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树脂固化剂的研究进展

环氧树脂固化剂的研究进展

一、环氧树脂固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崇文,黄清华,付长清,乔永洛[1](2021)在《水性环氧固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性环氧固化剂作为水性环氧涂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对环氧涂层的综合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水性环氧固化剂的固化体系及改性方法,并展望了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郭欣怡,刘茁旺,陶启飞,丁镠[2](2021)在《环氧树脂中温固化体系研究与展望》文中认为以环氧树脂的固化剂种类为主线,分别根据不同种类的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反应体系展开介绍,分别阐述了胺类、酸酐类固化剂的固化机理,并对其各个体系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归整,阐述了微胶囊技术对胺类固化剂进行包裹处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进程,文章根据现阶段中温固化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研究程度,对中温固化环氧树脂的固化剂研究做出了展望。

李光照[3](2021)在《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化工行业使用的导电涂料不仅需要耐蚀性好、结合强度高,而且要求耐磨损。而现有的导电涂料添加的导电介质多为金属粒子或石墨,采用涂刷法制备导电防腐涂层,由于导电粒子添加量大,分散性差,导电粒子大量沉淀,造成涂层呈现出由底部至表面导电粒子含量不断降低的分布;底层的导电粒子含量过高,导致底层成膜物质少,使涂层与基体的粘结性降低,涂层耐磨性差、容易鼓泡和起皮;表层导电粒子含量过低使涂层表层导电性低于涂层设计值,造成整个涂层使用寿命短、防腐和导电效果差,很难达到石化行业对导电涂料的要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有优良的导电性,用作导电填料可以大大降低导电粒子的添加量,但涂刷法制备导电涂层仍有导电粒子分布不均的问题,静电喷涂有电场力和粒子二次雾化作用,必将对导电粒子产生很好的分散作用。但具有大长径比一维线性结构的碳纳米管和具有二维层片状结构的石墨烯作为填料对导电涂料导电性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静电喷涂过程的分散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散机理不清楚。本研究以化工行业常用的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石墨烯为导电介质,利用静电喷涂法制备导电涂层,探索静电喷涂过程中导电介质在涂层中的分散性机理及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剥离法测定了所制备涂层的粘结强度,采用蓝点法测试了涂层的孔隙率,采用HT-10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试样进行摩擦磨损性能分析,采用RTS-9双电测四探针测试仪测试涂层的表面电阻率,以电化学法研究了涂层的耐蚀性,以电阻率间接分析静电喷涂过程导电粒子的分散性和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进一步采用Merlin Compact蔡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表征了不同含量的MWCNTs和石墨烯在涂层中的分布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静电喷涂法的电场力有利于导电介质沿电场方向分布,使得MWCNTs沿厚度方向分布,石墨烯沿涂层的厚度方向形成层状结构,有效提高了涂层的导电性。这一特点降低了涂层中导电粒子的添加量,同时避免环氧树脂固化时导电粒子沉降引起导电介质分散不均和涂层表面电阻提高,有效降低了导电涂层的渗流阈值。(2)采用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电涂层,涂层的电阻率随着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涂层的孔隙率、耐磨性及耐腐蚀性等性能存在石墨烯添加量的最佳值。添加0.5 wt.%的石墨烯,涂层的体积电阻率已降至3397 Ω·m,添加量达到3 wt.%时,涂层内部的导电网络初步形成,达到渗流阈值;添加2 wt.%石墨烯的涂层孔隙率最低,耐蚀性最好;石墨烯可以有效地起到润滑作用,添加6 wt.%石墨烯的涂层耐磨性最佳;石墨烯的含量大于6 wt.%时在涂层中分散性降低,极易发生团聚,会降低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蚀性。(3)静电粉末喷涂的MWCNTs/环氧树脂涂层中,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较石墨烯更容易相互交联形成导电网络,相同添加量情况下MWCNTs涂层的电阻率小于石墨烯涂层,在MWCNTs添加量为1.5 wt.%时,导电涂层已达到渗流阈值;但涂层的结合强度、耐蚀性及摩擦磨损性能较相同含量石墨烯涂层差。(4)MWCNTs进行酸化处理,有利于提高MWCNTs分散性,但破坏了 MWCNTs的结构,相同添加量的MWCNTs,酸化后MWCNTs制备的涂层电阻率高于未酸化MWCNTs制备的涂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表面处理有效提高了涂层中MWCNTs的分散性,使涂层电阻率降低;添加SDS表面处理的MWCNTs 1 wt.%时制备的涂层就可达到渗流阈值。碳纳米管磁化处理后加入涂层并在磁场下固化制得的涂层导电性最佳。(5)采用液体静电喷涂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涂层、MWCNTs/环氧树脂涂层,石墨烯受到向上的静电作用力有效抵消了其自由沉降,使石墨烯的分散性大幅提高;后喷涂到基体上的石墨烯粒子与先前喷涂到基体表面涂层中的石墨烯粒子之间发生碰撞,减薄包覆在石墨烯表面的环氧树脂层,从而使导电粒子间的接触电阻减小。石墨烯、MWCNTs在静电力作用下沿涂层厚度方向排列,有利于导电通道的形成,降低涂层电阻率,实现在更低的导电粒子添加量下达到渗流阈值的目的,MWCNTs添加量仅为0.5 wt.%时,环氧涂层即可达到渗流阈值,此时电阻率仅为26.1 Ω·m。含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涂层界面多,但容易形成网络结构,涂层导电性好于同样含量的石墨烯涂层。片层状石墨烯有效的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通道,故石墨烯的导电涂层耐蚀性和耐磨性较添加MWCNTs的导电涂层性能较好。(6)钢基体经空气、氮气和氧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明显增强。结合强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氧气气氛等离子体处理效果最好。采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对Q 235钢表面处理可以清洁基体表面,同时使钢表面发生等离子体氧化生成Fe2O3和FeOOH,当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较短时,氧化产物以FeOOH为主,其在钢表面堆积使表面的粗糙度大幅增加,羟基有效提高了钢表面的极性和表面自由能,与环氧涂层中的极性基团间产生氢键,可以进一步提高环氧树脂与金属基体间的结合强度;随着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氧化层中的FeOOH由于高温分解成Fe2O3,使钢表面的自由能和极性降低,生成的氧化层较为疏松不利于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会使基体与涂层间的结合强度降低。

