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社会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一、社会课,让学生“动”起来(论文文献综述)

魏铭萱[1](2021)在《海峡两岸暨香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42节优质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晔[2](2021)在《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安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学生的安全与家庭、社会及国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学生的安全问题受到家长、教育部门及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中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自我保护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关防护知识等,极易受到各种安全问题的侵害,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将其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中刻不容缓。日本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发展完善,全面贯彻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安全教育,从最开始的防灾教育内容逐渐拓展到生活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形成了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也为日本国民树立了根深蒂固的安全教育文化意识。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中日安全教育相关文献的梳理、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日本中小学进行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背景。因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国家特点所导致了自然灾害频发,学生受伤害事件多发且情节严重,同时学校是进行安全教育的最佳场所,这都为日本进行学校安全教育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对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梳理与分析,包括课程体系实施的具体内容、实施路径和保障。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部分,主要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进行系统地梳理。实施路径方面则分析日本中小学主要通过以保健体育课为中心将安全教育内容贯穿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安全活动及活动演练中进行安全教育,并把校外体验性学习和社会合作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此外日本在安全教育方面出台了多个相关法律政策文件,在安全教育的投入上也相当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丰富的学习资源、政府社会的支持以及拥有一套健全的学校安全管理体系,这都为学校实施安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四部分总结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特点,即日本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当中、内容和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以及各层级分工明确社会参与度高。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对日本学校安全教育的分析,结合我国自身特点总结了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经验对我国进行安全教育的启示,以期能够对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有所帮助。

金春花[3](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表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薛诗雯[4](2021)在《《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文中指出美国社会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历史为核心的社会学科综合课程,而历史教育集中体现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是社会科课程体系“十大主题轴”中的极为重要的,也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题轴。通过“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来考察美国社会科教育现状。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主要为2010—2019年美国社会科权威杂志《社会科教育》。《社会科教育》是由全美社会科协会自主发行的学术期刊。刊文都是经由相应领域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精心筛选,每篇刊文的作者也都是在社会科教育研究领域中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杂志刊文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显示了美国社会科教育不断改革演进的实际状态。通过对2010年-2019年这十年的杂志刊文的梳理,笔者归纳了美国社会科教育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的三大具体表现:第一,建构时空观念;第二,培育国家意识;第三,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并且每个方面配合1-2个实例进行解释阐述。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在论文论证分析过程中,将美国与中国、日本两国社会科教育进行比较,考察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特点。虽然中、日、美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有不同,但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科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有责任感的公民的中小学人文素养学科综合课程,备受各国重视。通过三国社会科在课程演变、课程目标、教科书三方面的比较,笔者总结出了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三方面的特点:第一,以历史为核心;第二,关注国家意识与全球观念的培育;第三,开放性、实践性强。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经验值得我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借鉴。然而,由于国情不同,我们要选择性地借鉴这些经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科教育道路。

张芸[5](2020)在《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以大埔县大埔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而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德育之间的密切联系自然也是非常值得研究。把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一方面是小学德育从国家政策、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要求和促进梅州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个层面所具有的与客家文化融合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是从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内容包含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吻合所具有的可行性。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以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小学为重点,通过个案分析法和访谈法,分析大埔小学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编印校本特色教材、积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和课题、打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来发展客家特色教育,并通过发挥校园环境浸润作用,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和完善管理机制以及完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与师资建设等路径把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进行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且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同样具有艺术特色教育的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的情况,通过两个小学在相关方面的做法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针对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这一课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推广路径:一是完善学校层面制度建设;二是建设具有客家文化的校园文明;三是构建具有客家文化的德育实践活动机制;四是把客家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以期创新“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以期对梅州客家地区小学德育的实效起到推进作用。

