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庐山寺设计回顾

长沙市庐山寺设计回顾

一、长沙市麓山寺设计的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吕双[1](2020)在《微更新视角下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空间体系,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承载着大众的公共生活,包含日常出行、休闲、娱乐和工作等多种功能属性,但目前许多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如空间品质低、人行道被机动车侵占、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随着城市空间趋向饱和,中国逐渐步入存量优化时代,过去因城市化发展而遗留下的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城市更新的进程,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如何引导城市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以及如何重塑人们真正需要的空间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微更新的相关实践不断出现在各个城市中,旨在通过柔和的、小尺度的织补形式将现有空间进行更新,这对城市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的更新提供新方向。本文以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心区五一中路和河西麓山南路上的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进行具体分析和对比研究,归纳现存问题,并总结出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类型,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及各类型提出解决策略,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阐述,提出对应的更新策略。宏观层次是优化城市边界线型外围层级空间,注重整合城市公共空间;中观层次是丰富功能空间中间层级,提高建筑入口空间和建筑临界空间的品质;微观层次是营造精神空间内圈层级,从人的精神世界角度出发,将城市记忆和人的日常需求注入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的微更新中。最后,通过典型路段上的微更新实践进行说明,应用前面所提到的更新方法进一步验证。

白茜[2](2020)在《生态宜居理念下长沙市岳麓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区公园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公园类型之一,不仅是社区居民的生活场所,还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居民对美好生活品质的期盼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越来越高,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群的高度重视,进行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当前生态宜居城市背景下的发展需求,对营造更加适宜于人类居住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生存空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建设岳麓社区公园生态宜居性景观对实现长沙市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生态宜居城市、社区公园以及社区公园景观设计进行了相关研究综述,并对生态宜居城市、社区公园以及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相关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邻里单位理论和人性化设计理论等进行解读,为生态宜居理念下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模型构建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岳麓社区公园进行现状场地拍照收集以及对社区居民问卷调查等,从公园环境、配套设施和社区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区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整合分析社区公园景观设计要素组成,然后将社区公园景观分为生态性景观和宜居性景观两大类,形成本文生态宜居理念下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方法。将本文提出的生态宜居理念下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方法运用在岳麓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有针对性的提出景观设计策略,通过对地形地貌、植物绿化、水体驳岸以及绿色廊道四大景观设计要素的景观设计形成生态性景观;对人文历史、活动场所、配套设施以及园林建筑四大景观设计的景观设计形成宜居性景观。对岳麓社区公园进行了生态且人性化的景观设计,营造了一个适宜于社区居民生活的社区公园景观,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居民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本文所提出的具体的社区公园生态宜居性景观设计方法,将生态宜居相关理念与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密切联系,指导了社区公园生态宜居性景观设计,丰富了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社区公园生态宜居性景观设计提供了系统与科学的参考价值,同时为岳麓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设计策略,对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和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张凌峰[3](2019)在《基于公共活动的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中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承载着人们大部分的公共活动。市民生活环境品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街道空间品质的好坏。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向存量转化,城市空间日益受到市民的关注,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空间在近些年的城市发展中,成为主要的优化对象。然而已有的街道空间优化通常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与街道中的公共活动相联系,对街道活力的激发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些甚至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岳麓山周边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街道空间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现状进行调研,统计相应街道中的公共活动人群数量,分析街道中公共活动人数与街道空间感知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影响不同类街道空间公共活动的感知品质,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文章一共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说明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明确研究对象,继而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为研究的开展做好铺垫。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街道空间相关理论体系并对环境行为学进行了深入介绍,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引入了国外可操作的街道空间品质测量体系,作为后期街道感知品质量化的依据。第三章回顾了岳麓山周边地区的发展历史并结合街道肌理、尺度、界面、交通等对街道空间现状进行梳理,同时参考国外城市双因素作用下的街道分类方式对街道类型进行了再划分。第四章为岳麓山周边地区公共活动研究。将街道中的公共活动分为日常出行活动、休闲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同时结合百度热力图分析街道中公共活动的时间特征与分布状况,作为后文样本选择的基础。第五章为街道空间样本的研究。