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应的综合方法

照应的综合方法

一、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naphora(论文文献综述)

安丰存,赵磊[1](2021)在《汉语“自己”的句法分布、分布式构词及照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汉语"自己"在句子中照应关系复杂,其根源在于"自己"具有照应性和代词性两种用法。本文基于"自己"的句法分布,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对"自己"的构词特点及多重照应关系进行分析,指出汉语"自己"是由词根"√自"和"√己"复合而成的具有功能性特征的名词性成分。在复合过程中,由于"自"和"己"的词汇属性特点以及并列的结构关系,使复合词根"√自己"分别具有照应性和代词性两种特征选择。当选择照应性特征时,凸显"自"的反身代词用法;当选择代词性特征时,凸显"己"的代词性用法。"自己"的具体特征选择受其在句中的位置及分句结构的制约。"代词-自己"结构也具有照应性和代词性两种用法。当代词作中心语时,"自己"以同位语的身份与其建立照应关系,起强调作用;当"自己"为中心语时,与其他域内成分建立照应关系,而代词则作为修饰性成分起到凸显"自己"的人称、性、数特征的作用。

聂晓琴[2](2021)在《高中生英语作文中语篇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

华倩[3](2021)在《语篇视角下的对外汉语中级写作教材研究 ——以《发展汉语中级写作》和《汉语写作教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史红丽[4](2021)在《汉语非疑问用法疑问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研究是现代语言学的前沿议题之一。其中,汉语非疑问用法疑问词的句法、语义,尤其是涉及量化的部分受到较多关注。自Cheng&Huang(1996)提出汉语驴子句以来,该命题已经成为国际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汉语驴子句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关于汉语驴子句中第二种类型的驴子句(即光杆条件句)的研究仍然有较多争议,尤其是其中两个关键性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统一的解释。这两个问题之一为:Wh-条件句(光杆条件句为早期称谓)中的前后项疑问词为什么会受到‘形态匹配’条件的制约?问题之二:Wh-条件句中的后项疑问词被同义代词替换的句法语义条件是什么?本研究尝试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在全面梳理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新的语料,考查了Wh-条件句的句法、语义以及涉及量化的方面,提出并论证了五个相互关联且互为印证的观点。观点一,汉语非疑问疑问词解读的多义性。以往研究认为汉语非疑问疑问词只有全称和存在两种解读的观点不足以解释这种多义性,因为很可能还存在第三种解读。多义性,或者说歧义性是解释Wh-条件句研究中两个核心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在考查了逻辑第三值、英语驴子句的不确定值,英汉语疑问句的不确定值之后,本文提出高阶解读可以较为充分地解释汉语非疑问疑问词的多义解读。观点二,‘形态匹配’条件是一个普遍的语法条件。研究发现,除去Wh-条件句,‘形态匹配’还出现在另外三种非条件关系的‘wh...,wh...’的结构中,说明‘形态匹配’不受指称关系影响,而是受到其他因素,譬如,量化的影响。再看指称关系。疑问词对子的指称关系受到谓项影响。如果前后谓项构成因果关系,主项之间就具备照应关系。反之则不然。并且,越是句法结构简单的Wh-句,谓项越是能够决定主项的指称关系。越是句法结构复杂的Wh-句,谓项往往需要和一个或多个允准语共同允准主项的指称解读。观点三,汉语非疑问疑问词的语义构成为‘数量义+指称义’。这是旨在从‘数’的角度,通过弱化指称义,并设定‘数’为高阶解读,以来说明和解释非疑问疑问词的‘多义’实为需要赋值的‘数量语义’。又由于汉语Wh-条件句往往需要谓项和一个或多个算子来共同完成对主项的赋值,本研究提出副词‘都’是一个全称数量算子,它为非疑问疑问词的‘数量义’赋全称数量数值,并证明‘都’只参与‘数量义’赋值,但不参与‘指称义’赋值。作为全称数量算子,‘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疑问疑问词的‘数量语义’,而‘数量义’与不活跃的、弱化了的‘指称义’相比,反而成为非疑问疑问词的主要解读和优势解读。观点四,汉语非疑问疑问词是一种不确定值的数量量词。并据此解释了‘形态匹配’条件问题。数量量词属于高阶量词。非疑问疑问词多数情况下只需要获得‘数量义’的赋值,并不需要考虑‘指称义’,因为‘指称义’通常为默认值。在Wh-条件句中,‘形态匹配’的疑问词对子需要首先遵守‘数’的一致性条件。前后项疑问词对子在‘数’上一致,可以‘形态匹配’;在‘数’上不一致,则‘形态不能匹配’。观点五,在Wh-条件句中,‘就’不是一个条件标识语,而是一个能够赋单数数值的算子。研究发现,汉语Wh-条件句的条件关系是由前后小句在表层句法上的线性顺序实现的,而不是由‘就’决定的。‘就’并未起到建构条件关系的作用,因而不能算作是条件标识语。和‘都’一样,‘就’是一个显性的数量算子。但和‘都’不一样的是,‘就’是一个赋单数数值的单称数量算子,起到为前项疑问词的‘数量义’赋单数数值的作用。如此,具有单数数值的前项疑问词‘谁’与同样为单数的人称代词‘他’就能够在‘数’上一致,因此,后项疑问词‘谁’可以被同义代词‘他’替换。作为单称数量算子的‘就’可以作一阶算子也可以作高阶算子。

王晓雪[5](2021)在《日韩学生叙述语篇“回指”习得研究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指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否正确使用汉语中的各类回指形式也是判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回指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回指偏误分析及简单归因,对回指手段的习得过程以及更加细致的偏误归因描写则不多见。本文从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收集了来自日本、韩国学生的197篇作文语料,综合运用偏误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以及回数法等方法对日韩留学生汉语语篇中的回指手段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术语界定及回指词的适用范围和研究设计。本章首先,简要说明选题缘由及意义,然后从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两方面,对回指手段的研究现状做了阐述。