张家雯[6](2020)在《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文化自觉的时代。世界各民族国家都纷纷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审视。民族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都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将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文化传统教育立足于民族国家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其目的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觉的形成,使文化传统精神内化为个体的文化修养,培育由文化传统凝聚的国民素养。作为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是国民共享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认同、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场所。本研究根植于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比较研究对象,围绕两国通过文化传统教育来培育有着文化传统底蕴的国民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探究,力求推动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前三章分别从历史演变、课程与教科书、教学三个方面分析和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两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具体表现。历史演变部分是对日本战后和新加坡独立后的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展开历史溯源。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文化转向,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逐步发展,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四个阶段。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生存驱动、效率导向、能力导向、价值导向四个教育阶段的发展。课程与教科书部分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小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两国均以渗透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教科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元素;内容编制上统一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做到有效契合课标中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学研究部分探究两国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特色,并辅以具体案例介绍。两国学校均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种教学途径。教学特色上,日本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开发地域文化素材,重视体验教学的作用,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课程研制组织的力量;新加坡方面强化国家认同,多渠道提升师资力量,建设学校文化,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于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并以此为参考,借鉴和探索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实践路径。在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和新加坡的文化传统教育已被嵌入到国民教育中。两国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定共性,总结为: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日本旨在培育传承和创新传统与文化,对国家和家乡怀有热爱之心,且具有丰富人性的日本人;新加坡旨在培育能够认同母族文化传统,且有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国家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人。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中,政府是主导,进行顶层规划,指导文化传统教育的有序开展。面对多重文化价值关系,两国都强调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同时凸显本土文化,面向世界,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推进课程的具体落实中,重视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教学活动采取知行结合、显隐结合、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但由于各自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又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内涵和施教内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教育问题。因此,在以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经验参考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现实需求,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路径。在厘清我国文化传统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围绕此目标,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创设有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教学实践,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张维榕[7](2020)在《游戏 图影 艺术 生活——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文中提出情境创设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些利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游戏、图影、艺术行为、生活实践等方式来增添情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目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课堂中应用广泛,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而言,虽然情景教学法已获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该项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如部分教师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缺失导致情境课堂的互动性不足,无法将知识点与情境有效串联,又如,有教师对本课程重视度不够而

王彩芳[8](2020)在《初中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学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关于历史解释素养的研究还很欠缺。历史解释素养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让历史教学更具生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的重心。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策略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符合教改的素养要求和学生的学情需求。本文将从历史解释素养视域探究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法的研究路径。文章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一章结合相关理论和已有文献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历史情景剧、历史解释素养的相关内涵,并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理论探讨。在研究之初,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初中历史与社会情景剧“编演评”教学与历史解释素养的现状,第二章通过萧山区乡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情景剧“编演评”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指出乡镇初中施行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法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章策略部分是重点,笔者结合XX初中实际课堂教育教学案例,从历史情景剧的编写、表演和评述过程对情景剧教学“编演评”的一般路径进行阐述,在教学过程中都寓以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第四章是个案尝试与成效分析。笔者通过在古代史教学中采用历史情景剧“编演评”片段,“以丞相制度的演变看中央集权强化”为主题设计教学案例,为广大同行提供案例参考和方法引领。再结合素养测试、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反馈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法的成效。可以说,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历史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个人语言与思维能力的提升,迎合“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是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点,如要摆正好“编演评”与教学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处理好“编演评”教学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要注意“编演评”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李小刚[9](2020)在《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思政课中的应用探究 ——以中职思政课《经济政治与社会》为例》文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发重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培养高素质和技能人才,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思想政治课作为中职学校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平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功能无可替代。因此,中职思政课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强化中职学校思政课,就必须对中职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出发,尝试将参与式教学引入中职思政课教学实践,并对其应用过程、特点和原则等进行规律性分析探究。参与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平等主体身份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中职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依托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以《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为例,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思政课中的具体运用过程。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观察法等评述了参与式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并对比中职思政课现有教学方式,对参与式教学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总结,据此提出了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对策措施。论文除引言部分外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探究了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着重结合中职思政课的特点,阐释了参与式教学的在中职思政课中的运用过程,归纳了参与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并以课例方式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三部分针对中职思政课运用参与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多维角度探讨了中职思政课运用参与式教学的相关策略措施。本文试图通过这一选题的研究,以期给中职思政课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迪,使中职思政课课堂教学发挥其应用功效,并对参与式教学应用于中职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一定的补充和完善。