通过对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样本的的选择,深入分析街道空间与公共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各类街道空间样本中空间感知品质对于公共活动的影响。第六章基于前文的分析,明确各类街道空间感知品质对公共活动的重要影响,从整体以及各类街道层面提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随后选取不同类型街道实例提出具体的优化设计措施。最后的第七章是对文章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阐述了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表达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齐鹏[4](2019)在《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龄化水平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养老与就医需求不断增加,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行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发展势在必行。但对于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空间的布置和设计没有明确的指导依据,相关的规范和研究仅提出部分设计策略,并没有确切的尺寸和设计示例,致使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的室内外空间设计无法满足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实际需求,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以下研究:首先对老年人群划分、养老建筑的分类、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分类以及建筑空间设计等概念进行相关的阐述和界定,确定主要研究的对象、类型和范围。其次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适老化设计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环境心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老人的生理、心理、求医和人体工程学等基本特征,总结了老年人多方面的医养需求和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室内外空间设计的注意事项。再次以长沙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统计了长沙市部分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并且调研了长沙市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的现状,以8个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为具体实例,对其基本概况、地理位置、平面布局、医养结合模式、活动空间、交通空间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长沙市现有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在室内外空间设计上的不足。最后,对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分别进行研究:(1)对室内功能空间的总体布局进行划分,并分别对老人生活居住空间、医疗护理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后勤辅助空间以及细节空间进行研究。(2)对室外空间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外部活动空间、外部环境空间、外部细部空间等进行研究。以老人的需求和医养结合养老建筑空间设计注意事项为导向,根据实际调研中总结的不足,针对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的室内外空间,从总体空间布局到细节空间归纳出相应的设计要点和策略,从而提出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室内外功能空间的改进设计示例和图示,并总结了其改进尺寸,进而对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的建设和相关规范的制定起到完善和参考作用,充分的满足了老人养老、医疗、休闲等空间需求,为老人提供一个健康幸福的空间环境。

贺慧芳[5](2019)在《岳麓书院申遗的可行性试探》文中认为近年来,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而跻身世界遗产,则被认为是文物古迹价值得到肯定的重要标志,不仅有利于提升文物古迹本身的知名度,促进保护与开发,也有利于提升其所在国的文化自信与综合影响力。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重要传承载体。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不仅建筑保存完整,而且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延续至今,是代表中国书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有力竞争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浪潮,来自官方与社会各界的支持等,为岳麓书院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宝贵的时代契机。国内外类似文化遗产的申报经验,则给岳麓书院申遗提供了有利借鉴。岳麓书院现存古建筑多始建于明清时期,讲堂、御书楼、文庙、斋舍等主体建筑保持了传统布局,构成了完整的书院建筑体系,兼具历史参考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是岳麓书院申遗的原真性基础。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作为理学、经学等学说的重镇,湖湘学派等学术流派的根据地,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重要地位。而由岳麓书院培养或曾在岳麓书院活动的众多杰出人物,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学术、文化、政治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岳麓书院作为文化遗产的重大普遍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综上所述,岳麓书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备历史基础与现实的可行性。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如尚未进入预备名单、每年新增世界遗产名额有限且竞争激烈、早期建筑遗存少、体量规模有限等,因此,岳麓书院与其他项目联合申遗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思路。目前比较可行的联合申遗方案有中国儒家书院/儒家建筑联合申遗、岳麓书院/岳麓山作为南岳项目的一部分共同参与申遗、跨国协作与其它国家书院共同申遗等。

刘桐[6](2019)在《湖南地区民宿类型及其空间形态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旅游需求在发生转变,开始重视优质旅游。与此同时,民宿也在发展中不停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人们优质旅游的新选择。另外,政策红利逐渐发布,引导着民宿行业的进步。目前,湖南也随之涌现出大量民宿,但由于民宿类型研究的缺乏、所处位置的清晰认识及对相应的空间形态特征营造的忽视,导致其在设计、建设、运营中对较好资源的浪费。因此,对民宿类型的划分和对应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在前期精准定位、指导设计建设、制定运营模式上具有必要性和深远意义。本研究试图探寻湖南民宿空间形态的特征,构建合理的资源利用理念,让民宿能够针对性利用所在地区的资源,从场地里自然生长,引导民宿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基于湖南地区民宿调研,总结民宿分类和分布特征,提出民宿的资源要素分类方法后,归纳总结各类型民宿空间形态的影响要素、构成要素及最终呈现特征。首先,通过对民宿发展现状及收集的相关资料研究,界定了民宿、类型与空间形态的概念及内涵,并深度剖析中国民宿发展的历史沿革,同时,从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两方面对民宿空间形态的概念进行界定与解析。其次,通过对湖南地区现状和湖南民宿发展历史的研究,初步对湖南民宿有了基础性的了解。而后经过对湖南地区和省外优秀地区民宿建筑的大量实地调研,并进一步梳理了不同类型民宿的区位背景、周边环境、空间组织、建筑设计及其运营服务情况,并指出湖南地区民宿的设计特点和不足。然后,基于一般分类方法的归纳,提出湖南民宿民宿分类原则,并总结全国成熟地区民宿分类和分布特征,得出真正适用于湖南民宿的分类方法,即资源要素分类法,进而研究每个类型在湖南的依托资源及分布。与国内优秀民宿对标,提出民宿空间形态必然受民宿资源要素类型影响的观点。