然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回指相关概念进行了术语界定,解释了三种回指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最后,在研究设计中交代了研究的问题、范围、语料来源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第二章是回指的偏误分析,本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日韩留学生语篇回指偏误的具体分类说明以及回指偏误的整体分布情况及分布规律描写。第一部分结合大量例句,对六种主要回指偏误类型进行具体说明。第二部分结合数据,分析偏误分布整体情况并尝试分水平归纳偏误分布规律,最终得出不同水平学生的偏误分布情况不同,代词回指相关偏误贯穿初中高三个阶段以及名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混淆偏误极少的结论。第三章是分析不同水平学生的回指习得过程对回指偏误的影响。本章使用回数法,从回指距离的角度切入,分水平统计三种回指手段的延续性平均值,并与母语者数据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不同水平学生对三种回指手段的动态习得过程,尝试分析习得过程对回指偏误分布的影响,也就是尝试用延续性平均值的变化来解释偏误分布。研究发现,代词回指的延续性平均值在三个阶段都低于母语者,这种代词回指严重使用不足的情况与偏误分析中代词回指误用为名词回指或零形回指类偏误的偏误量始终排在前两位的规律是一致的。名词回指经历了初级阶段使用量相对不足和中级阶段使用量相对过多后,在高级阶段使用量与母语者趋于一致的变化过程。零形回指的延续性平均值始终与母语者趋同。第四章是关于语篇回指手段的相关建议。本章结合前文研究情况,从教师、教学、教材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关于教师,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储备汉语回指的本体知识,强化自身回指教学意识,还要注意分阶段教学,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习得差异。关于教学,指出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专门回指教学,帮助学生总结回指使用规则;丰富操练形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关于教材,建议教材要及时更新,添加关于汉语回指的研究成果,添加相关训练,丰富习题类型。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小结,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

张迪[6](2021)在《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描写能力作为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的核心要素,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也是评价小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指标。描写能力是指作者借助书面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进行生动的描绘与刻画,从而表达自己思想或情感的能力。针对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的情况,我国并没有一套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比较统一的写作评价标准。因此,从这方面展开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可以从哪些角度评估小学生的描写能力,2-5年级小学生描写能力的发展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性别学生的描写能力发展是否有所不同。本研究采用自编测验卷,以上海市某小学2-5年级的157位学生为试测对象,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写作文本编制小学生描写能力评价量表,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后形成了正式量表。随后为了更准确地确定该量表的结构,利用Mplu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最后选取该小学2-5年级的166名学生为正式施测的对象,删除无效样本14份后,有效样本共计152份。此外,笔者还对8名执教过不同年级的小学语文老师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1)可以从“生产力”、“内容”与“表达”三个维度评估小学生的描写能力。(2)从整体上来看,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2-5年级小学生的描写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提升,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显着的差异,并且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以相邻年级的比较结果为标准,三年级进步较快。(3)男女与女生在描写能力发展的整体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且女生的描写能力要高于男生。根据研究发现,并结合教师访谈,笔者得出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质量的三点建议:一是教师要加强对描写能力的认识,增进自身的专业技能;二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写作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写作教学措施;三是要细化作文评价标准,增强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

李金春[7](2021)在《《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述、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中国青年报》肩负“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之重任,在发布和传递全国“两会”新闻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特定的群体受众倾向,其新闻语言作为重要的媒介符号,连接了国家、社会和青年。本文从新闻文本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组合运用。