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技能培训与测试初探

化学实验技能培训与测试初探

一、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测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吕彬[1](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何为[2](2021)在《基于问题驱动和小组学习的化学整合教学法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目的性判断且可以进行自我调控,聚焦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现有研究表明问题驱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都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但在化学学科领域还没有研究尝试整合这两种主动学习教学法实施于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上。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基于兰德·加里森提出的批判性思维过程构建新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型,新的教学模型由发现问题、确定问题、问题探索、问题评估、问题整合五个教学活动元组成;苏格拉底被公认为西方最先提出思维训练教学的哲学家,故本文的小组学习采用了苏格拉底式小组讨论。本文整合两种教学方法,结合社会和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案例设计,以某中学100位同学为样本,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进行整合教学法,对照组保持传统教学,以《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CCTST-CV)和《加利福利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CCTDI)为测试工具,分析在实验干涉条件下性别和思维层次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致力于探究整合教学法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效果。本文分五章探究整合教学法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第一章从教育历史发展进程提出在我国教育中培育批判性思维的必然性,再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论述在化学学科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从这两点出发提出研究问题:研究基于问题驱动和小组学习的化学整合教学法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效果,并提出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二章对批判性思维,问题驱动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文献研究,对化学批判性思维,基于兰德·加里森批判性思维过程构建的问题驱动教学法和苏格拉底式小组学习教学法进行概念界定。第三章是本研究的研究设计框架。第四章是基于本文提出的整合教学法设计的三个教学案例以及教学实施情况记录。第五章是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整合教学法对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整合教学方法,致力落实化学教育纲领指导思想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扩展主动学习教学法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领域,帮助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批判性思维教学效果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批判性思维具有学科专属性这两个基本观念,研究下一步将致力于丰富教学对象层次,探索化学学科专属的批判性思维测量工具。

周静林[3](2021)在《基于逆向设计促进学生微粒观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化学新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必修阶段教学要求突出化学基本观念的统领作用,微粒观作为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对于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逆向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微粒观,以实现新课标对高中化学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素养落地。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微粒观”“逆向教学设计”进行概念界定,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指导,对“逆向教学设计”“化学微粒观教学”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教师“教学设计现状”访谈,发现当前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偏经验、偏考点,在教学评价上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通过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当前学习自主性不强,缺乏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微粒观理解水平偏低。结合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对逆向教学设计三阶段流程进行优化,提出包含化学学科特点的“逆向教学设计六步骤”流程:(1)重组教学内容;(2)明确大概念教学要求;(3)预设结果,定制目标;(4)教学评价准备;(5)制定学习体验;(6)收集证据与反思,并对每个步骤相关要点做简要介绍。同时提出三点教学策略:(1)微粒观教学实验化,驱动宏微关联认识;(2)微粒观教学直观化,提供微观本质认识;(3)微粒观教学模型化,提升三重表征认识。为检验教学流程、策略的可行性,以“离子反应”为教学载体,选择百色市某高中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研究过程采用了化学日常学习表现评价和课堂观察评价,对学生的微粒观理解水平进行前、后测考查,分析学生微粒观浅层识记、领会知能、分析应用三个理解水平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行为进行师生共评,分析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同时收集学生入学成绩,两次月考成绩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逆向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理解而展开的教学设计,相较于传统教学设计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微粒观的深层次理解,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逆向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活动设计方式,学生参与度高,课堂表现中实验班相较于对照班更加活跃;(3)逆向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评价目标、活动开发更有针对性,能够有效催化学生微粒观建构,促进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观念建构和素养形成是一个长期、内隐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追踪研究。由于实践时间较短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的步骤及结论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崔馨月[4](2021)在《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提高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借鉴国内外有关与创新能力的构成、理论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表现模型。利用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表现模型设计评价指标、开发评价工具,利用Rasch模型对初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进行测查并分析结果,依据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测验分析结果,提出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供一线教师借鉴。首先进行基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构建化学创新能力表现模型,化学创新能力包括四个因素分别为化学创新过程、化学创新产品、外在表现以及化学学科创新活动。其中化学创新过程分为发现问题阶段、准备阶段、解决阶段、验证结果四阶段,并在过程中始终伴有化学创新思维的参与,最终呈现出化学创新产品。将化学创新过程的内核化学创新思维的特性结合化学创新产品的特性提出化学创新能力的外在表现对化学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以化学学科创新活动作为基础进行化学创新过程实施。再进行实践研究,依据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表现模型设计测试工具,使用Rasch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试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水平中等偏低,学生化学创新能力各二级能力水平偏低。最后进行策略研究,针对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及教学设计。