最后,对湖南民宿按照自然山水型、现代城市型、历史民俗型三种分类做了空间形态上的统计研究,用大量的案例说明三种类型民宿在资源要素不同时受气候环境、建造技术、营造理念、建筑材料、文化习俗影响而呈现出的空间形态。让民宿更好地结合本地资源,在利益的诉求与地域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为延续湖南的风景特色、地域文化和生活智慧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张冬晴[7](2019)在《长沙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老年人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篇文章主要是从老年人角度出发,研究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环境对老年人感官感受的影响。并根据老年人对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使用后评价结果,以求探索出一个适合老年人的,具有老年人人群特点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评价模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各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加重,已成为当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居住区的发展是由起初的设计静态化转向根据需求动态成长的过程,但我国目前还停留在一次性规划的阶段。回顾过去八九十年代的单位家属楼到现今的商品房,共同存在于城市内,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环境相互差距较大,对未来需求的上升空间局限性大,因而在当今老龄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居住区难以满足需求。现阶段研究居住景观环境与户外活动空间如何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正是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点,辅助提升老年人的自主活动能力变得十分迫切。因此,对老年人视角下的户外活动空间的评价研究是我国面临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长沙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环境要素作为研究对象,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从长沙市中心城区以不同区位、建成年代、房价标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对其进行调研与分析。通过对目标小区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行为模式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参与观察、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收集大量基础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语义差别法等一系列的科学评价方法构建综合评价系统,对长沙市目标小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景观环境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复合评价研究,深度挖掘老年人的潜在使用需求,分析并发现了长沙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的基本现状及潜在问题,对现有居住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进行了针对性地补充。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地优化策略,为未来长沙市居住区关于老年人的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有建设性的建议,促进建设居住区使用后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邵千恩[8](2019)在《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解构及其设计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要融入新的时代内涵的任务。依据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形式,佛教要始终坚持中国化的方向,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推动佛教事业在新时代里健康发展,使佛教文化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并重新赋予文化意义或者使用场景,使之重新融入现代生活,已经成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以古麓山寺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总结、提炼古麓山寺的视觉图形符号,熟练运用解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古麓山寺的视觉图形符号进行设计转化研究。用解构来审视古麓山寺中的视觉图形符号,并进行设计转化是本文进行的探索性、开放性研究。本文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佛教中有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古麓山寺作为湖南佛教的发源地,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及研究价值。笔者期望通过对其视觉图形符号解构及设计转化研究吸收传承其艺术精华,为现代设计提供帮助。第二章是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分析。先简要概述了佛教传统视觉图形符号的由来及演变,在对古麓山寺进行详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的分类,并对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三章为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解构方法研究。从解构入手,了解解构的内涵与产生,并对网格分解、异质同构、形变与夸张三个解构方法进行解读与分析。第四章是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设计转化研究。以设计转化导向和理念为原则,以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为元素进行设计实践。实践分为图形与产品两部分。用团寿与莲花,卷草与莲花解构成新的别致图形,并制作产品,祈福卡与六朝松笔筒。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希望在本文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调查与实践研究,丰富理论成果。本文通过对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解构及其设计转化进行的探索,希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赋予现代设计文化底蕴与灵气,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挖掘佛教艺术中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为设计师提供可复制的可操作的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新思路。

黄雪艳[9](2019)在《论公证在家事纠纷解决中的应然功能》文中指出我国正探索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部分试点法院就家事纠纷的解决开展诉讼与公证对接工作,在缓解家事纠纷、减少法院审判压力上取得了一定可推广的成效。公证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重要的一环,具有证明、沟通、服务、监督职能,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比较,还可规范民事、经济行为,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维护社会公正和市场经济秩序。我国公证制度移植于大陆法系国家,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的具体功能表现为:缓和家庭矛盾;为个体提供表达私权利的平台;调查核实取证优势;以强制执行力为保障;保护当事人隐私。相较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成熟的立法经验和实践,我国公证在家事纠纷解决中的应然功能尚未实际发挥出来,特别是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存在许多不足。从立法方面来看,家事领域法定公证缺失;公证调解范围狭窄;家事纠纷裁判的司法权能排斥公证效力。实务实践中公证局限于“唯证明论”;公证公益性和盈利性相冲突;公证人力资源制约;公证参与辅助事务物质经费保障不到位。对此,在公证职能认知上,应转变公证“唯证明论”观念,注重公证职能的延伸,加强公证宣传力度,增强当事人对公证的认同和接受;在制度立法方面,确立家事事件法定公证制度,拓宽公证调解的范围,强化公证与诉讼程序衔接机制,为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提供制度基础;在公证参与诉讼对接中,明确公证机构与法院的关系,完善物质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参与家事纠纷解决的公证队伍,促进公证对接诉讼更好地运行。通过对现有公证参与家事领域制度的完善,对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进一步规范,助力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发展。

