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会见叙利亚总理米鲁

胡锦涛会见叙利亚总理米鲁

一、胡锦涛会见叙利亚总理米鲁(论文文献综述)

Rita Zhao(赵丽塔)[1](2018)在《“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中国体育外交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最早的“体育外交”体现在奥林匹亚吹响的“奥林匹克运动”号角的那一刻。当时的“体育外交”主要为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和平和有利于繁衍生机的环境。第二,统一思想和价值观。中国唐代,上自天子朝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打马球(击鞠),参与同外族吐蕃的马球赛,以此促进友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了盛唐的软实力。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的69年里,中国政府和人民成功地利用“体育外交”,在一个又一个国际大型赛事上担当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使其做为国家软实力,为实现政治外交、文化沟通、经济合作、弘扬中华传统、宣传中国形象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科技化、世界新秩序逐步形成的时代,人与人的沟通已经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而世界范围内的讯息传递已经迅速地发展为以分秒为单位的互动,世界公众之间的交流沟通日趋频繁。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在“一带一路”的中国国家政策背景下,以克罗地亚做为研究的个案,分析中国“体育外交”的具体特色、发挥的与其他外交模式有所不同的作用、以及其实际应用中应当采取的原则。“体育外交”已经成为了一种与政治紧密相连但却又与政治外交不同、传播极为迅速而广泛的大众外交工具。中国“体育外交”的特色是:1)具有巨大影响力和潜在实力;2)是摆脱了过去几十年落后、贫穷的包袱而发展成的彰显中国最新的社会发展状况的软实力外交;3)是比以往更具有说服力、自信力的外交;4)是从显性向隐性转型的外交。中国“体育外交”在新时期能够发挥的特殊作用在于:1)搭建桥梁,促进友好;2)表示政治立场和意向;3)直观展示国家形象;4)普及国际化、现代化教育;5)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6)提升全民参与意识;7)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本研究以“体育外交”这一“软实力”为核心概念,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16+1合作”伙伴克罗地亚共和国与中国的体育赛事、培训和交流互访为研究范围,通过追溯中外历史上的体育外交源头、梳理中国与克罗地亚之间体育方面的友好交往等历史事实,剖析体育外交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和历史价值,进而将中国体育外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进行审视。本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体育外交”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概念进行综合后,得出了九个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促进发展中国“体育外交”的建议:1)加强中国“体育外交”智库建设;2)制定一系列“体育外交实践指导手册”;3)设立“体育外交”专项机构;4)建立“体育外交”专业培训;5)培养高品质志愿者;6)在主流媒体开办“体育外交栏目”;7)提高英语等外语口语水平;8)引导教育草根群众;9)提倡以身作则,以参与体育运动为人生态度。本研究的创新在于:突破传统概念上的由国家外交机构和政府权威机构执行的“体育外交”,结合现代科技与信息系统,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克罗地亚的观察和分析,结合大量访谈信息,归纳推理出“中国体育外交三项原则”,即:共识、共创、共赢。这个原则的实用性是:借助国际大趋势,将国际体育活动与外交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在一起,更准确、有效地推动与体育相关的政府决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增强国际体育组织、国际传媒和国际教育合作,促进环保,发展保健、医疗和药物检测,优化提升社区与公共服务,促进旅游、商务会展和会议、体育产业等等。本研究将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和推理演绎法,侧重在调查法的访谈和历史研究法。

吴汀亭[2](2017)在《从中白工业园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与挑战》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在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国以最大的诚意,秉着“亲、诚、惠、容”的理念,与多个国家开展互利合作。丝绸之路沿线较长,从东至西,远达欧洲,与欧洲国家的合作,必然比亚太地区国家要多一些条件,多一些难题。中国以白俄罗斯为基点,打造中白工业园,搭建中国与欧洲国家贸易相通的桥梁,为中国与欧洲、中亚等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便利条件。以经济合作促政治发展,以政治合作加强外交关系,若能成功打通“一带一路”的合作线,中国将会在国际格局中多一些战略伙伴,少一些利益分歧,对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白工业园被誉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是中国对外开展“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项目,受到两国高层的高度重视。本文追溯中白工业园的历史积淀直至中白两国有成熟的机会进行全方位的双边合作,并以“招商局商贸物流园”为例,论述中白两国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客观难题,由此引发中国对外合作中存在的挑战的思考。本文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项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通过与欧盟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比,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进而阐述中国开展双边合作时,在把握自身的优势的同时要担负起大国的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克服重重挑战,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开启国际合作新局面。中白工业园如何顺利开展,有哪些机遇又有哪些挑战,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中白工业园将作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合作的典范,促进中国与各国更加和谐、顺利地合作。值此中白建交25周年之际,此时恰逢“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刚刚落下帷幕,从中白工业园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与挑战这一主题更加值得关注。

金强[3](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杜博[4](2016)在《媒体眼中的中白两国关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白俄罗斯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20周年,这些年来,白俄罗斯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政治经济和贸易合作伙伴。这些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关系状态,关系到白中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巩固。研究白中两国的合作方式及其在大众传媒中的反映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确定白俄罗斯-中国双方合作的进程,阐述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及发展;其次论述了传媒在白中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作用,从媒体对两国关系发展影响的先决条件、大众传媒对两国关系普遍问题的建立、两国新闻研究及合作的实践方面进行阐述;再次从白俄罗斯大众传媒角度论述媒体对两国各领域合作发展的推动,论述了媒体对白中两国积极关系的推动、两国信息领域的合作协议及对两国发展前景的评估预测;最后从中国传媒角度-尤其是互联网和政治合作项目等角度论述大众传媒对两国合作发展的促进,同时分析了当代中国媒体的作用,进行了两国区域合作项目的一般性分析。本文探讨了两国政治方面的媒体关系,可以发现两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普遍问题可以从两国的传媒网络中直观的观测。两国更多的是关注合作的积极方面,不需要担心两国媒体平台上政治和经济的挑衅行为,所有的政治经济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的解决,两国关系正朝着乐观、积极的方面发展。

