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纺织稳步发展

江苏纺织稳步发展

一、江苏纺织平稳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华清君[1](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刘姝含[2](2020)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同与产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动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同,提升区域优势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我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推动经济质量发展。目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根据长江经济带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未来将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领域,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但是,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低端产业比重过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调整产业结构,以省际的协同促产业提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本文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通过梳理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集聚和协同度,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4-2014年的数据,以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纺织服装,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测算长江经济带五大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并以此作为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指数,深刻剖析其影响因素,以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具体如下:首先,论文系统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内容、方法和意义,在基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等概念总结和产业关联、协同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其次,从工业、创新、开放和园区四个方面归纳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从集聚和协同两个角度剖析了长江经济带产业的集聚程度和差异化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在集聚度和协同度方面均存在差异,在上中下游三个区域中整体差异明显,上游优势产业较少且同构化程度严重。再次,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产业参与度和地位指数,将地位指数作为产业竞争力指数,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分行业和区域维度分析,运用系统GMM和纠偏LSDV等方法深刻分析了其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驱动、市场开放、资本存量、绿色发展等因素都对产业竞争力影响总体上较为显着,创新驱动、开放发展能够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但上中下游提升路径存在差异。最后,在明晰问题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省际产业升级进行了路径设计和政策建议研究。在路径上主要探寻产业结构和整体布局,并提出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双链并行,绿色发展政策建议。

周笑,王岱,王鹏飞[3](2019)在《中国纺织业集聚格局演变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纺织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1987年、2000年、2010年、2014年纺织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对纺织业发展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对中国纺织业发展趋势进行分类,并挑选典型案例区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纺织业发展呈现两极分化,"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不同时期发展水平转移方向和概率不同;不同发展类型区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性。纺织业空间优化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战略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充分考虑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以及潜在市场和产业配套因素,发挥好产业转出区和产业承接区各自作用,实现纺织业产业的良性转移。

李帅梅[4](2019)在《我国跨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技术创新效应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制造企业开始着手进行服务化转型,逐步以制造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而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因素。因此,本文基于制造业服务化背景,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技术创新效应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基于制造业服务化和技术创新效应的定义、特点整理出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机理: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包括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方面。在投入服务化过程中,企业通过投入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务,为制造企业注入了技术、知识和人才等高端要素,为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产生提升作用;在产出服务化过程中,企业基于产品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该过程增加了企业与客户的交流频率,客户在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对产品的反馈将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同时,制造企业在服务化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与客户、供应商、商业伙伴、政府等主体进行合作,从而会形成一个创新网络,网络内成员进行优势互补、共享知识,使得企业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信息、知识和其他支持性资源,加速的整个网络的创新进度,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选取了我国上市的跨国装备制造企业118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构建面板模型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技术创新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案例研究部分,本文选取“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通过对“经纬纺机”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历程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未转型阶段、初步转型阶段、全面转型阶段三个阶段,并分别对三个阶段的技术创新效应以及制造业服务化对相应阶段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基于以上三部分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如下: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技术创新效应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呈现出“倒U型”的二次函数关系。起初,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随着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程度的加深而上升。当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程度达到一定值时,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与企业的服务化程度呈反向关系,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随着企业服务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基于该结论,本文对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以及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中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效应提出如下几条建议:(1)增强制造企业的服务发展观念,弱化制造观念;(2)调整服务产业结构,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3)实施人才引进策略,增强人力资源储备;(4)增强客户交流频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5)加强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交流合作,共同构建创新合作网络;

