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粳新品种——粳稻30号

晚粳新品种——粳稻30号

一、晚粳新品种—皖稻30号(论文文献综述)

朱大明[1](2021)在《2020年庐江县单季晚粳稻新品种展示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筛选出适合在庐江地区推广种植的常规单季晚粳稻新品种,于2020年对引进的11个晚粳稻品种进行了展示试验,以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抗性表现等作为考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水稻品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产量水平排在前4位的品种分别为镇稻18、当粳8号、皖垦粳3号和常农粳151,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28%以上,全生育期在146~148d,较对照品种增减幅度在1d。由于2020年的气候异常,多数参试品种的综合抗性一般,其中以镇稻18、当粳8号、皖垦粳3号、常农粳151等品种的抗性表现相对突出。根据此次展示试验结果,建议在庐江地区推广应用镇稻18、当粳8号、皖垦粳3号和常农粳151等4个品种作单季晚粳种植。

卫平洋[2](2020)在《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17-2018年,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以生产上现有主推品种和近年来育种单位培育的共计74个粳稻品种(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各品质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并筛选出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根据产量与食味值的聚类分析,筛选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高产优质、中产优质和高产不优质3种类型,又从每种类型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3个品种(高产优质类型的南粳9108、南粳505、徐稻9号;高产不优质类型的武运5051、扬粳1612、华粳8号;中产优质类型的福粳1606、苏香粳3号、松早香1号。),阐明其品种特征,旨在为安徽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高产、优质的稻作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根据生育期、田间抗病虫害、倒伏情况等筛选出74个水稻品种(系),通过食味值和产量的聚类分析,得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中产不优质4种类型。2017年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类型品种有南粳5718、徐稻9号、镇稻99等共16个品种(系);高产不优质类型有武运5051、华粳5号、连粳12等共15个品种(系);中产优质类型有松早香1号、沪香粳165、南繁1605等共11个品种(系);中产不优质类型有盐粳16、武运粳32、圣稻18-15等共32个品种(系)。2018年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类型品种有南粳5718、常软07-6、南粳505等共16个品种(系);高产不优质类型有扬粳1612、宁粳040、连粳15等共14个品种(系);中产优质类型有松早香1号、苏秀867、苏香粳3号等共14个品种(系);中产不优质类型有盐粳16、新稻22、华粳295等共30个品种(系)。(2)本试验中这些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的特征及与其他两种类型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的指标主要表现为,产量在8.35-9.16 t·hm-2,单位面积穗数在310×104-320×104 hm-2之间,每穗粒数在140左右,千粒重在25 g以上;食味值评分在60-74,胶稠度长度在80-90mm,蛋白质含量在6%-8%以内;在RVA谱中崩解值在1000cP左右,而消减值在-200 cP以下。(3)不同类型粳稻品种间产量形成具有显着差异。中产优质类型产量较高产优质类型、高产不优质类型分别低16.95%、16.76%,高产优质类型和高产不优质类型在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上分别比中产优质类型高33.78%、3.18%、5.34%和32.23%、2.90%、3.04%。中产优质类型的茎蘖数在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比其他类型都要高,其中成熟期比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出14.63%、11.06%;成穗率上,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表现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高产优质类型的叶面积指数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7.58%、13.5%,而叶面积衰减率低于其他两种类型。抽穗到成熟阶段,高产优质类型、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物质积累量分别比中产优质类型高出18.91%、19.13%;群体生长率高出13.25%、8.39%;光合势高出22.03%、27.83%;高产优质类型的净同化率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出2.64%、5.02%。(4)不同类型粳稻品种间品质指标具有显着差异。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1.48%、1.18%和1.23%、2.30%;食味值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18.64%、16.95%;在外观、黏度和平衡度参数上,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34.00%、36.00%、33.33%、27.45%和37.5%、35.42%;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硬度比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要高,都高出12.12%。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高于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分别高出39.31%、42.63%;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的胶稠度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长22.06%、19.12%,而蛋白质含量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低7.31%、4.79%。高产优质类型的崩解值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22.32%、3.37%,而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低 324.20%、115.95%和 30.24%、17.49%。