闫文虎[5](2006)在《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文中指出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的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不仅引发了伊斯兰国家内部的民族对立、宗教对抗、武装冲突、恐怖暴力和政府危机,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对地区安全、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为理论基点,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进而从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对台军事斗争战略等高度,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全文除导论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论文的理论支撑点。主要讨论了国家安全的概念及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及其特点,全球化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国家安全的几个方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和我国的新安全观,并引入全文。 第二章,全面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类型、成因、特点和趋势及对世界的影响。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伊斯兰恐怖主义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产物,战争也刺激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的恐怖主义泛滥,教派冲突不断,笔者认为这也是战争刺激下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表现。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周边地区的影响,分析了东南来、南亚、中亚、俄罗斯车臣地区及其阿富汗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发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如社会动荡、跨国犯罪、伊斯兰语境下的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等等。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主要特点和分布情况,其次,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条件下,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安稳定的伊斯兰因素,分析了东突恐怖组织是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提出东突恐怖组织是伊斯兰极端化语境下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最后,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西北穆斯林地区发生的原因。重点指出了国际伊斯兰世界包括伊斯兰极端国际恐怖组织、伊斯兰慈善机构和有些国出于战略上需要对我国东恐怖主义的支持,对西北地区的宗教渗透。 第五章是前四章分析后得出综合结论,主要论述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催生下东突恐怖组织对我国西部安全稳定的影响,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对我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影响,分析了东突组织与台湾“台独分裂势力”联系及其对未来国家对台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准备工作的战略牵制。此外,从全球化视角分析了周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泛滥对我国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打击制毒、贩毒和运毒等边境安全的影响,分析了美国以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为由全面进驻中亚地区、重返东南亚,全面渗透南亚,控制阿富汗对我国地缘政治产生的震荡。 第六章,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历史分析中得出了几点经验教训。发展西部经济,提高包括穆斯林群众在内的物质文化水平,因为经济问题是诱发伊斯兰极

陈燕[6](2006)在《报纸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报纸新闻标题为语料来源,对报纸新闻标题中最为常见的主谓式标题、谓词性标题和体词性标题进行研究。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将报纸新闻标题中最为常见的三种标题类型从常见的结构类型、语义类型、语义关系、语义特点和语用效果等方面结合起来分别进行动态研究。全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 一、介绍目前国内报纸新闻标题的研究现状。这一部分综述了报纸新闻标题在语言学界和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现状,发现语言学界只是将新闻标题作为一个分支归属到标题研究中,忽略了它作为新闻这一文体的特点;而对报纸新闻标题的研究,新闻传播学界更多的是将它归到了新闻写作的范畴,没有从新闻语言的本体去研究它。 二、报纸新闻标题中主谓标题、谓词性标题和体词性标题的句法分析。这一部分研究了主谓式新闻标题的结构类型和句法特点;对谓词性标题的结构类型、谓词性标题中的动词进行了分析;并对体词性标题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 三、报纸新闻标题主谓标题、谓词性标题和体词性标题的语义分析。这一部分研究了主谓式标题语义类型、语义特点;对谓词性新闻标题的语义进行了研究,发现谓词性新闻标题在表达上存在着语义不完全的特点,并且它的语义重心常常落在动词上;这部分还对体词性标题进行了语义分类,对体词性标题的语义特点进行了分析。 四、报纸新闻标题主谓标题、谓词性标题和体词性标题的语用分析。这一部分首先研究了主谓式标题和谓词性标题的共同语用特点:缩略语大量使用、新的语法现象大量出现,接着分别对主谓式标题的主语有话题化