易少芳[10](2018)在《湖湘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长沙地区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和服务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越来越为人强调。目前,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开发好语文课程资源。湖湘文化是指从古代开始居住在湖南的所有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的总和。湖湘文化为湖南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独特资源,目前长沙市的语文教师已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本论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湖湘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第一章论述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其依据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语文课程实施文化教育的需要,三是实践大语文教育的必然,四是由于长沙市湖湘文化资源自身的丰富厚实。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有多方面的意义,可以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湖湘文化素养,促进湖湘文化的传承。第二章从问卷调查入手分析了目前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开发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意识淡薄、湖湘文化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教师教授湖湘文化的方式较落后和湖湘文化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第三章阐述了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原则和途径。提出了“以生为本”、“教师主导”和“系统性开发”三条原则。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学生的素养成长为本,提升学生的主体人格;以学生的兴趣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主导”体现在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如何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如何实施全面的学习评价三方面。“系统性开发”表现为创建和培养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优秀团队、创建开发湖湘文化课程资源的专门机构和确保教学内容有系统性。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途径在于结合教材课文、依托专题研究和利用实践活动三大途径。结合教材课文可以教材为依托,增加阅读容量;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对比教学;以教材为凭据,增加写作能力。依托专题研究可以专题研究为依托,了解湖湘习俗;以专题研究为依托,走近湖湘名人;以专题研究为依托,走进名胜古迹。利用实践活动,可结合教学专题、结合学校课程和利用假期作业进行湖湘文化语文实践活动。

二、长沙市麓山寺设计的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沙市麓山寺设计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微更新视角下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微”时代
        1.1.2 城市双修政策
        1.1.3 “人居三”高度重视公共空间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长沙公共建筑
        1.2.2 中介空间
        1.2.3 微更新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微更新理论的相关研究
        1.3.2 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理论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微更新视角下中介空间理论基础
    2.1 微更新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城市针灸理论
        2.1.2 城市拼贴理论
        2.1.3 有机更新理论
        2.1.4 日常生活理论
    2.2 城市中介空间的理论基础
        2.2.1 中介空间的提出
        2.2.2 城市中介空间的空间特质
        2.2.3 城市中介空间的功能属性
    2.3 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微更新内容
        2.3.1 建筑界面的微更新
        2.3.2 交通体系的微更新
        2.3.3 景观体系的微更新
        2.3.4 功能构成的微更新
        2.3.5 城市家具的微更新
        2.3.6 空间尺度的微更新
    2.4 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的微更新案例
        2.4.1 巴塞罗那模式
        2.4.2 布拉格学生宿舍改造
        2.4.3 北京中粮广场改造
        2.4.4 上海油画院雕塑院美术馆广场更新
        2.4.5 西直门泊寓停车空地
        2.4.6 案例汇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现状研究
    3.1 长沙公共空间的历史沿革
        3.1.1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
        3.1.2 1978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3.1.3 21世纪初至今
    3.2 调研范围选取
        3.2.1 五一中路路段范围
        3.2.2 麓山南路路段范围
    3.3 五一中路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现状
        3.3.1 基本情况分析
        3.3.2 交通体系分析
        3.3.3 景观氛围分析
        3.3.4 活动行为分析
        3.3.5 视觉感受分析
        3.3.6 功能结构分析
        3.3.7 城市家具分析
        3.3.8 空间属性分析
    3.4 麓山南路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现状
        3.4.1 基本情况分析
        3.4.2 交通体系分析
        3.4.3 景观氛围分析
        3.4.4 活动行为分析
        3.4.5 视觉感受分析
        3.4.6 功能结构分析
        3.4.7 城市家具分析
        3.4.8 空间属性分析
        3.4.9 路段总结
    3.5 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问题解析
        3.5.1 与城市空间联系较弱,配套设施匮乏
        3.5.2 中介空间环境品质低,缺乏精细化设计
        3.5.3 场所精神缺失,忽略人的日常需求
    3.6 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类型归纳
        3.6.1 城市边界线型外围层级
        3.6.2 功能空间中间层级
        3.6.3 精神空间内圈层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微更新设计策略
    4.1 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的微更新模式
        4.1.1 微更新理念的界定