朱利清[4](2021)在《基于木质素氧化降解产物的环氧树脂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探索木质素改善环氧树脂性能新思路,本文以木质素氧化降解产物,即对-羟基苯甲醛(H)、香草醛(V)、紫丁香醛(S)为原料合成了结构类似双酚A的化合物并环氧化制备了三种阻燃型环氧树脂(EDPH,EDPV,EDPS),对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就甲氧基含量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基于第二章节的研究,选取香草醛为原料制备了香草醛基环氧树脂(EDV),研究其固化动力学、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并与E51环氧树脂作对比分析;为进一步探讨EDV环氧树脂在不同固化体系下的性能差异,将其分别与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间苯二胺(MPD)及己二胺(HMDA)固化剂进行固化,对比分析三种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降解性能,结果如下:(1)三种阻燃型环氧树脂结构中含有氮磷元素,构成膨胀阻燃体系,燃烧后形成黑色膨胀炭层,具备良好阻燃性能,其中EDPV环氧树脂氧指数(LOI)最高,为31.6%,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最低,为240.5k W·m-2,表明芳环结构上带一个甲氧基的环氧树脂阻燃性能优于不带或带两个甲氧基的环氧树脂。阻燃型环氧树脂拉伸模量与断裂伸长率均优于E51树脂,其中EDPV和EDPS环氧树脂分子链段上甲氧基的存在阻碍了分子间运动,断裂伸长率低于EDPH环氧树脂。由于引入了柔性磷酸基团-(P(O)-(O-C2H5)2),EDPH与EDPV环氧树脂冲击强度高于E51树脂。阻燃型环氧树脂高温下呈现两步热降解,与EDPV和EDPS环氧树脂相比,EDPH环氧树脂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能。(2)与E51树脂相比,EDV环氧树脂固化反应活性更高,更易固化。其较高的交联密度与分子链段刚性,致使EDV环氧树脂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均优于E51环氧树脂。但由于EDV环氧树脂结构中甲氧基的存在阻碍了分子间运动,致使其断裂伸长率弱于E51环氧树脂。EDV环氧树脂热重残炭(R700)较E51环氧树脂提高了59.6%,具备良好成炭能力,表明其热稳定性能优异,且与E51环氧树脂相比,EDV环氧树脂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3)EDV-DDM、EDV-MPD及EDV-HMDA环氧体系固化反应活性相近,固化工艺温度依次降低。由于DDM、MPD及HMDA固化剂分子链段刚性依次递减,导致其体系拉伸强度依次降低,且EDV-HMDA体系拉伸模量小于EDV-DDM和EDV-MPD体系。EDV-DDM体系较EDV-MPD与EDV-HMDA体系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能。由于EDV树脂结构中含席夫碱单元,其固化体系为动态网络结构,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可控降解。EDV-DDM和EDV-MPD体系室温下几乎没有降解,当温度达到50℃时,三种体系表现出较高降解效率。溶液酸浓度越高,环氧动态网络的降解效率越高。三种环氧体系降解效率随溶液含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含水量20%-30%时,降解效率最高。三种体系均在四氢呋喃(THF)溶剂体系中,降解效率达最大值,在乙醇及水溶剂体系中,降解效率较低。EDV-HMDA体系较EDV-DDM和EDV-MPD体系更易降解。

吴云[5](2021)在《聚氧乙烯型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水性环氧树脂涂料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环氧树脂自问世以来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环氧树脂所具有的优异性能得益于分子结构中的环氧基、羟基、醚键等活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在涂料、胶黏剂、电子电器、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环氧树脂通常被溶于有机溶剂中做成涂料,而有机溶剂的挥发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如何将环氧树脂水性化,减少有机挥发物的排放以及开发新型水性环氧涂料已成为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利用非离子乳化剂制备水性环氧涂料作为探索性研究,将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司盘8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和聚乙二醇400单月桂酸酯(PEG400ML)混合后,乳化E51环氧树脂,改变三者用量可以调控体系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当司盘80和AEO-3用量分别为2.4 pbw(重量份数,parts by weight),PEG400ML用量为3.0 pbw,助剂乙二醇丁醚醋酸酯用量为5.0 pbw时(E51环氧树脂的用量20.0 pbw,下同),HLB值为7.3,对环氧树脂的乳化性能最佳,通过直接乳化法制备出的乳液平均粒径约为1.9μm,贮存稳定性为5d左右。其次,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与甲基四氢苯酐(MTHPA)醇解反应,中间产物再用Na OH中和后得到钠盐乳化剂A,改变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乙氧基数可以调节乳化剂的亲水/亲油能力,当选择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20和MTHPA为原料,按照1:1.1的摩尔比投料时,得到的乳化剂HLB值约为16.7,并按用量为4.0 pbw,乳化转速为10kr/min,p H=8的条件下得到的乳液粒径为307.3nm,乳液贮存稳定性达到180d。再次,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替换壬基酚与苯酐开环反应,用饱和碳酸钠中和得到钠盐乳化剂B,同样通过改变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乙氧基含量和苯酐的种类,进而调节乳化剂的HLB值,确定脂肪醇聚氧乙醚(AEO-15)和邻苯二甲酸酐(PA)以1:1.1摩尔比反应,得到的乳化剂B用量仅为2.0 pbw时对环氧树脂乳化效果最佳,乳液的粒径为331.7nm,贮存稳定性同样能达到180d。最后,将自制的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分别与脂肪胺二乙烯三胺、四乙烯五胺以及聚酰胺651配合使用,同时考察了固化剂的影响。二乙烯三胺固化速度快,添加量为2.4 pbw时涂料适用期短,表干时间仅为24h,漆膜硬度为3H,附着力等级为1级;四乙烯五胺和聚酰胺651的固化速度相对较慢,涂料的适用期因此变长,但固化后的漆膜更光滑平整致密。

张怡菲[6](2021)在《以聚氨酯为壳材的固化剂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环氧树脂是一种热塑性的高分子预聚物,加入固化剂可使其形成三维立体的网状结构。单组分环氧树脂的应用中,为了使其在常温下储存期更长,加工时更加便利,通常对使用物理法或化学法对固化剂改性,使其变成具有潜伏性的固化剂。用微胶囊包裹固化剂即为一种常见的给与固化剂潜伏性的方法。本文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以PU和PU/PMMA为壳的固化剂微胶囊,研究了它们在环氧树脂中的固化行为和潜伏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水性聚氨酯为壳的固化剂微胶囊的合成及表征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CO:OH比例的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随着NCO:OH的增大,微胶囊包覆率增加,NCO:OH=4:1和5:1时略有降低。通过DSC测试发现,随着NCO:OH的增大,固化剂微胶囊的潜伏性提高。当NCO:OH=5:1时,可制得包覆量为22.4%的微胶囊,包覆效率达到90%。NCO:OH=5:1的微胶囊的起始固化温度为141℃,最大固化温度为150℃,与环氧树脂混合后在室温下能保持30天以上不会固化。微胶囊的最佳固化温度为91℃~123℃,在120℃时可在10 min内固化环氧树脂。(2)PU/PMMA双层壳固化剂微胶囊的合成及性能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不同PMMA含量的PU/PMMA双层壳固化剂微胶囊。随着PMMA含量的增加,固化剂微胶囊的粒径明显增加,相较于聚氨酯微胶囊,双层壳微胶囊表面更光滑,形貌更接近球形,核壳结构更明显,包覆量也略有上升。当PMMA含量为20%时,包覆量达到24.8%;微胶囊/环氧树脂(20/100)体系的起始固化温度为99.61℃,峰顶固化温度为110.22℃,在60℃潜伏性测试8小时后仅有20%的固化度,潜伏性要优于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3)固化剂微胶囊作为环氧树脂固化促进剂的应用将两种不同壳材的固化剂微胶囊作为双氰胺的促进剂使用,制备成双氰胺/微胶囊固化体系。当双氰胺添加量为环氧树脂的10%,微胶囊添加量为5%,7%和10%时,双氰胺/微胶囊/环氧树脂体系的起始固化温度下降至142.5℃、136.5℃和134.5℃。在120℃时,不论是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还是PU/PMMA微胶囊,体系的凝胶时间均在8 min内。体系在室温下可放置60天以上。(4)固化剂微胶囊的固化动力学分析采用Kissinger法,Ozawa法和Crane法研究了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环氧树脂体系和PU/PMMA固化剂微胶囊/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微胶囊固化环氧树脂的反应级数和改性咪唑固化剂固化环氧树脂的反应级数相同,都为一级反应,微胶囊的包覆不会改变其反应级数。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环氧树脂体系的活化能在66.61~69.16 KJ/mol之间,PU/PMMA固化剂微胶囊/环氧树脂体系的活化能在72.26~83.77 KJ/mol之间。

