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水手行”中的指标

“老水手行”中的指标

一、《老水手行》的格律(论文文献综述)

梅申友[1](2020)在《《老水手行》的接受史》文中研究表明奎恩托克山脉(Quantock hills)位于英国西南部的萨默塞特郡(Somerset),是英国政府在一九五六年认定的第一个杰出自然风景区,连绵起伏的山丘(最高处不足400米)、广阔的欧石楠荒野、牛羊点缀的农场、神秘幽静的原始橡树林,还有陡峭深险的峡谷,是旅行者的心仪之所。然而在十九世纪以前,这里还是一片鲜有人涉足的荒僻之地。一七六九年十二月底,这里来了一位特殊的人物——浪漫主义大诗人柯勒律治,他在一个名叫内瑟斯托伊(Nether Stowey)的村子里住了下来——当时整个村子只有一处房舍,如今它已成为展览诗人生前日常起居的博物馆(Coleridge Cottage)。

马冬梅[2](2020)在《周煦良英诗翻译与中国新诗诗体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新诗百年发展史上,诗体建设是诗界反复讨论的问题。新诗诗体,主要是自由体和格律体,诗体建设之实质就是如何创格。着名翻译家周煦良曾尝试通过翻译英诗来试验中国新诗格律。艾尔弗雷德·爱德华·豪斯曼(Alfred Edward Housman)的诗歌因其严谨的格律和深邃的思想受到他的青睐,从而使他历时10年,译出了豪斯曼的诗集《西罗普郡少年》(A Shropshire Lad)。翻译时他始终以"借译诗以建立中国新诗格律"为目的,节奏上采取"以‘音组’代步",但绝不亦步亦趋于原诗格律的策略;韵式上践行"能押则押",但绝不"因韵害义"的理念;同时,还兼顾汉诗格律之"平仄",主张"能用则用",但绝不泥于旧诗平仄律。他的创格实践作为新诗在探索自身出路方面的一个个案,其意义值得进一步认识和研究。

吕汝茵[3](2019)在《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文中研究表明韵律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汉英诗歌的韵律特征主要表现在:汉诗长于音韵,而英诗长于节奏;汉语是声调语言,易韵,而英语是重音语言,难韵,但各自都以其特有的优势和风格展现着诗歌的音乐美。汉英诗歌在韵律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在语言结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汉英诗歌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李承洁[4](2016)在《A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Sea” in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文中认为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is written by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in the Romantic period of Engl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image of "sea"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mage of "Destiny", "God", and "A loving mother", then concludes that the "sea" has spiritual connotation which can give inspiration to human beings.

