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如学禅——从写诗到谈禅

学诗如学禅——从写诗到谈禅

一、学诗浑如学参禅——由作诗到谈禅(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芳[1](2018)在《佛禅对陆游诗歌创作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探讨佛禅对陆游诗歌创作的影响。陆游的佛教思想背景主要包括陆游家族的礼佛之风、陆游与涉佛士大夫的交游两个方面。陆游所游历的寺院集中在四川、浙江等地,为陆游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题材、环境。陆游结交的僧人来自不同的宗派,为陆游展示了不同的教义、思维方式。陆游阅读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语录,在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佛教术语,使得部分作品充满佛禅气息,这影响了陆游诗歌的语言风格。在题材的选择上,陆诗的大量题材来自生活,并使用佛禅独特的观照方式来观照世界,从而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陆游的诗论也受佛禅影响,主要强调“参”“悟”二字,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坚持不懈、勇于创新。

陈云君[2](2018)在《禅与诗之交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及唐初中国禅宗成立以来,禅学和诗学的融合,从而在中国诗中形成了禅诗这一重要现象。中国诗也进入禅师们的悟道偈中,使得禅宗以诗悟道的"文字般若"更臻文人化。揭橥中国诗的禅化,并阐明禅诗实际上是中国诗的精华。

宋媛媛[3](2011)在《《胡应麟诗集》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自号少室山人,后更号石羊生,浙江兰溪人。胡应麟一生布衣,横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专注于学术,具有多方面的成就,是当时着名的文献学家、史学评论家和文学家,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藏书家。《少室山房集》(又称为《少室山房类稿》)是胡应麟的诗文合集,共有120卷,其中前80卷(卷1-80)为诗歌部分,称为《胡应麟诗集》,目前学术界尚无对胡应麟诗集做过系统的研究。是故,本论文以《胡应麟诗集》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本论文第一部分是对胡应麟诗集的研究,正文分成四章,从胡应麟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生平经历入手,探析其文学思想产生的根源,分析其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探讨其诗的不足之处等等,力争对胡应麟诗歌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第二部分是《胡应麟诗集》校注,是为论文的主体。笔者对其中4000多首诗歌施加标点、进行校勘和注释,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作品的原貌,为读者更加准确地解读作品提供了依据。

黄飞[4](2006)在《《白鹤山房诗钞》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璲(1830~1899),字庸庵,广西苍梧县人。为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解元,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进士。后出任刑部主事,接着升任刑部郎中。光绪七年(1881),放陕西道监察御史,督理五城街道御史。后历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京畿道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光绪十年(1884),简放高州府知府,署廉州府。光绪十三年(1887)调惠州府知府。光绪十六年(1890)再调广州府知府。光绪十九年(1893),他称病辞官回梧。他自幼聪明,性耽吟咏,着有《白鹤山房诗钞》七卷。《白鹤山房诗钞》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方面,本论文对《白鹤山房诗钞》中的疑难字词、典故史实、化用前人诗句等作出确切详尽的注释和分析。同时依据相关材料,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自注对诗钞进行精心校勘,尽量减少讹误。 另一方面,本论文对李燧之生平、思想作了简单分析,阐明了其儒道佛互补、爱国忧民的思想。然后对《白鹤山房诗钞》的主要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通过分析、论述,最后对李璲及其诗钞做出公允的评价。同时,也希望读者对李璲及其诗钞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