李晨琪[10](2020)在《日本中学道德教育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各国之间激烈的竞争不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战败后的日本走出了一条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道德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为当时的日本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培养了爱国、具有奉献精神的日本人。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日本道德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文以辩证、客观的立场和观点对日本中学道德教育进行全方面阐述,探索日本中学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状况,并结合我国道德教育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增强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我国中学生的道德素养。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从阐释日本中学道德教育内涵入手,明确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及改革历程。第二部分为日本中学道德教育概况,主要从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三部分进行阐述。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生动个性的人,培养具有尊重意识和敬畏观念的人。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尊重与爱的教育、独立与顽强教育、礼仪与感恩教育、责任与个性教育。方式主要由以道德科目为基础的课上教育、以实践活动为重点的课下教育和以家庭、社会为辅助的合力教育三部分构成。第三部分为日本中学道德教育对我国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启示主要从五方面进行阐述:加强责任与个性的养成教育、注重独立精神与顽强意志的实践训练、丰富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育、完善尊重意识和敬畏生命的教育以及提高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配合实效。

二、社会课,让学生“动”起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课,让学生“动”起来(论文提纲范文)

(2)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我国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突出
        2.日本安全教育实施成效显着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安全
        2.安全教育
        3.校园安全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目的和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背景
    (一)自然灾害频发
    (二)学生伤害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三)学校是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场所
二、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梳理与分析
    (一)课程体系的内容
        1.以基本安全知识讲授为主的小学阶段
        2.以知识讲授和简单的技能掌握为主的初中阶段
        3.以掌握实用性技能和树立价值观为主的高中阶段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1.以保健体育课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
        2.安全活动及演练中进行安全教育
        3.校外体验性学习及社会合作
    (三)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1.政策支持
        2.中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的保障
三、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安全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当中
    (二)内容和活动具有较强实践性
    (三)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教学
    (四)各层级分工明确,社会参与度高
四、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化建设
        1.提高安全意识培养
        2.全面拓展安全教育内容
    (二)加强安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三)创新多样化教学形式,丰富地区性安全教育内容
    (四)明确责任主体,提高社会参与度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安全教育指导内容
附录B 中学安全教育指导内容
附录C 高中安全教育指导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4)《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主旨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科
        (二)美国社会科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美国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与局限
第一章 美国社会科及其课程标准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及其课程标准的发展
        一 美国社会科的产生
        二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
        一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的主要内容
        二 十大主题轴
        三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的特点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C3框架(2013年)
        一 C3框架的主要内容
        二 C3框架与社会科国家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 《社会科教育》中美国社会科教育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权威杂志——《社会科教育》
    第二节 《社会科教育》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的具体表现
        一 建构时空观念
        二 培育国家意识
        三 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
第三章 关于美国社会科教育中“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关于“一战”时期的历史
    第二节 人权、国家意识、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的培养
        一 人权
        二 国家意识
        三 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
    第三节 “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以“国家历史日”为例
        一 国家历史日主题及主题的选择
        二 差异教学
        三 探究型课堂的“做中学”
第四章 美、中、日三国比较看美国社会科教育特点
    第一节 美、中、日三国社会科教育比较
        一 社会科课程演变的比较
        二 社会科课程目标的比较
        三 社会科教科书的比较
    第二节 美国社会科教育的特点
        一 以历史为核心
        二 关注国家意识与全球观念的培育
        三 开放性、实践性强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教育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建构时空观念刊文概览
附录B:《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培育国家意识刊文概览
附录C:《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刊文概览
附录D:《世界文化与地理》(World Cultures and Geography)目录
附录E:《历史与社会》目录
附录F:《中学社会》目录
致谢