谢瑞阳[7](2021)在《增强双酚A型环氧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与热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氧树脂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热固性聚合物(简称EP)。因其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能等多重性能,而被用作电气绝缘材料、耐腐蚀涂料、玻璃钢/复合材料等,应用于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然而,由于环氧树脂结构中含有较多热稳定性差的共价键,受热分解时会产生大量可燃性气体小分子,使其具有易燃的火灾隐患。通过向环氧树脂基体中添加阻燃剂是实现其阻燃的常用办法。然而,多数添加型阻燃剂在赋予环氧树脂阻燃性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降低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从而限制了环氧树脂材料在高耐热性要求领域的使用。二乙基次磷酸铝(Al Pi)和三聚氰胺聚磷酸盐(MPP)均具有较好的阻燃性,但是单独使用其阻燃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降低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同时单一组分的添加量往往较大且分散性不好。因此,如何提高Al Pi和MPP阻燃环氧树脂的效率,以及避免牺牲阻燃材料的热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具有气相和凝聚相阻燃作用的Al Pi作为阻燃剂,以具有高耐热性和低导热性的聚酰亚胺粉(PI)作为协效剂,制备阻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采用热重分析(TGA)表征材料的热稳定性;采用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锥形量热(Cone)测试材料的阻燃性能;采用拉伸测试材料的力学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断面形貌。LOI测试结果表明,加入2 wt%Al Pi可使环氧树脂的氧指数提高到33.5%,垂直燃烧达到UL-94 V-0等级,并且显着降低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和总烟释放量,然而却导致环氧树脂的初始分解温度(T5%)降低12°C。有趣的是,仅额外加入0.1%的PI,不仅可以使LOI进一步提高到35.5%,还能使EP/2%Al Pi的初始分解温度提高到352°C,接近Neat EP的初始分解温度(354°C)。这可能是因为PI的高耐热性和低导热性使其阻碍了基材中的热传递速率,从而延缓了基材的分解。(2)利用玄武岩纤维的高耐热性及其金属氧化物组分的催化作用,增强Al Pi阻燃环氧树脂的阻燃性和热稳定性。采用TGA分析其热稳定性,使用LOI、UL-94和锥形量热评估其阻燃性能,用SEM评估阻燃剂和玄武岩纤维在基材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并测试材料的拉伸性能。在EP/2%Al Pi中复配0.5 wt%的BF之后,初始分解温度(T5%)从343°C提高到356°C,而且比Neat EP的初始分解温度高出2°C。此外,加入0.5 wt%的BF可使EP/2%Al Pi的LOI从33.5%提高到35.5%,并且仍能通过UL-94 V-0。虽然BF的加入导致了“灯芯”效应,使其HRR不降反增,但是BF在小尺度火焰燃烧测试中以及在点火初期,BF能发挥阻隔作用实现热稳定性和LOI的提升。(3)采用本实验室自制的三羟甲基三聚氰胺(MOH-S)作为碳源和气源,以MPP作为酸源和气源,将两者复配构建膨胀阻燃环氧树脂体系。通过测试其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等级评估其阻燃性能,通过热重分析其热稳定性。单独加入18 wt%de MPP,EP/18%MPP的LOI值仅提高到25.5%,且仅达到UL-94 V-1。控制MPP和MOH-S的总添加量为18 wt%,按质量比分别为4:1,3:1,2:1制备EP/18%(MPP/MOH-S),当加入MOH-S后,LOI值显着提高至29.5%。仅当MPP与MOH-S的质量比为4:1时能达到垂直燃烧最高等级UL-94 V-0,此质量比下使EP获得UL-94 V-0所需的最低MPP含量降低到14.4 wt%。MOH-S的加入显着提高了EP/18%MPP的炭层膨胀度和阻燃效率。

付盼[8](2021)在《桐油基环氧体系的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油桐属大戟科落叶乔木,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其种子含油率约为50-70%。桐油中富含α-桐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作为一类优质的干性植物油。然而,桐油的应用仍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高附加值产品种类少。本研究首先对桐油的理化性质以及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随后利用分子结构中的共轭双键、羧基、酯基等活性基团,采用Diels-Alder反应、酯化反应、皂化反应以及环氧化反应等来进行化学改性,合成出桐油基环氧树脂、环氧固化剂以及环氧树脂增韧剂,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单轴拉伸、热重分析(TGA)、动态热机械性能(DMA)以及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与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油桐种仁油脂的提取及脂肪酸成分分析。以湖南永顺栽培的三年桐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并分析了桐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三年桐油脂的酸值为0.811±0.11 mg/g,碘值为 180.24±1.97mmol/kg,皂化值为 189.97±2.13 mg/g,折光值为 1.521±0.001,色泽为浅黄色;采用气相色谱分析发现:桐油油脂中除含有桐酸为主的脂肪酸外,还含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等5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3.08%。以上数据值均可表明桐油中含有多个不饱和双键,性质活泼,有利于进行化学改性。2.不同交联密度桐油基环氧树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以桐油为原料,经过甲酯化、Diels-Alder加成、环氧化等反应分别合成出两官能度、三官能度环氧树脂并对产物进行表征,然后分别与甲基四氢苯酐(MTHPA)、甲基纳迪克酸酐(MNA)、二氨基二甲基苯烷(DDM)、间苯二胺(MPD)、间苯二甲胺(MXDA)进行固化制备出不同交联密度的桐油基环氧树脂,并探究了交联密度vc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密度的提高,桐油基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也随之线性递增,其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σ=60.79vc-36.7,E=3075.39vc-2129.12,断裂伸长率则随着交联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并不呈线性关系,满足boltzmann方程ε=7.37+74.87/(1+e(vc-1.19)/0.03);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增趋势,其线性方程为Tg=55.1vc-7.4;热重分析发现,材料的热稳定性与交联密度并不呈线性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固化体系的分子结构决定。固化体系中含有苯环结构的,其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均要优于不含有苯环结构的固化剂。另外,分析发现对于含有相同结构的固化剂而言,如含有苯环结构的固化剂,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加,其初始分解温度也随之线性递增,其线性方程为T5%=40.21vc+228.95。3.高性能桐油基酸酐类环氧固化剂的研究。以桐油为原料,通过酯交换、酯化、双烯加成等反应合成出含有两个羧基和一个酸酐的桐丁马酸酐,通过FT-IR和1H-NMR表征目标产物。