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籽大量进口,喜忧参半

油菜籽大量进口,喜忧参半

一、油菜籽大量进口 是喜是忧(论文文献综述)

何微,李俊,王晓梅,林巧,杨小薇[1](2022)在《全球油菜产业现状与我国油菜产业问题、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深入研究全球环境下我国油料供给中的突出问题,保障我国油料供应安全,推动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详细调研、分析了全球和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全球油菜籽供需缺口较大、油菜产品价格涨幅明显;我国油菜产品产量和消费量仍维持高位、库存持续减少;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在育种、产业化、国民需求和国际贸易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提出通过提升油菜种质资源建设和利用,强化转基因育种研究和应用,加强适应全程机械化的优质品种研发,提高市场调控和财政补贴,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升食用油品质,拓展进口渠道增加油料储备,最终促进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油料供给安全。

周玲玲[2](2020)在《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正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推进中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大国与贸易大国,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也在逐步扩张,农业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迄今我国已签订17个自由贸易协定,共涉及世界25个国家或地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是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自贸协定。其中,农产品贸易一直作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领域,双边自贸协定的签署实施必将对我国农产品部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澳FTA建立将引发思考如下问题:首先,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进一步,伴随全球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将不再桎梏于某个国家或区域内部,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又将产生怎样影响呢?更进一步,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气候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差异悬殊,农业生产的区域非均衡性显着,且农业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特点。因此,中澳贸易自由化可能不仅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农业经济产生强烈影响,而且还将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以中澳贸易自由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效应。鉴于此,本文综合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文献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澳FTA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国家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及区域视角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不同是,本文不仅采用最新的GTAP 10的数据库与高度细化的中国区域数据库(Sino-TERM Database),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以细致分解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此外,还构建了GTAP模型与区域CGE模型(Sino-TERM模型)的链接,以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本文边际贡献则在于以下三大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以往文献主要侧重贸易自由化对生产端的影响研究,而本文重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其一,不仅考察了中澳FTA对农业经济生产端的影响,还进一步从消费端阐述了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二,本文还从农产品贸易增加值视角深度挖掘了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与产业层面阐释中澳贸易自由化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第二,数据方面。为尽最大可能与现实吻合,本文在数据库方面进行了核查与完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在国家层面。本文采用普渡大学于2019年7月发布的GTAP 10数据库,并运用Walmsley动态递归的方法将该数据库更新到2018年,基于该数据模拟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经济效应;其二,在区域层面。本文则运用最新版本的Sino-TERM数据库,并综合现有统计年鉴、海关数据等数据信息,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及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对Sino-TERM基准数据库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校准完善,以最大可能确保数据库的精准性。第三,模型方面。拓展了中澳FTA分析框架,首先,运用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模型,探究中澳FTA框架下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拆解了自贸区框架下总贸易的影响效应;其次,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深化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突破了标准GTAP模型评估国家层面经济效应的制约;最后,在标准Sino-TER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Fan分解”拓展为“FFZZ分解”,即由传统“Fan分解”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效应,而无法展示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的影响程度。故本文将其拓展为“FFZZ分解”的本地市场份额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国内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国内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来解构某个区域某种商品产出的变化效应,细化了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对部门产出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中澳自贸区对我国农业经济效应展开如下一系列研究:第一,本文采用了世界银行WITS数据库中1992-2018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并依据Chen(2006)的五大类农产品分类,以细致刻画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研究发现:首先,分别阐释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谷物油籽植物油、园艺产品、动物产品、加工农产品及纺织原料农产品五大类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深度日趋增强,但我国一直长期逆差地位且贸易逆差状态在逐步扩大。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以加工农产品、园艺产品及动物产品为主;而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则主要为纺织原料。其次,测算了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MSR)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评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鉴于中澳两国自然禀赋差异悬殊,中国以加工产品、园艺产品等农产品一直占据相对比较优势,而澳大利亚的纺织农产品则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与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结构保持高度吻合。再次,测度了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中国出口澳大利亚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但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份额在逐年递减,表明我国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逐步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格局过渡,这可能与我国“人口红利”总量渐趋缩小存在密切关系;而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则主要以土地密集型为主,这主要归因于澳大利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澳不同要素禀赋农产品的结构演变规律,也揭示出伴随着中国农业的日益发展及居民需求的逐步提高,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结构有所转变。中澳农产品互补性日益凸显,这也将极大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第二,在中澳农产品贸易统计描述的基础上,本文继续运用了GTAP模型研究中澳FTA对农业经济效应,并重点从贸易结构、生产结构和供需结构考察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基于GTAP模型模拟结果,本文不仅从生产端分析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而且还从尝试从消费端出发探究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拓展了中澳FTA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澳FTA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无论是GDP、居民福利及贸易条件均有显着增进。从生产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部分农业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从消费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改善,主要表现为:中国家庭消费者进口大米、小麦、谷物等低附加值农产品的增幅要低于进口糖类、牛羊肉、猪肉、奶制品、水产品及加工食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此外,中国家庭消费进口的牛羊肉、猪肉、植物油、奶制品及加工食品等产品对福利增长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大米、小麦、谷物。因此,中澳FTA不仅对我国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的多元化需求。第三,为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该链接模型能够综合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双重优势,进而从贸易增加值层面深度解构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而非仅局限于整体贸易层面。本文主要从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以下三个层面考察。首先,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国别异质性。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影响具有较强的国别异质性,极大推进中澳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增长,同时对新西兰的优势农业部门造成了正向溢出效应,而其他国家农业部门则会受到负向抑制效应。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税削减后,直接造成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引致中国同日韩产生大规模的贸易转移效应,如:中国同东盟的水果蔬菜、其他作物、肉类制品及食物制品的不同贸易增加值部门均显着降低。其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的增加值分解。这里不区分贸易伙伴,将中国与所有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贸易增加值具有显着影响,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存在显着异质性。从中国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最终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与中间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影响最为严重,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农产品国内价值链相对较长,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农业部门贸易增加值的正向促进效应要高于中国,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于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中澳农产品贸易一直呈现显着的逆差状态。此外,澳大利亚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部门的产业链相对而言更长,国内贸易增加值相对更高。最后,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重塑效应。这里区分贸易伙伴,仅指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存在显着影响。具体地,从中国视角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棉花、动物产品、牛羊肉、奶制品和食物制品等部门具有重要影响。从澳大利亚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的谷物、棉花、动物产品及奶制品等农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澳FTA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中澳重要的农产品部门。第四,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故本文继续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本文不仅修正完善了Sino-TERM数据库,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并拓展了Sino-TERM模型的分解范式,以期评估中澳FTA对区域层面的农业经济效应,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本文主要基于Sino-TERM的初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完善与修正。