张玮玮[5](2015)在《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研究》文中提出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其教义对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对当代生态危机文化根源的反思中,基督教的创造观所确立的人对自然管理和统治被认为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之一,对当代生态危机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基督教神学史中,同样具有许多倡导人和自然和谐的神学观。对这些神学思想的学习和借鉴将有利于人们重新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柯勒律治的思想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理论资源之一。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柯勒律治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神学家。他生活于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折时期,见证了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造成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与自然的分离。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柯勒律治通常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强烈的生态伦理关怀,并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然而,目前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他前期诗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观,而忽略了对他后期的哲学和神学作品中自然观的研究。事实上,尽管柯勒律治后来越来越多地投入到神学思辨中,但是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同样占据了他思考的中心。他始终从神学的层面上追求上帝、人和自然的整体性,并最终以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为神学支撑形成了极具现代意义的有机整体自然观。柯勒律治还追求文学、哲学和神学等一切知识体系的统一。对于身兼文学家和神学家双重身份的柯勒律治来说,艺术和神学的联系尤为紧密、不可分割。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随着世界的祛魅和社会的日益世俗化,艺术能够通过向人类再现上帝的创造过程成为神、人和自然之间的调停力量。艺术能够令人类超越物质的束缚,恢复对无限的神性世界的向往,使人意识到与自然世界的亲密联系。因而,以神学为切入点研究柯勒律治的自然观及其神学自然论的艺术观将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应对生态危机的现实挑战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为此,本论文试图全面梳理柯勒律治的诗歌作品和哲学及神学着作,从神学的角度研究柯勒律治的自然观以及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并梳理建立在他的神学自然观基础上的艺术观。为凸显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论的艺术观的独特性和意义,论文还将其与华兹华斯和爱默生进行对比。按照这一思路,本论文共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柯勒律治的生平和学术经历,并结合国内外学术界对柯勒律治的研究现状阐明论文的研究意义。从神学的角度对柯勒律治的自然观和艺术观进行研究不仅能让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重新评价柯勒律治的地位和价值,揭去打在他身上的“消极”乃至“反动”的标签。第一章追溯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论的艺术观的形成背景。首先,柯勒律治生活于人类工业时代的黎明,面对的是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工具理性对自然的不断分割。但是,一系列的个人经历却让他意识到无论自然本身还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成为柯勒律治追求有机整体自然观的背后动因。其次,柯勒律治成长于英国机械论哲学的背景之中,因而他早年也受到英国机械论哲学的影响。但是,随着柯勒律治游学德国,他接受了以康德和谢林哲学为代表的德国有机论自然观,为他对自然有机整体性的感知提供了哲学依据。然而,德国自然哲学中混淆上帝与自然的泛神论思想却不能令他接受,所以他最终依靠传统基督教的“三一论”形成了自己的有机整体自然观。再次,柯勒律治也深受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面对工业革命后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精神自身的分裂,以谢林、诺瓦利斯、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的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把文学视为弥合上述分裂的力量。他们对文学的这一认识对柯勒律治艺术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章论述柯勒律治的“三一论”神学观和他的有机整体自然观。柯勒律治的神学立场经历了从泛神论向“三一论”的转变。他早年追随大卫·哈特利的上帝一位论,接受了他的泛神论思想。在泛神论的影响下,柯勒律治把人和自然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把自然本身视为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尽管这令他摆脱了机械论哲学对自然的分割,但泛神论自然观不但混淆了自然和上帝,还忽略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及人类心灵的自由,所以柯勒律治转向了“三一论”。他结合德国自然哲学思想对基督教传统的“三位一体”教义进行了改造,确立了上帝与自然的创造关系,并使得“三位一体”中“多样性的统一”的存在模式成为其他一切整体的原型。自然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的产物,不是任何机械般的存在,而是以整体为前提、兼具了整体与个体、并永远处于动态生成过程中的有机整体。同时,人和自然也共存于上帝创造的有机整体之中。虽然人类因为具有理性而获得居于自然之上的优先地位,但是自然作为上帝的象征能够不断向人类传达上帝的启示,成为人类心灵在寻找整体过程中的友伴。第三章系统梳理柯勒律治的神学自然论艺术观。从上帝创造的角度看,包括人和自然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中。但是,工业和科技却让一切都陷入了分离。在世界日益祛魅、神学日渐式微的时代,柯勒律治认为艺术能够再现上帝创造自然的过程,让人类重新恢复与上帝和自然的联系。在他看来,艺术通过对“有生气的自然”模仿,实现了人的主观世界和外部自然的结合,成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媒介物”和“协调者”。他把天才与上帝相提并论,把艺术家的想象视为上帝创造能力的类比,并且认为天才遵循着与上帝创造自然相同的极性法则,因此天才通过想象创造出的是与上帝的造物一样的有机体,并最终通过艺术中的象征表现出来。象征以自己物质的形式向人类传达精神的永恒存在,并向人类展现上帝创造的有机整体。在艺术的象征中,上帝、人和自然重新统一为一体。第四章对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和艺术观进行对比研究。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因为合作出版过《抒情歌谣集》被并称为“湖畔诗人”,所以文学研究者经常忽视他们的区别。但实际情况是,他们从宗教立场到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再到对诗歌的看法都存在着根本分歧,并最终了导致二人的分道扬镳。华兹华斯作为泛神论者,认为上帝存在于自然之中,使自然成为整体,人类心灵也应当主动回归自然,接受自然的引导。因此,诗歌应当使用真正自然的语言,保留对自然的感情,忠于自然的对象,以增强人类在自然中感知愉悦的能力。然而,柯勒律治通过其“三一论”创造观赋予心灵之于自然的优先性,并指责华兹华斯将心灵置于对自然的服从地位,并且主张诗歌的任务在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摆脱对自然外在形式的依赖,再现“自然的精神”,实现对人和自然的调和。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将凸显二人各自的特点和价值。第五章研究柯勒律治的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对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柯勒律治的思想是美国超验主义运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为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供了超验主义运动的思想框架。超验主义者继承了柯勒律治对理性的看法和象征主义的自然观,把理性视为一种可以感知到上帝的超验能力,自然作为上帝的象征能够不断引导人接近上帝。同时,他们也极大地借鉴了柯勒律治的艺术观,相信艺术在调和神、人、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但是,较之柯勒律治,爱默生对自然的态度更为坚定,更强调自然作为上帝启示的价值,弱化了柯勒律治对《圣经》启示的敬重,并且从神学思想中引申出了“自助”思想,成为美国文化的独特标记。结语部分在当代生态神学和生态批评的视域中评价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的价值与局限。柯勒律治始终追求宇宙的有机整体性,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联系,已经包含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雏形,可以成为当代生态哲学所倡导的生态整体论的思想资源。他还主张尊重和敬畏自然,这对现代人扭转人与自然对立的态度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同时,他强调人应当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更高的精神信仰,有助于现代人摆脱精神的困境。最后,柯勒律治坚信艺术在调和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也将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发挥艺术在改进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当然,柯勒律治把人和自然真正统一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宗教和艺术,忽略了人和人类社会的社会生产方式才是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决定性因素,并且他在基督教文化中提出的神学自然观也与我们东方文化存在一定的隔阂。因此,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他思想中有价值的方面,并以此为契机发掘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生态思想来应对现实的生态问题。

