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几点基本经验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几点基本经验

一、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几条基本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彭泽平,董明月[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的普通高中教育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步规范、重点攻坚和加速普及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如下经验:高度重视、持续改革助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增加经费投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处理好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城市高中教育与农村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三对关系。展望未来,重庆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力点应是建立城乡融合的高中教育均衡发展体系;推动高中育人方式向个性化、全面化转变;探索综合高中模式,实现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实施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发展的方向感等方面。

崔自勤[2](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文中指出高考作为联结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动向直接牵引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直接催生了新的高中教育目标和学校组织形态,尤以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为最。为符应新高考的要求,作为高中学校组织的关键构成——教学组织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运用文献研究法选择以人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强调情境互动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理论,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厘清了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教学组织的结构及特征,为探索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提供了域外视野;藉由案例分析法提炼出部分高中学校改革的先行经验,为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和年级组织的变革提供了参考路径;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明晰了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的现状和问题,为探究高中教学支持组织建设指明了解决思路。围绕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本研究从实践、政策和理论层面分析了高中学校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研组织、班级组织、年级组织和教学支持组织等为变革重点,提出了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策略和路径。本文认为:其一,教学管理组织变革应从结构扁平化、人员专业化、职责明确化、系统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有序推进。其二,课程组织变革需要运用职能分类法对机构设置、组织设计和制度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其三,教研组织变革应从明晰职能定位、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等路径进行合理实施。其四,班级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变革班级组织形式、创新班级组织架构、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逐步落实。其五,年级组织变革应充分借鉴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的先行经验,从定位明确、权力集中、职能发挥、特色构建、环境创设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其六,教学支持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基点、方向、出路、保证、趋势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和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两大方面对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进行了展望。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雨[4](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级考试之一,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对其考试质量进行有效检测,同时也能为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指明方向。但当前对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评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即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方法,参考相关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观点和意见,构建一套有理论基础、评价指标明确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指标初建;通过咨询专家对初步构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根据意见进行相应修改,建立具有专家效度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高中教师对各指标重要性的观点及与专家观点存在的差异,并运用问卷数据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作信效度分析;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并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体系;将已构建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历史学科相结合,形成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2019年夏季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为例进行考试质量分析,以检验构建的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根据研究得出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均具有重要性;本研究构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不同背景变量的高中教师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观点上有显着差异;专家、高中教师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观点上无显着差异。根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加强实证研究、建立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机构、加强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分析报告工作等角度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完善提出建议,以供相关单位与研究人员参考。

佘至宁[5](2020)在《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自从1983年最早提出在高中教育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以来,“普职比”问题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转型、科技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展露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中等职业教育陷入了困境,正在迎接着许多新的挑战,“普职比”问题已经成了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高中阶段的普职比,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比例,这关系到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普职比大体相当”相关政策的形成过程,并且审视当前阶段“普职比”的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在以往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湖北省四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对象包括了初中生,初中班主任,中等职业学校在读学生和专任教师,采用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卡方检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对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本研究框架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六个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回顾了我国和湖北省地区的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并从学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以及湖北省地区的高中阶段“普职比”现状;第四章是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湖北省地区的调研数据和历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教育年鉴》中相关数据的分析,辅以实地调研的访谈所得,客观的探究了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第五章、第六章基于第四章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目前高中阶段“普职比”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王冬雪[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造成人类生活不幸的罪恶本源,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和藩篱。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努力实现的理想,是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承诺。