钱珍[5](2019)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研究》文中指出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分散出口企业收汇风险,确保出口企业转汇业务顺利开展,推动出口与对外投资,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支持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职能日益完善。本文以江苏省出口信用保险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出口信用保险对江苏出口贸易的贡献。首先,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概述及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贸易的作用机理。其次,依据2005—2018年江苏省出口贸易与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数据,总结分析江苏省出口贸易、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以及出口信用保险对江苏出口贸易的支持现状,结果显示江苏省出口长期以来发展迅速且规模较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持续增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渗透率趋于上升且增长较快,现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通过重点考察出口信用保险对B行业、C行业、A行业的承保状况,B行业的承保保额占比最高。再次,根据理论与现状分析,运用出口贸易额、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费率、出口信用保险已决赔款等相关变量,采用不同方法验证出口信用保险对江苏出口贸易的支持作用。其中,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出口信用保险的三大指标对江苏出口贸易的支持作用,通过面板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出口信用保险对B行业、C行业、A行业出口贸易的整体支持作用,通过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方法验证了出口信用保险对每个行业的支持作用及存在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对江苏出口贸易具有显着的支持作用;在行业层面上,出口信用保险对江苏三大行业出口贸易的支持作用也较明显,但对于不同行业,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作用存在差异,其中A行业受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作用最为明显,而受到政策鼓励支持的B行业及C行业的支持作用却不甚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发现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瞿淦[6](2020)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研究 ——理论与实证》文中提出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杠杆。按照国际经验,产业升级动力结构源自国内与国际环境变动的双重驱动。无论是边际产业论,还是产品生命周期假说,都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的结构变革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已经从资本净输入国转变为净输出国,因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产业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所产生的驱动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产业升级方面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这类研究成果主要是描述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与母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研究或囿于对产业升级概念内涵理解的差异、或囿于理论关注的层面的不同,大多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助推产业升级的特殊性作出准确概括,同时对这种产业升级助推作用的内在机制及其传导过程也缺乏系统分析。本文在对产业升级作出“改进型”与“结构型”归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证据,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的基本假说。对外直接投资回馈国内产业升级的“反哺效应”,其本质是导入国际市场机制而非政府政策参数推进产业升级,从而将产业升级置于世界市场的大格局中加以考察和定位。基于这一假说,本文对“反哺效应”展开了分层解构。通过选取不同行业代表性厂商,刻画其在效率改进或产业链升级的具体路径。相关的案例分析不仅总结了我国厂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推进产业升级的运作经验,而且深入揭示了产品升级-企业升级-产业链升级的产业升级的微观和中观基础。并且,本文通过采集相关的面板数据,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定计量经济模型,从宏观视角对不同投资类型的“反哺效应”进一步加以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技术(效率)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其“反哺效应”的作用机制不仅存在路径差异,而且厂商的空间分布和行业选择的异质性,对效应的强弱程度亦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的案例研究和计量检验,本文基于对外直接投资“反哺效应”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机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建议认为,跨国公司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主体,是“反哺效应”能否生成的关键战略支点。“反哺主体企业化”要求我国大力培育多元化的跨国公司体系,这是国内产业升级耦合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有效抓手。而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反哺效应”的必要前提,是厂商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国际市场需求导向,高效率的对外直接投资助推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反哺机制市场化”政策建议的实质,是要求企业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和投资区位时注重合理性和稳健性。对外直接投资视角下的产业升级企业化的“反哺主体”和市场化的“反哺机制”,其特点集中在反哺路径的国际化。“反哺路径国际化”对我国国内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制定产业升级政策。综上所述,“反哺效应”假说表明在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的“回路”中,产业升级并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副产品”。放大“反哺效应”既对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国内产业升级开创了更广阔的国际经济空间。

熊一坤[7](2019)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目前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企业均已开展服务化转型经营战略,且根据目前各大型跨国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实际来看,服务化转型已经为各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带动了企业整体绩效的积极增长。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服务化转型程度较低,服务业务为企业带来的利润未达预期,且较多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并无服务化转型的经营理念。长江经济带是目前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鉴于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发展还处于加速推进阶段,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整体的发展与产业转型情况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其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与发展程度能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可参考的实际经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各大学者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制造业服务化研究领域的难点与盲点,并重点研究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程度的测算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绩效的影响问题。(2)基于投入产出法,根据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测算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和各制造行业2012~2017年服务化转型程度,并对长江经济带各流域与各制造行业服务化转型程度进行了比对分析。