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评价函数及其归一化

引文评价函数及其归一化

一、引文的评价功能及其规范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奴[1](2021)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查收查引服务规范化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全面系统和面向未来发展的研究理念,结合政策规范、现状调研和工作实践开展查收查引服务规范化研究。针对服务机构、用户委托、信息检索、评价指标、证明报告等问题,对服务定义、服务管理、服务流程、评价指标认证规则等的查收查引服务规范化内容和实践操作方案进行讨论;围绕用户需求这个服务基点,构建基于需求的规范化工作基本流程,结合典型案例制定针对特殊需求的服务规范,探讨面向动态变化的用户需求的服务规范化思路。

蔡奔[2](2021)在《体育运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时认知功能的相关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时认知功能与首次发病前体育运动(Physical Exercise)的关联性在国内未见详细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病前体育运动情况与其在出院时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联以及探究可能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2018.07~2020.12在蚌医一附院神经内科就诊、首次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基本人口学资料、卒中前体育运动和生活习惯、血液检测结果等相关资料。出院时采用改良版蒙特利尔量表(Mo 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采用26分划分认知功能是否损伤。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5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入院患者,其中发病前有运动史组137人,无运动史组375人。分析两组研究变量之间的差异性;以出院时认知功能为因变量,控制相关协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体育运动相关效应;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中最近邻1:1匹配,对已知的混杂变量进行匹配后,分析体育运动与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联;最后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血液检测指标在卒中前运动史对患者出院时认知功能作用中可能的中介效应。结果(1)出院时认知功能是否损伤间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和饮酒史以及舒张压、C反应蛋白(CRP)、SOD还有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前是否运动、运动年限、周运动次数、日运动次数、每次运动持续时间、运动流汗强度和运动自感心率变化各组认知功能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调整月收入、文化程度、年龄、饮酒史等变量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发病前运动(OR=0.61,95%CI:0.38~0.98)、每天运动一次(OR=0.55,95%CI:0.31~0.96)、运动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OR=0.33,95%CI:0.13~0.85)和运动时大量出汗(OR=0.38,95%CI:0.16~0.94)对于出院时认知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在加入收缩压、舒张压、SOD等变量后发现只有运动时间不低于90分钟(OR=0.33,95%CI:0.12~0.95)对出院时认知功能具有保护作用。(3)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卒中前是否参加运动基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效果良好。进行分析发现每日运动一次(OR=0.53,95%CI:0.30~0.95)、运动时间不低于90分钟(OR=0.38,95%CI:0.15~0.99)、运动心率无加快(OR=0.52,95%CI:0.28~0.99)以及运动大量流汗(OR=0.36,95%CI:0.16~0.81)对于出院时认知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进一步加入中介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只有运动时大量流汗(OR=0.42,95%CI:0.17~0.99)才具有保护作用。(4)SOD在首次卒中前是否运动、运动年限、运动持续时间、运动自感心率的作用中发挥中介效应,在运动年限作用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在是否运动、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自感心率作用中起到完全中介效应。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病前体育运动情况能够影响患者出院时认知功能,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运动出汗与患者出院时认知功能状态具有因果关系,血清SOD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