利用DSC研究桐丁马酸酐环氧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桐丁马酸酐、桐油酸酐以及桐马酸酐三种环氧固化体系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72.82 kJ/mol、84.33 kJ/mol、66.42 kJ/mol,指前因子为3.25×108s-1、7.87×109 s-1、9.04×108 s-1,反应级数为 0.91、0.92、0.90,合成的桐油基酸酐固化剂的最优固化条件为120℃/2h+140℃/2h+160℃/2h;力学性能表明合成出来的桐丁马酸酐环氧固化物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柔韧性特点:其拉伸强度为49.61 MPa,断裂伸长率为14.86%,弹性模量为2364.48 MPa,剪切强度为16.78 MPa,其综合性能均优于市售的桐油基酸酐类固化剂。4.基于桐酸中π-π相互作用的环氧树脂增强增韧研究。桐油经水解、酸化最后提纯制备出桐酸,通过FT-IR、1H-NMR表征其分子结构后将制备的桐酸加入到双酚A型环氧树脂中,通过紫外光谱证明π-π相互作用的存在,最后与聚醚胺D230固化,其固化物的模量和拉伸强度均得到了提高,同时其柔韧性也得到提高。当桐酸添加量为5 wt.%时,制备出的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73.98 MPa,断裂伸长率为8.68%;DMA表明桐酸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当添加量为5 wt.%时Tg可达83.4℃,但是添加量不宜多,若引入过多的桐酸会使固化物的交联密度降低,从而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热重结果表明,桐酸的添加量没有使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SEM表征结果表明体系未出现相分离,桐酸的添加会使环氧树脂的断面变得粗糙,这表明桐酸的加入可以提高环氧树脂的柔韧性。

赵珩[9](2021)在《基于聚醚胺固化体系的高温高韧环氧胶粘剂及结构性能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氧树脂由于其粘接强度高、固化收缩率低,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部段胶接装配等领域。为了满足武器型号对中低温固化高温高韧环氧胶粘剂的迫切需求,本文从高韧性聚醚胺固化剂分子结构和胶粘剂配方设计出发,开展环氧树脂中低温固化机理研究,进一步建立胶粘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分子基元反应出发,通过酰胺化反应,以氢化二聚酸和均苯三甲酸两种多元酸与二乙二醇二(3-氨基丙基)醚为原料,获得了含脂肪环的双臂聚醚胺固化剂(DAPE)和以苯环为中心的三臂聚醚胺固化剂(TAPE),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等方法确认了产物的化学结构。进一步,将DAPE和TAPE与4,4’-二氨基二苯甲烷环氧树脂(AG-80)、4,5-环氧环己烷-1,2-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TDE-85)、对氨基苯酚环氧树脂(AFG-90)、海因环氧树脂(HER)四种高性能环氧树脂匹配,开展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全面探究固化反应机理。研究发现DAPE和TAPE固化体系起始固化反应温度低,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非等温DSC法研究表明DAPE和TAPE固化体系均符合SB(m,n)模型,并且非自催化反应在TAPE体系固化过程中作用效果更小。等温DSC法研究表明Kamal自催化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AG-80/DAPE体系的等温固化过程。此外,TDE-85/TAPE体系的DSC曲线呈双放热峰,Friedman法研究表明该现象由TDE-85树脂中缩水甘油酯末端环氧基团和与环己烷相连的环氧基团反应活性相差较大导致。通过在线FTIR法探究固化制度及反应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外推法得到的固化制度下,DAPE和TAPE体系可以完全固化,反应过程中910 cm-1处环氧基团的特征峰强度下降,3300 cm-1左右处羟基和胺基重合峰峰强度上升。最后,为了建立胶粘剂分子结构、固化物结构与胶粘剂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优选DAPE和TAPE与AG-80和TDE-85四种体系,研究其固化行为、力学性能、粘接性能和热稳定性,并与市售D230固化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DAPE和TAPE体系固化速度显着提升,凝胶时间大幅下降。对AG-80和TDE-85两种环氧树脂体系,与D230固化体系相比,DAPE固化物断裂伸长率显着提升,但是拉伸强度下降较为明显,TAPE固化物在断裂伸长率提高的前提下,拉伸强度基本不变。采用SEM观察拉伸试样断面,D230固化体系断面较为光滑,DAPE和TAPE固化体系断面形貌粗糙,呈致密的河流状花纹。进一步表征其粘接性能,DAPE和TAPE体系的室温及150℃拉剪强度较D230体系有不同程度上升。采用DMA表征固化物的交联密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显示TAPE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D230基本一致,DAPE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显着下降,这与DAPE和TAPE固化物低交联密度有关。热失重测试表明三种固化剂体系的5%热降解温度(T5%)基本持平,DAPE和TAPE体系的30%热降解温度(T30%)和统计学耐温指数温度(Ts)优于D230体系,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张子扬[10](2021)在《分子结构对BPA型环氧绝缘材料热学和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酸酐固化BPA型环氧树脂绝缘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力装备绝缘,研究设计具有优异耐热和力学性能的环氧树脂绝缘材料,是满足电力装备高功率密度发展要求的关键。环氧绝缘材料的热学和力学性能显着受到环氧交联体系分子结构的影响。论文基于分子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了酸酐固化剂和环氧树脂的分子结构对交联产物力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研究了添加脂环族环氧对酸酐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力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不同分子结构酸酐固化的BPA型环氧交联体系微观结构特征及热、力学性能,研究发现:随着PA的不断增多,固化体系的FFV与MSD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由于MTHPA分子结构上的甲基对分子间的堆砌起到限制。PA分子结构上的苯环刚性基团的增多使得交联体系的模量值呈上升趋势,其中当MTHPA:PA为7:3时,环氧交联体系的力学性能整体最佳。当MTHPA和PA为9:1时,环氧交联体系的Tg最高。随着体系交联度的提高,FFV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网状结构的不断形成使分子结构堆积紧密,分子链段运动能力逐渐下降。(2)研究了不同环氧树脂分子结构下环氧交联体系的微观结构特征及热、力学性能,研究发现:随着环氧树脂聚合度的增大,交联模型的杨氏模量和剪切模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体积模量和韧性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玻璃化转变温度在DGEBA聚合度为1.67时达到411.3K,玻璃态下CTE随聚合度的增大而减小,在聚合度为1.67时趋于稳定。DGEBA交联模型的自由体积分数(FFV)和均方位移(MSD)在聚合度为1.33时达到最小,此时分子链在高温下的膨胀和热运动行为得到抑制。温度的升高会使得环氧绝缘材料的模量值出现下降,这与温度升高引起交联体系的FFV和MSD增大有关。(3)研究了引入OSC分子结构后环氧交联体系的微观结构及热、力学性能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OSC分子含量的提高,交联体系的模量值、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DGEBA:OSC比例为7:3时,模量值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最大。交联体系的FFV与MSD随OSC比例的增大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引入OSC后的交联网络对分子链运动能力抑制更强,提高了复合体系的热学和力学性能。试验数据与分子模拟结果保持较好一致性,验证了分子模拟结果的有效性。