刘胜权,姚国艳,张长海[3](2018)在《常规粳稻新品种作单季稻种植比较试验》文中指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于2017年在桐城市对13个作单季稻种植的常规粳稻新品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生育性状、经济性状和抗性存在差异,产量为6 274.58 275.5 kg/hm2,经方差分析,品种间产量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F=1.97,F0.05=2.18)。宁粳7号、徐稻9号、武运粳27、皖垦糯1号、宁粳5号和南粳9108为早熟品种,镇糯19、镇稻18和皖稻68为中熟品种,镇稻16、当粳8号、华粳40和嘉花1号为迟熟品种。武运粳27、镇稻18、镇稻16和镇糯19适合桐城市作单季稻种植。

姚国艳,刘胜权,张长海[4](2018)在《优质常规粳型糯稻镇糯19号在桐城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镇糯19号是江苏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和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早熟晚粳新品种,2013年通过江苏省审定,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2016年和2017年试验示范表明,镇糯19号在桐城市作单季粳稻种植为中熟品种,产量较高,糯性好,具有穗粒并重型经济性状、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熟期转色佳等特点。本文主要阐述了镇糯19号在桐城市的种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梁华金[5](2018)在《杂交中籼新组合C两优33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两优33是安徽省合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特性,201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以及主要栽培技术。

胡锋[6](2010)在《高产晚粳“宣粳9397”优质高效种植规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实现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和促进成果转化目标。[方法]研究双晚移栽或麦茬直播宣粳9397的综合表现和高产策略。[结果]提出应用"掌握品种特性,加快原种扩繁,优化栽培措施,制定技术规程"等举措。[结论]优质高效种植规程可提高宣粳9397的产量与质量。

鲍祥胜,郑先报,赵玉和,范友胜[7](2009)在《几种优质晚粳新品种(系)的主要性状及产量表现》文中研究说明对8个优质晚粳品种(系)的主要性状及产量进行了比较,06-203、01-50、02-127、GD103 4个品种(系)小区产量比对照(皖稻90)增产。