何中顺[7](2005)在《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内容构成日趋多元,国家在设定本国国家利益目标上随之多元。政治、经济、安全、文化、意识形态、环境等都作为对外政策目标,通过外交去实现,同时这些因素本身也作为实现外交政策的手段而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外交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大。外交功能也都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政治外交、安全外交正在向经济外交、文化外交、民间外交,包括企业外交总体外交方向发展。传统或狭义的政治外交、安全外交等概念继续保持稳定性的同时,经济外交、环境外交、文化外交等概念日益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并已经为国际政治和外交的实践所证明。就中国国内情况而言,随着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积极追求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25年多的改革开放历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包括苏联成立和苏东解体、二次世界大战,也应该包括1989年后中国的崛起过程。中国经济的外扩将日益导致中国外交资源、政治资源和军事资源的外扩。作为新兴的和转型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经济外交案例具备了相对典型的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文本意义。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对这样命题的探索和研究,无论对丰富中国外交的理论本身,还是对中国外交的实践,都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1978年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至今,中国外交以极其丰富的案例和具体实践证明,经济外交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实践,已经并且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理由期待中国经济外交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以经济外交为理论主体,以中国经济外交为分析个案,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外交的历史实践过程,从而取得对中国经济外交的综合而全面的前瞻性的认识,在借鉴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外交历史和现实进行学术厘清,并提出相关领域的政策层面的建议,是中国外交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实践的需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分析方法、结合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方法、变量分析方法等分析手段,对中国经济外交进行了的规律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中国经济外交的决策系统、主要构成,进行了系统的全景式的扫描。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的概述;中国经济外交的实践与必要性:评估经济外交作用的理论框架;中国作为经济外交分析个案的意义;中国的外交战略和经济外交;中国的金融外交;中国的能源外交;中国的外交中的经济制裁;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国的国际经济机制外交等。总的思路是首先分析近年来经济外交理论研究的成果,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外交理论研究和经济外交理论的局限性。并进一步提出经济外交作为一个变量,构建和完善经济外交理论框架的必要性。通过对中国经济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可以丰富经济外交的理论。并对中国经济外交的进一步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政策建议。最后是对经济外交和中国经济外交的结论性认识。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一、经济外交的一般规律和国际经验,随着新时期中国外交质量和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为中国外交的实践所验证。经济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行经济外交的过程,为评价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平台。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为经济外交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丰富的样本。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国家战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保障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和资源、能源来源的稳定获得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作为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之一,有足够的理由和需求对中国经济外交的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研究中国的经济外交行为,不仅可以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有更清晰的观察,而且可以为外交学研究的立体性和丰富性提供一个较大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文本。 二、制度变迁、经济转型、文化传统、国内发展目标的调整等内政因素,是影响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变量。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内政和外交的联系更为紧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明显。这种互动表现为三个层次:首先,制定国内政策离不开对国际形势的把握。中国能够经受国内风波和苏东剧变的考验,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重要的原因是对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作了准确的判断。其次,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不断给中国外交提出新任务,外交工作处于配合中心工作的地位。从国内经济、政治需要出发来考虑外交问题,对外政策更加务实。最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国内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外交强调了内外政策的一致性。80年代以来,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指出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任务,强调“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和“最重要的条件”。一方面,邓小平特别强调经济建设对于中国外交的作用,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中国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

詹定方[8](2001)在《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文中认为

安国章,吕志新[9](2001)在《胡锦涛会见叙利亚总理米鲁》文中认为本报大马士革1月11日电:记者安国章、吕志新报道:正在叙利亚访问的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会见了叙利亚总理穆罕默德·穆斯塔法·米鲁。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胡锦涛首先转达了朱镕基总理的亲切问候。他说:中叙建交45年来,特别是近

安国章,吕志星[10](2001)在《巴沙尔欢宴胡锦涛》文中研究指明本报大马士革1月10日电:记者安国章、吕志星报道: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今天晚上在人民宫为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正式访问叙利亚举行盛大欢迎宴会。叙利亚第一副总统哈达姆、副总统穆沙拉卡、总理米鲁以及全体内阁成员出席。 胡锦涛在宴

二、胡锦涛会见叙利亚总理米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胡锦涛会见叙利亚总理米鲁(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中国体育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理论依据和研究背景
    1.1 选题的理论依据
        1.1.1 中国“体育外交”的概念界定
        1.1.2 本论文理论依据
        1.1.3 本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1.1.4 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1.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原因