开发式扶贫是党和政府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开发式扶贫的本质在于将自食其力和社会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资源与贫困群体需求有效对接,更大程度地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破贫困藩篱,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由内而外彻底摆脱贫困。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单纯地进行物质救济式帮扶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助长贫困群体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通过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提高贫困群体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坚持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断显现,并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一直以来,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兴学赈灾是民间社会的应尽责任。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教育扶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也相应地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社会组织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对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为此,论文围绕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选题,运用历史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资源、实践探索、实践模式等内容,以此明确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深刻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基本经验、发展机遇、发展挑战和发展路径等问题,以助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思路及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结构及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现实背景、发展脉络、总体成效。以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为出发点,爬梳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脉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9年探索阶段、1990年—2000年展开阶段、2001年—2011年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攻坚阶段。并从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等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本章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论文的理论资源进行归纳,为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践探索、模式分析和未来展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以资育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方面概括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涉足的主要领域和实践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本章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实践模式大体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又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又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又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第六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这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论文科学合理地将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为扶贫资源的链接者、扶贫服务的提供者、扶贫能力的建设者、扶贫行动的倡导者和扶贫工作的合作者。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提出要发扬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论文从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机遇,即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四大机遇。第四部分检视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所遇到的挑战。论文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存在法律缺失、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普遍资源短缺和内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尽快解决。第五部分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优化性路径选择。论文提出,为继续推进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必须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法律体系、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并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情况,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归纳概括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包括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二是鉴于社会组织在大扶贫格局下社会扶贫中的重要主体地位,明确定位了中国社会组织在2020年后农村教育扶贫中的五种角色,即资源链接者、服务提供者、能力建设者、行动倡导者和扶贫工作合作者。三是高度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包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为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教育贫困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四是全面分析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在当前以及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优化性路径选择。

蒋洁蕾[7](2016)在《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点高中制度是建国以来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中的整体布局。历史上,该制度历经嬗变,几经存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问题,根本上探讨的是重点高中制度利弊问题。那么“究竟重点高中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均对此有着差异性的认识。任何简单地回答“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都不能全面反映该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唯有从多视角(历史的视角、国别比较的视角、实证调查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去检视和梳理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还原该问题本身,也才能从中找到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综合考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首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我国建国以来有关该问题的若干次争论,涉及政策、学界以及实践等领域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作为,以此还原该问题的历史面貌并规整出有关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核心争论焦点。其次,检视国际上与我国相类似的“重点高中”(德国文理中学、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美国学术高中)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存废争论,比较三国“重点高中”制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出路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样本。再者,就现实各方(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专家学者)对“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各种看法及理由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接着,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办重点高中的五大好处(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辨析。最后,在历史回溯、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理论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发展的若干条出路。论文的历史研究部分,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演化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影响这一制度兴废的五个核心议题,即“是否富有效率?”、“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出了精英人才?”、“是否有违教育公平?”