戴红[5](2021)在《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结构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是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同时要倡导学生多方面发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就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探究以及对其培养方式的讨论来及时更新相关的教育观念,贴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对学生基本化学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中阶段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一直广受关注,但是至今也没有构建出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化学思维也是思维的一种,它和科学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从思维出发,通过文献梳理与分析得出思维包含思维主体、思维工具、思维对象、思维结果等要素。接着从科学思维和学科思维视角探讨其与化学思维的关系,并对于化学学科思维和化学学科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完成了下列工作:(1)建构了包含化学思维内容、方法和品质的化学思维能力体系。(2)依据化学思维能力结构设计了“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测试卷”,并对300多名高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进行了探查。(3)根据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测试结果,对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测试分析结果,结合化学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在知识体系构建中,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在情境问题处理中,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在社会议题交流中,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徐磊[6](2021)在《促进农村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然而身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影响,导致学生的思维一定程度上处于被束缚的状态,得不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由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其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相对更为滞后。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结合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笔者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初步构建了化学思维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编写了调查卷和测试卷,测试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现状。据此,笔者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以策略为指导,构建教学设计模型,进行教学设计,运用于实际教学。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希望能全面了解农村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现状,进而为农村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最终能实现农村初中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经过三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论文得到了农村初中生思维能力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农村初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与同层次的城区初中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具体表现在化学模型思维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2.多数农村初中生在化学思维能力较高层次的发展上还是有所欠缺的。基于农村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笔者提出了提高农村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模型;2.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参与度;3.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谭灵芝[7](2021)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文中指出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模式,是一种以逆向思维为主导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最先被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并进行了操作性的定义,它是把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且强调评价先行的一种具有较强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在教学中运用UbD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多个方面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我国不断地在进行课程的改革,并且还在多地实施了新高考,当前教学的重心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轻素养教学倾向变成了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原来的教师主导变成了现在的学生主体,由原来的学生单单只掌握知识变成了要能理解和能迁移运用知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背景和UbD模式相吻合。我国的教育背景形势指导了学校的教学,学校的教学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而教师往往以教学设计为依据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UbD模式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就成为了众多教育研究者和中学校一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将UbD模式落实到化学学科中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以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主题为例,通过检索文献和阅读书籍,分析UbD模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明晰与UbD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相关的理论基础,阐述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程序,通过将其运用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在对相关文献和书籍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我国的教育背景,重点综述UbD模式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UbD模式、教学设计、理解三个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建构主义理论、目标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五个角度出发对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调查。通过以高中一线化学教师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UbD模式的了解;通过以高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以及对教师教学的期望,现状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为整个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第四部分:关于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该部分首先阐述了UbD模式的特征;其次详细阐述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程序;接着阐述了UbD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原则;然后对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最后阐述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证研究。