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卫林奇

奇怪的大卫林奇

一、诡异的大卫·林奇(论文文献综述)

程淑娟[1](2021)在《镜外之境 ——大卫·林奇的石版画风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周文艳[2](2021)在《大卫·林奇电影的女性创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导演大卫·林奇因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其阴郁、诡异又夹带着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也被称为“林奇主义”。他的电影中,女性是绝对主角,有意思的是,这些女性大多都经历过生理或心理创伤,这些创伤对她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她们无法正常生活。大卫·林奇在影像所营造的梦境、幻觉与现实的相互渗透和纠缠背后,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些经历过创伤的女性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危机。本文从创伤理论的角度入手,从大卫·林奇电影中不同的女性创伤类型去分析其症状、成因与创伤的复原,同时也对林奇如何通过、音响和光线去表现这些受创女性的意识世界作了深入研究,以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林奇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以及隐藏在这背后的复杂人性与深刻主题。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完成,即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又分为五章。绪论部分重点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陈述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内容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章为创伤理论概述,分为创伤理论的发展、创伤的症状、创伤的恢复三个部分;第二章主要就大卫·林奇的生平、电影创作历程电影的艺术特征和美学风格三方面对大卫·林奇做了一个系统的介绍;第三章的重点是对大卫·林奇电影的女性创伤做分类研究,探讨不同成因引起的女性创伤症状,并透过女性创伤的视角去探索大卫·林奇电影中的所隐藏的秘密与深刻思想;第四章则从叙事策略、视觉冲击、音乐元素三个方面去分析大卫·林奇如何通过视听语言去表现女性创伤;第五章专注于大卫·林奇电影中女性创伤的恢复研究。通过绪论对女性创伤这一研究专题的引入,正文部分详细的电影文本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卫·林奇的电影,在看似诡异、惊悚、黑暗且反道德的表象之后,完成了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探讨,对与光明相对又真实存在的另一个隐秘世界的呈现。而他要表达的真正内涵,是对于身处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世界之中,那些在精神上备受困扰的人所给予的美好向往,尤其是对受创女性的温暖祝福。

温玲霞[3](2020)在《叙事重构与怪诞影像——大卫·林奇电影中的非理性精神世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西方最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导演之一,大卫·林奇将非理性与自身的电影创作融合在了一起,赢得了"林奇主义"这一独特称呼。在大卫·林奇的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与对人类潜意识的剖析构成了其非理性的精神内核。在此之下,反常规的叙事模式重构与超现实主义的怪诞影像符号螺旋交织,铸就了大卫·林奇的非理性电影世界。

李英豪[4](2020)在《大卫·林奇电影中的二重身现象研究》文中指出二重身作为一种文化母题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他的核心特质是在十八世纪的哥特文学中被确定下来的,并且形成了一种文学范式,即相似的生理特征和相异的精神世界,常常以双胞胎、双重人格分裂、自我的镜像等方式出现。大卫·林奇电影中二重身结构之频繁,比如首部长片《橡皮头》中的亨利与怪婴,《蓝丝绒》中的杰弗瑞与弗兰克,《妖夜慌踪》里的弗瑞德与皮特,《双峰镇》系列中的利兰与杀手鲍勃,以及《穆赫兰道》中的戴安娜与贝蒂、卡米拉与丽塔等等,已然形成了彰显其艺术风格的某种内在电影现象。通过对大卫·林奇电影的认真审视之后不难发现,二重身在林奇电影中不是一种偶然的创作手段,而是贯穿于他的整个电影生涯,构成了“林奇主义”(Lynchian)美学的重点所在。本文主要从二重身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空间建构和所反映出的社会症候四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电影中的二重身现象,以期从二重身这种独特的形式结构中揭开林奇电影带给观众特殊观影体验的关键所在。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旨在通过对林奇电影中三大二重身主题的梳理,辨析出其影像表达中事物的内部环境是如何被特殊的异己之物打破,而又是如何呈现出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双重性象征。当把二重身作为林奇电影的内在现象来进行探讨时,人物塑造与叙事策略便成了亟待研究的问题。因为,二重身首先是对人物及其关系的结构性指称,其次它还是一种文本层面上的叙事策略,所以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讨论了这两方面。第二章主要阐释了二重身作为一种角色设定,它的本质是个体自我意识中的他者,在林奇电影中主要呈现出三种形态,而角色背后的运行机制又离不开心理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第三章则旨在说明林奇电影的叙事策略是一种空间叙事而非时间叙事,而二重身空间的建构展现出了林奇对主体性叙事的解构和颠覆。第四章则主要讨论了二重身现象所展现出的社会症候,以林奇电影为基点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试图从文化、审美和科学发展等多维角度一窥二重身电影的发展与创新。