主要通过收集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3)》、《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3)》及2012年海关数据库,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修正完善数据库,以确保数据库尽最大可能接近现实数据,并经过多次RAS调平处理,以确保数据库的平衡。其次,本文借鉴Mark Horridge与Zhai Fan(2006)的方法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的模型链接,以能够反映出政策冲击对我国区域层面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将标准Fan分解进一步拓展为“FFZZ分解”,将传统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部分,进一步拓展为本地市场需求效应、出口国外市场需求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产品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大部分,进而能够更加详尽分解出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对部门产出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链接模拟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区域农业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就整体层面而言,在短期内中澳FTA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性显着,无论从实际GDP变动、实际投资变动、实际消费变动、实际出口、实际进口,均呈现出沿海各个省份受益较大,而内陆地区受益较小,甚至受到负面波及。但从长期而言,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均受到正向波及效应,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将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此外,从Fan分解视角来看,基于“传统Fan分解”发现,在短期内,除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谷物等部门外,其余主要农产品部门的销量有所提升,主要归因于中澳FTA进口效应的影响;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均有所提升,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将有利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部门销量的提升。此外,本文在原有Fan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FFZZ分解”,发现中澳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省份的不同农业部门的影响截然不同。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则表明不同区域不同产品部门的销量变化的分解效应大相径庭。限于篇幅,本文以中澳主要农产品部门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为例。在短期内,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虽然总体受到波及,但有些省份的奶制品产出也显示增长态势;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亦如此,虽然国家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有些省份也受到正向溢出效应。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的销量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归因于长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实现区域间与部门间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的模拟结果发现省际间调入与省际间调出对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的经济效应”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刻画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并分析了双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本文借鉴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探究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再次,为详细刻画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进一步对Sino-TERM数据库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并构建了Fan分解的拓展应用“FFZZ”分解,能够从本地市场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解构省际区域层面某种商品销量的变化,以期准确评估中澳FTA对我国不同省际区域农业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区域模型的有效衔接,探讨中澳FTA对我国省级区域层面的农产品的影响效应。本文还通过围绕中澳FTA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贸易增加值层面和区域层面三个维度展开一系列的模拟评估,在理论方面,能够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崭新视角与研究框架;在实践方面,基于对政策的量化研究为中国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

刘锐金[3](2020)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文中研究表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价格支持、农业补贴和专项支持为主体的农业支持体系,对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农业支持政策进行一系列改革,先后取消了棉花、油菜籽、玉米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逐步降低了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了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但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WTO的适宜性,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对进口的依赖。继续完善改革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已经成为共识,但具体怎么改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为了更好理清改革思路,本研究评估了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农户的产品产值、物质投入的影响,探索了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不同退出方式对生产的冲击及其收储价格设定的合理性,探讨了农业直接补贴对农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家庭收入及其收入流动的作用,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政策在WTO规则下的争议焦点,识别了农民对农业支持政策选项的偏好,最后提出未来政策改革方向和一些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urvey,CFPS)4期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稻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发现:当收购价格下跌并触发最低收购价政策时,较好地稳定了政策执行区水稻和小麦种植户的产品产值,但对种子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弱,即政策的要素投入扭曲小;随政策收购量增加,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曾对稳定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户的产品产值、增加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具有显着的作用,当2015/2016年度价格大幅度下跌时,虽然政策性收储量大幅度增加,但政策效应是负面的,无法实现政策目标。(2)运用省级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断点回归分析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发现:临时收储政策对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产量和化肥投入的影响差异大,由强到弱依次是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对油菜籽的负面影响最大,主要源于政策改革沟通不畅、配套政策不到位;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设置不如玉米和棉花有效,棉花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附近,种植户化肥投入明显提高。(3)运用CFPS的3期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和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业直接补贴发现:政府对农户家庭的直接补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但品种之间有差异,水稻种植户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弹性较小;大多数农村家庭获得了农业补贴,政府直接补贴金额增加、对补贴的依赖程度提高不利于低收入农户家庭向上流动,也不利于较高收入组稳定在原收入组,而户主的健康水平则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直接补贴对中西部农村家庭的负影响较弱,非农就业能有效促进家庭收入向上流动,但无法改善政府补贴的负影响。(4)运用WTO和OECD的报告数据,比较分析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量及其关键参数发现:同一作物不同国家用于计算市场支持量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不同,选择有资格接受管理价格的收购量也有不同的考量;若按照美国提交WTO的计算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稻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都会超出限额,除非取消。(5)运用Best-Worst Scaling问卷设计获得的农户调查数据,使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户政策偏好发现:农户对无需付费的市场支持政策或目标价格补贴最为期待,对各类保险保费补贴的政策选项偏好程度低;拥有非农兼业就业机会、生活态度乐观、种植规模大的农户更加关注农业生产性投入支持,对农业收入依赖程度更高的农户则更希望直接获得货币补贴。(6)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在生产促进、农户政策偏好和WTO规则之间有难以协调的矛盾,建议继续保留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现有农业支持总量稳定,研究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地方适应性和透明度,更好落实“米袋子”省长制;大幅度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农村婴幼儿、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营养保障水平,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加突出农户的企业属性。

熊勇杰[4](2019)在《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油菜籽生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保障中国国内粮油安全为背景,着重探讨中国自2001年以来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对油菜籽生产带来的影响。文中主要介绍了中国油菜籽自2001年以来的生产情况,包括油菜籽单产变化、种植面积变化和年产量变化,并根据不同主产省份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国油菜籽生产的空间变化情况。同时为研究农业补贴政策对油菜籽生产的影响,文中对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以下简称两项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和油菜籽临时收储四项与油菜籽生产相关的补贴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介绍。并基于1990年至2016年中国油菜籽生产的15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通过C-D生产函数模型对包括两项补贴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及油菜籽生产中涉及的劳动力投入、农用机械使用量、化肥使用量和流转地租金等变量在内的油菜籽生产投入产出关系进行了回归估计,以测算相关补贴政策对油菜籽年产量的具体影响情况。基于2001年至2016年15个省关于油菜籽生产和价格的面板数据,运用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对包括油菜籽收购价格、油菜籽人工费用与临时收储政策等相关变量进行回归估计,以测算临时收储政策对油菜籽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两项补贴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对中国油菜籽生产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则对油菜籽生产造成了显着的负向影响。其次本文还运用Malmquist生产指数模型,测算了2004年至2017年中国各主要油菜籽生产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项的结果,结果表明中国油菜籽生产存在技术进步滞后的缺陷,由此造成测算区间内中国油菜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状态。虽然各省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存在一定差异,但各省未来在推进油菜籽现代化与机械化生产上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论文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若干完善油菜籽生产方面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合理化建议。