胡波[3](2021)在《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方哲学对规范研究出现了一种转向,即从对规范的直接研究对规范内容的描述性研究。规范也是描述翻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翻译规范的研究不只是要建立一套翻译的标准、规则和原则,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翻译质量,更是要将翻译活动放入整个社会和国际交往关系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对翻译规范的内涵、要素,以及翻译的本质等进行一种描述性研究。本研究中所指的法治话语,更多的是指向我国国家层面出台的偏向于政治性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文件。从翻译实践上看,现有的法治话语对外翻译由于参与主体较多,不同译文之间存在着术语翻译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即使是在同一法治话语的译本中,也还会有对原文理解上存在误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方面的问题,在法治话语的翻译过程中,违反翻译规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从理论研究来看,对法治话语的翻译更多的是集中于法治新词的词汇层面,从宏观层面论及法治话语语篇的翻译相对较少一些。此外,相关的研究既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其研究的成果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这给我们开展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国家机构对法治的言说更具影响力,本研究选择以我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为研究对象,针对法治话语翻译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1.鉴于西方翻译规范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引进中国,并运用在大量翻译研究文章中,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对外翻译是不是可以直接套用西方翻译规范理论?为什么?2.不同于文学体裁,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属性,其翻译规范的内容应该是什么?3.从规范到规范化是个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对外翻译应该怎么样进一步实现规范化?鉴于规范本身是一种社会规则、标准,具有较强的规定性,对翻译规范的研究不可能完全排除规定性的一面,本研究具有建构规范体系的理想化的价值和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为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的研究尝试提出和建构一个层次化、结构化和多元化的翻译规范系统框架,增强翻译规范研究的理论阐释力,从而指导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具体翻译实践。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哲学的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尝试建构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归纳和比较,将理论适用于法治话语翻译的个案研究之中。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研究,并不能够直接套用现有的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结论与成果。这里有三方面的理由来支撑:第一,西方翻译规范理论研究的兴起,是从文学翻译领域开始的。不同的体裁和文本,对应的翻译规范自然也应该会有所不同。法治话语翻译属于应用型翻译的范畴,对不同的文本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也需要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进路和特征。第二,西方翻译规范理论研究虽然推进了翻译研究由“文化转向”向着“社会转向”的转变,但这只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翻译与社会学交叉的这种跨学科研究是否代表一种“范式”的转变,还是要看其哲学根基,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哲学根基并未发生改变,仍然是以哲学阐释学为基础,是解构主义范式的一种延续。第三,正是因为延续了解构主义范式的研究模式,我们从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几位代表性人物的结论中并未发现其建构性,相反,更多的是一种分散性、解构性。2.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具有系统性、多层面性,更应该是一个集宏观、中观和微观元素的翻译规范理论体系。本研究引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将规范和主体的行为联系起来,是基于交往理性、建构主义实践哲学的基础,将研究范围从主体延伸至主体间性层面,进入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交往范式”。哈贝马斯借用并且改造了卡尔·波普尔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三个世界”理论,涵盖了交往行为的全部领域,这三个世界分别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内在世界。哈贝马斯的“三个世界”理论就为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框架。翻译本身是一种复杂的交往活动,需要进入三个世界的领域,在主体、客体和多元主体三个层面之间实现交往互动。