该部分首先以人教版高一年级化学“认识有机化合物”内容为例,分别设计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笔者分别从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来进行,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笔者设计后经实践学校授课化学教师修改。其次,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分别运用到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实践结束后,以“认识有机化合物”内容测验、学生自评量表、学生调查问卷、授课教师的访谈的形式对其教学成效进行检验。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高中化学中运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可操作性强。(2)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3)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行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4)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信息处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5)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颇受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和认可。最后,研究总结。笔者首先总结和分析了本研究中存在的几点不足,然后结合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同时也为落实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茜[8](2020)在《高中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以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化学课堂教学以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为主。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化学学科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知识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了解与理解,而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学习中、生活中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即对知识应用与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知识可以分为化学陈述性知识、化学程序性知识两种,化学程序性知识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良好载体,但在目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知识分类观模糊,对程序性知识的内涵与学习阶段不清楚,教学策略选择缺乏科学性。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研究程序性知识内涵的文献较多,研究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的文献较少,其中关于化学学科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的研究寥寥无几,且大多数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在提出之前对学生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现状及教师程序性教学现状了解不够充分,当提出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后,也较少进行实践验证。基于此,本论文展开高中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文献研读、分析,理解程序性知识的内涵、分类与学习过程;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教学观摩等方式发现程序性知识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出发,分析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各阶段的教学策略,并利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程序性知识进行举例说明;最后,以具体的程序性知识设计教学案例并实践,获取教学反馈,得出实践结论:教师了解程序性知识内涵与学习过程,依据学生学习现状选择合适的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并合理的使用,能够改善学生学习现状,从而提高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效率。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建[10](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认为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二、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测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测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3 理论综述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行动研究法
        3.1.3 问卷调查法
        3.1.4 访谈法
        3.1.5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过程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5.2 前期测评
        5.2.1 测评的目的
        5.2.2 测评的对象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5.4 后期测评
        5.4.1 测评的目的
        5.4.2 测评的对象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7 实施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10 致谢

(2)基于问题驱动和小组学习的化学整合教学法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批判性思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批判性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
        2.1.2 批判性思维的国外研究现状
    2.2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小组学习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概念界定
        2.4.1 批判性思维概念界定
        2.4.2 问题驱动教学法概念界定
        2.4.3 小组学习教学法概念界定
        2.4.4 整合教学法概念界定
    2.5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2.5.1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2.5.2 布鲁姆认知理论
        2.5.3 建构主义理论
        2.5.4 教育本质论
3 整合教学法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问卷的结构
    3.5 调查对象
    3.6 数据处理方法
4 研究过程
    4.1 .实验准备阶段
        4.1.1 实验前测
        4.1.2 整合教学法教案准备
        4.1.3 合作学习小组分组
    4.2 实验操作阶段
        4.2.1 酸雨防治问题教学活动实践
        4.2.2 食品安全问题教学活动实践
        4.2.3 教学反常问题教学活动实践
        4.2.4 对照组三个教学主题内容的讲授
    4.3 实验收尾阶段
        4.3.1 实验后测
        4.3.2 实验数据资料整理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批判性思维技能增益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组批判性思维技能增益结果与分析
        5.1.2 对照组批判性思维技能增益结果与分析
        5.1.3 两组批判性思维技能增益比较分析
    5.2 批判性思维倾向增益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组批判性思维倾向增益结果与分析
        5.2.2 对照组批判性思维倾向增益结果与分析
        5.2.3 两组批判性思维倾向增益比较分析
    5.3 两种分类(客观)因素的影响分析
    5.4 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探究性别差异和思维层次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6.1.2 构建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化学教学方法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基于逆向设计促进学生微粒观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1.1.2 微粒观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1.1.3 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逆向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1.2.2 “微粒观”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微粒观