余佳佳[5](2013)在《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结构解析与排种过程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因其籽粒半径小,表皮易于破损,限制了油菜籽的机械化播种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油菜的主产区,但其机械化播种水平均不高。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的油菜产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植物油的需求,因此,提高油菜的机械化播种水平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油菜直播机的核心部件是排种器,故油菜精量排种器的排种性能直接决定了油菜直播机的工作性能。本文是在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影响排种器性能的运行参数试验研究,探寻了各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利用EDEM和ANSYS软件对排种器的排种过程开展了仿真分析,并借助高速摄像技术和图像目标追踪技术捕获了油菜籽在排种器投种过程中的运动变化规律;开展了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的气室结构的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明确了排种器的负压出气孔、正压进气孔和气室容积等结构参数对排种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排种器的结构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稳定工作的负压-1000~-4500Pa、正压50~250Pa和排种轴转速10-45r/min范围,分别以排种器的合格指数、漏播指数和重播指数为因变量,开展全因素试验研究,并统计分析了排种器的正负气压比例关系与排种性能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正负压比例系数,通过建立其与排种性能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分析了正压、排种轴转速和正负压比例系数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性能指数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排种器合格指数高于90%工况下正负气压比例系数范围,构建了不同排种轴转速下正负压比例系数的数学模型。本文提出正负压比例系数来阐述气力式排种器正负气压的匹配关系,并构建了排种器正负压比例系数的数学模型,该研究对调节排种器的正负气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结果可为油菜直播机田问工作时排种器的正负气压的匹配和调节提供参考。(2)基于ANSYS、EDEM和高速摄像技术等对排种器的三个排种过程丌展了试验和仿真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基于EDEM软件开展了油菜籽在排种器充种过程的仿真分析,明确了排种轴转速为15r/min时,排种器内油菜种群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油菜籽在排种器罩壳内的运移规律,明确油菜籽充入排种器罩壳的影响因素;随机追踪罩壳内单颗油菜籽,获得了油菜籽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仿真结果表明:罩壳内油菜籽种群的平均速度随着时间呈指数下降并逐渐稳定。②根据排种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油菜籽吸种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计算并获得了负压气室稳定吸附油菜籽的最低压强,并在ANSYS/CFX中对排种器负压气室流体模型开展仿真研究,确定负压出气孔在-1000~-4500Pa范围内,观察分析了气室流场的压强云图,并得到了负压区型孔表明的压强和流速,并确定了型孔压强和流速与负压出气孔压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型孔表面压强和流速随着负压出气孔压强增大而逐渐增大;③分析了油菜籽的投种过程并得到其投种轨迹的动力学模型,明确了影响油菜籽投种轨迹的各参数影响,在ANSYS/CFX中建立正压气室流体模型,以正压50~250Pa范围内,追踪了正压区型孔的压强和流速,得到了其变化规律;结合高速摄像技术在排种盘转速为15r/min和25r/min和正压50~600Pa范围内工况下开展油菜籽投种过程的试验研究,采用目标追踪技术提取油菜籽坐标,绘制其实际投种轨迹曲线,通过统计分析了油菜籽的投种距离、投种速度和加速度,对比分析了不同转速下油菜籽的投种运动规律,明确了正压大小和导种管结构对油菜籽的投种轨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排种盘的转速从15r/min增大到25r/min时,油菜籽的投种距离越小,其投种速度越大;④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排种器的充种过程和吸种过程开展了验证试验,观察分析了油菜籽在罩壳内的充种运动规律和吸种过程规律,分别对充种过程和吸种过程的仿真结果丌展试验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EDEM和ANSYS软件、高速摄像技术解析了排种器的充种过程、吸种过程和投种过程,揭示了油菜籽在充种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分析了吸种过程中负气压区型孔处压强和流速的变化规律,明确了油菜籽在投种过程的迁移运动轨迹,为排种器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新的依据。(3)分析了排种器正负压气室的结构参数,在ANSYS/CFX中对不同结构参数下气室流体模型开展仿真研究,主要对负压出气孔内径6-17mm、负压出气孔位置0。~165。、负压气室内径62-106mm、排种盘型孔数量15-55、正压进气孔内径6~17mm、正压气室内径62~106mm等因素进行仿真试验,并对正压区和负压区内排种盘型孔处压强和流速大小。试验结果表明:负压出气孔内径大小对排种器气室型孔表面的压强和流速影响较显着;(4)利用JPS-12型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台开展了排种器的结构改进试验研究,结合仿真试验结果分别对负压出气孔内径在6~12mm范围内、气室内侧直径在62~110mm范围内、负压出气孔在气室圆周上偏角分别为15。、90。和125。位置时,开展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分别对不同正压、负压和排种轴转速条件下,排种器性能变化开展了分析研究,其试验结果表明:负压出气孔内径大小和出气孔位置对排种器性能影响显着,确定了其最佳的改进参数,为排种器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周振亚[6](2012)在《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油产业不仅为我国居民消费提供植物油,也是我国的畜牧、水产饲料原料的主要供应者,植物油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稳定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具有重要作用。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油料和油脂进口量增长迅速,植物油产业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产业风险不断增加,研究制定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分析世界油料油脂生产、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我国油料种植、贸易、加工、消费及关联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对我国植物油产业利益相关者及其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功能进行了定位,确立了植物油产业的六大利益相关者。植物油产业不仅是植物油的生产者,更是饲料原料的供应者,饲料产业比植物油消费对植物油产业的影响更大。分析明确了国内油料种植户、植物油生产企业、植物油直接消费者、饲料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国外大豆生产者和贸易商是植物油产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大幅度提高菜籽油收购价格、扩大菜籽油进口和控制畜牧业发展规模等政策可以被植物油产业的利益相关者所接受。(2)大豆进口抑制了我国油料生产的发展。从生产格局来看,2000-2010年我国67%的大豆主产省、40%的油菜主产省和71%的花生主产省播种面积下降。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的省份主要集中大豆加工厂密集的区域。(3)构建了我国植物油加工业区域布局评价模型,并对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区域格局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植物油加工企业区域布局系数G=0.1506>0,表明我国植物油加工企业区域布局非常不合理。未来我国应该重点扶持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安徽、贵州、重庆、河南、甘肃、陕西、吉林、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等十五个省份的植物油加工企业。(4)构建了我国植物油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2011-2030年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现有的产业政策背景下2030年我国油菜籽、花生、大豆和棉籽的产量将分别达到1700万吨、2463万吨、1552万吨和1292万吨;2030年我国植物油消费量将达到4600万吨;203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会超过1亿吨;从2015年开始我国将变成大豆油净出口国。(5)提出了促进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在油料生产方面,大幅度提高油菜籽收购价格,加强油料种植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的科技投入,重视小品种油料的生产;在油料油脂贸易方面,放松对油菜籽进口的限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建设油料生产基地;在植物油加工方面,加大对中小型油料压榨的扶持,以国有粮油加工企业为核心打造菜籽油品牌;同时控制我国畜牧业发展速度,倡导居民健康用油、加大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执行力度。

陈新华[7](2011)在《我国油料产品的贸易救济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历来是油料作物的种植大国。近年来,国内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明显增长。然而,良好的国内油料产品的需求市场并没能促使我国油料产业取得欣欣向荣的发展。我国油料产品的进口量逐年激增,贸易逆差逐渐扩大。大量的进口转基因油料产品凭借其价格和出油率等方面的优势,严重冲击了国内的油料产品市场。同时,国内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不高,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徘徊不前,生产自给率也逐年降低,目前我国油料产品的生产自给率水平仅为35%。此外,外资也纷纷开始涉足我国的植物油加工行业,目前我国60%以上的大型企业已被外国粮商收购或参股。我国油料的产业链条面临断裂的危险,油料产业安全岌岌可危。面对我国油料产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内出现了一种“放弃”论,认为:进口油料产品就是等于进口水和土地,油料产品的大量进口正好弥补了我国耕地资源的不足。诚然,我国的人均农业资源不足是客观的事实,国内油料产品需求和产量的缺口也决定了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从国外进口油料产品。然而,放弃我国的油料产业,任其自生自灭却是万万不能的。食用植物油脂是人类的重要副食品,是人类膳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源;同时,油料产业链可延伸到饲料加工、医药、军事、航空等二十多个领域,油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油料产业的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相关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保护农民利益、食用油消费者权益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入WTO以后,我国在兑现加入WTO之初的承诺,充分行使WTO成员国削减农产品的进口壁垒义务的同时,却未能享受到WTO规则对于我国弱势的油料产业进行保护的权利。WTO现仍在执行的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对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削减的限制方面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农业协议》无法限制一些油料主产国足以严重扭曲油料产品价格的补贴行为,使这些油料产品出口国拥有了向他国低价倾销油料产品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油料产业造成冲击。尽管为了弥补乌拉圭回合的缺陷,世界贸易组织于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级会议中开始了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然而原定于2005年结束的多哈回合的谈判结果却至今仍遥遥无期。但是,对于我国脆弱的油料产业的保护却迫在眉睫,我国有必要及时的对处在危机状态的油料产业采取积极主动的保护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油料产品贸易救济问题的研究,找到维护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贸易救济措施的经济效应、实施条件等基础性的研究,笔者发现,虽在短期内形成的成本控制和数量控制效应能缓解进口的压力,但同时贸易救济措施也可能产生贸易转移、投资跨越等效应,最终影响其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效果。此外,本研究也关注到了贸易救济对实施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贸易救济的实施会造成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下降、增加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等。因此,贸易救济是一把“双刃剑”,实施国需要对其引发的经济效应进行全面的考察,否则很可能会使其实施得不偿失。此外,贸易救济的实施还有严格的依据,在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彻底散去,当前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滥用贸易救济极易引起新的贸易争端。因此,对于我国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油料产业的研究,就要解答以下几个不能回避问题:(1)面对高昂的贸易救济的实施成本,我国油料产业是否有实施贸易救济的必要性?(2)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油料产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它能否有效的保护我国的油料产业?(3)在WTO规则的束缚下,我国是否有的实施贸易救济的合理性?(4)如何完善我国油料产业的贸易救济体系,使其更加有效的保护我国油料产业?本文也将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文章分为八个部分,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二章是对贸易救济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内容的介绍。首先是回顾了重商主义理论、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等五种贸易救济的基础理论。然后是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壁垒等贸易救济措施的概念、分类、经济效应以及实施条件的概述。其中,重点分析了几种贸易救济措施实施的条件和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本文通过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为我国油料产品的贸易救济问题的研究带了一些启示,使接下来的研究更加有的放矢。第三章是对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油料产业的实际情况,本章选取了人均油料播种面积、种植比较收益、国际竞争力、生产自给率、进口定价权、加工企业控制率、油料产品品牌控制率、产能提升空间、油料产品升值率等指标,试图从产业的主体功能实现能力、产业控制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来评价我国油料产业的安全状况。以此来分析对我国油料产业保护的迫切性。第四章是对我国油料产业国内外环境的分析,包括:进口油料产品与国产油料产品的优势比较、国内贸易政策以及WTO规则对我国油料产业发展的影响。