    1.2 研究背景
        1.2.1 “一带一路”国策背景
        1.2.2 “一带一路”国策与中国“体育外交”的相互影响和特征
        1.2.3 “16+1合作”战略计划和框架
        1.2.4 克罗地亚对中国外交事物的影响
        1.2.5 克罗地亚与中国“体育外交”的经验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体育外交的相关研究
        2.1.1 中国体育外交的历史分期研究
        2.1.2 中国体育外交的总体研究
        2.1.3 有关中国体育外交的分段研究
        2.1.4 有关中国“体育外交”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研究
    2.2 “一带一路”国策下的中国“体育外交”趋势
    2.3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体育外交”的要求
    2.4 中国与克罗地亚在体育上互动的研究分析
    2.5 两点补充
        2.5.1 对于“体育外交”软实力由显性变为隐性的讨论
        2.5.2 从智慧的层次来分析“体育外交”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访谈法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历史研究法
        3.2.4 推理演绎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体育外交”概说
        4.1.1 体育与外交
        4.1.2 “体育外交”的工具性
        4.1.3 “体育外交”是一种软实力
    4.2 “体育外交”的历史溯源
        4.2.1 “体育外交”的欧洲溯源
        4.2.2 中国“体育外交”的溯源
        4.2.3 “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4.2.4 “一带一路”国策下“体育外交”的实践
    4.3 “体育外交”的特色
        4.3.1 “体育外交”的共同性
        4.3.2 “体育外交”的亲善性
        4.3.3 “体育外交”的民众性
        4.3.4 “体育外交”的灵活性
        4.3.5 “体育外交”的娱乐性和浪漫性
        4.3.6 “体育外交”的政治性
    4.4 “一带一路”国策指引下中国“体育外交”的特色
        4.4.1 中国“体育外交”具有巨大影响力
        4.4.2 中国“体育外交”是软实力外交
        4.4.3 中国“体育外交”是自信的外交
        4.4.4 中国“体育外交”在由显性向隐性的转型
    4.5 发挥“体育外交”的特殊作用
        4.5.1 搭建桥梁,促进友好
        4.5.2 表示政治立场和意向
        4.5.3 直观展示国家形象
        4.5.4 普及国际化、现代化教育
        4.5.5 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4.5.6 提升全民参与意识
        4.5.7 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4.6 中国“体育外交”与中国软实力一起走向世界
        4.6.1 中国“体育外交”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
        4.6.2 中国“体育外交”与国际传媒
        4.6.3 中国“体育外交”与国际教育合作
        4.6.4 中国“体育外交”与环保
        4.6.5 中国“体育外交”与法律、法规和政府决策
        4.6.6 中国“体育外交”与保健、医疗和药物检测
        4.6.7 中国“体育外交”与社区与公共服务
        4.6.8 中国“体育外交”与旅游、商务会展和会议
        4.6.9 中国“体育外交”与体育产业
    4.7 中国与克罗地亚在“体育外交”方面的实证分析
        4.7.1 克罗地亚与中国在“体育外交”方面过去的经验
        4.7.2 克罗地亚与中国在“一带一路”下的“体育外交”潜力
        4.7.3 克罗地亚与中国在“体育外交”领域的未来预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中国“体育外交”智库建设
        5.2.2 制定一系列“体育外交实践指导手册”
        5.2.3 设立“体育外交”专项机构
        5.2.4 建立“体育外交”专业培训
        5.2.5 培训高品质志愿者
        5.2.6 在主流媒体开办“体育外交栏目”
        5.2.7 提高英语等外语口语水平
        5.2.8 引导教育草根群众
        5.2.9 提倡以身作则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1 研究的创新点
        6.1.1 “体育外交三项原则”之一:共识
        6.1.2 “体育外交三项原则”之二:共创
        6.1.3 “体育外交三项原则”之三:共赢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从中白工业园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白合作
    第一节 中白合作的历史脉络
        一、中白合作的起步阶段
        二、中白合作的机制建立
        三、中白合作的提升阶段
    第二节 白俄罗斯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一、白俄罗斯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
        二、白俄罗斯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
    第三节 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合作成果
        一、中白两国政经联系更加紧密
        二、中白工业园逐步建立
        三、其他方面的成果
第二章 从中白工业园建设看“一带一路”中的挑战
    第一节 园区建设中客观条件的阻碍
        一、自然环境带来的现实困难
        二、铁路标准不一的客观障碍
        三、其他方面的分歧与挑战
    第二节 合作过程中主观思想的分歧
        一、入园企业门槛高
        二、生产方式差异大
        三、园区企业认可度低
    第三节 俄、白两国的负面影响
        一、白俄罗斯转型困难
        二、俄罗斯的防范姿态
        三、俄白关系的摩擦凸显
第三章“一带一路”倡议的比较优势
    第一节 欧盟机制的动力不足
        一、经济危机挑战欧洲市场
        二、差异性一体化影响内部团结
        三、新兴力量冲击外部环境
    第二节 欧亚经济联盟的制度缺陷
        一、防范中的合作导致信任危机
        二、能源的垄断引发不满
        三、经济政策的分歧带来摩擦
    第三节“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一、了解自身不足,发挥自我优势
        二、建立互信机制,实现战略对接
        三、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合作机制
第四章“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与展望
    第一节 历史:“一带一路”倡议孕育的昨天
        一、中国威胁论的压力
        二、中国机遇论的推动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酝酿
    第二节 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筹划的今天
        一、中国参与世界秩序的共建
        二、中国发展的内部阻力
        三、中国发展的外部困境
    第三节 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的明天
        一、肩负起大国责任
        二、履行互利共赢承诺
        三、开启国际合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媒体眼中的中白两国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白俄罗斯—中国:发展合作和一体化机制
    1.1 白俄罗斯和中国全方位发展
    1.2 两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1.3 白俄罗斯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1.4 两国在科技、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第二章 传媒在白中合作发展中的作用