孙士觉[5](2006)在《古越汉诗史述及文本辑考》文中研究指明自秦统一中国,到939年越南取得独立,它原来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取得独立以后至近代沦为法国殖民地之前,尽管在形式上取得了独立,但是在实际上,仍然与中国保持着藩属关系,重大事情需报中国朝廷,历朝都要凭“诚意”进贡,维系着两国一衣带水的关系。这为越南封建政权主动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和积极引进吸收汉文化成果提供了广阔而便利的条件。 越中两国这件久远的历史关系,造就了文学关系上的源远流长。它包含着两国的民族信息、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等。越南汉诗的研究是东方文化、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纵观两国学者的研究工作,不难看出越南汉诗的研究已获得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 汉文诗歌是越南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越南汉诗的诞生标志着越南民族文学的开端。在将近1000年的发展历史中,古代文学创作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首推诗歌。它见证和表现着越南古代文学的进步历程。从10至12世纪的佛门禅宗诗歌发展到13世纪以后的多种诗歌题材。这时期越南诗歌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局面。从13世纪起,因为喃字问世,所以越南诗歌分为汉字诗和喃字诗两个较为独立的诗歌系统。这两个诗歌体系各自担任越南官方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两大任务。总之,越南诗歌一直陪伴着越南古代文学由起端到终结的整个历史进程。在诗歌领域出现了许多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这些诗歌作品进行考据、分析,以理清汉越文学交流历程。 为阐述越南汉诗产生、发展和兴盛的流程,本文收录了如:越南文学诞生初期的的《南国山河》(李常杰)(1019-1105),标志着喃字文学诞生的《飞沙集》(阮诠),以及代表一代文学并与越南民族历史紧密相连的重要作家、作品如:陈光启(1241-1294)的《从驾还京师》、范师孟的《关北》、范五老的(1255-1320)《述怀》、邓容(1287-1325)的《感怀》等。16世纪出现的阮秉谦(1491-1585)以及他的《白云庵诗集》、这些诗人的诗歌创作为越南文学增添了光彩。没有丰富的诗歌创作,越南也就没有“诗的国度”、“文献之邦”等充满自豪的美称。古代诗歌是越中文化文学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国文化文学向越南传播,并在越南播下种子的就是诗歌(汉诗)。所以采用古越汉诗歌作为越中文学交流的研究对象是颇有代表性的。 自从诞生以后,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越南汉诗不断繁荣,数量不断增加。诗人作家群体从开始的僧侣、帝王和士大夫到后来广大文人墨客,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越中文化、文学交流时,笔者注重研究从越中两国历史关系,考察越南汉诗从越南诗歌的题材和体裁中发现越中文学交流的主体内容作为横线,以越中文学交流的历史发展作为纵线。从纵横两向的演变,

王培军[6](2006)在《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文中研究指明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为近代诗史研究的名着,撰成于民国八年(1919),民国十四年(1925),分五期刊于《甲寅》杂志(第一卷第五号至第九号)。后十年,再刊于《青鹤》杂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第三卷第二号至二十四年(1935)第七号。民国三十三、四年(1944—45)间,又加修改厘为定本。而定本一直未曾刊布。“文革”期间,遂遭焚毁。后其弟子程千帆先生据三种残存的定本草稿合校,收入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汪辟疆文集》。 汪辟疆的这部着作,实可视为一部近代诗史,或者一部近代诗史的大纲。其书简明谨严地勾画了光宣时代的诗史,其中涉及的192名诗人,基本囊括了晚清诗坛的主要作者。汪辟疆通过“点将录”的形式,区别了192名诗人的造诣、名位、风格及派别。这部着作不但涉及史料范围至广,其评论近代诗人亦多中肯,于研究者俱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从现代学术角度考虑,将其加以笺证疏解,辑录作者的相关意见,及有关诗人的论评材料,使其汇于一处互为参证,必更能提高其诗学的参考价值。 这部笺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点将录》笺证以程校本为底本,参校以《甲寅》本、《青鹤》本,并采及“丛编本”的校勘成绩。(二)《点将录》的笺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甲)诗人小传的撰写,(乙)赞语、评语的笺证,(丙)搜集可资参考的附录材料。(三)《点将录》所及诗人192家,诗人小传泰半阙如,即有之亦至为简单,往往仅略具籍贯名号。笺证所重撰的诗人小传,务使备载其人生平大略,并注明所据材料的明确出处。(四)《点将录》的赞语部分,见解深刻,言简意赅,其运用之典故,蕴含之本事,及作者之皮里阳秋,均有待于注明。笺证即于赞语之下,逐一注明其古典,考索其本事,然后加以疏解,以阐明其宗旨。(五)《点将录》的评语部分,为对诗人的总体评价,或出自撰,或有所本。笺证于其有本者,务为寻源考朔,指出其所因袭,于其所自撰者,亦辑录相关论评,或相近或相反,附后以为参考。(六)笺证所录引文,笺者如有所考,辨证异同,商榷旧说,均以案语标出。(七)《点将录》的正文之后,多附章士钊论诗诗,笺证仍旧附章诗于后,同时亦尽量辑录有价值材料,作为笺证稿之附录部分。