其目的是要从国外油料产品存在竞争优势、国内贸易政策存在缺陷和WTO规则不能及时的维护我国油料产业安全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油料产业主动需求保护措施的必要性。第五章是通过分析“两反一保”、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他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来研究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油料产业保护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权衡贸易救济措施的成本增加、数量控制、贸易转移等效应对于我国油料产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得出了贸易救济措施能较为有效的保护当前我国脆弱的油料产业的研究结论。第六章是对我国油料产业实施贸易救济合理性的分析。首先,通过损害行为、产业损害事实以及损害行为与产业损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实施“两反一保”的合理性。然后,通过比较国产油料产品和进口油料产品的技术标准上的差异寻求合理的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标准。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我国在油料产品的一些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上拥有相当的选择性和合理性。第七章首先分析了我国贸易救济体系的现状,并分析了贸易救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组织体系存在缺陷等问题。然后通过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的贸易救济体系的经验,寻求完善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的途径,试图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贸易救济手段保护我国油料产业的安全。第八章是在以上七章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几个基本结论:(1)我国油料产业安全处于危机状态;(2)现行国内政策和WTO规则无助于我国油料产业走出困境,我国脆弱的油料产业迫切的需要主动的寻求保护措施;(3)贸易救济能较有效的保护我国油料产业;(4)我国油料产品在一些贸易救济措施上有足够的实施依据;(5)我国的贸易救济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需要和空间,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的加强、建立预警和效果追踪机制等,应是今后完善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的主要工作方向。同时,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及时的采用合适的贸易救济方式保护国内油料产业;(2)继续完善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3)加大对国内油料种植的支持力度。

何伟[8](2011)在《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食用油籽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食用油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主要食用油籽的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均居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需求的旺盛,食用油籽的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在放开对进口油料的贸易管制之后,大豆、油菜籽的进口量增长迅速。特别是大豆,在较低的关税壁垒下,目前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的40%以上,是国内产量的3-4倍,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贸易逆差项。中国是世界上大豆、油菜籽的主产国,大豆、油菜籽的大量进口不可避免地对油料作物的生产和国内消费生产形成冲击;另一方面,在国内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出口油籽,如花生、葵花籽的出口量呈徘徊下降的趋势。研究中国食用油籽进出口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影响贸易量的宏观经济因素,对于准确把握贸易量的发展趋势,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社会福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中国及世界主要油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中国贸易量最大的四种主要食用油籽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产品层面,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以进口为主的大豆、油菜籽和以出口为主的花生、葵花籽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以1994-2009年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数据为依据,分别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大豆的进口和花生的出口,采用截面数据模型对油菜籽的进口和葵花籽的出口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的结果表明,大豆和油菜籽的进口量主要受中国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虽然进口量很大,但目前市场需求仍未达到饱和,进口量还有上升的空间;花生的出口量主要受国内市场供需因素的制约,表现为当大豆、油菜籽进口量上升时,花生出口下降,花生的出口潜力不大,出口量呈下降趋势;葵花籽受国内市场供需的影响不大,其出口量主要受进口国潜在进口需求因素的影响,中国对主要市场的葵花籽出口量呈上升趋势。本文所作的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并未采用农产品贸易的总量数据,而是基于产品层面,以具体油籽品种的贸易量为实证对象,并以重量为计量单位,真实地反映了宏观供需因素对实际贸易量的影响;本文在不同的数据结构下对不同品种油籽的进口量或出口量进行计量分析,分别使用了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并结合模型检验结果对影响大豆、油菜籽、花生、葵花籽贸易量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谢正勤[9](2011)在《资源流动性与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选择 ——从收入差距变动视角的研究》文中认为入世近10年来,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何协调自由化过程中的各种利害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农业被公认为受贸易开放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产品贸易成为我国加入WTO后最令人关注的领域之一。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对农业的影响已经开始凸显,部分产品生产受冲击,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作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参与了新的一轮贸易自由化谈判,将面临新的减让承诺和进一步的自由化,这势必对我国农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贸易自由化以后我国农业部门应该基于比较优势原则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贸易交换的经济福利。但是,这种政策选择也面临着疑问:虽然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粮食生产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却涉及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就业,完全开放不仅仅是对产业的冲击,更多的是这部分人群的福利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甚至影响其基本生存,这与我国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与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政策目标发生明显冲突。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如何选择就成为一个决策者和民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倡导自由贸易的经典贸易理论暗含了一些假设前提,其中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条件就是贸易福利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转移以及资源的充分流动性,前者保证了自由贸易对全体人群而言是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后者则意味着受冲击部门可以即时、无成本地将其各种生产资源无障碍地转移到其它具有竞争力和未被冲击的部门,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再配置,并获取贸易收益。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点假设很难充分成立,尤其对于人口众多的农业部门来说更是如此,受冲击的生产部门如果既无法获得消费者福利的转移补偿,又难以将原来的生产资源高效地重新配置,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生产者失业,不仅引起部门利益的损害,而且也会由于其造成的社会问题引起国内总体福利的下降。已有研究证明,在资源流动不充分的情况下,调整成本降低了贸易获利,自由贸易并非最佳政策选择。而保护必然要付出代价,也将引发更多的贸易纠纷。因此,如何将适度保护和合理开放相结合,对不同农产品制定不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既降低调整过程的生产者损失又获取尽可能大的贸易利益,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总目标。本文从资源流动性视角出发,以我国易受进口冲击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粮、棉、油、糖等为研究对象,运用入世前后十多年的数据,对各产品生产资源的跨部门流动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制定合理的过渡期贸易自由化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八章,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初步分析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流动性:通过第五、六章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流动性较低。生产集中度变化反映了生产资源在不同作物上的流动配置。统计分析表明,除油菜籽、棉花和甘蔗外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集中度的变化具有统计上的显着性,说明我国农业生产资源在地区和作物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再配置,但由于地区生产集中度较高,未来调整的难度较大。劳动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其流动配置既发生在种植业内部各品种之间也发生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大豆、花生、棉花和甘蔗的劳动集中度变化不显着说明其种植业内部流动性受阻,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对江苏农户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样本农户中53%的农户实现了向城市和非农业的转移,能否成功实现非农就业受到教育程度、非农工作经验、培训以及社会资源的显着影响。(2)确定资源流动与相对收入之间的关系:本文第七章以各作物生产集中度的变动来反映资源流动结果,分析该作物的净收入、替代作物的净收入以及其他因素对资源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水稻、甜菜等个别产品外,农业生产资源在各作物之间的流动配置是其比较收益变动的结果,这为后文通过收益率收敛速度推论资源流动性奠定了基础。(3)收敛性检验:新古典框架下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机制,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要素报酬的均等化,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农业生产资源流动性的测算体系,通过收益率的收敛性检验来分析流动性。结果显示,我国花生、棉花和甜菜等主产区内作物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呈收敛趋势,其他作物主产区内收入差距则不存在收敛性。这说明我国种植业内部不同产品生产资源的流动性不同。进一步的条件收敛检验证实了花生、棉花、甜菜生产资源的流动性,同时也反映出资源流动使其他作物的相对收入收敛于各自的稳态。(4)贸易政策含义: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后提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含义。不同产品的资源流动性不同,流动性越好,贸易开放对其造成的冲击越小,适宜的贸易开放度就越大,反之,开放冲击越大,适宜的贸易开放度就越小。对于生产集中度高、资源流动性较低的农产品,短期内我们需要对其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减少过渡期内生产调整的痛苦。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对花生、棉花、甜菜制定较高的贸易开放度,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产品制定较低的贸易开放度政策,这对于这些产品的主产区的农民短期内是必要的。当然,从长远来看,提高资源流动性才是更符合整体经济利益的政策选择,既减少未来的贸易保护,又能更多获取自由贸易的利益。这些政策措施可能包括增加农村教育和培训、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废除制度性障碍,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王晓辉[10](2011)在《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油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产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传统的植物油生产大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油脂供给长期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对包括食用油在内的多种食品改善性需求增强。极大的促进了国内植物油产业的发展,但是也相应出现了国内油脂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必须通过进口,且是不断增加的进口来弥补供给缺口,才能保障消费的增长的现象。因此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就已经稳定的成为油脂(含进口油料折油)净进口国。进口油脂油料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于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严重不足,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进口产品相当于进口了耕地和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进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一是影响了国内油料作物的种植。