语料选取自《中国青年报》2015—2020年的全国“两会”新闻,全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明确研究对象并对其做简要概述;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研究新闻语言生成中所使用到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描写阐释法等,深入研究该报所刊“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具体使用,包括词汇、句式的运用及特点,以及修辞、语篇的运用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探讨语境因素对其生成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影响;第五章基于前文研究,结合问卷分析当前《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新闻语言的生成和建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以客观、准确为基础,以直观、通俗为原则。在语言手段运用方面,名词、动词为主要的语言连接要素,词的选用准确、客观,缩略语的使用让语言简洁、精练;句子方面,以长单句为主,冗长、信息量大是其句型最大的特点,“某某表示”的是其“两会”新闻语言句式的最大特色,同时使用了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主语隐现句,句类运用以陈述句为主疑问句为辅。在非语言手段运用方面,语篇以连接、照应、省略以及词汇手段实现语篇衔接,构成顺承型、因果型、转折型的语篇结构;表层修辞为主,深层修辞为辅的辞格运用,使得“两会”新闻语言少了些严肃多了些生动。“两会”新闻语言的生成与传播实现了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高度契合。可以说,《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保留新闻语言正式、严谨的基础上,正尝试更加灵活的语言运用手段,贴合当下传播的语境,实现“两会”新闻语言的有效传播。

张相丽[8](2021)在《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衔接技能掌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缩写语篇衔接手段表现。通过对比分析备考HSK六级留学生缩写语篇和母语者缩写语篇,探索二者在衔接手段选用上的表现差异。第一章绪论主要陈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并综述衔接和六级写作相关文献。本文研究目的是从认知视角分析留学生衔接手段选用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第二章为理论依据。本文理论依据包括信息结构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为本文划分语篇信息提供依据。认知语言学为本文论述视角,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探讨留学生缩写写作的衔接技能。第三章为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信息结构对比分析。划分语篇信息将便于研究论述,同时,也有利于分析叙事型语篇的共同特点以及缩写原文特点,并为留学生缩写提供有益建议。第四章为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衔接手段表现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母语者与留学生语篇衔接手段表现,本文发现衔接手段选用与认知参照点有关。第五章为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备考建议。综合全文分析,从认知视角出发为留学生衔接手段的选用和缩写写作能力的提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李思宇[9](2021)在《中高级日本留学生语篇衔接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汉语语篇衔接手段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入手,对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特点及语用功能进行描写,而后从习得偏误的角度来分析中高级日本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的偏误现象,探讨偏误成因,并针对偏误现象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有利于语篇教学的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外汉语学界对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并为对外汉语语篇衔接手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起及研究对象,梳理了研究现状,并对语料来源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研究现状部分,主要介绍汉语语篇衔接研究现状和对外汉语语篇研究现状,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我们总结出目前对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第二章是关于汉语语篇衔接手段的本体研究,主要探讨其在语篇中的使用特点和语用功能,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我们结合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料,认为人们在使用衔接手段时具有综合使用衔接手段、同一衔接手段复用等特点,随后结合具体语料,从功能语法角度对比分析了五种衔接手段各自的语用功能。第三章是对中高级日本留学生语篇衔接偏误考察与分析。我们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200篇日本留学生作文作为研究材料,按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描写偏误现象,总结偏误类型。在对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特点、语用功能,以及留学生语篇中的偏误类型有了基本认知后,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具体、全面阐述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为下文教学对策研究提供思路。第四章是针对前文的分析,研究中高级日本留学生语篇衔接教学对策,为留学生的汉语语篇衔接手段的教学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赵刚强[10](2021)在《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泛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尝试在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采用文献综述、语料库分析、偏误分析等方法,对61篇约12581字留学生中级作文语料进行详细分析,对学习者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纳概括,并分析偏误成因。在此基础上选择两套中级汉语泛读教材,以典型课文为例,设计泛读教学案例。