汪向东[8](2009)在《晚粳新品种比较试验》文中认为对7个晚粳新品种进行同田比较试验,考察其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试验表明,皖稻86、镇稻6号综合性状优良,是优质、高产、高抗的晚粳新品种,可在桐城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胡锋[9](2009)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水稻品种创新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宣城市水稻生产现状和品种创新成果为例,探讨加强水稻品种创新和应用研究的意义,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稻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提升科研工作者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周永国[10](2008)在《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文中提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水稻科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水稻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综述了杂交水稻的发展及水稻性状改良研究进展,这些重要进展给杂交水稻育种在品质改良和抗性提高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进一步显现了杂交水稻发展的良好前景。在影响稻米食味品质各项指标中,直链淀粉含量是一项最重要的指标。“闵优香粳”是由上海市闵行区种子公司于2000年用261S与W香99075配组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香型两系杂交晚粳新品种,也是目前上海唯一推广的两系杂交稻,但是就直链淀粉含量而言,“闵优香粳”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为18.5%,未能达到农业部部颁的一级优质米标准。本研究以由本实验室将anti-waxy基因导入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获得的6个共转化子的T1代种子为研究材料,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目的基因PCR检测,筛选纯合转基因后代,经过3代的筛选得到3个转基因纯合株系。采用TAIL-PCR技术,扩增出4个转基因株系T3代植株中T-DNA侧翼序列。分析了5个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未转基因261S的自交结实率及3个纯合转基因株系与W香99075杂交结实率,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与对照的自交结实率和杂交结实率都没有显着性差异,这说明了anti-waxy基因整合到受体水稻261S后,没有对受体水稻的正常结实产生不利的影响。分析了转基因水稻T4代种子与对照261S水稻的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及其与原恢复系W香99075杂交F2代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有4个转基因261S株系T4代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比较呈极显着差异;有2个转基因株系杂交稻F2糙米直链淀粉含量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由此可见,我们已经获得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的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食味品质可能已被改良的新型“闵优香粳”杂交稻。本研究中我们还获得了植株矮化且剑叶较短的261S水稻突变体,它是由261S水稻成熟胚在离体组织培养过程中突变获得的。经2代常规种植观察显示,其各种农艺性状已经稳定。我们分别对矮化株系和对照261S水稻株高、穗尖与叶尖之间距离及剑叶长等性状进行记录及差异显着性分析,发现矮化株系与转基因对应编号的非矮化转基因261S株系及未转基因的261S植株都有极显着性差异。在植株高度上,矮化株系比261S对照平均降低约10cm;261S水稻植株穗尖与叶尖之间的距离约为11cm,而矮化株系的穗尖与叶尖之间的距离仅约3cm。在大田种植中,能明显看出矮化株系的上半穗浮于叶片表面,形成“叶上禾”状态。在进行大田杂交制种时,这有利于父本的花粉不受剑叶的遮挡而更容易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从而有可能大大提高杂交授粉率、获得更多的杂交种子。因此,这个矮化及短剑叶突变株系在以后的杂交育种中将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从制种过程分析,两系杂交稻配组自由,普通常规稻都可以作为恢复系进行杂交制种。因此在两系杂交稻育种研究中,母本的培育比父本更重要。尽管人们也可以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对两系不育系的各种性状进行改良,但是,利用杂交技术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的品质,一是所需的时间较长,同时要求保持原来水稻品种作为不育系所应该具备的特性也是比较困难的。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离体组织培养,已成功获得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和植株矮化及剑叶较短两种不同类型的两系不育系新品系,为今后培育新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晚粳新品种—皖稻30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粳新品种—皖稻30号(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庐江县单季晚粳稻新品种展示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1.5 调查内容及观察记载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
    2.2 不同参试品种的主要生育期
    2.3 不同参试品种的主要抗性
3 结论

(2)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筛选
        2.1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筛选研究进展
        2.2 稻米品质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种筛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7和2018年所有常规粳稻品种主要生育期及天数
        3.2 2017和2018年所有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气象条件
        3.3 初步筛选常规粳稻品种
        3.4 适宜常规粳稻品种的生育期
        3.5 适宜常规粳稻品种的温光范围
        3.6 2017年和2018年常规粳稻产量和食味值的差异
        3.7 2017年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品种产量的聚类分析
        3.8 2018年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品种产量的聚类分析
        3.9 不同年度与食味值密切相关的品质指标的差异
    4 讨论
        4.1 基于水稻生育期的初步筛选
        4.2 基于产量和食味值对优质高产品种的筛选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产量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的生育期
        3.3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灌浆结实期天数及温光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茎蘖数及成穗率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叶面积指数及叶面积衰减率的差异
        3.6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物质积累量及比例的差异
        3.7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的差异
        3.8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各生育阶段光合势的差异
    4 讨论
        4.1 安徽沿淮地区不同类型常规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浆结实期温光的特点和差异
        4.2 安徽沿淮地区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各时期物质积累的特点和差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质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加工品质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外观品质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食味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营养及蒸煮品质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4 讨论
        4.1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类型粳稻各品质指标的特征
        4.2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类型粳稻RVA谱特征值的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筛选
        1.2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点
        1.3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品质指标的特点
        1.4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特征特性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常规粳稻新品种作单季稻种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栽培管理
    1.5 观察记载项目
    1.6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性状
        2.1.1 播齐历期。
        2.1.2 全生育期。
    2.2 经济性状
        2.2.1 有效穗数。
        2.2.2 穗总粒数。
        2.2.3 穗实粒数。
        2.2.4 结实率。
        2.2.5 千粒重。
    2.3 产量
    2.4 植株性状
    2.5 抗病性和抗逆性
3 结论