社会环境的变化让翻译的本质也产生了一些变化,翻译活动越来越朝着社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将西方的翻译规范理论重新划分,并且进一步补充,实现一定的结构和层次化,即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分别对应着主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不同世界中的交往活动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翻译规范,从而建构形成一个系统化、完整的规范框架。法治话语翻译三个世界的不同规范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多维、立体、融合的整体,而语言、文化和个体的理解就成为三个世界相互融合的界面与载体。在宏观层面上,法治话语翻译的主观世界要求遵循伦理规范(或道德规范),包括价值规范、目的规范和权衡规范。在中观层面上,法治话语翻译的社会世界要遵循职业规范(期望规范、责任规范、操作规范、管理规范、技术规范、评价规范),加强对翻译的项目化管理。在微观层面上,对法治话语翻译客观世界的认识,终究是要符合产品规范(预备规范、关系规范、文本规范),预备规范包括文本选择和译者的选择、翻译人才培养等,而关系规范还是聚焦于语言符号的转换,主要是从词汇的层面来考察翻译规范。此外,法治话语翻译也需要上升至语篇的层面,建构起文本规范。3.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工作,需要坚持系统性和持续性的两大原则,针对翻译规范的系统性框架而展开,即针对国家架构法治话语翻译的主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对应的伦理规范、职业规范和产品规范,分别给出对策和思路。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西方翻译规范理论,建构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从而增强翻译规范理论的解释力;在实践上,更好地认识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的现象和本质,为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彭泽,叶光辉,毕崇武,贠婕[4](2020)在《引文内容视角下的引文网络知识流动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为改变以往引文网络主路径相关研究将所有学术文献及其之间引用关系一视同仁而忽略连边语义信息的做法,文章设计一种引文内容视角下的知识流动主路径提取方法。[方法/过程]首先通过一种引文内容视角下的知识流量计算方法计算节点之间的知识流量;然后从引用行为的情感倾向和发生位置两个维度来判断节点间知识流动路径的类型;再通过搜索路径统计数(SPC)算法计算网络中各节点间连线被网络中所有路径遍历的次数;最后融合节点间知识流量、知识流动路径类型以及搜索路径统计数等因素来衡量该连边在网络中重要性,并基于此提取出知识流动主路径。[结果/结论]以"数字人文""数据治理"和"智库"三个主题为例,从中国知网分别获得1192、2136和6566篇文章,按照上述方法构造知识流动网络并提取出主路径。经过分析,得到的知识流动主路径可以很好地反映知识在引文网络中的客观流动情况,对挖掘学科内知识交流热点、促进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交流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乌吉斯古楞[5](2020)在《文献计量视角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研工作者要加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强化战略的科技力量。至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跃升。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要深入贯彻落实贺信中关于“三个面向”和“两个一流”的重要精神,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层次人才专业水平。因此,需要对如何进行一流科研团队的建设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对科研团队影响力的分析与评价进行研究,了解科研团队与世界一流学科方向相关科研团队的差距,明确科研团队的站位。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提出本文研究问题:本研究拟在系统解释面向一流建设的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特点的前提下,针对从事农业及农业相关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的科研团队,从文献计量视角对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进行研究,通过本文研究达到总结当前科研团队的成功经验和成绩的目的。通过科研团队的分析与评价找出当前科研团队与世界一流学科方向相关科研团队的差距,明确科研团队的站位,为科研团队一流建设提供支撑。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指标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科研团队内涵、科研团队特点、文献计量和科学影响力评价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2)需求调研:通过对科研团队利益相关者需求进行专家访谈,结合文献梳理和访谈内容整理了利益相关者评价需求。(3)指标体系构建:并从文献可计量特征和相关研究内容汇总并梳理了涉及科研团队影响力评价的文献计量指标,针对需求对其适用性进行了探讨,通过专家咨询和逻辑解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获得最终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对二级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生产(Production)、影响(Impact)、合作(Cooperation)、创新(Innovation)”4个变量分析影响力的PICI指数函数模型。(4)案例研究:通过选取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流感基础和防控团队和其3个对标团队,对其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考察。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可以对目标团队影响力进行分析,了解站位情况,能够满足目标科研团队利益相关者关于评价的需求。