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汉语泛读教学做一点思考,以期在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提高汉语泛读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者在阅读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及语料来源等。第二章关于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语料考察,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语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两方面归纳偏误类型并分析偏误例句。第三章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泛读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选取两套中级泛读教材,选择其中典型的课文设计教学案例,在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第四章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原因分析及泛读教学建议。基于语篇衔接理论分析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成因,从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分析,尝试给出泛读相关教学建议。第五章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二、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naphor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naphora(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自己”的句法分布、分布式构词及照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自己”的句法分布及其照应关系
    2.1简单句中“自己”的照应关系
    2.2复杂句中“自己”的照应关系
    2.3 “代词-自己”组合与照应关系
三 “自己”的句法语义属性
    3.1古汉语“自”和“己”的词汇属性及用法
    3.2 “自己”句法语义特征分析
    3.3 “自己”复杂照应关系分析
    3.4汉语照应语“自己”的约束域
四 “自己”分布式形态构成及多重照应推导
    4.1分布式形态理论及“自己”的句法结构
    4.2 “自己”的照应机制
    4.3 “他自己”的照应机制
五 结论

(4)汉语非疑问用法疑问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观点
        1.2.1 句法位置与形态匹配
        1.2.2 弱化的指称义
        1.2.3 “数”的多义性
        1.2.4 数量算子
    1.3 章节概要
第二章 疑问句与非疑问语句
    2.1 疑问句与英语驴子句的不确定值
        2.1.1 广义的真值
        2.1.2 Hamblin-Karttunen问答语义
        2.1.3 英语驴子句以及疑问句的不确定值
    2.2 疑问词的高阶解读
        2.2.1 高阶量词、广义量词与疑问量词
        2.2.2 英汉疑问句的高阶解读
        2.2.3 汉语非疑问疑问词作高阶解读
        2.2.4 汉语非疑问疑问词语句的不确定值
    2.3 小结
第三章 汉语Wh-条件句中疑问词的句法位置及语义解读
    3.1 Wh-条件句的界定与分类
    3.2 Wh-条件句中疑问词的句法位置与语义解读
        3.2.1 ‘同现’句的类型
        3.2.2 汉语“同现”句中疑问词对子的句法允准及语义解读
        3.2.2.1 四种“同现”句
        3.2.2.2 同指“同现”句
        3.2.2.3 非同指“同现”句
        3.2.3 四种‘同现’句的起源与分布
        3.2.4 过渡性小结
    3.3 谓项的句法语义决定性
        3.3.1 由谓项决定的“形态匹配”关系
        3.3.2 由谓项决定的指称关系
        3.3.3 疑问条件句的多义性
        3.3.4 疑问条件句的谓项决定性
    3.4 疑问词的值域及选项
    3.5 谓项决定条件关系的句法证据
    3.6 小结
第四章 疑问词的数
    4.1 照应关系与“都”
        4.1.1 疑问词对子的照应关系与“都”
        4.1.2 量词对子的照应关系与“都”
    4.2 数量义
        4.2.1 ‘都’的前期研究
        4.2.2 ‘都’的数量义
        4.2.3 疑问词的数量义
    4.3 疑问词的单数解读与非单数集合
        4.3.1 单数解读与非单数集合
        4.3.2 数的选择
    4.4 小结
第五章 不确定值数量量词
    5.1 非疑问疑问词作不确定值的数量量词
        5.1.1 Wh-条件句中疑问词对子的多重解读
        5.1.2 疑问词不作指称解读
    5.2 与以往研究之比较
        5.2.1 非疑问疑问词作为不定指NP
        5.2.2 非疑问疑问词作D-量词(D-quantifers)
        5.2.3 非疑问疑问词作极项敏感词(PSIs)
        5.2.4 非疑问疑问词作不定值数量量词的更多证据
    5.3 单调性和DE语境
        5.3.1 广义量词
        5.3.2 单调性与DE语境
        5.3.3 基数与数量词组(NumP)
    5.4 Wh-条件句中疑问词对子的数量解释
        5.4.1 ‘同形态’疑问词对子的数量关系
        5.4.2 谓项允准与语境允准
        5.4.3 显性的复数集合
        5.4.4 疑问词对子作为事件数量
    5.5 小结
第六章 ‘就’作‘单称’数量算子
    6.1 ‘就’不作条件标识语
    6.2 ‘就’的‘数量义’
        6.2.1 ‘就’与唯一性假设
        6.2.2 ‘就’作用于命题真值
    6.3 ‘就’作为‘单称’数量算子
        6.3.1 ‘就’允准同标关系
        6.3.2 ‘就’的数量允准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2 本研究之不足
参引文献
附录

(5)日韩学生叙述语篇“回指”习得研究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本体研究
        1.2.2 习得研究
    1.3 术语界定及回指词的适用范围
        1.3.1 相关概念
        1.3.2 三种回指词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语料
        1.4.3 研究范围
        1.4.4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第二章 回指的偏误分析