        2.1.2 逆向教学设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
        2.2.2 最近发展区
        2.2.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3 基于逆向教学设计发展学生微粒观的教学设计
    3.1 逆向教学设计的原始框架
        3.1.1 阶段一:预期结果
        3.1.2 阶段二:评估证据
        3.1.3 阶段三:学习计划
    3.2 化学学科逆向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3.2.1 步骤一:重组教学内容
        3.2.2 步骤二:明确大概念教学要求
        3.2.3 步骤三:预设结果,定制目标
        3.2.4 步骤四:教学评价准备
        3.2.5 步骤五:制定学习体验
        3.2.6 步骤六:收集证据与反思
    3.3 促进学生微粒观发展的教学策略
        3.3.1 微粒观教学实验化,驱动宏微关联认识
        3.3.2 微粒观教学直观化,提供微观本质认识
        3.3.3 微粒观教学模型化,提升三重表征认识
4 基于逆向教学设计发展学生微粒观的教学实践
    4.1 实践目的
    4.2 实践对象
    4.3 变量与控制变量
        4.3.1 自变量
        4.3.2 因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实践研究过程
    4.5 逆向教学设计案例
        4.5.1 案例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4.5.2 案例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课堂观察分析
        5.1.1 课堂观察量表编制
        5.1.2 检测数据收集
        5.1.3 课堂观察量表数据分析
    5.2 微粒观理解水平分析
        5.2.1 测查工具的编制
        5.2.2 检测数据收集
        5.2.3 微粒观理解水平前测分析
        5.2.4 微粒观理解水平后测分析
    5.3 教学前后化学成绩对比分析
        5.3.1 入学成绩分析
        5.3.2 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
        5.3.3 第二次月考成绩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课堂观察评价量表
附录4 微粒观理解水平前测试题
附录5 微粒观理解水平后测题
附录6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化学试卷
致谢

(4)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推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重大战略目标
        (二)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期
        (三)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之一
        (四)构成要素及评价体系与工具是化学创新能力研究的关键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
        (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应用价值
    四、研究总体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创新能力
        (二)化学创新能力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能力结构理论
        (二)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模型
        (三)阿玛贝尔的创造力五阶段论
        (四)沃勒斯的创造力四阶段论
        (五)阿玛贝尔的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六)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表现模型
    一、化学创新过程
        (一)发现问题阶段
        (二)准备阶段
        (三)解决阶段
        (四)验证结果阶段
    二、化学创新产品
    三、外在表现
        (一)流畅性
        (二)多样性
        (三)新颖性
        (四)精密性
        (五)价值性
    四、化学学科创新活动
第四章 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测试的工具开发与实施
    一、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测试维度及评价标准构建
        (一)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测试维度
        (二)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测试评价标准
    二、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测试工具的开发
        (一)测试工具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测试题和评分标准的设计
        (三)工具的质量检测
    三、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测试的组织与实施
第五章 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表现情况与分析
    一、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总体测试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各要素的发展情况
        (二)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各过程阶段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中发现问题阶段测试结果与分析
        (二)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中准备阶段测试结果与分析
        (三)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中解决阶段测试结果与分析
        (四)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中验证结果阶段测试结果与分析
    三、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测试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环境对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影响情况
        (二)学生人格因素对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影响情况
    四、小结
第六章 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及教学设计案例
    一、化学创新能力的发现问题阶段培养策略
        (一)重视学生质疑,有效转化质疑
        (二)培养学生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三)积极为学生创造提问机会和空间
    二、化学创新能力-准备阶段的培养策略
        (一)罗列知识准备角度,提升知识准备全面性
        (二)构建异质团队合作,提供多样化视角
        (三)普及知识收集方式,更新知识储备
        (四)审视知识准备,改进准备方向
    三、化学创新能力的解决阶段的培养策略
        (一)增加竞速回答小游戏,锻炼学生反应灵敏度
        (二)增加开放性试题和作业
        (三)提供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机会
        (四)同学互评代替教师点评,提升学生评价能力
    四、化学创新能力的验证结果阶段的培养策略
        (一)学生汇报验证结果,提升表达逻辑
        (二)提供多样化验证方式,学生自由选择
        (三)反思验证结果,改进验证方法
    五、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学校环境建设策略
        (一)改进严格规章制度,营造轻松校园文化氛围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三)建立同伴关系,促进学生互相交流
        (四)建设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由表达
        (五)提升硬件设施,美化校园环境
        (六)丰富课外活动,实现学生创新实践
    六、促进高中生创新人格发展的策略
        (一)增加趣味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二)增加自主探究实验,保护学生的冒险精神
        (三)设计实验方案,提升学生想象力
        (四)设置疑难情境、培养挑战精神
    七、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设计—“盐的水解”
        (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设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应用—电镀”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建构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表现模型
        (二)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总体中等偏低