        4.1.2 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微更新思路
        4.1.3 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微更新特点
        4.1.4 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微更新的呈现方式
    4.2 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的微更新流程
        4.2.1 更新对象的选择方法
        4.2.2 相关人员共同参与
    4.3 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微更新基本原则
        4.3.1 整体性原则
        4.3.2 以人为本的原则
        4.3.3 微小渐进式原则
        4.3.4 需求导向式原则
        4.3.5 地域特色原则
    4.4 宏观层面优化城市边界线型外围层级
        4.4.1 挖掘城市“灰色”空间
        4.4.2 丰富城市家具
        4.4.3 完善慢行空间
    4.5 中观层面丰富功能空间中间层级
        4.5.1 增强建筑入口空间的多样性
        4.5.2 实现建筑临界空间复合化设计
    4.6 微观层面营造精神空间内圈层级
        4.6.1 延续城市脉络
        4.6.2 注入文化活动
        4.6.3 满足人的日常需求
    4.7 不同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微更新要点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一中路特定路段中介空间微更新
    5.1 区位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现状问题
        5.1.3 微更新介入点确定
    5.2 介入点1—中隆国际大厦中介空间
        5.2.1 提升景观绿地品质
        5.2.2 置入弹性功能
    5.3 介入点2—中天国际通讯广场中介空间
        5.3.1 界面空间外延化
        5.3.2 增强建筑入口空间的多样性
    5.4 介入点3—第一大道中介空间
        5.4.1 增强建筑入口的多样性
        5.4.2 实现建筑临界空间复合化设计
        5.4.3 注入小尺度更新
    5.5 介入点4—城市边界线型外围层级
        5.5.1 激活街角中介空间
        5.5.2 完善特色城市家具
        5.5.3 完善慢行空间
    5.6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研究成果如下
    本文的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2)生态宜居理念下长沙市岳麓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宜居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1.1.2 社区公园是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
        1.1.3 生态宜居景观设计是营造社区公园景观的重要举措
        1.1.4 建设社区公园是长沙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宜居城市
        2.1.2 社区公园
        2.1.3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宜居城市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邻里单位理论
        2.2.4 人性化设计理论
第3章 生态宜居理念下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方法
    3.1 生态宜居理念下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3.1.1 遵循生态和谐原则
        3.1.2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3.1.3 突出人文特色原则
        3.1.4 保障人居需求原则
    3.2 生态宜居理念下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体系
    3.3 生态宜居理念下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内容
        3.3.1 生态性景观
        3.3.2 宜居性景观
        3.3.3 总结
第4章 岳麓社区公园概况及现状分析
    4.1 公园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1.2 现状用地
        4.1.3 地形条件
        4.1.4 日照条件
        4.1.5 道路系统
    4.2 现状分析
        4.2.1 自然条件
        4.2.2 地域文化
        4.2.3 生态特征
        4.2.4 宜居条件
        4.2.5 现状问题分析
        4.2.6 社区公园调查分析
第5章 岳麓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5.1 总体定位与景观布局
        5.1.1 总体定位
        5.1.2 景观布局
    5.2 岳麓社区公园生态性景观设计
        5.2.1 地形处理与生态景观设计
        5.2.2 植物配置与绿化景观设计
        5.2.3 生态理水与驳岸景观设计
        5.2.4 绿道规划与绿道景观设计
    5.3 岳麓社区公园宜居性景观设计
        5.3.1 地方特色与人文景观设计
        5.3.2 空间规划与场所景观设计
        5.3.3 服务设施与配套景观设计
        5.3.4 景观小品与建筑景观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长沙市岳麓社区居民需求问卷调查表

(3)基于公共活动的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由增量向存量转型
        1.1.2 公共活动对街道空间品质的要求提高
        1.1.3 丘陵地形下的旧城场所感逐渐丧失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1.3 相关研究总结
    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1 环境行为学理论内容
        2.2.2 相关研究
    2.3 街道空间感知品质研究
        2.3.1 街道空间感知品质的提取
        2.3.2 街道空间感知品质的指标量化
    2.4 小结
第3章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分类
    3.1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的作用
        3.1.1 生态作用
        3.1.2 社会作用
        3.1.3 经济作用
    3.2 岳麓山周边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概述
        3.2.1 历史发展
        3.2.2 现状概述
    3.3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梳理
        3.3.1 肌理
        3.3.2 尺度
        3.3.3 界面
        3.3.4 交通
    3.4 岳麓山周边街道分类
        3.4.1 分类依据
        3.4.2 生活型街道
        3.4.3 消费型街道
        3.4.4 交通型街道
    3.5 小结
第4章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公共活动分类
    4.1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公共活动分类
        4.1.1 日常出行活动
        4.1.2 休闲活动
        4.1.3 社会交往活动
    4.2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公共活动主体概况
        4.2.1 文化背景
        4.2.2 人群属性
        4.2.3 年龄层次
    4.3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公共活动现状
        4.3.1 分布上的时间特征
        4.3.2 分布上的空间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感知品质与公共活动相关性分析
    5.1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样本选取
    5.2 样本街道空间品质及其公共活动研究
        5.2.1 消费型街道
        5.2.2 生活型街道
        5.2.3 交通型街道
    5.3 街道空间感知品质与公共活动相关性研究