易思[6](2015)在《柯勒律治《老水手行》想象空间的超验特点》文中研究指明柯勒律治的《老水手行》是其最重要也最完整的文学作品,发表于《抒情歌谣集》的第一篇,开创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超自然”的神秘题材,本文将借用苏敏的文学-结构方法,参照康德的超验观念,对照柯勒律治本人的诗学理念,解读《老水手行》中的超验想象空间。第一部分是对《老水手行》进行文学手法分析,包括最小文学手法、整一文学手法和神性维度意象群三个方面。最小文学手法关注该诗歌叙事、描写和抒情三大最小手法的使用,解读诗人在修辞上的特色;整一文学手法分析《老水手行》的三大叙事层级,分析其超验的文本布局;神性意象群则分析了信天翁的基督使徒形象,以及超自然的海洋力量。第二部分则在《老水手行》》文学手法的分析基础上分析了其诗歌想象空间超验的整体特点,主要包括:第一,意象和事件结合的文本布局,即文章的第二部分内容;第二是超验的题材选择,同时对比了《忽必烈汗》的东方书写及《克里斯德蓓》的哥特式诗歌;第三大胆新奇的艺术手段,包括对声音的敏锐捕捉、对色彩的大胆描绘和对散文韵文的运用这三个方面。第三部分分析了柯勒律治在自己的诗学理论中体现出来的自觉的超验观念,呼应其在《老水手行》中体现的超验特点,从文学理论的高度解读这种超验观念的内涵和来源。这部分主要包括柯勒律治的有机整体诗学观、想象理论和其哲学渊源。有机整体诗学观中柯勒律治将文学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结合,而想象力则是这种结合最有效的方式。其哲学观念受康德影响较深,认为连接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就是想象。