王春艳[7](2004)在《从“顿悟”到“妙悟” ——禅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妙悟”源于禅宗的“顿悟”,正因为如此,历代学者极为关注二者的相通之处,甚至将其等同看待,从而忽视了二者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基本差异。实际上,由禅之“顿悟”到艺术之“妙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一种宗教或者说哲学思想转化为艺术思想的过程。在中国美学史上,这一过程也就是中国文人的艺术思维在禅思维影响下所发生的一次大的转换过程。我们知道,任何领域思维方式的转换都是引起该领域思想革命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这一过程在整个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顿悟”与“妙悟”两个概念进行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与梳理,对“妙悟”这样一种艺术思维方式的形成进行理论上的追本溯源,试图大体勾勒出由禅之“顿悟”到艺术之“妙悟”的这一过程,从而进一步探求禅思维向艺术思维转化的内在理路与历史脉络。

伍晓蔓[8](2004)在《江西宗派研究》文中提出江西宗派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该图作于北宋大观末、政和初这一时间段,尊黄庭坚为诗宗,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为派,是对存在于北宋末期的一个带文学流派性质的文学群体的总结,在宋代和后世有巨大影响。关于江西宗派,目前有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和龚鹏程《江西诗社宗派研究》两部专着,每年发表的论文也不在少数,但研究还不够充分。本论文是对江西宗派的全面研究。在宋代文化和文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中追溯其诗学渊源,从诗人相互的关系间把握宗派的特点,并具体到对诗人生平的考证、诗歌作品的分析,总结江西诗法和江西诗病,以求勾勒出江西宗派的全貌。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从吕本中《江西宗派图》入手,考察其写作年代,进一步对“江西宗派”、“江西诸派”、“江西诗派”的性质、定义、范围作出界定,以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作简要说明。 第一章考察江西宗派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江西宗派文学是元佑文学的下一代。从北宋后期新党和旧党间相互排挤的关系来看,元佑文学和江西诗派文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宋型文化弊端显露后的文学建构。就文学思想而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复古、通经、明用为使命,这与封建集权的专制逻辑相悖,“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作为“诗案”的开端,意味着政治对文字功能的限制。“元佑体”诗歌中开始出现从政治功利境界向人文境界的转向。绍圣之后,苏、黄诗学被禁,政治与文学的紧张关系全面爆发,黄庭坚从元佑体诗歌的整体风格中凸显出来,带领跟随他的一大批年轻人,引导文学进入江西宗派时代。 第二章论述江西诗宗——黄庭坚。说他是诗派之“宗”,是因为:在元佑文学的整体性中,他以“轻于外物而自重”的文化人格,个人本位、文学本体、心性化规范的诗学范式,开启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诗风;他得苏轼付嘱斯文,上承诗文革新运动,又亲自奖掖和提拔后学,下启江西诸派;他对青年诗人的谆谆教导,形成了一套可以遵循的家法。正因为如此,黄庭坚为后学诗人提供了可资学习的典范,在他开创的诗学范式的引导下,江西宗派得以形成。 第三章论述江西宗派的群体特征。江西宗派诗人,在元枯党禁的时代氛围中,共有同情元枯党人的思想倾向、慎于出处的处世态度、对理学、禅学、诗学兼收并蓄的学术传承。他们年龄差别不大,从青少年时期起就聚集在一起切磋诗文,在其生活的地域同声相应,形成几个小的诗人群体。绍圣之后,又在禁诗赋的高压氛围中同气相求、紧密团结,在大观末、政和初,形成全国性的诗人群体,是为江西宗派。 第四章论述江西诸派的第一位诗人—陈师道。无论于人品、人格还是诗品、诗格,陈师道都是江西宗派诗人的典型代表。在滔滔者天下皆是的局面下,他以求仁得仁的态度砒柱中流,不泊没于黄苇白茅的王氏经学,不投蛰当路者以锐进,不接受按人衣裘以至冻死,这些都源于他坚定的道德自守。他的诗歌师黄、学杜而自为己出,并以“学诗如学道”的态度,开拓出绝去色香声味、瘦硬独立的文字境界。章法上的咫尺万里和句式上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古文笔法造生新句,笔者称为“后山句法”者,是他诗歌的最大特色。 第五章论述黄庭坚的四位外甥、洪朋、洪色、洪炎、徐俯。他们在舅父教诲下长大,是山谷诗学的嫡派。三洪和徐俯都有酷似乃舅之称,在学黄的态度、方法、表现上,却各有特色:洪朋未及于化;洪当流为空腔;洪炎因家国忧患的人生历练,因诗记事,有为而发,溯黄庭坚而上,得窥杜诗奥域;徐俯则以自为主出的气魄,学黄而不囿于黄,开清丽诗风。 第六章论述临川诗人谢逸、汪革、饶节、谢范。此四人有山谷诗法的渊源、伊洛渊源的传承,是江西诸人的重要成员,又与吕本中保持密切交往。他们不仅以诗歌、亦以节义着称,是江西宗派的重要人物。其中,谢逸是临川诗人的领袖,以古诗见长:一汪革节义着于后世,惜诗歌散佚严重;饶节后出家为僧,为僧后诗更高;谢落与兄修身厉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诗歌表现为重意诗歌的情致偏枯。 第七章论述生活于南康的诗人李彭、祖可、善权。李彭是黄庭坚的表侄,灌园于修水之上,勉力禅悟,却又愤世嫉俗,豪气未除;他以后学而非后辈的身份拜入山谷门下,体现了从自身性情而非血缘关系出发的诗学选择。他的诗歌有高格与妙理的底蕴,平夷、奇崛相济的风格,并以诗画相通的审美认同,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祖可与善权是两位诗僧,他们的诗歌或清丽闲肆,或步调畅达,各具特色。 第八章论述黄冈诗人潘大临、潘大观、何顺,薪春诗人林敏功、林敏修。二潘、何顺曾亲见苏、黄,深受元枯文学的熏陶,与宗派诸友交往密切;二林坚持隐逸,与黄冈诗人及夏倪、谢逸等人保持着联系。从文化选择和诗学风格上,他们与宗派诸友同调,可惜诗歌散佚严重,对他们生平事迹与诗歌风貌尽可能的钩稽,就成为本章论述的重点。 第九章论述生活于开封的诗人王直方、晃冲之、江端本、李锌。夏倪、杨符、高荷生平不详,存诗不多,不另起章节,