吴婉云[5](2020)在《影像中的林奇主义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10月,大卫·林奇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以此肯定了林奇多年的艺术实践,奖项也使全世界众多的林奇粉丝弥补了心中多年的遗憾。林奇1967年开始接触电影,从一开始的短片到最后长片,他在电影世界中展现了不同寻常的魅力,他的电影往往带有林奇的独特风格,即是人们所说的林奇主义。和美国同时代的其他独立导演相比,林奇的作品呈现出以下独特的个性:一在选材上多为生活小事,就像我们日常的生活一样。家庭主妇、情侣爱人、邻居伙伴这些普通人走进了电影电视屏幕,代入感十分强烈。二在影片形式上林奇导演尝试过多种创新,从色彩分类上来看有黑白片和彩色片;从制作类型上来看有动画片和真人电影;从时长上来看有长片和短片;从叙事结构上来看,则有直线叙事和复杂叙事类型等等。三在风格上多元与杂糅,往往能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其他作品的影子。林奇在电影中还常会利用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元素,比如红色波浪状的幕布、蓝色的闪电、白色的浓烟、熊熊燃烧的火焰等等。林奇的电影也会穿插其他影片的片段,情节母题会非常相似,从一个灵感延伸出很多别的情景细节,所以林奇的长片有时会非常长,其原因就在于灵感的迸发与延伸。四在艺术形式上林奇非常热衷于新形势的探索,不仅有纪录片式的长镜头的真实再现情景、也有作者电影的奇异剪辑、各种新奇摄影角度以及叙述视角,他还非常热衷于实验探索,即使观众和别人并不看好,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步伐。大卫·林奇的电影前期带有浓重的实验气息以及诡异恐怖色彩,不是平和的直线叙事,而是一开始就让人费脑筋、屏气凝神的异类。从他前期在短片创作中的摸索,到成熟叙事的长片,逐渐发展形成了他独特的电影美学——林奇主义。这是本文的论述重点,即大卫·林奇导演电影的特色以及艺术风格。

陈琳钰莹[6](2020)在《毕赣电影音乐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声音是至今电影艺术意义最丰富的环节之一,电影音乐可以代表电影整体的精神和气氛。电影音乐从发展最初的为掩盖杂音的现场乐队伴奏到采用风格相仿的经典名曲嵌入,再到根据影像气质而写作的电影原创音乐,音符越来越有其“意义指涉”,逐渐成为了一门显学。本文以新魔幻现实主义导演毕赣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毕赣导演的短片《金刚经》、《秘密金鱼》、艺术电影《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为例,用艺术符号学角度解构电影中的流行歌曲、原生音乐和原创音乐等元素,以窥见地域性民族电影的音乐发展趋势,为中国艺术电影的音乐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并以苏珊·朗格“艺术符号学”理论嵌入电影音乐研究,以期为电影音乐研究开拓新领域、找到新方向、探索新思路。本文以全面深入描述毕赣电影音乐的各个细节为原则,试图串联起毕赣电影所有的音乐元素,总结归纳出其音乐符号使用规律及这些音乐符号所赋予的电影画面更深层的意义。通过毕赣电影音乐艺术的研究可知,电影音乐既要有实验性与创新性,又不能忽视日常生活存在的美丽音响,音乐元素的广度让电影画面更加富有意味。音乐符号与电影画面的精神契合以及合理使用,让电影成为了“创造能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电影音乐符号学的研究亦让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细腻地把控电影音乐元素。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相信也会有更加优秀的电影音乐在影坛出现,学界也能更加重视电影音乐研究。