王雯雯[6](2020)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力图改善当前大学生评价生态,以期实现人才培养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的诉求。由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不成熟,且评价工作开展有失规范,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当前国内外学生评价、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以了解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然追求与当前高校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相结合,以期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并为其他高校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供可借鉴参考的案例与方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分析,在丰富与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从实践角度出发寻求评价工作落地实施的有效路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首先,在理论层面阐释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核心概念,明确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以凸显其在高校学生评价中的优越性与独特性。探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依据,并分别从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五个维度进行评价的基本架构,探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应然追求。其次,通过对H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其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现状,对相关数据与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深度剖析,发现其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存有一定的问题,如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评价内容较为偏重于传统学生评价、评价方法较为强调量化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运用单一刻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这是由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评价主体的评价素养较为薄弱和评价过程存有操作不当监管不力的现象等原因造成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H大学可以从加强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学校统筹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顶层设计、评价人员提高自身的评价素养与能力、优化评价氛围以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常态化实施、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彰显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效果等方面入手,逐步解决综合素质评价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效果。

张璐[7](2020)在《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品种权作为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粮食安全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知识资产。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植物品种的研发和应用日新月异,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植物品种权进行证券化融资,成为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获得创新动力和发展资金的重要契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既需要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也需要发挥产权自身的经济与金融特性,在证券化融资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发展,证监会也加大了对相关项目的扶持,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发展拓宽道路。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讨论,因此,本文针对植物品种权特性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破解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融资困境,提高行业竞争力。本文从植物品种权的一般理论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将理论与实务纳入统一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分析框架,运用知识创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资产定价理论、风险决策理论等,通过数值模拟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定价、风险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阐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内涵、要素与运作流程,论述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价值理论、资产定价理论、风险决策理论等相关理论,构筑和形成了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第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本章对主要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进行系统的探讨与总结,分析了引入种业保险、引入担保机构、引入“银政企”、引入股权众筹等几种适合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的方式。研究表明,引入股权众筹方式能够符合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特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产品质量信号、项目资金、消费效用等因素都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有正向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第三,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本章通过总结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归纳出适用于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方法。研究发现,运用实物期权法进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具有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期权时间、波动率、期权障碍价格都是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重要因素。植物品种权证券化价格仿真实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产品定价发行后植物品种权未来收益能力的的预期,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定价提供了参考。第四,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本章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和定价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归类,探讨了风险的形成与传导路径,分析了具有资产证券化性质和具有知识产权特性的风险因素。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进行了风险测度和评估,并运用区间直觉模糊梯形算法对多种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信用风险、价值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市场风险、巨灾风险等都是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第五,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管理策略。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是在资产证券化理论体系上建立起来的、以知识产权证券化为基础进行的创新发展。本章根据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主要方式、运行模式和定价机理及存在的风险,提出了促进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发展的管理策略。主要从创新策略、监管策略、市场策略、环境策略、法律策略方面提出以下建议: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创新发展;构建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规范交易市场,维护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有效运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投融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高效发展。虽然我国目前推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运行的障碍。为此应当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加快推动植物品种权成果转化,促进金融机构与种业企业的合作,健全证券化运行平台和交易体制,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有效运营创造合适的条件。

莫君兰[8](2020)在《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科研团队画像构建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许多重要的、原创的科研成果都来自于优秀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能够实现团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科研生产率和促进科研创新。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推进科研团队发展,因此科研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科研团队数量的增多,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阶段,评审专家通过科研团队提交申报表进行科技创新团队评审工作,申报表内容多是文字形态,不能够直观地展现团队信息,而且对信息的真实性也无从判断。因此,准确、全面地描述科研团队,对于管理层全方位了解、客观评价科研团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基于多源异构数据,提出科研团队画像的概念,并在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科研团队画像的构建方法。本文首先给出科研团队画像是描述科研团队信息的标签集这一概念。然后从团队整体和团队成员两个方面对团队属性特征进行分析。将分析出的团队属性特征所对应的数据类型进行处理,以电子文献库、国家基金网、个人主页等多个异构数据源为基础,提出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团队画像构建方法。然后分别从科研团队的成员基本信息、团队学术专长、团队科研成果以及团队合作关系四方面描述科研团队属性信息,并提取各个维度的信息构建标签框架。通过构建合作网络并借助社交网络分析方法的相关指标提取科研团队整体属性和团队成员属性的属性值。最后,利用实际中的科研团队数据,以D大学的某团队为例,将科研团队画像可视化展现出来,验证本文构建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旨在给出构建科研团队画像过程所需要用到的方法以及科研团队属性特征的计算方式,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选取不同的关键属性来有目标的进行科研团队画像;并利用现有信息来分析团队的属性,解决如何利用多源异构数据以及从哪些方面实现科研团队画像,以便全面准确地提供科研团队信息,为科技决策及相关部门提供真实参考依据。

