、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肿瘤解剖位置、浸润深度、TNM分期是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本研究中,男:女为1.31,分别占56.75%、43.25%。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占5.49%、49.66%、44.85%。说明中年患者最多见,老年次之,青年最少见。2本研究中,病程≤3月、>3月且≤6月、>6月患者分别占38.22%、37.76%,24.02%。可见,病程≤3个月最多见。3本研究中,有吸烟史者占29.75%,男性27.46%,女性2.29%;有饮酒史占者23.57%,男性22.43%,女性1.14%。可见,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因此,应对男性患者的戒烟宣教加大力度。4本研究中,患者术前伴发疾病者153例(35.01%),其中,高血压病89例(20.37%)、糖尿病59例(13.50%)、心脏疾病44例(10.07%)、脑血管疾病31例(7.09%)、慢性肺部疾病2例(0.46%)。可见,高血压病较常见。5本研究中,临床表现以便血最常见,占69.12%,里急后重、便频、便细、粘液便、大便习惯改变、大便不成形、腹痛、腹泻、进行性消瘦、便秘、梗阻、排便困难、腹部包块,分别占44.16%、38.90%、28.83%、23.34%、21.05%、18.99%、17.16%、8.47%、6.41%、4.12%、2.97%、2.75%、0.46%。首发症状以便血最常见,占72.77%,大便习惯改变、粘液便、腹痛、便细、腹泻、大便不成形、便频、梗阻、便秘、排便困难、里急后重、进行性消瘦,分别占15.79%、13.50%、6.64%、4.12%、3.20%、3.20%、2.29%、2.06%、1.83%、1.60%、1.37%、1.14%。临床表现及首发症状均以便血最为常见。6本研究中,低位、中位、高位直肠癌分别占37.99%、48.97%、13.04%。肿瘤≤4cm占43.75%,>4cm占56.25%。肿块型占29.52%,溃疡型占60.64%,浸润型占9.84%。中分化腺癌最常见,占71.40%,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高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腺瘤恶变、乳头状腺癌、类癌、未分化癌、腺鳞癌、息肉恶变,分别占:13.04%、4.35%、3.89%、2.06%、1.83%、1.37%、1.14%、0.46%、0.23%、0.23%。7本研究中,肿瘤浸润粘膜及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及浆膜外者分别占2.97%、25.17%、32.95%、38.90%。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占36.84%,无转移占者57.67%,未知占5.49%。0期、I期、II期、III期和IV期者分别占0%、23.80%、33.87%、33.18%、9.15%。8本研究中,根治性手术占94.28%,其中Miles术28.15%, Dixon术65.68%,Hartmann术0.46%,非根治性手术6.41%,其中姑息性切除术2.75%,单纯造口术2.29%,开关术0.68%。可见,绝大多数均行根治性手术。本研究表明,行Dixon术的患者较Miles术相比,住院日短,经χ2检验(α=0.05水平),P<0.05,有统计学意义。9本研究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9.1青年、中年、老年、男性、女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00%、30.88%、36.22%、33.06%、32.80%;有饮酒史、术前伴发高血压病、心脏疾病及无上述因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9.81%、39.33%、38.64%、30.84%、31.32%、32.32%。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性别、饮酒史、术前伴发高血压病、心脏疾病等因素,P>0.05,无统计学意义。9.2病程≤3月、>3月且≤6月、>6月、术前伴发脑血管病及无脑血管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11%、20.00%、32.38%、51.61%、31.53%。经单因素分析,患者病程、术前伴发脑血管病,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但经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这两个因素被剔除,表明这两种因素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9.3有吸烟史、伴发糖尿病、术中输血、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无上述因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5.38%、52.54%、42.68%、63.79%、62.79%、38.29%、29.89%、30.70%、28.23%、29.70%;低位、中位、高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8.55%、31.78%、21.05%;肿瘤浸润肌层以内、浆膜层、浆膜外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70%、35.42%、41.18%;0期和I期、II期、III期、Ⅳ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27%、27.70%、44.83%、47.50%。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史、术前伴发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术中输血、肿瘤部位、浸润深度、TNM分期为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庞国栋,周东风,牛军[8](2010)在《直肠癌安全远切缘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直肠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至今直肠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对直肠癌施行根治性手术时,必须既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尽量避免无谓的肛门损伤,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这就对直肠癌的远端切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关于直肠癌安全远切缘的范围国内外学者有较大争议,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涂小煌,张再重,陈少全,宋京翔,黎成金[9](2009)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安全远切端距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原则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安全远切端距离。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412例TME原则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远切端距离(DML)分组间并发症发生率、远处转移率、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差异。结果DML<2 cm组,2~3 cm(含2 cm和3 cm)组,>3 cm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4和P=0.906)。DML<2 cm组局部复发率(19.30%)显着高于DML2~3 cm组(8.37%,P=0.015)和DML>3 cm组(7.69%,P=0.029),后两组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3)。DML<2 cm组,2~3 cm组,>3 cm组3年生存率依次为69.4%,86.5%,89.9%;5年生存率依次为63.0%,70.7%,71.1%。DML<2 cm组总生存率显着低于2~3 cm组和>3 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和P=0.040)。DML2~3 cm组和>3 cm组总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7)。结论遵循TME原则下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2 cm的远切端距离是不足够的;对于分化较好的直肠腺癌,≥2 cm是可接受的远切端安全距离。