在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进口油脂油料数量的增加,国内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进入了滞长期,2001年到2005年间的播种面积在3100万公顷波动,主要原因是种植效益增长缓慢,在2006年和2007年还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二是外资油脂加工企业在国内快速扩张,并在实际加工量上处于强势的准垄断地位。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巨大增长空间,吸引了跨国粮商积极进入。代表性的企业即俗称的ABCD四家,包括新加坡益海粮油集团、美国邦基公司、美国嘉吉公司和法国路易.达夫公司。上述公司利用其全球化的布局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形成了从主要出口国的生产、收购、物流,到我国的加工、物流、营销的产业经营链条。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到2009年底,外资企业、外资控股企业及外资租用企业拥有的大豆压榨能力,占到了国内大豆压榨生产能力的37.7%,实际加工量已经接近大豆加工量的50%,已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三是进口依存度明显提高。由于国产油料榨油量不断下降,食用油以及油料进口数量快速增长。2000年度我国油脂进口量为206万吨,到2010年度预计达到965万吨。累计增长368.4%,年均增长16.7%。同期,进口大豆的数量从1300万吨增长到5400万吨,累计315.4%,年均增长15.3%。进口依存度已经从2000年度的38%提高到2010年度的66%。众多机构和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食用油市场已经处于不安全的状态。本文试从国内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着手,对大宗油脂产品的供需状况和国内主要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集团)的发展与布局进行分析,结合未来我国植物油消费的趋势,提出适应国内形势的植物油发展道路。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国际油脂市场基本情况介绍。我国是油脂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内油脂加工业取得了重大进展,油脂产量不断增加,油脂消费水平持续增长,油脂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油脂储备结构不断完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国内油脂消费刚性增长与国内油料供给长期不足的问题,油脂加工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的问题,外资油脂加工市场占有率高与内资发展相对不足的问题等。在本节中,较为全面的对国内油脂加工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由于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在油脂供应环节,仍将维持高进口的态势,因此对当前国际油脂油料市场的供需形势有一概括性了解就很有必要。本节也专题研究了现阶段国际市场主要油脂产品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状况,并指出棕榈油已经取代豆油,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油脂消费和贸易产品。第二部分是国内核心油脂加工企业研究。过去几年国内油脂市场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外资占有率高。有鉴于此,本节重点对国内核心的内资和外资企业的加工布局、主要产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研究获得的一般性结论,提出了国内内资油脂加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即加快整合、做大做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原料来源,打造产业链和强化品牌意识等。第三部分对国内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其他小品种油脂的加工布局、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指出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内油脂主要供给和消费品种,但是我们应积极利用国内的米糠、玉米胚芽和油茶等资源,积极发展米糠油、玉米油和茶树油,努力提高国产油料产油量,降低进口依存度。第四部分是运用模型分析了国内主要油料大豆和油菜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出由于农业生产扶持政策未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使得我国大豆和油菜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30年中无明显改善。由于资源短缺对油料生产的约束在未来仍会持续增强,因此在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无显着提高的情况下,通过进口弥补国内供给不足将是一个不得不实施的选择。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根据前面的研究,提出了发展国内油料作物生产、提高自给能力,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增强国内油脂安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完善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市场调控能力,和规范外商投资管理,营造健康发展环境等8条政策建议。

二、油菜籽大量进口 是喜是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籽大量进口 是喜是忧(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油菜产业现状与我国油菜产业问题、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全球油菜供需现状
        1.1.1 油菜生产小幅增长
        1.1.2 油菜籽消费稳步增加
        1.1.3 油菜籽进出口贸易持续扩大
    1.2 全球油菜产业主要问题
        1.2.1 油菜籽供需缺口较大
        1.2.2 油菜产品价格涨幅明显
        1.2.3 全球极端天气持续肆虐,加重供需矛盾
        1.2.4 油菜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
        1.2.5 油料加工重要营养成分流变规律和调控机制研究尚有欠缺
        1.2.6 油菜多维度功能开发利用有待加强
2 我国油菜产业供需现状和产业发展问题
    2.1 我国油菜产业供需现状
        2.1.1 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单产有提升
        2.1.2 油菜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高位,库存持续减少
        2.1.3 油菜籽进口略有减少,菜籽油和菜籽粕进口走势增强
        2.1.4 油菜籽价格平稳,菜籽油和菜籽粕价格上涨
    2.2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2.1 可用于油菜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保有量不够、精准性不强
        2.2.2 主产区病菌频发,需要培育耐渍、抗病和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优异油菜新品种
        2.2.3 国民对高品质食用油需求逐年提升,国产菜籽油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
        2.2.4 我国进口依赖度仍将维持较高状态
3 推动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油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创制、保存和转基因育种研究及应用
        3.1.1 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建立健全保护体系
        3.1.2 加强转基因育种研究及应用,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
    3.2 加强优质品种研发和财政补贴,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种植效益
        3.2.1 结合科技优势力量和政策,开发优质品种
        3.2.2 加强机械化设备研发,科学选择种植—管理—收获模式
        3.2.3 将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实现“一菜多用”
        3.2.4 加大补贴力度,支持良种繁育和产业薄弱环节
    3.3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食用油品质
        3.3.1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开发功能型菜籽油
        3.3.2 建立全过程控制管理体系,提升食用油品质
    3.4 增加油料储备,拓展油脂油料进口来源渠道
        3.4.1 增加油料储备规模,做好油菜进口风险预警
        3.4.2 建立多源头油菜籽进口体系,健全进出口机制
4 结 语

(2)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格局
        1.1.2 中澳自贸区典型特点及重要意义
        1.1.3 中国农业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2.4 数据资料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澳自贸区经济效应评估
    2.2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
    2.3 自贸区框架下贸易增加值分解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
    3.1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
    3.2 中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
        3.2.1 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中澳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3.3 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农产品贸易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
    4.1 模型框架与数据处理
        4.1.1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4.1.2 数据处理、模型校准及情景设定
    4.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生产端
        4.2.1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宏观层面
        4.2.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产业层面
        4.2.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进出口贸易
    4.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消费端
        4.3.1 贸易自由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
        4.3.2 标准GTAP模型家庭消费需求系统
        4.3.3 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5.1 世界投入产出模型
    5.2 贸易增加值分解
    5.3 链接机制
    5.4 贸易增加值分解测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区域CGE数据库完善与分解拓展
    6.1 Sino-TERM模型框架结构
    6.2 Sino-TERM数据库构建与修正
        6.2.1 Sino-TERM数据库构建
        6.2.2 Sino-TERM数据库修正调整
    6.3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拓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澳FTA对区域农业经济效应影响
    7.1 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链接
    7.2 Sino-TERM模型宏观经济闭合
    7.3 Sino-TERM模型模拟结果
        7.3.1 宏观经济变化——BOTE分析
        7.3.2 宏观经济指标的区域异质性
        7.3.3 主要农业部门产出波动的区域异质性
    7.4 Sino-TERM模型Fan分解及拓展
        7.4.1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
        7.4.2 Sino-TERM模型中Fan分解拓展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启示
        8.2.2 贸易增加值层面的政策启示
        8.2.3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的政策启示
        8.2.4 区域层面的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产品部门分类
附录 B 标准GTAP模型主要机制
附录 C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
附录 D 中澳FTA对主要农产品产出的区域异质性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现行的农业支持政策框架
        二、市场价格支持政策
        (一)最低收购价
        (二)临时收储政策
        (三)临时收储政策退出的替代政策
        三、农业直接补贴
        (一)补贴政策的生产效应
        (二)农业补贴与家庭收入及其流动
        四、WTO规则与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
        (一)主要争端点
        (二)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五、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制定
        六、总结性评价
    第四节 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文献计量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期刊
        二、作者
        三、重点方向
    第三节 被引次数前500位的文献分析
        一、高引用论文
        二、期刊
        三、作者
        四、关键词
第二章 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与农业补贴政策评价
    第一节 理论模型分析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二、家庭特征
        三、耕地与种植结构
        四、农业投入
        五、农业收入
        六、政府补贴
    第三节 政策实施情况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实证策略与预处理
        二、最低收购价政策
        (一)水稻
        (二)小麦
        三、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一)种子化肥农药投入
        (二)农户家庭收入
        (三)农户家庭收入流动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与比较
    第一节 价格、生产和政策变动情况
        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
        二、棉花
        (一)价格
        (二)生产