二、环氧树脂固化剂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氧树脂固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水性环氧固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水性环氧固化剂的固化体系
    (一)Ⅰ型水性环氧涂料固化剂
    (二)Ⅱ型水性环氧涂料固化剂
三、水性环氧固化剂的改性方法
    (一)小分子酰胺
    (二)聚酰胺
    (三)曼尼希碱
    (四)环氧改性胺
四、结论

(2)环氧树脂中温固化体系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胺类固化剂
    1.1 咪唑类固化剂
    1.2 双氰胺类固化剂
    1.3 脂肪及芳香族多元胺
2 酸酐类固化剂
3 微胶囊工艺体系
4 结 语

(3)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导电涂料简介
    1.2 导电涂料成膜物质
        1.2.1 环氧树脂成膜物质
        1.2.2 环氧树脂的固化
        1.2.3 环氧树脂的稀释剂
    1.3 导电介质
        1.3.1 碳纳米管
        1.3.2 石墨烯
    1.4 环氧导电涂层的制备及导电原理
        1.4.1 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工艺
        1.4.2 导电涂层的导电原理
    1.5 导电复合涂层导电性改善方法
        1.5.1 分散性提升方法
        1.5.2 定向排列
    1.6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6.1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
        1.6.2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7 静电喷涂法
        1.7.1 静电喷涂简介
        1.7.2 静电喷涂制备涂层的生产工艺流程
        1.7.3 静电喷涂影响因素
        1.7.4 静电喷涂的优势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及测试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试样的制备
        2.2.1 导电涂层的制备
        2.2.2 MWCNTs的表面处理
        2.2.3 MWCNTs的磁化处理及涂层制备
    2.3 性能检测方法
        2.3.1 涂层的结合强度测试
        2.3.2 涂层的孔隙率测试
        2.3.3 涂层的摩擦磨损测试
        2.3.4 涂层的耐蚀性测试
        2.3.5 涂层的导电性测试
        2.3.6 表面能测试方法
        2.3.7 红外光谱测试
        2.3.8 组织形貌分析
3 粉末静电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3.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3.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3.1.2 涂层的导电性
        3.1.3 导电机理分析
    3.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3.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3.2.2 涂层的导电性
        3.2.3 MWCNTs分散性对导电性影响
    3.3 表面改性的MWCNTs对环氧粉末涂层性能影响
        3.3.1 MWCNTs的分散性
        3.3.2 红外光谱
        3.3.3 XRD测试
        3.3.4 改性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3.4 MWCNTs的磁化处理对涂层导电性的影响
        3.4.1 MWCNTs的磁化效果
        3.4.2 红外光谱
        3.4.3 XRD测试
        3.4.4 磁化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3.5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3.5.1 静电喷涂电压对涂层厚度的影响
        3.5.2 喷涂电压对涂层粗糙度的影响
        3.5.3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静电液体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4.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4.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4.1.2 涂层的导电性
        4.1.3 导电机理分析
    4.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4.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4.2.2 MWCNTs分布对涂层导电性影响分析
        4.2.3 导电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体前处理对静电法制备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5.1 表面前处理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5.2 前处理对涂层基体表面化学结构的影响
    5.3 前处理对基体表面粗糙度影响分析
    5.4 涂层基体表面能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4)基于木质素氧化降解产物的环氧树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素
        1.2.1 木质素的结构
        1.2.2 木质素的改性研究
    1.3 环氧树脂
        1.3.1 环氧树脂的分类及理化性质
        1.3.2 环氧树脂的应用方向
        1.3.3 环氧树脂固化剂及固化动力学
    1.4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1.4.1 木质素与环氧树脂共混
        1.4.2 木质素直接或改性后制备环氧树脂
        1.4.3 木质素降解产物合成环氧树脂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 创新点
2 基于木质素降解产物的阻燃型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表征
        2.3.2 力学性能
        2.3.3 阻燃性能
        2.3.4 残炭微观形貌及其元素分布
        2.3.5 热稳定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香草醛基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固化动力学
        3.3.3 力学性能
        3.3.4 热稳定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固化体系的香草醛基环氧树脂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表征
        4.3.2 固化动力学
        4.3.3 力学性能
        4.3.4 热稳定性能
        4.3.5 降解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聚氧乙烯型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水性环氧树脂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氧树脂概述
        §1.1.1 环氧树脂的性能特点
        §1.1.2 环氧树脂的应用
    §1.2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
        §1.2.1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
        §1.2.2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应用
    §1.3 表面活性剂
        §1.3.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3.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4 环氧树脂固化剂
        §1.4.1 固化剂概况
        §1.4.2 固化剂的分类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聚醚型乳化剂制备水性环氧树脂涂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水性涂料的制备