闫笑[9](2020)在《汽车共享服务设计文献计量研究及其数据可视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的扩张及其人口的快速增长,现有的出行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城市交通需求,并带来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等严峻问题。汽车共享作为一种新的出行范式,能够通过共享出行资源的方式更好地调节城市交通供需关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科技的发展,促使汽车共享服务在产业界取得了较为突破性的进展,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普及;在学术界的相关论着也逐渐丰富,吸引了世界各地多个方向的研究者参与到汽车共享服务设计研究中来,为本文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文献基础。本课题来源于百度-湖南大学智能设计与交互体验联合创新实验室的研究项目:《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设计趋势白皮书》,本文是在项目第三章汽车共享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对汽车共享服务设计领域的作者和国家(地区)、关键词、引文三类知识单元进行了定量数据分析,包括词频统计、共现分析、中心度分析、共现网络分析等;在数据分析完成后,笔者将其结果可视化,包括空间可视化、类别可视化和时序可视化,给本文的读者一个更加直观的参考。本文较为创新地使用定量的方式研究汽车共享服务设计领域,将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在得出该领域的一些研究特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后将其数据结果可视化。例如,该领域的作者合作整体而言不算特别紧密但存在一些较为高产的团队和影响力较大的研究者;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是对该领域研究较为集中,并有全球化的趋势;新能源(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共享和车联网智能交互系统等相关主题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并有持续发展的趋势;该领域的关注点也从技术层面逐渐拓展到公共社区调查、系统方案研究、用户需求偏好研究、环境影响和共享服务经济模式等领域。整体而言,本研究为汽车共享服务设计领域近15年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现状概览并提出了可能的发展趋势,对于未来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立娇[10](2020)在《税务代理机构提供纳税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税务代理机构接受纳税人委托从事各项涉税事务,是政府税收和纳税人之间的有效缓冲,是连接税务公共部门和纳税人的桥梁。在新时期政府简政放权、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下,税务代理行业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税务代理行业的存在优化了税务部门职能转变之后的功能衔接,提升了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效率,营造了和谐的税收征纳环境,是我国税收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属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不仅地广人稀,且农、牧业人口占主要地位。兴安盟税务机关征管面临管户文化水平和纳税意识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而兴安盟内纳税人办理涉税业务面临着交通、时间、沟通、学习成本高等问题,这些亟待解决的矛盾都是税务代理机构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本文关注兴安盟的税务代理行业在承接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例如“黑代理”无序提供服务、欠缺独立性、监督机制等落实不足等等。同时,本研究也剖析了税务代理机构自身也存在诸多服务上的欠缺,诸如未提供特色服务、业务范围待拓展、人才方面的紧缺等问题。本文聚焦内蒙古兴安盟地区税务代理机构的发展现状,结合兴安盟税务代理行业目前提供服务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经验,从法律体系、行政和行业监督、公共部门购买服务、优化服务、信息化等角度提出了建议,由于结合了兴安盟本地税务代理行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希望通过本研究促进本地区税务代理行业的良性发展,挖掘行业发展潜力,促进兴安盟税务代理行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本文除了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整理了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分析外,也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了研究,直面研究对象和群体,收集和分析了兴安盟税务代理市场的一手数据,同时也提供了本地区的最新数据,对兴安盟税务代理市场的研究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另外,本文针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税务代理行业的发展展开研究,对于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税务代理行业研究也提供了一些参考。

二、引文的评价功能及其规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文的评价功能及其规范化(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查收查引服务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依据已有政策规范开展研究
    2.2 基于多方调查和工作实践开展研究
    2.3 面向用户需求开展研究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查收查引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查收查引服务规范化内容与实施方案
        3.2.1 服务定义的规范化
        3.2.2 服务管理的规范化
        3.2.3 服务流程的规范化
        3.2.4 评价指标认证规则的规范化
        规则1:他引定义
        规则2:收录时间
        规则3:作者属性
        规则4:文献类型
        规则5:期刊影响因子和分区
        规则6:期刊刊源
    3.3 基于用户需求的查收查引服务规范化
        3.3.1 建立围绕用户需求的规范化工作流程
        3.3.2 制定针对特殊需求的服务规范
        3.3.3 开展基于用户需求变化的服务规范化探索和实践

(2)体育运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时认知功能的相关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资料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人群特征情况描述
    3.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基本人群特征分析结果
    3.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检测分析结果
    3.4 出院时认知功能与体育运动史之间关联性分析结果
    3.5 出院时认知功能与体育运动史的回归分析结果
    3.6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分组分析结果
    3.7 匹配后体育运动史对出院时认知功能的回归分析结果
    3.8 体育运动史对患者出院时认知功能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4.讨论
    4.1 首次卒中前体育运动与出院时认知功能关联性讨论
    4.2 首次卒中前体育运动对出院时认知功能效应讨论
    4.3 匹配后体育运动史对于出院时认知功能的相关效应讨论
    4.4 卒中前体育运动对出院时认知功能的中介效应讨论
    4.5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1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A-2 调查问卷
    附录 B 专业实践报告
    附录 C 文献综述 体育运动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D 个人简介