(5)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以大埔县大埔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文化与德育的研究
        二、地域文化与德育的研究
        三、客家文化与学校德育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理论依据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理论依据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五节 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小学德育与客家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二、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可行性
第二章 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学生的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二、情况调查
    第二节 教师的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二、情况调查
第三章 大埔小学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学校层面制度建设
        一、健全组织机构
        二、完善管理机制
    第二节 营造具有客家文化传统氛围的校园文化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浸润作用
        二、加强少队活动,落实客家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节 创新活动载体,深化艺术特色教育
        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
        二、编印校本特色教材
        三、积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四、打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
        五、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第四节 完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与加强师资建设
        一、完善艺术教育设备
        二、引培共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四章 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实施路径分析
    第一节 完善学校层面制度建设
    第二节 建设具有客家文化的校园文明
        一、校园物质文明建设
        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节 构建具有客家文化的德育实践活动机制
    第四节 把客家文化融入课程教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客家文化与德育工作调查问卷(小学生卷)
附录二 客家文化与德育工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三 大埔小学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四 大埔小学工作访谈提纲(校长)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当代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凸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日本和新加坡国别考察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文化传统
        2.文化传统教育
        3.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
    (四)文献综述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战后初期日本教育在文化上的转向
        2.战后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
        3.文化传统教育的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4.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2006年以来)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生存驱动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65-1978)
        2.效率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79-1996)
        3.能力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97-2011)
        4.价值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2012年起至未来20年)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为例
        (1)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
        (2)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编写方式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品格与公民教育课和华文课为例
        (1)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2)华文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三、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研究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
        (2)开发整合地域文化素材
        (3)重视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文化态度和能力
        (4)有效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5)校内教师课程研制组织提供原动力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凸显本土文化积累,强化国家认同
        (2)多元渠道提高文化传统教育的师资力量
        (3)建设学校文化,营造有力的教育氛围
        (4)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援学校教育
四、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共性
        1.确立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地位
        (1)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2)政府是文化传统教育的主导
        2.处理文化传统教育的多重价值关系
        (1)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2)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
        (3)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姿态
        3.统筹推进文化传统教育课程的落实
        (1)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
        (2)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性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知行结合
        (2)显隐结合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差异性
        1.目标内涵的差异性
        2.实施内容的差异性
        3.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五、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二)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
        1.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的逻辑和衔接
        2.系统设计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内容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资源
    (三)重视教学中对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挖掘
        1.面向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2.以文化传统创新的视角设计教学
        3.基于多元文化视野深化对文化传统的认识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
        1.家庭方面
        2.社会方面
    (五)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
        1.积累文化传统知识,构建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
        2.重视以传统德性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3.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传统教育专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游戏 图影 艺术 生活——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巧用游戏情境,激活学习动力
二、结合图影,深化知识理解
三、融合艺术情境,加强学习实效
四、借用生活情境,增进生活感悟

(8)初中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素养导向的“编演评”教学探索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二、历史情景剧内涵与教学理念
    三、“编演评”教学中的历史解释素养培养
第二章 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现状调研
    一、学生调查情况
    二、教师调查情况
    三、“编演评”教学现状分析
第三章 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路径设计
    一、历史情景剧的编写设计
    二、历史情景剧的表演设计
    三、历史情景剧的评述设计
第四章 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效果评析
    一、个案尝试
    二、成效分析
    三、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与访谈
附录3 历史解释素养测试卷(历史与社会八年级部分)
附录4 历史解释素养测试卷(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部分)
附录5 初中历史情景剧教学法效果问卷调查表
致谢