        §2.2.3 乳液稳定性测试
        §2.2.4 涂料其它性能测试
        §2.2.5 漆膜的制备
        §2.2.6 漆膜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非离子乳化剂的选择
        §2.3.2 不同类型的非离子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3.3 助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3.4 乳液粒径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3.5 与市面上的乳化剂对比
        §2.3.6 浊点指数法测定HLB值
        §2.3.7 固化剂的选择
        §2.3.8 漆膜固化机理
        §2.3.9 四乙烯五胺用量对乳液适用期的影响
        §2.3.10 四乙烯五胺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2.3.11 水蒸发速率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2.3.12 聚醚型乳化剂制备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综合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甲基四氢苯酐单酯钠盐的制备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甲基四氢苯酐单酯钠盐的制备
        §3.2.3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
        §3.2.4 漆膜的制备
        §3.2.5 乳化剂A的表征
        §3.2.6 乳液稳定性测试
        §3.2.7 涂料其它性能测试
        §3.2.8 漆膜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反应机理分析
        §3.3.2 对合成反应影响的因素
        §3.3.3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分子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4 乳化转速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3.5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3.6 pH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7 乳液粘度对涂布的影响
        §3.3.8 Zeta电位测试
        §3.3.9 乳化法测定HLB值
        §3.3.10 固化剂的选择
        §3.3.11 聚酰胺用量对乳液适用期的影响
        §3.3.12 聚酰胺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13 漆膜玻璃化温度测试
        §3.3.14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综合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酐单酯钠盐的制备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酐单酯钠盐的制备
        §4.2.3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
        §4.2.4 漆膜的制备
        §4.2.5 乳化剂B的表征
        §4.2.6 乳液稳定性测试
        §4.2.7 乳液其它性能测试
        §4.2.8 漆膜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反应机理分析
        §4.3.2 影响合成反应的因素
        §4.3.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分子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3.4 不同酸酐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3.5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3.6 pH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3.7 乳液粒径分布测试
        §4.3.8 Zeta电位测试
        §4.3.9 乳化法测定HLB值
        §4.3.10 固化剂的选择
        §4.3.11 二乙烯三胺用量对乳液适用期的影响
        §4.3.12 二乙烯三胺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4.3.13 漆膜玻璃化温度测试
        §4.3.14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综合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以聚氨酯为壳材的固化剂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胶囊
        1.1.1 微胶囊的简介
        1.1.2 微胶囊的种类
        1.1.3 微胶囊的芯材
        1.1.4 微胶囊的壁材
        1.1.5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2 固化剂微胶囊
        1.2.1 固化剂微胶囊简介
        1.2.2 固化剂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2.3 固化剂微胶囊的研究现状
    1.3 固化剂微胶囊的应用领域
        1.3.1 在自修复领域的应用
        1.3.2 在半导体封装领域的应用
        1.3.3 潜伏性预浸料领域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2.以水性聚氨酯为壳的固化剂微胶囊的合成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过程与工艺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咪唑固化剂的反应方程式
        2.3.2 改性咪唑固化剂的合成条件
        2.3.3 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的合成工艺
        2.3.4 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的合成工艺条件
        2.3.5 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的结构及性能
        2.3.6 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的固化行为及潜伏性
        2.3.7 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的固化工艺
        2.3.8 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环氧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3.PU/PMMA双层壳固化剂微胶囊的合成及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过程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U/PMMA固化剂微胶囊的合成工艺条件
        3.3.2 PU/PMMA固化剂微胶囊的结构及性能
        3.3.3 PU/PMMA固化剂微胶囊的固化行为及潜伏性
        3.3.4 PU/PMMA固化剂微胶囊的的固化工艺
        3.3.5 PU/PMMA固化剂微胶囊与聚氨酯固化剂微胶囊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固化剂微胶囊作为双氰胺固化促进剂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氰胺/微胶囊/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及潜伏性
        4.3.2 双氰胺/微胶囊/环氧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
    4.4 本章小结
5.固化剂微胶囊的固化动力学分析
    5.1 前言
    5.2 理论分析
    5.3 动力学方程计算
        5.3.1 改性咪唑固化剂的动力学方程计算
        5.3.2 聚氨酯为壳的固化剂微胶囊的固化动力学