袁艺林[7](2013)在《易卜生诗歌中的三重地理空间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国内外易卜生诗歌研究现状的分析,笔者发现易卜生诗歌在国内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在翻译易卜生诗歌的过程中,更是深感地理空间广泛建构于易卜生诗歌中,内涵深厚,对于诗歌的意境渲染和诗人的情感抒发有重要的意义。受到邹建军教授提出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启发,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阐析易卜生诗歌中自然、人文、梦幻三重地理空间的建构问题,探讨三重地理空间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建构途径,诗人寄于其中的思想情感,以及三重地理空间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根据国内外易卜生诗歌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价值,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本文以邹建军教授提出的文学地理学批评为指导,探讨易卜生诗歌中自然、人文、梦幻三重地理空间建构问题。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探讨自然、人文和梦幻地理空间的建构。第章自然地理空间建构记叙诗人的人生历程。自然地理空间源于北欧自然风貌的写照。一方面,诗人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对其进行描绘:另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置身其中,赞叹纯粹的理想和绝对的自由。诗人向往通过精神的解放回归自然。第二章人文地理空间传达诗人的爱国情感。在历史的遗迹、居住的房间、辉煌的教堂、庄严的坟墓,诗人一方面歌颂英雄的伟大事迹,另一方面感叹传统精神在当时社会的淡化,呼吁人们反思历史,冲破疆域的界限,重现传统的光辉。诗人在追忆中反思社会现实,呼唤民族热情。第三章梦幻地理空间抒写诗人的心理补偿。梦幻地理空间源于自然、源于现实,在自然、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变得完善、完美。诗人将其书写的人、事、物置于其中,也将自身置于其中,在梦幻地理空间中获求完美。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中寻求慰藉,通过梦幻地理空间讽喻社会的虚伪、完善现实的缺失、建设理想的疆土。第四章通过探讨三重地理空间的建构问题,提出地理空间的建构途径,即地理叙事。在易卜生的诗歌中,特定的地理位置、非特定的地理位置以及想象的地理位置相互关联。这些地理位置并列存在而距离跳跃,彼此临近而逐渐延展,虚虚实实而相互转换,共同组建易卜生诗歌的地理框架,联结诗人的脚步和思想,诗人内心的种种情感也在这些地理位置之间强烈进发。诗人通过实景与幻象交织,真情与诗意的交融,建构起一个个独立而统一的地理空间。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探讨三重地理空间之间的联系和国内易卜生诗歌汉译的若干问题。自然、人文和梦幻三重地理空间交叉并置、独立而统一,共同建构了易卜生诗歌中的地理线索。

凌喆[8](2013)在《特德·休斯诗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德·休斯是英国20世纪后半期着名诗人。他一生除了出版了20多部诗集外,还留下了大量的书信、文论等散文作品。休斯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诗人批评家。本文试图以本文诗学为理论基点,考察特德·休斯诗学的生成语境,并试图从诗人观、创作观、题材观和技艺观四个方面勾画诗人休斯的诗学全貌,从而探究其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明晰休斯诗学的审美特质,最终评价休斯对20世纪英国诗歌的理论贡献。全文分七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点、选题意义以及选题如何展开。第二部分从时代语境、诗学传统和心路历程三个方面考察休斯诗学的生成语境,但并非历时性地概述20世纪的英国历史、20世纪英国诗学以及休斯的生平,而只涉及与休斯诗学生成直接相关历史事件、诗学思想和生活片段,并简述它们与其诗学生成之间的联系。第三部分围绕“何为诗人”、“诗人何为”这两个问题探讨休斯的诗人观,进而得出休斯认为诗人是萨满,诗人的功能是治疗。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休斯对诗歌创作即发生、营构和传达过程中的一些普遍问题的看法。休斯赋予了这些理论问题动物寓言式个性,这种个性源于休斯一生与动物的不解之缘。第五部分论述休斯的题材观。休斯非常重视诗歌选材的,认为其是决定诗歌审美取向的重要因素。他反对时事入诗,反对个人化题材以及重视题材的启蒙性。第六部分论述休斯的技艺观。虽然休斯深信“诗人身份的神赋性”,认定诗人是由神凭附着创作诗歌的,但是他并不否定诗歌技艺的存在,不否定诗歌技艺的作用。休斯认为诗歌是一个由词语、意象和音韵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诗人要通过技艺保持这个有机整体的活力。结语部分论述休斯诗学的理论贡献。他的诗学是对运动派诗学的一种反拨,完成了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同时又注入了个性化的内涵。