(3)基于SCP分析框架构建了系统GMM分析模型,并根据分析模型分别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及各制造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与方式进行了类别划分,并总结了不同类别服务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特征。(4)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的不同分类绘制了“服务化-绩效”图谱,具体有三类,即:线性促进类、倒“U”型影响类和“马鞍型”影响类。分析了不同影响类别流域及制造行业服务化转型对企业在实际经营中的影响,并根据“服务化-绩效”曲线为长江经济带各流域及制造行业企业给出了可在未来经营中可参考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根据长江经济带各流域及各制造行业的服务化转型测度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各流域与各制造行业的服务化转型程度各有不同。长江经济带上游整体服务化转型程度最高,下游次之,中游最低;而将各制造行业服务化转型程度由高至低排列则为纺织服装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机械仪表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金属非金属制造业、电子制造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2)根据SCP模型构建分析框架得出的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在实际经营中,除服务化转型外,还有企业行为和行业结构等较多因素会对制造业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而企业需在实际经营中根据市场及自身情况来进行经营策略的调整与主营业务的倾斜。(3)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转型对企业绩效有着较大的助推作用,在制造业企业未来的实际经营中,服务化转型是长江经济带各行业与各流域制造企业可以采取的、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绩效的重要经营手段之一,且各制造企业有必要将开展服务业务作为企业日后的重要经营策略来实施。(4)根据实证结果绘制的“服务化-绩效”曲线揭示了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对其绩效的影响程度与走势,而线性促进类、倒“U”型影响类和“马鞍型”影响类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达到最佳服务化转型程度与绩效的平衡点不同。即不同地理流域和制造行业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切不可参照其他流域或制造行业的转型经验,而只能根据企业实际经营与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来引导企业的服务化转型。

詹晓靖[8](2019)在《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福建是我国纺织服装的生产和出口大省,其纺织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五位。纺织服装业作为福建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是福建省促进劳动力从业、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累积社会财富及提高出口创汇的重要保障。但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及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福建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幅度出现下降,出口竞争力明显减弱。因此,以钻石理论为基础,将影响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的各项要素进行分析,找出福建纺织服装业在出口过程中存在的优劣势,并列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不断增强福建纺织服装业的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福建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概况、出口特点及出口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尽管近些年来,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额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但其出口增长率却显着下降,说明其在出口贸易上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威胁与挑战。同时,福建纺织服装业仍然存在着生产成本高、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分布不均、竞争态势混乱等问题;接着,本文基于IMS、TC、RCA、Ci及Dt5个独立性指标及1个综合性评价指标进行省份间的对比分析,得出福建省纺织服装业与他省相比所存在的优劣势,也即:福建纺织服装业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但从各个指数的发展形势来看,其出口竞争力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然后,基于钻石理论模型,本文选取RCA指数作为因变量,福建纺织服装研究与开发投入、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国内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国际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福建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福建纺织服装企业数量、福建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作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采用Eview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三种不同方式的检验得出:影响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福建纺织服装研究与开发投入、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福建纺织服装出口额、福建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福建纺织服装企业数量及制造业外商投资;而福建居民纺织服装消费支出和人民币汇率对福建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不显着。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改善要素条件,促进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出口主体结构改革,优化纺织服装出口主体;开拓多元化市场,分散市场风险及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等对策建议,以期提高福建纺织服装业的出口竞争力。

王艳秀[9](2019)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成长的驱动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制造业产值和贸易规模都已经实现了快速扩张。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总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占该年度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19.8%,分别超过了美国制造业1.952万亿美元的产出和19.4%的世界占比,跃升为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2017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达到24.27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注重于产出数量与规模层面上的总体扩张,缺乏创新且效率低下;同时来自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安全消费、绿色消费及其他方面的标准壁垒越来越多。因此,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加快标准化进程、促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发展,是驱动“中国制造”竞争优势转型的重要保障。论文从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勾勒出二者协同的基础,梳理技术创新、标准化影响竞争优势的路径,并以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框架为基础,从高级要素交互支撑效应、关联产业双重衔接效应、有效需求扩大效应、市场竞争结构加速变动效应阐述了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竞争优势影响的机理。基于2004-2016年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的投入、产出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和协同评价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总体及七类细分行业二者间的协同程度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且都实现了从失调状态向协调状态的转变。同时,基于“钻石模型”构建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加以测度,2004-2016年中国制造业总体的竞争优势呈现出“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螺旋式上升特征,七类细分制造业竞争优势指数均呈增长趋势,并已迈入良好阶段。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中国制造”竞争优势的驱动效应分析方面,引入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外部助推效应、国际经贸环境三个解释变量后的要素效率提升效应、需求扩大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市场结构变动效应计量研究表明,二者协同对四种效应的驱动作用都呈显着的正向作用,其中对要素效率提升效应的积极影响最为显着。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竞争优势指数的影响方面,运用计量方法得出,二者协同对制造业总体竞争优势指数变动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的七类细分制造业实证结果表明,二者协同对电子通信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指数产生了最为显着的积极影响。同时,本研究还引入仿真模拟方法分别展示了中国制造业总体、七类细分制造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之间协同和竞争优势指数的变动轨迹,并对2017-2031年间的二者变动趋势及其关系也作了模拟预测,均表明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和竞争优势指数的变动之间保持着较高程度的一致性。最后,在综合理论、现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之间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工作之间的联系、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环境、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健全外部助推体系等方面进行对策探讨。