        5.3.3 PU/PMMA为壳的固化剂微胶囊的固化动力学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增强双酚A型环氧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与热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环氧树脂简介
    1.2 环氧树脂热分解行为
    1.3 环氧树脂阻燃技术
        1.3.1 反应型阻燃
        1.3.2 添加型阻燃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2.聚酰亚胺协同二乙基次磷酸铝阻燃环氧树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测试方法
        2.2.3 阻燃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热稳定性分析
        2.3.2 极限氧指数分析
        2.3.3 垂直燃烧分析
        2.3.4 锥形量热分析
        2.3.5 力学性能分析
    2.4 小结
3.玄武岩纤维/二乙基次膦酸铝阻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测试方法
        3.2.3 阻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稳定性分析
        3.3.2 极限氧指数分析
        3.3.3 垂直燃烧分析
        3.3.4 锥形量热分析
        3.3.5 拉伸性能分析
    3.4 小结
4.羟甲基三聚氰胺协同三聚氰胺聚磷酸盐阻燃环氧树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测试方法
        4.2.3 阻燃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稳定性分析
        4.3.3 极限氧指数分析
        4.3.4 垂直燃烧分析
    4.4 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8)桐油基环氧体系的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桐概述
        1.1.1 油桐简介
        1.1.2 桐油的组成
        1.1.3 桐油产业发展现状
    1.2 桐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1.3 桐油的传统应用
    1.4 桐油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进展
    1.5 桐油在环氧固化剂中的应用进展
        1.5.1 桐油基酸酐类环氧固化剂
        1.5.2 桐油基胺类环氧固化剂
    1.6 桐油在环氧树脂增韧剂中的应用进展
        1.6.1 橡胶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
        1.6.2 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
        1.6.3 超支化聚合物增韧环氧树脂
        1.6.4 纳米粒子增韧环氧树脂
        1.6.5 牺牲键增韧环氧树脂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7.1 目的与意义
        1.7.2 技术路线
2 油桐种仁油脂的提取及脂肪酸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油脂的提取
        2.2.2 桐油脂肪酸的理化指标的测定
        2.2.2.1 酸值的测定
        2.2.2.2 碘值的测定
        2.2.2.3 皂化值的测定
        2.2.2.4 折光值的测定
        2.2.3 桐油的红外光谱分析
        2.2.4 桐油的气相色谱分析
        2.2.4.1 桐油脂肪酸甲酯化
        2.2.4.2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理化性质分析
        2.3.2 桐油的红外光谱分析
        2.3.3 桐油油脂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2.4 讨论
3 不同交联密度桐油基环氧树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料及试剂
        3.1.2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合成方法
        3.2.1.1 桐酸甲酯的制备
        3.2.1.2 桐马二酸甲酯的制备及提纯
        3.2.1.3 桐马三酸的制备
        3.2.1.4 桐油基二缩水甘油酯的制备
        3.2.1.5 桐油基三缩水甘油酯的制备
        3.2.1.6 固化配方和测试样条的制备
        3.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3.2.2.1 酸值测定
        3.2.2.2 环氧值测定
        3.2.2.3 粘度测试
        3.2.2.4 红外光谱分析
        3.2.2.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2.2.6 力学性能测试
        3.2.2.7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
        3.2.2.8 热稳定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原料及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原料及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分析
        3.3.3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3.3.4 固化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3.3.5 热稳定性能分析
        3.3.6 桐油基环氧树脂的交联密度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3.4 讨论
4 高性能桐油基酸酐类环氧固化剂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原料及试剂
        4.1.2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合成方法
        4.2.1.1 桐油单甘酯的制备
        4.2.1.2 桐丁马酸酐的合成
        4.2.1.3 桐丁马酸酐环氧固化物的制备
        4.2.2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4.2.2.1 酸值测定
        4.2.2.2 红外光谱分析
        4.2.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2.2.4 非等温DSC分析测试
        4.2.2.5 力学性能测试
        4.2.2.6 热稳定性能测试
        4.2.2.7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料及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3.2 原料、中间产物及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3.3 固化体系的非等温DSC测试分析
        4.3.4 力学性能分析
        4.3.5 热重分析
        4.3.6 玻璃化转变温度
    4.4 讨论
5 基于桐酸中Π-Π相互作用的环氧树脂增强增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原料及试剂
        5.1.2 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合成方法
        5.2.1.1 桐油脂肪酸(TOA)的合成
        5.2.1.2 桐酸改性E51环氧树脂的制备
        5.2.1.3 桐酸改性E51环氧树脂的固化
        5.2.2 测试与表征
        5.2.2.1 酸值测定
        5.2.2.2 红外光谱分析
        5.2.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5.2.2.4 力学性能测试
        5.2.2.5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
        5.2.2.6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
        5.2.2.7 热稳定性能测试
