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一、培养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薛军丽[1](2019)在《基于创造过程哲学视角的创造教育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求实施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的形成基于这样一种逻辑: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通过教育激发并不断提升。创造学理论为创造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主要基于创造过程哲学视角,研究我国创造教育实践,重点是剖析问题,并提出对策。论文的研究对于阐发创造学理论在创造教育中的价值,加强创造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以逐步展开对“创造教育”这一研究对象的研究。首先,研究对创造教育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加以阐释,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其次,借助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创造过程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创造过程研究的基本研究趋势,从中筛取具有高代表性的论文研究以供本研究借鉴参考,同时揭示创造过程研究与创造学的相互关系。再次,在创造过程哲学的视角下,对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创造教育研究现状、创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中学创造教育模式等加以研究,明晰实施创造教育的现实意义。然后,研究论文的第四部分,则对我国创造教育现状加以分析,以安徽中学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把握我国中学创造教育的现状,分析我国创造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创造主体成己不足,创造成果成物有余,创造环境不够宽容等,进而提出中学创造教育问题归因。其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创造教育过程系统理论模型。即基于创造过程哲学有关理论,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创造教育的策略和对策:一是促进创造主体成己;二是营造适宜的创造环境,构建创造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三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努力形成合力。最后,基于本研究的主要论点及不足,对未来研究加以展望。

刘洪翔[2](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王灿明,钱小龙[3](2016)在《创新时代的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文中指出创新时代的崛起,迫切要求我们加速创新人才培养。儿童创造教育肩负着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奠基的时代使命,以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为教育愿景,以属于儿童、基于儿童和为了儿童为教育宗旨,倡导主体张扬的教育、培养真创造力的教育、不拘一格的教育、仁爱的教育和协同的教育。儿童创造教育主张用心启发儿童的创造意向,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训练其创造性行为,塑造其创造性人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以创造性教学为根基,以创造性学习为核心,以创造性活动为手段,以创造学类课程为抓手,以创造型教师为关键,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

王伟清[4](2012)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正在迈入创造力经济时代,全球竞争形势日益加剧,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已不再是竞争的真正动力,竞争的真正动力源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源于人的创造性。与此同时,人类也正在面临着许多威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等等,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应对,最有力的武器仍然是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诚然,人类落成的第一间茅草屋等文明成果,足以说明创造性人才自古就有。但是,创造性人才的自然生长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创造力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在质与量方面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在专业领域和类型结构方面的需求。因此,必须发挥学校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在创造性人才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各行各业、各专业领域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创造性人才,去建设创新型国家以迎接创造力经济时代的挑战。虽然我国有每年数百万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且有“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好几十年的历史积淀,然而,创造性人才仍然是严重稀缺的人力资源,杰出的创造性人才更是如此!中国科技人员的数量虽然约是美国的一倍,但总体创造能力、水平无法与其相比。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特别让人揪心的是,当今我国青少年创造力现状令人堪忧,他们的创造潜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中国人才竞争力量后备军严重不足。从资源科学的视角来看,人类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需要一定的资源条件,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不例外。以此来反思“钱学森之问”却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即,培养创造性人才所需的课程资源条件既不为人们所广泛而清晰地认识,也常常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甚至无法实施各种创造性课程。因此,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及其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通往创新型国家道路上的不可回避又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站在教育科学(教育经济学、课程论等)、资源科学(教育资源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视角,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调查研究与自身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确定的依据问题、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的认识问题、保障的主体问题、保障不足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解决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问题的对策。按照上述逻辑思路,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问题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通过阐述创造性人才的界定问题和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为后续课程资源条件保障问题的研究提供目标依据。针对目前关于“创造性人才”概念名词的选择和内涵的界定这两方面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混乱局面,从“人才”概念的界定出发,深入分析了“创新人才、创新性人才、创新型人才、创造人才、创造性人才、创造型人才”等概念名词的特点,理性地选择了“创造性人才”,并结合对创造性人才基本要求的分析,对创造性人才进行了概念界定,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分析。第三章主要是阐述培养创造性人才究竟需要何种课程资源条件,谁来承担培养创造性人才所需课程资源条件的保障任务。主要是站在资源科学(教育资源学)的角度,紧紧围绕着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与资源两个维度,探讨了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的认识问题和主体问题。同时也为后续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的表现、原因与对策的分析做了铺垫。第四章主要是阐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的各种表现与原因。对保障不足的各种表现主要是分大类进行了分析探讨与总结归纳,对导致保障不足的各种原因主要是从保障主体的视角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与总结归纳。第五章主要是针对前面分析的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的各种表现与原因,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的各种对策,并在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陈强[5](2012)在《普什图问题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成为发展的瓶劲,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无疑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大批的高层次创造型杰出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国际领军人才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道路。本文从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和培养模式以及我国当前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出发,通过文献法、内容分析法、传记法、比较法、案例法等,对物理学家创造心理的构成要素、特征规律、影响因素以及系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我国现有物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我国大学物理教育和中学物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针对我国的物理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朱平原,崔立中[6](2009)在《创造心理素质教育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业已看到创造心理素质在未来国际社会竞争中的巨大作用,掀起了创新教育大讨论,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但是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我们也会发现有许多和创造心理素质教育相近的概念,如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创造心理素质教育和他