        5.3.1 消费型街道空间感知品质与公共活动相关性
        5.3.2 生活型街道空间感知品质与公共活动相关性
        5.3.3 交通型街道空间感知品质与公共活动相关性
        5.3.4 街道空间感知品质与公共活动相关性总结
    5.4 小结
第6章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
    6.1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
        6.1.1 整体优化策略
        6.1.2 分类优化策略
    6.2 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实例优化设计
        6.2.1 消费型街道—财院路西段
        6.2.2 生活型街道—白云路南段支路
        6.2.3 交通型街道—金星路东北段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致谢

(4)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1.1.2 我国养老与医疗现状
        1.1.3 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政策导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群划分
        2.1.2 养老建筑分类
        2.1.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1.4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分类
        2.1.5 建筑空间设计界定
    2.2 相关设计理论
        2.2.1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2.2.2 适老化设计理论
        2.2.3 “以人为本”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2.3 老龄化基础特征
        2.3.1 老年人群的生理特征
        2.3.2 老年人群的心理特征
        2.3.3 老年人群的医疗需求特征
        2.3.4 老年人群的人体工程学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沙市养老状况及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现状调研
    3.1 长沙市养老状况
        3.1.1 长沙市人口老龄化情况
        3.1.2 长沙市养老与医疗服务供给情况
        3.1.3 长沙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和需求
    3.2 长沙市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现状调研
        3.2.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2.2 调研内容
        3.2.3 调研分析与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研究
    4.1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内部功能空间总体布局
        4.1.1 内部总体功能空间划分
        4.1.2 医养功能空间布局形态对比
    4.2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生活居住空间设计
        4.2.1 增加医护服务的生活居住空间设计要点
        4.2.2 介助和介护型生活居住空间平面布置
    4.3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医疗护理空间设计
        4.3.1 护理照料区空间设计研究
        4.3.2 医疗诊治区空间设计研究
        4.3.3 康复理疗区空间设计研究
        4.3.4 医疗护理空间设计总结
    4.4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4.4.1 门厅空间设计研究
        4.4.2 交通空间设计研究
        4.4.3 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4.4.4 就餐空间设计研究
        4.4.5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总结
    4.5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后勤辅助空间设计
        4.5.1 洁污空间
        4.5.2 晾晒空间
        4.5.3 储存空间
        4.5.4 后勤辅助空间设计总结
    4.6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细节空间设计要点
        4.6.1 家具细节设计要点
        4.6.2 标志导向设计要点
        4.6.3 室内光照设计要点
        4.6.4 室内色彩设计要点
        4.6.5 材质设计要点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5.1 外部总体规划设计要点
        5.1.1 医疗机构与养老建筑规划布局对比
        5.1.2 场地选址与道路交通分析
    5.2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外部活动空间设计
        5.2.1 .活动空间现状与布局
        5.2.2 .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5.3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外部环境空间设计
        5.3.1 外部植物环境现状与建议
        5.3.2 康复景观设计研究
    5.4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外部空间细部设计
        5.4.1 建筑出入口精细化设计
        5.4.2 道路空间设计
        5.4.3 景观小品设计
        5.4.4 室外灯光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岳麓书院申遗的可行性试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2 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制度与现状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岳麓书院历史传承的研究
        1.3.2 关于岳麓书院建筑及其格局的研究
        1.3.3 关于中国书院及文庙等儒家建筑的研究
        1.3.4 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岳麓书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
    2.1 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浪潮
    2.3 国内外类似文化遗产的申遗情况
        2.3.1 韩国的书院申遗
        2.3.2 跻身世界遗产的中国书院
第3章 岳麓书院的历史与申遗的现实基础
    3.1 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
    3.2 岳麓书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3.3 近现代岳麓书院与湖南大学的变迁
第4章 岳麓书院申遗的条件与申报策略
    4.1 岳麓书院申遗的困难分析
    4.2 岳麓书院申遗的可行性
        4.2.1 从现存古建筑看岳麓书院申遗的原真性
        4.2.2 岳麓书院的普遍价值分析
        4.2.3 岳麓书院申遗的有利条件
    4.3 岳麓书院申遗的建议
        4.3.1 中国书院/儒家建筑联合申遗
        4.3.2 岳麓书院/岳麓山作为南岳项目的一部分共同参与申遗
        4.3.3 跨国协作与韩国等国书院共同申遗
        4.3.4 三种申遗思路的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湖南地区民宿类型及其空间形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旅游消费升级
        1.1.2 民宿业蓬勃发展成为旅游新选择
        1.1.3 民宿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出台
    1.2 国内外民宿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民宿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民宿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民宿发展概述
    2.1 民宿的概念界定与特征解析
        2.1.1 民宿的定义
        2.1.2 民宿、酒店、农家乐概念辨析
        2.1.3 民宿的基本特征