周玉琳[7](2019)在《美国新悬疑电影中的心理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希区柯克的去世以及其电影所带来的广泛影响,加之彼时数字技术的繁荣发展以及世界各国电影文化、流派带给好莱坞的冲击,美国电影行业开启了对悬疑电影全新的整体性探索与创新。自希区柯克时代之后的美国悬疑电影在时间上都被普遍定义为“后希区柯克时代”,同时也可称为是“新悬疑电影”的时代。在美国新悬疑电影中,不仅优秀导演辈出,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现实价值。此类影片最大的特点即发展与融合了悬疑电影与心理叙述两者的精华,追溯其一路不断演化的源流,发现从类型电影至超类型电影的转变中都吸收与采纳了多国的电影文化与电影运动。在精神分析学说的视域之下,将精神分析学说中梦境、潜意识、人格理论等几大重要支流结合具体的电影进行剖析将能从中探寻其影片中人物的心理与精神内核。将电影叙事学、心理元素的视觉化呈现与具体影片三者互相添彩之处进行融合分析探究电影心理元素是如何通过不同视听形式来呈现给观众的。美国新悬疑电影影响下的心理叙事价值探讨了广大观众心理对悬疑元素以及心理成分的好奇、对叙事价值的渴求;电影中对人性、社会的反映和批判,以及在好莱坞强大的营销策略下所吸纳的改编小说的书迷与明星偶像的粉丝。对心理元素的研究并不是一种缥缈的虚无,它来自于人们的内心精神,也是社会发展对人们造成影响的产物。美国新悬疑电影中对人物心理的展现也是基于现实层面的有益探索,并带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这也就是为何需要系统性对其研究的原因。

倪婧雯[8](2019)在《大卫·林奇电影中的荒诞美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荒诞美学是在人类对非理性世界的不断探索之中诞生的,它强调了人与世界的对立,强调了置身于非理性世界中的人们和谐永恒愿望的破裂。加缪认为,荒诞的出现为人们迷惘的人生指引了方向,唤醒了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虽然荒诞将伴随我们直至死亡,但我们仍要正视荒诞并积极地向荒诞发起挑战。大卫·林奇作为美国电影界的鬼才导演,他的作品以阴郁、诡异且夹带着黑色幽默的电影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他的影片充斥着变异的画面、混乱的叙事和阴郁的氛围,使人在现实与虚幻、喜剧与悲剧、清醒与迷离中徘徊,而这就是荒诞。国内学术界对于大卫·林奇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电影叙事和视听方面的电影学研究,很少有研究通过美学理论来分析林奇电影作品中的内核。本文主要利用荒诞这一美学范畴分析大卫·林奇电影的主题、人物、叙事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视听表达这四个方面的荒诞性。首先,本文对荒诞美学理论进行了界定,以此为开端分析了大卫·林奇电影中荒诞风格形成的原因,并从荒诞的本质出发,分析大卫·林奇电影主题的荒诞性。其次,本文探讨了大卫·林奇电影中人物的荒诞性,主要通过加缪荒诞理论中人面对荒诞的方式以及大卫·林奇电影中异化的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去进行论述。再次,本文通过大卫·林奇电影中混乱时序的叙事特点,分析电影中叙事结构的荒诞性。最后本文通过对大卫·林奇电影中变异的画面、荒谬的语言以及视听结合三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探讨大卫·林奇电影中的荒诞感是如何进一步加深的。

彭伊玲[9](2019)在《论电影《穆赫兰道》中的“诡异”叙事组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观众深入走进大卫·林奇电影时可以发现电影中充斥着"诡异"感,造成这种"诡异"感的原因是多重的,最主要的是林奇对多种叙事方式的组合。林奇运用多层次叙事层次来表现梦境与现实的交界,利用精心的伏笔与象征突出叙事技巧,配乐与音效的点缀让"诡异"感层层叠加。

万本华[10](2019)在《生存困境的罪恶与救赎——对大卫·林奇电影的解读》文中认为大卫·林奇,这个世界电影史上的鬼才,一向以黑暗阴郁的电影图像和主题的游移难懂着称。他的电影中往往充斥着无逻辑、非理性的荒谬感,而难以把握确切的题旨。从导演的个人背景来看,1946年出生的林奇成长于西方20世纪前赴后继的非理性思想的浪潮之中,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代表思想都对林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表现为艺术作品中对人的感官直觉的侧写,演化出了林奇电影中种种诡异的意象和风脉。

二、诡异的大卫·林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诡异的大卫·林奇(论文提纲范文)