(3)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内容框架与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范式、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综述及其评价
    第一节 西方对翻译规范的研究
    第二节 翻译研究中的“范式”
    第三节 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范式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系统建构
    第一节 新时代翻译的对话性凸显
    第二节 探寻新的翻译理论基础——交往行为理论
    第三节 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系统性理论框架的建构
第四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法治话语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结构与层次
    第三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属性与特征
第五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主观世界的伦理规范研究
    第一节 翻译伦理研究现状
    第二节 交往行为理论与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伦理规范
第六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社会世界的职业规范研究
    第一节 翻译职业化与项目管理
    第二节 翻译项目管理中的职业规范
    第三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的项目化管理
第七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客观世界的产品规范研究
    第一节 预备规范
    第二节 关系规范
    第三节 文本规范
第八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的规范化路径
    第一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的路径
第九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4)引文内容视角下的引文网络知识流动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概述
2 引文内容视角下的引文网络知识流动路径提取方法
    2.1 知识流动量计算方法
    2.2 知识流动路径类型划分方法
    2.3 知识流动主路径提取方法
3 实证研究
    3.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3.2 实验过程与结果
        3.2.1 知识流动量计算
        3.2.2 知识流动路径类型划分
        3.2.3 知识流动主路径提取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结果讨论
        3.3.2 对比分析
4 结束语

(5)文献计量视角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2.1 科研团队相关理论研究与基本问题
        2.1.1 科研团队相关理论研究
        2.1.2 科研团队特点及相关研究
    2.2 科研团队科学影响力评价相关研究
        2.2.1 科学影响力评价及相关研究
        2.2.2 基于文献计量指标分类的指标适用性相关研究
        2.2.3 基于文献计量的科研团队评价相关研究进展
    2.3 简要评析
        2.3.1 科研团队评价实践方面
        2.3.2 科研团队评价研究方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文献计量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指标体系
    3.1 科研团队影响力评价需求调研
        3.1.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评价需求
        3.1.2 利益相关者与评价要素的结构关系
    3.2 科研团队影响力评价要素研究
        3.2.1 基于文献可计量特征的评价要素
        3.2.2 基于文献调研成果梳理的评价要素
        3.2.3 基于评价需求的评价要素分析
    3.3 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3.3.1 构建思路与原则
        3.3.2 指标遴选与逻辑解释
        3.3.3 指标赋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与分析思路
        4.1.1 目标团队与对标团队
        4.1.2 评价方法与分析思路
    4.2 CAAS-VB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
        4.2.1 综合表现
        4.2.2 生产指数
        4.2.3 影响指数
        4.2.4 其他指数
    4.3 CAAS-VB影响力分析应用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6)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益于培养高质量人才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需加强规范
        3.我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学理研究尚未成熟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已有研究现状
        1.国内外大学生评价研究现状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的选取
        4.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识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综合素质
        2.综合素质评价
        3.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相关概念辨析
        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学生评价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1.全面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2.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3.学术能力与非学术能力相结合
        4.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5.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发展性评价理论
    (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架构
        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
        3.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4.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5.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
三、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状况
    (一)H大学概况简介
        1.H大学基本情况介绍
        2.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程序
    (二)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1.调查工具
        2.调查实施
        3.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成效
四、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问题及成因
    (一)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问题呈现
        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2.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仍较为偏重传统学生评价
        3.在开展评价活动时过于强调量化评价方法的使用
        4.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方式较为单一刻板
        5.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相关配套措施设计不完善
    (二)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2.参与评价活动的相关主体缺乏较强的评价能力
        3.评价实施过程中存有操作不当监管不力的现象
五、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优化策略
    (一)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统筹全局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顶层设计
    (三)评价参与人员需切实提升自身的评价素养与能力
    (四)优化学校的评价氛围以促进评价的常态化实施
    (五)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彰显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生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B 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C 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D 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的访谈提纲
致谢