    2.2 中国民宿发展历史概况
        2.2.1 民宿起源——乡村民宿的出现
        2.2.2 爆发增长——城市民宿的诞生
        2.2.3 行业成熟——现代民宿业形成
    2.3 空间形态概念界定与解析
        2.3.1 空间与形态的定义
        2.3.2 民宿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2.3.3 民宿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2.4 民宿类型与空间形态的关系
        2.4.1 民宿类型具体含义
        2.4.2 类型与空间形态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南地区民宿发展现状研究
    3.1 湖南省基本现状
        3.1.1 自然与气候条件
        3.1.2 交通条件
        3.1.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 湖南民宿发展历史概况
        3.2.1 自然生长阶段
        3.2.2 规范生长阶段
        3.2.3 迅速增长阶段
    3.3 湖南民宿的发展机遇
        3.3.1 自然景观秀丽多样
        3.3.2 城市发展快速商业发达
        3.3.3 历史悠久民俗丰富
        3.3.4 民宿相关政策利好不断
    3.4 调研对象分析
        3.4.1 民宿现有数量
        3.4.2 调研对象筛选
        3.4.3 确定调研民宿数量
    3.5 重点调研案例分析
        3.5.1 张家界回家的孩子民宿
        3.5.2 长沙柏悦·美麓智能民宿
        3.5.3 寐之藏民宿
    3.6 湖南民宿设计特点及不足
        3.6.1 湖南民宿的设计特点
        3.6.2 湖南民宿设计存在的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南地区民宿类型研究
    4.1 国内民宿的一般分类方法研究
        4.1.1 按区域载体分类
        4.1.2 按规模分类
        4.1.3 按开发经营模式分类
    4.2 湖南民宿分类的原则提出与方法探究
        4.2.1 湖南民宿分类原则的提出
        4.2.2 依据资源要素分类的方法探究
        4.2.3 依据资源要素的分类方法形成
    4.3 基于资源要素分类的湖南民宿研究
        4.3.1 自然山水型
        4.3.2 现代城市型
        4.3.3 历史民俗型
    4.4 基于资源要素分类的民宿案例分析
        4.4.1 典型案例分析及优秀案例对标
        4.4.2 国内优秀案例对湖南民宿的启示
    4.5 民宿类型对空间形态的启发
第5章 基于类型的湖南民宿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5.1 自然山水型民宿空间形态特征
        5.1.1 山地民宿基于山形地势
        5.1.2 滨水民宿基于水陆交接
        5.1.3 自然气候对民宿形态的“调节”
        5.1.4 风水思想对场地形态的“指导”
    5.2 现代城市型民宿空间形态特征
        5.2.1 功能分区
        5.2.2 公共空间
        5.2.3 室内设计
        5.2.4 主题氛围
    5.3 历史民俗型民宿空间形态特征
        5.3.1 民居整体环境的呼应
        5.3.2 传统民居形式的利用
        5.3.3 传统民居功能的升华
        5.3.4 本地资源的优先使用
    5.4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竞赛
致谢

(7)长沙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老年人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居住区中老年人比例呈上升趋势
        1.1.2 居住习惯与养老模式
        1.1.3 忽视使用后评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资料收集整理
        1.3.2 数据分析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相关概念剖析
        1.5.1 居住区
        1.5.2 老年人
        1.5.3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需求层次理论
        2.1.2 老年人基本特征研究
        2.1.3 老年人活动内容与类型
    2.2 使用后主观评价的研究
        2.2.1 使用后评价的方法
        2.2.2 使用后评价的步骤
    2.3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沙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
    3.1 调研内容概况
        3.1.1 长沙市老龄化趋势概况
        3.1.2 调研小区概况
        3.1.3 调研方式及问卷设计
    3.2 参与观察结果
        3.2.1 老年人在不同品质小区中的活动类型
        3.2.2 老年人在不同品质小区中的空间需求
    3.3 现状问题总结
        3.3.1 老旧小区
        3.3.2 普通住宅小区
        3.3.3 高端住宅小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使用后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建立和评价的基本步骤
    4.2 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
    4.3 指标体系构建
        4.3.1 构建原理
        4.3.2 指标集确定原则
        4.3.3 指标汇总与筛选
        4.3.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赋值
    4.4 评价步骤
    4.5 评价等级及其说明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使用后评价结果分析
    5.1 针对指标因子权重分析结果
    5.2 针对使用者社会学特征分析结果
        5.2.1 老旧小区
        5.2.2 普通住宅小区
        5.2.3 高端住宅小区
    5.3 针对满意度评价分析结果
        5.3.1 老旧小区
        5.3.2 普通住宅小区
        5.3.3 高端住宅小区
        5.3.4 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针对老年人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优化策略
    6.1 老旧小区
        6.1.1 梳理组团内部及周边路网结构
        6.1.2 缓解停车矛盾,增强道路安全性
        6.1.3 改善绿化环境
        6.1.4 划分专门的园艺空间
        6.1.5 引入立体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6.1.6 增加适老化户外座椅
    6.2 普通住宅小区
        6.2.1 增加观赏休憩空间
        6.2.2 增强健身锻炼场所的适老性与协助性
        6.2.3 加强物业服务及养老服务
        6.2.4 增设无障碍设施
    6.3 高端住宅小区
        6.3.1 设计老幼共用的复合型空间
        6.3.2 植物景观设计的适老化
        6.3.3 促进全时段、全季节使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长沙市居住区老年人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B 长沙市居住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评价指标赋权问卷(专家)
附录C 长沙市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8)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解构及其设计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
        二、社会发展
        三、古麓山寺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古麓山寺研究综述
        二、视觉图形符号研究综述
        三、解构研究综述
        四设计转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重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探析
    第一节 视觉图形符号概述
        一、图形的概念
        二、图形符号发展溯源
    第二节 佛教视觉图形符号的由来及其演变
        一、几何图形
        二、动物图形
        三、植物图形
        四、吉祥图形
    第三节 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分析