、“是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国际比较研究部分,通过对德、英、美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五点共性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德国始终坚持文理中学制度,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减小文理中学制度的弊端,可用“公立”、“大众化”、“建‘立交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征;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模式可用“受制于党派”、“精英化”、“尊重传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学术高中制度可用“分类”、“专业化”、“特色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实证调查部分,围绕“究竟要不要举办重点高中”这一核心问题,对高中校长、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与非重点高中校长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看法存一定的差异,越是“老牌”、“一流”的重点高中校长,越是倾向于赞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而非重点高中的校长则更倾向于废除重点高中制度;相对而言,重点高中的教师比非重点高中教师更倾向于赞同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专家学者对重点高中存废问题的看法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理论透视部分,围绕五大关键词即“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以前面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获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思维、复杂思维、相对性思维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举办重点高中可能的好处与潜在的危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上述五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每个辩护理由,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都需要具体分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五大辩护理由在逻辑上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并非同等重要。简而言之,“精英培养”是根本目的,其它四个方面“效率优先”、“因材施教”、“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均属于手段的范畴。从重要性上看,假如“精英培养”落空、陷入虚假化,则其它四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基于这一判断,论文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是否“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基于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看,我国重点高中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改良。改造、改良的总体方向是,重点高中必须摆脱和跳出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理,不断探索精英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英人才。从长远看,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现有的重点高中制度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改革。可能的变革路径包括:在保留重点高中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尝试将公办重点高中转制为私立高中,改变公立重点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尝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建立综合高中制度;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生教育计划。

程雅慧[8](2012)在《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研究 ——以山东省X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阶段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以县为单位的行政架构,形成了特有的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特征。但是,在县域治理中,义务教育是由国家推行的基本教育,义务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而高中阶段的教育常常被忽视。笔者以山东省X县的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为研究,分析因素构成及相互影响,提出促进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根据山东省X县教育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资料分析,从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专任教师数等维度与全国比较。得出的结论是:1,山东省X县高中发展总量不足,普及程度有待提高。2,山东省X县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发展较为不平衡,但逐渐趋于合理化。影响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个人及家庭层面的影响因素。个人及家庭层面,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意向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初中生辍学是教育意愿的表现。影响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意向的因素有自身兴趣、学习成绩、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和陈旧的观念。二是国家及社会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会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包括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普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水平也会影响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包括理念陈旧、专业设置欠合理、师资缺乏和就业市场的引导作用。根据上述情况,提出促进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合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1,建立普及高中教育制度。其途径为:建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支持政策;优化县域高中阶段教育布局结构;支持民办高中教育发展。2,制定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规则。其途径为:建立县域农科教综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县域教育资源的配置;建立普职结合的教育体系结构。3,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其途径为:探索符合实际的综合高中模式;积极推行高中课程改革;推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努力提高农村高中教育质量。4,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其途径为:建立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政府统筹机制;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孔凡琴[9](2011)在《多维视阈下的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其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且还关涉到教育公平与正义等众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正因如此,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高中教育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高中办学模式如何选择则是重中之重。就目前而言,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国家。那么,为了普及和发展高中教育,其办学模式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寻求该问题答案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是加强国际比较,汲取国际经验。英国基于其悠久的精英教育传统和特殊的国情,在高中办学模式设计与选择方面颇具特色。学术型、综合型、职业型三种高中办学模式构成了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的整体结构,它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撑起英国的高中教育事业。那么,各种模式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究竟如何?每种模式存在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是什么?其招生对象、课程设置、考试与资格证书、学生分流与毕业出路等具体操作情况如何?各种模式对社会发展和高中教育的普及作出了哪些贡献?其社会声誉和认可度如何?存在着哪些突出问题?英国近年来的高中教育改革是如何处理三种模式之间的关系的?英国在高中教育普及化的过程中,其办学模式选择具有哪些特色和成功经验?其困境和问题是什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他国家的高中教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主要由引言和正文六章组成。引言主要介绍论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结构,并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正文的写作分为六章:第一章探讨了高中教育的特殊性(包括高中教育的一般性质、目标与功能、任务等);高中办学模式的基本类型;考量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三个视阈(精英与大众、公平与效率、普职融合),这为后文分析英国高中办学模式提供理论框架。第二章探讨了英国高中办学模式的历史演变。主要对二战前的精英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下的文法学校和公学、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化高中教育办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纵向考察。第三章对学术型高中办学模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对学术型办学高中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作进行阐述之后,将之置于精英与大众、公平与效率、普职融合等三个视阈下进行了全面评析。第四章对综合型高中办学模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对综合型高中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作进行阐述之后,将之置于精英与大众、公平与效率、普职融合等三个视阈下进行了全面评析。第五章对职业型高中办学模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对综合型高中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作进行阐述之后,将之置于精英与大众、公平与效率、普职融合等三个视阈下进行了全面评析。