        (三)提出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及建议
    二、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
附录2 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测试
致谢
个人情况简介

(5)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结构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1.2.1 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1.2.2 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2章 课题研究一般思路
    2.1 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2.1.1 思维与化学思维的理论研究
        2.1.2 关于化学思维能力的结构与评价研究
        2.1.3 关于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2.2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2.1 课题研究思路
        2.2.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3章 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理论探析
    3.1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3.1.1 思维与学科思维
        3.1.2 思维能力与化学思维能力
    3.2 从科学思维能力视角建构化学思维能力
        3.2.1 SOLO分类理论
        3.2.2 科学思维能力结构
    3.3 化学思维能力结构的建构
        3.3.1 化学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3.3.2 化学思维能力结构的建构
        3.3.3 学生影响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
第4章 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现状分析
    4.1 研究目的与对象
    4.2 研究测试的材料
    4.3 研究过程与方法
    4.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1 化学思维能力测试卷信、效度分析
        4.4.2 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整体水平分析
        4.4.3 高中生化学学科内容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分析
        4.4.4 高中生化学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分析
        4.4.5 高中生化学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分析
        4.4.6 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研究结论
第5章 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建议
    5.1 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5.2 在化学知识建构中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5.3 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5.4 在社会议题讨论中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第6章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化学科学思维测定题
附录二: 高中生化学学科思维测试题评分标准
致谢

(6)促进农村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1 学习时间紧迫,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极度缺乏
        1.1.2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拘谨,学生的思维长期受到束缚
        1.1.3 受客观因素制约,农村初中生思维能力发展现状堪忧
    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1.2.1 化学学习的需要
        1.2.2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2.3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1.3 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3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4.4 课题研究的可创新之处
2. 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和概念界定
    2.1 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4 多元智能理论
    2.2 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思维
        2.2.2 思维能力
        2.2.3 化学思维能力
        2.2.4 化学思维能力评价体系
3. 农村初中生思维现状分析
    3.1 农村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分析
        3.1.1 初中生的思维特征
        3.1.2 农村初中生的思维特征
    3.2 基于农村初中生思维特征的化学思维能力评价体系
    3.3 化学思维能力前测分析
        3.3.1 调查基本要素概述
        3.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3 结论
4. 促进农村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4.1 促进农村初中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特征
        4.1.1 以人为本特征
        4.1.2 主体性特征
        4.1.3 创新性特征
        4.1.4 重视素质教育
    4.2 促进农村初中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化学教学特征
        4.2.1 从学生的实际化学水平出发,构建基础化学理念
        4.2.2 发挥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疑难,解决疑难
        4.2.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创新精神
        4.2.4 培养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发展化学逻辑思维
    4.3 促进农村初中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4.3.1 采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模型
        4.3.2 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参与度
        4.3.3 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5. 基于提高农村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案例
    5.1 促进农村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5.2 促进农村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案例
        5.2.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5.2.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之能量变化与燃料利用》教学设计
        5.2.3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6. 教学实践研究
    6.1 化学思维能力后测分析
        6.1.1 测试基本要素概述
        6.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6.1.3 结论
7. 总结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一: 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现状调查测试卷
    附录三: 促进农村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四: 农村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调查测试卷
10. 致谢

(7)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
        1.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1.1.3 新高考的实施
        1.1.4 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5.4 教育实验法
        1.5.5 访谈法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UbD模式
        2.1.2 教学设计
        2.1.3 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情境学习理论
        2.2.3 目标理论
        2.2.4 多元智能理论