林知敏[10](2018)在《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竞争与互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为了开放市场、扩大经济规模,从而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目前,东盟以“10+1”贸易合作模式分别与东亚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构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最先启动且影响力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之一。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建成使双边贸易实现了零关税和无配额,为双边的纺织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纺织业自古以来是中国与东盟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长此以来凭借其低廉的劳动成本作为世界诸多纺织服装知名品牌的生产制造与供应基地,由于中国-东盟纺织业在要素禀赋、产业层次、出口市场及商品结构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其加剧了双边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上的竞争性。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双边是否还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潜力的发展空间?中国-东盟各国将如何提升自身优势进而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如何促进纺织业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和利润,有实力与其他经济体进行竞争?目前中国与东盟处在纺织业产业链上的哪些位置?各国的纺织业产业链各链条有什么样的发展特点、存在哪些发展潜力?有哪些因素促进双边纺织业产业链合作?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拟采用比较分析法、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在2006-2015年期间中国-东盟双边纺织业的贸易竞争与贸易互补关系,以论证双边建立贸易合作的可行性。本文首先对双边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进行阐述;运用产品出口相似性指数与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双边纺织业的贸易竞争关系;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衡量双边纺织业的贸易互补关系,借此明确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其次,对双边纺织业产业链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以明确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基础;从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的视角对双边纺织业产业链各个链条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明确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上所处在的位置、双边纺织业产业链的特点以及双边在该领域的合作潜力与前景。第三,基于贸易引力模型构建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合作的因素模型,并进一步增加三个基本因素与两个制度因素考察其是否促进双边纺织业产业链的合作,在前三个最终经济模型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结合在一起构建新的贸易引力模型考察促进双边纺织业产业链合作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东盟双边纺织业的贸易规模不大,但紧密程度不断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双边纺织业的贸易结构在发生改变;中国纺织业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阶段,而东盟国家纺织业正承接来自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所转移的产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使双边纺织业在国际市场存在激烈竞争,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受教育程度、价值观、文化习俗与宗教的差异使其存在合作的发展空间;中国与东盟各国处在纺织业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但其围绕着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了贸易互补关系;人均GDP、效率强化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双边纺织业产业链合作带来积极作用,而距离、创新与成熟度以及法治对双边纺织业产业链合作带来消极作用;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合作对区域内外纺织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其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刺激效应、投资刺激效应、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效应与加速经济增长效应。本文为促进双边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加快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系统,建立全方位的人才、技术、信息服务交流平台;加快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注重于科技研发与品牌创新;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化分工与区域合作,充分利用自贸区的贸易优惠政策加强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加强双边纺织业的贸易互补,如建设区域性的纺织业产业集群,集双边的劳动者、制造商、企业家、销售商等人群为一体开展业务合作,以满足买家“一站式服务”的需求,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分一杯羹。

二、江苏纺织平稳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纺织平稳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同与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全球价值链
        2.1.2 国内价值链
        2.1.3 产业链
    2.2 理论基础
        2.2.1 增加值贸易核算理论
        2.2.2 产业关联理论
        2.2.3 协同学理论
    2.3 基于Cite Space区域协同文献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2.3.1 分析数据和工具
        2.3.2 “区域协同”文献统计分析
        2.3.3 “区域协同”研究热点分析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全球价值链文献综述
        2.4.2 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2.4.3 综合评述
第3章 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和集聚、协同度评价分析
    3.1 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
    3.2 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度分析
        3.2.1 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业集聚度
        3.2.2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聚度
        3.2.3 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集聚度
        3.2.4 金属制品产业集聚度
        3.2.5 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度
    3.3 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度分析
        3.3.1 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业协同度
