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 CT 和 3D 成像国际会议论文集

2000 年 CT 和 3D 成像国际会议论文集

一、2000年国际CT与三维成像学术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辛宇[1](2021)在《平扫CT图像肾脏肿瘤的三维分割深度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动分割出CT图像序列中的肾脏及肿瘤目标可为医生在临床诊断中提供定量的诊断依据,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分割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由于CT图像中肾脏及肿瘤目标形状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肿瘤目标小、样本数少等问题,现有的三维分割网络并不能很好的分割出肿瘤等小目标,如何准确分割出肾脏肿瘤仍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当前的三维深度分割网络模型大、参数多、且对计算机硬件要求高,这也给模型在实际部署中带来巨大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平扫CT图像肾脏肿瘤的三维分割和三维网络模型压缩及应用的深入研究,具体工作包括:(1)三维对偶注意力驱动的CT图像肾脏肿瘤级联分割网络:为了应对CT图像肾脏肿瘤三维分割任务中存在的诸多挑战,本文提出了三维对偶注意力驱动的级联分割网络,两级网络均运用多尺度编解码结构,通过对高低分辨率CT图像序列的学习,精细的分割肾脏肿瘤区域,并在网络中部署三维对偶注意力模块,该模块通过对偶通路可以捕获主干通路的互补信息,从而提取完备的关键区域特征信息,有利于更准确定位小尺度的肿瘤目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的分割出CT图像中的肾脏肿瘤,且分割指标优于其他三维分割网络。(2)三维分割网络“软滤波器级”的模型剪枝:为了提升三维分割网络的计算效率,解决三维分割模型复杂庞大造成的难以实际部署等问题,本文进一步构建了面向三维分割网络的“软滤波器级”的模型剪枝方法,将“软剪枝”方法进一步拓展到了三维分割网络上,该方法以2L范数为剪枝标准,进一步设置相应的剪枝率iP,采取了边训练边剪枝的策略,关键之处在于该方法将剪枝后的滤波器在下一周期训练中继续更新参数,使得网络模型可以学习到更多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维持当前三维网络分割精度的情况下,有效的消除了三维网络模型中冗余的参数,降低网络结构的复杂度,实现对三维网络模型的压缩和加速。(3)CT医学影像三维分割软件:利用剪枝后的轻量化网络,进一步开发了针对肾脏肿瘤等CT医学图像三维分割任务的网络模型训练和样本测试评估的一体化软件,并且该软件可以对患者的CT数据进行批量化评估,提高了医生在临床诊断的效率,实现了深度学习三维分割模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部署。