    2.1 媒体对白中关系发展影响的先决条件
    2.2 大众传媒中两国关系普遍话题的建立
    2.3 两国新闻研究及合作的实践
第三章 白俄罗斯大众媒体中的白中关系问题
    3.1 媒体中白中两国积极政治关系的推动力
    3.2 中白两国在信息领域的合作协议及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推进
    3.3 对白中两国关系发展前景和重要时刻的评估
第四章 中国大众媒体对白中战略合伙关系的看法
    4.1 当代中国媒体的分析
    4.2 白中媒体和区域合作项目的一般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及启示
    5.2 理论和时间价值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
    第一节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
        二、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体系
        三、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影响
        四、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全球化运动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互动关系
        一、全球化运动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促进作用
        二、全球化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阻碍作用
    第三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伊斯兰极端主义破坏国家主权和和领土完整,威胁国家军事安全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为全球性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诱发了世界性伊斯兰国际恐怖主义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催生的暴力恐怖活动,扰乱了所在国的经济利益,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秩序
        四、伊斯兰极端主义宣传政教合一,煽动教派冲突和颠覆现政权,引发社会动荡,对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造成威胁
        五、伊斯兰极端主义对所在的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六、伊斯兰极端主义对环境安全的威胁
    第四节 全球化时代我国面临着的主要安全问题及我国的新国家安全观
        一、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二、我国新安全观的主要特征
        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我国的安全问题
第二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国际形势
    第一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内涵及特点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基本内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主要特点
    第二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失败
        二、伊斯兰世界尚未从根本上做好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准备
        三、二战后超级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及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激发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特别是原教旨主义的兴起
        四、一些国家把宗教复兴作为进行团结人民,统一思想的有力武器
        五、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神权统治的建立把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推向高潮
        六、巨额石油收入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世界格局的力量平衡,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为伊斯兰复兴运动提供了国际空间
        八、伊斯兰教复兴与改革的历史传统,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内因
    第三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世界的影响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使传统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宗教势力不断扩大,社会的宗教气氛浓厚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导致了中东伊斯兰世界的重组分化,诱发了中东地区性冲突和战争,使一些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局动荡不稳、经济发展迟滞
        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加强了泛伊斯兰国际组织的影响,为国际社会多极化进程增添了力量
        四、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使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和势力迅猛发展到世界各地
        五、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诱发下的世界性伊斯兰恐怖主义,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恐怖活动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内政和实行霸权政策提供了借口
        七、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还破坏了所在的历史文化,破坏了世界文明
第三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的中亚局势
        一、中亚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在中亚兴起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三、中亚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四、当代伊斯兰教复兴对中亚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车臣—伊斯兰极端主义催生下的民族分裂恐怖活动的“圣地”
        一、俄罗斯伊斯兰教信仰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尤其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对车臣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在车臣和北高加索地区泛滥成灾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南亚: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诱发下的教派冲突和恐怖“天堂”
        一、南亚穆斯林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南亚的影响
        三、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原因
    第四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东南亚各国影响
        一、东南亚各国的伊斯兰教情况
        二、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
        三、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原因