第六章对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选择的特色与经验、问题与教训等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余远方[10](2011)在《教育多元供给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民众对目前的教育状况仍有着较大的意见,择校、乱收费等问题都是百姓不满意的焦点。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教育领域的严重供求矛盾: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供给”体制远远不能满足民众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供给体制。事实上,无论从教育的混合品性质看,还是从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来看,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制都有其必要性。而教育多元化供给的国际经验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公共财政视角出发,分析我国教育供求矛盾的认识误区和体制障碍,寻求解决我国教育供求矛盾的方法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方向。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公共财政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教育的混合产品性质和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进而剖析我国教育领域存在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论证构建多元化教育供给体制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分析政府、社会和个人在教育供给中的责任,探索我国构建多元化教育供给体系的思路和途径。

二、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几条基本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几条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改革初期的缓慢发展阶段(1978—1984年)
    (二)逐步规范的探索发展阶段(1985—1996年)
    (三)重点攻坚的全面发展阶段(1997—2009年)
    (四)加速普及的发展阶段(2010—)
二、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
    (一)顶层设计:以高度重视、持续改革助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
    (二)动力补给:体制机制改革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三)基础支撑:以有效的经费投入提升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
    (四)重点突破:着力处理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几种关系
        1. 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关系
        2. 城市高中与农村高中的关系
        3. 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三、重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保障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化发展
    (二)建立城乡融合教育体系,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化发展
    (三)改革高中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兼个性化发展
    (四)探索综合高中模式,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
    (五)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强化学生的专业方向感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重大课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高考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及其变革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三、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教学组织
        三、教学组织变革
    第二节 教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二、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三、强调情境互动的变革理论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
        一、实践逻辑起点
        二、政策逻辑起点
        三、理论逻辑起点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新要求
        一、重构教学管理理念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三、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四、加强教学秩序管理
        五、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六、注重教学质量管理
    第二节 传统教学处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弊端明显
        二、工作人员理念滞后
        三、工作职责范围窄化
        四、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策略
        一、结构扁平化
        二、人员专业化
        三、职责明确化
        四、系统信息化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学校课程的影响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二、课程体系的丰富
        三、课程内容的改进
        四、课程实施的强化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织建设的案例探究
        二、课程组织建设的问题厘清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思路
        一、机构设置合理化
        二、组织设计科学化
        三、组织建设制度化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研组织的新要求
        一、专业属性的回归
        二、组织凝聚力提升
        三、教研内容的实效
        四、运行机制的创新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教研组织运行现状
        一、功能定位不清
        二、部门职责叠加
        三、活动重形轻质
        四、范围涵括不足
        五、管理成效低下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的路径
        一、明晰职能定位
        二、优化组织结构
        三、创新活动形式
        四、拓展活动内容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班级的属性与组织功能
        一、班级的形成与演变
        二、班级属性的学理探析
        三、班级组织的核心功能
    第二节 班级组织不适应新高考的样态
        一、面对“选课走班”的不适应
        二、班级建设的现实问题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策略
        一、强化班级育人功能
        二、变革班级组织形式
        三、创新班级组织架构
        四、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
        五、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
第六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年级组的发展路径
        二、年级组的功能透视
        三、年级组的问题审视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变革典例分析
        一、“年级主任制”的探索
        二、“年级学部制”的尝试
        三、“级部管理制”的建构
        四、“经纬式模式”的摸索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趋势
        一、定位明确
        二、权力集中
        三、职能发挥
        四、特色构建
        五、环境创设
第七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
    第一节 新高考下加强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的动因
        一、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三、学校管理变化的助推
        四、智能教学场所的兴起
    第二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现状与问题
        一、问卷调查
        二、实地考察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改进和完善措施
        一、基点:强化教学功能
        二、方向:激发组织潜力
        三、出路:减少班额人数
        四、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五、趋势:增建智能场所
结语: 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前瞻
    一、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
    二、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
        (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理论体系亟需完善
        (三)现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体系亟需完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假设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相关概念解析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性质定位研究
        (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定位研究
        (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四)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管理研究
        (五)基于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系统研究
        (六)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关联研究
        (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国际比较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英国GCSE考试