        3.3.2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协同度
        3.3.3 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协同度
        3.3.4 金属制品产业协同度
        3.3.5 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江经济带产业地位指数测算
    4.1 产业地位指数测算理论基础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4.3 长江经济带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
    4.4 长江经济带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
    5.2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基于产业维度的实证分析
        5.2.2 基于区域维度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路径和对策建议
    6.1 GVC视角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同和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6.1.1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提升
        6.1.2 长江经济带产业整体布局
    6.2 GVC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同和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6.2.1 创新驱动,构建技术引领的创新产业集群
        6.2.2 开放发展,着力构建双向互济的新型开放格局
        6.2.3 双链并行,加快构建国内价值链和重塑全球价值链
        6.2.4 绿色发展,健全环境规制对产业提升倒逼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长江经济带产业区位熵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国纺织业集聚格局演变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数据及来源
二、研究方法
    1. 指标体系构建
    2.研究方法
        (1)熵权TOPSIS法
        (2)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
三、中国纺织业发展格局演变分析
    1. 各地区纺织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2.俱乐部趋同与时空转移特征
        (1)时间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
        (2)空间演化上存在俱乐部转移
四、不同发展模式分析
    1. 平稳型发展
    2.提高型发展
    3.降低型发展
    4.波动型发展
五、结论

(4)我国跨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技术创新效应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研究
        1.2.2 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测量
        1.2.3 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1.2.4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效应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及特点
        2.1.2 技术创新效应的定义
        2.1.3 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因素
    2.2 基础理论
        2.2.1 价值链理论
        2.2.2 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2.2.3 开放式创新理论
    2.3 制造业服务化影响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
        2.3.1 基于内部资本提升角度分析
        2.3.2 基于外部环境推动角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跨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对技术创新效应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样本选择与变量选取
        3.1.1 样本选择
        3.1.2 变量选取
    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与单位根检验
        3.2.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2.2 相关性分析
        3.2.3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3.3 模型设定
    3.4 回归结果与分析
    3.5 稳健性检验
    3.6 本章小结
4 经纬纺机服务化转型的技术创新效应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法
    4.2 案例企业的选取与介绍
        4.2.1 案例企业的选取依据
        4.2.2 经纬纺机基本情况简介
    4.3 经纬纺机服务化转型不同阶段中技术创新效应分析
        4.3.1 经纬纺机全制造模式下技术创新效应提升缓慢(1951-2008)
        4.3.2 经纬纺机初步服务化转型阶段技术创新效应增速提升(2009-2014)
        4.3.3 经纬纺机全面服务化转型阶段技术创新效应快速增长(2015 至今)
    4.4 本章小结
5 对策建议
    5.1 增强服务发展观念,促进服务化转型
    5.2 调整服务产业结构,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
    5.3 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增加人力资源贮备
    5.4 增加客户交流频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5.5 加强交流与合作,构建开放式创新网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 A:中国跨国制造企业2017 年相关数据
    附录 B:中国跨国制造企业2016 年相关数据
    附录 C:中国跨国制造企业2015 年相关数据
    附录 D:中国跨国制造企业2014 年相关数据
    附录 E:中国跨国制造企业2013 年相关数据
    附录 F:中国跨国制造企业2012 年相关数据
    附录 G:中国跨国制造企业2011 年相关数据
    附录 H:中国制造业总体相关数据

(5)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出口信用保险概述
        2.1.1 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
        2.1.2 出口信用保险的分类
        2.1.3 出口信用保险的特点
    2.2 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出口贸易的作用机理分析
        2.2.1 微观层面作用分析
        2.2.2 宏观层面作用分析
第三章 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1 江苏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3.1.1 出口贸易规模分析
        3.1.2 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3.1.3 主要出口贸易地区分布
    3.2 江苏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3.2.1 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分析
        3.2.2 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收入及赔付支出分析
        3.2.3 出口信用保险承保业务结构分析
    3.3 出口信用保险对江苏出口贸易的支持现状分析
        3.3.1 主要承保出口行业分析
        3.3.2 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趋势分析
第四章 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分析的变量、数据来源及方法
    4.2 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支持江苏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回归分析
    4.3 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费率支持江苏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协整检验
        4.3.3 回归分析
    4.4 出口信用保险已决赔款支持江苏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协整检验
        4.4.3 回归分析
    4.5 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省出口贸易的行业层面实证分析
        4.5.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5.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5.3 单位根检验
        4.5.4 协整检验
        4.5.5 回归分析
    4.6 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的行业对比实证检验分析
        4.6.1 B行业
        4.6.2 A行业
        4.6.3 C行业
        4.6.4 对比分析
    4.7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的问题及对策
    5.1 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5.1.1 出口信用保险需求侧存在的问题