    第五节 阿富汗—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世界恐怖主义的摇篮
        一、亲苏政权的建立和苏联的入侵催生了伊斯兰复兴,各种伊斯兰组织成为抵抗侵略的中坚力量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与阿富汗军阀混战相因相果,互相影响,催生了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产生
        三、塔利班极端政权的建立使阿富汗成为国际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摇篮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基地
        四、伊斯兰极端主义在阿富汗的泛滥,使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世界级“毒源”地
第四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穆斯林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特点
        一、信教民族多,分布广,居住集中
        二、教派多,影响大,地方特色浓厚
        三、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四、伊斯兰教对广大穆斯林影响深远
        五、伊斯兰教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广大穆斯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爱教爱国意识不断增强
        六、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二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影响
        一、宗教氛围异常浓厚
        二、恢复或变相恢复的宗教封建剥削制度在一些地方开始回潮和升温
        三、教派纷争时常不断
        四、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
        五、排挤和打击爱国宗教人士,争夺寺院讲经权
        六、伊斯兰极端势力活动猖撅
    第三节 “东突”恐怖组织—伊斯兰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结合
        一、东突恐怖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东突”恐怖组织活跃的四个阶段
        三、东突恐怖主义的活动特点
        四、“东突”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西部发生的原因
        一、全球性的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兴起和国际泛伊斯兰组织的渗透刺激了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升温
        二、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煽风点火使西北地区的伊斯兰问题变得更加敏感复杂
        三、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是非法宗教势力猖撅的原因之一
        四、民族问题引发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产生
        五、从文化内质上讲,伊斯兰教传统信仰文化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成为非法宗教势力产生的原因之一
        六、伊斯兰教本身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政治参与性为极端主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第五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安全
    第一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地缘安全的影响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使我国周边地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泛滥,从而加剧周边地区的动荡和不安,进而影响我国边疆安全
        二、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介入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我国的地缘环境发生不利于我国的变化,也使上海合作组织地位和作用面临挑战
    第二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一、危害社会政治稳定
        二、影响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使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复杂化、国际化,也使已解决的边界问题前途不明朗
    第三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一、从我国内部环境讲,恶化了西部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影响了外资引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从外部讲,极端伊斯兰宗教组织恐怖活动的泛滥,使得我国的能源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增大
        三、伊斯兰恐怖主义兴起和我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与美国等国家的合作,影响我国与周边地区的商品贸易、劳务输出、海外企业的正常运转及海外人员的安全
    第四节 东突恐怖势力的活动影响我国的对台做军事斗争的战略
        一、从地缘角度看,台湾与新疆位于中国薄弱边缘地带
        二、“东突”恐怖势力与“台独”势力开始联合,从战略上互相策应
        三、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挟新疆以制台海”的图谋日益显现
第六章 历史的沉思
    一、经济问题是诱发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最主要因素,也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途径
    二、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严防宗教干涉教育,杜绝伊斯兰极端思想对学校的渗透
    三、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以抵抗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
    五、加大管理,力争使我国的伊斯兰教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透明化
    六、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力度
    七、加强基层政权和党组织建设,增强对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打击力度
    八、加强军队打击、威慑恐怖主义的能力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6)报纸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 引言
1. 报纸新闻标题的句法分析
    1.1 主谓式新闻标题的句法分析
    1.2 谓词性标题的句法分析
    1.3 体词性标题的句法分析
2. 报纸新闻标题的语义分析
    2.1 主谓式标题主语的语义分析
    2.2 谓词性标题的语义分析
    2.3 体词性标题的语义分析
3. 报纸新闻标题的语用分析
    3.1 主谓式标题和谓词性标题的共同语用特点
    3.2 主谓式标题的语用分析
    3.3 谓词性标题的语用分析
    3.4 体词性标题的语用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7)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的目标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与结论
第一章 经济外交的概念和理论发端
    第一节 经济外交的概念与实践
        一、外交概念的变迁
        二、经济外交概念的辨析
        三、经济外交实践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经济外交产生根源的理论视角