郑锋林[9](2012)在《翻译家杨德豫研究》文中提出杨德豫先生是我国当代英诗汉译名家。他凭借深厚的中英文水平和翻译功底,成功译介了拜伦等着名诗人的主要诗作,深受读者喜爱和好评。在编辑出版方面,他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他本人的翻译作品在翻译技巧上具有独到之处,很多译作都被读者奉为经典。目前国内对其翻译成就评价大多集中在译诗分析的层面上,因而对其翻译实践和主张进行系统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对杨德豫先生的访谈,对其翻译实践进行了梳理,归纳其翻译特色,剖析其翻译主张,并初步探讨了其翻译活动带来的影响和启发。在外国文学作品翻译领域,杨德豫先生是一个勤奋耕耘的人。他在英语格律诗的翻译上更是不断地进行尝试与探索,将诗歌翻译与对诗歌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倡导用现代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节奏方面,主张以顿代步,用“顿”作为现代汉语格律诗的节奏单位建行,在符合现代汉语内在规律的前提下获得与原诗尽可能相近的效果;韵式方面,主张韵式依原诗,为读者还原英诗真貌,而不是一味同化;考虑到翻译实践中复杂的实际情况,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变通等。笔者认为,杨德豫先生是一位底蕴深厚、精益求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家。他作为成功翻译家的经验能给翻译界后辈带来宝贵的启迪。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和访谈等方法,力图多角度研究翻译家杨德豫。

荣海龙[10](2011)在《对柯勒律治诗歌基督教主题的思考》文中认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是19世纪英国着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哲学家、浪漫主义神学家,英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着名的"湖畔派"三诗人之一。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柯勒律治及其作品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人们对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甚少。论文通过对柯勒律治的三首名篇进行文本细读式的分析,对其诗歌中的基督宗教思想进行深入

二、《老水手行》的格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水手行》的格律(论文提纲范文)

(1)《老水手行》的接受史(论文提纲范文)

(2)周煦良英诗翻译与中国新诗诗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新诗创格——周煦良译诗的外部需求
三、 格律谨严,内涵深刻——豪斯曼诗歌的自身特质
四、 节奏与韵律——创格之要素
五、 “音组”代步——周煦良的译诗格律移植
六、 结语

(3)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历史文化传统看汉英诗歌韵律的差异
    (一)汉英诗歌韵律发展的历史渊源
    (二)汉英诗歌韵律的文化传统
二、从语言构成特点看汉英诗歌韵律的差异
    (一)汉英诗歌的节奏
    (二)汉英诗歌的音韵
三、从美学角度看中英诗歌韵律的差异
    (一)节奏创造跌宕起伏的抑扬之美
    (二)音韵创造铿锵悦耳的回旋之美

(4)A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Sea” in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论文提纲范文)

1. Introduction
2.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Sea”
    2.1“Sea”Symbolizes the Image of“Destiny”
    2.2“Sea”Symbolizes the Image of“God”
    2.3“Sea”Symbolizes the Image of“A loving mother”
3. Conclusion