(7)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2.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内涵界定
    2.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要素与运作流程
    2.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相关理论与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
    3.1 主要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
    3.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主要方式
    3.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
    3.4 本章小结
4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
    4.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基础
    4.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方法
    4.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4.4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价格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
    5.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风险形成与传导
    5.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测度
    5.3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梯形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管理策略
    6.1 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创新发展
    6.2 构建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6.3 规范交易市场,维护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有效运行
    6.4 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投融资环境
    6.5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高效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调查问卷
附录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3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科研团队画像构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科研团队研究现状
        1.3.2 用户画像研究现状
        1.3.3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社会网络分析
    2.2 科研合作网络
        2.2.1 合作网络简介
        2.2.2 合着网络边权计算
    2.3 主题模型
        2.3.1 主题模型简介
        2.3.2 LDA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研团队画像构建
    3.1 科研团队画像概念界定及定义
        3.1.1 概念界定
        3.1.2 科研团队画像定义
    3.2 科研团队属性特征分析
    3.3 科研团队画像构建过程
    3.4 多源异构数据分析
        3.4.1 异构数据源分析
        3.4.2 数据预处理
        3.4.3 数据融合与集成
    3.5 标签框架构建
    3.6 特征属性值提取
        3.6.2 构建合着网络
        3.6.3 科研团队整体属性提取
        3.6.4 团队成员属性提取
    3.7 科研团队可视化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例验证
    4.1 数据收集
    4.2 数据预处理
    4.3 合着网络构建及属性值计算
        4.3.1 合着网络图构建
        4.3.2 团队属性计算
    4.4 科研团队可视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LDA模型算法代码

(9)汽车共享服务设计文献计量研究及其数据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汽车共享服务
        1.2.2 文献计量分析
        1.2.3 数据可视化
    1.3 课题来源与介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流程与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方法与初始数据采集
    2.1 研究对象
        2.1.1 作者和国家(地区)研究
        2.1.2 关键词研究
        2.1.3 引文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计量方法
        2.2.2 数据可视化方法
    2.3 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工具
        2.3.1 文献计量工具
        2.3.2 数据可视化工具
    2.4 初始数据采集
        2.4.1 数据来源
        2.4.2 定义检索关键词
        2.4.3 数据的预处理
    2.5 初始数据统计
        2.5.1 时间分布
        2.5.2 文献类型分布
        2.5.3 出版物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作者和国家(地区)分析
    3.1 作者和国家(地区)数据清洗
        3.1.1 作者数据清洗
        3.1.2 国家(地区)数据清洗
    3.2 作者文献计量分析
        3.2.1 作者发文频次分析
        3.2.2 作者合作分析
        3.2.3 作者合作网络数据分析
        3.2.4 作者中心度分析
    3.3 作者数据可视化
    3.4 国家(地区)文献计量分析
        3.4.1 国家(地区)发文频次分析
        3.4.2 各大洲发文频次分析
        3.4.3 国家(地区)合作分析
        3.4.4 国家(地区)合作网络数据分析
    3.5 国家(地区)数据可视化
    3.6 作者和国家(地区)研究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词分析
    4.1 关键词数据清洗
    4.2 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
        4.2.1 关键词频次分析
        4.2.2 共词分析
        4.2.3 关键词聚类数据分析
        4.2.4 聚类战略图分析
        4.2.5 共词网络数据分析
        4.2.6 关键词中心度分析
    4.3 关键词数据可视化
    4.4 关键词分析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引文分析
    5.1 引文数据清洗
    5.2 引文文献计量分析
        5.2.1 引文频次分析
        5.2.2 引文PageRank分析
        5.2.3 共被引分析
        5.2.4 主题文献聚类
        5.2.5 共被引网络数据分析
    5.3 引文数据可视化
    5.4 引文分析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成果与创新点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据可视化图片
附录B 展览照片
致谢