史张[2](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第一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技术预测复发性脑卒中。本研究旨在评估hr-VW-MRI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复发性脑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首次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58例(平均年龄57.7±11.5岁;男性4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初次入院前及临床规范治疗大于三个月后行hr-VW-MRI检查,并对每个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直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再次发生,随访时间不超过48个月。通过hr-VW-MRI评估并记录责任动脉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率、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斑块强化率及各种指标前后变化的百分比。PB的定义为(1-MLA/最狭窄层面的管壁面积)×100%。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并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基线和随访两次hr-VW-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4.1个月,其中12例患者(占总人数的20.7%)在10.9±9.2个月内发生了同侧责任血管的复发性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基线的甘油三酯、PB变化百分比和PB进展与卒中复发显着相关(所有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PB进展(HR,6.293;95%CI,1.620-24.444;P=0.001)是复发性缺血事件预测的独立影像学特征。结论:PB进展与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独立相关,hr-VW-MRI有助于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预测和风险分层。第二章: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认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有助于预测(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引起的复发性脑卒中,但采用二维非全脑成像技术和缺乏规范临床随访及预后评估是其主要缺陷。本章研究旨在基于三维hr-VW-MRI通过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两个时间维度,探讨经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和影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评估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和神经功能残障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三维头颈联合hr-VW-MRI检查,并要求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指标(包括体育运动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指标)和hr-VW-MRI影像特征的复查评估。随后在2021年3月1日前以电话采访形式进行患者症状和残障评估。通过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来确定预后不佳和神经功能残障。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预后情况,并计算风险比(HR)、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人(平均年龄:59.64±12.03),两次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92.4±15.9天,长期随访的平均天数为583.4±130.8天。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活性减弱(强化率减低,P<0.001;直方图均数值升高,P=0.012)。在复发性卒中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凸月形斑块与短期卒中复发显着相关(HR=7.137;95%CI,1.531-33.277;P=0.047),而在长期随访中体育运动与否则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04;95%CI,0.018-0.591;P=0.010)。在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短期治疗后的预后优劣与患者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4.544;95%CI,1.238-24.761;P=0.045)、总运动代谢当量(OR=0.678;95%CI,0.465-0.990;P=0.044)和熵(OR=0.073;95%CI,0.011-0.473;P=0.006)显着相关,而斑块位于第二象限(OR=9.617;95%,2.0159-44.911;P=0.004)、服药依从性(OR=0.135;95%,0.030-0.610;P=0.009)和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6.234;95%,1.723-22.553;P=0.005)则与其长期治疗后神经功能残障有关。结论:hr-VW-MRI可评估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变化情况,并有助于ICAD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预测和功能残障评估。第二部分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目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的极化可能会使斑块的不稳定性转为稳定。我们设想构建一种共载125碘-氧化铁纳米粒(125I-ION)和姜黄素(Cur)的纳米粒脂质体(9-CCN(125I-ION/Cur)-LNPs),通过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手段,将姜黄素靶向输送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诊治一体化目的。材料与方法:首先,制备9-CCN(125I-ION/Cur)-LNPs,并检测铁和姜黄素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该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放射化学稳定性和弛豫时间。其次,对该纳米脂质体进行体外评估,检测分析9-CCN(125I-ION/Cur)-LNPs在巨噬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并分离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进而,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硬化动物模型,在注射前及每10天注射靶向纳米粒脂质体后,分别在注射后6h及36h进行体内SPECT和MRI扫描,评估斑块情况。最后,离体兔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分析斑块的病理学特征。结果:透射电镜显示9-CCN(125I-ION/Cur)-LNPs粒度均一、超顺磁性好、放射化学纯度为97.2%,且在体内循环中较为稳定。体外摄取研究发现,姜黄素和核素放射性均在RAW264.7细胞中摄取较高,而MRI图中ION的摄取在两种细胞中几乎相同,并且体外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和姜黄素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此外,体内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可以特异性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结合,并将125I-ION和姜黄素传递到巨噬细胞中。由于M1向M2极化,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稳定,导致纳米粒脂质体的吸收显着减少,SPECT/CT核素摄取显着下降。结论:9-CCN(125I-ION/Cur)-LNPs实现了同时检测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核医学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的方式可精准检测斑块并评估疗效,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治一体化。