(4)优质常规粳型糯稻镇糯19号在桐城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植表现
    1.1 生育性状
    1.2 经济性状
    1.3 产量
    1.4 抗性
    1.5 农艺性状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科学选择播种期
    2.2 适时移栽
    2.3 合理施肥
    2.4 科学管水
    2.5 病虫害防治
    2.6 适时收割

(5)杂交中籼新组合C两优33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2 特征特性
    2.1 产量表现
    2.2 植株形态
    2.3 经济性状
    2.4 生育期
    2.5 稻米品质
    2.6 抗病性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时播种, 培育壮秧
    3.2 及时移栽, 合理密植
    3.3 配方施肥, 科学管水
    3.4 防治病虫, 确保丰收

(6)高产晚粳“宣粳9397”优质高效种植规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特征特性
2 原种扩繁技术路线
3 宣粳9397双晚优质高效种植规程
    3.1 综合表现及高产策略
    3.2 优质高效种植技术规程
        3.2.1 适时播种, 培育壮秧。
        3.2.2 精细整地, 定量控苗。
        3.2.3 平衡施肥, 超前搁田。
        3.2.4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3.2.5 提高收贮质量。
4 宣粳9397麦茬直播优质高效种植规程
    4.1 高产策略
    4.2 技术规程
        4.2.1 适时早播, 确保全苗。
        4.2.2 增施N、K肥, 促大穗。
        4.2.3 加强管水, 提高成穗率, 防倒伏。
        4.2.4 综合防除杂草。
        4.2.5 综合防治病虫害。
        4.2.6 提高收割质量。

(7)几种优质晚粳新品种(系)的主要性状及产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村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及种子来源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经过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
        2.1.1 产量
        2.1.2 株高
        2.1.3 有效穗
        2.1.4 每穗总粒数
        2.1.5 结实率
        2.1.6 千粒重
    2.2 生育期
    2.3 抗逆性
3 参试主要品种 (系) 简述
    3.1 06-203
    3.2 01-50
    3.3 02-127
    3.4 GD103

(8)晚粳新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1.5 取样与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2.2 生育期
    2.3 抗倒伏能力
    2.4 抗病性
3 结论与讨论

(9)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水稻品种创新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水稻品种创新和应用研究的意义
    1.1 水稻品种创新是促进单产飞跃的重要举措
    1.2 水稻应用技术集成创新是提高单产和质量的有力保障
    1.3 是发挥农业科研公益性、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 宣城市水稻品种创新与应用现状
    2.1 宣城市水稻生产现状
    2.2 宣城市水稻品种创新成果
3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稻品种创新和应用研究工作
    3.1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
    3.2 以创新的理论引领水稻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
    3.3 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3.4 依托现有成果, 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4 结 论