陈光玖[7](2008)在《我国高校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特点与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造心理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心理而言的一种心理模式。创造心理是多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机结合,为了目标的集中与简化,把创新时的心理活动方式称为创造心理,实际上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包括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探讨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包括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判断,因此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受传统培养方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发散性和灵活性、非逻辑性、对象的潜在性、发展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创造心理的对策是: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科学构建知识能力结构框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造就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等。

刘凯[8](2007)在《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发展分析与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探索和加强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突出课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表现,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培养的对策,以使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更加全面和有效。

刘凯[9](2007)在《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发展分析与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索和加强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突出课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表现,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培养的对策,以使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更加全面和有效。

刘琳琳,于淼[10](2007)在《谈高校创新教育中创造心理与科学思维的应用》文中提出阐述了加强创新教育的主要意义,引导学生的创造心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天才。提出通过教育功能,逐步使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创造过程哲学视角的创造教育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创造过程研究概况
        1.2.1 创造概念界定
        1.2.2 创造学研究概况
        1.2.3 创造过程哲学研究概况
    1.3 研究结构、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结构和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创造过程研究可视化分析
    2.1 创造学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
    2.2 创造学研究的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2.1 创造过程总体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
        2.2.2 创造过程高质量文章的可视化分析
        2.2.3 创造过程研究的基金和机构分布
    2.3 创造过程与创造学关系可视化分析
        2.3.1 创造学视阈下的创造过程研究
        2.3.2 创造过程视阈下的创造学研究
第3章 创造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与意义阐释
    3.1 创造教育研究概述
        3.1.1 中国传统文化中创造因子
        3.1.2 国内外创造教育比较
        3.1.3 创造教育内涵界定
        3.1.4 义务教育阶段创造教育实证研究进展
    3.2 创造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3.2.1 创造教育研究总体趋势和主题分析
        3.2.2 高被引频次论文趋势和来源分析
        3.2.3 高被引频次论文作者和机构分布
        3.2.4 高被引频次论文共引文献分析
    3.3 创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视化分析
        3.3.1 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的可视化分析
        3.3.2 创造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的可视化分析
        3.3.3 创造教育与绿色发展的可视化分析
    3.4 创造教育实施的意义阐释
        3.4.1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4.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3.4.3 开拓素质教育新视野
        3.4.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4章 我国创造教育现状分析与实证研究
    4.1 问卷调查
        4.1.1 调查概况
        4.1.2 问卷调查对象
    4.2 中学创造教育存在的问题
        4.2.1 创造主体成已不足
        4.2.2 创造成果成物有余
        4.2.3 创造环境不够宽容
    4.3 中学创造教育问题归因
        4.3.1 对创造教育重视不够
        4.3.2 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4.3.3 开展创造教育的条件不充分
第5章 创造过程哲学视角下加强创造教育的策略
    5.1 促进创造主体成己
        5.1.1 教师是创造教育的主体
        5.1.2 教师需要提高创造教育能力
        5.1.3 牢固树立创新理念
    5.2 营造适宜的创造环境
        5.2.1 营造宽容的创造环境
        5.2.2 强化条件保障
    5.3 努力形成合力
        5.3.1 家庭教育是最好的催化剂
        5.3.2 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
        5.3.3 社会教育是助推器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创造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创新时代的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儿童创造教育的概念建构
    (一)创造潜能的激活
    (二)创造心理的结构
    (三)儿童创造教育的内涵
二、儿童创造教育的主要理念
    (一)儿童是最具能动性的实践主体,而非教师任意塑造和改造的对象
    (二)强调儿童类创造力、潜创造力的培养,但也不应放弃真创造力的成长
    (三)改革削足适履的教育制度,不拘一格地培养和选拔创新人才
    (四)教师首先要有善良宽容的仁爱之心,而非令人炫目的创造成果
    (五)儿童创造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打独斗,而是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三、儿童创造教育的目标取向
    (一)呵护儿童的创造意向
    (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三)训练儿童的创造性行为
    (四)塑造儿童的创造性人格
四、儿童创造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创造性教学为根基
    (二)以创造性学习为核心
    (三)以创造性活动为手段
    (四)以创造学类课程为抓手
    (五)以创造型教师为关键