丘志浪[3](2021)在《快速磁共振三维成像》文中提出磁共振成像能够提供丰富而优异的组织对比度,是一种强大而无电离辐射的医学成像技术。磁共振三维成像相比于二维成像具有诸多优势,如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更高的层方向分辨率且没有层间隔、更高的信噪比和三维重建和任意方位可视化。然而三维成像需要采集远多于二维成像的k空间数据,扫描时间长,至今没有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研究快速磁共振三维成像方法,并进行了临床应用实验。具体地,我们围绕一种新型的三维并行成像技术——波浪可控混叠并行成像方法(Wave-CAIPI),在多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原理上,研究了Wave-CAIPI的加速性能与参数的关系,并从理论上推导了其关系式;提出了一种新的成像模型,引入相关矩阵的理论框架研究新模型中的先验知识。在技术上,提出了Wave-CAIPI的参数优化框架;提出了改进的重建算法用于VCC-Wave模型;在应用上,将Wave-CAIPI应用于两个颇具挑战的三维成像场景——三维b SSFP序列和高分辨率三维血管壁成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如下:(1)Wave-CAIPI的参数优化:完善理论和提升性能通过理论计算推导出Wave-CAIPI的几何因子与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验证。基于这个关系式,提出了一个参数优化框架,通过参数优化提升Wave-CAIPI的性能和稳定性,优于经验选择参数的情形。(2)VCC-Wave:结合虚拟共轭线圈和波浪梯度编码的并行成像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成像模型(VCC-Wave)。VCC-Wave不但结合了虚拟共轭线圈和波浪梯度编码的优势,而且在新模型中挖掘波浪梯度编码更多的先验知识,因此缓解了波浪梯度编码在高分辨率和高带宽场景下的缺陷。此外,本论文引入相关矩阵的理论框架,研究VCC-Wave模型中的先验知识。(3)Wave-b SSFP:Wave-CAIPI加速三维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提出了Wave-b SSFP序列,将Wave-CAIPI应用于三维b SSFP序列的加速采集。针对原有波浪梯度场零阶矩不为零所带来的偏共振相位对b SSFP序列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截断式的波浪梯度场,在保持波浪梯度编码能力的同时,消除原有波浪梯度场零阶矩不为零导致的带状伪影。此外,将Wave-b SSFP应用于大脑成像、脊椎成像和腹部成像的高倍加速采集,推广三维b SSFP序列的临床应用。(4)CS-Wave VWI:CS-Wave加速高分辨率三维血管壁成像引入了变换域几何因子的概念和工具,定量分析不同的采样模式对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的影响。基于这些分析,将采用CAIPIRINHA采样的压缩感知技术(CS-CAIPI)应用于加速高分辨率三维血管壁成像(CS-CAIPI VWI),提升重建图像的清晰度和血管壁显示的锐利度。进一步地,将结合压缩感知和WaveCAIPI的CS-Wave应用于加速高分辨率三维血管壁成像,消除CAIPIRINHA采样导致的残留混叠伪影,并保持同样的图像清晰度和血管壁锐利度;在各向同性0.6毫米的分辨率下,取得高达11倍的加速,将扫描时间缩短至3.5分钟。本文首先系统地探究了Wave-CAIPI的性能与参数的关系,并通过参数优化提升其性能。然后提出一种结合虚拟共轭线圈和波浪梯度编码的成像模型,缓解Wave-CAIPI在高分辨率和高带宽场景下的缺陷。最后将Wave-CAIPI应用于加速三维b SSFP序列和三维血管壁成像。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4](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研究说明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冉[6](2020)在《3D-ASL对癫痫发作间歇期致痫区定位能力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技术研究癫痫患者发作间歇期致痫区灌注的变化,初步探讨癫痫发作间歇期CBF值对致痫区的定位能力。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数据库2017年9月到2019年12月住院的癫痫患者,有手术记录的癫痫患者40例,术后每三个月随访一次,至24个月,最短随访时间半年。术后转归根据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术后效果分级:随访评估为EagleⅠ级或Ⅱ级者即达到术后效果满意的29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术前MR扫描:高分辨T2FLAIR、T2WI propeller、DWI、3D-ASL、3D Bravo T1WI。3D-ASL扫描中标记后延迟时间(PLD)为1525ms。同时收集对照组29例。通过后处理软件,将ASL伪彩图与3D Bravo T1WI容积成像融合,手动勾画感兴趣区,测量面积30-60mm2,获得病例组致痫侧、对侧及对照组双侧皮层、皮髓交界和白质的ASL参数——CBF(cerebral blood flow,脑血流量)值,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双侧CBF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有统计学意义的CBF值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阈值对致痫区的定位诊断能力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3D-ASL与MR高分辨图像对致痫区定位诊断能力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结果:发作间歇期病例组29例致痫区的皮髓交界区CBF值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致痫区皮层、白质与对侧皮层、白质的CBF值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发作间歇期病例组29例致痫区侧的皮层、皮髓交界CBF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痫区镜像侧皮髓交界CBF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作间歇期皮层的CBF值阈值取48.31ml/100g.min时,预测发作间歇期致痫区定位价值最高(AUC=0.75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4%和75.9%。皮髓交界的CBF值阈值取44.04ml/100g.min时,预测发作间歇期致痫区定位价值最高(AUC=0.76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9%和69.0%。皮层及皮髓交界CBF阈值对致痫区定位诊断一致性一般(χ2=0.506,P<0.001)。皮髓交界CBF阈值诊断阳性率为75.9%,高于皮层CBF阈值诊断(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D-ASL及MR高分辨图像对致痫区定位诊断一致性一般(χ2=0.512,P<0.001)。ASL对致痫区定位诊断阳性率为82.8%,高于MR高分辨图像对致痫区定位诊断(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癫痫患者发作间歇期致痫区存在灌注异常,可通过3D-ASL技术进行定性评估,致痫区皮髓交界处低灌注对致痫区的定位有提示意义。癫痫患者发作间歇期致痫区皮层、皮髓交界CBF值与健康人有差异,通过3D-ASL技术可对其进行定量评估。3D-ASL较MR高分辨图像提高了对发作间歇期致痫区的定位能力,可辅助致痫区的术前定位。