        (三)化肥投入
        三、玉米
        (一)价格
        (二)生产
        (三)化肥投入
        四、油菜籽
        (一)价格
        (二)生产
        (三)化肥投入
        五、政策实施的比较
    第二节 理论分析
    第三节 数据来源说明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计量分析策略
        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一)产量
        (二)化肥投入
        (三)断点回归结果
        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一)产量
        (二)化肥投入
        (三)断点回归
        四、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一)产量
        (二)化肥投入
        (三)断点回归结果
        五、品种间比较分析
        六、基于CFPS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效应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WTO规则适宜性分析
    第一节 WTO农业规则体系
    第二节 中美对重要农产品价格支持量的测算结果
    第三节 WTO农业协定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
    第四节 WTO成员国计算MPS的参考价格选择
    第五节 OECD计算MPS的参考价格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农民对支持政策的偏好:以橡胶种植户为例
    第一节 天然橡胶支持政策实施情况
        一、良种补贴
        二、橡胶树保险保费补贴
        三、天然橡胶造林补贴试点
        四、非生产期抚育管理补助试点
        五、价格(收入)保险试点
        六、国家天然橡胶基地建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一、备选政策设计
        二、Best-Worst Scaling方法
        三、数据获取
    第三节 关于多人多项选择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政策的偏好情况
        二、回归策略与描述统计
        (一)因变量选择
        (二)描述性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未来的改革方向
    第一节 满足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
    第二节 关注农村家庭营养改善
    第三节 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建议
        一、谨慎推进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
        二、提高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三、优化增量和存量涉农财政资金的支持结构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风险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油菜籽生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油菜籽生产状况研究
        1.2.2 油菜籽生产的补贴政策研究
        1.2.3 相关农产品的补贴政策研究
        1.2.4 油菜籽生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1.2.5 总体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补贴
        2.1.2 油菜籽主产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补贴的必要性
        2.2.2 农业补贴的经济效应
3.中国油菜籽生产情况概述
    3.1 中国油菜籽生产时间变化情况
    3.2 中国油菜籽生产空间变化情况
        3.2.1 油菜籽单产量空间变化
        3.2.2 油菜籽种植面积空间变化
        3.2.3 油菜籽年均总产量空间变化
    3.3 本章小结
4.相关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及调整情况概述
    4.1 “三项补贴”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
    4.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4.3 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
    4.4 临时收储政策
    4.5 本章小结
5.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对油菜籽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生产投入类补贴对油菜籽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5.1.2 模型设计
        5.1.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5.2 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对油菜籽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介绍
        5.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5.2.3 模型设计
        5.2.4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中国油菜籽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6.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介绍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油菜籽生产情况
        7.1.2 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情况
        7.1.3 主要补贴政策对油菜籽生产的影响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结构解析与排种过程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排种器研究现状
        1.3.1 国外气力式排种器研究现状
        1.3.2 国内气力式排种器研究现状
        1.3.3 国内油菜排种器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目的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预试验
    2.1 气力式油菜排种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试验装置与材料
    2.3 排种器工作参数正交试验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排种器工作参数全因子试验
        2.4.1 试验方法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3 排种器性能参数模型
        2.4.4 正负气压比例关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排种过程仿真与试验
    3.1 排种器排种过程分析
    3.2 排种器充种过程仿真分析
        3.2.1 EDEM软件简介
        3.2.2 油菜颗粒模型的参数
        3.2.3 模型设置与前处理
        3.2.4 仿真结果与讨论
    3.3 排种器吸种过程仿真分析
        3.3.1 ANSYS的研究现状
        3.3.2 排种器吸种过程分析
        3.3.3 排种器吸种过程动力学分析
        3.3.4 构建排种器吸种过程的仿真模型
        3.3.5 仿真结果与讨论
    3.4 排种器投种过程分析与试验
        3.4.1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的排种器研究现状
        3.4.2 排种器投种过程动力学分析
        3.4.3 建立正压区投种过程仿真模型
        3.4.4 仿真结果与讨论
        3.4.5 高速摄像试验装置与方法
        3.4.6 高速摄像试验结果与讨论
        3.4.7 油菜籽投种轨迹分析
        3.4.8 油菜籽投种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3.4.9 不同转速下油菜籽的运动分析
        3.4.10 本节小结
    3.5 基于高速摄像系统的试验验证
        3.5.1 试验装置与方法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气室结构解析与仿真
    4.1 排种器负压区气室结构
        4.1.1 建立气室流场模型及其前处理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排种器负压出气孔位置仿真分析
        4.2.1 试验方法
        4.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排种器负压区气室容积仿真分析
        4.3.1 试验方法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排种盘型孔数量的仿真分析
        4.4.1 试验方法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正压进气孔结构仿真分析
        4.5.1 试验方法
        4.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正压气室容积仿真分析
        4.6.1 试验方法
        4.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结构改进与试验
    5.1 排种器气室结构试验
    5.2 排种器负压出气孔内径试验
        5.2.1 试验设计
        5.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3 排种器正压进气孔试验
        5.3.1 试验设计
        5.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4 排种器气室容积改进试验
        5.4.1 试验设计
        5.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5 排种器负压出气孔位置试验
        5.5.1 试验方法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6 排种器气室结构参数正交试验
        5.6.1 试验方法
        5.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与专利

(6)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植物油产业的研究
        1.2.2 植物油加工业的研究
        1.2.3 植物油贸易的研究
        1.2.4 植物油产业安全的研究
        1.2.5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植物油产业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植物油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植物油、油料作物和油源作物
        2.1.2 植物油产业的界定
    2.2 我国植物油产业的结构特征
        2.2.1 油源类型多样
        2.2.2 副产品对产业的影响大
        2.2.3 关联产业多
        2.2.4 油源作物兼用型强
        2.2.5 对外依赖性强
    2.3 基础理论
        2.3.1 战略管理理论
        2.3.2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世界油料油脂生产、消费和贸易分析
    3.1 世界油料种植和植物油加工概况
        3.1.1 世界油料生产分析
        3.1.2 世界植物油生产现状分析
        3.1.3 世界油料和植物油主产国分析
    3.2 世界油料消费现状
        3.2.1 世界油料油料消费现状
        3.2.2 世界植物油消费概况
    3.3 世界油料和植物油贸易现状
        3.3.1 世界油料和植物油贸易概况
        3.3.2 世界油料和植物油主要贸易国
    3.4 世界油料和植物油供需形势分析
第四章 我国油源作物种植及发展潜力分析
    4.1 我国油源作物种植业发展现状
        4.1.1 我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现状
        4.1.2 我国非油料作物的油源作物生产现状
        4.1.3 我国小宗油料作物生产现状
    4.2 我国主要油源作物的种植效益分析
        4.2.1 我国油菜种植效益变化分析
        4.2.2 我国花生种植效益分析
        4.2.3 我国大豆种植效益分析
        4.2.4 我国棉花种植效益分析
    4.3 我国油源作物种植的区域布局分析
        4.3.1 我国大豆生产的区域布局分析
        4.3.2 我国油菜种植的区域布局分析
        4.3.3 我国花生种植的区域布局分析
        4.3.4 我国棉花种植的区域布局分析
        4.3.5 我国向日葵种植的区域布局分析
    4.4 我国各类油源作物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4.1 我国大豆种植的制约因素分析
        4.4.2 我国油菜种植的制约因素分析
        4.4.3 我国花生种植的制约因素分析
        4.4.4 其他油源作物种植的制约因素分析
    4.5 我国各类油源作物发展潜力分析
第五章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发展分析
    5.1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发展概况
    5.2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问题分析
        5.2.1 油料和油脂对外依存度高
        5.2.2 少量大型企业和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并存
        5.2.3 油料加工能力过剩,加工企业集中度高
        5.2.4 外资对中国植物油产业垄断严重
        5.2.5 油料加工行业国进民退,中小企业生存困难
        5.2.6 除大豆油之外的其他植物油生产国内企业仍占优势
        5.2.7 菜籽油生产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5.3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区域布局分析
        5.3.1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区域布局评价
        5.3.2 我国植物油加工企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方向
第六章 我国植物油消费与油料油脂贸易前景分析
    6.1 我国植物油消费分析
        6.1.1 我国植物油的消费结构分析
        6.1.2 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的国际比较和合理性分析
        6.1.3 我国居民直接购买的食用植物油会减少,但高端油品会增加
        6.1.4 不同品种植物油消费的市场特征
        6.1.5 我国植物油零售市场价格变动分析
        6.1.6 我国植物油消费的区域特征
    6.2 我国油料和植物油贸易分析
    6.3 我国油料和油脂贸易前景分析
第七章 我国植物油产业关联行业分析
    7.1 饲料加工及畜牧业对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影响分析
        7.1.1 畜牧业发展概况
        7.1.2 畜牧与饲料加工业对油料饼粕的需求分析
        7.1.3 畜牧与饲料加工业与植物油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7.2 食品加工及餐饮业对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影响分析