        5.1.2 出口信用保险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5.2 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出口信用保险组织管理、预算管理与监管运行体系不健全
        5.2.2 政策性保险的经营定位导致承保效率不高
        5.2.3 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管理策略不能很好地贴合市场需求
        5.2.4 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缺乏创新能力,服务对象范围窄
        5.2.5 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营销策略运用不足,出口企业认知度低
    5.3 提升信用保险对江苏出口贸易支持作用的对策建议
        5.3.1 改进与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的监督管理机制
        5.3.2 深化推动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与市场化相结合
        5.3.3 提高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管理能力
        5.3.4 促进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创新,优化业务结构
        5.3.5 建立信保机构与出口企业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研究 ——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对外直接投资
        1.2.2 产业升级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理论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形成与发展
        2.1.1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成果
        2.2.2 国内研究成果
    2.3 现有理论评述
第3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特征分析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
        3.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增速快
        3.1.2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跟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3.1.3 中国已步入净资本净输出阶段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特征
        3.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3.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分布
        3.2.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
        3.2.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选择
    3.3 中国产业升级的特征和演化分析
        3.3.1 中国产业升级基本特征
        3.3.2 中美产业升级水平对比
第4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生成机制分析
    4.1 产业升级的基础条件
        4.1.1 资源供给
        4.1.2 市场需求
        4.1.3 技术创新
        4.1.4 战略资产
    4.2 反哺效应假说
        4.2.1 反哺效应的定义
        4.2.2 反哺效应的特征
        4.2.3 反哺效应的内涵
        4.2.4 反哺效应微观理论模型
    4.3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生成机制
        4.3.1 对外直接投资资源供给反哺机制
        4.3.2 对外直接投资市场扩张反哺机制
        4.3.3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帕累托改进机制
        4.3.4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战略导向反哺机制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跨案例分析
    5.1 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5.2 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5.3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5.4 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第6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实证分析
    6.1 理论假说和变量选择
        6.1.1 理论假设
        6.1.2 变量设置
    6.2 样本选择和模型介绍
        6.2.1 样本选择
        6.2.2 模型介绍
    6.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1 基于整体视角
        6.3.2 基于年份视角
        6.3.3 基于区域视角
    6.4 平稳性检验
        6.4.1 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
        6.4.2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6.5 整体实证分析
        6.5.1 静态面板结果
        6.5.2 动态面板结果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母国空间异质性与产业升级反哺效应
        6.6.1 东部地区
        6.6.2 中部地区
        6.6.3 西部地区
        6.6.4 小结
    6.7 东道国投资区位与产业升级反哺效应
        6.7.1 平稳性检验
        6.7.2 协整检验
        6.7.3 回归分析
    6.8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和产业升级反哺效应
        6.8.1 灰色关联度方法
        6.8.2 数据选取
        6.8.3 计算结果与分析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有显着的反哺效应
        7.1.2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反哺效应不均衡
        7.1.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区位选择有差异
        7.1.4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存在产业异质性
    7.2 产业升级反哺效应放大的政策建议
        7.2.1 反哺主体企业化
        7.2.2 反哺路径国际化
        7.2.3 反哺机制市场化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和参与课题
    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7)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现状
        1.3.2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1.3.3 SCP范式理论现状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及其他相关理论
    2.1 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理论
        2.1.1 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2.1.2 传统制造业与制造业服务化的对比分析
        2.1.3 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2 价值创造概念
        2.2.1 价值创造内容及形式
        2.2.2 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创造模式
    2.3 SCP范式理论
3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程度测算
    3.1 长江经济带地理区域及各制造行业的划分
    3.2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程度的测算
    3.3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程度测算
        3.3.1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及总体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程度测算
        3.3.2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各行业服务化转型程度测算
4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对其绩效的可能影响及研究假设
    4.2 模型建立及变量选取
    4.3 描述性分析
    4.4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实证分析及“服务化-绩效”分析
        4.4.1 相关性检验
        4.4.2 平稳性检验
        4.4.3 回归分析
        4.4.4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服务化-绩效”分析
    4.5 长江经济带各制造行业实证分析及“服务化-绩效”分析
        4.5.1 相关性检验
        4.5.2 平稳性检验
        4.5.3 回归分析
        4.5.4 长江经济带各制造行业“服务化-绩效”分析
5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策及建议