麻天祥[9](2002)在《学诗浑如学参禅——由作诗到谈禅》文中研究表明 居湘数年,识人有限,但人杰地灵,还是教我充分感受了湘水孕育的豪迈与风雅。张红小姐,专攻诗学,且性情中人,非兴之所至,决不付诸笔墨。因参与其论文答辩,亦有一段师生之谊。我在大洋彼岸作访问学者期间,曾收到其问候信一封,短短不足两页,但见才情飞扬,

二、学诗浑如学参禅——由作诗到谈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诗浑如学参禅——由作诗到谈禅(论文提纲范文)

(1)佛禅对陆游诗歌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选题依据与研究方法
    三、选题意义与写作说明
第一章 陆游的佛禅思想背景
    第一节 陆游家族的佛禅渊源
    第二节 陆游与涉佛文士的交游
第二章 陆游与寺院
    第一节 陆诗里的浙江寺院
    第二节 陆诗里的四川寺院
第三章 陆游与禅师交游
    第一节 曹洞宗
    第二节 临济宗
第四章 陆游与禅宗经典
    第一节 陆游对《维摩诘经》的接受
    第二节 陆游对《金刚经》的接受
    第三节 陆游对《楞严经》的接受
    第四节 陆游对禅林公案的接受
第五章 佛禅对陆游诗风的影响
    第一节 生活题材的禅化
    第二节 佛禅观照方式对陆游诗歌审美的影响
第六章 佛禅对陆游诗论的影响
    第一节 学诗大略似参禅
    第二节 文章切忌参死句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胡应麟诗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胡应麟诗集》研究
    引言
        一、胡应麟诗集研究现状
        二、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胡应麟的生平概况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第一节 胡应麟的生平概况
        一、酷爱读书年少成名
        二、结交文人深受启发
        三、一生布衣无缘功名
        第二节 诗歌的创作背景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四、社会风气方面
        五、自身方面
    第二章 胡应麟诗集概述
        第一节 诗集介绍
        第二节 主题探讨
        一、崇仙慕道
        二、酬赠唱和
        三、隐逸闲适
        四、治学传世
        第三节 诗歌创作
        一、乐府诗
        二、古体诗
        三、近体诗
    第三章 诗集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写景细致,情景交融
        第二节 用典
        第三节 多用叠音词
        第四节 动物意象
    第四章 余论
        一、思想内容上的局限性
        二、艺术上的不足
        三、《胡应麟诗集》的价值
    结语
第二部分《胡应麟诗集》校注
    凡例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白鹤山房诗钞》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Ⅰ 前言
    一、李璲生平、思想及其着作版本情况
    二、李璲诗歌的主要题材内容
    三、李璲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李璲诗歌的地位、影响及其艺术得失
Ⅱ 凡例
Ⅲ 《白鹤山房诗钞》校注
    一、《白鹤山房诗钞》校注目录
    二、《白鹤山房诗钞》校注
Ⅳ 附录
    一、李璲《白鹤山房诗钞自序》
Ⅴ 参考文献
Ⅵ 后记
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古越汉诗史述及文本辑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上编 史论
    第一章 王朝更迭
    第二章 中国文化在越南传播及影响
        一、两国文人和使臣的酬唱往来
        二、越南向中国购买书籍和派遣留学生
        三、意识形态的渗透
中编 诗论
    第三章 古越汉诗的发端和兴盛
        一、古越汉诗的出现和发展
        二、古越汉诗的兴盛
    第四章 古越佛学禅宗
        一、古越禅宗文化及派别
        二、古越禅师与禅诗
    第五章 古越禅诗与中国禅诗的对应关系
    第六章 越南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模仿与创新
        一、俗世文人对中国诗学的模仿与创新
        二、古越汉禅诗对中国禅诗的接受、创新及反作用
    第七章 古越南汉诗发展的基本特点
下篇 古越南汉诗校注
    凡例
    古越南汉诗校注
第八章 结束语
越南历史文化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1. 黎圣宗《古心百咏诗集》
    2. 阮廌《抑斋诗集》
    3. 阮攸《清轩诗集》,《北行杂录》,《南中杂吟》
    4. 新刊越音诗集序
    5. 新选越音诗集序
    6. 摘艳诗集序
    7. 全越诗录序