(10)税务代理机构提供纳税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税务代理的内涵
        1.2.2 税务代理作用的研究
        1.2.3 税务代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1.2.4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税务代理机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税务代理机构的相关概念
        2.1.1 税务代理及机构的含义
        2.1.2 税务代理机构的从业范围
        2.1.3 税务代理机构设置的准入要求
    2.2 税务代理机构提供纳税服务的必要性
        2.2.1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2.2.2 推动政府职能社会化发展
        2.2.3 和谐征纳关系
        2.2.4 维护征纳双方利益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对本选题的借鉴意义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2 公共治理理论
        2.3.3 理论对本选题的借鉴意义
第3章 税务代理相关政策及兴安盟税务代理行业现状
    3.1 税务代理的扶持政策和监管措施
        3.1.1 税务代理相关政策概述
        3.1.2 税务代理的扶持政策
        3.1.3 税务代理的监管政策
    3.2 兴安盟税务代理机构基本信息概述
        3.2.1 兴安盟税务代理机构的类别与规模
        3.2.2 兴安盟税务代理机构人员与业务范围
    3.3 兴安盟税务代理机提供纳税服务现状
        3.3.1 提供纳税服务层次的现状
        3.3.2 提供纳税服务人员的现状
        3.3.3 提供纳税服务积极性较高
        3.3.4 提供纳税服务的业务潜力较大
        3.3.5 业务开展和拓展较为依赖社会性因素
        3.3.6 提供纳税服务对政策法规和扶持引导存在需求
第4章 兴安盟税务代理机构提供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税务代理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4.1.1 “黑代理”提供服务
        4.1.2 行业自律难以施力
        4.1.3 人才断档
    4.2 机构提供的服务存在的问题
        4.2.1 无专业蒙汉双语服务
        4.2.2 业务范围狭窄
        4.2.3 提供的涉税服务不够独立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信用评价机制利用程度不高
        4.3.2 税务师行业立法进程缓慢
        4.3.3 税务机关服务与市场服务重合
        4.3.4 缺乏正向鼓励、支持和引导
第5章 国内外税务代理机构发展与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内外税务代理管理办法简介
        5.1.1 英国税务代理经验
        5.1.2 澳大利亚税务代理经验
        5.1.3 珠海市税务代理经验
    5.2 优秀经验启示
        5.2.1 发展措施因地制宜
        5.2.2 加强对税务代理的监管和自律管理
        5.2.3 保持税务代理的独立性
        5.2.4 加快税务代理立法进程
        5.2.5 政府购买税务代理服务
第6章 优化兴安盟税务代理机构角色与功能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行政和行业监督机制
        6.1.1 多措并举强化行政监督
        6.1.2 鼓励引导代理行业自律
    6.2 税务机关购买服务
        6.2.1 科学评价代理服务质量
        6.2.2 建立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6.2.3 坚决保留税收执法权力
    6.3 完善信息管理平台
        6.3.1 提高专门信息库数据质量
        6.3.2 丰富信息管理平台实用功能
    6.4 拓展绿色通道
        6.4.1 提供税务代理专项特约服务
        6.4.2 设置专岗处理批量申请
    6.5 公共部门提供鼓励、支持、引导
        6.5.1 利用信用评价结果择优合作
        6.5.2 辅助宣传普及税务代理概念
        6.5.3 鼓励相关后备人才培养
附录
    调查问卷(A)
    调查问卷(B)
参考文献
    引文文献
    阅读型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四、引文的评价功能及其规范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查收查引服务规范化研究[J]. 朱玉奴. 图书馆学研究, 2021(20)
  • [2]体育运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时认知功能的相关效应研究[D]. 蔡奔.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研究[D]. 胡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引文内容视角下的引文网络知识流动路径分析[J]. 彭泽,叶光辉,毕崇武,贠婕.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12)
  • [5]文献计量视角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D]. 乌吉斯古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王雯雯. 河南大学, 2020(07)
  • [7]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D]. 张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科研团队画像构建方法[D]. 莫君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汽车共享服务设计文献计量研究及其数据可视化[D]. 闫笑. 湖南大学, 2020(07)
  • [10]税务代理机构提供纳税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D]. 王立娇.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标签:;  ;  ;  

引文评价函数及其归一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