        (二)美国州学业水平考试
        (三)法国业士考试
第三章 基于文献研究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一、基于文献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想
    二、评价指标内涵分析
        (一)试题研制
        (二)组织管理
        (三)考试结果
第四章 基于专家咨询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研究过程
    二、第一次专家咨询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二)专家意见统计分析讨论
    三、第二次专家咨询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二)专家意见统计分析讨论
    四、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
        (一)整体修改情况说明
        (二)指标重要性分析
        (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整体概览
第五章 基于高中教师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一、研究过程
    二、指标体系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高中教师观点分析
        (一)高中教师对各级指标重要性观点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二)不同背景变量的高中教师对指标重要性观点的差异分析
    四、高中教师与专家对评价指标重要性观点的比较
第六章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权重体系构建
    一、研究过程
    二、指标权重值的分析与讨论
        (一)一级指标权重值的分析与讨论
        (二)二、三级指标权重值的分析与讨论
    三、指标权重体系
        (一)试题研制
        (二)组织管理
        (三)考试结果
第七章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运用研究——以历史学科为例
    一、试题研制质量分析
        (一)考试目标质量分析
        (二)试题研制流程及人员质量分析
        (三)考试内容质量分析
        (四)试卷结构质量分析
        (五)试题检验质量分析
    二、组织管理质量分析
        (一)机制管理质量分析
        (二)实施管理质量分析
    三、考试结果质量分析
        (一)考试结果分析
        (二)考试结果呈现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发现
        (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的构建
    二、研究结论
        (一)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良好
        (二)指标体系各级指标重要性较高
        (三)不同背景变量会影响教师对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
        (四)高中教师与专家在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观点上无显着差异
    三、问题反思与建议
        (一)问题反思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高中阶段
        1.3.2 普职比
    1.4 文献综述
        1.4.1 普职比的影响因素研究
        1.4.2 普职比相关问题研究
        1.4.3 解决普职比问题的对策建议
        1.4.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实地研究法
    1.6 研究思路
2.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与现状分析
    2.1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
    2.2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现状
        2.2.1 学校数量的普职比
        2.2.2 在校生数的普职比
        2.2.3 招生数的普职比
3. 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与现状分析
    3.1 湖北省“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
        3.1.1 1958-1984: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初建
        3.1.2 1985-1998: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
        3.1.3 1999-2001:高中阶段“普职比”逐渐失衡
        3.1.4 2002-2010:高中阶段“普职比”不断调整
        3.1.5 2011-2017:高中阶段“普职比”渐趋降低
    3 2 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现状
        3.2.1 学校数量的普职比
        3.2.2 在校生数的普职比
        3.2.3 招生数的普职比
4. 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学生升学意愿
        4.1.1 升学意愿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4.1.2 初中生升学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1.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读动机
        4.1.4 对“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看法
    4.2 高中阶段教育供给:普职教育发展
        4.2.1 经费支出
        4.2.2 师资力量
        4.2.3 专业结构
        4.2.4 质量效益
    4.3 高中阶段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4.3.1 湖北省普职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4.3.2 湖北省普职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分析
5. 湖北省“普职比”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待提高
        5.1.1 生源状况不容乐观
        5.1.2 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5.2 湖北省高中教育阶段普职结构不协调
        5.2.1 普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同
        5.2.2 普职教育分离沟通不顺畅
        5.2.3 普职教育纵向结构有差异
    5.3 湖北省普职比难以适应地区发展的需要
6. 解决湖北省“普职比”问题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力度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6.1.1 稳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规模
        6.1.2 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6.2 努力打破普职教育之间沟通壁垒
        6.2.1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启蒙
        6.2.2 促进高中阶段普职融通
        6.2.3 拓展职业教育纵向结构
    6.3 坚持执行“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
        6.3.1 保持普职比相对稳定
        6.3.2 明确普职比确定依据
        6.3.3 加快普职比要求转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初中学生问卷
    附录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卷
    附录三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问卷
    附录四 访谈提纲部分样题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及不足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会组织
        2.1.2 教育扶贫
        2.1.3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
    2.2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
        2.2.1 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有待开发
        2.2.2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优势凸显
        2.2.3 精准扶贫要求多元力量参与
    2.3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1978 年—1989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探索阶段
        2.3.2 1990 年—2000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2001 年—2011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2012 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攻坚阶段
    2.4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总体成效
        2.4.1 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
        2.4.2 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
        2.4.3 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
        2.4.4 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发展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3.1.3 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3.2.2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3.2.3 发展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3.3.1 人力资本理论
        3.3.2 文化贫困理论
        3.3.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
        3.4.1 有教无类——教育的普惠性
        3.4.2 治乱学说——教育的教化性
        3.4.3 经学致用——教育的实用性
        3.4.4 教养兼施——教育的公益性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
    4.1 基础教育
        4.1.1 学前教育
        4.1.2 义务教育
        4.1.3 普通高中教育