        7.2.1 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发展概况
        7.2.2 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对植物油产业的影响
    7.3 粮食种植业与中国植物油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7.3.1 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种植概况
        7.3.2 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争地现状分析
        7.3.3 粮食作物种植对植物油产业发展的影响
    7.4 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影响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我国植物油产业系统模拟和预测
    8.1 我国植物油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8.1.1 模型结构
        8.1.2 模型结构分析及模型建立
    8.2 模型参数的设置
        8.2.1 国产油料生产加工系统参数设置
        8.2.2 油料油脂贸易系统参数设置
        8.2.3 油脂消费系统参数设置
        8.2.4 饼粕消费系统参数设置
    8.3 模型的检验
    8.4 预测结果
第九章 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9.1 我国植物油产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成
        9.1.1 植物油生产企业
        9.1.2 国内油料种植户
        9.1.3 植物油直接消费者
        9.1.4 饲料加工企业
        9.1.5 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
        9.1.6 国外大豆生产者和贸易商
    9.2 我国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9.2.1 大幅度提高油菜籽收购价格
        9.2.2 扩大菜籽油进口
        9.2.3 控制畜牧业的发展规模
第十章 我国植物油产业的战略形势分析和政策设计
    10.1 我国植物油产业的战略形势分析
    10.2 我国植物油产业的政策设计
        10.2.1 促进我国油料生产的政策设计
        10.2.2 我国油料和油脂贸易政策设计
        10.2.3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宏观调控政策设计
        10.2.4 其他政策
第十一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1.1 饲料加工业是拉动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11.1.2 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拉动了我国植物油消费的快速增长
        11.1.3 比较效益低和机械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油料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1.1.4 大豆加工业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油菜籽种植构成了冲击
        11.1.5 提高油菜籽产量是保证我国植物油产业安全的主要抓手
        11.1.6 我国植物油产业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11.1.7 未来我国将变成植物油出口国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我国油料产品的贸易救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结构框架
        1.3.1 论文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之处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1.6.1 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
        1.6.2 贸易救济经济效应方面的相关研究
        1.6.3 Atpsm模型在研究消减补贴的影响方面的运用
        1.6.4 倾销与产业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第2章 贸易救济的理论基础与概述
    2.1 贸易救济的理论基础
        2.1.1 重商主义的理论
        2.1.2 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2.1.3 凯恩斯的保护贸易学说
        2.1.4 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
        2.1.5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 贸易救济的概述
        2.2.1 贸易救济的含义
        2.2.2 贸易救济的分类、实施条件及比较
        2.2.3 贸易救济的经济效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的现状分析
    3.1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3.1.1 产业主体功能
        3.1.2 产业控制力
        3.1.3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状况评价
        3.2.1 产业主体功能分析
        3.2.2 产业控制业力分析
        3.2.3 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2.4 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油料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 进口油料产品的竞争优势分析
        4.1.1 进口油料产品价格较低
        4.1.2 进口油料在出油率等品质方面存在优势
    4.2 国内贸易政策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分析
        4.2.1 我国油料贸易政策回顾以及解读
        4.2.2 现行贸易政策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
    4.3 WTO规则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分析
        4.3.1 乌拉圭回合的《农业协议》
        4.3.2 多哈回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贸易救济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分析
    5.1 "两反一保"及技术壁垒的贸易限制效应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
        5.1.1 积极影响
        5.1.2 消极影响分析
    5.2 反补贴、反倾销的贸易调查效应对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的影响
    5.3 其它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
        5.3.1 消费者行为模型
        5.3.2 基于我国大豆油市场调查数据的分析
        5.3.3 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油料产品实施贸易救济的合理性分析
    6.1 对油料产品进口实施"两反一保"的合理性分析
        6.1.1 损害行为
        6.1.2 国内产业损害
        6.1.3 因果关系
    6.2 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合理性分析
        6.2.1 转基因成分
        6.2.2 其他指标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的完善
    7.1 我国现行贸易救济体系存在的问题
        7.1.1 法律体系不完善
        7.1.2 组织体系存在缺陷
        7.1.3 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的缺陷
        7.1.4 缺乏大量与贸易救济工作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7.1.5 农业贸易救济工作明显滞后
    7.2 国际贸易救济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7.2.1 美国的贸易救济体系
        7.2.2 日本的贸易救济体系
        7.2.3 加拿大的贸易救济体系
        7.2.4 印度的贸易救济体系
        7.2.5 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印度的贸易救济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3 完善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的原则与途径
        7.3.1 贸易救济体系的完善途径
        7.3.2 完善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的原则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基本结论
        8.1.1 我国油料产业安全处于危机状态
        8.1.2 现行国内政策和WTO规则无助于我国油料产业走出困境
        8.1.3 贸易救济措施能较有效的保护我国油料产业
        8.1.4 我国油料产品在一些贸易救济措施上有足够的实施依据
        8.1.5 我国油料产业的贸易救济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8.2 政策建议
        8.2.1 及时采取适合的贸易救济方式保护国内油料产业
        8.2.2 不断完善我国油料产品的贸易救济体系
        8.2.3 加大对国内油料生产的扶持力度
        8.2.4 加强我国油料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8.2.5 完善油料产品的市场调控,科学引导社会消费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食用油籽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1.2 农产品及食用油籽贸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对中国食用油籽产业和贸易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1.2.2 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2.3 对贸易政策效果的评估
        1.2.4 对油籽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1 内容安排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贸易引力模型文献综述
    2.1 贸易引力模型概述
    2.2 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
        2.2.1 引力模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应用
        2.2.2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2.2.3 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
        2.2.4 贸易引力模型应用的扩展——边境效应的研究
    2.3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路径
        2.3.1 贸易引力模型溯源
        2.3.2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2.4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述评
        2.4.1 贸易引力模型在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2.4.2 引力模型在农产品及油籽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2.4.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所作的改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主要食用油籽的生产及消费
    3.1 研究范围的确定
    3.2 中国四种主要食用油籽的总体生产规模
        3.2.1 收获面积
        3.2.2 产量
        3.2.3 中国四种主要食用油籽的生产在世界的占比
    3.3 中国四种主要食用油籽生产的品种结构
        3.3.1 收获面积
        3.3.2 产量
    3.4 中国及世界的大豆生产
        3.4.1 世界总产量及地理分布
        3.4.2 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
        3.4.3 中国的大豆生产
    3.5 中国及世界的油菜籽生产
        3.5.1 世界油菜籽总产量及其地理分布
        3.5.2 世界油菜籽的主要生产国
        3.5.3 中国的油菜籽生产
    3.6 中国及世界的花生生产
        3.6.1 世界花生的总产量及其地理分布
        3.6.2 世界花生的主要生产国
        3.6.3 中国的花生生产
    3.7 中国及世界的葵花籽生产
        3.7.1 世界葵花籽总产量及其地理分布
        3.7.2 世界葵花籽的主要生产国
        3.7.3 中国的葵花籽生产
    3.8 中国四种食用油籽的消费
        3.8.1 中国大豆的国内消费
        3.8.2 中国油菜籽的国内消费
        3.8.3 中国花生的国内消费
        3.8.4 中国葵花籽的国内消费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食用油籽的国际贸易
    4.1 食用油籽的主要贸易国(地区)
        4.1.1 大豆的主要贸易国(地区)
        4.1.2 油菜籽的主要贸易国
        4.1.3 花生的主要贸易国
        4.1.4 葵花籽的主要贸易国
    4.2 中国食用油籽进出口总体概况
        4.2.1 进口总量高速增长,出口总量不断萎缩
        4.2.2 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贸易不平衡加剧
        4.2.3 食用油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4.2.4 出口单价高于进口,贸易条件有所改善
    4.3 中国四种主要油籽的贸易概况
        4.3.1 大豆
        4.3.2 油菜籽
        4.3.3 花生
        4.3.4 葵花籽
    4.4 四种主要食用油籽的进出口平均价格
    4.5 中国四种主要食用油籽进出口的市场结构
        4.5.1 市场结构的评估指标
        4.5.2 大豆进出口市场结构
        4.5.3 油菜籽进口市场结构
        4.5.4 花生出口市场结构
        4.5.5 葵花籽出口市场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食用油籽贸易的影响因素——引力模型视角
    5.1 贸易的引力因素
        5.1.1 产出和收入因素
        5.1.2 人口因素
        5.1.3 其他规模因素
    5.2 贸易的距离和成本因素
        5.2.1 距离
        5.2.2 引力模型中的交易成本
        5.2.3 运输成本
    5.3 汇率
        5.3.1 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5.3.2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5.3.3 引力模型中对汇率的研究