刘国权[7](2016)在《体视学、图像分析、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二十周年主编感言》文中研究说明体视学是研究三维结构的新型交叉学科和方法科学,图像分析则是从图像尤其是从数字化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的科学技术。二者的有机组合,可以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地质学、矿物学、工业、农业、遥感图像、救灾、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等不同应用领域中二维和三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和表征研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体视学学会会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于1996年,是体视学、图像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学术交流、信息发布的平台和历史记录载体。基于服务于该刊20年来的亲身经历,本文作者从交叉学科期刊定位与发展、论文关注度、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推动体视学方法与应用的标准化、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会工作等多个角度,扼要回顾了《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的创建与发展历程和面临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与见解,并借此纪念《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20周年。

兰国帅[8](2016)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际教育技术已进入深入发展与全面反思阶段。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了较为成熟阶段,但另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已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把握也许并不明晰。所以,探究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捕捉其整体发展轨迹和大致走向,预测其前沿知识演变趋势等,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盘点,以期理清脉络,寻找启示。本研究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OS)为研究样本信息源,选取1960-2015年发表在SSCI、SCI-EXPANDED和A&HCI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文献信息为研究样本,基于引文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视角,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引文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为研究主线,展开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探究,力求用可视化方法绘制系统的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勾勒明晰的教育技术发展演化的网络图景,力图建构与探究:(1)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知识图谱;(2)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知识图谱;(3)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知识图谱。以期探究五十五年来国际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学术研究机构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基金项目资助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及其演进趋势,探测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划分及其演化、主要学科分支结构及其演进特征、研究主题及其演进脉络、研究前沿热点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及新生长点,透视学科类别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演进、学科学术期刊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信息流动特征、学科主干理论及其关键路径经典文献、学科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及其群体派系与演化特征等。分析发现:(1)教育技术早期研究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21世纪后逐渐向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延伸与拓展。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十二个合作凝聚子群体,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合作态势。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在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高产机构与低产机构的“贫富”差距拉大。学术机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七十个合作凝聚子群体,且聚焦主题各异。代表性高产学者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其学术成就和科研队伍对教育技术研究贡献量巨大。其合作网络密度较小,合作网络聚集度不高,具有明显小世界效应特征,同时具有显着核心—边缘结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多个合作凝聚子群体,内部派系复杂,规模较小,学者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机会差别较大。教育技术项目资金投入与产出呈现正相关关系。(2)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逐步走向成熟的十大学科分支,但其内部结构变化极其复杂,学科分支呈现“掘进式”与“发散式”进化特征,国内教育技术学科结构与国际差异较大。国际教育技术历年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变化受技术进步影响较大。研究主题经历了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起步探究、初步应用、转型升级、创新实践、创新整合和创新提升等六大阶段转换。研究热点集中于学习环境与资源类、策略与方法类、理论研究类、实践研究类和媒体技术类等五类主题内容。研究前沿聚焦于交互式与分布式学习环境设计、在线教育、认知工具设计、复杂性学习任务行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学习路径分析、专门知识反转效应、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学习策略、智慧学习环境开发等新生长点。