(6)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
    (1) 小序
    (2) 正文
        卷一
        王闿运
        陈三立
        郑孝胥
        陈宝琛
        李瑞清
        陈衍
        宝廷
        李慈铭
        卷二
        袁昶
        林旭
        范当世
        张之洞
        樊增祥
        陈曾寿
        曾习经
        沈曾植
        周树模
        赵熙
        梁鼎芬
        沈瑜庆
        杨增荦
        卷三
        黄节
        俞明震
        张佩纶
        柯劭忞
        黄绍箕
        王懿荣
        诸宗元
        夏敬观
        陈懋鼎
        李宣龚
        郭曾炘
        林纾
        陈书
        杨锺羲
        秦树声
        周达
        卷四
        金和
        黄遵宪
        刘光第
        丘逢甲
        易顺鼎
        曾广钧
        杨深秀
        蒋智由
        程颂藩
        程颂万
        章炳麟
        谭嗣同
        刘师培
        黄侃
        吴保初
        冒广生
        桂念祖
        李希圣
        吴用威
        宋伯鲁
        王以慜
        陈锐
        陈诗
        宋育仁
        林思进
        朱铭盘
        陈延韡
        卷五
        王鹏运
        朱祖谋
        郑文焯
        冯煦
        况周仪
        文廷式
        邵瑞彭
        乔曾劬
        卷六
        翁同龢
        黄体芳
        张英麟
        江标
        张百熙
        吴士监
        瞿鸿禨
        俞樾
        康有为
        恽囗囗
        林囗囗
        沈囗囗
        潘囗囗
        袁思亮
        陈祖壬
        罗惇曧
        罗惇(曰爰)
        方尔谦
        方尔咸
        廉泉
        吴芝瑛
        严复
        卷七
        顾印愚
        胡思敬
        胡朝梁
        吴俊卿
        史久榕
        顾云
        王乃徵
        张登寿
        梁启超
        盛昱
        曹震
        陈夔龙
        张宗扬
        水竹村人
        孙雄
        郑珍
        释敬安
        小孤山下人氏
    (3) 定本跋
5.参考书目
6.后记

(7)从“顿悟”到“妙悟” ——禅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关于“顿悟”
二、 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关于“妙悟”
三、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从“顿悟”到“妙悟”
参考文献
后记