    5.4 其他制度因素
        5.4.1 自由贸易安排
        5.4.2 其他制度变量的设置
    5.5 食用油籽贸易引力模型变量的设定
        5.5.1 食用油籽的贸易特征
        5.5.2 模型的设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食用油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6.1 基本数据来源及说明
        6.1.1 变量说明
        6.1.2 数据来源
    6.2 对大豆进口数据的检验
        6.2.1 大豆贸易的数据说明
        6.2.2 平稳性检验
        6.2.3 协整检验
        6.2.4 模型检验
        6.2.5 对检验结果的说明
    6.3 对油菜籽进口的检验
        6.3.1 样本及模型说明
        6.3.2 对模型核心变量的检验及说明
        6.3.3 对扩展模型的检验及说明
    6.4 对花生出口的检验
        6.4.1 样本及模型说明
        6.4.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6.4.3 协整检验
        6.4.4 各时间序列变量的Granger 因果检验
        6.4.5 出口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及说明
    6.5 对葵花籽贸易量的检验
        6.5.1 模型及样本说明
        6.5.2 模型的实证检验及说明
    6.6 四种油籽贸易影响因素的比较
        6.6.1 显着性变量的差异
        6.6.2 供给、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
        6.6.3 距离和交易成本因素的差异
    6.7 贸易潜力分析
        6.7.1 大豆的进口潜力分析
        6.7.2 油菜籽的进口潜力分析
        6.7.3 花生的出口潜力分析
        6.7.4 葵花籽出口潜力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1.1 大豆、油菜籽进口量主要由需求因素决定
        7.1.2 花生、葵花籽出口量由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因素共同决定
    7.2 政策建议
        7.2.1 应对大豆、油菜籽进口持续增加的政策建议
        7.2.2 促进花生、葵花籽出口的政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资源流动性与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选择 ——从收入差距变动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范围、思路和数据来源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范围、研究思路
        1.2.3 数据来源
    1.3 论文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贸易自由化的收益
    2.2 调整成本
    2.3 要素流动性
    2.4 贸易自由化的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背景
    3.1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困境
        3.1.1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历程
        3.1.2 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现状
        3.1.3 世界农产品贸易争端
    3.2 不同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现实原因
        3.2.1 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
        3.2.2 农业多功能性
        3.2.3 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3.2.4 其他原因
    3.3 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民收入状况
        3.3.1 入世后的农产品进口贸易政策
        3.3.2 入世以来的农产品贸易状况
        3.3.3 比较优势状况、未来贸易趋势和影响分析
        3.3.4 新农村政策目标和农民收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框架
    4.1 概念界定
        4.1.1 资源流动性
        4.1.2 要素报酬
    4.2 资源流动机制
        4.2.1 资源流动障碍与生产者均衡
        4.2.2 要素价格均等化和收敛机制
    4.3 资源流动性对贸易政策的影响
        4.3.1 资源有限流动产生调整成本
        4.3.2 调整成本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4.3.3 资源流动性对贸易政策的影响
    4.4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五章 农产品贸易政策选择机制与资源流动性
    5.1 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5.1.1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5.1.2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5.2 资源流动性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影响
        5.2.1 自由贸易的条件及其局限性
        5.2.2 特定要素模型及其贸易政策含义
        5.2.3 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5.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5.3.1 社会总福利与生产者利益的矛盾
        5.3.2 农业利益集团的形成及其地位和影响
        5.3.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定
    5.4 小结
第六章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流动性的一般分析
    6.1 我国农业自然条件
        6.1.1 农业土地资源
        6.1.2 农业气候资源
        6.1.3 水资源
    6.2 我国农业种植制度和区划
        6.2.1 农业种植制度
        6.2.2 我国农业的种植区划
    6.3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生产集中度
    6.4 生产集中度变动显着性统计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农业社会资源流动性的一般分析
    7.1 物质资源
        7.1.1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7.1.2 农村信贷
    7.2 人力资源
        7.2.1 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7.2.2 城市和工业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
        7.2.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
        7.2.4 不同农产品的劳动集中度
        7.2.5 劳动集中度变动显着性统计检验
        7.2.6 劳动力农外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8.1 资源流动性测算方法
        8.1.1 收敛机制的启发
        8.1.2 资源流动性测算方法
    8.2 资源流动性的实证测算
        8.2.1 生产集中度与相对收入的关系
        8.2.2 σ收敛性检验
        8.2.3 绝对β收敛性检验
        8.2.4 条件β收敛性检验
    8.3 影响资源流动的因素
        8.3.1 自然条件的限制
        8.3.2 生产经验、种植习惯
        8.3.3 劳动力外出流动
        8.3.4 需求因素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和贸易政策含义
    9.1 全文总结
    9.2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9.3 贸易政策含义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内国际植物油市场概况
    2.1 国内植物油供需状况
        2.1.1 植物油生产状况
        2.1.2 植物油进出口状况
        2.1.3 植物油的储备状况
        2.1.4 植物油的需求状况
    2.2 国内油脂产业面临的形势
        2.2.1 油脂消费需求继续增长
        2.2.2 国内油料增产难度较大
        2.2.3 压榨产能过剩亟待整合
        2.2.4 外资压榨精炼比重过高
        2.2.5 内资企业产加销链较短
        2.2.6 油料大量进口短期难改
        2.2.7 供给安全外部环境复杂
        2.2.8 外资发展势头仍将迅猛
    2.3 国内油脂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2.3.1 大豆加工能力将不断扩大
        2.3.2 油菜籽加工向大型化发展
        2.3.3 油脂精炼能力将不断增长
    2.4 国际油脂油料供需状况概述
        2.4.1 全球大豆豆油供需概述
        2.4.1.1 全球大豆供需概述
        2.4.1.2 全球豆油供需概述
        2.4.2 全球棕榈油供需概述
        2.4.2.1 世界棕榈油生产概述
        2.4.2.2 棕榈油全球消费概述
        2.4.3 全球油菜籽和菜油供需概述
    2.5 生物能源对全球油脂市场的影响
第三章 国内油脂企业组织结构与核心企业
    3.1 油脂加工业组织结构
        3.1.1 大豆压榨企业外资所占比大
        3.1.2 油菜籽压榨行业民企占比大
        3.1.3 其他油籽压榨业民营占主导
    3.2 国内市场核心油脂加工企业
        3.2.1 中粮集团
        3.2.2 中纺集团
        3.2.3 九三油脂集团
        3.2.4 中储粮油脂公司
        3.2.5 益海嘉里集团
        3.2.6 嘉吉公司
        3.2.7 来宝公司
        3.2.8 邦基公司
        3.2.9 路易达孚公司
    3.3 主要小包装油供应商状况
    3.4 外资加工企业总体能力
    3.5 国内油脂企业发展方向
        3.5.1 行业的整合将持续
        3.5.2 积极开拓国际资源
        3.5.3 打造全产业链企业
        3.5.4 继续强化品牌意识
第四章 国内油脂市场分品种研究
    4.1 大豆油产业研究
        4.1.1 国内大豆油产业概况
        4.1.1.1 大豆压榨企业产能
        4.1.1.2 主要油脂集团产能
        4.1.1.3 大豆压榨业基本布局
        4.1.2 豆油生产能力布局
        4.1.2.1 豆油产量分布情况
        4.1.2.2 大豆收储政策评价
        4.1.3 国产大豆产业发展对策
        4.1.3.1 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国产大豆
        4.1.3.2 走非转基因大豆的发展道路
        4.1.3.3 发挥储备功能平抑市场风险
    4.2 国内菜籽油市场
        4.2.1 国内油菜籽生产状况
        4.2.2 国内油菜籽进口状况
        4.2.3 国内油菜籽加工业状况
        4.2.3.1 油菜籽加工企业分布
        4.2.3.2 菜籽加工企业发展状况
        4.2.4 国内菜籽油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4.2.4.1 菜籽油产量小幅波动
        4.2.4.2 菜籽油进出口状况
        4.2.4.3 菜籽油消费状况
        4.2.4.3.1 消费区域相对集中
        4.2.4.3.2 消费增长较为稳定
        4.2.4.3.3 消费比重稳中趋降
        4.2.4.4 菜籽油储备状况
        4.2.5 发展菜籽油产业的政策建议
    4.3 国内棕榈油市场
        4.3.1 进口量持续增长
        4.3.2 来源品种多样化
        4.3.3 进口区域集中化
        4.3.4 棕榈油消费特点
        4.3.4.1 食用量平稳增长
        4.3.4.2 工业用快速提高
        4.3.4.3 消费季节性显着
    4.4 花生油市场研究
    4.5 棉籽油市场研究
    4.6 玉米油市场研究
    4.7 米糠油市场研究
    4.8 葵花油市场研究
    4.9 芝麻油市场研究
    4.10 茶树油市场研究
第五章 国内大豆油菜籽 TFP 分析
    5.1 模型选择
    5.2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择
    5.3 分析结果
        5.3.1 大豆
        5.3.2 油菜籽
    5.4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积极发展油料作物生产,提高自给能力
    6.2 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增强国内油脂安全
    6.3 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6.4 完善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市场调控实力
    6.5 规范外商投资管理,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6.6 加大内资油脂企业扶持,增强竞争能力
    6.7 加快油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6.8 完善期货市场,增强企业抗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油菜籽大量进口 是喜是忧(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油菜产业现状与我国油菜产业问题、对策[J]. 何微,李俊,王晓梅,林巧,杨小薇. 中国油脂, 2022
  • [2]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 周玲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D]. 刘锐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油菜籽生产影响的研究[D]. 熊勇杰.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结构解析与排种过程仿真研究[D]. 余佳佳.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0)
  • [6]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周振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我国油料产品的贸易救济问题研究[D]. 陈新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8]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食用油籽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研究[D]. 何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9]资源流动性与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选择 ——从收入差距变动视角的研究[D]. 谢正勤.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10]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D]. 王晓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1)

标签:;  ;  ;  ;  ;  

油菜籽大量进口,喜忧参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