研究方法呈现由单一范式向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多元综合研究范式转型特征。(3)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学科研究领域,其知识生产模式已进入以“内生式”与“学科交叉研究”为主的发展阶段。其知识流量主要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七大源头。其学术期刊发展经历了“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学科交融期”和“鼎盛时期”等六个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机与教育》为中心的多个权威期刊凝聚子群。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涌现了罗伯特·米尔斯·加涅、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等五十位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其共被引网络密度较大;网络聚集度高,具有显着小世界效应特征;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西蒙·派珀特、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罗伯特·米尔斯·加涅、蔡今中等居于核心位置;具有明显社群结构,演化形成了三十四个权威学者群体合作派系,规模和大小不一;合着关系影响派系形成。演化形成了以《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多媒体学习》、《学习环境理论基础:从理论到实践》等学科经典文献为关键路径的学习条件理论、首要教学原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模型等四十种主干理论及其框架模型与方法,为学科分化与衍生提供了“内在动力”。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从研究方法与范式转型、研究对象与目标定位、学科性质选择与研究层面贯通、外部环境支撑与学科结构检测、国家(地区)学术机构合作、专业学术期刊打造和本土化理论体系建构等七个层面,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刘国权[9](2013)在《体视学学科发展研究的问题与思考——体视学定义与体视学学科》文中提出针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2—2013体视学学科发展报告项目的学科发展研讨活动中最引人关注的体视学定义与体视学学科两大问题,本文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并提出了作者的观点与建议。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起,体视学就形成了一个高度交叉但已独立的学科,具有国内外公认的学科名称与显明的学科特点,形成了其自身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我国可以争取纳入GB/T 13745国家标准规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但不可能列入我国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体视学已有多种有效定义,但其基本定义的核心内容应维持为"研究立体(stereo-)或三维(stereo-)结构的科学",在此基础上则允许不同学科分支或领域为满足需求而给出不违背上述基本定义的体视学扩展定义。从宣传推广体视学出发,也需要在严谨的学术定义外提出易记易懂、宜简不宜繁、宜浅不宜深的体视学通俗定义。支持"从沿射线的投影数据重建三维CT图像属于体视学研究范畴"的观点,建议正式认可三维CT图像重建理论与技术是体视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组织力量就针对维数大于3或不均匀介质里的高维结构的体视学理论与方法开展必要的研究。加强对"体视学"的科学理解与准确把握,及时把有可能成为体视学新理论新方法的新内容积极吸收到体视学学科中来,加大宣传体视学在各不同领域中应用的标志性成果和亮点,以实例展示而不是单一地从概念上去宣传推广体视学,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作为一个交叉性极强、但对其许多应用领域又是必不可少的应用性学科,体视学学科必将在不同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创新应用,体视学学科自身和中国体视学学会也必将随之获得更大发展。

梁宗辉[10](2005)在《多层螺旋CT胰腺病变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非胰腺疾病者的正常胰腺、各类胰腺疾病和一些累及胰腺的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寻找正常胰腺和各类胰腺疾病的CT灌注特征,探讨胰腺CT灌注成像在诊断胰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对胰腺肿瘤微血管密度的检查,探讨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第一部分 正常胰腺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对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正常基准值。 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39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16 MSCT机的电影模式(0.5s/圈),120kV,60mA或80mA,5mm层厚4层,矩阵512×512。扫描前肘部静脉埋置20G留置针,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300mgl/ml),注射速率4.0ml/s,延迟6s,总扫描时间50s。所得数据传输至GE AW4.0工作站,利用Perfusion2中的胰腺灌注软件(去卷积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分别测量39例正常胰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讲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正常胰腺CT灌注成像特征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product,PS)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均匀一致的实质性器官。BF的测量值为9684.05±1701.43ml·min-1·kg-1,BV的测量值为1362.26±827.10ml·kg-1,MTT的测量值为3.72±3.06Sec,PS的测量值为829.80±278.99ml·min-1·kg-1。 结论:正常胰腺CT灌注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相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 第二部分 胰腺病变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对各类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各类疾病的CT灌注特征,分析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诊断胰腺疾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53例各类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所得数据传输至GE AW4.0工作站,利用Perfusion2中的灌注软件进行数据处