    2.1 名词回指误用为代词回指
    2.2 名词回指误用为零形回指
    2.3 代词回指误用为名词回指
    2.4 代词回指误用为零形回指
    2.5 零形回指误用为名词回指
    2.6 零形回指误用为代词回指
    2.7 回指偏误的整体分布情况及分布规律考察
第三章 不同水平学生的回指习得过程对回指偏误的影响
    3.1 初级水平学生对三种回指形式的延续性平均值
    3.2 中级水平学习者对三种回指形式的延续性平均值
    3.3 高级水平学习者对三种回指形式的延续性平均值
    3.4 不同水平学生对三种回指形式的习得过程小结
第四章 对对外汉语篇章教学的启示
    4.1 对教师的建议
        4.1.1 掌握汉语回指本体知识,强化回指教学意识
        4.1.2 分阶段教学,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习得差异
    4.2 对教学的建议
        4.2.1 进行专门教学,总结回指使用规则
        4.2.2 丰富操练形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4.3 对教材的建议
        4.3.1 添加关于汉语回指的研究成果
        4.3.2 添加相关的训练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6)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写作能力的研究
        1.3.2 写作评价的研究
        1.3.3 描写能力的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 章 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描写
        2.1.2 描写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写作模型理论
        2.2.2 写作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第3 章 小学生描写能力评价工具的编制与实施
    3.1 测验卷的编制
        3.1.1 测验卷编制的目的
        3.1.2 测验卷编制的原则
        3.1.3 测验卷编制的内容
    3.2 评价指标的编制
        3.2.1 评价指标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3.2.2 小学生描写能力评价指标的维度划分及说明
        3.2.3 小学生描写能力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检验
    3.3 访谈的设计
        3.3.1 访谈提纲的设计
        3.3.2 访谈对象的选取
    3.4 小学生描写能力测试的实施
        3.4.1 样本的选择
        3.4.2 测试的过程
        3.4.3 数据的整理
第4 章 不同年级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的结果与分析
    4.1 描写能力的年级差异总体分析
    4.2 描写能力“生产力”维度的年级差异分析
    4.3 描写能力“内容”维度的年级差异分析
        4.3.1 “内容”维度的年级差异总体分析
        4.3.2 “内容”维度具体指标的年级差异分析
    4.4 描写能力“表达”维度的年级差异分析
        4.4.1 “表达”维度的年级差异总体分析
        4.4.2 “表达”维度具体指标的年级差异分析
第5 章 不同性别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的结果与分析
    5.1 描写能力的性别差异总体分析
    5.2 描写能力“生产力”维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5.3 描写能力“内容”维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5.3.1 “内容”维度的性别差异总体分析
        5.3.2 “内容”维度具体指标的性别差异分析
    5.4 描写能力“表达”维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5.4.1 “表达”维度的性别差异总体分析
        5.4.2 “表达”维度具体指标的性别差异分析
    5.5 小结
第6 章 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的讨论
    6.1 小学生描写能力年级差异的讨论
        6.1.1 关于描写“生动性”的年级差异讨论
        6.1.2 关于描写“丰富性”的年级差异讨论
        6.1.3 关于描写“条理性”的年级差异讨论
        6.1.4 关于描写“规范性”的年级差异讨论
        6.1.5 关于描写“连贯性”的年级差异讨论
    6.2 小学生描写能力性别差异的讨论
        6.2.1 关于描写“生动性”的性别差异讨论
        6.2.2 关于描写“丰富性”的性别差异讨论
        6.2.3 关于描写“规范性”的性别差异讨论
        6.2.4 关于描写“连贯性”的性别差异讨论
第7 章 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的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1.1 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的年级差异
        7.1.2 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7.2 启示
        7.2.1 增进教师的专业技能
        7.2.2 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
        7.2.3 细化作文的评价标准
    7.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生描写能力评价量表
附录B 小学生描写能力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7)《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缘由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四、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五、选题研究的范围及语料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与“两会”新闻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概述
        一、 《中国青年报》的创刊历程
        二、 《中国青年报》的办刊特色
        三、 《中国青年报》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两会”新闻概述