    5.1 线性促进类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策及建议
    5.2 倒“U”型影响类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策及建议
    5.3 “马鞍型”影响类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策及建议
        5.3.1 “马鞍型”影响类各地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策及建议
        5.3.2 “马鞍型”影响类各制造行业服务化转型对策及建议
    5.4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出现“瓶颈”时可参考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概述
        2.1.1 出口竞争力的内涵
        2.1.2 企业出口的动因研究
    2.2 出口竞争力的主要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2.2.2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出口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模型
    2.3 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相关研究
        2.3.1 关于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
        2.3.2 关于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3.3 关于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3 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概况及出口竞争力分析
    3.1 福建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3.1.1 福建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贸易概况
        3.1.2 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的特点
        3.1.3 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存在的问题
    3.2 福建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
        3.2.1 国际市场占有率(IMS)
        3.2.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
        3.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3.2.4 出口贡献率(Ci)
        3.2.5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Dt)
        3.2.6 综合性评价指标
    3.3 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分析及省份比较
        3.3.1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及省份比较
        3.3.2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及省份比较
        3.3.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及省份比较
        3.3.4 出口贡献率分析及省份比较
        3.3.5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分析及省份比较
        3.3.6 综合性指标分析及省份比较
4 福建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变量说明
    4.3 模型的检验
        4.3.1 ADF单位根检验
        4.3.2 协整检验
        4.3.3 误差修正模型检验
    4.4 实证结果分析
5 提升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的建议及展望
    5.1 结论
    5.2 提升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2.1 改善要素条件,促进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
        5.2.2 促进出口主体结构改革,优化纺织服装出口主体
        5.2.3 开拓多元化市场,分散市场风险
        5.2.4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5.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成长的驱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相互作用的研究
        1.3.2 技术创新影响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
        1.3.3 标准化影响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研究中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中的创新点
        1.5.2 研究中的不足
2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技术创新
        2.1.2 标准化
        2.1.3 协同
        2.1.4 产业竞争优势
    2.2 理论基础概述
        2.2.1 技术创新影响竞争优势效应理论
        2.2.2 标准化影响竞争优势效应理论
        2.2.3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效应理论
        2.2.4 竞争优势效应理论
    2.3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竞争优势评价
        2.3.1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的评价模型
        2.3.2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3 产业竞争优势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影响竞争优势的机理分析
        2.4.1 高级要素之间的交互支撑效应
        2.4.2 有效需求激发的扩大效应
        2.4.3 关联产业之间的双重衔接效应
        2.4.4 市场竞争结构的加速变动效应
3 “中国制造”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及其竞争优势现状
    3.1 “中国制造”技术创新水平
        3.1.1 制造业总体的技术创新水平
        3.1.2 七类细分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3.2 “中国制造”标准化进程
        3.2.1 制造业总体的标准化进程
        3.2.2 七类细分制造行业的标准化进程
    3.3 “中国制造”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协同程度分析
        3.3.1 制造业总体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程度测评
        3.3.2 七类细分制造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程度测评
    3.4 “中国制造”竞争优势的综合评价
        3.4.1 制造业总体竞争优势指数的测算及变动分析
        3.4.2 七类细分制造行业竞争优势指数的测算及变动分析
4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中国制造”竞争优势驱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中国制造”总体竞争优势的驱动效应
        4.1.1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4.1.2 实证结果分析
    4.2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七类细分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驱动效应
        4.2.1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4.2.2 实证结果分析
    4.3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指数的影响
        4.3.1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中国制造业总体竞争优势指数的影响
        4.3.2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七类细分制造业竞争优势指数的影响
5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驱动“中国制造”竞争优势的仿真研究
    5.1 仿真研究的架构
    5.2 “中国制造”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和竞争优势的仿真研究
        5.2.1 中国制造业总体的仿真研究
        5.2.2 七类细分制造行业的仿真研究
    5.3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驱动“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成长的预测
        5.3.1 基本模型与假设
        5.3.2 竞争优势指数预测与分析
6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驱动“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成长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工作之间的联系
        6.1.1 构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融合共享平台
        6.1.2 促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互动协作