        一、古麓山寺概述
        二、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应用分析
        三、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艺术特征分析
    第四节 传统视觉图形符号的保护与传承
        一、对传统艺术的忽视
        二、对传统的再思考
        三、保护与传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解构方法研究
    第一节 解构概述
        一、解构的内涵
        二、解构的产生
        三、解构主义设计特点
    第二节 解构在视觉图形符号创意中的应用
        一、反常规
        二、反视觉中心
        三、反立场单一
    第三节 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解构方法
        一、网格分解
        二、异质同构
        三、形变与夸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设计转化研究
    第一节 “设计转化”
    第二节 传统视觉图形符号设计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式的泛滥
        二、表象化的理解
    第三节 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设计转化方法
        一、设计转化导向
        二、设计转化理念
    第四节 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设计转化实践
        一、图形
        二、产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论公证在家事纠纷解决中的应然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域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的正当性基础
    2.1 家事纠纷的界定及特征
        2.1.1 家事纠纷的界定
        2.1.2 家事纠纷的特征
    2.2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的历史变迁
    2.3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比较分析
        2.3.1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与法院判决比较
        2.3.2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与法院调解比较
        2.3.3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与人民调解比较
    2.4 公证基础功能之阐述
        2.4.1 公证基于法律及相关文件所拥有的功能
        2.4.2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的具体功能
第3章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实然分析
    3.1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立法现状
        3.1.1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相关立法梳理
        3.1.2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相关立法缺陷分析
    3.2 我国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实施现状
        3.2.1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在全国的实践概述
        3.2.2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职能在长沙市实施的调查
    3.3 公证参与解决家事纠纷的实践困境
        3.3.1 公证局限于“唯证明论”
        3.3.2 公证公益性与盈利性之冲突
        3.3.3 公证参与家事辅助事务的局限
        3.3.4 公证机构人力资源的制约
第4章 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应然功能之实现
    4.1 转变公证证明职能观念
    4.2 完善家事领域法定公证制度
        4.2.1 完善人身关系公证制度
        4.2.2 完善财产关系公证制度
    4.3 拓宽家事公证调解的范围
    4.4 强化公证与诉讼程序衔接机制
        4.4.1 强化公证的证明效力
        4.4.2 强化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
    4.5 强化公证参与家事辅助的可操作性
        4.5.1 明确公证机构与法院的关系
        4.5.2 完善公证辅助物质经费保障机制
        4.5.3 加强公证队伍规范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布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湖湘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长沙地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依据和意义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语文课程实施文化教育的需要
        三、实践大语文教育的必然
        四、长沙市湖湘文化资源的丰富厚实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意义
        一、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二、提升学生的湖湘文化素养
        三、促进湖湘文化的传承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开发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意识淡薄
    二、湖湘文化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
    三、教师教授湖湘文化的方式较落后
    四、湖湘文化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原则和途径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
        二、教师主导
        三、系统性开发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的途径
        一、结合教材课文
        二、依托专题研究
        三、利用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学案例
    案例一:《岳麓山楹联文化》
    案例二:《湖湘名人与湖湘文化》
致谢

四、长沙市麓山寺设计的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更新视角下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吕双. 湖南大学, 2020(12)
  • [2]生态宜居理念下长沙市岳麓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白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基于公共活动的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 张凌峰. 湖南大学, 2019(01)
  • [4]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D]. 齐鹏.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5]岳麓书院申遗的可行性试探[D]. 贺慧芳. 湖南大学, 2019(07)
  • [6]湖南地区民宿类型及其空间形态特征研究[D]. 刘桐. 湖南大学, 2019(07)
  • [7]长沙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老年人满意度评价研究[D]. 张冬晴. 湖南大学, 2019(07)
  • [8]古麓山寺视觉图形符号解构及其设计转化研究[D]. 邵千恩.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9]论公证在家事纠纷解决中的应然功能[D]. 黄雪艳. 湖南大学, 2019(07)
  • [10]湖湘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长沙地区中学为例[D]. 易少芳. 湖南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长沙市庐山寺设计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