        一、会议新闻
        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新闻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言手段及特点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词汇运用
        一、词类的运用
        二、缩略语的运用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句子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型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式
        三、《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类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非语言手段及特点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辞格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表层辞格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深层辞格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篇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衔接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结构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主观语境分析
        一、新闻语言信息传播主体因素
        二、新闻语言信息接受主体因素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客观语境分析
        一、新闻语言传播的时空语境
        二、新闻语言传播的背景语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
    第一节 从语言传播看《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功能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基础功能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派生功能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衔接技能掌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语篇衔接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HSK六级写作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
        1.3.1 HSK考试介绍
        1.3.2 HSK考试缩写写作要求
        1.3.3 HSK考试缩写评分标准
        1.3.4 小结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依据
    2.1 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
        2.1.1 当前空间语篇(CDS)
        2.1.2 认知参照点原则(CRP)
        2.1.3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与突显原则(Salience)
        2.1.4 原型范畴化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2.2 信息结构理论
        2.2.1 信息结构理论概述
        2.2.2 与语篇研究相关的信息结构理论
        2.2.3 本文语篇研究信息结构划分依据
3 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3.1 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
    3.2 本文对信息结构的划分
    3.3 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3.3.1 原文语篇信息结构表现
        3.3.2 留学生缩写语篇信息结构表现
    3.4 “信息点”对比——以Y01为例
        3.4.1 “信息点”划分依据
        3.4.2 原文语篇“信息点”表现——以Y01为例
        3.4.3 留学生缩写语篇“信息点”表现
4 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衔接手段表现分析
    4.1 本文对衔接手段的分类
    4.2 原文语篇衔接手段表现分析
        4.2.1 原文形式关联衔接表现
        4.2.2 原文指称关联衔接表现
        4.2.3 原文连接关联衔接表现
    4.3 母语者缩写语篇衔接表现
        4.3.1 母语者缩写语篇形式关联表现
        4.3.2 母语者语缩写语篇指称关联衔接表现
        4.3.3 母语者语缩写语篇连接关联衔接表现
    4.4 留学生缩写语篇衔接表现
        4.4.1 留学生缩写语篇形式关联衔接表现
        4.4.2 留学生缩写语篇指称关联衔接表现
        4.4.3 留学生缩写语篇连接关联衔接表现
    4.5 母语者与留学生衔接手段表现对比分析
5 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备考教学建议
    5.1 培养语篇意识
    5.2 认知参照点的确定与转换
    5.3 正确认识衔接手段
    5.4 强化考试技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9)中高级日本留学生语篇衔接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一)汉语语篇衔接研究
        (二)对外汉语语篇研究
        (三)总结
    四、研究方法
        (一)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三)语料分析法
    五、语料来源
    注释
第二章 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特点及语用功能
    一、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特点
        (一)衔接手段的综合使用
        (二)同一衔接手段的复用
        (三)语境依赖性较强
    二、语篇衔接手段的语用功能
        (一)语法衔接手段的语用功能
        (二)词汇衔接手段的语用功能
    注释
第三章 中高级日本留学生语篇衔接偏误考察与分析
    一、语法衔接偏误考察与分析
        (一)照应手段偏误