(5)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柯勒律治生平及着述简介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论艺术观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对自然的过度开发
    第二节 哲学背景——德国有机论哲学的影响
    第三节 文学背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对柯勒律治艺术观的影响
第二章 柯勒律治的“三一论”神学与有机整体自然观
    第一节 从泛神论向“三一论”的转变
    第二节 “三一论”神学观与有机整体自然观的形成
    第三节 自然的有机整体性
    第四节 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性
第三章 柯勒律治的神学自然论艺术观
    第一节 艺术本质论——论“模仿”
    第二节 艺术主体论——论天才
    第三节 艺术创造论——论想象
    第四节 艺术表现论——论象征
第四章 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自然观和艺术观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从“共生”到分裂
    第二节 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神学自然观的分歧
    第三节 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艺术观的分歧
第五章 柯勒律治对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
    第一节 柯勒律治与美国超验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爱默生对柯勒律治思想的同化和吸收
    第三节 爱默生与柯勒律治思想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6)柯勒律治《老水手行》想象空间的超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研究价值
    1.2 相关概念以及版本
        1.2.1 超验
        1.2.2 最小文学手法
        1.2.3 整一文学手法
        1.2.4 版本、译本介绍
2 《老水手行》整一手法
    2.1《老水手行》整一手法概说
        2.1.1《老水手行》的故事
        2.1.2《老水手行》整一事件构成
        2.1.3 《老水手行》叙事角度变化
    2.2 整一事件与整一意象
        2.2.1 整一事件和整一意象的结合
        2.2.2 整一事件-动作描写
3 文本图画的超验阐释
    3.1 超验的意象
        3.1.1 信天翁意象
        3.1.2 夜莺的自然意象
        3.1.3 海洋的意象
    3.2 超验的题材选择
        3.2.1《忽必烈汗》的东方题材
        3.2.2《克里斯德蓓》的中世纪题材
    3.3 奇特大胆的语言风格
        3.3.1 对声音的敏锐捕捉
        3.3.2 对色彩的大胆描绘
        3.3.3 散文和韵文的结合
4 柯勒律治自觉的超验追求
    4.1 诗学主张
        4.1.1 有机整体观
        4.1.2 想象理论
    4.2 哲学主张
        4.2.1 康德与柯勒律治
        4.2.2 柯勒律治浪漫主义神学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7)易卜生诗歌中的三重地理空间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易卜生诗歌研究现状
        1、国内的易卜生诗歌研究
        2、国外的易卜生诗歌研究
        3、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空间
    三、本文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地理
        2、地理意象
        3、地理空间
        4、地理叙事
    五、本文的创新与研究方法
        1、本文的创新
        2、研究方法:邹建军教授提出的文学地理学
第一章 记叙人生历程:自然地理空间建构
    一、漫游森林湾港——跟从自然之音
        1、森林:走向自然胸怀
        2、湾港
    二、从谷地到高原——追寻精神解放
        1、谷地
        2、高原
    三、通过精神的解放回归自然
第二章 传达爱国情感:人文地理空间建构
    一、驻足厅堂楼房——唤回往昔记忆
        1、历史遗迹:歌颂英雄精神
        2、家宅住所:感悟现实生活
    二、走向教堂和坟墓——兼有束缚和自由
        1、教堂
        2、坟墓:埋葬身躯,冉升精神
    三、在追忆中反思社会现实,呼唤民族热情
第三章 抒写心理补偿:梦幻地理空间建构
    一、憧憬天堂和梦境—诗意完美的乐园
        1、天堂
        2、梦境
    二、对理想的勇于追求
        1、弘扬民族文化
        2、吟唱自由之诗
        3、追寻美好爱情
    三、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中寻求慰藉
        1、短暂逃离现实
        2、梦幻完善现实
第四章 地理叙事:地理空间建构途径
    一、地理意象的描绘
        1、鸟意象
        2、花木意象
        3、“光”意象
        4、神怪意象
    二、地理位置的追踪
        1、特定的地理位置
        2、非特定的地理位置
        3、想象的地理位置
    三、地理的变换
        1、地理的跳跃
        2、地理的延展
        3、地理的转换
结语:三重地理空间之间的联系
    一、三重地理空间的交叉并置
    二、梦幻地理空间对自然、人文地理空间的补偿
    三、三重地理空间独立而统一
补遗:国内易卜生诗歌汉译的若干问题
    一、参照版本
    二、注释
    三、对诗人的了解
    四、对诗歌的整体观照
    五、在尊重原诗结构的基础上再创作
参考文献
附录:易卜生诗歌研究成果知见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8)特德·休斯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诗人的诗学
    1.1 理论基点
    1.2 选题意义
    1.3 选题展开
2. 休斯诗学的生成语境
    2.1 时代语境
    2.2 诗学传统
    2.3 心路历程
3. 休斯的诗人观
    3.1 何为诗人?诗人何为?
    3.2 诗人是萨满
    3.3 诗人的天职是治疗
4. 休斯的创作观
    4.1 创作诗歌与捕捉动物
    4.2 体验生成诗歌
    4.3 构思诗歌与垂钓
5. 休斯的题材观
    5.1 反对时事入诗
    5.2 反对题材个人化
    5.3 重视启蒙性题材
6. 休斯的技艺观
    6.1 诗歌活力论
    6.2 鲜活的词语
    6.3 隐喻的意象
    6.4 迷人的韵律
7. 结语:特德·休斯的诗学贡献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