(2)大卫·林奇电影的女性创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创伤理论
    第一节 创伤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创伤的症状
    第三节 创伤的恢复
    第四节 创伤理论与电影
第二章 大卫·林奇的创作历程
    第一节 大卫·林奇的个人经历
    第二节 大卫·林奇电影创作
    第三节 大卫·林奇电影风格概述
第三章 大卫·林奇电影中的女性创伤类型分析
    第一节 暴力事件引起的创伤症状
        一、女性的身体创伤
        二、目睹暴力事件导致的心理创伤
        三、施暴者的心理创伤
    第二节 男权统治之下的女性创伤
        一、少女时期的乱伦创伤
        二、婚姻与社会中的性暴力创伤
        三、女性的自我矛盾
    第三节 情感破灭引起的创伤症状
        一、爱情的破碎对女性的伤害
        二、丧子之痛中的女性创伤
第四章 大卫·林奇电影中女性创伤的影像表达
    第一节 女性创伤的叙事呈现
        一、碎片化的情节拼贴:女性“创伤记忆”的闪回
        二、非理性叙事:女性“创伤梦境”的营造
    第二节 非常态的视觉表现
        一、阴郁画面中的女性伤口
        二、色彩对于女性命运的控制与暗示
        三、惊惧眼神与面部表情的特写
        四、光影中的女性意识世界
    第三节 声音元素对女性心理的刻画
        一、会呼吸的背景音效
        二、情绪化的纯音乐
        三、饱含深情的歌曲
第五章 大卫·林奇电影中女性创伤的恢复
    第一节 建立创伤患者的安全
    第二节 在回顾与哀悼中封闭创伤事件
    第三节 自我感与亲密关系的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大卫·林奇的电影创作年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叙事重构与怪诞影像——大卫·林奇电影中的非理性精神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现代与潜意识:林奇主义中的非理性内核
二、叙事模式的反常规重构与碎片拼贴
三、荒诞形象与诡秘符号:超现实主义的怪诞影像
结语