二、2000年国际CT与三维成像学术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国际CT与三维成像学术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平扫CT图像肾脏肿瘤的三维分割深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
        1.2.2 医学图像算法的研究现状
        1.2.3 肾脏肿瘤分割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贡献及框架
        1.3.1 论文贡献
        1.3.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介绍
    2.1 医学CT图像特点
    2.2 全卷积神经网络
        2.2.1 全卷积神经网络特点
        2.2.2 医学图像分割模型
    2.3 注意力机制
        2.3.1 注意力机制的基本原理
        2.3.2 经典注意力机制
    2.4 模型剪枝
        2.4.1 非结构化剪枝
        2.4.2 结构化剪枝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对偶注意力驱动的CT图像肾脏肿瘤级联分割网络
    3.1 肾脏肿瘤三维级联分割网络模型
        3.1.1 三维对偶注意力模块
        3.1.2 三维对偶注意力驱动的级联网络
    3.2 实验数据及处理
        3.2.1 肾脏肿瘤挑战赛数据集(Ki TS19)
        3.2.2 CT图像窗口处理及数据预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设置及评价指标
        3.3.2 消融实验及分析
        3.3.3 对比实验及分析
        3.3.4 三维分割结果可视化显示
    3.4 其他器官CT数据集下的三维分割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肾脏肿瘤三维分割网络的模型剪枝
    4.1 肾脏肿瘤三维分割网络的模型剪枝流程
        4.1.1 滤波器级的剪枝方法
        4.1.2 肾脏肿瘤三维分割网络的“软滤波器”剪枝方法
    4.2 消融实验及分析
        4.2.1 剪枝标准的选择
        4.2.2 剪枝率大小的选择
    4.3 三维模型剪枝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设置及评价指标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CT医学影像三维分割软件
        4.4.1 三维智能分割软件操作界面
        4.4.2 三维智能分割软件功能介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章 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快速磁共振三维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快速磁共振三维成像
    2.1 磁共振成像
        2.1.1 核磁共振
        2.1.2 脉冲序列
        2.1.3 空间编码
        2.1.4 图像重建
    2.2 快速磁共振成像
        2.2.1 部分傅里叶成像
        2.2.2 并行成像
        2.2.3 波束相位编码与之字形采样
        2.2.4 虚拟共轭线圈技术
        2.2.5 压缩感知成像
    2.3 快速磁共振三维成像
        2.3.1 可控混叠并行成像方法
        2.3.2 Wave-CAIPI成像方法
        2.3.3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3章 Wave-CAIPI的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理论
        3.2.1 Wave-CAIPI的编码模型
        3.2.2 参数与几何因子的关系
        3.2.3 平均几何因子的快速计算方法
        3.2.4 参数优化框架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5.1 平均几何因子的快速计算方法
        3.5.2 读出采集的过采样率
        3.5.3 L型曲线的拐点
        3.5.4 缺陷与拓展
    3.6 总结
第4章 结合虚拟共轭线圈和波浪梯度编码的并行成像方法
    4.1 引言
    4.2 理论
        4.2.1 波浪梯度编码的模型
        4.2.2 VCC-Wave的模型
        4.2.3 VCC-Wave的理论诠释
    4.3 方法
        4.3.1 单通道仿真实验
        4.3.2 多通道仿真实验
        4.3.3 高分辨率和高带宽的在体实验
        4.3.4 VCC-Wave三维成像实验
        4.3.5 VCC-Wave的稳定性分析
        4.3.6 VCC-Wave的重建方法研究
    4.4 结果
        4.4.1 多通道仿真实验
        4.4.2 高分辨率和高带宽的在体实验
        4.4.3 VCC-Wave三维成像实验
        4.4.4 VCC-Wave的稳定性分析
        4.4.5 VCC-Wave的重建方法研究
    4.5 讨论
        4.5.1 相关矩阵的理论框架
        4.5.2 VCC-Wave的实用性重建方法
        4.5.3 缺陷与拓展
    4.6 结论
第5章 Wave-CAIPI加速三维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
    5.1 引言
    5.2 理论
        5.2.1 截断式波浪梯度场的表达式
        5.2.2 波浪梯度场的零阶矩分析
        5.2.3 波浪梯度场的一阶矩分析
    5.3 方法
        5.3.1 序列设计
        5.3.2 仿真实验
        5.3.3 水模实验
        5.3.4 在体实验
        5.3.5 图像重建
        5.3.6 定量分析
    5.4 结果
    5.5 讨论
    5.6 结论
第6章 CS-Wave加速高分辨率三维血管壁成像
    6.1 引言
    6.2 理论
    6.3 方法
        6.3.1 CS-CAIPI加速血管壁成像
        6.3.2 CS-Wave加速血管壁成像
    6.4 结果
        6.4.1 CS-CAIPI加速血管壁成像
        6.4.2 CS-Wave加速血管壁成像
    6.5 讨论
    6.6 结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计算wave-PSF的扩散范围
    附录B 单个体素几何因子的快速计算方法
    附录C 中心几何因子关于相对幅度的导数
    附录D 相关矩阵与几何因子的关系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3D-ASL对癫痫发作间歇期致痫区定位能力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癫痫的流行病学及定位诊断意义
    1.2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癫痫中的应用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正常对照组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仪器设备及方法
        2.2.1 仪器设备
        2.2.2 常规MRI序列及高分辨序列扫描参数
        2.2.3 功能序列及参数
        2.2.4 图像后处理及数据测量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病例组基本资料
    3.2 病例组与对照组致痫区及镜像侧CBF值比较
    3.3 ROC曲线分析及诊断效能比
第4章 讨论
    4.1 致痫区概述
    4.2 致痫区发作间歇期灌注改变及病理基础分析
    4.3 ASL技术在致痫区检查中的临床意义
    4.4 ASL对致痫区定位意义的初步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体视学、图像分析、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二十周年主编感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一个独特的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
    1. 1 体视学的学科交叉特性与学会会刊
    1. 2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刊出论文的被关注度浅析
    1. 3 2D和3D结构表征新技术及其应用专辑———以EBSD技术与3D取向成像等为例
    1. 4 体视学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1. 5 国外来稿
2 中国体视学学会的信息共享平台,系列宝贵史实的存留见证
    2. 1 学会的创建及早期编辑出版工作
    2. 2 学会分会与期刊的多学科交叉特性
    2. 3 学术动态与信息类文献
3 存在的问题、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
    3. 1 问题一: 期刊分类的尴尬
    3. 2 问题二: 作者群、读者群相对分散
    3. 3 问题三: 原创成果少与国外来稿
    3. 4 期刊功能定位
4 结束语