(9)翻译家杨德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0.1 Intention of the Research
    0.2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Yang Deyu
        1.1.1 Life and Education
        1.1.2 Academic Contributions
    1.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Yang Deyu
Chapter Two Yang Deyu's Translation Practice
    2.1 Yang Deyu's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
        2.1.1 Survey of Yang Deyu's Translating Career
        2.1.2 Characteristics of Yang Deyu's Poetry Translation
    2.2 Yang Deyu's Translation Editing
        2.2.1 Topics Selecting
        2.2.2 Manuscripts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Yang Deyu's Views on Poetry Translation
    3.1 Translating into Metrical Form
    3.2 Replacing Foot with Dun
        3.2.1 Relation of Foot and Dun
        3.2.2 Origin of "Replacing Foot with Dun"
        3.2.3 Application of "Replacing Foot with Dun"
    3.3 Keeping the Original Rhyme Scheme
        3.3.1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Rhyme Schemes
        3.3.2 Translation of the Rhyme Scheme
    3.4 Making Flexible Accommodation
    3.5 Standardizing Names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Yang Deyu'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4.1 Influence of Yang Deyu'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4.1.1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 Style Poetry
        4.1.2 Influence on the Acceptance of Foreign Poetry in China
        4.1.3 Influence on Poetry Translation
    4.2 Enlightenment of Yang Deyu'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附录1 杨德豫译作一览表
附录2 翻译家杨德豫访谈(一)
附录3 翻译家杨德豫访谈(二)
Acknowledgements

(10)对柯勒律治诗歌基督教主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柯勒律治诗歌中的基督主题
    (一) 《老水手行》的“获罪—忏悔—救赎”主题
    (二) 《克丽斯德蓓》的“善恶抗争”主题
    (三) 《忽必烈汗》的“追寻天堂”主题
二、柯氏诗歌所表现的基督教主题维度分析
    (一) 同构《圣经》的叙事结构
    (二) 借用《圣经》的象征意象
    (三) 隐喻“基督”般的苦难人生
三、柯勒律治诗歌基督教主题的成因分析
    (一) 个人经历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 宗教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老水手行》的格律(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水手行》的接受史[J]. 梅申友. 书城, 2020(10)
  • [2]周煦良英诗翻译与中国新诗诗体建设[J]. 马冬梅.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0(01)
  • [3]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J]. 吕汝茵. 衡水学院学报, 2019(06)
  • [4]A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Sea” in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J]. 李承洁. 校园英语, 2016(21)
  • [5]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研究[D]. 张玮玮. 山东大学, 2015(12)
  • [6]柯勒律治《老水手行》想象空间的超验特点[D]. 易思. 重庆师范大学, 2015(10)
  • [7]易卜生诗歌中的三重地理空间建构[D]. 袁艺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8]特德·休斯诗学研究[D]. 凌喆. 浙江大学, 2013(04)
  • [9]翻译家杨德豫研究[D]. 郑锋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10]对柯勒律治诗歌基督教主题的思考[J]. 荣海龙. 山花, 2011(16)

标签:;  ;  ;  ;  ;  

“老水手行”中的指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