(4)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综合述评
    1.4 研究视角、前提与方法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前提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思路
        1.5.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创造性人才的界定及其培养目标的定位
    2.1 创造性人才的界定
        2.1.1 “人才”的界定
        2.1.2 “创造性人才”概念的选择
        2.1.3 “创造性人才”概念的界定
    2.2 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2.2.1 基本的定位思想
        2.2.2 目标定位的四维分析
        2.2.3 基本目标的定位
第三章 创造性人才培养与课程资源条件保障
    3.1 课程资源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
        3.1.1 课程资源
        3.1.2 课程资源条件与课程资源条件保障
        3.1.3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及其保障
    3.2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之微观考察
        3.2.1 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基本涵义
        3.2.2 创造性课程资源主要类别及其课程效用性分析
        3.2.3 基本的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分析——创造性课程内容资源
        3.2.4 基本的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分析——创造性教师
    3.3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之系统考察
        3.3.1 实现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创造性课程与创造性课程系统
        3.3.2 创造性课程系统的二元分割
        3.3.3 创造性课程资源系统的内涵、性质与功能
        3.3.4 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的系统保障
    3.4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之主体考察
        3.4.1 各级政府
        3.4.2 理论研究者
        3.4.3 一线教师
        3.4.4 创造者
        3.4.5 教育行政组织
        3.4.6 学校管理者
第四章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的表现与原因
    4.1 创造性课程内容资源保障不足的表现与原因
        4.1.1 创造性课程内容资源保障不足的表现
        4.1.2 创造性课程内容资源保障不足的原因
    4.2 创造性课程条件资源保障不足的表现与原因
        4.2.1 创造性课程条件资源保障不足的表现
        4.2.2 创造性课程条件资源保障不足的原因
第五章 保障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之对策
    5.1 端正主体认识,强化保障意识
        5.1.1 正确认识人类的创造、创造活动与创造力
        5.1.2 确认识学校教育在创造性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5.1.3 确认识创新教育的投资价值
    5.2 确评价业绩,激发保障动机
        5.2.1 探明主体职责
        5.2.2 严格评委资质
        5.2.3 制订评价体系
    5.3 建立目标系统,提供保障依据
        5.3.1 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创造性课程目标及其目标系统
        5.3.2 目标系统的构建
    5.4 加强资源研究,增强保障能力
        5.4.1 以建资源库为目标
        5.4.2 以分类研究为途径
        5.4.3 以属性研究为重点
        5.4.4 以学科建设为后盾
    5.5 加强理论研究,增强保障理性
        5.5.1 加强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理论研究,提高供给理性
        5.5.2 加强创造性课程资源的配置理论研究,提高配置理性
    5.6 加强资源开发,确保资源供给
        5.6.1 明确主体职责
        5.6.2 科学理论指导
        5.6.3 按照开发步骤
    5.7 合理配置资源,确保系统保障
        5.7.1 注意采取基本策略
        5.7.2 灵活运用基本方法
        5.7.3 精心选配合适的创造性课程资源
        5.7.4 科学构建创造性课程资源系统的结构
        5.7.5 反复评价与完善配置方案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5)普什图问题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思路和文章框架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
    2.1 基本理论
    2.2 主要方法
第三章 物理学家的基本内涵和创造心理结构特征
    3.1 物理学家的个性心理特征
    3.2 物理家创造心理结构分析
第四章 物理学家创造心理探究对我国物理教育的一些启示
    4.1 我国大学物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2 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对我国物理教育的启示
    4.3 杰出物理学家创造力的因素对我国物理教育的启示
    4.4 创新人才的培养
    4.5 我国大学物理教育创新与改革
    4.6 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创新与改革
    4.7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附录2

(6)创造心理素质教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创造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2 创造心理素质教育
    2.1 激发创造意识:
    2.2 优化创造性人格:
    2.3 培养创造能力:
3 创造心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10)谈高校创新教育中创造心理与科学思维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创造心理与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 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心理与独立个性
        1、营造创造心理氛围,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冒险精神
    (二) 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性科学思维
    (三) 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高校创新教育中不应忽视的几个问题
    (一) 加速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 着重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 深入理解高校创新教育的目标

四、培养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创造过程哲学视角的创造教育实证研究[D]. 薛军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2]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3]创新时代的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J]. 王灿明,钱小龙.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6(04)
  • [4]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问题研究[D]. 王伟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5]普什图问题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关系[D]. 陈强. 兰州大学, 2012(10)
  • [6]创造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 朱平原,崔立中. 校园心理, 2009(05)
  • [7]我国高校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特点与培养的研究[J]. 陈光玖. 高校教育管理, 2008(02)
  • [8]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发展分析与对策的研究[J]. 刘凯.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06)
  • [9]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发展分析与对策的研究[J]. 刘凯.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4)
  • [10]谈高校创新教育中创造心理与科学思维的应用[J]. 刘琳琳,于淼. 辽宁高职学报, 2007(09)

标签:;  ;  ;  ;  ;  

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