(4)大卫·林奇电影中的二重身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大卫·林奇电影中的二重身主题表达
    第一节 “无处可寻”的二重身迷失主题
        一、陷入黑暗与混乱中的生命
        二、游离于现实的失衡状态
    第二节 以“我”观“我”的二重身成长主题
        一、人与人关系的破碎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撕裂
        三、拒绝成长的人
    第三节 善恶难辨的二重身式“反英雄”主题
        一、二重性格的边缘人
        二、二重困境中的选择
        三、二重命运下的模糊人生
第二章 大卫·林奇电影中的二重身人物塑造
    第一节 自我与他者的纠缠
        一、光鲜亮丽的拯救者
        二、邪恶可憎的施暴者
        三、寓言中的神秘人
    第二节 黑暗中的幽灵
        一、家庭恐惧
        二、都市恐惧
        三、死亡恐惧
    第三节 成长的阵痛
        一、自恋幻想
        二、暗恐特质
        三、客体性焦虑
第三章 大卫·林奇电影中的二重身空间建构
    第一节 异质空间叙事
        一、谱系学特征
        二、异质化影像
    第二节 异托邦:他者的空间
        一、偏离的场所
        二、空间的并置
        三、内部时间差异
    第三节 二重身空间与叙述生成
        一、叙述的二重身
        二、空间的二重身
第四章 二重身现象所展现出的社会症候
    第一节 哥特话语的后现代回魂
        一、怪诞美学
        二、反讽与超越
    第二节 个体的异化与分裂
        一、身体的迷失与寻找
        二、身份认同危机
    第三节 共同行走的影子
        一、从病理学到神经认知科学
        二、审美化的二重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大卫·林奇长片电影作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影像中的林奇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三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大卫·林奇简介
    第一节 大卫·林奇生活经历简介
    第二节 大卫·林奇的兴趣爱好
        一 绘画爱好者林奇
        二 摄影爱好者林奇
        三 音乐爱好者林奇
    第三节 大卫·林奇的电影实验和创作轨迹
        一 林奇短片创作
        二 林奇长片创作
第二章 林奇电影的影像特点
    第一节 林奇影像的剧作特征
        一 边缘人物塑造
        二 荒诞剧情构思
        三 复杂影像结构
    第二节 林奇影像表现手法
        一 真人与动画结合
        二 极简主义荒诞派
        三 惊悚氛围的营造
        四 旁白叙述的热衷
        五 摄影风格的多变
    第三节 林奇影像特征总结
        一 林奇影像瑰丽呈现
        二 林奇手法乖张表现
第三章 林奇主义的表现与成熟
    第一节 林奇影像的内部联系
        一 主题的延续
        二 故事内核的相似
    第二节 林奇模式的综合显现
        一 女主角的模糊身份和记忆
        二 古怪的寓言者
        三 拍摄手法的趋同
    第三节 林奇主义的艺术目标
        一 探索荒诞神秘的异世界
        二 揭示人类幽暗疯狂的内心
        三 实验艺术跨界的多向可能性
第四章 林奇主义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 艺术观念的综合杂糅
        一 林奇影像中的神秘主义
        二 林奇影像中的先锋派元素
    第二节 林奇影像中幽暗神秘的精神世界
    第三节 相似之中见差异——导演之间的相关性对比
        一 环境运用的匠心打造
        二 色彩把控的独特品味
        三 象征手法运用的展现
        四 林奇及其电影归类的难题
    第四节 林奇主义的基本含义总结
第五章 林奇影视的处境与影响
    第一节 独立制作的探索与艰辛
    第二节 片厂生产与多向合作
    第三节 林奇主义的世界意义
        一 林奇在好莱坞的地位和影响
        二 林奇影视对美国影视剧的影响
        三 林奇的域外评价及国内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毕赣电影音乐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毕赣和他的电影
        1.1.2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电影音乐”的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毕赣”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目的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电影音乐发展概述
    2.1 .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
    2.2 .中国电影音乐特色
    2.3 .电影音乐符号学的引入
第三章 毕赣电影中的音乐符号选择
    3.1 .音乐文化性符号:港台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冲击
        3.1.1 .校园民谣:世间的美好都叫《小茉莉》
        3.1.2 .摇滚歌曲:导演的“伍佰情节”
        3.1.3 .拾遗金曲:在《墨绿的夜》中寻找《坚固柔情》
        3.1.4 .大众音乐:与音乐大师李泰祥《告别》
        3.1.5 .东洋歌曲:在《蓟花姑娘的摇篮曲》中梦游
    3.2 .音乐表达性符号:贵州原生音乐的应用与创新
        3.2.1 .“空”:佛教音乐——电影《金刚经》中的经文吟诵
        3.2.2 .“绝”:丧葬音乐——电影《路边野餐》中的哭丧调与芦笙演奏
        3.2.3 .“幻”:多声合唱——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印象派原创音乐
    3.3 .音乐声音性符号:原创音乐的契合与突破
第四章 毕赣电影中的音乐符号呈现
    4.1 .以格式塔心理学看电影音乐创作动机
    4.2 .电影音乐时间的节奏性与延续性
    4.3 .“艺术幻象论”——电影音乐的造型功能
    4.4 .“生命形式论”——音乐中的奏鸣曲式与人生
    4.5 .“同化原则”影响下的影像、音乐与诗歌
第五章 毕赣电影中的音乐符号应用
    5.1 .有源音响与无源音响的交织
    5.2 .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的平衡
    5.3 .音画同步与音画对位的配置
    5.4 .音响音乐与音乐音响的转换
第六章 影响毕赣音乐符号的因素
    6.1 .地理环境决定音乐符号
        6.1.1 .音乐符号的“明”与“暗”
        6.1.2 .毕赣的成长经历
    6.2 .文化交流影响音乐符号
    6.3 .流行文化冲击音乐符号
        6.3.1 .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轨迹
        6.3.2 .流行音乐与社会的关联性
    6.4 .文化自信扞卫音乐符号
第七章 对毕赣电影音乐符号影响深远的导演
    7.1 .外国导演
        7.1.1 .塔可夫斯基——宗教性电影音乐符号的运用
        7.1.2 .大卫·林奇——迷幻性电影音乐符号的运用
    7.2 .国内导演
        7.2.1 .侯孝贤——地域性电影音乐符号的运用
        7.2.2 .贾樟柯——流行性电影音乐符号的运用
    7.3 .毕赣电影音乐艺术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毕赣电影音乐统计表
附录二 :音乐速度术语对照表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美国新悬疑电影中的心理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美国新悬疑电影研究概论
    1.1 定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美国新悬疑电影及其心理化元素的发展追溯
    2.1 美国新悬疑电影的发展过程
        2.1.1 类型与范式的融合
        2.1.2 成本与受众的借鉴
    2.2 美国新悬疑电影中心理化要素的发展阶段
        2.2.1 无声电影时期后期(1918-1929)
        2.2.2 有声电影时期(1926-1945)
        2.2.3 战后时期(1945-1960 年代)
        2.2.4 1960 —当代电子媒体时代
第三章 精神分析学说视域下美国新悬疑电影中的心理叙事内核
    3.1 意识层次发展
        3.1.1 潜意识与《记忆碎片》
        3.1.2 梦境与《穆赫兰道》
    3.2 精神结构与自我防御
        3.2.1 人格结构与《致命ID》
        3.2.2 创伤理论与《心理游戏》
    3.3 主体的不同性意识
        3.3.1 性本能与《本能》
        3.3.2 俄狄浦斯情结与《蓝丝绒》
第四章 美国新悬疑电影中心理叙事的视觉化呈现
    4.1 场面调度
        4.1.1 场景环境——限定心理环境
        4.1.2 多维空间——设置内心间隔
        4.1.3 光影之间——彰显精神异同
        4.1.4 图腾道具——拼接心理线索
    4.2 镜头与摄影
        4.2.1 摄影镜头——宣泄心理情绪
        4.2.2 画面色彩——诉说心灵符号
    4.3 剪辑:镜头段间关系
        4.3.1 蒙太奇组合——连接梦境现实
        4.3.2 空间化的时间——叙述发展畸变
    4.4 声源形式
        4.4.1 人物声音——割裂虚实世界
        4.4.2 背景音效——辅助情绪走向
第五章 美国新悬疑电影中心理元素的叙事价值
    5.1 心理叙事的流行风潮
    5.2 心理叙事的深层趋向
        5.2.1 对精神困境的探讨
        5.2.2 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5.3 心理叙事影响下的影迷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大卫·林奇电影中的荒诞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大卫·林奇电影荒诞风格的形成
    (一)荒诞美学理论的界定
        1.加缪荒诞美学理论
        2.荒诞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二)大卫·林奇荒诞风格的成因
        1.时代背景的影响
        2.成长环境的影响
        3.艺术观念的影响
二、主题的荒诞性——无处不在的抗衡
    (一)人与自我: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
    (二)人与他人:和谐与分裂的冲突
    (三)人与世界:永恒与有限的抗衡
三、人物的荒诞性——存在的追寻和人的异化
    (一)荒诞处境下角色的荒诞表现
        1.生理自杀:肉体的毁灭
        2.哲学自杀:精神的瓦解
        3.直面挑战:对荒诞的反抗和超越
    (二)异化的人物形象特征
        1.抽象的人物角色
        2.无目的的人物行为
        3.人物形象的颠覆性错位
四、荒诞的叙事结构——混乱的时序
    (一)开放多元的叙事视角
    (二)碎片化的情节拼贴
    (三)多层时空关系的建构
五、荒诞的视听表达——对未知的焦虑
    (一)变异的画面——无形的压迫
        1.抽象的空间造型
        2.压抑的色彩运用
        3.极端的特写镜头
    (二)荒谬的语言——非理性的表达
        1.话语的非连续性
        2.原始语言的独特运用
        3.无意义的空洞对白
    (三)音画结合营造荒诞感
        1.音乐放大角色情绪
        2.音响开启封闭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论电影《穆赫兰道》中的“诡异”叙事组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层次叙事结构——梦境与现实
二、精心的叙事技巧——伏笔与象征
三、叙事声音——配乐与音效
四、结语