        4.1.4 特殊儿童教育
        4.1.5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4.2 职业教育
        4.2.1 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
        4.2.2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2.3 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4.2.4 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4.3 普通高等教育
        4.3.1 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4.3.2 指导城市返乡青年创业
    4.4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4.4.1 学前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3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4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5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5 以资育人
        4.5.1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
        4.5.2 通过人文助困树立学生积极心态
        4.5.3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责任意识
    4.6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4.6.1 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4.6.2 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
    5.1 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
        5.1.1 筹款工具模式
        5.1.2 项目运行模式
        5.1.3 组织资助模式
    5.2 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2.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5.2.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5.3 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3.1 社会企业模式
        5.3.2 公益创投模式
        5.3.3 影响力投资模式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
    6.1 明确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
        6.1.1 扶贫资源的链接者
        6.1.2 扶贫服务的提供者
        6.1.3 扶贫能力的建设者
        6.1.4 扶贫行动的倡导者
        6.1.5 扶贫工作的合作者
    6.2 发扬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
        6.2.1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
        6.2.2 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
        6.2.3 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6.2.4 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
    6.3 抓住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机遇
        6.3.1 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
        6.3.2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
        6.3.3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
        6.3.4 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
    6.4 正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挑战
        6.4.1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缺失
        6.4.2 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
        6.4.3 社会组织普遍资源短缺
        6.4.4 社会组织内部能力不足
    6.5 优化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6.5.1 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体系
        6.5.2 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
        6.5.3 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6.5.4 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7)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二)一个现实迫切问题
        (三)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问题
        (四)一个充满理论复杂性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重点学校制度历史的研究
        (二)有关主张要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三)有关主张废除重点学校的研究
        (四)有关主张改革重点学校的研究
        (五)有关主张有条件地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六)有关国际上“重点学校”存废的相关研究
        (七)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三、概念界定
        (一)重点高中的界定
        (二)两组类似概念与重点高中的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工具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历史回溯
    一、建国十七年: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一)重点学校制度出台的可能缘由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正式出台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系统建立
        (四)重点学校制度遭遇“滑铁卢”
    二、“文革”时期:重点学校制度的彻底废除
        (一)制度层面的彻底废除
        (二)事实层面的彻底破坏
        (三)学理层面的彻底否定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复兴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恢复
        (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渐显及争论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调整
    四、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与存废大辩论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
        (二)重点学校制度存废大辩论
    五、21世纪以来: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与理性审视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理性审视
    六、历史回溯的启示
        (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已废除
        (二)高中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仍将长期存在
        (三)重点高中尚未跳出“官办名校”的模式
        (四)重点高中制度存废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
        (五)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政策上“大起大落-修修补补-精细多样化”的嬗变
        (六)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学理上“积极拥护-激烈争论-理性审视”的嬗变
第二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国际比较
    一、德国文理中学制度
        (一)文理中学制度演变
        (二)文理中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三)文理中学制度的变革调整
    二、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
        (一)文法中学制度变迁
        (二)英国公学制度演变
        (三)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三、美国学术高中制度
        (一)学术高中制度概况
        (二)学术高中的类别
        (三)学术高中的典型特征
        (四)学术高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四、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比较
        (一)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共性
        (二)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五、国际比较的启示
第三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实证调查
    一、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整体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二、对重点高中落实效率优先的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三、对重点高中践行因材施教的看法
        (一)校际分流是一种因材施教吗?
        (二)重点高中内部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
    四、对重点高中实施精英培养的看法
        (一)精英教育还有必要吗?
        (二)重点高中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吗?
        (三)精英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四)精英人才是重点高中培养的吗?
        (五)精英人才应当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五、对重点高中体现教育公平的看法
        (一)重点高中的设置损害了教育公平吗?
        (二)把中考成绩作为重点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这公平吗?