        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为经济外交的强化提供了必要性
        二、国家干预经济的合法性为经济外交提供了可能性
        三、国际贸易干预主义的影响
        四、国家利益内容的调整
        五、国家经济关系的政治化
第二章 经济外交理论内涵的框架分析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施的框架约束
        一、主权国家总体的外交政策
        二、制度变迁和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主权国家的国内政治对经济外交的影响
        四、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与经济外交
        五、政治文化传统对经济外交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外交的功能与特点
        一、经济外交的功能
        二、经济外交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节 经济外交的主要目标和形式
        一、经济外交的主要目标
        二、经济外交的主要形式
    第四节 实施经济外交的主体——按照体系层次进行分析
        一、国家领导人的经济外交
        二、外交部门及其派出机构
        三、政府机构的涉外部门
        四、大型跨国公司
        五、国际组织
    第五节 经济外交对中国的政策含义
        一、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经济外交的意识
        二、贸易市场的开拓和博弈需要外交的大力支持
        三、资源的需求要求发挥外交的支持作用
        四、经验教训要求中国进一步拓展经济外交的空间和力度
        五、经济外交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理论发端
    第一节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经济外交的实践
        一、长期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二、打破经济制裁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初步努力
    第二节 1978年以后中国内政与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的确定
        二、中国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外交的影响
        三、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四、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五、突出经济外交
    第三节 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
        一、努力汲取人类文明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
        二、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国的资本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四、根据国情适当调整对外援助政策
        五、合作开发有争议的领土
        六、反对和应对来自国外的经济制裁
        七、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八、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是国家利益
    第四节 江泽民经济外交的主要思想
        一、关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二、关于经济安全
        三、关于经济全球化
        四、关于参与国际经济机制
    第五节 中国经济外交的实施
        一、经济外交的意识逐步得到提升
        二、开展多边的经济合作外交
        三、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合作
        四、具体(问题)领域的经济外交
第四章 中国经济外交的决策与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外交的政府机构与过程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经济外交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经济外交
        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经济外交
        四、外交部的经济外交
        五、商务部(原外经贸部)的经济外交
        六、中国驻外使领馆的经济外交行为
        七、国务院外事办公室
        八、农业部国际合作司
        九、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
        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节 中国经济外交的非政府机构
        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
        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四、企业集团
        五、中国企业外交关联会
    第三节 中国各经济外交机构的运行过程分析
        一、关于经济外交决策的一般分析框架
        二、经济外交功能整合的国际经验
        三、各种机构经济外交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整合中国的外交资源
第五章 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与经济外交
    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二、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逐步调整
    第二节 大国关系与经济外交
        一、中美关系与经济外交
        二、中日关系与经济外交
        三、中俄关系与经济外交
        四、中国与欧盟关系中的经济外交
    第三节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经济外交
        一、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外交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政策与经济外交
    第四节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
        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考虑
        二、建立中国的海外资源地和出口产品市场
        三、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的新策略
第六章 中国的能源外交
    第一节 世界能源外交的格局与中国能源的困境
        一、世界能源外交的现状
        二、中国能源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能源外交的现状—以中俄石油管线的博弈为例
        一、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
        二、中俄石油管道博弈:安大线的失败
        三、中哈石油管道的实施
        四、国家领导人的能源外交
        五、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行为
        六、中国能源外交尚存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石油外交战略的几点思路
        一、整合国家能源的主管机关
        二、运用外交资源,加速实施能源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
        三、动用国家外交资源支持石油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
        四、统筹安排,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
        六、做好能源技术的提高工作
第七章 中国的金融外交