(8)江西宗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江西宗派图》的写定与江西宗派
    第一节 《宗派图》写作年代辨正
        一、“少时戏作”和绍兴三年说
        二、少时戏作说优于绍兴三年说
        三、本文推论
    第二节 江西宗派释名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 文学盛世下的阴影
    第一节 从新旧党争到元佑党禁
        一、新旧党争
        二、元佑党禁
        三、宋型文化的痼疾
    第二节 文字转型的呼声
        一、文字狱的警示
        二、元佑体诗歌的转向
        三、新文学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章 江西诗宗——黄庭坚
    第一节 典范的建立
        一、文化人格
        二、诗学范式
    第二节 师承与传授
        一、独自参悟、东坡印证
        二、诗学传承的勾勒
        三、师友渊源的指示
    第三节 山谷家法
        一、治心养气,得之心地
        二、熟参前作,自为主出
        三、经由法度,到达自由
第三章 江西宗派群体特征
    第一节 蛰伏:出处的选择
    第二节 坚持:斯文的承传
        一、理学渊源——“诗人而入学派”
        二、佛学修养——“精于一而万事毕”
        三、诗学传承——“知味者当能别之”
    第三节 团结:群体的力量
        一、同声相应——地域型小群体的出现
        二、同气相求——宗派型大群体的确立
        三、标志性唱和事件
第四章 陈师道
    第一节 生平:窘困生涯的承担
    第二节 诗歌渊源及特色
        一、师黄与学杜
        二、苦吟诗人的文字境界
    第三节 后山句法
        一、章法——缩地法
        二、句式——造句法
第五章 山谷四甥
    第一节 洪朋
        一、生平简述
        二、摆脱、超脱和解脱的主题
        三、尚未脱尽的模拟
    第二节 洪刍
        一、生平简述
        二、初启江西恶调
    第三节 洪炎
        一、生平简述
        二、人生境遇的晤证
    第四节 徐俯
        一、生平简述
        二、悟入与中的
        三、法度与情韵
第六章 临川四友
    第一节 谢逸
        一、生平简述
        二、古诗高手
    第二节 汪革
    第三节 饶节
        一、生平简述
        二、木上座与管城公——诗禅相通的合理性认同
        三、“举似云门第二关”——为僧后诗更高
    第四节 谢薖
        一、生平简述
        二、重意诗歌的情致偏枯
第七章 南康诗人
    第一节 李彭
        一、生平简述
        二、高格与妙理的底蕴
        三、诗画相通的审美认同
        四、平夷、奇崛相济的诗风
    第二节 祖可
    第三节 善权
第八章 淮南诗人
    第一节 潘大临、潘大观
        一、二潘生平
        二、潘大临诗歌:意与力的失衡
    第二节 何顒
    第三节 林敏功、林敏修
第九章 开封诗人及其他
    第一节 王直方
        一、生平简述
        二、诗话:述而不作的正确定位
        三、诗歌:“虽不熟,亦有格”
    第二节 晁冲之
        一、生平简述
        二、诗歌:“意度沉阔,气力宽馀”
    第三节 江端本
    第四节 李錞
    第五节 夏倪
    第六节 杨符
    第七节 高荷
第十章 韩驹
    第一节 生平:“三黜本因元佑学”
    第二节 诗论:江西宗派诗论的重要建树
    第三节 诗歌:行针布线的高手
    第四节 余论:“官样文章”的考察
第十一章 吕本中
    第一节 生平:中原文献的渊薮
    第二节 理学家修养与诗人活法
        一、理学修养的渗透
        二、文学本体的立场
        三、诗统说的提出
    第三节 诗歌的分期评述
        一、崇宁末、大观初诗歌
        二、大观后期至宣和末诗歌
        三、围城及乱离中(靖康、建炎年间)诗歌
        四、晚年(绍兴时期)诗歌
结语
参考文献
声明
就读期间撰写论文情况
后记

四、学诗浑如学参禅——由作诗到谈禅(论文参考文献)

  • [1]佛禅对陆游诗歌创作的影响[D]. 刘艳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2]禅与诗之交涉[J]. 陈云君. 中国文化, 2018(01)
  • [3]《胡应麟诗集》校注[D]. 宋媛媛. 湘潭大学, 2011(04)
  • [4]《白鹤山房诗钞》校注[D]. 黄飞. 广西大学, 2006(12)
  • [5]古越汉诗史述及文本辑考[D]. 孙士觉.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6]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D]. 王培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7]从“顿悟”到“妙悟” ——禅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化[D]. 王春艳. 汕头大学, 2004(01)
  • [8]江西宗派研究[D]. 伍晓蔓. 四川大学, 2004(02)
  • [9]学诗浑如学参禅——由作诗到谈禅[J]. 麻天祥. 世界宗教文化, 2002(04)

标签:;  ;  ;  ;  ;  

学诗如学禅——从写诗到谈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