涂小煌,王为忠,王烈,黎成金,宋京翔,宋丽娜,赵春雷[10](2008)在《直肠癌及其远端黏膜P53和CD34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直肠癌组织及其远端黏膜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分布,并从分子病理学水平探讨直肠癌的安全远侧切缘。方法对45例中低位直肠癌下缘进行标记,PET/CT检查并结合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直肠癌及其远端黏膜组织中P53和CD34蛋白的表达。结果直肠癌及其远端黏膜组织中均可见P53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分布,直肠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直肠癌远端黏膜组织(P<0.01)。直肠癌远端黏膜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及MVD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少,但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只在直肠癌远端1.5cm内。正常直肠组织中仍有P53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分布。除直肠癌组织及其远端0.5cm段黏膜组织中MVD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外,直肠癌及其远端黏膜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及MVD分布与肿瘤直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均无关。结论从分子病理学角度说明2cm的直肠癌远端长度是安全的远侧切缘。

二、微血管计数对直肠癌远切段长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血管计数对直肠癌远切段长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临床资料汇总及评价指标定义
    2.2 Meta分析
        2.2.1 文献检索筛查
        2.2.2 主要和次要结果
        2.2.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2.2.4 数据综合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1.1 筛选患者及入组情况
        3.1.2 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肿瘤情况
        3.1.3 术后短期疗效结果
        3.1.4 病理分期和长期肿瘤学结果
        3.1.5 术后肛门功能随访
    3.2 .Meta分析资料
        3.2.1 文献筛查和质量评估情况
        3.2.2 患者基线特征和相关结局指标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结直肠癌肝、肺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与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肝、肺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筛选结直肠癌肝转移、肺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2.0 引言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结直肠癌肝转移、肺转移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3.0 引言
        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构建用于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回归模型
        4.0 引言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临床样本验证结直肠癌肝、肺转移的预测模型
        5.0 引言
        5.1 实验仪器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一部分 总结
第二部分 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试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乙酰肝素酶在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功能和作用模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低位直肠癌术中近断端肠管精确切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低位直肠癌近断端以耻骨联合作为参照的临床影像学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时间及地点
        2.3 研究对象
        2.4 纳入患者标准
        2.5 排除患者标准
        2.6 影像学处理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男性和女性直肠癌患者术前一般资料
        3.2 测量径线比较
        3.3 计算径线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低位直肠癌术中近断端肠管精确切除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时间
        2.2 研究对像
        2.3 纳入患者标准
        2.4 排除患者标准
        2.5 签署知情同意书
        2.6 影像学处理及指标测量
        2.7 手术方式
        2.8 手术相关观察指标采集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肠管精确切除相关结果
        3.3 肠管收缩性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AQP8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其对PI3K/Akt信号和PCDH7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AQP8、PCDH7和PI3K/Akt信号相关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AQP8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对PCDH7和PI3K/Akt信号的调节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AQP8在结直肠癌中作用的体内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MRC联合DCE-MRI定量参数在结肠癌分期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RC联合DCE-MRI定量参数在结肠癌分期及分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6)内镜注射标记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2.1 材料及设备
        2.2 肿瘤临床分期的评估
        2.3 内镜标记方法
        2.4 放化疗方案
        2.5 外科手术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病人一般资料
    2. 放化疗毒副反应
    3. 内镜标记结果
    4. 内镜复查结果
    5. 手术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秦皇岛市第一医院437例直肠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直肠癌及常见并发症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直肠癌安全远切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
2 直肠癌远切缘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3 直肠癌远切缘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4 直肠癌远切缘的安全距离
5 结语

(9)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安全远切端距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随访方式和方案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随访情况
    2.2 术后并发症
    2.3 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
    2.4 生存情况
3 讨 论

(10)直肠癌及其远端黏膜P53和CD34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临床资料
    1.3 标本制作
    1.4 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和CD34蛋白表达
    1.5 结果判定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直肠癌及其远端黏膜中P53和CD34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2.2 直肠癌及其远端黏膜中P53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2.3 直肠癌及其远端黏膜中MVD与其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直肠癌P53蛋白表达与微血管分布的意义
    3.2 直肠癌旁组织P53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分布意义

四、微血管计数对直肠癌远切段长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疗效对比研究[D]. 彭柏富.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结直肠癌肝、肺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与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唐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3]低位直肠癌术中近断端肠管精确切除的临床研究[D]. 李禹呈. 成都医学院, 2019(08)
  • [4]AQP8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其对PI3K/Akt信号和PCDH7表达的影响[D]. 吴德庆.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5]MRC联合DCE-MRI定量参数在结肠癌分期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D]. 杨爽.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1)
  • [6]内镜注射标记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詹红丽.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7]秦皇岛市第一医院437例直肠癌的研究[D]. 宣斌.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8]直肠癌安全远切缘研究进展[J]. 庞国栋,周东风,牛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05)
  • [9]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安全远切端距离的临床研究[J]. 涂小煌,张再重,陈少全,宋京翔,黎成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11)
  • [10]直肠癌及其远端黏膜P53和CD34的表达及意义[J]. 涂小煌,王为忠,王烈,黎成金,宋京翔,宋丽娜,赵春雷.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09)

标签:;  ;  ;  ;  ;  

微血管计数对直肠癌远段长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