(9)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思政课中的应用探究 ——以中职思政课《经济政治与社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一、参与式教学概述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1.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2.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
        4.“生本”理论
二、参与式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中的运用过程与基本原则
    (一)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思政课中的运用过程
        1.细心筹划,做好课前准备
        (1)了解学情,制定参与式教学目标
        (2)研读教材,选定参与式教学方法
        (3)合理设计,确定参与式教学方案
        2.精心设计,选取教学内容
        (1)选好切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2)回应时政,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3)找准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3.尽心组织,开展课堂实施
        (1)复习导入: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2)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3)探究互动:研讨重点难点内容
        (4)强化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互动评价:提高自我反思意识
        4.用心安排,课后升华扩展
        (1)拓展思维,感知思政课品德教育功能
        (2)精心组织,强化思政课第二课堂建设
        (3)着眼未来,推动对社会实践活动参与
    (二)中职思政课中运用参与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参与性原则
        2.目标全面性与个体差异性结合原则
        3.知识理论性与生活实际性统一原则
        4.循序渐进性与整体发展性统一原则
    (三)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例实证分析
三、中职思政课中应用参与式教学的对策措施
    (一)突显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关注学生成长成才,丰富他们的认知和情感
        2.激发学生主体动机,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3.把握学生个性特点,坚持因才施教原则方式
    (二)推动参与式教学的深化研究与实际应用
        1.以生为本,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2.平等互动,营造师生平等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3.强化技能,促进教师更新知识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4.改革机制,激励和推广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
    (三)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特点完善参与式教学过程
        1.依据教材内容,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
        3.组织小组讨论,精准把控课堂的活动节奏
        4.依据讨论主题,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1.设置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2.采用动态化的评价过程方法
        3.形成实效化的评价结果刺激
    (五)建立和完善参与式教学的各项保障措施
        1.建立有利于参与式教学的督导机制
        2.完善有利于参与式教学的教研体系
        3.形成有利于参与式教学的环境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日本中学道德教育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内涵与背景
        一、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涵义
        二、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儒释文化
        二、本土神道文化
        三、武士道精神
    第三节 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改革历程
        一、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次道德教育改革
        二、二战后的第二次道德教育改革
        三、面向21世纪的第三次道德教育改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本中学道德教育概况
    第一节 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具有完美人格和生动个性的人
        二、培养具有尊重意识和敬畏观念的人
    第二节 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尊重与协作教育
        二、独立与顽强教育
        三、礼仪与感恩教育
        四、责任与个性教育
    第三节 日本中学道德教育的方式
        一、以道德科目为基础的课上教育
        二、以实践活动为重点的课下教育
        三、以家庭、社会为辅助的合力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中学道德教育对我国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加强责任与个性的养成教育
        一、规范学生各种道德行为习惯
        二、开展关注家庭、学校、社会的课内外活动
        三、举办认识自我、发现热爱的课内外活动
    第二节 注重独立精神与顽强意志的实践训练
        一、加大课下劳动锻炼的强度
        二、增加独立生存能力的二课堂活动
    第三节 丰富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育
        一、深刻认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二、增加情境模拟式的合作训练
    第四节 完善尊重意识和敬畏生命的教育
        一、切实落实尊重与关爱的课标要求
        二、倡导关注自然敬畏非人生命的理念
    第五节 提高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配合实效
        一、定期召开教育指导性质的家长会
        二、大力开展以社区为主的社会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社会课,让学生“动”起来(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峡两岸暨香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42节优质课为例[D]. 魏铭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 李晔.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D]. 薛诗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以大埔县大埔小学为例[D]. 张芸.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7)
  • [6]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D]. 张家雯.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7]游戏 图影 艺术 生活——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情境创设[J]. 张维榕. 教育艺术, 2020(08)
  • [8]初中历史情景剧“编演评”教学策略研究[D]. 王彩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思政课中的应用探究 ——以中职思政课《经济政治与社会》为例[D]. 李小刚.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5)
  • [10]日本中学道德教育及启示[D]. 李晨琪.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社会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