(10)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杂交水稻的发展及水稻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摘要
    前言
    1. 我国水稻分布概况
    2. 杂交水稻的发展
        2.1 三系法
        2.2 两系法
        2.3 一系法
        2.4 超级稻
    3. 水稻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3.1 品质性状
        3.1.1 碾米品质性状的遗传
        3.1.2 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
        3.1.2.1 粒型
        3.1.2.2 垩白
        3.1.3 蒸煮食昧品质性状的遗传
        3.1.3.1 直链淀粉含量
        3.1.3.2 胶稠度
        3.1.3.3 糊化温度
        3.1.3.4 香味
        3.1.4 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
        3.1.4.1 蛋白质含量
        3.1.4.2 脂肪含量
        3.2 抗虫
        3.2.1 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
        3.2.2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3.2.3 植物凝集素基因
        3.2.4 其它抗虫基因
        3.3 抗病
        3.3.1 白叶枯病
        3.3.2 稻瘟病
        3.3.3 纹枯病
        3.3.4 水稻条纹叶枯病
        3.4 抗逆
        3.4.1 耐盐
        3.4.1.1 脯氨酸
        3.4.1.2 海藻糖
        3.4.1.3 甜菜碱
        3.4.1.4 糖醇
        3.4.2 抗旱
        3.5 抗除草剂
    4. 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利用anti-waxy 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5 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材料
        1.2 质粒
        1.3 1/2 MS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筛选含anti-waxy 基因植株及纯合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2.2 水稻植株总 DNA 的提取
        2.3 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
        2.3.1 转基因植株中anti-waxy 基因的PCR 分析
        2.3.2 含anti-waxy 基因植株gus 基因的PCR 分析
        2.3.3 含anti-waxy 基因植株hpt 基因的PCR 分析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3.4.1 凝胶的制备
        2.3.4.2 加样及进行电泳
        2.4 转基因T3 代植株含anti-waxy 基因的T-DNA 侧翼序列分析
        2.4.1 引物设计
        2.4.2 TAIL-PCR 扩增
        2.4.3 TAIL-PCR 产物回收和测序
        2.4.4 序列的比较与分析
         2.5 转基因两系不育系 261S 水稻自交留种、杂交制种以及 F2 杂交种子的获得
        2.5.1 自交留种及自交结实率分析
        2.5.2 杂交制种及异交结实率分析
        2.5.3 F_2 杂交种子的获得
        2.6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6.1 直链淀粉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2.6.2 转基因T-4 代2615 水稻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6.3 杂交后代F_2 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7 矮化两系不育系2615 新品系的获得
        2.7.1 大田种植农艺性状稳定性观察
        2.7.2 突变体矮化及短剑叶性状与anti-waxy 基因共分离分析
        2.7.3 数据调查
        2.7.4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结果与分析
        1. 转基因水稻植株PCR 分析及转基因纯合材料的获得
        1.1 只含有anti-waxy 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的获得
        1.2 筛选只含有anti-waxy 基因的纯合转基因后代
        2. 转基因T3 代植株中含anti-waxy 基因T-DNA 侧翼序列分析
        3. 转基因2615 水稻自交结实率及异交结实率分析
        3.1 自交结实率分析
        3.2 异交结实率分析
        4. 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4.1 T_4 代转基因2615 水稻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4.2 含有anti-waxy 基因的杂交稻植株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4.2.1 F_1 代植株anti-waxy 基因的PCR 分析
        4.2.2 F_2 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5. 矮化两系不育系2615 新品系的获得
        5.1 大田种植稳定性观察结果
        5.2 矮化突变性状与anti-waxy 基因共分离分析
        5.3 相关性状的统计分析
    讨论
        1. 降低两系不育系2615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改良“闵优香粳” 杂交稻米的食味品质
        2. 转基因安全性
        3. 不同整合位点anti-waxy 基因对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4. 矮化两系不育系 261S 新品系的获得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研究成果
附件

四、晚粳新品种—皖稻30号(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庐江县单季晚粳稻新品种展示试验[J]. 朱大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21(13)
  • [2]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D]. 卫平洋. 扬州大学, 2020
  • [3]常规粳稻新品种作单季稻种植比较试验[J]. 刘胜权,姚国艳,张长海.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0)
  • [4]优质常规粳型糯稻镇糯19号在桐城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 姚国艳,刘胜权,张长海.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9)
  • [5]杂交中籼新组合C两优33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 梁华金. 中国稻米, 2018(03)
  • [6]高产晚粳“宣粳9397”优质高效种植规程研究[J]. 胡锋.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0)
  • [7]几种优质晚粳新品种(系)的主要性状及产量表现[J]. 鲍祥胜,郑先报,赵玉和,范友胜.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5)
  • [8]晚粳新品种比较试验[J]. 汪向东.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9)
  • [9]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水稻品种创新与应用研究[J]. 胡锋. 种子, 2009(02)
  • [10]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D]. 周永国. 上海师范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晚粳新品种——粳稻30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