(10)生存困境的罪恶与救赎——对大卫·林奇电影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梦境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对照原则:特写镜头下的罪恶
三、宗教与个体的双重救赎
结语

四、诡异的大卫·林奇(论文参考文献)

  • [1]镜外之境 ——大卫·林奇的石版画风格研究[D]. 程淑娟. 广州美术学院, 2021
  • [2]大卫·林奇电影的女性创伤研究[D]. 周文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叙事重构与怪诞影像——大卫·林奇电影中的非理性精神世界[J]. 温玲霞. 电影评介, 2020(19)
  • [4]大卫·林奇电影中的二重身现象研究[D]. 李英豪. 西南大学, 2020(01)
  • [5]影像中的林奇主义研究[D]. 吴婉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毕赣电影音乐艺术研究[D]. 陈琳钰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6)
  • [7]美国新悬疑电影中的心理叙事研究[D]. 周玉琳.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8]大卫·林奇电影中的荒诞美学[D]. 倪婧雯. 长安大学, 2019(01)
  • [9]论电影《穆赫兰道》中的“诡异”叙事组合[J]. 彭伊玲. 阴山学刊, 2019(02)
  • [10]生存困境的罪恶与救赎——对大卫·林奇电影的解读[J]. 万本华. 电影评介, 2019(07)

标签:;  ;  ;  ;  ;  

奇怪的大卫林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