    6.2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标准化的环境
        6.2.1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6.2.2 健全技术创新成果标准化的支持体系
    6.3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健全外部助推体系
        6.3.1 推进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
        6.3.2 增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的外部助推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程度以及竞争优势变动的研究结论
        7.1.2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驱动“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成长的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A:中国制造业总体相关数据
    附录B:纺织业相关数据
    附录C: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相关数据
    附录D:医药制造业相关数据
    附录E:航空航天制造业相关数据
    附录F: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相关数据
    附录G: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相关数据
    附录H: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相关数据

(10)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竞争与互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2.3 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及数据来源
        1.3.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预期研究成果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预期研究成果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自由贸易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1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2.1.2 贸易自由化的新型实现形式:区域经济合作
        2.1.3 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研究综述
    2.2 产业链的概念、形成机制及研究综述
        2.2.1 产业链的概念
        2.2.2 产业链形成的内外机制
        2.2.3 纺织业及纺织业产业链的定义
        2.2.4 关于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研究综述
        2.2.5 关于纺织业产业链的研究综述
        2.2.6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所作的改进
    2.3 中国-东盟纺织业竞争与互补的分析工具
        2.3.1 衡量贸易竞争关系的指标
        2.3.2 衡量贸易互补关系的指标
        2.3.3 贸易引力模型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3章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演变及特点
    3.1 中国纺织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3.1.3 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3.2 东盟纺织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3.2.1 东盟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3.2.2 东盟纺织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3.2.3 东盟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3.3 中国-东盟双边纺织业的商品统计范围及其贸易结构
        3.3.1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商品统计范围
        3.3.2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贸易结构
    3.4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贸易竞争关系实证研究
        3.4.1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出口相似性程度分析
        3.4.2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贸易竞争力程度比较
    3.5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贸易互补关系实证研究
        3.5.1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3.5.2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贸易互补性程度分析
        3.5.3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第4章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4.1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整体的现状
        4.1.1 中国-东盟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
        4.1.2 中国-东盟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基础
    4.2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各个链条的现状
        4.2.1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供需链
        4.2.2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企业链
        4.2.3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空间链
        4.2.4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价值链
    4.3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特点及其发展潜力
        4.3.1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特点
        4.3.2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发展潜力
第5章 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合作的因素研究
    5.1 基本贸易引力模型
        5.1.1 模型的构建以及样本的选取
        5.1.2 实证分析
    5.2 基本因素是否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合作
        5.2.1 模型的构建以及样本的选取
        5.2.2 实证分析
    5.3 制度因素是否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合作
        5.3.1 模型的构建以及样本的选取
        5.3.2 实证分析
    5.4 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合作的主要因素
第6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与各贸易伙伴在引力模型的相关数据
附录 B 中国与各贸易伙伴在引力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检验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江苏纺织平稳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同与产业升级研究[D]. 刘姝含.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3]中国纺织业集聚格局演变与发展模式研究[J]. 周笑,王岱,王鹏飞.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11)
  • [4]我国跨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技术创新效应与对策分析[D]. 李帅梅. 江苏大学, 2019(05)
  • [5]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江苏出口贸易研究[D]. 钱珍. 江苏大学, 2019(05)
  • [6]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研究 ——理论与实证[D]. 瞿淦. 苏州大学, 2020(06)
  • [7]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熊一坤. 湖北大学, 2019(07)
  • [8]福建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 詹晓靖. 东华大学, 2019(03)
  • [9]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对“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成长的驱动路径研究[D]. 王艳秀. 江苏大学, 2019(02)
  • [10]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竞争与互补研究[D]. 林知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江苏纺织稳步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