    第一节 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外交
        一、二战后国际金融外交的基本实践
        二、国际金融外交的经验
        三、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对国际金融体制的外交
        一、中国与国际金融体制的合作
        二、中国围绕亚洲金融危机的外交与援助
    第三节 中国的汇率外交
        一、汇率外交:对人民币升值的外交博弈
        二、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
第八章 中国的发展援助外交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对非洲经济援助政策的逐步调整
        一、中国对外援助理念的变化
        二、1979年至1990年为探索性的改革与调整阶段
        三、199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工作进行全面改革
        四、个案研究:对亚非国家债务的减免
    第二节 对外经济援助的实施过程
        一、对外援助的职能分布
        二、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过程
        三、实证分析:以对东南亚海啸灾害的人道主义援助为案例
    第三节 对外经济援助的发展趋势
        一、援外工作需要适应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变化
        二、继续改革对外援助的方式
        三、扩大援助的规模,使援外资金来源多样化
        四、援外工作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举措
        五、加大无偿援助的规模
        六、加强对受援国的人才培训
第九章 中国外交中的经济制裁
    第一节 概念与历史的考察
        一、经济制裁的概念与国际经验
        二、中国在反对经济制裁方面的外交行为
    第二节 中国经济制裁的实证分析
        一、围绕台湾问题进行的经济制裁
        二、对人权问题上实施经济制裁
        三、运用飞机采购配合外交工作
        四、其它关于经济制裁的案例
        五、WTO框架下的经济制裁行为
第十章 中国积极接受多双边的经济技术援助
    第一节 中国接受外援的基本概况
        一、接受外援观念的变迁
        二、中国接受外援的管理机构
    第二节 积极接受发达国家的双边援助
        一、长期成为日本的最大援助国
        二、德国对中国的无偿援助
    第三节 积极吸纳多边经济援助
        一、成为世界银行的最大受援国
        二、欧盟对华的多边援助
        三、联合国儿童基金对华无偿援助
        四、联合国人口基金对华无偿援助
    第四节 中国接受经济援助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一、接受经济援助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的对策
第十一章 中国的贸易市场与贸易争端外交
    第一节 中国的贸易外交
        一、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
        二、努力加强经济外交的力度
        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第二节 关于争取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外交
        一、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必要性
        二、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目标
    第三节 外交手段对经济议题的介入: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外交为例
        一、外交手段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分析
        二、中国加入WTO前对最惠国待遇问题的经济外交
        三、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问题
    第四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对外交资源的利用
        一、“走出去”战略是主要的经济外交政策
        二、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背景层面存在的问题
        三、充分运用外交资源帮助企业“走出去”
    第五节 WTO框架下中国的经济外交——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与重迭
        一、中国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的国家利益原则
        二、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寻找与发达国家利益的平衡点
        三、充分利用WTO的贸易争端机制
        四、进一步提升WTO框架下中国经济外交的能力
第十二章 中国的国际经济机制外交
    第一节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回顾与评价
        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回顾
        二、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机制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1986-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的经济外交
        一、中国决定参与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
        二、中国复关过程中的经济外交
    第三节 中国对其它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经济机制的参与
        一、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经济外交
        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外交
        三、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功能的扩展
        四、中国与G7(8):有选择地参与
    小结 中国的经济机制外交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本文的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胡锦涛会见叙利亚总理米鲁(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中国体育外交研究[D]. Rita Zhao(赵丽塔).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2]从中白工业园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与挑战[D]. 吴汀亭. 外交学院, 2017(08)
  • [3]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 [4]媒体眼中的中白两国关系发展研究[D]. 杜博. 东南大学, 2016(02)
  • [5]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 闫文虎. 西北大学, 2006(11)
  • [6]报纸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D]. 陈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7]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D]. 何中顺.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8]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J]. 詹定方. 国际问题研究, 2001(03)
  • [9]胡锦涛会见叙利亚总理米鲁[N]. 安国章,吕志新. 人民日报, 2001
  • [10]巴沙尔欢宴胡锦涛[N]. 安国章,吕志星. 人民日报, 2001

标签:;  ;  ;  ;  ;  

胡锦涛会见叙利亚总理米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