        2.2.5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
3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调查
    3.1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3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3.2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3.2.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3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4 关于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4.1 UbD模式的特征
        4.1.1 “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
        4.1.2 “意义学习,理解为先”的大概念教学
        4.1.3 注重区分教学内容的优先次序
        4.1.4 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4.2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简述
    4.3 UbD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原则
        4.3.1 系统性原则
        4.3.2 科学性原则
        4.3.3 可行性原则
        4.3.4 目标、评估、教学一致原则
    4.4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比较
        4.4.1 教学设计程序的比较
        4.4.2 教学设计出发点和终点的比较
        4.4.3 教学资源的比较
        4.4.4 教学方法运用效果的比较
        4.4.5 教学评价方式的比较
    4.5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4.5.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4.5.2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助于落实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5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设计
    5.1 设计内容的选定和分析
    5.2 具体设计思路
        5.2.1 确定预期结果
        5.2.2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5.2.3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5.3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
        5.3.1 单元设计框架
        5.3.2 课时设计
6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对象
        6.1.3 研究方法
        6.1.4 研究工具
        6.1.5 研究过程
    6.2 研究的结果分析
        6.2.1 实验班学生自评量表的分析
        6.2.2 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分析
        6.2.3 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6.2.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7 研究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对照班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4:学生自评量表
    附录5:“认识有机化合物”测试卷
    附录6: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7:调查问卷的解释总方差和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附录8: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8)高中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以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程序性知识教学顺应《考纲》能力测评要求
        1.1.2 笔者从教多年的观察与反思
    1.2 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化学程序性知识概述
        2.1.1 程序性知识的内涵
        2.1.2 化学程序性知识的分类
        2.1.3 化学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2.1.4 化学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2.2 化学教学策略
        2.2.1 教学策略
        2.2.2 化学教学策略
    2.3 理论基础
        2.3.1 课程要求
        2.3.2 学习理论
        2.3.3 教学理论
3.高中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学生程序性知识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2 问卷数据分析
        3.1.3 调查结论
    3.2 教师教学访谈及分析
        3.2.1 访谈提纲
        3.2.2 访谈结果分析
    3.3 课堂教学观摩与分析
    3.4 小结与思考
4.高中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分析
    4.1 程序性知识陈述化阶段教学策略
        4.1.1 促进注意与预期教学策略
        4.1.2 促进激活原有知识策略
        4.1.3 促进选择性知觉策略
        4.1.4 促进新知识进入命题网络策略
    4.2 程序性知识程序化阶段教学策略
        4.2.1 加强模式识别策略
        4.2.2 反复练习策略
        4.2.3 反馈与调整策略
    4.3 程序性知识自动化阶段教学策略
        4.3.1 典例与变式练习策略
        4.3.2 生活情景应用策略
        4.3.3 陌生新情景应用策略
5.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实践研究及效果评价
    5.1 教学实践研究方案
        5.1.1 教学实践的目的
        5.1.2 教学实践的时间
        5.1.3 教学实践的对象
        5.1.4 教学实践的内容
        5.1.5 教学实践的变量分析
        5.1.6 教学实践的步骤
    5.2 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案例设计
        5.2.1 化学原理应用型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案例设计
        5.2.2 化学规则应用型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案例设计
        5.2.3 化学实验技能型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案例设计
    5.3 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实践结果分析
        5.3.1 化学原理应用型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实践结果分析
        5.3.2 化学规则应用型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实践结果分析
        5.3.3 化学实验技能型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实践结果分析
6.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10)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四、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测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问题驱动和小组学习的化学整合教学法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D]. 何为.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逆向设计促进学生微粒观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D]. 周静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培养策略研究[D]. 崔馨月.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结构与评价研究[D]. 戴红. 扬州大学, 2021(09)
  • [6]促进农村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D]. 徐磊. 扬州大学, 2021(09)
  • [7]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D]. 谭灵芝. 西南大学, 2021(01)
  • [8]高中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以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为例[D]. 陈茜. 西南大学, 2020(05)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化学实验技能培训与测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