        5.2.2.8 扫描电镜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原料及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3.2 原料及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5.3.3 紫外光谱分析
        5.3.4 力学性能分析
        5.3.5 热重分析
        5.3.6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5.3.7 扫描电镜分析
    5.4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聚醚胺固化体系的高温高韧环氧胶粘剂及结构性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环氧树脂简介
        1.2.1 常用环氧树脂分类
        1.2.2 常用环氧树脂固化剂分类
        1.2.3 环氧树脂固化反应机理
    1.3 环氧树脂增韧改性
        1.3.1 化学改性增韧环氧树脂
        1.3.2 共混改性增韧环氧树脂
    1.4 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增韧改性
        1.4.1 商品化聚醚胺
        1.4.2 化学合成聚醚胺
    1.5 环氧树脂耐高温改性
        1.5.1 商品化的耐高温环氧树脂
        1.5.2 化学改性耐高温环氧树脂
        1.5.3 共混改性耐高温环氧树脂
    1.6 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
        1.6.1 热分析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1.6.2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聚醚胺固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双臂聚醚胺固化剂的合成
        2.3.2 三臂聚醚胺固化剂的合成
    2.4 测试方法及表征
        2.4.1 红外光谱测试
        2.4.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2.4.3 核磁共振碳谱测试
        2.4.4 胺值测试
        2.4.5 室温粘度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固化剂的化学结构表征
        2.5.2 固化剂胺值
        2.5.3 固化剂粘度
    2.6 本章小结
3 聚醚胺固化体系固化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测试方法及表征
        3.4.1 DSC测试
        3.4.2 FTIR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非等温 DSC 法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3.5.2 基于动力学的固化反应机理分析
        3.5.3 固化制度研究
        3.5.4 等温 DSC 法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3.5.5 在线 FTIR 法固化反应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聚醚胺固化体系性能探索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拉伸样条的制备
        4.3.2 拉剪试样的制备
        4.3.3 DMA样条的制备
    4.4 测试方法及表征
        4.4.1 凝胶时间测试
        4.4.2 力学性能测试
        4.4.3 热性能测试
        4.4.4 SEM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凝胶时间分析
        4.5.2 拉伸性能分析
        4.5.3 拉剪强度分析
        4.5.4 SEM分析
        4.5.5 DMA分析
        4.5.6 TG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分子结构对BPA型环氧绝缘材料热学和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环氧树脂概述
    1.3 固化剂概述
    1.4 分子模拟技术概述
        1.4.1 分子模拟技术
        1.4.2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
        1.4.3 分子动力学的力场
        1.4.4 分子动力学的系综
        1.4.5 周期性边界条件
        1.4.6 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酸酐分子结构对环氧交联体系热、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模型建立
    2.3 体系平衡判别
    2.4 模型性能参数计算及分析
        2.4.1 自由体积分析
        2.4.2 均方位移分析
        2.4.3 力学性能分析
        2.4.4 热学性能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环氧树脂分子结构对环氧交联体系热、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
    3.3 模拟性能参数计算及分析
        3.3.1 力学性能分析
        3.3.2 热学性能分析
        3.3.3 微观结构参数
    3.4 在电力电子变压器中的应用场景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脂环族环氧树脂共混改性对环氧交联体系热、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建立
    4.3 模型性能参数计算及分析
        4.3.1 力学性能分析
        4.3.2 热学性能分析
        4.3.3 微观结构参数
    4.4 试验验证
        4.4.1 试验原料
        4.4.2 样品制备
    4.5 性能测试
        4.5.1 玻璃化转变温度
        4.5.2 热膨胀系数
        4.5.3 弹性模量
        4.5.4 介电性能
        4.5.5 击穿强度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环氧树脂固化剂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性环氧固化剂的研究进展[J]. 刘崇文,黄清华,付长清,乔永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1(06)
  • [2]环氧树脂中温固化体系研究与展望[J]. 郭欣怡,刘茁旺,陶启飞,丁镠. 广州化工, 2021(21)
  • [3]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D]. 李光照.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木质素氧化降解产物的环氧树脂性能研究[D]. 朱利清.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5]聚氧乙烯型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水性环氧树脂涂料中的应用[D]. 吴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6]以聚氨酯为壳材的固化剂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张怡菲. 常州大学, 2021(01)
  • [7]增强双酚A型环氧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与热稳定性研究[D]. 谢瑞阳. 西华大学, 2021(02)
  • [8]桐油基环氧体系的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付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9]基于聚醚胺固化体系的高温高韧环氧胶粘剂及结构性能关系研究[D]. 赵珩.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21(02)
  • [10]分子结构对BPA型环氧绝缘材料热学和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 张子扬.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环氧树脂固化剂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