        (三)重点高中的存在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六、对重点高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七、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比较
        (一)高中校长的观点异同
        (二)高中教师的看法异同
        (三)专家学者的态度异同
        (四)各方意向异同的整体审视
    八、实证调查的启示
第四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理论辨析
    一、效率优先
        (一)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合理性
        (二)对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质疑
    二、因材施教
        (一)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二)对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质疑
    三、精英培养
        (一)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合理性
        (二)对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质疑
    四、能力公平
        (一)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二)对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质疑
    五、示范性发挥
        (一)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合理性
        (二)对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质疑
    六、理论辨析的启示
结论与展望: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路径1: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促使我国的重点高中走内涵发展之路
    路径2: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
    路径3:保留重点高中制度,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路径4: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改变所有重点高中均为公立的局面
    路径5:在一些地区试验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并尝试建立综合高中制度
    路径6:彻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改为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的访谈提纲
    附录2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3 :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研究 ——以山东省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一)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
        (二) 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标准
        (三)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 教育分流
    二、 选题的背景
    三、 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五、 研究的思路与基本方法
第二章 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现状
        (一) 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情况
        (二) 山东省 X 县初中生升入高中情况
        (三) 全国高中阶段普职比分析
        (四) 山东省 X 县高中阶段普职比分析
    二、 结论
        (一) 山东省 X 县高中发展总量不足,普及程度有待提高
        (二) 山东省 X 县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发展较为不平衡,但逐渐趋于合理化
第三章 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个人及家庭层面的影响因素
        (一) 初中生辍学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
        (二) 初中毕业生升学意向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结构
    二、 国家及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一) 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的影响
        (二) 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
        (三) 就业市场的引导作用
第四章 促进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普及高中教育制度
        (一) 建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支持政策
        (二) 优化县域高中阶段教育布局结构
        (三) 支持民办高中教育发展
    二、 制定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一) 建立县域农科教综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 优化县域教育资源的配置
        (三) 建立普职结合的教育体系结构
    三、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
        (一) 探索符合实际的综合高中模式
        (二) 积极推行高中课程改革
        (三) 推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四) 努力提高农村高中教育质量
    四、 大力发展县域中等职业教育
        (一) 建立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政府统筹机制
        (三) 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
        (四)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致谢

(9)多维视阈下的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几个概念的研究
        (二) 关于英国学制的研究
        (三) 关于英国中等教育政策的研究
        (四) 关于英国各类高中实践操作的研究
        (五) 关于英国高中教育发展的问题及改革论争的研究
        (六)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内容框架
        (三)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解读:高中教育及其办学模式
    一、高中教育的特殊性
        (一) 高中教育的一般性质
        (二) 高中教育的目标与功能
        (三) 高中教育的任务
        (四) 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二、考量高中教育办学模式选择的多维视阈
        (一) 精英与大众
        (二) 教育公平与效率
        (三) 普职融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一、二战前:精英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下的文法学校和公学
        (一) 文法学校:英国中世纪中等学校教育的代表
        (二) 公学:英国精英中等教育的典范
    二、20 世纪初—80 年代:大众化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的显现
        (一) “人人受中等教育”思想与《1944 年教育法》
        (二) 两党政治与综合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三) 经济发展的诉求与职业中学的发展
    三、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与高中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二) “第三条道路”与高中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术型办学模式
    一、学术型高中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精英教育的发端:绅士教育
        (二) 现代英国精英教育的基础
    二、学术型高中的实践运作
        (一) 学术型高中的招生对象和入学条件
        (二) 学术型高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三) 学术型高中的资格证书和考试
        (四) 毕业后的流向
    三、学术型高中办学模式评析
        (一) 精英与大众视阈下的考察:失衡的天平
        (二) 公平与效率视阈下的考察:得失兼有
        (三) 普职融合视阈下的考察:如何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排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型办学模式