(8)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 国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 研究技术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知识图谱方法及本研究数据来源
    一、知识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透视
    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与常用构建软件
    三、研究数据来源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二、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机构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三、教育技术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分析
    四、教育技术基金项目资助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分析
    二、教育技术主要学科分支分析
    三、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与前沿热点发展演化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共现分析
    二、教育技术期刊共被引分析
    三、教育技术文献共被引分析
    四、教育技术学者共被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一、本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二、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三、本研究的局限
    四、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一) 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 主持的课题
    (三) 获得荣誉与奖励
    (四)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与后记

(10)多层螺旋CT胰腺病变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胰腺的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胰腺病变的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胰腺肿瘤的微血管密度与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腺肿瘤的病理分类
综述 螺旋 CT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附录
致谢

四、2000年国际CT与三维成像学术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平扫CT图像肾脏肿瘤的三维分割深度算法研究[D]. 辛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史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快速磁共振三维成像[D]. 丘志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1)
  •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3D-ASL对癫痫发作间歇期致痫区定位能力的初步研究[D]. 张冉. 南昌大学, 2020(08)
  • [7]体视学、图像分析、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二十周年主编感言[J]. 刘国权.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16(01)
  • [8]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D]. 兰国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9]体视学学科发展研究的问题与思考——体视学定义与体视学学科[A]. 刘国权. 第十三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 [10]多层螺旋CT胰腺病变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D]. 梁宗辉. 复旦大学, 2005(07)

标签:;  ;  ;  ;  

2000 年 CT 和 3D 成像国际会议论文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