        (二)省略手段偏误
        (三)替代手段偏误
        (四)小结
    二、词汇衔接偏误考察与分析
        (一)词汇复现偏误
        (二)词汇同现偏误
        (三)小结
    三、语篇衔接偏误成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注释
第四章 中高级日本留学生语篇衔接教学对策
    一、教材方面
        (一)设置独立的“语篇”知识模块
        (二)完善课后练习,丰富练习形式
        (三)将语篇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
        (四)提高教材中范文的实用性
    二、教学方面
        (一)分体裁、分阶段进行有序教学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语篇知识渗透
        (三)区分衔接手段功能并分别讲解
        (四)对比汉日衔接差异,预测偏误发生点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泛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介
        1.2.1 关于语篇及语篇衔接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2.2 语篇衔接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1.2.3 汉语泛读教学及教材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理论、方法、语料来源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1.3.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语料考察与偏误分析
    2.1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概念
        2.1.1 语篇的概念
        2.1.2 衔接理论与衔接手段
    2.2 语法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
        2.2.1 省略手段使用不当
        2.2.2 替代手段使用不当
        2.2.3 连接手段使用不当
        2.2.4 照应手段使用不当
    2.3 词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
        2.3.1 原词复现使用不当
        2.3.2 同、近义词复现使用不当
        2.3.3 上下义词复现使用不当
        2.3.4 概括词复现使用不当
    2.4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问题小结
第三章 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泛读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3.1 泛读教材的选择
        3.1.1 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编写现状
        3.1.2 本文所选择的泛读教材
    3.2 衔接手段在教材编排中的考察与分析
        3.2.1 衔接手段在《风光汉语·中级泛读》编排中的体现
        3.2.2 衔接手段在《拾级汉语泛读课本》编排中的体现
        3.2.3 衔接手段在两套教材中的对比与思考
    3.3 泛读课案例设计与分析
        3.3.1 语法衔接手段案例设计——以课文《东方威尼斯苏州》为例
        3.3.2 词汇衔接手段案例设计——以课文《当你成了时间富翁以后》为例
        3.3.3 基于衔接手段泛读案例的设计与思考
    3.4 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泛读教学的思考
第四章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成因分析及泛读教学建议
    4.1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成因分析
        4.1.1 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
        4.1.2 学习策略、学习态度方面
        4.1.3 教学、教材方面
    4.2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泛读教学建议
        4.2.1 从教师角度来看
        4.2.2 从学生角度来看
        4.2.3 从教材角度来看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naphora(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自己”的句法分布、分布式构词及照应机制研究[J]. 安丰存,赵磊.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04)
  • [2]高中生英语作文中语篇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 聂晓琴.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3]语篇视角下的对外汉语中级写作教材研究 ——以《发展汉语中级写作》和《汉语写作教程》为例[D]. 华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汉语非疑问用法疑问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D]. 史红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日韩学生叙述语篇“回指”习得研究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D]. 王晓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6]小学生描写能力发展研究[D]. 张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D]. 李金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衔接技能掌握研究[D]. 张相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中高级日本留学生语篇衔接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思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泛读教学研究[D]. 赵刚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照应的综合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