    一、综合型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教育民主化思潮发展的产物
        (二) “教育机会均等”:综合中学的价值追求
        (三) 社会整合:综合中学的政治目标
    二、综合型办学模式的实践运作
        (一) 综合型高中的招生对象和入学条件:非选拔性
        (二) 综合型高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三) 综合型高中的资格证书与考试
        (四) 毕业后流向:消灭阶级差距仍是乌托邦
    三、综合型高中办学模式评析
        (一) 精英与大众视阈下的考察:游走于两者之间
        (二) 公平与效率视阈下的考察:两难中的优先抉择
        (三) 普职融合视阈下的考察:一种仍需完善的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职业型办学模式
    一、职业型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科学主义”: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和技术性
        (二) “新职业主义”:寻求经济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三) “新职业主义运动”对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二、职业型高中办学模式的实践运作
        (一) 职业型高中的招生对象和入学条件
        (二) 职业型高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三) 职业型高中的资格证书与考试
        (四) 毕业后的流向
    三、职业型高中办学模式评析
        (一) 精英与大众视阈下的考察:艰难保持本色
        (二) 公平与效率视阈下的考察:为了公平而努力
        (三) 普职融合视阈下的考察:未竟之事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的经验与反思
    一、三种办学模式的总体比较与分析
        (一) 纵向比较:三种办学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此长彼消
        (二) 横向比较:三种办学模式的角色差异及相互关系
    二、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特色与经验
        (一) 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特色
        (二) 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成就与经验:多维视阈下的分析
    三、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问题与教训
        (一) 微观问题
        (二) 宏观问题
        (三) 若干教训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着作情况

(10)教育多元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教育领域的供求矛盾
        1.1.2 教育供给体制的弊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目标
    1.4 主要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1.4.1 主要研究思路
        1.4.2 主要分析方法
2 教育多元化供给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的混合品性质
        2.1.1 公共物品的一般标准
        2.1.2 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
        2.1.3 教育的私人物品属性
        2.1.4 各层次教育的性质
    2.2 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2.2.1 教育投资的成本
        2.2.2 教育投资的收益
    2.3 教育"产品"的供给
        2.3.1 混合产品的"供应"与"生产"
        2.3.2 教育"产品"的供给方式
        2.3.3 政府教育供给的影响因素
3 教育单一供给与多元需求的矛盾
    3.1 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发展
        3.1.1 教育需求多元化的主要表现
        3.1.2 教育需求多元化的根源
        3.1.3 我国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3.2 教育单一供给的弊端
        3.2.1 我国教育体制的"单一供给"特征
        3.2.2 政府"单一供给"的低效率
        3.2.3 "单一供给"体制对"市场"的排斥
4. 政府、社会和个人在教育供给中的责任
    4.1 教育多元化供给的必要性
        4.1.1 混合产品的属性要求教育供给的多元化
        4.1.2 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要求教育供给的多元化
        4.1.3 教育供给的多元化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
        4.1.4 教育供给的多元化是拉动市场需求的内在要求
        4.1.5 教育供给的多元化是缓解财政压力的必然之举
    4.2 政府在教育供给中的责任
        4.2.1 政府教育供给责任的有限性
        4.2.2 政府在教育供给中的基本责任
        4.2.3 政府在教育供给中的管理责任
    4.3 社会和个人在教育供给中的责任
        4.3.1 社会在教育供给中的责任
        4.3.2 个人在教育供给中的责任
5 教育多元化供给的国际经验
    5.1 教育供给多元化的国际发展趋势
        5.1.1 各国教育体制的历史发展
        5.1.2 教育体制的三种主要模式
        5.1.3 各国的教育成本分担状况
    5.2 部分国家和地区教育供给多元化的实践
        5.2.1 美国的教育供给体制
        5.2.2 日本的教育供给体制
        5.2.3 我国台湾的教育供给体制
        5.2.4 我国香港的教育供给体制
    5.3 国际教育供给多元化的经验借鉴
        5.3.1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职责和规范教育管理
        5.3.2 实现了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5.3.3 大力支持私立教育发展
        5.3.4 鼓励社会对教育的捐赠
        5.3.5 教育投资形式不断创新
6 我国多元化教育供给机制的构建
    6.1 构建多元化教育供给体制的原则
        6.1.1 受益原则
        6.1.2 能力原则
        6.1.3 效率原则
        6.1.4 责任原则
    6.2 构建多元化教育供给体制的思路
        6.2.1 界定政府教育支出的"广度"和"深度"
        6.2.2 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6.2.3 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6.2.4 构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6.2.5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6.3 各层次教育的多元化供给的构建
        6.3.1 学前教育:加大支持,开放市场
        6.3.2 义务教育:推进公平,灵活办学
        6.3.3 高中教育:创新体制,公私并举
        6.3.4 职业教育:大力扶持,丰富形式
        6.3.5 高等教育:发展市场,共担成本
        6.3.6 其他教育:促进繁荣,加大监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几条基本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展望[J]. 彭泽平,董明月.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5)
  •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D]. 崔自勤.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刘雨.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研究[D]. 佘至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D]. 王冬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7]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D]. 蒋洁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8]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研究 ——以山东省X县为例[D]. 程雅慧. 青海师范大学, 2012(05)
  • [9]多维视阈下的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研究[D]. 孔凡琴.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教育多元供给问题研究[D]. 余远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12)

标签:;  ;  ;  ;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几点基本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